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性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1 08:59: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狼性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狼性文化论文

篇(1)

 

商标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需要研究语言、地域文化、消费心理、和审美价值的差异,决不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机械翻译活动。实践已经证明,成功的商标的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失败的翻译,不仅会给公司或国家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还直接影响公司或国家的形象。本文主要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讨论商标的翻译,探讨文化内涵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1. 文化内涵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进行商标的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商标翻译的各种因素,考虑英汉两个民族语言、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文化差异,力求音意俱佳,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其购买欲望。

1.1 文化内涵对以人物命名的商标的影响

中国的芳芳牌口红,出口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销路不畅。其根本原因在于“芳芳”商标音译成汉语拼音“Fang-fang”,英文读者一看便生起一种恐怖之感,因为“fang”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其意义是(1)along, sharp tooth of dogs or wolves(狗或狼的长牙);(2)a snake’stooth with which it injects poison(蛇的毒牙)。西方消费者看到“fang-fang”商标时,想到的并不是涂了口红的少女,而是张牙舞爪、毒汁四溅的疯狗、恶狼或毒蛇;然而芳芳商标对中国人而言却能产生更美的联想,不仅仿佛看到一位名叫芳芳且花容月貌的少女,而且好像闻到了她周身袭来的香气。有此可见中西方民族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1.2 文化内涵对以动物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首先以孔雀为例,在中国和西方,它们拥有不同的喻意。在中国孔雀象征着美丽和耀眼的颜色,人们看到孔雀牌彩电,就会联想到有着最好色彩的高质量的电视机。然而,在西方国家,peacock(孔雀)被认为是一种邪恶的鸟,会给人们带来不幸。因此以peacock(孔雀)为商标的商品也不会热卖。

在汉语中,蝴蝶象征着友谊和爱情免费论文。中国有很多蝴蝶牌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然而英语中butterfly意味着轻薄,轻浮。所以若以butterfly作为商标,西方消费者会认为这种商品不耐用。西方消费者不喜欢将鸟类或者昆虫的名字用作商标名称,因为会使人联想到劣质商品。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文化差异,中国有不少的熊猫牌产品,如电视和香烟,许多企业都爱用panda作为自己产品的出口商标翻译。这些产品在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都很受欢迎,但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便卖不出去,因为穆斯林国家传统上禁吃猪肉,而熊猫长的像肥猪,显然,熊猫牌得产品会受到排斥而没有销路。因此商标翻译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不能忽视宗教信仰、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以防用语失效。用语失效是指不合时宜的翻译或不符合习惯等导致交流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1.3 文化内涵对以植物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在中国,倍受青睐,有高洁坚贞之美誉。有许多商品用“”作品牌,如广东中山“”牌电热驱蚊片,商标翻译为“ChrysanthemumFlower”,出口到法国日本西班牙比利时无人问津,因为这些国家都把作为丧葬花卉,一般只在举行葬礼时才使用。但该产品深受芬兰瑞典意大利德国墨西哥人民的喜爱,因为芬兰的国花为绣球菊,瑞典的国花为白菊,意大利的国花为矢车菊、墨西哥的国花为大丽菊。

1.4 文化内涵对以数字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在汉语中,“4”和“死”读音想同,因而人们忌讳使用,“14”、“24”也避免使用。“13”和“星期五”在英语国家被禁忌,因为耶稣在那天被送上绞刑架,因而在西方一些国家楼层不设13层,公共汽车不设13路。中国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文化差异,英译名为“Three Guns”,这一产品若销往日本、哥伦比亚和北非地区,定会倍受欢迎,因为数字“3”在这些地区具有积极意义。但若销往乍得、贝宁等地,应改换译名,因为在乍得奇数被视为具有消积意义,在贝宁“3”具有巫术之意。而出口英国的商品则不宜用“666”因为它在圣经中象征恶魔。 中国许多企业竞相以“8”字为产品命名,人们取“8”与“发”谐音,并赋予“八”周全,积极之意;在日语中“八”也有运气越好、事业越来越旺的含义;而在英语中具有相似意义的数字为“7”,例如美国的“七喜”牌(7-up)饮料。

2. 商标的翻译方法

商标翻译不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还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翻译出的商标不仅能给人以美感,内容积极向上,思想健康,还要坚持译文的标准化。好的译文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一般来说,商标主要有以下四种译法。

2.1 直译法

直译即将商标的字面意思直接译出。直译法的优点是保留原名,准确的传达原名得信息和情感。如Apollo(太阳神)口服液——力量无比,Pony(小马)——小巧快捷,Fair Lady(贵妇人)床上用品——高雅名贵、豪华舒适,American Standard(美标)洁具——规格齐全、质量上乘,Crown(皇冠)轿车——皇家风范、豪华气派等。这种商标翻译,顾名思义,容易让消费者引起联想文化差异,情不自禁地对商品产生好感,从而有利于商品的销售。

2.2 音译法

采用音译法的商标名,多由人名、企业名或其他专有名词构成。在英文商标和中文商标的翻译中均有此种翻译方法免费论文。采用音译法不仅可以保留原商标名称的音韵之美,易于上口,便于记忆,而且可以体现商品的异国情调和正宗特色。如NIKE(耐克),PARKER(派克),SIEMENS(西门子),Audi(奥迪),Sony(索尼),Sharp(夏普),(Kentucky)肯德基等。

2.3 意译法

有的商标采用音译法无法体现产品特征或象征意义,采用意译法则可直接体现出寓词优雅、词语华丽的特点。用意译法翻译的商标名,通过精心选字,可以形象表达产品的效用,准确反映商品性能,有利于消费者记忆。如英文商标“Dynasty”的葡萄酒译为“皇朝”,使人一看便知是陈年好酒。中外合资的洗发产品“飘柔”的原词为“Rejoice”,译者并没有采用音译法,而是意译为“飘柔”,给人以轻扬飘逸的感觉。中国商标中的“永久”牌自行车译为“Forever”给人“经久耐用,直到永远”的感受。

2.4谐音取义法

即利用汉字表音又表义的特点,精心选取适当汉字音译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发音,同时又能体现商品的特性文化差异,补充在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语义信息损耗,有利于诱发消费者进行有益的联想,便于记忆和加深对商品的印象。简单讲,就是力争形神兼顾。如“Benz”译为“奔驰”,暗示出车速之快,十分形象且动感十足;“Ronstar”译为“农思它”,农民一看便知是农用产品。还如“索”牌塑料绳具译为“Solid”,吻合了原文中“坚固耐用”的含义。

3. 结语

东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种族渊源、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商品的认知角度、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商标的翻译既要体现商品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内涵,又要符合销售市场消费群体的文化园传统心理和消费观念。译者必须勇于创新,摆脱追求语言形式对等观念的束缚,译出具有音美、意美和市场效应的译名。

【参考文献】[1]郭健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4]王艳,衣进韬:商标翻译中华民族文化的顺应性[J].美国教育评论,2007(2):69-71

篇(2)

华为在20年前还是作坊式的小企业,如今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中兴通讯由一间300万元成立的小公司成长为年收入510亿元人民币的大型企业。为什么这两个曾经不起眼的企业却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如何能使这些初步获得成功的企业基业常青?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成功的因素分析

1、华为技术。(1)清晰的战略定位。从华为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华为多年来一直坚持专业化战略,在产品开发上一直实施业内闻名的“压强战略”,在决定成功的关键技术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20多年的发展中,“压强战略”始终贯穿于华为的研发、营销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多各环节,这种清晰的专业化发展战略定位让华为心无旁鹜地致力于基础通讯设备的研发,最终被思科列为未来最具竞争力的对手。

(2)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中国没有哪一家通信企业能像华为这样每年都拿出超过销售额10%的资金用于专门的产品研发,对一个前途未卜的3G持续投资上百亿美元进行开发。华为这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在NGN网络的研发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顺利实现由中低端路由器向高端路由器的转换,最终拥有和国际通讯巨头同场竞技的实力。

(3)强势企业文化。华为公司奉行的是“狼性文化”,狼的三大特性: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狼性文化”的主要表现是:华为在产品研发上大手笔投入,为开发产品而不计成本;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积极进行像狼一样的市场攻伐。《华为基本法》第一条就写道:“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狼性文化促使华为始终为了自身的进步不停奋斗着。

(4)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华为的营销战在业界历来以快、狠、准著称,不管是在创业初期推行的“农村包围城市”还是在发展过程中令对手叹为观止的客户关系经营,华为的目标只有一个:拿到订单,占领市场。作为公认的“营销帝国”,华为总能采用最有效的营销模式快速占领市场。

2、中兴通讯。(1)明确的战略定位。与华为的专业化发展战略不同,中兴一贯将自己的战略定位在多元化、差异化上。20多年来中兴通讯一向采取低成本稳定发展战略,至今成为惟一拥有全套自主开发、自主品牌基站及交换系统的中国厂商。在研发与营销投入上,中兴并不像华为那么大手笔,中兴租用的办公楼都是不显眼的办公楼。

(2)市场导向,而非产品导向。2003年中兴的销售额曾历史性地超过了华为。中兴超越华为主要在CDMA和小灵通两个产品上,表面上这只是两个产品的问题,但实际却是战略的问题。中国联通最开始选择IS-95A增强型CDMA技术而放弃CDMA1X这种更为先进的技术,其重要原因是建设经营CDMA网络的国家大都采用IS-95A技术。中兴认准中国必然会采用成熟的技术而非最先进的技术才能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

中兴通讯开发小灵通产品可说是运用了“蓝海战略”。虽然小灵通被认为是被淘汰的技术,但中兴通讯还是决定专门从事小灵通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在中兴看来,中国农村面积广阔,固定电话需求较少,用户分布零散,但仍然需要铺设大量的线路,缆线维护成本较高,小灵通通信可以解决有线通信实施过程中的难题。事实证明中兴通讯公司的决策是正确的,小灵通为中兴创造了丰厚的利润。

(3)“中庸之道”的企业文化。从中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兴一直采取稳中求进、低成本开发的战略,这与中兴的“中庸文化”有着密切关系。首先,中兴能够把握国内市场的每一个热点。从GSM、CDMA到小灵通以及到现在的TD-SCDMA,中兴几乎能够把握每一个国内市场的热点。如在手机终端产品呈爆发性增长的2002年,中兴通讯也没被落下。中兴通讯是国内唯一提供GSM、CDMA和PHS三大系列产品的手机生产企业,在CDMA、PHS手机上获利丰厚。其次,中兴拥有齐全的产品线。据说中兴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产品线,“不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中兴始终坚持的做法。

二、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性价比优势丧失。华为、中兴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于利用国内的人力成本优势,向电信市场提供更具性价比的电信解决方案,挑战成本极限。据统计,欧洲企业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只有1300—1400小时,而华为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却达到了2750小时,是欧洲同行的两倍。与此同时,华为研发的人均费用只有2.5万美元/年,而欧洲企业研发的人均费用大约为12—15万美元/年,是华为的6倍。正是依靠不计多干、苦干,华为在产品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方面反应较快,研发投入产出比接近大多数西方公司的10倍,这就是华为低成本的核心所在。

电信设备企业的几次大兼并,爱立信兼并马可尼、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合并,除了增强产品线和扩大市场覆盖范围的考虑以外,最大的希望还是节省成本。当华为还在奋力追赶北电、朗讯等二流电信设备商时,全球的电信设备市场只剩下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思科和摩托罗拉等五大玩家,华为以前产品的性价比优势逐步消失,而完成整合的巨头们下一步的目标则必然会对准华为。2、缺乏市场应变的战略管理能力。国际电信巨头在短时间内完成合并使我们看到了他们优秀的战略管理和实施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对市场的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有效把握,对市场挑战和威胁的及时预警,对企业自身定位和战略的理性的思考。

中国企业刚刚进入国际化竞争,在灵敏度和企业战略应变上还需要加强。虽然华为也曾与马可尼谈判过收购,也曾同西门子商量过兼并,但是都没有成功。由于中国企业应对变化的战略不够明确和肯定,在落实的细节上过多地纠缠、犹豫不定,并且缺少跨国并购经验的经验,导致了落实行动的迟缓。

3、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由于外国企业申请的专利太多,目前在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坚实的技术壁垒,如当前移动通信领域大部分专利仍掌握在日、美、韩等国手中,而且这些国家都拥有移动通信领域的世界级企业,如三星、松下、爱立信、日本电气、高通等,专利的申请人也多是这些企业。现在由中国提交并被采纳为国际标准的数量较少,领域狭窄。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外的大制造企业的科研投入一般为年销售额的4%左右,进入90年代后这种投入明显加大,为10%左右。近年为了研究和开发3G移动技术和其他新技术,国外有的大公司对移动通信的科技投入提升到16%。就科研投入的比例而言,中国一些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科研投入比例也相当大,但由于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生产规模无法与国外大型制造商相比,所以从绝对值看,目前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科研投入仍然很少,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科技投入低导致了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的薄弱,

三、结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兴和华为这样的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已经在很多重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在规模、技术、品牌等方面与跨国企业的差距依然很大。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在成功地实现了优秀到卓越的跨越之后,下一个关键的挑战是如何使企业能基业常青。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技术实力、市场运营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悦:世界主流通信制造企业整合对中国通信业的影响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

[2]成媛: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篇(3)

一、关于文化

“文化”是一个使用十分广泛的概念,但要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从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第一次给文化以明确定义以来,各国学者都试图给以明确回答,但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定义。据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的统计,在1871―1951年的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74种之多。至于到今天,有关文化的定义恐怕就更多了。可以说,有多少人研究文化,就有多少个文化定义;谁要讨论文化,谁就要申明他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文化”一词指“以文教化”,是与武力征服相对应而言的,即所谓“文治武功”。《周易•彖传》中说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当是“文化”的原始提法,并已有从观念形态谈文化的意味。汉代荀悦也曾说:“宣文教以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类似的说法还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而现代汉语中的“文化”一词,一般认为是在19世纪末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是与英文culture相对应的,其源出于拉丁语cultus,原意是“耕种出来的东西”,是同“自然存在的东西”相对的。

在文化学中,对于文化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理解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其丰富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有把文化分为两类的,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把文化分为三类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有把文化分为五类的,即生产性文化、生活性文化、交际性文化、制度性文化和观念性文化。狭义理解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科学、艺术、知识、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宗教、道德、法律、各种制度以及风俗习惯等等。

我们主张从广义上把文化理解为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以及人类活动方式;进一步说,自然界原本没有文化,自从有了人类,才有了文化,凡是打上人类社会活动印记的东西都可以纳入文化的范畴,因而文化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

二、关于苦文化

“苦”为古称五味之一,即中医、中药中讲的四气五味之一,这属于中医中药文化的范畴。在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苦”早就被赋予了更为丰厚的文化色彩,“苦”在字面上有“勤劳”、“深”、“恳切”等诸多独特含义;历史上历炼了“苦尽甘来”、“苦中作乐”、“良药苦口”、“苦口婆心”、“卧薪尝胆”等诸多具有独特哲理的成语和故事,这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佛教文化中亦有“苦果”、“苦海”、“众苦”、“罪苦”、“四苦”、“五苦”、“八苦”以及“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独特概念,这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古代的诗词歌赋、文学及学术典籍中,民间乡土文学中,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关于“苦”的文化阐释,如白居易的《苦热》、杜甫的《苦竹》、陆游的《苦笋》和《苦寒》等等,据统计,有关含苦字和苦意的成语就有100多个,关于含苦字和苦意的诗词更达3590多首,还有无数关于苦的谜语、歇后语和名言警句。因此,“苦”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思想、教育思想、辨证哲理等领域都是一种内涵丰富,色彩独特,但却未被梳理整合的优秀资源。当代作家余秋雨一部《文化苦旅》更是让人爱不释手,各中的体味怕是读者自己也不能言传的了。

世界已进入21世纪,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主动力,人类社会日益富裕。在物质昌明,经济繁荣的背景下,人们过度地沉醉于对自然的征服,陶醉于对物质主义的享乐。中国经30年的改革开放,迈向富裕的步伐举世瞩目,然而,当前充盈社会的奢侈浪费、互相攀比和畸形消费等问题,意志薄弱、道德滑坡和缺乏吃苦耐劳等问题,还有许多全人类共同的诸如生态、环保、吸毒、犯罪等现实及未来问题困扰着我们,其中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如何加强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苦”与“甜”的哲理,使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持续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无疑是全世界各国、各民族青少年教育的永恒话题。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一直都在对青少年艰苦奋斗教育的形式及内容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因此,苦文化及其产业的构建也就成为一种时代的责任和需求。

苦文化完全可以而且能够建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如“苦”的中医中药文化、“苦”的饮食文化、“苦”的民俗文化、“苦”的精神文化、“苦”的黄连企业文化等等,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苦文化产业及其市场。

三、关于黄连苦文化建构

尽管苦文化在人类文化体系中内容丰富,且占有重要位置,但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建构,不仅内容是零碎的,甚至连概念都是陌生的,更没有将其与市场联系起来。在我国公众意识中,形成“苦味”的物品是胆汁和黄连。胆汁的出处宽泛,而黄连的产地狭窄,地域指向性十分明显。地处三峡腹地的重庆市石柱县素有“黄连之乡”的美誉,既是少数民族――土家族聚居地区,又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地区,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在石柱县诞生和构建苦文化产业的天赐良机。可以说建构石柱苦文化及产业,在学术上可以弥补文化史上的一个空白,在实践上可以极大地提高石柱的名声和影响,为黄连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制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对整个三峡库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借鉴意义。

石柱黄连苦文化的建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软文化,一是硬文化。“软文化”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方式文化与精神文化。方式文化又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社会遗传方式等方面;精神文化包括理论、观念、心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科学、宗教、文学、艺术、法律、道德、风俗等方面。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通过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全人类文明中的苦文化,形成一个理论层面形态的苦文化完整体系,打造苦文化基地。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造声势、树形象,形成品牌效应。“硬文化”是文化的物质外壳和表层结构,即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物质的或物态的文化。这部分文化是整个苦文化基地的硬件设施和物质载体,它的建构可以与苦文化教育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的开发建设相结合。

总之,苦文化的建构必然而且必须体现文化的民族性与超民族性、地域性与超地域性、时代性与超时代性三个鲜明特征。民族性与超民族性,是指在石柱苦文化的建构中,既要突出土家文化、巴文化的特色,又要超越土家文化和巴文化,把它置于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体系中,体现苦文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人类文化中的博大与精深;地域性与超地域性,是指在石柱苦文化的建构中,既要立足石柱县、三峡库区这一特定区域,充分挖掘和深入研究这片土地上在千百年的社会历史传承中产生和积累的文化成果,又要超越石柱县、三峡库区这一特定区域,广泛吸纳在其他地域的民族和人群在其长期的社会历史活动创造的文明成果,体现苦文化在地域上的广博与深邃;时代性与超时代性是指在石柱苦文化的建构中,既要立足现实和未来,创造反映现代社会和谐发展,服务人民幸福生活需要的文化,又要充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苦文化跨越时代的永恒魅力。

四、培育苦文化产业及市场

1.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开始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高质量的休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在休闲中接受教育、增长知识、获得启发更是人们梦寐以求。因此,建设以苦为主的黄连苦文化教育基地和休闲基地,培育苦文化产业及市场,在石柱的产业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黄连乃苦中极品,全身是宝。石柱县人工种植黄连的历史悠久,产量高,品质优,是全国、全世界最大的黄连产销基地,又是黄连的原产地保护区域。石柱黄连的集中种植生产区在黄水。拥有近30平方公里,可游面积达6000公顷的黄水国家级森林公园,是目前重庆国家级森林公园中面积最大、唯一的土家少数民族旅游风景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黄水镇政府所在地及周边地势开阔,相对平坦,气候凉爽,风景宜人,土家族风情浓郁,经济比较发达,并已有一定的旅游设施基础,是建设苦文化展示、教育、旅游、休闲系统设施的绝佳之地。这一切造就了在石柱县诞生和构建集文化教育、旅游观光、养生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苦文化游览胜地的绝佳优势,以此作为整个石柱黄连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不仅为石柱黄连走向全国、全世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而且在重庆和三峡库区再生一个重量级的旅游项目,可望成为石柱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如果作大作好,对促进石柱和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

2.基地建设内容

黄连苦文化教育基地和休闲基地,是苦文化体系中“硬文化”的具体体现和载体。通过设立苦文化博物馆、陈列室、黄连栽培观赏园等,建设一批集教育、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项目,如攀岩、健身、游戏等项目以苦其筋骨、炼其意志、陶其性情、扬其操守。如设立“苦菜馆”(餐饮,以“忆苦思甜”),“苦汤坊”(洗浴,以健身治病)等,营造以“苦”为主的黄连苦文化教育基地和休闲基地,可以极大地促进石柱黄连产业的开发,使之成为整个黄连产业的重要环节,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黄连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苦”文化教育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大体上可以包括以下部分:①苦文化博物馆。用文字,图片,实物,影视,声光等形式系统展示苦菜、苦竹、苦蒿、苦参、苦瓜、苦胆、黄连等物品的生物特性、功能用途及相应民俗,展现“苦文化”的深刻内涵。②苦文化名言警句艺术长(碑)廊。将景色观光,书法艺术欣赏,思想教育,游览休闲融为一体。③苦文化观光亭。亭内牌联可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类似内容以励人志。④组建黄连栽培、加工观光区。⑤规划相应旅游商品购买区,饮食休闲区,宾馆度假区,野炊露营区,步行探险区等。⑥组织开发苦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如“黄连叶茶”,“黄连根观赏纪念品”,“苦竹制品”,“黄连药品”及苦参、苦笋等。以上设施可规划在“苦文化观览园”和“苦文化观览景区”两个概念区域。整个基地建设和景区开发,又应根据具体的项目制定项目规划设计书。

3.基地定位

由于基地位于平均海拔1560米(最高海拔达1934米)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地带,年平均气温仅11.7℃,距长江50公里,对重庆、武汉、宜昌等长江沿线“火炉”城市的居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景区内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有各类植物4300多种,国家明文规定的保护植物59种(其中国家Ⅰ类保护植物7种,Ⅱ类保护植物46种,Ⅲ类保护植物6种);有各类动物1380种,国家保护动物42种(其中Ⅰ级保护动物5种,Ⅱ级保护动物37种)。穿山甲、狼、赤狐、豺、黑熊、水獭、大灵猫、小天鹅、大天鹅、苍鹰等,是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被称为“植物的王国,动物的天堂”。苦文化之旅的感受和体悟更是世界独一无二。因此,苦文化教育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可以定位成 “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科普)和国家级(甚至世界级)旅游休闲著名境区。

这样,便使得苦文化从抽象的理论层面,进入到生动具体的可操作平台上,使其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与经济作用。苦文化的构建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作为文化的教育启迪功能,促使人类反思自身的社会活动方式与理念,理性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促进文化文明的再造与提升。同时,建设以黄连为主的石柱苦文化产业,对促进石柱县域和三峡库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乃至在更大范围内催生一批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实现区域社会的脱贫致富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周绍宾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

龙力 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篇(4)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

其一,娱乐化。“大众文化是一种旨在使民生获得感性愉悦的日用文化形态,通过变换各种形式给人以欢乐,通过感性的刺激和满足使人们活得更加轻松和随意。”④由于社会竞争压力过大,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神经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人们便渴望放松和休闲的方式。于是,大众文化以其轻松、愉快的娱乐性获得了人们的欢心。文艺作品最突出的一个特性即娱乐性,大众文化将这种特性予以强调并突出体现到极致。如,现在的电视节目不再是以中老年为主要观众的电视剧了,各类综合性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并且这些娱乐性的电视节目针对的对象也由中老年逐渐转向年纪更轻、学历更高的一类人群。此类节目不管是游戏、相亲还是真人秀等,都以娱乐大众为主要目的。其二,世俗化。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前提是具有日常生活化这个特性。大众文化的受众群体是普通的市民,其本质是市民的、百姓的,其素材大都来源于大众生活中的点滴,并在此基础上对素材进行夸张以增加娱乐的效果。“它的特征体现为沉溺并满足于日常生活的现状,滋长着强大的现实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和感官主义,追求伟大的英雄主义、人生终极意义已成为过去的理想。”⑤其三,时尚化。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并追求消费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推崇时尚。一些文化逐渐成为商品。商品是帮助商家获取最大利益的方式,为获取最大利润,商品(这里指的是文化)则需要用新奇的、具有诱惑力的方式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所以大众文化具备时尚性这一特征。

三、关于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问卷调查

对江苏师范大学10个学院共发放的200份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学生对于大众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但大众文化已经通过高校社团、艺术类比赛等多种形式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大众文化中一些不文明现象,该校学生能够理性认识。学生在社团参与方面十分积极,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学校或社会上的社团活动,但对于本地的民俗文化了解甚少,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总的来说,大众文化已经在高校中有所普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大众文化的优劣势

大众文化的优势如下:其一,大众文化对主导文化起到直接影响作用。大众文化在校园中十分流行,是大学生特性的一种象征。大众文化普及以及市场的扩展,对于主导文化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大众文化采用大众普遍可以接受和认可的方式,运用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为主导文化的宣扬开辟了一条道路。如,近几年票房不错的《亲爱的》《中国合伙人》《狼图腾》等受大众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用大众文化的独特方式向人们传播正能量,为主流文化的深入人心打下基础。其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一是有利于大学生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发展。大众文化以其多元、共享的精神,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方便、快捷地找寻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等多方面都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大众文化给予当代大学生勇气,使他们不惧怕权威,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追求时尚,崇尚自立。二是丰富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众文化是思想解放和文化生活趋于丰富多彩的标志。”⑥大众文化具有审美功能,大众文化的出现,能够打破旧思想,给学生注入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激发学生创造美,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这种良性循环使得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得到了三维立体发展与丰富。同时,大众文化本身的多元化为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三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大众文化中包含被大众认可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并且涵盖了生活观念中一些新的要素。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其有些行为和大众文化宣扬的理念相契合,如,喜欢求异和超前的文化,要求生活中有娱乐,追求创新,排斥传统,等等。大众文化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了条件。大众文化的劣势如下:其一,刺激非理性消费。在大众文化发展背景下,某些有完整体系的文化生产行业造成了一些反现实主义的虚幻性。大众文化中存在追求精神上的放松,宣扬追求物质上的完美,以达到享受状态的错误理念,而部分大学生对此没有判断力,会受影响而发生价值观偏离。如,大众文化错误的宣传刺激大学生相互攀比,诱发大学生日常行为异化,盲目追求超前消费等非理性消费。其二,导致大学生价值观裂变。大众文化在为先进主导文化开辟新道路的同时,也将其世俗化特征中一些庸俗的东西推向文化市场的主导地位。有些人利用大众文化受大众喜爱这一特点,过度、盲目追求娱乐性,抛弃传统文化,偏离先进文化主流方向,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不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此时,教师应教授他们“何为美”,对他们的错误予以纠正,宣扬正能量,正确引导大学生。

五、生态艺术教育体制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如何实施

其一,主课堂作为主要渠道。作为中国教育最主要的渠道,课堂教学应改变以往的艺术教学方式,不能只重视技法与知识点的传授,而应丰富知识的传递方式,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能动的教学参与者,去感知、感受和感悟艺术。其二,“第二课堂”是主课堂的补充和提升。“第二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时间、地点、内容、方式,是对主课堂的扩充和提升。“第二课堂”有以下类型:一是高校成立各类艺术类社团。艺术不是一门学科,它的性质决定了它没有独立的知识体系,所以,如果说艺术是一门课程,它必然包含多种艺术学科的知识体系。成立各类艺术类社团,是对多门艺术学科知识体系的丰富。像高校的话剧社团,没有教师传授话剧的定义、话剧的分类等知识,学生所有的知识点都是依靠社团前辈或特邀专业教师的鼎力支持,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学获得的。所以,建设社团,组建艺术小组,个体和团队的结合,能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感染,增强校园的艺术氛围。二是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文化艺术节的种类有很多,高校一般会有一些“中华母语朗诵大赛”“三行情书”“美丽校园”等活动。举办文化艺术节,不仅能更好地展示学生的才气与活力,更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展示和提高自我的舞台,这有助于艺术教育范围的扩大。学校在支持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的同时应当注意,不能只重视文化艺术节的奖项评比,而是应通过评比的方式,将艺术活动在全体师生中普及。三是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从2005年起,许多高校提出“高雅进校园”的理念,将高雅文化引进校园,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将高雅文化引进校园的活动,看似只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实际上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三,“第三课堂”即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相整合。一是举办比赛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双管齐下”。通过举办比赛,巧妙安排比赛模式,使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了解艺术和社会文化。教师在鼓励学生多体验的同时,要加强传统教育,可适时将地方传统文化引进学校,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兴趣。二是送高雅艺术上山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学生是接受的状态,而送高雅艺术上山下乡则是变相考查学生对于高雅艺术的掌握程度。只有学生对高雅艺术掌握得较好,才能将高雅艺术展现在社区、城镇。三是带领学生深入地方,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很多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地的民俗特色和文化同时也被“覆盖”了,很多学生不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那么,在高等教育中,教师该给学生提供深入地方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四是发挥大众媒体的积极作用。学校在举办多种校园活动的同时,更要发挥大众媒体的积极作用。活动前进行交叉式、铺网式大力宣传,活动后借助新闻报道等方式巩固活动效果。

篇(5)

华为为什么如此成功?这问题很复杂,不可能归结于单一原因。但华为公司在成长过程中间,对于流程为主的管理的不断优化,却值得我们借鉴。

1998年是华为公司高速扩张之际,凭借着刺激的激励机制和激烈的内部竞争、狼性文化,华为公司已经将销售收入做到了近90亿元,然而企业的高速发展,让管理的弱点和流程混乱暴露无疑。因为缺乏严格、可控的开发制度,华为公司往往是数个TEAM同时做一个项目,然后优胜劣汰,此种管理效率较低,结果可控性差,在平均交货时间、库存周转率等方面大幅度低于国际领先水平。

华为的研发费用浪费比例和产品开发周期是业界最佳水平的两倍以上,同时华为销售额虽然连年增长,但产品的毛利率却逐年下降,人均效益只有Cisco、IBM等企业的1/3~1/6。华为的员工说:“我们没有时间将事情一次性做好,却总有时间将事情一做再做!”

显然靠着人海战术带来的竞争压力和强激励措施,已经很难将企业推向更高的层面了。

1998年8月,华为与IBM公司合作启动了“IT策略与规划(IT S&P)”项目,开始规划华为未来3~5年需要开展的业务变革和IT项目,其中包括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集成供应链)、IT系统重整、财务四统一等8个项目,IPD和ISC是其中的重点。

直到2003年上半年,数十位IBM专家撤离华为,业务变革项目暂告一个段落。此次业务流程变革历时5年,耗资5000万美元。

但是IBM咨询项目带来的收益更加明显,凭借当时打下的良好的开发、供应链、财务、IT系统,业务流程清晰之后,华为缩减了与国际领先公司的管理差距,效率大幅度提升。

2008年华为公司的销售额将突破180亿美元,是1998年的近20倍,但研发人员只有当时的4倍。在华为高速发展之时,正是从IBM引入的管理流程,帮助华为大幅度提升了效率,从而让华为在规模急速扩张的同时,避免了混乱和无序;同时也让华为从技术导向转向了市场与技术的有效结合。

如果把华为奇迹归因于流程管理,显然并不客观;但是毫无疑问,华为走向国际领先企业的过程中间,流程管理、IT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管理制度的导入,起着制度保证的作用。

流程管理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计划经济烙印仍然深刻,不少企业仍延续着职能管理模式,沿用着金字塔型的层级命令控制体系,各部门各自为政,坚持自利取向,只在自己的天地里在意职能完成程度,在乎垂直性的管理控制,而部门之间的职能行为往往缺少完整有机的联系,导致效率下降。

流程导向恰恰能对职能导向进行弥补。发达国家制定出的管理流程已经得到了很多世界卓越企业的验证;对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模仿是一个必然。

流程是MichaelHammer和JamesChampy在《企业再造——经营革命宣言》中提出的一个概念,系指“企业为达到期望的管理或业务目标,在一定输入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明确的组织、人员执行并产生特定输出结果的一系列的管理或业务活动。一个完整的管理流程包括6个要素:目标、输入资源、人员(岗位)、活动、活动的相互作用(协作关系)、输出结果。

管理流程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并以此来指导员工的操作行为。流程导向注重目标导向和时间观念,也就是说,以客户、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企业的行为视为一个总流程上的流程集合,对这个集合进行管理和控制,强调全过程的协调及目标化。每一件工作都是流程的一部分,是一个流程的节点,它的完成必须满足整个流程的时间要求,从而保障了对整体目标负责制。

实际上,建立管理流程的目的是要把企业打造成一台自动运行的机器,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这台机器上的一个标准配件。

流程管理和流程再造,不止是几个计算机软件那么简单,有些企业付出重金实施世界上最好的ERP软件而效果却令人失望。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非常推崇的流程管理,他说“成功属于精简敏捷的组织。”每个通用电气人都强调速度、简洁和自信。

因为自信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简单的程序可以保证快速的应变。用通用电气一贯主张的速度原则表述便是:最少的监督、最少的决策拖延、最灵活的竞争。

“精简”的内涵首先在于内心思维的集中。通用电气所有经理人员必须用书面形式回答5个策略性问题。扼要的问题使员工明白自己真正该花时间去思考的到底是什么;而书面的形式则强迫他们必须把自己的思绪整理得更清晰、更有条理。

通用电气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勾画出“流程图”作为说明,从而能清楚地揭示每一个细微步骤的次序与关系。对于速度,韦尔奇常用“光速”和“子弹列车”来描绘。他坚信:只有速度足够快的企业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或许,这对于中国企业将是借鉴和超越的目标。

管理流程对员工的作用,就是回答以下问题:

1、范围:做什么?——WHAT

2、目的:为什么要做?——WHY

3、责任人:由谁来做?——WHO

4、方法:怎样做?——HOW

5、切入点:从哪里开始入手,按什么路径——WHERE

6、工作进程:工作程序步骤对应的工作日程与安排——WHEN

7、完成标准:做到什么程度?——HOW MUCH

国内企业流程管理的探索

反观国内两大企业:光明和海尔。他们通过流程优化改进速度和效率的思路和手段,也颇值得制药行业借鉴。

光明是中国第一家实施ERP系统的乳业企业,用国际上先进的流程管理思想来指导业务发展,用信息技术来提高速度和效率。光明的大部分流程已经先期“国际化”,并且他们ERP流程的绝大部分都是按照自己的流程来设计的。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利用ERP系统的流程及信息技术强化“新鲜乳品”的质量和新鲜度上。

海尔将这个从“职能导向”向“流程导向”迈进的过程称为“实行流程再造”。海尔实行流程再造并没有强调一步到位的基于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流程,也从不套用那些繁冗复杂的词汇,而是非常注重企业管理层与企业员工对流程再造的概念推广。比如:

通过“投入产出一致”的模式,引入流程导向中注重过程效率,流程是以时间为尺度来运行的;通过为使每个人每个岗位设定“零基目标”:质量零缺陷、交货期零延误、产品零库存、与用户零距离、零营运资本、零冗员。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要把问题买断,然后解决。引入流程导向中的绩效目标考核,削减职能管理上的控制作用;通过“SBU”,即策略事业单位(Stragtegical Business Unit),实施流程导向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追求组织简单化和高效化;通过“型号经理制”,实施流程导向中全流程的绩效表现取代个别部门或个别活动的绩效;通过“人人都有一个市场,人人都面对一个市场”,实施流程导向中激励各成员共同追求流程的绩效,重视客户需求的价值。

海尔管理层试图向员工传递,再造整个流程旋转的主动力已不再是过去的行政指令,而是相互间平等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把外部市场订单转变成一系列内部的市场订单,形成以订单为中心、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每个流程、每道工序、每个人的收入来自自己服务的市场和对象。服务有效,按合同索酬;服务无效或效果不好,对方可以索赔。这样做的结果,就使企业的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客户,每一个人都与市场保持零距离。

要实现流程管理的成功,就必须在运行中融入5大因素:管理层参与、培训引导、员工认同、绩效驱动、监控推动。在总体规划设计海尔流程再造革命的同时,张瑞敏制定了分步实施的方案,并通过五年实践,循序渐进地实施了流程与职能兼容的管理方式。

第一阶段,整合内部资源,建立市场链框架,即,将企业所有资源集中起来经营一个品牌。第二阶段,整合外部资源,在市场链框架上获取有价值的订单。第三阶段,整合人力资源,使每个人成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主体,创造订单的更高价值。

按照这些实施步骤,海尔的主流程就是把原来各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全部分离出来,各种资源整合为全集团统一创品牌服务的营销(商流)、采购(物流)、结算(资金流)体系,使整个企业环环相扣,运行有序以符合流程导向。

点评:制药企业需要流程管理

篇(6)

[关键词]

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日趋密切,信息用户在追求海量的信息产品和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逐步追求蕴含更多文化内涵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必须与文化广泛结合,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必须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才能适应信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社会进入“内容时代”,信息文化产品成为信息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汇流的新的亮点,在信息文化产品商品化的重大发展趋势下,需要促进信息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

一、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动因、机制和效应,如Oies-tad[1],Carreiro[2]发现信息技术对图书出版业的渗透催生出很多新的文化产品,如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阅读设备,图书流式服务等。YongGyuJoo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传统文化产品以新的形式快速发展,如网络游戏、移动内容、电子书、在线学习、电子音乐等。[3]Fagan发现媒体企业通过与信息企业合作形成产业聚集和融合,向消费者提供更新颖的文化产品。[4]144-166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厉无畏认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催生了网络媒体、网络休闲等新的文化创意产品。[5]56-70花建研究发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语音广播、电视、电影、照片、报纸、图书、杂志以及电子货币等信息内容融合为一种应用或服务方式。照片、文字、数据、图像、音乐、音像等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系统,从一种媒体迁移到另一种媒体。这种市场驱动型的融合,促使设计、软件、演艺、娱乐、影视、报刊、出版、网络服务各个门类通过相互渗透,来创造一种复合型的体验。[6]赖茂生认为数字文化产品从产品的形态上看,传统的文化产品通过数字化改造,从印刷出版的有形产品,改造成电子化的无形产品;从产品传播途径看,以纸介质、磁带、光碟为主的载体形式正在过度到以网络为主的传播方式。同时,单纯的文化产品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通过溶入数字技术对原有的文化产品进行了一次创新。[7]赵雪指出内容产业与数字技术的交义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融合、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融合、主流文化与草根文化融合、生产者与消费者融合的特点和趋势。[8]二是从产业链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对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如Muller,[9]Mortimer[10]发现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有助于拓展文化内容创意的传播渠道。Rothmann认为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信息产品形式的出现。[11]金业阳从产业价值链形成的角度研究发现,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从源头到消费者必须经历价值链的上游的文化内容创造、中游的数字内容产品制作与下游的数字内容产品营销等3个核心环节,产品价值才得以实现[12]。赖茂生等认为文化信息产品从生产到传递到信息用户的过程中,要经历技术整合、产品整合、品牌整合、营销渠道整合几个环节。[13]杨全城认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分为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张,纵向延伸表现为产业链向上延伸到文化信息的产生和来源,向下延伸到文化信息产品的营销网络和顾客;横向扩张表现为信息服务和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主体延伸到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之中。常见的链式发展模式有链式协同发展、品牌乘数和掌控终端等。[14]另外,杨全城等人还认为可以打造产业园区这样一种由政府、民间组织规划或自发建设,介于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发展平台,通过吸引信息内容相关企业入驻,在产业园区产生集聚形成产业链,产业链上的企业通过集聚和整合,可以将具有不同优势环节的企业联系起来,使每个环节都达到最优,进而实现整体最优。[15]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进行了研究探索,但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尚缺乏对两类产业互动发展机理和模式的全面系统研究。因此,文章试图以广东省为例,对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互动进行梳理,寻求两者互动发展的最佳契合点,为提升广东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二、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基本模式

1.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

(1)产业渗透的产品创新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信息服务业主动向文化产业渗透,将文化元素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融入到信息产品和服务中,进而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现在内容的数字化和平台的数字化,例如通过信息服务业的数字化手段将影视、音乐、文学、动漫以及游戏等文化内容,转换成可以在数字平台上展现的内容形态,例如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视频等,这些新的信息产品体现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在信息内容制作环节的融合。

(2)产业链交叉延伸的产业集群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通过功能互补和相互延伸来增加新的附加功能。如百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除提供网页搜索服务外,通过与文化产业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向信息用户提供音乐、影视、视频、图片、图书等多样化的搜索服务;同时,还将产业链延伸至文化产业的文学、音乐、影视,娱乐等行业,建立了百度阅读、百度游戏、奇艺视频网站等提供相关数字文化内容服务的平台。由于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交叉延伸涉及信息内容的生产制作、传输、服务等多个环节,因此需要形成一种由多个企业相互配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集群来共同完成。产业集群模式可以促进信息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通过文化创造、数字化制作及营销等环节形成联动的协同效应。

(3)产业重组的新业态培育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将产品、业务进行重组和整合,开发出新型的文化信息产品和服务,培育出具有强大市场潜力的新型业态。如近年来以网络游戏、网络电视、手机动漫、手机电视等网络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文化创意新兴业态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也形成了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传媒业、娱乐业、电信业、出版业等相互融合的新局面,出现了一大批大型的新型信息服务产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集团。根据万得数据显示,2013年证监会受理的并购重组企业申请行业分类中,信息服务类排名第二,占比11.22%。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并购重组更多地体现在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的纵向收购,如乐视收购花儿影视,实现渠道向内容延伸;爱奇艺投资设立影视公司,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向上下游行业延伸,形成自己的生态圈;中国出版集团推出数字出版门户———大佳网;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与华为公司共同打造数字出版平台;还有华谊兄弟与中国电信共建“天翼视讯”微电影、微剧频道。

(4)产业联动的信息文化产品传播营销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信息服务业将文化产业纳入到其价值链中的营销环节,与原有营销渠道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营销传播渠道。信息服务业的优势在于它有强大的信息传播渠道,而文化产业的优势在于它有丰富的原创文化内容,两大产业的联动不仅能丰富和拓展文化产业内容的开发,而且还能增强信息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为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提供多样化的媒介和渠道。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联动的传播营销模式一方面体现在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联动,即信息服务业将多元化的文化资源整合在一个平台,向信息用户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文化信息产品和服务,如腾讯、百度从原先的仅提供即时通讯和信息检索的技术平台制造商、运营商和服务商,转变为集成文学、影视、音乐、游戏等多样化文化资源的综合性文化科技型企业;另一方面体现在信息传播渠道和文化资源的整合联动,即以传播渠道见长的信息服务业与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合作,将人文设计渗透到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中,向信息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人文化”的现代信息产品。腾讯与华谊在游戏、电影营销、微博、视频等方面的多维度战略合作就是国内最优秀信息传播渠道提供商与内容生产商的融合联动。

三、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互动取得的成绩。

(1)打造出一系列数字文化产业的精品名牌。

一是广东开发出一系列原创数字文化新产品,如由网易、腾讯、中青宝等企业自主研发的“超人气”民族网络游戏,由原创动力创作的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广州漫友文化开发的数字出版动漫娱乐平台———“动漫魔盒”,奥飞动漫打造的“火力少年王”、“铠甲勇士”、“果宝特工”、“巴拉拉小魔仙”等一系列动漫形象。二是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企业,如网络文化服务业的腾讯、网易,动漫产业的原创动力、奥飞动漫,数字影视音乐的中凯、孔雀廊,这些企业不仅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领军地位,也成为代表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亮丽品牌。三是打造出一系列数字文化产业活动品牌,如从2010年开始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南国书香节”通过开展一系列多媒体移动阅读、数字出版、网游动漫等教育培训体验活动和游戏互动体验活动,成为广东数字文化项目的品牌;在广东率先推出的“手机报读者俱乐部”开创了新媒体运营模式,在全国得到迅速推广。

(2)培育了一批新兴的数字文化企业。

广东大力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战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支撑、提升和引领作用,推动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数字文化企业。一类是提供内容服务与提供平台服务相结合的以数字出版、网络广播电视、网络游戏、网络动漫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信息服务产业。如广东数字出版产业打造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广东数字出版产业联合会等两大平台,推动数字出版内容、技术、载体、运营等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流合作与资源整合,使广东数字出版产业一直处于全国领跑地位。广东数字出版产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广东数字出版产业2013年全省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并且每年以超过25%的速度快速增长,连续六年占全国总量1/5。根据广东网络文化协会数据,广东网络文化及相关数字互动游戏产业年收入占全国1/3,居全国第一;广东动漫产值占到全国动漫产业总值3成以上。粤产游戏产品已形成技术研发、内容创意、平台运营、衍生产品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和成熟的赢利模式。二是以内容创造见长的传统媒体与以信息传播见长的网络媒体跨界融合形成的集内容创新、推广、服务为一体的网络媒体产业。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积极推进媒体创新,打造全新传媒产品线,推出手机报、网络杂志、第二代门户网站———奥一网、南方数码港等新兴的媒体产品;大洋网作为《广州日报》的数字平台,积极布局媒体新介质形态,将传统纸媒的影响力扩大到数字平台。

(3)建设了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集聚示范区。

目前,广东已经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空间集聚、分工协作、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且已经成为我国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根据广东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广东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30多个,入驻企业超过20000家,形成了文化创意、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网络文化服务等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比较完整的数字文化产业体系。仅广州市就有主要文化产业园区6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6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10个,主要分布在越秀、天河、番禺、海珠、荔湾、萝岗等区域。从2005年起广东就开始重金打造以广州为核心的国家级网游动漫产业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广东已培育出一大批研发数字出版、网游动漫产品的著名企业,更形成了技术研发、内容创意、平台运营、衍生产品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和成熟的赢利模式,成为全国在数字出版网游动漫领域著名的技术开发中心、产品设计制作中心和市场辐射中心。2011年正式落户广东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利用广东现有的数字出版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以广州为核心,采取基地“一中心、多园区”建设方式,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技术研发,着力市场培育,实现集聚发展,打造广东数字出版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数字出版产业群。2012、2014年深圳和广州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数字传媒、数字娱乐、数字出版三大产业,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示范基地。

2.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互动存在的问题。

(1)信息文化产品种类较少、结构单一。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产业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同时,广东现代信息服务业近年来也得到迅猛发展,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均居全国前列。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性条件。但是从目前来看,两大产业的融合偏重于数字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出版领域,而在数字媒体、数字学习、地方特色数据库等行业缺乏融合互动,特别是缺乏将广东特有的区域文化资源如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融入到数字信息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营销中。另外,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也偏重动漫游戏等行业,导致广东省信息文化产品种类较少,产品结构单一,呈现出游戏动漫一支独大的局面。

(2)信息文化产品缺乏原创性。

广东积极推动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提升信息产品的文化内涵,一些创新信息文化产品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仍存在创新性不足、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例如数字影音、数字游戏方面大量游戏内容的背景、情节颇为相似;数字出版方面集中在玄幻小说、时事新闻的碎片化与再整合。除广州、深圳外,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形成“文化+科技”、“文化+创意”的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模式,真正具有核心版权和自主创新的信息文化产品和服务还显得比较缺乏。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科学技术含量高和自主创新品牌的数字文化企业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生产的产品低创意、低附加值。以广东最具知名度的数字动漫业为例,文化部的数据显示,广东动漫产值占全国比重在33%—38%之间,为全国第一,但产值的90%都由动漫衍生市场创造,而非原创内容本身。广东数字动漫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历由“加工”向“原创”的过度,虽然涌现出一些具有较强原创能力的龙头企业,如奥飞动漫、原创动力、华强动漫、方块动漫等,但90%以上的数字动漫企业大多由软件开发企业扩张而来,原创能力不足,依然徘徊在“代加工”与原创之间。

(3)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不够。

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是生产、制作、传输和销售信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过程,这条产业价值链由三个环节构成,第一环节是产业链上游的信息文化产品的创造,第二个环节是产业链中游的信息文化产品的制作,第三个环节是产业链下游的信息文化产品的传播与营销。只有把这三个环节连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就需要传统的传媒业、出版业、教育业、影视业、互联网、通信运营商等实现创意和技术的融合,才能提升新型业态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目前,广东信息服务业在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偏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信息文化产品制作、传输方面,在产业链上游即内容原创环节的融合相对较弱,产业链上、中、下游联动性不够,造成产业链环节的缺失。例如南方报业集团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24亿元,而旗下由以“内容流程再造”为主的南都新媒体和腾讯合作的“大粤网”全年营业收入只有5528万元,所占份额非常小,且这些收入主要来源于产业链中下游的广告、无线增值、合作建设网站、频道合作等,涉及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创作非常少。

四、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1.培育大型数字文化企业集团,打造数字文化全产业链模式。

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涉及信息文化产品创意、制作、营销多个环节,新型的传播平台和渠道只有和优质的信息内容相结合,才能形成更为强大的传播能力和更为完整的内容价值链。因此,需要进行多渠道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内容+渠道+平台”的产业链上下游纵向一体化和信息文化产品多样化的横向一体化的生态链,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广东除腾讯、华侨城等少数企业形成了从创意研发到产品制作、营销较为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外,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数字文化企业集团还不多,因此,应引导信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要素和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相关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和重组,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型数字文化企业集团,加快信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促进产业从上游到末端的内外配套,打造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

2.深化粤港澳台创意资源的整合,开发有区域特色的原创信息文化产品。

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主要集中在产业下游的产品制造和基础设施方面,在人力资源和运营中具备成本优势,但是极度缺乏有创意的运营管理人才。而毗邻广东的港澳两地凭借独特的国际化背景和发展历史,在内容创新、专业服务以及国际市场营销能力方面有着先天优势,正好可弥补广东的不足。粤港澳三地可通过优势互补,一方面打造出上下游紧密合作、功能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另一方面也可发挥粤港澳岭南文化、中西文化交融,形成独特的区域产业特色,打造走向国际的产业品牌。与台湾的合作方面,广东特别是粤东、粤北的潮汕地区与台湾地缘相近,广东文化特别是潮汕文化与台湾有着极深的渊源,早已融入到台湾文化之中。目前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而粤东、粤西、粤北发展相对落后,粤台两地的深化合作有利于广东利用台湾地区丰富的国际行销经验及创意人才深入挖掘广东文化资源特别是潮汕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形成更多的新的信息文化产业品牌,同时也有利于缩小广东各区域之间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3.构建有效的商业模式,提升企业自生能力。

当前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趋势不断增强,产业边界加速融合,跨界竞争愈演愈烈,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土壤中成长和发展壮大。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新的商业模式能够聚合更多的内容和增值服务,形成企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如盛大文学推出的云中书城,百度所推出的百度文库版权合作平台,淘宝推出的在线阅读淘宝书城,都是通过探索成熟的商业模式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特别是盛大文学的云中书城,通过建立数字内容运营平台,打造完整的电子书行销产业链,开发多样化的渠道和建立科学、良性的利益分配机制成功构建新型的商业模式,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并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目前广东省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导致众多中小型信息文化企业不能准确把握产业融合的特征,只是简单地借鉴成功企业或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导致信息产品严重同质化。因此,实现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必须依靠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深入分析行业内商业模式的创新趋势,结合企业和产品的特点进行商业模式差异化创新,提高企业的自生能力并形成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品牌。

作者:丁玲华 单位: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5]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6]花建.创新•融合•集聚———论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三者间的互动趋势[J].社会科学,2006,(6).

[7]赖茂生,叶元龄,闫慧,李璐.从产业融合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基于广东产业发展的分析[J].情报科学,2009,(7).

[8]赵雪,周庆山,赵需要.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的融合与新生[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7).

[12]金业阳.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关键环节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上一篇: 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案 下一篇: 风险识别应对措施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