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3: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题基本研究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8]FOAF[EB/OL].[2013-09-25].http:///.
[19]BIBO[EB/OL].[2013-09-25].http:///.
[20]FABIO[EB/OL].[2013-09-25].http://essepuntato.it/lode/http:///spar/Fabio.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4(b)-0167-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level, and to evaluate the college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more scientific and more perfect index system,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level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In this paper, firstly, it collects the views of 10 experts of university of TCM by questionnaire, after three rounds of consultation, design the schoo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is match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secondly, after two rounds of modification, it collects the data of judgment matrix of 17 experts by questionnaire and get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matrix data obtained in each index system; thirdly, it writes a solver (m function) used for integrating judgment matrix of all experts to get best weight by matlab, and input the matrix data of all experts into the matlab according to a corresponding format. Results Matlab program was run to obtain the index system weighting coefficients, weight of five first stage indicators: management ability and level was 0.1932, development capacity was 0.2030, talent development was 0.2078, scientific research was 0.1981, soci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as 0.1978. Conclusion Various indicators in the index system are complementary. In those five first stage indicators, management ability and lev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llowed by development capacity, talent develop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University performance; Index system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已有时日,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矛盾日益突出。伴随着对办学质量的持续关注,办学效益问题也成为政府、教育界和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如何用有限的办学资源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是各高校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命题。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成为办学主体。高校二级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一所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因此,对二级学院进行绩效考评,判断其办学的效益与水平,不仅可以帮助各学院改进、优化办学工作,帮助学校发现二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还可以检测学校的资源配置合理性,推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效益和治理水平。要发挥绩效管理的工具作用,首要的是出台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校内办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在各院校不断的实践中日趋成熟,但仍需要一定的理论研究以进一步增强其科学性。本文以地方中医药院校办学实际为基础,构建有特色、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校内办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供同类院校借鉴参考,务实推进中医药高等院校办学效益提升。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课题组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采用背对背的问卷方式征询中医药院校10位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经过三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意见趋于集中,最后设计出符合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办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见表1。
2 采用AHP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本研究采用AHP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AHP是由美国的运筹学家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把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是一种将决策过程的定性与定量因素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正互反矩阵、计算,得到因素之间重要性大小的权重,据以支撑决策,具体步骤如下:
2.1 判断矩阵的构建
设有n个因素α1,α2,……,αn,对目标层有影响,要比较它们对上一层某一准则或者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指标所占的比重,既是把n个因素对上层次某一目标的影响程度排序。
AHP中,未知的是整个指标体系的综合权重,但是两两因素的比较确是可以已知的,这是AHP的中心思想。通常比较时取1~9尺度(表2),用α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则有:
A称为判断矩阵,表示评价指标,α表示评价元指标,αij即表格中的数值表示αi与αj相比对于上一层指标的重要程度。本文需要构建的判断矩阵有24个。
2.2 数据收集
使用“地方中医药本科院校校内办学绩效考评体系”指标相对权重专家调查问卷,经过两轮修改,共收集17位专家的判断矩阵,得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矩阵数据,其中某位专家的判断矩阵原始数据如下:一级指标间的相对权重判断见表3,二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判断见表4~5,三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判断见表6~7。
2.3 数据处理与相对权重求解
本文采用matlab软件处理数据,matlab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如C、Fortran)的编辑模式。
使用matlab编写一段求解程序(m函数),用于整合所有专家判断矩阵得到最优权重,将所有专家判断矩阵按照相应格式录入,运行程序得到最终结果,见表8。
3 讨论
以上计算结果,5个一级指标中,人才培养的权重最高,为0.2078,之后依次为发展能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管理能力与水平,这与地方中医药院校办学实际相符。
首先,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核心职能。地方中医药院校应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一主线进行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不断丰富人才培养内涵。在该一级指标下,培养质量、育人环境建设以及教育理念权重相对较高。这说明: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面向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需求,紧扣在校生质量、学生满意度、毕业生成就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关键环节。而育人环境建设是高校的重要软实力。中医药院校更应营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育人环境,提高育人实效。同时教育理念更新是坚持办学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其特殊规律,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发展能力与科学研究指标权重居于第二层级。在高校办学历程中,各二级学院的发展能力,即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是大学发挥职能的基础,是办学的基石,是内涵发展的动力所在。只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发挥重点学科与学位点建设、重点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才能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科学研究是大学强校之本,是培养优秀人才、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科、学位点、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传播传承文化的重要方法,决定了其在高校办学绩效中必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目前不少省份已先后将发展中医药作为强省之策。地方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密切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各二级学院作为基层办学主体,要在完善科研机制、搭建一流的科研平台、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最后,管理能力与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两个一级指标虽然权重靠后,但不可否认的是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缺一不可的。一所大学整体的管理能力与水平是整个学校办学的保障,不断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是各二级学院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二级学院应鼓励师生“走出”校园,积极开展校企、校院合作交流,促进政、产、学、研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对社会的技术与智力支持;积极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教师出国学习和交流,扩大双语教师队伍。
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帮助学校更清醒地自我认知、自我评估和自我修正,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提升办学水平和治理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力。
[参考文献]
[1] 宋健.高校办学绩效的构成及评价[J].当代教育理论于实践,2014,6(5):31-33.
[2] 林春树.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要素绩效投入模式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5(8):61-64.
[3] 曲涛.“211工程”高校本科教育绩效实证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1(4):45-56.
[4] 苏伟洲,张勇,姚亚平,等.基于DEA的高校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15(19):159-162.
[5] 朱善国,杨昕,刘风玲.中美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J].人力资源,2013(8):106-108.
[6] 谢梅,李强.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研究--基于产出滞后效应的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5(5):46-54.
[7] 姜彤彤,武德昆.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绩效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39-42.
[8] 黄丹凤,杨琼.英国高校内部绩效管理模式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2):87-93.
[9] 赵银善,董海茵,马国泰.基于层次分析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J].职业教育,2015(9):8-11.
[10] 岳辉.高校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26):37-38.
[11] 李诗琪.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模型及应用--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和层次分析法[J].教育学术月刊,2015(10):47-52.
[12] 李宣海,薛明扬,王奇,等.上海高校分类绩效评估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1-5.
[13] 吕世彦,郭德红.大学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60-63.
[14] 王平心,殷俊明.高等院校内部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5] 张南星.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16] 樊秀娣.校内院系办学绩效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学术版,2007(Z1):55-59.
[17] 章大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18] 余进,陈维进,王弘,等.层次分析法在确定评估体系指标权重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2):44-47.
[19] 金志龙,李端妹,金莹,等.地方科研机构绩效考核指标及其权重计算――基于专家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对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2):103-105.
[20] 王鹏,彭元伟,全美杰,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和谐校园评价指标权重确定[J].科技教育创新,2010(14):244-247.
[21] 章涤凡,段万春.基于审美教育理念的中医创新人才素质指标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0,8(4):108-113.
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包括课程“基本结构”——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的教学和课题研究教学两个组成部分,前者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可采用交往教学法,后者分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和课题研讨三个阶段,相应可采用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本文具体谈谈这些教学法的操作。
一、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
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主要是交往教学法。交往教学法是教师按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提炼出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运用交往教学方式与学生共同生成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交往教学法要求:
1.树立课程的“基本结构”观
知识教学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但知识教学并不等于系统灌输。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经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说,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个基本结构,掌握一门课程的关键就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我们认为,大学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就是构成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只要掌握了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就掌握了该门课程的精髓。因此,学科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系统地给学生传授课程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
2.树立“交往生成”的教学观
在知识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一直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间接经验,因此“传授”是最好的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知识增长和废旧速度的加快,有限的教学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系统地传授知识”了。因此,“交往生成”教学应运而生。所谓“交往生成”教学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民主和活力的“空间”里,以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为基础,通过平等的交往共同生成知识并发展能力的教学。“交往生成”教学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径。
3.善于提炼课程的“基本结构”
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是课程的“骨干”,教师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对于提高“交往生成”教学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做好这一工作: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包括学科理论的功底、教育理论的功底和科学研究理论的功底;二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包括对学科性质、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学生需求的把握;三要有精湛的教学内容构建技术,包括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的识别技术、组合技术和表达技术等。
4.善于运用多样化的交往教学技术
交往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交往教学技术组合的群集概念。其目的是要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生成新知识、养成善良的“人性”和培养创造能力等。当前教师必须掌握交往的传接技术、创新思维的激发技术、师生心灵感悟和观点共享技术以及表现评价与行为激励技术。
二、课题研究教学法
课题研究教学法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
1.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
课题研究指导法是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并指导学生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1)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课题的设置必须以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为依据。根据其性质,课题可分为学习性课题和科研性课题。学习性课题是帮助学生学好课程知识并养成相关能力的课题,如拓展性课题(拓宽知识面,培养获取知识能力的课题)、实证性课题(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课题)、案例性课题(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课题);科研性课题是引导学生跟踪学科发展进程并使学生学会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课题,如理论研究性课题、实验研究性课题、调查研究性课题等。根据其研究方式课题可分为自研性课题(学生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题和研究的课题)、导研性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题和研究的课题)和同研性课题(教师和学生共同选题和研究的课题)。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要求、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条件等,教师可以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商讨设置不同的课题。
(2)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是课题研究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研究能力还不足,这种指导尤为重要。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对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二是帮助学生形成合作的研究团队;三是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如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构架论文结构和写作论文等。
(3)反馈学生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反馈对于控制研究过程和提高研究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常常有“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如果教师不经常进行反馈控制,他们可能“随便交差”。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反馈、经常反馈和多形式地反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题研究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
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是学生研究团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体同学和教师汇报的方法。
(1)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准备。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对课题研究教学的意义,一是通过比较竞争压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二是通过成果汇报“表演”达至成果的共享;三是通过课题汇报提高学生的表达、组织和合作能力。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准备主要包括:做好汇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包括论文材料、参考材料和汇报过程中的安排材料;选好课题汇报的表现形式,如学术报告、新闻、案例模拟等;做好汇报过程的策划,包括角色分工、手段选择、氛围营造、互动安排等。
(2)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组织。第一,教师要说明课题研究的意义,激发学生认真听取汇报和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第二,教师要提出听取汇报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课题汇报的质量和效果;第三,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纪律,确保课题汇报的顺利进行。
(3)课题汇报的总结和课题研讨。课题汇报结束后,教师一方面要根据课题小组的汇报就课题研究的质量、参与合作情况、课堂互动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进行商讨和激励式的总结和评价;另一方面要根据课程要求和课题特点,拟定研讨的题目并布置各课题小组做好研讨的准备。
3.课题研讨教学法
课题研讨教学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就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以生成知识和共享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
作者简介:胡建旺(1967-),男,山西灵石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吉兵(1981-),男,湖北宜昌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70-02
“信息融合技术”是为军械工程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考试课,共32学时。本课程以最优估计与滤波、不确定性推理、多目标决策等理论为基础,研究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指挥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信息融合的基本概念、功能结构模型、数学基础、运动目标的状态估计和数据关联、机动目标跟踪、图像融合、态势评估、威胁估计、身份识别与融合、多目标决策、多传感器管理等等。
信息融合技术交叉技术多,理论发展快,应用范围广,使该课程成为很多研究生的首选课程。近三年来选课人数都在20人以上,这就对授课质量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要满足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研究广度。
信息融合技术的抽象性、复杂性和交叉性使得传统教学存在着理论深度难以把握、应用领域过于单一和研究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授课质量的提高。为此,教学组在总结多年授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特点引入了课题研究式授课模式,并将其与传统的讲授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式教学是指教员根据课程内容和研究生专业方向设计专题性研究课题,引导研究生分析课题、研究课题、解决课题、分享课题,使研究生通过研究掌握课题相关理论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研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课题为目标,引导研究生完成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新性,通过研究过程提升研究能力。考虑到信息融合技术贴近前沿,发展迅速,算法众多,应用广泛,适合采用课题研究式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式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包括检索资料、阅读文献、理解原理、推导公式、仿真实验、分析总结等能力,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融会到一个小型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提高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为将来的学位论文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提升问题分析能力
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问题分析能力,这是一种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论,从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描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问题牵引式的研究实践可以塑造这种能力,而传统的讲授和实验则很难达到效果。
3.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为了学而学达不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只有在充分掌握现有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反复试验,推陈出新,才能实现一定的创新,这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课题研究式教学优势明显,但要达到预期效果,需要授课教员具有更深厚的功底,并进行更充分的准备。在准备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该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授课教员来讲,要尽量将课程内容与自身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通过科研实践对信息融合理论进行诠释和印证;二是对研究生来讲,尽量将课题研究内容与自身科研方向结合起来,利用科研基础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深入性。
2.自学与引导相结合
课题研究式教学以研究生自学自研为主,但教员必须对关键环节进行讲授和指导。课题研究之初,教员应对研究中可能用到的信息融合基础知识和理论进行集中讲解;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员应对研究生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辅导;研究结束应组织研究生进行总结交流。
3.验证与创新相结合
“信息融合技术”课程中的研究课题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课题有所区别,除难度较低外,选题上也更强调对现有理论和方法的总结和吸收,在此基础上,鼓励研究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可用新理论新方法解决老问题,可挖掘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等。
三、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信息融合技术”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6个步骤,如图1所示。
1.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主要是指授课教员根据研究生基本情况和自身研究领域设置一定数量的研究性题目,这是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基础。常见课题类型主要包括理论验证型、解决问题型、经验总结型、探究新知型等。理论验证型主要是对于某些理论和方法,采用证明、仿真、实验等方法予以检验论证;解决问题型主要从拟解决的问题出发,通过广泛阅读、深入分析、小心求证,找到一种适合该问题的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经验总结型主要是对现有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归纳,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和结论;探究新知型在现有理论和方法基础上,通过改进、综合、融合等手段,形成新的更有意义的理论和方法。课题设计完后,教员要指导研究生选择合适的课题。
教学组通过仔细研究和经验总结,将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课题大致划分为六个方向,如表1所示。研究生可从中选题,每个方向的选题可作为一组,组内成员可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2.方案制订
研究生选题之后,首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保证后续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研究方案要指明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实施方案、拟采用的关键技术、初步时间节点、预期研究成果,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等等。教员应对研究生的研究方案进行审查,确保切实可行。
3.基础准备
基础准备阶段主要由教员讲授信息融合的基本知识、各个研究方向的基本问题和解决思路以及实验验证和仿真编程的基本方法,为学员后期研究打下基础。课题研究式教学并非完全没有讲授内容,而是少讲、精讲,讲基础内容和共性内容。
4.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研究生能力水平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研究生要根据具体问题,检索相关资料文献,广泛阅读深入分析,充分掌握课题的研究现状,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来解决课题中的相关问题,必要时还需对原有的方法进行改进。研究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对于每一个结论,都应找到充分的论据。理论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必须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理论研究阶段,教员应对研究生提供全局指导和方法建议,引导研究生找到最佳方法和最优途径,并对阶段性成果予以检查,确保课题研究的稳步推进。教员可安排同组成员集中答疑和交流讨论,促使研究生相互借鉴,提高效率。
5.实验验证
实验是理论研究的延续和补充,是检验方法正确性和合理性的重要手段。信息融合技术涉及到很多算法,如滤波算法、关联算法、不确定性融合算法等,非常有必要也很适合采用仿真实验的方法予以验证。实验可以对实际问题进行建模仿真,也可以利用实际系统数据来检验理论方法。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研究生的问题建模能力、实验环境搭建能力、实验程序设计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教员可以集中介绍一些典型的实验方法和仿真工具,为课题研究建立一定基础。
6.总结交流
总结交流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通过总结,可以归纳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还可以梳理存在的问题,对以后的课题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以及学过的和没学过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进一步激发灵感,开阔思路。总结交流之后,形成较完善的学术论文形式的研究成果,作为课程完成的依据。
四、结语
采用课题研究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善授课效果,提升科研素质,但在实施工程中必须精心准备,认真钻研,分工协作,灵活应对,保证授课秩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泉.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中图分类号:72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以下简称《科研方法》)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素养、增强教师实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科研方法》课程的实际开设效果来看普遍存在问题,甚至被许多学生称为是教育类课程中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一、《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指导思想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
自英国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理念以来,迅速成为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引领教师通过反思实践教学,并通过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升教学层次和水平,是现代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科研方法》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因此其应该直接为教师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成为研究者做好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准备。
从实际的状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由于缺少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不会做科研,这成为阻碍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技术性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教师从认识上对于这一理念的认可度还不够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教师教育课程在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现在教师教育中的《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多数限于科研方法一般性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实际技能性的训练重视不够,使得课程的教学在脱离了实际的科研训练之后变成了抽象的理论讲演。学生在学完了《科研方法》课程之后,对于如何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仍然无所适从。因此,《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应该紧紧围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基本理念为中心,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教会学生实际的掌握教育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从而最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以此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在训练中求发展
从性质上看,《科研方法》课程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特征的课程。其目标应该从总体上既需要服务于学生认知思维层次的提升,引领学生的认识达到理性的高度,同时也需要关注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具体的教育问题研究能力。《科研方法》这两方面的性质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成人的学习往往更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对于绝大多数参加继续教育的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工作而学习是其基本的学习动因。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学习思潮在学生的学习中影响深远,“有用的就学,没用的不学”也成了很多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取舍的主要标准。虽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是面对现实情况,与其否定这种思想的存在,不如在承认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做出适当引领和改进。因此,立足于学生具体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掌握,并逐步引导学生思维朝纵深化方向发展,应该是此课程开设的基本逻辑。
二、《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实施策略
(一)“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
《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一般需要先开设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其课程的开设一般在继续教育活动的中后期。这与学生后期完成的毕业论文在时间上有衔接的可能性。因此,在《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可以考虑将学生的课堂训练作业与其以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课程作业和毕业论文粗制滥造的现状,为毕业论文写作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研究方法》课程课堂训练的积极性,以此提高科研训练的质量。从可行性角度来分析,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其性质来看就是在完整的参与某个特定的课题的研究。而《科研方法》课程在“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的独立的从事课题研究。以完整课题研究的形式作为《科研方法》课程的训练内容
以对学生的科研素养的提升能够起到一个全方位的训练。因此,采用“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课题研究就成了联接《科研方法》课堂训练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桥梁和纽带,使学生在实际参与某项课题的实际训练过程中,既强化学生在《科研方法》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同时也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训练的具体实施策略
在具体课题训练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科研训练的质量,可以从教学考核这一方面加大对学生课堂教学训练在学分考核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各类高校都有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相关政策,课题训练可以利用学生参与学校学生科研立项的机会,鼓励学生将科研立项与课题训练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题训练的积极性。在实际的课题训练过程中,以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中心,结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1.课题分解、逐一实施
一项完整的课题研究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过程,即课题的选择(选题)、课题的论证(开题)、课题的完成(结题),而其中又可以具体的分解为:课题的选择与界定、文献的检索与分析、研究计划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成果的书写、研究结论的论证等阶段。这一过程与《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基本一致。因此,在学生的课题训练过程中,可以将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和任务让学生分阶段的完成,并结合《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的内容进度逐一的予以实施。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训练进一步强化《科研方法》课程内容的学习,对课堂所学内容做出及时的巩固与练习,同时将整个课题研究活动分阶段的逐一实施,有利于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2.量化打分、层层推进
在将一个完整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步骤之后,为了保证各个阶段性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水平,需要按照课题研究的进程在各个不同的任务之间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局面。学生在完成各阶段具体的任务时,只有上一个环节的任务完成了,并且顺利通过特定的考核,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强化考核对于整个课题完成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课题训练的实际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训练质量,需要对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做出单独考核,并予以打分。在打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等级制,但是无论如何需要建立一个考核的退出机制。以便让那些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合格的作业重新接受练习,直到这个环节合格了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研究。这样操作可能会使不同的学生在整个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进度会出现个别化的差异,但是为了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却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训练作业个性化的一种体现。
3.结题验收、强化考核
在课程结束之际,通过课题分解、层层推进的方式,学生的课题训练任务也基本接近尾声。此时所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结题验收,并对其整个的研究活动进行考核打分。结题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可以让学生写书面的结题报告和结题论证来完成其课题的结题工作,也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模拟参加结题活动中的答辩工作。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结题方式,严格考核在这里至关重要。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可以为学生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上进行推荐发表,或者推荐到学校相关的刊物或学报上发表,以此激励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而对于整个的课题研究活动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帮助机制和惩戒机制,让其通过帮助获得提高并能够在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成立课题组。
2、2001.11——2002.1开题、评审、修改。
3、2002.2——2003.2实验、明确要求。
4、2003.2——2003.4初步总结。
5、2003.5——2004.12归纳模式。
6、2004.1——2004.6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二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三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四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五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六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1.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制定出课题的研究计划,课题研究就有了明确、清晰、可行的思路。课题研究计划明确规定了研究范围和目标,具体规划出整个研究步骤,研究者就能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研究。如果没有研究计划,盲目地凭感觉去瞎碰,绝对不可能获得科学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也不可能顺利进行。有的科研课题确定后便无声无息,或半途而废,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研究计划。
2.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使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
研究课题必须具体化、可操作。如果对课题有不少想法,但是不知如何使课题具体化,使课题研究可操作。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是使课题具体化、操作化的中心环节和必要步骤。在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去实施具体研究。
3.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
如果说,设计蓝图、制定工程计划决定着一项工程的质量,那么一份教育科研计划也直接关系到一项课题研究的质量、研究价值乃至成败。有人说,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就等于完成了课题研究的一半。
4.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
有了课题研究计划,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对照计划检查 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按期取得阶段性成果?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也有了依据。
5.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有利于协作研究:是保证明确研究人员职责范围、内部协调、工作同步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制定好课题研究计划,可以使教育科研奠定在目标明确、任务明确的基础上,使课题研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科研计划的基本结构
尽管教育科研的课题众多,所用的具体科研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课题研究计划的基本结构大体是一致的。
教育科研计划的基本结构是:
1.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2.研究的目的、意义;
3.研究内容的具体化表述;
4.研究的方法、途径;
5.研究对象和范围;
6.进展的步骤(阶段任务、目标)、进度;
7.成果的形式;
8.课题组成员分工;
1.国内学术界对于该专题的研究尚停留在理论层面。
2 .理论研究尚处初始阶段,未形成系统。
3.实践研究范围狭窄、层次较低、流于表层。
(二)微观层面
1.基于现状,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教师缺乏“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意识,理论学习和理性实践较差。
2 .一部分学校教师,在理论学习方面缺欠系统性,导致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难以持久、连续。
3. 一部分学校教师具有“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意识,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但在研究探讨方面尚欠缺深度广度。
4.“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及操作模式处摸索阶段,不够清晰。
5.有些探究课程的设计侧重模拟真实情境鼓励亲身体验,由于课程的受众――学生的接受能力具个体差异,不排除个别学生有知识结构片面化的可能。
6.合作学习模式较为粗浅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度。
7.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寓教于学的一整套模式尚未形成,探究失去“物质准备”。
8.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已形成被动接受知识――依赖教师讲解的心理模式。
9 .教育资源缺乏,研究性学习难以开展。
10.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社会氛围、条件以及全民意识尚不具备。
鉴于此,我校于2002年选择《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之实践研究》作为科研课题,以期在学习、借鉴国内教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教育各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运用以及创新。
二、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小学教育探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策略、操作模式。
(二)研究内容框架设计
1.重点。
2.一般。
3.初步探索。
(三)研究思路
1.课题的理论依据。
2 .对已有成果的综合整体运用,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广泛搜集整理及运用之中的扬弃,对每位参与调查的教师教学亲身经历和独立体验课题进行研究,旨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课题研究能力。
(四)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三、研究结果
(一)开展《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之实践研究》
课题有效提高了参加课题教师的素质
1.基本做法。
在《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之实践研究》课题的调研过程中,作了两方面工作:一、组织相关教师参加,独立体验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二、聘请专家教授和专业人员,根据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对参加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
2.取得的成果。
(1)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有提升。
(2)培养出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二)开展本课题研究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有帮助。
1.基本做法。
四个方面:一、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走“提炼-完善-运用-打破-扬弃”之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良性循环基本成型;二、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客观规律,找出“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缺失的原因,培养学生自己提出“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三、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交互和开放性,使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科学素养及情感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过程中得以统一;四、在探讨、表演、实验、竞争、矫正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2.取得的效果。
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明显增强。
(三)探索出了小学开展探究性教学的途径、策略与操作模式
1.基本途径
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课内铺垫课外延伸,课堂内外共同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2.基本策略
心理引导,方法指导,构建真实情境,引发弹性、积极思考。
3.基本操作模式
“五环节”流程如下:
“四自主七步法”
(1)“四自”―― 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探究,创新,实践,发展。
(2)“七步”―― 课堂教学基本范式。
1)创设情境,激欲求动。
2)预习质疑,确定问题。
3)个体学习,自主探究。
4)组际探究,合作交流。
5)自由表达,评点展示。
6)自主实践,解决问题。
7)拓展提升,激励创新。
“三环五步”
以上四种教学模式的各环节可以线性展开,可以循环递进,可以用其中的某几个环节,可以完整使用;可以单节课使用,也可以多课时连上;可以课堂内外联通使用,也可以课外单用。与常规传统的教学有本质的区别,但又与各种优秀的教学传统和方法策略没有冲突。
四、几点思考与设想
(一)思考
1.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互补
2.注重先期主导,循序渐进,允许“描红”
3.价值定位。
4.问题解决为主,课题研究为辅
(二)设想
1.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1)让广大教师的所有课堂都以探究学习为主,多种学习方式并存,形课堂新格局。
(2)让广大教师熟练掌握“模式框架”,并不断运用、完善、创新。
(3)继续在《承德教育研究》刊物上开辟“探究教学课堂案例与设计”园地,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或案例”打造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
二、研究成果
(一)通过课题的研究,开发出校本英语阅读和口语教材,并探索出编写和使用该教材的方法
1.开发出九年一贯制校本英语读物,总结出选编该教材的方法
课题组从一批原版英语阅读资料中筛选出一套供小学和初中学生使用的英语系列读物——《英语阅读选编》共9册。课题组总结出选编该教材的基本方法:
(1)明确各学段现行教材的主要内容:课题组通过组织集体备课,将一至九年级英语教材的话题、词汇、语法项目分别列出,并参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相关项目内容进行了增删。
(2)明确各学段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对阅读内容的需求:课题组通过访谈英语教师和学生,了解一至九年级学生对英语词汇、语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英语阅读能力基本情况以及各年级学生熟悉或喜欢的话题,为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
(3)明确选材的基本原则:课题组将校本阅读教材定位为现行课本的阅读辅助材料,因此选编本教材的原则应与现行教材编写的原则基本一致,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4)确定各学段校本读物的内容:根据对现行教材、学情的调查结果,读物内容的选择原则上跟各学段教材的话题、词汇量和语法要求一致,同时兼顾不同年级熟悉或喜好话题不同而有所侧重。
2.探索出使用九年一贯制校本英语读物的基本教学活动形式
为配合该教材的使用,课题组设计了系列教学活动:一是每周一、三、五下午利用读报课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并设置相关问题,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所读内容;二是设计阅读播报等活动让学生复述或讲述所读内容,同时考查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三是布置缩写、改写、仿写等作业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笔头运用能力。
3.开发出校本英语口语教材,总结出编写该教材的基本思路
针对学生离开英语课堂就难以开口说英语的问题,课题组编写了一套英语校本口语教材,帮助学生在校园熟悉的场景中轻松、自如地说英语。课题组总结出编写该教材的基本思路:
(1)明确编写的目的和基本原则:编写本教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开口说英语,因此教材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且内容不宜过多、过难,编写时应遵循简易性、真实性、实用性的原则。
(2)明确教材的内容:课题组将学生在校园中的常见活动情景作为对话背景,选取了问候、告别、致谢、道歉、请求允许、祝愿与祝贺、请求与提供帮助、问路、时间、方位等易于掌握的功能意念项目作为教材主要内容。
(二)通过课题的研究,开发出系列英语课外活动,探索出英语课外活动的评价策略
通过调查各学段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分析和总结本校和其他学校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经验,课题组开发出系列的英语课外活动。主要有竞赛类课外活动如英语单词记忆比赛;表演类如英语歌唱表演、英语短剧表演等;游戏类如填词游戏等;展示类如英语小报展示;集会类如英语角、英语节日联欢等。以下是评价的策略。
1.明确对课外活动进行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遵循目的性原则,避免评价的随意性;遵循公正性原则,避免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遵循可行性原则,避免评价要求过高或过低而失去评价的意义;遵循激励性原则,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和自主发展。
2.明确评价的对象、范围和内容:一是对教师设计的课外活动方案和组织工作进行评价:主要从活动设计的理念、活动的方式以及活动的评价标准、班级学生获奖人数、班级学生参与人数等方面进行考查。二是对学生参加活动情况的评价:针对不同的课外活动,课题组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标准,选拔出优胜学生进行表彰奖励。课题组也对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态度进行评价。
3. 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制定合适的评价标准: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应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英语单词记忆比赛就应采取定量评
价的方法,而像英语作文比赛,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更合适。评价标准是衡量课外活动运行质量和评价工作运行质量的具体规定。课题组制定出《教师参加英语课外活动情况评价标准》《学生参与英语课外活动情况评价标准》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师生将拥有丰富的和共享的网络化学习资源,能实现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网络学习中的师生分离导致教师角色的淡化和教学管理弱化。学生面对纷杂的信息冲击,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良熏不分而迷途不归的不良状况。这时,老师主导作用就显的尤为重要。老师应该是教学策略的设计者,是学习信息的选择与组织者,是教学进程的调度者,是教学效果的评价者。只有发挥教师网络学习的主导作用,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如何发挥教师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主导作用呢?这将是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
二、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以及预期效果。
(一)准备阶段(2004年1月至2004年2月)
组织课题让老师学习相关理论,制定实验方案。
(二)研究阶段(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
个案追踪研究、案例分析、汇集教学案例
(三)总结阶段(2005年4月2005年12月)
案例示范、汇编教学课例、制作成光盘
三、实验方法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奖励办法。
2、组织老师学习理论,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3、结合区总课题的研究活动,组织老师“走出去”,开阔实验视野,调动实验兴趣。
4、邀请专家进入课题作现场指导。
5、组织老师做好个案实验研究,定期召开交流会。
四、组织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刘选举
副组长:张晓燕刘晓伟陈春婷
成员:全远姬谢家碧徐姜年陈苗孙聪
“开放—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方案
华新小学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研究目的:“开放—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是针对目前封闭而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出来的。该模式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为指导思想,将构建起以“开放、探究”为基本特征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实施策略、课堂教学结构、课堂组织形式与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成长”,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构建。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提出依据于现代教育理论中关于“教育模式”的有关理论,有较明确的目标,有较充足的实现条件,体现了一般教学模式的完整性、针对性、优效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因此,它基本具备教学模式的一般结构和特征,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是对现代教学模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应用价值:本课题将通过理论上的不断学习思考与大量的实践探索,构建起较科学的理论体系,从而使之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这样,必将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并最终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本课题的基本概念
开放:本课题的“开放”是教学设计的一种思想理念,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平台,是探究过程中师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必要前提。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学习组织形式的开放、人际关系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等。
探究:本课题的“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讨论交流、验证假设——评价激励、延伸探究等过程,有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正反辩论探究、家校合作探究等形式。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基本内容
研究重点:建立民主、平等、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以学生自主、合
作、探究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分解为以下三个子课题:
1.“开放—探究型”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开放—探究型”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3.“开放—探究型”校本课程研究。
四、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我们将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及预期成果
㈠准备阶段(2004年1月至2004年5月)
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方案,分子课题拟定出具体的操作程序,培训研究人员。
㈡研究阶段(2004年6月至2005年1月)
全面开展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分子课题编写研究报告、总结和操作读物,并定期进行研究情况交流和成果汇报展示活动。
㈡总结阶段(2005年2月至2005年12月)
全面总结,整理、撰写研究报告,形成最后成果,汇编成书,争取出版发行,并接受市规划办的课题研究评估与验收。
六、本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和保障措施
有利条件
1.有一位好校长:校长的重视与支持是课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我校刘选
举校长是一位科研型的好校长,中教高级职称,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管理经验、超前的科研意识、迷人的人格魅力,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2.有一支好队伍:本课题组成员由福田区首批“名教师讲师团”成员2人,
教导处、教科室主任各1人,语文科组长1人、学校“新韵文学社”负责人1人组成,是我校课题研究的豪华阵容。他们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曾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级课题“语文自学辅导”和“个性化作文”、区重点课题“后进生会诊处方”等课题的研究,有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
3.有一个好基础:我校每间教室都已装好电教平台,都可直接连通因特网,
有资源丰富的学校网站,还有藏书近三万册的图书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国内外有关教育模式的研究很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刘选举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管理小组,优先保障课题研究人员的配置、课题经费的发放、课题活动的正常开展等。
2.经费保障:学校将自筹6万元左右保障本课题资料设备的添置、活动的开展、成果的出版发行。
3.时间保障:在课表安排上,学校将保障所有课题组成员每周至少有一小时的集体学习、交流、研讨时间,使课题活动常规化、制度化。
4.学习保障:对本课题组成员,学校每学期将安排一次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活动,以保障本课题的研究能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保障课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高质量和高效率。
七、主要研究成员:
业务主持人:刘晓伟
其他成员:余福添陈春婷谢家碧符静波全远姬徐姜年陈苗孙聪
八、课题领导小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