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3: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意大利米兰BOCCONI大学公共与非盈利管理教授阿里克斯。图里尼以BOCCONI经验为视角产出公共政策制订的三种理念,其一,第一手资料公共决策是多层次性,不仅仅是政府决策的层面,而且也是文化组织的决策层面,特别是有可能是项目决策的层次;其二,基于第一手资料公共决策,他提出了三个类型,一是创新性的决策,二是互动性决策,三是情感吸引的决策;其三,他使用实验的方法,为提取第一手资料提供了很重要的基础。
来自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维多利亚·诺兰教授和纽约戏剧发展基金发展总监安·特莱茨是美国著名的艺术管理专家,她们围绕美国当代戏剧艺术能力状况进行研究,通过问题假设和调研,既设置了六个能力的一般性的关照,同时叉涉及如何论证和确认这六个能力的状况,并且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国外艺术管理的专家的研究,首先表现出视野的开阔,既有宏观的国家层面的政策研究,也有微观的实际运行与操作的研究,既有纵向研究,也有横向研究;其次是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把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大众心理学等有机结合为一体;又次,能够超越单一的研究角度,上升到一个综合的、全面把握的角度。
来自国内40余所院校及出版社、文化企业的学者环绕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演讲和深入的研讨,其中又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跨文化语境下中国艺术管理的宏观审视。涉及这一命题演讲的学者从国内外艺术管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出发,高屋建瓴地分析艺术管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上海戏剧学院黄昌勇教授从对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梳理开始,基于中西比较的视角、艺术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论的自觉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等。提出了“一个基本判断”、“三个发展维度”、“三大问题”的总体观察。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认为,跨文化本身是流动的。虚拟空间的形成加快了艺术流动的速度,形成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艺术管理具有现代性与社会性,其制度创新值得研究;艺术具有意识形态性,并非专指政治意识形态,而是一种价值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指出,应当科学辨析宏观艺术管理和微观艺术管理的关系,重视对艺术活动客观规律的掌控。不能把艺术管理者等同于行政管理,应当从行政管理的模式和理念里面超越出来;要确立艺术管理的基本理念,科学设置艺术管理学科;要充分认识艺术管理人才的特有品质,重视该类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济南大学江奔东教授强调,艺术与文化管理,需要重视文化规制的问题,要有制衡效果的标准,各机构职责划分是否清楚,规制出台的政策是否合理;内容规制应当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即先进文化的标准;文化产业规制需要有立法实施和统一的完整性;面对文化规制,需要科学地掌控政府、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博弈。山东艺术学院田川流教授深入论述了宏观艺术管理与围观艺术管理的关系。二者在管理的特征、管理主体与客体、管理使命和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二者是制导被制导的关系,又是相互协同的关系:二者会出现一些冲突与摩擦,应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磨合与化解,使之产生更大的活力。上海师范大学方华从社会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切入研究艺术管理的状况,这一过程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现象早已引起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上海师范大学刘素华作了中美国家艺术基金的比较研究,指出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五十年兴衰表明多元文化与共同价值的协调是国家文化治理中的棘手问题,而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如何在价值认同的框架中激发文化活力,既是其直面的挑战,也是其肩负的使命。
第二,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的发展趋向。较多学者针对艺术管理某个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予以深入的剖析,许多观点具有深刻的创见。天津音乐学院张蓓荔教授认为跨文化传播要确立科学的理念和标准,寻找相同的精神内涵与情感共鸣;要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多方力量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格局,用好交流贸易等多种方式;要科学设计项目、制定合理的指标、突出重点、分阶段、分批次推进,突出品牌战略,市场战略,合作战略和媒体战略。山东艺术学院李丕字教授针对我国政府大力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指出要跳出旧有的“内向型研究”的局限,以开放的心态开拓“外向型研究”,充分发挥双向视域研究的互补优势,同时积极开展中外合作研究,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中国文联出版社朱庆社长讲述了基于互联网的艺术资源管理。中国文联出版社建立的“中国文学艺术+互联网”这一平台要为每一位艺术家或艺术学家免费做唯一个人的官网,精准和广泛地传播交流学术成果。他认为互联网时代应当拓展艺术管理的视野,建立宏大的艺术资源库和艺术交流的巨大平台,这正是科学管理的体现。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张建军教授切人中国外流文物的回归这一命题,认为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其间既有不同文化碰撞,也有相互的认同。为了实现更多文物的回归,应当审时度势,调动政府、民间各方面的力量,加大科学管理与运筹的力度,实施行之有效的举措。四川音乐学院廖勇教授探讨了员工与组织、组织内各部门和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构建一个有利于组织高效运作的内外管理生态是现代管理的关键,而遵照相应的组织制度设计和管理生态模式进行秩序井然的有效管理,则为管理的生态法则。
第三,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创意、生产与营销。该课题涉及到艺术管理具体运作的诸多问题,从创意与策划、生产与运营到传播与营销,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提出了“时尚何以先觉、先行和先倡”的命题,认为三个“先”字在市场有一种先导的作用。用这种办法,把时尚的前沿和信息传递给大家,由此从内心对时尚取得一种共鸣。对时尚开发可归纳为四个特点,即时尚和经济一体化;消费的符号也就是炫耀性的消费;时尚产业全球同步进行中,其周期大大缩小;有高附加值,也有高风险。广西艺术学院何清新教授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认为基于族流的对歌文化,隐含着艺术传播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想象力。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侯云峰教授以该院创作体验话剧《问心》的经验,阐释了作为艺术管理类专业在管理实践中的探索和经验,是一种基于微观的和实证性的研究。济南大学王玉副教授杨杨分析了中国演艺产业在建设中遇到的收益不确定性较强和资产的可抵押性较弱两方面存在的风险。为使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一要从风险的来源角度准确识别风险;二要采取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选取因素集、因素加权、备择评语、确定评判矩阵四个步骤科学评估风险,为风险处理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上海戏剧学院黄海认为,艺术家个人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特点,具有共性的艺术家个人品牌经营策略,包括确立个人品牌核心价值、满足艺术消费受众需要、原创性策略、达成沟通、事件营销、建立个人品牌形象、建立共同品牌。山东艺术学院李冬梅副教授指出,在电视真人秀节目制作中应把媒体融合作为目标原则,通过目标管理和任务分解,实现摄像、舞美和后期制作的创新,提升节目的影响力。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李囝副教授指出,管理团队的素质将决定艺术表演团体的整体水平。灵活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符合市场要求的营销策略以及与时代同步的创新手段都是艺术表演团体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我国饭店行业已经走过了将近三十余年的历程,因而总结与回顾我国饭店行业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将有利于在未来饭店发展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提升与完善。
一、中国饭店业发展历程综述
1.发展综述
回顾我国饭店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得知:我国饭店业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回落阶段、恢复上升阶段、提高上升阶段。
(1)萌芽阶段(1980年以前):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总体数量少、设施陈旧、功能单一、条件简陋、全国地区性分布不平衡。
(2)起步阶段(1980年~1982年):通过引进外资,逐步兴建了一大批中外合资、中外合作饭店。这一时期的饭店经营管理依然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制约和影响,饭店仍在很大的程度上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3)高速发展阶段(1983年~1993年):在这一时期,中国饭店业走过了一个以质的提高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对饭店产品与服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意识及服务方式等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饭店发展还相对处于初级阶段。
(4)回落阶段(1994年~1998年):1993年以后,饭店业逐步完成其利润平均化过程,建设开始回落,同时由于市场不景气、经营不善等方面原因的促动下,盲目建设的恶果已开始突现,饭店业的利润率在逐年下降,1998年全行业出现负利润现象。
(5)恢复上升阶段(1999年~2001):这一时期,行业内的竞争日益加剧,平均房费下降。饭店产品、开发、建设等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也进一步激化了采用简单价格竞争的倾向。在此阶段,饭店行业开始注重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等问题,旅游教育也为饭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后备军,但我国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方法问题等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饭店领域的研究质量、范围也不断地提高与拓展,研究成果相对以前更成熟,但总体上还未呈现较高的研究水平,其研究成果应用在饭店产业的实践发展还相对比较薄弱。
(6)提高上升阶段(2002年目前):随着走出97年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行业发展负面影响后,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饭店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景观房地产项目大量涌入、培训中心的转向和社会旅馆升级改造,国际饭店设计公司与投资人员大量进入,以及对饭店建筑及景观环境认识的提高,饭店的建设将不断提高硬件水平,所展示出来的理念与国际饭店行业的发展逐渐接轨。另外,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经济、社会与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饭店开始得到巨大的发展,并且伴随着对各种新理念,比如体验经济、消费经济与消费社会等的认识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饭店设计、建设与发展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饭店呈现出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在饭店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特色与产品差异化发展必要性问题。我国饭店业本土自主投资、管理发展起来的饭店单体企业也表现了良好的成绩,并且出现了凯莱、如家等一大批有着良好发展理念、管理技术等的大型饭店集团、也出现了大量的饭店管理公司,它们在国内已经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品牌关注、但与国际饭店管理集团比较来看,在各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发展评述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走的是超常规发展的道路,中国饭店业从一开始就是改革开放的窗口行业,也是一种非常规或超常规的路径。同时,在饭店业发展短短的不到三十年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发展道路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认识与完善,经济发展的转型,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内竞争国际化进程、国内竞争国际化等问题,从饭店行业的发展萌芽时期迅速地经过了若干了发展阶段,因而也使我国饭店业的发展呈现出相当出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饭店行业发展对科学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认识及实践应用尚有待提高和缺乏迫切性,随着竞争地加剧,对饭店实践领域诸如,如何提高饭店企业竞争力、饭店产品竞争力,如何建立饭店产品品牌,如何建立与市场消费观念、需求相匹配的互动与沟通体系等,相关深入的基础研究成果需求将日益提升。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我国饭店业中还处于非理性的竞争环境中,我国饭店业的发展也更多地呈现出简单、最初级竞争手段——价格竞争。另一方面,我国饭店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饭店的竞争还更多地依赖资源的竞争,比如饭店更多的依赖规模、档次、政府的支持、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等来获得竞争优势,利用品牌、战略、竞争力体系等科学管理专业理论仅仅得到重视但未完全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以及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升,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饭店业在提高产品吸引力、竞争力理论研究等的成果提升。
(2)我国饭店行业将在产品设计、饭店类型建设与发展等方面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以及更新以往的建设思路,提高在饭店产品开发、设计、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创新能力与策略,进而提高我国饭店行业的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未来饭店发展实践中,将会迫切地需要更系统、深入地饭店产品内涵与构成体系、开发、建设与发展理论。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饭店业发展初期以接待团队旅游者为主,因而,我国的大多数饭店都是基本统一的城市观光饭店。但随着国内外饭店市场客源的旅行经验的成熟,行业竞争的加剧,将对更多饭店类型、细分市场饭店产品的需求与品质有提升的要求,比如会议饭店、度假饭店、精品饭店、家庭旅馆、农家乐饭店、经济型饭店、高级商务饭店等。因而,以探究饭店产品内涵与构成,功能,发展趋势等为核心基础理论的饭店产品的设计、开发、竞争力提升等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迫切;另一方面,随着饭店行业竞争环境不断规范,饭店市场客源对饭店品质与特点的关注,客源对所入住饭店选择权利与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未来饭店的实践中将更多地会趋向关注饭店产品自身品质、设计、特色等的提升与完善,也将进一步对饭店产品构成、饭店产品特色塑造与体现、影响饭店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观念、提高饭店市场吸引力、饭店产品竞争力提高等基础性理论有着迫切与巨大的需求。目前,随着饭店投资者不断地引进国外饭店设计公司进行饭店开发、建设,以及饭店投资者对大量新近开业饭店、国际饭店管理集团旗舰饭店开发、设计、建设等的考察,已经在实践中逐渐反映出与国际接轨的饭店开发、设计等敏锐意识与经验判断能力,尤其表现在对饭店环境景观、建筑、室内设计与装饰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上。比如,九寨沟天堂度假酒店、浙江富春山居度假村等。
(3)在饭店发展实践中,对于饭店产品质量的评判标准以及品质、功能认识等不断提高与完善,饭店产品的市场满足领域也不断突破传统观念上的局限——主要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要,目前饭店不仅能满足外来旅游者住宿的需要,更成为当地社区交际的中心、当地社会的时尚与奢华的风向标与聚集地,也成为满足综合休闲、娱乐等需求的社会消费场所,甚至有些饭店也已经成为一种梦想之地与梦幻之地,它们能带给消费者更高的精神需求与享受等。另外,饭店的市场领域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在不断地扩大。同时,各种新型消费观念、观念意识价值等都将对饭店产品品质、设计、建设与开发等提出了客观的新要求。比如,对高档饭店硬件设施除了精美、豪华等要求之外,也提出了更高的审美意义上的精神要求,更加推崇饭店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与表现,视饭店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需要从中寻找与体验到历史的纵深感,同时也关注消费者审美情趣地满足。此外,饭店消费者也开始追求饭店产品中孕含的文化符号社会意义及消费意义,全方面的消费感知与体验,追逐一种特殊身心经历与学习的收获与期望等。因而,在未来的饭店实践发展中,客观地需要基于饭店产品理论之上,关注饭店产品开发、设计、建设、发展等理论;也需要形成更多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与能力,比如除了质量与服务之外,还可以借助文化、酒店景观环境、内部装饰、品牌等,可以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目前,我国一些具有前瞻意识的饭店业界人士已经进行了良好的探索,比如,上海天禧嘉福酒店。二、我国饭店领域理论研究综述
1.理论研究综述
在饭店理论研究领域,相关研究人士也随着饭店业的起步、发展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饭店领域的研究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介绍国外理论与实践经验以供国内参考,比如,谷慧敏2001年主编的《世界著名饭店集团管理精要》等。
(2)中外饭店管理比较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管婧婧、郭鲁芳2005年做过《中外酒店业HRM研究进展及比较》等。
(3)饭店行业宏观、中观、微观领域研究都全面展开,介入国家、地区、行业、集团、企业层面饭店发展问题研究:比如,黄静波2007年做过《中国省域星级饭店业的优势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等。
(4)饭店领域技术应用领域研究:比如,林璧属、王赞强2000年做过《中国旅游饭店业Internet应用现状评估》等。
(5)不同等级、类型、规模、产权饭店的发展研究:比如,胡敏2007年做过《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核心资源分析》等。
(6)饭店经营管理方法、手段、科学理论、观念探索、影响因素、评价、投资等方面研究:在此方面尤其在具体诸如对服务与内部管理问题的研究、饭店总体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对饭店环境研究等是占相当数量的,同时,饭店理论研究者也非常注重对新观念进行探索,并注重新观念在饭店领域实践中的应用,比如,随着区域经济及企业集群在其他行业的发展,张俐俐等2006年做过《酒店业竞争力提升的新途径:集群发展》;随着体验经济理论广泛传播,以及对旅游活动文化本质、饭店产品文化性探索的深入,田敏2007年做过《文化元素在旅游饭店空间产品中运用的实证研究》、张明、廖培2006年做过《主题酒店主题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王燕与唐飞2006年做过《我国精品酒店发展之条件分析》;随着对生态环境与社会责任感问题与观念的关注与认识,陆诤岚与陈天来2002年做过《论“绿色饭店”及其标准的制定》等。
(7)基于管理或其他学科理论,以及新观念进行的在饭店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研究:比如,黄燕玲等2006年做过《基于SEM的饭店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研究》等。
(8)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定性研究之外,近年来在饭店经营管理领域中也开始逐步引入了定量研究:比如,彭建军与陈浩2004年做过《基于DEA的星级酒店效率研究——以北京、上海、广东相对效率分析为例》等;同时,也在研究中更关注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比如,四川大学旅游规划与开发专业季哲文硕士论过的《主题饭店的规划建设研究——以成都市饭店业为例》等。
(9)在饭店阶段方面不仅进行了饭店发展现状研究,同时也伴随着国家经济转型等宏观背景,开始探索饭店转型、升级、可持续等方面研究。比如,饶勇2002年做过《我国旅游饭店业向成熟转化时期的竞争的竞争特征和战略对策》等。
(10)对饭店业界具体发展实践、成功人物等进行专门介绍与研究:比如,对如家品牌、锦江饭店集团等的介绍、对希尔顿等的人物介绍等。
与此同时,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也开始不断地介入到饭店领域中来,比如,西南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在硕士论文中曾做过《主题酒店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论过《与历史环境相协调的酒店建筑设计——以阙里宾舍、唐华宾馆和苏州喜来登大酒店为例》的研究、南昌大学工业设计系硕士研究生齐瑞过《休闲度假宾馆的配套织物及其陈设设计研究》、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室内装饰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章曲做过《现代酒店室内空间中的织毯装饰》、湖南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甘露做过度假酒店地域性研究》等。
2.理论研究述评
通过大量阅读饭店理论研究文献,可以得知我国饭店领域的理论研究,从整体看,对于饭店领域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几乎所有方面,饭店管理教育也已经成为一个正式的、庞大的培养体系。因而,形成了大量、丰富的饭店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总结、研究教材,但教材水准层次不等,也存在着百家争鸣的现象,反映了饭店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普遍共识的基础理论体系和理论基础还未建立。学术研究成果也数量巨大,研究层次也逐渐提高,从地区研究课题到国家课题都有进行,并且也随着香港的回归,出现了大陆饭店业与香港研究机构在饭店理论研究方面的合作趋势。学术成果大多以期刊论文的形式,而研究专著比较少,戴斌做过《国有饭店业重组与集团化管理》等,这也反映饭店理论研究还整体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对饭店领域的相关问题研究还仅仅局限在点的认识与思考。随着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硕士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饭店领域进行的相关硕士论文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饭店领域相关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推进了饭店从研究点的认识与思考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于博士教育还处于刚开始阶段,相关高质量研究成果还相对缺少,比如东北林业大学李红做过博士论文研究《我国酒店提升国际竞争力研究》、南开大学徐虹做过博士论文研究《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该研究也已出版为专著。少数业界实践人士也参与到饭店领域的论述与观点表达,比如海岩曾出过发表对行业观点的行业书籍——《海“眼”看酒店——关于酒店行业问题的对话》、活跃在饭店业界奚晏平博士也做过一些饭店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出版过专著。
除此之外,饭店领域理论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1)饭店领域理论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比较忽略,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对饭店经营管理、产品设计、开发、建设等的认识与提升。比如,饭店产品的内涵与构成、饭店产品构成各部分的内涵及设计、开发、建设等的理念,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对饭店产品如何随着市场消费观念、新价值与认知而发生演变、外延的认识与判断。目前,对饭店概念或内涵的认识还仅仅处于比较笼统的状态,因而对各种饭店类型的认识、建设思路、管理经营模式与方法等也缺乏清晰的认识,饭店产品创新与提升缺乏基础理论。现阶段,在饭店理论研究领域中,对饭店产品内涵、构成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还相当少,有些研究还仅仅借鉴与引用其他行业产品的内涵,缺乏对饭店产品内涵深入、系统地研究,从而也使得饭店基础理论研究呈现匮乏与薄弱的状态。
(2)在目前的饭店理论研究中,研究方向和成果与饭店业界需求等还有一定的距离与脱节。比如,饭店理论研究人员普遍在产品对饭店企业生存与发展重要性,以及提高饭店产品竞争力对饭店发展的推动方面达成共识。饭店产品及竞争力提升问题是业界尤其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对饭店企业具体实践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与影响作用的理论之一。但在饭店理论研究中,在饭店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具体思路、途径、手段等方面,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虽然该方面研究数量巨大,但从整体看大多研究相对比较宽泛,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因而,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饭店理论研究对业界的现实指导效果与影响,也影响了我国饭店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地位。
(3)我国饭店理论研究还大多以经营管理理论为基础与主流,缺乏与其他学科在饭店领域研究的结合与交叉,因而,在对饭店理论建立与研究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局限。目前,建筑与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为饭店建设与开发等,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思路与角度,在未来的饭店理论研究中,还有待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更好地提高饭店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饭店业界实践。
(4)饭店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对新的消费理念、观念、理论在饭店实践中的应用问题。从而,在使饭店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引导市场需求,创造更多的异质与良好品质、类型饭店的同时,推动饭店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目前,饭店理论研究人员已经普遍关注文化、体验、符号与消费社会等对饭店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的影响与作用,并进行了相关探索,但总体上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与系统化。同时,饭店理论研究还应该关注更多的饭店产品形式,比如精品酒店、主题酒店、农家乐等;也要关注饭店企业发展模式趋势等,比如景观房地产、旅游房地产、旅游企业集聚、区域一体化、CBD发展等对饭店实践的影响。在未来的饭店理论研究中,研究人员需要在饭店实践认识与研究的基础上,将饭店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饭店实践还需要饭店核心基本理论进行引导与借鉴;对于饭店管理的研究来说,自身的研究框架体系和方法还不完善。未来的饭店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将更为专业,伴随着饭店管理学科的成熟,饭店管理需要发展自己的理论、尤其需要以饭店产品、饭店产品竞争力体系等为核心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系统以及细致的研究,以展开本领域的研究以更好地为学科发展和饭店管理实践服务。
寒地黑土,从常识上来讲,是指地理气候上的概念,是指四季分明的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黑色土壤,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我国的寒地黑土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两侧,大兴安岭中北部的东坡以及长白山地西缘的山前坡状起伏的台地(漫岗),具体来说是指我国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境内,北起黑龙江省的嫩江、克东县,经海伦、绥化、哈尔滨等县市,向南沿京哈铁路断续延伸至吉林省四平市的南部边界。
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儿生活着的古肃慎人,就是满族的祖先,因此,历来就有满族人的“龙兴之地”之称。后经过挹娄、勿吉、蛛韬、女真数千年漫长的历史演化,他们创建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据史料记载,公元1644年,大清定都北京后,关内的战争不断,水旱灾横行,只有关外相对稳定得多,导致大批移民不断涌入关外。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满族文化为主)的交织,使得南北文化相撞击,从而发生了融和变化。这就是形成寒地黑土历史和文化的基础。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与沉积,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和融合,在这片四季分明而又辽阔的土地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我们比较熟知的有望奎皮影、海伦二人转、海伦剪纸、兰西挂笺、绥棱黑陶、绥棱农民画、兰西亚麻编织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构成了一道艺术特色鲜明的、民俗民风浓郁的传统文化风景线。
二、寒地黑土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
由于民间美术的原发性,质朴纯真,直接来源于本地域大众的生活,往往使用最普通的材料,加工不多,又大都为劳动群众所实际应用,因此不同地域的民间美术即使品种一致,也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融合进了本地域独有的审美意识形态。就寒地黑土民间美术来说,它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1.海伦剪纸。海伦传统剪纸,取材简单、方便,也可随意创作用手撕纸,满族人过年贴窗花的习俗就是实际上早期的剪纸,在我们黑龙江还保留着春节贴窗花、“挂钱”的习俗。剪纸除了单独的装饰用途之外,其设计出的形式还可用于刺绣、印、雕刻、布镂衣饰花纹等。海伦传统民间剪纸基本是以传统的吉祥如意的图案纹样为主,题材内容一般是以龙凤、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为主,也有少量的人物。在形式上一般采用对称式的对花、团花为主,体现出平衡、团圆、圆满的朴素审美观念,少量的场景性作品采用非对称形式构图。传统剪纸在方法上一般以剪为主,不需起稿,既使剪制十分复杂的场景作品,也只是做一番简单的设计后即信手拈来,剪随心走,形式多是写意性的简单造型。而海伦现代剪纸则一反传统剪纸艺术的局限性,努力吸取现代绘画的营养,诸如素描、国画、版画和年画等,把传统剪纸的技巧手法与绘画的构图造型结合起来,运用绘画的三维空间造型、布局原则,把倾向于“写意表现”类的剪纸艺术转化为“相对写实”的现实主义创作类型。在内容上,贴近表现重大社会现实事件、表现现实生活。以此开创了剪纸艺术表现的新领域。这就是海伦剪纸艺术的最大艺术特色。
2.绥棱现代黑陶。黑陶的物质构成元素是承载人类生活的土、滋养人类生命的水和照耀人类精神的火。黑陶材料的主要成分是活性炭、氧化硅、氧化铝。它的镂空技术与活性炭的有机结合,可以大量吸附空气中的有毒物。绥棱黑陶的产品有坛、罐、缸、瓶、文化艺术用品、十二生肖珍藏品、各种壁挂、挂盘和雕塑等二百余种,融观赏、使用、珍藏于一体,呈品种多且一品一种特色,每品亦互不相同,体现出了绥棱黑陶鲜明的艺术个性。
绥棱现代黑陶在烧制过程中采用了封窑熏烟渗碳方法,器表呈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实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薄胎黑陶是黑陶的杰出代表。绥棱黑陶在汲取了民间传统的剪纸、刺绣、木雕、年画等工艺美术中的精华基础上,在装饰纹样的创意上,绥棱黑陶既有借鉴。又有发明的创新,成功地把砑光、透雕、刻花、压线、戳花等工艺手法结合在一起,本着整体和谐和艺术结构清楚的原则处理,装饰纹样结构严谨,题材精炼,把传统的“盘长”“大蓼瓣”或“胡椒眼”等几何图案纹样与花卉鱼虫图案铺陈、结合、揉汇到巧夺天工的地步刻画得栩栩如生,用不同的装饰手法互相补充、衬托、搭配得相得益彰,粗犷而生动传神。虽然没有多种颜色变化,但利用空间的结合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花纹以图案以圆开光、六角开光为主,以方开光、半开光为辅,有梅、兰、竹、菊、松、龙风、图腾、吉祥纹饰等民间图案近百种,散发出浓郁的寒地黑土文化和塞北乡土气息,同时表现出民间陶瓷艺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艺。绥棱黑陶整体设计和谐,结构清楚,层次分明,虽无彩饰,但仍然变化有致,形成了它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
3.望奎皮影。清代河北滦州驴皮影传人东北。东北的辽东皮影、辽南皮影、吉林皮影、黑龙江皮影均属滦州影系,他们在造型材料、雕刻风格方面均十分相近。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黑龙江的皮影戏艺人为满足东北百姓审美情趣,大量吸收了本地的审美元素以及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的丰富营养,皮影艺术逐渐地方化。到19世纪中叶,随着皮影戏在本地区的普及,从操纵影人到音乐唱腔、道白等全面改观,形成了高亢、粗犷、激越的望奎皮影独具特色的艺术特色,被誉为“江北派”代表。
4.绥棱农民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设色大胆主观,善于用纯色,强调色彩的鲜亮、明快艳丽,色彩饱和度高,但艳而不俗,强调色块间的对比和在对比中和谐统一的效果。以好看和抒情为用色标准,不受自然真实色彩的限制。在构图上画面要求饱满,构成关系和谐统一,极具艺术的审美特征。作品造型夸张、浪漫、雅拙,富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大胆生动,无拘无束,把生活感受和形式语言紧密地融为一体。绥棱农民画还吸收融合了年画、版画、壁画、民年剪纸、民间花布等艺术特点。在绘画表现的手法上具有原始性。黑龙江农民画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这也构成黑龙江农民画的三个基本要素,最有特点的是农民画突破了传统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比例、结构关系原理,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变立体为平面,根据作者的想象任意进行构图。画面不按照绘画中的透视法则和三度空间,善用饱满、对称、平面和多点观察的构图方法。一幅画里可以出现多个角度观察的物体,追求饱满、协调、变异、和谐的艺术效果。在形象造型上,既有现代构图中的点、线、面的结合,又重夸张,讲变形,注重形体动态在画面的艺术表现力。
三、寒地黑土民间美术在美术特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我院于2005年就成立了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研究所,主要是针对以本地域为中心的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进行研究,多年来,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研究所对本地域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考察与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研究所下设的民间美术研究室,针对本地域的传统民间美术做了多次的考察工作,特别是对海伦剪纸、绥棱黑陶、绥棱农民画、望奎皮影、绥化木包雕等做了重点考察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室按照不同的民间美术品种成立了各自的项目组,分别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工作,可以说在传统民间美术的发掘、保护、传承工作上取得了一些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相关的研讨会、作品展览大赛上获得了众多的奖项。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12010)02-0065-04
大学生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学到的知识、技术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自主搭建工作平台来创造价值的过程。它是大学生实现就业和理想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实际需求,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全面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努力创作条件使其接受创业实践的锻炼。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
(一)创业型职业锚理论
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中,美国E・H・施恩教授提出了著名的职业锚理论。该理论经过不断完善,自1992年以后,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将职业锚具体拓展为8种锚位:技术/职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等。简单来说,创业型锚位,指的是创业人希望使用自己的能力去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或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且愿意去冒风险,并设法排除所面临的障碍。对创业型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或设计某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极强烈的创造欲使他们要求标新立异、有所创造、并做好冒险的准备。
(二)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的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作为创业教育开展最早且比较成功的大学,其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值得研究。
1.百森商学院的“强化意识”模式。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主要由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承担,其模式是通过创新性课程计划、外延拓展计划以及学术研究来支撑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例如,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为本科学生设计了创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由一系列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不少课程极富特色,如《新生管理体验》课程,新生班级被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各组制订创业计划,学校提供每小组最多3000美元的原始资本创办并经营新公司,公司在学年结束时结算,超过原始资本的利润作为大一年级学生开办慈善事业的基金。
2.哈佛大学的“注重经验”模式。哈佛商学院的优势在于针对创业管理建立完整的资料和案例库,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在《开创新企业》这门课中,着重探讨设立新公司时所需要的技能技巧以及新企业发展的知识。学生们组成小组,按创意概念展开,进而完成一个设立新公司所需要的完整经营计划,并对计划付诸实施。在《小企业的经营与成长》课程中则采用小组的个案教学法,个案根据校友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或工作中的遭遇反馈而写成,重点探讨小企业生产与运做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怎样应对日常工作中的压力,如何研究拟订影响竞争优势的关键策略等,从而培养学生能够在苛刻的资源限制与不确定的环境下追求创业机会,从容应对企业成长的挑战,有效回收创业成果。
3.斯坦福大学的“系统思考”模式。斯坦福商学院在强调实际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强调对经济、金融、市场运转等理论的长期研究。学院共开设17门创业管理课程,除了提供许多有关创业财务筹资的课程外,他们也非常重视创业战略以及创业环境的研究,尤其是对创业过程中各阶段、各层面的策略与操作议题,以及产学合作、产业网络等环境方面的议题。作为著名的理工大学,斯坦福商学院还非常注重应用导向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创业教育从创业者而非投资者的角度来规划创业个案,学生必须学会评估创业机会,并且结合个人能力、专业特长以及面对的外部环境,来采取具体的创业行动。比如,在课程设计上采取团队教学与两段式教学方式,由商学院及工学院的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激发创意并设计产品,进而在实验室开发、生产制造其欲推向市场的产品。这种全过程参与有助于学生探讨和处理创业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议题,全面了解如何将一个“点子”转变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大大提升了学生成功创业的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情况调查
创业意识可能因为偶然刺激而产生,也可能是逐渐积累而引发的慎重决策。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创业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高等教育贯彻大众化原则的必要措施,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使创业教育有的放矢,我们专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下面通过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期望的创业教育形式
我们在对创业意识培养现状的调查中,45%的受访者认为亲身实践是最好的指导方式;活动加训练由于风险较低,易被接受,也占到了32%;而传统的由老师授课的方式仅占18%。这说明学校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而不应只是空洞的理论知识的灌输。
(二)创业教育内容的选择
在对大学生关于学校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创业教育的问题调查中,有46%的人选择实践能力的培养,有23%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18%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对创业心理的教育,12%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创新教育。从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与前面问题的调查结果正好相互印证。这说明了学校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上与同学们的需求差距最大。与之相关的抗挫折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与同学们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缺口,这是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应重视的问题。
(三)创业实践需求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的创业实践能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还希望学校将大学生创业纳入大学科技园区,并为其提供场地、实验设备等条件和服务。同时也希望学校帮助他们办理创业实践的相关手续和提供配套资金。在创业实践中,大学生更倾向于依托于学校,希望得到学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三、结论与建议
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观念,营造创业氛围
针对大学生有些思想观念还远不能适应创业的需要,高校应该通过全方位教育,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观念,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
在高校营造创业氛围,一是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校园文化等手段加大创业事迹的宣传力度;二是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突出与强化创新、创造,形成“学习为创造、创造中学习”的良性循环,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三是学校的制度建
设上,要鼓励师生创新、创造、创业;四是宣传成功创业者的创业事迹、创业方法和奋斗经历,为大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二)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是高校的重要教育任务之一,应将创业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去,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帮助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应以“激发一实践一创业”为主线,全面服务于实现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该体系应是由创业基础理论、创业实践训练、创业教育导师辅导和创业孵化系统组成。在这个体系中,可以实现大学生进行从创业基础理论、普及性科技活动、学术性科技创新项目开发研究、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践训练到自主创业的全过程学习,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1.创业基础理论平台。创业基础理论平台主要包括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专业教育、现代形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目的是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行业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创业实践训练模块。创业实践训练模块旨在拓宽创业能力培养渠道,利用各种实践条件培养创业能力。主要是在基础理论模块之外,通过各类培训、创新项目和创业计划大赛来实现。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1)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定期举办学校创业计划大赛和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来促进创业实践的迅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2)模拟创业活动。从寻找商机到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融资和创业管理的过程进行模拟,以提高学生对创业过程的感性认识,达到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目的。(3)创业者系列讲座。邀请创业校友和在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经验和知识交流,让学生从中了解创业的真实过程和艰辛。(4)大学生创业项目支持计划。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项目支持计划,提供资金和场地,在校园中采取招投标的形式,让学生经营文印社、商店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有关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合作,积极利用政府的政策,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专家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业和管理能力。
3.创业孵化系统。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它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研究经营场地、通信网络与办公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服务,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和成本。这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策略
1.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减免税收;二是在孵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可享受优先获得孵化专项资金、科技三项经费支持、享受孵化基地提供的综合服务及减免房租等有关优惠;三是政府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改进信贷服务,增加信贷种类,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增加对在孵企业的信贷投入;四是各类担保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要优先为在孵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二、分层教学的演化
分层教学起源于对学习困难生的研究,为了不让学习困难生掉队,教师要分别对待,从而出现了分层教学的理念。演绎至今,分层教学已突破最初的含义,其根本要义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教学达到最大化的发展。
(一)分层教学的演化过程。
分层教学源自于分组教学(groupteaching),亦称为多级制。有校内分组制和班内分组制。前者是在一所学校内将学生按智力或学习成绩分成年限长短不一、教育内容相同的教学组织,具体表现为快班和慢班,或者重点班和普通班;后者是在同一班级内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将他们分成教学内容深浅不同或进度各异的小组,具体表现为通常的班内分层教学。19世纪末西方现代教育派针对班级教学不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局限性,提出以班级教学制为基础的能力分组。后来由于这种做法会使“低能儿童”受到歧视,产生不利于学习的情绪,又会助长“高能儿童”的骄傲习气并形成社会分裂,曾一度转入低潮。1957年后,随着国际间科技竞争对培养尖端人才的需要,又被再度重视,现流行于欧美各国。
上海学者吴兴宏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分层递进教学”的设想。他认为,在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异质班中,要真正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如何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而解决教学要求的整齐划一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可能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分层递进教学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他主张在课堂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可能性相适应的、着眼于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策略。分层次教学主要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测评、反馈矫正与分层提高等步骤和内容。
分层教学演绎至今,总共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在班内分层,这种分层是针对一个班内的全体学生进行的分层教学,不同的学科会有不同的层次划分。一般是一个科的教师对班中学生逐一了解,包括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在家的学习情况等各方面,采用家访、调查统计等不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该科的成绩初步将学生分成A、B、C三层或更多层。A层,学习兴趣浓厚,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易于接受新事物,学习成绩稳定。B层,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稳,但有一定的向上潜力。c层,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上感到很吃力,成绩不理想。教师要因“层”施教。另一种是年级内分层,这种分层是对整个年级学生的总成绩高低排序,划分层次,一般分为固定的快慢班,或重点和普通班,这种班也可能是动态管理的。最后一种模式是将班级混合分层。这种分层只是对某一门学科来分,比如数学学科,把整个年级的数学学习成绩排序,然后根据成绩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层次,比如成绩占前三分之一的归A层,后三分之一的归C层,中间三分之一的归B层。A、B、C层的同学组成3个班。在上数学课时,学生分别到不同的班内上课。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目前,在我国的分层教学实验中大多数采用第一种模式和第二种模式,实行第三种模式的较少,这种模式应属于一种较新的分层教学模式。事实上,第一种分层教学模式有点类似于在我国以前出现的“复式班”。很明显,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分别对待,这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而言,在同一节课同一个教室内,做到互不影响并不容易。第二种分层模式相对第一种分层模式更现实,即更容易操作、施行,但受到教育学家的批判,因为这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自尊,造成心理伤害,尽管实行动态管理,这种模式也不被提倡。而第三种模式即班级内混合分层教学模式是单科、动态管理的一种形式,有时总成绩好的可能在这个科目上成绩不好,被分到B层次,总成绩不好的可能在这个科目上成绩好,被分到A层,这样,就会尽可能做到不伤害自尊心的问题,而又有助于教学,但这种模式研究的较少。
(二)分层教学的特征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分层教学实际是一种差异教学,是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将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差别不大的学生组成同一个层次来区别实施教学。分层教学的目的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即全面提高学生学科学习成绩,使全体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长进。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然后依据测评反馈的信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有不同的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项现实的课题,他们所做的工作对推进和完善分层教学理论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了梳理,现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归纳如下:
(一)因材施教的理论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理论的精华。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提倡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其个性。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不同,因“材”、因“才”而教。班级授课制最难操作的就是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
(二)差异教学的理论
差异教学,是指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理论主张教师的教要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同样,分层教学可以实现这个理念,同样这是在传统班级授课制中难以真正达到的目标。
(三)全面教学的理论
教育要面向全部学生,还要面向学生的全部。现在国际社会提出“全纳教育”的教育理念,即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甚至是残疾儿童和低能儿童,也就是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日本早在很久以前就提出“全人”教育的口号,实际上是指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全部。这些教育理念都对我们的分层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班级混合制下,如果教师有意照顾好的学生,必然会影响差生,如果教师有意照顾差生,也必然会影响到好生,难以两全其美。只有分层教学、区别对待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高效教学理论
在讲究效率的今天,教育教学同样讲究效率,高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追求的。所谓教学效率,是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量度。教学必须讲究效率,这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怎样的教学效率更高?小班制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好处,但班级规模产生的效率将随之大大降低;按程度分班有难以克服的“标签”效应(每个学生脸上都贴上了好差的标签),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按程度分班对学科教学仍存在不利,同一个班上的学生某一个学科成绩不一定整齐;班内分层教学具体实施操作不便。最有利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班级混合分层,这样可能最能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
四、分层教学的实践意义
分层教学是顺应时展的产物,是与教育教学改革与时俱进的尝试结果,它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我们提倡第三种分层方法。下面我们就谈谈该分法的实践意义。
(一)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分层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层”而教,因此能使教学内容较好的适合每个学生的要求。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分层教学可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对于优等生,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对于学习困难生。可以从进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着手,激发学习热情,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理解和接受水平的知识内容,从而使他们对本学科学习产生兴趣,达到逐步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二)可以使学科学习成绩评价更加合理化
不分层教学,所有学生一张试卷,成绩按由高到低排序,往往给学生造成很大心理压力。分层教学,各层次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比如对低层次学生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激发学习内驱力,以得到成功体验,使自己产生成就感,为进一步学习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又如,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采用个体相对评价,以评价学生自身近阶段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三)可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出色,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验室针对人类对健康新的巨大需求和21世纪生命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方向和核心领域开展健康科学与技术研究,着眼于整体学科的建设和布局,强调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多学科集成的综合性、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而提供一个较全面地服务于健康产业的多方位综合性技术服务平台及自主创新的技术引擎。
蔡国平教授始终为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掌舵护航,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强调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创新性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药物和生物技术及技术产品的源头创新;多学科集成的营养与食品科学和技术研究;以抗体工程和基因治疗为重点的生物技术平台;面向新的医学模式的生物医学工程和技术平台;开拓以个体化的健康管理研究与教育。
2010年,实验室科研项目146项、总经费约2207万元,包括承担国家与政府项目127项,年服务企业(机构)12个,承担企业或社会项目7项。同期,共发表科技论文85篇,其中,SCI52篇、EI25篇。发明专利申请受理7项,专利授权4项,现已拥有发明专利15件。
多年从事健康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与研究
作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博士生导师,蔡国平教授曾任生命学部主任、深圳市健康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目前还担任深圳市超级水稻研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深圳研究生院海洋生物技术中心主任、深圳市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联合实验室副主任、清华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北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干细胞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理事。深圳市科技专家委员会专家、广东“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人才指导教师。中国健康管理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理事、中国药理学报理事。先后在日本机能性肽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美国Tomas Jefferson大学医学院和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医学院等为客座研究员。
已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SCI收录40多篇,参与编写著作4部、译著一部,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多项。还获得国家发明奖、北京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蔡国平教授致力于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及健康科学与技术学术方向的研究,并在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的统一,学科交叉融合与协作,探索学术与技术创新,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特色。
主要研究领域与研究工作:
1. 细胞因子的研究:
(1)血管生长因子的研究
基于体外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数据,提出假说: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生长要经历细胞存活、有丝分裂和细胞迁移三个关键步骤,揭示细胞存活因子Apo H、补体Bb,有丝分裂刺激因子 insulin、FGF、细胞迁移因子和血清因子等相关因子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生长的作用。
(2)自身免疫病如抗磷脂综合症相关因子
载脂蛋白H在抗磷脂抗体综合症中作用的细胞与分子机理,发现载脂蛋白H自身抗体一类自身抗体的多重结合特性(特异抗原、磷脂、Fc、凝血酶等)及机体正常抗体作为中和自身抗体的生理缓冲池作用。探讨这种相互作用的生理病理意义。
(3) 促溶栓因子研究
在纤溶系统作用机制创新研究中,发现一类新的促纤溶物质(简称FPA)能使血纤维蛋白溶酶-tPA纤溶系统的纤溶活性提高十多倍之高,并且对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平衡有双向调节作用。研究FPA与靶分子作用的结构分子生物学机理,为研究开发新型促溶(血)栓药物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4) 巨噬细胞来源的纤维化疾病相关因子(ISBLP58)的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
2.血管生长和干细胞分化的研究,开展周血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的机理研究。
3. 膜和细胞生物物理学研究:
1)电磁场对细胞的作用
2)细胞凋亡分子机制
细胞凋亡的能力学过程及调节机制细胞凋亡的能力学及胶原抗羟自由基诱导的细胞凋亡的热力学分析;端粒酶的表达和活化与Bcl-2的表达之间的负相关性及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与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分子进化。
4.细胞外基质的研究:
1)胶原蛋白、蛋白多糖等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与细胞
生物学及分子免疫学研究。
2)基质干细胞分化相关疾病(肺纤维化与肝硬化、骨质疏松症、疼痛等)的生理病理机理研究。
3) 提出经络功能集成体(function-grity)的概念,提出细胞外基质在经络功能集成体中作为重要的载体,形成物质、能量与信息流的储存、传输和调节与缓冲的介质连续体, 构成一个机体自检、自稳网络系统和功能集成体并与脑的高级意识和自稳系统协调一致。其机制首先是细胞外基质构成细胞间巨大的生理缓冲池,且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能直接地、长距离地传输电子与能量(包括电磁、机械力和热等能量形式),更重要的是细胞外基质通过与神经、血管的联系,在不同的躯体部位之间,躯体与内脏之间和不同脏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汇聚中起重要的传导介质作用,即所谓“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身也”。同时,它们又可以与细胞内的功能集成体相连接和相互作用,从而在细胞层面上发挥其调节功能。
5.代谢性疾病的细胞分子学研究,着重开展糖尿病、高血脂症和血管硬化及血栓等的细胞分子学研究。
6.创新药物和保健品的研究开发,主要针对代谢性疾病、干细胞分化相关疾病和细胞外基质相关疾病等的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开发。
7.海洋生物学与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等海洋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展海洋资源、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药物等研发相关的生物技术研究。
科研成果还体现在多项科技发明专利
《硫代磷酰化氨基酸及其甲酯在制备缓解慢性疼痛药物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发现硫代磷酰化谷氨酸和硫代磷酰化谷氨酸甲酯不仅对CCⅠ模型大鼠损伤神经的异位自发放电的放电频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还能降低CCⅠ模型大鼠损伤侧足的热痛刺激敏感程度并可阻碍其进一步的发展。显示硫代磷酰化氨基酸及其甲酯可大大缓解神经性慢性疼痛症状,以硫代磷酰化氨基酸或硫代磷酰化氨基酸甲酯为活性成分,可制备用于缓解慢性疼痛(特别是神经性慢性疼痛)的药物。
《薤白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从该植物提取物分离到有效活性分子,显示该化合物具有改善骨骼肌的能量代谢,加强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腹部脂肪,降低血糖,促进脂代谢等作用,可用于目前日益增加的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或2型糖尿病的早期预防。
我国饭店行业已经走过了将近三十余年的历程,因而总结与回顾我国饭店行业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将有利于在未来饭店发展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提升与完善。
一、中国饭店业发展历程综述
1.发展综述
回顾我国饭店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得知:我国饭店业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回落阶段、恢复上升阶段、提高上升阶段。
(1)萌芽阶段(1980年以前):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总体数量少、设施陈旧、功能单一、条件简陋、全国地区性分布不平衡。
(2)起步阶段(1980年~1982年):通过引进外资,逐步兴建了一大批中外合资、中外合作饭店。这一时期的饭店经营管理依然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制约和影响,饭店仍在很大的程度上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3)高速发展阶段(1983年~1993年):在这一时期,中国饭店业走过了一个以质的提高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对饭店产品与服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意识及服务方式等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饭店发展还相对处于初级阶段。
(4)回落阶段(1994年~1998年):1993年以后,饭店业逐步完成其利润平均化过程,建设开始回落,同时由于市场不景气、经营不善等方面原因的促动下,盲目建设的恶果已开始突现,饭店业的利润率在逐年下降,1998年全行业出现负利润现象。
(5)恢复上升阶段(1999年~2001):这一时期,行业内的竞争日益加剧,平均房费下降。饭店产品、开发、建设等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也进一步激化了采用简单价格竞争的倾向。在此阶段,饭店行业开始注重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等问题,旅游教育也为饭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后备军,但我国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方法问题等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饭店领域的研究质量、范围也不断地提高与拓展,研究成果相对以前更成熟,但总体上还未呈现较高的研究水平,其研究成果应用在饭店产业的实践发展还相对比较薄弱。
(6)提高上升阶段(2002年目前):随着走出97年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行业发展负面影响后,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饭店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景观房地产项目大量涌入、培训中心的转向和社会旅馆升级改造,国际饭店设计公司与投资人员大量进入,以及对饭店建筑及景观环境认识的提高,饭店的建设将不断提高硬件水平,所展示出来的理念与国际饭店行业的发展逐渐接轨。另外,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经济、社会与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饭店开始得到巨大的发展,并且伴随着对各种新理念,比如体验经济、消费经济与消费社会等的认识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饭店设计、建设与发展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饭店呈现出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在饭店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特色与产品差异化发展必要性问题。我国饭店业本土自主投资、管理发展起来的饭店单体企业也表现了良好的成绩,并且出现了凯莱、如家等一大批有着良好发展理念、管理技术等的大型饭店集团、也出现了大量的饭店管理公司,它们在国内已经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品牌关注、但与国际饭店管理集团比较来看,在各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发展评述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走的是超常规发展的道路,中国饭店业从一开始就是改革开放的窗口行业,也是一种非常规或超常规的路径。同时,在饭店业发展短短的不到三十年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发展道路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认识与完善,经济发展的转型,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内竞争国际化进程、国内竞争国际化等问题,从饭店行业的发展萌芽时期迅速地经过了若干了发展阶段,因而也使我国饭店业的发展呈现出相当出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饭店行业发展对科学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认识及实践应用尚有待提高和缺乏迫切性,随着竞争地加剧,对饭店实践领域诸如,如何提高饭店企业竞争力、饭店产品竞争力,如何建立饭店产品品牌,如何建立与市场消费观念、需求相匹配的互动与沟通体系等,相关深入的基础研究成果需求将日益提升。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我国饭店业中还处于非理性的竞争环境中,我国饭店业的发展也更多地呈现出简单、最初级竞争手段――价格竞争。另一方面,我国饭店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饭店的竞争还更多地依赖资源的竞争,比如饭店更多的依赖规模、档次、政府的支持、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等来获得竞争优势,利用品牌、战略、竞争力体系等科学管理专业理论仅仅得到重视但未完全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以及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升,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饭店业在提高产品吸引力、竞争力理论研究等的成果提升。
(2)我国饭店行业将在产品设计、饭店类型建设与发展等方面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以及更新以往的建设思路,提高在饭店产品开发、设计、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创新能力与策略,进而提高我国饭店行业的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未来饭店发展实践中,将会迫切地需要更系统、深入地饭店产品内涵与构成体系、开发、建设与发展理论。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饭店业发展初期以接待团队旅游者为主,因而,我国的大多数饭店都是基本统一的城市观光饭店。但随着国内外饭店市场客源的旅行经验的成熟,行业竞争的加剧,将对更多饭店类型、细分市场饭店产品的需求与品质有提升的要求,比如会议饭店、度假饭店、精品饭店、家庭旅馆、农家乐饭店、经济型饭店、高级商务饭店等。因而,以探究饭店产品内涵与构成,功能,发展趋势等为核心基础理论的饭店产品的设计、开发、竞争力提升等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迫切;另一方面,随着饭店行业竞争环境不断规范,饭店市场客源对饭店品质与特点的关注,客源对所入住饭店选择权利与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未来饭店的实践中将更多地会趋向关注饭店产品自身品质、设计、特色等的提升与完善,也将进一步对饭店产品构成、饭店产品特色塑造与体现、影响饭店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观念、提高饭店市场吸引力、饭店产品竞争力提高等基础性理论有着迫切与巨大的需求。目前,随着饭店投资者不断地引进国外饭店设计公司进行饭店开发、建设,以及饭店投资者对大量新近开业饭店、国际饭店管理集团旗舰饭店开发、设计、建设等的考察,已经在实践中逐渐反映出与国际接轨的饭店开发、设计等敏锐意识与经验判断能力,尤其表现在对饭店环境景观、建筑、室内设计与装饰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上。比如,九寨沟天堂度假酒店、浙江富春山居度假村等。
(3)在饭店发展实践中,对于饭店产品质量的评判标准以及品质、功能认识等不断提高与完善,饭店产品的市场满足领域也不断突破传统观念上的局限――主要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要,目前饭店不仅能满足外来旅游者住宿的需要,更成为当地社区交际的中心、当地社会的时尚与奢华的风向标与聚集地,也成为满足综合休闲、娱乐等需求的社会消费场所,甚至有些饭店也已经成为一种梦想之地与梦幻之地,它们能带给消费者更高的精神需求与享受等。另外,饭店的市场领域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在不断地扩大。同时,各种新型消费观念、观念意识价值等都将对饭店产品品质、设计、建设与开发等提出了客观的新要求。比如,对高档饭店硬件设施除了精美、豪华等要求之外,也提出了更高的审美意义上的精神要求,更加推崇饭店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与表现,视饭店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需要从中寻找与体验到历史的纵深感,同时也关注消费者审美情趣地满足。此外,饭店消费者也开始追求饭店产品中孕含的文化符号社会意义及消费意义,全方面的消费感知与体验,追逐一种特殊身心经历与学习的收获与期望等。因而,在未来的饭店实践发展中,客观地需要基于饭店产品理论之上,关注饭店产品开发、设计、建设、发展等理论;也需要形成更多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与能力,比如除了质量与服务之外,还可以借助文化、酒店景观环境、内部装饰、品牌等,可以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目前,我国一些具有前瞻意识的饭店业界人士已经进行了良好的探索,比如,上海天禧嘉福酒店。
二、我国饭店领域理论研究综述
1.理论研究综述
在饭店理论研究领域,相关研究人士也随着饭店业的起步、发展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饭店领域的研究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介绍国外理论与实践经验以供国内参考,比如,谷慧敏2001年主编的《世界著名饭店集团管理精要》等。
(2)中外饭店管理比较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管婧婧、郭鲁芳2005年做过《中外酒店业HRM研究进展及比较》等。
(3)饭店行业宏观、中观、微观领域研究都全面展开,介入国家、地区、行业、集团、企业层面饭店发展问题研究:比如,黄静波2007年做过《中国省域星级饭店业的优势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等。
(4)饭店领域技术应用领域研究:比如,林璧属、王赞强2000年做过《中国旅游饭店业Internet应用现状评估》等。
(5)不同等级、类型、规模、产权饭店的发展研究:比如,胡敏2007年做过《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核心资源分析》等。
(6)饭店经营管理方法、手段、科学理论、观念探索、影响因素、评价、投资等方面研究:在此方面尤其在具体诸如对服务与内部管理问题的研究、饭店总体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对饭店环境研究等是占相当数量的,同时,饭店理论研究者也非常注重对新观念进行探索,并注重新观念在饭店领域实践中的应用,比如,随着区域经济及企业集群在其他行业的发展,张俐俐等2006年做过《酒店业竞争力提升的新途径:集群发展》;随着体验经济理论广泛传播,以及对旅游活动文化本质、饭店产品文化性探索的深入,田敏2007年做过《文化元素在旅游饭店空间产品中运用的实证研究》、张明、廖培2006年做过《主题酒店主题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王燕与唐飞2006年做过《我国精品酒店发展之条件分析》;随着对生态环境与社会责任感问题与观念的关注与认识,陆诤岚与陈天来2002年做过《论“绿色饭店”及其标准的制定》等。
(7)基于管理或其他学科理论,以及新观念进行的在饭店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研究:比如,黄燕玲等2006年做过《基于SEM的饭店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研究》等。
(8)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定性研究之外,近年来在饭店经营管理领域中也开始逐步引入了定量研究:比如,彭建军与陈浩2004年做过《基于DEA的星级酒店效率研究――以北京、上海、广东相对效率分析为例》等;同时,也在研究中更关注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比如,四川大学旅游规划与开发专业季哲文硕士论过的《主题饭店的规划建设研究――以成都市饭店业为例》等。
(9)在饭店阶段方面不仅进行了饭店发展现状研究,同时也伴随着国家经济转型等宏观背景,开始探索饭店转型、升级、可持续等方面研究。比如,饶勇2002年做过《我国旅游饭店业向成熟转化时期的竞争的竞争特征和战略对策》等。
(10)对饭店业界具体发展实践、成功人物等进行专门介绍与研究:比如,对如家品牌、锦江饭店集团等的介绍、对希尔顿等的人物介绍等。
与此同时,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也开始不断地介入到饭店领域中来,比如,西南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在硕士论文中曾做过《主题酒店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论过《与历史环境相协调的酒店建筑设计――以阙里宾舍、唐华宾馆和苏州喜来登大酒店为例》的研究、南昌大学工业设计系硕士研究生齐瑞过《休闲度假宾馆的配套织物及其陈设设计研究》、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室内装饰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章曲做过《现代酒店室内空间中的织毯装饰》、湖南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甘露做过度假酒店地域性研究》等。
2.理论研究述评
通过大量阅读饭店理论研究文献,可以得知我国饭店领域的理论研究,从整体看,对于饭店领域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几乎所有方面,饭店管理教育也已经成为一个正式的、庞大的培养体系。因而,形成了大量、丰富的饭店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总结、研究教材,但教材水准层次不等,也存在着百家争鸣的现象,反映了饭店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普遍共识的基础理论体系和理论基础还未建立。学术研究成果也数量巨大,研究层次也逐渐提高,从地区研究课题到国家课题都有进行,并且也随着香港的回归,出现了大陆饭店业与香港研究机构在饭店理论研究方面的合作趋势。学术成果大多以期刊论文的形式,而研究专著比较少,戴斌做过《国有饭店业重组与集团化管理》等,这也反映饭店理论研究还整体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对饭店领域的相关问题研究还仅仅局限在点的认识与思考。随着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硕士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饭店领域进行的相关硕士论文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饭店领域相关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推进了饭店从研究点的认识与思考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于博士教育还处于刚开始阶段,相关高质量研究成果还相对缺少,比如东北林业大学李红做过博士论文研究《我国酒店提升国际竞争力研究》、南开大学徐虹做过博士论文研究《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该研究也已出版为专著。少数业界实践人士也参与到饭店领域的论述与观点表达,比如海岩曾出过发表对行业观点的行业书籍――《海“眼”看酒店――关于酒店行业问题的对话》、活跃在饭店业界奚晏平博士也做过一些饭店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出版过专著。
除此之外,饭店领域理论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1)饭店领域理论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比较忽略,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对饭店经营管理、产品设计、开发、建设等的认识与提升。比如,饭店产品的内涵与构成、饭店产品构成各部分的内涵及设计、开发、建设等的理念,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对饭店产品如何随着市场消费观念、新价值与认知而发生演变、外延的认识与判断。目前,对饭店概念或内涵的认识还仅仅处于比较笼统的状态,因而对各种饭店类型的认识、建设思路、管理经营模式与方法等也缺乏清晰的认识,饭店产品创新与提升缺乏基础理论。现阶段,在饭店理论研究领域中,对饭店产品内涵、构成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还相当少,有些研究还仅仅借鉴与引用其他行业产品的内涵,缺乏对饭店产品内涵深入、系统地研究,从而也使得饭店基础理论研究呈现匮乏与薄弱的状态。
(2)在目前的饭店理论研究中,研究方向和成果与饭店业界需求等还有一定的距离与脱节。比如,饭店理论研究人员普遍在产品对饭店企业生存与发展重要性,以及提高饭店产品竞争力对饭店发展的推动方面达成共识。饭店产品及竞争力提升问题是业界尤其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对饭店企业具体实践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与影响作用的理论之一。但在饭店理论研究中,在饭店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具体思路、途径、手段等方面,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虽然该方面研究数量巨大,但从整体看大多研究相对比较宽泛,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因而,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饭店理论研究对业界的现实指导效果与影响,也影响了我国饭店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地位。
(3)我国饭店理论研究还大多以经营管理理论为基础与主流,缺乏与其他学科在饭店领域研究的结合与交叉,因而,在对饭店理论建立与研究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局限。目前,建筑与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为饭店建设与开发等,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思路与角度,在未来的饭店理论研究中,还有待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更好地提高饭店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饭店业界实践。
(4)饭店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对新的消费理念、观念、理论在饭店实践中的应用问题。从而,在使饭店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引导市场需求,创造更多的异质与良好品质、类型饭店的同时,推动饭店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目前,饭店理论研究人员已经普遍关注文化、体验、符号与消费社会等对饭店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的影响与作用,并进行了相关探索,但总体上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与系统化。同时,饭店理论研究还应该关注更多的饭店产品形式,比如精品酒店、主题酒店、农家乐等;也要关注饭店企业发展模式趋势等,比如景观房地产、旅游房地产、旅游企业集聚、区域一体化、CBD发展等对饭店实践的影响。在未来的饭店理论研究中,研究人员需要在饭店实践认识与研究的基础上,将饭店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饭店实践还需要饭店核心基本理论进行引导与借鉴;对于饭店管理的研究来说,自身的研究框架体系和方法还不完善。未来的饭店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将更为专业,伴随着饭店管理学科的成熟,饭店管理需要发展自己的理论、尤其需要以饭店产品、饭店产品竞争力体系等为核心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系统以及细致的研究,以展开本领域的研究以更好地为学科发展和饭店管理实践服务。
分类号 G252
当前移动图书馆是指以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平台和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用户能够通过智能手机、iPad、Kindle、PDA等移动阅读设备,以GPRS、3G、Wi-Fi等无线网络连接方式随时随地访问或接受的图书馆信息资源集合体,实现移动阅读、自助馆藏查询、续借等多种功能的一种新兴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可以说,移动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继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之后的新兴服务领域,将成为广大读者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须顺应发展潮流,创新移动图书馆服务方式,强化图书馆的服务角色,塑造图书馆追求技术进步引领技术潮流的形象,才能体现自身在创新性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因此,加强移动图书馆研究,了解移动图书馆发展动态,是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从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出发,着重探讨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现状与实际应用情况,试图反映理论与实际应用在移动图书馆研究的结合程度。
1 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
国内图书馆学界对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始于2002年朱海峰发表的《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无线图书馆》一文[2]。该文提出了将无线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数字化图书馆实现“无线图书馆”的构想,为移动图书馆理念的提出做了充分的铺垫。此后关于移动图书馆的研究逐渐增多,俨然已成为图书馆领域研究的新热点。下面我们从文献研究概况、研究的热点主题、研究的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来说明当前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状况。
1.1 文献研究总体概况
本研究以CNKI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以“移动图书馆”和“手机图书馆”为主题词,共检索到487篇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13年6月30日)。按文献发表年度进行统计,形成文献年度分布图,如图1所示(2013年文献量由于数据不全未在图表中显示)。
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有关移动图书馆研究始于2004年,在2004至2008年间文献的数量缓慢增长,这期间主要探索移动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影响和转变,并对以短信SMS服务为基础的移动图书馆系统平台建设进行分析研究;而在2009年后关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至今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
图1 移动图书馆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图
在理论研究方面,黄群庆的《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3]和茆意宏等人的《手机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4]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姜海峰等人对国内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和实施机制的深入分析和技术探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国内移动图书馆建设的研究进程[5]。清华大学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项目组对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的用户体验调查和分析,从用户个体角度积极寻求移动图书馆的解决方案[6]。学术界对移动图书馆的研究经过多年累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国内有关移动图书馆领域的研究正处于增长阶段,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是图书馆领域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根据文献增长的整体趋势推测,未来几年关于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将继续成为图书馆界的热点之一[7]。
1.2 研究主题及其趋势
关键词是文献的核心,是作者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凝练之后得到的结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通过关键词来研究某一学科知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是文献统计研究常用的方法。对移动图书馆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和处理,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从统计结果来看,关键词除“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外,“3G”出现的频次最高,这也说明3G是移动图书馆存在的外部环境,是移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物理基础,也是近年来移动图书馆研究的热点。其次是“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要集中讨论图书馆如何提供移动信息服务,延伸图书馆功能服务,创新图书馆服务方式。再次是“移动阅读”“WAP”“移动信息服务”“智能手机”等,反映出研究人员在移动图书馆研究各个方面关注的差异程度,也反映出当前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的一些重点领域和新的视角。
表1 移动图书馆文献研究中关键词分布情况
注:本表系笔者根据相关文献统计绘制
在对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继续对该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得出目前国内有关移动图书馆的研究集中在如下主题[8]:(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应用现状介绍和调查分析;(2)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3)移动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4)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和平台实施构建;(5)移动图书馆应用案例介绍和分析;(6)其它。总的来说,目前对于移动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移动图书馆技术研究三个层面。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移动图书馆概念、内涵的界定、服务功能、服务模式、建设原则以及发展意义上;应用层面的研究成果侧重于移动图书馆系统实施、移动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以及实例的介绍;技术层面的研究成果则集中于在移动图书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软件系统开发等方面。
尽管移动图书馆的基本概念及主题内容都有覆盖,有关移动图书馆的研究体系初具雏形,但国内外大部分研究还停留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分析研究,且研究的力度不够,尚未形成明显的研究主题。有关移动图书馆的普通期刊论文数量远多于硕博论文,可以说没有形成专深的研究理论,只停留于现状分析、实例分析、发展展望等,尚未触及移动图书馆研究的核心[9]。如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及信息需求方面一直是图书馆服务研究的主要对象,却在当前的移动图书馆研究中被忽略了。当前硬件设备、开发技术不再是制约移动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关用户行为分析、版权问题、移动学习、服务创新等才是当前图书馆在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面临的重大难题和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
1.3 基金项目情况
基金项目体现了学术研究前沿,推进了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从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3年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公示名单(“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部分)中,先后有5项是面向移动图书馆主题的,分别为:“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整合与系统集成研究”“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质量控制研究”“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基于用户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可见面向移动图书馆领域的质量建设与用户感知行为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这说明当前移动图书馆的研究从前期移动图书馆系统建设转移到注重服务质量与效果评估上来,反映当前的移动图书馆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于移动图书馆相对传统的图书情报研究来说属于较新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潜力巨大。
1.4 相关会议概况
在国外,知名的Google、Facebook等网站上专门设有有关移动图书馆主题的讨论小组,并召开了专业学术讨论会探讨移动图书馆的发展。从2007年开始,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International M-Libraries Conference)每两年一届,至2012年10月已经召开了4届会议。另外,移动图书馆员联机会议(Handheld Librarian Online Conference)影响较大,也是当前移动图书馆领域系列研讨会议之一,在一定程度推动了移动图书馆的发展。
在移动图书馆会议方面,尽管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移动图书馆这一主题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专题会议,但是2007年在深圳召开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应用研讨会暨成果展示会”上,香港岭南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展示了本馆已经开始进行的短信服务和Web Opac目录查询等功能的手机图书馆服务的实践研发[10]。2010年更是国内高度关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标志性的一年,先是2010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图书馆等从实践应用方面对移动图书馆进行了深入探讨;接着,2010年7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办的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上,国内外业界同仁成立了一个“移动数图研讨组”,致力于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进行探讨与交流[11]。2012年,“移动图书馆技术创新与服务拓展”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大楼召开,共有来自全国50余家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馆长和工作在图书馆一线的技术人员参加,会议围绕未来移动技术的创新、服务的拓展等方面,就移动新技术的应用与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12]。另外,超星数字图书馆围绕移动图书馆应用及创新与高校图书馆、高校图工委合作承办了多次移动图书馆研讨会,推动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应用与普及。这些移动图书馆会议致力于探索和交流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工作,图书馆界的研究人员、技术开发者相互交流建设成果与经验心得,为图书馆未来移动服务发展和普及献计献策,塑造了图书馆追求技术进步、引领技术潮流的形象,大大强化了图书馆的服务角色。
2 移动图书馆实践应用
2.1 普及现状
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比如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普及和网络技术、带宽等瓶颈的解决,移动图书馆迎来大规模的建设和快速发展。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接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好处,积极引进设备建设与开展移动信息服务。根据卢颖、马爱芳等人的调研,2009年调查的37所“985”高校中,提供手机图书馆服务的有11所[13];107所“211”高校中,提供手机图书馆服务的有15所[14]。根据余世英、明均仁等人的调研,2012年国内31个省份(港澳台除外)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820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提供移动图书馆SMS服务的有38所,WAP服务的达到59所,移动参考咨询达到242所[15]。在服务内容上,从早期的通知、提醒到内容的阅读、传递,移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内容正在逐渐深化。在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上,国内移动图书馆的SMS服务模式、WAP服务模式日渐成熟,新的移动参考咨询服务模式、移动阅读服务模式、电子书外借服务模式也在崭露头角[15]。根据2012年Library Journal关于“移动图书馆”的调查报告显示,有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面向读者提供移动阅读服务,且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服务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比如QR码技术的应用,电子书全文阅读下载,面向读者的各种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和平板电脑iPad的外借,以及与Facebook、SNS、微博等移动社交媒体的实时互动等[16]。
2.2 实践进展
国内移动图书馆平台建设和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3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推出了基于手机短信平台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提供的服务包括到期提醒、图书预约、续借和催还的免费服务[17]。2005年6月,上海图书馆推出了面向手机终端的参考咨询、书目检索、讲座预定、读者信箱等移动图书馆服务[18]。近年来陆续有公共图书馆(如国家数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等)相续开通了此类服务,服务方式从短信SMS服务到WAP移动网站服务再到客户端软件APP应用下载服务等,服务功能主要包括短信SMS提醒(图书预约、催还提醒、培训通知)、短信查询(图书馆基本信息、书目信息)、移动阅读和书目WAP查询等;服务终端也从普通手机延伸到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移动图书馆服务正逐步推广和普及。2008年9月,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正式开馆,推出了与金蟾公司合作开发的手持电子阅读器服务,为到馆读者提供手持移动电子阅读器,并提供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资源下载服务。2009年3月,上海图书馆推出了电子书阅读器,读者可以借阅“电子阅读器”式图书,在家只需要登陆上海图书馆网站输入借书证卡号或者身份证号进入“e卡通”,就可以在数字资源库中下载自己想借的图书了,大大提高电子书的使用率[19]。2011年后,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和模式不断深化,出现了统一检索、掌上阅读、流媒体服务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图书馆及相关组织机构参与进来。书生公司、超星公司、汇文等组织机构近年来纷纷参与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建设[20],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移动图书馆发展。近两年,国内部分大学图书馆也参与了与书生公司、超星公司、汇文等合作举办的移动数字图书馆试用征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宣传与普及。
从实践时间上看,国内移动图书馆始于2000年之后,2005年进入集中发展阶段;2007年之前主要是以短信服务为主,2007年以后WAP网站服务逐渐兴起,二者形成互为补充的格局[21]。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WAP网站服务近年来成为国内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新趋势,不少图书馆在2009年、2010年始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但还有很多图书馆目前尚处于服务测试或试用阶段,且大多数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功能明显不足、单一。另外,目前国内移动图书馆的开通率较低且分布不均衡,经济水平较高、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这些区域的移动图书馆数量优势非常明显,而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如青海、、贵州、甘肃等几乎没有此项建设,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差距[20]。
3 结语
通过对移动图书馆的整体性研究现状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可知有关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体系才初具雏形。一方面国内外大部分研究还停留于基础理论、应用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与服务内容上,且研究力度不够,还尚未形成明显的研究主题[22];另一方面相关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仍以文字阐述类为主,包括综述、现状分析、实例分析、前景展望和问题描述。
通过实践应用调查与分析,目前国内移动图书馆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普及率不高且地域分布不均衡;服务内容和功能往往设置简单,宣传推广不够重视,移动设备访问因信息技术标准等问题造成系统不稳定等问题。
对于今后的移动图书馆研究,在理论上应从移动图书馆的用户行为分析、版权问题、质量建设、影响因素、移动学习、模型构建、服务创新及信息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与实践相符合的专深的研究理论和研究主题。在实践应用上,今后要积极应用当前理论研究的各项成果,大力宣传和普及移动图书馆在读者中的应用,同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寻找中外移动图书馆发展的差异,探索适合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策略与解决方案,提高我国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水平。总之,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必须得益于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才能真正有效促进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 杨康,等.图书馆服务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技术创新解决方案[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9):52-56.
[ 2 ] 朱海峰.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无线图书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6):14-15.
[ 3 ] 黄群庆.崭露头脚的移动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04(5):48-49.
[ 4 ] 茆意宏,吴政,黄水清.手机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3-6,27.
[ 5 ] 姜海峰.移动图书馆的兴起和解决方案[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12-15.
[ 6 ] 清华大学移动数字图书馆[EB/OL].[2013-07-02]. http:///m/.
[ 7 ] 卢宏.近十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进展综述[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17-22.
[ 8 ] 刘红丽.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现状与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2):92-98.
[ 9 ] 魏群义,等.国内移动图书馆应用与发展现状研究[J].图书馆,2013(1):114-117.
[10] 黄幼菲.图书馆泛在化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及发展策
略[J].图书馆学刊,2012(10):21-22.
[11] 高春玲.中美移动图书馆服务PK[J].图书情报工作,2011(9):63-66.
[12] 清华召开“移动图书馆技术创新与服务拓展”研讨会[EB/OL].[2013-07-29].http:///publish/news/.
[13] 卢颖.“985工程”院校手机图书馆服务比较分析[J]. 图书馆学研究,2010(9):74-77.
[14] 马爱芳,杨国美.我国高校图书馆手机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211工程”院校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2):87-90.
[15] 余世英,明均仁.移动信息服务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模式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2(6):60-67.
[16] Thomas L C. The State of Mobile in Libraries 2012[EB/OL].[2013-07-08].http:///2012/02/mobile/the-state-of-mobile-in-libraries-2012/.
[17] 鄢小燕,李名洋.国内图书馆手机移动信息服务现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2):65.
[18] 梁欣.移动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未来的发展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12(2):65-69.
[19] 高苏锋.第三代图书馆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构想[J].新世纪图书馆,2012(2):21-23.
[20] 余世英,明均仁.国内高校手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1(9):45-48.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021-02
含瓦斯煤层的开采作业实施之前,需要建设瓦斯抽排井,对煤层内的瓦斯进行治理。瓦斯抽排井是大口径的钢管进行焊接后形成的,一般每段钢管长度不大于9 m。抽排井的工作,是先将工作管下放到井底,将水泥浆灌入到套管和孔壁间,然后排除管内泥浆,最后完成固井成井工作。
随着开采深度的逐渐增大,根据现实需要,瓦斯抽排井的口径越来越大,深度越来越深,由此导致下放钢管的重量大,甚至超过钻井机械的起吊能力。传统的套管下放方式是使用吊车,此种方法有着较多的实践应用,但是对于大重量的套管下放工作,成本较高。因此提出了减轻钻井吊重的方法,即新型的大口径钻井自平衡浮力法下管的方法。此方法是在瓦斯套管的合适位置(钻机的安全提升力处)设置浮力塞,即在钢管内设置隔塞,并在塞下充气,在较大的浮力作用下,减小套管对钻机的压力,使其至在工作套管的自重超过了钻机的起吊能力时,也能完成套管的下放工作。利用浮力法下放套管的过程中,分为单塞空气柱自平衡下管技术和双塞空气柱下管技术[1]。在套管中设置浮力塞后,下管过程中,可以通过回灌泥浆或水来调节浮力的大小,借助上部空管在泥浆中产生的浮力,将套管重力抵消。
1 工程概况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潘三煤矿,需在工业广场内新增瓦斯抽采入井钻孔(新7号孔)1个,钻孔设计孔深为836.5 m。
考虑到工程技术要求、地层因素以及以往经验,钻孔结构拟采用二级设计。
(1)一开新地层段:先用Φ311mm钢齿牙轮钻头打导向孔,钻进至375 m;再用Φ600mm导向牙轮组合钻头二次扩孔到370 m,之后用Φ820mm导向牙轮组合钻头三次扩孔到363.7 m,最后用Φ1080mm导向牙轮组合钻头四次扩孔到稳定基岩面以下30 m。成孔后用Φ880mm顺孔器顺孔。在确保套管能顺利下到指定深度后,下放D880mm×12mm护孔管。
(2)二开基岩段:护孔管固管止水完毕并验收合格后,下入Φ311mm镶齿牙轮钻头沿原导向孔继续钻进,钻至846.5 m。再用Φ600mm及Φ820mm导向牙轮组合钻头,分两次扩孔,导向牙轮组合钻头扩孔到836.5 m(即-813.5 m处)。接着在确保瓦斯工作管能顺利下到指定深度后下D630mm×15mm无缝钢管,之后使用优质泥浆对钻孔进行换浆,待孔内返出全新优质泥浆后。用石油固井技术G级水泥固管,并在候凝72 h后做止水实验。
2 采用浮力阀的下管方案下放D880mm瓦斯套管
在下管工作实施前,需要根据地层情况和所下套管重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选择下管方法。该工程中,使用TSJ2600型钻机,动力为160 kW电动机。钻机额定载荷85 t,D880mm×12mm的瓦斯套管重90 t,按照传统下管方式,则会出现钻塔超负荷的情况,甚至钻塔倒覆。在该工程中,考虑到钻塔的负荷问题,使用水泥塞浮力阀下放。该方法不仅有效解决套管的超负荷问题,利用浮力阀将钻塔受力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更同时节约了工程成本,有较大优势。
2.1 水泥塞浮力阀下放瓦斯套管方案
(1)先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瓦斯套管的单位长度的重量,和其在泥浆中的浮力;(2)对下管过程进行施工模拟,计算出工程进展过程中各项参数,为实际的作业做好准备;(3)通过填充纯水泥浆,制作水泥浮力塞钢管;(4)完成下管工作。先靠钻机自身提升拉力下管,再采用浮力器下管。钻机下放160 m(42 t),然后下放水泥塞浮力器以减轻套管总重量,总浮力为155 t,下放过程中当套管浮力过大时在管内回灌泥浆下管,确保套管顺利下放。
2.2 下管注意事项
(1)各管段之间的焊缝需要密实,尤其是穿杠孔部分,需要焊实后再加加强板加固,以防跑气漏气;(2)水泥浮力阀下井前,需要检查水泥塞浮力阀气密性是否完好;(3)下管前需要认真检查钻机钻塔、天轮、穿杠、钢丝绳、提拉等各部分的连接部位,确保合格后可实施下井作业;(4)现场记录要认真详实,对比实际参数与理论参数,获得信息。
3 利用浮力阀下放瓦斯套管的理论研究
3.1 水泥塞浮力阀下管工艺
通过在套管下部设置浮力阀,并在过程中通过回灌泥浆,控制好浮力的大小,本质上是通过上部的空管在水泥浆中的浮力消减套管重力,使瓦斯套管的下放工作可以更安全、成本更低。总的来说,主要是利用密闭的压缩的空气将泥浆排开,使工作管受到浮力。在下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包括:压缩空气的总量,水泥塞浮力阀的安装位置,初始压缩空气压强和最终的压缩空气压强等。
3.2 瓦斯套管空管强度和稳定性
在水泥塞浮力阀下放瓦斯套管的过程中,因为浮力塞之上部的套管的外壁,会受到水泥浆的最大的侧向压力,此时为了施工安全性能得到保障,侧向压力一定要小于抗压实验得到的套管侧向抗压的能力。因此,空管在水泥浆压力作用之下,其强度和稳定性的分析对保障工程的安全实施十分重要。在下管的过程中,首要避免的问题就是瓦斯套管自身的破坏和失去稳定性。在进行施工前,需要掌握瓦斯套管的承受强度参数和稳定性值,并对二者进行认真校核,从而保证下管工作的顺利施行。
3.3 水泥塞浮力阀的设计
增加水泥塞浮力阀的摩擦力,对浮力阀作用的发挥有促进作用。因此选择膨胀水泥配置水泥浆,对膨胀水泥的原材料进行筛选,对其配制方法进行研究,对其性能进行实验并对现场施工方法进行技术探索,都对最后配制出较好性能和操作性的水泥浆并灌注后制得水泥塞浮力阀,有重要的意义。
3.4 水泥塞浮力阀研究实验
对于水泥塞浮力阀在套管下放工程中使用性能的研究,一般需要进行以下几个内容的实验研究。(1)浮力阀的模拟充气实验。进行水泥塞浮力阀的模拟充气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空气柱的形成过程及其带来的压力变化,还有空气体积的变化情况。通过实验模拟得到参数,以对实践中的充气过程提供参考。(2)浮力阀高压空气的泄压实验,此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高压泄气实验得到泄气速度与孔径、气压等的关系,以便得到高压空气的泄压规律。(3)浮力阀下管现场模拟实验。对瓦斯套管的下放过程进行模拟,此实验的目的是对下管过程中的工艺和施工过程进行考察,发现规律并得到参数,最终应用到实际下管的工程操作过程中。
以上3个实验在水泥塞浮力阀应用于瓦斯套管下管的工程中得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很好地保证实际操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结语
水泥塞浮力阀在瓦斯套管下放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大口径地钻孔的下管能安全实施而提出,并在采煤开矿工程中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在浮力阀下充入高压空气并形成高压空气柱,利用高压空气柱在套管处形成水泥浆的浮力,抵消瓦斯套管的重量,使工程中套管的下放工作更加安全也更加节约成本。在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潘三煤矿瓦斯抽采入井钻孔(新7号孔)的工程中,使用了水泥塞浮力阀技术,用TSJ-2600钻机下放了90 t的D880mm×12mm的瓦斯套管,较以往使用吊车下放瓦斯套管的方法,这次新技术的合理使用节约了成本。
“知行合一”由中国明代心学家、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知”与“行”的关系成为了当今中国哲学、艺术届重要的议题。
知为知识,行为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概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概知,认为行便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两则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仅要认“知”,更应践“行”,“知”与“行”合一,才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高校美术研究如何让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即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辅相成,学以致用,浑然一体。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生成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共同前行!
改革开放以后,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美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专业技术人才,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对高校美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由于高校的美术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探索结合不够紧密,就造成了很多美术专业的学生,理论与实践分开学习,做理论研究没有实践,不懂笔墨,一味传习古人,拿古人的标准来评价现代的绘画,生搬硬套,完全没有理解古人之意,做实践绘画的只会引用西方绘画标准,详细的描摹事物本身,从而缺少了文人气息。谢赫在所著《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也在绘画的讲统一性。气韵生动指绘画所展示出来的精神,气在本体论中就是生命万物的本原,最初的状态,是无形,是感受,韵是气的一种表达形式,气可通过韵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而具体化,气韵两者是可以多元化、例如有轻松的、愉悦的,有饱满的等,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所绘的事物,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表现出它的精神。也可理解为“以形写神”。在绘画的形式中经营位置也时分的重要,讲究多少、大小、主宾、呼应、虚实、疏密,参差,等各种关系。传移摸写、笔墨技法是对气韵生动的具体形象的展示。
骨法用笔:骨法来源于相学,指人外形特点,再就是指所画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气质身份。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骨法更多的表达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用笔的艺术性,准确性,也包涵着笔力、结构表现等。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简单来讲就是用什么样的笔墨技法形象的把画面呈现给观者。“气韵生动”是理论高度,实践创新就是“骨法用笔”,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理论研究”的描写借助于用笔画出来,而骨法与用笔是展示的手段,其主要为了表达理论研究理的结果。
藝术理论作为艺术人文性传承的载体,对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距离越拉越大,更多的艺术类院校更重视绘画技巧的培养,而综合性院校更重视理论性研究,在理论研究中得不到实践的检验;从而实践创新也没有思想上的正确指导,很容易偏离主导思想,汲取不到传统理论中的营养元素,也就没有办法创造出新的笔墨艺术形式、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绘画,更谈不上做到“笔墨当随时代”。失去了理论的支撑,实践创作只会凋零,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相辅相成的发展局面就会遭到破坏,画家沦为画匠,闭门造车,临摹古人作品,只是掌握了一门专业的技能,重复使用单一技法没有创造性,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与艺术理论,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画家。掌握绘画的技能只走完一半的路程,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建立就要“明理”。明理就是要研习艺术理论,让理论做为技能的指导,才能行的更远。论评论家如果没有很好的技能临摹与训练就成了高谈阔论只会指手画脚,创作的作品不见笔墨,久而久之,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不能得到健康均衡发展。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改变画者的思想与多种绘画方法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提高专业训练。才能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同时还要多学习传统文化,使创作的艺术作品更具有深刻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意象,也可以临摹古代佳画名迹近距离触摸历史面对面的交流。在学习中对古与今进行必要的辩证思考,承袭古人虽然对人类文化、精神文明的表现与传承都起着重要作用,但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只有不断比对两者差异了解两者的本质特征的区别,才能对古与今不同的艺术形进行再加工。艺术作品与其传递的文化内涵才是重点与难点。只有开放的思维,包容的胸怀使各种文化融合进来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美术理论研究是实践创新的概括与升华,实践创新是理论研究的展示与重现。两者只有理论与技法并重,艺术道路才能长足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谢赫,姚最.古画品录 续画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