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9:00: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发展环保审计的意义
在我国实施环境审计,可以揭示出环保资金的使用、环保项目的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企业及相关部门以自身的长远利益及应负担的社会责任作为出发点,严格遵循环保法规,争取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保证实现国民经济更好更稳定的良性发展。从长远看,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和环境有关的活动实行强环境审计监督。
二、我国环保审计存在的问题
(1)环境审计缺乏理论基础,影响工作的开展。到目前为止,环境审计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在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方面,还处在初级的阶段,很多审计人员对环境审计的含义、内容以及方法并不了解,这就造成了环境审计在实务操作时缺少理论指导。此外,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层和其他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更是认识不足。由此可见,环境审计在我国的理论基础和舆论基础都较为薄弱,环境审计工作很难落实。
(2)环境审计主体比较单一。当前,中国实施的环境审计和其他常规审计一样,仍然是以政府审计作为主体,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只是少量的参与。单一的审计主体难以确保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环境审计的防范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而且由于环境审计难度大,审计工作人员有限,这势必会削弱审计监督的力度。
(3)环境审计立法缺失。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不少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不过环境审计仍然缺乏开展工作的直接依据,这又导致审计部门就算加入到制定环境法规的工作当中,审计机构和审计工作人员也很难开展对企业的环境审计时,没有足够的审计手段,会导致潜在审计风险出现。
(4)缺乏具备综合知识的环境审计人员。从当前的情况可以知道,环境审计是一门涉范围广,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强的学科,它涉及到法律、环境、统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内容,所以这就要求环境审计执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环境审计工作要有专业的队伍作为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状况是,审计人员大多来自于财会部门,审计思想较为传统,缺乏相应的环境知识和综合素质,要满足环境审计的要求很难,这就制约了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开展。
三、完善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
(1)建立有效的环境审计体系。按照环境审计执行的主体可以把环境审计分为政府环境审计、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三大类。现在,国家审计机关正在调整对与企业环境审计的范围,今后,大多数的企业审计工作会交由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来共同完成。不过对于一些没有相关环境要求的企业,对于他们的环境审计工作,还是要以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为主导,这是从国家审计机关是最具有权威性的机构的角度来考虑的。我国的审计部门要以国家环境审计为主导,以民间环境审计为中坚力量,同时内部环境审计作为一种必要力量与前两者结合开展。
(2)中央和地方协调,加强对环境审计的法规支持。由于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的不协调,导致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时,地方政府没有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这样审计监督权都有所减弱。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和颁布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解决地方政府环境法规不健全的问题。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是政府环境审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最高审计机关必须界定各级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如何进行分工,说明清楚他们相应的工作范围内可以依据的内容,使各级地方审计部门实施审计工作时有法可依,而且能够在工作中协调合作。
(3)发展环境会计,增强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环境会计是环境审计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讲,必须要在主观上先树立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当做企业的一项发展战略,并设置相关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用来记录、计量和报告环境责任信息,这样才能给环境审计提供真实、完整、可靠的相关资料,把环境的影响计入成本核算体系,对于企业利用的资源和环境的成本价格,要正确地进行计量、披露和报告,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审计对象在环境审计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4)优化环境审计人才结构。环境审计本身的特性比较特殊,对于技术和专业的要求很高,但是我国很多的审计工作者却是从财会部门转到审计部门的,这就导致他们对环境审计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很清楚。在我国现阶段审计人员结构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专业培训可以阶段进行。首先,应结合实际对审计人员环境专业相关知识的再教育和培训,增加审计人员环境学的专业知识,把他们培训成兼具财务会计和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然后可以聘请环境专家和法律专家加入审计工作小组,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协助审计人员更好地完成环境审计的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正兴.荷兰政府环境审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6
[2]李雪,杨智慧.构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思路[J].财会月刊,2004(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社会各个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金融、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类行业的影响相当之大,会计作为这些专业的基础课程,引起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思考
目前,会计学教育在我国已呈百花齐放的态势,且大多都采取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采用简化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方法,但这种传统的方法并不能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需要,因此,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势在必行。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不应简单地照搬《初级会计学》,也不应是对《初级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的简单组合形成的《会计学》,而应是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同时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众多学科的交集,因此,会计学知识需要依赖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存在,同时它也是其他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内容应该兼顾专业特色。为此,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调整会计与审计、财务管理之间的知识体系。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会计学和非会计专业的课程,如企业管理、金融学等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会计学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企业管理中的会计核算与控制的问题相关。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停留在传统阶段,反映在教学上也相对落后。因此,应将审计与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的知识融入会计学基础的内容之中。这种改革可以提高教师知识的全面性。任课教师在上讲台前必须对会计、审计、财务管理3门课程进行助教实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自身的知识系统化、全面化。这样教师在教授会计学基础课程时可以将3门课程的内容更好地融合传授。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从事会计这项工作,对会计学的学习始终很被动。这种改革是会计学基础课程内容饱满,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从目前会计课程设计现状来看,应在非会计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上进一步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并统筹考虑课程训练、技能实践和专业实习,做到外在与内在结合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首先,在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讲授的过程中,要更注重知识的广度。广度就是将会计相关的知识尽可能的给大家灌输。让同学们对会计相关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不停的接触到,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了解、熟悉这些相关的法规及其影响,同时也能避免课程讲解枯燥,吸引同学的兴趣。会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会计和其他经济活动都需要依法进行。关于会计实践活动的规范,除了会计领域范围内的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外,其他诸如税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合同法及其他经济法规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会计活动。用案例来介绍直接影响会计活动的相关法规,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同时,要求学生预习。加大课堂的讨论性,积极挖掘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收集资料信息、案例分析推导、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要与时俱进”。教学过程中及时将新的准则、条例介绍给学生。例如,2009年1月1日实施的新增值税条例,在购进和自制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教材中还来不及更新,教师在讲解时应该详细介绍。另外,在教学手段上,要做到PPT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有些知识通过PPT讲解,形象生动;有些必须通过板书一步一步地演示,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实验课程的思考
会计是一门操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程必不可少。但现实中,大多认为这样会带来很多管理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的麻烦,非会计专业开设实验课程的并不多见。其实,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
(一)提高会计实验室使用效率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会计实验室,但使用效率大多不高。会计实验室应该面对全校师生全天开放,安排专职教师值班,充分提高使用效率。
(二)会计实验课程内容设计
近年来,会计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地针对学生进行会计手工实验模拟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核算、财务分析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先进的财务软件及分析系统进行会计电算化实验,已经成为会计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思考
由于实验课程的内容与企业实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尝试将不断出现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经典案例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剖析,将过去以业务单元为主线的专业知识融会于一个案例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能力,拓宽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案例中不断出现的新业务也引导学生将考虑问题的思路不拘泥于课本和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而是独立思考解决方案。这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其处理实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如今,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日益凸显出经济法的重要性,经济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财经类专业必开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同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我们每个人的经济生活和今后从事经济类工作息息相关,搞好该门课程教学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工作中遵守经济法的自觉性,有助于培养经济法专门人才,根据学校课程教学实施改革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这一学年的课程改革实践,现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总结如下:
二、高职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设置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经济法律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熟悉经济活动中经常用到的经济法律法规的内容;掌握与其工作、生活紧密联系的劳动法、公司法等部分内容。接受法学思维和业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应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熟悉经济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等相关部门法,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经济法律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际情景中。在课堂内,教师广泛运用教学素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变成通俗易懂的情景课堂,寓教于理,正确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去寻找法律学习中的乐趣,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教学的目标,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适应社会岗位需要的总体教学目标。
三、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经济法基础课程涉及大量的概念和理论知识点。教材中所讲授的内容同时涉及到学生将来的切身利益,如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这部分内容,有很多的小知识点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同时又有涉及到具体的数据,同学们稍不注意就很容易混淆,因此学生压根难提起学习的兴趣,甚至有同学出现有厌学的情绪,不利于正常的教学,这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2.教材选用与学生知识需求教学之间的矛盾。目前我们选取教材的标准,必须是学校指定目录内的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者是自己学校教师所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编写水平很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不足,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成绩好的学生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考试(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考试),因此他们所采用的教材是面向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考试而购买的考试指定用书,导致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和学生职称考试内容无法相对统一,加之我国目前法律体系的修改多,教材内容的出版跟不上法律修改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贯穿学生初级考试的知识点,但在专业教学计划中难免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要求,没法共同完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任务。3.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明显。目前我们课程教学方式主要还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基本上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也是被动的接受听课,属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中,老师将教学知识点用漂亮的图展示,学生按照图示进行记忆,一节课结束,学生好似看了一场精彩的电影,这种教学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他们只是机械性的按照老师说的照着做就好,这样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4.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偏差大。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本学期理论课程讲授仅46学时,加2学时的考核,一共为48学时。课程开设安排在大二年级教学,学生面对既熟悉(与将来生活相关的内容,如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又很陌生的内容,学习很费劲,教师既要讲解理论知识点,同时又要求通过教学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进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的策略
1.根据学生需求不同,适当调整好授课内容。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会计与审计专业初级职称考试大纲标准,对所授课的内容进行精讲,使其既适合专业培养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考试标准的内容。如在讲授票据法这个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用某一银行具体的票据进行展示教学。另因这个部分的内容同学们在刚接触专业课时就有讲授,可以适当调整进度,着重强调票据的时间问题,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课时和教学内容的矛盾,同时还可以为会计初级职称考试提供指导,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将理论知识掌握牢固。2.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在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2.1讲授式教学。这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任何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其它各种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结合“讲”,它主要是运用语言方式,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的东西,直接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避免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2.2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中,其案例作为教学的主线,要贯穿到课堂的始终,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前,教师要提前找出相关知识点对应的案例,这也是难点所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生。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具体的案例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学习中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2.3实践教学法随着信息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实践操作教学越来越重要了。当理论课程开设到一定量的时候,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概念,有一定的分析思路,就可以进行实践教学了。其实这也是对案例教学的检验。具体可以借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譬如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点来解决问题,教师最后再进行教学总结。同时布置相关的知识阅读,开阔学生学习的知识面。3.建立一套有效的考评机制。改变一卷定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采取阶段式考评结合方法,当一个难点和重点知识点问题出现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同学们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来检测学习效果,并纳入期末成绩评定;再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如预习和复习情况抽查、作业完成情况、答题情况、课堂内(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等)情况等结合评定成绩。这样可以打破“一卷定成绩”的成绩评定模式,实现以书面考试成绩和学生平时成绩加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结合的评定方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经济法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邱海萍.“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构建改革[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04:107.
今年我区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由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自治区审计厅职改办共同组织。自治区审计厅职改办具体负责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组织实施工作。各市的报名工作由市职改办、市审计局共同负责;区直部门由所在厅局职改办负责。
二、有关政策规定
(一)初、中级资格考试
按照《审计署、人事部关于修订印发<审计专业技术初、中级资格考试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审人发〔2003〕4号)的规定实行。报考基本条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和制度,无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从事审计、财经工作。
初级资格考试人员除具备以上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教育部门认可的中专以上学历。
中级资格考试人员除具备以上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5年;
2.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4年;
3.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2年;
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1年;
5.取得博士学位。
(二)高级审计师资格采取考试与评价相结合
高级审计师资格报考基本条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报名参加考试:
1.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2年;
2.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4年;
3.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5年;
4.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6年。
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组织工作按照《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试行)》(人发〔2002〕58号)有关要求进行。
(三)资格证书
参加全国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统一考试成绩合格颁发《资格证书》时,按桂职改〔2002〕1号文办理。根据人发〔2002〕58号文件规定,达到国家合格标准的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成绩的,由国家审计考办颁发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3年有效。
(四)计算机合格证
根据桂职改〔2001〕1号文件规定,196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参加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评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参加B级考试,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参加A级考试。
(五)报考纪律
根据审人发〔2003〕4号文规定,伪造、涂改学历、资历证明和考试期间有违纪行为的,由发证机关取消资格,收回证书,3年内不得再参加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三、报考要求
凡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由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申报表》或《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申报表》,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要严格审核,并签署同意意见、加盖公章后,持身份证、学历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原件及其复印件、近期免冠一寸照片2张,到当地地级市审计局报名,填涂“审计署考试报名卡”,征订考试资料。
四、日程安排
(一)报名地点
1.各地报名地点在当地地级市审计局。
2.区直机关报名地点在自治区审计厅干部培训中心,地址在南宁市新竹路14号自治区审计厅南宁培训基地8607号房(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
(二)报名截止时间
1.各地级市审计局于*年5月10日前完成初、中、高级资格考试报名、考试资料征订工作,并集中报考材料送交自治区审计厅干部培训中心汇总。
2.区直机关报名点于*年5月30日前完成初、中、高级资格考试报名、考试资料征订工作。
(三)考试时间
*年10月19日。
初、中级资格考试时间:
上午:09:00—11:30审计专业相关知识
下午:14:00—16:30审计理论与实务
高级资格考试时间:
上午:09:00—12:00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
下午:14:00—17:00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
(四)考试方式
采取闭卷笔答方式。
五、其他事项
(一)考试费用
根据《自治区物价局、财政厅转发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收费标准的通知》(桂价费字〔2003〕67号)文件规定,我区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的收费标准如下:
初、中级资格考试每位考生交考务费110元。其中报名费10元,考试费用76元,代全国考试办公室收24元。
高级资格考试每位考生交考务费180元。其中报名费10元,考试费用70元,代全国考试办公室收100元。
上述考试费用在报名时一次交清。
(二)考点地点
首先是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方面,模拟实验一般是集中在简单的教学外的练习环节,比如记账、凭证的处理等方面,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实训也集中在简单的账务处理,对于审计等方面没有涉及。其次是校外的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参与学校校企合作的企业极少,并且行业单一。按照枣庄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工业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公司等行业,从事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工作管理、财务管理、助理审计员等经济管理工作”的会计人才,但是就与本校有合作的企业而言仅仅有山东忠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临沂三禾永佳动力有限公司、枣庄贵诚集团等公司,实训基地环境的不完善严重影响着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高职院校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一般是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择,这些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缺乏实际会计、审计工作经历以及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是遵循传统教材实施教学,很难结合学生就业需要进行教学工作。加之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会计实践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估与培训等状况,从而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建议
(一)完善课堂教学课程设置
在基本会计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资格证书等一系列与从事会计工作相关的证书尤为重要,它可以作为企业选拔会计人员的一个标准,并且证书的具备也说明了一个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既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考取资格证书会有所冲突,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使两者相结合。针对培养计划中建议的学生日后从事会计工作所要具备的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初级证书、办税员证书等,及相关证书的要求,设置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又可以让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针对性;另外一些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此类相关证书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重要,应该在选修课的设置中有所涉及,让学生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不仅提高效率还可以提高通过率。
(二)加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1.加强校内会计实验室的建设校内会计实验室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可以锻炼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对课堂教学的知识进行实地训练,让学生着重锻炼基本操作技能,直观地了解会计岗位的基本要求,对账务处理的各种单据有一个基本的接触,能够熟练掌握手工做账的主要细节,为以后的会计工作打下基础。如加强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模拟税务中心”、“模拟结算中心”、“模拟银行”等,这些实验室的建立有利于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模拟实际会计岗位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另外,应该加强校内实验室的软件建设,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是当今企业的主要手段,学生在熟练掌握手工做账的基础上对于会计电算化的掌握也是必要的。学校需要为学生选取优秀的案例及资料以便学生的练习,并且相关教师为学生讲解业务模块比如采购、生产、销售等系统是如何与财务模块相联系的,如何反映到账务上面,从而能为今后的模拟实习打下基础。2.组织学生参加会计模拟实习在组织学生参加了会计实验室的实训以后,会计模拟实习是系统的锻炼过程。会计模拟实习是在企业实际情况给定以及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模拟企业的经营进行会计操作训练的过程。模拟实习环节设置不同的会计岗位,并且分配不同的职责,学生首先可以进行轮岗模拟实习,对各个岗位的主要职责进行熟悉,并且直接接触基本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并完成一个年度或者季度的帐表操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处理企业中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学生成为了企业的主体,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更具有系统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会主动应用书本上的知识,并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从而增强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兴趣。
(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Abstract: Vocational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course system build, b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occupation, job analysis and job task analysis, then consider the credentials of the course requirements, which satisfy the post demand and adapt to the occupation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for science, real combination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 occupation post; task description; 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E23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要与会计职业岗位相适应,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目前一些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着课程设置目的不强、课程内容重复和实践教学课时不足等现象。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把握好总体方向,突出实践课的份量。
一、课程体系建立的思路
设置课程首先要进行职业岗位调查与分析,再进行工作任务描述,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
(一)职业岗位分析
经过调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可从事的相关职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企业、事业单位的出纳、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岗位,也有部分在企业的内部审计岗位,中介机构的记账和审计助理岗位及部分从事金融企业的银行柜员工作。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会计岗位的需求不同,从整个会计岗位上分析,主要分四个层次,初级会计岗位、中级会计岗位、高级会计岗位和会计相关岗位。
高级会计岗位承担大、中企业事业单位、银行及非银行的金融企业的高级会计师、会计主管、审计和财务分析工作,对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高,高职生难以胜任。中级会计岗位的承担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包括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综合及编制报表等具体核算岗位。)及银行及非银行的金融企业有会计岗位、审计岗位和相关管理岗位(信贷、计划等)。小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岗位、会计主管和审计主管。这些具有高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便可胜任。初级岗位主要是从事大中型企业的出纳和数据录入工作及企业的核算工作,中职及以上的毕业生便可胜任。
通过上面分析,中级会计岗位群及以下,对学历要求标准不高,一般具备专科学历即可;相对需要人数最多,应是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市场定位的首选。主要岗位有:出纳岗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企业审计及会计管理岗等。
(二)工作任务描述
各职业岗位是通过一定的工作过程完成的,确定岗位后,再分析的各岗位的工作过程、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
如会计核算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开设会计账户;录入余额;试算平衡;业务处理(投入资本业务、物资采购业务、进行生产业务、产品销售业务、经营成果业务、利润分配业务);登记账户(明细账、总分类账);结账;编制报表。
在这些工作过程中,具体包括如下工作任务:
(1)相关环节认知。主要对会计信息产品生产环境认知;生产岗位认知;生产流程认知;生产工艺认知;生产方法认知。具体要求是能正确理解会计信息产品生产活动;能正确认识产品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生产规程、加工方法;能正确总结会计信息产品的特点。
(2)各要素的核算。资产核算;负债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收入核算;成本费用核算;利润核算。具体要求是能明辨各种经济业务原始单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能正确判断各种原始单据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性质和类型;能按照会计规范正确计量各种经济业务;能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确认计量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
(3)税款计算与申报。包含各项税款和各项费用的计算与申报。具体要求是能顺利地办理企业税务登记、发票申购等涉税业务;能按照国家税收法规及其他相关政策正确计算应缴纳的各种税费;能熟练运用税收网络申报系统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缴纳的各种税费。
(4)成本计算。包括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方法选择、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成本分析。具体要求是能结合各种产品、劳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采用灵活合理的方法正确计算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能正确编制成本报表;能根据成本报表分析成本升降的原因。
(5)会计报告的编制。会计报表编报、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其他相关信息披露。具体要求是能正确编制会计报表;会选择和披露相关报表附注信息;能及时按照规定采用书面和网络系统向相关信息使用者报送财务报告。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学习领域最后确定出各门课程。
(三)专业资格证书对课程的要求。
设置的课程还要满足取得资格证书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取得的资格证书和需要的相关课程如下表
职业证书 课程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基础、会计法规、会计电算化。
初级会计证书 会计基础、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经济法、会计分岗实训。
会计电算化证书 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实训。
计算技术证书 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基本技能实训。
银行从业资格证书 金融与信贷、银行会计。
英语A、B级及四级 大学英语、专业英语。
计算机等级证书 计算机文化知识。
经过分析,按照“校企合作、实境育人、一书多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学习领域组成,依据会计岗位与职业证书的要求制定会计电算化专业学习领域教学计划,
二、 整合相关课程的内容
对形成的课程体系还要进行细致整合,合并相关课程,去掉重复内容,在一些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有如下专业课程,如下表:
课程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 财务管理 资产评估 报表分析
课时 124 72 60 72 60 40
具
体
内
容
会计概述 总论 概述 概论 总论 概论
金融资产 产品成本核算概述 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法 资金时间价值 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资产负债表解读
存货 产品成本构成要素核算 本量利分析原理 筹资管理 资产评估的程序 利润表解读
长期股权投资 品种法 预测分析 项目管理 机器设备评估 现金流量表解读
固定资产 分批法 短期投资决策 证券投资管理 房地产评估 偿债能力分析
无形资产 分步法 长期投资决策 流动资产管理 无形资产评估 营运能力分析
资产减值 产品成本计算辅助方法 全面预算 利润分配管理 长期投资评估 盈利能力分析
负债 成本报表 标准成本控制系统 财务预算 流动资产评估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所有者权益 成本分析 存货决策 财务控制 企业价值评估 综合分析
收入、费用和利润 成本预测、决策与计划 责任会计 财务分析 资产评估报告
财务报表 成本控制与考核 业绩考核与评价
这六门课程共426学时,占了专业课的主体,这些课程有许多内容是重复的。主要重复的内容有货币时间价值; 成本分类及量本利分析; 报表分析; 全面预算;财务控制;预测与决策等。
可把《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整合成一门课程,为《成本与管理会计》。并把货币价值、全面预算等内容只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讲,只需80学时;把《报表分析》课程改为《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需50学时;《财务会计》课程去掉报表编制内容,学时为100学时;《资产评估》课程去掉货币时间价值内容,学时为56学时;《财务管理》课程去掉报表分析内容,课时为62学时。这样,六门课程要比以前减少用近80学时。
三、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要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
单项实训是根据培养目标所需岗位基本技能在不同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某一方面或某项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技术”课程进行珠算等级水平训练;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参加全国等级考试水平训练;“基础会计”课程进行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训练;“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单证处理的训练;“成本会计”课程进行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等等。
综合实训,是在学习几门相关课程后组织的集中实训教学,它要求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完成岗位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职业岗位综合运用能力。本专业开设了“会计模拟实习”、“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等课程。
(二)手算和电算相结合。
在实践课中,重点抓好“会计模拟实习”(手工综合实验课)、“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两门实践课的教学。这两门课程相互承接,构成了一个使学生既能手工操作,又能运用计算机完成从填制凭证到编制报表一整套会计核算、账务处理操作的系统。
(三)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课内实践是指随堂进行的实训活动。一般在教师讲授、演示和指导下进行,它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课外实践则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既可由教师出题目,也可由学生自选课题独立进行实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已在大部分专业课程中分别安排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项目。
(一)人员结构不够合理
1、人员结构方面:我局现有干部文秘杂烩网职工41人,其中班子成员7人,占17%,退居二线和退休11人,占26.8%,,办公室和后勤人员6人,占14.6%,真正一线业务人员只有17人,仅占41.5%。
2、专业结构方面:在我局34名在职干部职工中,从调入审计机关渠道看,乡镇和其他行政机关调入13人,占38.2%,企事业单位调入14人,占文秘杂烩网41.2%,录用应届毕业生3人,占8.8%;从第一学历看,本科2人,占5.9%,大专2人,占5.9%,高中和中专30人,占88.2%;从专业背景看,经济类4人,占11.8%,管理类2人,占5.9%,法律类、工程类、计算机类各1人,各占2.9%;从专业技术资格看,初级13人,占38.2%,中级5人,占14.7%,高级目前还没有。
3、年龄结构方面:在我局34名在职干部职工中,平均年龄42.3岁,30岁以下的5人,占14.7%,31-39岁的7人,占20.6%,40-49岁的13人,占文秘杂烩网38.2%,50岁以上的9人,占26.5%。
4、编制情况:20__年,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进贤县审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进字20__54号)规定:核定县审计局机关行政编制16名,工勤编制2名,领导职数,局长1名,副局长3名,纪检组长1名,股级职数6名。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要求,县编委于20__年3月,同意我局设立审计信息中心,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3个,但目前我局现有人员情况是:行政人员 23个,超7人,事业人员10个,超7人,工勤人员1人,其中领导班子成员7个,超2人。
由此可见,我局审计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明显趋于大龄化,专业知识结构单一,领导职数明显偏多,一线业务人员较少,且超编严重。这一不协调的人员结构,将影响我局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二)创新意识不够强
审计人员审计理念落后,习惯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技巧开展审计,缺乏全局意识,协调发展意识和科学的审计理念,用老眼光看新问题,对现代审计适应慢,缺乏创新意识,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审计结果利用率低,严重制约审计事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三)审计质量不够高
一是审前调查与审计方案编制重视不够。没有严格按照审计署6号令的要求进行审前调查和编制审计方案,部分方案缺乏针对性、重点不够突出,操作性不强,没有发挥指导审计实施和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作用。二是审计结果文书撰写质量不高。审计人员在撰写审计报告时,习惯性将审计查出的问题都一一反映到报告中,面面俱到,关键性、重要性的问题不够突出;或是事实表述不够清楚、文字繁琐,专业术语偏多,不易理解。部分项目审计结果文书引用法律法规、依据等不准确、不规范,提出的建议往往简单概括或过于宏观,不切实际,缺乏操作性和可行性。三是精品意识不强。重点放在财务收支的审计上,注重揭示违规违纪问题,不注重日常相关信息的收集,对于共性及屡查屡犯等问题没有深入分析,总结提炼。没有深入揭示实质性问题及规律性内涵。不善于运用绩效理念,从完善体制、机制及政策等宏观层面着眼,进一步挖掘审计的价值,提升整个项目的成效。
二、原因本文来源:文秘站
(一)人员流动渠道不畅通
审计系统由于受编制、人事管理体制及专业性质的制约,人员的录用、提拔、调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与障碍,人员流动性小。虽然政府再三强调审计机关工作人员逢进必考,但现实的大环境,人事部门也难以做到严把进人关。近二年我局所进人员,基本上是乡镇领导换届安排,部分关系人员照顾性进来的,实际能胜任审计工作人员难以“走进来”,而非专业人员,相对来说又难以“走出去”。审计人员提拔、输出的极少,由审计岗位走向领导岗位的更少,人员始终处于一种自行消化状态,干部成长渠道窄。严重影响了审计干部向健康、活泼方向发展,从而影响了审计事业的推进。
(二)机制体制不完善、不健全
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在日常工作中,年龄偏大点的审计人员认为自己搞审计多年有经验、有方法,同时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当天和尚撞天钟,完成任 务就行了。而年轻刚进来的审计人员,大多专业不对口,对凭工作取得进步缺乏信心,因此不愿刻苦钻研,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在理念和实践上无长进,形成一种“工作干好干坏无区别,干多干少无所谓”的不良倾向,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还是基层审计机关机制体制不完善、不健全,缺乏切合实际的考核激励制度,最终导致审计人员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积极性不够高,创新意识不强的结果。
(三)学习教育不够重视
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业务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每年要完成的审计单位(项目)众多如我局去年审计的单位(项目)73个,其中年度计划51个,县委、政府临时交办22个,今年又达74个,这还不包含县委、政府临时交办的审计项目,项目一个接一个,加之审计的程序极其繁琐,案卷整理过于繁杂,审计决定执行难度较大,审计人员长年累月奔波于审计一线,加上主观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学习上大多采取敷衍的态度,没有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现代新的审计方法和技巧,由于过份强调“忙”,单位也较少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最终导致审计人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创新等各方面能力得不到提升,运用绩效理念,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审计方法无所适从。
三、对策及建议
(一)优化人员结构
一是立足当前实际,从现有人力资源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切实解决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失衡、能力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通过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强化学习培训、沟通交流等方式,积极培育审计人才,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严把审计进人关,用好有限的人员编制,招录急需人才。根据工作性质及专业特点,通过设定特定的条件及标准、采用科学合理的录用方式引进审计队伍中知识结构严重缺位的、工作急需的人才,确保队伍整体素质及水平。三是建立审计专家库。基层审计机关很难配齐所需的各类人才,因此建议上级审计机关应结合审计实际,逐步建立完善适应审计需要的审计专家库。基层审计机关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才参与审计的方式,缓解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二)健全完善相关机制制度
一是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和完善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审计质量。例如我局20__年制定出台的内部管理考核办法,围绕德、能、勤、绩、廉等几方面,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量化考核指标,以审计工作业绩为考核重点,将业绩与审计人员完成项目质量、成果运用、审计创新等相挂钩。通过近年来的实施及修订完善,我局在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及提高审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年,我局又将继续围绕科学发展及审计转型的要求,对考核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工作成效将不再只针对查出多少违规金额,上缴多少财政金额,而是重点关注有否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维护人民切身利益等方面。
(三)强化学习教育
首先,审计机关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全体审计人员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协调好工作、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鼓励审计人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以自学为主的方式,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效果,积极培养一人多专的“复合型”人才,解决审计应用上的困难及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其次,应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根据审计发展形势及审计人员的岗位、专业、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等情况,制定中长远的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培训内容上,应基本涵盖宏观经济、法律、审计业务、计算机、基建等知识,不断拓宽学习覆盖面。培训方式上,应注重有计划地分类、分层次培训,采取新颖、互动的培训方法,增强培训实效。如我局从今年起,每月第一星期周一各业务组长互相交流审计实施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1.重视审前调查,提高审计方案编制质量
一是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方案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审前调查。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设机构、人员情况、领导及分工,单位主要职能,下属单位情况,纪委等有关单位掌握的情况,以往审计情况,以及计算机环境的基础上,注重掌握重大事项如工程建设、大笔资金征管用、资产处置情况等。二是根据审前调查掌握的实际情况、重点内容等编制审计方案,重点项目应开展审计方案论证,审计组长及时根据审计方案论证会形成的意见,完善审计方案。
2.遵守规范,鼓励创新,提高审计报告撰写质量
自“中国中铁”整体上市以来,内部审计在中铁各局、处、子分公司内部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能够在竞争中求发展,施工企业要突破传统的财务审计,建立全面的内部审计体系,采用科学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更好的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改善企业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
二、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应用普遍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中铁总公司整体上市以来内部审计工作的回顾,发现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内部审计意识薄弱
施工企业一直以保质量、抓进度、控成本和重安全作?槠笠档墓芾砟勘辏?重心放在工程中标、项目生产进度上,忽略了内部管理,没有树立内部审计的意识[2]。长久以来,施工企业对审计工作始终抱着走过场的态度,没有把审计部门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对内部审计工作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差
一直以来,施工企业对于企业内部每年的例行审计,通常由财务部、物资部、合同部、工程部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审计组。由于审计组成员隶属于各个部门,而非专职从事审计工作,因此审计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受中铁总公司上市以及大环境的影响,企业内部设立了审计部。由于审计人员的人事调动、薪资待遇都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从而限制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三)审计部门人员结构单一、知识结构单一
施工企业审计部门的人员一般来自财务部门,导致审计部门人员结构单一,知识结构单一。审计人员来源的局限性,导致审计部门缺少具备工程管理相关知识和经验的人才。长久以来对审计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其他部门的优秀人员看不到从事审计工作的职业发展前景,从而不愿意从事审计工作。
(四)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业务能力、工作经验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随着业务的多元化,施工企业除了国内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现已将触角延伸到国外基建、资本运作等领域。企业业务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审计人员数量不多,具有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具备工程项目上实际管理经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落后
我国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较晚,目前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仍然以财务审计为主。审计模式仍然着重于事后审计,忽略了事前和事中审计的重要性,导致不能够及时发现并阻止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舞弊。目前,施工企业审计手段单一落后,普遍还停留在原始的审计方法上。由于计算机审计未能够普及,导致降低了审计效率。
(六)审计结果执行力度不够,经济责任处罚难落实
施工企业实行集团公司、各处、子分公司、项目部分级管理,受人力和物力资源、施工地域、施工环境等方面的客观原因限制,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较低,审计结果的时效性保证不了。
目前我国内审法律和企业的审计章程,对审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没有具体的处罚制度。对审计人员的约束性不强,审计质量只能依靠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同时,对其他人的处罚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处罚结果往往有失公允或不了了之。
三、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改善建议
本文针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服务意识
为了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施工企业应不断强化员工的内部审计观念,树立正确的审计意识。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对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和评价,更是为企业决策的制定、有效内部控制和提升经济效益服务的。施工企业应对内部审计准确定位,强化内审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二)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企业首先要避免安排其他部门人员兼职审计,应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合理配置内部审计人员,严格考评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领导层要主动支持和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确保其独立于各部门。
(三)扩大内审队伍,加强审计人员培训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审计结果质量的好坏。企业一方面要充实内部审计队伍,建立一支高效、自律的审计团队;另一方面应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队伍的扩大和建设需要不断吸引专业精、责任心强的审计人员的加入。首先,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让企业的审计人员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审计理念和方法,熟悉国家的内审政策,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其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全面了解施工企业的行业知识,熟悉公司各部门和各项目部的生产经营情况。最后,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确保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专业的审计工作提供质量保障。
(四)改进审计方法,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
合理审计模式和的先进的审计技术是高效、高质审计的保证。随着施工企业审计任务量逐年增加,为了提高审计的效率,施工企业的内审部门需要改进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
施工企业以国家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为指导,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内部审计模式,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改善企业的管理方法。一方面,企业要改变传统的事后审计,加强项目开工前审计,领导任期中审计,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企业由传统审计技术向现代审计技术转变,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克服分层管理、审计地点分散等实际困难,提高审计效率,完善审计程序,降低了审计风险[3]。
(一)全面实施会计人才战略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人才,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重要条件,会计人员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管理型人才。加快我国不同级次会计人才培养,完善不同级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和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会计改革事业顺利推动,有利于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二)全面实施我国会计人才战略是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一些企业通过跨国合并、上市、重组、联合等方式成为大型跨国公司,一些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一些企业在境外进行多元化投资。在防范和规避境外经营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方面,会计工作尤为重要,会计人员在参与决策、制订预算、资金成本管理、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特别是跨国公司高层会计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财经法规等方面的专业水平。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尤其是中高级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体系和培养体系,必将有利于培养选拔一批符合跨国经营企业需要的国际性、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更好地促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全面实施我国会计人才战略是不断推进我国会计改革事业的根本保障
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政府会计改革、内部控制建设、推进会计信息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会计理论研究等各大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制定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趋同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响应G20峰会和FSB倡议,及时公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为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和规范发展,提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为促进企业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等部委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项配套指引也即将实施;配合我国财政改革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深化,医院、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率先取得突破,政府会计标准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为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成立了中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及时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会计信息化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全面推进;在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教育等领域也取得了不菲的业绩。这些重大的会计改革与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相辅相成,构成我国整个经济改革的有机整体。为使这些重大会计改革成果在促进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大业中持续、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健全、完善和落实不同层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和培养体系,推动会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素质,担当好应尽的责任。
二、我国不同种类和级次的会计人才选拔、评价和发展的战略体系基本形成
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会计工作,高度重视各类会计人才的培养。2009年,财政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长期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对不同级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要求进行重大调整,基本建立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交叉、互为补充的会计人才选拔评价和发展的战略体系,形成了既有会计市场准入资格(会计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资格)、又有初、中、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既有会计人员评比表彰、又有特殊会计人才(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的格局。各类会计人才评价、选拔和培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践表明,这一体系是完整的、成功的、有效的,既体现了中国国情和特色,又借鉴了国际惯例。
(一)会计市场准入资格
市场准入资格(执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职业)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行业(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会计市场准入资格有会计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两个种类。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的会计从业人员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从业人员,不仅需要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受法律和职业纪律的约束。《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2005年财政部以第26号令的形式《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获得财政部门统一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会计工作。未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从事会计工作,各单位也不能聘用。
《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从事社会审计鉴证并签署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必须依法通过国家级统一考试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经过多年实践,目前我国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1000多万,取得执业注册会计师资格的约9万人。
(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不同级次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会计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技术等级。根据《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规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务)分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高级会计师为高级职务,会计师为中级职务,助理会计师、会计员为初级职务。从1992年起,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原人事部)联合组织开展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高级会计师资格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实行考试与评审结合的制度。目前,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累计报考人数达到2424万人,共有383万人次取得相应资格,高级会计师资格报考人数累计超过22万人次,5.1万人通过国家合格标准获得评审资格。正高级会计师资格也正在研究之中。初、中、高、正高级不同级次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基本形成。
(三)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为了缓解我国高端会计人才缺乏制约会计行业发展的“瓶颈”,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财政部党组决定于2005年开始实施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并与2007年5月8日了《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十年
规划》,力争用10年时间,打造1000名左右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学术类4类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全国会计领军人才,担负国家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据了解,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已作为国家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的专门人才,列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前已从各行各业选拔了650名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这项系统工程已经在社会上形成口碑,极大地激发了有关部门和各地财政部门选拔高端会计人才的积极性,如广西开展“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培养工程。
(四)全国会计人员评比表彰
根据《会计法》“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的规定,财政部已于1990年、1995年、2005年、2008年、2009年先后5次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的会计人员评选表彰活动。为促进全国会计人员评比表彰规范化、制度化,财政部于2007年制定了《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规定会计人员表彰活动“一年一小评,三年一大评”。财政部2009年评选表彰的十名企业总会计师,有望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实践证明,通过评选表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做出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的先进会计工作者,树立当代会计楷模,激励广大会计人员崇尚诚信、依法理财、锐意创新、敬业奉献,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完善会计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资格能力框架,不断加强和规范会计市场准入制度
(一)会计从业资格的能力框架
从业资格是从事某一专业(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会计从业资格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和法规政策最低要求,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证”。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开始从事会计工作,尚处于“学徒”阶段,属于各单位最基本、最基层的会计实务辅助操作人员,一般从事基础性的会计工作,应当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财经法律法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基本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等。
为了进一步完善会计从业人员能力框架,大力推广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财政部重新修订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等三个科目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并由中国会计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了辅导教材,作为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题库建设的依据。修改后的《会计基础》大纲,突出了会计从业资格人员需要掌握和应知应会的会计原理和基础知识,如会计概念、要素、假设、科目、凭证、账薄、报表、档案管理等内容;同时为提高考生从事会计工作的操作动手能力,增加了单位主要经济业务事项,如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等的账务处理。从财经法规知识层面,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遵守《会计法》的主要内容,恪守会计职业道德,掌握金融、税收、政府会计基本概念和一般规定,如现金管理、银行结算等知识。从掌握会计电算化技能角度,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熟悉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电算化基本流程、应收/应付账款核算、工资核算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账务处理等基本操作。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能力框架
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是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接受委托运用专业特长,对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并提供会计、税务、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的执业人员。
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鉴证和会计、税务、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的性质,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职业技能、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丰富的实务经历等。如应当具备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组织和企业、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恪守职业道德、提高人际沟通技能,维护公众利益,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原则,为客户保守商业秘密等。
制定科学的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有利于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2008年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在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考试多元评价功能,贴近注册会计师考试国际模式,借鉴境外会计师组织考试的经验基础上,修订并了《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办法》。根据《考试办法》规定,现行注册会计师考试分为两个层级,形成了“6+1”的新模式。考生只有在至多连续5个年度内通过第一层级的考试,才能参加第二层级的考试。第一层级为专业阶段,主要考核考生执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考试科目由原来的5个科目(分别是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调整为6个科目,分别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第二层级为高级阶段,主要考核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突出实务操作能力,考试科目为职业能力综合测试。
四、健全不同级次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能力框架,培养造就大批合格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
(一)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能力框架
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含会计员、助理会计师),是会计专业职称序列中最低的技术职称。
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掌握运用会计从业资格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上的提升。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会计基本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处理一般会计业务,协助会计主管完成相关财务、会计工作;应当较为系统地掌握会计实务原理和专业知识,熟悉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并正确执行基本的财经法律制度。
针对初级会计人员应具备能力框架要求,2009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重新梳理修订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就《初级会计实务》而言,不仅要求初级会计人员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求掌握财务管理的基础概念和原理。也就是说,既要求考生熟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概念和内涵,掌握产品成本核算、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还要求掌握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本知识。修订《经济法基础》科目考试大纲时,侧重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劳动合同、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支付结算等基本法律制度,而原大纲中的会计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概述、流转税法律制度、所得税法律制度等内容,根据不同会计级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需要有所取合。
(二)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能力框架
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相当于会计人员中级职称,一般具有能够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具备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应当能够独立负责并组织开展某一领域会计工作,能够协助会计部门负责人或独立完成相关财务会计的领导工作。因此,要求中级会计资格人员具有扎实的财务会计理论功底,较为系统地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制度,熟悉并能正确执行有关会计等财经法律制度,熟悉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上述专业知识草拟本单位比较重要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和办法,对单位日常财务事项作出及时准确的专业判断等。具备对一般
或常规业务的分析处理和专业判断能力,是中级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显著特征。
针对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水平,修订后的《中级会计实务》增加了股份支付、长期负债及借款费用、预算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等内容,体系更为完整。考虑到作为具有中级会计职称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熟悉掌握和运用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参与单位经营财务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和水平,《财务管理》考试科目作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修订后的大纲不仅更加注重企业自身财务管理的要求,而且相关知识领域和范围大大拓宽,将原来从投资者财务出发、以资金为链条的财务管理,拓展到预算、筹资、投资、营运资金、收益分配、税务、财务分析与评价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更加贴近公司财务的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就经济法规而言,在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掌握现行经济法规的基础上,对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侧重要求全面系统地深度掌握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如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法律等。
(三)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能力框架
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属于会计高级职称,其持有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是单位高层次会计人员,一般能够胜任大中型企业的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具有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当能够独立领导和组织开展本单位财务会计工作。
具有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当系统掌握经济、财务会计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并能正确组织执行财经法律制度,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丰富的财务会计工作经验,能够组织开展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制定本单位会计工作方案与办法,参与单位经营管理,能够对单位重大财务事项进行独立、合理的职业判断,能够协助单位负责人完成单位财务会计等相关工作。目前,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全国统一组织考试,考试科目为《高级会计实务》,评审工作由省级财政、人事部门和有评审权的中央有关部门组织。
在修订《高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时,充分考虑到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起点高等特点,重点考评高级会计师对会计、财务、财经法规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复杂财务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企业高管层应具备的管理水平。因此,修订后的大纲将要求具备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财务战略、企业并购、股权激励、衍生工具、金融资产转移、财务综合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并灵活运用于实践。
(四)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能力框架
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中最高技术等级。拥有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当具有相当于大型企业集团或特大型企业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的能力和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系列只限于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次,高级会计师在评审条件上实际只相当于相关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副高级,因此,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体系尚不完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级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特别是对高端会计人才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建立我国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已迫在眉睫。财政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总结地方试点经验,积极研究建立全国性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
我们认为,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宜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申报人员应当具有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已全面系统地掌握了会计、财务、财经法规等专业知识,并具有在一个部门或一个系统担负财务会计管理领导工作的经验。经过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与评审,取得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当具备担任大型企业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能够从财务的视角全面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因此,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能力框架,应当定位于在全面掌握会计实务、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侧重考评大型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资本运作、企业并购、信息系统规划等内容。具备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总会计师等的能力框架的显著特征,是具备全面参与企事业单位管理活动的能力。
内部控制审计可对企业进行内部监督和控制,在此基础上,直接改善企业内部管理结构,降低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上,提高经济效益上具有较大的作用。我国内部审计机制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正处于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机制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较大的影响着企业管理和企业经济的发展,为有效解决我国内部审计出现的问题,稳定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提升市场的竞争力,究其原因,采用对应的措施,是目前审计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现就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原因和措施进行研究,内容如下。
一、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客观性,是一种咨询活动,目的是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价值,完善企业组织的运营和管理状况,采用的方法较为系统、规范,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治理,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03年6月又对内部审计进行定义,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对企业进行审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内部活动进行审查,具有较强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的作用和重要性
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及时地反馈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快速的解决,从而降低企业的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稳定有序的发展。
二、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管理模式
我国目前的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组织赋予了自己企业的特色,主要表现在隶俨苹岵棵牛隶属监事会,检查和纪检合署办公等,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的原则较差,因此需要进一步改善。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较差
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均是由企业的高层领导进行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使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利受到垄断和限制,导致内部审计的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造成较多的管理缺陷。
(三)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素质差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均有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大部分内部审计的工作和制度均是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进行制定的,与规范化的审计标准具有较大的差异。正因为在制度层面具有一定的关系,导致内部审计的高素质人才无法参与到内部审计的工作中来,导致大量的内部审计人才丢失,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企业领导层对内部控制审计不重视
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均将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放在外部监督上,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较为片面或者欠缺,单纯的认为内部审计会对自己的职权带来不同程度的制约,对内部审计的客观认识性较差,严重忽视对企业内部进行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后续培训不够重视,使得内部审计的发展较为滞后。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措施
(一)加强对内部控制审计独立性的认识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其工作的关键,企业内部管理特征和内部审计机构要相符合就要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层次越高,独立性就越强,因此必须要保持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内部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企业董事会,在平时的工作中,审计委员会监督内部审计的工作,行政方面,直接受到总经理的领导,报告工作时,直接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汇报。
(二)对内部控制审计范围进行拓宽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企业的壮大,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逐渐增多,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息需求不仅仅是单纯的财务信息上,更需要深入企业的其他相关信息,积极有效的对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中,可直接反馈企业的财务信息,相关经营管理信息,可靠性和完整性较强,可直接控制企业内部,有效性和适当性较强,可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安全性较好,直接利用企业的资源,有效性较高,可定期评价和考量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状况,并且提出较为有价值的经营管理意见,要及时的关注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有效的控制内部审计,全面的改善企业的管理结构,提高内部审计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提高企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改善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主要包括事前、事中以和事后审计,三段时期进行积极的配合,事后审计可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事中审计可较好的避免处理事情的发生的意外事件,可直接控制相关业务、项目、预算和合同的真实有效,完整合法等,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及时的反馈出现的问题,进行快速的处理,做大程度上减少决策和投资中出现的意外;事前审计可对信息进行较好的预测,并且提出可行的建议;在审计技术方面,我国大部分大型企业均实现了信息技术的网络化和现代化,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内部审计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建立较为完备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收集的审计证据,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降低审计的错误率,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重视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要高度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现代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内部审计人员要全面的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主要包括法律知识、税务知识、管理知识和相关统计和概率的知识等。尤其是要无内部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的学习和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的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定期培训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持续性的教育,充分的掌握各个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全面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思维分析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要严格按照规定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选拔,可适当的扩张内部审计人员的团队,引进相关专业的人员加入,相互学习,共同较流,共同进步,提高内部审计的综合素质。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考核,在引进内部审计人员时,要有严格的标准,注重对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考察,培养内部审计人员道德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审计是各大企业中较为重要的工作,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不断改善内部审计工作的缺陷与不足,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加强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寿元.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现状及相关建议[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0):90-96
[2]战戈.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2015,(28):139-139
[3]黄红春.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5,(11):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