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9: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特色园林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传统地域文化
传统地域文化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植物、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建筑装饰等元素。景观设计融入了这些元素之后,体现出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韵味,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景观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着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东西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价值、艺术价值,这是很多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来看,越是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越能为世界所接纳和承认。
2融入传统地域文化的方式
1)从总体构思,总体规划中融入。在拿到一个项目之后,我们往往先确定项目的规划范围,考察基地及其周边的现状环境,以及所处地区的未来规划,衡量其对基地所产生的影响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工作,如区位分析,规划分析,城市水系分析,城市绿地分析,地形分析,用地现状分析等。同时,设计师对项目的传统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从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如建筑特点,服饰特点,民俗活动,风俗习惯,宗教礼仪等。在充分研究基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基础上,进行文化元素的提炼,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归纳的方式可以从点、线、面三方面进行,使文化元素与设计元素融合在一起。在充分明晰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发散思维,思考文化元素在设计中的实际运用,并根据设计理论将各种元素融入到设计作品中。
例如:广西南宁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根据其项目所在的地理位置,定位为综合性公园。南宁是以壮族为主,聚居着壮、汉、苗、瑶等36个民族,民族文化缤纷灿烂,民俗活动多姿多彩。在心圩江的景观改造项目中,从总体规划方面就充分结合当地民族特色,运用壮锦和山歌,这两项民族特色来规划。具体规划中,设计师从壮锦的图案中得到灵感和启发,壮锦的图案变化万千,设计师将其抽象成菱形结构,以其象征景观结构。并因壮锦引申联想到织物的概念,把织物中的经纬网络提炼出来,象征城市肌理。以此来联系各景观节点。
在“山歌”的民族特色文化上,提炼“歌”的特色,歌曲有序曲,变奏,,尾声的特点,将其融入到景观节点中,通过歌、舞及声音等元素,并结合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形成一个有序曲、有变奏、有、有尾声的纵向景观序列,并以此来组织各个景点。确立了景点的选址及主题后,再将其提炼、升华,最后赋予其富有诗意的景点名称,从而提升景点的意境和文化内涵,使“情”与“景”交融,使不同位置不同形态不同大小的景点通过相同的意境统一起来。
例子一:按照基地分析和候鸟生活特色分析,上游的功能定位为生态保育段,同时,从立意层面,此区域也象征着一首歌曲的序曲部分,既然是序曲,同时也象征为民族之源,序曲之源。作为河道的源头,此区域内设置了三个呼应“源”的景点:①“林隐泉韵”,象征水之源;②“神木祭歌”,象征壮民族之源;③“摊戏古音”,象征戏曲之源。
例子二:中游为游憩生活段,同时此区域象征着一首歌的过渡(变奏)部分,同时为呼应生态保育的功能定位,此区域内设置了一个引鸟区——“野鸟鸣翠”,一个开阔的戏鸟广场——“临风戏禽”,一个观鸟平台——“凭栏闻莺”。此区内设置的景点为体现过渡的作用,主要以游憩性质为主,并向人们展示各种文化元素,如铜鼓甬道、越人歌渡等。
例子三:下游为休闲娱乐段,此区域也象征着一首歌曲的部分,此区域的景点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是整个设计范围内景点最为集中的一段,同时其功能定位也主要是人流较集中的活动为主,如火舞燃歌、美食长廊、鼓楼踩歌等。
总的来说,心圩江的景观改造设计是按照以下手法来设计的,在景点设置上根据地形特点和功能分区,通过提炼壮锦的标志性纹路来形成区域内的景观空间序列,并以少数民族歌、舞及其衍生的声音元素为切入点来展现少数民族文化及生活习惯。
2)从细节构思,节点中融入。从微观层面,具象化民族元素、传统文化元素,应当运用现代的构成方式,以一种现代的形式来诠释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广州云山诗意小区,定位为具有“东方神韵“的自然人文生态社区,作品以东方的审美观为标准,并带有浓厚的禅意。设计师在项目会所前设计一面照壁,照壁图案参考了南越王墓出土的龙形玉饰图案,将其雕刻于照壁之上,并运用了现代平面构成的手法,以黄金比例雕刻于照壁。使其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形式活泼,时代感强。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新校园景观改造设计,挖掘了邯郸的文化内涵,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成语皆出自邯郸,设计师运用邯郸的历史文化建筑——丛台,在新校区的文化轴上建造“意向丛台”,邯郸的丛台相传始建于赵武灵王时代,历经两千多年而依然得以留存。设计师设计“意向丛台”,运用了邯郸的历史文化元素,并结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文化元素,用镂空的手法,以剪影的形式,筑台而建。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在关于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进行论述。
一、明确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突出特色
目前,有不少人认为园林景观设计等同于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园林景观设计被引人简单化境地,客观上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结果,多同而少异,缺乏内涵和特色。对此,明确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突出园林的特色极其重要。每一个园林都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只有与众不同,才能被众人记住。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主要分为自然生态美和文化生态美两个方面。自然生态美是指自然生态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美,它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一种原初的美和直接性的美。将自然生态美作为主题的园林,一定要注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文化生态美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能够融合共生,它们的潜能能够得到自由实现所呈现出的美。中国古典园林就是文化生态美的集合体,其中包含了诗歌、绘画、雕塑等等。自然美和人文美并不是冲突的,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明确自己的主题,即要确定到底要以自然美为主还是人文美为主,这才能集中展示园林的特色。每个地方都应打造自己的特色,让游客耳目一新、过目难忘;让本地居民增强对本地文化的认识,增强其自豪感。
二、跳出园林景观设计的误区,提供精品
我国现阶段的园林景观设计市场较为混乱,大有敷衍应付之作。景观设计师心理浮躁,出现精品难觅的状况。特别是现在的景观设计大多陷人了误区,比如:在设计上盲目追求高档次,不管设计出的作品是否能产生社会效益;盲目地效仿国外的园林设计风格,照抄照搬,不考虑本地特色和人民的需求,缺乏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盲目追求豪华精致,向旧时代的皇家园林看齐。结果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得不到群众的拥护;乔木+灌木+草坪植物搭配模式,是一种理想的最佳生态模式,但是被一味地滥用等。
园林景观设计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修建这个园林是为了什么?如果只是面子工程的话,那完全没必要浪费人力财力物力,这些资源可以用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如果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那么可以去问问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园林,可以去采纳群众的观点和意见,
或许群众的想法没有园林设计师的那么专业,但是只有群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三、注重园林景观设计的和谐,以人为本
注重园林设计的和谐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园林内景观配置的和谐;二是园林景观设计与人的和谐。园林内景观的配置要和谐指两个方面:一是某一种景观的配置要和谐。例如园林中植物的配置要和谐,这就涉及到植物树种的选择、植物布局的策略、不同冠形植物间的搭配、植物颜色的选择和搭配等。二是在园林中山、水、石、林、路、草坪等景观的配置要和谐,不能顾此失彼。山有真山和假山,有真山的要注重在原有山体的基础上创新,将其雕琢为更美的景观。假山的营造不能随意为之,要模仿自然真山,不仅要外形像,更重要的是模仿其自然之性,让人不见其假但睹其真。水是最具韵味的景观,它有生命、有神韵。水有静态之美,宁静的水面宛如明镜,让人看了心平气和;水也有动态之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会让人不禁怀疑是银河落九天。石和林则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远离尘嚣的感觉,沏一壶茶、听几声鸟鸣,微风吹过,神清气爽。路径亦有意趣,有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草坪是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园林景物的基调。在园林设计中,山、水、石、林、路、草坪等景观和谐地配置,将能使园林更受欢迎。园林景观与人的和谐表现在现代园林设计应考虑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多注重“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
四、重视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与时俱进
园林景观设计创新要注重理念的创新,注重与时俱进。如生态园林的设计、节约型园的设计、低碳型园林的设计等等。创新也可以融人地域特色。创新不一定是创造出新的东西,也可以是更新、改变。很多西是可以变废为宝,这也是一种创新,在我国的园林设计中,时候换一换思维,可能就能避免资源的浪费。
五、现代园林景观特点
现代园林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让人进。雕塑很大让我们窒息,比例关系和控制范围考虑不足。现代园林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不能违自然而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既要继成古代文人、画家的造园思想,又要考虑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运用现代造园素材。形成鲜明的时代感,如果我们一味的推崇古代园林,就没有进步。不同的时代要留下不同的符号。
六、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内在人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为此,设计师应该:
第一。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人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人爱采摘和捕获;人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了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他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人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丁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第二。 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你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狠,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第三。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也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如果你不经历青藏高原的缺养,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这里的人会成为释迦牟尼的选民。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第四。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的。
城市景观是人类欲望和理想在大地上的投影。在近万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中,人类为摆脱自然力、神权、君权以及围城般的约束,今天终于走进了一个天地人神和谐的人性化的时代。
回来吧,诗意的场所;回来吧,人性的空间;回来吧,那故事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造景特色分析
1.1常绿和落叶的混交,形成具有一定植物群落的造景园林
根据温州当前流行的园林造景植物的运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地在地被植物的运用上比较缺失。地被植物的种类相对比较单一,外来的品种居多,且不具备地方特色。该地比较常见的地被植物是中华结缕草以及吉祥草等,其中野生的耐阴植物在温州的自然群落中较多,在园林设计中可以多多使用。
1.2结合地形设计园林,突出造景的植物特色
温州分布较多山川,温州市区便有9座山,所以市区的园林建设往往把市区中的山丘当作公共的绿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建设。在市区的山丘中建设一定的绿地,并根据山区的山体特性,在其周边建设绿化广场。在布置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山体的多层次进行,合理利用现有树种,补植彩化树种,这样可以增强艺术感,达到美化目的,从而强化市区本来的景物特色。
2温州园林植物景观的造景分析和意见
(1)在园林的造景中提高对植物种类的选择重视度,关注热带景观的营造氛围。温州的园林中使用的热带植物比较多,其中包含南洋杉、加拿利海枣以及红桑等。热带植物确实具有一定的异趣,但是过分的移植热带植物使得热带植物的长势变差,反而使得植物的景观营造优势变差。植物的生长变差,导致植物生病坏死之外,城市的园林植物景观效果变差。所以,选择一些比较适宜在温州地区生长的植物,比如在温州生长较好的棕榈科植物,其中包含华盛顿棕榈、燕尾棕等。其次,可以选择一些比较适合在温州生长的热带植物,使得植物的生长和温州的园林景色相互协调,并在营造热带氛围的同时,减少了植物反复修护的成本,延长了植物景观的效果,同时也体现出温州地方特色。(2)体现地域特色。温州为了做好园林规划,在近几年建立了很多的公园,例如杨府山公园、黄石山公园等,使得温州地区的园林特色更加明显,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即便如此,温州在对园林的造景认识还需要努力。在进行园林造景设计施工中,往往过于随意,对植物的布置科学性较低。在园林造景的设计中往往考虑不到位。即便设计阶段的园林造景的科学性较强或者突出了园林的艺术性,却在实际的施工中往往会改变设计的样板,脱离了原来的设计方案。施工公司往往过分注重公司内部的经济收益,使得园林的植物选择上以及植物布置上都欠缺规范性,最终导致建设的园林景观和原先的设计图纸相互背离,导致园林景物失去原来的样子。因此,温州植物的造景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促进,并从各个环节中逐渐提高重视程度,突出温州地方的特色,实现温州园林的科学规划。(3)科学配置美化、彩化、香化树种。园林造景植物需要在园林配置中突出其活力,使得植物更适应更新更高层次的生活,最终使得社会环境达到让市民满意的景观效果,科学配置彩花、香化树种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彩化树种银杏在秋季所呈现的黄色符合秋季的景物特点,象征收获的季节。香化树种桂花在温州的花期一般是在10月上旬,马鞍池公园等几处桂花林中密集的桂花树结满了桂花,各大园区充分利用香化树种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赏花,调查显示:马鞍池公园的桂花园有桂花树近200株;绣山公园有桂花树231株;江心屿有桂花树100多株。
3南洋大道景观提升工程案例分析(三角转盘)
南洋大道(位于龙湾区,南起龙永路北与瓯海大道交叉)的三角转盘植物的配置比较密集,且十分拥堵,缺乏美观性,沿街的商铺居多,立体感单一。缺乏彩化植物,使得植物高低变化程度低,呆板缺乏活力。沿街的交通设施较为陈旧,为了提高该地的彩化以及美化特性,需要把多彩绿带花漫新城当作主要的设计理念,打造植物立体化和复杂空间的打造,突出特色鲜明。根据现状道路情况及周边环境特征,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道路布局和绿化苗木,并考虑造价经济为原则,修复破损路面,强化植物景观,完善附属设施,增强道路可识别性,提升整体景观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介绍温州的地理环境特点,分析了当前温州园林景观设计特色,介绍了植物在造景中的应用,根据温州园林造景的植物选择特点,分析植物在园林运用中的科学性,从而对其园林发展现状提出温州今后进行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想法。温州的园林植物景观在建设时需要突出地域性的优势,并合理使用外来植物,科学配置彩化、香化树种,让绿化“锦上添花”形成四季有植物景观,体现温州地理、民俗、文化、经济特点,展现温州城市形象,营造更好的温州“绿”城。
参考文献
一、特色定位的释义及重要性
教育部相关主管部门曾指出:特色专业“应该是在专业建设的观念上有独特性,人才培养的手段上有新颖性,课程设置、知识和技能的结构上有科学性,产教结合架构上有独创性”。[1]这一界定,是关于高校特色专业设置的属性界定,其“四性”表述,对于特色定位的释义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那么,什么是特色定位?简言之,就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而言,特色定位就是与众不同办学风格、特点、取向的形成与确立,是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和方向诸方面独特性、新颖性、科学性、独创性的个性展示。而就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特色定位应当以与农学林学关联为办学宗旨、以涉农涉林为课程设置原则、以培养宽口径多用途生态环境设计专门人才为目标。对自身特色定位的权衡和考量要特别注重必要性、适配性和前瞻性,要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专业优势紧密衔接。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都清醒地认识到专业特色的重要性,都在充分施展自身优势使专业尽可能办出鲜明的个性特色。特别是一些冷僻专业、新办专业和普设专业,为了吸引生源、提高社会知名度,尤其在专业特色上大作文章。据笔者了解,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谋求自身的发展,扩大生存空间,我国农林类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都在不同程度地尝试打出自己的“特色牌”。为什么?这是因为,我国现有高等院校2845个,其中设置了设计类专业的学校有1947个,有400余所各类高等院校设立了环境设计专业。[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无论是就普通高校而言,还是就农林类高校而言,环境设计专业所面临的竞争是何等的激烈!如果我们在专业特色上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那么,下一个出局的就会是自己!
二、准确把握特色定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特色定位应与本校办学特色挂钩
农林类院校一般都普遍坚持以“农”和“林”贯穿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过程。在农林专业背景下,即使是非农学科,也要与农林学科相互交叉,彼此融通。“非农”而不“离农”,才是农林类院校非农林专业的生存法则。为此,农林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应着力从专业的交叉性、关联性和延伸性上发力。即:其一、在课程设置上做到与农林学科有交叉。比如,我校环境设计系开设的生态室内设计、景观植物等课程,就较好地体现了与广义农学的学科交叉。其二、在本专业与本校其它专业的设置上做到相关联。比如,我校的园林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关联就是非常紧密的。其三、在人才用途的覆盖上做到相延伸。比如,我系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宽口径多用途生态环境设计专门人才,而生态与农业则密切挂钩。
(二)特色定位应与学生就业创业挂钩
学生的就业率与创业成功率是检验教学质量的硬指标。农林类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只有紧密联系学生就业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实际才能与本领,做到因需施教,才能使自身的专业特色定位与社会需求紧密挂钩。近年来,我系针对社会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技能为目标,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配强师资力量,开展学研产一体化流程化教学实践,在全面打牢学生学识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现了毕业生99%的就业率。不少学生还独当一面,自主创业,取得了成功。
(三)特色定位应与教学资源优势挂钩
教学资源是师资、设施、科研、信息等各种资源的集合组合。农林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要办出自身特色,就必须最大限度利用这些资源,使教师能够施展自己的专业特长,设施能够发挥它的最大用途,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有效运用,文献信息能够得到充分共享。我校的各种教学资源与“农”密切相关,我系办学也紧紧依托这些优势,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广义农学为学科支撑,体现涉农特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装置艺术设计、陈设艺术设计、公共环境小品、创意设计与推广等方面的宽口径高级设计人才。
(四)特色定位应与人才培养目标挂钩
农林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离不开以培养农业林业科学类人才为主,以培养其它与此关联类人才为辅的基本定位。如同农口和林口需要大量法律、财务、商务、计算机等人才一样,无论是涉农涉林的产业体系、商业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都无疑需要大量环境设计类人才。农林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只要能够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和融入涉农涉林的一切产业、商业和社会服务体系,并且学有所用,就算是正确的定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系确立了实现“三个取向”(即技术类人才、研究类人才、环境设计拔尖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较好地对接了学校培养农口类多用途宽口径人才的既定人才培养目标,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三、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特色定位的尝试与探索
近年来,我系在专业的特色定位上进行了一些可行的尝试与探索,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主要有四点:
(一)紧扣农字,实现农学的关联延伸
结合农业院校特点,我系开设了与“三农”密切关联的专业课程。第一,新增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等课程,使部分新增课程直接姓“农”。第二,将原有的数字化环境设计引入证书制度,与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的全国计算机技术认证(CAD)实现课程置换,学生学完此课程,经考试合格,即获得全国计算机技术认证应用工程师证书(CAD工程师),以增加学生在农口领域的就业筹码。第三,将原有的景观设计概论和景观设计,更名为生态景观设计概论和生态景观设计,在课程内容中加入生态学的部分,主要讲述如何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景观设计,将原有的室内空间设计1与2更名为室内生态设计1与2,主要讲述如何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居住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这样调整,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多地融入大农学范畴。第四,将原有的建筑设计拆分为农业建筑设计和城市小型建筑设计两门课程,对农业建筑和城市建筑分别讲述,这样调整,确保了涉“农”的专业课程能够独立门户。第五,开发一批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训项目,将项目教学贯穿于城市小型建筑设计、农业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设计1与2、生态景观设计、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家具与陈设设计、光环境设计、室内外空间色彩设计、材料及施工工艺等课程的始终,这样做,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实体设计的实战本领。
(二)取人之长,做到定位的兼收并蓄
我系所坚持的特色定位的兼收并蓄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和队伍建设上。在课程建设上,我系贯彻一个“请”字。通过外聘教师,补齐本专业师资力量的短板,收纳各方英才为我所用。在校企合作上,我系贯彻一个“联”字。以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等方式,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等课程的教学交流。将企业工作流程、施工过程等实时传递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工作现场可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校企合作开发核心课程资源包,合作开发施工工艺、材料预算等虚拟实训视频,聚集设计案例、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设计素材、教案、课件、视频、资讯等,依托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形成校企共建共享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变化,按照多种职业岗位的从业技术要求,不断更新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融入景观、建筑及室内设计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的课程体系。在队伍建设上,我系贯彻一个“精”字。即精训师资队伍,蓄积教学能量。一是发挥本校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的作用,建立环境设计工作室,使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施展。二是有计划地选送优秀教师到有关高等院校、企业进修深造,吸收外校的教学精华。三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在职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提高在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四是争取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更好地优化师资结构。五是进一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与学术研究活动,使教学与科研比翼齐飞。
(三)人无我有,办出专业的个性特色
通过多年实践,我系力图将本专业办出姓“农”的个性特色。一是落实培养符合专业规范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构建学研产“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以“知识学习”为主线的课程模块;以“科研培养”为主线的创新基地模块;以“生产实践”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块。三个模块按照学研产发展规律,整合成为环环紧扣的教学链,并依据该教学链制定全新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模块课程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二是突出素质拓展,实施活动教育提量工程,通过课程展览和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环境设计行业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四)因需应变,对接社会的人才需求
因应人才市场需求,我系适时调整专业课程,具体表现在:一是与用人企业共同优化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设计流程对接。二是深化“项目+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小区景观设计、新农村规划、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和城镇化建设、居住与公共空间设计与施工项目为搭配,校企合作建立校内专业设计工作室、实验室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三引三进”,即将企业引入校园、将工程项目引入课程、将企业骨干引入教学团队和教师进企业、学生进工作室、教学进现场,实现教、学、做流程化,推行“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强化以参与、体验、实训为形式的实践教学。加大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将学生毕业实习的时间确定为不少于3个月,将原有的9周更改为12周。同时将原有的采风与专业考查更名为传统文化考查。主要对我国传统民俗、民居文化等进行专业考查,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此外,还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一批学以致用的实训项目,引入企业及行业的技术标准,为学生营造生产性实训环境。四是精选学生就业创业的练兵场地。在一些环境实体设计精品较多的大城市(如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设置一系列实践活动基地,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满足学生高层次实习的需要。总而言之,农林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与生源、教学质量、就业率、社会知名度密切相关,与拓展艺术类专业在非艺术类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密切相关,与补齐补强农林类院校专业配置密切相关,是一个现实而且重要的课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79-02
实训基地是教学过程实施实践训练的场所,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1]。我院园林专业开设于2011年,校外实训基地资源丰富,有东莞植物园、深圳园博园等。校内实训基地相对较少,作为一名园林专业课老师,需身临其境、现场分析的教学内容,用PPT讲解,总觉有些纸上谈兵、相去甚远。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因同时负责学院团委宣传工作,团委每年艺术节工商模拟市场、绿色植物领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等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这些工作交织,促使展开校内园林实训基地与校园文化结合的特色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一、校内园林实训基地与校园文化结合的特色实训基地建设可行性调查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2]。在论证特色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行性时,进行了四项调查:
1.省内外五所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比对
我校园林主要课程有园林树木栽培养护等,有园林规划制图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主要课程有公共景观规划设计等,有实训平台――“创意工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园林主要课程有园艺企业管理、园艺产品营销等,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资助的“省级园艺技术实训基地”多功能智能园艺温室等;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主要课程有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有花艺制作实训室等16个实验实训室、4000园艺综合实训温室、1800植物多样性温室等;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主要课程有园林植物栽培及运用等,因搬入新校两年在建校内实训基地“绿林花园”,待建“盆景园”等4个校内实训基地。
2.本校园林大二学生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需求调查汇总
学生需求:①学会基本园林经济植物种植培育与养护;了解园艺公司经营流程;②建立有关设计与规划的园林模型室,学生设计规划的成果能以模型形式展现出来;③把植物栽培、施工管理、设计分开,建立必需的实训基地;④基地实训的内容和市场、社会联系要密切一些,也可以和校外一些企业小项目合作,让同学积累经验,帮助就业。
学生建议:①插花实训室;②模型制作实训室;③制图室;④建立植物培养基地;⑤建立植物标本或模型展房;⑥提供全套测量工具的设计规划实训室;⑦建立苗圃基地和植物营销管理基地;⑧室内花卉培养室;⑨插花专业实操室;⑩室外微型楼盘展示基地。
3.61份园林大二学生《东职校园景观规划书》规划意见汇总
现状分析:①环境优美,原生态自然景观特征明显;②校园面积大、空旷,缺乏特色代表景观和文化元素;③自然环境利用不够,绿化结构欠合理,绿化过于简单,缺少细节表现等。
设计思路:①突出岭南地域性特色,传统与创新、历史与未来结合;②静态改动态;③打造校园文化旅游景点、设计独特新颖、富内涵的景观小品等。
规划项目:①校园正门入口校道改造规划;②活动中心右侧草坪改造规划;③学生宿舍前景观改造规划;④、新教师楼前空地规划设计等三十余处规划意见。
4.第五届科技文化艺术节部分活动内容
①“绿植领养”环保活动;②“科技文化伴我行”系列活动;③摄影展;④模型制作大赛;⑤圣诞工商模拟市场活动等39项活动内容。
四份调查显示了学校实训基地数量、学生需求、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些情况。因校内园林实训基地少,学生提出需要;现有校园环境简单,学生提出改造建议;跟园林专业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喜欢。这就引起思考:能否利用建设校内园林实训基地,改善校园环境,打造专业特色和环境特色?在建设园林实训基地基础上,开发与专业紧密相关的院级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既满足半工半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些学生实际需要,还可整体规划校园环境,开发文化品牌,突出特色,提高人文素养。
二、校内园林实训基地与校园文化发展结合的特色实训基地建设优势
1.从专业建设上,打造特色专业
学科特色是大学特色最主要、最鲜明的标志。要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办出公认优势 [3] 。
把校内园林实训基地当成企业来经营,提高实训基地效益最大化。实训实习、生产、销售与校园文化结合,有目的的针对专业实习、生产、管理、营销设计校园和社会活动,加大效益产出,让社会参与进来,提高学校知名度、学生就业率。
把校内园林实训基地当成最便捷的实习场地来建设。想学生所想,减少外出实习诸多不便,保证学生实操的时间和效率,提高实操能力。
例如: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园林树木及栽培养护、插花与盆景艺术、园林植物造景、园林花卉学等),建设室外植物栽培园,按照园艺公司的运营模式经营管理。让学生一边实践植物栽培,一边了解植物订购、装运、销售、发配等,为学生走入真正工作岗位做好衔接。
2.从校园环境上,打造特色校园。
校园环境与实训基地融为一体,建造露天实训基地,体现实训基地的教育性与实用性,后期建设利用实训基地的效益产出,达到自给自足、不断更新,取得一举多得,突显特色所在的优势。
建设具有科学、前瞻、现实、通用性的大型校内园林实训基地。既满足教学需要且统一规划校园环境,使校园环境有整体性和人文内涵。解决师生教、学、生活需求,在建设过程中倡导师生参与,让师生们感受到人文关怀和归属感。
例如:针对园林专业课程(插花与盆景艺术、园林植物造景、模型设计与制作、园林设计规划、设计鉴赏学等),在新教师宿舍楼前空地建造类似深圳园博园形式的中外著名景观微型园,突出特点--让学生自己打理微型园。学生在园中能一边学习体会微型实景,一边模仿制作模型,还可以种植盆栽制作花艺,不断丰富和改造此园,将此园打造成学校的一个特色旅游景点。
3.从校园活动上,打造特色品牌项目
校园品牌建设都有一个契合点,如何寻找这个契合点,体现文化传承性与创造性,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21世纪职业发展趋势预测指出,21世纪急需农业科技、环境保护等人才[4]。园林专业人才培养顺应时代需求,我们开发品牌可以挂靠园林专业的特点进行。
例如:设计“绿浪花海”大型品牌活动,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从春天万物复苏到广东春节花市文化展现,一年四季都可以开展文化活动。三月是生命复苏的季节,在当月开展植物领养活动,由园林专业同学栽培植物,分给每个宿舍领养,一定时间进行宿舍种植比赛、宿舍植物创意展览、宿舍创意盆景赛、毕业生与新生进行宿舍植物传递活动;在工商模拟市场进行植物售卖;种植相应花束,在感恩节、母亲节等各大节日里售卖;还有迎新花市等活动,发动学生创造实习、生产、管理、销售的思维及能力,打造专业、活动内涵。
三、校内园林实训基地与校园文化发展结合的特色实训基地建设前景
在实现这一特色实训基地之前,这些都还属于设想阶段,这一切设想都是站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展开。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建立适合的校内实训基地,真正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到的知识,缩小在校教的、学的,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衔接差距;平衡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让职业学校教的不是跟在社会需要的后面跑,而是与社会需要并行甚至领着社会需要跑。在建设的同时加入特色,突出特色。相信这样的发展,是能使学生真正受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宇恒.园林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科学.2012,(03).
1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当前,新农村园林绿化大部分存在着重建筑轻园林绿化建设的思想,虽有整体规划和建设,但是在方案执行中操作性不强、随意性比较大。集中表现在:照抄照搬城市居住布局模式,与农村乡土人情脱节;形式比较单一,未能真正体现农村生活氛围和自然特色;存在重硬化亮化、轻美化绿化的现象,缺乏系统、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导致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比较滞后。
1.2规划与建设未从实际需要出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园林绿化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受大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新建工程虽然越来越多,但由于大部分农村仍然延续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从而就要求农村与城市在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中要有着截然不同的功能需求。然而,由于过分借鉴城市做法,新农村园林绿化并没有完全继承或优化地方的特色与传统,没有真正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不符合生活生产实际和视觉美感的要求。
1.3管理维护力度不够,缺乏可持续性
由于管理资金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村民自觉维护绿化成果的意识不高等原因导致个别园林景观荒废,这种情况数量虽少但影响很大。
2搞好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2.1突出科学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原则
在新农村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充分吸取当地村民、林业、建设、环保等部门的意见,增强超前意识,突出个性特色,认真研究和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合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与生态功能相协调的特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长远性。
2.2突出实际需要和自然特色的原则
秦岭北麓环山路游憩带两侧集聚着各种游憩资源。在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习惯,以周边景区为依托,紧紧围绕秦岭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和旅游资源开发,全力打造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国际文化旅游、新型农家乐为一体的秦岭北麓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圣地。在保护乡土人情特点和田园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注重地方特色、文化内涵, 就地取材, 景用结合,丰富园林内容,塑造一个自然生态平衡、景色优美的农村环境,达到人与自然景观的有机整体。
2.3突出管理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形式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语言,具有时间与地点的差异性,地方特色的一大体现为方言:北京话字正腔圆、四川话风趣辛辣、吴侬软语委婉动听,这些方言无不对应各自独特的地域性格,同样,园林景观形式亦然。虽然设计园林场所时,设计师均运用水体、建筑物、植被与地形等相似因素,然而作品形式往往大相径庭,这是由于设计师的文化背景与世界观不同,从美国的自然风景、好莱坞与迪士尼营造的幻想王国再到莱茵湖畔的古堡、日本禅寺的枯山水,这些都显示出设计者文化特质的不同。中国园林景观讲究步移景异、山水呼应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自然情境,追求植物形态与自然谐趣,这些都离不开东方文化的习俗与审美取向。
例如,万科第五园中,设计者采用了白墙、水院、呈现几何形态的门廊、景观小品,营造出空间交错、出入有致且明亮通透的现代生活居住环境,也体现出岭南园林的气质与风骨。因此,当时设计师应深谙传统文化,景观设计中反映文化特色。
1.2意在笔先
“意”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决定了整体园林的表现形式与思想旨趣。园林景观的意义所在,一方面需要设计者于创造中融入人文要素、历史文化,赋予环境社会性,使其具有一定内在意义;而另一方面,需要依靠观者根据自身生活经验、文化修养与所获得的启迪产生理解。例如,《观沧海》、《滕王阁序》等文均是作者对于景观环境的个人理解。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运用具有历史价值或者文化的部分符号语言体现环境意旨;带有文化趣味、叙述主题或者地方印迹的某些环境隐喻景观意义;借助历史事件赋予环境意义等。
2遵从当地自然环境
园林景观的设计本身就需要借助自然环境,例如扬州个园中的四处景观,春夏秋冬,正是巧妙借助自然物候使园林内涵得以丰富。地域建筑与园林在气候及自然环境方面有许多成功点可以借鉴,例如岭南园林综合考虑了岭南地区多雨、台风以及夏季漫长炎热的气候特点,设计中注意通风、降温、防晒与朝向,前疏后密的庭院与“连房广厦”就是对地域条件的回应。传统园林讲究随形就势,对自然环境的特征进行强化。事实上,不同地形与区域性景观特征联系密切。
法国的凡尔赛宫呈现几何造型,体现了当地平坦地形;英国的“自然风致”则通过曲折蜿蜒的水体与丛生茂盛的树林展示了英国典型的起伏地形。因此,差异性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多样化的景观,盲目复制或者模仿会使场地原有的特殊环境特质丧失。巧妙运用自然环境的潜在特质,使其在整个自然环境中整合,形成一种新型景观秩序是园林景观设计体现地域特征的重要途径。设计时应注意保护植物资源,尽量不破坏其固有形态,强化自然特征,在这一点上,山水园林为其典范。
作者简介:刘兵(1980-),女,黑龙江绥化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强国视域下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研究”(编号:2015SJD655),主持人:魏银霞;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校级教育研究课题“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编号:FYJY/2014/19),主持人:刘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7-0046-03
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DNA,它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性格”和命运。示范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在实训教学设备、校园基础设施、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更要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提升内涵品质,从而真正成为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和文化建设的模范。
一、特色文化建设对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必要性
(一)能否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制定适合自身文化的发展战略决定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
按照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学校发展三阶段论”的观点,在学校发展的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学校发展的第二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学校发展的第三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这是一种从必然走向了自由。不要认为文化虚无飘渺,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发挥引导、规范、激励全体师生的重要作用。文化如果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中,它就是无坚不摧的力量。[1]在全社会共同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树立文化兴校、文化育人、文化管理的教育理念,以文化的方式培养人、教育人,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发展战略统领学校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能否营造和创设突显人文关怀和职业特色的文化软环境关乎着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持续力、创新力和生命力
相对于示范性高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服务设施等静态的物质环境而言,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规章制度及学校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动态的软环境或者说精神环境更能从深层次上彰显学校的文化内涵、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真正体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诠释着高职院校精神的真谛
无论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是时代精神的融合,无论是自身文化的创新,还是企业文化的借鉴,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凝炼着、诠释着和践行着高职精神。作为高职院校中的典范,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在不断积淀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觉醒和反思,培养自身的文化自觉性,真正发挥文化引领的示范作用,以实际行动阐释高职精神的真谛。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缺失
高等性、职业性是高职院校一词中的应有之义。然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往往认为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的个性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重要因素,从而无形当中忽略了高等性特征。其主要原因,一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比较短,历史积淀不够深厚,二是和办学者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不无关系。但是,正如杜威所说,“职业教育”并不是营业教育(trade education),不是专门做行业的教育,做专门行业的教育是机械的,用不着心思和高深的学问,只希望养成本行的专业技能就算了。[2]因而,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排除外在干扰,打破惯性思维,走出认识误区,高瞻远瞩地规划自身的文化发展战略,把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区域精神、传统精神融会贯通,渗透于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中去,在探索和尝试中孕育、培养和弘扬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文化的碰撞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即使作为佼佼者的示范性院校也倍感压力。一是市场经济时代下学校优良传统的传承、发展问题。当我们一谈到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时,自然而然会想到“校企合作”、“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相适应”、“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学校实力、社会贡献和办学声誉”等内容,所以外在文化环境的变化对高职院校的历史传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高职院校如何在市场经济时代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如何有效利用市场经济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资源促进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学校历史发展中的“惯性”思维的突破和革新问题。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既不能简单移植国内外其他高职院校的具体做法,也不能照抄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现成经验,更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需要不断摈弃陈旧的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打破落后的机制和体制,激发全校上下推陈出新、锐意进取的热情。三是如何把示范性高职校建设经验与积累转化成学校的文化内涵与发展动力的问题。示范性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艰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也有了深刻的教训。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凝心聚力、锐意进取,继续巩固成果、深化改革,在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上下功夫。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制度化和人性化的矛盾
为了促进学校运行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各个部门和教职工的行为,加强学校的制度管理十分必要。然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改革力度比较大,制度革新比较快,学校要求比较高,工作强度比较大,教职工会产生一些不适甚至是抱怨。因而,示范性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依靠管理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兼顾教职工的心理和利益诉求,制度管理既不能太严苛,又不能形同虚设、软弱无力。然而,怎样使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恰到好处,恐怕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探索和尝试。无论如何,制度化管理是任何一所学校实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关键是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反馈不要混入“看关系、走人情”等人为因素,而要充分考虑到人性化的因素,包括制度出台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公正合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制度架构的人性化等,从而真正进入到制度化管理、人性化沟通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
(四)示范性高职院校技术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礼仪教育的失衡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而技术技能教育理应首当其冲,但是如果仅此而已,则自然而然使高职院校与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毫无二致。示范性高职院校在领导能力、综合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社会服务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建设环境,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除了继续在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上下功夫外,更应该在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礼仪、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上费心思、花心血。然而,大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教育还停留在职业规划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公共课和校园文化活动层面,重技能轻素质的观念仍然很浓厚。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培育具有优良取向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塑造杰出的学校精神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有关学校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一整套看法或观念,作为对学校成员的期待、要求和规范,它激励、维系和约束学校中所有成员的行为。[3]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学校最根本、最持久、有深远影响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是融入学校全体师生言行举止和内心深处的价值理念。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满怀着对职业教育事业的虔敬心和责任感,唤醒、提炼和重构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一要动员全体师生梳理、解析和挖掘学校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凝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和融汇贯通,形成、阐述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三要通过教学管理、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等方式使学校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中去,使他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中逐渐领会、感悟、体验以及弘扬和发展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
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职业人,使其拥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广泛的文化知识、高尚的职业操守。一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崇高的师德修养,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研能力,才能担当起培养职业人才的重任。二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推进自身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真正把人才作为支撑学校科学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通过理念创新、制度改革、环境优化等途径为师生的成长和进步开辟道路。三是高职院校利用与普通高校、企业、政府和其它社会组织开展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在提升高职院校的技术贡献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同时,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和崭露头角的机会。
(三)提倡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
为了维护师生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全面推进,示范性高职院校制度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然而如何保证制度制定更科学、规范和合情理,如何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如何加强制度问责机制建设都是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校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更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谐与长远发展。一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研发水平以及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目标,全面梳理和重新整合新旧制度,构建科学、统一和完整的制度体系。二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吸收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逐步实现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再向文化管理的转变,使学校管理更加民主化、法制化和人本化。三要加强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考核和监督,建立师生及第三方评价和反馈机制。
(四)加强礼仪建设,促进学校文化的习俗化
毫无疑问,礼仪文化建设对学校形象和师生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在全国上下积极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示范性高职院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注重礼仪养成、营造文明环境、开展评比表彰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健全人格、提升素质、规范品行的通识礼仪教育和职业礼仪教育,其中包括购物礼仪、进餐礼仪、住宿礼仪、乘车礼仪等公共场所礼仪教育,教师礼仪、学生礼仪、服饰礼仪、上课礼仪、同学礼仪、开学礼仪、毕业礼仪、校庆礼仪等学校礼仪教育,以及求职礼仪、公务礼仪、社交礼仪、公关礼仪、商务礼仪、旅游礼仪等的训练。一要在师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宣讲和传播活动,普及礼仪知识。二要在实践教学、文化活动、学校管理中加强师生的礼仪养成教育,加强礼仪训练和评比。三要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学校的重大庆典、校园的文化活动习俗化、品牌化,营造重礼仪、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环境。
(五)改善物化环境,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
一是把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特色、教育理念与景观布局、楼宇设计紧密结合,突显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二是充分发挥专业院系师生的聪明才智,打造彰显职业文化氛围的工作室、宣传栏和实习实训基地。三是有效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报等传播工具和图书馆、演播厅、思想论坛、各种沙龙等开展与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联系、丰富多彩的文化学习交流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发动师生积极参与爱护环境、美化校园的日常活动中去,使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真正成为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的主人。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0-001-08
1前言
城市园林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城市的整体环境。城市园林设计涉及到很多方面是一个较为综合的学科,因为社会性质不同,它和观赏性园林设计还有很大的不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的设计与建设也日益增多。城市园林的设计直接影响城市园林建设的效果,所以城市园林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不同城市会有不同的环境文化与人文文化,所以城市园林设计的侧重点也应该不同,应该根据当地文化与特色来设计。就目前而言,虽然城市园林建设数量增多,但是城市园林设计至今还存在诸如设计理念跟不上时代潮流、内容不符合当地特色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说,城市园林设计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园林设计,就可以提高城市园林建设的环境意义,从而影响城市风貌。本文在分析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详细探究了城市园林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是引导城市园林设计的重要依据,任何设计必须要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做引导,城市园林设计也不例外。所以在进行园林的设计与建设时,要在做好规划的前提下进行,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比如生态化设计理念。城市园林生态化就是在园林设计时融入生态学的理念,将生态学因素和景观设计相结合,力求在达到美的享受的同时能够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化的设计理念是一种先进的设计理念,旨在通过先进技术使得园林生态实现稳定化,从而促进城市园林的生态可持续,最终实现城市园林景观的环境友好型,为城市建设带来生机与活力。
2.2因地制宜没有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有所体现
因地制宜是城市园林设计应该首要考虑的原则,它决定了园林的设计风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园林设计与建设的资源利用程度。只有考察好当地的地貌地势以及当地周边已有的自然资源,才能更加合理的进行园林设计与规划,从而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低碳园林设计与建设。在当今社会,城市园林设计并没有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而是大部分都盲目的原则地域环境进行园林设计与建设。
2.3园林设计没有考虑与环境相协调
城市园林一般建在城市当中,目的就是凸显该城市的当地特色,并起到调节当地城市的气候,绿化环境的作用。所以说,园林文化就显得格外重要,不同国家不用地域的园林设计与建设需要与当地城市的历史与人文文化相协调,并展现出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但是在现在的许多园林设计中,很多设计师只顾追求新颖,以至于随便追求时髦,照抄别的国家与城市的园林设计理念,与当地城市的文化显得格格不入,与当地环境极为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园林设计还会造成设计与建设成本的增多,不利于低碳理念的体现。
2.4建筑材料和植物种植的选择不合理
城市园林的设计与建设不仅在于展现当地人文特色,还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的作用。可持续发展应该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有所凸显。但是很多城市的园林所采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再生性能比较差且寿命不长的化工材料,并且这些化工材料极易产生有害气体和造成二次污染,使用这些化工材料与低碳设计理念相违背。绿色植物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有的适应于美观,有的适应于绿色环保。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选择要首先考虑绿色环保,要侧重于多选择一些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强的植物,这样能够尽可能最大化的进行城市园林的绿化。但是当今现状是很多园林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注重这一点,而是选择了一些外表美观固碳能力较差的植物,比如说大草坪。
3城市园林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1生态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园林的设计与建设不仅在于展现当地人文特色,还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的作用。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该尽可能多的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将低碳理念和生态理念引入到城市园林的设计中,使城市园林的循环和再生功能进一步增强,增加二氧化碳等废弃的吸收,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资源的使用。
3.2因地制宜和营造植物群落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决定了园林的设计风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园林设计与建设的资源利用程度。只有考察好当地的地貌地势以及当地周边已有的自然资源,才能更加合理的进行园林设计与规划,从而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低碳园林设计与建设。另外,“适地适树”的原则也应该在植物选择方面进行遵守,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生态绿化作用,应该尽可能多的种植一些像相关的垂柳、木荷、夹竹桃等固碳能力强的植物。
3.3保护多样性和文化艺术性原则
保护城市园林的多样性是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的一大趋势。环境的多变性与景观的多样性能够引起游客的兴趣,一方面能够有助于游客尽快融入城市园林的氛围,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园林的生态理念及人文特色被游客所吸收。所以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要注意多样性特色的融入,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园林具有地方特色。要想增添城市园林建设的升级与活力,可以适当的增加水体景观。与此同时,水体具有调节气候和周边环境湿度的作用,充分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加入水体景观,不仅能够对于调节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具有一定作用,还能够最大限度的给大众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使城市园林成为休闲度假的良好去处。
4小结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的设计与建设也日益增多。但是就目前来说,虽然城市园林建设数量增多,城市园林设计至今还存在诸如设计理念跟不上时代潮流、内容不符合当地特色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要针对因地制宜没有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有所体现、没有考虑与环境相协调、建筑材料和植物种植的选择不合理等问题,在园林设计中严格把握生态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和营造植物群落、保护多样性和文化艺术性等重要原则,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城市园林,促进其发挥经济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宏民.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J].安徽农业科学,2005(3).
【 abstract 】 our country region is vast, disparity betwee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will no doubt affect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in should be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respect for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do it with regional natural and humanistic harmony, especially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in rural areas.
【 key words 】 regional natural features;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countryside;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P58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风景园林中运用了许多新工艺、新材料和新颖的设计想法,因此我国的风景园林越来越丰富,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有些园林建设已经成为政府政绩的表现内容,设计时忽略了地方的特色,只是一味的模仿,造成了中国如此之大,风景园林建设却越来越单调化、一致化。特别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跟上这个时代大潮的农村,本身地域特色较为显著,但仍然存在这个问题,很多园林做成了城市园林的缩小版,失去地方特色、传统和灵魂,缺乏生命力。
2.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2.1地域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的影响
地域通常指一定范围内的区域, 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双重性。[1]地域必须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融合,地域特色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出当地的地域文化,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景观,比如我国南北自然风光的大为不同,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因此这应该在地方风景园林设计上表现出来,尤其是至今保留地方特色较好的农村地区。地域的自然特征包含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不同的自然特征形成不同的风景园林类型,这是园林设计的基础。
2.1.1地形地貌差异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形类型包括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地形地貌多样且复杂,一定的地形地貌影响当地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风景园林的设计应该遵循这一特征,比如在平原园林设计中应表现出平原的平坦广阔,山地的园林建设应凸显山地的弯曲起伏。再者城市园林多是建设在视野开阔、地形特征较好的地区,园林的建设受地形地貌的影响相对农村小很多。
我国农村聚居大多分散,园林的建设更加依赖于地形地貌,可以依山而建,傍水而依,突出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的影响。而不应处在平原地形却一味模仿山地园林的造型,盲目的建造假山等,既造成经费的超额支出,还失去地方特色。在经费不足的农村,更应因地制宜,根据原有的地形地貌建设园林,既节省资金,又体现地方特色灵魂。这样才更具有地方吸引力。
2.1.2气候水文差异的影响
气候差异是造成地域差异的重要原因,它影响地域的水文特征、生物特征,甚至地形地貌等。水文在我国的园林建设中必不可少,例如我国南方园林的面积较大,而且植被茂盛、河流众多,这是与南方炎热的天气息息相关的,植被较多可以起到遮荫防晒的作用,这是气候水文的影响;再者被称为“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用江南”的苏州园林,这与江南水乡的地方特色是密不可分的;另外北方比如泉城济南,有着72名泉,这是地方特有的奇特水文特征,因此济南很多的园林建设体现这一特征,将泉水的特色突出;最后比如南方农村,很多是傍水而依,在建设风景园林时,可以将河流纳入园林建设中,既可以保护水域,又可以为村民提供休息娱乐场所,将地域特色融合到风景园林的建设中。
2.1.3土壤植被差异的影响
气候、地形、地貌不同,土壤也就不同,比如东北黑土、华北黄土、南方的红壤,这些都影响到各地域植被的不同,而且植被在园林建设中必不可少。园林植物是指在园林建设中所需要的一切植物材料,包括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2]我国的植被特色主要体现在南北差异上,例如北方因为四季分明,著名颐和园一般都有常绿针叶林,在冬季可以形成 “松涛”、“大雪压青松”等给人以壮美的视觉享受,这样可以弥补冬季北方普遍的植被枯落,在颐和园一般是以种植落叶林为主,春季的嫩芽抽枝以及五彩绚丽的繁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枫叶红一片,每个季节给人不同的感官享受。而南方比如海南海口著名的园林万绿园,多是浓郁神秘的热带雨林、多彩繁茂的花草树木和随风摇曳的椰子树叶,这与北方的园林植被是大大不同的。
在农村,农作物是农民生活的基础,因此农村的园林建设中,更多体现地域农作物的特色,根据农作物的特色,建设观赏性园林。既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又可以做到观赏和生产的结合。比如南北方农村园林建设可以种植当地的果树。
2.2地域人文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2.2.1历史特征的影响
历史遗迹是人类在地域上活动和作用留下的种种印记。[3]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传承的历史印记,历史背景影响着园林的建设,由于历史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有利于推动当地风景园林的发展和创新。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就应体现地方的历史文化,挖掘出历史信息,提炼出特有的历史文化,综合规划历史风景,使风景园林设计的理念与地方的历史文化相符合,最好能将地方历史遗迹纳入风景园林建设中,将大大增加园林的价值和历史底蕴。
例如,较为开放城市的园林建设多吸取海外的文化,更多体现现代性,这也代表这个城市的历史开放性;与开放性不同的浙江楠溪江畔,坐落着许多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今天仍保留着古代文化的痕迹,村寨在布局规划、建筑风格、楹联碑记等方面展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我国的园林设计有着很大启发和借鉴。
2.2.2人文特征的影响
人文从社会的角度讲可以认为是社会的精神面貌以及道德修养,由于地域不同,地方文化也不尽相同,园林设计应体现地方人文特征,人文是一个地方风景园林设计的文化灵魂,也体现风景园林的文化看点和文化吸引力。我们应通过人文风景园林的建设来团结当地人心,增加人们对地方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来推动地方性园林的建设,增加园林对于外界的吸引力。从古至今人们就认识到人文对园林建设的重要性,比如人们对于儒家文化的认同,建设有体现儒家特色的孔府、孔庙。再者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园林建设体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由于农村多比城市保留民风民俗,人文特色更加突出,因此地方性的农村园林建设应该以人文作为重点,通过一个地域的风景园林,人们可以领略地方民风、民俗。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当地的特色,比如园林设计中加入地方名人的塑像和地方风俗建筑,来增加当地人们的自豪感。
3.结合地域特征设计风景园林
鉴于地域特征对于风景园林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还应注意以下的问题,来确保建设极具地方特色的风景园林。
3.1园林设计与地域自然的和谐
地域的自然特征影响到风景园林的设计,应体现在园林设计中,而在园林设计中应做到与地域自然特征的和谐,保护自然特色,比如在园林建设中的植被,应注意引进的植被不破坏地方的环境,不应影响到原有环境的平衡。
另外在农村,田园风光是农村的特色,在风景园林设计时应注意规划体现农耕文化的地域景观特色,规划保留山村和田野。可以让来自城市的人们认识自然风光,体验农村的耕作和乡村生活,这样也保留了一定的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模仿城市园林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做到了园林设计与地域自然环境的和谐。
3.2园林设计与地域人文的关怀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着重体现地域人文的关怀,加入民俗特色和历史文化印记,这些都会增加园林的价值。在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文要合理保留和利用,尊重历史,保护历史古迹,加入民俗风情,并增加新的内容,做到创新,使整个园林具有生活气息和地域历史特色,展现人文关怀。
4.结语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我们要重视地域特征对于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要做到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地方特色。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园林建设不再单调,更加丰富多彩。对于地域特色浓厚的农村,更不能忽视地域特色,要做到既保护地域特色,又促进农村的发展。应做到与地域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人文的关怀,地域特色的加入会大大增加园林的价值和风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