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3: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观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44-04
从新一轮教育改革开始以来,改变教育观念成为一句流行语,人们都在强调要改变教育观念。然而作为高频词的教育观念,却众说纷纭,人们只是未加反思地使用它,少有文章对其进行深入探讨[1][2]。这一状况致使人们对教育观念的理解不一致,每个人都在自己理解上使用教育观念。虽然使用的是同一词,然而你说的教育观念与我指的教育观念的内容却不一样,也使得改变谁的教育观念成为一个不甚明了的问题。我们先探讨教育观念一词,然后再看到底都有谁的教育观念需要改变。
一、教育观念的内涵
教育观念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汇,其含意因使用者而各异。那么,我们的教育学学界是怎么理解教育观念这一词汇的呢。我们先来看几种表述:(1)教育观念,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3] 。(2)可把教育观念理解为基于对教育的各种现象和各个方面的认识所形成的观念,以及系统化、理论化了的观念形态[1]。 (3)教育观念则是存在于每一个教育者和其他人头脑中的个体或群体对教育的看法和认识[4]。(4)教育观念就是不同的教育主体在一定的教育实践中对教育问题所形成的基本认识和看法[5]。 (5)我们可以把教育观念概括为以教育价值为核心的个体对教育的基本认识与看法[6]。从上面这些表述来看,教育观念的含义似乎是明确的,就是指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然而,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各种“教育观念”的界说中所指的内容有着很大的差别,有指对“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有指“系统化、理论化了的观念形态”,也有泛指“看法和认识”。
“教育观念”一词的多种理解与“教育”和“观念”的多义性有关。教育一词词义的分歧已为我们所熟知,法国学者米亚拉雷认为“教育”一词有四种基本含义。“我们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教育’一词至少有四种基本的含义:(1)作为一种机构的教育;(2)作为活动的教育;(3)作为内容的教育;(4)作为一种结果的教育。”[7]我国教育学界普遍从教育的范围对教育进行划分,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至少在两种意义上被使用。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定义只是把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区别开来,包括的范围还很广。如家庭教育,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当然也包括学校教育在内。”[8]教育的这种多义性使得人们都按自己的理解来使用教育一词,从而使得歧义丛生。
郑金洲教授在《教育观念的世纪变革》一文中指出“观念”一词有四种含义。张斌贤教授在《大学“理念”考辩》一文中提到“观念”一词有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和一般意义上的“头脑中的图象,在头脑中构想的事物意念或形象”二种意义。李君如先生在《观念更新论》中概括了“观念”的三种词义:“一种认为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即知觉和表象;一种认为观念是作为人们思维活动结果的思想或思想意识,即理性认识,一种认为它在广义上指的就是意识、精神。”[9]可以看出,“‘观念’实在有着甚强的伸缩性,它大可包罗进所有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印象、表象是观念,思想体系也是观念;小至仅限定为体系化了的思想认识,不仅是感知觉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不是观念,就是社会存在形成的社会意识也不见得都是观念。一大一小,几成天壤之别。”[1]
由“教育”和“观念”二词结合而成的教育观念的意义有很大的伸缩性,在最广的意义上,教育观念是指对一切教育现象的意识;而最窄的意义上,教育观念仅指对正规教育(即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二、教育观念的特点
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内涵丰富而且伸缩性大的教育观念,可以发现它的不同特点。
1.主体差异性
观念,不管是经验的还是理性的,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头脑并在人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0]也就是说,观念在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结果。作为反映结果,观念总是存在于认识主体的大脑之中,因而表现出它对认识主体的依附性。认识活动的主体不同,对同一事物所形成的观念也不同,从而表现出主体差异性。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教育,几乎牵涉到所有的人,因而几乎每个人都对教育有或深或浅的认识。不同的人教育观念不完全一样甚至有天壤之别。如有的人有系统的、完整的教育观念,有的人只是对某一教育现象表示某种看法;有的人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而有的人的教育观念不完全正确甚至是错误的;有的人只对教育有粗浅的感性认识,而有的人(教育家们)则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
2.内容的丰富性
作为对教育这种复杂的社会活动的反映,教育观念是一个复杂观念,是一个有着内在结构的“观念群”。教育观念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既包括对教育的深层次问题的认识所形成的观念,如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功能观;也包括对教育的相对浅层的问题的认识所形成的观念,如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内容观等很多方面的内容。
3.时代性
人和教育都是历史性的存在,社会历史永远在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人和教育都不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所获得的知识不断的丰富,人们需要的知识也随着时代而变化。不同时代对知识的价值和人性的认识迥异,从而导致不同时代的人对教育的认识和反映也各不相同,从而使得教育观念具有时代性。
4.稳定性
教育观念会随着时代而变,然而改变不是随机的,新时代的教育观念总会在继承前一时代的教育观念的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些教育观念虽然产生于古代,却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这些教育观念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历时上千年不会被舍弃。从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理性的教育观念往往是人们对教育活动或其中的某些方面作思考以后所形成的,一经形成就不太容易改变。特别是理论化和系统化了的教育观念,是人们深思熟虑以后的结果,是经过长期的积沉而形成的,形成以后更难改变。
5.层次性
认识作为人的一种心灵活动,既可以被意识到,也可能是处在潜意识水平,不被主体所意识到。作为认识结果的观念也会因此而被意识到或不被意识到。即使是处于意识水平以上的认识,也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别,其结果是形成零散的、不系统的感性观念和系统化、理论化了的理性观念。教育观念因此而具有层次性。
6.地域性
由于交通的限制,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地域性的生存,从而使得不同地域的人类共同体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不同地域的人们会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方法来认识和看待教育,从而形成不同的教育观念。某一地域的教育观念是当地人对当地的教育的认识和看法。也许有一天世界真的大同了,可能会有世界性的教育观念。
三、教育观念的分类
根据教育观念的不同特点可以对教育观念进行分类。
1.教育观念具有很大的主体差异性,可以根据教育观念的主体不同对教育观念进行分类。按主体的数量不同可以分为个体教育观念和群体教育观念。个体教育观念指单个个体所持有的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几乎每个个体都持有自己的教育观念,所以有多少人几乎就有多少教育观念。个体教育观念还可以按个体的身份、职业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分类。个体的教育观念千差万别,有只对教育的某个方面有感性认识的,有对教育有比较全面的看法的,也有对教育全盘考虑、深思熟虑的。群体教育观念指有着内在结构的群体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划分群体的标准和方法很多,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群体都不一样。在此只列举少数几个群体的教育观念,如大众(民众)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决策者的教育观念、教育专家的教育观念、媒体教育观念等。
2.教育观念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我们可以以时间为标准对教育观念进行划分。时段的划分可大可小,把时段分得大些,可以把教育观念分为传统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这是常见的一种分法;也可以把时段分得小些,则可以把教育观念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观念、古代社会的教育观念、近代社会的教育观念、现代社会的教育观念。也可以按别的标准来划分时代,从而对教育观念进行划分,如工业时代的教育观念、网络化时代的教育观念等。
3.人是地域性的生存,教育也是地域性的教育,当然教育观念也是地域性的,没有放之四海皆适的教育观念。根据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本国的教育观念和外国的教育观念。也可以分为中国的教育观念、英国的教育观念、美国的教育观念、南非的教育观念等。
4.教育观念因认识的层次不同而具有层次性,我们可以据此把教育观念分为潜意识的教育观念、感性的教育观念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潜意识的教育观念是人们未对教育作过思考,受染于社会而形成的教育观念,不被问及其主体不会注意到这些教育观念。感性的教育观念是人们在感性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念,存在于认识者的头脑之中,也未经系统化和理论化。理性的教育观念是人们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往往以理论成果的形式出现。
四、改变教育观念
改变教育观念实际上包括两个问题:改变哪些教育观念;改变谁的教育观念。第一个问题即教育观念的发展问题,也就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问题。时代不同社会为教育提供的环境不同,也对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活动,人们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舍弃过时的教育观念。人们对这个问题已作深入的研究,这里就不再论述。
第二个问题,改变谁的教育观念,讨论的不是不多,而是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忽视其他个人和群体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可以先看一则报道。《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云:“有位小学老师认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成果不小,结果期末学生成绩排到了末名。她在家长会上流泪道歉,声明不再搞素质教育了;否则,不但把学生‘毁’了,学校也饶不了她。”[11]
就改变教育观念这个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也是提得最多的,是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是首先要改变的,因为他们是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教育观念直接支配着他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同将会造成不同的教育效果,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最终决定着教育成功与否。然而问题似乎并不这么简单。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中,有时候教师的确改变了教育观念,并取得理想的效果,然而在外界的压力下不得不变回来。报道出来的终究只是极少的,然而从中我们却可以窥见一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们只从教育观念的角度进行探讨。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牵扯到的人员很多。从与教育的相关度来看,教育牵涉到的人可以分为教育系统内部人员和教育系统以外人员。教育系统内部人员除教师以外,还有教育决策者(各级教育官员)、教育研究人员和教材编写制作等相关人员;教育系统以外人员大致有学生家长、教育官员以外的官员(我国教育一直都是双重领导)及其他人员。所有这些人员的教育观念都无一例外地影响到教育的实施。这些人员虽然不直接参与教育的实施,但却对教育作出评价,从而给教育实施者带来压力。
从上面的例子里我们可以读出,这位教师之所以不敢搞素质教育了,是因为受制于教育考评和社会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上去了,知识固然也就会丰富并牢固了。可是问题是,从实践和操作中所获得的知识不一定是为知识而知识的考试所要考的知识,更何况学生的应试能力不可能从题海战以外的操作中获得。这样一来,矛盾就自然出现了。而我们的教育考评机制没变,中考还是那个中考,高考还是那个高考。“在当今,不论地方政府还是社会各界,评价县级教育工作的第一的和最主要的指标,就是‘高考’效果。‘高考’效果好,可以‘一好遮百丑’,反之,可就糟了。”[12]这样就使得学校及教育行政机构用应试教育管理框框来不断地“规范”和考评教师们的教学行为,“也就是他们在‘持之以恒’地按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给教师排队、发奖金、评优选好乃至晋升晋级。至于别的方面则只要不出现犯罪之类重大问题,他们就可以忽略不计。”[12]教师们的压力的另一个来源是学生家长。虽然现在孩子考上大学将来未必就好,但如果没考上大学孩子的未来一定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学生的考评机制没有改变,家长们谁都不敢有丝毫大意,谁都不敢拿小孩的未来作赌注。家长们关注只能是孩子能否取得“应试”的成功。在这种氛围下,“学校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赢得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变更课程,增设奥数班、辅导班等。很多所谓的‘实验班’,其实是学校倾力重点保护的、以‘应试’为目标的‘升学班’。”[13]
从教育以外对教育施以很大影响的除家长以外,还有大众媒体。在媒体化时代,大众媒体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无所不在的。纵观大众媒体所表达出来的教育观念,何止一个“乱”字能了的。素质教育正热的时候,大赞素质教育的好;素质教育风潮还没过,转头奋力吹捧各省各地的“高考状元”。儿童保护条例实施时,宣传保护儿童;家长反映小孩“调皮”难管教时,传播所谓“惩罚教育”[14]。“时下大众媒体展开讨论的教育改革话题多半是不着边际的、鸡毛蒜皮的文字游戏,诸如,‘课堂教学该不该放讲台’,‘教研员要不要参与课堂教学’,‘金庸小说进教材好不好’,‘刘翔进教材行不行’之类,无聊至极。”[15]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应试教育的历史惯性之外,还有就是教育管理部门的应试教育管理“雷打不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影响。教育改革要取得成功,教育观念转变是先导,要改变教育观念的远不只教师们,教育决策者、教育管理者、民众和大众媒体的教育观念也都得改变才行。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教育观念的世纪变革[J].集美大学学报,2003,(9):21-29.
[2] 高潇怡.浅论教育观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11):8-9.
[3] 裴娣娜.对教育观念变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 2001,(2):4.
[4] 吴紫彦,吴童光.现代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5.
[5] 李召存.关于教育观念的理论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6-10.
[6] 赵正华,李三元.论教育观念的转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4):94.
[7] 米亚拉雷.“教育”一词的多种含义[M].郭元祥,沈剑平,译//瞿葆奎,沈剑平.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7.
[8]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
[9] 李君如.观念更新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1.
[10]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中央编译局,1994:112.
[11] 罗利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2] 熊辉.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9):24-25.
中图分类号:G259.2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177-01
在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4年在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这是对“终身学习”,也是对“终身教育”概念的最准确和最深刻的阐释。
终身教育的观点是本世纪60年代由法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的,他认为“数百年来,社会把人的一生机械地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前半生的时间用来积累知识,后半生一劳永逸的使用知识,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他提出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可缺少的活动,它并不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因此,他要求建立一个新的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应当使教育从纵的方面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连结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个需要的时刻,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
终身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应该是贯穿于一个人生命全过程的教育观,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认为:在迅速变革的时代世纪、终生教育应该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上”,终身教育成为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该委员会进一步指出:终身教育从时间上讲,它与人的生命共始终、从空间上讲,与人生的所有都有联系。这种称之为“大教育观”即启蒙教育、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的思想覆盖下建立起来的教育,才是顺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终身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在信息社会中,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但是永恒的,而且变化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我们不能指望一种教育和一定阶段的教育为社会成员服务终生。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个阶段的一次性努力所能解决的,一劳永逸的在校学习已成为历史。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每个人必须随时接受最新教育,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生存、发展并获得成功。终身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某一阶段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地使学习成为所有人终身的行为习惯和自觉行动。图书馆员在新世纪的社会环境下,必须选择终身学习。
二、终身教育――是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各种阶段性成果的频频问世,网络化浪潮向社会各个角落的迅速蔓延,图书馆员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较为直接与激烈的冲击,在处于信息化、网络化浪潮中心的美国,图书馆界的形势更是显得异彩纷呈,图书馆员的职业与角色在发生剧烈的更替,图书馆员的心态也在产生重大的变化,为了察明美国图书馆员职业角色的变化情况,美国图书馆权威刊物《图书馆杂志》进行了依次广泛的大规模的调查活动,1000多名图书馆员做出了回应,他们都反映了事业上发生的巨大变革,并认为技术是其首要推动因素。这次调查表明,图书馆员们正在参加大范围的职业培训,有73%的公共图书馆,69%的学术图书馆员以及68%的专门图书馆员都表明参加了一些形式的继续教育。图书馆开展的教育活动以Internet培训为最多,其次是计算机与管理培训。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不学习就有被淘汰的危险。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认识学习是生存的需要,是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图书馆员的必然选择。
未来的电子图书馆是一个高智能、集成化的网络电子信息资源系统,图书馆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化藏书机构,其文献资料也不是单一的印刷型藏书模式,而是一个藏书体系不断电子化、数字化、集多种文献载体于一体的信息资源保障系统。信息检索手段的先进化,文献传递的网络化,资源共享的全球化将是下个世纪图书馆最基本的特征。同时,其自动化管理系统,信息检索系统,参考咨询与服务系统越来越高智能化。同时,图书馆员还应具有创新能力,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成为既精通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有关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变化,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三、终身教育――是读者对图书馆员期望的需要
在传统的图书馆中,馆员的服务是被动的,主要限于书刊的借借还还。进入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必须从被动转为主动,图书馆员不仅只是信息中介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能协助读者以有效的方式获得所需信息,要起到“网络知识导航员”“决策咨询信息分析员”的作用。针对读者的期望要求,馆员应及时学习有关知识、技能,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读者服务工作。
总之,终身学习是21世纪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是图书馆立足于信息社会的重要保证。图书馆员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成为开拓型、创造型、复合型的人才,才能紧跟时代潮流,促进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海林市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樊秀萍.馆员素质:制约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主体因素[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2):75―7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的时代。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教师和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课程观念? 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角色转变?探讨这些问题,对于课程改革的走向和课程改革的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课程观念的更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了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新的跨越,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的教育形势和新的课程任务,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那麽教师需要构建怎样的课程观念才能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呢?
(一)多元化的课程目标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整合,构建了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如何把新课程的目标框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确立多元化的课程目标观。
1. 要精选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努力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同时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
2. 要重视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论教育。任何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都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所以教学中,要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培养用科学方法进行思维的能力。
3. 要使认知与情意达到统一。因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新课程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二)多样化的课程结构观
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能否贯彻课程目标的意图,将影响课程目标的完成。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纲要》采用必修与选修、分科与综合、学科与活动、普教与职教、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这就要求教师一专多能,博学多识,具备复合课程的教学能力。
(三)实用化、现代化的课程内容观
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结构的优化,最终要落实到课程内容上,新课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第一个问题中我们已经谈到要适应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观念。但在更新观念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角色的转变。如何转变,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最为重要。
(一)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素质培养者
上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过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二)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进行。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以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为学生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自由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及时机敏地捕捉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争辩与探讨的信息,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异想天开”、“与众不同”等特点,引向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利用,引向对新问题出现的促进和对新知识的渴求,使学生获取知识经历一个更为充分更加丰富的过程,获得更多更深的体验与感受。给学生一片自由而安全的天空并适时引导,是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呼唤,是对学生思维灵感的开发,是对学生创造欲望的保护。
(三)由教书者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霍姆林斯基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育和管理,不断地朝着教育的思想前进。霍姆林斯基的成功,走的是一条边研究边教学的道路。教学需要研究,研究可以促进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成长,特别是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理论的指导,在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分离状态, 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观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自主性在教学内容上, 有权依据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对课程计划、教科书与教参进行选择、增胭和修改应该对教材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有权采用最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策略在教育教学评价上,鼓励教师深人学生,解他们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最佳道路。凡此种种,都需要教师不能甘心只做一个“教书匠” ,而要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还要顺应世界教师角色转变的发展趋势,走教师专业化的道路。要实现这一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一边教学,一边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与新课程和学生一同成长。这样一来, 教师将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教师的形象将不再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教书匠’,而是换发着时代光彩和人格魅力的专业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张华.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J].教师之友,2002 (2)
回顾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函数概念是不断被精炼,深化,丰富的。初中时函数的定义是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一种依赖关系。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高中时,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概念。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是函数概念的近代定义。
设a,b是非空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函数近代定义与传统定义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两个定义中的定义域与值域的意义完全相同。两个定义中的对应法则实际上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传统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近代定义的对应法则是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出发。
函数的概念这一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概念性强,思维量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通过典型实例来启发和帮助学生分析,比较,以达到建构概念之目的。
引出函数的概念,先是举出了生活中的三个实例。第一个实例是关于物体做斜抛运动的,和初中学习过的二次函数相联系。第二个实例是关于臭氧空洞的问题,给出了函数的图像,按照图中曲线,发现了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第三个实例是关于恩格尔系数的经济实例。列表给出了恩格尔系数和时间(年)的关系。三个实例共同反映了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同时反映出两个非空集合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这样,自然而然地给出了函数的概念,并且这三个实例中的函数恰好是用了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像法,列表法。
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的作图功能为辅助。通过三个实例的教学,师生共同发现了函数概念中的对应关系。教师在归纳出函数定义后,可以在全班进行交流。结合初中函数的定义,指出两个定义的区别和联系。关于“y=f(x)”这一个函数符号的理解,教师可以提问:y=f(x)一定是函数的解析式吗?回答是不一定,可以举出实例二和实例三。函数的解析式,图像,表格都是函数的表示方法。即:y=f(x)表示y是x的函数,但f(x)不一定是解析式。当f(x)是一个解析式时,如果把x,y看作是并列的未知量或者点的坐标,那么y=f(x)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方程。
函数的核心是对应法则,通常用记号f表示函数的对应法则,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函数记号y=f(x)表明,对于定义域a的任意一个x在“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即在b中可得唯一的y.当x在定义域中取一个确定的a,对应的函数值即为f(a).集合b中并非所有的元素在定义域a中都有元素和它对应;值域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总结,函数的三要素是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然后,教师给出同学们所熟悉的三种函数,一次函数y=ax+b(a≠0),反比例函数 ,以及二次函数 。教师演示动画,用几何画板显示这三种函数的动态图像,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并请学生们思考之后,填写对应关系,定义域和值域。通过三个熟悉的函数加深学生对函数近代定义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函数的三要素是定义域、值域及对应法则。在函数的三要素中,当其中的两要素已确定时,则第三个要素也就随之确定了。如果函数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已确定,则函数的值域也就确定了。
连续的实数集合可以用集合表示,也可以用区间表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怎样用区间表示集合。区间可以分为闭区间,开区间,半开半闭区间。特别地,实数集r记作(-∞,+∞), ∞ 读作无穷大;-∞ 读作负无穷大;+∞ 读作正无穷大;“∞”不是一个数,表示无限大的变化趋势,因此作为端点,不用方括号。
例1和例2的编排,是为了进一步地加深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对于用解析式表示的函数如果没有给出定义域,那么就认为函数的定义域是指使函数表达式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集合。在例1中,要注意f(a)与f(x)的联系与区别:f(a)表示当自变量x=a时函数f(x)的值,它是一个常量;而f(x)是自变量x的函数,在一般情况下,它是一个变量。f(a)是f(x)的一个特殊值。例2是来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的。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这两个函数就是相等的。
造成教师无力感的根本在于教师已缺乏了对工作的热情。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即教师对学生的“热心”和“感情”,意味着教师信任学生、关心学生、接纳学生,能倾听学生的心声,将学生的想法、意见与建议主动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与工作中;并且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是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带着真心、诚心、信心、爱心来教育学生,与学生相处的。这种热情主要表现在:上课时,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富于表现力,能够运用不同的音高、音量与节奏等来控制教学的进程;同时,富有创造性,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兴趣点,使其跟着教师的思路完成教学目标。当然,教师的热情也包括其对学生能力与水平的肯定与认可,坚定地认为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到了课下,有工作热情的教师主要表现为:注意将学生的学校生活与课余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与行为习惯,关爱学生、呵护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使其感受到爱的存在。
刚上班时,老教师总提醒我,“进教室,一定不能给学生笑脸,否则以后就收拾不住了”。因而每当走进教室之前,我总会在门口稍作停顿,把笑容藏匿起来,确定面部表情已经冷却下来,才径直快步迈向讲台。课堂上,我依旧是一副严肃、严谨的面孔,很少讲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题,注意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来没有关注过课堂问答中的那些错误和欠妥的答案,总是让其匆匆而过。虽然我的提问对象是全体学生,但在整个教学中,我真正关注的却总是少数学生,这些问题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一些学生觉得自己无能,形成“在学习上没有能力”的想法。一年之后,我突然发现对历史科目真正感兴趣的同学已经很少,且学生们考试的优秀率不高,甚至连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我顿时觉得束手无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慌乱与无助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在将教育教学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而没有将自己的真心与热情投入进去。找到问题的根源之后,我决心重新出发,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征程中去。
接手新初一,迎来一批纯真、可爱的学生,我每天带着微笑进教室,信任、关注每个学生,想办法记住他们的名字,在课堂上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过了一段时间,在课堂上我已经能够轻松地点名提问,在与他们进行眼神交流的时候,总能感受到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在跟随着我。而且,课堂上的互动总是轻松自如,大家会为了一个问题而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等争论有了结果,大家时常会会心地点头,表示已经掌握了这个问题。在活动课上,同学们积极表现,各展才能,声情并茂地表演课本剧、绘声绘色地讲历史故事等,对学习历史兴趣高涨,甚至有些同学还去买课外讲解资料,进行拓展训练。最终,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到了下一阶段的学习,而我从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教学的乐趣,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找到激起学生内心火花的办法。只要用心去做,教师的热情就隐含在我们的语音、语调和肢体语言中。我始终相信,充满热情的教育和教学能把求知的兴趣和求知的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
二、设定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
“如果你认为能行,那你就行”是一句商业成功的信条,这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同样适用。测试表明,当一个运动员想象他正在击球时,他肌肉中的化学物质就会立即发生相应的变化,正如他真的在赛场上击球一样。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潜力的教师会在言谈举止中流露出对学生的坚定信念,他会把积极的态度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斗志。当然,这不能仅仅是空谈,而应在具体教学中给学生设定目标,用“成功来鼓励成功”。当学生取得成功,就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当学生具备了一种持久的学习愿望时,他就能够克服困难,克服自身的惰性,充满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为他知道,只要他努力了,成功就在前方等待着他,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得非常好。这样的学生不会厌学,不会对学校、教师和同学充满怨恨,对他来说,学习本身已经成为一件值得期待的美好的事情。
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成功案例。我所带的六班,从初一开始每次考试总评都是第一,英语、数学等多门功课都在年级名列前茅,之后,我和班里的学生就逐渐开始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到了初二,四班换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当班主任。一天,年级组长拉着我说:“不要掉以轻心,四班班主任把你们班的期中考试成绩贴到墙上,逐个比较,是决心要超过你们班了”。我心想:“想超过我们六班,差得远了……”初二期末考试改完试卷后,四班班主任拉着我去教研室看成绩对比分析,我好不情愿地跟他去了,心想超过我们班是不可能的。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两个班成绩竟然不分上下,且四班大有超过六班之势。
“五年一贯制”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实践人才,其教学特征呈现出鲜明的专业性与特殊性,所谓的专业性是指高职英语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特殊性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特殊性,一方面则是指高职英语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但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尚且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程结构不完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本文将简单分析“五年一贯制”的高职英语教育特征,系统论述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问题,并从使用多重性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一、“五年一贯制”的高职英语教育特征
“五年一贯制”的高职英语教育呈现出专业性与特殊性两大特征,所谓的“专业性”是指高职英语教学以培养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实践人才为目标,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特殊性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高职英语教学具有特殊性,主张将英语专业学术知识讲解与英语实践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是指高职英语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年龄在15岁到19岁之间,他们既不同于初中生,也不是大学生,不能像教育中学生和大学生那样培养他们。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问题
(一)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据教育部分析,当前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师在使用某种教学模式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基本上不再融合其他教学方法,例如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英语教育时就不会结合互动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其他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另外,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与实践岗位具体工作发生严重脱节,部分教师在解析英语教学时没有综合指导学生了解英语翻译知识,学生的英语翻译基础相对薄弱,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结构不完善。从总体上分析,当前高职英语课程结构并不完善,课时偏少,特别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每周仅有两节英语课,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重点知识。英语教材内容与社会市场需求有一定的裂痕,如英语翻译内容通常只倾向于语法和语篇,没有充分融合社会市场所使用的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酒店英语等,这样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对英语人才的要求。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据调查了解,不少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而对于英语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54%的学生学习英语时间仅停留在英语课堂,很少利用课外时间巩固和复习英语。此外,面对“五年一贯制”的英语教学模式,部分学生呈现出厌倦态度,这也说明导致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当前高职英语教育活力不足,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
三、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一)使用多重性教学方法。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教师理应综合使用多重性教学方法,充分汲取情境教学、互动教学、微课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等各种教学法的优势,为学生构建充满活力的英语课堂,巧妙地加强高职英语教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利用情境教学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微课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为学生制作精巧、生动的教学视频和短小而完整的课件,辅助学生在欣赏灵动的视频中掌握英语知识,并通过课堂互动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盲点。例如在讲解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和英语单词awake和crack时,教师可以融合《巴黎圣母院》的电影视频,并在课件中选用其英汉互译的精彩内容《Crystalvaseandearthenwarepot》(水晶瓶和陶罐的故事),用清晰的图文为学生展示以下内容:Onemoring,onawaking,shesawonherwindowtowvasesfilledwithflowers.Onewasaverybeautifulandverybrilliantcrys-talvasebutcracked.Ithadallowedthewaterwithwhichithadbeenfilledtoascape,andtheflowerswhichitcontainedwerewith-ered.Theotherwasanearthenwarepot,coarseandcommon,butwhichhadpreservedallitswater,anditsflowersremainedfreshandcrimson.(一天早上,她醒来看见自己的窗台上放着两只插满花的花瓶。一只是非常漂亮、非常透明的水晶瓶,然而却有裂纹,里面的花也枯萎了。另一只是个粗糙、不起眼的陶罐,但它却蓄满了水,里面的花儿依然新鲜、红艳。)然后,教师可以用红色的字体标注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和新单词,指导学生从中了解英汉互译文化,加强自身的英语翻译功底。
(二)优化课程结构。教师应协同学校适当增加英语教学课时,细化课程结构,将英语课程细分为听力、阅读、翻译、语法和写作等,以此全面加强学生的英语功底。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一起编制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就业要求的英语校本,完善英语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广泛学习实践性英语知识,全面熟悉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酒店管理常用英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英语翻译人才。在解析商务英语时,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四部分,即“表示可以接受任务”、“汇报工作有进展”、“表示有困难”、“公司内常用招呼语”,然后结合这四个标题,用清晰的课件为学生列举英汉互译常用语;在讲解导游用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领路、提醒注意安全、关于购物、解说常用语和交代日程及有关事项方面的英语翻译;告知学生酒店管理常用英语主要分为服务行业英语、宾馆常用英语和餐厅常用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清晰、简洁的掌握英语知识,强化学生的英语实践技能。
(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不少学生是因为英语基础差而学习兴趣不足,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分层教学法来逐渐加强学生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分层教学法开展高职英语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割裂该项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也需要融合互动教学、合作教学任务型教学等优秀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立足于“分层”这一核心,坚持以“因材施教”为指导原则,全面了解全体学生的英语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以此为依据组建层次化学习小组,并积极融入合作教学因素,引导学习小组的成员合作学习,互相帮助,针对不同的学习小组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特长,帮助学生巩固英语基础。其次,教师应注意结合任务型教学法布置英语作业,将作业划分为A、B、C三种等级,让英语成绩优秀,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练习做A级作业,可以将A级作业内容设置为英文阅读与写作,试讲活动和英语特长表演,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英语特长,增强英语教学活力;让英语成绩中等的学生练习做具有拔高层次的B级作业,指导他们多加练习英语听力和翻译;对于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引导他们练习做基础习题,抄写英语词汇和经典范文,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英语基础。另外,教师应注意发挥作业评语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为学生写好评语,如“Best”、“verygood”等,并指出学生在作业中的错误,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复习重点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而且,在进行高职英语考试时,教师应分层设置英语试题,可以依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试题的难度分层设置英语试题,使学生的英语成绩能够得到层次性提升,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推进高职英语教育的顺利改革。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不能只依靠课堂教学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还需要结合多种课外活动来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协同学校为学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演唱会”、“英语话剧表演”、“美丽英文比赛”和“英语企业模拟演练”等丰富多彩的英语文化活动来让学生享受学习英语的快乐,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推进高职英语教育的顺利改革,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目标,英语教师理应全面优化教学方法,充分汲取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协助学校,不断完善英语课程结构;通过使用分层教学法和组织英语文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昌鑫,陈慧娟,欧阳春娟等.“五年一贯制”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方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4).
随着教育的改革,体育教学在教学观念与课程设置上也亟须创新与完善,体育教学关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培养学生主体性、基础性、全面性发展的有效措施,体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成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现阶段体育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国家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关键性意义,虽然新课改的提出对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其中的问题也屡见不鲜,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它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如果一味地像其他科目理论知识的纯粹性讲解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感,降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以下内容将详细分析现阶段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意识
体育教程在教学内容上比较丰富,但是仍然存在授课教师对讲课内容一带而过的现象,在体育课程教学上依然循规蹈矩,毫无创造意识,教学课程缺乏科学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国内外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的先进之处,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比如体适能与体育教学结合、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是体育教学效率下降的关键要素。
2.师生关系不平等,缺乏有效的沟通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要素,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时动态,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科学地调节教学进度,从体育实际操作到教学方法,体育教师都应审时度势,做出合理变动,直到适合班级内部的所有学生,实现学生体育学科的共同进步。然而现阶段,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无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没有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要素。
二、体育教育观念更新与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策略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然而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要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进行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体育课程的科学合理化设计,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给出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实施策略。
1.加强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
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上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练习投篮技巧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间的分组,进行小组比赛,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进行探索学习,制订比赛规则,最后由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做知识的服务者、引д撸体育课程创新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对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有着深远的意义。
2.建立趣味课堂,保障体育教学方案科学性
体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构建趣味性课堂,利用对话式教学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在体育实践中,因为个体身体素质的差异,教师应该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方案,如体适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适能”理论体育教学方法相比较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案,具有灵活教学的优势,“体适能”理论体育教学方法强调了个性化与自主化的教学特点,充分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进步,在教学课程上,教师应该做好课节的穿插,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学是一项关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学科,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法上的创新,保障教学方案的科学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关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然而现阶段在体育教学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体育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创新,保障体育教学课程的科学合理性,努力创新教学手段、建立趣味课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课程改革对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主体与客体的交往关系,教师始终处于控制与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服从与被控制的地位。素质教育的提出意味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关系,提倡尊重幼儿,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提供更多的选择,发挥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强教师对个别幼儿的了解,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互动和教育。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传统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要发生很大的转变。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进行必要的角色调试以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分享。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发展过程,课程成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有机生态系统,在这过程中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充满了创造与快乐。
作为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幼儿教师如何改变原有观念,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我们年轻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园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园本教育改革,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有园本创造教育特色的课程方案,在制定、实施、完善课程方案,初步尝试了师幼共同建构课程,变刚性计划为弹性计划,变教师设计课程为师幼共同建构课程。在此谈一下一下几点做法。
一、 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为师幼共建课程奠定基础
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动手,使活动得以维持,儿童没有兴趣。就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更无从谈起幼儿的主动发展。兴趣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幼儿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去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培养幼儿对广泛的兴趣,使幼儿能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1、 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
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幼儿是在活动中运用感官,不断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能动的吸引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同化顺应、不断平衡才获得发展的,因此说幼儿是积极的主动发展的主体。幼儿发展是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社会中的教育资源,发挥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广泛兴趣。为培养幼儿对环境的兴趣,我们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自然环境,带幼儿走入大自然,大社会,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获取知识、经验,使幼儿对周围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秋天来到了,我们带幼儿来操场、社区找秋天,在进行“环保小卫士”的主题时,我们收集资料通过视频观看让幼儿了解未来的环保城市的构想蓝图,激发幼儿做“环保小卫士”的兴趣;在认识家乡的名牌产品时,我们发动孩子收集家乡的名牌产品并大胆在集体面前分享自己的成果从而激发孩子爱家乡的情感,如:在进行主题活动“春天来到了”,我们带幼儿走入大自然,引导幼儿搜集关于春天自然环境变化的经验,在幼儿充分感知后,为幼儿准备各种不同的材料供他们选择来剪、贴、画、折、讲等,从讨论到一起欣赏整个过程都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特别感兴趣,也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通过带幼儿走出去,开拓了幼儿的视野,激发了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为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 培养幼儿对探索、操作活动的兴趣。
幼儿的发展是周围环境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幼儿是好动的,他们是通过各种感官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从而认识世界。幼儿只有通过自己亲身的操作,在玩玩、做做、试试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各种经验与技巧,既动了手,同时又活跃了思维,加深巩固了对事物的认识,同时也是幼儿主动发展的机会。因此,要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主动探索,从而获得发展。要激发幼儿探索、操作的兴趣,就要使幼儿对操作材料产生好奇心,好奇心是幼儿固有的天性,是一切探索活动之源。它推动着幼儿去了解周围事物并产生疑问,促进他们去探索、操作、发现、尝试。例如:玩水时,幼儿对小船进去水会沉下来。产生了好奇,看见自然角里的植物向有光的方向生长产生兴趣;发现秋天里,对小蚂蚁忙着搬粮食产生好奇心;对用磁铁做成的‘跳舞的小孩’,为什么会移动产生了兴趣等。当幼儿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后,我们就因势利导,引导幼儿提出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发现,与幼儿一起动手搜集相应的材料,提供一些废旧材料、自然材料,让幼儿在做中学,在玩中想,使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去进行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找到答案,好奇心得到满足,发现事物的奥秘时,成功感就会油然而生,将激励他们主动的参与操作,探索活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 把幼儿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1、 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定主题:
在传统的分科、单元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预先选定的。在主题教学中,主题的确定有预成和生成两种形式。不论那种形式,确定主题时都要考虑:活动是否有价值,材料是否容易收集,孩子是否能实际操作。
2、 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形成弹性的课程目标。
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预先设置的活动并不一定适合孩子,他们可能并不敢兴趣,而对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幼儿常常怀有很大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经常在预成的主题教学中加入生成的内容。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所在,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适时删除个别与孩子生活经验相差甚远的预成活动内容,增加孩子探究出来的生成活动内容,并调整课程目标,使适宜的课程目标为幼儿新经验的形成和身心发展提供土壤。
3、 为孩子不同的生活经验提供展现的空间。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不同生活经验的孩子,他们是能自己认识、思考、发现、幻想和表达世界的完整的各具个性的人,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而应尊重他们的个性。赞赏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心灵世界,我们只有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才能在教育中遵循《刚要》促进幼儿主动性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真正富有个性的成长。
三、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1、启发点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幼儿是一个个体,个性不一,能力有别,知识经验缺乏或认知策略不当,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所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即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提出问题,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1)、当学习活动出现困惑时,教师提出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幼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及时给予点拨能为幼儿扫清参与学习的障碍,以鼓励幼儿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点拨”不是传统的讲授方法而是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注重启发式,在幼儿踮着脚且够不着的情况下教师给予点拨。如:在一次制作蜻蜓活动中,聪聪选用了透明塑料薄膜来制作蜻蜓的翅膀,选用小木棍做蜻蜓的身体,然后用胶水固定,几次都没固定成功。他开始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时我对她说:“我们平时除了用胶水来粘贴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用来粘贴的?”经我的启发,他找来了双面胶、透明胶,通过不断的尝试,解决了难题获得了成功。教师的适时介入,给予点拨又一次引发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
(2)、拓展升华激活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可运用语言创设环境,启发幼儿想象与创造,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推向新的。如:绘画有趣的蜗牛活动中当幼儿绘画了一只蜗牛的主体后,我提出有趣的启发性的语言:“你画的这只蜗牛是蜗牛一家中的哪个成员?蜗牛宝宝和爸爸、妈妈在做什么?蜗牛宝宝为什么哭了?谁来帮助它?”等等。幼儿在这些语言的启发下,思维得到拓展,出现绘画创作的,幼儿边说边画其乐无穷,非常快乐。
2、大胆放手,给幼儿自主学习的空间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创造条件,为幼儿主动探索提供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努力去发展,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蔬菜》主题活动中,我带幼儿到菜地去观察,让幼儿参与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及蔬菜的图片,让幼儿参与布置“蔬菜世界”环境。幼儿在“蔬菜世界”探索活动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由探索;我除了引导幼儿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鼻子闻,并鼓励幼儿剥开豆荚、剥去芋头的皮、切断莲藕等方法“解剖”蔬菜,还引导幼儿边观察边与同伴交流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我大胆放手,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过程的机会,幼儿通过自身的积极探索,获得了有关蔬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以及内部构造等知识。幼儿说:黄瓜摸上去会刺刺,黄瓜闻起来有点香味,空心菜的梗中间有个洞,莲藕切开有许多洞洞,芋头唉穿一件衣服,四季豆长得像泥鳅,青椒长得像灯笼,中间是空的,里面有很多籽,辣椒不小心弄到眼睛时,眼睛会难受的……这是多么生动,真实的体验啊!
3、 建立对话关系,亲幼儿促发展。
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特别是实施“探索型主题活动”以来,我发现与孩子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教师给幼儿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而现在的我和孩子们之间基本保持平等、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同伴、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幼儿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老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对话的过程让幼儿与老师共同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合作、有爱。班上,有一位孩子由于父母比较忙,难得与孩子亲密。因此更是宠爱他,家中的爷爷奶奶更是如此,样样事情都由着他,让他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自私、霸道、好强过火、情绪极不稳定,稍不称心就打人,搞破坏,我们对他的行为感到头痛,经常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由此,他对老师有一种抗拒、对立的心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受老师喜爱的人。为了消除他与我的距离,我真心地和他试着做朋友。他喜欢唱动画歌曲,特别是日本奥特曼的有关歌曲,唱起来还真是一流。针对他的特别,经常提供和利用有利时机,让他在集体面前表现、展示,树立他的自信,提高他在同伴中的威望。在角色游戏中,他想做理发师,我看见了忙走过去请他帮我理发,我一边夸他手艺好,一边向其他小朋友介绍,大家都来理发,他不由地对我笑了一笑,流露出感激的目光。在自由活动时,我也经常也他聊天、讲故事,使他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缩短了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本来不怎么乐意与老师交流的他开始主动来找我,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我。我也总以温和的眼神、和蔼的微笑、赞许的点头给他送去温暖,从而为他营造一种更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可见,建立对话关系,亲近幼儿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27-01
当前,不重视概念教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而我们知道生物学概念一般是比较微观、抽象的,如果学生不能准确的理解生物学概念,对于以后的教学以及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学习兴趣将会造成很大的障碍,所以对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这也正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一、影响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主要因素
(一)前生物学概念
前概念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是学生对概念直观感性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对复杂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往往使他们对生物学形成似是而非,不够科学的概念。例如微生物,很多学生潜意识中已经认为很小的,肉眼看不见的才是微生物。这样的错误概念对我们以后学习产生很大影响,是学生接受科学概念的障碍和阻力。
(二)相似概念
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看似相似的概念,而在这些概念上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区分,而混为一谈,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耐心。如,自变量、无关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真实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等。
二、概念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关注学生已有概念,做到有的放矢
在我们对概念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的做的,就是了解学生对概念已有的认识,使新概念与之建立联系,促进同化。例如在学习了无机催化剂的基础上再学习酶的概念,就很容易被无机催化剂的特性同化,混为一谈。再如个体发育是指生物体从受精卵发育成幼体,再由幼体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而很多学生的日常概念往往认为个体发育是从幼体开始的,并且这种由生活经验形成的旧观念常常又是根深蒂固的,这对概念的认识就是消极的。所以说我们在教学时,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概念的已有认识,在新概念学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进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对原有认识加以修改或重建,一步步来引导学生认识正确的概念,达成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二)从字面含义来初步认识概念
概念是通过科学家深思熟虑加工,用一些生物学的语言符号最生动、最直接的表达出来,包含了某种事物的本质特性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而有些概念在字面意思上就能简单的理解。例如新陈代谢―“新”,新的物质,“陈”,旧的物质,“代谢”,新旧物质的交换,即生物体从环境摄取新的营养物,同时将体内的废物排到环境中的不断更新的过程;自养―自己(合成有机物)养活自己;等等。通过字面分析,学生就能初步明白一个概念的大致含义。
(三)提取概念中的关键字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生物学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掌握概念的先决条件。而一个概念中的关键字词正是这个概念的精髓,是对事物本身最本质的特性概括,用简要的语言、图形等概括概念本质属性,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步骤,避免学生因复杂的文字而出现记忆错误。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其中
“活细胞”、“催化作用”、“有机物”这些关键词表明了酶的产生场所、作用以及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表明了它的外延。再如应激性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产生一定的反应,比如植物的根向地生长,而茎向光生长。其本质特征是定向运动,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是要有外界刺激。“定向运动”和“外界刺激”这两个关键词在学生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准确掌握上有突出作用。
(四)正确理解概念中模糊语言的含义
在生物学的很多概念中常会有一些“一般”、“主要”、“绝大多数”、“一定条件”等模糊词语,而这些模糊词语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所以在分析概念时,要留给学生考虑的空间,一方面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询问、查询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适时给以指导,帮助学生澄清知识的模糊点。例如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什么是“主要”;教师不急于解释,但要求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询问、查询。当学到细胞质遗传时,学生就会明白,在真核细胞内,除了细胞核,还有线粒体,叶绿体可以储存和复制遗传物质。
(五)比较分析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构建网络知识体系
生物学概念之间往往表现出层次性、因果关系等,有些概念之间还有相似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分析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概念的本质属性,不至于混淆。例如元素化合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染色体上有DNA,DNA上有基因,基因由脱氧核苷酸组成;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幼体性成熟的个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自养型、异养型、需氧型、厌氧型与兼性厌氧型;自变量、无关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等。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就能准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找出共同性和相关性,特殊性和差异性,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系统化、网络化。
综上所述,在概念教学中,经过对概念的一步步深入认识和理解,正确认识事物的内涵和外延,构建认知网络系统,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生物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年龄较小,思想不成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时年龄大多在15岁左右,其生理和心理处于快速成长的变化时期,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处于形成阶段,他们在社会、网络、媒体、外来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在思想状况、行为意识、道德和法制观念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和变化,这时期的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性情单纯,以自我为中心、偏执、叛逆,行为易冲动,争强好胜,做事不考虑后果,极易出现极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独生子女多,自我约束力差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们的呵护溺爱下成长起来,很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同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任性撒野、纪律松散、法律意识淡薄,并且反复性较大,自控能力差。
(三)学习基础薄弱,不思进取五年制高职学生是初中起点,底子薄,基础差,大部分学生入学时成绩偏低,英语、数学等个别科目的学习基础几乎为零,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不会不爱,不爱不学”,进而产生厌学心理,甚至荒废学业。
(四)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稳定的心理导向,学习不努力,怕困难,没有将自己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缺乏上进的动力。
二、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及行为素质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的熏陶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而在少儿时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会影响其子女的一生。因此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1.家长忽视子女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有些家长一心扑在工作上,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情况,还有一些家长由于生活所迫长期在外打工,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对子女的教育从小就成了“空白”,使孩子遇到生活和成长中的问题无处倾诉,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淡。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很难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易形成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习惯。2.家长的过分溺爱滋长了子女的坏习性现在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父辈臂膀的佑护下,犯点错误,有点惰性,家长往往对其迁就,不能有效地对其缺点进行纠正劝导,督促力度不够。甚至孩子张口要钱要物,父母从不过问用处,使孩子养成了放纵、浪费的坏习惯。
(二)开放性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当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网络传媒的影响导致一些新生事物、思想及潮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处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感到好奇,不能辨别是与非、善与恶,从而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1.基础思想教育缺失目前的小学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薄弱,学校大都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行为说教,致使学生不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和道德标准,以及传统文化、纪律、法制等教育。随着学生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缺乏教师平日里的谆谆教导,导致学生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有所欠缺。2.学生差异大,教育管理不同步目前高职院校并存了三年制和五年制两种学制的学生。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生相对于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学生来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具复杂性。教师对五年制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重视好学生,忽视后进生,放松对后进生的管理,同时不能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时地反馈给家长,缺少与家长的沟通,未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致使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没有及时得到纠正,最终养成不良的习惯。
三、增强五年制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