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化学元素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1 08:59: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血液的化学元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血液的化学元素

篇(1)

二、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其次,传统文化的物态形式,即其内容的外在表现,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习惯和规范等。再次,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运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字的元素有汉字、书法、篆刻和甲骨文等。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以便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设计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优秀的设计作品要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内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面对当下新媒体飞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飞速增长(包括使用手机媒体的网民)的现状,高校应当更加重视网页设计人才的培养,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人才培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网页设计的灵感和素材,而且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人文教育和设计观念,使其明确设计不能盲目追随流行,而是要体现设计师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三、关于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立足传统文化,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的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设计形式上,而应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铺垫,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可以选取瓷器、京剧脸谱等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并且熟悉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基础课阶段,在学生学习了构成法则的基础上,对应用部分的练习可配以主题性的训练,如传统图案图形的运用。平面构成部分可强调对传统图案图形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色彩构成部分可强调对具有民族特彩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网页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传统元素逐渐理解传统文化。在专业课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练习时才有可能。如在网页的界面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以传统纹样为题材进行主题创作,组织画面元素;也可以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界面设计创作,如二十四节气、中国结等。在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运用时,可以让其采用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两种方式。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现形式具有新颖感,能直观、生动地表现主题,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图像或者图形的形式呈现。若想在直接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表现形式独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应在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寻找元素间的联系,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设计元素巧妙地联系起来。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现也可以是抽象表现,运用形式美法则构成主题。如何选择元素间接表现相关主题则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强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学习

在网页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也应当受到重视,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加强对传统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联系专业实践开展,避免学生因课程枯燥而出现对其不够重视的现象。如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的角度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理解设计历史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的内涵,学会查找和分析资料,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的传承和表达。

(三)课题形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的环节,可在以往实践项目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再设计的实训项目。网页设计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从实践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目的是使网页设计的实训部分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往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学生的专业练习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模仿,无法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的再设计实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孤立看待一个传统元素,而是要注重与其他实训练习的关联性和连贯性。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型高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网页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多种技能协作完成,只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融入到综合实训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练习,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课题的选择要利于将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每一个大项目的内容都需要运用几门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只是每门课程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学生从课题的问题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来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统一。

篇(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08-03

一、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特质

大学校园文化,就是大学人在大学校园各项活动过程中所共同营建,并通过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风气、校园影响环境等所蕴含、表达或体现出来的一种层次较高的精神品质。毋庸置疑,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事实上,每一所高校在其创建和发展历程中都十分注重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区别不同高校的一张“文化名片”,它客观上也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所倡导的大学精神。因此,创业型大学也应该有着属于自身而区别与其他类型高校的校园文化特质。

一所学校要称之为“创业型大学”,正如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指出的,五个要素是不能再少的最低限度: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在创业型大学建设中,创业文化的整合和确立不仅会对培植大学的个性和特色起到积极的作用,更会形成全新的价值观、理念乃至信念,而这些价值观、理念和信念对于大学成功地进行创业转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鲜明的创业文化构成了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特质。而正是这种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使得全校师生对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有着广泛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将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

二、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架构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文化质态的视角考察,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一般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维度。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得以传承的保障;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外在标识;行为文化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动态体现。对于创业型大学而言,要紧紧围绕鲜明的创业文化这一核心特质,在以上四个文化维度中对自身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进行重塑和架构,赋予其新的内容。

(一)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

一所高校的精神文化体现了其办学宗旨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它从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师生的思想、信念、情感和行为。创业型大学赋予了传统大学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它所追求的学术创业化和知识资本化并不是简单的商业态度和私利追逐,相反,而是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生产率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创业创新建设为己任,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为目标。由此可见,创业型大学不仅依然保持和行使着自己的基本职能,而且正在使这些职能在自身不断追求创新、创业与创优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强化和延伸。因此,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创业型大学更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确立教育发展观,更需要以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践行真知、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来引领学术发展。

(二)体现创业魅力的制度文化

高校的制度文化是其精神文化的延伸和具体体现,是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的规则和规范,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和秩序性。建设创业型大学,除了一些基本的规范准则,还需要从管理运行机制、教学质量保证机制、科研提升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社会资源拓展机制以及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等多方面人手,制定出符合创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育适宜创业的良好氛围的有关制度,引导师生积极投身于创业活动之中,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创新、鼓励知识市场化和帮助人才创业的制度文化。

(三)激发创业活力的物质文化

高校的物质文化是由基础及硬件设施和环境布置等实物形态构成的,包括校园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创业型大学建设都是在原有大学基础上的转型发展。因而,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可以在保持原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以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愿望为目的对校园环境中的个别细节和局部做出一定的规划和调整。而在教学科研设备和办学条件上要做到最大限度地符合创新研究和创业活动的需要,让师生的创业活力在更便利和适宜的环境中得到释放。

(四)乐于创业实践的行为文化

高校的行为文化是集体或个人自觉呈现出来的行为表现,可以被外人所直接感受到的一种“活”文化。强有力的文化根植于强有力的实践。创业型大学的行为文化是在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和体现创业魅力的制度文化的引领和感召下的实践文化,是将精神文化内化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使广大师生的创业活动由原来零散的自发行为真正转化为持续的自觉行动,真正形成人人关心创业、人人参与创业、人人乐于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原则

确立鲜明创业特质和体现创业内涵的校园文化对于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创业型大学视野下对现有校园文化的重塑与建构,还必须遵循以下四个主要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师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这依然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每一所创业型大学的成功经验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典范。创业型大学所倡导的种种知识资本化和产业化的活动,都是激励广大师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创新过程,其目的都在于增强大学的研究和教学能力,提升大学的学术性,而与那种急功近利的为创业而创业的做法是不相容的。因此,创新性是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和把握的重要原则。

(三)开放性原则

创业型大学建设离不开拓展的发展,学术创业化和知识资本化的过程本身就是高校开放办学理念的最好体现。因此,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理应坚持和贯彻开放性原则,将开放办学理念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要主动加强大学、政府、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教师的创业活动能够更加融入社会,贴近市场;要坚持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鼓励百家争鸣,学有所长,不断延伸自身的服务领域;要重视社会实践的环节和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也要有宽容失败的创业胸怀,使师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能够持续而蓬勃开展。

(四)实践性原则

创业型大学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应处处体现基于实践、善于实践、归于实践的信念和价值观。而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态度和行为,是与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初衷格格不入的。

四、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策略选择

一般而言,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思想道德导向、激励创造、整合规范、生活调节和示范辐射等基本教育功能。毫无疑问,在创业型大学视野下对校园文化进行必要的重塑和建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作用的发挥,更好地促进其育人功能的实现,从而更好地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

(一)彰显特色,树立品牌意识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永恒主题

精品化和特色化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起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更易于深入人心而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也更易于受到关注而使其育人功能得以强化,也更易于受到保护而使师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得到增强。而对于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特色的提炼与创新,既要善于从原有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总结、提炼出具有闪光的文化传统,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又要在吸收国外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高校所属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的学科特色与学术特征,不断培育具有学科性质特点和探索科技发展前沿的创新品质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个性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强化主体,实现全员参与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前提

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每一个质态文化的形成都强烈地依赖于领导者的坚定认识、管理者的有力推动和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而要有效地实现全员参与,前提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出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育主体,在强化其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实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追求最终能“内化”为其自身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学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应牢记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放在首位,处理好学生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切实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植。要通过表彰、奖励等激励机制的建立,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保证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则应更多地为广大教师提供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不断完善激励教师参与的相关政策,在各种评价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及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有关制度中体现创业型大学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引导教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竞争中施展才能,实现价值。另外,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主体互动,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与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教师与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虚实结合,强化载体功能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

篇(3)

孔子曰: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很多人会说现实的生活压力太重,我根本没有读书的时间和心境(虽然学习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实践的学习,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传授获得,一是体验获得,两者不具有替代性,如没有经过游泳实践的人,只学习游泳理论的人是不能够学会游泳的,我们会视其为"空想家";靠体验获得的知识(技能)与传授得到的不同,体验获得的知识是终生不忘的,而传授不同,例如能量守衡定律。在此不想把议题引的太散而无法“聚源”),似乎情理之中!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自己也原谅了你自己,那你可能会越来越痛苦。实际上读书是一种乐趣,是生命食粮!是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娃哈哈的老总宗庆后先生是一个爱书的人,听说其在旅途的间隙无书不读,阅读成为宗庆后先生独特的自我修炼仪式。读书可以“长心智”、“凝神”,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职业化的销售人员,因该把读书作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辅料。那么作为一个职业化销售人员如何去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核动力装配?

篇(4)

建筑规划专业的素描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构思能力、扎实的造型表现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优化素描教学效果,使之服务于建筑规划设计,是所有建筑素描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现状

云南农业大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进入大学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素描的相关知识。农科院校的理工科教学又有其特殊性,课时被压缩很多,整个教学计划仅有32学时,分16周完成,时间短、任务重,教学安排分散,导致各知识点难以衔接,教学效果脱节严重。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写实功底,又要加强其思维发散性的培养,因此,必须科学地组织和完善整个教学环节。

二、教学实践

(一)培养学习兴趣

进校时,很多学生并不清楚学校开设素描课的目的。因此,要给学生讲述课程学习目的,分析素描同其他专业课之间的链条关系,介绍建筑规划专业的发展前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专业水平、职业素养也间接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课堂上大量创作范画,课后倾注时间批改作业,对学生作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一指出,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消化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放下姿态教学相长,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效果倍增,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在不干扰其他学生的情况下,允许学生听音乐,以活跃课堂气氛。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对于学习敏感性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绘画难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敏感度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先降低学习难度再根据后续的学习情况逐步加大难度,让学生见证教师的进步,并从中享受进步带来的快乐。

(二)观察能力训练

能否准确地刻画物体取决于对物体的观察是否到位。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日益成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相结合来观察物体,深入了解它们的各项特征。同一物体,由于观者角度和距离不同,所呈现的形状、大小、色彩和明暗也会有差异,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它们没任何改变,仍然以最初的原始形态感知它。这种现象造成了人们对物象的认识与视觉规律所产生的视觉影响的不一致性,这便是我们说的“恒常性”带来的错觉。[1]有不少学生经常被这种“恒常性”所困扰,左右了其对物体的客观认识,为此,笔者找了一些参照物,用对比的方法来查出这些差异。例如在画方十字时,因为绘画角度不同,横柱会产生较大的透视变化,这时,借助一些水平或垂直的线条来找出各个结构点的位置,以点连线检查形体的准确性。

建筑规划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关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一些看似普通的素材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从中发现许多常人看不到的变化。但是,这种“看”并不是被动地处理眼睛所接收的原始信息,而是主动地对看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取舍,把注意力转化为观察物体的本质。学生只有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发现一些易被忽视或难以发现的问题,才能不断地为改善城乡环境出谋划策。

(三)写实技能的提高

传统的素描教学强调整体观察和表现物体间的比例和位置关系,突出物体的空间感、质感及光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套体系已不能满足设计院校的教学要求,应客观看待我们已经掌握并形成的素描教学方法,对其进行补充和改进,而不是全盘否定。笔者认为,建筑规划专业要求设计者拥有较强的空间分析能力和艺术再现能力,教学的第一个阶段,还是应该以写实素描为主,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当然,这个学习过程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构图、表现技法和材料的选择上,可以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针对本校素描教学课时少、学生基础差的情况,应强化课后的练习,通过量来达到质的提升。

(四)创造思维的开发

建筑规划设计是美学元素和构成法则同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结合后进行的再创造。社会在不断发展,设计师也应与时俱进,积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拥有层出不穷的构思和设想,才能在关键时候提出更大胆、更合理的规划和预测,为城市的发展拓宽道路。当然,创造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

素描表现中,洞悉原形潜在的变异,将自己的想象和构思转化为“主观”再造,便是创意思维的结果。在素描后期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摆脱束缚,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去感知对象和表现对象,或者抛开事物的外在,挖掘其内涵,对知觉信息进行综合性、通感性的表现。如图1所示的蒙德里安作品——树,画家通过整合图a的典型元素,应用舒展的弧线重组画面,创造出了新作品b,完成了树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

建筑规划是立体和平面结合应用的产物,要求设计者全方位、多角度去感知物体和表现物体,进一步强化空间感和秩序感,具体训练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主观思考对一些杂乱无章的物体进行有序的组织和重构,演化出新的空间形态和空间关系,并分析物体所产生的性质变化。[2]这样的素描训练使学生对现有物象有了更新的认识,思维能力和创造意识普遍得到增强。

结语

总之,建筑规划专业的素描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跟上专业发展节奏,让素描真正成为专业的基石,实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使其成为有思想、有能力,可以较快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分析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半数。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凸显。是我们培养的人过多还是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要求呢?事实表明,我国大学生在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社会而在大学生本身的职业素质不够高。知名企业在用工招聘时,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一般在招聘过程中要进行笔试、面试和人才测评等,企业希望能拥有职业化素质高、吃苦耐劳、纪律观念强、有团队精神、能满足岗位技能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因此,从人力资源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和实用型的毕业生。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反映,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只有毕业生的职业化素质高了,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才是大学生就业的真正出路。

二、职业化素质解析

对于职业化素质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用著名的冰山理论来解释。我们经常把一个人的全部才能看作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是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就是员工的显性素质,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潜在水面之下的东西,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我们称之为隐性素质。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员工所具备的全部职业化素质。

一个人的才能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因素包括外在形象、技术能力、各种技能等等,这些因素就像浮于海面上的冰山一角,事实上是非常有限的;冰山水底的隐性因素包括员工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不难看出,决定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在于大学生的隐性素质。

三、当前大学生职业化素质状况

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大学生非常注重自己显性素质的培养。在校四年期间能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考试,也获得了所在的专业的技术证书。然而,在毕业面临用工单位的选拔时,往往会败下阵来。主要是因为毕业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等方面不能够通过用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测评。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职业缺乏敏感,没有职业直觉

大学生普遍缺乏事业心、进取心,缺乏职业理想,缺乏对职业的内驱力和动力源。作为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没有转变观念,甚至用在学校的一些标准去衡量事物,致使在机会来临时,对所应聘的岗位不够了解,甚至一无所知。由于目前高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各种行业和岗位的了解非常有限,信息闭塞。在招聘面试时,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而失掉机会。

(二)缺乏强烈的责任感

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群体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家庭和学校过分强调个性的培养,致使很多毕业生缺乏对社会、对学校、对父母的责任感。他们做事的原则往往处于个人的兴趣,而在目前就业紧张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往往强调的是要有对企业承担责任的责任感和对事业孜孜以求的事业心,要能够适应企业的文化。而很多毕业生不能够安心于现状,使企业不能够建立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内部培养体系,也不能够实施对员工稳定的组织生涯设计。

(三)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标准

作为当前考核大学生道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诚信。一些单位的HR反映,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诚信问题。有报道称,在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84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发现竟有十多人同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二十多人同时为某班的班长。这也促使不少用人单位要求上门调查验证学生在校表现,无形中增加了招聘工作的成本。另外,由于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承诺缺乏信用,大学生签约不久又毁约或签约后不去报到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些现象造成用人单位承担了更多的风险。

四、提高大学生职业化素质的对策

(一)培养角色意识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多到人才市场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动向,认清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随着企业管理重心的转移以及企业组织结构逐渐向学习型组织和网络结构转变所带来的人才需求的改变,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对职业的敏感度,培养适应各种职业的能力,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状态。同时通过职业训练,提高自己对组织中各种岗位应该掌握的技能、应该承担责任的认识。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尽快找到职业直觉,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到企业调查研究、角色模拟等方式加强其对职业的敏感性的培养,使其能够提前达到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培养竞争优势

作为大学生要在学校期间培养能够引起人们和社会特别关注的竞争优势,也就是你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本,它最能帮助你走向职业成功。而竞争优势要从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去培养。提高效率要求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同时,要提高大学生做事的质量,提高质量是培养大学生今后在工作中执行力的重要手段,我们需要培养更多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罗文。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纵观世界形势,各国的竞争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本质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最关键的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具备了创新能力也就具备了极其强大的竞争优势。

(三)树立短板意识

我们大家都知道木桶原理,决定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最高板,而是最低板。这就要求大学生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劣势,找出影响自己就业的最短板,针对自己的劣势进行补充,使自己能够得到综合发展、均衡发展。

(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组织中,组织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要树立集体观念,能够根据组织的不同目标做好角色的转换,我们提倡团队精神的根本目的在于要大家树立一种合作精神,提高对组织的向心力和忠诚度,这样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依然能够奋勇前进。同时我们提倡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真正达到组织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有合作的意识,加强成员之间的团结,增强凝聚力。

(五)树立良好的心态

一个人无论生活还是事业的成功,心态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没有积极的心态无法成就大事。学会改变环境和调整心态,改变了态度就有了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奋发向上的斗志,结果就会变化;学会享受生活、学习带给我们的过程,有时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

(六)学会做人

做人必须要讲诚信。“人无信不立”是基本的做人道理。所以我们要不断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的良好环境,建立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诚信奖惩机制。在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构建学校内部的信用评价体系,是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信用评价标准,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对于大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全面信用评价和记录,促使大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严守诚信底线。这样我们才能给社会和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七)提高学习能力,学会系统思考

由于知识更新加快,知识老化趋势加剧,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将不再是少数人自勉的警句,而是一种现实状态。作为大学生不但要具备学习能力,还要能够活学活用,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系统思考是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的一项修炼: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的关键思想与核心模块,就是要求“整体地思考问题、动态地思考问题、本质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对任何单独部分进行简单深入。大学生一定要提高系统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具有系统性和全局观。

(八)培养高情商

情商即情商指数,也称EQ。具有高情商的人具备综合和平衡的才能,可能成为杰出的管理者。培养高情商包括能够认识自身的情绪,有自知之明;包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摆脱不良情绪对自身的影响;包括自我激励,激励自己在工作上取得成就,树立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工作目标,工作中能够乐观、自信和热情;包括认知他人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大学生职业化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高校不但具有培养学生学习的职责,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提高就业素质。而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又会直接影响到学校声誉,因此我们要把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作为我们高校教学研究的新课题和新方向,努力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就业率,从而营造和谐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篇(6)

企业文化理论是美国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寻找经济增长落后于日本的原因,反思自己管理弊病的过程中提炼出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从属于组织管理文化的概念,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即观念(具体凝结为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所需达到的目标是: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感情共流和命运共担。

(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概念于1986年正式提出。近年来学术理论界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进行了讨论,主要有“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文化氛围说”“学校准文化说”“校园精神说”和“规范说”,还有的将校园文化分为“硬文化”(校纪、校誉、校貌)和“软文化”(目标、信念、人心)等等。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高校形象,增强高校形象,增强高校内在凝聚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程,是高校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三)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的概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就企业文化的本质来看,它宏观上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使企业得以存在与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激发师生员工为责任感和创造性,培育全体师生员工的责任感和创造性,培育全体师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校整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围绕“管理”与“氛围”,从而形成奋斗、爱岗敬业、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点,就是他们的主体都是生活的人而不是机器,这就要求在二者的建设中要关心人、理解人、凝聚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尤其是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大学程度专业知识,同时兼具高级技艺,善于将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或者说,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目前,在社会上形象地称这类人才为“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因为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目标,面向就业市场,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有的放矢,培养专业对口人才。

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生的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如何让这些“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毕业后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自然地融入现代化企业文化之中,并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优秀倡导者和建设者,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变的平稳、快速,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学生素质教育中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

三、优秀的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

(一)团结

一个成功的企业就是一个团结合作,默契配合的集体,这个企业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凝聚人气,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例如TCL集团的八字企业精神中,“协作能力”对融入企业的重要性。学校要多给学生一些内容新、信息量大、涉及面广、质量高的活动,可以展开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各种知识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注意各种学生团体的协作,激发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

(二)吃苦耐劳

企业的员工往往为了一个产品的研制而要长期加班进行公关,废寝忘食,这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荣传统,是备受世人推崇的优秀品质,也是应该弘扬的优秀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也应该继承这样的美德。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实干精神,吃苦耐劳,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解决。而在现实的学校里,随着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多、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吃过苦,也没有艰苦创业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将家中养成的习惯带到了学校,有事就去找老师,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解决,觉得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绝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阻碍了其办事能力的培养,将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退化”。要力争多给学生创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在不断的交流中,这些成功的企业文化对建立校园文化将产生巨大影响,这些成功的企业人艰苦创业史也将深深地教育着学生。通过这些,学校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实际生产,看到严峻的实际问题,使其认识到坚忍不拔的品质的重要,理解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质。

篇(7)

学生的职业素质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并可由组织给予评价。就高等职业人才来说,职业素质是其今后进入社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必须具有鲜明的职业道德意识。学校教育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至关重要。目前高职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问题,制约着高素质第一线生产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运用和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相关职业技能,而且要着力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对高职学生巩固专业思想、确立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勇担职业责任、掌握职业技能、职场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传统培养模式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传统培养模式的内涵

在高职教育中,学生的职业道德是一个重大课题。高职教育强调职业道德,已经构建了“老师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课后自学为辅”的理论式培养模式,职业道德教育框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等公共思想政治类课程;(2)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职业道德学习;(3)“双证书”制度(通过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学生获取相关证书)中的职业道德准则的学习。该培养模式要求老师通过传授相关理论知识来改善学生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等道德现状,提高学生辨别判断道德是非的能力、思想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高职院校仅仅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的状况。

(二)传统培养模式下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状况

从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状况的主流来看,多数学生在职业道德认知上与社会的要求基本一致,职业道德意识比较清晰,具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向往理想的职业道德境界,职业道德行为呈良性发展趋势。但从当前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录用后反馈的情况分析,部分高职生在职业活动中对工资报酬看得较重,“跳槽”频繁;工作中拈轻怕重、敷衍了事,缺乏敬业和合作意识;讲索取而不讲奉献,甚至沉迷于社会不正之风和行业不正之风,等等。

我们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与职业道德在高职院校里成为理论式教育而不是素质方面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关系。这必将导致高职学生踏出校园后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社会与用人单位在职业素质与道德方面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职业道德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职业道德传统培养模式逐渐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引导和教育。无论是在教学(教育)方法、教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与深刻反思。

1.传统模式下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场所都在课堂。课堂内的教育基本上落实的是理论学习,难免存在“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不足。而职业道德教育是体验型的、直观型的,理论层面的学习更需要身体力行去感悟。

2.传统模式下职业道德素质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大多流于形式,难以具体落实。

3.传统模式下部分教师队伍没有或较少到企业调研、实践锻炼,缺乏相关企业工作经历,较少把企业优秀管理理念和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且忽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双重教育方式,难以发挥自身职业道德榜样示范作用。

二、高职院校运用特色校园文化创新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为了弥补学生职业道德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不仅需要继续开设专业课程、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显性课程,而且需要打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模式,可以与企业联手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形成团学部门组织,广大学生参与,专业教师和业内人士指导的第二课堂活动模式,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增强育人效果。

(一)创新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途径与方法。

1.开展院系心理健康节和朋辈心理咨询等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就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除了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外,还应结合个别与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及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全体学生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认知心理健康知识,训练心理健康技能,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文化氛围,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文化的塑造提高了有利条件。

2.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日常化、生活化。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

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将在校学生培养成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要达到这一点就要让他们对本专业本行业发自内心地热爱,而现在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初对所选择的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一要加强校园文化内涵教育。在每届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馆,观看学院发展历程影片,让学生了解学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不仅记住校训,而且深刻理解校训的内涵,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培养自豪感和自信心。二要开展入学专业教育,发挥教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历届知名校友的榜样作用,邀请他们亲自走上讲台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心中英雄”的优秀事迹,在自己身边找到榜样,自觉培养专业意识,树立今后专业学习努力的方向。三要强化入学军训管理。把军训作为学生入学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让大学生的第一课从“入大学读书,当普通一员”开始,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加强道德教育,将学生在军训中的表现纳入《学生德育量化考核》进行评价。在军训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四要分班组织学习学生手册,让学生做到制度、规章心中有数。日常管理严格落实学生月度操行评定制度,并考核结果定期在班级内部公布,坚持每月一小结、每期一考核,评比出优秀个人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努力学习、自觉自律、奋发向上的积极性。每学期考核结果与就业推荐,“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优秀个人评比,以及“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优秀集体评比直接挂钩,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力争上游的积极性。

(2)创新学生主题班会活动,着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在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时应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按年级分阶段创新专题教育活动内容,体现职业特色,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职业熏陶。每年我院都在大一新生中开展“算账课――一堂生动的德育课”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分析上学经济成本,思考“父母供我上大学,我上大学做什么”,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培养学生感恩母校,珍惜工作的意识;在大二学生中开展以做现代职业人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活动,使学生思想进取、学习勤奋、情趣高雅、行为文明、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职业修养;在大三学生中开展“今天我以学院为荣,明天学院以我为荣”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以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对就业选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就业能力。

(3)大力推行寝室文化建设,凸显文化育人,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养成。

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的第一场所、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学生人格完善与气质修炼的重要舞台,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管理的主阵地。由于在校学生人数的速增,教室、宿舍资源相对紧张,学生宿舍成为了学生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重要场所。要全面体现寝室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则需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同时,寝室文化应进一步结合学生教育管理和专业学习特点,开拓创新,使学校寝室文化建设更具特色,更有亮点,收到文化育人的实效。主要体现在:

第一,实行宿舍“6S管理”;

第二,推行“党员寝室挂牌”、“党员为你服务”,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宿舍之中;

第三,积极开展特色文明寝室创建,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养成;

第四,举办寝室文化节文化活动,开展“文明寝室、文明层、文明栋”评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实施企业化管理,举办校企相关合作活动,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培育学生的职业习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道德意识的熏陶。

为了全面增强实训的仿真效果,实训场所从运行机制到管理模式可以参照企业行为来建设,把行业标准、行业惯例、行业作风引进校园,最大化地模仿企业车间设计,严格按照规范性要求进行操作,不仅要使实训接近或达到职业技能活动,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营造职业活动的氛围,突出企业文化和行业精神,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按现代企业要求,在实训场地采用6S操作管理;各种规章制度上墙,在实训楼张贴安全标语、操作流程图、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学生进实训场地必须穿上统一的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列队进入车间,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的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擅自脱岗,实训时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上岗生产;建立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规章制度、员工行为规范和企业文化等,营造一个完全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校园内受到企业生产一线环境的感染、熏陶,养成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讲究效益、勤俭节约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还可以不失时机地举办企业文化成果展览,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开展企业文化讲座,邀请企业优秀员工来学院作报告,与企业开设订单班等相关合作活动,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企业的参与,借此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4.利用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参观学习及现场实训等机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顶岗实习不仅有利于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以正式员工要求自己,提高解决管理、服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努力把课堂、实训基地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使学生体验真实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为了增强隐性德育的效果,必须加强高职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以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业规范来真实地约束学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和体验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实训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同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接触到行业标兵、模范人物等优秀的企业员工,优秀员工的高尚道德情感以一种示范姿态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感到心情舒畅愉快,并把这种情感体验化为自己的行为。由于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机会毕竟有限,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为了弥补单纯顶岗实习带来的不足,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现场实训等机会,感受企业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把这种感受带回校园,融入校园活动当中,为今后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职业素质基础。

5.支持、鼓励学生组建职业技能型社团,使其成为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学生丰富知识内涵、完善知识结构的第二课堂。

专业技能型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文化活动的载体和联系学生的重要纽带,凸显职业性特征。我院鼓励学生建立职业技能型社团,如数控爱好者协会、腾飞电子协会、电拖协会、科创协会等,让广大学生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实施者。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要积极加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大部队,主动依托校方资源,为社团会员开通学习、实训、交流的渠道,促进会员将兴趣爱好转化为学习动力,通过行业企业观摩、专家指导、参与企业系统培训等活动让会员们更深入地了解一线行业动态,明晰专业发展方向,掌握前沿的技术要领,充分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帮助会员们提前接触行业、企业的职业精神与企业文化,提高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认知与规划,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6.教师不仅要具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要具有人格上的感染力。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的根本,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优秀教师育人工作如春风化雨,体现了高尚的师德。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高质量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成长和影响是长期而深刻的。高职院校要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制定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并且通过全体教师的日常言行举止,在一点一滴中把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渗透给学生,用高尚行为影响学生,使学生结合专业特点树立牢固的职业道德观,为其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5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但就当前人才培养和使用过程发现,“综合性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鉴于此,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诸多弊端,切实培养出适合我国新时期改革发展所需的人才,构建出一套新的供需调和、方式灵活与实用有效的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多元整合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彰显,但我国就业市场存在一对矛盾:一方面是大量企事业单位“招工难”;另一方面是大批大学生“就业难”。造成这一困局的因素很多,其中高校现行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是文化事业管理专业表现更为突出。[1]

(一)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

近些年,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也随之受到追捧。在发展繁荣的背景下,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日益普遍。教育管理逐渐走向科学化与日益趋增的社会需求推动因素,还不乏许多高校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办热门专业的利益驱动。高速增长的态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反而是严重滑坡。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等关键方面,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总体上趋同,既缺乏个性,又缺乏层次,更缺乏学校特色。

(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有其自身的缺陷

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尚处于探索和构建之中, 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理论支撑,教学管理方面包括实践教学的动力不足、实践教学的目标模糊、实践教学的内容缺乏合理、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不到位、实践教学的控制子系统不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不充分等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力度不够,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单一,成为高等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攻坚重点。高校没有充分立足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实际,从综合、整体层面对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完善,不利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

二、构筑多元要素整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而言,对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高等院校实施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目前信息化、实用化和网络化的需求,制定教育改革管理方案,将重点转移到培养具有现代知识技能的复合人才上来,即能够利用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的综合性文化管理应用型人才。

(一)有利于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近些年,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大体状况是:专业设置涵盖面广泛,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企业及非赢利组织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教学工作的综合型人才。由于社会对于文化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以及需求结构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地方院校适应新形势。适时构建多元要素整合模式有利于进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内容要素、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与优质的教学团队等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目标的重构,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在学科建设方面,注重寻求自身的学科相对优势与地方特色文化交叉点,实现学科与地方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之间的结合,突出比较优势,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有利于引入社会资源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

目前,我国已进入文化产品消费大幅度攀升和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阶段。同时,“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各地高校纷纷实践摸索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多元要素整合模式对于科学系统地开展和搞好文化事业管理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实践教学模式提倡高校建立优良的实践实训基地,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文化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以此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相渗透和有机结合,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实行开放式办学,不断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之间的联系。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参加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事业管理实践的新模式,坚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思路。我国高校积极改革创新,拓宽教学资源渠道,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实践教学优秀的实践经验,是与其经济发展和社会模式相适应的。

三、构建多元要素整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特征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和自身综合实力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环节是实现该专业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创新设计实践课的教学环节,实现实践教学系列化科学化,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需要。[3]

(一)明确一条主线

教、学、做、评一体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做、评如何形成完整的系统,“教”就是如何做到知识传输注重前沿性、实用性、广泛性。“学” 就是如何结合心理规律,注重增强学习动力,形成创新性学习习惯。“做” 研究的是如何以做来带动学习,注重贯彻教和学的目的性,符合定性定量要求。“评” 研究的是如何注重细致规范,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反过来支持教、学、做。

(二)注意三个要素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整合的社会资源三要素的内涵界定和关系梳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需要研究四种途径:教育环境营造,师资队伍打造,教师职责界定,教师激励机制。学生主体地位要求通过考评激励增强其动力,注重思维方式的启发,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建立实践活动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利益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实践课教学活动,在学校平台上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4]

(三)把握三个关键

教学改革,创新型学习,实践教学系列化的有机结合。教学改革研究是在厘清文化事业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思路,抓住矛盾,设计高效实践体系,加大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分析、疑难问题的解决。创新型学习要研究新的教学环境、了解学生特点、研究新的教育方法;研究如何打开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思维格局,形成良好心智模式;研究学生情商与智商的统一问题,设计“知”“思”协调机制。实践教学系列化研究是指开辟多种实践渠道,设计全程实践模式,专业实践教学系列化,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课外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假期实践、其他专业素质拓展等多个实践环节整合起来,形成系统方案。

(四)关注五大着力点

突出创新型学习、全方面打造创新型氛围、建立创新型学习机制。首先,要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师生创造性,使学生不仅要在实践的应用方面有突出的能力。[8]其次,是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以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精选和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再次,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形式,教学方式的优化,有助于知识的深化学习,灵活运用。四是激发学习热情,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到学生的主动学习,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五是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实施订单式培养,实现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专业化,把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院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接。

参考文献:

[1] 左军.高校应对“大众化就业”的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1(11):63.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技能训练、素质培养应当是高职院校全部教育教学问题中,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融合的两大体系,二者缺一不可。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尤其是职业素质教育内涵边界不清晰,目标定位不明确,造成教育工作者在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中的迷茫、观望和无所适从。社会上曾经流行的一句话“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头装”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现实。因此,在实践中只能采用撒“大网”的方式,面面俱到,使得职业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结果收效不好,挫伤了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于是又出现了另一个倾向——撒手不管,“素质教育是个筐,框里可装可不装”,人们把素质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很多学校,素质教育仅仅停留在文件和口号上。显然,这种做法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背道而驰。

调研显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主要以“德、能”为主导,有94.9%的调查对象认为,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注重实际能力,90.3%的调查对象认为注重品德。目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与招聘岗位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沟通能力和学历三个因素上。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素质是社会经验,动手实践能力,敬业精神、责任感和吃苦精神几个方面。调查对象选择的比例分别是66.0%,65.8%,64.9%,63.4%和63.3%,这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毕业生素质能力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矛盾与不相匹配。①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能”主要是实践的技术技能,“德”主要是职业素质,如沟通能力、敬业精神、责任感和吃苦精神等。

为了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尤其是电力企业对“德”——即职业素质的要求,2009年2月,学院引入“职业化”培训体系,即将“职业化”培训体系中的5S现场管理技术、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看板管理和学习型团队建设全面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开设课内和课外的“职业化”课程,并将“职业化”理念逐步渗透到各教学环节。

将“职业化”培训体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中,其本质是以“职业化”培训体系为载体,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一是使学生能做到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并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并形成习惯,二是使学生具备阳光的心态、创新的意识、吃苦耐劳的品格、团队协作的精神,从而让他们在职业化理念、职业化行为和职业化技能三个方面得到提高,与企业要求相匹配。

二、职业化培训的实践

1.寝室、教室、实训场地、实习车间引入现场“5S”管理

学生职业化培训的精髓就是将“5S”理念充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当中,“5S”即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ISU)、素养(SHITSUKE),因为这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均为“S”,故称为5S。它起源于日本,近年来在我国大型企业中盛行,它是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整洁、干净的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最终提升人的品质。

首先,学生一进校,就要求学生对寝室、教室的物品进行整理,辨别哪些东西需要保留、哪些东西必须丢弃;在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寝室日常物品的摆放位置,确定最科学、最合理的摆放方案,即完成整顿。在清扫阶段,按照各班的实际要求和“5S”的标准,对所在寝室和教室进行彻底的清扫,并建立打扫细则。在打扫的基础上每天利用科学的、省力的方式进行清洁并随时保持,让寝室、教室一直处于明亮、干净的状态。然后,在学生进入大学二年级时,把寝室、教室的做法全部移植到实训室、实习车间。素养是“5S”的最高目标,即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整洁、干净的生活、工作环境,养成员工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形成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工作中的规范规程意识,最终通过人的内化,提升人的品质。

2.寝室、教室、实训场地、实习车间物品、设备定置管理

定置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它运用工效学的原理,通过调整物品的放置位置,做到取用方便,一目了然,减少多余动作,减少往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可使生活、生产现场有序化、文明化,进而提高人的品质。

学院在定置管理方面作了以下工作:在学生寝室,制定了门的顺时针、逆时针推拉标识,电灯开关、风扇控制开关,清洁用具放置处,毛巾、脸盆放置处,漱口杯,牙膏、牙刷放置处,香皂、洗面奶放置处,洗发水放置处,洗涤用品放置处,水桶放置处,鞋子放置处,电源插座等明显的标识,让学生按照所贴标示进行摆放,使杂乱、无从整理的寝室变得干净、明亮、整齐,并且把物品的主人是谁也都标示得清请楚楚。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1)让其他人进入寝室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寝室物品的格局,并迅速的找到所需物品。2)有利于培养和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逐步形成规则意识。

在教室除了对电灯、风扇标示了具体控制开关外,还用黄色胶布将座椅的摆放位置进行固定,让学生座椅摆放整齐有序,不管从教室的哪个角度观察,都能看见座椅行列分明。每间教室的前面张贴有“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大大的词组,让学生身在教室也能感觉到规范化管理,通过各种标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和遵守这些规则。

在实训室,实习车间,设备、工具、图纸、标准、相关资料按规定的位置有序摆放,存取方便,各种标识牌美观齐全,各种标线色泽分明,工作区、学习区一目了然,与电力企业精益化管理、标准化管理理念相一致,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充分的职业化情景,为标准化作业提供了软实力的支持,实现了教书育人与环境育人的双重功效。

3.教室与实习车间看板管理

看板管理是管理可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作用是通过看板让学生们了解班级状况,小组情况,营造竞争氛围,形成有形或无形的学习、工作压力与动力,有利于班级工作与学习的推进;展示改善的过程,让学生们能学到他人好的方法和技巧;展示改善成果,树立榜样和典范,让参与者有成就感、自豪感。

学生看板分为两种:一种是团队看板,另一种是班级看板。团队看板是由该队学生自己通过制图软件制作而成,该看板要每月定期更换,主要展示该队学生培训成果和风貌。班级看板包括班级职业化培训管理制度,每周国家、学院的重大要闻,学习园地,本期进程表,本期课程表,还有每周考评与每周评选出的团队之星照片和评选理由。通过这种班级看板规范张贴,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激励,促使后进的学生积极跟进。

4.学习型团队管理班级

学习型团队建设是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团队进行管理,每个团队由8~10名学生组成,组建团队时采取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小组、自主选举队长和制定队名、队歌、队训和共同愿景。 转贴于  列队是构建学习型团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训练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服从意识、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学生们严格按照职业化培训的作息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集合、行进,在行进途中要求学生步伐整齐,精神饱满。同时,每天进行3次团队展示,团队展示时要求学生们声音洪亮,朝气蓬勃,展示学生们活力四射的精神风貌,并形成团队与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

5.每日的“Good and new”活动

每日的晚自习,学生们提前半个小时进入教室开展“Good and new”活动。每天晚上派出一个队的学生逐一上台进行脱稿演讲,内容涵盖自己当天开心的事、新见闻,新思考,然后由班长进行总的点评,并在当天晚上由所有班干部一起评选出当晚的“Good and new”明星,并在看板上公开表扬。开展“Good and new”活动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大家每天多想开心的事,忘掉烦恼,培养阳光心态;通过讲述一天中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思考,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二是通过每天上台脱稿演讲,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胆识,培养自信心。

另外,利用周末时间,由班上的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实施班级活动,学生们在班级活动中举行深度会谈,强化沟通协调能力。要求每一次活动都要写计划和活动后的总结,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并通过总结,得到不断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班级凝聚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三、职业化培训的效果

学院职业化培训从2009年2月开始在水动专业试点以来,至今已有两个年头,走出了一条以“职业化”培训体系为载体,有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实施后,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班风、学风明显改善,敢于吃苦,勇于担当。水动092班的学生在接受培训一年后,通过学习型团队的形式管理班级,班风、学风明显改善,团队内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友善,顾全大局,共同进步,该班学生个个精神饱满,你追我赶,团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学习上刻苦努力、实习中不怕脏、不怕累,勇于承担最困难的工作。班级理论学习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逐步提高,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该班有14人次不及格,第二学期减少到3人次。学生们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活动人次明显增多,获奖项目多达90多项。

团队合作意识、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形成。通过学习型团队建设、班级活动、队列行进、团队展示,通过生活物品、实习设备的定置管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逐步形成,学生们养成了内务整洁、纪律严明、生活有规律、做事有规范等良好习惯。过去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现在所思所想、处理问题,一切从团队出发。过去是物品随意堆放、行为散漫,现在是整齐有序,讲求科学,树立效率意识,与现代企业要求团对协作完成工作,标准化、集约化管理相适应。

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逐步增强。通过两年来的“Good and new”训练,接受培训班级的学生从刚开始进校上台的胆战心惊、语无伦次、不敢正视学生逐渐转变成自信、语言表达丰富、说话逻辑性强,并能很好的控制讲台,发生突发事件也能应对自如。该班进步最明显的就是一位来自贵州的学生,刚到校时,他性格内向、普通话不好,语言表达方面逻辑性欠佳,站在讲台上很拘谨。但是通过一年多的“Good and new”训练,现在他不但在普通话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能够自信的站在讲台上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由于“Good and new”必须要讲述自己的新鲜事,学生们创新意识逐步建立起来,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有序的生活,按规则行事,不随心所欲;负责任的工作,按规程作业,从小事做起;勇于吃苦,敢挑重任,形成团队合力。我们看到了经历“职业化”洗礼的学生,逐步向职业人靠近,正在走向职场,走向高品质的人生。

注释:

①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篇(10)

宿舍文化创建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合到高职院校宿舍管理模式中,构建有职业特色的宿舍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高校可持续的宿舍管理系统的形成。

一、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含义及作用

高职院校宿舍文化是指学生基于宿舍这一特殊的环境而形成的,能够反映学生精神面貌的文化形式,它主要包括文体活动、职业技能、休闲娱乐等内容,以及在这些内容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

宿舍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教育作用,宿舍文化既是高职生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对学生课后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良好的宿舍文化的熏陶下,可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导向作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而在宿舍这个大环境下,学生会在与学生、宿管人员的相处中突破交际障碍,进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3.规范作用,宿舍文化通常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宿管制度之上的,在这些硬性制度的规定下,学生会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并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4.凝聚作用,学生在宿舍这个小群体的沟通交流中,逐渐建立友谊,形成情感共鸣,进而形成对集体责任感。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在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具体到高职院校,由于其教学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优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它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职业道德,即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这些精神品质可以引导学生在工作中树立责任感,并严格遵守公司的制度规范,进而为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出贡献;2.职业技能,即学生为符合职业发展要求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汽车修理、计算机操作等,这些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在工作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内容,并不断地实现技术的突破与创新;3.职业行为,即职业人与工作环境所建立的行为关系,它主要包括与工作的关系以及与同事的关系,前者包括对待客户的态度以及在工作困境中所采取的措施等,后者则包括与上级、平级以及下级同事相处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三、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创建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融合的途径

(一)注重校企合作制度的融合

管理制度既是学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基石,也是约束学生行为道德的基本规范。因此,高职院校在实现宿舍文化创建与学生职业素养相融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校企合作制度的建设,并将企业的管理制度纳入到宿舍管理制度之中,这样学生就会在宿舍文化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并在落实宿舍管理的同时,理解、接纳企业管理制度,从而帮助其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迅速适应企业的相关规定。当然在引入企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坚持从宿舍管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剔除企业制度中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内容,避免生搬硬套,从而保证宿舍管理制度建设的可行性。

(二)重视物质文化的融合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只有物质文化充足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宿舍的物质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物质文化熏陶下,实现职业素养的提升。高职院校在建设宿舍的物质文化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如注重对宿舍环境的建设,在这一空间内张贴一些名言警句、爱岗敬业先进人物、以及企业工作的现场等图片,以保证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对宿舍内部环境进行规范,即在宿舍内张贴管理规范,并通过“最美宿舍”等评比活动,鼓励学生对宿舍环境进行改造,以提高他们集体的荣誉感。而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物质条件中感受宿舍文化的内涵,进而引导他们在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活动中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三)重视精神文化的融合

精神文化建设是学生职业素养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在良好的精神品质的支持下,学生才能够形成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在精神文化的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将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入到宿舍文化之中,如学校可以以宿舍为基本单位,模拟职场情境,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职场挑战中,形成一定的职业素养,并形成对宿舍集体的责任心;学校还应该严肃宿舍规章制度的执行,即对考评优秀的宿舍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对考核落后的而宿提出整改意见,从而让学生在奖罚分明的宿舍管理环境中,体会职场管理的内涵,进而提高职业素养。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在宿舍文化创建中应根据学校、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基本需求来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而实现宿舍文化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融合,无论是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月红.试论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创建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融合[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上一篇: 高效课堂内容 下一篇: 高效节水灌溉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