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9: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生消防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很多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总是觉得难以下笔,即使写了,他们的内容也让人觉得不知所云,缺乏亮点。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也就产生了厌烦情绪,学习作文的目的也无非是应付考试。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够完整地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同时达到一种让人感觉美的过程?模仿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模仿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但笔者认为,作文课,不是培养作家的课,作文要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到作文,许多学生往往唉声叹气。作文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那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笔者认为,作文也应该是从模仿开始。
模仿,是人类一切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模仿,也是人类一切智慧的源泉;模仿,同样是人类的一切创造之母;模仿,更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为什么我们面对这些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学生,却要拒绝模仿、躲避模仿、害怕模仿呢?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今天的教学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学生要有创新能力。
二、学生学会善于模仿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将阅读教学与学生作文联系起来。有时即使教师进行了作文指导,学生依旧难以写出好的作文来,而从“范文”中去寻找作文的方法,将语文教学的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所学课文得到写作的启示,寻得作文的方法。这样也未尝不可,不仅能更好地去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对作文由畏惧到喜欢,并通过对“范文”语句、段落、形式、结构的模仿进行创造,最终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1.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模仿的欲望。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写作,就是指导学生在较多地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模仿课文的某些写作特点或某一部分进行写作。学生写作,对生活虽有某种感受,对写作也有一定欲望,但缺乏写作资料积累和写作表达能力。
2.从课文找契入点,渗透作文训练,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每篇课文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找准文章特色,抓住切入点。而语言和想象的训练和模仿是我们每次训练的重点。语言,是写作的基础;有了典型的材料,如何加以利用组织,做到描绘其景,抒写其情,这就需要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当然,语言的训练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模仿语言习作,用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技巧的能力。模仿习作,是学生作文的低级阶段;仿作,是把学生引进写作之门的一种手段;但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仅仅依靠模仿是不行的。从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得到的经验是:作文不同于写字的临帖,作文也不同于画画,作文是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表现,所以,单单地让学生模仿写作,这也是不完整的。
三、开辟科学模仿新途径
模仿是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模仿不是遏制学生独特个性和创新思维的,恰恰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内在需要和培育创新思维的有效路径。关键是看我们能否科学有效地运用好“模仿”这把“金钥匙”。下面就模仿的灵活运用提出几条建议:
1. 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范文。
2.要尽力打破单一模仿的格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58-01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恰当的口语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从入学开始,说好每一句话,对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都相当的重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从小就养成仔细听话、注意观察、大胆说话的良好习惯。小学阶段说话训练抓得好,不但能很好地开发学生智力,而且为今后学生的作文写作也打下了基础。因此,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重视。
一、制定训练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刚入学的学生,给他一个简单的题目,要求用完整的话说出来是很难的。一方面,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说话要考虑语言的层次、条理及用词,语言的准确程度。为此,我在训练中,化难为易,将一个完整的话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由老师提供线索,学生顺势跟上,将单向命题说话变为双向交流,并在双向交流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如:“自我介绍”一题,看似简单,学生说起来并不容易,多半不流畅,也不完整。我提出要求,让学生说说:①你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②家里有几口人?他们是谁?③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④你对什么比较感兴趣?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有话可说,然后,再让学生将上面的话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段完整的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综合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在口语交际课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要在口语交际课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把握特点,落实训练过程。
1、加强互动,注重参与。口语交际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较为基本的有这样三种:一是生生互动。这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它的运作方法是课堂上学生互相讨论;二是师生互动。走出师生圈,转换角色,建立一个平等交流的交际网;三是群体互动。指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全班式的集体讨论,甚至包括走出课堂与人们交流。
2、注重交际。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行为,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多层次(在两人、小组、班级等各个层次上)、多渠道(主要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条渠道)、多形式地营造交际环境,开展交际活动。
3、进行口语交际专题训练。通过教材中的专题训练,使学生比较系统、快捷地掌握口语交际的有关知识,提高相关技能。随着学生身心发展,他们的交际面会更广泛,要求的相应交际技能和素质也更高。比如低年级的口语交际内容一般是:自我介绍、借文具、带路问路等;中年级的训练内容一般是:介绍一本书、劝阻、接电话等;高年级的训练内容一般是:讲故事、说实验、演讲、辩论等。
三、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立足课文,奠定交际基础。语文修订版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
1、充分利用课文,有机渗透。小学语文课提供了许多口语交际训练的素材和形式,各年级教材中都有许多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插图,能激发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教学时可请学生先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插图,再描述画面进行说话联系。然后对照课文,看课文是如何描写的。也可凭借课文内容,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说说插图上课文中所没有写到的内容。学了课文后,还可通过插图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具体复述课文。
2、精心设计,挖掘教材。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把握教材特点,凭借课文重点内容,空白处有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和设计“人字形”线路重点段时,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讲析式教学方法,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詹天佑”向“工程人员”解说工程设计方案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有关角色进行了口语交际的训练,使教材中的文字变为学生生动的语言。
3、活用教材,续编故事。语文教材既是读写训练的材料,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材料。有些课文结尾意义深远,耐人寻味,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像。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口语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合作做题,让学生在宽松的小天地里畅所欲言,发表见解,或让学生当小老师,对学生汇报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
四、在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而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后,最终又要走向社会。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
二、语感的含义
语感是行为主体对语言产生的一种直接感受,这种感受一旦形成会对语言形式和意义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属于心理行为能力范畴。语感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成为判断语境、理解予以、创造性语言表达的重要工具,只要把握好语感,能够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中语感培养方法
1.激活生活体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生活是语文的土壤和源泉,生活的宽广决定了语文的广度。语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语感的培训应高从生活体验开始,学生要全面开启个人的生活体验。而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多引导和点拨,善于让学生将隐藏在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畏难、逃避等心理,为了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生有兴趣后才会全神贯注于学习,学与乐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学生学好一门知识的前提就是对这门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会产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动力,并能够在乐此不彼的学习心理状态下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语文课堂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因此营造轻松自由的语文教学环境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文化、自由化、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为核心,激活语文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自由探索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语文教育环境,首先自身必须调整好自我心态,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每一个学生,仪表整洁大方,面带微笑,尽量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为主。
2.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阅读是积累语言知识和言语经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涵盖了默读和出声朗读,与诵读的作用并举。学生在阅览过程中,手、眼、脑等感官协调互动,这是训练学生直觉感官能力的基本方式。快速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学生在快速阅读过程中,视觉上呈现的不是独立零碎的语言文字符号,二是字、词、句、段、标点符号等组合起来的整体篇章,在阅读古城中学生可以调动自身的直觉感官思维、期待预设思维来简化阅读过程,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逻辑分辨能力。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积累大量的词汇、句子,能够将其语言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3.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文本朗读过程中能够培养汉语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汉语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汉语语言的热爱,同时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教学方法。人获取知识,五分之三来自视觉,五分之一来自于听觉,而其余来自于触觉、嗅觉以及味觉。可见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而朗读也是人类最原始的教育方式之一。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文本朗读过程中能够培养汉语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汉语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汉语语言的热爱,同时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个重难点。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感知能力,即语感,对于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具有很好的效果。而教师在开展朗读训练时,要注重教会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比如词句停顿、轻重音等,这样有助于加强对语言、词义以及句意的理解。
4.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语言作品除了具有字面含义之外,往往还具有言外之意。而这些言外之意的勘破需要用到联想和想象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中,会出现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单单从字面上理解是很难懂得真实内在含义的,只有透过语表文字进行联想和想象,将书面文字以画面的形式在脑海中联想或想象出来,实现了固定化想跳跃性和自由性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在学习探究中获得创造性的语言学习情感体验。
二、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市教育委员会
(二)承办单位: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
(三)协办单位:区教育局、大学防灾救灾研究所
三、参加对象
全市中小学生
四、活动内容
(一)知识类:地震基本常识(地震前兆、应急逃生、自救互救),防火灾基本常识(灭火逃生)。
(二)技能类: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挤压)。
五、活动时间与方式
(一)各区县自行组织教育活动
1.时间:11月中旬—12月中旬
2.内容:由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各中小学校开展防灾自护知识技能主题教育活动;制作一块反映本区县中小学校开展防灾自护专题教育情况的展板(喷绘板,长2.4米,宽1.2米);选送一节主题教育教学课件光盘(刻录在DVD光盘上,授课对象、形式、内容不限);选拔1支12人参赛队参加全市展示活动(地震自救演练3人,火灾自救演练3人,心肺复苏互救演练三对6人)。
(二)全市教育展示活动
1.时间:12月下旬
2.地点:市建青实验学校
2.内容:
(1)集中展出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开展防灾自护专题教育展板和教学活动课件。
(2)展示中小学生地震、火灾自救互救和心肺复苏知识技能。
(3)观摩市消防局消防队火灾救护现场演练。
六、活动要求
(一)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全面发动、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各中小学校参与此项活动,努力提高防灾自护教育的普及率。
(二)要坚持知识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引导中小学校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科学组织形式多样的知识教育和逃生演练。
进入卫校的第二学期,学生们就接触到了较难理解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生理学。其特点是内容复杂,较难理解。对于现在这些中专学生来说,文化基础比较薄,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成为生理学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要循规蹈矩,而要说一些学生可以听懂的,通俗的一些语言,像和他们聊天一样,使他们掌握一些最基础的知识,才能让他们真正的学到一些知识。本人把一些课堂教学经常应用的一些方法阐述如下,供教师们探讨。
1 化繁为简法
在生理学中,有些内容是相当复杂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听懂。如讲到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异化扩散两种转运形式时,第一种是以通道为中介的异化扩散,这个通道就可以说成是像一条隧道似的,可以让物质通过;第二种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这个载体就是一个运输车辆,可以装运货物,使物质通过。又如讲授两种生物电的产生机制时,书上的内容都是关于一些带电荷离子的细胞内外转运的现象,由于离子的种类很多,转运过程也相当复杂,如果让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所以整个产生机制就不需要学生去费很大的精力与时间去必须弄懂它,只要学生掌握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时钾离子流到细胞外面产生的,而动作电位的上升的产生机制是钠离子内流产生的,下降是钾离子继续外流产生的,只要掌握这些内容就达到目的了,而你非要把产生机制讲解得透彻,让他们都得理解,都得弄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有些较难的内容让他们记住结果,记住一些问题的结论,而对于中间一些比较复杂、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简单讲解,这样可以节省学生的大量时间,让他们去记住一些可能对于以后临床工作用到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有很大的帮助。
2 启发式提问法
在上新课前,教师们一般都习惯提问一些内容,而在提问时就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比较僵化,学生可能一时知道答案,但是在脑子里不会停留时间太长。于是笔者在对于学生提问时采用这种“启发式提问法”。就是教师在提问于某一问题时,把接近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提出,然后让学生回答,看学生能否正确回答。由于提出的问题中有近似于正确答案的内容,所以对于该问题一无所知的学生无疑是一种启发,但又因为这一内容毕竟不是正确答案,要想回答这一问题又颇费些思考,启发他们把学过的知识重新在脑中过一遍,通过反复对照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下面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正常成人红细胞的值是(4.5-5.5)*1012/l。这一内容在平时的血液教学中已向学生讲过,并且是一个常识性的知识,必须得记住。若想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该内容掌握如何,可进行这种提问法,如用常规的方法提问为“正常成人红细胞值是多少”。但采用启发式提问法则可这样问“正常成人男性红细胞是(4.5-5.5)*1012/l么”或“正常成人男性红细胞是(4.5-5.5)*109/l么。而这样提问与前者比较使学生感到两种说法似乎都对,但又似乎不对。因为这两种说法只存在数量级上的差别,而前面的值是一样的,这样提问会使学生感到有很大的兴趣,因为这种有选择,有启发性的提问,会使学生心理有个思考、判断的过程,能把所学到的内容向这方面靠拢,对于所学的内容是个复习的过程,还可以提高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的准确性。显然启发式提问法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问题,是个强化刺激过程。如果学生能正确回答后,不但其本人而且其它同学也会对所提问题加深印象,如上例要想正确回答必须有数值及数量级的准确概念即“正常成人的红细胞的正常值是(4.5-5.5)*1012/l的正确答案。从而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提问于回答有温故而知新之感。本法主要适用于某些数据及容易混淆的内容,以强化某些正常值、概念、以及一些数值的记忆。
3 实物比喻法
把某些内容通过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物进行比较,也能使学生把那些比较深
,难理解的内容轻松理解和掌握。实物比喻法主要借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某些物体或动作来进行讲解,并通过奇特的联想,创造性地把各种事物巧妙地连接一起进行解说。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观察体会后,用某些动作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一种形象美而又适用的形喻可用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又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师也显得轻松自如。例如呼吸系统中肺通气的阻力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肺的弹性回缩力引起的。若把此问题讲解透彻,我们可以把肺比喻为一个已经充气的气球,所以此气球有一定的回缩的力量。当机体吸气时,就相当于向此气球再吹入气体,此时就会感到很费力,我们想特别是一些较厚的,回缩力大的气球更影响气体的进入,也就是肺的弹性回缩力大,弹性阻力就越大,越影响气体进出机体。又如视器中晶状体的讲解,可把晶状体为一个双面凸的透镜,也可以说晶状体是一个被两只手压扁的球体。正常时可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到视网膜。而近视眼的产生就是双手用力小了,此球膨大,便鼓了,而光线折射到视网膜前面,导致看不清远处物体;而当双手用力过大时,此球被压得非常扁,这样折射光线的能力增强了,折射到视网膜后面,也看不见远处物体,形成为远视;还有正常时球的表面是光滑的,如果出现了几处小口或有破损时,变粗糙了,就形成了散光。实物比喻可以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较为形象地记住人体器官的一些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要把所讲授的内容事先和一些实物相对照,找出所教内容和一些实物的联系,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加以应用,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4 其他教学法
除以上几种教学方法之外,当然还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加以利用。如绘图教学法,生理学虽然涉及的图形较少,有些内容也可以通过绘图法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眼、手和脑综合性直观感觉作用,使学生在大脑中容易建立起牢固的实物形象;如归纳讲解法,此法是在讲解了一些内容或进行了一段学习后,教师加以归纳或引导学生加以归纳,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融会贯通,进行记忆。如手势教学法手势记忆法就是运用手势来形象地表示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以便加强学生的立体概念。
以上列举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的一些教学方法。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及习惯又不尽相同,所以不见得全部采用。另外,生理学各章节的内容各有特点,教学方法也要相应地变化,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记忆知识虽是学生的事,教师若能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指导学生掌握适当的记忆方法,使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无疑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在小学中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设计能启发学生思考又乐于被学生接受的“引子”,对学生阅读进行引导,真正在“读”中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一、抓“题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时若善于以“题眼”作为破题和导读的“切入口”,让思维冲突在课题上“纠结”,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读书欲望一下子被激起,他们能迅速进入课堂教学情境之中。
如笔者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在初读文章后提出:“为什么课题叫《只有一个地球》,而不是《保护地球》呢?”教师:“这问题提得非常有思考价值,看谁能解答这个问题?”生:“‘只有’是独一无二,‘保护’不能说明地球的唯一性,大家就不会那么去重视,所以用‘只有’最恰当。”笔者见学生对题眼已有粗浅的认识,就从中拓展:“课文中哪些方面最充分地表现了‘只有’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深读精思,依次读懂了更多内荣。
二、识“文眼”
“眼”就是“中心”,就是“主枝”。 题目有“题眼”,文章也有“文眼”。 抓“文眼”导读,提纲挈领,能避免过细过碎的课堂提问。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过“附辞会义,务总纲领”,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民间不是也有“打蛇打七寸”的说法吗?小语课本中每篇文章都饱含作者的慧心。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就是文章的“文眼”、文章的“七寸”。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迅速捕捉住“文眼”,破“眼”而入,循循善导,阅读教学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绿色千岛湖》一文时,笔者注意到全文是围绕“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这一中心意思展开。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这一“文眼”。再读课文时,分别找出描写千岛湖自然美景和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的段落。然后,紧紧扣住这个引领全文的中心句,让学生品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领悟大自然造福于人类,人类要和自然保持和谐的道理。
三、悟“情眼”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使学生人格和个性得到完美、和谐的发展,达到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定是教材中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因素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结果。课前,教师应深入了解课文背景,体悟文章内涵、意蕴,要“未成曲调先有情”,把握好情感基调再进行导读,发挥情感的独特功能。这个情感基调,就是“情眼”。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涉世不深,把握情感的能力还远未具备,情感之弦还需教师来调拨。因此,教学之初,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通读全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帮助学生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让他们如临其境,与作者情感融为一体。这样文本、教师、学生才能三位一体,达到情感上的共振。
四、寻“线眼”
一、引导学生认识欣赏生命
我们知道,小学生虽然充满生命的张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在学习一些富有生命意识的课文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记得《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指导员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教科书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学习到这一内容时,许多生活在今天优越环境下的学生认为这样的举动不值得,有的则认为指导员的精神很伟大,他的生命很有价值,更加激励当代的学生奋发学习。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理解,我通过举办小型辩论会、课后阅读相关材料等方法加以引导,适时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通过榜样珍惜自我生命
小学生具有思想不成熟的特点,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有时感到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学中,我借助一些榜样,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信心,使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为他们的生命确立了一个支点,引导他们善待生命。比如教材中《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等那些身残志坚、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再比如,教材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的作者。作品教育人,作品的作者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很好素材。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张海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反省自身,学生就会懂得更应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三、引导学生体悟人间真情
现实生活中,往往生命因为爱而精彩,而爱又能为生命创造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伴。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13个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个小时后终于获救。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同样的感人事迹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许多,我们可以播放现场视频,让学生们一起感悟了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
四、引导学生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
在珍爱自我生命的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注重对学生进行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教育。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小音乐家扬科》这两篇课文中,两个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悲惨死去的主人公,同样能激起学生的同情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当学习《穷人》一文时,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救助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的高尚品质也同样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美好种子。
五、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彩。
1.导入课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我在导入课堂(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时,在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有时场地采用半圆形、梯队形、五角形、马蹄形、梅花形等不同常规的设计,给学生好奇、新颖的感觉。在热身活动时,可采取否定上位的自由运动,师生一起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有时安排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一起自编自舞,或模仿各种动跳跃的随乐活动和无拘无束的唱游,等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2.新授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地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新授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摆设在斜面上,在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问题有:垫子的用处?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这时学生便围绕着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我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再用重问与轻问相互交替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最后再运用近问与远问的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教给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如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文的工作,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低段年级的学生应从明意开始,会用完整的话表达内容的要求、简易的做法等。中段年级学生应学会观图明意,能对文字部分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意;能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边读边议,逐步认识结论。高段年级学生要求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进行独立思考,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在课前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
我校从2009年开始实施生本教育,生本教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办学理念,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目标,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办学宗旨,令课堂更加实效,学生表现自然,师生关系融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有效性是关系教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更好地了解中学生学习的现状,探索适应中学生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们组织了本次抽样问卷调查活动,并对本次活动的调查情况展开交流研究,现将问卷调查及交流研讨的情况及思考报告如下:
一、调查概况
本次的调查对象是我校初中部七、八、九年级各年级的一部分学生,抽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共回收200份,回收率达100%。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经过严格数据统计,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方面。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文对回收的200份问卷进行分析和讨论,调查结果及简要分析如下:
(一)学生的预习情况
课前预习是听课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
1.有的同学表示课前预习对自己学习有很大帮助,所以习惯预习;而有的同学表示预习对学习并没有什么帮助,所以不预习。你呢?
A.不预习 B.很少预习
C.老师布置预习才预习 D.经常预习
9%的学生选择了A不预习,31%的学生选择了B很少预习,36%的学生选择了C老师布置预习才预习,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D经常预习。不少学生习惯于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这表明预习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相当薄弱的环节。
2.如果你预习,那你都经常预习哪些科目?(注意:上面选不预习的同学不用填)
A.自己喜欢的科目
B.自己喜欢的那位老师所教的科目
C.家长强调的重点科目
D.预习自己认为成绩不理想的科目
3.预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你常用哪一种?(注:不预习的同学这一组题目不用填)
A.把要学的内容看一遍
B.阅读要学的内容,并归纳出重点和难点
C.阅读要学的内容,归纳出重难点并划出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
D.阅读要学的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疑难
从这两道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只把预习当成额外作业去完成,没有作为能力去培养。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培养能力。我们应该把预习当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能力的一个途径,力争改变学生长期形成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长期依赖教师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
4.我们现在在课堂上常用的学习方法有 (选三种)
A.听老师和别人讲 B.做作业练习
C.动手实验操作 D.自学
E.小组讨论交流 F.读读背背
G.与同学合作学习 H.读课外书
I.用电脑 J.先独自学习再听老师讲解
K.其他
5.对你来说,下列哪种学习方式的效率最高(指听得懂、学得快、记得牢)?
A.独立自学 B.老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
C.听同学讲 D.给同学讲
E.和同学一起学 F.其他
6.我喜欢的老师是怎样的?(可多选)
A.幽默、风趣 B.一讲到底
C.一堂课全让我们自己学习
D.耐心辅导学生 E.不拖堂
F.采取各种方法激发我们学习的积极性
G.经常用电脑给我们上课 H.作业少
G631
近几年,各种媒体报道的小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出现,而且有攀升的迹象。这些悲剧不断重演的背后,是社会、家长、教师只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多关注,大量的精力花费在孩子的智力培养上,而忽视生命教育的结果。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地方课程》有这很多生命教育的结合点。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地方课程的教学,让孩子学习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的主题,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非常有必要把同一主题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主题教学活动。
一、拓展教材外延,激活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就地方课程教材的内容而言,通俗易懂,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都能看得懂。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感知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呢?
教材是教与学的工具,但不是惟一的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
各年级在生命教育主题的内容上各有侧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活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来展开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进行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在营造课堂氛围时我们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
1.情境再现法。在课开始之初,教师创设学生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视频、图片欣赏法。利用视频的精彩画面和声像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悟所学的知识,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利用生动鲜活的图片让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受。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一进课堂,就必须进入“引导“角色,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教师要用自身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对学习内容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体验实践式生命教育
1.看安全教育专题片法。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和长辈的呵护下长大的,他们抵御意外伤害的意识还较为淡漠,自我保护能力也急待提高。因此要通过看《交通安全》、《火灾防范》等专题片来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2.故事讲述法。讲述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各类故事,使学生产生对某些问题的感性认识,再加上简要分析,使大家获得相应的生命知识和激起珍惜生命的思想情感。
3.名言警句法。学生阅读和搜集一些富有生命哲理和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和俗语等,使大家得到心灵的感染和熏陶,从中获取生活和人生智慧的美的启迪。
4.情境表演法。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大家置身在一定的情境中,培养学生遭遇情景时如何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从正确中学到应有的智慧,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高年级地方课程教材中青春期教育方法:自我悦纳体验模式
①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②引导探究,形成初识。
③组织参与,促进悦纳。
④激励反思,内化外显。
6.小组讨论法:在教学中,通过分小组学生自由讨论的方式,引起学生共鸣,让孩子明确辨析正误,了解一些正确的做法,掌握更多的知识。
7.在教W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学习积极性。重视实践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将查找资料、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出黑板报、游戏活动、模拟练习、组织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实地体验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优化教学效果。
四、结合课外活动,助推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在课堂上未必能一一涉及,而且生命教育又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其实践性比较强,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这样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所以形式多样的、富有实践性的课外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在生命教育中强调通过课外活动来实施生命教育。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与地图、电影、电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整合,拓展地方课程的时空领域,有机地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五、家校合力,拓宽生命教育渠道
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和配合。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生命教育才能青春常在。
整合学校生命教育资源,可以从整合师资力量、家庭和社区资源这几个方面进行。整合师资力量,就是要调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关注学生的成长状况,全身心地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认真分析,及时解决,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指导者、教育者和鼓舞者。整合家庭和社区资源,就是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的优势,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作用,对学生的变化和发展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关怀。
总之,生命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认知过程,不是靠一时的感情冲动和言语说教能完成的。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主题的内容也贯穿了一到六年级每一册地方课程教材中。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全力配合,形成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