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1 09:00: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合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合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篇(1)

Abstract: in the market economy is gradually standard and improve the process, because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fierce competition, the risks of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creases day by day. To correctly identify risk factors, strengthen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educe and avoid the risk loss, is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re facing an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nalyze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void risk.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Risk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to avoid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风险管理概述

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对潜在的、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损失或规避风险。

由于建设项目具有工期长、投资大、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一次性等特点,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并且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将给工程施工目标(成本、质量和工期)的实现带来困难,甚至造成重大的损失。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危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实体经济,在此过程中,如何有效控制风险,是企业决胜的重要筹码。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在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下,做好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是企业抓“机”避“危”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恰当的分析和正确的预测来规避风险,从而保证施工项目能实现预期目标,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对现代建筑施工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建筑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把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有的施工企业制定了一些风险管理的措施, 但仅局限于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中编制的一些在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保证措施, 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对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只注重业务量, 缺乏专业风险管理经验。

2.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风险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建筑企业普遍没有系统化、制度化、程序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没有主动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 组织结构中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导致抵御风险的能力低, 增加了组织结构的运行风险。

2.3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数据可靠性差

主要表现在,投标期大多数承包商缺乏对经验、数据的积累与分析, 对于拟投标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不够透彻, 存在投标的盲目性, 形成了投标成本高而中标率低的反差; 施工期对于项目中不断发生的各种变化不能做到充分预测, 造成当风险到来时, 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经常凭经验临时决策处理风险, 管理成效低。

2.4 轻视合同管理, 索赔意识淡薄

合同体现着承包商的利益, 是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载体。合同管理和索赔管理是施工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针对外界风险的关键措施。富有成效的合同管理, 可以使工程利润增加10%~20%, 而技术优化增加的利润最多不超过3%~5%。由于传统习惯, 国内承包商对合同管理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 索赔意识淡薄, 无意中增加了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 尤其重要的是, 丧失或忽略了合同对风险再分配或转移的功能。

3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3.1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项目风险管理

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其目的就是通过管理风险,实现损失最小化、机会最大化、利益最大化、业绩最优化和决策最优化;管理的重点是关键性风险和源头性风险;风险管理实施,要靠科学的工具和方法。项目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完全在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及方法的指导下进行。但因项目过程的长期性和决策、实施的复杂性,其风险管理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在整个过程中,风险管理应有所侧重。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和实施阶段的风险管理,不同于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是项目风险管理的重点。

3.2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可以根据项目特点,按照不同的途径进行分解。一般可以把项目风险因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方面的风险因素。一是市场供求总量的实际情况与预测值有偏差;二是项目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实际价格与预测价格的偏差,这三方面可以作为市场风险因素的第二个层次。可根据需要和可能,还可以将其展开分解为第三层次,甚至第四层次。

(2)技术方面的风险因素。对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靠性认识不足,达不到生产能力、质量不过关或消耗指标偏高;高新技术开发项目,还必须考虑技术的成熟度以及技术更新速度;引进国外二手设备的项目,设备性能能否如愿;有些项目,技术的可行性也可能成为一种风险因素;另外,工艺技术与原料的匹配问题也是应考虑的风险因素。

(3)资源方面的风险因素。在投资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阶段,对地下的资源和地质结构情况尽管有所依据,但限于技术能力的局限性,对地下情况有可能认识不足,成为项目的风险源。

(4)工程方面的风险因素。对于矿山、铁路、港口、水库以及部分加工业项目,工程地质或水文地质情况十分重要。但限于技术水平有可能勘探不清,致使在项目的生产运营甚至施工中就出现问题,造成经济损失。

篇(2)

1.1违规风险

违规风险是指企业所发生的行为违背了现行法律法规,所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从实际来看,企业违规风险主要表现在:

(1)企业设立风险。如企业设立不符合法律规定,并存在不规范运行等问题。

(2)并购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在实施并购的行为中,由于并购涉及的法律面广,且程序比较复杂,这就增加了法律风险的可能性。

(3)用工风险。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既是自我保护的一种形式,也是确保职工合法权利的有力举措。但是,由于用工行为不规范,在违约、辞职等方面,存在违反法律的问题较多。

1.2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不按交易的约定履约,进而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违约风险比较频发,其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企业违约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在合同订立、转让以及生效、履行中,由于某些因素导致企业难以履行约定,造成违约风险的出现。

1.3侵权风险

在法治社会,侵权行为的发生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如企业在发展中发生环境污染等侵权事件,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侵犯知识产权等。

1.4不当行为风险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于对利益的追求,进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采取不当行为,谋求自身的利益,由此所带来的法律风险并存。一方面,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在相关行为的发生过程中,缺乏对所做行为的正确认识。如在涉外反倾销中,缺乏应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缺乏自我保护,且对外部法律环境不是十分了解,进而在法律问题的处理等方面比较缺乏。

2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现状

现代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这就强调法律风险管理的狠抓落实。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现代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如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缺乏重视、管理机构职能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步伐。

2.1法律风险管理落实不到位,管理机构职能不完善

当前,不少企业尚未建立专门的法律机构,未使法律风险管理得到有效落实。一方面,所建立的法律部门缺乏独立职能的体现,受制于企业部门的管理或影响;另一方面,管理机构缺乏完备的规章制度,法律风险管理更多的是一时之风,缺乏长效工作机制的构建。因此,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流于形式下的管理状态,无益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作用的有效体现。

2.2法律风险意识不强,合同风险偏高

企业法律风险意识的提高,是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基础。而不少企业缺乏法律风险意识,在主观能动性上缺乏行为的支撑。首先,企业合同法律意识薄弱,在合同行为的过程中,规范程度不高、内容漏洞百出,潜在的风险明显增加;其次,企业缺乏有效的合同审查论证,尤其是违约责任条款的落实,是合同风险偏高的重要因素。在实际中,一些企业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前期的调研论证工作不足、签约行为草率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经营发展的风险,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3法律风险管理缺乏重视,相应的投入不足

法律风险的发生,一方面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经营发展;另一方面不利于企业品牌的构建。因此,注重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内容。但是,企业领导层缺乏对法律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管理工作缺乏实质性构建。首先,专业人才缺乏,不利于法律风险管理的落实;其次,缺乏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在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构建。

3强化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法律风险管理的强化,关键在于如何夯实其实施的内外环境,并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健全监督体系,从本质上优化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那么,具体而言,强化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强化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夯实实施的内外环境

良好的意识形态,是提高法律风险管理实施效率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企业管理层要认识到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狠抓落实;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要提高文化素质,尤其是在法律知识、风险防范等方面,要提高相应的防范意识,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首先,夯实法律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确保法律风险管理落实到位;其次,企业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上下参与其中的积极主动性;最后,企业管理层要强化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将企业经营管理、法律纠纷处理等纳入法制化轨道。

3.2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严格法律把关

现代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步建立完善的、专门的法律防范管理机构,切实将法律风险管理纳入新的发展轨道。这就需要:

(1)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法律管理队伍;

(2)推进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全方位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3)立足企业发展改革的需求,严把企业决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风险,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4)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工作原则,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篇(3)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没有明确的定位风险管理,没有在企业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更是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负责管理风险。因此,企业风险管理的机制不够建全,导致处理风险、预防风险的能力很差,从而也增加了企业施工过程中的风险。

(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许多的企业经营者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识都很薄弱,对风险管理认识的重要性不足,因此,根本就没有把风险管理意识作为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有的企业还是有些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但这些风险管理措施仅仅是相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安全方面来说的,这些风险管理措施没有系统的、明确的管理目标,主要还是分布在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设计这些文件当中,根本就没有正式的风险管理项目。而且,企业经营者重视的基本上是业务量,施工技术上的管理与他们无关,致使他们不具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企业经营者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学习和研究,对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都不清楚,更别说在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上。

二、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一)合同风险的对策。

提高合同管理的质量就必须要加强施工合同的管理,这是我国切实可行的工程风险预防管理机制中的一个主要的防范措施。合同签订管理、书面资料管理、合同履行管理等都是合同内部措施,同时也是法律服务机构、合同监管部门等实施的外部管理。合同签订的规范,合同风险自然就避免了,而且施工合同不但是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还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

(二)组织风险的对策。

施工企业者或承包人应有回避风险的意识,且还要重视风险,不管是对人力、物力、财力还是其他方面的投入,都要提高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质量及其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安全意识。承包人应选择合适的人员来担任风险管理部门的经理,同时加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风险教育培训。培训管理人员在现代项目管理上的一些新工具、新方法、新技术,培训施工人员熟悉并掌握新方法、新工艺的操作方法。从而使广大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增加他们的忠诚度和凝聚力。

(三)工程环境风险的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风险面临很多未知的因素,自然环境也是风险中的一种。针对着这些自然环境的因素如:气象条件、火灾、自然灾害、爆炸等,施工单位可以选择工作保险来转移风险。有意识的将风险转移到和其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另外一方来承担,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损失。同时,要加强对爆炸和火灾的监控,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及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并树立他们风险防范的意识。

(四)安全和技术风险的对策。

技术风险也属于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中的一项,为了降低技术上的风险,施工企业要制定一系列的科学的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并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施工工艺来加强管理工程物资,同时加强施工器械的管理。在各种风险里面,建筑施工企业最关心的一种风险就是安全风险。安全风险关系到企业在这个项目工程上的收益以及它的生存发展。因此,重视安全生产是施工项目管理上的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控制和防范会引发安全风险的环节和因素,从而减少安全风险。

(五)资金和错误假设风险的对策。

资金风险同样也是施工企业的重要风险。为了降低资金的风险,首先施工企业要提高风险意识,对信誉好的企业予以投标。其次,要求施工建设方支付工程担保款,从而转移资金的风险,同时也解决了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最后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施工许可证的管理,政府部门还要建立一个建筑市场的登记制度和信用评价。发现有违规的建设单位就进行登记和通报批评,并限制其以后的建设项目。根据合同的需求,其项目范围会随着工程的进展而增加承包商的风险,这种的错误假设风险会导致工程的风险。

篇(4)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常见风险因素

1.成本控制风险。成本控制也是项目目标控制的主要内容,成本控制风险可以采用赢得值方法来进行跟踪及控制,在项目的开始阶段依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编制成本控制计划,然后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各个阶段的项目赢得值对比分析可以确定项目的各个时段成本控制情况,对于成本超支部分应该进行重点分析,分析成本超支的原因,以及其对总成本控制的影响,并制定出后续工作项应该采取的成本控制办法,不断地加强材料的采购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其他技术措施管理等方法来控制成本风险,最终实现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目标。

2. 质量控制风险。质量的控制对于一个项目来说是项目成立的根本,一旦质量控制出现风险,项目的质量出现问题,轻者花费高昂的代价进行加固处理,重者项目完全失去使用功能,成为废品。所以对于项目来讲质量重于泰山,质量的风险控制需要渗透到项目实施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设计、施工、采购、安装及设备调试试车等等。在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我们就应该确定质量的总体控制目标,然后把各个目标进行分类及分层分解。在总体的质量控制体系中,相关的各个参与单位都要编制出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制度的建设,人员的组织安排,其他各种配套工作及设备的完善等等。做到专人负责专项的工作质量控制,责任到岗到人,并经常性地不定期地组织项目参与人员培训学习技术知识、管理方法。严格执行自检互检,监督检查工作,控制每一个工作项的质量。坚决做到前一工序质量不过关,后续工作不得进行的细节管理制度,通过各个环节的细节质量控制最终实现整个项目的质量目标,合理地规避项目质量控制的风险。

3.人身安全及健康控制风险。人身安全及健康风险主要体现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于项目施工的安全控制方面。由于项目实施过程中高空露天作业较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施工生产周期长,工作环境恶劣,安全可变因素较多,各个参与施工的单位较多,人员较为复杂等等各种不利因素,使得项目实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安全及健康方面风险。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这方面的风险控制也越来越重视。国家也制定了“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管理体制来控制安全风险。具体到企业或项目上来讲,我们自身也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设置专职专业的安全员负责安全的管理工作,定期组织项目参与人员进行安全学习和安全交底,使得安全意识灌输到每个项目参与人员的脑子里。发动群众的力量,群策群力,走群众路线,所有群众都参与到项目的安全管理和控制工作中来。

4.政策变化风险。政策的风险往往是很难控制,但是作为国内项目来讲相应的政策都是有一个延续性,因为国内项目的政策变化风险不大。对于国外项目的政策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国外项目管理之前需要对当地的政策进行全面的分析,寻找出一套合理的规避国外政策风险的方法进行项目管理。包括合同的签订、合同的控制、管理程序及技术规范以及保险购买等等。

二、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

1.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

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风险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受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意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没有将风险管理纳入项目管理的内容中。有些建筑企业在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时候,虽然采取了一些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但没有全面考虑风险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仅对局限于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控制,缺乏明确的、系统的风险管理目标,以及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方案,使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举步维艰。

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很多建筑企业风险管理没有建立起制度化、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致使体系不健全。具体说来,建筑企业缺乏管理工程项目风险的主动性措施,一旦面临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将处于被动地位,而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也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在决策过程中主要依靠个人的经验来判断,有些决策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持,带有盲目性,使得企业化解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增加了企业组织机构运行的相关风险。

3.建筑合同管理的漏洞

建筑合同管理的漏洞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瓶颈。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由于建筑合同管理的漏洞引起的纠纷比比皆是。对于建筑合同的管理,一直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薄弱环节,建筑企业没有予以合同管理足够的重视,后期建筑工程出现变更索赔等情形,将不利于建筑工程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而言,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国内外承包商对合同的管理普遍认识不足,缺乏索赔意识,客观上增加了建筑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没有发挥合同在转移风险和再分配风险方面的作用。

4.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

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也使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陷入困境。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由于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使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数据可靠性较差。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滞后,缺乏对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没有对拟投标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透彻的分析;另一方面,建筑企业还没有建立业主、供应商、分包商等的信用档案,不能对业主、供应商和分包商的信用进行动态分析,无法为投标决策、选择供应商和分包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因此,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势在必行。

三、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针对上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是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关键。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应在建筑工程企业树立起良好的风险回避意识。对建筑企业而言,建筑企业应加大对建筑工程风险的宣传力度,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方面加大对防范风险的投入,落实施工现场管理,强化人员安全意识,提高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不仅如此,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使操作人员能够熟悉新的工艺和方法,熟练掌握工作需要的技能;管理人员能够懂得新环境下项目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掌握和运用,避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产生。

2.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也是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重要环节。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加强工程项目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做好内控是关键。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防范而言,监督制度建设是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的关键环节。对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风险防范,应重点控制容易出现风险的三个环节,分别是资金管理使用、劳务使用管理、材料设备的采购。以监督机制为入口,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就是要以惩治制度建设为重要内容,健全公开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腐败案件,通过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完善举报、案件检查、案件审理、效能监察、专项治理等方面的制度。

3.重视建筑合同管理

重视建筑合同管理在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建筑合同是建筑企业经营的重要载体,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重视建筑合同管理,是建筑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由于建筑合同引起的工程变更和索赔意义重大。对建筑企业而言,重视建筑合同管理,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是防范建筑工程外界风险的关键性措施。合同管理在增加建筑企业利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筑企业应充分意识到建筑合同管理的重要性,通过科学有效的合同管理,促使建筑企业项目工程利润的增加。

4.完善风险信息系统

随着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完善风险信息系统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也至关重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管理,有利于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而言,在投标决策的过程中,企业通过完善风险信息系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调查和预测,降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具体说来,完善风险信息系统,应分析并研究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文件,立足于建筑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通过了解当地的气候、地形条件,调研当地的原材料市场,研读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资料等,在广泛收集风险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工程的现状,将可能的风险因素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找出对工程项目影响较大、引发较大损失、出现概率较高的风险因素,针对每一类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对策,并制定风险发生时能够尽量减少损失的应急对策。

三、结语

总之,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深入了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的基础上,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应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重视建筑合同管理、完善风险信息系统,不断探索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断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进而促进建筑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二、当前我国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我国建筑企业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经营者和工程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都比较薄弱,没有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没有将风险管理纳入项目管理的内容中。尽管有些建筑企业采取了一些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但是还仅仅局限于在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一些保证工程进度、安全和质量的措施,没有明确的、系统的风险管理目标,缺乏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方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的重要性。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只是重视工程数量和质量,忽视了施工技术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的相关经验。

2、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很多建筑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制度化、系统化以及程序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主动实施风险管理的意识,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也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在决策过程中主要依靠个人的经验来判断,有些决策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持带有盲目性,使得企业化解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增加了企业组织机构运行的相关风险。

3、没有给予合同管理足够的重视,索赔意识淡薄。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合同体现着其的利益,是建筑企业经营的重要载体。对合同的管理和对索赔的管理是建筑企业相关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防范外界风险的关键性措施。科学有效的合同管理,能够使建筑企业的项目工程利润增加10%~20%,而通过优化技术使工程项目增加的利润不会超过5%,可见,合同管理在增加建筑企业利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国内外承包商对合同的管理普遍认识不足,缺乏索赔意识,客观上增加了建筑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没有发挥合同在转移风险和再分配风险方面的作用。

4、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完善,数据可靠性较差。一方面,当前,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数据可靠性较差。主要体现在:在投标期很多承包商都缺乏对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没有对拟投标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透彻的分析;在施工期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种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估计不足,没有充分预测,使得风险到来时,缺乏全面的数据支持,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只靠经验进行临时决策来处理风险,风险管理的成效较低。另一方面,建筑企业还没有建立业主、供应商、分包商等的信用档案,不能对业主、供应商和分包商的信用进行动态分析,无法为投标决策、选择供应商和分包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三、加强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提高建筑企业各级项目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一方面,建筑企业的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应该树立良好的风险回避意识,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使操作人员能够熟悉新的工艺和方法,熟练掌握工作需要的技能;管理人员能够懂得新环境下项目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另外,建筑企业还应该遵守行业的法律法规,严禁无资质企业挂靠和非法转包,对发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资质、技术能力以及资信等进行严格考察,避免承担工程项目的连带责任。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应该选派不同的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对于那些风险较大、工程复杂的项目,建筑企业应该选派知识水平较高、施工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加强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对项目的支持,合理配置资源,尽可能减少由于承包者自身原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2、从内部加强对工程资金的控制。工程款必须要进企业的账户,经企业审查后再拨付项目部,严格监控工程资金的流向,一旦发现资金问题必须立即进行纠正;在签订施工合同时也与业主进行约定,工程款不打入指定的企业账户,产生的后果由业主承担;在选择投标工程和项目部时,对于那些资金不到位的工程,要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项目经理承担。

3、加强预测过程和决策过程中的风险监控。加强对预测和决策过程的风险监控是建筑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投标决策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调查和预测,主要工作包括:分析并研究相关的文件,了解当地的气候、地形条件,调研当地的原材料市场,研读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资料等,将可能的风险因素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找出对工程项目影响较大、引发较大损失、出现概率较高的风险因素,针对每一类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对策,并制定风险发生时能够尽量减少损失的应急对策。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对内部管理报表和财务报告定期进行分析,识别企业资金、财产和效益等面临的风险,此外,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还应该了解本企业公共关系网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给企业有效化解危机提供品牌支持。

4、建立健全建筑企业的风险监控系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管理。首先,事前监控主要是建立起风险预警体系。风险预警管理是指采取超前或者预先防范的管理方式,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防范,一旦在监控过程中有风险发生的征兆,应该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控制不良后果的发生。其次,事中监控主要是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管理,对项目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实施有效管理。在组织内部建立抵御风险的机制,以施工项目为中心,把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在企业和项目两个层面上设立项目风险管理机构并确定责任人,给项目的成功奠定组织基础。再次,事后监控是制定应对风险的应急计划,实施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保持工程项目管理按照既定计划进行,不发生大的偏差,为了保持工程项目建设的高效率,应对各种风险的应急计划是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应急计划包括对风险的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完成计划假设、风险影响和适当的反应等。

篇(6)

中小企业是我国数量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增加财政税收、缓解就业问题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过程中税务风险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发展时间短,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建立往往不够完善,对于税务风险的防范和承受能力都比较差,而且大多中小企业通常在管理中不够重视税务风险管理,因而一旦税务风险触及税收法律,必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本文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以及税务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产生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进行分析,并为加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内部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1税务风险管理的定义及现实意义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相比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更为隐蔽。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在兼顾经营目标的前提下,通过系统、有效的管理,避免或减少其遭受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和机会成本的管理过程。①近年来,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经济背景下,广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重重,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利润空间缩小的现状,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更是大为提高,中小企业只有通过税务风险管理才能减少税务风险,使企业损失最小化,保证生产经营环境的安全,促进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使中小企业经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2基于内控视角的我国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现有研究认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形成原因既有税收立法制度不完善、税收相关政策多变、税收执法不够规范等外部原因,也有企业税务风险意识不强、缺乏税务方面的内部控制体系、纳税专业水平不够等内部原因,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企业内部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将造成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根源分为如下三项。

2.1中小企业管理层普遍缺乏税务风险意识

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管理层普遍能够意识到企业税务风险的存在,但相较于税务管理专家,甚至大企业的管理层,中小企业管理层普遍对税务风险意识淡薄,往往低估企业所存在的重大税务风险,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很少的中小企业管理层主张进行系统的税务风险管理,而其他大部分管理者都是打算等到税务风险暴露时再通过关系人脉来解决,消极守法意识严重。因而中小企业管理层通常没有形成研究国家税收相关政策和企业税务风险的习惯,更无法在经营中对涉税事项处理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缺乏主动研究国家相关税收法规政策及防范税务风险的意识、动机和积极性。管理层对待税务风险的这种态度在管理中表现为对企业税务风险相对比较忽视,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不重视对企业各部门人员税务常识的普及,更不会将税负成本的高低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中,因而在不知不觉间企业的税务风险就形成了。

2.2税务相关认识存在误区

大多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既然企业税款是在财务部门核算时产生的,那么税务风险必然就来自财务部门,而忽视对其他业务部门的税务管理。而实际上企业的纳税义务产生在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环节中,而非产生于财务部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项经营管理都对企业纳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企业生产是企业经营生产的核心环节,企业生产过程中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生质量方面往往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对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则很少有中小企业设置专门的管理制度,以至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只考虑生产成本、产品质量,而不考虑在生产过程中因不同生产工艺和材料构成对企业税负的影响,甚至出现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不惜以提高企业税负为代价,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税负。又如在企业签订各类合同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有意识聘请法律人士审核合同以规避法律风险,但很少有企业有意识在合同签订前请税务人士审核合同以规避税务风险,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合同内容涉及的合同性质、交易价格和付款方式等因素都直接会对企业税负造成影响,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增大企业税务风 险。还有在企业对各部门、各环节的绩效考核中,往往没有对税务费用因素的考核,例如对销售部门大多只考核销售量,那么销售人员在开展营销活动时,往往只考虑这一行为对销售业绩的影响,而不关注该行为对企业整体税负的影响,而实际上不同的营销模式和促销方式的选择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税负,不当的营销模式和促销方式的选择必然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中小企业在各经营管理环节中如果忽视了税务风险,必然直接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产生,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给企业带来惨痛的教训。

2.3中小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多中小企业因为成立时间短、规模小,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大多存在财务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财税不分家的问题。由于对税务管理专业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组织设计中通常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和岗位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只是以财务管理代替税务管理,而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通常素质较低、工作繁忙,认识不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因而无法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合理评估生产、采购、销售和筹资等环节税务风险的大小,更谈不到分析、评价和管理。而事实上,税务管理要求较强的专业性和一定的经验累积,尤其是税务风险管理,只有专业的高素质人士投入相当的精力去识别、预测、评估、分析税务风险,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另外,大多数中小企业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双向沟通机制和完善的信息系统,因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上下级和平级沟通都存在一定的障碍,无法确保重要信息的正确传递和及时反馈,税务风险管理相关措施和政策难以落实,税务管理难度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难以实现。

3加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内部管理的建议

3.1建立包含税务风险管理文化的企业文化

首先要求中小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通常是企业老板)重视企业税务风险,认识到企业税务风险发生对企业的危害性,理解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对企业健康发展的意义。而在调查中也发现,经营时间较长的中小企业较经营时间较短的企业对税收风险的认识提高一些,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已经在税务问题上“吃过亏”,随着经营年限的增加,很多中小企业管理层已经通过经营实践认识到税务风险的危害性。只有管理层真正重视税务风险管理,才有可能在企业内部进行系统的税务风险管理,营造良好的税务管理气氛,在制定企业经营目标时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在企业日常经济管理中将税务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环节中,对涉税事项的处理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要实现这样的税务管理目标,首先就是要将企业税务管理目标传达到企业各个部门和各层级,使企业全体员工都要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实现该目标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工作中严格落实税务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加强对与涉税事项相关人员的税务风险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培养其形成研究国家税收相关政策和企业税务风险的习惯,同时在管理中要将税负成本的高低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中,从制度上激励其在各项工作计划执行过程中,都要考虑对企业整体税负的影响。

3.2建立高效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

完善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明确企业治理结构各层面的税务风险管理责任。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企业,在组织设计中就要设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赋予对应的权限和职责,负责整合管理企业的税务风险,落实各项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统筹管理各个业务部门的生产经营的涉税事宜,尤其对于合同签订过程、生产营销过程、筹资投资过程等重要的生产经营环节要特别注意防范税务风险。对于小型企业和新办企业,因企业规模较小,业务较为单一,企业涉税相关事宜较少,没必要设立专门的部门岗位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更适宜外聘税务人员担任企业税务顾问,对企业各项业务进行专项的税务风险评估并随时提供税务咨询帮助。

3.3构建中小企业信息沟通机制

为顺利开展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各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在经营中建立起迅捷高效的信息管理与沟通制度,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沟通制度。首先,建立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信息沟通制度,对企业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信息沟通内容、方式、负责部门及人员、沟通流程等都要做出明确的制度规定,并依规定认真落实执行。其次,在企业内部设立内部信息反馈系统,各部门凡是在日常工作中涉及与购进、耗用、损失、销售及库存的有关日常生产经营情况,都要定时进行信息反馈,尤其与企业资产负债、重大计划和决策等相关的税务风险信息要按规定进行反馈。同时设立外部信息获取系统,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部门在开展业务时,要经常与客户、供应商、税务机关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获取税务风险管理信息并按规定反馈。通过对内外涉税信息的及时收集掌握,才能使企业在分析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时及时发现并应对税务风险,并能使企业最大限度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根据税收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的产生。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内部产生税务风险的原因很多,各企业只有针对自身特点,认真分析税务风险的特性及产生的根源,才能探索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的、切实可行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法和风险应对措施,从根源上对税务风险进行控制与管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安全,推动企业稳健发展,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威.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2.

篇(7)

1税务风险管理的定义及现实意义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相比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更为隐蔽。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在兼顾经营目标的前提下,通过系统、有效的管理,避免或减少其遭受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和机会成本的管理过程。许鲁才,张晓试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J].企业导报,2009(5):126-127

近年来,在国际经济持?m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经济背景下,广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重重,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利润空间缩小的现状,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更是大为提高,中小企业只有通过税务风险管理才能减少税务风险,使企业损失最小化,保证生产经营环境的安全,促进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使中小企业经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2基于内控视角的我国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现有研究认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形成原因既有税收立法制度不完善、税收相关政策多变、税收执法不够规范等外部原因,也有企业税务风险意识不强、缺乏税务方面的内部控制体系、纳税专业水平不够等内部原因,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企业内部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将造成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根源分为如下三项。

21中小企业管理层普遍缺乏税务风险意识

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管理层普遍能够意识到企业税务风险的存在,但相较于税务管理专家,甚至大企业的管理层,中小企业管理层普遍对税务风险意识淡薄,往往低估企业所存在的重大税务风险,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很少的中小企业管理层主张进行系统的税务风险管理,而其他大部分管理者都是打算等到税务风险暴露时再通过关系人脉来解决,消极守法意识严重。因而中小企业管理层通常没有形成研究国家税收相关政策和企业税务风险的习惯,更无法在经营中对涉税事项处理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缺乏主动研究国家相关税收法规政策及防范税务风险的意识、动机和积极性。管理层对待税务风险的这种态度在管理中表现为对企业税务风险相对比较忽视,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不重视对企业各部门人员税务常识的普及,更不会将税负成本的高低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中,因而在不知不觉间企业的税务风险就形成了。

22税务相关认识存在误区

大多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既然企业税款是在财务部门核算时产生的,那么税务风险必然就来自财务部门,而忽视对其他业务部门的税务管理。而实际上企业的纳税义务产生在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环节中,而非产生于财务部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项经营管理都对企业纳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企业生产是企业经营生产的核心环节,企业生产过程中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生质量方面往往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对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则很少有中小企业设置专门的管理制度,以至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只考虑生产成本、产品质量,而不考虑在生产过程中因不同生产工艺和材料构成对企业税负的影响,甚至出现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不惜以提高企业税负为代价,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税负。又如在企业签订各类合同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有意识聘请法律人士审核合同以规避法律风险,但很少有企业有意识在合同签订前请税务人士审核合同以规避税务风险,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合同内容涉及的合同性质、交易价格和付款方式等因素都直接会对企业税负造成影响,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增大企业税务风险。还有在企业对各部门、各环节的绩效考核中,往往没有对税务费用因素的考核,例如对销售部门大多只考核销售量,那么销售人员在开展营销活动时,往往只考虑这一行为对销售业绩的影响,而不关注该行为对企业整体税负的影响,而实际上不同的营销模式和促销方式的选择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税负,不当的营销模式和促销方式的选择必然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中小企业在各经营管理环节中如果忽视了税务风险,必然直接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产生,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给企业带来惨痛的教训。

23中小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多中小企业因为成立时间短、规模小,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大多存在财务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财税不分家的问题。由于对税务管理专业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组织设计中通常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和岗位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只是以财务管理代替税务管理,而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通常素质较低、工作繁忙,认识不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因而无法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合理评估生产、采购、销售和筹资等环节税务风险的大小,更谈不到分析、评价和管理。而事实上,税务管理要求较强的专业性和一定的经验累积,尤其是税务风险管理,只有专业的高素质人士投入相当的精力去识别、预测、评估、分析税务风险,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另外,大多数中小企业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双向沟通机制和完善的信息系统,因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上下级和平级沟通都存在一定的障碍,无法确保重要信息的正确传递和及时反馈,税务风险管理相关措施和政策难以落实,税务管理难度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难以实现。

3加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内部管理的建议

31建立包含税务风险管理文化的企业文化

首先要求中小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通常是企业老板)重视企业税务风险,认识到企业税务风险发生对企业的危害性,理解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对企业健康发展的意义。而在调查中也发现,经营时间较长的中小企业较经营时间较短的企业对税收风险的认识提高一些,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已经在税务问题上“吃过亏”,随着经营年限的增加,很多中小企业管理层已经通过经营实践认识到税务风险的危害性。只有管理层真正重视税务风险管理,才有可能在企业内部进行系统的税务风险管理,营造良好的税务管理气氛,在制定企业经营目标时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在企业日常经济管理中将税务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环节中,对涉税事项的处理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要实现这样的税务管理目标,首先就是要将企业税务管理目标传达到企业各个部门和各层级,使企业全体员工都要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实现该目标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工作中严格落实税务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加强对与涉税事项相关人员的税务风险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培养其形成研究国家税收相关政策和企业税务风险的习惯,同时在管理中要将税负成本的高低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中,从制度上激励其在各项工作计划执行过程中,都要考虑对企业整体税负的影响。

32建立高效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

完善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明确企业治理结构各层面的税务风险管理责任。

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企业,在组织设计中就要设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赋予对应的权限和职责,负责整合管理企业的税务风险,落实各项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统筹管理各个业务部门的生产经营的涉税事宜,尤其对于合同签订过程、生产营销过程、筹资投资过程等重要的生产经营环节要特别注意防范税务风险。对于小型企业和新办企业,因企业规模较小,业务较为单一,企业涉税相关事宜较少,没必要设立专门的部门岗位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更适宜外聘税务人员担任企业税务顾问,对企业各项业务进行专项的税务风险评估并随时提供税务咨询帮助。

33构建中小企业信息沟通机制

篇(8)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任何一项工程,其项目立项及各种计划、设计、分析、研究都是基于对未知因素以及正常和理想的技术、管理、组织预测之上的。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些因素有可能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原定的计划、方案受到干扰,甚至可能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对工程项目这些事先不能确定的内部和外部干扰因素,我们称之为工程项目风险。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收益而完全没有风险的项目是不存在的。这些风险造成工程项目实施的失控现象,最终导致工程经济效益降低,甚至项目失败。因此,能否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是项目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

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1、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其本身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实现结果的一种方式。

2、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渗透于项目过程中的一系列行动,这些行动普遍存在于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的日常管理中,是项目日常管理所应该有的内容。

3、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人参与的过程,参与者涉及到项目的各个层次的员工。

4、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应融于项目策划。在进行项目策划时,应综合考虑不同系统相关联的风险。

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程序

项目风险管理程序是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的一个系统的、循环的工作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应对策略的决策、风险对策的实施和风险对策实施的监控五个环节(见图1)。

(一)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识别最有效的方法是工序流程分析法,就是在施工过程中从合同签订到交付使用,通过对每个环节和阶段逐个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潜在的风险,系统而全面地识别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风险事件并加以适当归类,并记录每个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

(二)风险分析与评价

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结果主要在于确定各种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对项目目标影响的严重程度。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往往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常见的风险分析方法:即调查打分法、敏感性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

1、风险的度量:确定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例如: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值用来区分风险概率的等级。

2、风险评定:(1)划分风险后果等级。通常按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划分。(2)评定项目风险重要性。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指数乘以风险后果的等级等于项目可接受指数。(3)评定项目可接受程度。项目风险重要性指数评分值在8分以上的风险因素表示风险重要性较高,是不可以接受的风险,需要给予重点关注。

(三)风险应对策略的决策

风险应对策略的决策是确定项目风险事件最佳对策组合的过程。风险管理中所运用的对策一般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并根据之前风险识别和风险进行评价与分析评价的结果并考虑风险利益攸关方的容忍度,对不同的风险事件选择最佳的对策组合。

1、风险回避

当发生概率很大且后果损失也很大的项目或发生损失概率并不大,但一旦发生后的损失是灾难性的、无法弥补,并且没有有效的对策来降低风险的情况。应该采取放弃项目、放弃原有的计划或改变目标的方法,避免可能产生的潜在威胁。一般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决策阶段对项目是否进行投资或投资方案的选择上应用。

2、风险自留

项目风险保留在风险管理主体内部,分为非计划性自留风险和计划性自留风险。

(1)非计划性自留风险是指风险是非计划性的,是由于风险管理人员的失误没有发现并且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风险发生后只好保留在风险管理主体内。非计划性风险自留对于工程风险管理是难免的,我们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全部消除。

(2)计划性风险自留是指有些项目风险是在把握机会的同时不可能回避的,且没有转移的可能性,企业别无选择,只能自留。它的计划性主要体现在自留水平和损失支付方式两个方面。

自留水平主要是指以哪方面作为保留标准对风险进行选择,一般是选择风险损失期望值小或较小的风险事件作为风险自留的对象。

损失支付方式对施工企业是为计划性风险自留提供解决风险所发生的费用,并对费用的安排提前做好计划。一般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和特点制定。

3、风险控制

采用风险控制对策时,所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应该形成一个周密的、完整的损失控制系统。该系统一般由预防计划、灾难计划和应急计划三部分组成。

(1)预防计划:通过制定组织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技术措施来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

(2)灾难计划:事先编制好的、目的明确的工作程序和具体措施,在灾难性的风险发生后可以从容不迫、及时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

(3)应急计划:事先准备好若干替代计划方案,当遇到某种风险事件时能够根据应急计划方案对原有方案的内容和范围及时调整,进一步减少损失,减小影响程度。主要内容有调整项目的实施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采购计划、供应计划等。

4、风险转移

转移本身并不能消除风险,只是通过某种方式将某些风险的后果连同对风险应对的权力和责任转移给他人。风险转移方法主要包括非保险转移和保险转移两大类。

(1)非保险转移。又称合同转移。

1)业主将合同责任和风险转移给承包商。如:采用固定总价合同把涨价风险转移。

2)承包商进行项目分包。承包商将项目中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而自己又缺乏相应的技术的、以自己的管理水平不能保证盈利的项目内容进行专业分包。

3)第三方担保。主要有业主付款担保、承包商履约担保、预付款担保、分包商付款担保、工资支付担保等。

(2)保险转移。

直接称为工程保险,但是保险并不能转移所有风险,因为存在不可保风险,另外有些风险是不宜保险的。通常将保险转移与风险回避、损失控制和风险自留结合起来运用。

(四)风险对策的实施

针对风险因素识别表中所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为了有效的将风险损失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最低值,风险管理人员应仔细研究合同条款,深入调查了解市场环境和施工现场的各项条件基础上,并经过反复分析、论证后对各项风险因素要逐一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具体的措施。

另外,对已知的风险和制定的措施、对策,一定要将其付诸实施。付诸实施的关键在于落实责任,落实责任单位、责任部门、责任人员,落实措施、方法、对策执行的时间。对于风险管理建立考核制度,根据考核情况落实奖罚额度。

(五)风险对策实施的监控

在风险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风险的发生和发展乃至于消失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对风险应对策略与措施进行监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风险监控的程序如下:

1、风险跟踪检查。编制定期对跟踪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通过风险跟踪表记录跟踪结果。

2、风险的重新估计。

3、风险跟踪报告。定期将风险跟踪的结果制成风险跟踪报告,使决策者及时掌握风险发展趋势的相关信息并以此作为改进依据。

四、对风险管理的几点认识

1、加强企业管理,设立风险管理部门。

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上进行适合本企业的创新,建立明晰和井然的工作秩序,使决策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此外,组织形式应以矩阵式项目经理制为主体,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在组织上建立以风险部门和风险经理为主体的监督机制。

2、加强合同管理,注重合同谈判。

施工企业的合同谈判人员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和转移风险,对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研究透彻,切忌盲目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

3、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是规避风险的关键所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开展技术创新,紧跟科技潮流,使企业的技术始终走在同行业的前列,并打响企业的牌子。依据企业自身的先进的技术水平,在经济活动中争取主导地位,降低企业冒险经营的概率同时扩大企业的利润水平。

五、结束语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需要不断地实践与积累。并且必须随条件的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做到随机应变,从而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未来建筑市场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宋丽红;软件组织多项目协同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李向;遗传算法及在计划评审技术(PERT)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篇(9)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项目风险处理的特性

(一)工程风险处理触及面广

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处理作业。风险处理触及利益涉及很多方面,所处的方位不一样其承当的风险会有所不一样。此外,风险处理触及工程处理的各个期间和各个方面。

(二)预期是风险处理的目的

风险预期是风险处理的根底和风险操控的要点,为保证风险预期的准确性,风险处理团队应共享信息并及时交流。

(三)风险处理是有价值的

风险处理要进行资本的投入,会出现费用,但是投入的资本并不能当即表现,不能做到马上看到效果的作用,风险处理的投入归于防止性质的,只有将来才会能够表现出来。也即是说,风险处理即是以较小的价值防止较大的丢失。

(四)风险随工程进展而改动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若工程项目进行改动,即其约束的风险也需从头进行评价。在工程建造进程中不一样期间有不一样的风险,因而,承当这些风险的承当者也及时进行风险评价,确保项目安全运营。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

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风险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受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意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没有将风险管理纳入项目管理的内容中。有些建筑企业在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时候,虽然采取了一些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但没有全面考虑风险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仅对局限于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控制,缺乏明确的、系统的风险管理目标,以及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方案,使得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举步维艰。

(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很多建筑企业风险管理没有建立起制度化、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致使体系不健全。具体说来,建筑企业缺乏管理工程项目风险的主动性措施,一旦面临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将处于被动地位,而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也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在决策过程中主要依靠个人的经验来判断,有些决策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持,带有盲目性,使得企业化解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增加了企业运营的相关风险。

(三)建筑合同管理的漏洞

建筑合同管理的漏洞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瓶颈。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由于建筑合同管理的漏洞引起的纠纷比比皆是。对于建筑合同的管理,一直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薄弱环节,建筑企业没有予以合同管理足够的重视,后期建筑工程出现变更索赔等情形,将不利于建筑工程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而言,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国内外承包商对合同的管理普遍认识不足,缺乏索赔意识,客观上增加了建筑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没有发挥合同在转移风险和再分配风险方面的作用。

(四)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

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也使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陷入困境。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由于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使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数据可靠性较差。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滞后,缺乏对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没有对拟投标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透彻的分析;另一方面,建筑企业还没有建立业主、供应商、分包商等的信用档案,不能对业主、供应商和分包商的信用进行动态分析,无法为投标决策、选择供应商和分包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因此,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势在必行。

三、加强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意见

(一)增加人员,提高人员素质

由于各建筑企业缺乏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较多的情况下,人员短缺使得各工程项目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直接影响项目风险预防管理的有效性。很多建筑企业所聘请的风险管理人员没有进行专业的教育培训工作,能够直接参与建筑施工风险预防管理的人员较少,无法满足新时期建筑工程监督管理的实际需求。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能够及时发现、防范施工项目风险,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处理,为施工管理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另外,希望建筑企业能够加快实施建筑施工项目风险防范办法,提高施工管理风险防范的水平,确保施工管理监督检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和提高。相关部门要督促监管人员积极履行自身职责,端正工作态度,做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防患于未然。

(二)采取合理措施转移风险与分散风险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只要处理得当,这其中一些风险是可以转移、分散的。在进行防范、回避风险的时候,必须要使用相应的法律手段切实有效保护自身利益。例如在工程项目进行之前,可以使用工程保险、将一些合法的单项工程分包的形式进行风险的转移;另外,承包商也可以在施工技术以及合同方面,寻找一些有利于自身的条款,有效的分散风险。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建筑单位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以及常见的建筑风险问题,建立和完善本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对自然环境分析、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安全风险、技术风险、合同风险等各类风险的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并具体到相应的工作细节,从而确保建筑风险管理制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避免出现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

(四)及时管理建筑工程合同

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中,常常会由于环境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合同内容产生一些变更,势必对工程计划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合同变更,就会很容易发生合同纠纷。所以,对于合同变更:

1.要做的就是记录好变更内容,在建筑工程双方都达成变更内容共识后,才能进行合同变更,同时全面收集建筑工程相关的设计文件等资料,以便留作日后审查项目工程的依据。

2.对于现场签证问题,一定要及时做好详细的有效的双方确认的书面材料。当合同内容发生变更,要及时检查施工图纸的变更情况,根据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详细记录已经使用的施工材料,防止发生合同纠纷。

3.对于停工问题的处理一定要严肃慎重。因为工程停工对于工程双方来说都是不小的经济损失,所以必须严格遵守合同规定,按照合同条款进行停工索赔,避免出现互相推诿。

结束语

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深入了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的基础上,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应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重视建筑合同管理、完善风险信息系统,不断探索防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断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进而促进建筑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军杰.海外港口建设项目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2]侯丽娜.光伏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篇(10)

合同风险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新的问题,是企业承包获利的重要保障。当今的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建筑施工合同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了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但是在当前建筑施工企业中,在施工合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合同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研究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合同风险管理措施,对降低建筑施工企业合同风险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一、建筑施工合同风险

建筑施工合同风险主要有招投标工作风险、合同谈判签订风险以及合同履行阶段风险等几类。准确进行合同风险识别,对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盈利有着重要意义。

1.招投标阶段

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对招投标工作都不够重视,但实际上招投标工作是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在招投标阶段对招标文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审核招标文件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招标文件不仅仅是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合同文件的重要依据,合同也是招投标文件的补充和细化。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正确了解招标文件,对其招标范围以及内容进行全面深刻的了解,逐条分析合同条件和范围,同时还需要重点考虑现有建筑市场条件下发包人凭借其优势地位,在合同中设置的逃避自身责任的条款。建设施工企业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确掌握市场要素价格,有针对性的选择投标策略,有效规避合同签订履行风险。

2.合同谈判签订阶段

建筑施工企业中标之后就进入合同谈判阶段,也是合同风险管理的关键阶段。承包人需要在签订合同之前仔细审查价格调整的条款,采用必要的应对谈判措施,在谈判中获得有效的合同地位。合同洽谈工作需要经由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进行,选择谈判能力和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同时需要认真学习研究合同的严密性、逻辑性以及规范性,并按照招标文件条件以及发包人的要求,逐条进行研究学习,降低单方面约束性、过于苛刻的权利义务以及不平衡条款带来的风险。

3.合同履行阶段

是指建筑施工企业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建筑建设施工的过程,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要全面履行签订合同中的义务,不能单方面进行合同变更,更不能单方面解除合同。合同履行是合同订立的根本目标,是合同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管理需要从施工准备、施工、竣工验收和运行维护等工程建设的全部环节着手进行,需要按照建筑工程具体特点制定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保证合同当事人各方都能够严肃认真的履行合同义务,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合同风险。

二、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合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措施

1.提高认识

当前施工企业开始注意到人员素质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建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知识能力都在不断提高,很多企业都开始重视文化修养以及个人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 施工企业需要承担很多并不合理的市场风险,但是建筑市场的规范化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建设施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就需要学习和建筑工程相关的《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文件,并将其应用到企业施工合同风险管理工作中,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最大程度减少合同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风险。

2.建立完善的合同风险管理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按照国家颁布的《合同法》来建立健全自身的合同管理制度,组建专职的合同管理机构,结合合同管理的全过程,形成完善科学的操作流程,从介绍信开具、招标信息跟踪、中标情况汇总、合同拟定、洽谈、变更、履行、违约、终止等合同管理的全过程入手,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总公司要具备健全合同管理制度的同时,分公司也需要进行自身管理制度的补充,减少盲目带来的合同风险。

组织机构方面,大中型施工企业需要成立专职的合同管理部门,还要在分公司和项目部设置专职合同管理岗位,通过专人进行专职管理,选择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具有运用法律法规能力,并且熟悉合同签订、变更、索赔等程序的工作人员负责进行合同管理工作。

3.重视合同当事人资信审查工作

进行合同谈判之前需要审查合同当事人的资信情况,包括签约资格、履行能力、既往履约信誉等情况,施工合同文本最好能够套用工商局提供的合同范本,有利避免管理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不足造成的疏漏,能够明显减少合同争议。但是很多在市场中很强势的业主以及发包方往往选择自己拟定合同,此时合同管理部门就需要格外重视起来,要对合同,尤其是免责条款进行逐条研究,防止无效合同或者歧义等问题,限制业主的风险转嫁行为,保护自己的权益。

三、结束语

合同管理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建筑建设施工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当前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建筑工程规模不断增加,结构更加复杂,技术性更强,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更多,加强合同风险管理工作,成为了保护施工企业自身利益权益的有利手段,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 税务管理精细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