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3: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从机遇方面看,奥运会筹办对全区营造靓丽温馨的城市环境、欢乐祥和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必将起到有力推动作用,同时加快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十次党代会支持西部地区发展,为石景山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首钢搬迁调整,将极大地优化区域环境,必将为我区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石景山区正处于从传统重工业区向现代化的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转变的战略转型期。我们将紧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8年我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石景山为目标,以办好奥运为重点,以功能区建设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行政能力建设为保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CRD建设步伐,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努力建设现代化首都新城区。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办好奥运为重点,全力做好奥运保障工作。办好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历史赋予我区的神圣使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石景山区将大力弘扬“奥运五种精神”,切实做好奥运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奥运会成功举办。重点抓好奥运场馆改造建设收尾工作;全力打造与奥运相协调的城市环境,做好重点大街、奥运场馆、签约酒店周边和奥运火炬传递路线周边环境整治,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老旧小区的改造进程;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规划和控制大气污染的各项措施,确保奥运期间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大力发展奥运经济,谋划好奥运后场馆开发利用工作,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
二、以功能区建设为依托,全面推进CRD建设。继续实施“一二三六”的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CRD产业支撑体系,落实我区CRD建设行动规划,全面推进CRD建设。“一”,即加快一个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完善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综合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北Ⅰ区一级开发工作,启动北Ⅱ区土地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二”,即加快两个休闲旅游区建设,要加快推进东部现代娱乐旅游区建设,完成若干景区国家4A级初评工作,完成若干娱乐项目的规划建设工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西部生态旅游区建设。“三”,即加快三个产业基地建设,要发展壮大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加速基地成果产业化,全力支持首钢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统筹做好首钢调整搬迁后的产业规划和项目策划,加快推进产业培育基地建设,整合泽洋大厦、万商大厦及南园大厦等一批产业载体,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生产业快速发展。“六”,即加快银河商务区、TSM商务区、北京国际雕塑园地下商务区、苹果园交通枢纽商务区等六个商务功能区建设。
(一)积极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按照上级部门的总体安排,该镇召开了动员大会,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活动办公室: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党员干部都能了解制度、熟悉制度,并按照制度办事,提高了工作效率;集中开展了全镇干部学习研讨活动,组织召开了干群恳谈会,查摆问题,并制定出了整改措施:镇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蹲点调研,通过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撰写了调研报告:对为群众办实事情况进行了公开承诺:开展纪律作风“集中整改月“活动,对机关干部进行警示教育,从严惩处。全镇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干部作风明显转变,业务工作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提高,为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县动员会后,镇党委召开专题党委会进行研究,全面部署此项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业务能力强、工作负责的7名同志组建了4个指导组,配置了电脑、电话及车辆,负责活动具体事项;制定了镇《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学习调研阶段方案》、《实行零掉队方案》、《破解五个难题方案》,确保活动顺利开展:针对农村党员队伍现状,在30多个村举办了”党员夜校”,目前已累计办学习班120多课次:在邯郸、石家庄等地成立了4个临时党支部,开展了寄送学习资料、网上送学、电话述学等学习形式,确保了学习全覆盖。
(三)扎实推进“三年大变样”活动。按照县委、县政府“三年大变样”活动要求,强化了城镇建设管理工作,完善了相应推进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召开了党政班子专题研究会以及涉及村干部群众代表会议,对涉及该镇的“三年大变样”工作进行逐项安排部署,明确工程分包责任人,确保工作有序进展:由各工程责任人牵头,与县级各部门搞好协调,共同推进。
二、以新民居建设为抓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自1978年以来,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现在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特别是加入WTO后5年间,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又有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获得了更快发展。国内制造业领域几乎全部开放,服务贸易业的160个领域中已经开放了100多个,达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2007年,中国吸收外资达到747亿美元,连续15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进出口贸易额达21738亿美元,仍居世界第3位;外汇总额已超过1.5万亿美元,高居世界第1位。这几年中国的对外投资也获得突破性的发展,2007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接近200亿美元,累计已超过1000亿美元,展现出了一个正在“走出去”的发展中大国的崛起。中国在当代世界开放经济的格局中已经转型为一个开放度较高的新兴经济体,这是不用置疑的。
与世界上很多经济崛起的国家相比较,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既有共性,也有其独特性。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开放过程的渐进性。我们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许多领域的制度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出台,都是先试验、先探路,然后再逐步铺开。对外开放区域也是通过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地展开,有效地控制了开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严重挫折。
其二,开放程度的非均衡性。过去30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发展对外经贸活动,过分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开放程度的非均衡性发展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据统计,我国利用外资总量的80%和对外出口总额的近90%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这里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度最高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地区。
其三,开放市场的不成熟性。我国的市场化基础是通过政府主导改革建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远不如成熟市场化国家那样界定分明,在很多情况下政府行为成了推动经济开发的主导力量。而且,政府行为造成国内市场的“行政壁垒”,交易阻隔,产业雷同,使对外开放的市场吸引力也有很大削弱。
其四,开放风险的不可预见性。相对于美国等高度开放国家的开放风险可预见性而言,我国开放风险有更多的不可预见性。这是因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基础还比较弱,处于全球产业分工的低端,同时对外依存度增长很快而又缺乏主导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能力,在对外开放中很容易出现难以预见的风险。
其五,开放环境的打压性。尽管我们抓住了冷战结束后的和平发展机遇,但外部环境并不宽松。从80年代末我国遭遇西方国家的制裁之后,又遭遇到拉美国家的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接着又发生“9・11”事件、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非典”流行疾病,以及当前的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和国际石油价格疯涨等等。
应该说,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实际上是一个与世界开放经济体系不断融合的过程,又不断发生撞击的过程。中国经济正是在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撞击中不断地走向开放,现在已经走出了封闭经济体制的桎梏,进入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当前,中国要不要发展开放型经济已经没有选择,对外开放已不可逆转。可以预见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开放型经济将会出现全面地提速与提升,也将会出现新的或潜在的开放风险,这将是一种基本的发展态势。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之所以会出现全面提速和提升的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国内经济层面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全面升级与优化的发展期,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也正处在由要素驱动到向效率驱动的转型之际。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正在进入效率驱动的上升期,这使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具备了必要的内在动力。从国际经济格局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位,特别是中国与开放度高的西方大国的经贸关系有了长足发展,相互依存的空间明显扩大。据统计,2007年,中国同美国、欧盟、日本的贸易额又创历史新高,分别超过3000亿美元、3500亿美元、2300亿美元。现在,中国已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日本也分别是中国第一、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相互的关联和依存十分紧密,已到了休戚相关、荣损与共的程度。中国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也就成为必然的政策选择。
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在加快融入世界开放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在获得更多收益的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或冲击带进来的风险也会更大,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创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战略支撑点
全面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在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增强我国开放经济的安全性,防范新的对外开放风险,消除各种潜在的隐患。包括可能出现的我国滞留在全球产业分工末端的产业安全风险;对国际资源依赖度日益扩大的资源安全风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生态安全风险;以及资本市场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风险等等。
中国之所以要选择发展开放型经济,当然不只是为了融入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更重要的是要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以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去占领国际市场,整合国际资源,加快中国的崛起。这是我国新世纪的发展目标,也是实现“中国崛起”战略的需要。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呢?或者说如何更全面地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呢?这其实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发展开放型经济仅仅靠扩大外贸依存度是不够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发达国家的开放经济体,首先是建立在自主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的,即使对国外资源、国外市场的依存度较高,但依赖性较低,它们都有国家的强大自主发展力和整体竞争力作支撑。中国入世后,外贸依存度增长很快, 2004年就高达70%,远远高于当年美国的24%和日本25%的水平。尽管这里面有一些不可比因素,关键是推动我国外贸依存度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不是靠国家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而是靠“外资主导”和“出口扩张”两方面拉动,自然也就增大了开放进程中的风险性。如果我们继续推行“外资主导”下的低水平“出口扩张”战略,继续增加对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即使我们采取很多风险防范措施,其风险也不可能防范或消除。
我们认为,要全面地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创建竞争优势,防范开放风险,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重新审视我国对外开放方式与战略重点。在对外开放的新时期,我们需要树立“以我为主”的对外开放新思维。也就是说,维护国家自主发展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对外开放的“命门”所在。我们需要引进外国资本,不能依赖外国资本;需要利用国外资源,不能依赖国外资源;需要进入国外市场,不能依赖国外市场。世界上任何大国的崛起,依靠的都是本国自主发展的实力,依赖任何国家都是没有前途的。中国越是扩大对外开放,越要减少对国外的依赖性,这是我们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基础,也是我们加快创建开放型经济国际竞争优势的基本要求。
要增强自我发展实力,创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还需要寻找和培育对外开放战略新的切入点、支撑点。具体来说,我们需要重新打造三股力量:一是国内市场对国际优质资本的吸引力;二是国内优势产业结构升级的创新力;三是国内大型企业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力。只有把这三股力量不断放大做强,叠加起来,切入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主动脉,转化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内动力,我国经济发展才会排斥对外的依赖性,拥有更强的自我发展实力和整体竞争能力。究竟如何打造这三股力量?如何培育对外开放战略新的切入点、支撑点?这里还需要分别作一些深层次的具体分析:
1. 增强国内市场对国际优质资本的吸引力
中国入世以后,国内市场已面向全球敞开,这只是发展开放型市场的基础,并不是开放型市场的本质特征。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市场,应该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国内需求十分旺盛的市场,应该是一个对国际优质生产要素具有吸引力和配置力的市场。现在,由于我国国内市场需求不足,“行政壁垒”很多,不仅开放度不高,且市场的巨大潜力也未有发掘出来。事实上,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国内大市场这一独特资源,充分发挥好国内市场需求对国际资本配置的影响力,我们在掌控国际资源与国际市场主导权方面就拥有了最重要的战略性筹码。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快增强国内市场对国际优质资本的吸引力和配置力:(1)完善法制市场建设,营造一个统一有序、公平透明、信用度高的市场环境;(2)提高国内市场需求和消费购买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需求对国内外生产要素的基础性调节作用;(3)大力发展符合国际规范的要素市场,加快国内外高端市场包括资本市场的接轨;(4)发挥国内市场需求的规模优势和潜在吸引力,加快世界先进技术项目的引进,依托市场实现合作共赢;(5)进一步采用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和国际贸易规则,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建立既开放又拥有保护力度的市场体系等等。
2. 提高国内优势产业结构升级的创新力
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打造和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开放型产业。目前,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大量外资进入中国,我国产业对国外资本的依附性日益强化,这种趋势应该警惕。我们不能总是按照国外垄断资本利益的需要去调整产业结构,更不能总是停留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要改变我国产业发展的落后状况,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技术创新,维护产业安全,建立起我们民族创新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体系,形成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为此,我们要强化自主创新,以不断提高国内优质产业结构升级的创新力,要着力打通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的通道,着力打通产业链由国内向国外发展的通道,加快我国产业高级化、国际化的进程。具体包括:一要加快国内优势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培育附加值高的传统产业在国际上的独特优势;二要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与消化力度,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国内制造业技术的开发层次和自主创新力;三要进一步扩大对高新技术的投入,集中力量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技术,培育高端产业链,扩大自主品牌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四要选择包括服务业在内的一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创新,促进产业链向国外同业领域延伸;五要努力扩大国家战略性资源产业的海外投资,加快对产业链高端的控制,不断拓展海外产业的国际化领域与市场规模等等。
3. 扩大国内大型企业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力
在当代的企业体系中,国际跨国公司是最具开放性的企业。与封闭型企业相比较,开放型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凭借自己有限的资源优势,能够吸纳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甚至包括全球某一领域的优质资源。以往,我们过多地拘于所有制转型,其实单一的国有制或私有制企业,都不是开放型企业。我们应尽可能地打破单一所有制的封闭性,打破单一地区或国家的局限性,使我国企业建立起更开放的投资主体结构、产权管理结构及产业关联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扩大国内大型企业对国内外资源的整合力和控制力。这也是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方向。从目前来说,我们至少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其一,加快国有资产的优化与重组,尽可能促进同业的国有资本与国内外的社会资源向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集中,突出主业,扩大其主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其二,大力推进国内外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产权融合,充分利用国有资本的规模优势,去主动整合某些跨国公司的产权、技术和品牌资源,建立起拥有相对控制力的国际化企业;其三,努力发展高科技民营企业,通过其掌握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以小搏大,不断吸纳国内外资本,整合国内外的优质资源,使之成长为拥有竞争活力或整合能力的国际市场新型主体;其四,中国已经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应通过参与外资并购和自主并购,实施全球战略,吸纳整合全球资源,提升中国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力,并在与全球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进一步成长壮大为全球性公司。
三、建立健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风险防范体制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较,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弱势在于存在体制,最大的风险也来源于体制。要加快发展我国开放型经济,必须花大力气全面拓展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推动外经贸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针对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来设计其风险防范体制?在这方面我们还缺少实际知识与经验,还需要进一步摸索或实践。依据科学的发展观,结合我国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深入研究开放型经济的风险源及风险形成机制,并着力推进开放型经济体制与机制两个层面上的转变。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经济市场化的运行规律,在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基础上,来建立健全一套更加科学系统的、更适应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的风险防范体制。具体来说,至少应在以下诸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第一,建立健全外经贸促进与管理的法律体系,尤其要按照国际规范和国内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尽快修订完善我国现有的外经贸法律法规,建立起以法律为基础的、更加完整的进出口效益约束指标和监控机制,以减少政府的行政控制,形成更加开放、有序、竞争、高效的市场体系。
第二,加快建立合理保护国家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健全产业发展基金制度,搞好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设。对重点扶持的战略出口产业和涉及贸易救济的产业,都要建立跟踪机制与评价制度,鼓励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以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品结构升级。
第三,建立和完善国家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体系,特别是要建立起形式多样、配置合理的石油等战略资源储备制度和预警体系,包括处理危及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要加快海外资源多元化投资,确保海外重要资源的稳定供应渠道,减轻进口资源价格变动对国内经济的伤害,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尽可能降低“资源安全”风险。
第四,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绿色环境标准及生态安全监控体系,发展“绿色贸易”,特别是集中在产业低端的生产企业和资源性出口企业,要加快建立进出口预警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要通过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环境付费政策,迫使企业必须支付环境成本,约束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或向生态型企业转变,从源头上防止发生重大的危害生态安全的事件。
第五,逐步建立更加完备的资本市场开放体系和金融资本监管机制,当前要加快改革外汇体制,完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避免国外短期资本的冲击,防止国内金融资本泡沫膨胀。在改进金融监管和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建立起对进出口贸易的完整金融支撑体系和公共财政体系,并相应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和储备货币化,进一步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第六,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完善针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模式,避免为追求出口数量增长而牺牲劳工福利乃至国家整体福利的做法。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健全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因发展外经贸而产生“贫困化”,避免社会利益阶层分化而引发的社会危机。
宁夏沿黄经济区是宁夏乃至西部地区的重要战略地带,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较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010年3月,总书记到宁夏考察时明确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沿黄城市带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加快推进宁夏沿黄经济区建设,不仅对于实现宁夏及周边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且对西部地区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创新和示范意义。
1、加快推进沿黄经济区建设的基础条件
“沿黄经济区”紧靠黄河中上游,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引黄灌溉地带,集中了宁夏水、光、热等核心资源。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310亿吨,居全国第6位,是西部水资源和煤资源结合最好的地带。宁东煤田含煤面积约3500平方公里,是中国13个重点开发的亿吨级矿区之一。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
2、加快推进沿黄经济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2.1 这是立足区情实际促跨越的需要
有水就有灵气、就有生机、就有活力。古往今来,世界主要城市都是依靠大江、大河、大海而建设、而兴旺、而发展。俗话说,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流经宁夏的区域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精华地带,可以说,宁夏唯黄河而存在、依黄河而发展、靠黄河而兴盛。沿黄经济区利用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沿黄地带集聚十座城市的优势,倾力打造西部最具潜力、最有特色、最有魅力、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沿黄城市带(群),显现出一幅“黄河玉带缀玉珠,玉珠落玉盘”的美景。
2.2 这是统筹城乡发展促协调的需要
从发展阶段来看,宁夏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宁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不能形成新格局的制约因素。从宁夏发展实际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住房条件、发展机遇、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上。建设沿黄经济区是宁夏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促协调的突破口,承载着人民群众渴望发展的新期待、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新愿望。
2.3 这是优化发展模式促转变的需要
沿黄经济区地处黄河上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占黄河灌溉之利,得国家支持之策,结群众勤劳之果,享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千百年来,沿黄城市致力于发展传统产业,解决了群众温饱,但守着金碗喝稀粥,群众生活并不宽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10年间,宁夏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区情实际的兴区富民发展路子,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少生快富和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宁夏虽是一个小省区,但如果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能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迸发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小省区也能办成大事情。
3、加快推进沿黄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抢抓机遇、科学决策是加快推进沿黄经济区建设的前提
加快推进沿黄经济区建设,加快建设以银川和吴忠为核心,石嘴山和中卫为两翼的城市群。在城市发展上,瞄准国际化大城市,做大做美银川,增强龙头带动力和区域辐射力;科学定位石嘴山、吴忠、中卫沿黄骨干城市功能,制定大县城、特色镇的发展思路,构建以沿黄城市带为核心区,大县城、重点镇、中心村点线结合、良性互动的城乡一体新格局。
3.2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奋力宁夏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保证
3、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开展“七五”普法教育
4、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5、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共创、崇尚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培养守法习惯,强化用法意识
7、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力服务发展大局
8、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9、弘扬民主精神,加强法治观念,坚持依法办事,维护法治环境
11、普法教育你我他,法治建设靠大家
1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3、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14、学法用法、依法办事,提高全社会法治化水平;
15、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16、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全力推进“法治社区”
17、天天学法明是非,时时想法强观念,处处守法树、加强法制宣传,服务经济建设,坚持科学发展。
20、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
21、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2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法治新会建设;
2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法治社区建设进程
24、以宪为尊,以法为本,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25、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26、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7、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统一;
28、您的权益需要法律保护,法律权威需要您的维护;
29、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制观念,坚持依法办事,维护法治环境;
30、积极学法,自觉守法,主动用法,诚心护法;
31、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民主参与,民主监督;
32、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
3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4、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
35、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6、法治建设无止境,和谐社区伴终生
37、加强法制宣传,服务经济建设,坚持科学发展
38、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建设;
39、以法为准 以理说话 理性维权
40、加强法治、学好法律明是非,依法维权不吃亏
43、法以民为本,民以法为天
44、学法铭于心,守法践于行
45、实践科学发展观,法制社区天地宽
46、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为你为我为大家
47、法制社区重在行,和谐家园我先行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的问题。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2、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
3、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育系统工作的党员,学习完这篇重要的讲话后,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我觉得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科学发展观适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形势。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针对这种形势,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紧紧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从国内形势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针对这种形势,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这为我们科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迫切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迫切要求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应了这些新的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合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
1. 我国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①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4.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 怎样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①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五个统筹)、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②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a.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c.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d.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③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高一政治必修1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归纳相关文章:
1.高一政治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2.高中必修1政治《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设计
前言
伴随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与深入,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不仅仅由于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更是因为水利工程关系到民生发展。因此,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推进水利经济的发展是当前一定要特别关注的课题。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水利经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赶超国际上的发达地区,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特别是科学规划、有效管理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完备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最终达到更高水平,推进我国水利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从我国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一般我们说到经济,就会想到国民经济,而水利工程经济建设与发展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从概念上分析,水利工程经济主要是要以水利工程作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科学有效的设计、规划、勘查以及施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水利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不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与进步,进而为国家建设以及经济民生服务,这是发展水利经济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1.必要性分析
水利经济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其以水利工程建设为本体,在此基础上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运营、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等等都属于水利经济建设范畴,水利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关乎我国民生生计的大事,因此要给予高度重视,同时水利工程的发展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做好水利经济建设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必要内容,故此,水利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并且要在未来的几年中给予科学规划,使其更好的推进我国生态水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在政府政策的大力督导下,在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水利经济建设已经较过去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由于水利建设是一项相对规模比较庞大的项目,因此在经营管理以及健康发展方面还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和难点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也就给今后的水利经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的把控水利建设发展的方向与要点,并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给予改进与完善,进而更好的推进水利经济建设朝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
三、科学发展有效策略研究
1.做好统筹,全面协调
统筹规划对于水利经济建设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水利工程属于规模相对比较庞大的体系,因此涉及部门也相对较多,特别是各个职能部门,分工不同,工作内容不同,所需要的政策扶持也有不同,因此,在进行对水利建设规划与协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情况,并根据上级政策,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以及帮助,对于相对较差的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从而更好的推进其快速发展,进而实现水利经济建设的健康、平稳、快速发展。
2.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策略
采取科学有效的发展改革措施是当前水利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按照政府的明确指示,并且在政府有效监督的基础上,摆脱盲目竞争,提高水利建设过程中职能业务的有目标开展,特别是要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内部整改工作,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过度的资源浪费情况,更好的确保水利企业及单位的既定经济效益的获得。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展良性的竞争,在上级相关领导的指示下,全面有序的开展各项符合市场的经济活动,加大对于外部资金的吸引,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请必要的政府补贴,能够在确保经济效益,减少成本支出的基础上健康有序的推进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与壮大。
3.进一步完善管理及监督机制
管理与监督是全面推进水利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水利建设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一旦问题产生势必会影响到水利经济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需要管理与监督机制在此情况下发挥作用,强化对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特别是对于资金去向的监管,并且根据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关企业以及单位有力的政策及资金帮助,最终推进水利经济建设能够更加顺畅的开展。
4.全面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形成,是我们党对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刻把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部署,必须深入领会这些部署对于建设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从明确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到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再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在这个总体布局中,深入贯彻讲话提出的重大部署,当代中国必定会得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定会展现新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