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3: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数字化总体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32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61- 04
0 引 言
对于中国石油而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业务流程标准化和跨部门的业务优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必须以集团公司统一集成、先进实用的信息系统平台作为支撑。
总公司对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大力投入,不但成立了总公司信息化技术工作领导小组,且每年年初召开一次中石油全系统的信息化技术工作座谈会。从集团公司内部环境来看,集团公司党组始终把信息化工作作为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管理部,理顺了管理体制,编制了统一的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使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不断朝着数字化油田建设方向迈进。
数字化油田建设已成为热点,中石油“十一五”信息技术规划如图1所示,今后若干年将投入100多亿元加强数字化油气田建设。数字油田已经成为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得到了全世界石油企业的广泛关注。
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3个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数据仓库(DW,Data Warehouse)和商业智能(BI,Business Intelligence)技术应运而生。商业智能(BI)和数据仓库(DW)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机构不同层次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对业务处理系统积累的大量数据和信息加以整合,为管理者和决策人员提供综合的、全面的信息和灵活方便的分析手段,以实现对企业的整体和特定方面的监控,甚至进一步挖掘出蕴藏在数据和信息深处的规律和联系,使之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知识,为业务发展服务。
企业与政府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大致都会经历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部门级与基础信息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机构内往往是一些需求最迫切的部门首先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如财务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
第二阶段,是企业级信息化阶段。这一阶段政府机构与企业往往已经拥有了几个分别建设的业务处理系统。机构期望从总体角度建设高度集中的或互相连接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如MIS,MES,ERP,OA等。
第三阶段,是企业或政府机构的战略与决策信息化阶段。其目标是建立完整的综合电子商务或电子政务体系。此时企业或政府机构往往有比较完整的业务处理系统,但这些系统一般主要处理当前和近期的业务流程,使用者只是具体业务处理和执行人员。
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如何理顺信息流程,并进一步有效地利用数据,从浩瀚的数据海洋中迅速找出对企业经营决策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企业决策者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2 中国石油“十一五”信息化建设成就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ERP系统建设高歌猛进。短短5年间,ERP系统从无到有,从试点运行到覆盖所有业务领域,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以及从分散向集中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信息化建设的里程碑,是集团公司的战略性基础工程。
2008年,集团公司提出“三年基本建成ERP系统”的目标后,各单位将ERP系统建设作为信息化工作的有力抓手,将ERP建设一步步推进。截至2010年12月底,集团公司所有业务领域全部搭建大集中的ERP系统平台,炼油与化工、化工品销售、油品销售、天然气与管道、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科研及其他单位8个领域ERP系统全面建成应用(具体规划项目投资进度内容可参见图2),勘探与生产、海外勘探开发领域ERP基本建成,实施单位达到132个,上线单位121个,上线单位系统用户占计划用户总数的95%。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于2008年全面建成应用,为集团公司专业化管理和“三控制一规范”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三年基本建成ERP系统”的目标如期实现。
5年里,中国石油没有走分散建设独立系统的弯路,直接建设全局性信息系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中国石油已搭建起大集中的ERP系统平台,整体提升信息系统建设质量。
根据“十一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的工作安排,为全面完成信息技术总体规划所提出的各项任务,集团公司信息管理部组织领导实施了信息工作“三大工程”,坚持信息化“十字”工作方针、“六统一”原则。就是抓好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专业应用系统和综合管理应用系统“三大工程”建设,贯彻执行好信息化“十字”工作方针,即“统一、成熟、兼容、实用、高效”。建设和应用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
5年里,中石油集团公司紧紧围绕“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目标,加快中石油“十一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实施步伐。集团公司以ERP为核心的整个信息化建设成果斐然,已有51个信息系统形成集团公司统一平台。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正打造着生产经营强大的“神经系统”。在国资委进行的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中国石油连续两年被评为A级,信息化水平处于央企前列。
3 数字化油田的定义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字油田的概念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因此,到目前为止,数字油田尚无一个确切的概念,就目前的应用而言,数字油田一般可以描述为:
数字油田是以油田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和高速网络为载体,以空间坐标信息为参考,将油田生产和管理的多种数据进行高度融合,在建立油田生产和管理流程各种优化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仿真和虚拟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多维可视化表达,实现横向上涵盖整个油田地域,纵向上油田从地面到地下的多层次信息定位,提高油田总体信息分析能力,以支持油田的勘探和开发等关键业务深入需要,从总体上辅助油田经营管理的决策分析,进一步挖掘各个环节潜在的价值,为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信息支撑环境。
或者定义为:“数字化油田”就是通过各种数据的集成,把实体的油田放到计算机里和网络上,整个油田可以通过计算机呈现出来。
数字油田的概念源于数字地球。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油田实际上并不是“舶来”品,这一概念诞生在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1999年末,大庆油田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提出了数字油田的概念。全球第一个数字化大油田2008年12月已经在新疆克拉玛依诞生。
具体来说,数字化油田包括两层含义。
从广义角度看,数字油田是全面信息化的油田,即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全面实现油田实体和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从狭义角度看,数字油田是一个以数字地球为技术导向,以油田实体为对象,以地理空间坐标为依据,具有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和多种数据融合,可用多媒体和虚拟技术进行多维表达,具有空间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特征的技术系统,即一个以数字地球技术为主干,实现油田实体全面信息化的技术系统。
数字化油田在以下6个方面发挥了作用:
(1) 掌握了油田所有实时生产信息,还能找到油田已经勘探开发的全部资源。
(2) 实现了部门业务网上办公、打造成功“电子机关”。
(3) 实现了井场基地数据共享、自动采集,以便实时决策。
(4) 减少了科研人员收集整理资料的时间。
(5) 提供了全方位的生产经营信息。
(6) 实现了油田的可视化管理。
所谓的数字化油田就是建设一套超大型的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
4 中国石油石化数字化油田技术实际运用
石油石化行业是我国信息化建设较早的行业之一,现阶段的重点就是加速推动“数字化油田”的建设,油田数字化不仅仅是技术、设备的数字化,更是管理的数字化。“数字化油田”充分利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油藏管理技术、数据整合技术、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结合油田地理环境和地质特点,集成、整合现有资源,创新技术和更新管理理念,提升工艺过程的监控水平、与生产管理过程智能化水平,建立全油田统一的生产管理、综合研究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借以实现“同一平台、信息共享、多级监视、分散控制”,让行业数字化的作用充分发挥。
4.1 大庆油田
2003年初,大庆油田公司调整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信息中心于2002 年制订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2003-2005年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2003年初该规划在公司决策层获得通过,数字油田建设目标得到进一步明确。主要包括:
(1) 大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2) 大庆油田地面建设信息系统。
(3) 大庆油田勘探数据库。
(4) 大庆油田开发数据。
(5) 油藏模拟。
4.2 胜利油田
2000年原胜利油田将油气勘探开发主体部分重组改制成为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存续部分为胜利石油管理局。目前,胜利油田已建成包括勘探、开发等在内的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如下:
(1) 胜利油田勘探信息系统。
(2) 胜利油田油气开发信息系统。
(3) 胜利油田油气钻井信息系统。
(4) 胜利油田地面建设信息系统。该系统由胜利油田与北京辉彪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
(5) 其他。采油信息系统、物资供应信息系统、技术检测及标准化信息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4.3 中原油田
(1) 中原油田勘探开发图形管理系统。
(2) 勘探开发可视化系统。
4.4 大港油田
目前,大港油田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并由大港油田集团公司负责整个大港油田企业网络的管理和维护。
(1) 大港油田生产日报系统。
(2) 大港油田生产信息管理系统。
(3) 钻井工程数据库应用系统。
(4) 大港油田勘探开发数据库。
(5) 大港油田QHSE体系管理网络系统。
(6) 其他系统。① 物资管理系统。② 财务管理系统。③ 公文收发系统。
4.5 克拉玛依油田
(1) 新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数字化油田概况。
(2) ERP难在统一部署。也在做ERP,但主要是做下游炼厂这一部分。
(3) 安全大于天。为此,油田建立了一套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安全管理系统。
此外,数字油田建设涉及经营管理、油田生产、科研等众多领域,应用需求较为复杂。
到目前为止,油田的系统平台上已经提供了70多套应用系统,服务于油田的生产、科研和管理各个领域。
4.6 华北油田
在大量现场生产数据数字化基础上,运用分析诊断功能,进行智能调控,实现从单井到场站全过程关键生产参数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辅助决策。2008年采油工艺研究院研发的“华北油田数据采集与远程测控数字化技术”顺利通过鉴定。
4.7 长庆油田
开发建设了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主要以油、水两大系统为主线,结合生产岗位日常管理内容划分为12个系统,可以实时对油区道路进行管理,自动进行设备的自检。
4.8 塔里木油田
在中石油信息管理部“六统一”原则下,原本已自行启动、实施的“数字化油田”建设项目经理部,随之取消,信息化建设融合到“中石油十一五信息规划”中。
随着我国“数字油田”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技术已经在推动油田持续稳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提升油田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5 结束语
目前油气行业已经在宣传数字技术,并改变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方式。与其他行业相比,石油行业传输数据的距离要远得多,虽然推行数字技术的表现比其他行业好许多,但在适应技术变化和商业需求方面还面临很多挑战。预计未来数字油田会朝着经营模式(商业智能)变革的方向发展。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现代工厂庞大复杂,流程工厂被认为是现代社会最复杂的工业系统。这些工业系统包括大量现代高技术设备本身,也包括工艺流程、电气控制等等现代系统工业技术。
1 企业总体需求
总体上来说,企业普遍要求在拥有数字化电厂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解决数字化电厂的具体业务实施和应用问题,所以开发知识产权归属企业自身的数字化电厂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本文从某一数字化电厂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工厂用户实际需求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分析。
1.1生产部门的需求
要求解决方案能够直观展示装置生产运行,管理人员能在与现场完全一致的虚拟环境中得到工作区域相关的生产信息。在虚拟现实场景中自由漫步,点击设备即可查看相关属性和运行状态信息(例如:压力温度信息、阀门开度、管线腐蚀等情况)。
1.2检修培训等部门的需求
通过对关键设备剖切来查看其内部结构,在三维场景里可视化设备内部结构以及维修方法,演示设备的虚拟组装和拆卸,员工可以360度直观展示、查看设备,标注设备拆装步骤,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将平时看不到的设备结构以及维修方法在三维场景里可视化展现,并可以实现设备的虚拟组装和拆卸。
在工厂的设计建造施工过程中,涉及到非常多的外部参与部门,包括设计方,施工方,设备厂商等。各参与部门对数字化电厂解决方案都有一定的想法和需求。限于篇幅,本文对这一方面不再详述。
2 现有数字化电厂流行方案的整体介绍
2.1 基于现有成熟软件系统的数字化电厂方案
GIS软件提供商,工程软件提供商与机械行业软件提供商在国内数字化电厂领域均有一定的应用。GIS集中于大场景相关应用,如石油长输管线周边地形等应用,工程软件提供商集中于工厂级的三维模型展示与资料管理,机械行业软件提供商集中于具体设备的模拟与仿真,各有所长,均能解决一定的企业业务应用。
2.2 基于底层图形库与几何算法库开发的数字化电厂解决方案
基于Opengl等图形库进行的方案开发以及基于OGRE,OSG等相关开源框架进行的方案开发,在数字化电厂行业内均有一定的案例。有较强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储备的企业单位都以此为基础进行过部分开发,满足了一定的企业业务应用。总体上来说,基于底层图形库或者开源算法框架进行的开发,深度较浅,范围较窄。其可用性,稳定性以及项目投资都超过了绝大多数行业内企业的承受能力。
软件厂商的数字化电厂解决方案是一份软件使用授权和技术服务合同。其软件著作权依旧归属于软件厂商,并不能随数字化电厂方案一同移交给企业。极大了制约了企业推进数字化电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电厂整体规划方案
3D引擎属于更加广义的软件开发环境,类似微软的VisualStudio或者IBM的Eclipse但是又有很大不同,3D引擎综合了大量成熟的开源框架,将最先进的软件架构技术融合进引擎编辑器,同时将在三维造型,场景渲染,动画模拟,仿真计算等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图形算法库打包至其核心框架中,其产品解决方案跨平台,直接运行于IOS,Android等移动平台,或者于PC环境,浏览器本地插件环境,或者以html5格式于浏览器直接运行环境等。其解决方案能够满足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多样化需求的需要。
综合对业主与客户的多次调研,规划出数字化电厂的基本系统架构。
企业的数字化电厂系统应用架构可分为三层:数据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化电厂系统应用架构图
数据层:由模型数据库、静态数据库、动态数据库组成。模型数据库中的点云数据库负责存储激光扫描数据,三维模型数据库负责存储智能化的三维模型。企业已建立的静态和动态数据库(例如3D CAD文件、工程文档、P&ID图纸、装置静态数据、SIS、ERP、EAM、工业监控等)为系统的数据源。
平台层:由3D引擎在三维模型上提供数字化电厂的三维平台服务。
应用层:由3D引擎开发实现,同时,结合平台层导出的标准三维模型,可以集成更多第三方应用。
基于数字化电厂系统应用构架,规划数字化电厂总体技术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化电厂技术架构图
4 数字化电厂的业务功能实现
4.1 工艺状态监控,设备监测等
基于3D引擎开发数字化电厂系统,在虚拟空间中直观提供装置设备运行状态查询,实现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漫步,利用数字化电厂进行实时监控等。
4.2 检修与培训等
利用数字化电厂进行设备检修和拆装培训,可以极大的提高培训效果和员工积极性。采用3D引擎复合应用技术进行数字化电厂的规划能够满足业主的需求,经过几年的探索,工厂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比较完整和稳定的模式,”数字化电厂”是在原有信息化的基础上的提升,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软件,而是基于平台化的规划,配以应用数据的扩展延伸,为各类生产运营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和关联,让各类系统能够更好的运行,数据能够最大程度的跨平台关联查询,优化工厂运营管理。
5 对数字化电厂的建议与展望
从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运用的构成角度看,电子审计体系的框架包括审计业务信息化、审计管理数字化、电子审计标准化和审计队伍信息化等方面。
一、审计业务信息化体系
审计业务信息化是电子审计体系中实施审计监督法定职能的核心部分。审计监督的目标是促进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鉴于各类经济活动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运行规模、业务关联等方面的差异性,需要规划、建设和完善应对各类经济领域的现场审计、联网审计、跟踪审计等多类型组织实施模式和技术实现系统。
1.建设和完善政府预算执行、宏观政策投资项目、重大民生工程和资金、金融和资源环保等重要经济行业的审计数据分析系统,构建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信息化审计方式,建立审计获取各类经济领域的大集中审计数据资源和审计方法智力资源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
2.建设和完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等全国性审计项目统一组织管理的审计组织模式,中央地方四级互联、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远程审计和远程办公的认证通道,形成国家审计交换中心。
3.建设和完善以影响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行业为对象,以及时采集数据、及时分析预警、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督促整改为特征的联网跟踪审计模式; 以影响微观经济管理规范的行政事业和企业团体为对象,以现场采集数据、现场分析取证、现场汇总报告为特征的现场审计模式,形成联网审计实施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4.建设和完善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运行监控、信息安全交互、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安全审计等内容的安全防护系统,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应用咨询服务、应用培训服务和信息资产运维服务的服务队伍和服务机制,形成审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
二、审计管理数字化体系
审计管理数字化是审计业务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和支撑。鉴于审计管理要确保审计业务实施的项目组织和结果报告的有效开展,需要建设和完善审计业务管理、行政组织管理和审计决策支持的审计管理系统,构建审计计划项目的业务实施管理、项目质量控制、结果信息、智力资源保障、成果信息综合利用和机关行政保障等方面的审计管理数字化体系。
1.建设和完善以审计项目计划决策、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现场审计组织管理、审计机关决策指导、审计结果报告与公告、审计成果信息利用、审计资源调配和机关事务处理等审计管理全过程数字化,全面提高审计机关计划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2.建设和完善以审计计划项目编制检查、现场审计实施检查、审计信息复核和审理等质量控制全流程数字化,全面提高审计机关计划项目的质量控制能力和水平。
3.建设和完善为实现业务信息化和管理数字化提供有效支持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预算财务管理、计算机技术配置管理等的机关行政保障数字化。
4.建设和完善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相融合的网上培训数字化,支持电子数据和辅助工具的模拟审计培训数字化,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和特定方向的综合培训等审计人员素质培训数字化。
三、电子审计标准化体系
电子审计标准化体系从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角度看,包括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主机系统、网络系统、安全系统、机房设施、系统部署服务和系统运行服务等方面的标准规范;从电子审计实施的角度看,包括现场审计作业、联网审计作业、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质量控制、审计信息交互和审计业务协同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由于国家审计涉及到政府预算、海关、税务、金融、企业、投资、社会保障、资源环保等多领域的经济活动,利用电子审计方法体系对审计获取的多领域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是电子审计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核心。于是,电子数据的获取、建设和利用的规范,以及电子审计方法体系规范,成为电子审计标准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1.制定电子审计获取数据的接口标准。按照国家关于会计制度和财务准则的相关规范,从数据元素入手,对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事业会计、企业会计、银行会计和ERP、GRP系统等会计核算软件的各类数据文件,进行文本文件输出数据格式和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XML的规划,进而形成各类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的国家标准,满足财政、税务、审计等经济执法部门获取数据的需求。
2.制定电子审计数据规划标准。电子审计要实现对电子数据的纵向历史分析和横向关联分析,必须要对审计获取的各类经济领域电子数据进行标准化。按照以元数据为基础的审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规划,从最基本的核心元数据和数据元素入手,对政府预算、金融、企业、投资、社会保障、资源环保等多领域的审计数据,进行基础数据表、代码数据表和分析数据表的规划,审计署系列《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成为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同遵循的数据标准。
3.制定电子审计数据库建设标准。其要求是将审计获取的电子数据按照电子审计数据规划标准,建成满足电子审计应用的数据库。按照元数据库、主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库和各类专业审计数据库的体系架构,构建满足审计主题模型应用的主题数据和各类专业审计数据集市的规范,形成国家审计数据中心数据仓库的数据库建设标准。
4.制定电子审计方法体系标准。审计方法体系是电子审计的灵魂,是广大审计人员的智慧结晶,是审计信息化最重要的智力资源。制定电子审计方法体系标准,不仅可以使各级和各地审计机关之间实现审计方法的智力资源共享,而且可以实现审计方法的持续性扩展、扩充乃至提升为审计知识资源。从分析某一经济活动的实体和关系入手,构建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和数据模型,寻找审计关注的控制点,进而规范审计方法的名称、代码、目标功能、分析步骤、流程图和方法语言等各类要素,形成电子审计方法体系标准。
四、审计队伍信息化体系
审计队伍信息化是电子审计体系中实施审计监督法定职能最重要的基础。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人类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大,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档案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国资委提出档案信息化是中央企业加强档案管理的一项革命性和基础性工作,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方案中,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促进档案工作逐步向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转变。因此,传统粗放式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央企的要求,信息化建设是落实国资委和国家档案局要求的积极步骤,而数字档案馆建设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做好数字档案馆建设对于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满足企业档案工作长足发展,提升档案服务能力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打破各业务信息系统壁垒的需要
近年来,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信息系统的数据贯通、资源整合能力和效能发挥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各业务信息系统基本上是纵向部署,加上管理方式影响,客观上造成了信息“壁垒”,形成信息“孤岛”。对此,我们迫切需要快速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水平,而数字档案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信息化项目总体规划中,对档案业务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实现企业电子文件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打通企业各业务系统与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的通道,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横向融合管理和高效开发利用。
二、建设基于大数据的知识管理平台的需要
企业推行的信息化项目的各业务系统陆续上线并运行后,需要归档的电子文件必将步入“海量”、高速增长的阶段。如果没有档案系统管理,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数据的无序、滞涨问题,不仅是信息化建设管理上的难题,而且对数据挖掘,实施大数据战略也将大打折扣。
数字化档案馆项目建设的最终目标正是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为解决新的海量信息处理需求,所提出的解决策略。通过建立一个依托“大数据”背景下的统一界面、统一标准的数字化档案馆,对各业务系统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进行有效梳理和归拢管理,实时归档,主动科学收集、整理、分类、鉴定、编研和销毁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建立起电子文件从形成到办理、归档、移交、保管、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在海量的电子文件中,由数字档案系统判定其中哪些电子文件应该形成电子档案、应该如何保存,而剩余的电子文件又该如何处置。逐步实现运营范围与业务功能的全面覆盖和深度融合,实现对各业务系统全过程、全要素、动态、实时的数据收集和归档,强化知识的梳理和挖掘,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广度,创造档案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真正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
三、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
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为档案编研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数字档案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对档案信息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提炼精华、数据分析,经过梳理和价值判断、规范整理和逻辑排列,可变成有思想、有规律、有可读性的档案编研成果,也可以通过办展陈、微电影、历史纪录片、数据网络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再现企业发展历史,展示独有的文化魅力。“死档案”会变成“活教材”,在满足企业多样性文化需求的同时,向社会展示优秀的企业文化,为打造良好的央企形象作出贡献。
四、有助于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决策,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将促使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档案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从而将促进档案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变革,彻底改变档案馆封闭、半封闭的状况,实现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升档案工作在信息化社会中的服务能力。
决策的及时正确、管控措施是否得当,要靠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快速的综合分析能力来保证,数字档案馆恰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些要求,特别是数字档案馆与企业办公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对于支持决策有着天然的优势。
五、有助于提升档案资源保存和利用的科学化、合理化水平
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表示,在与国际一流强手竞争中建设海洋强国,需要紧紧抓住智能制造的新机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创新驱动,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将智造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倍增器。
自制机器人“上岗”焊接造船
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研制的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制造多功能室焊接机器人,已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顺利通过“试用期”,正式“上岗”焊接造船。该机器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该种先进技术装备的国家。
据介绍,通过配备多种焊接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船厂的车间也越发“智慧”。一线员工只要在信息化电子终端操作机上使用条形码数据采集技术,就可以实时跟踪制造情况、采集数据和信息等。
如今,走进中船重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可以看到,一线员工只要在信息化电子终端操作机上,使用条形码数据采集技术就可以准确获得消耗品使用信息、动态实时跟踪分段制造情况、实时采集现场质量检验数据和生产安全与设备信息等。该项目建成了国内首个船舶分段建造数字化车间,通过配备多种焊接机器人替代分段焊接人工作业,使分段制造接近日韩先进船舶企业水平,分段建造效率提高30%,车间能耗降低10.8%,设备有效利用率提高30%。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全链条协同
近年来,中船重工抢抓智能制造新机遇,大力实施智能制造技术在船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应用研究,引领船舶行业变革,推动我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杜刚表示, 船舶行业具有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离散制造特点,要求生产作业系统具有更高的柔性和智能。杜刚说:“就船舶行业而言,我们认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全链条协同,即从设计开始,到工艺生成,到物资供应系统,到制造车间,到测试和最终交付。”
围绕全链条协同,中船重工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策略,通过厂所合作、研用结合的模式,实现了我国船舶智能制造装备国产化和柔性制造新模式;建成了国内先进的高技术船舶分段制造数字化车间,使我国船舶中间产品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水平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验收通过了3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打破了国外智能制造技术垄断,有力支撑了造船效率和效益。
除了集团内的转型升级,中船重工还为传统船舶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引领我国船舶行业变革。据介绍,中船重工以智能信息系统、智能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智能工作站等高端定制化的智能制造产品,面向船舶行业内的船舶制造、船舶动力、船舶配套以及部分非船制造型企业,开展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院所等项目建设,解决传统船舶制造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急迫需求。
下一步,中船重工将实施四项工程,建设一个中心,构建两个体系。四项工程是指船舶重工研发制造一体化协同平台建设工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工程、船舶重工试点示范推进工程、船舶行业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一个中心是指大数据中心;两个体系是指制造+服务体系和船舶重工智能制造人才体系。预计到“十三五”末,中船重工将实现生产效率提高20%,成本降低15%,研发周期缩短15%。
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随着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深度和广度的日益提升,中船重工初步形成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体系。但要实现制造环节互联互通,消除“语言障碍”,推进跨行业、跨领域的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
该集团公司根据业务涵盖船舶与海洋装备设计、建造、试验、保障全过程的特点,将面向船舶复杂系统的集成优化设计、一体化并行协同研制、造船模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全生命周期超大规模的系统工程管理,依托第七一四研究所抓总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同时整合全集团力量,构建起由总体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协同标准、专业标准组成的标准框架体系,并建立起标准体系的动态完善机制,逐步为智能制造形成强有力的标准支撑。
目前,中船重工制定了集团公司装备制造2025计划,按照计划,到2018年,中船重工将建设7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数字化设计工具、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普及率和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在智能制造工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基本建成研发、设计、制造、测试、仿真、管理一体化协同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的网络数据系统;基于业务流的产品数据管理平台、三维设计软件等基础软件或系统达到高度统一,初步形成数字化基础体系;形成可自定义的标准智能工厂。
相关链接
中船重工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开工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做了题为《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演讲,演讲指出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全系统的数字化,重点是:广播电台,电视台内数字化;有线电视数字化;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地面无线电视数字化的任务是按照国家标准制定总体规划和技术政策,制定完善技术标准规范:首要任务是系统转换,数字化同播现有模拟节目,确保广电公共服务,现有非国标试验系统全部转换到国标系统;逐步开展数字广播(DAB)试点工作。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张大钟在会上做的报告题为《上海文广的数字新媒体实践与创新》。在其报告中,利用了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说明互动能力与内容选择的特性:大量年轻用户正从传统广播电视终端前面离去,年轻人的媒介消费时间的总量并不少于中老年人,可是他们的注意力与老年人不同。其中,手机电视,下载类内容受到欢迎,周点击比例为:点播6 30%,直播14 80%,下载7890%。用一句话说就是:“无聊消费”在手机电视中得到很好体现。
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电视技术研究所所长杨庆华介绍《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具体介绍STiMi技术和CMMB标准体系。
展场内 搭台唱戏
在本届BIRTV展览上,几乎整个7号馆,都被这些新媒体所“霸占”。
根据学校改革示范校任务目标的发展规划,结合本学校实际的情况,就一体化工作站提出了建设数字化工厂。通过积极探索,不断的创新与实践,充分考虑到今后发展的需要,把企业设计制造过程的现代化无纸化引入学校,真实模拟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景,使学校成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优秀毕业生的理想实践场所。我校现在已经建立起PLM体验中心、理实一体化教室、数字化实训工作站、教学资源库等数字化平台。从而实现理论教学、实习训练的全数字化。为职业教育的“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及交流创造良好的数字平台。
一、“数字化工厂”具体的内涵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设计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企业走向竞争市场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我们认为从五个方面着手实现“数字化工厂”的目标。对各项目标的具体实施,即为“数字化工厂”具体的内涵。
(1)搭建一体化工作站数字化
搭建安全快速的网络平台是一体化工作站信息化的前提。计算机已成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工具。我校一体化工作站的系统平台由计算机主机、网络、数据库等组成。通过软件来相连各个系统的平台,将实训车间的数控设备与数据管理平台相连,进而实现对数控设备网络化管理。当然,操作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网络操作能力,只有软硬件和操作人员都具备了数字化的能力才能实现数字化工厂。
(2)打造无纸生产场景数字化
随着管理集成系统的搭建,通过数据查询系统,即可看到学生现阶段一体化工作站的任务零件及相关信息如:毛坯尺寸、产品材料、加工图样、工艺流程、注意事项等,实现与现代化的生产制造流程接轨。对学生生产用到的数控程序,通过数据终端直接传输到机床上进行应用加工,实现无纸化的设计与生产,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规范了操作规程。
(3)一体化讨论区数字化
在一体化讨论区,通过大屏幕投影,可将学生在PLM体验中心中的工作过程现场调出来,包括产品的三维或二维图,工艺流程卡、加工模型及刀路轨迹、仿真结果、加工程序等。同时,也可看到车间机床操作面板及产品加工过程。通过模型结果及机床加工过程现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4)一体化工作站管理数字化
通过搭建一体化工作站的管理系统,通过视频可以看到师生教学在工作台上的操作场景,包括工件装夹情况、找正对刀、机床加工等情况。有信息化的支撑,一体化工作站的管理效率大幅度的提高。管理逐步向规范化转变。
二、建设数字化工厂的体会
几年来的信息化建设,使我们在探索建立数字化工厂的道路上感受颇多,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规划管理要统一
信息化建设要统一规划,在指导部门的安排下进行信息化的建设,信息互联互通,共享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应用主导,面向市场”是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手段。
① 强调资源共享时,也耍推进方法和经验的交流,取长补短。我厂的信息化工作交流活动,将各部门在信息化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效果和方法进行交流,特别是具有探索性的、难度大的工作,通过交流的方式互相学习进步。
② 建成管理网络。分三个层次:一层是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厂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及协调工作;二层由专业科室组成,负责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结合专业具体开展工作;三层是车间部门层,是各项工作具体落实和实现的地方。
③ 全厂的信息化工作统一规划。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目标,长期目标包括五年计划,短期目标包括年度和季皮工作计划等,规划将包容全厂的信息化工作内容,各部门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分解目标,既紧扣总体规划,又体现自身的个性内容。
(2)现代化技术要合理运用
在建设一体化数字化工厂的过程中,先进的技术是其重要支撑。但是,片面的依赖高、新、全为目标的话,是一个错误的误区,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先进的技术。其功能以够用为主。
(3)推行管理要逐步化
一体化数字工厂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初期投入的时间很长。在建设完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恒心。在建设过程中从人员配合及管理人员的超前意识等等都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能让大家看到希望,感觉到好处,管理人员觉得不难了,思路清晰了,再将目标提高一个台阶。最终提出了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实现一体化数字化工厂。
(4)操作系统要扁平化
在一体化数字工厂的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有些系统在过程中不再适合新条件下生产管理需求。例如,在初期一些小系统的开发,可能到目前为止这些小系统还在用,甚至用得很不错,但为了完整的大系统,就需要抛弃这些小的孤立的系统,这其实是操作系统需要本身扁平。
(5)建设过程要应用化
管理变革引发新需求
中煤张煤机是中煤集团下属一家煤矿机械装备和通用动力机械的研发和制造企业,其前身为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始建于1926年,2003年2月公司整体并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成为中煤装备集团公司生产煤矿设备的主要企业。
“可以说,中煤张煤机信息化的发展史就是煤机装备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中煤张煤机公司总经理马利说。从1983年开始,公司先后实施了国家863、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并通过了国家验收,形成了覆盖全公司的千兆光纤主站、改造网络系统和集成统一的共享数据库,成功实施了CAD、CAPD、PDF、ERP、CRM、ACM、OA等子系统。马利表示,“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公司明确了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精确共享资源的信息化整体思路,并紧密围绕企业发展实际,强化具体目标和措施的落实,将企业信息化纳入企业的长远规划。”
尽管中煤张煤机已把信息化纳入企业长远规划,但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和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大,企业也在进行相应的管理变革,因此,需要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支持。一方面,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各环节需要更有效的沟通和数据传递,要求实现企业内各类应用的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和过程集成,保证关键信息的顺畅流通;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协作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上下游信息的共享,在公司各业务板块、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各层全面实施信息化,推进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的创新,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助推业务发展和利润的提升,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此外,随着信息量越来越大,公司需要建立高效、安全、顺畅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网络,通过对信息的采集、流通、分析利用,最终有效服务于管理和经营决策,因此,信息化和智能化成为提高工厂管理水平的关键。
数字化助推“智慧工厂”落地
据悉,中煤张煤机公司煤机装备产业园建设项目经中煤集团公司批准立项,总投资约26亿元。项目将分三期建设,预计在2015年完成全部建设。整体项目根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部件化生产、封闭式管理、规范化运作”的思路,遵循现代企业制造工艺和现代物流布局的原则,对新产业园区进行规划和整体部署。
作为现代化产业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智慧工厂”为目标的信息化将为实现国际一流煤机装备制造企业的目标发挥重要作用。经过相关技术交流和严格的招投标晋升程序,张煤机最终确定IBM成为张煤机西山区信息化项目的总技术方,中国电子、南京因泰莱、北京阳光节点公司成为项目子系统的合作方。
“IBM作为项目总集成商,不仅会派出经验团队参与实施,同时还将调动全球资源来支持该项目,目前这个项目也被IBM列为2012年最重点项目之一。”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亚太区数据中心智能化基础设施服务总经理Greg Farmer表示,“‘智慧工厂’作为两化融合的落地项目,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将帮助企业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
在张煤机产业园信息系统的整体架构中,IBM把整个信息化建设分成三个架构。最顶层的是企业智能化的综合管理平台,在这个综合管理平台上将建立四大中心,分别是信息维护中心、生产调动中心、能源管控中心和综合安保中心。这四大中心将会集成各大智能化的子系统,构成综合管理平台。其次,中间层是应用系统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平台。最后是基础设施系统,其中包括通讯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安防和人员的基础设施,以及对基础设施的集成。
1.1对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疗养工作的科学性认识不足主要是思想观念存在偏差,缺乏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疗养工作科学发展的创新意识。
1.2硬件设备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网络架构简单,计算机配置档次低,网络布线只限于满足当前要求,缺乏总体考虑,无法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1.3软件系统功能单一近年来,疗养院业务功能不断拓展,已经由单一疗养,逐渐发展到疗养、体检、康复、健康管理和治疗等多个方面,“军队疗养院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疗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更达不到数字化疗养院建设的要求,需要抓紧时间完成系统的全面升级和功能的拓展。
1.4医疗设备数字化程度不高从疗养院实际情况看,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缓慢,品种单一,陈旧老化,数量不足。许多设备没有数字化功能或没有数字化接口。一些疗养院高新体检和康复诊疗设备几乎是空白。
1.5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缺乏多数疗养院信息科编制十分有限,部分疗养院信息科没有工程技术职称编制,甚至是由其他专业的人员担任信息科主任,个别疗养院还存在缺编现象。
2 疗养院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1建立完整的数字化疗养院模型由于对疗养院数字化认识的不同,使得数字化疗养院的定义和规范也难以趋同。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数字化模型,统一认识和标准,才能自上而下完成数字化总体规划和建设。在进行总体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目标的合理性和计划的可行性。模型要通过业务运行、知识管理、决策支持、信息服务等角度对数字化疗养院的组成系统进行定义,形成以基础业务系统为支撑、电子疗案系统为核心、系统集成平台为纽带,科研、管理、区域合作等为其服务外延、信息安全与支撑系统为保障的科学管理体系。
2.2建设规范的系统集成平台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覆盖疗养院所有业务流程的系统:①要在“军队疗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优化疗养流程,完善各项业务功能,利用计算机和数字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语音、图像、文字、数据、图表等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阅读、复制、处理、检索和传输。②要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将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全成本核算管理、后勤保障作为平台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丰富内涵,最终完成管理和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做到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网络化。
2.3提供信息安全与支撑系统建设与整个数字化进程相匹配的安全与支撑环境,要有防黑客、防病毒等安全设施和设备,还要建立安全的数据备份体系,建立安全认证机制与权限管理,保证系统的安全畅通。
2.4超前的区域疗养信息协同机制数字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改变现有的管理流程与管理模式,融入信息社会,打破地域性限制,要考虑疗养院与医院,疗养院与部队,疗养院与地方等信息的协同与关联,树立“大卫生”的理念,系统开发时要考虑融入国家、军队卫生信息管理体系,真正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顺畅。
3疗养院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虽然在疗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我们也看到了疗养院的优势与机遇所在:①疗养院信息化建设中没有“烟囱林立”的现象,可以较好地进行顶层设计,避免了“信息孤岛”出现。②疗养院信息化建设可以借鉴医院信息化建设成功的经验,避免其曾出现过的问题,少走弯路,可避免重复性投资和资金的浪费。③目前计算机设备价格低廉,技术成熟,可以采用先进的设备在高的起点上进行信息化建设。
3.1提供以疗养、体检、康复为核心的疗养院基础信息疗养院基础信息系统反映的是疗养院三大核心业务工作,即疗养、体检和康复。系统的建设要为实现疗养过程全面信息化提供最基础的应用系统,为各类业务信息数据融合提供标准的数据存储交换平台,为各类辅助系统提供完备的集成平台。基础信息系统应具有通用性、可扩展性、开放性。该系统建设应包括与三大业务基础信息点的数据采集、传输、整理、分析有关的信息系统。
3.2提供以构建一体化电子疗案为核心的各种辅助信息将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如PDA、自动化设备、数字化设备、无线网络融入到疗养院数字化建设中,围绕电子疗案展开医学影像、检验、心电图等辅助信息系统的建设,打破科室之间的界限,改变疗养、体检、康复相关数据分散而孤立的现状,实现电子疗案信息一体化。
3.3提供以科学管理为核心的决策支持该系统是建立在各类数据有机融合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疗养信息数据仓库,不断融入最新管理理念,逐步建立疗养院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疗养信息的全程监控、全面评价。同时要完善管理功能,建立包括全成本核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教研管理、办公自动化等体系。
3.4提供以高质量为核心的疗养服务将疗养业务流程与专业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借助信息服务网站、电子触摸屏、一卡通等手段,体现以疗养员为本的理念,实现疗养院整体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人性化。从健康服务的角度出发建立个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健康档案管理、健康评估管理、健康规划管理等多种功能,把疗养院建设成为服务优质、运营高效的现代化疗养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概述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甚至可以说,谁掌握了第一手信息,谁就掌握了第一手财富。从而就能最先赢得商机。会计领域也不例外,目前,会计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全新的变革;而引领这次变革的将是数字化与信息化。这一点在出版社会计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所谓数字化管理,就是利用现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电脑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还有一些通信工程上的技术,实现对单一个体的量化管理技术,而后可以实现一系列职能的管理技术和办法。职能包括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开拓、发展等等。目前在一些大型的企事业单位,早已把数字化管理的思想融入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当中去。这样一来,不仅能让一些先进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在出版会计方面得以广泛应用;还能为进一步构建完整的出版会计管理体系做好准备。而后,企业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大,效益也就越来越好。
二、必要性与相关的影响力
现在出版社会计管理要以数字化管理为核心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全面步入网络时代已成必然趋势。因为随着出版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业务量与业务需求也越来越大。面对大规模纷繁复杂的信息,人们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同时,现在图书市场已经全面放开。出版物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才能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图书市场。所以说,出版社必须准确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发掘读者现有和潜在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增加企业竞争力。这样一来,就更进一步地促使出版社会计的数字化的革新脚步加快。
三、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出版社大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从无到有,日益提高,ERP、CRM、SCM等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出版业中得到应用和发展。但目前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体系,主要表现在: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化管理应用并存,每个出版社只是应用了数字化管理的一部分;系统功能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的报表查询、汇总以及财务比率分析;系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货币性信息,而一些非货币性重要信息不能及时披露,比如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系统缺乏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的制定。
由于数字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财务信息反馈与业务信息反馈脱节,如发行与应收账款之间、销售与仓库之间无法进行信息的相互查询,导致数据来源多头、数据格式不统一、重复等。此外,由于各部门的系统数据不能充分共享,大量的数字不知道如何处理,大量的数据又无人问津,造成信息资源浪费。
数字化管理要提高信息处理的实时程度,实现管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需要每天和经销商核对库存,而且了解三级下线的库存、经销情况,做到即时核对库存,对控制库存、调货、降低退货,意义重大。目前有些出版社和经销商核对库存的程度不够,也是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四、解决方案
数字化管理以管理科学学派和决策学派的理论为基础,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贯穿管理全过程,科学、完整的决策活动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审查活动。因此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决不是购入一大堆软件、硬件,简单地用计算机及网络去替代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技术方而和文化方而的支持。因此,出版社必须有长期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委任信息技术主管人员全盘负责出版社的信息系统建设,将不同业务系统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集成。系统设计时,主次分明,抓住重点。就是以书为主线、以成本为核心、全程贯彻营销理念。强化财务的核心作用,从选题开始就可以进行成本预测,到流程末端的成本核算,充分实现对每个品种的“事前预测和事后评价”体系。强化数据分析功能,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按任务、角色来定义功能模块,用最合理的流程,在最合适的时间,用最低的成本出版最合适的书。
数字化管理要求会计人员财务人员必须对数字化管理系统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和一定的控制能力,不仅要求相关财务人员具有扎实的会计业务知识,同时还要求掌握编辑、出版、计算机、发行等方而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会计在出版社数字化管理中的巨大作用。而我国目前的财务人员中熟悉信息技术的不多,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改变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人才,为出版社的数字化管理奠定基础。
五、结语
从会计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说,每一次会计领域的重大变革都是与社会的科技革命紧密相联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我国对出版会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进一步来说,对各个出版社的数字化财务管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出版社会计管理已经逐步从过去的老旧管理模式转变为全新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即:较高的管理质量,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且把进步体现在企业效益和企业文化上。总的来说,我国出版社会计管理的数字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以弥补我国在相关领域起步较晚的缺憾。另外,还要加强相关财务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与综合素质,还要对需要改进的地方加以有效地改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使相关数字化管理技术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并探索研究出一条全新的出版社会计的数字化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