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优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9 16:15: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融服务优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金融服务优化

篇(1)

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概述

金融服务作为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包含了储蓄业务、汇款业务、个人贷款业务、交易业务、个人理财业务、银行卡业务、缴费业务、出国金融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公共信息服务等众多的业务种类。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银行为顾客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业越来越丰富,我国居民也早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存贷款业务,而是对金融服务有了更为广泛的需求。金融服务业务收入对银行的业绩影响也越来越大,统计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共计达到32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约730亿元。数据显示,除五大行和南京银行之外,其他10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幅都在40%以上。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普遍将金融服务作为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金融服务的优化与创新成为各家银行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基础工作。金融服务的内涵,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拓展,通过金融服务的改进去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存在问题

(一)金融服务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落后

现代金融服务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在业务管理上就会表现出金融服务配套的规章制度不合理,业务流程设计不科学,管理方式原始落后等方面的问题。而在服务水平上,部分商业银行业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或者有标准但是执行不严格,导致服务的满意度达不到现代消费者的要求。加大对金融服务工作水平的考核力度,实行严格的制度约束,是不少商业银行主要的管理手段,但是由于未能够将员工个人收入与服务水平以及工作效益挂钩,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未能凸显。服务质量的改善,对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所提供给的金融服务,离客户期望值尚有较大差距。

(二)服务同质化程度较高,创新能力差

加入WTO以来,我国银行业明显加快了金融服务创新的步伐,在银行业整体的金融服务不断丰富的同时,也表现出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方面的同质化严重。往往是各家银行的金融服务大同小异,往往只是产品名称和收费标准上的差异而已,顾客普遍性的感觉到各家银行的服务内容高度同质化,往往是根据自身办理业务的方便性来选择银行,而很少因为银行较为创新的金融服务产品。未来,随着外资银行逐步进入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在业务创新能力上取得一定的突破,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中,所表现出的业务发展策略类似、市场定位集中、经营方式类同和具体产品相似,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对于顾客而言,由于商业银行服务品种高度雷同,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银行客户的差异需求。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优化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化的服务管理机制

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商业银行首先要积极运用现代的服务管理技术,可以建立数据化的客户服务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化的管理进行客户服务的全面提升,通过掌握客户的个人情况和业务偏好,就能够很好的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专业化金融服务,让客户的满意度得到提升的同时,也通过金融服务的个性化,让商业银行之间得到一定的区分,避免产品、服务同质化的情况愈演愈烈。商业银行在服务管理方面,也需要更多的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要结合客户需求的实际情况,推出更多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策略,通过服务带动市场细分,给予不同需求的客户相应的金融服务,提高服务针对性和满意度。

(二)提高金融创新能力

针对金融创新能力的不足,建议我国的商业银行通过改进现有产品、吸收国外经验、创造自有产品三方面进行努力。改进现有产品方面,需要收集客户对于现有金融产品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通过对现有产品的升级,来满足顾客对于金融服务水平的更高追求。吸收国外经验方面,则是国内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向国外金融服务发达国家学习,将国外富有创新的金融产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不断缩小与先进国家金融服务方面的差距。创造自有产品方面,则是充分的发挥商业银行的自有创新能力,顺应金融服务市场需求,设计和推出一些富有创新性,又能够满足顾客实际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监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研究金融产品满足各种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也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重视服务优化中的人才培养

要提升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服务优化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不少银行的服务水平上不来,还是受制于专业人才不足。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于服务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业务培训和服务理念的宣导,提高员工的专业服务技能。同时不断完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硬件上为服务优化打好基础,辅助服务人才更为顺利的提供优质服务,提升服务综合水平,促进商业银行的服务优化与发展。

总之,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服务能力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获得客户与银行双赢,才能长久保持我国商业银行的高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英.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优化的对策与思路[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1(11):6-10.

篇(2)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40

1 制约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实行的因素

1.1 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实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取得了理想的成效。但是,这依然无法掩盖我国大多数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服务网点还有待增加。另一方面,在我国很多农村,从事金融服务工作的人员,其专业素质也较差,这样反而还大大增加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从而制约了普惠金融服务在我国农村的推行。

1.2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不足

在我国农村推行普惠金融不能采用传统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但是这一金融产品及其能力不足的问题一直制约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的实施。由于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村的人们大多数不了解这项服务。这样的后果是金融机构又不能有效地审核农村的资源,信贷服务也有待提高。

1.3 普惠金融机制还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的普惠金融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我国农村的普惠金融服务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这就给在我国农村普及普惠金融服务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我国不同地区的金融政策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个地区的人们结合当地的风格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规划其金融服务的范围。另一方面,我国有关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导致这方面的工作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普惠金融服务在我国的顺利发展。

2 优化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的方法

2.1 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创新

上面我们已经阐述过了,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设施比较薄弱,传统的金融服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普惠金融推行的要求。基于此,创新普惠金融推行的方法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推广信用卡服务,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第二,加强金融服务机构与当地政府的合作,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促进高效普惠金融服务产品的推行。第三,创新农村人们信贷路径,尤其是一些小的贷款,应该创新更加简便的信贷模式,从而为农村人们提供更方便更优惠的信贷服务。第四,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有关的配套机制,随着我国大力加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对农村优惠的政策,如果抓好时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农村大力推行普惠金融服务;第五,创新金融服务渠道,为农村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金融服务。比如,可以建立一些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金融服务网点,在农村布置多个自助银行点。针对很多农民不了解普惠金融服务的情况,金融机构应该免费地给农民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

2.2 创新普惠金融延伸服务

如果金融机构想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不断创新普惠金融延伸服务。由于现阶段金融科技手段发展得越来越快,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应该多借用这些先?M的科技手段,推进普惠金融延伸服务的创新,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加大了电子银行业务推广的脚步,在我国很多农村初步建立了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服务体系,这些服务项目的实施给我国农村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随着我国支护业务的快速发展,支护宝支护和微信支护等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这些方便的支护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就说明金融机构应该不断创新其金融服务产品,站在人们使用方便的角度进行创新,这样创新出的金融产品才具有竞争力。

2.3 促进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创新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快捷,人们对金融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金融机构想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他们就应该加强其金融服务产品的多样化创新,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最优的金融服务。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在我国的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也不能脱离市场而进行。基于此,针对我国很多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可以推广小城镇与农村结合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这样有利于金融机构扩大其金融服务的范围。

2.4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措施探讨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对于优化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来说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在实际构建的普惠金融

篇(3)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06 ― 0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改善和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对优化地方资源配置,服务功能还不健全,服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现状

1.对齐市农村整体金融形势分析

(1)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覆盖面低

齐齐哈尔地区管辖7个区9个县,管辖区域内能够办理存款、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五百多个,金融从业人员一万余人。其中,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平均每个网点贷款余额为三千万左右,农村每百元GDP拥有贷款不到五十元。齐齐哈尔市目前有县级以下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四百左右,只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仅占乡镇金融机构网点的不足百分之一。

(2)增加齐市村镇金融服务机构网点

在齐齐哈尔所管辖的乡镇中,金融机构网点设置大部分在乡镇一级,行政村屯没有金融网点,农民办理存款、贷款、汇兑业务非常不方便。据资料调查显示,一百位农民中,认为金融机构网点少,办理存贷款,结算业务不方便的占九成,认为金融机构单一、办理贷款时利率高、贷款手续过于繁琐、担保难、期限短等。

2.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得到改善

(1)政策环境得到强化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金融主管部门积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抓住机遇变危为机,形成保增长促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整体合力。在金融危机发生后,齐市各界对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奠定了基础。

(2)农村信用社在金融机构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2008年以来,齐齐哈尔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贷款投方面占有贷款需求的八成以上,全力支持农民备耕,促使农民的粮食大丰收。齐市农村信用社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贷款限制条件过多

据不完全调查,对齐齐哈尔市农村的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影响农民致富的首要因素是资金缺乏,使有的想致富都没有致富的条件,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

普通顾客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单独的模式,虽然农村信用合作社宽松的放贷条件,一个小的信用贷款因为额低,不能灵活的农村农民满足施工需要的季节性,大笔钱抵押贷款固定资产,由于土地制度的缺陷,无法来满足贷款。

二、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1.服务产品单一缺乏理念创新

齐齐哈尔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主要提供小额短期贷款,限制解决短期资金需求,不能满足信贷需要农村多样化。不同收入水平和生产类型的农民对金融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一些农民不仅需要生产信贷产品,但也需要多个信贷产品,和种养大户,企业需要有一个多元化的信贷资金支持,产品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2.农村信贷管理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齐齐哈尔地区的贷款风险具有深度的村庄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更大的资金需求。作为小金额周期长、时效短等现实的贷款产品和贷款利率系统让农民承担能力严重受挫。

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保障不完善

(1)政策环境得到强化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金融主管部门积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抓住机遇变危为机,形成保增长促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整体合力。在金融危机发生后,齐市各界对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奠定了基础。

(2)资金支持力度增大

招商银行为齐齐哈尔市向借款人发放的可循环使用的授信,支持齐齐哈尔的经济发展。除了项目融资外,招商银行还通过公司金融、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金融方式进一步推动双方在传统信贷、直接融资、政府财务顾问等推动经济发展。

(3)农村信用社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齐市农村信用社全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贷款投方面占有贷款需求的八成以上,全力支持农民备耕,促使农民的粮食大丰收。齐市农村信用社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金融环境尚待优化

(1)农村金融政策环境不宽松

目前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政策环境不舒适,如利率自由化,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金融政策仍然偏紧,不利于健康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

(2)农村金融不规范

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环境较差,大部分农民对农村金融环境缺乏认识,一部分农村企业和农户拖欠债务,甚至部分乡镇政府也是如此,严重损害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5.地方金融机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虽然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地方金融服务机构目前还只是初级阶段,仍有较深层次的问题还未碰触,因此,齐齐哈尔市地方财政在金融机构市场竞争中处于比较弱势地位,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不够明确等。

三、齐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解决对策

1.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的政策环境

齐齐哈尔市应该鼓励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盟,加快形成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协会在全面核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统一法律改革,力争年底前完成了产权制度的改革。在农村或屯设立合作金融机构扩大农村地区网络覆盖面。农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综合农业推广,农业科技为先导的贷款品种,积极尝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和技术改造贷款发放新贷款。邮政储蓄将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和资金投放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商业银行会选择集中在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支持,农副产品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战略的实施“走出去”。

2.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信用担保体系

农业“贷款难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信用担保。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仅能为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融资环境,解决这个难题的贷款担保,并能使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提供金融服务。然而,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特定的金融集团,传统融资方式无法改变他们的贷款难。为此,我们需要在农村现引入动产抵押,信用担保模式的创新给齐齐哈尔市市农村金融经济发展的“农业、农村、农民”开发一个新的融资渠道。

根据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形式应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发展农村微型金融,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推广移动电话银行网络,相互保险,农民工银行卡业务;积极推行农村财务咨询,保险销售及相关金融服务等。通过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使广大农村和农民更方便和高质量的现代金融服务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内部经营管理

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经营效益低下,历史遗留问题较为严重,要提高我是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整体的发展,应积极解决高风险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的问题。可以优先选择中心城市、经营状况较好、师范效应较大的农信社,组建农商行,以壮大资金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改制,真正减少和消化历史包袱,改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水平,形成经营新机制,提高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从而促进我是农村经济的发展。

4.建立多层次惠农金融服务机构体系

(1)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

齐齐哈尔市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政府,企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联合体,通过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推动企业信用不足,微观信用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经济手段解决问题,使用传统的信贷资源,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的主体,使金融业逐渐多样化和市场。

(2)发展面向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

根据具体情况在齐齐哈尔地区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服务和一些的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拓展政府政策性金融业务,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通过经济手段解决金融财政问题,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利用传统的信用资源,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的主体。

(3)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

发展齐齐哈尔地区民间金融组织,形成多元化的金融产权模式的具体路径应该是在农村地区。如在县级区域一下开展农村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系统,产生在底部自下而上的改革进程。通过人们不受“衍生交易稳定的结构,并提供交易费用更节省的制度规则。

5.全面完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1)完善外部监管

加强外部金融监管力度,提高银监会、外部审计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管,改善地方金融监管方式。把事后监管提高到事前防范与提醒,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的手段监管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风险评价指标,及时发出预警通告,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出现危机和问题前,及时准确的采取有效措施,把风险降低最低。同时提高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及时作出惩罚,审计出现问题及时警告通知,并提出解决措施及时化解。应积极营造舆论环境,要通过积极宣传,推介产品,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在地区同业中的营销力和公认度。

(2)加强内部监管

提高内部监督部门独立性,充分发挥审计体系监督效能。第一要加强内部审计的职权,充分发挥其监督监管的职能。各个部门要积极配合,审计部门要对辖内机构新放贷款质量开展经常性检查,确保提高新增贷款质量。对存量贷款要彻底摸清底数,落实债务主体,形成不良的,必须监督落实形成责任和解决责任及措施。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严格监督监管,审计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确实加大审计工作力度,以查促改,帮助被查部门解决实际问题,有效遏制各类风险和案件发生。第二,完善内控评价制度,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推进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

〔参 考 文 献〕

〔1〕王煜宇.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与发展定位:解析村镇银行〔J〕.改革,2012,(04).

〔2〕邱玉兴,等.健全农信社运营模式――以黑龙江省为例〔J〕.中国金融,2013,(12).

篇(4)

服务型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当前正处在这个转型期,金融服务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世界各国经济竞争十分激励的新形势下,已然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焦点。当前形势下,加快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从一般服务经济转向金融服务经济的战略选择。具体来说,加快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在经济结构优化中的战略价值在于:

一、升级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新兴的服务行业迅速扩张,一些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新的金融服务贸易业务也随之逐渐衍生出来,过去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世界服务贸易开始转向了以知识技术型为基础的新兴服务贸易方式,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这种趋势愈加明显。面对这样的国际大潮,如何跟上脚步?是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认为,再此背景下,我国的金融机构应该把握住机遇,只有借助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产业转移,敢于开拓创新,才能力争使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全面走在世界前列。就现状来看,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世界其它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比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明显第一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如何加快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确保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学习它们在金融服务业发展方面的先进技术。用以促进我国金融服务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整个服务产业的互动发展。产业内的融合与互动,可以降低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服务产业,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其次,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在世界各国的贸易中金融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也在迅速上升,毋庸置疑,金融服务贸易已成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实际利益多寡的关键。[2]因此,尽快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增强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外贸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本文以为随着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与我国进一步调整和改善对外贸易结构,必将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综合竞争能力,使金融服务贸易转变成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增长方式。

二、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金融服务业全球化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金融服务外包。金融服务外包按照服务内容分,可分为两大类,即金融服务商务流程外包与金融信息技术外包,其中金融信息技术外包最为常见,占到了全球整个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的60%以上;按照服务提供商的地理分布划分,也可分两类,即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境内外包更强调金融核心业务战略、技术、专门知识和规模经济,重视将固定成本转为可变成本即现金流,重视价值增值。离岸外包则主要着眼于节省成本,利用技术熟练劳动力的通用性和可用性,用较低的服务成本替代较高的服务成本,其中成本是决定性的因素,技术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供应商信用等也是重要因素。[3]由于金融服务外包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增强金融企业核心,所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金融服务外包越来越多的成为了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服务业全球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到今天,服务外包形式实现的金融服务贸易已达到了较大规模,在一些发达国家,这种由外国直接投资产生并通过境外商业存在的形式,已经超过了跨境方式金融服务贸易的规模。对于我国而言,与来料加工相比,金融服务外包对国内增加值的贡献要较之高出三十余倍。当然这两种贸易形态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们创造了完全不同的价值量,但金融服务外包在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却要小得多。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加快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要通过认清承接金融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性,把握好国际金融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机遇,采取一系列配置合理的措施提升我国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能力与竞争力,以赢得这一场新的国际竞争。

三、提升我国的现代服务能力,为财富创造开辟崭新的方式

农业(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工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持续上升,这是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劳动力从农业先转移到工业领域,再转移到服务业领域,最后形成以服务业占据国民经济增长主要份额的局面。我国知道,某个国家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取决于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资源的一体化配置,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比重在本国市场开始下降,随之却服务业发展迅猛,成为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动力,而在服务业,也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中,金融服务业发展最为迅速。一直以来,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就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与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的基础。[4]当前,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十分有利的机遇,在国内经济与国际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影响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是我国发挥现代金融对经济运行先导性作用的前端,也是高端。本文认为通过金融服务贸易可以有效的带动和提升我国的现代服务能力,为形成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交易,创造增值的财富实现方式。

四、转变人力资源类型,形成创造力最强的人力资本

金融服务贸易特别是离岸外包转移的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在以金融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和服务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中不难看出,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的另一个关键是转变了人力资源类型,把高端的劳动力变为最具创造力、竞争力的人才。因此,金融服务贸易还是将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对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也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许多跨国金融集团向我国转移金融服务环节,已经不单满足于从一般劳动者身上获取剩余价值,他们更看好的,是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是我国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他们提供现在和将来需要的人力资本。我国生产资料价格的比较优势明显,尤其是劳动力的价格,不仅普通产业工人的价格具有突出的优势,一些高级金融工程师、保险精算师、税收筹划师以及金融理财专家的价格也同样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当出现了世界金融服务从人力成本高的地方向成本低的地方转移,大量服务性、知识性的白领岗位重新布局的潮流时,主动承接和吸纳,就为本国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就业找到了新的出路。[5]所以,笔者认为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将大大的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这对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形成创造力最强的人力资本,发展贸易导向型的金融服务业十分关键,因此,本文认为发展金融服务贸易也是新时期我国应该采取的一种新战略选择。

五、结语

要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就需要高度重视并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金融服务贸易不但能够升级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我国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能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的现代服务能力,为财富创造开辟崭新的方式;而且还有利于转变人力资源类型,形成创造力最强的人力资本。总之,在经济结构优化中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

[2]王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D].湖南大学.2005.

篇(5)

(一)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成本高、效益低

一是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贷款多为流动资金贷款,对贷款有“需求旺、时间急、频率高、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客观上提高了银行贷款的管理成本。二是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差,经济效益低下, 易产生经营风险和决策风险。三是非公有制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生命周期短,无法准确预测风险,难以吸引投资。

(二)非公有制企业资产结构状况难以满足担保需求

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选择一般偏好于土地、机器、设备、房地产。而非公有制企业往往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缺乏有效的资产用于贷款抵押。

(三)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风险难以满足安全性需求

一是由于很多非公有制企业产品结构单一,起点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没有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的高科技项目,发展方式粗放,趋同性严重,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盈利能力低;同时筹资成本高,还款期限短,经营风险大。二是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高。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较差;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不健全,不能提供准确、完整的财务会计资料,银行很难掌握其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的真实情况,无法对其进行信用等级评估,也就无法开展信贷业务;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意识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屡屡存在。

(四)间接融资体系不健全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基层银行贷款权限受到严格限制,信贷条件高,审贷程序烦琐。二是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规范,在自身发展和对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三是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非公有制企业担保难、抵押难。

(五)直接融资体系不健全

一是股票市场的融资门槛过高,并未真正缓解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困境。二是债券市场融资条件苛刻,限制了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融资。三是民间金融未走上正轨,限制了非公有制企业向民间融资。

(六)政府配套服务不到位

扶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或打了折扣;政府调控不力,企业重复生产,处于粗放经营状态;政府未能很好地履行监督职能等等。

二、缓解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困境的对策

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实不是探讨金融机构该给非公有制企业怎样的优惠政策,而是探讨政府应该出台怎样的激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因为金融机构也是企业,不是政府部门,也是追逐利益、规避风险的。所以创造非公有制经济良好金融环境的主体,归根到底还是政府。那么政府该如何鼓励金融机构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间接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引导金融机构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是金融业调整经营战略、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是金融机构应革新经营模式,将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信贷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制定符合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特点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积极开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业务,降低信贷集中度。二是金融机构应在信贷准入门槛、信贷审查程序、信贷审批决策、信贷责任追究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公平公正原则,建立符合中小企业贷款特点的贷款分类制度体系,实现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政府可与自治区人民银行和银监局沟通协调、共同合作,要求人民银行和银监局发挥各自职能,引导鼓励各家金融机构改进和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服务,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2.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培育服务非公经济的新型金融机构。

一是要引进以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外省银行,引进外资银行,优化我区银行业机构体系。切实解决服务非公经济金融机构数量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已经遍地开花,下一步应鼓励它们向我区广袤的其他地区进一步延伸触须。

二是要培育地方性银行机构成为服务非公经济的主要力量。鼓励地方性银行机构加大对县域非公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性银行机构网点进一步拓展延伸,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

三是要加快银行业机构中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设。加强中小微企业贷款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合理下放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权限,优化授权授信体系和审批流程。

四是要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县域非公经济的主力军作用。继续做好农牧民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加大对种养殖专业户、多种经营户、特色农牧业、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的信贷投入,支持县域非公经济发展。

五是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支持,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加快发展步伐,扩大机构和服务覆盖面。

3.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积极满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一是完善信用评级体系,积极探索建立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评估标准和审批制度,提高授信效率,建立灵活、高效的非公有制经济授信制度。改变单凭财务报表评估的做法,应实地调查核实企业现状。发放贷款时综合考评企业的资信状况、现金流量、还款能力、经营管理状况等因素。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判断信贷风险。

二是增加信贷品种,为非公有制企业多方提供信贷服务。主动调整信贷结构,拓展信贷领域,拓宽贴现业务渠道,广泛开展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创新抵押和担保方式,积极开展对非公企业的贷款营销活动,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比重。

三是着力解决好支持重点发展领域问题。一是通过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大对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较大的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着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聚集产业发展壮大。围绕具有自治区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大信贷投入,扩大我区优势特色行业发展规模。三是着力促进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全面发展。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围绕自治区党委建成“5个基地”的发展定位,加大对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支持。四是为个体工商户、个人创办企业以及吸收就业人员多的非公企业等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4.完善非公有制经济贷款利率风险定价机制

进一步完善贷款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综合考虑非公有制企业贷款的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收益目标及当地利率市场水平等因素,实行灵活的、差别化的利率定价方式,并根据风险变化灵活调整。

5.进一步加快信用信息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非公有制企业信用制度建设,逐步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依法纳税为重点,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企业信用评估和管理体系以及企业信用信息依法披露制度。自治区政府应将数据库的服务纳入地方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促进全区信用环境的改善。二是积极与人民银行沟通协调,进一步完善征信系统建设,不断充实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逐步扩大信息采集和共享服务范围,实现民营企业信用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形成信用信息征集和利用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依托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帮助长期守法、讲信用、声誉好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融资。

(二)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直接融资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对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是十分有效的。努力扩大我区社会融资规模,积极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债券、股权融资,大力引进风险投资,开发利用信托产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由主板市场、二板市场、三板市场、民间金融市场、风险投资基金等构成的多样化的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体系。

2.加大非公企业上市培育力度

进一步加强自治区主管部门、盟市政府、监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非公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上市综合服务。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实施并购重组和再融资,提升竞争力。建设全区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证券中介机构信息库和企业上市咨询专家库。

3.加快全区股权交易市场建设

积极筹备建立内蒙古区域证券市场,为非公企业提供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的股权、债权转让与融资服务,增强非公企业直接融资能力。

4.大力推动非公企业发行集合债券

采取区域集优方式,设立风险缓释基金,出台政府补贴利息、费用的扶持政策,有效降低融资成本,鼓励和支持非公企业组团发行债券,利用资本市场资金加快发展。另外尝试打通非公企业私募债券的直接融资渠道。

5.创新民间投融资管理

积极推动民间资本管理中心、民间融资服务中心建设。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和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利用市场化方式组织民间资本和民间融资服务非公经济发展。鼓励民间融资机构、各类投资基金、信托产品的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非公经济发展。

(三)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推动非公经济发展

破解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魔咒,关键是要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冲出重围,突破困境。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新的评价体系和管理理念,适应和满足非公有制经济迅速成长带来的旺盛的金融需求,带动自治区经济腾飞。

1.提高非公企业信贷管理的专业性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针对非公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信贷管理和贷款考核方式,拓展融资信用担保范围。如互保联保贷款、循环自主贷款等等。拓宽抵押担保范围,积极推广动产(权利)担保,围绕应收账款、存货等创新多种物权组合担保形式。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进一步简化非公有制企业业务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为企业量身定制信贷、结算、汇兑、代收代付、结售汇、、信息咨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非公有制企业金融服务的需要。

2.扩大非公企业金融服务领域

开办融资租赁、公司理财、典当融资、委托贷款、资产置换、项目融资和账户托管等综合服务业务,以及应用人民币协议融资、订单融资、融资性保函等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为全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创新服务。

3.健全融资服务中介体系

积极协调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机构、抵质押登记专业机构,为非公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4.创新保险和信托产品

一是通过引入保险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保证保险,使借款人在无抵押无担保情况下,能够以比较合理的利率从银行获得小额贷款。二是在信用担保制度基础上引入信用保险,探索建立应收账款债券交易中心。三是充分利用信托公司的资信和人才优势,发挥信托融资工具决策快、收费低、收益稳定、抵押担保方式灵活等优势,创新信托融资产品,为非公企业开展融资咨询、财务顾问、增级增信等金融服务。

5.进一步促进担保业发展

篇(6)

从民营企业的状况来看,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偏小,有效资产不足;先天性的结构性缺陷比较明显,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法人资产与自然人资产区分不严格,诚信度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受市场、环境的制约程度较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财务状况不佳,偿债能力缺乏保障,致使银行对其资信存有疑虑,对其贷款的审查投放比较慎重、严格。

从社会服务体系上看,就总体而言,我国民营企业中介担保体系不健全,已建立的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担保能力低,而且担保职能定位不准,动作不规范,导致贷款担保难以安全操作。

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位、多渠道的信贷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功能完备,社会联络面广,金融工具多样,信息灵通,具有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诸多优势,因此,应当加快制度和业务创新,转变经营观念和管理方式,把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作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增长源,坚持扬长避短,扶优扶强,把准民营企业的资金运行脉搏,优化增效机制,拓展信贷市场,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中发挥纽带和主导作用,实现银行与企业的“双赢共进”。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变革传统的行政化管制模式

破除市场定位趋同、风险防范机制滞后的制度性弊端,建立起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的现化企业制度,加快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变。

优化信贷管理机制

下放一定的贷款审批权给地方支行,允许基层银行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并制定和实施简捷、高效的贷款管理程序,提高基层银行的贷款主动性、积极性。

完善银行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

改革目前只罚不奖、重罚轻奖的信贷考核制度,推行目标化、绩效化奖惩方式,加大信贷效益考核力度,对完成目标任务好、实现银企双赢的信贷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制定和实施适合民企的授权授信制度

科学确定授信审查指标,合理调整授信额度,创新贷款发放形式,减少管理层次,达到既能方便民营企业获得贷款支持、又能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中央银行采取信贷扶持政策

中央银行应制定与实施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利用再贷款调控和利率调控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

商业银行应树立新型融资理念

根据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信贷结构,选准信贷支持重点,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信用良好、经营管理规范、抵御风险能力强的民营企业作为长期扶持对象,对高科技型、出口创汇型等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派驻客户经理,保证企业有可靠和方便的资金来源,推动其成为优质客户,最终获取高盈利性的信贷资产利润;要细分金融市场,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企业结构,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发企业组合贷款、联户担保贷款等适合民营企业的信贷业务品种,延伸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增强自身的赢利能力。

商业银行应不断更新金融服务工具和方式

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工具和方式应以客户为中心,贴近市场,深入发掘现有融资渠道的潜力,满足民营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采用方便、快捷的结算方式,加快资金清算速度;充分利用票据业务手段,选择资信良好、产供销状况稳定的民营企业,使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融资工具,办理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及时缓解资金不足的困难;加强贷后管理,建立贷款临测反馈系统,强化对借款企业的跟踪调查和贷款本息的回收,转化不良资产,及时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加快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和运行机制

加快信用担保制度立法的步伐,对担保机构的设立、担保基金的来源及管理办法、担保程序、担保费用和保证金收取、受保企业的责任权利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制订,出台配套、规范、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要积极协调、督促相关部门成立多种形式、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不以盈利为目标,实行会员制,通过入股形式,以财政出资为主,并吸纳银行、企业等多方入股,建立民营企业担保基金;应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优化担保结构,充分运用抵押、质押等方式或企业互保、联保、贷款保险等形式,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从体制上消除银行贷款与民营企业资金需求的瓶颈制约。

构建诚信互利银企关系不断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银行应立足长远,遵循平等、诚信、公正和互利的原则,搭建民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与民营企业建立起良好的银企关系,不断拓展市场空间,精心培育起高质量的客户群体,获得长久的经济利益。

充分发挥银行机构自身优势

充分发挥银行机构网络广泛、信息灵敏和人才济济等优势,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专门的民营企业服务网站,及时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动向、市场需求、各类管理知识、新技术推广应用、人才、投资和相关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资询服务以及人员培训、融资管理等金融专项服务,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协助企业强化财务管理

提供专业化的、适合其经营需要的财务管理工具,规范会计帐务和报表,完善内部财务系统,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帮助企业改善资金管理

篇(7)

牵头指标:信贷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答卷样本企业分工

配合指标优化财产登记 破产营商环境 企业开办)

2020年以来,县金融发展服务中心从精简贷款申请材料、优化业务办理环节、缩短业务办理时间等方面着手,提升标准,强化措施,积极打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全力提高获得信贷便捷性,切实为优化营商环境、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撑和保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工。围绕提高获得信贷便捷性,对标学习新泰市先进经验和做法,制定《便捷获得信贷专项行动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明确责任人、便捷获得信贷内容及完成时限,推动专项行动有序推进。便捷获得信贷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行动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确保完成优化营商环境各项目标任务。

(二)提高获得信贷便捷性,优化营商环境。健全银企对接工作机制,依托企业金融辅导员制度,加大了融资政策与“获得信贷”评价指标解读力度,筑牢互信合作基础。拉出“获得信贷”办理清单,对标同质、同类机构先进水平,做深做实做细企业工作,精简业务办理环节及材料,缩短办理时间,除农发行外,其他金融机构平均办理环节由原来的5个减少至4个、办理时间由原来的10个工作日减少至6个工作日、申请材料由原来的12件减少至6件。

(三)畅通服务渠道,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在人民银行县县支行、建设银行县县支行2个征信查询服务点的基础上,引导农行尽快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征信查询服务点,争取更多的金融机构在营业网点设置征信自助查询设备,力争征信查询服务点达到4个。积极协调银行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目前,已有农行、建行、农商行3家银行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联合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于8月7日召开优化财产登记和营商环境工作,积极探索“互联网+不动产抵押权登记”模式,将不动产抵押权登记服务延伸至金融机构,实现资源共享,确保企业和个人在金融机构办理抵押贷款的同时,一并办理抵押权登记,无需再到登记机构申请。目前,县农商银行已设置“互联网+不动产抵押权登记”服务窗口开展业务,有6家金融机构已铺设登记专线,正在积极开展设置自助终端、设置专门服务窗口工作。

(四)搭建政银企合作桥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高成绩的根本还是为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加大企业融资需求摸底调查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对上争取金融政策和金融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严格执行减费让利政策,特别是大力争取降利率、新增授信、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千方百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截至8月末,全县贷款余额268.04亿元,较年初增加7.67亿元,增幅2.49%;余额存贷比73.49%,居全市第二位。扎实开展企业金融辅导员进企辅导工作,成立县金融辅导工作协调小组,组建10支金融辅导队,配套明确10名金融服务专员,指导33名企业金融辅导员与105家县级辅导企业定向对接辅导,筛选推荐56家市级辅导企业,切实打通了金融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经调研对接,有融资需求的县级辅导企业28家、融资需求额度9273万元,现已解决18家企业融资需求4453万元。

创新金融产品,开辟信贷绿色通道。细化措施,全力争取金融政策和金融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优化业务办理流程,简化授信申请材料,压缩授信审批时间,为企业提供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今年以来,6家银行为百货大楼3家纳入名单的重点保障企业发放贷款9013万元,年利率低至2.9%-3.15%,从评级授信到发放贷款压缩至24小时以内。同时,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破解企业抵押、担保难题,截至目前,工行、农行、建行、邮储银行依据企业纳税、银行流水、工资发放或电费缴纳等情况,推出信用贷款,现已支持85家企业、7106万元;农发行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抵押贷款1笔、额度5000万元;莱商银行开展政府采购贷1笔,额度500万元;邮政储蓄银行推出科技贷款,现已支持2家企业、1000万元;县农商银行推出创业担保贷款,现已支持9家企业、2090万元。

降低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面对资金链风险引发的三家担保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局面,争取银行采取降利率等措施予以帮扶支持,以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稳定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同时,指导县农商银行、沪农商村镇银行2家地方法人银行科学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利率,并在“风险可覆盖、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为企业贷款给予利率优惠支持,真正为企业节约了融资成本。

(五)开展督导调研,督促整改落实。为全面了解各银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情况,进一步提高获得信贷工作水平,由县金融发展服务中心、人民银行县县支行、银保监分局县监管组组成工作组,于8月25日-9月7日对各银行能否按照“4、6、6”标准办理信贷业务、不动产抵押权登记服务业务办理推进情况、企业开户办理时间、19年9月至今新发放贷款企业包保对接情况工作开展督导。在督导过程中按照各金融机构任务完成情况及时提出了反馈整改意见,明确要求各金融机构按照标准进行整改落实。

(六)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包保责任制度,做好与样本企业联系对接工作。根据市、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要求,2020年获得信贷指标企业样本筛选标准为评价期内参加银企对接会的企业,经与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对接,现已确定12家样本企业,并建立了部门联系企业包保责任制度,明确了包保责任人和分工责任人,与样本企业相关负责人逐一进行了联系对接,确保企业法人与企业相关人员知晓、理解、配合优化营商环境与便捷获得信贷相关工作,确保优化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七)任务清单按时完成,问题清单即知即改。根据《县县便捷获得信贷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优化营商环境事项任务清单工作安排,计划于9月底前完成的精简企业获得信贷办理环节、缩短企业获得信贷办理时间、减少企业获得信贷申请材料已于8月底提前完成任务。根据县营商办反馈的关于便捷获得信贷问题清单,县金融发展服务中心确定整改时限、细化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及时进行整改,其中信贷产品及担保政策分散、建立僵尸企业出清制度已于8月底整改完成。

篇(8)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系指按照GATS所界定的4类贸易形成,即过境交付、消费者移动、商业存在及人员流动等而进行的任何金融提供活动,它是在各成员之间进行的。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可以是一成员方希望提供或正在提供金融服务的任何自然人和法人。但参加方的公共机构,即政府、中央银行或货币发行机构,或由政府拥有、控制的主要执行机构,或为政府的意图而活动的机构则被排除在外。因此,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指商业性的金融服务活动。同时,构成社会安全和公共退休计划的法律体系方面的各项活动,由公共机构为财务、担保或使用政府财政资金所进行的其他活动,一般也被排除在外。但如果一成员方允许它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就这些金融服务活动与公共机构进行竞争,则这些公共金融服务也被列为“贸易服务”。从实践来看,金融服务贸易主要通过‘‘商业存在”和“过境贸易”(如去国外培训金融专业人员)及“人员移动”(如派遣金融专家去境外提供服务并收取酬金等),都可归入“过境贸易”之中。按照金融服务协议,金融服务是由一成员方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有关金融方面的服务,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保险及与保险有关的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

理论上,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国际资本市场自由化是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化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化既包括资本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包括一个国家的居民可以任意地消费全球任何地方的金融服务。两个方面的自由化共同促进金融业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指金融服务在全球的充分配置,其结果是新的服务内容(金融创新产品)可以在全球很快得到推广,服务价值、服务质量趋于一致,并通过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及金融信息服务等的自由化,产生了手续费、佣金及其他费用的国际支付(金融服务收入);同时,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可以自由地使用外国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国内也可以为国外消费者自由的提供金融服务。

二、中国金融业保护的原因

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国际贸易对各个国家是有别的。但是,基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各国所得到的好处是不一样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甚至会受到损害。因此,金融服务业和其它国际贸易一样,存在保护问题。

面对人世,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子应该循序渐进。中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速度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的改革的进程、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法规的完善、中央银行的监督水平以及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因此我们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只能是渐进式的。

金融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性,所有部门经济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金融业的支持程度。金融业的广泛渗透性决定了其在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成为政治上、经济上都极为敏感的部门,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各个国家在其市场开放上都采取谨慎的态度。

其次是对市场开发带来的经济风险的担忧。金融市场开放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资本的自由进出,如果投资者对一个国家的市场信心丧失,则会引起大量资本抽逃,再加上投机者的冲击,就会加速市场的不安全,最终引发金融危机,可见,金融市场的开放为一切不稳定因素的爆发提供了机会,金融市场开放的另一个后果是巨大的竞争压力使一些效率低下的金融机构不能生存,虚弱金融机构的倒闭将可能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殃及金融体系及整个经济系统的安全。

三、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金融业开放进程应取决于中国经济体制,特别是企业改革的进程。

1.中国在开放金融业时,要保留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权。中国金融业及其他市场的开放,意味着中国的进口将很快扩大,如果此时国家主要出口品的国际市场出现需求下降或竞争加剧的现象,国家出口品出口将会大大下降,国际收支因而会恶化。如国际收支赤字超过5%的警戒线,再加上一些别的因素,很可能引起投资者的信心危机,出现资本外逃现象,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帐户自由化下,很可能遭到国际投资者的袭击,引起外汇储备大量损耗,爆发货币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由于发展国家普遍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非常激烈。劳动的收入需求弹性低,市场增长有限,中国出口的巨大压力和增长的困难,短期内在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和结构得不到改善时,必须用资本控制来避免金融及其他服务市场开放可能带来的国际收支恶化所引发的金融危机问题。

2电信、汽车、农产品等市场的开放综合考虑,金融服务大面积的开放应滞后于这些市场的开放。在电信、汽车、农产品等市场开放时,必然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作为服务中介的金融业不应过早开放。

篇(9)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 金融服务贸易 收敛性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得到迅速发展,虽然近年来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量明显萎缩,且金融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的占比仍然很低,但总的来看,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度从2003年开始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这应该得益于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和“走出去”战略思想的推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将保险服务与金融服务作为两个不同的统计项目分列出来,使得统计数据更加具有针对性。中国历年的金融进出口贸易数据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从2003年到2008年,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幅度达247.7%,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我国银行业机构总资产比例上升至3.75%。有鉴于此种情况,我国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奉行“走出去”的战略思想。我国银行业正在积极通过并购、设立新机构等方法,深度拓展海外市场。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金融自由化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

金融自由化大部分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与国内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而与国内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就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尤其是M2的增加。而金融自由化的进程,恰恰正是中央银行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而不断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历史过程,这是政府对经济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方式以及范围进行的调整变迁,这也是金融控制权逐步从政府向市场让渡的进程。很多主张广义自由经济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尽其可能的利用竞争的力量和市场机制,并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

多年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的经济金融政策改革,使得金融服务贸易不断发展,进口、出口快速发展。从2003年以来金融服务贸易发生逆转,逆差从下降趋势转为快速上升,并且逆差态势仍将会持续下去。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虽然逐渐好转,出口回暖,但金融服务贸易逆差却不断加大,同时就贸易地点来说,大量集中在与我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

金融服务贸易虽然在整个服务贸易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因其涉及的是经济运行的核心部门―金融部门,所以显得更为重要。2009年包括汇丰、花旗、渣打、东亚在内的在华外资银行新增贷款仅为18亿,而2009年国内银行放贷大幅度增长,2009年全年人民币各项新增贷款额达9.59万亿。如果这种大规模放贷的不良后果会在将来某个时刻集中爆发,那么最有可能幸免的只能是外资银行。据统计,2009年末,在华外资银行各项贷款余额7204亿元,同比下降1.03%,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 1.7%。

我国履行了入世承诺,在5年后开放金融服务贸易限制,同时我国金融机构内部制度日臻完善,金融自由化水平不断加深。在外因和内因的不断推动下,我国金融业蓬勃发展,相应的,金融服务贸易额也不断上升。从商业银行来看:本文以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值来衡量金融自由化的程度。本研究建立金融自由化对金融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模型如下:

export=α+β*GDP+χ*freedom+ε

其中export表示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量,Freedom表示用M2/GDP计算的金融自由度,GDP表示全国全年的生产总值。

笔者选取我国1997-2009年期间全国面板数据,利用上述模型进行分析。数据来源是《中国统计年鉴》,见表1。

(二)金融自由化对金融服务贸易收敛的影响分析

针对收敛性问题的研究方法,有如下类型:

绝对β收敛:是将金融服务贸易对其初始水平进行回归,其回归方程为:

(1)

其中,yt和y1分别代表的是报告期和基期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水平,β=e-λt-1,λ代表收敛速度。如果β为负的话,这就代表了存在绝对收敛,变动形式存在长期收敛状态(Mankiw,1992)。

如果存在绝对β收敛的话,这也包含了另一条信息,就是存在条件β收敛,即如下模型:

(2)

实证分析

(一)金融自由化对金融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结果

通过对面板数据的OLS模型进行回归,模型为式(1),结果见表2。

从回归结果来看,模型中各变量都高度显著。代表金融服务贸易增长的gdp系数为正,这与预期是相符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增长是与GDP正相关。在式(1)中,金融自由化测度系数为负,并高度显著,反映了在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加大的情况下,吸引了更多的外资进入,另一方面自身的需求也在加大,所以金融服贸易呈现出入大于出的逆差情况。也同时说明金融自由化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要大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这预示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会明显影响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在金融领域不断开放的情况下,还不完善的金融体系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金融自由化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收敛性影响的实证结果

根据式(1)绝对β收敛分析结果,进一步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收敛性进行研究。本文把时间分为三个阶段:1998-2002年、2002-2005年、2006-2009年,每四年为一期,设1998-2002年为基期,见表3。

基于模型中的β系数显著为负,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可以看出,金融自由化水平不断加深,使得整个金融服务贸易存在收敛现象。

结论

篇(10)

一是县域金融机构锐减。近几年来,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更加注重集约化经营,实行扁平化治理,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大量撤并。金融机构数量减少。有限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分散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二是县域信贷服务日益萎缩。贷款总额增长缓慢,县域贷款增长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信贷服务种类少,且大多集中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且目前各县级支行信贷审批权很小。

三是县域金融机构功能逐步衰退。随着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的收缩,信贷业务向中心城市集中,原有的信贷、融资、结算、房地产金融、代收代付、咨询评估等业务急剧减少,县域网点逐渐演变成了“存款服务所”。

四是县域金融资金实力不足。由于银行在县域的网点在逐步减少,县级农行的信贷审批被上收,邮储及其他商业银行,成了县域资金外流的“抽水机”。县域金融整体处于供给严重不足的状态,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农村信用社成为县域信贷服务的主力,其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上升到第一位。但农信社其因历史包袱沉重,加之治理水平低下,结算手段落后,吸储能力不强,很难真正成为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主力军。农民贷款难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然比较脆弱。

2、县域规划无序、项目开发零乱,不能有效推动的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无序发展现象较为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城乡协调发展。而县域规划体系的不完善是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各级政府经济意识的影响带来的相互竞争、互挖门槛、盲目引进、重复布局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发展无序、重复建设的状况。要特别重视在快速城镇化形势下,由于规划,尤其是区域规划滞后造成的无序开发,城乡区域发展、产业经济人口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与县域经济发展可持续能力不足的状况。

3、县域经济起步晚,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落后,作为借款主体的国有投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近年来,在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方面,大多借款主体是国有投资公司,但该类借款主体大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难以保证投资后资产保值增值。国家为了规范政府投融资行为,完善政府投融资体系,将国有投资公司作为具体实施政府投资行为的载体。这一举措使国有投资公司成为开发性金融借款法人主体,通过公司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进行国有资产资本运营,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以减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国有投资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政府,国有资产人虚拟的状况并未作根本转变,对营运范围内的资产产权控制力较弱,从而削弱了国有投资公司的资产保值增值优势,降低了其自担风险的能力,也会将风险转移银行。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只负责融资,没有对项目建设和资金运用的管理权;同时,项目建成后的收益由项目单位享有或直接上缴财政,借款人不能参与分配,这种借款人和用款人分离情况使得银行面临贷款使用失控和贷款归还无保障的风险。另外,政府作为实际的国有资产产权人的特殊身份,使其仍保留干涉企业运营的权利。政府与国有投资公司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委托关系,从而削弱了国有投资公司市场化运作的优势,降低了其自担风险的能力。

4、县域财政力量薄弱,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

在我国现行的分税制体制框架下,绝大部分县级财政收入微薄,县乡债务负担沉重,农业税取消后,县乡政府获得收入的渠道迅速萎缩,县乡政府的财政支农能力严重虚弱,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量十分有限。

5、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匮乏、金融基础设施落后

相对于城市人才队伍建设,全省县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较为明显地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特别是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熟悉项目运作与融资规则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匮乏,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提升后劲和竞争力。会计、律师、支付、信用、业绩考核和执法等金融基础设施、基础制度落后;市场不能聚合社会的各种能力和积极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1)扶持、增加县域金融组织与机构

扶持和鼓励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有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组织。鼓励发展适合湖南县域经济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支持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增设分支机构或网点。支持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地区增设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并在当年向当地增加投放贷款的新增网点给予一次性的开办费补助。

(2)加大对助贷机构的支持力度

开发银行坚持“以政府合作为基础,以助贷机构和平台建设为手段,以风险分担和补偿为保障”的金融运行机制。以“四台一会”(组织平台即合作办、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公示监督平台和信用协会)组织架构为基础,签订合作协议,构建各类合作平台并向下延伸,由助贷机构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担保情况作客观公允的考察评估,再由助贷机构受理开发性金融贷款申请和确定支持项目,并对申请按照合作协议加以审查,提出意见后报开发银行批准。但由于受到业务特点的限制,开发银行须借助政府协助,才能实现对实际借款人的贷后跟踪监督。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助贷机构进行扶持:一是制定规则,改善外部环境,扶持并监督助贷机构;二是资金支持,政府财政直接出资建立助贷机构;三是对助贷机构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四是分散风险,提供再担保,对失败项目承担补偿责任。

(3)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增加产品和服务项目

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各种适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推动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直接面对农户的小额授信业务试点。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民创业予以贷款扶持。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扶贫小额贷款规模。完善现有扶贫小额贷款实施办法,坚持以扶贫效果为导向,取消扶贫贷款的计划控制,鼓励金融机构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发放扶贫贷款。扶贫小额贷款的发放坚持以项目为载体,重点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短平快生产项目、培育特色产业等。

(4)发挥政府职能,引导地下金融“阳光化”

湘西非法集资事件涉及非法融资70亿元。该事件暴露了监管方面的不足,但从另一方面,说明民间资金活跃。为更好的引导民间资金,建议在坚持管理体制不变、县级联社法人地位不变、为农服务宗旨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企业法人入股的银行,以促进和规范地下金融合法化。

2、加强财政资金激励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1)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激励作用

对经金融监管部门和省政府授权部门批准组建的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省财政可按其已到位注册资本的2%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农服务业务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和营业税,省财政按其50%给予奖励。对于开展农户小额授信试点的金融机构,省财政按试点金融机构当年发放小额贷款月均余额的5‰给予风险补偿。

对参加省有关部门组织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所发生的培训费用,省财政给予50%的补贴。对于以农业担保为主要经营范围的新设担保公司,如1年内农业项目担保额占其业务总量50%以上的,省财政按其注册资本2%给予一次性奖励。对现有担保公司积极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省财政按其当年为涉农(含农民创业)项目提供担保月均额的2%给予风险补偿。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以及农村信贷联保体的信贷投放,省财政按金融机构上述贷款新增额的1%给予风险补偿。

(2)发挥财政性资金的组织增信作用,增强担保与补偿功能

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贷担保机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进入农村市场,积极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省财政每年可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用于鼓励涉农担保业务。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组建担保公司。省财政可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专项支持建立省级再担保体系,为县(市、区)农业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支持。2008年5月中旬,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湖北省政府就明确安排财政专项借款(每县500万元)用于支持县(市、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各市县担保机构实力不断增强,近3年注册资本金大多增长1倍以上,担保能力大幅提高。

鼓励各地推行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尝试和探索建立农村信贷联保体模式,有效分散和转移农业贷款风险。省财政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新增涉农贷款可能产生的风险给予适当补偿,补偿标准可设为年末涉农贷款余额比上一年度末余额净增额的2‰。风险补偿资金专项用于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准备金。市、县财政也可相应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制度。

3、通过财政性资金撬动贷款资源,利用行政手段体现并实现市场意图,形成最佳配合,实现多赢

财政性资金具有量大、稳定、利息成本低等特点,是最受银行欢迎的资金之一。财政性资金在银行资金总量中占比大小是衡量一个银行与地方政府配合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调整财政性资金在各银行的存款比例,可促成各金融机构将财政意图与银行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理念的有机融合,实现多赢。

4、统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分批整合

(1)立足实际,做实县域经济规划

在国家“扩内需、促增长”的大背景下,各县域应根据地理区位条件、资源比较优势、市场需求以及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等方法对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进行合理的定位,快速提高县域经济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和加快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各县域在编制县域经济规划时,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分别制定短期和中长期规划。同时,要立足县域实际,把经济规划纲要和具体专项规划相结合,把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相结合,不受时间限制,要直接编制规划实施方案,突出可操作性。县域经济规划内容上应从产业上划分,以专项(专题)规划为主,重点对全局有重大牵动作用的重大事项进行规划。同时,各县域要加大吸引域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以至并购投资的力度,弥补当地生产要素的缺口和劣势,整合构筑“零资源经济”的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区域特色规模经济,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对初具规模的集聚型县域中小企业进行科学规划,组建集聚型县域中小企业的平台企业,通过与平台企业的对接实现县域零售金融业务的批发化

政府可在金融部门的协助下设计参照类似产业引导基金的投资方式,使其在内生地成为平台企业出资人之一的同时,以自身的组织协调优势引导相关企业和个人入股,形成有利于减少同类企业重复投入、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有利于形成共同品牌和打开销路的特色产业平台企业。政府可以现金、土地或标准化厂房等形式注资。平台则可依据公司制设计组织管理架构,建立适应产业市场的组织制度。根据市场化原则,平台企业管理层采用社会公开招聘,打造专业化管理团队。同时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确保平台企业的市场化运作。

由于平台企业连接县域内众多企业或者千家万户,平台企业通过类似高新产业园区企业孵化器和金融租赁的原理,可以降低相关企业具有共性的固定资产投入资金压力。另外,通过预付销售款等方式相当于给产业链上的企业和经营户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这样,通过支持平台企业的方式,可实现用金融批发的模式间接为众多零散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解决县域金融业务低效的问题。特色产业平台企业可以成为开发性金融的直接合作主体。

5、加强县域政府类融资平台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多元化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1)整合政府投资资源,增强投融资平台的投融资能力

从湖南县域经济实力来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投融资市场主体,制度安排和资源整合力度,则很难影响资金的流动和聚集。各县政府要像重视项目建设一样重视融资平台的建设,通过融资平台开展引资合资、资本运作和借贷融资,凭借更高的盈利能力和信用等级吸引外埠资金。各市(县)政府可以投融资平台现有盈利性存量资产为基础,通过划转存量国有资产、赋予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权、增加国有资本金投入和提供专项补贴资金等方式,增强投融资平台的盈利能力,扩大现金流量,使投融资平台的盈利性资产规模、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符合市场化融资的要求。此外,投融资平台还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和过失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债务风险,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经营和投融资管理水平。在完善政府对平台“输血”机制的同时,不断增强平台自身的“造血”功能,并逐步摆脱对政府资源和财政补贴还款的依赖。

(2)政府赋权,创新多种融资模式

以政府赋权的各级融资平台为借款主体,采用“省带县”、“市带区、县、镇、村”和“县带镇、村”等多层级的融资模式。使用该种融资模式,需重点把握、整体推进,逐级孵化、逐级落实;同时要抓住贷款投向、运作方式、还贷机制三个环节;把好申贷项目、申贷额度、贷款决策三道关口;坚持城镇、村镇综合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在探索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的过程中,至少可以考虑以下几种:一是政府融资平台模式。通过建立县级融资平台,整合各种支农资金的资源,建立一个平台、一个信用、一个账户的“三个一”贷款模式,逐步形成由一个融资平台帐户管理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和贷款发放、回收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形成统一的信用支持和管理模式,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农业资源开发及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二是行业融资平台模式。通过教育、医疗等行业融资平台,将行业部门安排的农村建设资金与开行贷款资金相结合,采取统借统还的方式,重点支持县域民生领域工程项目。三是龙头企业融资平台模式。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以龙头企业的信用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和“万村千乡”流通等项目,解决农民的产品销售问题,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四是融资平台担保平台模式。开行可以间接方式,支持县政府及地方龙头企业建立支持农村发展的融资担保公司。农村担保公司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担保公司在为农村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的同时,也可扩大开发银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

上一篇: 智慧农业技术创新 下一篇: 经济增长的特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