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集体经济的态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2 09:33: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集体经济的态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对集体经济的态度

篇(1)

摘要: 目的 从舟山眼镜蛇Naja atra蛇毒中分离毒蕈碱样多肽,探讨其与M胆碱受体的关系。方法 应用分子筛凝胶Sephadex G50、Sephadex G100、离子交换凝胶CMSepharose F.F.分离纯化目的组分;SDSPAGE鉴定目的蛋白的纯度并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放射受体分析法测定该物质与大鼠脑组织M胆碱受体的亲和力;选用离体豚鼠回肠纵行肌观察其对M胆碱受体的效应。结果 从舟山眼镜蛇蛇毒中获得一种与大鼠脑组织M胆碱受体具有高亲和力的多肽(Ki为10.12 nmol/L),其相对分子质量约14 kD。该多肽可引起离体豚鼠回肠纵行肌收缩,此效应可被阿托品阻断。结论 舟山眼镜蛇蛇毒中获得与M胆碱受体具有高亲和力的多肽,该多肽对M胆碱受体具有激动效应。

关键词: 眼镜蛇毒液类; 受体,胆碱能; 毒蕈碱; 胆碱能激动剂; 放射受体分析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solate muscarinic peptide(MP) from Naja atra venom an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P in muscarinic cholinergic receptor(mChR). Methods MP had been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Naja atra venom by gel filtration on Sephadex G50 and Sephadex G100, chromatography on ionexchanger CMSepharose FF. Homogenicity and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MP was determined on SDSPAGE. Isolated ileal longitudinal muscles of the guinea pigs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MP on mChR.The affinity of MP to rat brain synaptosomal membrane was tested by radio receptor assay.

Results Muscarinic peptide isolated from Naja atra venom could displace [3H]QNB from rat brain. Its molecular weight was 14 kD. In guineapig ileum, MP produced a potent contraction which can be blocked by atropine.

Conclusion The muscarinic peptide from Naja atra venom was muscarinic agonist.

KEY WORDS: cobra venoms; receptors,cholinergic; muscarinic; muscarinic agonists; radio receptor assay; chromatography

蛇毒中含有多种酶类和毒蛋白。人们很早就从眼镜蛇科和海蛇科等蛇毒中分离获得了大量能与烟碱型胆碱受体特异结合的神经毒素[1],却一直没有发现与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具有亲和力的神经毒素。直到1980年代后期,Adem首先报道,由绿曼巴Dendroaspis angusticeps蛇毒中分离获得2种与M胆碱受体有亲和力的毒蕈碱样毒素(muscarinic toxins,MT)――MT1和MT2[2],此后,陆续发现其他的MT。迄今为止,从曼巴蛇毒中至少分离得到12种类似的神经毒素[25],研究发现MT对M胆碱受体亚型选择性较高,在药理和生理研究中是一种很好的工具药。我国蛇种舟山眼镜蛇与曼巴蛇同属眼镜蛇科,笔者拟从舟山眼镜蛇蛇毒中分离毒蕈碱样多肽,并观察其与M胆碱受体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蛇毒

舟山眼镜蛇蛇毒,广州新源蛇毒生产基地提供。

1.1.2 试剂与仪器

Sephadex G50、Sephadex G100和CM Sepharose FF(美国Amersham公司);[3H]QNB,48 Ci/mmol,1.0 mCi/mL(美国Amersham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GF/C玻璃纤维滤膜(英国Whatman公司);自动部分收集器(BSZ100,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R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成都仪器厂);2300TR液体闪烁计数仪(美国MD公司)。

1.1.3 动物

SD大鼠,体质量(250~280 g),雌雄不限(合格证号:闽实动质准第002205);荷兰种豚鼠,体质量250~300 g,雌雄不限,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方法

1.2.1 蛇毒的分离纯化

舟山眼镜蛇粗毒溶于双蒸水中,4 ℃静置过夜;4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上Sephadex G50柱(26 mm×900 mm),用双蒸水进行洗脱,流速20 mL/h,部分收集器收集洗脱液,每管10 min,测定洗脱液280 nm波长处的光密度值[D(280 nm)],绘制洗脱曲线。活性组分经浓缩脱盐后,上Sephadex G100柱(26 mm×900 mm),洗脱过程同上。活性组分经浓缩脱盐后上离子交换凝胶CM Sepharose FF,用0.02 mol/L、pH 8.0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及NaCl(0.05~0.6 mol/L)进行阶段性梯度洗脱,洗脱过程同上。整个分离过程均在低温层析箱内进行。

1.2.2 纯度鉴定

参照文献[6],采用SDSPAGE(Tris甘氨酸系统)碱性不连续电泳,浓缩胶,T=5%,C=5%;分离胶,T=15%,C=2%。恒流29 mA,整个电泳过程50 min。电泳结束后,将凝胶用含50%甲醇和10%乙酸的溶液固定30 min,考马斯亮蓝R250,60 ℃染色10 min,使用30%甲醇、10%乙酸的混合液脱色。

1.2.3 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将SDSPAGE电泳样品凝胶,在Image Master VDS凝胶成像系统上成像,以Marker为对照,通过该系统软件计算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

1.2.4 放射受体分析法

1.2.4.1 制备膜受体

参照文献[7]。大鼠断头后迅速取脑,去脑干称质量,加20倍体积冰冷的0.32 mol/L蔗糖溶液冰浴手工匀浆。4 ℃,6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以4 ℃,15000 r/min离心30 min,弃上清,沉淀以50 mmol/L、pH 7.4的钠钾磷酸盐缓冲液洗1次,离心速度和时间同前重复1次。最后用适量缓冲液悬浮制成膜蛋白标本,-20 ℃贮存备用。Lowry法测蛋白含量。

转贴于

1.2.4.2 饱和实验

参照文献[7]。每管中加入的固定浓度的膜蛋白(0.2 mg/mL)和不同浓度的[3H]QNB (0.1~4.16 nmol/L),补充50 mmol/L、pH 7.4的钠钾磷酸盐缓冲液至总体积1 mL,此为总结合管。室温孵育30 min,加入冰冷缓冲液5 mL终止反应,迅速抽滤至玻璃纤维滤膜上,冲洗2次,滤膜烘干后,投入闪烁液中,用液体闪烁仪测定滤膜上的放射性强度。每一浓度作三复管,每一独立实验重复3次(下同)。用Scatchard方程计算[3H]QNB与M胆碱受体的解离常数Kd和最大结合容量Bmax。用Hill方程求得Hill系数。

1.2.4.3 竞争结合实验

参照文献[7]。总结合管中加入固定浓度的[3H]QNB(300 fmol/mL)和固定浓度的膜蛋白(0.2 mg/mL),竞争结合管在总结合管基础上加入不同浓度未标记的受试组分(10-6~10-2g/L),非特异结合管在总结合管基础上另加入终浓度为10-6mol/L阿托品。室温孵育30 min,以后步骤同饱和实验。用剂量效应半对数法作图,采用分对数转化法,求出半数抑制浓度IC50,ChengPrusoff公式求出受试组分与M胆碱受体的解离常数Ki值:Ki=IC50/(1+[L]/Kd)

1.2.5 离体豚鼠回肠纵行肌实验

猛击豚鼠头部,使其昏迷,自回盲部上端5 cm处取回肠一段剪成1.5~2 cm长,浸于Kreb’s液中,洗去内容物,小心剪去肠系膜,套在直径为7 mm玻璃棒上,用一小棉签自肠系膜处与肠段成切线方向剥离纵行肌,使之与内层环行肌分离。取纵行肌束,一端固定于通气钩上,另一端连接于张力换能器上,置于盛有Kreb’s液10 mL,恒温37 ℃浴槽内,前负荷为350 mg,并持续通入体积分数为0.95的O2和0.05的CO2,R6240系统记录标本的张力变化。待标本稳定后,向浴槽中加入受试组分。加入的样品体积不超过浴槽中Kreb’s液容量的5%,观察各组分对标本的张力的影响,并观察阿托品对其产生的效应的影响。实验重复3次。

2 结 果

2.1 目的组分分离纯化及其理化性质

粗毒经Sephadex G50分子筛色谱分离后获得5个蛋白峰(图1),其中第Ⅰ组分可引起豚鼠离体回肠纵行肌收缩,定为活性组分。分子筛Sephadex G100进一步分离Ⅰ组分(图2)。离子交换凝胶CM Sepharose FF纯化活性组分,得一对称平滑的蛋白峰。在SDSPAGE上显示为单一蛋白条带(图3),暂名为毒蕈碱样多肽(muscarinic peptide,MP)。

2.2 MP与M胆碱受体的亲和力

饱和实验结果显示,[3H]QNB放射配体与大鼠脑组织M胆碱受体结合的Bmax值为1313 fmol/mg蛋白,Kd值为0.17 nmol/L(图4),Hill系数为1.0078,表示[3H]QNB与大鼠脑组织M胆碱受体结合反应符合Clark模型。

竞争结合实验结果显示,MP在0.01 μg/mL时对[3H]QNB与大鼠脑组织M胆碱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竞争抑制,10 μg/mL时达到完全抑制,表示MP对大鼠脑组织M胆碱受体具有亲和力(图5)。经计算,IC50为27.99 nmol/L,Ki值为10.12 nmol/L。

2.3 MP对离体豚鼠回肠纵行肌张力的影响

实验中观察到,MP(60 μg/mL)引起豚鼠离体回肠纵行肌产生显著收缩,且该效应可被阿托品(10-6mol/L)阻断,提示MP引起的离体豚鼠回肠纵行肌收缩效应是由M胆碱受体介导的(图6)。

3 讨 论

文献报道,曼巴蛇毒中的MT由60~66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 kD[8]。笔者通过凝胶层析方法从舟山眼镜蛇蛇毒中获得的MP相对分子质量约14 kD,含量为13%。MP的相对分子质量较MT大。近来,Miyoshi在眼镜蛇Naja Naja sputatrix蛇毒中发现能竞争抑制[3H]QNB与大鼠脑组织M胆碱受体结合反应的蛋白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13.6 kD,含量为12%[9]。在放射受体分析实验中,发现MP与大鼠脑组织M胆碱受体的亲和力较高(Ki=10.12 nmol/L),其与Miyoshi的多肽(Ki=9.3 nmol/L)接近。在竞争结合实验中,发现MP对[3H]QNB与大鼠脑组织M胆碱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竞争抑制的起效浓度到最大浓度范围是0.01~10 μg/mL,而MT是5.0~70 μg/mL[2],提示MP与M胆碱受体的亲和力明显高于MT。比较看出,MP与Miyoshi的多肽较为相似。由于蛇种的进化不同,所含成分存在差异,上述三者是否属于同类物质,尚待进一步研究。

体外功能学研究发现,MT中一些蛋白是M胆碱受体的拮抗剂,另些蛋白为激动剂[8]。Miyoshi只进行了理化性质和与M胆碱受体的亲和力的研究[9],但并未进行体外功能学研究。笔者观察到MP对离体豚鼠回肠纵行肌具有收缩效应,且该效应由M胆碱受体介导,提示MP是M胆碱受体激动剂。

在对MT1和MT2的研究中,发现它们仅50%竞争抑制了[3H]QNB与大鼠脑组织M胆碱受体的结合反应,提示其具有M胆碱受体亚型选择性[2]。在亚型选择性研究中,选用表达人类m受体亚型(m1~m5)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系,发现MT对m1和m4两种M胆碱受体亚型的选择性明显高于哌仑西平等亚型选择性拮抗剂,有些已开发为药理学工具药使用[10]。其中MT2是一种M1受体选择性激动剂,体内药效学研究发现其作用与拟胆碱药类似,可改善大鼠认知功能和动作行为能力[1112],目前M1受体选择性激动剂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较有前途的治疗药物。MP作为M胆碱受体激动剂,与M胆碱受体具有高亲和力,但其研究开发价值还取决于亚型选择性如何。所以MP对M胆碱受体的亚型选择性的研究将是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Karlsson E. Chemistry of protein toxins in snake venoms[M]// Lee CY.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Vol.52. Berlin:SpringerVerlag, 1979:159212.

[2] Adem A,Asblom A,Johansson G,et al. Toxins from the venom of the green mamba Dendroaspis angusticeps that inhibit the binding of quinuclidinyl benzilate to 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J]. Biochim Biophys Acta, 1988,968:340345.

[3] Max S I,Liang J S,Potter L T.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m1toxin,a specific antagonist of m1 muscarinic receptors[J]. J Neurosci, 1993,13:42934300.

[4] Jolkkonen M,Giersbergen P L V,Hellman U,et al. Muscarinic toxins from the black mamba Dendroaspis polylepis[J]. Eur J Biochem, 1995,234:579585.

[5] Vandermeers A,VandermeersPiret M C,Rathe J,et al. Purification and sequence determination of a new muscarinic toxin(MT4) from the venom of the green mamba(Dendroaspis angusticeps)[J]. Toxicon, 1995,33:11711179.

[6]萨姆布鲁克J,弗里奇EF,曼尼阿蒂斯T.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 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880886.

[7]徐叔云,卞如濂,陈修. 药理实验方法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63367

[8] Bradley K N. Muscarinic toxins from the green mamba[J]. Pharmacol Ther, 2000,85:87109.

[9] Miyoshi S,Tu AT. Phospholipase A2 from Naja naja sputatrix venom is a 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inhibitor[J]. Arch Biochem Biophys, 1996,328:1725.

[10] Adem A,Karlsson E. Muscarinic receptor subtype selective toxins[J]. Life Sci, 1997,60:10691076.

篇(2)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发展,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必须得有好的领头羊,而这只领头羊就是我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也就是我们的村干部。村干部队伍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面临着一些新形势不适应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使之在推进和谐繁荣的新农村建设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现状概述

首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结构方面,存在着队伍老龄化严重、低文化层次结构占主体、村干部报酬偏低的现状。以某镇村干部分布情况为例,50岁到60岁占51%,40岁到50岁占31%,30岁到40岁占18%,30岁以下为0,老龄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在思维能力、开拓创新精神、思想观念、身体状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工作的开展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都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据调查,某镇共有21个村居,83个村干部,有大学文化程度的2人,且都是挂职,高中文化程度12人,其余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质低下严重制约了政策的理解执行能力,业务的开展能力,科技的推广能力。村干部报酬最高1000元,最低800元,在总工资里还得拿20%进行绩效考核。工资偏低,使得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同程度出现了"瘫、软、弱、散"现象,办事不积极主动,不积极求发展,求向上。其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安于现状、稳中求平安,组织协调能力相对较弱,服务意识薄弱等现状,村干部求稳怕乱思想突出,对本地经济发展缺乏长远目标,无规划,无整体认知,对外的新经验、新做法不是积极吸取,而是漠然视之,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平安是福的态度,开拓创新精神不强。

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关举措

(一)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队伍结构。首先,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选用视野及选用渠道,大胆启用年轻有为、政治觉悟高、廉洁自律、立志干事、懂得经营管理,有发展能力及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怕吃苦、无私奉献且群众相信的优秀人才,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选拨机制,可从到村任职大学生、经营大户、科技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农村知识青年、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党员中选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还可以面向社会、跨行政区域进行公开招聘,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选用途径及选用领域,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的结构。鼓励、动员选调大学毕业生、机关干部等到农村工作锻炼,服务于农村建设,以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在农村建设中施展才华。其次,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的培养机制,支持并鼓励村干部参加高等院校、电大、函授、自学考试、党校的学习,提升其学历,并加强教育培训工作,通过不断改进培训方式,更新培训内容,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以提高教育培训的成效,尤其需要加强对集体经济相关政策及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科学管理及驾驭市场经济的水平,引导村干部在信息、技术及服务等方面下工夫、求实效,充分发挥村干部在农村集体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篇(3)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14-02

“有钱办事”是整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而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在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群众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就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从东营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制约因素很多,因此,应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拓宽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努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一、东营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东营市共有1796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人口113.03万人。201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50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农村集体资产总额43.61亿元,从村集体收益情况看,当年无经营收益的村700个,当年有经营收益的村1096个;集体经营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村480个,5~10万元的村210个,10~50万元的村个283个,50~100万元的村79个,100万元以上的村44个,其中,50~100万元的村增幅最大,比上年增长102.6%。

近几年来,全市各级高度重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制定政策,强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基层组织“有钱办事”的问题。主要特点是:

1.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越走越宽。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多形式、多途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业上充分利用土地、水面、浅海、滩涂等资源,由集体统一规划、组织开发,采取招标方式由农户承包经营,以收取承包费的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如东营市河口区部分村充分利用当地芦苇资源和靠海的优势,集体组织实施苇板加工和海洋滩涂开发,2012年,60家苇板厂共为村集体创收600多万元,水产养殖和海产品加工为村集体创收上千万元。垦利县胜坨镇利用临近中心城区、主要交通要道和油区的优势,以商品房出租、兴建集贸市场、创建水产养殖基地等形式,借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20个村均有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的集体积累。

2.采取综合措施,对后进村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巩固提高先进村、督促发展中间村的同时,集中力量解决经济后进村的问题。采取培养、选拔、竞选下派等措施,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开展“包、帮、带”活动,实行部门、企业帮扶责任制,集中人才、资金、技术,分期、分批进行帮扶,做到不改变面貌不脱钩。同时,各级都制定扶持政策,从信贷、税收、物资供应、人才流动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3.加强管理,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发展机制日益完善。通过村级集体资产清理核算,推行村财村账乡(镇)代管、审计监督和村会计聘任“三位一体”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1998年全市开展农村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活动以及2002年实行村财、村账乡镇代管以来,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电算化的管理轨道,截至目前,全市1796个村均实行了财务公开,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所有乡镇、村都实行了会计委托,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村1693个,占总村数的94.3%。有效地遏制了非生产性开支,严格了财经纪律。开展土地延包工作,完善各类承包合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制合作社,确保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4.提高班子素质,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近几年,各级普遍注重培养和选拔政治思想过硬,懂经营、会管理的青年进班子,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路子。同时,注重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通过走出去看,请进来教,健全各级培训制度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这就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空壳村”问题日渐突出。据2012年度农经统计,我市有700个村当年无经营收益,5万元以下的村480个,5—10万元的村210个。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基层组织正常运转难,党群、干群关系协调难,公益事业建设难,村级债务化解难,近几年来我市有的村级负债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是举债搞公益事业建设。农民虽然没有什么负担,种粮还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但农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增收渠道不畅,农村经济服务功能不足,村级集体经济的弱化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对新形式下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农民手里有钱就行,没有必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的观念陈旧,认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冲突;有的则只看到困难,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畏难发愁,存有无所作为、难有作为的思想倾向。同时,部分农民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持无所谓的态度,多数群众不够热心、不够支持。

2.村级经济基础差,非生产性开支过大。全市大部分村集体积累薄弱,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实力。2012年全市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5067021.55万元,总费用3771620.2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1457549.83万元,但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征占地补偿、油区补助、荒碱地和滩涂承包,主要集中在少数城中村、油区村和荒碱地多的村。多数村拿不出也贷不起上项目的启动资金。从调查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村不管是什么收入,只要有钱,首先想到的是搞公益事业,如街道路面硬化,建办公楼,建文化大院等。有的村资金不足甚至向私人高息借款或向银行贷款搞公益事业。再就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借助行政手段和管理权限,向村强行摊派(如征订报刊、杂志),不顾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际承受能力,导致村级负债无力化解。

3.部分村干部素质低,责任心不强。目前看,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村“两委”缺乏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的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村集体经济思路不清,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足;有的村干部尽管是“经济能人”,但为群众服务意识淡薄,奉献精神差;有的村干部得过且过,恋于位置,“占着牌位不显灵”;有的村干部则利用职务之便,大吃大喝,挥霍浪费,不仅损害了干部形象,也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4.措施不配套,管理水平低。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大多停留于一般号召,具体措施少,缺乏激励机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管理上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经营方式粗放,不够灵活;组织形式单一滞后,不能按现代企业制度操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因此难以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

1.优化氛围,提高认识。这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前提。要通过多种形式,让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明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群众服务的实力和能力,提高村级集体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农村稳定,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物质基础;是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形式。正确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必须从思想上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1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是否定和取代家庭经营,不是放弃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1.2强调发展集体经济绝不能走“吃大锅饭”的老路,更不能“刮风”,硬压指标,急于求成;

1.3鼓励党员干部带头致富,不能忘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1.4重视发展经济强村,不能忽视扶贫解困。

2.配强班子,启用能人。实践证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配备一个好的班子,尤其是选好带头人至关重要。选准一个人,致富一个村。要不拘一格,广开渠道,选拔那些事业心强,清正廉洁,思想观念新,又甘于奉献的党员担任村支部书记:要注重培养和选拔政治成熟,有经营头脑的“能人”进班子;要采取党校培训、参观学习、典型引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村两委成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实行村级集体经济的加速发展。

3.建立积累机制,维护集体利益。要妥善处理好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大事,不能过量举债上项目,或举债搞公益事业;制定有效的积累机制,把有限的资金积累起来。承包项目等所收各种承包费和油田占地所收的土地补偿如果园、鱼塘、荒碱地承包开发、工副业费等都可以积累起来,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资金除用于“五保户”供养、特别困难户补助、必需的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除外,都应积累起来。

4.发挥优势,找准路子。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准项目,找准切入点,才能培育起集体经济的生长点。从东营市情况看,可适合选择的路子有:

4.1发挥荒碱地较多的优势,大搞农业综合开发,走以地生财的路子;

4.2采取承包经营、托管经营、资产入股、土地入股等手段积极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走企业强村的路子;

4.3发挥油区优势,搞好油地结合,走借势发展的路子;

篇(4)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近五年来,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级政府”的角色。

1.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

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政体制来看,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无固定的运作经费来源。从调查情况来看,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对确保村里工作人员思想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安全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钱办事”的重要来源。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合作医疗和各类创建等项目,虽然上级有部份的配套资金,但杯水车薪,还要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开支,确保了村级组织的运作和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

3.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税费改革后,农户农业生产支出越来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费用,但进行必要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必须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万元左右,从而保证了农业的稳定生产。

4.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如*村、*村等集体经济强村,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从20*度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看(共列入*个村社),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万元,与20*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所有者权益*万元,比20*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扭转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下降的局面。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万元;当年收入(含土地征用补偿)按村组分,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全市当年集体经济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个,占村总数的33.81%,比20*年多1个,连续二年出现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减少的现象。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①村级经营收入9267万元,占总收入的43.22%;②发包及上交收入3791万元,占17.68%;③村投资收益445万元,占2.08%;④其他经济收入7937万元,占37.02%。另外,各级的补助收入7250万元,未计入总收入。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集体经济总体上体现出北强南弱、近郊村优于远郊村、平原优于山区的特点。

(三)存在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从统计数据来看,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比较突出。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如,*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含土地征用费)达1588余万元,而*村、*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几千元。

2.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加大,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的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20*各种财政配套补助*万元,村社均*万元,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甚至出现了大部分村所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与当年实际收入相差甚远的虚假情况。

4.钢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级组织不堪重负。农村环卫长效保洁、治安联防、农田设施、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各项创建活动等方面的钢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级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集体经济本身薄弱的村级组织来说,实在难释重负。另外,部份农民群众集体意识不强,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拖欠、拒交应交费用的现象滋生,无疑又给村级组织增添了不该有的负担。

5.集体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村级组织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关的物权回报。如,在农村饮用水、电网改造等方面的费用,都要由村级组织负担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后,物权和收益由水、电等相关部门所有,无形之中使村级资产化为乌有。

6.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体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征用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分文没有收取。二是农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受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村得不到享受。

7.村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企业心存疑虑,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片面地认为,“村干部再回头搞集体企业,一无精力、二无能力、三无财力,力不从心,不合时宜。”缺乏敢想敢做敢为的勇气和魄力,丧失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机遇和主动权。

8.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步难,面临难以跨越的高门槛。近年来,各金融部门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村级靠贷款创办集体项目的难度加大,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创办集体经济项目的门槛被抬高,与先进村的差距也随之越拉越大。

9.部分村级债务沉重,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债务形成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如小水电、道路、标准厂房的贷款利息)、各类创建配资金的投入以及非生产性支出等。

10.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从调查情况看,全市两位村主要领导文化年龄结构欠佳的状况,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决策能力,多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更谈不上魄力和胆略。甚至个别“问题”人员通过各种手段进入村班子,影响团结和工作的开展。

11.农经队伍力量薄弱,与工作量不相适应。目前,我市各乡镇街道仅有1至2名专职(兼职)农经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大、任务重、强度大,哪里需要哪里搬,时常处在被动应付面上工作的状态,根本顾不上指导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另外,农经工作人员在职称评等方面也面临着突出的制约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切身利益。

(四)主要原因。

一是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从调查情况看,凡临近城镇、集镇、近郊的村庄,得益于优越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集体经济较为强壮,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位于山区、稻区的村,地处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级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是村级集体积累困难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村级集体积累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从情况调查来看,受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严格的用地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我市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征用和“三提五统”的局面消失,农民的应交款拖而不决,钢性支出的不断攀升,冲抵了积累,坐吃山空。

三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我市完成村办集体企业转制,受此负面影响,各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心,对集体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出钱出力、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部分村干部群众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从受调查的37个行政村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以及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断对村干部施加压力,使村干部都抱着“别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对不起老百姓”的态度,不顾所在村的经济承载能力,盲目跟风,举债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村级组织的负担,也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我市村庄分布在平原、半山区、山区,村与村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郊和边远农村,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农民素质等各方面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

1.近郊村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走出新路子。一是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集体投资办市场、商场,以场生财。如朗霞街道的新新村,通过创办蔬菜农贸市场和停车场,年可收租金等65余万元。二是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

2.山区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山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要开发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二要管理好。改造好、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针对“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返租倒包,把农户的责任山以及长期失管荒芜的山地,通过规划,向农民返租,统一开发后重新承包给农户经营,获得发包收入。二是合股经营,通过笋竹两用林、水果蔬菜基地和小水电等项目开发,村与农户或投资公司按一定比例合股开发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重视科技投入和产品营销,发展优良品种,开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二)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

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第一,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把该收的钱收起来。对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由集体收回后,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要对属于集体的山地、水等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第二,加强资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积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根据有关政策,保护好、发展好宅基地(土地)整理后的成果,促使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对使用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的,要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和公益事业费。第三,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代管制度。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民主监督、财务公开等工作,堵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

(三)制定扶持政策,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从调查座谈体会到,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不论是近郊村、远郊村,还是山区农村,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扶持,尤其是对山区集体经济基础较差的村,更应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扶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助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是要活用村级留用地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集体必须占有生产资料,而土地是现阶段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要维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赋予村级一定数量的土地经营权,确保村级通过土地经营获取稳定的收入。“留用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留给将来农村发展使用的土地。与其留着将来用,不如现在就用,迟用不如早用,早用早收益。在当前关键建设时期,必须突破僵硬的思维定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心保装,适度开发,早开发早发展。从干部群众的呼声来看,村集体占有10亩左右为宜,这样村均固定收入可达到10万元以上,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维持村级正常运转。

二是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活化土地使用权。采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兴办企业或开展物业经营,获得土地使用收益。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到城镇发展集体经济,从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部分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专用指标,给集体经济薄弱村2至3亩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并以最低价位在区位较好的城镇规划区内落实地块建设工商用房,以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

三是要建立新增工商税收分享政策。村级在村内或城镇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民营经济,创办工商企业,新增工商税收可按地方收益部分一定比例给予奖励,用于补充村级收入的缺口。按工业集聚要求搬迁至其他乡镇工业园区的企业上缴税收,原所在村应按一定比例分享收益。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着力改变引进企业越多,村负担越重的局面,从而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

四是要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目前,分散在有关部门的涉农政策资金在扶持农村发展上,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且随意性较大。为此,要整合部门政策资源,优化资金配置,规范操作,增强方向性,提高透明度。要理清村级组织的财权和事权,按一定比例加大对农村道路养护、卫生保洁、绿化等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统筹村级班子成员工资报酬,切实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

(四)化解村级债务,切实减轻村级负担。

村级债务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阻力,要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切实减轻和缓解村级组织的负担,使村级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上轻装上阵。一是增收还债。通过大力培植集体收入来源,增加集体收入,提高还债能力。二是清欠还债。主要是加大对农民欠缴的“三提五统”和各项承包费的清缴力度,在清欠工作中,要坚持执行先党员干部、后农民群众的原则,在广泛动员的前提下,对有能力还款而不还的,必须利用法律手段收缴。三是降息减债。对于高息借款,不管原来达成什么协议,都严格按照金融部门规定的同期利率计算,由乡镇农经站统一换据,签订协议,或由政府进行适当贴息,以此减少村级负债。四是节支还债。严格核算享受误工补贴人员数量,减少工资支出。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对办公费、报刊费、会务费等项目要实行限额管理,降低管理成本,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五是核销减债。对村级债务进行全面审核认证,经过核定已确定认为无效的债权债务,按法定程序予以核销。六是归责还债。对原村办企业向银行贷款形成的债务,要按照谁借谁还的原则落实债务人,债务由企业承担并负责偿还;企业倒闭的,可以采取股份合作、租赁、拍卖等形式处置,所得收入按法律规定偿还债务。

(五)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发展活力。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至要。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

五、需要调整或出台的扶持政策

1.村级留用地政策。

2.村干部报酬逐步统筹。

3.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经费(正常运转经费)的补助政策。

4.发展物业经济的扶持政策。

5.村干部的激励、关爱政策的继续运行。(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篇(5)

一、前言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全省耕地11745.15万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9.72%,是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最富足的省份之一。2010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182.1万亩,粮食总产量突破千亿斤,达到5013万吨(1002.6亿斤),总量位居占全国第二(河南省粮食总产量5437.1万吨),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2%(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54页;《2010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相关调查资料)。为我国粮食实现“七连增”做出了重大贡献。与产粮大省紧密关联,黑龙江农村经济总收入中,农林牧渔业收入是主体,非农业收入比重过低。2010年,全省农村经济总收入2873.72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收入1587.3亿元,占55.2%,非农业收入的比重仅占44.8%,大大低于全国84.2%的平均水平。非农业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深刻影响着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及成效。为了解粮食主产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探索其有效发展的途径,课题组在黑龙江省农委法规处的支持与配合下,于2011年6月上旬,对哈尔滨市阿城区及肇东市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本:阿城区、双丰街办及胜祥村、爱民村、椴树村;肇东市、昌五镇及一街村、二街村;海伦县前进镇双发村与六合村、共合镇共青团村、永和镇经建村,以及上述9村农户问卷23户,其中,有效问卷22户),获得了对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状况和经营方式的初步认识。

二、村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

阿城区和肇东市都位于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内。阿城区位于哈尔滨市东南23公里,面积2445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2010年,全区耕地面积119.4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08万亩(其中,水稻21万亩、玉米75.7万亩、大豆9.3万亩)。粮食总产量11.49亿斤。肇东市是国家商品粮和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它南距哈尔滨53公里,地处松嫩平原腹地,面积3905平方公里,总人口93万,其中,农村人口63万,耕地面积378.5万亩,2010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8.69万亩,总产量53.8亿斤,位居黑龙江省县级首位,全国县级第三位。

样本县域经济中农业比重都比较重。2010年,阿城区地区生产总值190.8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42亿元,占13.3%;农村经济总收入90.3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收入21.9亿元,占24.3%,非农产业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75.8%,但是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肇东市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87位,该市地区生产总值305.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62.4亿元,占20.4%;综上所述,样本县域农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这是研究样本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及状况的重要条件或经济背景。

如果,将村域经济主体分为农户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和村域新经济体(专业合作社等),调查发现:农户经济水平及农民人均纯收都不低,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贫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尚处在发育过程中。

(一)家庭经营第一产业和外出务工是农户经济的两大主要经营方式

在“双层经营体制”下,农户经济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层面。农户经营状况及其方式可以通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结构指标而获得。近年来,样本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快速增长,阿城区从2006年的4768元增长2010年的8588元;肇东市由2006年的4101元,增长到2010年的7898元,2010年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全国(5919元)和全省(6210.7元)的平均水平。

深入到调查村的农户问卷得到:样本地区户均人口3.18人,户均劳动力2.27人,劳动力平均赡养人口1.4人;户均承包耕地面积26.14亩(人均8.21亩),加上“四荒地”及土地流转因素带来的土地变动,户均实际经营土地面积34.77亩(人均10.93亩),在22户农家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最多的一家为74亩(人口4人),最少的一户是8亩(人口2人)。这一组数据进一步证明,黑龙江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相对富足和成规模,一般情况下,通过土地经营即可基本保证家庭生活温饱需求。

农户家庭生产性资产已有一定的基础,问卷户平均每户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2.78万元,其中,生产性用房1.38万元,农业机械0.69万元,役畜0.57万元,其他0.14万元。从农户家庭经营方式看,家庭经营和外出务工是主要经营方式,家庭经营中又以经营第一产业占据对优势(见表1)。样本地区农户经济温饱有余、富裕不足或小富即安的态势比较明显。

(二)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贫穷,补贴、发包及“一事一议”筹资是主要来源

我们选择村域经济在当地县域经济中中等偏上水平的两个乡镇(街办)做深入调查,获知如下(见表2)。

2010年,阿城区双丰街道和肇东市昌五镇共21个行政村中,当年无经营收益的村11个,占总村数52.4%。根据当前农村村域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低于5万元的仍然属于贫困村,两镇(街道)当年经营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共4个村,占19.0%。当年经营无收益和收益低于5万元的合计达到71.4%,而50万元以上较高收益的村只占4.8%。样本乡镇(街办)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的这种状况,基本反映了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域内村级集体经济的总体面貌。据了解,2010年,黑龙江全省黑龙江省共有9033个行政村,当年无收益的村4496个,占49.8%,收益低于5万元的2207个,占24.4%,两项合计74.2%。

用阿城区、肇东市和海伦县村级问卷数据,可以获得更加详尽的关于村域经济基本情况以及村级集体经济运行的状况。

表3显示:样本地区平均每村有10.2个村民小组、6.1个自然村,701.3户、3154.8人,外来农户47.1户、人口174.1人,表明黑龙江省村域规模普遍较大,外来人口占到一定的比例。从村域劳动力就业情况看,村均劳动力1513.2人,其中常年外出665.6人,占44%,从事家庭经营的占56%。从业结构同样反映出农户经济的两大经营方式。从土地资源占有情况看,村均耕地资源15297万亩,其中,承包到农户的14452.8亩,占94.5%;村均机动地607.2亩;村均林地和山地面积547.6亩,其中集体统一经营31.1亩,占5.7%;村均四荒地资源55.6亩,可养殖水面12亩。从村集体经营收入看,村均18.7万元,其中统一经营收入0.5万元、占2.7%,发包及农户上交收入6万元、占32.1%,房地产租赁收入1.1万元、占0.6%,上级补贴收入7.8万元、占41.7%,单位扶持和社会捐赠0.06万元、占0.3%,一事一议筹资3.2万元、占17.1%,表明粮食主产区村级集体收入主要依靠三大来源,一是上级补贴,二是土地发包及农户上交,三是“一事一议”筹资。

(三)村域专业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尚在发育中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全省约四分之一的农户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中。目前,黑龙江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43万个,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社近7500个,养殖业的合作社近4000个。在调研的9个样本村中,只有二街村的合作社有一定的发展,共有玉米种植合作社、蔬菜合作社、养牛合作社和蛋鸡合作社四个合作社,分别有100户、30户、30户、70户入社。

三、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

样本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表3已经清楚地反映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单一,主要以土地发包经营为主,而集体直接经营较少,房地产租赁以及投资收益等经营方式,只在极少数村有。

(一)集体资源发包经营

集体资源主要是“机动地”、“四荒地”、砖瓦窑厂、可养殖水面等资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拥有这些资源的所有权、处分权和收益权,而其经营权则通过公开竞标的形式承包给农户或企业,发包价格随着市场价格变化有所调整,承包期限一般为3-5年,个别情况下也有承包20年的。收费方式一般采取中标农户或企业在中标第一年一次清,也有按承包年限平均逐年交纳的。正因为如此,样本村集体经济组织都拥有或多或少的“机动地”或“四荒地”等资源,但却只有不到50%的村当年(2010年)有发包及农户上交收入。案例如下:

胜祥村有“机动地”350亩,承包期限3年,承包费3年5万元,一次清;另外该村还有一个砖瓦窑厂,承包期限20年,一次性付款70万元,这些收入前些年已经用于村级公路建设,因此,2010年没有发包及上交收入。

爱民村有400亩“机动地”,承包期限3年,承包费3年共4万,分3年交付承包费,所以,2010年该村有1万元的发包收入。

椴树村有450亩“机动地”,按20年期限发包,2010年没有发包收入。

街村有“机动地”800亩,三年一招标,每年15万元承包费,因此,村集体每年的发包和上交收入比较稳定。

二街村共有“四荒地”1800亩,三年一招标,从2009年开始以招标形式发包,每年承包费27.5万元;另外有“机动地”200亩,同样三年一招标,每年收入5万元。2010年,该村集体经济仅资源发包收入就达到32.5万元。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村级集体经济资源的管理和经营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粮食主产区(非农产业不发展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水平,只要抓住了这个环节,黑龙江农村及其相同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实现较大增长。

(二)村集体直接经营

直接经营是指集体经济资源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生产经营、管理和收益,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行使管理权。众所周知的原因,自时期的社队企业至改革开放时期的村办企业,数次热潮数次衰落,不仅留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留下巨额债务,而且给村组干部和农民群众留下严重的心里阴影――村集体办企业不可能成功,村办企业留下的不是财富而是债务,这种根据“历史经验”形成的否定认识,在黑龙江农村干部和群众中影响尤甚,我们所调研访谈的村庄中,无论是村干部还是农民群众,都对村集体办企业的做法持否定态度。昌五镇干部反映,该镇以前各村都有村办企业,后来都垮了。因此,在样本地区村集体几乎都无直接经营企业的方式,3个县(市、区)9个村的问卷结果,只有二街村集体直接经营饲料加工企业,年收入4.8万元。

(三)房地产租赁经营

房地产租赁经营,是乡村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乡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伴生物,因此,与粮食主产区乡村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情况相一致,样本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房地产租赁行为较为稀少。样本村中,胜祥村的冷库租赁,租赁期10年,每年有0.2万元房地产租金收入;二街村集体有20平米的街面房17间,每年租赁收入9.5万元。

(四)补贴收入

补助收入即政府转移支付,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财政等有关部门的补助资金。村级组织的基层治理职能和社区公共服务职能是县乡(镇)政府职能在农村的延伸,村级组织履行职能的报酬理应由公共财政支出。因此,应该把财政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补助收入,看成政府必须支付给村级组织对基层治理和社区公共服务的报酬。在这个意义上,补助收入也是村集体的经营方式之一。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村域社区生产、村民生活及社区公共服务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2010年,样本村平均,每村集体经济总支出14.3万元,其中,村干部及社区固定工作人员的工资4.8万元、村内各项务工补贴0.8万元、村级组织办公费用4.3万元、环境卫生及治安巡逻费用0.7万元、村民医疗社保及福利2.3万元、文体活动费用0.1万元、用于村域农业生产服务(沟渠路维修水电等)1.3万元(见表4)。在村域公共设施建设、村民福利等许多方面,公共财政的阳光尚不能完全覆盖,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村级组织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村级的各项管理和服务最终只能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买单。

四、促进粮食主产区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黑龙江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村干部积极性不高。集体经济与村民利益关联度尚不够紧密,村民尚未意识到发展集体经济对农户个体经济和村庄公共服务的推动作用。

第二,就黑龙江而言,村集体可用于经营和开发的资产少、价值低。实行家庭承包后,土地、山林等大都承包给家庭和个人,农村税费改革后,家庭承包已不向集体上交收入;集体可以用来发包、出租的资产主要是一些机动地、荒山等,甚至,文章调研的很多村庄已没有可发包的资产,也就没有经营收入。

第三,就村级集体的资源管理而言,有的村集体资源发包期限过久,一承包出去就是10年或20年,一次性付费,结果不能根据市价及时调整承包费,也就无法增加村集体收入;就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经营方式而言,方式较为单一。目前阿城区和肇东市村集体经济来源主要是土地承包款、集体资产租赁和补助收入等。但集体资产租赁等收入并不是每个村都有,相当一部分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机动地的土地承包款,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相当狭窄。

因此,要促进粮食主产区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宣传力度,使村干部和农民了解到村集体经济的性质、作用和其所能带来的利益,明确自己在集体中的相关权利和责任。对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要给予引导、鼓励和扶持。

第二,加快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支持村集体在盘活土地资产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方面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使农村集体土地尽快转化为发展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

篇(6)

二、案例调查设计与绩效评价

为了评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专门对李家庄村的改革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采用现场访谈、填写问卷的形式,得到有效问卷80份。1.受访者的具体情况就业”是极为宽泛的概念,其中包括非正规就业。具体的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2.受访者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关注度被调查的80人中,多数村民对本村的集体资产改制持支持态度并较为关注,占82%;73%的村民认为发展村集体经济非常有必要;76%的村民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给予肯定;85%的人对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后集体经济发展前景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3.受访者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满意度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后,在集体经济的监督和管理、资产经营和资金使用、改制后对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满意度、目前的家庭生活水平状况等方面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村民较为满意。4.改革成效李家庄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优先选择了股份合作制,保证了组织建设的稳定,克服了产权不明晰等弊端,在保障公平、效率的同时实现了资产增值。(1)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农民利益。李家庄村实现了村民共享集体资产以及收益的增值,改革后该村居民持续增收,形成农民真正所有、人人按份享有的良好局面,保证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的占有权、管理权、监督权和收益权,实现了集体资产由共同共有到按股共有的转变,既维护了农民的民利和经济利益,又有利于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2)强化了集体资产的管理。改革后该村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从而建立了更为科学、更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避免了集体资产被侵占、挪用、浪费,从体制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了农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此外,通过清产核资,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及债权、债务情况一目了然,百姓心底有了数,有利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3)保障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改革明确界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减少了农村闲散人员,初步解决了农民生活保障问题。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李家庄村由“两委”班子直接支配人、财、物的领导方式,理顺了农村各种关系,权衡了各方面的利益,有效地缓解了长期以来因土地征占、资产处置、收益分配等引发的干群矛盾。(4)转变了当地农民的观念。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是一场制度改革,更是一个不断解放农民思想的过程,该村村民在改革中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逐步提高了产业化经营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逐渐成为懂市场、会管理、能经营的新型农民。

总之,李家庄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是较为成功的,达到了大多数村民的期盼和要求。李家庄村的改革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实现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在保障农民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然,李家庄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同样也存在着部分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任务艰巨、缺乏懂经济、会经营、善理财的专门人才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篇(7)

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科学内涵

(一)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内涵

关于集体所有制经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了作出如下界定: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所有的公有制;是部分劳动群众结合在一起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根据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界定,集体所有制经济包含以下五层内涵:一是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建立必须以劳动者自愿互利为原则,且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占有;二是集体所有制内部劳动者共同劳动,按劳分配、按资分配;三是实行民主管理,经营管理者由民主选举产生,经营策略及手段受民主监督;四是社会化程度低,规模比较小;五是属于独立的经济组织,在经济上不隶属于政府或其他任何机构。

从表面上看,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形成以及管理体制并没有体现这一性质,也没有严格按照以上五层内涵去组织和管理。有人戏称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是“二国有”。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从理论上讲,我国集体所有制企业管理体制与集体所有制经济概念界定相矛盾;从实践来看,我国集体所有制企业所存在的体制弊端与国有企业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集体所有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并不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相反它对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优势

与国有经济相比,集体所有制经济具有四大突出优势:一是集体经济不承担政府公共职能的任务。集体经济不隶属于国家以及其他任何机构,以追求企业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无须承担政府公共职能的任务。二是集体经济产权多元化。集体经济属于股份经济,人们带资带劳入股,按劳分配、按股分配,不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使劳动者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三是适应我国劳动力多、就业需求量大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导致农村劳动力多、就业需求大,走集体经济道路可以把农村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就业。

三、经济管理在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传统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面临着三大瓶颈问题:一是所有权模糊。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中,企业职工个人股占企业总股本比例极低,企业职工对企业改革与发展关心程度不高。而集体企业领导将集体所有制企业视为国家的或地方的,对企业经营管理漠不关心。总而言之,集体企业已经彻底丧失了独立人格,表面上“集体所有,人人所有”,实际上“人人没有”。二经营权丧失。传统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对国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集体企业只有在国家的庇护下才能生存和发展。从实质上讲,传统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政府经营、统负盈亏。经济体制改革后,名义上集体企业是自主管理、自负盈亏,但是还没有完全摆脱对政府的依赖。三管理权错位。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集体所有制企业适应民主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由全体劳动者选举产生。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集体企业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的。换个角度讲,集体企业的法人代表代表的不是企业职工,而是政府。

“股份合作制”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集体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但并没有触及集体企业的体制。因此,要进一步推动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建立集体经济管理新架构和加强产权控制”。甚至可以说,加强经济管理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过程中优化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转变对集体所有制的认识

集体所有制经济虽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但是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不矛盾。集体所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形态,与国有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全民共同所有”和“劳动者工作所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弱势群体通过资源合作成立企业,谋求发展,企业内部所有劳动者权益共享、风险共担。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集体经济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对促进劳动者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乃至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我国政府对集体经济一直持支持和鼓励态度,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有经济结构的大调整,集体经济也踏上了改革的道路。集?w所有制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活力逐步凸显。根据目前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形势,集体经济很有可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中成为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态。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摒弃对集体所有制经济“二国有”的错误认识,深刻认识集体所有制经济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及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的政治意义。

(二)改革思路

第一,注意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和循序渐进。我国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多样。概括来讲,可按照地域划分为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发展形式不同。因此,对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改革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

对于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应该通过放弃国家和国有企业资金方面的支持,使之彻底摆脱与政府的资产关系和行政关系,真正提高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独立性,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中。

农村集体所有制划分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乡村中的非农业集体企业。对于农村集体所有制,可分类进行改革。农村集体所有制产权关系比较明确,可利用这些权限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新的农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的整合。对于乡村中的非农业集体企业,可借鉴城镇企业改革方式,将集体资产量化给村民个人,并吸引外部资金进行非股份制经营,推动乡村经济向城镇化转化。

第二,兼顾公平与效率。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强资本的活力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但是,这一目的的实现不能以失去公平为代价。因此,在集体企业的股权制改革过程中,对股权的设置,一定要做到合理化、透明化。首先,对国家债权应遵循一次性清偿的原则。但是这项要求不能过于强硬,否则会损害部分企业及职工利益,影响公平。具体可视情况而定。对于债务过高、不可能一次偿还的企业,可借鉴银行固定资产贷款的方法,实行分步偿付本息。对于生产经营状况不佳,无力偿还的企业,可与企业协商,在企业设立国有股,变债券为股权。对于亏空严重或资不抵债,又不能草率宣布破产的集体企业,可采用产融结合的路子,把银行贷款部分由债转资,给企业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集体企业发展现状如何,采用哪种清偿办法,只要企业有望改革和发展,就有必要大力增加企业职工个人持股份额,使集体所有制企业成为真正的“集体”企业。同时,严格按照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原则,规范红利分配,多劳多得、多股多分,充分体现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

另外,为了保证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公平性,有必要建立完备的交易制度。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内部人利用手中权力进行黑幕交易、暗箱操作,影响市场的公平、平等、自由。

第三,注重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后,股权结构进一步合理化。但是,集体企业的治理结构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改制后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如同虚设,而原有的治理结构仍在起作用,并没有充分体现民间资本的话语权。这不仅极大地挫伤了民间资本进入集体企业的积极性,而且与集体企业改革的初衷不符合。以农商银行为例,各地的农商银行虽然依据《公司法》建立了书面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并细化了要求和基本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这一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农商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仍然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一些重大的人事安排可以越过董事会直接处理。这种“改资不改制”的做法违背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初衷,应该彻底摒弃。

归根结底,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班子,而好的班子又需要各项能力兼具的领头羊。因此,必须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中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公司法》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允许并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拔和任用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有关企业经营发展的各项决策,鼓励职工提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第四,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以及监督机制。集体企业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采用了一些新的经营形式或用工形式。比如,承包、租赁等经营方式,“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用工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新的经营形式或用工形式为集体企业原有的领导及员工设置了一种基本保障,导致他们失去了改革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这种“制度保障”把整个企业推入了安于现状、裹足不前的发展困境中。集体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激励、约束以及监督机制,导致集体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制度困境。更有甚者,把集体企业变成家族势力合体或腐败现象滋生的温床。因此,在集体所有制经济内涵及形式难以界定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以及监督机制,保证集体企业的发展不违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初衷。

篇(8)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3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86-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越来越多的农用地也被征收。国家政策规定,如果农民失去土地,用地单位要给予补偿,这使得失去土地的农民能够继续不依赖土地收入而生活。但在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村集体所有,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是同一个主体,由于土地产权模糊,而相关法律又不完善,这就导致了土地补偿费在分配过程中经常出现很大的争议和纠纷,面对征地补偿费这块“蛋糕”,究竟应该怎么来切,才能使所有权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使用权主体――失地农民双方都觉得公平和满意呢?

一、集体经济组织同被征地农民博弈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一)前提和假设

我们可以把集体经济组织与被征地农民的博弈过程看作双方同时决策且互相清楚对方的收益,基本假设如下:

1.土地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所有制;

2.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按人口均分;

3.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承包经营权依法长期不变,这也意味着集体内部人均实际占有土地面积可能存在严重不均等;

4.将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农民都看成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的决策目标都是使自己在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

5.P1、P2分别表示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农民选择合作的概率;

6.αi、βi、γi、δi为实数(i=1,2),其中αi为集体经济组织选择不合作策略时的效用,βi为双方共同选择合作策略时的效用,γi为双方共同选择不合作策略时的效用,δi为某一方选择合作策略时的效用。

(二)模型的建立与分析[1][2]

根据博弈理论,不论是集体经济组织还是被征地农民,他们双方能否就合作达成一致意见,要看能否满足下列条件:

对于集体经济组织来说,须满足:β1P2+δ1(1- P2)>α1 P2+γ1(1- P2);

对于被征地农民来说,须满足:β2P1+δ2(1- P1)>α2 P1+γ2(1- P1)。

下面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来具体分析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农民在不同博弈策略下的收益情况。根据对双方合作与不合作效用的分析,构建出如下图所示的博弈支付矩阵:

由支付矩阵可知,集体经济组织选择合作策略时的收益为β1 P2+δ1(1- P2),选择不合作策略时的收益为α1 P2+γ1(1- P2)。

(1)当P2=0,即被征地农民选择不合作策略,而集体经济组织选择合作策略时收益为δ1,选择不合作策略时收益为γ1。

在(合作,不合作)的情况下,集体经济组织从自身收益最大化出发,参与土地补偿费村级分配,他们会主动与被征地农民进行协商合作。但由于被征地农民最关心的利益是失去土地以后的补偿收入和将来的生活来源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被征地农民对集体经济组织持怀疑态度,集体经济组织想要多分得一点“蛋糕”会遭大多数被征地农民的抵制,这时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为δ1。

(2)当P2=1时,即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农民都选择合作策略时收益为β1,集体经济组织选择不合作策略时收益为α1。

在(合作,合作)的情况下,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合作策略,希望得到收益β1。此时,被征地农民选择合作,主要是基于出让土地可以参与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分红、得到集体经济组织的统一安置等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考虑,他们希望可以通过集体经济组织获得村集体土地产出和增值的“额外”收益。因此,能否得到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安置,成为被征地农民选择土地补偿费分配合作与否的关键。这种情况下,被征地农民的选择合作的策略,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可以得到收益β1。

在(不合作,合作)的情况下,虽然被征地农民采取了合作的策略,会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分配行为,但如果集体经济组织对其掌握的资源不加以合理利用,同时没有认真履行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和物质上的承诺,使得土地补偿费分配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为α1。

我们可以看出,在P2=1的情况下β1>α1,所以,集体经济组织应该选择合作策略。

(3)当0

从上面的分析中明显可以看出,β1P2+δ1(1- P2)>α1 P2+γ1(1-P2)。

因此,在土地补偿费分配过程中,不论被征地农民采取什么样的策略,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合作策略时得到的收益总比采取不合作策略时得到的收益大。所以,集体经济组织应当选择合作策略。

(三)博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被征地农民会受家族势力、村治精英、乡村伦理和政策的约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并不是一个完全同质的整体。一部分被征地农民可能采取“搭便车”策略,在与集体经济组织谈判协商过程中不是十分积极。谈判是有机会和时间成本的,由于这部分被征地农民持观望、消极态度并想坐享其成,会导致被征地农民整体内部意见不一致,并削弱他们作为统一整体的博弈筹码。另外,集体经济组织与被征地农民之间必然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被征地农民同集体经济组织的博弈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使得双方博弈成本加大,被征地农民只有和集体经济组织形成重复性博弈关系,并进行较长时间的谈判,才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抑制机会成本行为。

二、土地补偿费村级分配博弈主体策略分析

(一)博弈主体利益诉求

1.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法律规定它有按一定比例分享土地补偿费的权利。既然分配比例未定,当然比例越大越好,究竟能分多大比例要看某个村具体的情况,只要分配方案能够获得全体村民的通过并且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即可。

2.被征地农民:合理的安置和长期的社会保障。我国的土地具有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两种功能,土地一旦被征用,失地农民就要考虑以后的生活问题,而土地补偿费如何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将会触动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如果土地被征收后,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保证不能及时到位,失地农民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和不满情绪。因此,土地补偿费村级分配可以改变被征地农民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一定不能使其生活水平因被征地而下降,被征地农民应该全面考察失去土地的成本和收益,并把谋求合理的安置和长期的社会保障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

(二)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利益

由博弈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当被征地农民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即β2P1+δ2(1- P1)>α2 P1+γ2(1- P1)时,就会对土地补偿费村级分配予以支持。被征地农民最关心的是失去土地以后补偿款的分配和未来的生活来源问题。因此,集体经济组织要在充分尊重被征地农民个人的财产权和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安置;被征地农民在获得经济补偿后,也应该积极适应环境,改变自身的就业技能,实现再次就业,防止花光补偿款后生活没有保障。应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使被征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从乡村向城市转变。

三、小结

利益的分配只有剔除强权的因素,让博弈双方都处在一个相对平等的条件上进行博弈,才能使利益的分配结果充分体现博弈各方的利益诉求。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强集体”、“弱农民”的态势,尽管失地农民人数众多,可是内部却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达成一致意见的成本很高,难以形成集体行动,再加上法制意识薄弱,最终,被征地农民往往处于博弈的弱势地位,自身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要使博弈双方都能够处在一个相对公平的博弈平台,首先,政府需要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把市场机制引入征地补偿款的发放过程中,通过规范市场秩序等手段保护各方利益;其次,失地农民要克服机会主义行为,“化零为整”,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博弈能力;最后,应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让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被征地而下降。

篇(9)

所谓“三资”主要指的就是农村的集体资金、资产以及资源,而“三资”管理正是针对这三部分进行的管理。首先是对资金的管理,其采用的形式通常是以村帐委托而进行,管理农村的地方资金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表现为建立农村经济组织财会中心,并且该机构是在农村民众同意的前提下所建立起来的。其次就是对资产的管理,其管理方式较也为简单,资产的出入通过建立资产台账进行记录,并且向民众公开还要接受他们的监督。最后是对资源的管理,其管理范围较广包含一切农村所在地区的可利用资源,对所有资源进行建档,做好归纳和记录,并监督和记录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性

从农村集体经济的组成上来讲,农村“三资”是其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农村经济的全体成员拥有其所有权,因此,要想更好地让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就必须对农村“三资”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样不仅能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将农村与城市间的差距有效缩短,还能对农村建设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促进作用。现阶段,农村“三资”的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各个方面都有着较大影响,首先,它对利用集体资产的效率能够造成直接影响,同时也会让农民的合法权益受损,甚至还能左右村集体和干部的权威性;其次,农村“三资”管理的水平对于建设廉政农村以及政府形象的树立同样有着较深的影响。

三、农村“三资”管理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现状

在我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年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大进步,尤其是在农村中越来越规范化的村级组织“三资”管理。“村帐乡管”政策在全县得以实行,农村村级会计账、表、薄、证都由乡镇农经站统一进行管理。通过几年来相关管理措施及硬性规定的采取,加上监督查处制度的完善加强,使得农村“三资”管理更加趋于规范,然而即便如此,在现阶段的“三资”管理中依旧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监管不到位、大量资产和资源被流失或受到损害等。

(二)主要问题

1.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农村集体经济中,对管理好“三资”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就是农村干部,农村“三资”管理的最终效果主要就是由他们认识“三资”管理的程度及其工作的积极性决定的。我国农村经济在农业税制度被取消之后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有很多干部在认识“三资”管理问题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思想意识中农村干部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状态,他们认为本身农村经济条件就比较差,拥有的资源也非常稀少,所以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管理,并且在目前农村中土地制度采用的是承包责任制,能?蚬芾淼淖试匆簿透?少,因此就不能很好的认识到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性。

2.对村级财务管理监管缺失。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三资”管理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财务记录及审计上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该问题主要还是在对“三资”的管理上上级缺失监管,在“三资”管理问题上绝大部分干部没有充分的认识,对其管理的重要性及长远性没有正真领会,这些干部在工作中没有起到很好的监督和管理作用,随便将该工作安排给相关人员后,就置之不理,对于该工作的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而无法实现财务工作的规范化,以致于让“三资”管理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3.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在当前整体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不合理的人员分配、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以及很难引进优秀人才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体制和制度上没有真正得到完善。从管理机制上来说,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缺乏相关规范和制度,还有就是上级管理人员工作失职,就因为存在这两个问题下级工作情况的好坏及效率就直接受到了影响,也就进一步对实现“三资”管理的效果造成了影响。

四、加强“三资”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农民想要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就是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对这三者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实现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最有效途径。因此,为了更好的管理集体财产资源,在思想意识上,各级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要达成统一,对“三资”管理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要能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还要将“三资”管理工作的加强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以最快的速度将管理方法制定出来,对“三资”目录要明确统一规范,对责任的主体加以确定,并定期开展清理审计,实打实的做好农村“三资”管理工作。

(二)加强监督,严肃纪律

在对农村“三资”进行管理时,各职能部门如:纪检、检察、财政及农业等部门应该加强配合,对违反农村“三资”管理责任的制定相关惩戒方法,并严格落实。如果在管理中发现有违规操作、徇私舞弊等违纪违规行为或者对集体资产资金个人无偿占有、挥霍、浪费等,一旦查出就应该依法严肃惩处。

(三)实行委托,推行“村财乡管”

篇(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拆迁问题汇集了国家政策、土地制度、农民基本保障等诸多问题,也涉及到了政府、开发商、农民等多方利益,如何建立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土地制度,是当前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农民房屋拆迁补偿状况――对成都周边地区的调查分析

调查概括。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三部分:一是村民(被拆迁户);二是村干部;三是政府相关部门。调查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实际回收80份,回收率为80%,有效问卷共60份,其中被拆迁户50份,政府部门5份,村干部5份。调查对象的样本总量共100人。所涉及的被调查者中,平均年龄为39岁。调查区域集中在成都市周边城乡结合部及远离城市的农村,包括B县、C镇、D镇、E镇等地。其中,B县、C镇、D镇属于近郊地域,E镇则远离城市,其下属的F村则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调查结果分析。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成都市郊区的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也被大量拆迁,由此导致大量失地农民产生。而作为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速,也出现了许多拆迁行为,但是,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失去土地。在这两种不同的拆迁行为中,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拆迁补偿偏低。从调查的情况看,成都市郊区的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标准较低。被调查的拆迁户中,大多数被拆迁户并不满意,他们认为这样会增加其生存成本,拆迁补偿不能满足其持续的需要。

二、农民缺乏必要的参与权和知情权。房屋拆迁作为农民安身立命之本的重大事项,农民应该享有充分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农民应该具有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主决定权。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健全以及部分政府的漠视,使得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及自主决定其私有合法财产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详见下表:

三、新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取得的成就。F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依据政府提供的相关政策,采取先试先行的做法,通过土地整理,在农用地不减少的情况下,增加了集体建设用地,将自己的建设用地在郊区通过“招拍挂”的形式,获得一定的资金,将获得的资金与村民自筹资金配套,建立起新型社区,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在受访的F村村民中,57.1%的村民认为土地整理中补偿款的发放比较透明,只有19.9%的村民认为存在不透明的情况,这两个数据证明F村的土地整理情况远远好于其他被调查的地方,而且村民的满意率、幸福率也高于其他乡镇。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周边农村集体土地的被大量征用,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纠纷也不断增加,由于缺乏对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法律关系的法律规制,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就不难解释了。除了因制度供给不足而导致大量拆迁矛盾的发生外,当然还存在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第一,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制度供给不足。由于我国现行的拆迁条例并不适用于集体土地上房屋的拆迁,使得集体土地的征收、房屋的拆迁决策程序、补偿标准、纠纷救济处在真空状态,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这就给某些地方政府寻租行为的发生,以及开发商对被拆迁户的盘剥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第二,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失衡。依法行政的观念并未深入到部分官员的思想,某些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践踏公民合法的私权利的行为时有发生。第三,司法不公现象时有发生。任何法律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司法部门公正、独立司法的基础之上,只有全社会都能够真正尊重法律,政府部门能够依法行政,司法部门能够公正司法,再加上科学、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的建设,才会最大限度地避免拆迁中矛盾的发生,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农村房屋拆迁引发的主要问题

失地农民的出现。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的本质是对集体土地进行征用或征收,这样就会造成大量的失地农民。就目前的广大农村来说,土地仍然占中国农民收入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其维持家庭生计的可靠且稳定的来源。即使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可是对于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就相当于失去了天然的保障功能。再则,失地农民尤其是年老的失地农民已经长期适应农业生产,没有或几乎没有再就业技能,使得其失地后的生活十分困难。

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土地被征用后,集体经济失去了“生长的土壤”。究其原因是农村土地被征用后,本来国家按照规定是需要给予一定的土地补偿费,一般来说,村社应该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但据调查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村社是直接分给了村民,村集体经济失去了资金来源,从而削弱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农民没有了土地,也失去了通过土地发包获得租金的收入,更是进一步阻碍了集体经济发展的进程。

失地农民生存保障机制不健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被征用的土地越来越多,失地农民逐渐成为一个特殊人群进入理论和实务界的视野。由于在征用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对失地农民大多是采取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办法,再加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广大的农村并没有被覆盖,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及时出台,往往造成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就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基础。造成的后果是没有任何技术的农民会在用光补偿款后很快陷入贫困,甚至比失地前更难保障生活。对于这个特殊群体来说,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建立在土地之上的集体保障功能的缺失。

失地农民表达意愿的方式激进化。据资料显示,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多起是因土地而发生的冲突。引发的原因有:一是因为大多数失地农民无力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造成失地后的生活无法保障,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也是引发农民参与的主要原因。二是全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对土地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国家对土地总量、用途又有严格的规定,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利益私自违规操作,不依法行政,在征用农民土地时补偿及安置工作不到位,使农民的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最终导致了的发生。

拆迁过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构建

首先,通过提高拆迁补偿标准和采取多种补偿方式的措施解决当前维持在低价位的一次性补偿带来的弊端。对于非因公共利益的拆迁,要按照市场标准,由开发商与农民在公平、平等、自由的原则下达成补偿的合意,政府不应介入。补偿方式尽量采取既补偿现金,又采取异地安置的方式,保障农民能够有房住、有钱花。还可以尝试通过为被拆迁户提供经营物业的方式,保障失地农民能够自食其力。

上一篇: 耕地价值评估 下一篇: 九一八历史意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