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3: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研课题研究流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遵循先立题、再开题的原则。确定题目后,选择以课题研究类项目或设计类项目的形式进行。
接下来,各组成员要根据关键词或研究主题查阅大量文献,并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总结,找出拟研究课题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现有成果、研究方法等。同时,每个成员都要找到自己的切入点,确定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全面简洁地表述课题名称,包括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这样就达到了立题的要求。接着,应该按课题名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可行性、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任务分工、参考文献等顺序撰写开题报告,并制作课件;课题组在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后,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然后根据建议修改开题报告;完毕后收齐,组长把立题、开题《报告书》交给班主任和指导老师签署意见,最后统一收交学校综合实验教研组负责老师。
二、研究过程
各班各组的研究性学习《立题报告书》《开题报告书》经过教务处或教科处审阅、签署意见后,会及时将其发还各班,这时各课题组就可以按照计划开展研究了。在研究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要及时通过本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查阅资料、咨询老师等方式寻找解决途径,并用文字、图片、录像、幻灯等形式记录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及时将本课题研究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访谈录、小论文、小制作等打印成电子稿、纸质稿,尤其是要妥善保管好电子文稿,以便于研究结束时上交资料。
关键词:
卓越计划;过程流体机械;工程教育;课程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为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1],我校于2011年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简称过控)专业被列为试点专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与建设,目前该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专业,吉林省品牌专业,学院及省重点建设学科。本文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基于工程教育理念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目前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际情况,阐述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改革与相关措施。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及能够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分析并解决复杂问题的现代工程师。
一、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据
“卓越计划”是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改革,企业深度参与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实施“3+1”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联合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现场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即:学生入学后,累计3年左右的时间在校内完成理论和部分实践环节的学习,累计1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完成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卓越计划”前期基础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2]: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代表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签约组织,但仍处于刚起步阶段,需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理念,推进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和认证体制。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过程流体机械课程需培养学生掌握相关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具有问题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二、加强学生工程基础知识应用能力
过程流体机械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教学环节中,课程设计是应用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考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以前的课程设计中,通常是方案确定后,其设备运行的参数也随之给定,每个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利用相关标准或者规范进行数据计算和绘制相应的图纸,从本质上讲,这样的设计仅仅能算上一次作业,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学生完成了相关的设计内容,但却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与本课程相关的工程基础知识理解的不到位,不能很好的适应目前的工程教育理念。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改革后,为了更好的运用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增加设计题目的多样性,只提出最终符合工程的要求而不指定具体设计方法,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而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为了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2~3人一组,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设计题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从选题、论证、设计到最后提交设计成果,各小组成员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不仅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也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设计题目应简单明了贴合实际,不能太复杂,学生可以充分运用相关工程基础知识去论证所假设出来的各种设计方案,当多个设计方案提出后,需要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实现的难易程度以及在设计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等,比如在设计某种使用条件下的压缩机时,首先需要工作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对满足条件的各种类型的压缩机进行工作原理、应用范围、性能特点和运行调节方法等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案。这样,通过对各种方案的综合比较,进一步梳理了设计目的,加深了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明确了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从而使学生不会感觉到所学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毫无用处。
三、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研究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按照工程教育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培养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培养学生具有问题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以前的培养方式仅是通过实验或者课程设计等来实现这一要求,学生虽然完成相关要求,但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所做的实验或课程设计在工程应用中的具体作用与价值,若出现类似问题仍摸不着头脑无法解决,显然这种培养方式是不合时宜的。改革后的过程流体机械,可以通过实验、实习或实训等环节让学生真正的接触设备,进一步加深对设备的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结构和实物在发生事故时,应多加分析研究,以避免日后遇见同样的问题。对于实验,改革后我们将开放实验室,特别是对一些演示性实验,其没有时间地点限制[4],对有疑问的问题,可以随时返“工”重做,使学生更方便、及时的理解与掌握一些流体机械的典型结构与原理。比如压缩机性能测试实验,如果对本次实验对所测得的数据没弄清楚或者处理数据时发现有疑问之处,可以随时和老师联系再次重新做一遍实验,直至弄明白为止,学生通过再次的实验,对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也进一步加强学生利用科学方法和工具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实训基地建设是抓好工程教育的重要保证。目前我校过控专业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对工程教育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我校毗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公司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已经与包括吉林石化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建立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教学实训基地与研究基地。在校外实训环节中,学生累计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完成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同时,不定期的聘请工程公司的相关技术人员对学生在实训等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培训相关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对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仅为学生充分展示了与流体机械相关的设备类型、结构形式、工作原理等,也为学生进一步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技术指导,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工程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这一点也符合了工程教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
四、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评估教学质量成果导出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OBE教育模式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如何合理地对各项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课程的改革及持续改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后的“过程流体机械”课程[5]的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实训成绩。各部分成绩所占比例及依据如下:(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依据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时学生的出勤以及态度来评定,这也是对工程教育认证中要求中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规范,社会责任感等的具体体现。(2)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主要评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与分析数据能力,在出试题时,遵循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为主这一原则,充分考察学生对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20%,在实训阶段,由企业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做专题培训,对过程流体机械相关的设备类型、工作原理、选型依据等做详细指导,并给学生布置与培训内容相关的大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知条件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设备类型并附有相关的文字说明,最后还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准备PPT等进行汇报。成绩的评定主要是依据实训阶段的表现情况、大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汇报时的表现等综合评定。通过此项考核主要是评估学生的正确协调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经过实践证明此项也达到了初步的培养效果。但需注意的是,上述针对工程教育理念所提出的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精力要求较高。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心血研究工程教育的目标分解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求教师自身应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课程改革对工程教育的促进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学生所获得的能力基本可以达到工程教育的目的。具体表现在:(1)通过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讨论和对学习心得的总结和思考,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责任感;(2)任课教师在“教”这一环节,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提炼和组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与方法,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3)通过一定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熟悉相关的过程流体机械的结构特点与原理,熟悉相应的工艺流程的控制参数与仪表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4)通过相应的校内外实习或实训,使学生对工程概念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学生对工程设计的态度和信心发生了转变,为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程背景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增加了学生对工程教育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但需注意的是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每一教学环节都是逐步发展及前后呼应的[6]。具体的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六、结语
卓越计划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项涉及面广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根据工程教育理念改革后的过程流体机械,对提高学生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卓越工程师教育仍属于新兴事物,虽然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但远远不够,仍需要不断努力与实践,所以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势在必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卓越工程师的背景下,基于工程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持久工程,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和研究,持续改进,继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符合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书根,赵延灵,王振波,等.卓越计划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压力容器实验课程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8):179-182.
[2]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3]朱玉.CDIO工程理念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139-140.
[4]杜书廷,尚世宇.工科专业毕业实践教学实施模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119-121.
[中图分类号] G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66-02
大多数“复习课”气氛沉闷,教师满堂灌的多,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回答问题不主动,课堂合作意识不强,学习效果不佳。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无效,学生合作意识不强甚至厌学。鉴于此现状,结合高中学生特点,总结研究如何提高“复习课”效率的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流程,变教师教为学生教,让学会的学生教同伴;变学生听课为学生上台展示,学生既要会讲,还要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为团队争先创优;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可以浓缩为以下十六个字“变教为学,变学为教;学导互通,教学相长”。
一、变教为学——教师角色的转换
变领导者为看护者: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自学、互学、群学、乐学。变局外者为参与者: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变教者为学者:变教师教学为教师学教,即教师向教师学,教师向学生学,教师向课堂生成学。
二、变学为教——学生角色的转换
变学者为教者:变教师教为学生教,让学会的学生教会同伴。变观众为演员:变学生被迫听为学生自主学,变学生听课为学生上台展示。变演员为导演:学生既要会讲(组织语言、口头表述),还要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为团队争先创优。
三、学导互通——师生智慧的互通
“学”是学生的自主学、相互学和合作学,也包括跟着教师学;“导”是“指导”和“点评”,形式为师生互导,生生相导,先学后导,不懂再导。以期实现互相沟通,互通有无的目的。
四、教学相长——师生利益的双赢
学生在教师的“导”中得到启示和方法,教师在学生的“教”中得到补充和完善,学生在自己的“学”与“教”中得到锻炼和升华,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针对以上教育理念,总结出以下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并做一说明和解读,其具体流程如下。
课前:情境导入。
课中:彰目设问→溯源探究→展示质疑→尝试实践→点评总结→拓展迁移→纠错提炼。
课后:目标检测。
课前:
情境导入——情景导入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模式,通过启发诱导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确定复习的范围和题目,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下,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种”,诱发学生的“探险冲动”。
课中:
彰目设问——“彰目”即抓准目标予以呈现,教师可以口述,也可以用电子白板。如果是课堂生成性目标,教师可以随时将其简要地写在黑板上。“设问”是将本节课的教材核心内容转化为3~5个问题加以集中呈现,是后面自学质疑的统帅。
溯源探究——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对公式及定理等科学原理进行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论证的过程。这样做,可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呈现或教师代替学生推演、学生只做观众的低效学习状况,解决学生“记不住”“记不牢”的难题,有效提高学生的识记效果与推演能力。具体操作可以是模式一中的“自学解疑”和“合作探究”,一般程序是先自学后合作,也可以是两者兼而有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
展示质疑——展示代表一般要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师生。组员与组长享有同样的话语权。为了节省时间,后发言的代表只阐述与前面代表不同的意见,或补充不全面的内容。重要目的在于解疑、普惠、强化。学生或教师可以立即解决提出的问题,也可留待“点评总结”环节解决问题。
尝试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成果展示”中的公式、定理等结论公布后,就需要在解决问题中得到验证;另一方面“成果展示”中没能完全暴露的学生理解问题,需要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查实。这时,教师公布预设好的习题组,让学生尝试独立作答。这样,学生有的可以尝到“甜头”,增强自信;有的可以反馈问题,认识不足;教师还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拓展迁移——拓展是在教学内容、生活运用、解决方法等方面的延伸。拓展可以提供新的问题情景,更能够充分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迁移能力。所谓迁移,是指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景中的运用,并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和新技能的形成。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成分,并且培养学生有效地把这种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情景中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为迁移能力。拓展训练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更是发现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绝不能忽视这一点。这个环节,训练内容有生成,有预设。生成内容是在前面环节的训练中师生共同罗列的不能彻底解决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预设内容是有经验的教师长期积累的学生在新情景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预设一些问题或习题组,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课本以外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应对“活题”和“难题”的能力。
纠错提炼——习题组做完后,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讲解、互评和讨论,然后教师公布答案,让学生订正答案并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评价。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尝试实践”所得,运用“展示质疑”中的一般结论,予以讲解或点拨。学生提出的实在“不会”的问题,即生成问题,教师一般不做直接讲解,要引导学生分析错因,找出根源,及时纠正,汲取教训;引导学生提炼已知结论,并使之更加完善,更为精炼,表述准确无误;必要时教师对“拓展迁移”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讲解,强调提炼有关知识理解、掌握、应用中的常见错误。
中高职衔接课程主要是一些专业课程。《采购管理》是中高职衔接的一门专业课程,以此课为例,该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一般采用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知识考核和素质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考核主要是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小组讨论、实践调研及完成各个项目设计、软件操作的情况;终结性考核为期末考试或综合项目;素质考核主要是针对一些案例题目和实训题目进行测验。
同行对《采购管理》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经营,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等等。评价标准主要是学校教师自行设定,行业企业对课程评价的意见很难体现在课程教学中。
2 物流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评价中的问题
2.1 课程评价与企业需求有差异
很多中职和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是学校教师设定。实际操作在考试中占比非常低,且很多实际操作都是在教室简单模拟完成的。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异。现在很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也尽量按照物流类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来设计,但由于评价制度和评价手段没有企业人员的参与,学完专业课程的毕业生初到社会上难以胜任高技能型工作。课程的实用性大打折扣。见下表物流专业核心课程重要度和满足度调查。由表1可见,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满足度普遍偏低,说明学习内容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异,采购管理与物流概论两门课程为满足度预警课程。
2.2 课程评价与素质教育要求有出入
《指导意见》要求中高职院校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目前物流专业课程评价来说,更多的还是理论考核,实践项目苦于没有场地或者设备或者足够的师资难以实现考核,这很难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全面综合发展的高技能毕业生。现行评价使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考前突击,无法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能力更是难以发挥。中高职课程在一体化衔接后要考虑课程评价体系应该能对学生素质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针对不同特长和素质的学生应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
2.3 评价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多元化发展
物流类课程考核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绝大多数都是学校老师评价,老师们都是给定一个一统标准,按照表现依次打分。学生干部、活跃分子更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多数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以体现。此外还有针对某一实践项目进行学生互评和自评,但前提是要给学生充分讲解项目评价标准,以使互评和自评结果客观化,这种评价得分在课程总分中占比太少。学生毕业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部分成绩不好但其他方面突出的学生上升空间或许更大。究其原因,就是学校的课程评价模式只能测验学生对死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不了其适应性及综合素质。
2.4 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衔接度不够
许多中高职院校引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学校技能鉴定系统,如中职生要考“物流员”,高职生要考“助理物流师”等,还制定了若干保障措施,将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考证制度联系起来。然而,职业院校一贯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并没有因为技能鉴定考试的加入而更新,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助理物流师考试,名义上考核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部分,但考核形式仍然是两张试卷,这还是难以考核出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即使通过考试,也未必就达到了技能鉴定系统要求的质量,得到社会物流企业的认可。
3 职教集团中中高职物流管理衔接课程评价思路
3.1 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引入多元评价主体
评价模式单一,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评价的一个难题。职业教育集团应发挥资源整合优化作用,给职业院校课程评价提供多元评价主体。学校和企业不断推进合作,职业院校聘请专家们到校任教或者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课程评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改变仅由在校教师评价各专业课程的模式。还可以将物流类部分实践课程搬出课堂,到企业去上,由企业教师给予评价。周期性组织集团内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企业专业、行业协会、科研团队、学校教师共聚一堂,共同分享典型院校产学研结合案例以及借鉴较好的课程评价方法。
3.2 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评价中
现在的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一般是对应学历的学生报考相应职业资格,简单的交费考试拿证,仅以通过率考核学生。这种模式可以适当改进,比如可以将职业资格考证的内容细化到各核心课程中,采用单元式教学和模块化考核,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相应的工作领域,学习完后对每个领域进行考核检验,每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考核就获得相应学分,学分累计到预定标准即可换取职业资格证书,认定职业能力合格。
3.3 将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融入到课程评价中
职教集团的专业人士可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物流行业职业资格进行分解,同时到企业去调研物流岗位职业标准,改革核心课程体系。新设的课程体系要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调研分析出中高职物流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报告,在职教集团或者社会保障部门的牵头下,统编中高职一体化教材与企业岗位需求、与考证内容符合一致。学生毕业时不但获取了“双证”,而且真实拥有了职业能力。
3.4 构建职业院校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5-03
一、引言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规定,为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授课效果,需要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然而目前,虽然各个高校都在建设精品课程,并且都将教学录像上网,但是却存在很多录像画面不清晰、播放不流畅等问题。而且,网络的传输能力有限,如何在有限的传输能力上播放更高质量更流畅的视频录像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流媒体技术正是能够很好解决这些问题的一项技术。基于此,本文将探讨流媒体技术在精品课程中的应用。
二、精品课程录像建设标准及现状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10版)中规定,系统需符合国际标准,如流媒体采用RTP、RTCP、MMS、RTSP等流媒体协议。服务器端视频文件建议使用RMVB、RM、WMV、ASF、FLV或AVI格式,编码方式采用Mpeg-4标准,使用流媒体服务器对外。建议视频格式采用至少总比特率为300kbps、帧速度为30fps、大小为320*240。客户端能够支持Windows Media Player或者RealPlayer等常见媒体播放器,用户可交互地选择播放音视频课件,并可对音视频课件实现播放、暂停、停止、跳跃等功能。[2]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近几年来,各个高校积极申报精品课程,陆续在网上了教学录像。最初这些录像大多采用单机拍摄,画面比较单调,清晰度也相对欠佳。后来,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大多采用多机位拍摄,然后进行编辑,最后再成网上流媒体格式。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专门建设一个多媒体录播教室来录制精品课程,这种录播系统将教师上课的实况和屏幕录制下来,然后以流媒体的形式输出,直接可以作为精品课程申报使用。[3]目前上网的精品课程录像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有的录像加载很慢,缓冲时间很长,导致用户没有耐心等待;有的录像虽然加载很快,但是画面很不清晰;有的录像没有快进或者快退,无法实现跳跃功能,只能一口气看到底等。
三、流媒体技术概述
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互联网上播放的媒体格式。流媒体技术是指将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收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技术。它是一种解决多媒体文件播放时网络带宽问题的“软技术”。流媒体的数据流随时传送随时播放,这种流式传输方式不仅使启动延时大幅度地缩短,而且对系统缓存容量的需求也大大降低,极大地减少了用户等待的时间。[4]
流媒体实现的关键技术是流式传输。用户(Web浏览器)通过HTTP/TCP与Web服务器交换信息,获取流媒体服务清单,用户从中选择相应的流媒体服务后,向媒体服务器提出相关请求;然后客户机的Web浏览器启动相应的媒体播放器,通过RTP/TCP从媒体服务器中获取流媒体数据,实时播放。在播放过程中,客户机的媒体播放器需要实时通过RTSP/TCP(UDP)与媒体服务器交换控制情息,媒体服务器根据客户机反馈的流媒体接收情况智能调整向客户机传送的媒体数据流,从而在客户端达到最优的接收效果。[5]
四、流媒体技术在精品课程中的应用
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录像的质量和播放速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流媒体技术在教学录像制作与过程中的应用使得教学录像的质量和播放速度都大大提高,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一一阐述。
(一)流媒体文件格式及相应播放器的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网上播放视频要求的提高,流媒体文件格式越来越多,每一种流媒体格式文件都需要有相应的播放器才能够播放,因此制作者在教学录像时,应考虑到客户端电脑是否安装了播放视频文件所需要的播放器和XVID编解码器,一般在制作教学录像页面上需要提供相应播放软件的下载链接或说明,特别是使用了最新编码技术的视频一定要作相应的说明。[6]WMV、ASF格式文件是微软公司开发的流媒体格式文件,需要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才能够播放。RM、RMVB是Real Networks公司开发的流媒体文件格式,需要RealPlayer才能够播放。FLV即Flash视频,它文件通常较小,下载较快,在网上播放起来也比较流畅,因此,FLV视频文件在网上用得越来越多。FLV视频需要客户端装有Flash Player才能够播放。
在服务器端,教学录像制作与人员需要将流媒体视频嵌入到网页中才能够让用户方便地通过打开某个网页来直接浏览视频。将WMV、ASF、RM和RMVB格式视频嵌入网页的方法相对简单,只需在网页代码的相应位置插入具体代码即可,这里不再赘述,下面只探讨一下如何将FLV视频嵌入网页。将FLV视频文件嵌入网页中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为将FLV视频导入到Flash软件中,并输出为SWF文件,然后在网页中插入该SWF文件。第二种方法为在网页中直接插入FLV视频。Dreamweaver 8提供了在网页中直接插入Flash Video的方法。在Dreamweaver中新建一网页,选择“插入|媒体|Flash视频”,弹出“插入Flash视频”的对话框,在相应位置选择具体的FLV视频并做一定的设置即可。
(二)WMV格式的视频不能快进快退的问题
到网上的WMV格式的精品课程视频,很多都存在不能快进或快退的问题。这是因为该WMV文件里面的时间索引数据损坏或者不存在,所以不能快进,也不能退后、任意时间跳跃等,只能一口气从头看到尾。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处理工具“视频修复器”修复或者重新建立时间索引,一种是把该文件转换成MPEG、RMVB等其他流媒体格式。
(三)视频不清晰或者播放不流畅的问题
在网上播放精品课程视频时,经常会发生视频加载很快但却不清晰或者视频虽然很清晰但加载却很慢的情况,这是因为原始视频在转化为流媒体格式时比特率(码流)选择不合适。一般建议转化视频时,考虑到某些较差的网络环境,比特率选择200kbps左右,这样可以使视频质量和播放速度达到一定的平衡。如果网络环境较好,传输速率很快,比特率可以选择300kbps甚至更高,这样在保证播放流畅的情况下,可以让学习者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学录像。
(四)用户不同情况的适应问题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范围大,用户的水平和层次具有多样性和不可预期性。因此,编码时应尽量采用便于学习者使用的文件格式。目前,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用户众多,一般安装该操作系统的电脑都会装有Windows Media Player,因此,对于WMV和ASF格式的精品课程视频一般用户都可以播放。另外,由于越来越多的电脑上面都装有Flash Player,而且FLV流媒体格式的优越性也日益凸显,因此,FLV格式也成为精品课程视频格式的一个不错选择。
另外,精品课程的用户众多,用户的网络情况也多种多样,为了适应用户不同的网络情况,可以采用微软公司Windows Media Technologies的多比特率智能流功能,它可以自动检测网络状况并选择合适比特率的流媒体文件。那么在制作流媒体文件时,就必须使用多比特率对视频进行编码,创建包含以不同的比特率编码的多个流媒体文件。一般而言,考虑到学习者使用的网络带宽不同等因素,可同时选择低、中、高3种比特率。为了避免编码后的文件过大,同时选择的比特率不可过多。[7]
五、结语
精品课程录像是申报精品课程的一个必要环节。现在国家规定精品课程要实现全程上网,就是要把精品课程全部制作成教学录像放在网上,让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制作精品课程录像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在制作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时,应充分利用流媒体技术,在保证录像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录像的播放速度,让更多的人共享到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DB/OL].
http:///new/zhengce/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ID=13
[2]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10)[DB/OL].
http:///details?uuid=9cb10d55-1267-1000-088e-5ef033508626&objectId=oid:9cb10d55-1267-1000-088d-5ef033508626.
[3]吴锦荣.高校精品课程录像制作的技术分析[J].华南金融电脑,2009,(4).
[4]马武.多媒体技术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罗云峰,朱秋萍.流媒体通信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数据通信,2002,(6).
[6]陈俊,舒晖,王以伍.谈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10).
[中图分类号] R32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c)-0130-04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而上海地处国际大都市,对外交流则更为广泛。上海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每年都接受大量留学生,因此全英语教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校留学生教育相较其他院校而言开始的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校是教育部首批认定的100多所接受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大学。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持续拓展,我校外国留学生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接受海外大学的交流与进修生。其中,来我校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进修的大多是从事医疗器械与食品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这些留学生大多来自肯尼亚、卢旺达、叙利亚、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他们来到中国前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汉语培训,因此,进入学校后主要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学生以必修或者选修的方式学习[1]。关于对工科学生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笔者已经有所阐述[1]。对留学生的解剖学教学计划基本上参照我院研究生要求执行,但在教学、考试方面的要求稍低。本文将人体解剖学在工科留学生的全英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进行阐述。
1 目前教学现状及遇到的困难
1.1 语言交流障碍
我院留学生多来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英语应用能力比我院一些教师甚至还强。比如有一名印度留学生,在英国有3年的研究生经历,还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过英文文章。但在教学过程中仍会遇到困难。第一个问题是留学生的口音很重,把国际音标的清辅音 t、k、p 读成浊辅音 d、g、h。而教师大多接受的是标准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教育,从没有听过带有口音的英语。因此,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留学生用带有浓厚的当地口音的英语与教师的“中国式口音”混杂起来,造成“你讲的我听不懂,我说的你也不明白”的情况,使得彼此交流经常会产生误解,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二个问题是人体解剖学课程的专业术语多而生僻。全身骨头就有206块,肌肉就更多了,有600多块,再加上身体九大系统各个部分的器官,需要记忆的单词以千计数。这其中很多单词非常生僻,如头侧部耳上方叫“颞部”,胳膊又分“臂部”和“前臂部”等。即使是专业教师也要花大量时间去记忆这些专业术语的写法和发音,这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
1.2 文化和素质方面障碍
我院留学生在教育体系、教学理念、课堂组织上和中国学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堂学习上有一些困难。目前,我院留学生中人数不多,因此,常把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放在一起上。这样的小班课程能明显感觉到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非常认真主动,布置的作业不仅能完成还能提出新的想法和问题,老师常常会因为利用很多时间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使教学计划无法按时完成。而一些留学生则不愿学习,上课时间概念不强,经常迟到甚至旷课。这些问题和他们自小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关,因此要求教师能够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
1.3 教材缺乏,课时限制
工科留学生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材选择方面还有一些困难。目前国内并无明确的针对工科专业学生的人体解剖学教材[1],而我院使用的教材多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教材。当然针对工科留学生的全英文教材就少之又少了。目前我院对留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由国内人编写的双语教材。这个教材与国内中文教材相对应,教师使用起来较方便,但对于那些英语接近于母语的留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另外,这些教材多是为医学专业学生而编写,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医学的留学生而言,学习起来困难重重。除了教材方面的困难,课时方面也有所限制。人体解剖学课程在医学院的课时相对较多,内容丰富,总学时约300学时,其中理论课程包括有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实验课为尸体解剖和观摩,以动手操作为主[2]。而工科专业留学生的人体解剖学总共36学时,且没有安排尸体解剖和实验课[3]。与医学院比较[4],教材相同的情况下,课时却压缩了将近1/4,在学习的时候常感觉重点不突出。而我院的研究生虽然课时相同,但大多已在本科上过医学基础等相关课程。工科专业留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医学基础课程,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与那些已有基础的学生相同的学习内容,是相当困难的。
1.4 教师工作量和回报的矛盾。
全英语教学的教师工作量大:要找英文教材、重新编写教材、备全英文课件和练习口语。在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付出比平行中文课程多好几倍的工作量。有人曾做过统计:中文课程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为 5∶1,而全英语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为 20∶1。既然全英语教学备课时间要多出4倍,那么回报是否也同样加倍呢?现实情况恰恰相反。目前全英文教学的工作量计算与一般课程教学工作量是等同的,甚至在申报一些教学奖项上也有偏颇。大学的教学奖项大多偏重于本科教学,而针对研究生则很少。这种政策上的偏重极易导致教师不重视全英语课程,甚至出现申报全英语教学的教师寥寥无几。目前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以科研为主,例如我校对教师的考核情况,其中科研比重甚至占到一半以上。年底考核,晋升职称更是直接与科研挂钩。教师使用大量的时间去备课,却在教学效果、课筹、工作量计算上都不如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显得回报比率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优秀的教师无法全心全意的进行全英语教学的探索和改革,甚至抵触全英语教学。
1.5 教学手段缺乏
与医学院校不同,针对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理论课为主,实验课为辅。我院本科生的人体解剖学课程理论课时为48学时,辅以实验课时16学时[1,5]。而留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就更简单了,只有36学时的理论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教学形式欠丰富。一门本应以动手操作和观摩为主的课程,变为以教师讲解为主,这让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教师顾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纲规定内容,因此难以讲的很深很透,更谈不上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了。
经过以上多方面的分析总结,针对工科留学生的医学课程全英语教学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对本教研室而言,全英语教学尚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通过与同行专家的交流,经过对存在问题的仔细分析,笔者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解决方案。
2 解决方法
2.1 勤练内功,加强师资选拔与培养
从同国际接轨的方面来说,应加强全英语教学的培训和锻炼。匮乏的师资是长久以来困扰全英语教学的一大问题。师资的培养需要长久的计划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应加强师资的选拔。鉴于医学课程与英语专业跨度较大,所以最好的师资莫过于经过专业英语培训的医学专业师资。本教研室教师均为医学专业院校毕业,且有多一半的教师还曾到国外访问交流,在教师资源上还是有优势的。这些教师如果加以专业英语培训将会是非常好的全英语教学师资。其次,重视师资培养。医学专业授课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当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英语口语与听力的熟练应用,所以对医学专业教师的培训应放在这两方面技能上。当然,最好的培训方法莫过于采取出国培训的方式。最后,还要增加双方沟通。关于语言障碍方面,我院留学生与医学院留学生的语言习惯很相似[6],如英语水平较高、知识面广、口语带有浓厚的口音和大多是清辅音和浊辅音分不清。只要抓住这些特点,加强自身英语口语能力,经常与留学生交流,掌握他们的发音特点及表达方式,这一障碍是可以克服的。另外授课教师还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留学生的本国文化和习俗。在备课方面不仅仅简单的背诵英文教材,更应该精通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使得在课堂上能够用英语准确熟练地解释学生提出的问题。近几年,我校在全英语教学师资培养和英语培训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如设有全英语教学课程项目和国际师资课程培训项目等。每年会选送一批人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修英语,这些措施使得教师的全英语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本教研室毕竟开始全英语教学时间短,加上受汉语母语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很多方面还在摸索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仔细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强记解剖英文词汇,用英文写教案和制作课件,通过这样的教与学,全英语教学能力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2.2 改编留学生人体解剖学课程教材
面对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内容陈旧及辅助材料不足等缺点,应适当地进行教材的补充和编写。积极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最新的医学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以此来扩充并更新日常的教学内容[7-9]。因我院留学生大多为研究生且英语水平较好,对这几批留学生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但英文原版教材往往价格较贵,将给这些来自不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带来一定经济负担。因此,可从学校图书馆借用外文原版教材,也可根据情况采用电子版英文教材。目前给留学生使用过《understanding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Sylvia S主编的原版教材,电子版使用的是《Gray's Anatomy》等教材。当然除了改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学技巧,可增加一些教学视频和手术录像等。这样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取CBL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果。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适当减少专业术语量和难度。注意内容的选择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做到既完整、连贯、全面,又能够突出重点,同时还要形象生动。突出与留学生相关专业的联系。
2.3 制定优惠政策,解决付出与回报不匹配
全英语教学要付出成倍的工作和付出,如果长期的辛苦努力得不到回报,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关于教师的工作付出得不到回报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国内部分学校已经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中山医学院采取的是提高留学生班上课的基点和课筹,大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侧面上激励教师参与留学生班的教学。为了解决根本问题,他们还提出,在各个高校是否能够把参与本校全英语教学作为晋升或者考评的必要条件[10]。我校目前对全英语教学的支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提高全英语教学基点。我校计算教学工作量以教学基点为基础,根据理论课时和所选学生数浮动。计算公式为理论教学工作量=总学时×[教学基点+(选课人数-40)/选课人数]。一般课程教学基点为1,而全英语课程教学基点为1.5。②设立专门全英语教学示范课程和精品课程。目前本校已开设有针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校级全英语示范课程以及市级全英语示范课程,这些课程均有相应的基金支持。③对全英语课程予以科研项目支持。本校设有校级全英语核心项目,上海市设有市级全英语示范项目等,均有大量经费投入。这些政策支持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但毕竟是小范围,要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委和学校等相关部门还需要设立以下长期政策:①增加全英语课程基点。②设立全英语精品课程。③把全英语教学也加入职称考核评定。④加设全英语课程的科研项目。
2.4 进一步改革教学形式和方法
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选择最适合工科专业全英语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以及对于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的课堂调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我校教学课件均已采用多媒体课件,可适当增加一些教学视频和手术录像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并且医学基础课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安排观察临床手术、解剖动物等实践性内容,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果。如德国海德堡生物塑化机构制作的视频《anatomy for beginners》简单易懂,适合初学者,很适合作为留学生的课堂辅助材料。②采取以CBI为主导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方法。CBI教学法[11],即基于内容教学法,是国际公认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之一[12]。CBI教学法的使用是把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最优手段之一,可以大力推进该教学法的使用与研究[13]。本教研室采取的措施是每次设一讨论主题,课堂上以“圆桌型”座位方式,有小组讨论和整组讨论等形式[14]。如讲运动系统章节部分,安排讨论的议题是“腰椎病的预防和治疗”。先安排四个小组分别进行内部讨论,然后进行组间讨论。这种学习方式较为自由,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对于老师的要求较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否则会影响讨论效果。
CBI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有一些技巧:①用最直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组织学的兴趣。医学基础课程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和结构的学科,首先要介绍医学术语,在介绍人体结构时要在特定的姿势和状态下,如介绍解剖学的3个面:水平面(将结构分成上下)、垂直面(将结构分成左右)和冠状面(将结构分成前后)。教师拿一面包,指导学生用小刀从3个面将其切开,帮助其理解。医学基础课程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和结构的学科,牵扯到大量专有名词,很多词汇生僻,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比如胳膊叫上肢,大腿叫下肢,屁股叫臀部,上臂屈侧肌肉叫肱二头肌。笔者采取让同学们点读的方式,当学到消化系统时,让学生在身体表面点读出消化道的起止点;当学到运动系统时,让学生在身体表面摸到骨头,并念出该骨名称。②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用比喻的方法引领学生理解结构功能。如理解肺的通气,把肺泡比喻成气球,肺通气的动力则为吹起的力量,阻力则为气球回弹力。经过这番比喻,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便迎刃而解。③用极大的耐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留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我国学生不同,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不习惯填鸭式的中式教育,喜欢在课堂上随时发问。在全英文教学的初级阶段,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可以要求学生们将不懂的地方标记下来,课后集中讨论。下课后,他们会问很多问题,内容甚至超出医学基础范围。教师都予以耐心的解释,即使遇到一些难题当时解决不了,教师也会搜索相关资料,下次课堂继续解答。这让笔者深深体会到要克服语言障碍,耐心和爱心在留学生教育中更显重要。④科学记忆法帮助记忆。医学基础专业词汇繁多,在教学中教师常常用一些歌诀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在给留学生教学中则采取了总结记忆法。每章节最后,都把功能相关联的专业名词串连在一起,方便记忆。
3 小结
笔者在人体解剖学全英文教学中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教师的英文表达能力有待加强,以便扫清交流障碍;教学方案、教材要改革和改编,对工科类学生应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制订出符合他们需求的学习计划[5],更好地开展工科专业留学生全英语解剖教学。本教研室在操作过程中采取了加强教师自身培养、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等方式,对全英语教学有所帮助,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改进。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和内容上的改善,相信全英语教学会越来越专业。但对工科类留学生全英语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已有一些经验,还要继续摸索提高全英语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15]。虽然大多数本科也设有英语教学,但目前大多为双语教学。全英语教学主要针对留学生,但留学生人数毕竟有限,全英语教学要有所发展,还要面向众多本科生和研究生。人体解剖学全英文教学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展开,我们期待同仁们不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共同进步,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也期望高校、教育委员会等相关政府部门继续加强对全英语教学方面的支持力度,使全英语教学走向专业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王艳,陈昌乐.如何给非临床医学生上好人体解剖课[J].中国医药导报,2008,5(9):90-91.
[2] 宋敏,曹更生.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13,17(15):242-241.
[3] 刘建斌,童小华.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尝试[J].华章,2013,8(8):183.
[4] 王军,刘健华,原林,等.解剖学“大爱无疆、无语体师”医学人文教育创新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J].解剖学研究,2013,35(1):65-67.
[5] 王艳,随力,蔡文杰,等.工程专业人体解剖学发展思路探讨[J].心理医生, 2011,5(9):821-822.
[6] 倪世容,倪似愚.医学留学生病理生理学全英文教学的体会[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25(11): 2282.
[7] 张洁,靳二虎.留学生影像诊断学见习课全英语教学的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5):394-395.
[8] 王玉,黄光英,张明敏,等.我校全英语留学生班中医教学的问题及思考[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3,5(1):53-54.
[9] 王璇,吴蕴棠,黄国伟.留学生营养学全英语教学实践和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7):168-169.
[10] 何文智,杨军辉,陈安,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全英语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7,13(7):131-132.
[11] 马璟,杨世艳,唐莹.CBI教学模式在航管专业大学基础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9(3):45-46.
[12] 何广惠,江卫华.理工科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培养途径—CBI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3,10(1):74-77.
[13] 张丽华.CBI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9(4):262-26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3-0138-02
一相关概念
(一)体育课程一体化
体育课程一体化主要从四个维度展开: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其中,纵向衔接是指上下学段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应具有有序衔接性,重点是课程内容的衔接,纵向衔接是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的焦点。
(二)一体化研究界定
研究以中职体育课程提高期对标本科体育课程应用期,以中职体育课程专项化对标本科体育课程个性化。聚焦中职体育课程与本科体育课程的有效衔接,研究上海市交通学校中本贯通物流管理专业的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内容,探讨体育课程一体化。
二、研究依据
(一)政策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6〕27号)中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具体要求的重要举措。
(二)理论依据
体育课程衔接是中本贯通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内在必然需要。中本贯通是中职与本科两个学段前后衔接的序列:前一学段是后一学段的铺垫和基础,后一学段是前一学段的延续和发展。两个学段的体育课程衔接为统一整体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本贯通体育课程。体育课程衔接是优化中本贯通课程功能的需要,通过有效衔接使两个学段的体育课程功能一体化组合,实现功能的最佳发挥。
三、体育课程一体化视域下上海市交通学校中本贯通物流管理专业体育课程现状调查分析
(一)学生对待体育课程态度现状
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部分中本贯通物流管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较低,有自卑、叛逆、厌学、纪律观念薄弱等现象。通过调查(见图1),仅有40%左右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表示喜欢体育课,远低于同龄高中学生,还有部分学生过于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
同时,还发现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体质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见下表)。综合两个调查分析,中本贯通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体育课程存在参与度较低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缺失合理、合宜的体育课程培养方案。
(二)体育课程内容缺乏职业性
中本贯通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將来是从事运输、配送、仓储、物流市场开发等工作,无规律大强度劳作、无规律休息可能是常态。因此,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体能的需求特征,将职业体能训练渗透到体育课程中,开发相应的职业体能训练内容应是中职体育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遗憾的是,目前的体育课程在此方面的内容较为缺乏(见图2)。
(三)体育课程专项化程度发展不足
通过横向比较(见图3),我校开设的专项化体育课程项目较少,不足上海市中职校专项化体育课程的1/4。同时,中本贯通物流管理专业体育课程与专项化的要求有差距,在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还存在欠缺。
(四)体育课程缺乏系统连贯性
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及体质健康管理需要经过长时间系统、连贯的学习及训练,但在中本贯通模式下,体育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存在先天不足和客观局限(见图4)。中职与本科学习之间缺乏整体规划,这就造成了3年中职与4年本科学习之间的体育课程内容衔接困难、前后脱节,知识点零散重复,无清晰的教学主线。
四、体育课程一体化视域下的建议对策
(一)中本贯通体育课程目标的衔接
首先,从年龄发展的特点来看,中职学段应以发展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能,培养职业身体素质为目标主线;本科学段应以能实际应用、形成良好体育素养,巩固职业身体素质为目标主线。同时,由于两学段的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不同,每学段相应的教学目标层次应有所区别:中职的课程目标以促进提高,发展专项运动能力为主;本科的课程目标以实际应用,满足个性化体育运动需求为主。
(二)中本贯通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1.贯彻“健康第一”的精神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可见,“健康第一”是中本贯通两个学段体育课程内容必须遵循的逻辑起点。
2.中职与本科体育课程内容的能级递进
按照体育课程目标衔接的设计,中本贯通的学生从中职学校升入本科院校,将面临学习的体育课程内容从专项化递进到个性化、从掌握专项运动技能递进到应用运动技能、从发展职业体能递进到巩固职业体能、从培养体育素养递进到形成体育价值观,这些递进是能级的跃迁,设计一体化的中职与本科体育课程内容时要注重能级递进。
3.大力发展学生职业体能是中本贯通体育课程衔接的重点
中本贯通培养的学生除了要有专业岗位能力外,还应具备较强的体能,表现出与岗位作业操作密切相关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等身体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夯实身体基础。因此,中职体育课程与本科体育课程,都应把大力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作为内容建设的主线,是中本贯通体育课程衔接的重点。
4.建设符合学生不同年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的体育课程内容
中本贯通体育课程内容建设要符合学生不同年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实现有效衔接。中职学段的学生对具体、可操作的动作技能有着比较强烈的兴趣,但学习抽象理论知识有一定困难;随着年龄增长,本科学段的学生逐渐具备学习抽象和复杂知识的条件。因此,在中职学段,应注重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项技术技能的培养;在本科学段,应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技术、技能方面的应用。
(三)建立中职与本科体育教师的交流互动机制
课程考试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同时又具有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和反馈与激励的作用。因此,考试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确定考试的内容与方法,正确发挥考试的功能,既关系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又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我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数学目标,既区别于一般本科院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又不同于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它要求在兼顾学生理论基础之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针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工程流体力学》,我们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课程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探索。
通过《工程流体力学》的学习,学生应熟悉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水力计算方法,掌握一定的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流体力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工作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该课程对学生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普遍反映难学。这不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乃至日后工作都造成较大影响,而且使期末考试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而且需要对课程考试进行改革,以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
一、传统考试存在的问题
1.考试方法单一
该课程以期末笔试考卷作为主要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最多是将平时上课的考勤记录纳入考核成绩当中。单一的笔试试卷的弊端是机械死板,强调对基本概念与原理记忆的考核,忽视了对应用能力的考核。学生习惯了教师考前划重点,突击复习的备考模式,基本靠死记硬背获得高分,对课程的知识体系根本没有理解,更不可能有综合应用的能力。
2.考试内容单薄
教材是教师命题的主要范围,教材以外的知识往往被排斥在命题范围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主,在考试内容上仍依赖教材,不出学生没见过的题目,必然会使学考分离,也扼杀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试形式固定
期末的考试形式无非闭卷与开卷两种,但《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如果只以一种形式进行考试,必然会缺失对课程某种能力的掌握程度的考核,考查得不全面。
二、改革考试方式的研究
1.增加实践环节考核
考试不应只局限于教师对学生传授的基本知识理论,可根据课程与专业特点,增设课程实践动手环节,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比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将部分章节留给学生自学,查阅资料,撰写报告,比如孔口与管嘴的出流问题,教师适当引入研究方法,提出某工程应用要求,由同学自学完成各种管嘴的分析、计算,提出应用策略。
2.丰富期末考试内容
对于期末试题的内容,不再拘泥于教材,更贴近于日常生活。例如问答题中有这样的题目: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试用伯努利定律解释其中的道理。再如选择题:当陨星在天空中下坠时,其划过的白线是什么?备选答案有流线、迹线、等势线、等流函数线。以上两道题新颖生动,比单纯地考查伯努利定律和流线与迹线的概念更具有创造性,更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考试内容上也应适当体现油气储运的专业性,比如可以在拱顶罐模型上考查静力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在输油管线上考查水头损失的计算,等等。
3.完善期末成绩评定
考核总成绩中适当比例计入期末试卷成绩、小测试成绩、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课后作业、课前提问、平时出勤成绩,综合评定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只占50%,其他五部分各占10%。对于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通过闭卷形式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题型可以是填空、判断、选择、问答和简单计算。通过开卷形式考核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可为一些综合性的计算题和分析题,如:简单管网的计算、简单管网系统运行工况的分析等。对学生容易不认真对待的作业和出勤两项,做出详细的规定。在课后作业方面,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次作业。如果发现作业雷同,此次成绩记为0分。每缺交1次作业,直接扣3分;缺交3次作业,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在出勤方面,缺席1次,直接扣3分;缺席3次以上,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多元化全方位地评定学习成绩,不但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保证公平公正性,降低考试的功利性。
三、考试改革的实施与探索
新的考试方式在油气储运09级与10级实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上课无人缺席,同时杜绝了不交作业及抄袭作业的现象。(2)学习热情高,效果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善于思考,与教师的知识探讨增加。学生普遍反映对于流体力学知识的掌握扎实全面,在日后专业课的学习中受益匪浅。(3)整体成绩与08级对比有所提高,及格率升高,优秀率升高。
新的考试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增大教师的工作量,这就要求教师有更多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在考试改革实施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所以在已尝试的考核方法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使《工程流体力学》的考试更能促进学生平时努力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的优与劣,并且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M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183-02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optimization of AC speed regulation system of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 link
Wen Na Liu Chengwei Fang Hongbin Xie Qinghai Huang Liang Wang Guili
(Hebei Institute of Machinery Electricity,Xingtai Hebei,05404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rse electrical specialty"AC speed regulation system"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describe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concrete method of analysis;curriculum integr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effect.
Key Words:AC speed regulation system;Curriculum reform;Inverter
1 《交流调速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交流调速系统》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交流调速和变频器的相关知识与实例,课程的应用性很广。在讲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问题一直是困扰教学的一个难题。由于课程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与PLC、单片机等其它有理论、有实物的课程不同,在PLC、单片机等课程教学中讲理论就是介绍硬件的构成及开发、程序的设计方法。而调速课程的理论侧重在调速原理、控制思想、系统构建;实践环节则重在变频器各种功能的使用,两者内容相对独立。若按正常教学进度,往往讲授了半学期,学生甚至还没接触过变频器;而配合实验进度,就要打断理论教学,穿插变频器的功能讲解,讲课内容跳跃,过渡生硬,理论与实践难以配合。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整合不够科学,搭配尚不默契,运作不善创新,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力作用。因此,如何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学,如何将实践环节中融入理论知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交流调速系统》课程调研情况
2.1 《交流调速系统》课程调研方法
针对课程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对我院电气工程系毕业生就业单位以书面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主要就用人单位对交流调速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对我院开设的交流调速系统课程的需求进行调查,调研内容包括:现在所采用的调速技术、利用调速技术所要达到的效果、目前所使用的变频器、用到了变频器哪些功能、哪些设备用到变频调速技术、我校交流调速课程哪方面知识需要加强、与哪些技术或设备配合使用。调研对象主要有企业管理人员、技术员、操作员、业务员等。本次调研共发放了调研问卷65份,共回收63份,其中有效问卷60份,无效问卷3份,调研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3%。
2.2 《交流调速系统》课程开发调研分析
(1)各用人单位调速技术应用现状。
包括现在所采用的调速技术、利用调速技术所要达到的效果、目前所使用的变频器、用到了变频器哪些功能。调查显示,变频调速技术应用广泛,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均涉及到该技术,利用变频调速技术可以达到节能、自动化、提高质量、提高舒适性以及减少维修的目的。目前所使用的变频器多为西门子系列、三菱系列、安川系列的变频器,我院开设的交流调速系统课程教学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用人单位所需相关能力分析。
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所有被调查者均肯定了《交流调速系统》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认为《交流调速系统》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备的专业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交流调速技术与应用、变频器原理、电路分析、模式选择、安装操作、变频器应用等职业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交流调速相关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课程设置及课程目标均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更侧重理论,部分教学内容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
3 《交流调速系统》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整合
3.1 加强电气类专业《交流调速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
调查显示,目前我院交流调速系统课程教学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对交流调速相关知识的需求;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交流调速技术和变频器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掌握交流调速技术和变频器的使用成为电气类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项职业技能。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加强课程所对应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因此,《交流调速系统》课程已成为构成培养电气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加强《交流调速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满足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及学生就业工作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重新修订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交流调速系统》课程的教学学时重新进行分配,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上增加了在实训室教学的比例。
3.2 合理地选取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教学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选择工程实际相一致或贴近工程实际的教学内容作为项目进行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实际的工作任务和相关的职业能力要求相关联,并按实际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进行项目设计和任务选取,每个工作任务要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应在真实的或仿真的工作情境中展开,要将课程相关理论知识分解并逐层深入地植入实训项目中,让学生在项目的进行中实现职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积累。我们选择对自动控制设备检修员、机电设备维护人员等所可能涉及的工作,包括:变频器参数设置、安装、故障排除、电机控制、运料车运动控制、管道压力控制、机床加工控制、上料车加减速控制等,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以“变频器操作、安装、维护”工作过程为主线、“项目化教学”为手段、“真实设备”为基础,将变频器原理、电路分析、模式选择、安装操作、变频器应用等内容融合项目教学中。
课程还进行了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整合。选取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应用技术”两门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与“交流调速系统”课程进行整合,作为本专业综合性项目课程开发的切入点:选取合适的工作任务,使之能包含三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从而实现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将课程分为9个项目,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训练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完成项目的制作、调试、设计,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积极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自信心,使教学过程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3.3 加大实践环节的投入和开发更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项目
要加强学生职业的能力,就必须加强课程相关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课程实践条件和实践项目的开发愈发重要,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要考虑到课程教学的需要和贴近工程实际,要有高度的真实性或仿真性,实训装置应更贴近工程实例,教学内容分散到各个实训项目中。为此,实训室新购置了配有三菱A740、西门子MM420等变频器,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更贴近工程实际的设备,并在课程的学习中学以致用;课题组教师积极研究实训设备的利用和实训项目的开发,现已编写出适应课程教学的校本教材,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贴近工程实践的项目,将不同变频器以及变频器的各种功能及实际运用融入所开发项目,并在相关实训设备予以应用,在项目的实施上也更接近工程实际,编写了各个项目的工作任务书及相关资料,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4 结语
结合近几年的实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课程的整合基本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新的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推进,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色,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全体师生和企业的认可。对于将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物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及服务水平与从业人员特别是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全
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国内外物流业务必将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及相关服务市场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级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专门人才。
一、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物流系统中的从业人员既要承担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具体的物流活动,又要对系统中的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进行管理,并履行物流计划、质量控制、技术支持和经济管理等职能。因此,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
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在物流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据测算,现代物流主管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占其办公总时间的30%左右。即便普通的物流管理或操作人员,各种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网络通讯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日常工具。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现代物流强调功能整合。随着企业竞争程度的加剧和竞争范围的扩展,物流整合的范围也突破了行业和部门的界限,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对物流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人际沟通经常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其职位相称的专业技能。根据工作性质和层次的不同,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可分为管理决策型、理论研究型、理论应用型和实际操作型四种类型。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宽带”加专业方向――突出适应性。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制四年。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专业平台、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五大模块,充分体现出“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
课程内容紧跟市场需求――突出实用性。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因此,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许多新兴交叉课程。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可操作性。我国的物流管理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在校内建立了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结合我国物流管理本科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点,就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如“物流配送实务”、 “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等课程就十分适合多媒体课件制作。进行现代生产仿真实验。针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某些课程在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无法实际操作的困难,尽量组织学生到仿真实验室上课,直观地进行仿真模拟实验,目前主要有flexsim仿真软件。推广案例教学手段。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专业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以基础扎实,适应面宽,注重能力培养为特色。在具有工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侧重塑造既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能力,又适应企业物流管理,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管理、经营、决策的高层次复合人才。通过四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熟悉信息基础技术;具有较强专业实物运作能力;受到物流技术基本训练;了解物流法律法规,能在物流管理领域从事全过程策划和管理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
物流人才的职业层次。现代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型、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职业定位对应的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职位层次带。同时,由于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岗位设置分工不细,商业连锁店的店长同时可以是配送调度员或报关员,也可能是仓库主管。因此,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宽带”型与应用型,讲求“宽口径”和综合型。其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重在转化能力的培养。既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又要得到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生能够找到相应的专业岗位,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物流人才就业岗位群与能力结构。从物流运作的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的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物流网络服务器管理等岗位群。这些岗位群各有区别,需要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和课程优势,培养学有专长、独具特色的毕业生群体。
2.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社会导向原则。与产业界的密切配合,是实现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为此,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必须有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在实施过程中宜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能力本位原则。这里所说的能力,不该狭义地误解为只是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 能力本位(Competence-Base)就是指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能力本位思想构建课程体系,目前已为众多物流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采用。
学生主体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因素”,如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机、需要、能力、情感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最有效、最投入地学习。
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如何选择课程内容,也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主要应考虑适应性、系统性、现实性与前瞻性、职业性与理论性及“以学为主”。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环节是保证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必要保证,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就是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具体讲就是要采取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加强教学实验和项目训练提供基本条件,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利用多种物流管理手段(技术的或管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2l世纪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基于此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科学的、可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的集中实践环节内容及基本要求包括:认识实习、基础软件设计、管理学课程设计、邮政物流规划设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配送规划设计、物流综合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从04级西安邮电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运行情况来看,效果良好:认识实习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基础软件设计提高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管理学课程设计促进了学生对管理理论和管理领域软件系统的应用开发能力,邮政物流规划设计使学生对邮政物流的程序和特点有了深入的认识,提高了运用所学物流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学院信息与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