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9: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智慧养老的风险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73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日益加剧,面对未富先老的国情,解决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成为挑战,进入养老院养老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社区养老以其低成本、高安全性、老人适应性强、儿女探望方便,并可兼顾家庭,应该成为中低龄老年人最好的选择。但事实上社区养老并没有成为主流,甚至大部分社区养老院经营困难。为了揭示其中的原因,本文对社区养老院、养老服务的消费者进行走访和调查,分析了其中的预期差异,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1调查数据统计
1.1本项目调查对象、特点和方法
本文随机调查了厦门5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调查20位居家养老的老人,并调查5家养老院,每家养老院随机调查了20位在院老人,并调查了养老院的管理人员。调查对象从年龄分有高龄、中龄和低龄,从护理等级分有健康护理、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一级护理和特殊护理,从自理能力分有全自理、半自理、全护理和特殊护理,从子女关系分有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子女关系紧张的老人,和子女关系融洽的老人,所以样本具有总量多,覆盖面广,层次分布均匀的特点。采用实地走访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1.2社区养老机构现阶段存在的困难调查
本文随机调查厦门5家社区养老院,调查表提供7个选项,经营成本高(A)、老人或子女满意度低(B)、护理人员素质低(C)、入住率低(D)、政府支持力度小(E)、老人突发风险多(F)、和其他(G),选择其中3项主要的困难,并按影响由大到小按序排列。调查数据统计如表1。
1.3老人对各种类型养老机构满意度调查
本项目调查老人对四种养老方式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设置安全保障、养老支出、护理质量、老人适应性、家庭兼顾性和探望便利性6个维度,每个维度设置为非常满意、满意、中等、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6个档次。具体数据统计见表2。
1.4各护理等级老人对各维度的关注度调查
本项目调查不同自理能力的老人对上述6个维度的关注度,关注度中随机调查了全自理、半自理、全护理和特殊护理四种自理能力各15名老人,老人对6个维度按关注程度从大到小排序。调查数据统计如表3。
2数据分析
2.1四种养老方式老人幸福指数对比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本文对比专业医疗机构、专业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四种养老方式对6个维度的满意度数据转化为分值,非常满意、满意、中等、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分别对应分数为100、80、60、40、20和0分,6个维度的权重分别设置为0.3、02、0.2、0.1、0.1、0.1。用总分来衡量四种养老方式是老人的幸福指数。具体数据的对比分析见表4。
从表4可发现社区机构养老的老人幸福指数最高,其次是居家养老和专业养老机构养老、排名最后的是专业医疗机构养老。
2.2不同护理级别对各维度的关注度
根据调查数据,本文对比全自理、半自理、全护理和特殊护理四种自理等级对6个维度的第一和第二关注度,具体数据的对比分析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全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会优先选择支出少、护理质量较好、可兼顾家庭的居家养老或社区机构养老,全护理和特殊护理会优先选择护理质量高和安全保障性好的专业养老机构或专业医疗机构养老。
3社区养老院运营中存在的矛盾
3.1老人突l风险多与社区养老院抵御风险能力的矛盾
老人是各种突发风险多,尤其是一级护理和特殊护理所护理的人群是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和有特殊疾病的老人,突发风险因素更多,风险危害也更大,该项护理工作专业性更强,也更容易出现各种专业风险。而社区养老院经营规模不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弱,这些风险严重威胁着社区养老院的经营。
3.2政府社会的预期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
政府社会本预期社区养老院必将会成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现实是能自理的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专业养老院和居家养老为主,从而直接导致社区养老院经营困难。
3.3经营成本高与社会预期低收费之间的矛盾
社区养老院在不计算各种税费、突发因素的损失的情况下的盈亏平衡点为入住率等于53.75%,即当入住率超过53.75%时,养老院才可盈利。如按照15%税费、计提5%突发损失的情况下盈亏平衡点将达到入住率73.75%。考虑到床位的空置,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社区养老院没有降低收费的空间。同时,老人们因为养老支出是自理和半自理老人首先考虑的要素。自理和半自理老人去社区养老院的人数少,从而导致社区养老院经营困难。
4智慧安防在社区养老院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本文提出依托智慧安防技术从运营定位、运营模式和降低成本的角度的建议。
4.1依托智慧安防微调社区养老院的运营定位
面对突发风险多与社区养老院抵御风险能力的矛盾,本文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将特殊护理和一级护理等高风险业务的从服务内容中移出,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二是利用睡眠监测、紧急求救、空气质量自动调节,健康手环等可穿戴智慧安防设备实时监控老人状态,并传输到社区养老院监控中心和远程传输到老人子女的手机上,从而及时发现风险。利用智慧安防设备和技术微调社区养老院的运营定位可以缩短发现风险的时间,提高社区养老院抗风险能力,也能大幅度降低社区养老院的风险发生概率。
4.2依托智慧安防调整社区养老院的运营模式
解决政府社会的预期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缓解社区养老院的经营困难的现状。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一是利用远程视频交流、防盗报警、煤气环境监测与智能控制、睡眠健康、紧急求救、远程开门、空气质量自动调节,健康腕表等智慧安防设备开展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二是利用防走失、电子定位、远程监控、在线教育等智慧安防设备开展社区养老与社区托管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利用智慧安防设备和技术调整社区养老院的运营模式可以提高人们对社区养老院的满意度,大幅度减少老人们对社区养老院的抵触情绪,也提高老人对社区养老院的粘性。
4.3依托智慧安防降低机构运营成本
解决经营成本高与社会预期低收费之间的矛盾,缓解社区养老院的经营困难的现状。本文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利用智能辅助设备,智能机器人和实时监控等智慧安防设备和技术减少护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提高每个护理人员的护理数量。通过减少人员,提高效率,从而部分的降低运营成本。通过移出一级护理和特殊护理业务,也可以一定程度降低运营成本,同时通过调整运营模式可以增加一些利率,从而解决经营成本高与社会预期低收费之间的矛盾。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机遇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养老机构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起来,兴办养老机构也成为潜在投资者的关注点,低成本和高结合性的社区养老院将迎来跨域式发展。本文通过调查厦门市部分社区养老院经营者和老人,以及部分社区的老人,分析对比了调查数据,从利用智慧安防来调整社区养老院的运营定位、经营模式和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得出利用智慧安防设备和技术可以达到降低风险、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的目的。本文对社区养老院的运营管理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这个板块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产业也深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享老是当前老年人追求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居家养老成为众多老年人心目中一种较好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如何把养老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下养老效益的最大化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
一、 “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发展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把居家养老和互联网产业结合起来,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依托,可以使老人突破时空限制获得更好的居家养老服务,“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的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利用互联网来发展居家养老事业是符合福利多元主义和普惠型福利理论的。福利多元主义认为福利是全社会的产物,市场、雇员、家庭和国家都要提供福利,如果是市场、国家或者政府一方单独提供福利则会造成缺陷,不能全面满足养老需求,只有三者结合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而普惠型福利理论强调经济主体获得养老服务方面的公平性与适度性,利用互联网发展居家养老事业,为老年人提供更方便快捷一步到位的服务正是符合普惠型福利理论的内容。
(一)利用大数据,实现养老服务多元化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也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它需要经过特殊的技术,以有效的处理大量的容忍经过时间内的数据。在养老服务中,若把养老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必然需要有许多繁杂的技术来控制,也会出现许多养老过程中所需的数据。特别是在居家养老领域,因为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中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也是备受广大老年人喜爱和推崇的养老方式,如何使得居家养老能够有效进行,如何使老年人在家享受到合理和全面的养老服务,在此过程中,大数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使养老服务更有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
(二) 保障老年人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截至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这一比例已经高于联合国10%的老龄化传统标准,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估计会超过4亿,而且我国老龄人口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未富先老。现在将互联网与养老结合起来,拓展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可以使一大批身体健康、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在家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大多数老人的日常生活,也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三) 冲破传统束缚,促进养老医疗产品“智慧化”
互联网是一种新兴的方式,互联网产业在养老上的应用就是突破传统的革新,在信息化时代,当“互联网+”渗透到了居家养老生活的方方面面,居家养老老人的安全管控、健康管理、紧急救助、特色专属服务等都能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养老医疗产品也变得越来越“智慧化”,例如近年出现一种“百度疾病预测”的新功能,这样的产品是基于大数据积累和智能分析,将为用户提供流感、肝炎等多种传染病的预测趋势,并且能实时进行全面的疫情监测,提供准确及时的公众健康咨询,降低传染病感染的风险。如果能有效利用互联网来预测疾病,就能为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更安全可靠的健康保障。
二、“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发展的困境
虽然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能为居家养老提供诸多方便,使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满足了许多老年人可以在家享受到高品质养老服务的需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越性来发展居家养老毕竟只是刚开始,处于起步阶段,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会面临一系列不足和困境。
(一)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链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利用互联网时代的资源来发展居家养老,这个重大的工程提出时间较短,实践性也较缺乏,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极大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产业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和产业链,针对老年人特点的专用产品开发不够,其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①对于居家养老,它所需要到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规模应该是比较完善的,因为居家养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新兴的养老方式,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获得良好齐全的服务,对于这一块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而看现如今,我国“互联网+”时代下的居家养老虽然在规划上是全面的,但在实际操作上,在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链的完善上还是相当欠缺。以老年健康管理为例,用来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家用医疗器械普及率较低,没有现实数据上线汇集,健康管理的模式更多停留在通过社区门诊或医院体检获得数据。②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必然使居家养老达不到预期的要求,老年人所能享受到的服务也会大打折扣。
(二)大数据使用中对个人隐私保护存在风险
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秘密被他人窃取,隐私是对每个人最基本的尊重。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问题主要指的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人们的个人身份信息,以及人们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行为,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被网站储存、利用,甚至泄漏,这个就是目前互联网中存在的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主要问题。而现如今,大数据让互联网隐私问题更加突出,因为大数据可以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且很容易就发现信息中的价值,我们利用互联网+时代来发展居家养老产业,那么在利用互联网利用大数据的过程中老年人的信息也会存在被泄露的风险。而且现在对于互联网侵犯隐私权这类的法律并不完善,很多时候侵犯就侵犯了,在法律上并不能有效制裁这种现象,导致情况愈演愈烈。在发展居家养老的过程中,既然是利用互联网+时代来发展,就要有一系列完善的从法律到制度的规范,才能避免个人隐私被泄露。
(三)养老产品创新不足
利用互联网+时代来发展居家养老产业,必然要生产出一批先进的养老产品,给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提供服务。比如说百度出现的一个“疾病预测”功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让老年人可以在家进行疾病诊断的功能,这样可以避免老年人有疾病而不自知,越拖越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这是好的一面,但是不难发现,在养老产品创新上,我们一直步履维艰,虽然很多商家利用互联网开发了很多功能,但是适合居家养老的仍然相对较少。居家养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养老模式,老年人在家享受养老服务决定了这种养老模式更具有方便性、特殊性,以及对服务的要求更高,对养老产品的选择更讲求实用和方便,而在养老产品创新这一块,现如今我们仍是做得还不到位,还需要不断加强改进。
(四) 网络惠民红利未能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具有数量大、发展快、高龄化、空巢化、城乡差别大等特点。 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问题,还有养老问题,对养老金、福利补贴、公共卫生服务和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现在这样的服务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养老资源严重不足,盲目建设养老服务平台也无法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在居家养老模式中,如何能利用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网络惠民红利还是现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要采取怎样的方式,使得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能够得到最好的服务,享受到良好的资源,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三、“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发展的前景展望
知识社会的创新2.0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其原动力正是来自于“互联网+”所连接的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和知识,从被动迎合到主动改造,“互联网+”致力于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已经彻底洗脱了互联网工具化的旧有模式。④就目前而言,根据发展的趋势来看,“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克服在利用“互联网+”时展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克服困境,不断改善。
(一)大力建设养老基础设施,克服初级阶段不足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养老O2O模式,它是一种整合社区资源、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新模式。互联网给居家养老带来了许多新理念。在利用互联网发展居家养老过程中,要大力建设养老基础设施,比如说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是家属能够随时了解老人的日常情况;通过一些定位技术,对老人的位置进行及时定位,当老人出现异常情况,可及时自动报警,避免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再者,可以通过生产一些空气净化器、空调加湿器等设备的智能化管控,动态监测老年人房间的空气质量,是老年人在家养老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环境,让老年人过得安全、舒适。当然,也可以在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区周围建设一个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打造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区。这些方法都可以使老年人居家养老得到保障,能获得更舒适幸福的生活。
(二)加强大数据管理,严格保护个人隐私
医疗大数据的建立确实给老年人居家养老带来方便,但隐私泄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医疗数据的采集、加工和应用,也会带来一系列患者资料被泄露的隐患,而在大数据环境下隐私被泄露的危险不仅仅在于泄露本身,而在于在此数据的基础上对下一步行为的预测与判断。老年人居家养老有时会采用互联网的方式传输数据到医院、社区等办理事情,如果造成数据泄露,则会对老年人的财产安全造成危害,这是极不利的。所以,政府要加强对大数据的管理,防止网络黑客趁虚而入,严格保护个人隐私,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安全的环境。对于管理大数据,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及时监测、发现问题,并用最快的速度对漏洞进行修复,对于已经泄露的个人信息要及时注销,通知当事人做好防范,通知老年人的家属提醒老年人,以免被骗。
(三) 发展智慧养老新模式,创新智能健康产品
利用“互联网+”时代来发展居家养老,最重要的就是生产出更多智能健康产品,这些智能健康产品可以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方便。比如说,完善手机的某些功能,只要打开手机应用,子女就能了解老人在家的情况,知道老人身体有无异样;设置一些传感器,将传感器安置在冰箱、洗手间及卧室,老人经过时系统就能自动记录,传感器每天采集好老人相关信息后将数据传输到健康云平台进行分析,并将最终结果传输给子女,让他们及时了解老人在家的情况;对于老人在家养老,关键是如何确保老人的身体健康,比如说可以设置一个软件,老人只需用手指轻轻一点,软件上就会反映出老人的血压、心跳等是否正常,若有异常则会马上将数据传输给子女,让他们及时带老人去医院检查就医,不延误最佳治疗时间。智能健康产品对于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老年人的健康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稳定,子女在外工作,不能及时关注到老年人健康问题,有了这些智能健康产品他们就能及时掌握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避免出现不好的后果。
(四) 与网络巨头合作,充分发挥网络惠民红利
互联网时代,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发展网络惠民红利,比如说政府可以与当地网络巨头合作,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提升居家养老的效率。“互联网+”最终要“+”在老百姓关心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上,对于居家养老来讲,这个“+”要“+”在老人关注的问题上,无论是日常娱乐,亦或是健康咨询,还是疾病自救等,这些要与居家养老中老人的需求息息相关,密切相连,与互联网网络巨头合作,才能使“互联网+”成为为居家养老老人服务的“红娘”,实现经济社会和养同健康发展。当然,利用“互联网+”充分发挥网络惠民红利,我们还有待继续加强,它的效果想必会是受到广泛关注并且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作用的。
利用“互联网+”时展居家养老带给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将是革故鼎新的跨越式发展,政府部门要扮演好引导者和监管者的角色,主动融入其中发挥作用,利用新技术手段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使老年人在家里得到满意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把养老服务融入网点中,通过挖掘老年人基础信息赢得产业链发展先机。 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它改变了过去老年人养老需要依靠社区或者机构的现象,使老年人在家也能享受到良好的养老服务,而利用“互联网+”来发展居家养老,正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与居家养老相结合,一举两得。在利用“互联网+”时展居家养老的过程中,要做好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这种模式是值得探究并不断发展的,利用好这样的模式对于缓解我国老龄化问题也是极有益处的。居家养老毕竟是一个新兴的养老方式,无论是在国内亦或是在国外,这种方式都是值得推崇并且广受欢迎的,如今与“互联网+”时代相结合,更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居家养老的优势,新兴的方式必然还会存在的多种不足和漏洞,这些都有待我们一一去解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居家养老真的会在“互联网+”时代得以最大程度的发展,造福老年人。
注解:
① 陈爱国. 基于“互联网+”背景的老年产业发展[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6月:3
人口老龄化愈加严重,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剧增。与其他群体相比,这一群体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养老风险更高、养老困难更多。乡村振兴背景下做好农村养老保障成为一个新挑战,本文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以往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弊端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模式,可以保证老年人生活在一种精神愉悦的状态。然而,近年来,大量农村中青年人口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与在农村的年迈父母分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孝道文化影响的弱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了严重挑战。家庭养老还需要其他辅助功能来促进其顺利发展。
(二)农村集体养老
这种养老方式要基于当地富裕的经济条件。农村集体养老必须有较为充足的物质和完善的组织管理才能够进行下去,而且子女自身要具备多元化的养老认知,老年人也要有广泛的社会交际。但是,当下农村经济并没有达到农村集体养老模式的标准和要求,而且其所适用的范围和对象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导致农村集体养老无法大规模地普及。在经济落后的地区,集体养老要么收费较高,要么服务水平较低,并没有成为农村老年人普遍的养老方式。此外,“五保”覆盖面较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服务也不在其范围之内。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在一些地区只有少数人参保,实施效果不佳,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出社会养老保险的作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旧农村保险”。2009年,中国开始实施“新农村保险”,开设个人账户。“新农村保险”于2010年全面实施,2014年改称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此外,我国政府对达到一定年龄标准的老年人给予老年补贴,补贴标准根据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1]。尽管我国当下农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农民经济收入相对较低,这也影响到了农民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另外,所设置的财政补贴机制也无法兼顾所有农村人民的实际情况,而且当地的收入水平也会影响到财政补贴的比例,个人所需要承担的缴费比例较高;最后农民自身的参保意识并不强,农村居民保持着“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理念,并不愿意将钱投入农村养老保险之中。甚至相当一部分居民由于对养老保险的理念和概念认知程度不深而拒绝参保。
(四)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持制度
从奖励援助的标准来看,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持制度奖励援助的数量并不多,调整的频率也相对较低,既跟不上物价的上涨,也跟不上收入水平的变化。
二、大数据时代新型养老方式
(一)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按照当下的技术发展情况来看,主要是依托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搭配不同的传感器,老年人能够在各种感知相对清晰的状态下得以生活,能够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安全和精神上的幸福状态给予呵护。这个养老模式的核心是将老年人、养老机构、社区以及护理人员连接在一起,以此来提升老年人的养老水准和生活质量。同时智慧养老模式会对现有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当老年人产生了服务需求时,可以通过该平台请相关的服务人员来解决老年人的需求,并针对该服务进行监督。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智能老年保健服务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可以看到贫困的老人的实际需要,从而整合供需资源,打开“绿灯”关注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卫生保健等方面,准确、快速满足其养老服务需求[2]。
(二)互助养老
为了保证农村养老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主张在农村实施养老互助[3]。互助养老模式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属于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该养老模式可补充社区养老模式的不足,更要求普通居民之间能够相互提供精神慰藉和物质上的帮扶。互助养老模式通过设置“互助社”这一形式,让部分低龄老年人能够对一些高龄老年人在生活、精神等各方面进行照料,使用互帮互助的方法对城乡社区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另外该模式精准分析和评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并根据其需求建立起数据库,链接社会养老组织、社工机构以及爱心服务商等多种社会资源,以此来提高养老水平。另外互助养老的第一要义是帮助老年人自身的生命力和活力得到增强,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在情绪管理、运动和饮食等各个方面制定指导方案,最终让老年人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
三、对于新型智慧养老和互助养老某市农村的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为了解决“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特困老人等特殊老年群体的生存问题,大部分农村设立了敬老院和福利院。如今,农村空巢和空心化越来越严重,那些子女离乡的老年人的养老成为难题。本次调查对象275人,56.4%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33.8%的老年人选择智慧养老模式,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二)老年人对不同智慧养老和互助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
老年人对不同智慧养老和互助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如图2所示。
(三)不同类别老年人对于智慧养老产品的态度
不同类别老年人对于智慧养老产品的态度具体如如图3所示。
四、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及养老文化转型现实困境分析
(一)家庭养老日渐式微
在农村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和独生子女是分开的。独生子女家庭很难赡养老人,进城打工独生子女的经济实力往往不足,对父母的赡养能力也有限。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面临经济与独居的双重困境。“养儿防老”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农村老人的心中,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大多数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无法照顾家中老人。
(二)土地养老难以为继,缺乏资金投入
曾几何时,土地起着赡养老人的作用。老年人可以从土地上获得收入,但这是一种可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因人口少,劳动力短缺。这使得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土地收入处于低水平。农村养老需求大,但是由于资金匮乏严重限制了农村养老的发展。
(三)养老生活缺乏多样性,护理场所及人员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生活存在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等问题。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服务忽视了老年人的真实养老意愿,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养老内容过于单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在农村地区,对于养老方面的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当地缺乏相应的养老设施;专业的护理人员短缺。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工资待遇较低,高素质专业的护理人员不愿意投身于农村的养老服务中,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护理水平较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而且,由于资金的短缺,大数据养老所需要的技术、设备以及专业人员等多项资源并不充足,部分老年人对于大数据养老的认可程度也并不高,仍然保持“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理念,不接受大数据养老这类智慧养老模式,使得大数据养老新模式的发展比较困难。
五、农村养老文化转型的必要性
(一)老龄化水平高,护理需求大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情况最为严重。2016年10月《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2015年,城乡老人中,有18.3%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需要护理服务的概率为20%,存在较大的养老隐性需求。据调查,农村残疾者和半残疾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年人大多患有慢性病。为了满足农村巨大的养老需求,必须创新养老模式,使养老形式多样化。
(二)人口结构变化,空巢老人涌现
由于农村严格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家庭规模逐步缩小,农村老年人抚养比不断提高,从2000年到2018年,农村老年人抚养比上涨6.9%,农村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不断加重,满足养老需求对于“421”家庭成为难题。
(三)社会保障水平低、作用小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与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处于低水平状态,但老年人最需要的是这两方面的保障。因此需要借助大数据,引进新的养老模式,提升农村养老水平。
六、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困境的解决对策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进行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下,我们应该主动面对困难,积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与其他农村家庭不同,应给予特别重视。
(一)重点关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意愿
在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探索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意愿。赡养老人的意向涉及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独生子女一方并不代表独生子女的父母的养老意愿。赡养老人问题的主体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要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必须以人为本。因此,有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规划,优化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策略。
(二)养老方式供给多样化
在农村对于缺乏经济收入的老年人,可以使他们得到有效的生活照料。而机构养老指的是老人本身经济条件有余,或是子女的经济实力较强。居家养老是指居住在原有社区,在传统家庭护理模式的基础上,与社区护理相结合。因此可以积极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同时联系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针对特定的区域提供上门养老服务,而且要高薪聘请一些专业的护理人员前往家庭之中提供老年人的护理和照顾服务。其资金应当由家庭和政府共同承担,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既能够让老年人在心理和精神上得到慰藉,还能有效解决养老问题。老年人不仅可以住在家里,还可以在精神上、生活上、娱乐上得到社区服务。这样,就可以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不脱离熟悉的社区环境的前提下,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模式。
(三)在制度设计上给予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政策倾斜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每人每月150~200元的养老金无法支撑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生活。政府和相关部门有必要采取多元化的保障手段,加强对农村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的关注,增强保障效果。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设置有关农村养老的专项账户,可以将现有的资金流动速度加快,避免出现过多繁杂和无意义的办理流程和手续。利用大数据技术抽调数据库中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为其专门设置养老辅助金账户。
(四)实施差异化的保障制度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应从制度上进行区别对待。一些地区实行了农村计划生育专项养老保险。我们可以将现行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救助制度与养老保险相结合,为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设计一种特殊的养老保险。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各省、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制度。首先,要关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医疗保障权益,根据其家庭成员的实际状况制定报销的比例等级;其次,要统筹和规划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险参保。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并按照当地经济水平、个人的文化程度和理念适当地调整相关政策。同时当地还要设置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该中心设置农村独生子女养老基金,并对该基金的使用状况和去向进行监督,保障该基金能够朝着正确化和科学化的方向持续增值。
七、结语
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是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共同关注的问题。推进农村养老文化转型升级,丰富农村养老模式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不妨构建农村养老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智慧养老的监督、护理和预警功能,同时减轻农村养老负担,促进养老文化发展。随着传统养老文化的弱化,新型养老文化必将兴起。
参考文献:
[1]颜悦.我国养老文化的发展及现实意义[J].大众文艺,2020(19):223-224.
[2]卫微微.大数据时代农村养老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9(1):82-83.
2012年,黄涛决定涉足于居家养老产业,而今,金牌保镖智慧居家养老云平台(以下简称金牌保镖)已经成为国内智慧养老行业的领头羊。短短四年时间,金牌保镖取得这样的成果,既是源于黄涛对养老产业的前瞻性,又源于金牌保镖团队超强的执行力,更源于他们“孝行天下,关爱老人”的情怀。
高科技的金牌保镖
截至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15.5%,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将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中国人口老龄化还面临着困难老人数量多、“未富先老”、空巢家庭比例高、养老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受到家庭经济能力、养老金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养老产业却“叫好不叫座”,社会投资不够。
金牌保镖是由河南金马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马电商)研发的专业致力于居家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失能半失能人群以及儿童监护及生活照料服务的半公益性质项目。
金马电商公司总经理魏子茗介绍金牌保镖项目关注居家养老领域,以金孝智慧云手表为载体,以云平台可监控系统为技术支持,并增加养老社区、家政服务、健康管理、生活配送等辅助服务项目,为老人们提供智能化、信息化、人性化服务。
金孝智慧云手表是金牌保镖的核心产品,老人将金孝智慧云手表佩戴到手腕,家属通过手机下载金牌保镖APP,金牌保镖云服务系统将金孝手表和手机APP连接起来,形成家属与服务平台同时看护老人的格局。
金孝手表是针对老人、儿童推出的一款多功能手表,具有SOS紧急求助、亲情拨号、GPS定位、电子围栏、测量脉搏、全天候心率监护、健康运动管理等功能。当老人发生意外的时候,可通过手表进行紧急呼叫,降低发生意外的风险。
金孝手表SOS一键紧急呼救功能可以预先设置3个电话号码,包括家属电话、金牌保镖24小时客服和急救中心电话。当老人紧急呼救时,家属的手机APP也会收到相关的报警。家属的手机会收到短信通知,包括老人的具置、心率值。与此同时,金牌保镖云系统收到报警,工作人员第一时间确认情况,及时通知、协助家属和医疗机构,第一时间救护老人。
通过电子围栏功能,家属可以实时查看老人所处的位置,掌握老人的出行路线,通过手机APP设置安全活动区域,一旦老人离开设定区域,系统就会自动报警,防止老人走失。
金孝手表的底部安装有心率监测仪,将老人的心率信息自动上传到云平台系统。当老人的心率出现异常时,APP会自动收到报警信息。金牌保镖客服中心同时收到报警,工作人员及时联系老人确认情况,协助家属和医疗机构及时救护老人。金孝智慧云手表可以记录老人的运动情况、作息规律,后台根据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帮助老人合理安排运动计划。
金牌保镖系统平台结合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金牌保镖系统平台可以帮助老人和家人实时连接,在系统平台实时显示老人的活动轨迹,收集健康指标、体检记录,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另外,金牌保镖还推出家庭安全套餐包,包括智慧云摄像头、血压计和血糖仪。老人的信息实时上传到家属的电脑或医疗设备,形成有效的数据链,纳入数据库。
与子女共同尽孝
“‘金孝’的谐音是‘尽孝’,金牌保镖的心愿是与子女们一起向父母尽孝,成为父母身边高科技的金牌保镖。”魏子茗这样介绍董事长黄涛做金牌保镖的本心。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7-0264-02
当今的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据统计,2020年预计将有4亿人进入老龄群体。面对这一庞大的群体,目前整个社会对如何更好地进行老年群体的养老并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发展规划,各种理念层出不穷。本文试图将互联网+中相关Zigbee技术引入到养老产业中,并通过与智慧家居的相互配合,提出一种适合互联网+时代下智慧养老的技术框架。
1传统养老模式的特点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养子防老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居家养老仍是养老的主流方式。在传统中国社会中,老年人在家中发挥余热,在照顾孙辈人的同时,接受家庭成员的照顾。长久以来,这一传统养老形式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一传统形式和现在社会的业态存在越来越多的冲突。当今的中国社会,社会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急剧增加,人们留在家中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精力上,家庭生活的投入越来越少,因此,居家养老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这一问题日益突出的同时,各种新型养老模式也就与此同时提出来了,比如社区养老,集中养老等。新的养老形式在便利养老的同时,也存在对老年人情感诉求等方面往往有所欠缺,同时也需要家庭的大额资金投入等缺点。综合来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环境不一致。以社区养老为例,部分新建小区的医疗等设备和人员较为科学和完备,通过物业或者先进的联系方式,当老年人产生医疗,家庭保洁等需要时,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帮助。但是在广大的老旧社区里,尤其是城市里的老厂矿等家属院,小区设备非常破旧,卫生条件差,健身器材破损严重,物业服务不规范,在安全和卫生方面都有严重的缺失,因此社区养老在这样的小区中并不能有效地开展,其服务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2)资源投入不一致。这一点和老年人的数量紧密相关,对于老年人数量多的小区,社区养老或者住家养老可以方便地开展,便于重点资源的集中,避免了资源的过于分散。并且可以开展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促进养老服务的有效开展和质量的提高。
3)服务能力不一致。现阶段国家对于养老相关的法律还不健全,相关资质还不完善。因此从业人员培训的标准和获取培训的机会都存在较大地随机性,其业务能力并不一致,对于养老过程中突况的处理以及潜在风险的预测判断等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对于养老服务过程中老年人信息的反馈不一定及时,所能提供的养老服务质量也不一致,因此从业人员在服务能力上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
因此,目前养老服务存在较多的问题,按照目前的发展的情况,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法律制定,标准制定,服务环境更新等方面进行推进,才有可能传统养老服务的质量。
2互联网+介绍
在互联网+时代下,各种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在短短的几年中,各种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落地,与传统行业进行结合,产生了众多足以改变人们生活的产品,比如:互联网+打车,产生了滴滴打车,大大缓解了打车难的问题;互联网+网上医院预约,产生了众多挂号APP,有效缓解了挂号难的问题;互联网+骑车,产生了摩拜等共享单车服务,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和“最后一公里”问题。那么,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养老行业中,同样在找准契合点的同时,也能在服务内容、信息反馈以及服务质量标准提高等方面,有效帮助养老产业的发展。
从技术角度上考虑,目前流行的物联网技术中的Zigbee技g可有效运用在养老服务中,Zigbee技术作为互联网中发展而来的物联网基础技术之一,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物联网产业以及工业基础设施的各个方面。
3系统框架
ZigBee是互联网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术,广泛应用到物联网的方方面面。ZigBee在无线频率上有严格的要求,不同地区的频率要求并不相同,比如欧洲的频率要求为868MHz、而北美的频率要求为915MHz。ZigBee的特点如下:
1)功耗较低:由于ZigBee技术的传输速率较低,并且在不工作的时候能自动进入休眠模式,因此采用ZigBee技术的设备可以依靠很少的电量维持较长时间,也较为适合作为养老设备的开发使用;
2)成本低廉:经过长时间的技术开发和ZigBee模块组的持续改进,ZigBee模块的价格已经可以大范围适用。最重要的一点是:ZigBee是免专利费的,因此就避免了高额的专利费用。
3)容量大:一个Zigbee网络中,最高可以使用一个主设备和254个子设备。
4)安全性:ZigBee技术提供CRC循环冗余校验,支持鉴权、认证等功能,对于网络攻击和入侵拥有一定的验证和防御能力。
5)传输距离:ZigBee技术的传输距离可达10―75米,对于养老服务来说,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集中养老,ZigBee有效作用半径都能覆盖养老服务所需的范围。图1是ZigBee技术与目前主流的短距离通信技术的传输距离之间的比较。通过图1可以看出,ZigBee技术的传输距离要大于BlueTooth技术,小于技术难度更高、功率更大的802.11来说。
根据ZigBee技术使用场景――养老服务,将基于ZigBee技术的养老设备系统从功能上划分成三个模块:传感器模块、协调器模块和通信模块-引。其中通信模块负责业务数据的传输;传感器模块负责终端数据的输入,如温度、湿度以及红外等;协调器模块作为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块,负责传感器模块与通信模块之间的协调控制和复杂数据的处理。系统划分如图2所示。
养老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衍生出的社会需求。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养老将是未来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身体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节点。2019年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养老服务要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幸福感、安全感。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对于生活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生存、生活,而是有着健康、幸福体验、尊严、与时俱进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养老问题伴随着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意见》指出,要促进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营造安全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1]。
1介助老人需求分析
介助老人的需求分析这一切入点和设计环节是该本文具体研究和深入推敲的主要内容。养老社区景观设计应透彻分析国家出台的养老政策并进行深度调研。《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中提出,应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服务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情况,保障老年人安全地进行活动,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终期[2]。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当代老年人日益增长的身心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分老化,出现老年性疾病给老年人带来身体上的不便。对此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策略有助于缓解病痛,营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表1是针对老年人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肉、循环系统等方面的衰老状况提出提高绿化覆盖率、减少花卉、场地防滑等景观策略。养老社区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式,多功能、个性化、度假型医疗保健休闲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型养老模式将是未来养老社区发展的方向。“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也可以在户外场地中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安全和身心愉悦。
2智慧养老社区景观设计
尽管信息化建设是景观设计随时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仍然需要贯彻设计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面向特殊的老年人群体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是设计的重要目标。崇善尚德、寸草春晖、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实现老年人有尊严、被尊重,实现自我价值,是时展的新需求,也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护的具体实现[3]。面对日益复杂的交通路况,老年人的出行安全往往是家人比较担心的内容。在养老社区中不同路面、楼梯以及有坡度的地面环境往往是易出现出行安全的隐患之处。在养老社区周边大型路口和内部人车混流的路况环境均是最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场所。对路况的预判不足、对交通环境不熟悉导致的老年人交通事故带给老年人及其家庭极大不安全因素。在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中,安全出行是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智慧安全出行”是一套保障老年人在养老社区中出行安全的信息化景观设计系统,具体如图1所示。基于老年人通过马路时产生的安全问题,在人行道路段设计路况“智能提示灯箱”。灯箱采用“雷达+AI”技术对路口车辆进行智能化监测,结合红绿灯数据进行综合判断是否适合通过马路,通过老人佩戴智能手环及智能轮椅发出灯光、震动和声音提示信息,减少通过马路的判断条件,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率。此外,智能灯箱采用LED多色彩灯光照明,也是景观装饰照明设备的一种。“智能轮椅”是“智慧安全出行”的另一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出行不便、需要坐轮椅出行的老年人进行设计。护工的工作时间、护理等级、护理费用等均会影响老年人独自使用轮椅的概率,传统轮椅不能单独出行,给老年人生活带来一定不便,影响养老社区的生活体验。“智能轮椅”在普通电动轮椅的基础上,接收“智能提示灯箱”发出的信息,通过简易信号传递给轮椅使用者。电子屏幕可以提供步行导航。这一设计为老年人提供了安全的出行方式和保障。“楼梯安全盒”是一种针对楼梯和坡道的安全提醒装置。出于老年人在坡道和楼梯上通过的安全考虑,在入口处设置“楼梯安全盒”,以AI语音播报的方式提醒使用者即将进入楼梯和坡道区域,提示小心慢行注意楼梯陡坡,为老年人在面对上述路况地形时提供安全保障。设计通过调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得出在养老社区的活动场地中较高地需求具有散步、晨练、聊天、园艺、赏景等功能的花园景观。在花园中进行信息化景观设计,“智慧花园”是“智慧康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得出花园使用的前提是适宜的天气,而阴雨天气、低温天气、空气质量低对花园使用的条件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会给老年人在花园中进行各种活动带来不便以及不舒适的体验。尤其是高龄和文化层次较低的老年人较少会使用手机查阅具体天气,导致花园使用存在盲区,从而降低养老的幸福体验感。“感知风铃”的设计基于此基础上产生,通过在花园中放置采集设备,对气温、空气湿度、空气质量、风力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结果在手机App程序、智能手环客户端以简约、可视化方式进行展示。“智慧花园”将使用的主动权掌握在使用者手中,同时也为老年人在花园的户外活动提供更安全、更便利的保障,具体情况见图2。与此同时,采集设备设计成为风铃的景观造型。一方面方便数据采集的科学,另一方面其本身也是花园中重要的景观装饰。在“智慧花园”中,“友善音箱”装置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感知风铃”提供的数据用友善、人性化的AI语言方式向老年人传达温馨提示。这是手机App程序、智能手环客户端反馈数据的有力补充支持。首先,“友善音箱”装置为不熟悉智能手机的人群提供直观播报的数据传递;其次,在沉浸在花园使用体验时,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可以通过语音播报进行提醒,为花园使用提供便利;最后,其播放的音乐还可以调节环境氛围,让老年人在花园中更好地享受美好无忧的养老生活。老年人随着躯体的衰老,会产生很多老年疾病,尤其是很多急病症如心脏病、卒中、猝死、摔伤等,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救助,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会受到极大威胁[4]。而一般生活在养老社区的老年人伴有不同程度的自理障碍,疾病多发,他们的健康状况也多是家人最关注的问题。“智慧健康驿站”是建立在养老社区园区内的另一信息化景观。它建立在养老社区的各个景观节点,内设有担架、轮椅、AED除颤仪、常用医疗器具、急救箱,具体如图3所示。老年人佩戴的智能手环实时监护心率、血氧、血压等健康数据,发现异常情况会在“智慧健康驿站”内通过警报显示提醒护理人员的注意并在第一时间应对突况,对出现的紧急疾病进行第一时间救助和治疗,提供对老年人生命安全的绝对保障[5]。其次,充分利用驿站空间,布置消防用品,作为园区的流动消防站使用,系统在第一时间自动连接火警电话。除此以外,驿站由于其小巧的建筑体量,建设时加强其抗震级别,可作为应急时期的避震场所使用[6]。
3结语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持续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拓展信息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在全国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充分推广物联网和远程安监系统,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改善使用体验。应当说,九如康养中心景观设计是在国家养老政策下顺应信息化发展应运而生的景观设计模式,是智慧养老院发展的范畴,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养老领域的体现。而由此带来的安全、便捷、科学、智能和应变则是以老年人需求,以人为本景观设计理念的具体实施,给予老年人更大的安全、健康保障。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杜雨鑫,谷艳利.互联网背景下养老型度假酒店物流服务产品景观设计研究:以鞍山市大姑山为例[J].中国储运,2021(10):104-105.
[2]赵宁.养老社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1.
[3]徐超.社会互助养老中的居养景观设计[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0):296-297.
[4]王葆华,陈彦祺.乡村养老云调研与乡土景观营造浅析[J].建筑与文化,2021(11):201-202.
结论是:保险不能算,能算的都不叫保险。
1 买保险是捐钱
保险是互助与自助的平衡。假如某个年龄的死亡率是千分之四,1000个人都买了保险,每人的保额都是100万元,也就是说保险公司一年要赔出去400万是一定的,那么这400万真的会是保险公司赔的吗,如果你相信这件事,那你就太天真啦!
保险公司是商业机构而不是慈善机构,这400万一定是996个没死的人赔的,摊到每个人头上大约是4000块钱。此外保险公司还要有日常的管理费用,还要有利润,所以如果你买了保险而今年没死,就意味着你今年捐了4000块钱去帮助那4个死了的人。你也许会问:我为什么要帮助我根本都不认识的人呢?答案是如果明年那4个人里有你,同样会有996个你不认识的人来给你捐100万。所以说买保险是买安心,其实这安心是你每年捐了4000块钱换来的。
我们每天在网上都能看到很多年岁并不大的人得了癌症的报道,其实从百分比上看,癌症只有很少的人得,只是发病率比前些年有些上升,从而引发了大家更多的关注而已。重要的是很多得了癌症的人家里并没有足够的钱可以用来治病,而购买大病保险其实就是等于承诺给得了大病的人捐钱,从而换回来一个对价的承诺:如果你得了大病就会有人给你捐钱。由于大病保险不仅要给得大病的人赔钱,而且对于没有得保险目录里的大病但是死了的人也要赔钱,所以大病保险会比单纯的寿险贵很多。
尽管长寿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但是我们每一个人仍然要在年轻的时候为这件事做准备。小沈阳说人生的两大痛苦中,比人死了钱没花了更痛苦的是:人活着,钱没了。不论即期返还的养老保险还是到期返还型的养老保险,其共同特征是:即便你已经领完了所有存在保险公司的钱,只要你还活着,保险公司就要养着你。问题又来了:你把活得久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了,保险公司从哪里拿钱来养活你呢?不用问了,还是你捐的——在你存养老金的过程中,每年都会有一部分钱被保险公司转移到一个互助账户里,用来帮助那些已经领完了自己存的钱却还依依不舍地热恋着这个世界的人。
通常说聪明人不会买保险是有道理的,如何看待人寿保险考量的是一个人的智慧而不是聪明。在中国古汉语中,“慧”通“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一个人死了之后才能拿到的钱活着的时候怎么用,这样的道理是很难用三言两语表达清楚的,只能靠每个人自己的感悟。无论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还是说舍得,其实都包含先捐出去而无所谓能不能得到回报的心胸和视野。所以买不买保险,怎么买保险,是人生中的大智慧。
2 买保险是买倍数
买保险的顺序一定是先买花钱的保险,再买存钱的保险。为什么这样说呢,前面我们说了,买保险是捐钱,在我们平安健康的时候,每年都捐一些钱给需要帮助的人,当我们遇到风险的时候就能得到很大额度的帮助。捐出去的钱和得到帮助时拿到的钱这个之间的倍数,正是我们买保险的意义所在。
举个例子:30岁男性买100万元终身寿险,如果选30年缴费期,每年需要缴费大约2万元;而这位30岁的男士如果买10年期的定期寿险,100万元的保额每年只需要缴费不到2000块钱。也就是说,假如这位男士33岁的时候因为突发心梗而猝死,无论是交了6万块钱还是6000块钱的保险费,他的家人所能得到的理赔金都是100万元。由此看来,买花钱的保险就是每年花出去2000块钱,换回来100万的安心。而存钱的保险是每年交给保险公司2万块钱,保险公司拿去赚钱,然后帮你把你应该捐的2000块钱捐出去,剩下的钱放在你的账户里。
于是又会有人问了,那岂不是说买消费型保险(定期寿险)比买返还型保险(终身寿险)要划算吗的?因为倍数大呀!其实,就像治病越快的药毒性越大一样,越便宜的保险副作用也越多。像任何事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平衡的一样,保险的作用其实远远不止是保障生命风险。除了转移风险之外,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寿保险更多地被用于隐藏资产、转移资产、规避税收、逃避债务。而消费型保险除了转移风险之外,在其他功能上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即便我们不是富人,对人寿保险的功能要求不算太高,至少存钱的保险也能帮我们养成强制储蓄的好习惯。
从一个人所能支付的保费看这个人如何站队不仅很有意思,而且也很科学。如果一个人把他能够买到的生命保险的额度全部用终身寿险(存钱的保险)买下来,每年所支付的保险费仍然不会让他觉得生活有压力,这样的人就可以算作是有钱人了,否则还是要站到穷人的队伍里。
3 分红是不是越多越好
大多数人理解保险的分红跟股票的分红就是一回事,是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其实是大错而特错了。我们只需要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保险公司把赚来的钱都分给买它保险的客户了,谁还会去买保险公司的股票呢?
保险的分红来自三个部分:利差、费差、死差,注意这里并没有包含投资收益。保险公司的精算师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保险产品制作费率表,因为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所以精算师的工作很复杂。这当中要考虑的3个最主要的因素是利息率、死亡率和费用率。
利差又叫利息差,假如你买保险的时候市场的利息率是2.5%,而精算师计算费率表时候的市场利率是2.75%,也就是说降息了,你觉得保险公司会为你承担降息的损失吗?其实精算师在算费率的时候早就打好了埋伏,他们可能是按1.5%甚至是0.75%计算的费率表,也就是说即使降息了,保单当中仍然会有1%甚至1.75%的利息盈余,这些多出来的钱怎么办,于是在大多数返还型保险里都会有一个分红账户,保险公司把多收客户的钱退还给客户的过程叫分红。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公司还要留存一个比例作为管理费用。现在你知道了,保险公司如果多收了你100块钱,它只会退还给你80块钱,还美其名曰“分红”。
4 一定不要先买大病险
首先澄清一个概念:大病保险不是用来治病的。健康保险分为医疗保险和疾病保险,医疗保险保障的是由于治病而产生的费用,疾病保险保障的是由于得病而造成的损失。本文我们暂且让这个界限模糊一下,假定大病保险的理赔也能用来治病。
买保险是有顺序的,一定是先把最极端的风险转移出去,先买框架结构的保险。对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而言,比重大疾病更重大的风险是身故和全残,这些是最极端的风险。
用1万块钱买大病保险,对于一个35岁的男性,可能只能买到30万左右的保额。而同样是每年花1万块钱,用返还型和消费型的寿险做一个组合,就能买到100万甚至更高的保额。当一个人遇到大麻烦的时候,是30万对他的帮助大,还是100万对他的帮助大,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会问:我买了100万的寿险,可是没有大病保险仍然解决不了我没钱看病的问题呀。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很容易想明白:如果你死了之后保险公司一定会给你100万,那么你活着的时候能不能借到80万来看病呢?因为你的亲朋好友兄弟姐妹们都知道。你的病如果治好了,你就有机会慢慢还上借来的钱;如果治不好,保险公司也会帮你把钱还给他们。
如果把一个人一生的财富积累比作盖楼,只是像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一层一层地慢慢盖,这辈子能盖到几层就说不定了,因为直接垒砖既慢又不安全。买保险的第一步,先把未来创造收入的能力买下来,也就是常说的保额足够原则或者是保额优先原则。然后有了多出来的钱,才会去买医疗险、大病险、意外险、退休金保险、教育金保险……
5 保险和通胀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通胀是保险销售中常被问到的话题:我用20年给自己存了100万退休金,可是等我退休的时候,100万已经不值钱了,买保险有什么用?让我们换个角度,如果问一个小孩长得像他爸爸还是像他妈妈,这个问题是成立的;但是如果反过来,问这个小孩的爸爸妈妈长得像不像这个小孩,这个问题就不成立,也叫伪命题。关于通胀和保险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
用一个物件儿打比方就容易明白了:假如我们在保险公司存的退休金不是100万块钱而是1万个鸡蛋,分开20年存应该是每年存500个,你第一年存的5万块钱可以买500个鸡蛋,第二年存的5万块钱可以买480个鸡蛋,第三年存的5万块钱可以买450个鸡蛋……当你存了20年的时候发现,你本来是想存1万个鸡蛋给自己养老的,可是只存下来了不到5000个鸡蛋,你觉得把这个罪过推到保险公司头上公平吗?
道理很简单,我们买保险的时候不要算额度,而要算比例,比如你需要的保额是你年收入的多少倍;你每年能支付的保费是你年收入的百分之多少,只要这个比例不变,你买的保险跟通胀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因为通胀就是涨工资,这是硬道理,违背这个真理,倒闭的就不是保险公司而是政府。
6 再有钱的人也要买养老保险
买养老保险是把身外之物跟自己的生命建立联系,在有能力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打造成一台印钞机。因此养老保险账户不是收益账户而是功能账户,买养老保险不能算也根本不可能算清它到底划不划算,因为你不知道你能活多久。
大多数人70岁之前可以靠自助,但是70岁之后就要靠互助。当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拥有很多身外之物的时候,他真能享有生命的尊严吗?答案是:比尊严更多的一定是财富带给他的生命风险。化解这种风险的办法只有一个:他能够给他身边的人带来的剩余价值随着他生命的延续而源源不断。
举个例子:一个有钱人每个月在养老院花掉10万块钱,而保险公司每个月支付给他的养老金是100万元,只要他活着,这笔钱还会不断递增,可是当他去世的时候这个养老保险的合同就会结束,你觉得这份保单带给这个有钱人的是风险还是尊严呢?
Tips
激动、激愤、激情。见多识广,激动不已,是信息的量级变化。激愤,则是看到民族企业的落后,奋起直追的雄心壮志勃然而起。而激情,则是把咨询当成人生起点和终点的持久态度。咨询,是一辈子的选择,总是会被当成一段子的经历。是选择者的错误,还是咨询行业本身的悲哀呢?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专业、智慧、人情世故的混合体,是中国式营销咨询的吃饭本钱。科班出身的营销咨询新人,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基本具备,还需要融通各种跨专业的知识体系,比如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关联学科。如此,才能算是初通专业。有了专业,就可以当咨询老人的徒弟了,干干资料搜集、做做会议记录、偶尔发点声响,在具体工作中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才是更好的工作姿态。
以配角的身份,做了几个像样的营销咨询案子,总算是积攒了一点专业经验,从菜鸟变成了行内人。再往上发展,就需要智慧的帮助了。一眼能看穿行业的机会、风险,是一等高人;能看清别人看不清的,算是优秀人士;做别人做不到的普通事儿,则是执着人士。有没有慧根,决定能否在咨询土壤中扎得更深。一次次春天里的陶醉,总是伴随着不期而遇的秋风萧瑟。因为,营销咨询师的成败,是由客户说了算、市场业绩干了看的。自我的感觉,必须与客观实际在同一个调性上。悲喜交加的咨询人生,没有智慧的化解,会郁闷死人的。君不见:来的都是笑脸人,走的都是伤心客,营销咨询界的频繁流动,流淌着多少辛酸与眼泪。
咨询催人老,如何青春保?叶敦明认为:单纯的心、复杂的脑袋、融通的智慧,营销咨询师青春常驻的三件宝。单纯的心,不容易脆弱,在严寒的冬日里,也能发现左手温暖右手的力量。目标单纯,动机单纯,敢为理想执着地行动。单纯的人,他的眼睛是纯净的,他的内心是安静的。人生的一切风暴,他总是当成茶杯里的潮起潮涌,超然的感受,能够让人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中走的更远。
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18年年底已达到约2.49亿人,“未富先老”和家庭逐渐趋于小型化的现象,注定了我国养老问题无法单纯依靠传统的养老模式。然而,养老服务存在体系滞后、社会参与不充分、人才队伍短缺、管理方式不完善、服务供给与需求矛盾等问题。“时间银行”是以志愿信息系统为依据,尝试推进志愿者与专业服务人员结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整合闲置资源满足真实需求的共享经济形式,对提高养老服务综合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共荣具有积极作用。时代催生“时间银行”共享养老平台,能合理配置整合资源,精细化解决我国养老的社会难题,促进智慧养老。
一、共享养老内涵及问题
(一)偏离传统观念
共享养老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嫁接养老服务的一种互助养老模式,但我国养老观念以“居家养老”为主,且老年人接受新事物较慢,影响着共享养老模式的推广。
(二)信用体系亟待完善
信用是共享经济的基础,信用担保是共享经济的安全准绳。共享经济与养老产业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更有必要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安全信用体系。
(三)缺乏实践经验
共享养老模式是充分借鉴其他行业共享经济模式的结果,目前仍处于理念阶段,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没有形成较大的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缺乏实践经验。
二、基于“时间银行”的共享养老优势
(一)思想优势
我国家庭结构、人口结构持续调整,责任主体已从子女转变为社会,“payasyougo”的现付制养老保险体系账户难以平衡。“时间银行”宣传力度、重视程度逐渐增加,为思想转变提供契机。
(二)信用优势
“时间银行”可结合“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构建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制定统一规则,完善信用体系,便捷化通存通取时间币,跨区域实现兑换等服务机制,利于形成公平、公正、共享、诚信的社会行为。
(三)试点优势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是城企联动的一种普惠养老,由政策引导、靠市场供给,其在我国已发展二十余年。借鉴“时间银行”的实践经验,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共享养老模式,便于优化配置资源。
三、共享经济下的“时间银行”优势
(一)普及程度
以社区为试点的“时间银行”,存在志愿者数量匮乏、法律制度保障不完善、时间币的通存通兑便利性低等问题,使得参与人积极性不高,数量较少,推广的程度和深度相对较浅。人人参与人人收益的共享经济模式逐渐成熟,利于提高普及度。
(二)服务内容
“时间银行”以时间为存储单位,但服务的劳动和时间价值,未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导致服务项目多是简单的家务劳动,并不能解决所有的老人需求问题。共享经济即需求经济,能盘活社会闲置资源,高效精准促成供需对接。
(三)信息共享
信息平台是“时间银行”的核心,目前“时间银行”的信息化程度低,数据难收集、追踪、管理,有效信息难及时响应、交流与共享,这些都制约着其平稳运行。共享经济有大数据的典型特征,能打破传统经济下的“囚徒困境”,更好节约资本。
四、共享经济下的“时间银行”共享养老平台设计准则
(一)丰富业务类型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存在供需错位、服务不够精细和认可满意度低等问题,借力政策、科技等外部力量,根据老年人不同的需求,把业余和专业的产品与服务集成起来,与他人共享,建立“互联网+”的智慧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以“时间银行”为核心,邀请各地社区、企业、NGO及志愿者多方参与,全方位洞察用户所需,使服务模块化、定制化。基础服务交给志愿者、NGO等互助,专业服务交给专业人员进行收费。
(二)赋予平台服务新功能
“时间银行”平台的通存通兑是影响我国时间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有效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引入保值、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时间币作为平台唯一的流通工具。借鉴计量经济学模型衡量服务价值,充分考虑服务的时间长短、强度和技术含量,设计计量标准,构建汇率制度,保证可在多年后兑换同质同价的服务。可购买专业化服务的同时,保留志愿者、NGO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老人等弱势群体“交换时间”、“存储时间”、养儿防老的理念可改变为“时间养老”。采用双层投放体系,将时间币投放给各银行,再由银行向公众兑换时间币,减少挤兑现象的产生。
(三)完善信用体系
信用是福利社会的新型货币,共享经济是在虚拟网络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交易双方间的信任值是促成交易的重要因素。应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共享数据库,对用户进行诚信编码,提高信息管理能力,节点相互检验诚信度,搭建可信的环境。连接志愿者服务系统,随时随地追踪记录信息,有效的管理整体信息。实名认证把控门槛,同时进行审核制,避免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提高信息、服务等甄别能力。由社区介入,设立各社区管理体系,提高整体可信度。增设客服服务中心,审核用户信息、供应方信息、需求信息等,若存在安全问题,立即屏蔽并向相关部门反映。
(四)数据信息互通互联
平台中,每个人既是需求者又是供给者,既是制定者又是执行者。模仿共享经济模式,以信息为核心,借用多种技术,依托数据和网络,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利用的目标。以人为个体单位,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基础信息档案。线上汇聚数据信息,线下寻找地方组织辅导培训,提升志愿者、NGO服务等级。佩戴一键呼叫等设备,互通互联信息数据。梳理、分析、融合偏好类型,平衡供需。建立反馈机制,确保服务能高质量完成,营造一个平等的环境。应用数据信息,整合社会资源,不断集成老年群体的产品及服务需求,使服务业务全方位覆盖老龄人的每个生活环节中。
(五)贯彻管理新思想
“时间银行”共享养老平台,应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维,创新管理方式,协同推进完善项目运营,提升组织效率和自身核心竞争力。借鉴温室管理模式,建构“规则设定(坚守法治框架,制定清晰明确、标准规范的平台规则)———程序设定(强制将“不合规”的用户或卖家完全排除在外)———管理设定(引导、规范和奖惩)”三大层次和“规则体系(混合型细化治理)———交易体系(全方位、透明、公开,可置信承诺和双向评价)———社会体系(建立商盟制度,打通社交网络)”三大体系,管理内容如图2所示。“时间银行”共享养老平台以科技为核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网络,实现技术普惠,提高运营效率,最大化整合资源,为用户提供从简单到复杂,从业余到专业的一揽子服务,全方位解决供需问题。通过线上平台,拓展老年人的视野,线下进行辅助,积极调动各参与方,推动精准对接,更好的智慧养老。注入企业、NGO这些新鲜血液,激活公益+OMO的盈利模式,以时间币为兑换工具,产生养老金融的新业态。将平台的创新模式投入试点范围的社区进行运行测试,了解掌握其存在的缺陷,通过分析弥补缺陷,进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升级后较为成熟的精细化共享养老平台模式。
五、结语
老龄化现状难以避免,架构“时间银行”共享养老平台,为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奠定基础,系统化实现管理。倡议、引导志愿者,将等值的“时间”作为服务的报酬,激发青年群体社会担当,保证服务队伍专业化与业余化的结合,推动为老服务的普及。积极鼓励健康老人、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整合共享理念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为资源,改善服务供需失衡现象,更好地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结合国家试点项目和政策扶植,重建信任,消除冷漠和隔阂,增强凝聚力、用户安全感、信用度和普及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共享的“互联网+时间银行”智慧养老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断扩大的养老压力,形成跨地域全方位电子信息化建设体系,消除地域限制。
参考文献:
[1]吕子苑.共享经济视角下我国“时间银行”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9(11):115-117.
[2]郑联盛.共享经济:本质、机制、模式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7(06):45-69+5.
[3]袁志刚,陈功,高和荣,桂世勋,陈友华,陈体标,徐大丰,孙秀林.时间银行:新型互助养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探索与争鸣,2019(08):4-36+197.
[4]米竞.对共享经济中消费者权益保护之反思[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22(03):8-16.
[5]张德英,周云云,冷燮,李龙,周嘉源,施润和.基于精细化人口格网的城市机构养老设施供需分析———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2):174-183.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142-02
2013年9月6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道,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意见》中同时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一、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概述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老年人将名下的产权房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年龄、健康状况、房屋的价值、所在区域未来房价走势、房屋折旧以及借款人去世后房产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后,将其房屋的价值分为若干等份,按月支付现金给借款人,持续至老年人去世。当老年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使借款人在获得生活资金的同时,可以继续获得房屋的居住权。由于操作流程与抵押贷款业务反向操作非常相似,因而取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
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发展历程
2005年,南京汤山的“温泉留园”老年公寓提出“给我你的房子,我替你养老送终”的口号,推出一种新型独特的养老模式。模式中规定,拥有本市60平方米以上产权房、年龄60岁以上的孤残老人,不论身体状况,可自愿将其房产抵押,经公证后入住老年公寓,终身免交一切费用。在老人去世后,房屋产权归养老院。但是该养老模式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限制条件非常严格,规定中要求老年人必须是无儿女无亲戚的孤寡老人,对于住房也有限制:住房面积60平方米以上。
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赖明建议对“以房养老”成立课题组进行调研,选择大城市作为试点,等到运行成熟后向全国推广。
2007年6月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曾推行“住房自助养老”的创新,具体做法是:65岁以上老年人将自己所有的产权房与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买卖交易,交易完成以后老年人仍可以居住在原房屋内,出售房屋所得款在扣除房屋租金、保证金和相关交易费用后全部由老年人自有支配使用。上海模式最后面临叫停,主要原因是这项业务以变更房屋产权为前提,这是思想传统的老年人无法接受的。
2007年10月,北京寿山福海国际养老服务中心和中大恒基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联合推出“养老房屋银行”业务。这项业务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可以向养老机构提出养老申请,机构将原住房进行出租,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中心,所有租金用于抵扣老年人在养老中心产生的相关费用,房屋产权不变更。北京模式亮点是提出了“养老房屋银行”,建立区别于传统银行的新型金融机构。同时模式不转移房屋产权,这比较容易被老年人接受。
2011年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说,城乡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民政局部将试推“以房养老”。
2012年新疆保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开敏创建了一种新型购房养老模式,即购房养老6+1模式,又叫何开敏模式。模式具体操作:购房者通过媒体了解购房养老模式后,按照市场价格,按揭20年(或一次性)购买一套房,在产权不发生变化且不增加多余支出的前提下,公司赠与所购房款的10%委托相关金融机构进行理财,这笔赠与资金按现投资回报率计算20年后,买房人产权不变,还能从金融机构获得甚至高于购房时的投入。
2013年9月13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公布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2014年3月21日,保监会向各家人身保险公司下发征求意见稿,并拟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四地率先开展以房养老试点工作。
三、对目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存在的疑惑
1.“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顺利实施要以房价的稳定上涨为基础
银行或保险公司愿意作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主体,主要目的是谋求盈利。而各种抵押贷款的经济活动中,银行的获利方式就是赚取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间的差价。如果房地产价值下跌,相关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就会提高,没有金融机构愿意做这样的亏本生意。相反,如果房地产价格保持稳步上涨的势头,虽然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愿意受理反向抵押贷款申请,但是老年人会有吃亏的感觉。
2.房屋产权到期后是否需要补交土地出让金
《物权法》中指出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期满自动续期。但是有偿续期还是无偿续期则没有加以阐述。而作为以房养老的房地产,一般都是老年人已经居住一段时间的房屋,所以剩余使用年限已经非常有限,当老年人百年归老之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所剩年限不多的房地产,就面临着房地产使用年限到期是否需要重新补交土地出让金的问题。这为反向抵押贷款增加了不少不确定风险,这也是中国金融机构对这项抵押贷款业务兴趣不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3.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对于老年人养老问题解决是否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前提是老年人拥有住宅的独立产权,而拥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一般生活都处在小康水平。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是有稳定的退休金收入用于养老的,所以以房养老对其作用并不大。而中国的社会现状是急需解决养老问题的人群恰恰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其生活在城市底层,没有稳定居住地方,更没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他们才是缺乏养老手段的弱势群体。例如2011年10月9日中信银行就对“以房养老”设立的高门槛,借款人名下至少要有两套住房,养老按揭贷款最长期限为10年,并且贷款必须用于养老。而现状是有两套房的不需要贷款,缺钱的人没有房产可以抵押。
4.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否会成为子女推卸抚养义务的借口
目前大部分老年人还是停留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中,等到他们百年归老后,儿女继承老年人的所有财产。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中的房屋所有权在老年人百年归老后归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所有,也许导致某些子女推卸赡养义务,更有可能因此减少与老人家在生活上的接触,最终导致老年人缺少子女的关爱。
四、对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几点建议
第一,降低准入门槛,增加金融市场中的房地产资产的流动性。建立独立于银行的金融机构,完善以房养老的操作体系,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以房养老市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行业,鼓励发挥民间智慧,拓展以房养老产品的多样化,引入竞争机制,使更多的老年人受惠。同时建议政府允许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资产包在金融市场自由买卖,增加房产资产的流动性,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第二,完善住房年限到期处置方案。现有住宅房屋产权70年到期是否需要补交土地出让金问题,是金融机构制定以房养老方案时最大顾虑之一。明确房产70年使用权到期后的处置方式,无疑是消除了金融机构这方面的顾虑,增加金融机构对于开发以房养老相关产品的信心。
第三,拓展养老渠道,使更多的老年人受惠。以房养老作为退休金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能够使一部分无法享受退休金养老的老年人多了一种养老渠道的选择,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还有非常多的老年人是既没有退休金养老也无法选择以房养老模式的,他们更加需要我们重视。如何保障他们的老年生活无所畏惧同时也是我们工作的重心。
第四,改变社会的养老观念,积极推广以房养老模式。积极推广以房养老模式,让更多人了解该模式的优点,不仅能使老年人有所依,同时也减轻了儿女们的负担。改变子女们的传统观念,宣传孝道的重要性,使年轻一代知道养老是义务,不一定要以继承财产为前提。
参考文献:
[1]以房养老创始人何开敏谈养老[N].中国经济导报,2012.
[2]王艳艳.试论中国“以房养老”模式[J].商业文化,2010,(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