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1: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化市场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文化市场发展

篇(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的便捷和人们生活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对民俗文化发生浓厚的兴趣,客观上在促进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其推向了市场化的境地。与此同时,对以丰富的民俗资源著称的云南进行有关市场化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内容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现将其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文献典籍中的记载

民俗文化市场化是经济进步和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国内早期专门研究民俗文化市场化的著作几乎没有,但关注商品市场与民俗文化之间关系的观念中国早已有之。从历史典籍记载进程来看,《庄子·逍遥游》记载:“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用“章甫”(帽子)这个商品因民俗文化的不同而在市场上无法流通的事例,记载民俗与商业贸易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专辟“货殖列传”专栏,以区域性民俗特点作为该传的基本框架。把各地物产概括为山东、山西、江南和江北四区,然后结合各地的民俗来阐述当时的商业活动规律,认为古代风土人情对区域贸易的影响很大。潘雄先生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如果经济民俗学或民俗经济学能正式成为一门应用科学的话,那么这一学科的先驱者应该是中国的司马迁。此后的《风俗通义》、《荆楚岁时记》等文献也对一些民俗文化事象展开论述,但未见将民俗文化与市场相结合进行叙述的内容。

(二)经济学角度的研究

目前,关于民俗文化市场化有系统研究的成果甚少,从可以查阅到的资料来看,专著类的成果有:何学威所著的《经济民俗学》,围绕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等方面展开,阐释经济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首次提出了民俗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从经济开发角度系统地研究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挂钩。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实质为民俗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民俗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相辅相成,作者提出以经济腾飞带动民族民俗文化发展,以传统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促进经济繁荣的观点。该著对民俗文化在经济的冲击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没有做深人地探讨与分析。论文类的成果,最典型而且最具代表性的是潘雄的《民俗研究在商业贸易中的重要性)(载于张紫晨选编《民俗调查与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一文。该文作者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追述了中国民俗与贸易之间关系研究的最早典籍记载,见于《庄子》与《史记》,同时与马林诺斯基的“库拉”制度研究作对比分析,以实例论证的方式,阐释了民俗在商业贸易中的巨大作用:作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商人来说,只有翔实具体地了解民俗事象,才能在商品交易中获利与成功。该文只是着重论述民俗在商业化中的重要作用,对市场化给民俗事象带来的影响没有涉及。

(三)人类学角度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旅游经济正式纳人国民经济计划,作为旅游资源当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民俗文化资源随着旅游文化的发展,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目前,真正对民俗文化市场化进行的研究,也着重从民俗旅游和产业化角度进行研究与分析。

从民俗旅游角度对文化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分析的成果较多。王德刚的《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民俗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载于《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一文,通过对民俗旅游发展经验研究,总结出了民俗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品牌经营模式、社区一历史(传统)街区模式、乡村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节庆活动模式。同喜琴的《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载于《贵州民族研究》,X006,_年第1期),阐述了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伪民俗大量涌现,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

和谐性等方面。李彬,包磊的《旅游商品化对民俗旅游本真性影响研究》(载于《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月(下旬刊))文,着力探讨民俗旅游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内涵,并力图寻求二者之间的内在张力,提出解决的建议,以获得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徐赣丽的《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倾向及其影响》(载于《民俗研究》2006第3期),李正欢,黄远水的《解读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内在张力》(载于《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邱扶东的《论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与方法》(载于《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等一系列文章,对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作了探讨与研究。

从产业开发角度进行研究的,主要有何学威的《民俗文化产业与振兴民族经济》,(载于《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6卷第2期),把民俗文化当作一种隐藏在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研究民俗文化产业在振兴民族经济中的作用及可行性。姜继为,吕桂兰的《试论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载于《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主要论述了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民俗文化的生命力与市场经济的生长点的问题。此外,张来芳的《民俗文化产业化的构想》(《江西社会科学》,200()年第5期),邱扶东的《论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等论文都相应分析了民俗文化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可实践性。新晨

(四)国外的研究状况综述

国外旅游产业发展较早,对民俗文化商品化、市场化研究的论著也较多,美国旅游人类学家格林伍德(Greenwood.1977)就对旅游文化的商品化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他认为,文化旅游的开展必然带来文化的商品化,但若是把文化完完全全按照商品来进行包装,就会带来极大的消极意义,因为这实际上“剥夺了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剥夺了构成文化的方方面面。商品化使文化失去真实性,使民俗生活置于舞台化和戏剧化之中,故格林伍德反对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将民俗事项商品化,提倡对文化的市场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但是,也有学者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待民俗文化的商品化。以色列著名的旅游人类学家埃里克·科恩(ErikCohen)就认为,民俗文化商品化、市场化使其真实性丧失的说法是不贴切和荒谬的。一种新的商品化了的民族文化,可以随时被接受为是真实的,哪怕仅仅只是市场化了的真实,同时这种商品还会得益于悠久的民族文化所赋予的深厚内涵,成为更具吸引力和市场的商品。由于有了商品经济效益带来的资金支撑,又反过来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更加完善和进步,进而促进民俗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篇(2)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活动以商品的形式进行交换的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文化市场悄然兴起,一个个文化分市场便争先恐后地发展起来,先是文化娱乐市场以各种娱乐形式进人人们的生活;尔后,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也开始注重市场操作;随后,戏剧、戏曲、音乐、舞蹈演出也拿起了市场的指挥棒,全国范围内各种商业性演出层出不穷;特别令人目不暇接的是音像制品和商业美术品铺天盖地的蔓延,等等,各文化分市场以其独特的方式向国人展示着自己的风采。进入新世纪,我国文化市场的建设更跨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国家到地方,都把文化市场建设纳入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并给予高度重视。本文拟就我国文化市场的特点、现存问题和发展对策做一探讨。

一、我国文化市场发展的基本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市场迅速崛起和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经济。它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各项文化事业的繁荣,调动了全社会兴办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经营者、竞争者跻身其中,开拓了发展文化事业的新途径。特别是新兴的文化娱乐活动进入市场以后,改变了过去那种单调、贫乏、落后的生活方式,为健康、科学、文化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目前,文化市场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一)文化市场经营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

市场竞争要求有多元的利益主体和多元的经营投资主体。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为推动文化市场建设,国家在文化经济政策、文化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都作了一系列的调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文化市场的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例如,电影市场中的电影制作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全民所有制的各大电影制片厂的投资、地方独立制片人的投资、中外合作投资等;电影院的改建、扩建的投资,也由原来的自我投资变成社会联合投资或吸收外资投资(但不能超过49%)等;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业投资也可以多方参与,本国人、外国人、独资、合资均可;营业性演出活动中所有制资格限制的取消,也意味着演出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向,等等。以广东为例,文化市场的形成打破了原来由政府独家投资的模式,出现了政府、企业、私人、外商多方投资的新格局,如音像制品租赁业几乎全为个体经营;图书销售市场已经形成以“新华”系为主导,社会其他资金(包括其他国有资金、私有资金等)介入竞争的多元化、多层面格局。这些,都向我们昭示国家、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已呈并存态势,文化市场呈投资渠道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二)文化市场分类齐全

我国文化市场蓬勃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先后形成了文化娱乐市场、演出市场、书报刊市场、影视音像市场、文化交流经纪市场、文化经营服务市场、文化旅游市场、文物工艺美术市场、文化教育市场等九大分市场。这九个分市场基本囊括了我国全部的进入市场交换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这种结构框架在今天的文化市场上依然存在,而且又增加了新的成员,使其结构多元化更趋明显。例如,除了前面讲到的九个分市场外,又兴起了国人注目的网络文化市场。网络文化以迅捷的方式给文化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的青年朋友。还有,原来比较弱势的礼仪文化市场、花卉文化市场也异军突起,令人刮目相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婚丧嫁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庆典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这种种社会需求滋养了各大礼仪文化公司,致使坐落在全国各地的礼仪公司生意兴隆火爆。与此相对应,各种大、中型花卉市场,各式各样的鲜花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人们的眼前,花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新朋友。可见,文化市场的结构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门类齐全。

(三)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文化市场的科技化趋向日趋明显

现在,文化产品无论是在生产和制作方面,还是在销售与流通方面都出现了科技化势头,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例如,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与制作,注意采取了高科技的手法与技巧,特别是一些高难度的镜头与场面的拍摄,大多采用电脑合成或电脑制作,其效果是单靠演员演出难以达到的。电子图书的出版,特别是文化娱乐市场中异军突起的网络文化产品,更是高新技术的产物。消费者只要一打开网页,便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各地各行业的相关信息资料,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无所不包、无奇不有,多彩的游戏软件也令人心旷神怡。此外,文化产品的销售与流通也出现了科技化的趋势。例如,传统的电影发行是通过胶片的移动传递来实现的,这种方式不仅销售成本高,而且容易产生盗版。以高科技为依托的数字院线制则能避免这一问题。它是通过网上数码来获得放映影片的内容,从而直接在电影院上映。这种院线制,不仅发行、放映快速、便捷,而且使盗版者无缝隙可钻,这就既降低了流通费用,又保护了知识产权,从而推动了电影市场的良性运转。可以说,我国文化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育、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巨大的跨越,特别是高科技的渗透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视野,文化市场的科技化趋向日趋明显。

二、制约我国文化市场发展的瓶颈:法制问题

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是文化产业体制的基本支柱。文化市场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然而它又是正在建立的市场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当前文化市场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问题并不在于市场本身,而是在于缺乏规范化管理。文化市场的非法经营活动之所以屡禁不止,其根本原因在“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两方面。真正要绝缘,管理办法只能是法制化,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法律制度。随着中国加入WTO,加强法规建设以克服文化市场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更是迫在眉睫。总的来说,当前文化市场的法制建设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文化市场法规体系不健全,文化立法工作亟待加强

文化市场的管理法规还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项目还没有法规文件来规范。近年来,文化市场概念发展很快,新兴的项目不断出现,文化市场概念的外延在急速扩大。如:文化部于1996年了加强对新兴文化娱乐项目管理的通知,要求把射击、钓鱼、电脑游戏等新的娱乐项目纳入文化娱乐市场管理范畴,但至今还没有出台有关这些项目的正式规范性文件。对繁荣文化市场有着重要影响的文化经纪人的管理,目前也没有正式的法规来规范。此外,还有的项目存在交叉管理的问题,等等。这些都给管理带来了难度。第二,缺乏有力而合理的法规条文,现有的法规条文与世贸规则有较大的差距。第三,政策界限难以把握,有的法规文件只是一些原则性的政策规定,由于其内容不够具体,致使执法把握尺度不准,操作性不强。以娱乐市场的游戏机和游艺机为例,两者的本质区别在哪里,现行法规并不明确,这既给操作单位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更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提供了钻法律空子的机会。

(二)执法混乱,在管理中存在着条块分割,分兵把守的弊端

当前的文化市场普遍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导致了市场上执法的混乱现象。如娱乐市场、图书市场、音像市场、演出市场等分别由政府几个部门分开管理,人为地割裂了统一的市场,造成政出多门,相互掣肘,妨碍了政府执法的力度和管理职能的实施。

(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严重

文化市场管理法制建设虽然比其他法制建设滞后,但中央和地方还是制定了不少法规,现在的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突出。如中央和各省市三令五申禁止音像制品的非法制作和发行,但是.充斥文化市场的非法书刊、音像制品大都是国家出版社及地区期刊社发行的。究其原因,一是知法犯法,出于某些利益驱动,主管人员、执法人员明知故犯;二是以权代法,某些地方单位的文化活动越过文化管理部门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而该部门既不经中央部门审批,又不尊重地方文化部门就擅自审批同意,这种权大于法的情况还大量存在;三是执法人员本身的素质不高,私心重,怕得罪人,害怕树敌和遭受打击报复,因此不能做到执法必严;四是极个别执法人员、管理人员贪赃枉法,经不起金钱诱惑囿于人情,置法规于不顾,造成了文化市场管理混乱的现象。

三、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迎接加入WTO挑战的需要,也是净化社会环境,保证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为此,必须从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建设方面入手,努力从源头上遏制非法经营活动,建立健全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形成比较规范的文化市场。

(一)政府要对整个文化市场实行统一规范和宏观管理,加快文化市场的立法步伐,逐步完善文化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加快文化立法是实施文化市场法制化管理的基础,必须下大力气加快文化立法步伐。政府行政部门要健全各类文化市场的管理规定,逐步完善立法与执法工作。由于文化市场的特殊性(门类多、覆盖面广、易变性强等),期望在一个法规中包含所有文化市场中的经营项目是不现实的,必须高度重视实施细则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对于各种新兴的文化娱乐市场的项目管理,可从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入手,待实施后逐步积累经验,进而提升到法规层次。尤其要对原有的法规条文作一次全面的检查,凡与世贸规则有抵触的,要认真修改或重新制定,有些甚至要废除。要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使其建立在可靠的法制基础上。

(二)必须加强执法队伍和执法机构的建设,强化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篇(3)

一、体育产业及健身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体育产业概念。体育产业的概念从广义上是指以自主性、国家性经营为主体的体育事业机构的集合。狭义上体育产业指的是从事体育相关产业生产和经营的企业的集合。体育产业无论是在广义上还是在狭义上,内容都较为宽泛,至今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主要包含两种观点:第一,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界定,认为体育产业是一切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生产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既包括体育运动本身如健身娱乐,又包括与体育相关的各种经营性活动如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彩票、体育金融等;第二,从我国特有的经济制度来看,认为我国体育产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体育事业的一部分,不仅包括经营性体育活动,还包括国家各种体育事业。综合以上对体育产业概念的论述,笔者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以社会上可利用体育资源为条件,以各种体育活动为载体,已提供各种体育商品和体育服务为内容的体育经营性活动,主要包括体育健身市场、体育旅游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广告业、体育中介业以及其他体育相关产业等。(二)体育健身业的概念。健身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其理论研究近几年才得到重视和发展。任海(2012)指出健身业是认为在工作之余以愉悦身心、提高身体素质,提升生活品质为主要目标,兼具有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活动时间较为自由、活动方式不拘一格的特点。同时,健身市场的发展还需具备一定内部动力外部条件。一是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只有人们不断提升健康意识,并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如体育运动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并以此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二是健身市场发展的外部条件,即人们有时间、有条件进行体育健身活动,这需要人们收入的提高,消费能力的上升来满足这一条件。

二、连云港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分析

从江苏省体育市场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发达的省市相比,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市场结构不合理,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合理的市场结构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行业市场逐渐趋于成熟。进入壁垒、集中度和市场份额是市场结构的主要要素,这些要素决定了市场内各企业的竞争程度。在进入壁垒和集中度方面,经调研显示连云港市投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健身场馆仅有6家,占总体的11%,这表明进入该行业的壁垒较低,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其他企业进入该行业不会由于成本和其他市场竞争因素而终止,最终导致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在市场份额方面,所调查的55所健身场馆中,年收入20万以上仅有5家,占总体7.4%,且市场上缺少有连锁经营能力、可对整个市场起支配作用的场馆,难以实现规模企业。因此,需要产生一个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即能够对整个体育健身娱乐业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又可以促进产业市场结构的调整。(二)定位不合理,经营项目结构失衡。投资人出于利润和成本的考虑,在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居民消费水平的情况下,对场馆的定位不合理,过分追求高消费、高档次,导致消费者基于性价比的考虑会减少到健身场馆的次数。近几年,体育健身行业开始向平民化发展,但仍然存在消费者有消费意愿但是消费能力达不到的情况。这对于急需扩大市场规模的各体育健身场馆来说极为不利。此外,就连云港市体育健身场馆的经营项目而言,可以说种类繁多,基本上能满足消费者对体育项目实际需求。但是,经营项目的单一和失衡现象也不可忽视。调查数据表明,连云港市单一项目经营的体育场馆占调查总数的37%,多以台球、游泳、健身操类为主。项目失衡主要表现在各场馆提供的服务多以瑜伽、健身为主,消费者普遍喜爱的球类运动仅有较少场馆开设。因此,连云港市体育健身场所的定位不合理,多以高消费为主,经营项目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求。(三)行业自律不足,市场管理还需不断规范。对于行业而言,管理主体包括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自身,三者共同作用在能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管理体系体育健身娱乐业的管理体系。就政府层次而言,江苏省政府相继出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体育场馆公共安全要求实施》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苏省体育产业的发展,但是相关文件多处于整体层面考虑,连云港市很少根据我市健身娱乐市场发展差异和特点制定出满足行业发展的政策,不利于连云港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良性发展。就行业组织而言,没有意识到加强自身的自律性管理的重要性,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等制度还不完善,难以有效地对健身娱乐市场进行监督管理,导致市场存在恶意竞争、无序发展的现象。就企业自身而言,对市场难以准确定位,自身项目设置不合理,缺乏品牌、服务意识,难以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四)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且发展。体育市场的繁荣,这就需要一批精明强干,懂技术、懂业务、懂法律的经营管理人才。调查数据显示连云港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大学以上学历仅占10%左右,且有约60%的从业人员未经过体育专业相关的培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导致企业难以制定出促进企业发展的对策,难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自身发展战略;而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的缺乏难以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不利于场馆的持续经营,制约了场馆持续发展。因此,培养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促进健身娱乐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是连云港市体育健身娱乐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连云港市体育健身文化市场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发挥政府在体育产业中的作用,让政府在对体育总体经济合理运行进行有效的干预,促使体育产业的运行和整体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首先,政府应认识到连云港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对连云港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详细调研连云港市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情况,加强对健身娱乐市场科学调控,健全有利于规范该市场的规章制度如准入制度和服务标准,制定连云港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推动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其次,政府应加强对以健身娱乐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减免税收、场地设施补贴等方式推动全社会参与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强化市民的健康意识,促使市民积极参与健身娱乐消费。再次,完善体育市场的法律法规,坚决打击非法经营、不正当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连云港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法制化。(二)扩大中小企业规模,培育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不但加剧了健身市场的竞争,而且难以实现健身娱乐行业的规模效应,严重限制了健身娱乐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积极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措施,表竞争未合作的同时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促使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为龙头企业。兼并或联合后的企业,积极发挥集团领导的优势,降低成本,通过规模效应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项目融资、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扩大企业规模,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再通过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提升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整体服务质量和竞争力。(三)均衡项目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连云港市体育健身娱乐场馆的经营项目单一,且项目多集中于大众项目,高档次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市场份额较少,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合理规划健身娱乐项目的重要性,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扩展经营项目,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此外,政府应积极引导投资,对市场上消费过剩的项目严格审批,适当放宽高档健身项目的立项条件,保证市场上健身娱乐项目充分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为防止资源浪费,政府应积极引导市场上低效益或者长期亏损的企业投资其他项目,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四)积极培育消费市场,扩张市场规模。消费需求的增长是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持续发展的动力,缺少市场的需求,仅靠政府短暂的刺激行为,难以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张,因此,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引导人们对健身娱乐的消费、积极的培育消费市场至关重要。首先,对市区已有健身娱乐场地和公共体育设施要充分利用,对部分无公共体育健身娱乐场地的社区要争取早建设,早使用。争取全市社区健身娱乐场馆的全覆盖,以保证社区居民就近就便的参与健身娱乐活动,从而实现以公共设施带动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而刺激广大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其次,在全市广泛建立各种体育运动协会和组织,动员、组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通过各种媒体深入宣传,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从而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五)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输送新鲜血液。复合型的管理人员和专业型的技术人员是体育健身娱乐企业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和服务质量的关键,调查数据表明人才缺失是连云港市体育健身娱乐行业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首先要加强对管理者培训,培训的内容既要包含管理知识,又要包含体育运动知识,促使管理者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对企业的科学管理。其次要重视对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培训,对从业人员采用持证上岗制度;此外在进行专业培训的同时,还要培训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一定的管理能力,以保证他们能根据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朱炜.论体育产业之界定[J].体育学院学报,2010(l):5.

[2]任海.娱乐体育—中国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形式[J].体育科学,2012(5):56-69.

篇(4)

我国许多学者都曾经对“青春文学”进行过定义,并且其最终都与“80后”作家联系起来。正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这类年轻人受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进步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其逐渐开始创作符合其年龄与文风的文学作品,从此之后,青春文学也就应运而生。

以郭敬明的青春文学为例分析青春文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郭敬明是当代青春文学作家的代表,同时也是近些年来,从一大批“80后”作家中涌现出的明星作家。郭敬明自身也是凭借自己相对独特的文风以及较为巧妙的构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影响力。从2002年开始,他凭借自己的处女作《梦里花落知多少》顺利进军我国文坛。之后,其陆续出版的文学作品还包括《悲伤逆流成河》《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等。这些作品一经出版与发售,就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好评,同时也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抢购热潮。郭敬明凭借自己的笔,诠释出一个个处于当今社会中,整日被爱情、亲情、友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人物形象。

之后,郭敬明开始在《小说》担任主编,并且在《小说》上刊登连载小说。后被改编为电影的《小时代》就是青春类文学作品中最大胆也最成功的尝试。《小时代》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确实受到人们的众多议论。甚至在之前的小说中,郭敬明也在大胆塑造一些极具奢华的人物形象与故事发展环境。甚至国内外知名大牌,如迪奥、爱马仕、路易威登等,都成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品牌符号。郭敬明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电影中,都将这种奢靡之风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不得不说,这样的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确实给我国青春文学发展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

文化市场背景下青春文学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1.作品本身大多缺乏内涵

在我国当今文坛,作为“80后”青春文学代表作家的主要是郭敬明与韩寒,而两人早期的一些作品,无可厚非都存在一定的叛逆色彩。并不是说叛逆不可以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而是叛逆本身过度会导致作品本身丧失内涵。以韩寒的《三重门》为例,这部作品刚一出版发行,就被瞬间抢购一空。主人公的嚣张跋扈、叛逆自大,对当前应试教育的无情嘲讽与挑衅,不是传统文学作家所彰显的那种勇敢,反而给人一种幼稚的感受。郭敬明与韩寒相比,似乎是一个相对安静的美男子,其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多为情感丰富、悲情蔓延,但实际上郭敬明的内心也是相对焦躁的。只是其表现叛逆的方式与韩寒不同,其只是用一种执拗与偏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对韩寒与郭敬明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不难看出,虽然“80后”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很容易表现出一种叛逆的态度,可是这种态度在成年人眼中看来是不够成熟的,也是缺乏理性的。所以,从这些青春文学作品中,很难真正体现出人文世界的关爱,也无法表现作者内心对现实社会的批评。因此,这一时期的青春文学作品,大多受到了作家自身幻想世界的局限,也常常被感性主义情感所限制,故而创作出的作品相对较为狭隘且缺乏深刻的内涵。

2.商业化痕迹过于严重

目前,制约我国青春文学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商业化现象过于严重。尤其近些年来,《小时代》《匆匆那年》等众多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影视作品改编的方式,更是使越来越多的青春文学成为了影视新热点。虽然说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符合商业化发展要求,并且通过影视作品推动文学作品的发展以及提升其影响力是很好的做法。可针对目前情况看,将文学作品搬上大屏幕,往往成为一些作家走上商业化道路,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手段。不得不说,青春文学的走红以及其影视作品改编之后的成功,可以为作家名利双收带来帮助。可是这样的文学作品也很容易打上商业化标签,最终将文学作品市场秩序彻底打乱。甚至还有一些青春文学作家为了让自己的小说作品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将许多夺人眼球的元素融入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这样的做法直接违背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也使得文学作品本身丧失了意义与价值。所以,过分商业化的作品很容易导致文学作品本质的异化,即纯粹和自然逐渐丧失,使得青春文学沦为快餐文化,而青春文学本身的兴起与掀起的热潮,也只是昙花一现。

3.泡沫化的发展趋势

在青春文学刚刚兴起的时侯,确实有一批相对优秀的“80后”作家,这些作家利用其独特的文风与截然不同的创作思路,开拓了一条全新的文学创作与发展道路。可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之出版商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于是将原本丰富且充满自身特点的青春文学逐渐变成了“烂大街”的平凡之作。甚至有一些也都开始亲自上阵,盗用别人的创作思路、故事原型,东拼西凑不同的作品,从而拼凑出自己的作品。这就足以说明阻碍我国青春文学发展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其逐渐陷入泡沫化发展趋势,这将影响我国文坛的长久发展与进步。

我国青春文学在文化市场中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1.注重作品本身的美学体现与内涵融入

青春文学本身涵盖的范围相当广,依据目前我国青春文学的读者群划分情况,笔者对主流市场中的青春文学进行分类。第一类主要是初中生偏爱的青春文学,以明晓溪、小妮子等的言情小说或者漫画为主要阅读内容。第二类主要是高中生偏爱的具有一点文学性的作品,其代表主要是郭敬明、饶雪漫、韩寒等人的小说和散文。第三类则是初入大学的学生,其阅读的青春文学作品主要是穿越、奇幻、武侠类的小说。这三大类也基本构成了我国青春文学的主要形式,所以针对三大类文学作品,进行不同程度的完善,是丰富青春文学作品内涵的重要方式。尤其针对具有一定文学性的作品,其本身不应该只是表现一些悲情痛苦的无病,更不应该只是将亲情、友情、爱情作为唯一的创作思路。相反,更应该利用青春文学的积极作用,对青少年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引导青少年对其进行直接认知与理解。

2.避免商业化运作影响文学创作本身

小说与影视作品的结合,不仅体现在青春文学作品上,实际上国内外许多电影、电视剧都采用了这样的形式。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大屏幕,并不是一件坏事。但作为青春文学的创作者来说,其本身则应该明确这种合作形式的积极作用并且将其发挥到最大限度,而不是在这种商业化的模式之中迷失自我,从而使得商业化运作也能够想到文学创作本身。青春文学应该避免那些颠覆人们价值观的内容,同时也应该将一些奢靡、拜金等思想剥离出青春文学作品本身。

3.避免青春文学作品泡沫化发展

青春文学作品本身在当今文坛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其在图书排行榜中,始终处于热销位置。青春文学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客户群体,可是这并不能说明青春文学的发展是“一劳永逸”的。青春文学应该避免泡沫化发展,首先,就要避免鱼龙混杂的现象出现。相关的文学作品监管部门应该严格规范文学作品的版权问题,避免出现一些新的盗取作家作品进行拼凑,从而创作出缺乏理性、支x破碎、不具文学价值的“文学垃圾”。同时,作家还应该注重自身思想境界的提升,避免在创作过程中过于感性,发表的话语不具有理性参考价值,从而降低了青春文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郭艳:《多元状态下的青春文学写作与可能性》,《当代文坛》2008年第6期,第62-66页。

[2]薛月兵:《叛逆青春的书写困境与超越――以春树作品中的“坏女孩”形象为例》,《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113-118页。

篇(5)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有赖于一个稳定、健康、充满合理竞争机制的文化市场的建立,当文化以货品的形式和价值投身于市场交易过程中时,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就以实在的物品形式体现着和证明着它的存在价值。不同于传统的以物易物的形式,文化产品本身的产生就是高于生存需求的,因此,它的价值往往不与其消耗的资源等同,而背景、传统、创作主体和切合的社会需求才是它真正价值的体现。

在这个产业化链条中,从最初始的创作,到中期的整合和后期的推广,无处不存在着物质经济以及人文经济发展的影响。艺术文化产业正是在这种广泛的对文化的普及和层次提升的基础上得以形成的,起初,是以集合的形式将分散的艺术、文化产品统合起来,进而依托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式的产业链,从满足需求逐渐发展乃至到引领市场。

在这种快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给养的分布不均和后力不足,造成了一种市场现象,那就是高端的艺术产品非常密集地流通在小领域里,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碍于传播面积而受到局限,另一面却是,虽然存在着广大的市场和诸多拓展的空间,却一直苦于没有较高艺术品位的文化商品能够提供可持续的、保障性的投入。这本就是一个供需的矛盾关系,但我们必须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市场机遇。

如果一个或缺的情况出现,我们就应该依托现有的社会资源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论条件是否允许,统一的、可控的、职业性强、专业性突出的体系建设目标应该是当下比较适宜的解决方法,但这些都有赖于我们社会体系和功能性的不断完善。根据我国的艺术文化市场发展情况,多存在和强调市场经济的自我协调功能,主动引导性不强。有时消费者会有这样的困惑:需要较高质量的艺术品来匹配日常文化生活的需要。但现有的艺术文化市场所能提供的商品要么以印刷品居多,要么以流水线形式完成的行画居多,稍有层次者皆价格不菲,选择两难,令大多数消费者感叹在如此高速发展的当今却实在有难觅的东西。每每看到各拍卖场上的交易,作品档次有未见之高,售卖价格却有未见之高,两者均离我们的生活甚远。浮夸的作品与虚高的价值充斥市场,难道我们的艺术文化市场只有名与利之分吗?

教育的产出是人才,人才的着重点是专业性,而专业性就应该用来辅助各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我们现在就存在着这样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各种条件。

第一,各大院校的专业教育投入

按照近几年教育部对开设艺术类教育的各大院校提出的职业化要求,主旨就是在于强化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效果,学为了用,用则发展壮大,学而用则拥有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如今实践课程内容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强调专业的职业化发展,这一点正好为艺术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在校学生对专业方向认识不清,那我们就用实际产品说话;就业前景迷茫,那我们就多方入手,多方尝试。艺术文化市场的需求正为其提供了一个实践和实现的场所和动力,需求导向,为学生指明了就业方向,认清了自身能力的不足,提前对自身有准确的定位,同时,优质的生源也为艺术文化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日后的职业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有力支持。

第二,市场合作体系促进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

日益完善的市场合作体系以及成功范例为艺术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以往,市场经济始终与高职教育保持着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你发展你的,我教育我的,而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贯彻,使得专业与就业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和突出。针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应用已然成为关乎国家未来大计的重中之重,与其相匹配的各项政策也相继出台,这在理念上和实践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引导作用,有政策的扶持,特别是财政上的力度,使得艺术文化市场日益繁荣起来。

对较高品质艺术品的需求是个空前大的市场,它面对的是生活日益富足的百姓群体,亦是代表社会层次的主流群体,供与求的有效结合才是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前提,物质需求如此,文化需求亦是如此。再有,诸多经济领域有效的成功运营典范完全可以成为文化市场发展的参考坐标,只要定位准确、目标清晰、考虑全面、基础扎实,以职业化为前提条件的艺术文化市场的发展前景可望可及。在这里,不需要高端、小众的高雅,不需要泛滥低劣的成批量的仿制品。物质文化层次如此丰富,精神文化更需要达到一定的理想状态,这种状态的需求一再强调艺术文化市场职业水准的提升,迫在眉睫。

第三,开展职业教育的各大院校拥有与社会接轨的良好意愿

近些年来,教育方针的改变早已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转变到对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强化,而与社会接轨这一点并不是仅仅依靠各大院校的一厢情愿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计划,以及与其相匹配的实践课程在时间、内容上与时俱进的协调和匹配,如此,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毕业生均有望在真实的市场和社会资源中获得合适的锻炼机会,也正因如此,强调实战型的教学实践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并已经在不断的摸索中进行尝试。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找准时机,抓住机遇,认清方向,以自身人才优势参与到社会竞争当中,对艺术文化市场也好,对专业学生也好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以致用的方法。这种极具专业素质的团队在不久的将来,必能走出一条不同的职业化路线。

对于艺术文化产业市场职业化发展的展望,合作或协作形式是一种可以减少经济投入,降低市场风险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依托现有的灵活的市场经济扶持政策,良好的交流环境,广大的人才储备能力以及群众对高品质艺术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诸多因素必将促成这一趋势的进一步发展,而如何把握机遇和权衡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将是一个需要长期经验积累和总结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少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章金萍.艺术品投资与市场营销.河北美术出版社,2013

[3]许明.当代国外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篇(6)

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游艺厅不阻拦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不实行实名登录,对黄色网页和大骂脏口的人视而不见;音像商店私售黄碟、盗版严重;书店专卖未成年人爱看的黄色卡通书;娱乐场所盲目投资发展,采取不公平的竞争手段,时常去钻管理部门的空子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三、解决文化市场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抓繁荣、抓服务。按照国家“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诡计,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应把抓“繁荣、发展、服务”做为第一要务。积极促进文化市场的发展,推动市场结构优化,刺激文化经济增长,服务文化市场主体,把繁荣、壮大我区文化市场做为主旨及目标。一是从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进一步摆正繁荣与管理的关系。做到立足于繁荣,抓好管理,围绕着繁荣抓实管理,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实现文化市场全面繁荣的目的。二是拓宽工作思路,发展文化市场。大力支持乡镇举办科技文化艺术培训,重点发展中低档文化娱乐场所,对下岗职工、贫困户、伤残人员实行优惠政策,使文化市场的管理,与下岗再就业相结合;以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以提高人的素质相结合。三是要转变职能。即:“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管理型向扶持型转变;要从管理文化向发展文化、繁荣文化方向转变。对经营者既要满腔热情的当好参谋,又要因势力导的做好法律宣传的教育,本着依法管理的原则,灵活运用、适度调控,简化办证手续,减少中间环节,循序渐进使乡镇文化市场尽快走向繁荣。

(二)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市场、壮大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发展壮大成为文化产业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制定发展计划,整合文化资源,摸清底数,对消费需求进行调查论证。二是在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同时,大量引进外来具有现代科技的文化生产设施、设备,利用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进行产业开发。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优化结构,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一是调整导向,对本地文化市场提出发展导向,明确发展什么,控制什么,严谨什么,引导文化市场向文明健康方面发展。二是调整总量,积极引导发展大中型文化载体,防止因大规模扩张而用非法经营手段收回经营投资的倾向。三是调整结构,要加强文化市场的调研和预测,调控供求平衡。四是调整布局,打破零散布局的格局,相对集中发展。五是调整效益,对健康文化项目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发展,确保这类文化项目在非法经营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三)职能划分明确,监管有力。文化市场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一是要加强协调配合,要按照形成统一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各方联动的工作格局,全面落实责任制,对集中整治工作要成立权威性组织机构,从经费上,装备上预以保证。二是要各职能部门坚持认真履行职责,做到不缺位,不推诿,不能超出职责范围。同时做到不错位不超权。三是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要负总责,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公安、工商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主动配合相关部门搞好整治工作,在审批、检查中把好关,加大“扫黄打非”的工作力度,出现问题要各实其责,认真解决,形成系统管理体系。改变过去“走马观花”粗放型管理方式,建立“精耕细做”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对非法经营要细查严管,追究到底,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对健康文化要努力扶持,促其繁荣。才能使文化市场的管理达到最佳成绩效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我能动性。

(四)建立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队伍文化市场的繁荣本身就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不断开发的结果。因此,要建设科化、信息化的队伍首先要学习,其次要提高,最后要创新。

篇(7)

一、目前长春市文化发展现状

现阶段长春市文化建设处于初期阶段,起步阶段的特点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就在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投入远远低于对城市文化的投入,结果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大大滞后于城市,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马克思理论中提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说明了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具有非常复杂而且紧密的联系。早期古典经济学认为物质的发展与生产可以激励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其发展的程度也由物质生产水平所决定。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揭示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存在不平衡规律。即在历史长河中,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是呈螺旋形的曲线交叉向前的规律不断推进的,可能平衡,也可能紊乱。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了解到,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完全可以加大农村文化的投入力度。改革开放以来,长春市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和我国文化的整体进步奠定了基石。

虽然近年来长春市文化发展进步明显,但规模不大,城乡文化水平差距仍然很大,政府在文化产业的扶持和保障措施,以及许多政策仍不完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而且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也不够完善。

二、对于长春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重教育、重民生

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城市的每一处细节,提高每一位公民的品位和素质,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来感化群众、影响群众。不断提高市民文化品位和文明素质。重教育是我国坚定不移必须优先发展的方向,对于长春市,首先要推进科教兴市战略,积极兴建农村学校,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完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一系列名牌院校的科研技术力量,将高校、政府和企业连接起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民生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保障群众享受文化的权益。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站建设,促进农村和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信息交流沟通;政府大力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让广大的农民群众都可以参与其中;企业和校园也要多开展一些关于文化发展的论坛和宣讲,让农村百姓享受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大餐,尽最大的努力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精神需求。

(二)突出长春文化特色、打造长春文化品牌

要达到增强长春农村文化内涵的目的,必须要突出其文化特色,打造一系列有长春特色的文化标志和文化品牌。可以利用长春的最具有特色的冰雕产业进行农村文化的拓展,以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为例,可以在农村大力兴建此类公园,并且形成长春独特的农村冰雕风格,打造长春独具特色文化品牌,不但推进了长春独有的冰雕文化,而且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一汽也是长春超大型企业,长春农村文化建设也可以依附于长春一汽推进汽车文化,建立一套汽车博物馆,汽车雕塑园等等的公园或者文化长廊。其次,为了增强长春的文化影响力,可以大力举办农村的民间艺术博览会,这种博览会不但可以在国内范围举行,甚至可以扩大到整个东北亚的范围,使长春工艺品以及其他文化产业发展到世界各地。这样不但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产品,以提高本地人的文化底蕴,还促进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互相交流。

(三)打造长春文化精品,提高长春市的对外形象

文化产品必须注重精品的生产,根据市场需求,把握社会效益和市场规律,大力推进影视、文艺方面创新发展。力求创造出一大批表现长春文化底蕴和风采的“精品农村文化”,在本市内设立足够的奖品或奖金以激励所有的农民来争取文化、社会、经济三方面共同丰收。大力推进反映长春地方文化影视剧拍摄,排演更多具有长春风格的节目,彰显出长春农村的风土人情,让更多的长春农村生活生产进入大家的眼界。

(四)提高长春文化软实力,大力增强农村文化竞争力

政府大力扶持长春重点文化企业,激励农村企业其进一步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并且鼓励其扩大经营范围,努力将影响力延伸至整个东北亚。加大力度引进整个东北亚所有国家的文化企业来长春进行文化产业投资,培育出一大批中外结合的教育产业、电影产业、旅游产业等重点项目和品牌。进一步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及时发现重点文化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积极探索出一条农村与城市相结合、农村与农村相连接的新式文化发展道路。大力拓展新式文化技术、农村人才等文化要素市场,努力开发代表长春农村文化的艺术品、工艺品、印刷品。进一步发展与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更加专业、更加稳定的评估、、拍卖、策划等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文化市场稳步繁荣发展,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生产、消费、文化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总结:

对于长春市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做到重教育、重民生;突出长春文化特色、打造长春文化品牌;打造长春文化精品,提高长春市的对外形象;提高长春文化软实力,大力增强农村文化竞争力等几点,才能真正解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推进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三方面协调共同发展,才能在国家大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际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郭玉兰.浅议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J].经济问题,2007,330(2):88-89.

[2]关于长春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J].商业时代,2010(1):85-88.

[3](瑞典)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商务印书馆,2003.

[4](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5]桂玉清.韩国新村运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OL].三农中国,2005-11-16.

篇(8)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206-01

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深入人心。在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强化的同时,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更大程度上正在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当前,作为一种产业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其商品属性也日益地凸显出来。这样,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众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已经成为群众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群众文化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参与的广泛性和精神的调节性。群众文化囊括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少儿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等。广大市民是群众文化的参与者又是接受者。这种群众性的健康的文化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是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大幅度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看,群众文化的社会效益是全方位效益,是所有文化消费者在介入各种文化活动后的精神、生活上的总体反应。广大群众可以在获得艺术美感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陶冶和启迪。

一、把握时机及群文工作在经济条件下的主导地位

当前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的困难有两个:一是自身地位与功能的丧失;二是市场经济下严重的经济困扰。这是一个历史的紧要关头,现实对群众文化工作来说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困难。

尤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对群众文化工作目前的运转及群众文化机制提出了挑战。一是人们对文化需求趋于多元化、多层次,传统文化、舶来文化,都在进入群众文化生活,人们的精神文化的内容趋向丰富。二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大为加快,从而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发展,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应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社会共办群众文化的新格局已经在形成。

但是,困难与机遇并存,挑战也是动力,面临着大好形势,改革开放的深入,必定会出现一个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的文化需求经济意识还有待加强,经济领域的文化意识也有待提高。从群文工作的整体来看,这是社会,也是群众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必然,在新的情况下,群众文化工作的职能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适应时代的变化。目前就群文工作来说,要适应这种变化,就要改革我们机构的各种职能,解决好各个方面的问题,而最主要的是把握时机,强化我们职能的主导地位。我们要确立群文工作的主导地位,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社会效益第一是群文工作必须坚持的宗旨。群文工作的一切都应按社会的需求和群众的意愿去开展,这一性质规定了我们群文工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是强化主导地位,明确群文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目的,并以此把握群文工作的方向;二是充分发挥我们在人才设施等方面的优势,调动一切力量来强化我们群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凝聚力。

二、双眼向内搞好自我建设

适应市场经济关键是抓好自身建设。自身建设至少应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群文工作者的自身建设,群众文化应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全员一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二是抓好群众文化设施设备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的设备是群文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我们来说,是自身本职工作场所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必要的设施、设备是作为我们工作的物质基础。三是我们的工作方式、活动方法和活动内容都应有所改变。

我们通过文艺的形式及手段去吸引和教育群众,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去服务于群众,以自身示范去开展组织、辅导和指导群众去参加各项文艺活动。

篇(9)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59-01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及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不可避免地将在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受到震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群众文化,其产品的商品属性必然随着文化市场的不断发育和完善而愈来愈明显的凸现出来,并将以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活跃于市场经济大潮。

一、群文工作在经济条件下的主导地位

当前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的困难有两个:

1.自身地位与功能的丧失。

2.市场经济下严重的经济困扰。这是一个历史的紧要关头,现实对群众文化工作来说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困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对群众文化工作目前的运转及群众文化机制提出了挑战。一是人们对文化需求趋于多元化、多层次,传统文化、舶来文化,都在进入群众文化生活,人们的精神文化的内容趋向丰富。二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大为加快,从而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发展,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应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社会共办群众文化的新格局已经在形成。

但是,困难与机遇并存,挑战也是动力,面临着大好形势,改革开放的深入,必定会出现一个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的文化需求经济意识还有待加强,经济领域的文化意识也有待提高。从群文工作的整体来看,这是社会,也是群众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必然,在新的情况下,群众文化工作的职能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适应时代的变化。目前就群文工作来说,要适应这种变化,就要改革我们机构的各种职能,解决好各个方面的问题,而最主要的是把握时机,强化我们职能的主导地位。我们要确立群文工作的主导地位,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社会效益第一是群文工作必须坚持的宗旨。群文工作的一切都应按社会的需求和群众的意愿去开展,这一性质规定了我们群文工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是强化主导地位,明确群文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目的,并以此把握群文工作的方向;二是充分发挥我们在人才设施等方面的优势,调动一切力量来强化我们群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凝聚力。

二、双眼向内搞好自我建设

适应市场经济关键是抓好自身建设。自身建设至少应包括几个方面。

1.群文工作者的自身建设,群众文化应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全员一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2.抓好群众文化设施设备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的设备是群文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我们来说,是自身本职工作场所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必要的设施、设备是作为我们工作的物质基础。

3.我们的工作方式、活动方法和活动内容都应有所改变。

我们通过文艺的形式及手段去吸引和教育群众,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去服务于群众,以自身示范去开展组织、辅导和指导群众去参加各项文艺活动。

群众文化必须尽一切可能加强自身的设施、设备建设,只有这样我们工作的职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才能在群众中树立新形象,从而使群众文化确立主导地位,走向繁荣。

三、抓好管理,全面发展

1.总体来说,抓好管理是从三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群文工作来说,要事事有章可循,在有条件的单位艺术生产与经营性活动应同步进行,不能忽视社会效益的存在。

篇(10)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42-02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如果从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的角度来说,文化消费属于非生产消费的范畴,除了包括精神层面、理论层面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外,还包括文化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消费方式多种多样:如(1)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影视、歌曲、游戏、报刊杂志;(2)与文化相关物质消费品的间接消费,如电视、相机、音响、电脑等;(3)文化设施,如体育馆、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等;(4)文体娱乐活动的公众及个人消费,如:1)大型演出、赛事、庆典;2)歌吧、舞厅、KTV等;3)书画、奇石、古玩的收藏等。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大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大众的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其文化消费状况密不可分。就中国蓬勃发展的逻辑和市场经济建立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发展的快慢会时刻影响文化消费增减的速度,同时文化消费也刺激经济增长。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缓慢,温饱问题需首要解决,精神生活上的追求退居其次。并且一段时间与政治相关的文化活动充斥着社会大环境,文化消费市场繁荣根本无从可言。开放搞活使得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成型,经济发展,市场火热,逐渐保障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渐趋成熟的文化品消费市场也彰显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消费市场开始充盈活力:艺术作品的拍卖火爆;文艺表演团体的演出空前;古玩拍品的不断升值;影视作品的票房攀高;娱乐消费的异军突起等等,都积极地体现出了经济的发展与文化消费的增长相辅相成。

淮南市北拥淮河,南依舜耕,资源丰富,自古得评“中州咽喉,江南屏障”。1950年依矿建市,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发展为中国的火电三峡,煤电化产业齐头并进,堪称中国能源之都。淮南市下辖6区1县,面积2 585平方公里,人口243.8万多人。淮南经济的发展带动沿淮、皖北,辐射华东地区。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49亿元,同比上年度增长15.7%。2010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3.5亿元,同比增长13%。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9.5亿元,同比增长12.1%。2012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1.8亿元,同比增长12.7%。201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同比增长12%。上述数据充分展示了淮南市近几年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屡创佳绩,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快于全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明显增强。而新一届政府凝心聚力,施大政,展宏图。已经制订城市未来五大任务:(1)“两型”发展;(2)“四煤、四化”同步;(3)科技引领、产业支撑、干部推动,创新发展;(4)提升改革开放新水平。依据转型发展理念,培育主导产业;(5)共建和谐家园。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淮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来由12 003元增加到21 000元,年均增长11.8%。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4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6.1%,惠及到了全市人民。

随着淮南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家庭脱贫致富。居民生活状况从原来的要生存渐渐转向要生活。新生活理念的提升,淮南人民的消费需求就自然由吃穿层面上升到精神文化消费的层面上来,促使淮南文化消费市场日趋繁荣。(1)市、区、镇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工作。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1)开展 “系列少儿舞蹈艺术节”“豆腐文化节”“紫金石文化节”等文化活动;2)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大剧院及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并建成136个农家书屋、22个公共电子阅览室。毛集实验区还建立了淮河民俗风情博物馆;3)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推进印刷产业园、豆腐文化产业园建设等。建立焦岗湖影视城;完善“万人坑”爱国教育基地;淮南志高神州欢乐园;206文化产业园;4)大力实施“十个一工程”,推进文化精品创作、营销和开发。淮南子传奇大型动画片在央视首播,并获得国家级多项大奖。少儿艺术发展项目不断研发;文物保护、非遗保护、文化精品创作均取得重要进展。淮南市政府紧紧把握机遇,从宏观上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计划和规划,并将发展经济的理念渗入到各级政府中。(2)市内各级各类协会、活动群体应运而生:紫金石研究会、市舞协、音协、美协;名人书画院、淮南书画院、淮南画院、摄影协会、花鼓灯剧团等等。(3)各级各类文化培训机构多如牛毛:美术培训、音乐培训、影视表演培训、舞蹈培训、书法培训等等。仅田家庵区美术培训机构就有20多家。(4)专业文化团体渐趋消沉:市京剧团、曲艺团基本解体;歌舞团改革后成立歌舞剧院,每周一和在有演出时进行排练。群艺馆主要靠租场地生存。(5)与文化消费相关的场所到处都是:KTV、酒吧、歌舞厅、民间喜庆歌舞团体、影视厅等。田家庵区KTV、歌吧就有40多家,学院路段就有13家。淮南市民狂热地爱上了KTV、歌吧等娱乐性极强的交流和沟通场所,也成为人们释放压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稍有时间,就和亲朋好友齐聚歌吧,欢唱现象遍及城区各个角落。

由此可见在淮南市文化消费中,呈现出了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会所、KTV、网吧、游戏场所等持续升温,演艺团体和明星频繁到来,大型晚会、节庆连续不断。显然原因是经济增长水平的极大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速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消费已逐渐成为广大淮南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手段,消费领域也从传统物质产品消费向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延展,消费方式也从单一追求功用性向多元消费诉求发展。

从淮南市的现实经济状况来分析,城市居民的差别虽小,但收入差距较大。农民、下岗职工、特困家庭等低收入阶层依然存在,他们对文化消费的重视度与消费热情高低不一,对精神需求的满足度相对较低;而大学、中高职院校师生、企事业职工、职业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层次、文化素养偏高,因此文化消费层次较高;而个私企业的老板、企业白领等高收入阶层和较好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等中等收入阶层,则既是淮南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同时也是在淮南市文化消费的主要力量,集中体现在中高档娱乐场所、节日庆典演出消费、文化培训等方面。作为消费人群的主流,其占据了大半文化消费市场的人群。而公园游乐场、动漫电子、游戏园、儿童乐园、农家乐等则聚集着大量的青少年及其家长。文化消费是高层次消费,属于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消费的目的不能以“物质福利”为满足,主要是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其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价值的大小以及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淮南文化消费人群和层次的不断拉大,不同收入阶层和职业、财富等不同的社会角色,消费观念也必然较以前差别越来越明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淮南市合淮区域一体化纳入中部地区发展战略;淮河以北地区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和皖北“三化”示范区;成为国家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列为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煤化工大规模示范项目;这些国家级战略平台,为淮南转型发展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强力支撑。煤、电、化工业的稳健提升、机械制造业快速发展以及三产的突飞猛进,保证着淮南经济的有增无减,成为淮南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基石,必然对淮南文化消费的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下已经看到淮南市民文化产品的消费已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大幅增长,文化消费市场已迅速激活,并呈现高速运转的迹象,文化消费的必须性、必然性、时尚性以及品位正逐渐定位。同时文化消费市场的火爆也在持续地反作用于市场经济的运行,驱动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产品供给,使产品更能够满足文化消费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只有始终如一地把文化消费彻底融入经济发展的步伐中,才会在未来更加彰显出文化消费与经济发展二者结合的独特魅力。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时刻关注着文化消费市场,使其良性运转,提升市民消费理念,做到适度消费。并及时调整问题,把市民的文化消费倾向引导到良性轨道上来。继续加大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等设施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场所与资源,随时更新现代文化设施,确保大众文化消费再上台阶。诚如是,淮南市的文化消费市场必然会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 尹世杰.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J].经济科学,2002,(5):122-128.

[2] 张美君.鼓励和引导大众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J].天津经济,2011,(9).

[3] 颜鹏.陕西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异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1,(32).

上一篇: 创业板风险评估 下一篇: 网络规划与优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