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堂游戏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2 09:33: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生课堂游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学生课堂游戏

篇(1)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从传统教学中“你教我学”的沉闷氛围里解放出来,体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找到学习本身固有的快乐,体验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美好感受。

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学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今天体育教师可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结合所教授的课堂内容,创造性地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改编成不同的体育游戏内容,用游戏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增强学习的效果,使他们成为“乐之者”,从而进入最佳境界。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研究教学艺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

一、体育游戏在田径教学中让学生享受快乐

田径运动包括走、跑、跳、投多个运动项目,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但在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由于是“体能类”项目,导致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甚至出现厌学现象。为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利用体育游戏的特点,根据教学任务,通过有选择地引入体育游戏,将枯燥的技能练习、体能练习融合在游戏中,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1.体育游戏运用到快速跑教学中

快速跑是速度素质的典型运动项目,无氧代谢是体内供能的主要方式。将快速跑选为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是将快速跑作为一种健身的方法和手段。快速跑教学应抓住以下五个环节:一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与动作速率;二是掌握快速跑合理的技术动作;三是提高肌肉协调用力与放松能力;四是增强下肢速度性力量与柔韧性;五是适宜的发展无氧代谢能力。而快速跑的全程技术可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跑。

以途中跑为例,弯道跑是跑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之一。技术特点要求身体向内倾,右臂摆动幅度和力量稍大于左臂,腿的摆动与蹬地方向都应向内倾斜。这些动作要求在具备一定力量的前提下,对学生平衡、自控、调节及空间感觉能力要求较高。

在高一年级一堂弯道跑的教学课上,我改变了过去首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动作,再由学生练习并纠错,最后由学生进行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教学步骤如下:首先在准备活动部分以游戏螺旋跑的形式进行慢跑,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跑弧度时的不同。在基本部分上让学生进行迎面接力和十字接力比赛,体会动作,并结合动作总结直道跑与弯道跑二者在跑的动作上的区别,并让学生体会归纳总结,通过本课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发言踊跃,基本能归纳出弯道跑的动作要领,并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已有其他学科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整堂课上学生都是很快乐的,对学习内容一直很感兴趣。

2.体育游戏运用到耐久跑教学中

耐久跑是一项长时间的跑步活动,由于耐久跑具有枯燥、单调乏味、苦和累的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望而生畏,没有兴趣,给教学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在耐久跑练习中可以通过游戏对学生进行训练。

如“螺旋形跑”方法:一路纵队排头按实线做螺线形跑到中心,再由排头向反方向成开口螺旋行跑进依次进行,如下图:

又如“领先跑”方法:一路纵队沿大圈跑,由排尾开始,加速跑至排头后,自然跑进,依次轮流,如下图:

通过游戏学生在游戏中练习耐久跑,把枯燥、单调乏味、苦和累的特点转变为种轻松活泼、自觉主动、积极进取、饶有趣味的教学气氛。

二、体育游戏在球类运动中让学生享受快乐

球类运动项目很多,由于它对人体全面锻炼的价值,以及其内容所含的对抗性、综合性、游戏性等因素,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球类运动与体育游戏之间存有天然的因缘关系,在体育课球类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可有选择地通过体育游戏化处理,一方面使一些需要反复练习的“死技术”变得生动活泼,达到“死技术”活练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简化的条件下,进行游戏比赛,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实战中的技术运用,而且学习规则与配合,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

1.体育游戏运用到排球教学中

排球教学中的排球游戏富有思想性、生活性和直观性,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有利于学生体力、智力、品行的发展及非智力的开发,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存在较大空间。排球类游戏的趣味性、操作性及延伸性都比较强,并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创编游戏,也要根据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发游戏。

篇(2)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受诸多观念、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莫大的困难,使教与学脱节,既不能理解和掌握 信息技术的奥秘,又不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让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的能力,避免学生陷于繁杂的操作步骤中,提高学习的效率,真正实现有效学习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误区及问题

1、学生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对于高中学生,电脑操作并不陌生,他们乐于网络游戏,经常在线聊天,发微博,转帖子,进行网上评论,甚至还网上购物,他们只关心自己常见的、感兴趣的操作。这也导致学生们对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误以为上信息技术课只是文化课余的一种调剂,一门放松且具有娱乐性质的课程,完全背离了提高信息素养,为国家培养出新一代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的合格公民的最初目标。

2、教材内容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

教材是为教师备课、上课、指导学生练习、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挖掘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首要条件。但目前信息技术课教材的内容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不能紧紧跟随信息时代及时调整相关内容。

3、信息技术课课堂实效性不够。

日常教学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课后却不能进行独立操作;在“照猫画虎”的模拟操作后,学生却对接下来进一步操作内容不能活学活用,运用自如;学生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可以进行充分的浏览,却迷失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被它淹没了,最终忘记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说明信息技术的课堂实效性不足,导致直接后果是学生们的脑海中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大多数学生在老师讲过之后再问起时,会以否认的态度说,这些知识老师并没有讲过。

针对以上分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的能力,避免学生陷于繁杂的操作步骤为目标,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对策。

一、对有效学习的含义的理解

有效学习是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更加注意学习的迁移,帮助学习者达到不仅尝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能对自己的思维加以思考的境界。“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是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我们的教学怎样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结果才能变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二、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1、学习动机的激发: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奥苏贝尔在研究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时指出,动机可以影响有效学习的发生。信息技术课既有实际操作性强的章节,也有枯燥无味的内容,在课堂中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为有效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进行“信息的表达”一节课的教学中,在讲课之前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做“有口难言做动作,心有灵犀猜词语”这个小游戏,瞬间将课堂气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到了最佳状态,在同学们的笑声与掌声中结束游戏,得到日常生活中形体动作是信息表达的方式之一,从而引出在信息技术课中是如何表达信息的呢这一问题,自然引出课题。这样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有劲,教师教得顺心,课堂开展合情合理,自然有效,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增强,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

2、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教师要尽量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之间良好互动的环境,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过程;经常给学生提供反馈的机会,指导学生如何提问及怎样思考;指导学生概括材料;指导学生评估自己的思考力。

①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采用问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法是一种以学生共同的知探索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并提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主动进行假设、探索、验证、归纳、解释及讨论活动,教师站在引导的立场上,指引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我在进行“信息的表达”一节教学过程中,两个模块都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参与教学,“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都有哪些,是如何表达的?”“常用的信息表达技术有哪些?”“以前学习过的信息表达规范化的例子有哪些?”等等,逐步深入,有目的有阶段的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更好的锻炼了学生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的精神,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多元化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合理的问题、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恰当的模拟场景等。课件内容的深浅将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而定,课件的教学内容,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定,课件媒体表现形式,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选择的学习策略而定。

篇(3)

一堂课的前几分钟,学生还没有从课外游戏中转移到课堂教学上,这时如果直接地讲授新的知识,学生很难进入角色。所以在刚上课我会采用实际生活中问题来引入新课。例如:学习“图形的全等”,让学生找出自己身边的全等的图形。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在组织教学时,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二、 重视学习目的教育,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

三、 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强化学习兴趣和信心

1. 热爱自己的学科,做到潜移默化,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着热爱知识、科学的感情。”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科,热情关心学生,才能产生吸引力,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 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

3. 正确评价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四、 在教学中“民主”、“宽容”,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

教师上课自始至终要有饱满的热情,诚挚的爱心。某些学生再调皮、成绩再差,再让你有什么不愉快,也不要把这一情绪带到课堂上,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我们老师的眼神中受到关爱,使他们都感觉到“老师在期待我、信任我”,这样把一些表现不好的差生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不愁上不好课。例如:在上《有理数的加减》这一课时,有个学生连基本的“-2+15”也不会算,我这时很耐心的问:“7-5”会做吗?他说:“会”,接下来我告诉他只要用交换律把“-2+15”变换成“15-2”就可以啦,这样他就会做了。正是我一直用耐心的语气他在整节课都很认真的听课,这一节课的知识点他掌握的很好。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对待学生,避免学生有畏惧、讨厌、紧张等情绪。

五、 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中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解法多、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分男女同学比赛;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六、 让学生主动走上讲台

篇(4)

一、合作性学习方式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合作性学习与我们经常用到的自主性学习、竞争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都不同,这种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充当的是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管理、引导、评价的角色,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通过小组内互相依赖、互相协作、互相帮助自主地完成学习内容。这样的小组合作使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小组内的每一位学生也都可以成为老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扩大信息面,同时也可提高教学效率。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合作性学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与口头表达的能力,可以使学生为成功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可以在同学间形成更加积极的依赖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下,合作性学习因其优势而备受教师,学生欢迎,成为课堂的重要角色。合作性学习进入课堂,对教师、学生的要求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使课堂主体在自由地学习状态下,朝着教师预定的方向前进,就成为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发散性,使学生在合作性学习中,容易离题,或提出与讨论题目无关的问题,也有搭便车现象,这时,课堂组织显得凌乱,教学目标不易达成,就需要教师对讨论过程进行干预,那么,怎么样才能有效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难题。

二、合作性学习中教师的干预

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是学生借助媒介,获得经验与技能的心理活动,其学习过程会受到除媒介以外源于环境的其它因素(声音,图像,行为)的影响。教师的表情,肢体语言,语言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恰当的语言,鼓励性的表情,行为会对学生学习起促进作用,反之,打击性语言,夸张的表情,肢体语言等,则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消极影响。教师的行为可能促使学生学习向着积极面前进,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也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学生学习的反作用力,使课堂讨论无法进行下去;还可能导致干预无力,引起课堂混乱,不利于教学。

三、生物课堂的合作性学习与教师干预实例

笔者以蛋白质相关公式的教学过程为例,讲教师的有效干预与学生的合作参与:

教学内容教师干预活动学生合作学习

1、肽键数与脱水缩合反应中失去水分子数的关系1、让学生写脱水缩合反应式,看图总结规律

2、对学生正确的总结给予积极的肯定1、小组派代表将反应式写到黑板上

2、总结出:肽键数 = 失去的水分子数

2、氨基酸,肽键,肽链的关系

1、小组游戏:身体是氨基酸,左右手分别是氨基和羧基,拉手为一条或两条链,并统计氨基酸,肽键,肽链三者的数目,找规律

2、教师通过幻灯示意或讲解

1、小组合作,游戏中学习

2、讨论激烈,交换总结规律

3、总结出:氨基酸数= 肽键数 +肽链数

(习题) 胰岛素两条肽链在形成的时候共脱去了49个水分子,一共有多少氨基酸组成?结合自主学习,学生先独立做,再小组内互为师讨论给出正确答案

3、氨基酸与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观察活动1中你们写的脱水缩合反应式,看从物质上来说,蛋白质是不是氨基酸的质量和?怎样总结它们质量间的关系?

(对普通班不理解可放引导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讨论总结公式: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数×18

(习题)一种蛋白质是由两条肽链组成的,共含有100个氨基酸,若每个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是120,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约是()

结合自主学习,学生先独立做,再小组内互为师讨论给出正确答案

评出优胜组

注意:1. 教师在课堂中的心理干预,充分运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给予奖励,尽可能少批评学生。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及时奖励,在学习活动结束后,也应评选出优胜组,但是切忌针对某个同学,某个小组的批评,只点出某种讨论行为是不当的,就可以达到干预目的。

2. 教师在课堂里的行为干预

建议的行为避免的行为

只有在绝对需要时才加以干预

用眼神进行干预

让整个团队把注意力集中在您身上

仅仅标注行为,而非学生

将注意力集中到“此刻”

让学生解决问题

不断投入去解决问题

站在团队旁边进行监督

仅让一个团队成员把注意力集中在您身上

通过指明某个学生而让其感到尴尬

将注意力带到“过去”

告诉学生应该干什么

四、小结及建议

1、适时给予全局性指导

合作性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学生主动探讨的同时,教师切忌不可成为旁观者,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加以指导、点拨,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教师指导应是全局性的,不应专门投入到某个小组中去,这样,就由教师变成了小组的一员,从表面看,加快了这个小组讨论的进程,实则不利于全盘教学。

2、灵活把握合作与独立

小组合作式学习和个人独立式学习,各有其适用的场所,各有其对应的教学内容,各有其存在的必要。什么时候“合作”,什么时候“独立”,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了学情,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来确定。该合作时就合作,不该合作就独立;需要合作时就合作,不需要合作时就独立。最理想的是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以便协同配合以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3、恰当运用合作性学习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共同探讨,合作完成。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时机进行合作性学习,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向学生提供真正合作的契机,是否有真正合作的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合作将变成一种无用的形式。与其将一些合作价值不大,甚至没有丝毫合作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集中讨论,倒不如让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更有价值。

4、注重提高学生的热情

教师要合理应用心理与行为干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成果汇报,应注意这是小组共同的成果,要肯定小组成员的贡献。另外,成果还可以以多种形式展示,如图片、表格、表演等,还应允许小组其他成员的补充与质疑。

5、注意合作的课后渗透

中学各科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在课后完成,如资料收集与处理、社会调查与实习、实验材料的采集准备、学习经验与成果交流等。要求学生课后采用合作完成的方式,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合作性学习机会,让组员们相互影响与督促,先进带动后进,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设计各种有利于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后仍有合作交流,让合作性学习成为学生喜闻乐见、乐此不疲的一种学习方式。

篇(5)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课程,十分强调具体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教材中充分重视为学生创造观察自然、互相讨论的机会,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实施环境,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实验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是客观存在不可缺少的,因此,合作学习是适合于本课程教学的一种较好的策略。是生物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学习方法。只有展开有效地合作学习,才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那么,如何在中学生物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现这方面的目标呢?

一、建立“互助合作小组”

采用合作学习模式,首先要将班内所有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合作小组,以最佳的组合方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由两名以上学生根据性别、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特长爱好、能力等诸方面合理差异而建立相当稳定的学习小组,但各个合作小组的力量应保持均衡。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在合作小组编制过程中,要体现民主精神,应尽量尊重学生个人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情况下再做适当的调整,以保证整体的均衡。一个合作小组确立之后,并不意味着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一成不变了,应当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做适当的调整,及时从人员结构上为解决实际中产生的矛盾提供条件,适应己经变化的情况,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分组完成之后,学生对合作技能的掌握也要有老师传授。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在合作学习中,仅把一些对社交技能一无所知的学生安置在一个小组中,并告诉他们如何进行合作,不能确保其有效性。对于如何与人进行有效交流的技能,我们并非生而知之,也自然不会在我们需要时随即产生,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交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要使所有学生都进行有效的沟通,学会共同活动的有效方式,建立并维持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必须以良好的社交技能作为中介。

二、处理好合作学习中的人际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因素。合作学习中生生互动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开展的教学活动需要小组成员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另外,合作学习中师生互动也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师生间要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这就要求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应具有亲和力,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可能,合作成为一种需要。如本案例中让学生上台模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对每一种模拟情况都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对于学生的一些不成熟的带有创造性的见解,教师应细心呵护,加以珍视,切勿求全责备,多提建设性的建议,多用真切期待的语言鼓励学生,使学生发挥出潜在的智慧。

三、及时分享合作学习成果

合作成果分享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要在组间或全班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争论,以进一步扩大课堂上的信息交流量,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尤其是那些发散性较强比较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更需要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小组发言人的确定,要发扬民主,给每个人以机会;小组发言要具有概括性,能代表小组成员集体的意见;各小组强调发表不同意见。当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展示后,必须及时给予评价,以便各组获得信息反馈,从而促使其强化动机、调整学习进程。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实行积极性评价,授课老师应掌握一些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常识,尤其对于合作学习起某种程度上就是管理学界提出的团队合作的一个反映,在生物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不仅要从教育学的角度把握,如果能从管理学角度理解,实施起来会更顺畅、学生也会受益更多。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活动

1.游戏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组织一些小组合作的游戏,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不仅可促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也可以发展学生的灵敏性,积极思维的心态。”

2.探究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内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时,一般都离不开组内合作,探

究学习有赖于合作形式;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也不在于合作形式的追求,而在于探索、研究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所以,二者完全能够并且整合起来。小组合作研究能使学生“好学”、“乐学”,激发积极进取精神,从情感上保证探究学习的质量,反过来探究学习又能加深合作情感,是人与人的交流、交往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从而提高合作广泛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将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同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以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形势与效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篇(6)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增强学生练习的有效性,一直是我探寻的一个问题。信息技术课堂上,一方面知识点有时呈现连续性,有时呈现零散性,另一方面学生有自主性、灵活性,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呢?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效学习、有效练习的基础,没有兴趣这个基础,提高学生练习有效性就无从谈起。教师要想发挥主导作用,增强学生练习有效性,就必须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现在的学生所感兴趣的是一些流行元素,与计算机有关的兴趣,如游戏、QQ、电影等。对于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知识,学生是“抵触”的,不愿接受的,又不得不去接受。他们去接受,是外因作用的结果,这个外因主要有教师、家长、学校与社会要求他们必须通过考核;他们不愿接受,是内因作用的结果,主要因为中学生在外因作用下表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如何使学生主动学,让学生不再抵触,一直是我探索的一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一、设置恰当的任务,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无论是单元练习,还是课堂练习,练是以“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所以,任务的设置,在课堂有效练习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精良的任务具有良好的效果,容易达到课堂最初的教学目标;粗糙的任务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表现往往是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信息技术课“烦”,与最初的神秘、有趣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失落感就慢慢滋生。

设置任务时,任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能力等特点。“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通过尝试发现,有趣的任务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往往效果显著。

二、利用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人们在交往和信息传递中,应用两种语言,一种是口头语言,即我们所说的话语;另一种就是体态语言。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教师要善于适时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点,如有些学生富有创意,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有些小组协调能力好,等等。

1.善于使用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也要注意幽默性,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师的权威性。要清晰准确,通俗易懂,因为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是通过语言传送给学生的,学生理解了老师的语言,才能理解任务并有效地完成任务。要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练达,讲究一个“趣”字。要使学生觉得练习“有趣”,关键在于教师布置任务时设疑激趣,扣人心弦,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练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增强教学效果。要使自己的语言热情诚恳,富于激励性,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富于鼓励性。老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入言语中去,使“情寓于中,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据说鲁迅讲课,言辞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悦耳动听,但他的声音里充满感情的魅力,让每个听课的学生都觉得意味深长,觉得有股信念的力量渗入自己的心里。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启发性。思维的规律告诉我们,思维的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

准确的任务布置,幽默的语言烘托,语调的把握,关心的话语往往能够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反之,则不利于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2.善于使用体态语言

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姿势、行为或举止向学生提供信息或发出指令,有助于吸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比其他的直观教学手段更方便、更形象、更具魅力,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教学内容学生不可能完全都懂,那么教师可以借助体态语言加以解释,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体态语言尤为重要。除了有声语言外,体态语言也有沟通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思想感情的作用。

恰当的手势、夸张的表情往往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有利于师生感情的培养,有利于课堂练习有效性的提高。

三、营造课堂练习氛围,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篇(7)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分析

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的发展更是需要大量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来推动。新课标中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目标。有效教学的理念也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和重视,有效教学对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论述几点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提出是在美国,所谓有效教学是指要关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工作效率,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的一种现代化教学理念。在我国的新课标中有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内容。首先是重视学生心智与情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学生学习的本质。其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最后是有效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关注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间观念,重视教学的效率。

2.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1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智力水平,综合素质以及性格等不同往往会导致学生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会使得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内容接受程度与接受速度不同。教师在教学的活动中要了解并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对学生能力的不同进行了解进而为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合理且适宜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有利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在学习中得到提高。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性格之间的差异,有些学生性格开朗,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活跃,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教师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使其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不自信的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表现,教师要适时地对其进行鼓励,以温和的方式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其克服心理上的恐惧,积极轻松地投入到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去。因材施教使得课堂中的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关注,使学生更有信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中更加积极。教学目标与要求适应学生的个体特点,往往会使得教学的效果更加显著,数学教学课堂上的有效性能够很好地提高。

2.2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

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这有助于学生巩固学习的成果,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好地做到融会贯通。对知识的梳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想法,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想法要给予鼓励和肯定,积极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知识的梳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为之后教师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教导学生在学习后要进行总结和归纳,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轻松有效,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对知识加以应用,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率。

2.3进行启发式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且自制力不强,教师在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特点,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数学的课堂应该是有活力的,动态生成的,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重要的不是对其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要进行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开想象力,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方式可以慢慢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遇到适合学生动手进行操作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增加实践课,让学生在动手中放飞思绪,感受知识的趣味性,这样结合实际能更好的增加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3.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不断进行教学角色的转换,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多角度的灵活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慢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只是就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教师要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去探索和发现更多有利于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任爱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98-99.

篇(8)

1.学生课前练习

课前布置学生做20道的选择题,内容涉及的都是一个章节里的知识点,而且一道选择题往往只涉及一个知识点,不会很难但都是基础的知识点,这可以帮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主要内容,因为回忆是复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在回忆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梳理的过程也是把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泛化的过程,在梳理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判断错误,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成就感,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记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课前批阅

教师通过认真细致的改卷,发现并统计好学生易错的知识点、不会的知识点,以及大多数学生不会的问题和个别问题,这样为复习备课奠定基础。

备课时,教师有重点地对学生中的疑难和章节中的重点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疑点和重点,从而使学生更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复习内容。

3.学生展示整理的知识点,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课堂上首先让各学习小组进行组内交流,交流的内容就是课前各同学梳理的知识点,交流的目的是使分散的知识点尽量系统化、脉络化,形成一个复习提纲。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的知识点提纲。如此可有效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在补充时,进一步对教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构建知识网络,使之转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同时还要注意大部分学生的薄弱环节,关注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注意提醒学生本章的重点,对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疑难问题要进一步地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在课前批阅的基础上,讲评课前作业。把20道选择题的答案公布后,先让学生自己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正、讨论。如果经过讨论等后还不能很好解决,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就要进行质疑解难,要讲清楚将透彻。

4.10分钟的课堂背诵

自古以来,背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手段,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背诵也是一剂良好的激活催化剂,它能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点。学生通过背诵,积累的知识多了,这时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当堂反馈

复习完成时,选取4~5道识图作答题或一些综合题进行当堂反馈。

可以设计一些紧扣学生易混、易错知识点的综合题,或者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让学生通过做题不断受到启发,并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就十分重视教学反馈,他们认为通过教学反馈,会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由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展示、交流

篇(9)

目前,在初三阶段,复习课占了大量课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数学教师认为复习课难上,既不像新授课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有成就感。但长期以来,对初中复习课教学改革的关注和研究较少,对一线教师而言,怎样在复习课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很少。因此,如何上好复习课,是教师应重点关注并着力探索的课题。

一、当前初中数学复习课的现状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了很大转变。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由于复习课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都接触过,比较熟悉,加之考试等方面的需要,教师在处理上往往会使复习课的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复习的效果不够理想。在数学复习课的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套用新授课、练习课的经验与模式来组织复习课的教学。当前在数学复习课中,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课前预设”的淡化

“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是复习课的最终目的。可许多教师认为复习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因此在备课时,并没有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的潜在状态及发展可能等方面进行“预设”,影响了教师在课堂动态的有效调控,对一些可以预设的问题设计或答题困惑缺乏必要的应变条件,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和生成性。

2.“课堂生成”的阻滞

许多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往往一人在唱“独角戏”,把自己的臆断和想法强加于学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教师讲的很辛苦,学生听得也很累。这种不注重学生“课堂生成”的复习课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课堂效果”的弱化

有些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不能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课上的实际情况来处理课堂,怕复习不完而一味地“照本宣科”。有些教师按部就班地对试卷或作业予以更正,对学生闪现的生成知识或问题采取避重就轻的方法,导致复习课的僵化和无趣。

二、数学复习课与有效生成的科学解读

1.正确认识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功能

(1)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复习课要设计知识综合应用练习,促使学生调动各方面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要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整理能力,促进知识结构系统化。复习课应根据复习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分类、整合已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

(3)要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要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不同层次的练习,提出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当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所以,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3.有效进行问题的科学预设

(1)问题预设要有层次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明显,因此设计的习题一定要有层次性,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揭示出解题规律,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发生。所以应多设计递进式习题,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问题对知识的覆盖要全面。要突出重点,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数学方法的探究过程。问题与知识的对应关系要明显,要有利于明确联系方向,有利于引导学生联想。对一个问题不能就题论题,而应进行适当的引申和变化,逐步延续伸展,在培养学生思维变通性的同时,让学生思维变得更为深刻、流畅。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教学需要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追求动态生长,从而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生命活力。

三、数学复习课“有效生成”策略的建构与实践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75-02

从如何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出发,分析初中化学的教学和实验课程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提升初中学习化学的学习成效。

一、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不先进

在教学的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问题,义务教育的弊端在这里体现。首先,弊端存在教师给学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上,尽管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对于化学这门课确实不适合的,化学课是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以及和生活息息相关,理论灌输式的方式就显得捉襟见肘。其次,化学课堂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但是很多都成了教师表演的实验教学,学生只看没有操作,或者只是看老师炒作,实验课也就跟理论课无异了。

2、教学设备落后

化学的教学和化学实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化学教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展开的,化学实验需要诸多的化学仪器和化学药品,教学才能正常的开展。然而,现在很多学校的现状是,教学设备老化,实验所需仪器不齐全,化学药品没有及时的淘汰更新,使得实验结果和课本理论的描述完全的不一样。课堂实验教学缺少了必备的实验的验证,不仅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打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不佳,影响教学质量。

3、师资力量薄弱

有好的学生也需要有好的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教师的专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化学教师需要有着较强的专业化学基础知识,熟悉各种化学实验的操作。在我国的广大地区,尤其偏远经济落后的地区,初中的化学教师师资欠缺,落后的地区引不进优秀的人才,这导致初中的师资力量水平不齐,许多老教师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满足不了现在化学教学的需求,又得不到新的师资力量的补充,这也就导致很多中学的化学整体成绩低下。

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采用新的教学理念

(1)大胆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化学是一们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教学和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要比高教学的有效性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改变。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因而,在教学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程中来,所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与生活现象结合,展开问题,如在学习“氧化反应”这一章时,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自己家里的水龙头以及铝制品和铁制品,观看随时间以及使用产生的一些现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对于铁为何会生锈,而铝制品为什么不会,铜制品为什么会产生铜绿等现象带有疑问,这不仅让学生从满好奇心,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2)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采用给班级成员划分小组,让小组成员对某些现象进行讨论,不仅能提升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也能让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疑问,在之后教师讲解过程中带着疑问去学习,事倍功半。例如,在石灰石加水生成碳酸钙和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教师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然后把实验材料交给小组,让小组自己讨论完成实验,期间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索实验结果。组员间相互协调合作,进行实验,期间如果有不清楚或者弄不懂的,教师再进行讲解和操作。这种学习方法使得学生自助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3)将故事与化学课堂结合

教师可以在课堂引进有悬疑的故事,利用故事来创造了相应的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授《燃烧》的课程时,教师可通过讲述考古学家发现古墓这个故事展开,考古学家发现古墓,经查证是古墓的主人是一千多年的王侯,考古学家打开古墓墓门时,吓得魂飞魄散,墓内棺木上还有一盏灯亮着,当时他非常害怕所以逃走了,几天后,其他考古学家进入,却没有发现这这样的一盏灯,这是为什么呢?教师采用故事引导学生,学生有了好奇心。就会深究其答案,教师这时候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知识和实验会帮你们解开这个疑问,学生有了疑问和解答的途径,学习兴趣会逐渐加深,学习成效也就显而易见了。

2、引进新的教学设备

要让教学有更好的效果,创造教学环境,引进和完善教学设备是必要的,

教学设备的投入直接影响着其教学的质量。当然,化学教学的投入是比较大的,首先,化学教学需要配置校准的化学实验室。因而,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在这方面必须要有足够大的投入,保证教学能够正常的进行,其次,学校和教育部门要保障设备老化维修,化学材料和化学药品的及时淘汰更新,为化学实验课创造长久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学可以持续有效的进行。

3、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针对师资力量薄弱而影响化学课堂的教学问题,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更新,要由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定期对化学教师展开专业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定期更新,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互相间传播好的教学方式,让好的教学方式得到应用和普及。另一方面,针对偏远地区化学教师偏少问题,学校一方面要组织老教师进行培训,及时的更新化学知识,教育部门可以组织与高校签订合同,让优秀的毕业生进入学校锻炼,既锻炼了毕业生的执教能力,同时也对偏远地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教育,初中化学是化学课的入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化学教育的现状得出结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师资水平、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加大教育的投入等方面入手,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才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才能提高化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 下一篇: 德育原则的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