善意的谎言辩论材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9 16:14: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善意的谎言辩论材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善意的谎言辩论材料

篇(1)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近年出现的“毒大米”、“瘦肉精”、“彩色馒头”、“塑化剂”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要做到有诚信、讲道德必须( )

①为人诚实,言而有信②具有强烈的个人荣誉感和竞争意识③信守承诺,承担责任④做正直的人,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秩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近年来,“瘦肉精”、“彩色馒头”、“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再度引起人们对社会诚信的关注,重塑诚信社会刻不容缓。这是因为( )

①诚信是品行、责任、声誉、魅力②诚信是资本、财富、竞争力③讲诚信,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④讲诚信,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3.了解了上述材料,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在思想品德老师组织下,积极响应学校“共铸诚信校园”的号召,决定举行一场辩论会,请你参与。

正方观点: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我们要讲诚信。

反方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做不到诚信。

(1)请结合实际,阐述不诚信的后果。

(2)请你从诚信守则的角度来证明正方的观点。

(3)通过辩论,同学们对“诚信的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你如何理解“诚信的智慧”?

(4)为了建设“诚信校园”,请你写出两点建议。

4.假如你所在学校也准备开展一系列诚信教育活动,请你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有什么意义。

[教材链接]

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为人诚实,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

1.不诚信的危害:(1)在交往中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2)不讲诚信的人可以骗人一时,但不能骗人一世,一旦被识破,他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其结果是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3)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的人,什么事也做不成。

2.诚信的基本要求: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3.诚信守则:(1)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2)诚信守则的具体要求:①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之一。诚信的基础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诚实守信的出发点。②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③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长远利益一边。④在情与法的冲突中,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法律一边。

4.诚信的智慧:(1)诚信要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我们对诚信的理解应与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作出诚信的正确选择。(2)对人诚实与尊重他人隐私的关系:一方面,“以诚待人,以信交友”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我们应当恪守诚信的品德;另一方面,尊重隐私又是待人坦诚的前提,是维持良好关系、有效沟通的基础。尊重他人隐私,未经他人同意不得将其公开,也是我们在交往中应有的品德。当对人诚信与尊重他人隐私发生冲突时,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境,坚持原则,权衡利弊,按照实际情况妥善处理。(3)诚信的核心是善。有时说些“善意谎言”,不是出于个人的“私利”,而恰恰是维护对方利益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参考答案]

1.B 2.C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在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所谓口语交际,就是在人与人交往的特色语境中,听说双方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一种互动言语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口头交际越来越广,这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又对我们提出了应生活需要及时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要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我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受生活环境及语言环境的影响,学生表达存在心理障碍,口语表达贫乏、单调、苍白无力,能力极其薄弱。加之现在的教师普遍重视读写训练,忽略了听说能力训练,高分低能现象比比皆是,而仅仅依靠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训练进行练习口语空间狭小,训练量无疑是杯水车薪。所以拓展口语交际空间,提高口语交际技巧,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势在必行。

下面我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拓展口语交际进行口语训练,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得法于课堂教学中

1.创设轻松、平等的交际环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要想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紧张、害羞心理和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交际胆量,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教师的教态要亲切和蔼,语言要循循善诱,以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尤其对胆小内向的孩子,更要做到耐心点拨、热情鼓励,不可要求过高。评价要以鼓励性语言为主,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交际机会。“言语的发源地就是具体的语境”。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生活阅历,创设生动有趣、轻松的交际氛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际欲望,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

2.凭借教材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

选入小学课本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优的文学作品。尤其丰富的语言资源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精妙隽美的语言,通过创设情境,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我语言,把口语交际巧妙地融进教学过程中。如在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在学习描写漓江山水这一段时,经过朗读感悟、交流汇报及欣赏课件后,为了加深理解,丰富想象,在舒缓的音乐衬托下,我抒情地说:“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泛舟在这美丽的漓江之上,感受着这诗情画意般的江水。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静啊……”我富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学生深受感染,不由自主地接读起来。随即,我不失时机地启发道:“如此美妙的水,我们为之陶醉,为之惊叹这大自然的杰作,那么让我们也当一回小作者,说一说你看到的水,感受到的水,可以用上文中的句子,好吗?”这时一位学生起来说:“老师,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未央湖划过小船。”“你能说一说吗?”他便脱口而出道:“泛舟在湖中,只见四周杨柳依依,一阵凉爽的小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水真清啊……”我给予了高度评价。又如我执教散文《山中访友》时,本文语言尤其新奇生动,特别是第五段,运用拟人与想象的修辞手法,语言亲切深情,具有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极富感召力。此时不说待何时,在教学本段时,我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仿照本段写法与句式,说一说自己亲近大自然的经历。他们在优美意境及朗朗上口语境的感召下,灵感一触即发,如:“你好,青翠的小草,你顽强的身躯缀满大地,让世界变得更加生动。”“你好,巍峨的高山,你伟岸的身躯、不屈的脊梁给大地增添了一份深沉与坚毅。”等等,这样的片段在教学中比比皆是。我凭借教材的文字练、说,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理解,又借助课文语言的规范化,训练了学生口语语言的逻辑性、形象性,学生既吸取了课本语言精华、语感,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3.创设交际格局,培养交际技巧。

阅读教学各个环节无不体现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每一堂课都有大量的对话交流。新大纲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课堂成为学生口语训练的主战场。”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利于口语交际的内容开展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互动训练,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题材的课文,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交际情境。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辩论与即兴演讲、即席发言。

课堂上的辩论是基于媒介不同观点的交锋。我认为它是最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锻炼学生能言善辩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可以基于对某一人物、某种社会现象、某场战争等切入点利用课本材料或课外知识引起争议进行辩论。在学习《唯一的听众》一文拓展时,让学生针对“讲诚信,不能说谎”与“生活需要善意的谎言”进行辩论,双方据理力争,充分利用课文语言材料旁征博引,各抒己见。有的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很难在社会立足。”接着举了事例说明,有的认为:“善意的谎言它的前提是‘善意’,而不是‘蓄意’、‘恶意’,是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体现,假如没有老妇人善意的欺骗,哪来青年人最后的成功……”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口语。

辩论是一个人口才的最好体现,这样的课例很多,如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设计“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吗?”的辩论;学习《草船借箭》时可以设计“你认为借箭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的辩论,等等。由于技巧性较高,可指导学生观看相关的节目、录像,对演讲与发言则有很大的情感体现性。如在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对地球的现状有了明确的认识,内心引起了极大的担忧、愤怒等,这时我问:“你们想对地球母亲或人类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地球母亲,想当初,您是多么的美丽、壮观、健康,您无私慷慨地奉献着自己的资源养育着数以万计的地球儿女,包括我们人类,而贪婪愚昧的人类却不知珍惜,不懂回报,还在无知地破坏着你美丽的身躯,乱砍乱伐,污染环境,过度开发各种资源……地球母亲,现在我们知道我们错了,我们一定要弥补这个过错,使您不再忧伤!”学生一个个满怀激情地进行了即席演讲或即席发言,“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当然,课堂上的小辩论和即席演讲由于时间限制,和正式的辩论和演讲是有一定区别的,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概括主要内容与复述。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主要内容,可以有所侧重点,不同学生根据能力和大小概括的长短、详略、优劣不同,由于是基于课文内容,因此无疑是一种可长期训练口语表达的有效途径。朗读课文是口语交际的另一种形式,而指导学生感情读文,背诵课文都对口语训练有所促进,可培养良好的语感。但复述课文则为口语交际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变换顺序,补充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故事性强的课文,如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可让学生复述,如《七颗钻石》、《开天地》、《最后一头战象》等。学生在讲完后,教师可就逻辑顺序、语言生动与否给予指导评价,既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口语技巧,真是一举两得。

(3)讲故事,续编故事,演课本剧。

讲故事适用于低年级学生,如课文《乌鸦喝水》、《王二小》等,学完后可让学生及时讲一讲,也可回家讲给家长听。讲故事和复述有一定区别,只要求学生用通顺的语言把故事情节讲清楚即可。

续编故事则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意愿,但要和主题切合。如在学完《穷人》、《别饿坏了那匹狼》等课文,可即时设计让学生说一说,后来还可能发生了什么?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课本剧是通过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创造性再现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活泼生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悟,又在合作表演中发展了口语,张扬了个性,锻炼了交际能力。如《田忌赛马》、《晏子使楚》、《完璧归赵》等课文是课本剧的最好素材,《半截蜡烛》本身就是课本剧。演说的结合,比读或背诵课文更具广泛的想象创造空间。

(4)现场模拟。

如学完《颐和园》、《长城》等课文,我让学生当小导游,根据课文内容,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颐和园、万里长城等名胜古迹;学完《新型玻璃》等课文,我让学生模拟推销员,现场推销商品;学完《鲸》、《松鼠》等说明文,我让学生以鲸、松鼠等口吻,以“我是一只鲸”等为主题,自我介绍,不必完整介绍,只要说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即可。这样的设计都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利用,通过用不同角色体验,学生大大增强了学习与说的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可在实践课中开展。

二、延伸于课外活动中

1.广泛开设语文实践活动。

(1)利用每学期开设的主题班队会活动,专项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如本学期开设的语文实践活动:“爱国诗文朗诵会”、“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感动中国”人物故事会,“我是环保小卫士”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不同活动专题,诸如此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大量的言语实践,通过搜集整理―组合―内化―运用实践的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利用早读课开辟一定时间开展“我是小小播音员”活动,让学生模拟播音员转述国内外、学校及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开展“小小评论员”活动,评论具有代表的人、事、物,包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展“我是小记者”活动,模拟记者现场主持,现场采访。我尽量选择学生敏感、感兴趣、具有时代感的话题,使学生兴味盎然,乐于表达,有话可说。

A:说活动。如:“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广播体操比赛,“5.12”汶川地震捐款献爱心活动等。

B:说电视节目、电影片段。如国庆60年阅兵仪式,《百家讲坛》等。

C:说身边的突发事件。如校园内的好人好事、不良事件等。

D:说时下敏感话题。如:“5.12”汶川地震、“H1N1”甲流感、学生上网等。

E:说名人。如说体育明星、影视明星等公众人物。

(3)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集体背诵古诗词、名言警句、好句好段、优秀范文等,材料可由学生推荐。

这些活动可以是经常性、长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好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题材,能给学生开辟一个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学生口语训练的教材。教师要用心、留心观察身边生活、细心捕捉生活中的说话点,抓住一闪即逝的机会,及时创设交际情景,指导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训练。学生事先在课外做好细致的语言材料的准备,活动过程中的倾听、评价、讨论、交流、合作等互动,无疑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提升。

三、实践于社会生活中

口语交际应“重视在生活中实践”。广阔的社会背景,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存在大量的交际机会与内容。反过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本身构成了鲜活的生活。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日常生活展开学习和锻炼,鼓励学生在各种真实的场合尝试练习人际交往,体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及本地的生活资源,指导学生拟定计划、设计方案,利用星期天、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上街购物,去银行存零花钱,去邮局寄信;根据父母的职业特点去集市卖菜,在商店推销商品;聚会庆祝生日,去踏春;调查灞河的现状及原因等,让学生深入社会,接触社会,学会和形形的人打交道,如收银员、顾客、工作人员、农民……文雅的、粗鲁的,憨厚的、狡诈的,年迈的、年轻的……让学生在真实的人际中历练探索,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综合素养,为将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进行更为复杂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凭借课本,创造性地挖掘课本资源,广泛地利用生活资源,只有立足课堂,不断向课外和生活拓展,进行长期的、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会说,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情境教学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形象来创设类型多样的典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结合学生自身体验以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此问题的共鸣,使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对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以及进行积极的表达。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掌握的教学资源,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体验与感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有效的教学情境指的是:利用收集到的、全面的课程资源,遵循课堂教学活动规律,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过程与方法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效果完成这三者的协调与发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教育在社会及个人需求的教学环境。

一、有效教学情境的分类

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情景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和有效教学情境的特点,再根据情境构成要素的类型,可以将初中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学情境分为以下几类:

1.问题性情境

问题性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或者师生共同创设的以问题形式营造的教学情境。问题性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与知识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及教学资源设置一些启发性强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发现问题的答案。

2.文本性情境

文本性情境是指利用形式多样的载体(如书籍杂志、多媒体等)给学生呈现诗歌、数据、文字材料等,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而引发思考,使学生融入文本性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

3.故事性情境

故事性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课堂内容给学生讲述或用多媒体呈现蕴涵教育意义的故事,使学生在跟随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触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思考和领悟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4.活动性情境

活动性情境是指将学生在实际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启发性的情景,运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通过辩论、小组合作、换位思考等学习形式进行问题的思考、探究。

二、有效教育应用

初中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学情境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理论知识,更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应用。以下是各类有效教学情境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例一: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诚实的人时,可以首先围绕主题一个创设虚拟的情境,在其中设置一些需要学生去思考的问题。如,可以针对善意的谎言提出这样的问题――当你看到你的两个同学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时,你会怎么做?学生会对这个问题积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对这些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及点评,最终不仅让学生明白如何在面对同学之间的矛盾时做出正确的应对,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善意的谎言去化解一些矛盾、争执,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例二:在学习教育对民族与国家的意义时,教师可以通过呈现一系列的图片影像资料或者相关的文本资料来说明: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换的必要性及意义所在,让学生观看或阅读之后思考这些资料给我们的启示。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材料进行充分的理解,对知识也有了深入的思考。

例三:在让学生明白“取长补短”这个道理时,可以用“羊与长颈鹿”的故事:羊与长颈鹿在树林中一起寻找食物,羊想吃树上的叶子,却因为脖子太短够不到;长颈鹿想吃地上的草,却因为脖子太长吃不到。这时,路过的兔子提醒它们,羊可以吃地上的草,长颈鹿可以吃树上的叶子,这样都能吃到美味的食物。羊与长颈鹿恍然大悟,发现利用自己的优点可以吃到食物。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思考,联系实际生活提出自己对这则故事的看法及思考。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自己、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制订符合自己的目标,有利于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身素质,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四:在学习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平等相处的内容时,通过情景表演――一位同学到藏族朋友家做客,藏族朋友献上哈达与青稞酒,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位同学与信奉伊斯兰教的维族朋友共进午餐。使学生明白要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及,维护民族团结,将这种意识深入脑海,身体力行。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考,掌握如何与少数民族同胞平等相处,形成维护民族团结互助的意识。

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地对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理解和把握,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情境,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师生实现共同成长的目标,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赖华润.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以粤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为例[J].新课程,2013(5):96.

篇(4)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现行《思想品德》独具匠心,生动活泼,章节精短,简明易懂。“附件”作为特色栏目,每章每节均有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精美的彩色插图。仅以初二教材中“附件”的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来看,其中69张漫画,43张照片,17处名人名言,58个“相关链接”,110例需要学生“做、想、议、说”的地方,这是一笔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教材中这些特色栏目进行有效取舍与把握,是该学科教与学的关键所在。现将体会简要介绍如下,与大家共同探讨。

1 认识“附件”的特性

(1)力求新颖。思品教材中“附件”容量较之其他学科属于海量,常以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图表、漫画等形式穿插在课文中,使教材从直观上就变得生动、形象。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表演、讨论、欣赏、阅读、、思考、查阅资料等方式来使用这些“附件”,能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可学性与可教性大为增强。

(2)力求现实。教材中的诸多“附件”贴近时代、社会和学生真实生活场景,避免了学生一走进课堂就钻入“课本”的尴尬。课文《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中的“小齐不文明上网”的事例,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本节课文是单纯地讲道理还是举案说法?教师是“疏”还是“堵”?教师不如藉此机会放开让学生自由辩论。教材“附件”中很多话题源于日常生活,例如《我爱我家》中要求学生了解父母,“夸夸自己的父母”,对家长说说心里话,这个话题,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的。把书上的生活材料作为切入点,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表演,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琐事,扮演好家庭中子女的角色,学校中学生的角色,社会中小公民的角色。

(3)力求活用。教师可以从教材中就地取材,有时每当一个事例出现,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要与老师、与同学对话交流,甚至经常有学生站起来进行辩论。这样教学中教师枯燥的说教就变成了热烈的讨论,空洞的情节变成生动的场面,深奥的理论变成形象的语言,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思想政治课变得亲近、生动了。

2 正确发挥“附件”的教学功能

“附件”作为现行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明确其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教学功能,并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尽可能加以利用,发挥它的教学功能。

2.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品教材章节大头“附件”中选材很有讲究,既要引人入胜,又要体现育人功能,更要让学生感觉真实可行可信。例如《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开头就是“梅平与网友是否见面”的话题,就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这是生活中人人都要碰到的问题啊!见与不见?见了该做些什么?如何保持与网友的友谊?争论中看似解决了梅平的烦恼,实际上就是解开了同学们自己心中的困惑。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解决了如何处理上网的问题,比直接由教师说教的效果要好。同时配以形象的漫画,使事例更加具体化、生动化,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如《世界文化之旅》开头引入了三张充满节日气氛的照片,迎面而来的喜悦情景立即就勾起了大家过节时的回忆,使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师创设了教学情境。

2.2 激活思维,层层深化——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中穿插了了大量的“相关链接”、漫画、说一说、议一议、填一填等栏目,这些栏目具有很大的启发功能。它启发学生去思考、去看书、去查资料。第五课第一节的《世界文化之旅》中日本的樱花和寿司,英国的绅士风度、巴西的足球……在阅读内容的时候学生似乎已置身于这些国度,教材的“你还能联想到哪些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东西?”立即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随之活跃。学生会整理自己储存的地理、历史、时政记忆,提取与此相关的信息,和同学一起分享。同时有些同学会在课前预习阶段收集大量的资料,在搜集的过程中他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提到金字塔人们就想到埃及?为什么一提到‘空中花园’人们就想到古巴比伦?”这样启发学生用更广阔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不断搜集资料,通过不断分析,通过不断总结,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使他们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2.3 设疑解惑,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品教材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材料更是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之、思之、受之、用之。例如《难报三春晖》中,学生会产生疑问“小峰的妈妈为什么要用‘善意的谎言’?小峰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回报妈妈独特的教育方式?”浓浓的母爱涌上心头,但实际生活中由于误解,往往加深了彼此之间的隔阂,很多学生不屑于与父母谈心交流。这个例子在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用心良苦,从而在情绪上与小峰产生共鸣。教师可以从此例引到实际问题“假如父母翻看了你的日记,你会怎么办?假如我想买一双名牌鞋,父母不同意,怎么办?”让学生畅快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穿插一些换位思考的观念,使学生自己找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办法。

2.4 归纳小结,巩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水平

思品教材中结尾部分的“附件”设置形式多样、贴近实际,通过填一填、议一议、想一想等内容,教育学生讲礼貌,学会宽容和尊重别人,学习与他人沟通,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如《诚信是金》结尾部分的处理,围绕“克服小节无害论,从点滴小事做起”开展小论文竞赛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效果都还不错。“相关链接”更是引用“明代书生冯俊弃‘假币’”事例,再一次证明诚信自古以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做个诚信的人。

“附件”虽小,使用得当则能小中见大;认识不到位则视为累赘。在日常教学中,应立足教材、钻研教材、挖掘“附件”自身的信息,或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或鼓励学生自己看书,或自由地发表意见、开展讨论,或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让所有学生自始至终都参与教学过程,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修养。

参考文献

篇(5)

任何一件事情,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逐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用一个奇妙的物理实验导入,学生会对物理现象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也可以用物理学史导入,利用科学家的献身和执着的探索精神给学生精神上的震撼,激发其斗志;也可用趣味生活游戏导入,利用学生的少年的天性,把物理知识和人生的哲理渗透其中,降低物理知识抽象性,在不知不觉之中领悟物理学科的奥妙。

二、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件枯燥且辛苦的一件事情,如果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那么一年四季的每一天,都有不学习的理由。生动多彩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兴奋学生的神经,也能激发出内在的潜力。特别是一些男生,在多媒体、录像或动手实验面前,会出现思维活跃、推理连贯、判断能力大大增强的表现。同时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变换:讲授式、自助探究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新知识新理解辩论式、习题比拼式等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每一位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并成功展示自我的机会。能融入班级活动,有机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然后被认可,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满足、一种激励。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有知识,提升了各种能力,还找到了学习的信心,能自信的面对学习中的各种障碍。得到获取知识和如何处事生活的能力远远比背过了多少物理规则定律重要的多,当然也比死记硬背更能吸引学生了。

三、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增加物理学习趣味

物理作为一种自然学科,是人类改造自然、适应社会的智慧结晶。所以物理知识是抽象的,但也是和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但是物理课本教材太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知识过于抽象,而又缺乏感性材料。针对这种情况,物理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科特点,理论联系人们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如在学习力学时,学生要明白“飞檐走壁”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为什么有人不敢坐过山车。学习电学后学生能在屋内布线,学会雷雨天如何避雷,了解安检门的作用和原理等等。枯燥的课本理论和生动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物理知识生动活泼的呈现在面前的,于无形中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来关注知识,减低了掌握知识难度,学生因此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

篇(6)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改的逐渐实行,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的推行,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对学生的开创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卷考试主要是开放性试题居多,即某种教育目的的材料、实际情境的问题,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是热点,也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此种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多角度的,结论也是多样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内化思想,形成、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政治教师在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和树立全新的学习观的前提下,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

一、激发兴趣,树立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发展开创性思维的前提,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要想学生具有创新性思维,教师是起关键作用的,因为,教师是学生的先导,是引领学生走向未来,朝向自己人生目标的最重要的指向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应富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要善于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意识;其次,教师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要善于去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自身先行做起,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单纯的外部刺激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经验背景下,对它进行编码、加工,建构自己的理解,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而只有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的多层面,巧妙运用各种具体的激趣方法,诸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增举事例、艺术语言、演讲辩论、联系热点,甚至把尝试心理调节、体育锻炼意志等方法引入课堂,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勇气

勇气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生命财产,只有具有了勇气才能大胆地向着未来的方向开进,才能创造出有生命、有价值的人生历程。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开创新思维的培育必须开创学生的探索性勇气。培养创造性思维就要勇于探索和实践,敢于质疑。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创新与实践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二是不相信答案的唯一性,三是不屈服于专家学者的权威,四是勇于实践与探究。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对有些传统性结论实施一定的分析与探究,倡导学生大胆思维,勇于创新与实践的勇气和精神。例如在学习思想政治“诚实守信”这一课时,我就出示这样一个例子:某学生小凯的爸妈都出差了,一个人在家,一天突然生病,感冒发烧,远在异地的妈妈打来电话,问她:你好吗?她思索了一下,告诉妈妈:“你放心吧!我很好。”教师设问:小凯撒谎了,她讲诚信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设想打破了学生以前认为“撒谎就是坏孩子”的常规理念,使学生迅速活跃起来,积极思维,大胆探究,并一致认为:原来在生活中,善意的谎言也是诚实守信的,而且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也是必须的。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勇气和创新精神,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锻炼学生分析解决的能力,拓展思维

开放性问题多是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时政热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阔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诸能力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要求,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转变,在教学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充分感受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欢乐与幸福,达到促进其思维充分、自由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9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拓展与开发,成为我们应该着重探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将毫无遗漏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视为教学的根本且是唯一的目的,即所为:“以本为本”。这种方法用了很多年,似乎尽善尽美。但仔细斟酌其中的含义,就会发现课程资源中只有课本因素,没有生活因素,只有课本上的知识传递,没有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从目标设定到教学效果的预测,都是教师围绕课本单一化的行为,教师、课本主宰了整个课堂。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眉飞色舞、学生呆若木鸡的局面,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对传统的课程资源,不少专家提出了质疑,发表了新的见解。叶澜教授的“让课程、学科教学的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课程资源的弊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蕴涵三大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拓展与开发,带着对新理念的思考,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一、立足课本,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语文教材作为教与学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最重要的资源。教材一般都专门设有综合性学习栏目,栏目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话题。如六年级上册学完爱国情怀单元,安排了“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在学完真情单元,安排了“善意谎言的辩论赛”;在学完保护环境单元,安排了“珍惜资源”建议书。在教学中,我们应按照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开展这些综合性学习,不能草草了事。同时,还要结合语文学习积极进行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创造性运用。

二、联系生活,创建环境资源

环境资源包括校园环境资源和校外环境资源。创设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校外环境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显性资源,也包括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文体活动、生活过程等隐性的资源。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内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学习贴近生活。

三、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在教学中,音乐、美术、科学、数学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四、组织实践,开发地域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1. 在乡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乡土文化朴实、生动、富有人情味儿,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气息。乡土文化包括本土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社交礼仪文化、婚丧庆典文化等,这些将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舌尖上的中国》热播时,笔者就策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舌尖上的语文》:笔者先布置学生观看电视系列片《舌尖上的中国》,然后讨论这部记录片热播的原因。学生说因为食品香、画面美,解说词也很吸引人,每种食品中都包含着浓浓的情……是啊,优美而耐人寻味的解说词就是语文在实践中的应用。趁着大家谈兴正浓,笔者提议在班里举行一次美食大聚会怎样?大家一致叫好。制定活动方案,给活动命名。全员积极参与,情绪高涨。经过讨论制定了活动内容。学生在活动中收获多种语文素养,培养了多种能力。

2. 在地方自然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地方自然资源包括各个地方的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等资源。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既可以利用物产丰富和山川秀美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又可以利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和对动物的乱捕滥杀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教育。

3. 在游览名胜古迹中开发课程资源。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是增强学习材料开放性的很好的途径。笔者所在的县旅游资源丰厚,曾获“全国深呼吸小城100佳”“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城市30强”“全省旅游发展十强县”等荣誉。教师可以通过“游名胜,玩语文”的实践活动,依托给石城旅游景点写解说词,编写旅游宣传标语,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五、运用现代媒体,开发信息资源

篇(8)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预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教师在预设时,要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能力、思维走向、知识广度深度、社会和家庭背景等综合因素,基本预估到教学中会出现的可能性问题,拟出相对应的策略。预设,考虑得越周详,准备得越充分,教学针对性就越强,即时生成的舞台就越宽广越精彩;教师胸有成竹,也能避免在课堂上出现措手不及而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例如,笔者设计《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针对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弟占有较大比重,家长普遍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部分女学生在家庭中不被父母所关爱的情况,在预设中,有意识地安排“说说自己的爸妈怎样关爱自己”的讨论环节。果真,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中,笔者听到了四川籍女学生司某的自言自语声:“爸爸不爱我,有好吃好穿的总是先给弟弟。”于是,笔者走近她,抚摸着她的头问:“你爸为什么不爱你呢?能告诉老师吗?”女孩低着头说:“爸爸嫌我是个女丫头,反正大了出嫁是人家的,靠不着的。”笔者紧紧抓住这一生成资源,与学生们一起帮她找到其爸爸背她看病、下雨送伞、陪她买书等种种爱她的生活实例。最后,笔者总结说:“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其实你爸心里对你也是一样的疼爱。”通过精心引导,她解开了心结,纠正了对爸爸的片面认识。事后,笔者同其爸爸进行了沟通交流,要求尽量做到对孩子公平,从此她越来越感受到爸爸的爱了。

二、 用心捕捉——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支点

新课程十分强调“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当今的教学是开放式探究型教学,十分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中越来越呈现出学生思维活跃、互动踊跃的氛围,学生时常跳出教师的思维,提出始料不及的想法和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外生枝”形成的鲜活教学资源,通常比预设的资源更有意义和价值,会一石击起千层浪,引发共鸣,用思想碰撞思想,用智慧激活智慧,产生“枝外开花”的效应。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敏感的耳朵去倾听,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用快捷的手法去捕捉那灵动的信息,用灵光的脑子去沉着应对、智慧解决。如,笔者执教《诚实是金》一课,在互动讨论诚信的重要性时,有学生突然追问:“医生没有把绝症病人的病情如实告诉他本人,这算不算诚实?”“人如果都说实话,那么碰到骗子,也不能说假话了?”围绕这两个问题,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通过辩中明理,学生最后得出结论:以合法保护自己或他人的正当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在某种特殊情形下,诚实并不意味着要说出全部真话,公布自己的全部秘密,这种行为通常称为“善意的谎言”。通过辩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使学生辨明了是非,完整地理解了“诚实”的真正含义。

三、 情境创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活化剂

思品教学的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人的思想品德在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体验中形成。课堂教学有效创设情境,实际上就是模拟现实生活实情,具有形象直观、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有机融合,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活化剂。为此,教师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式,因课因人因地,巧妙地运用实景实物演示、表演体会、社会实践、观察实验、语言描述、辩论求真等多种方法,大胆创设情境,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诱发更多亮点的生成。笔者在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放飞和平之鸽》时,分别搜集、播放了贴近现实的最新视频材料《惊人的日本海啸》《利比亚战火纷飞》。巧用媒体创设情境,学生们触景生情,情景融汇,既激活了学习兴趣,又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四、 正向引导——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核心

思品教学的最基本任务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教师的正向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是非判断力等方面的局限,所见所闻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导致在认识观念、道德价值观上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讲实话、敢联想,这样才能在动态教学中生成热点。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即使学生的观点有些片面、似是而非甚至错误,也不应当场否定,而要留有余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能动性。教师还应抓住课堂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巧妙地采用迁境引领、设问解疑、对比论证、反正推断等方式进行点拨,正向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同时把评价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互动质疑、自我反思、探究解决、纠正认识,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如笔者在教学《我该不该这样做》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遇到一个陌生的推销员,请你免费品尝饮料,你该怎么做?”旨在引导学生遇事多动脑筋,不要上当受骗。可是,有一位学生却这样回答:“要是我,就把陌生人的饮料喝下去,不喝白不喝!”还振振有词地说:“现在社会上总是好人多,不用怕。”笔者把握了这随机生成的的价值资源,展开疏导,采用迁境引领的方式点拨,引入了一个“社会上通过麻醉等方式拐骗儿童的案件屡次发生”的话题,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随便喝陌生人的饮料可能会出大问题,陌生人的饮料不能喝,以防万一!”这一动态生成教学,教会了学生遇事多动脑筋,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篇(9)

作者:余启军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案例回顾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大学生职场故事,情节迭宕起伏,具有一定的戏剧性,耐人寻味,也能让人真切感受到职场语言能够改变大学生职场人生的强大力量。一天,中央某部委两位女领导来到武汉一所著名高校某学院,招录一名男性应届毕业生。当说明来意后,该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表示男生都已签约用人单位,并力推自己的女学生,希望领导考虑录用,然而两位领导坚持不考虑。眼看选录就要结束,一位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的女生出现在众人眼前,双方的谈话有了下文。书记竭力推荐:“真巧,两位领导,这位女同学就是我说的优秀女生,她是学生会主席,校时装队队长。”碍于情面,两位领导不得不继续应付对话。“你叫什么名字?”“汪慧(化名)。”“找到工作单位了吗?”“还没呢!”“为什么没找到工作?”“唉,说来真气愤,社会上都重男轻女。更可恶的是,很多单位老板自己就是女人,还瞧不起女人”“好的,我们回去研究一下,如果接收你,电话通知你!”可以想见,不可能有电话通知了。出于对这位女生的同情,我利用考官如厕的短暂间隙,与这位女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汪慧,你是不是不想去北京,去部里工作?”“没有呀,做梦都想!”“可是你刚才的话给我的印象就是无所谓,不想去。”“没有呀,是不是我的话有问题?”“好像是有点问题!社会上不太接受女生是一个事实,但你说女领导不接受女生就是‘更可恶’,那么,今天来的两个领导也是女人,如果不接收你,是否和你说的女老板一样可恶?同样一句话,如果换一个角度或方式,或许会收到既令人同情,又取悦领导的‘两全’效果!”女孩霎时领悟过来,问道:“那应该怎么说呢?”“你可以说,现在社会上重男轻女,对女大学生不公平,但是这种偏见没有依据,社会上不乏成功女性,在座的两位领导不都是女性吗?不是也很优秀吗?”听了我一席话,该生立即意识到自己“不小心”犯下“致命错”,这个错就源于自己语言失当。为了帮她挽回败局,我建议她待领导返回时,找个话题表达出这两个意思:一是告诉她们其实女人不比男人差,两位阿姨就是“铁证”;二是自己因为没工作,什么都没有,唤起她们的“母爱”,赢得她们的同情,同时提醒她再为自己寻找更多表现的机会,赢得她们的好感。在我的授意下,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白。“两位领导,请您二位一定要给我一个机会,我真的很无助,大学的我一直很努力,全方位锻炼自己能力,老师都评价我品学兼优,还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一直以为自己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可是就因为我是女生,如今连一份工作都没着落,我真的想不通,为什么说女生就不如男生呢?社会上不是有很多的成功女性吗?比方你们两位不就是女性吗?不是比许多男性更加优秀吗?”“呵呵,这丫头会说话!”两位领导一下子被说乐了,看到领导开心,女孩开始自信起来。“非但如此,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真心酸。读了十多年的书,工作没有,饭碗就没有,就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连谈了三年的男朋友,也于三月前分手了,我现在真的是‘一无所有’了!”一席话,一下子赚得了两位“妈妈领导”的怜悯心,她们关切地问:“真的?那好吧,我们会考虑你的情况,回去等我们的消息吧!”事情到此终于有了一些转机,女孩也更有信心了,女孩便热情地邀请两位领导到校园里参观,并表示希望最后当一次向导陪领导参观校园。一天下来,女孩已与两位领导成了能够交心的“朋友”。晚上,女孩必须回校了,此时女孩最盼望的是领导能够明白表态接收她,告别的手在空中迟迟没有放下,在期待中一步三回头。“这女孩其实很不错,要是男孩多好!”我首先打破沉默。“是呀,又漂亮,还乖巧。”处长应道。“那要不”听到两人都说不错,司长终于开腔了。一听司长有改主意的意思,我便随口大声叫了女孩的名字,已消失在夜幕中的女孩应声作答,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扑向两位领导,气喘吁吁地问道:“两位阿姨是不是答应要我了?”此时,已容不得两位领导再拒绝了。“好吧,汪慧,你真的愿意去部里工作?你真的没有男朋友?如果这样,那么我现在正式通知你,你被录用了!”司长的决定让女孩欣喜若狂。后来听说女孩一进部里就赶上了国家部委精简,被送到美国进修两年,再后来做了处长,如今已经是一名位高权重的司级干部了。

职场语言表述技巧

(一)在故事中,女孩在求职本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又带出了与男友分居两地的尾巴,势必进一步置自己与不利之地。所以后面说“连谈了三年的男朋友,也于三月前分手了”一句善意的谎言解除了面试官的后顾之忧,也赢得了她们的信赖。求职者必须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优势条件向对方表达和展示,并且还要把握事实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从不同对象的特点出发,说出不同的话,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谈话气氛,以求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故事中的女孩如果确定想拥有这份工作,就不能只顾宣泄自己的情绪,不顾对方的感受,甚至提醒对方注意自己的不利,显然没有对症说话,造成了尴尬局面,加速被录用机会的丧失。(二)善解人意,恰如其分,言到功成与人交流沟通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说话在善解人意的同时还要做到恰如其分。求人时,能不能把人求动,能不能把事办成,不是看你有多大决心,也不是看你有多大的热情,说话的技巧和手段是最关键的。[2]最会说话的人往往最善于说对方感兴趣的话,最会办事的人通常会做让对方感激和感动的事。席勒说“把别人的感情当成自己的”[3],即站在对方立场,理解别人的情感、处境及心理,待人处事多考虑他人的想法。要实现某种目的,就要了解所求之人的需要、性格和爱好,方能做到投其所好,言到功成。谁不喜欢听他人的赞美之词?人的天性如此。赞美与欣赏是人际关系中的点缀与,所以要学会用语言满足对方的自尊心,用适当的奉承话求人。故事中“两位领导”被“影射”地批评为“更可恶”时,一时尴尬,如鲠在喉。当听到女孩的恭维话时,立马笑逐颜开,明知你讲的是恭维话,却还是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赞美是件好事,却不是一件易事。同样是嘴上功夫,出来的效果却有天壤之别。赞美别人时如不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赞美技巧,即使你是真诚的,也会好为坏事。赞美的语言要在关键时刻、不同的场合,对于不同的人恰到好处地一一送出,不着痕迹。使用恭维话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实事求是。当你对别人说奉承话时不能无中生有,要说一些真实的事,对方才会感到高兴。倘若进行肉麻的奉承,拍马屁,听者会把你当成小人而更加轻视。二是说奉承话时应适可而止,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赞美在这里不过是使听者改变态度的手段,倘若一味地恭维,而不及时转入正题,便会失去意义。(三)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察言观色。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说话前明白对方的心理,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看他人说话时的表情,掌握说话的火候,适时改变自己说话的内容、语气,这才是真正的与人相处之道。否则,纵然口吐莲花,也会徒劳无功。把握好每一句话说出口的时机,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得心应口了。招聘者用委婉的语言来表达对应聘者感兴趣的程度,已成为一种惯例,主要原因是为了不让求职者难堪,同样也是在考察一个人能否听懂语言的弦外音,能否做到察言观色。在人才市场上,求职者常会听到“材料先放这里,有消息再通知你”的回答,招聘者这些话的弦外音就是对你兴趣不大,往往不会收到录用通知。[4]如果招聘者只是礼貌地公式化地发问,这表明你还是到别处去碰碰运气吧。如果对方对你的专长问得很细,热情地和你握手告别时,你就准备与他做同事吧。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弄不好还会翻船。在激烈的竞争中,怎样才能突出自己,把对方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边,也需要与众不同的鲜明语言。不同的职场竞聘,不能只是拘泥于一般的原则,还要学会随机应变,灵活变通,出奇制胜[5],这样才能很好地化解尴尬。将错就错,借题发挥就不失为一个应对此种情况的好办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因说错话而陷入尴尬困境,如何进行补救甚至转危为机就显得尤其重要。一个聪明的求职者总会对这些良机做出及时敏感的反应,善于利用时机或者创造机会,引导事情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打破僵局,变不利为有利。巧妙地将错话续接下去,最终达到纠错的目的,其高明之处在于,能够不动声色地改变说话的情境,使听者转移原有思路,不自觉地顺着你的思维而思维,随着你的话语而调动情感。故事中,女孩意识到说错话时,借机换一个说话角度,反话正说,赢得了好感。不仅如此,女孩借题发挥,采取战术,从毕业没找到工作,谈到没有饭碗,进而朋友分手,导致一无所有,既纠正了失言,又争取到了同情。(四)赢得好感,博取同情与人沟通交流时,态度要诚恳,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言就要有亲和力,让彼此产生亲近的欲望,消除隔阂,为成功交流打好基础。有时候还需要富于感情,以情动人,以真诚获得别人的认同和欣赏。大学生要在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脱颖而出,就必须全面塑造个人综合素质。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会艺术地表达语言,练就自己“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能力”——语言能力。出色的语言能力是由一个人的多种内在素质决定的,需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及深厚的文化修养。要想练就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博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厚积才能薄发。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二是博采众长。要善于学习和聆听他人,取长补短,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语言表述技能和技巧,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三是博奕实践。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诸如演讲、辩论、文娱等活动的长期锻炼,反复练习,才会有临场的娓娓道来,妙语连珠,出奇制胜。中国的语言内涵博大精深,表述有技巧,却无定式。文中只是剖析故事本身所呈现出的语言技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有熟谙和掌握语言表述的一些基本技巧和规律,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舌转乾坤,成就别样职场人生。

上一篇: 汉字的悠久历史 下一篇: 国外贸易风险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