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3: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研究实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科学是与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无一例外,我国的教育科学与教育制度也是如此。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近代社会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落后,实行闭关锁门的政策,国家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的迫害,虽然西方列强给我国造成了不可估量、难以想象的不利影响,但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播到了我国。我国也是一个教育文明古国,在过去我国与其他其他国家地域的交往密切,各种学术思想相互融会贯通,在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兼容并蓄,相互碰撞,相互促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的学制和课程自然而然地引进到了我国。中国早期师范教育也在此时应运而生。近代社会,苏维埃在许多方面给予我们效仿的支持援助。解放以后,我们效仿苏维埃实行了抛弃一切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理论。至此苏维埃教育模式在我国相当一段时间长期发展蔓延。我国建立属于自己的教育学提倡始于1958年,这时苏维埃教育模式不再适用,不再发挥原本固有的作用了,于是我国开始了长期的教育学探索道路。由于那时“左”的思想严重泛滥,最终我们自己的教育学体制树倒猢狲散,并为真正建立起来。十年的给我国带来了空前的危难。结束后,开始了相当长期的拨乱反正的运动,我国的教育学才迎来了复苏的时代。一个世纪以来,经过长期以来特别是过去的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硕果累累,取得了许多值得国人骄傲自豪的成就。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深刻认识到当前教育学科危机的隐患还是真实感受得到的。面对教育理论的诸多方面的需求和要求的背景下,我国现今的社会现实与教育改革实践必须遵循这一千载难逢的时代背景,然而对于解决攻克教育学科发展问题迫在眉睫。
2.我国当代教育学科发展的局限不足
(1)教育学科知识和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大教育论》的成功问世以来,教育学研究者把创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作为一项伟大艰巨的任务。而从目前来看,教育学科发展的缺憾主要有以下几点:认知论上的本质主义认识观和知识观,方法论上的思维范式。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如果二者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就会导致危机的产生。
(2)简单的“拿来主义”的弊端
教育学科发展不能一味地盲目借鉴,我们要知道引进国外的教育学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但是引进的目的和动机不可能根本解决中国的教育实践问题。努力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方案,建立不同的模型方法,不能出现概念体系和研究范式都是别人的,要有着自己的思维与研究范式,有自己的原创元素。
二、教育学研究概述
1.实践在教育学科的作用
简单的“拿来主义”与片面的学科知识体系是当代我国教育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纯粹的研究方法领域、体系结构,借鉴和简单的“拿来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本源的教育实践”才是最根本的出路。这关键要增强和确立实践关怀与立场,直面问题的症结所在。
2.教育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1)生成鲜活的教育学知识
“‘确定性”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简单的“拿来主义”这两种倾向在内容和话语上显示出“晦涩、艰深”的特点,这是脱离于生动的教育实践的,也从形式上疏远了实践理论工作者、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因此我们更要立足于现实,力求做到真实可靠,植根本土。教育学研究还要遵循研究者必须深入实践,必须承认教育发展的实践逻辑规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功能灵活的教育学体系的构建与教育学科地位的提升
在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以摒弃过于看重研究知识和学科逻辑体系的“确定性”。获得丰富鲜活的教育理论知识,需要把投身到教育实践当中。教育学科地位的提升要得益于教育实践需要与发挥学科功能。理论来源于实践,要想提升教育学科地位就要加强整体现实可操作性。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卒后谥曰文,世称韩文公。郡望昌黎,又称昌黎先生,又曾官居吏部侍郎,后世亦称韩吏部。韩愈生活在中唐时期,一生宦海沉浮,但一心卫道,著述颇多,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唐时期,正兴佛、道教,儒教独尊地位有所下降,世风日下,人们都“耻学于师”、“不耻为师”,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韩愈敢为人先、敢为人言,力排佛老,学为儒道,劝诫人们尊师重道,尤其他借《师说》、《进学解》等著作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所做出的教育实践,对中唐以后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韩愈的教育思想体系在学术界已经有了一番整理,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教育视野的角度却分析其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活动,以期对现代教育有所启示
1 《师说》——论“师道”,提倡“教学相长”
《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从理论角度较为全面地诠释“师道”的文章。韩愈,25岁举进士第,初任四门博士,提议恢复国子监生徒,积极推荐文学青年,在世风日下的情况下撰写了《师说》,一举奠定了其在教育领域的崇高地位。韩愈通过《师说》阐述了教师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教师职责、教师标准、师生关系等内容,倡导尊师重道、能者为师、学无常师,师生之间要教学相长、互相学习、相互尊重,摒弃了传统中“弟子一定不比老师高明,老师一定比弟子贤明”的腐朽观念。
韩愈关于“师道”的论述,直至当代都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有“道”、“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现代教育推行素质教育,说白了,就是培养具备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这与韩愈所提到的“道”、“业”并没有本质区别,其宗旨都是人才培养。首先都是关注人、发展人,其次是进一步加强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然后是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后才是传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技巧等,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教学相长”,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的擅长的东西都可能不同。简单的说,韩愈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勇于肯定学生的长处,并向其学习,共同进步。这一教学方式直到今日也一直被人们所提倡。当然,韩愈对弟子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广纳贤才”,既是自己的门生,又是自己的老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从现代教育看,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模式的弊端,明显突出了学生的核心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利于养成好学、乐学的学习习惯。
2 《进学解》——论“教与学”,鼓励后生求学
初任四门博士之后,韩愈两任国子博士,此官职在当时属于最高教育职位。在任期间,韩愈总结了个人多年的求学经历和前人的治学经验,撰写了《进学解》,对教学、学习做了更为精进的论述,以此来鼓励后生多多求学。在《进学解》中,韩愈针对“教与学”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教育实践理论。
第一,勤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韩愈在《进学解》中论述的学习方式。这句话的意思“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败毁在于因循苟且。”在韩愈的眼中,一个人的成功固然与先天因素分不开,但是与后天的勤奋、努力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他鼓励后生要孜孜不倦,努力学习,只有坚持不懈,不断努力,才有可能成为有用之人。同时,这句话也蕴藏着另外两层含义。其一,倡导反思学习。学生要经常反思,实现对自我的再认识,促进自我促进成长;其二,反对因循守旧,要有真知灼见。创新是人进步的动力,如果不创新,就可能被社会所淘汰。
第二,博学专精。在教学上,韩愈指出教师既要传授学生广播的知识,又要从中提炼出精华,这一见解在当时可谓是振聋发聩的,即使是现代教育理念支撑的当下,这一独到的见解也是十分有益的。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全面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又要精通自己的本专业,正与韩愈的“博学专精”不谋而合。
3 贬任潮州刺史期间——兴地方教化
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谏迎佛骨得罪了宪宗皇帝,被贬到当时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潮州任刺史。一般情况下,朝廷大员被贬至地方任小官,往往都是甩手掌柜,也不追求什么政绩,可是韩愈不是,由最初的惶恐不安转为励精图治,十分关心当地政务。在任期间,韩愈驱鳄、兴学、勤农、释奴等,尤其兴学育才,启用贤人,极大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由于潮州地处边陲,经济、文化等事业尚不繁华,虽然此地之前有学校,但是读书人甚少,官府衙役、普通百姓的文化素质较低,韩愈看到这种情况后,在当地大兴“乡学”,经费不足甚至自掏腰包。在他的种种努力下,儒家文化在当地得以传播。据史料调查,韩愈任潮州刺史之前,当地只出了三位进士,可是在他到任之后,再到宋代之前,登科及第不下百人,从此,潮州便有了“海滨邹鲁”之美称。
4 时任国子祭酒期间——严格教育管理
在唐代,国子祭酒属于国家最高教育行政官员,也是最高学府校长。唐穆宗长庆元年,韩愈任国子祭酒,成为当时最高教育管理者。“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经济由盛转衰,官学亦十分没落。所以韩愈在任期间,积极整顿国学,严肃学风,严选教官,希望通过此种方式振兴官学。当然,韩愈一生钟爱于教育事业,他不仅做了以上尝试,更经常举行会讲和辩诘活动,以此来吸引学生,并深受学生喜爱,因而才有了“韩公来为祭酒,国子监不寂寞矣”之语。韩愈之所以能如此受到学生欢迎,主要是他平易近人,从来不以尊卑、美丑来衡量人、对待人,学生们十分喜爱听他的演讲。
5 结束语
韩愈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不仅结合个人经验编撰了多本教育方面的名作,更做了许多多教育实践活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直至今日,也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顾乃武.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成人教育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0(5):7-9.
[2]闰永利丁全贵《韩愈对儒家文艺思想的强调与突破一论唐代古文运动的文艺思想基础》,《滨州教育学院学报》第5卷,1999年9月第3期.
关键词:
协同创新;创新教育;高校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基于“2011计划”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是针对新时期中国高等学校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的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该项目,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协同创新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部主要指高校内各要素之间实现整合,加强学科联系与协同,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外部主要指高校与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产学研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的积极作用。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内蒙古煤炭绿色开采与绿色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于2015年获批建设,以此中心为依托,努力发展创新教育,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实践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实践,单靠高校一方很难培养全面的、视野开阔、思维广阔的创新人才。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与其他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部门联系较少,合作层次较低,学生参与应用性科学研究环节缺失,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只有通过校内校外协同创新,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实践资源与环境,才能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科类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除了能在工程教育、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实习等环节接触专业技能的锻炼和培养外,没有更丰富和充实的实践环节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素质和基本的专业能力与较强的动手能力。
二、协同创新大环境下的创新教育主要措施
1.培养制度与机制创新
形成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创新推进工作方案,形成协同创新环境下的校企联动机制,形成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工科学生创新管理机制。校企多方协同实施“1+1+1”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设置自然班、岗位技能班、项目班,实现异步教学组织形式。1年专业基础技术课程模块的系统学习和课程设计,掌握移动互联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1年应用领域的技术应用能力课程学习和“教学企业”项目实训,掌握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设计知识,提升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1年在合作企业开发真实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强化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2.培养模式创新
实践“立体交叉式”人才培养机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指出,“推进高校与其他培养主体的协同,鼓励高校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建立跨学科一体化培养方案,建立院校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培养、校企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多学科、跨院所的立体交叉式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实行特区式招生制度:改革招生制度、不以考试成绩为基准,侧重考核能力与素质;实施跨学科、跨单位统筹招生,遴选优秀人才。跨导师组制度:围绕重大任务与学科交叉的培养要求,动态调整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由高校、院所、企业专家组建多学科的导师指导小组。实施本硕博一体化: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
3.激活校企协同创新的平台
充分利用“内蒙古煤炭绿色开采与绿色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集聚整合校内外、国内外资源,健全完善校校、校企、校地的协同育人机制和跨学科(院)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系统搭建面向全体、循序渐进、贯穿全程、夯实基础、激发个性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不断强化实践。结合重大创新任务需求,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共同培养人才,实现“寓教于研、教研互动”的一体化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赖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基础,化学实验渗透在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化学有着实施实践性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当而且能够扬其长,利用学科的“天然优势”推进本学科的实践性教育。
二、实践教育的内涵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有着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特征,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主要目的不是改造客观世界,而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为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生存。广义上讲,实践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活动。二是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活动。三是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活动。四是以活动自身为目的的功能性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得生活的乐趣。如,游戏、音乐、舞蹈、体育竞技等感性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认知实践活动和交往实践活动。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育,其原则就是要坚持知与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的客观性、实践性。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学生以更多亲身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知识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求知,在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发展能力。
化学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育的内容必须与书本知识教学相结合。就学生的学习来讲,实践活动是学生主体与科学知识之间的中介,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没有学生主体的活动,谈不上学生实践活动,而离开知识教学的实践活动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强调实践性教育,并不是以实践活动取代思维和认知活动,而是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促使学生知与行结合、学与做结合。实施实践性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要尊重并相信学生,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各项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活动,成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
三、化学实践性教育的实施途径
1.优化教学内容,渗透实践性教育意识
化学有“先锋科学”的称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发现、新成果层出不穷,而教材内容主要是一般的知识、系统的知识,不可能兼顾各个地区、各个时期、各个个体的现实生活,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要素和契机,广泛收集现实生活中相关的材料和问题,因材制宜地将新科技、新成果以及取得这些成果的过程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现实性,这是优化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优化教学内容的另一途径是挖掘化学史。在化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种新物质的发现与合成,每个新规律的确定,都是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的;一些化学新理论的提出和确定也是通过实验的检验才被确定下来的。可以说,化学科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索,发现新物质、新规律的历史。以化学史作为教学内容,必能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遵循古人的足迹,积极参与到亲身体验教学内容,进行化学实践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主动进行探究的精神,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和走向成功的信心和决心,为社会造就多元化人才。
2.改进、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行化学教材强化了实验教学,对一些实验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改进,但仍有许多可以拓展、改进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课本实验中的某些不完善之处,鼓励并引导学生对原有的装置和操作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例如:怎样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明显,使操作过程更简化更安全,如何使实验更有利于节约药品更环保等。当学生亲手操作经自己改进的实验并取得成功时,不仅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他们对化学实验功能的认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不迷信课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如,在“氨的性质”一节,美丽的喷泉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喷泉的原因从而认识氨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氨的物理性质(极易溶于水、易液化)思考如何简化该实验,学生们想出了各种实验方法,如可以用试管和导管组成简易的实验装置,通过热毛巾加热试管,氨气膨胀溶于水形成喷泉,也可通过冷毛巾冷却试管(氨易液化),使试管中的压强减小,从而引发喷泉。这样的实验设计改进,既简化了操作、节约了药品、有利于环保,还能进行分组实验,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氨的性质及喷泉形成条件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验证。在深刻领会教学大纲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针对学习、社会生活中有关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既使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不是盲目进行,也使“学、做、思”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测定食盐中碘的含量、自制简易电池等。学生用自己的双手验证了课本所传授的知识、解决了问题,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知识,而且学会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眼手脑并用的感性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身经历参与的契机,这对学生主体的发展具有纯思辨活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弥补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所缺少的感性材料和亲身体验,能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孕育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3.积极开展课外实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课堂教学再灵活多变,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实践不仅仅在课内进行,高层次的实践教育必须向课外延伸。在保证“课内营养”充足的前提下,精心设计一些课外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观察事物、收集信息、动脑思考、体验生活,让学生针对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解决了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更使化学实验真正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之前,布置学生收集废旧干电池,了解干电池的结构和组成,查阅资料了解电池的种类及使用等。学完这节内容之后,要求学生开展课外实验,回收干电池中的化学药品。在课前课后的两项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知行结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电池的工作原理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实践过程,开阔了思维空间,提高了实践能力,发展了个性特长。课外实验作业既然是冲着个性发展而去的,教师应在提倡团结互助、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尽可能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外实验的课题,选择实验方法,不宜搞一刀切和统一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指导和关注。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策略;
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从和谐发展的理念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内涵概述
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张涛教授认为:所谓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要解决国家、地方及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根本制度问题,围绕
这个问题涉及到领导权力分配、机构设置等事务。【1】吴志宏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根据有关的法规、政策建立起来的管理教育事业的制度体系,它包括各级教
育机构的设置、功能作用的规定、相互间隶属关系的界定以及权限的分配与划定等诸多元素和要件。【2】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人员配属、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职能与承担的角色不清晰
参与的角色过多,使用权利过于集中,对高校的管理往往带有行政强制性。
(二)高校办学自落实不到位
高等教育依然对国家、政府的依赖性,附属性很强,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高等学校是政府机构的附属部分,而不是独立的运行实体。
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策略
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不断进行改革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还是存在的,所以应进一步进行改革。
1、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议
首先,要加快政校分开的改革,进一步让学校成为真正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其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形成中央与地方两级管
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第三,国家教委与中央业务部门的关系。教委主管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提供良好的服务。第四,社会与高校的
关系;扩大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增强办学的活力与气氛,这样可以扩大教育投资渠道,筹集更多的教育经费,改变单一依靠政府拨款的局面,从而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
2、以和谐发展的理念实践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大学管理工作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评价和充分发挥人的价值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建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机制,必须树立德
育为先,育人为本,师生为本的理念。这种机制强调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善于将教育的社会要求转变为个体的自我要求,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
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8】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要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相适应,要有利于管理者职责分明,职能规范,管理有序,要有利于充分调动
政府、社会、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共同支持办好学校,要有利于高校增强办学活力,提高质量和效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通盘考虑,以严谨的态度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采取分别对待、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策略,同时借鉴外国有益做法的基础上,抓好试点改革,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以上是笔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浅见
,希望能给体制的改革带来一些参考。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还需要不断地完善与调整,关于这方面的探索任重而道远,还要继
续深入研究。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才开始初步形成,逐渐走向成熟,同时也是进行美术教育的最佳时期。初中美术教学,就是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通过他们对审美对象的欣赏、感悟、评价和判断,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产生熏陶、感染和感知正能量,提高学生的气质和精神面貌。因此,美术教育是要学生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提高,净化和升华身心,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用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
教学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好坏。往往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更容易也更愿意开动脑筋、畅所欲言。此时,学生不仅会有一种想要学习、乐于学习的激情和心态,而且还能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创作出更好的美术作品。相反,如果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不苟言笑,难免会出现学生不敢画、怕画不好的现象,产生自卑和畏惧的心理。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五彩斑斓、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来优化美术课堂。例如,我在进行“线条的绘画”教学时,就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张精美的线条作品,其中的山山水水、人物景色都是用线条画的,待学生欣赏完这些作品之后,设计了几个问题: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线条被这些画家赋予了生命力和动感,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是线条呢?说到学生熟知的事物,他们的兴趣也就跟着来了。大家纷纷回答:书本的边是线条,桌子边是线条,黑板边、文具盒边也是,毛线也是,柳枝也是。趁着大家的热乎劲,我紧接着问道:“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平时运用的线条都来自什么地方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这样的情境设置,不但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恐惧和抵触,而且还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情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美好的师爱感染学生
除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之外,教师本身出色的教学魅力也一样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一位学识渊博又品德兼备的教师,会由内而外地散发一种令人崇敬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自然就会被学生喜欢和模仿。所以,对于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的教师来说,必须要不断学习。俗话说,学生要有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必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必须要面带微笑,以一种温暖和友好的态度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关心、友善和理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科目,从而提高学习热情。此外,还要多关爱后进生,他们成绩差,心理自卑而脆弱,所以我们要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厌其烦,循循善诱,鼓励他们,帮助他们。
三、用积极的鼓励来评价学生
著名的教育家颜昊先生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意思就是说,与其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责备、去苛求,倒不如多花点心思去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加以发挥,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在智力、个性和品德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作为教师就应该要正视这些差异,给予学生不同的赞扬和鼓励:对于优等生,要赞扬和鞭策,对于中等生要肯定和鼓励,对于后进生要宽容和激励。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巧妙应用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从而为提高美术学习能力打好基础。此外,积极的鼓励并不止于课堂,它还表现在作业评语上。也许就是因为教师简单的一句话,就会让学生重新扬起激情的风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用优秀的作品来熏陶学生
初中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美术教材的安排上有百分之二十的审美内容,其中还设有专题的欣赏和随堂的欣赏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传授美术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通过让学生欣赏国内外的优秀作品来不断启发和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理解美、从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但是并不是随便拿出一幅作品来欣赏就能够达到预想目的的。欣赏的材料也是要经过考虑和选择的。在给学生的欣赏作品中,我往往会选择一些和学生的生活较为贴近,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或是色彩丰富,意境新颖,能够激发学生情趣的。例如,我在教授“学习服装搭配”的时候,由于课本编排较早,很多样式都不符合学生对于“时髦”的要求,这时,我就挑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当下流行的时装杂志作为补充材料,有时候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衣着搭配,谈谈教师的衣着搭配。这时,学生便来了兴趣;他们可以谈论作品或学生自己的作品,或是教师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等等。在初中生中不乏一些拥有美术天赋的学生,他们无论是技能手法还是色彩搭配,无论是表现力还是想象力都十分出色。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解自己的作品,他们的兴致就更高了。
参考文献:
[1]莫如海.浅谈初中美术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赵敏.如何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J].安徽教育,2006(7).
产学合作教育来源于外来名词“合作教育”,即Cooperative Education的中文译名。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中将合作教育的概念定义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2001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将合作教育解释为:“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合作教育作为一种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引入我国的时间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或更早,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将它称为“产学合作教育”,可以解释为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产学合作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原因是: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性质,即职业教育具有的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同时,也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提出的“手脑并用”的职业教育思想,“手脑并用”的涵义是服务社会、服务平民,做人第一、敬业乐群,注重实用、注重技能,手脑联动、做学合一。
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应该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我国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状况
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在产学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第一,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的“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模式。该模式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即两个在校学习的理论学期与一个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在校外参加工作的工作学期,理论学期与工作学期按照“理论学习—理论学习—工作”的规律交替进行。第二,复旦大学坚持“互利互助”的原则,通过三种形式对文科学生进行产学合作教育。即产学双方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顶岗锻炼的机会;组织学生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承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课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等。第三,北京工业大学选择了实践教学体系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基本特点是:改变了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地位不高的状况;形成了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的一体化实践教学计划;构建了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成立了“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加强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注重在实践教学五一节中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第四,武汉理工大学的“工读交替,预就业”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7+1”和“611”两种运作方式。“7+1”模式中,前面七个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通过教师指导各类实习、社会调研、实验、大型作业、课程设计等进行教学实践及一定的读、工结合,第八学期,以综合工作实践为主,在企业顶岗实践。“611”模式中,前面六个学期以在校理论教学为主,第七学期为工作实践期进岗实践,在企业、科研单位以生产、科技工作实践为主,第八学期回校进行一定的理论学习、毕业设计及毕业答辩与考核等。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也在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几种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模式。第二,“厚三明治”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为其安排一次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一般为一学期至一年不等,如有些学校进行的“2+1”形式。第三,结合实际任务的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用人单位提交的实际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形式由于任务量和时间长短不固定,需要一个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体制。
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以服务于沈阳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在产学合作上从合作模式、基地建设、教学计划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一,产学合作教育模式要适应不同专业的特点。
各专业培养目标对应不同的社会岗位群,即对应社会上不同的行业。由于各行业有着不同的工作特点,因此,在实行产学合作教育时,也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模式,以达到产学结合的教育目的。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现有47个专业,25个专业方向,涵盖了沈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三大行业专业类群。我院的办学特色之一就是根据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状况,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比如机械装备系的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采取“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凭借与沈阳重型集团等企业多年的紧密合作关系,2006年争取到了为沈阳重型集团培养160名学生的订单,沈阳重型集团向学院支付80万元培养费。电气工程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供用电专业也与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等企业合作,实行工学交替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现代服务业类专业则采用并行式的产学合作培养模式,如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通过与标榜等著名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店),学生可以每天定时、或每周定时到实训基地完成工作,既保证了理论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又保证了实习教学的实用性。
第二,产学合作教育要形成牢固的校企合作关系。
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社会性、职业性和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不论采用哪种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都必须有牢固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要与雇主或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相互信任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因此,学院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千方百计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学院位于东北三省的中心城市——沈阳,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不断加快,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用工取向开始转向高职院校毕业生。为了使毕业生缩短胜任岗位的时间,企业逐渐开始重视在校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这就为学院和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教育模式提供了契机。学院应下大力气利用好这个难得的契机,与更多的企业建设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产学合作教育铺平道路。比如我院与沈阳东基集团公司、机床集团公司、沈阳商业城集团、沈阳重型集团等95个企业建设了校企合作关系。
学生在入学时虽然选择了专业,但毕业后的工作不可能完全做到专业对口。鉴于此,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避免工作务必专业对口的思维,强调只要符合一定的专业背景,就可以作为学生实践工作的岗位,通过实习实训,为学生就业拓展空间。
第三,产学合作教育要保证实训基地的多样化。
学生个体就业取向千差万别,因此,在参加产学合作教育时,往往都要实行“自主申请、双向选择”的过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采取学校自己投入的方式建设,也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建设的方式。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诚信体制尚不成熟,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可能会给学校带来经济纠纷,这也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障碍,但只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到位,责任到位,这一问题便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学院一方面加大了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新建了一批与社会企业工作环境和流程相同的实训基地。2006年学院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现代制造业实训中心,投入2000余万元购入全真工业生产设备,实训中心的运营也采用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改造了原有的供学生生产实习的实训基地,引入现代企业或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使校内实训基地具备培养社会“职业人”的功能。
教育源于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形成不同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虽然具有同样的内涵和性质,都要走产学合作教育的道路,但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会采用不同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发展时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固然重要,但不能盲目生搬硬套,任何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脱离了自身的文化背景,都不会结出丰硕果实。相信在职业教育人的共同研究和努力下,一定能够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全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C].世行贷款合作教育项目总结报告,2005(7):19,21.
[2]方晓东.与时俱进 勇于探索——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J].大教育时代,2000,(8).
关键词:大数据;影视艺术;人才培养
一、大数据带给影视艺术产业的深刻变革与长远影响
“大数据”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是借助网络软件工具与高科技智能技术分析出复杂数据的集合群。它的强大功能和智能性不在于获得数据的表层信息,而是在对数据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数据属性的内在关联和隐含信息,通过专业化处理让庞大的数据群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1]互联网作为大数据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和平台,网络音频、视频、图像、数字和一些公共交互平台层出不穷,在国家“互联网+”的重点工作指引下,中国大数据时代已经提前到来,并正在服务于信息化时代下的现代产业。大量微量数据作为影视艺术的新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大数据时代的强大功能下,不断革新着传统影视艺术行业的制作模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电影操作模式,即通过数据信息深入分析受众的需求,对市场进行充分预估,再以市场为目标生产和推广电影,进行衍生开发,实现产业价值。这种新型的制作模式是对传统制作模式的扬弃,是市场竞争发展的需求,也是未来影视产业发展的方向与生存根基所在。以网络电影制作为例,当下热门的网络大电影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趋势持续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抓住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满足了现代网络社会和时代特征的发展趋势。从网络电影的制作过程来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据大数据分析对电影进行的设计和生产。有数据表明,仅2014年一年,全网上线网络大电影450部,率先提出“网络大电影”概念的爱奇艺top20总分账票房601.6万。而到了2016年,网络大电影市场规模达10亿,爱奇艺top20总分账票房达1.98亿,在三年内增长了32.9倍。按照此增长趋势,预计到2017年底,整体市场规模或将达到30亿元。当今社会的发展已趋于媒介化,网络等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拓展了影视艺术传播的途径和范围,也赋予了大众更多的选择自由,受众从大众化、被动的客体逐渐变为个性化的主体。尤其是互联网催生出的“网生代”,已成为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受众,由“网生代”受众的观影心理、观影趣味和观影行为集成的大数据,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数据全面反映了用户导向和内容导向。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在关注大数据给影视产业带来颠覆性影响的同时,还必须客观的认识到,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并不是万能的,只能作为创作生产和项目运营的参考依据,它解决不了影视创作中的艺术性问题。如何在结合“互联网+影视”背景下实现影视产业数据化、市场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影视产业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这对影视艺术研究和影视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命题。
二、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人才需求特征
目前,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网络媒体公司等影视产业对影视专业人员的需求非常大,市场十分广阔。但就人才需求的质量及拥有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来看,仅仅掌握制作技术已无法满足影视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大数据时代需要能真正适应数据化发展与应用,具有运用大数据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独特个性的复合型人才,影视艺术人才在大数据时代呈现出以下特点:1.具有把控产业发展趋势,自觉开展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下,“双创”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影视产业领域也不例外。影视产业的“双创”工作,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将成为影视产业发展的核心,在未来影视产业的发展中,具备自主创新思维和艺术创新、创造能力的影视人才,才能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拥有可持续的发展力。2.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影视作品的创造必须兼顾艺术与科学,艺术专业理论修养奠定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基础,而实际的作品创作,以及互联网时代媒介的技术性要求以及影视创作的经验性,需要这门学科不断通过实践提升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3.具有宽广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和多元文化背景。影视制作涉及多个专业领域,跨越多个学科。影视创作更是艺术的集体创作,打破“隔行如隔山”的传统行业模式,拥有跨界思维,掌握多学科知识,深入了解中西、地方、民族等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显要特征。[2]这也是影视创作的源泉和不竭动力。4.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影视艺术作为传承文化形态的载体,必然要求创作主体具备相应的文化良知和文化使命感,并成为影视文化的生成者与建构者。因此,具有良好的媒介素质,恪守传播功能职责,担负起文化责任,是对影视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影视产业的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得到大力传播,走向世界。
三、影视艺术教育的创新实践
数据技术加速了影视行业的改革,面对影视艺术瞬息变化的技术更新和产业环境,高校需要更加冷静地思考什么样的专业人才能真正适应时代需求。影视艺术教育要在遵循影视艺术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找寻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平台,探求有实际意义的创新。
(一)树立大学科意识,实施跨专业教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打通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影视艺术教育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打破学科框架,树立“大学科”意识,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知识结构来拓展影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学科设置上由艺术学向哲学、经济、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范畴拓展,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作用和效能,完善影视艺术教育学科体系,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理论,加强人文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传统影视专业课程设置的缺点是过于单一,影视艺术教育应逐步实施跨专业模式,在教学和实践内容结构的设计上趋向综合、融通与互补的特点,加强专业相关课程的联系性,科学设置学科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影视教育课程体系。[3]目前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单位多为综合类大学,学科设置完整,有助于扩宽影视艺术专业通识平台的基础课程,实现专业内外的跨专业教育,如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课程设置应结合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影视制作、编导、摄影影像等专业要实现知识融汇贯通,音乐、舞蹈、美术、传媒等艺术学科可互选课程。
(二)探索项目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项目合作能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在影视艺术人才培养上具有突出优势。第一,项目机制立足合作企业,按照市场的标准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要求,有利于学校明确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教学,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第二,项目合作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释放出来,为其提供了多维度的实践空间。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调动学生的创作灵感,促进其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真正缩短学生与社会的对接周期,从而为培养市场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储备力量。第三,项目合作不仅让学生参与进来,还能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在实施过程中强化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其对影视艺术教育的认识,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四,高校通过项目合作机制与企业积极互动,能建立有效的大数据交流平台和数据资源库,提高双方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时代拉近了市场与高校的密切联系,影视艺术教育应当积极地与业界对接,面向社会、面向产业,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为此,学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探索项目建设机制。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共同制定教育教学项目计划,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共同努力完成项目的制作,促进教学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推广,帮助高校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企业可以对学校的项目提出要求和建议,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行业背景,不断拓宽的市场为学校提供支持,通过深度参与项目掌握和对接人才的情况,吸纳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有效地推动企业发展。[4]
(三)加强与产业互动,注重应用性培养
影视艺术教育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根据影视的高新技术、艺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实训内容。寻找更多与业界沟通的渠道,如到企业参观、访问、座谈、实习,加强与产业的互动,以产业需求带动教学,让教学更加贴近市场。现代化影视教育不仅要求全面的知识结构,还体现在技术手段上,要让学生掌握先进的影视技术,就要加大影视设备投入,整合教学实验资源,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强化学生对影视制作、数字影像拍摄、网络音视频采集等相关专业技术的掌握。当然,影视艺术的应用性不能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的培养,艺术修养和文化责任的提升,甚至大数据时代的新运营方式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体现,才能满足影视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关注技术革新,构建新型平台
在数据技术时代,教育方式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获取知识的路径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网络媒体和在线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学习将成为今后主要的教育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学会使用网络交流评价工具,更多地获取在线电子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找到适宜每名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定制出更符合个性化发展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措施。大数据技术也会为教师提供关于学生的性格特质、学习习惯等信息作为研究依据,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实施针对性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技术的革新不仅影响着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还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创客模式的兴起,使得“没有围墙的校园”成为可能。在大数据的推动下,高校将进一步向社会组织和企业开放。如何运用广博的数据信息和资源,加速对学生个性化教育目标重构,深化教学改革;如何实现与企业无阻交流,协同创新,构建新型的教育平台,影视艺术教育还面临着很多实践性的问题。大数据时代为影视艺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将影视艺术教育带入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李梅.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模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6(09).
[2]喻琢,万丽.全媒体环境下高等影视艺术教育的技能缺失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3(4).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信息、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成为社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爆炸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科研创新必须充分全面获取已有研究成果和前沿信息,要具备很强的信息素质才能实现创新。在网络时代,诚信是创新的生命线,只有通过信息素质中信息道德的约束才能保证真正的创新。
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水平人才,是即将步入社会的知识精英和知识创新主体的中坚力量,在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生的学习具备学习内容专业性、学习目的探究性、学习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因此,研究生需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敏感的信息意识、全面的信息知识,强大的信息能力,良好的信息道德才能顺利完成学业,高效从事科学研究与创新。总之,信息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研究生将更多的潜在信息需求转化为现实信息需求,进而采取有效方式全面获得所需信息来服务科学研究与创新。
1 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内涵
谈及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首先需明确信息素质的定义。“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 IL)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于1989年将信息素质定义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以马海群、沙勇忠、徐涌金、范庆瑜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要素。其中,信息意识在信息素质结构中起先导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信息素质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1]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是对研究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进行教育,以提高研究生的信息素质,使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利用和创新信息来服务科学研究。
其中,(1)信息意识是指研究生为进行科学研究,在学习与生活中有着明确的信息需求目标,能够持久地、自觉主动地观察、评价和扬弃与本学科紧密相关的信息,它体现的是研究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和重视程度,它的强弱直接影响信息行为的效果。(2)信息知识即信息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结合,包括信息的特性、信息传播规律、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原则、信息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它是形成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3)信息能力是研究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结合不同学科恰当采用合适高效的方式来发掘、利用相关学术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估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表达能力、信息创新能力等,它是信息素质的主要方面。(4)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动的全过程中, 以规范研究生的信息行为与活动为目的的,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体包括保护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没有信息犯罪行为等内容。
2 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下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是研究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研究生群体是我国高校中最为活跃的情报用户之一,虽然他们有些人在本科阶段已学过文献检索课,但都过于简单。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在读研究生,一方面授予他们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鼓励他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把学习、研究及科研开发的过程作为获收知识的主要途径,要求他们具有较专深的专业文献检索和信息分析的能力。但是由于受传统学校教育观念的束缚,在一些专业的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少数导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传授。加上有些研究生信息意识薄弱,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差,使得有信息资源却不知道利用,想利用又不知道检索的方法;科技查新意识不强,重复劳动严重,导致有的研究成果无效,浪费了时间和精力。[2]
另一方面,根据一些高校图书馆所做的研究生信息素质调查分析的结果,研究生的信息素质状况不容乐观。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大学3个学校的状况,但结果表明无论是地处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地区大学、地处教育大省的西安地区大学,还是地处西北地区的大学,他们具有共性,反映出当前研究生整体在信息素质方面的欠缺。由此可见,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仍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只有加强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带动研究生学习、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国科研队伍在国际科技舞台上的竞争力。[3]
3 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在我们对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必要性有了明确认知后,我们需要从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不同主体角度出发,构建出全方位、深层次、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模式。
要把握与遵循信息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研究生信息教育以全面反映研究生信息教育思想理念,求真务实,注重实践,客观展示信息教育实施思路,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利于打造研究生反思的探究品质为原则。[4]
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笔者提出以下实践模式,见图1:
图1 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图
3.1 校级层面
建立本校信息素质教育委员会。从校级层面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建立一个统筹全校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监督、评价的组织。以校领导、图书馆馆长、各二级院院长、研究生代表为委员,颁布本校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做好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活动部署。
3.2 图书馆层面
3.2.1 加大信息素质教育宣传力度
信息素质教育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的支持。图书馆可采取以下措施:联系学校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各院系、校研究生会等部门,在学校主页、研究生部网站、图书馆、校园张贴板等媒介上进行信息素质宣传,为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创造良好信息教育环境与氛围;创设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研讨小组:倾听研究生信息需求、接收研究生建议与反馈、提供个性化信息咨询服务;借鉴亚利桑那大学的做法――开设“信息素质角”――在学校主楼、图书馆、自习室等学生密集的场所,用于存放和信息素质相关的传单和小册子,或一组运行信息素质指南的计算机终端。
3.2.2 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
信息素质的教育培养必须和实际的信息需求结合起来,逐步深化和发展,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学科化知识服务以“学科馆员制”为主要运行机制,在学科范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知识服务,具有资源集成、服务集成、交互性、动态性等特征,使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用户需求、信息素质教育、学科馆员、知识服务做到无缝链接,形成良性循环的学科知识服务动态交互系统,有力地支持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5]
3.2.3 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活动
例如,开设信息素质通识讲座、以课题(或项目)为专题的培训、信息素质知识竞赛等活动,使研究生生广泛参与进来,真正动手实践提高信息素质。其中,专题项目的培训,要做到任课教师与研究生一同参与,使任课教师了解研究生信息素质水平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最终成为既具备某一专门领域知识又及时更新与掌握信息素质教育技能的榜样。
3.3 研究生部层面
开设(或改进)研究生信息检索课程。正所谓“授之以渔”。首先,研究生部应将研究生信息检索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使成为新生的必修课。其次,研究生部要与图书馆共同开设此课程,特别需要注意:要按照研究生学科大类进行区分,信息检索课程的内容要与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并且要使理论与实操结合,而不是单纯地传授“死板”知识,以使实用性增强;学时不必过多,但为了确保课程效果,事半功倍,不流于形式,应明确要求授课内容全面,严格课程考核,如参照国内外关于信息素质的评价指标设置教学大纲与内容;期末考核要求不同专业同学,结合所学专业按照课程方法完成期末作业,并做好精简实效的PPT课件上交等。再次,将信息检索课教师的授课进行录制,通过网络平台向全校学生开放(包括本科生),使广大师生能够在网上学习与回顾,不受时空限制。最后,研究生部要求教师与学生双方对课程进行科学评价以总结授课经验、收集学生建议、改进本课程。
3.4 研究生自身
研究生作为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信息素质的主体,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信息意识、熟悉信息道德,积极认真参与学校组织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在学习中养成专业敏感度,做到能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与研究领域高效获取与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科研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晓新,吴娱.中外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3):83-89.
[2]王清香.论高校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40-14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23-01
书法文化在我国文化历史发展史中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写好汉字,这既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2013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纲要》规定,从2013年春节学期起,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可见,书法教育已经到了急需认真开展的时刻,在这之前,我校的书法特色创建工作已经开展了两年,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结合我校书法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谈谈普通学校如何全面开展书法教育。
一、培训师资,优化队伍
1、建立辅导机构,培训教学骨干。首先,以辖区深厚的书法文化底蕴和老师坚实的书写基础为依托,联合辖区书法知名人士成立书法协会,借助协会提升学校书法工作水平。书法协会成员保证每周有一天到校办公,对师生书写技能进行指导评价和交流。书法协会定期开展书法知识讲座,提高师生书写理论素养和书法欣赏能力;其次,邀请书法教育专家到校做指导,先后邀请区书法协会、市书法协会和外校知名书法教师4次到校指导;三是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认真吸取外校在开展书法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每学期都组织学校书法教师到我市书法协会基地学校参观学习。
2、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提高书法书写技能。教师每天和学生同时间段书写毛笔字,一天一张。年级主任负责每天收齐,周五汇总后交教导处。并由学校书法指导教师负责批阅评价和指导。每周选出3-5张书写最好的教师作品,在学校书法展示栏内展示。每学期至少一次“三笔字”比赛。每次的检查评比结果记入教师个人写字档案,学期末对师生进行考核。
二、营造浓厚的习字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1、校园处处有书法。走近校园,学校古色古香的外墙上有书法名家的故事和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走进校园,低头可以看到学校主干道上一个个排列有序的汉字笔画示范图解,抬头可以看到教学楼上镶刻“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几个红色醒目的大字,道路两旁的橱窗内展示着师生优秀书法作品,教学楼走廊内悬挂着书法名家的作品和书法书写知识讲解,每个教室门前的书法展示栏中都展示着学生每周的作品。浓厚的书法氛围,激发了师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2、设置书法活动室,成立书法社团。活动室悬挂着我市书法名家的优秀作品和本校师生的优秀作品。书法社团每周二下午在这里开展活动,或由学校书法教师指导书写,或开展书法交流和比赛。
3、每学期举行1—2次师生现场书法比赛,每年春节组织师生到社区义写春联,师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检验,书写的积极性更高,水平也不断提高。
三、建立教学常规,加强教学研究
1、抓课程落实,每周一节书法课,有专任书法教师任教,每天两节书法小课,由每班语文老师任教。早上10分钟写字课全体学生练习粉笔字,下午25分钟的写字课1-2年级练习铅笔字,其他年级练习毛笔字。
2、精心筛选和编写校本教材,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和编写教材,不同年级不同内容,同一年级统一步骤,开展同年级书法教研活动。
3、做好学生“三笔字”管理:(1)粉笔字:学生每人一块小黑板,每天早上10分钟写字课集中练习粉笔字,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书写6个粉笔字。每小组推选出2名书写最好的学生,把其作品摆在班前的走廊上展示。书法老师在第一节课检查评价,选出一个书写最好的班级,在学校书法评价栏内表扬。(2)铅笔字、钢笔字:每天一张作业,语文老师每天批阅,班级每周选出10名书写最好的学生,作品在班前书法栏内展示。每月同年级评选一个书写最好的班级,在学校书法评价栏内进行表扬。(3)毛笔字: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天下午写字课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毛笔字,班级每周评出10名书写优秀的学生,其作品在班前书法展示栏中展示。每月同年级评选一个书写最好的班级,在学校书法评价栏内进行表扬。(4)每学期举行两次书法比赛,每年级评出10名小书法家,每年级评选出一个书法明星班级,颁发奖状,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