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背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1: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行政管理专业背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行政管理专业背景

篇(1)

本办法所称有价证券,是指国家规定或金融管理机关允许并在证券发行章程中规定可以转让的国家债券、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和股票,大面额可转让存款证和个人大面额储蓄存款单及其它可以转让的有价证券。

第三条  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专业银行、独立核算的信托投资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经营有价证券转让业务,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以下简称市人民银行)批准。未经批准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

第四条  在交易机构转让的公司债券,必须是经过市人民银行批准,在本市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

在交易机构转让的公司股票,必须是经过市人民银行批准,在本市向社会公开发行的、不定归还期限的公司股票。

第五条  转让有价证券,必须在交易机构的经营场所内进行。方式有以下四种:

1、持券人和购券人当面议定有价证券价格,在交易机构登记的场内自洽成交。

2、持券人和购券人委托交易机构代办售出或购入。

3、持券人向交易机构办理有价证券抵押。

4、交易机构参照当日挂出的有价证券转让牌价直接进行有价证券的售出或购入。

第六条  有价证券转让以现货为限,转让价格随行就市。

转让有价证券的双方必须按国家规定或有价证券发行章程规定的范围进行转让,限于单位购买的只准转让给单位,限于个人购买的只准转让给个人。

第七条  交易机构可向转让有价证券的双方收取手续费或服务费。收费标准由市人民银行规定。

第八条  交易机构必须将证券转让成交的股数和金额、售出或购入的价格,按证券的种类和发行单位统计的数字,于每月10日、20日和30日报送市人民银行。

第九条  发行股票的股份公司应定期在交易机构的经营场所公布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盈利水平。股份公司公布的经营情况和盈利水平与事实不符或有其它欺骗行为的,市人民银行有权停止其股票的发行和转让,并对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条  对在交易机构的经营场所以外进行非法转让有价证券、涂改伪造有价证券、强买强卖或倒买倒卖有价证券的单位或个人,由市人民银行视情节轻重,给予没收有价证券或处以200元以下罚款的处罚,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2)

北京市财政局《关于更换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统一银钱收据、统一罚没款物收据及票据购领证的通知》

京财综〔1999〕1069号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三日通知

市属各单位、中央驻京各有关单位、各区县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票据管理规定》(财综字〔1998〕104号)和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银钱收据管理规定〉的通知》(京财综〔1999〕283号)等文件精神,从1999年9月1日至1999年10月15日,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更换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统一银钱收据、统一罚没款(物)收据有票据购领证,为确保此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凡在本市行政区城内使用北京市财政局印制的统一银钱收据及罚没款(物)收据的单位,须持本单位原票据的购领证及98年6月15日以后购领的统一银钱收据,统一罚没款(物)收据等材料,到原购票的财政局更换新的票据及票据购领证。

2.从1999年11月1日起使用带有防伪标志、规格为18厘米×10厘米、监制章为菱形的新版票据,旧票一律作废(包括各类专用票据)。对逾期不办理更换票据及票据购领证的单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请将此通知转所属各单位执行。

换票时间:9月1日-9月15日          市属各局、总公司

              9月16日-9月23日         市属各委办

              9月24日-9月7日          各高校及其它单位

篇(3)

一、认真学习、推行《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示范文本》(以下简称《示范文本》)。《示范文本》明确了物业管理委托活动中当事人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反映了物业管理的基本内容,能够充分表达当事人双方的意愿,要积极推行,以利于规范我市物业管理市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从而推动物业管理工作。

篇(4)

一、专业改革背景

 

开放大学是在原电视大学体系基础上改建而来,属于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范畴,办学定位就是培养合格的“当班人”。上海开放大学于2010年建立之时就明确将办学目标定位在构建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开放教育平台。而如何充分体现开放大学的“开放性”,是专业改革的头等大事。

 

行政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专业,以政治学和管理学学科为理论基础,为党政机关培养具有现代政治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干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组织内部的现代化专业化管理需求增加,行政管理的内容和层次也丰富起来:行政管理不仅包括政府公共管理,也包括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从层次上也可以分为高级、中级和基层三种管理。

 

二、专业培养目标方案改造的逻辑演绎

 

要解决上述问题,上海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改造及需要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也需要从实际出发回应社会现实需求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

 

上海开放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生源构成以企业员工和社区服务人员为主体,因此上海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培养适应上海区域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掌握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现代行政管理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同时兼具较好的政治素质、法律意识、人文素养,能够在上海的基层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及具有优良素养的劳动者。

 

(二)专业培养要求层次化

 

在专业优化过程中,应综合专业特征、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素质等三方面因素,将开放专科层次的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解构为三个层次:

 

一是知识要求,即具有较为完整的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宽的行政管理专业视野;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二是能力要求,即具有较强的解读法律与政策的理解能力和适用法律及贯彻政策的执行能力;具有较强的行政工作能力,具有运用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参与到行政管理的网格管理中。

 

三是素质要求,即具有从事行政管理事务性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基础能力素质等;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担专业工作的身心条件;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三)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最终要由课程体系来体现。上述专业改造的总体思路必须落实到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上。在课程结构方面,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次的培养要求设计;对应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按照公共行政(政府营销、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企业行政(企业行政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管理)三个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

 

(四)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行政管理专业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行政管理岗位背景进行多元化设计,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首先考虑到了实践的因素,许多课程都以“方法”、“实务”、“应用”命名,教学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时分配上,专业课程安排了不低于20%的课程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三、对专业改造的反思

 

篇(5)

一、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的蓬勃发展,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开放与发展,这恰恰是因为经济社会领域的简单、粗放的管理,越来越被不断精细化管理分工所替代,这一过程不仅使很多领域需要专业的公共管理人才,譬如,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组织内部的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行政部等需要行管专业人才的加入;而且这一过程还派生出大量的公益、慈善、社团等非赢利性组织需要改进管理。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之下,行管专业的建设甚至比其他很多其他热门学科的发展都快,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逐步向涉及到政府、公益组织、企事业组织等公共管理演变。

正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目标兼具理论和实用的特点,导致很多有关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该专业的学生往往知识杂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出现。

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共性与个性方面,很多研究都集中在普通高校在行管专业的培养内容上,普遍认为共性强于个性是一个主要特点,甚至可以说,对学科共性的关注抹杀了不同院校对专业建设的个性发展。有学者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4所院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是每所院校所强调的笼统概念,每个学校并没有根据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和院校特色,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

二、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对于民办院校而言,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存有不同。民办院校办学必须要抓住自身的特点,行政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培养方向的专注应该是其主要方向。就已经设立行政管理专业的民办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

第一,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从就业市场的反馈来看,民办院校的学生在理论掌握方面不如“一本”和“二本”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不如高职高专的学生。根据因材施教理论,生源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民办学院人才培养到底是套用普通本科还是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在民办院校人才培养层次模糊不清的背景上,民办院校应该培养应用型还是研究型的人才同样难以界定。在对民办学院行政管理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很难把握标准,课程设置也很难准确定位,直接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

第二、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国内行政管理专业最早脱胎于政治学,行政管理专业既要兼有政治学的学科内容,又要顾及专业培养目标与职场和社会需求相融合。目前,虽然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和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有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或博士点。普遍来看,很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而对管理规律知识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状况,或许导致行政管理专业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和需求。民办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中也延续了这一特点。

第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据调查显示,在某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44门主要专业课程中,6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只有:演讲与口才、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公文写作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其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是演讲与口才和管理学原理,诸如西方行政学说史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仅有不到20%的学生感兴趣。究其根本原因是行政管理在学科设置上并没有考虑到它首先是管理学科,有关管理中对管理问题的处理原则、方法,管理实践具备的调查、统计、信息处理、分析决策等等,这些基本管理知识常识行政管理专业在学科设置中被置于非主要地位的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招聘单位面试的学生都能够侃侃而谈,碰到实际需要解决问题时,如何分析、寻找问题的关键点,以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欠缺。

第四、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现今,民办院校仍然主要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安排,重视理论性课程,轻视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应用性课程。目前的培养模式仍然是注重填鸭式的理论知识培养,而将更为重要的实践能力培养放到次要地位。大部分院校并没有像设立课程体系一样,设立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和体系。学生的实践环节虽然也算学分,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涉及到的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到校外合作、日常管理、安全、责任等问题,有流于形式之嫌。

事实上,民办院校由于生源不同,以及办校理念、定位的不同,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职场竞争力。民办院校常常将借鉴演变为直接照搬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体系,在学科设置上,民办院校要走出与办学理念相吻合的道路仍需研究和努力。 三、如何革新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

民办院校要想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上有所突破,使该专业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专业,至少要在以下方面做出研究和革新。

其一、较之普通本科院校,民办院校在遵循培养行政管理人才规律,迎合公共部门、企事业组织职业需求,注重专业的应用与实践方面更具灵活性。更能够根据自身院校的资源和特点,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行政管理人才。

其二、民办院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所涉及到的基础资源、专业体系、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确保行政管理专业在民办院校建设所具有优势转化为高质量的人才。

其三、改进专业课程在课程实践方面的措施,注重实践的教学,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宋超.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误区及其误解[J].南通大学学报,2007(3).

[2]杨爱平.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以广州X大学为例的经验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7).

篇(6)

所谓《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实证型教育培训方法。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有利于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也有利于整合师生智慧和资源,经验共享,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行政管理现象的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1.验证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设置合理,才能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形成合理的学生知识和理论结构,科学、合理、有效地解读现实行政管理和改革实践活动。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一个目的就是检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能否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实践所需要的知识、理论和能力。只有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科学、合理、有效地解读现实个案,才能验证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提供学生置身于复杂现实行政管理环境的体验

案例课程教学,让学生由“局外人”变成“局中人”,使他们体验到实际政务操作的各种压力和复杂性。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让学生认识大量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学会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学生无法得到真实行政管理活动的体会。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提供实际案例,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会,形成局中人的自我认同,对行政管理实务的复杂性和压力做好心理准备。

3.培养学生解决行政实务问题的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是行政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初步职业技能,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融合起来的一种课程教学。通过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应用学科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讨为核心,以知识的灵活应用为关键,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案例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改善其思维模式,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意识,习得解决行政管理实务的各种技能和方法。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互动沟通与合作能力

与人互动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能力。通过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学生可以认识到,行政实务的解决,受到行政公共性规律的约束,不是单个人通常可以解决的,它必须整合行政管理系统所有的资源。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教学课程整合了全体学生和老师的智慧和能力,形成综合运用集体能力和资源解决实务问题的一种行动模式,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整合全体师生智慧与能力,学生必须习得与他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既要同教师进行互动沟通,还有与学生互动沟通,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行为能力。

二、《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特点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从程序上看,通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简要讲授相关公共行政理论,而后分析印证有关理论。接着引入与所讲授行政理论密切相关的行政案例,介绍案例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把握切入点,给出分析方法。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以案论理。

1.重案例选择

行政案例教学是通过对行政案例进行考察和分析,使学习者获得有关公共行政管理实践的知识和经验,并提高和增强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课程,案例是课程的核心,没有案例不是案例教学,没有恰当的案例也不是案例教学,对案例的精选是案例课成败的关键之一。

2.学生讨论为主

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是第一位的。案例教学跟非案例教学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案例课程有相当比重的时间和环节让学生针对案例反映的行政管理问题进行深度讨论。这个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讨论环节包括个人发言、小组讨论、全班集中讨论和辩论,小组讨论和集中讨论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发言。讨论和发言的环节多,量也比较大,决定讨论的时间占用也相当多。但是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集中讨论,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主角,教师原则上并不参与讨论,更不提供所讨论问题的标准答案。教师责任是为学生讨论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理论背景解释,并为学生就相关知识、理论和问题提供解答释疑。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和案例体验,这是非案例教学所无法获得的教学效应。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干预也不放任

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必须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向“权威、书本、教师”挑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放、自由地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式适当地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抓住学生讨论中的“奇思妙想”,引发有分歧的观点,激化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实现多向度的充分交流而具有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但是不强制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限制学生。

4.重理论深度提炼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不能为分析而分析,必须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案例教学中,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得到充分交流与碰撞,使理论得到深化和提升。教师虽不参与具体讨论,也不提供问题解决的权威答案,但是教师在引导、指导学生讨论,以及最后环节的课堂教学总结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将案例教学的理论深度尽可能地阐述和演绎。

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连续多年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创新高。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变化性导致了高校所开设的专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完全匹配,给广大的大学毕业生造成了十分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在目前国家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应当未雨绸缪,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在充分了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通过改革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以加强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构建培养实践性、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专业背景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变化

 

行政管理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高校中恢复专业设置以来,其发展势头如雨后春笋,并逐步确立了本科-硕士-博士的三级学位培养体系,在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公务员在职培训教育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众多的高级行政管理人才。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自主择业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尤其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矛盾日益突出。从近年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大学生就业流向来看,当前该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入职对口公共部门难度加大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以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毕业生对口就业单位一般为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然而,随着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校数量不断增多,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不断完善,加上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推进,高校扩招,行政管理专业毕业人数激增,入职对口公共部门难度越来越大。比如在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共130余单位,计划招考人数1.8万多人,而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仅有200余岗位,仅占1.1%,且这类岗位其他专业如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也可报考。

 

(二)企业发展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小微等私营企业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企业发展环境得益改善,促进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以管理人才作为支撑,一方面,从企业管理的现实来看,任何组织,无论是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还是社会团体、私营企业,其内部组织机构中常见的如办公室、行政部、综合处等机构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大量的行政事务的处理。

 

(三)高校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素质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要求匹配度不高

 

一方面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传统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锐减,一方面是广大私营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大量需求。而从企业反馈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素质上看,高校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还远远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从当前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及安排的主要课程上看,高校依然不能意识到社会对事件型人才的渴求,而是依然把政治学、行政学、法学及管理学等理论教学放在首位,培养出来的是熟悉党政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能够从事的是党政机关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方向

 

(一)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以为党政机关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专门人才。这样的目标设定,一方面是较为模糊的,管理人员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技能,而且应当具备较高实践操作管理能力。一方面该目标的设定仅限制为为党政机关培养,已经脱离了当前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需求的实际。因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反馈,进一步细化,并把企业作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强化培养人才的科学思维,具备对企业和政府互动关系有充分的协调、处理能力的人才。

 

(二)调整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专业素质能力

 

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需要建立在该专业课程调整的基础上,可以把该专业理论学习的内容设置为两大块,包括政府行政管理模块和企业行政管理模块,教学上偏重于企业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如增加《政府经济学》、《政府营销学》、《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公共投资学》等与企业经营有着一定联系的课程;在企业行政管理课程中,则可以设置一些如《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公共关系学》等课程,有机地将政府和企业的管理理论课程进行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在政府和企业管理的有效融汇贯通。

 

(三)加强校地合作,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篇(8)

正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目标兼具理论和实用的特点,导致很多有关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该专业的学生往往知识杂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出现。

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共性与个性方面,很多研究都集中在普通高校在行管专业的培养内容上,普遍认为共性强于个性是一个主要特点,甚至可以说,对学科共性的关注抹杀了不同院校对专业建设的个性发展。

有学者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4所院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是每所院校所强调的笼统概念,每个学校并没有根据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和院校特色,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

二、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对于民办院校而言,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存有不同。民办院校办学必须要抓住自身的特点,行政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培养方向的专注应该是其主要方向。就已经设立行政管理专业的民办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

第一,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从就业市场的反馈来看,民办院校的学生在理论掌握方面不如“一本”和“二本”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不如高职高专的学生。根据因材施教理论,生源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民办学院人才培养到底是套用普通本科还是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在民办院校人才培养层次模糊不清的背景上,民办院校应该培养应用型还是研究型的人才同样难以界定。在对民办学院行政管理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很难把握标准,课程设置也很难准确定位,直接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

第二、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国内行政管理专业最早脱胎于政治学,行政管理专业既要兼有政治学的学科内容,又要顾及专业培养目标与职场和社会需求相融合。目前,虽然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和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有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或博士点。普遍来看,很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而对管理规律知识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状况,或许导致行政管理专业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和需求。民办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中也延续了这一特点。

第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据调查显示,在某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44门主要专业课程中,6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只有:演讲与口才、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公文写作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其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是演讲与口才和管理学原理,诸如西方行政学说史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仅有不到20%的学生感兴趣。究其根本原因是行政管理在学科设置上并没有考虑到它首先是管理学科,有关管理中对管理问题的处理原则、方法,管理实践具备的调查、统计、信息处理、分析决策等等,这些基本管理知识常识行政管理专业在学科设置中被置于非主要地位的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招聘单位面试的学生都能够侃侃而谈,碰到实际需要解决问题时,如何分析、寻找问题的关键点,以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欠缺。

第四、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现今,民办院校仍然主要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安排,重视理论性课程,轻视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应用性课程。目前的培养模式仍然是注重填鸭式的理论知识培养,而将更为重要的实践能力培养放到次要地位。大部分院校并没有像设立课程体系一样,设立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和体系。学生的实践环节虽然也算学分,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涉及到的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到校外合作、日常管理、安全、责任等问题,有流于形式之嫌。

事实上,民办院校由于生源不同,以及办校理念、定位的不同,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职场竞争力。民办院校常常将借鉴演变为直接照搬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体系,在学科设置上,民办院校要走出与办学理念相吻合的道路仍需研究和努力。

三、如何革新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

民办院校要想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上有所突破,使该专业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专业,至少要在以下方面做出研究和革新。

篇(9)

正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目标兼具理论和实用的特点,导致很多有关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该专业的学生往往知识杂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出现。

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共性与个性方面,很多研究都集中在普通高校在行管专业的培养内容上,普遍认为共性强于个性是一个主要特点,甚至可以说,对学科共性的关注抹杀了不同院校对专业建设的个性发展。有学者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4所院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是每所院校所强调的笼统概念,每个学校并没有根据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和院校特色,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

二、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对于民办院校而言,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存有不同。民办院校办学必须要抓住自身的特点,行政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培养方向的专注应该是其主要方向。就已经设立行政管理专业的民办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

第一,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从就业市场的反馈来看,民办院校的学生在理论掌握方面不如“一本”和“二本”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不如高职高专的学生。根据因材施教理论,生源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民办学院人才培养到底是套用普通本科还是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在民办院校人才培养层次模糊不清的背景上,民办院校应该培养应用型还是研究型的人才同样难以界定。在对民办学院行政管理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很难把握标准,课程设置也很难准确定位,直接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

第二、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国内行政管理专业最早脱胎于政治学,行政管理专业既要兼有政治学的学科内容,又要顾及专业培养目标与职场和社会需求相融合。目前,虽然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和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有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或博士点。普遍来看,很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而对管理规律知识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状况,或许导致行政管理专业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和需求。民办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中也延续了这一特点。

第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据调查显示,在某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44门主要专业课程中,6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只有:演讲与口才、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公文写作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其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是演讲与口才和管理学原理,诸如西方行政学说史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仅有不到20%的学生感兴趣。究其根本原因是行政管理在学科设置上并没有考虑到它首先是管理学科,有关管理中对管理问题的处理原则、方法,管理实践具备的调查、统计、信息处理、分析决策等等,这些基本管理知识常识行政管理专业在学科设置中被置于非主要地位的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招聘单位面试的学生都能够侃侃而谈,碰到实际需要解决问题时,如何分析、寻找问题的关键点,以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欠缺。

第四、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现今,民办院校仍然主要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安排,重视理论性课程,轻视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应用性课程。目前的培养模式仍然是注重填鸭式的理论知识培养,而将更为重要的实践能力培养放到次要地位。大部分院校并没有像设立课程体系一样,设立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和体系。学生的实践环节虽然也算学分,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涉及到的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到校外合作、日常管理、安全、责任等问题,有流于形式之嫌。

事实上,民办院校由于生源不同,以及办校理念、定位的不同,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职场竞争力。民办院校常常将借鉴演变为直接照搬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体系,在学科设置上,民办院校要走出与办学理念相吻合的道路仍需研究和努力。

三、如何革新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

民办院校要想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上有所突破,使该专业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专业,至少要在以下方面做出研究和革新。

篇(10)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管理中的骨干力量,其职业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更关系到高校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水平。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责任重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体系现代化等方面肩负重任。因此,研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与方法对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的新要求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行政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教师与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服务,而且还需要不断推动高校管理体系和社会服务的现代化。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快速的发展,以及国家“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的需要,高校对其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一)现代高校管理理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众多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和重大挑战。[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对象不仅有领导、教师,还有学生,对高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正常运转,促进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着理念滞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行政管理功能的发挥,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管理人员需要创新理念,不断改进管理,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以及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需求,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但是,现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的需要,因此,要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行政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校行政管理主要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行政管理,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须具备一定的高等教育管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高校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猛增,导致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此外,为了推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高校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推动高校行政管理向着科学管理方向发展。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还应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和深入的研究能力。

三、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发展现状与困境

(一)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发展现状

目前,江苏省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更加完善,在人员选聘、培训研修、深造提升、流动晋职等多个方面保障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权益。随着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培养工作思路在不断创新,培养方式也得到进一步拓展。一方面,高校强化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充实丰富了其工作的专业内涵,另一方面规范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范畴。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自信心和归属感,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在认真学习充分借鉴的基础上锤炼自己,在思想引领、立德树人方面,在深化管理体系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1.缺乏专业培训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基层的教育管理者,也是高校教育系统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专业素质以及业务能力的培训。但是,很多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训,影响着高校的行政效率、科学管理和发展进程。2.缺乏重视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科研重于教学,教学重于管理,种种考核评价标准使得组织、领导过分重视教学、科研人员,而忽视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的发展。[3]进而削弱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动力和积极性。行政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从业者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因此,需要组织重视其职业能力的发展。3.专业化问题凸显高校部分行政管理人员是从教学岗调整到行政管理岗,缺乏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在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虽然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也通过开展专业培训,资助教育管理研究课题等方式,推进学科融合,提高其管理方面的能力,但由于缺乏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作用发挥有限。[4-5]

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法

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主体是其自身。因此,要使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得以持续提升,就需要切实增强其责任感、紧迫感,使其肩负使命、勇于担当,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充分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一是要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在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水平,力求扎实、全面、系统地掌握行政管理知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学习带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强化自我管理能力。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在于内塑自我人格。要使行政管理人员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不断加强,需要弘扬职业道德,坚定理想信念,确立行政管理人员核心价值观念。

五、提升工作实践水平

(一)创新方法,提高工作水平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处在实践的一线,自身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工作实践、提升工作能力的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方法,科学、持续地开展广泛、深入的工作实践,避免机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要通过不断地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来逐步提高工作水平、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以达到提高行政管理质量的目的。

(二)加强培训和交流

为了增强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高校需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体系培训。一是在各个层面、各个范围内大力开展高校行政工作论坛、沙龙等交流活动,促使行政人员进行经验交流,思想碰撞;二是组织高校行政人员在不同高校间、不同岗位间进行实践锻炼;三是组织高校行政人员跨校乃至跨国进行学生工作短期考察,促使行政人员对整个高校行政管理职业形成更加深刻、系统和直观的认识,有的放矢地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四是积极利用高校与地方干部交流机会,让其参与地方挂职锻炼,密切接触社会,从而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拓宽思路,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六、构建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机制

机制地创新是高校管理创新目标实现的保证。良好的机制不仅能充分的发掘管理人员的潜能,有效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行政人员主动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主动性。随着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更好地激发高校活力的要求日益迫切。因此,构建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机制,对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制定相应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行为规范,使管理人员增强行政管理理念和管理育人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合理的聘任制度、多元的培训制度、健全的激励制度、科学的考评制度和完善的晋升制度等;二是通过顶层设计,来保证、规范、推进现代大学制度背景下行政管理人员队伍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晔.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110-112.

[2]翁朝葵.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价值观与敬业度的关系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6):107-110.

[3]白彦琴.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发展困境及激励理论选择[J].改革与开放,2011(18):105-106.

上一篇: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工法 下一篇: 个人理财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