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1: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汉字演变的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体系与字形都在不断变化着。就汉字的体系而言,几千年来,汉字越来越繁难庞杂。就字形而言,除了少数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中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大部分汉字都发生了易变,有的变简为繁,有的变繁为简,但汉字演变的总趋势还是由繁入简。汉字简化不仅是汉字作为辅交际工具趋向简单、便利的必然要求,更为汉字的普及和推广带来有利条件。
一、简化的分类
汉字的简化总体来讲有两部分,其一精简体系,其二精简字形。
汉字体系的简化,即汉字去异体字,除繁体字的过程。由中国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依照从俗、从简、照顾书写方便三个原则,对810组异体字进行精简,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
汉字形体结构化繁为简的趋势,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初见端倪,其后经西周金文而战国古文,规范化为小篆,又演变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种简化趋势更是越加明显。汉字字形的简化使汉字的表意性逐渐减弱,而使其符号性、记号性更为增强。
二、汉字简化的方法
1、汉字体系简化的方法
汉字的总数是不断增多的。从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到当前的《汉语大词典》收字六万多个,汉字增长的幅度可见一斑。但是《康熙字典》一类大型字典中包含了许多极为生僻的字以及很多异体、讹体。限制与减少这些异体字与生僻字就是对汉字体系的“瘦身”。
2、汉字形体结构简化的方法
⑴汉字形体结构化繁为简,在古文字阶段主要有一下五种方法:
变图形为符号。早期的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图画味道很重,比如“车”,就是依样画葫芦画出来的双轮车,写起来非常复杂,后经逐步简化,现在只剩下四画。
删除多余或重复的偏旁部件。为求简单,将一些合体字不必要的或重复的偏旁删去,如“渔”字,造字时以水中有鱼取捕鱼之意,多至两水四鱼,后把重复的去掉,留下了一水一鱼。“渔”字一繁一简共见于甲骨文,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结构简便的“渔”代替了其繁体。
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以代替本字。截取表示本字特征的形体而删去附加性形体。如“旅”,甲骨文作旗下二人的形状,古金文则强调旗帜的特征,至周代金文有些还附以车的形象,表示行军作战要有战旗、战士和战车。而后去掉了“车”,旗帜也符号化,只取其中旗下二人会意的“旅”。
更换偏旁,以简代繁。形声字中改用比较简单的形旁或声旁来代替原来复杂的部分。如“庙”字,西周金文大多数从广从朝,战国时便简省为从广,苗声。
更换字体。以简单字体代替复杂字体。如,以“原”代“”,以“粗”代“”,以“岳”代“”,以“尔”代“”等。
⑵现代汉字简化的方法可以归纳为省略、改形、代替、新造四大类,具体有以下几种:
1.保留原有轮廓。如:“”作“虑”,“”作“窜”,“”作“树”。
2.保留原有的特征。如“”作“虐”“”作“开”,“”作“医”。
3.改换形符或声符。如“”作“亿”,“”作“痒”,“”作“剧”。
4.将非形声字改为形声字。如“”作“审”,“”作“邮”,“”作“态”。
5.同音归并。如“困”代“”,“台”代“”,“丑”代“”。
6.草书楷化。如“为”代“”,“书”代“”,“马”代“”。
三、汉字简化的利弊
汉字简化不仅是汉字作为辅交际工具趋向简单、趋向便利的必然要求,更为汉字的普及和推广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从而带动了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但是,简化字也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比如,因过于简化而产生的大量形近字,既难分辨,又易写错。并且过于符号化使得有些简化字与原形相差甚远,无音义可循,造成了学习者的困扰。加之汉字规范化不够,社会上用字混乱的现象还很明显。
总的来说,汉字简化的目的既然是便于书写、交际,当然也要以不影响交际、不致引起混乱为原则,并非笔画越少越好,字形越简越好。并且,汉字简化的同时,还要重视汉字规范化的约束,这样才能确保汉字简化的初衷的实现。
四、汉字简化的未来
汉字简化既然是字形演变的总趋势,是客观规律,现行汉字仍然有繁难之处,在使用过程中,还可能会继续简化。但是,继续简化并不是不断简化,天天简化。汉字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稳定性仍然是其必须特性,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运用于交际。因此,对于全社会而言,我们在承认并尊重汉字简化规律外,还必须强调汉字的规范化,否则,社会用字将必然处于混乱状态,正常的交际活动就会收到影响。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陈炜湛.《汉字古今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3]廖才高.《汉字的过去与未来》[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已经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比如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随文识字和生活识字;自读识字、字典识字与多媒体识字等,约三十余种,这些方法在识字教学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这些识字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如下:
1.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字的形与义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人类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将语言的声音信号变为符形信号,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上,成为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汉民族用于记录语言和思想的符号便是汉字,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的还被使用的表义文字。所谓表义文字,就是集文字的音、形、义于一体的特殊的语言符号,或依形生义,或依义生形,形义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教师在教学时本应该或依义探形,或依形探义,让学生通过探究形义的依存关系和形义的演变过程学习汉字,这才符合学习表义文字的特点。但现在的小学识字教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字形义之间的关系,使识字教学成为单纯记忆符号的教学。
2.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习汉字与学习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文化的表义文字,是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记录。汉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存最古老的汉字是三千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在的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义到形声。遗憾的是,现在的小学识字教学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只强调汉字的字音和字的现代意义,没有或基本没有探究汉字的本源意义,从而忽视了汉字的形义演变的探究,忽视了汉字的形与义一体以及在不断的演变中发展起来的汉字的自身特点,忽视了汉字本身富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
基于上述两点考虑,我们提出了探究形义识字法,旨在打破当前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局限,拓展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性。
探究形义识字法以“六书”作为汉字的分类依据,它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入手,通过分析汉字最原始的形与义的关系组织识字教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价值性三大特性。
一、科学性
1.尊重文化历史,立足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探究形义识字法从汉字的造字法入手,在探究汉字形义演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汉字、学习汉字,并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尽量把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如学习“女”字,“女”字的甲骨文写作“”[1],是一个双手被捆绑着跪在地上的女子,这形象地表明了中国最古老的抢婚习俗。在古代,男人把女人的双手捆绑起来,扛回家里,从此,这个女人便成为必须一切服从男人的家庭主妇,这表明了古代女人受男性歧视的历史事实。学生在认识这个汉字的同时,既理解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又习得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2.形象直观,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探究形义识字法要求我们依据汉字的形与义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导学生识字,要形象而直观,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直观形状的认识远比对抽象的符号的认识速度快得多,探究形义识字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依据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形指导学生识字,这种方法形象直观,能够使学生学而不厌,能够极大地提高识字的效率。如日(),一轮圆圆的太阳和一个圆点的指示符号构成;月(),由一勾弯弯的月亮和两个短横的指示符号构成;山(),是一座由三个山峰构成的山;而“水()”[2]则是流动的波浪。学生在识字中,先从汉字所代表的物的形状入手,认识了物则会写汉字,这不仅减轻了认识教学的负担,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先们的超群智慧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
3.形义相依,体现了汉字的演变规律。
探究形义识字法能够指导学生依据汉字的形与义的关系进行识字,符合表义文字的学习规律。表义文字的形与义相互依存,大多数汉字所表达的意义都能基本决定汉字的字形;依据汉字的字形来识别汉字,又能体现汉字形与义相一致的特点。如“本()”[3]字,由木()和其根部的指示符号构成,其本义就是树根;由此而派生出“根本”、“本来”、“以人为本”等常用意义。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甲骨文的写法能非常容易地记住简化字的写法,并且在记住字形的同时理解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同音字的混淆。
4.举一反三,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规律。
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所识得的汉字,并不全部来自于老师的教授,很多都是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学会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探究形义识字法尤其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它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的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如知道了“足”是人的脚,那么和“足”有关的字的意义就表示“脚”发出的动作或与“脚”发出的动作有关的运动,如跑、跳、踩、踏等。
二、实用性
古代汉语的语音与现代汉语的语音有很大的差别,但语法结构和词汇变化不大。3500年前殷商时代的某些汉字的读音与今天的读音可能不同,但其语义与今天的语义却基本一样。例如,《新华字典》所收词汇的含意,约有一半与两千年前成书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词汇的含意基本相同。这为探究形义识字法的使用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可能。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实用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1.形象直观,化难为易。
探究形义识字法将由笔划组成的汉字与汉字所代表的实物紧密结合起来,使实物成为识字的辅助手段,使抽象的汉字教学变得直观而具体,使学生对汉字符号的抽象记忆变成了对实物的形象记忆,再通过形象记忆的演变,进一步强化抽象的符号记忆,从而降低了汉字记忆的难度。如木()、禾()、竹()、日()、月()、山()、水()[4]等字,都是典型的象形字,因物赋形,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画的观察记住这些字的写法。
2.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探究形义识字法依据汉字间的派生关系进行识字,通过独体字的学习促进合体字的学习,通过一个字的学习促进了对一类汉字的掌握。如:与“火”有关的字均是火字旁;与“水”有关的字都是三点水旁;与“眼”有关的字都是目字旁;与“手”有关的字都是提手旁等。探究形义识字法对形声字的教学,最能够体现其融会贯通的特点。如“方”做声旁的字:访、防、仿等,类似的字的韵母都是ang;“口”做形旁的字:吵、吃、喝等,类似的字的意义都与口有关。
小学1-4年级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其中913个是形声字,这为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实施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3.运用媒体,形象鲜活。
发达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探究形义识字法提供了条件,可以运用Flash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形象而直观地将汉字的构成与形义演变的过程演示出来,为汉字的学习提供最便利的条件。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汉字演变过程的了解和对汉字的记忆,另一方面,能使识字教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4.与其它识字法穿插使用,提高识字功效。
目前,小学识字教学法已有30余种,这30余种识字教学法各有千秋。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单纯地使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所教汉字的需要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在现在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探究形义识字法引进教学中,尤其是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的教学,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价值性
1.文化价值。
汉字作为表义文字,和其他民族所使用的表音文字的最大区别是:自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每一个汉字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们从象形文字的演变来说明这一点。许多汉字的结构都显示了先民们的生活和意识。例如:“驭()”[5],甲骨文形如一个人手拿树枝,抽打在马的身上,向马发出指令,使其前进或后退,向左或向右,让其为人所用,反映了我国古代把马作为役畜来驱使这一现象。“执()”[6],甲骨文形如一个人的双手被带上了枷锁,表示把俘虏或罪犯的手铐起来。“刑()”[7]字,小篆左边是个井,右边是一手执刀,有人执刀守井,目的是防止来井边取水的人因争水而落井;持刀者守护在井旁,人们畏惧,便排队取水,从而建立起了秩序。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载体之一汉字的字型与字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探究形义识字法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历史文化世界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汉字的文化价值,也发挥了识字教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作用。
2.应用价值。
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运用该法教授学生识字,学生记得准记得牢,这能帮助学生识别许多容易忘记和容易混淆的汉字,从而减少错别字。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该法学习汉字,既能依形识字,又能依义识字。依形识字能够避免汉字字形的混淆;依义识字能够避免汉字的字义混淆,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出现错别字的三个问题:第一,混淆字形;第二,不理解字义;第三,同音字替代(亦可认为是不理解字义)。如“瓜”和“爪”是一组形近字,“瓜()”[8],是一株藤上结着一个瓜的象形;而“爪()”[9]则是禽类爪之象形。这样,从字的象形义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这两个汉字,学生就不会混淆这两个汉字。
总之,探究形义识字法是一种科学实用的识字教学法。实践证明,这种识字教学方法不仅能够突破现行的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局限,还能够在识字的同时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
参考文献:
[1]王仲杰.探究形义识字法.线装出版社,2008.4:12.
[2]月,水,同上第42页.
[3]本,木,同上第57页.
[4]禾,竹,草,刑,同上第26,65,23页.
[5]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98.
[6]同上.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包含数千年的文化内涵,反映我国的民族精神。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交际符号,但是汉字的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是无法忽视的。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文意理解不透彻,很多文字、词语都无法准确领会其含义,这对文言文的学习极为不利。将汉字的演变规律及文化内涵引入到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从汉字文化的角度出发,理解文字的本质,进而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一、汉字的字形演变对文言文教学的帮助
通过对汉字字形演变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区别文言文中汉字的古今含义。汉字从创始到现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经过多次的演变,在不断的演变中汉字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人很难通过变化后的汉字理解其古代的含义及想要表达的信息,从而在文言文的理解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通过对字意的反复背诵记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使文言文的学习变得十分枯燥,使汉字失去特有的文化魅力。
在现代的汉字结构中,很多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省略了部首,而很多汉字的部首恰好存在表意作用,这就使得现代人很难通过汉字的字形理解其表达的意思。以汉字“生”为例,生的本意是“万物复苏,草木生长”的意思,大多以“生”为部首的字都与“生长”有关。比如,“产”的繁体字为“b”,其表达的意思就是“生长”,但是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b”字的部首被省略掉,使现代人很难通过字形来理解其真实含义[1]。
一些汉字的部首在演化过程中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使现代人无法通过对字形的观察,领会其原始意义,从而影响其组成汉字的意义。比如,在学习中经常接触到“书页”的“页”,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数人只知道其与书搭配的含义,却不知道它在古代汉语中的原始意义。“页”的繁体写法为“”,追溯到甲骨文,其字体形态表现的是人体,这是用整体映衬局部的形象表达方式,以身体形象映衬头部特征。现代一些与头部特征有关的字仍以“页”为部首,比如“颈”、“项”、“领”等都是指脖子。还有一个经常被人们误解的“颜”字,很多人都只知道“颜色”二字的搭配,并不知道“颜”字的原始意义与头有关,“颜”字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人两眉之间的位置,这就是现代汉语中将“颜面”二字组合在一起的原因。
有些汉字的部首相同但是含义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果从汉字形体的原始形态来对其进行对比、研究,会发现相同部首的字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以“耳刀”旁为例,在汉字的结构中我们可以发现,“耳刀”可以在汉字的左边也可以在汉字的右边,左右位置的不同就会导致汉字含义存在差别。“耳刀”在左边其最原始的汉字形态是“阜”字,“耳刀”在右边其最原始的形态是“邑”字。“阜”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土山”,“邑”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城镇”,这就使得由它们组成的字含义差别较大。比如“陂”“阡”“陌”“陡”“隧”等字都是与山体有关,而“都”“郊”“邸”“郡”“邦”等字都与城市有关。
二、汉字造字法对文言文教学的帮助
古人在造字过程中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主要包括六种造字方法,形声、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和象形[2]。通过对造字法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对汉字构造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汉字的含义。接下来将举几个例子分析造字法对文字含义的理解。
会意字中是将两个或多个独体字,根据意思之间的相互关系合成一个字,将这些字的意思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意思。比如“休”是由一个“人”和一个“木”组成,意为人靠在树上休息。“休”字在以后的发展中拓展了单纯的休息之意,也指在高级阶层或者植物、建筑的庇护下,保护弱小的意思,比如当代汉语中的“休战”、“休止”等。
象形字是能够从字形结构上就可以理解其含义,通过对象形字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汉字古今含义的差别。比如“步”字,追溯到甲骨文时期,“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脚趾朝上的左脚,下部是脚趾朝下的右脚[3]。古代中的“步”与现代中的“步”存在一定的差别,古代的一步是指左右脚各迈一步,相对于古代来说,现代的一步只是古代的半步。这也是“步”字结构的依据。学生在学习《劝学》时涉及“跬步”,是指古代的半步,现代的一步。教师通过对“步”字象形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汉字的古今含义,解决学生对文言文字意的疑惑。
假借字的使用,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但是假借字的使用为现代人对文言文的理解带来了很多困难。被假借的字具有本身的含义,还具有表达同音或近音假借字的含义,这就使得在阅读文言文时,很难确定其具体表达的意思。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整篇文章或者整段文章的语境具体分析,比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中的“距”字,现代汉语意思中是“距离”的意思,但是这里是“拒”的假借字,意为“把守”,学生通过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形声字在我国的造字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其他造字法比较,略有不同,形声字既有表音的声旁又有表意的形旁,同时,有些字的声旁也兼具表意的作用。比如“缨”字,“缨”的绞丝旁表示绳子,“婴”表示读音。在古代“缨”指帽子上的带子,其含义的来源是古代人在孩子出生后都会在孩子的脖子上挂上长命锁等饰物以求平安,所以刚出生的孩子称之为“婴儿”,这也是“婴”表声的含义。
指事字是抽象的造字法,是指在没有或者无法用具体形象来进行描绘时,就采用一种能够有所指向的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比如“上”、“下”,这两个字是用“一”进行分割的“一”上面有“Ⅰ”的指引表示向上,“一”下面用“Ⅰ”指引表示向下。同时“凶”字也是典型的指事字,「ㄩ表示坑,而「×表示掉到坑里遇到的危险。指事字可以分为独体指事字、合体指事字和变体指事字。独体指事字是指形体上没有出现变更,只是用来表示抽象事物的字。一般都是以线条符号来对抽象的事物进行指事,比如“一”“二”“爻”等。合体指事字是指当已有的符号或者文字不能够准确表达抽象概念时,在原有的抽象符号或者文字形象上通过添加线条来引出概念,将成文的文字与不成文的符号组合而成的文字就称为合体指事字,比如“元”、“中”等。变体指事字是指为了能够准确地表示抽象事物,将成形的文字形象进行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文字形象,通过变化为人们展现另一层概念,通常变体指事字都是在已成形的文字上进行位置变化。比如,“幻”“世”等。
三、汉字的文化内涵对文言文教学的帮助
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很多演变历程都与民间风俗有关。比如“箸”的本意是“筷子”的意思,但是在古代造字时并没有“筷子”这个词,而是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由于风俗的忌讳而演变过来的[4]。古代行船中忌讳说“住”,而“箸”又是生活必需品,所以为了避讳,行船人将“箸”称之为“快”,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筷子”。
一些汉字在现代汉语表达中可以通用,但是在古代的含义却有很大的区别。比如“侵”、“伐”,在现代汉语中都表示战争、侵略,但是在古代中,这两个字却有本质的区别。“侵”是指直接侵犯他国领土,不需要正当的理由,具有贬义的色彩[5]。“伐”往往是带有目的性的征讨,需要在战争前,先公布对方的罪行,然后以正当的名义展开战争,用于褒义。了解了两字的区别,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季氏将伐颛臾”。
古人往往将自然作为崇拜对象,特别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事物,古人会将其视为最高的地位。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涉及的“社稷”一词,在古代中指土神和谷神[6]。土神和谷神都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人们视它们为最高的崇拜者,最后把“社稷”引申为国家,主要是因为土地和粮食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在二者兼备的情况下,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文字的演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文字演化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文字的意思,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文字演变的引入为枯燥、困难的文言文学习注入了新的学习元素,使学生在对文字探究的过程中,了解了文字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学习兴趣,打破了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从而使文言文的学习更加轻松,同时也为我国文字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合适的契机。
参考文献:
[1]蔡红林,何平.汉字的演变规律及文化对高中文言文汉字教学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8):218,221.
[2]贺群.形体学视阈下的汉字演变研究[J].语言与翻译(汉文版),2010(4):49-53.
[3]彭万勇.对外汉字字源教学法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09.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美可以说是无所无在的,无处不有的。人们需要生活中的美,也离不开美的生活。美具有多种层面以及无限的渗透性,它既有感性的层面,又有理性的层面。既有物质性的层面,又有精神性的层面。说到字体设计就一定离不开设计美学。设计中的美学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会。
设计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其研究内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
从中国古代文字“美”字结构上为我们探索美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美”字可以分为两部分,并有两种解释,分别为:“羊大则美”和“羊人为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美”的感受: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联系。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关联。这两种对美的解释有一个共同点,都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汉字的演变及美学风格的发展
1.汉字的文化
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又是人类用来记录历史文明的工具和传播信息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大千世界的不断认识,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人们审美意识的逐渐变化和发展、文字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变着自己的面貌,这是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必然过程。
汉字文化历史悠久,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美学,从古代单一地记录事物的象形符号到逐渐发展出书法字体的出现等多种字体表现形式,都是社会历史各个阶段字体设计演变的结晶,并且在以当今社会信息传达为背景以及充分结合美学元素为主导的现代平面设计中得到充分运用。
研究汉字在字体设计中的美学风格并探讨其时代特征和设计特点,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传统汉字结合汉字的字体没计理论,将促进汉字字体设计的不断发展,对我们所学专业也是很有帮助的。也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服务。
2.汉字的演变
汉字书法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这种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各种书写方式是字体美学历史发展中所沉积的精心设计的结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而它们的共同点,是作为一种字体,既有实现字意和语义的功能,又有各自的美学效应。
3.字体设计的美学发展
字体设计也能反映出每个时代的风貌和特征。不仅如此,设计还和书法一样,能够通过抽象的点画线条,千变万化的节奏旋律来体现某种气质、某种精神、某种审美。从最初单一的宋体字到现今丰富多彩的艺术字体。这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尽管仍是那么几种基本笔画,但今天这些字体的时代风格和美学价值却是早先的字体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融注了历代字体设计者的智慧和心血,更经历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检验和认可。字体设计也是整个文化历史发展的缩影。汉字字体的演变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积淀和中华民族气质的体现。
汉字在字体设计中的美学体现
1.汉字的特征美
文字具有图形化特征,一直是设计师最忠实的设计素材。汉字起源于像甲骨文一样的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创作,而现代社会使用的中文简化字也保留着大量的象形文字的感觉,其他国家的文字很少具备这样的特性。 因此, 每个汉字都有独立的含义,它既是文字又是图形,这与现代字体设计领域中形意结合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设计中也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注定了汉字成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2. 汉字的形态美
汉字的独特视觉审美性,能够最大限度的表达文字的精神内容。无论是汉字设计还是拉丁字母设计,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并通过特殊的方式表现自身的独特韵味,通过视觉传递带给人们一种愉悦感。确定了涉及范围,在迎合主题的前提下,对笔画和形态进行灵活运用和调整。
现代设计中的汉字美学
1.汉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字体设计作为平面设计中信息传达的构成元素之一,在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中国的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对汉字运用的历史由来已久,鲁迅先生说过:“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把汉字的形、音、义 ,结合几千年来汉字书法的演变,用平面设计的形式美学加以提炼,设计出的作品既符合现代造型特征,又融入了图形创意的元素,是民族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有效融合。
2.汉字美学对我的启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解决教和学要“达成什么”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可能成为一堆无序活动的简单连接和叠加,造成学习内容的杂乱和学习质量的低下。教学目标有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和教育成才目标几个层次。这里的教学目标指的是处于中间层次的课程目标。不难理解,各高校文字学课程具有主观性,首先在于课程目标定位不同。我院是如何进行课程目标定位的呢?笔者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想到了如下一些问题:
1.流沙河(四川著名诗人,2013年9月18日在获知《诗经现场》用正体字印刷获读者好评后发表对正体字和简化字的看法,共识网)说:“每一个正体字(繁体字)都可以证明自身的存在,而每一个简体字都无法证明其存在的理由。”
2.从2008年开始,两会期间,从郁钧剑到冯小刚,几乎每年都有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提议“恢复繁体字”。
3.关于大陆简化字,台湾网友说: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麦,运无车……繁简字可谓多年来大家最关注的汉字问题,上述关于繁简字的言论,我们也时常耳闻目睹——孰是孰非,如何评论?再比如:
4.有人把汉字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有人称汉字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什么才是对汉字的公允评价?
5.两岸四地文字会不会实现“书同文”?
6.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会不会像圣书字、楔形文字等古文字一样变成拼音文字?
7.现在通用汉字是7000左右,汉字的数量是越多越好吗?我们应该尽量缩减还是增加汉字数量?为什么?
8.外国学生知道汉字的意义跟形体有关系,在表示兴趣的同时,要求老师讲清楚每一个汉字的理据,这有没有可能?为什么?这些问题,涉及繁简字、汉字发展趋势,以及现代汉字在字量、字形等方面的属性,有的比较宏观,有的相对微观。在笔者看来,它们都是跟汉字尤其是现代汉字有关的最基本的问题,作为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文字学课程的学习,首先应该能够对这些问题达成正确的认识,做出科学的解释。有了这样的共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就比较明确了。参照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笔者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
(一)知识层面
1.了解人类文字发展演变及传播的一般规律。
2.认识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现代汉字在形、音、义等方面的属性,明确现代汉字规范化的原则,能正确认识和评价汉字,知道如何评判汉字发展趋势。
3.掌握部分常用现代汉字的形体演变,能举一反三对其他常见汉字做简单溯源分析。以上三个方面,遵循由一般到个别、由现在到过去、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注重在文字学知识的内在关联,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宏观到微观,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获得关于汉字和人类文字最必要、最基本的信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内在关联的信息是有意义的,也是容易识记并长期保存的,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文字观,具备基本的文字学的理论素养。
(二)能力层面
1.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用文字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解释文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上述繁简字等较宏观的问题都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
2.自学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汉字研究方法,能够利用相关资源进行可持续的自主学习。文字学作为工具课,要解决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问题,通过完成具体作业,如:考察指定语料的字频,考察《现代汉语词典》多音字读音是否有简化空间,以及利用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对汉字进行溯源分析等,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自学习惯。
(三)情感层面
培养学生对文字学的兴趣,对文字相关问题保持敏感。笔者认为,理想的文字学课程不仅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卷面考了多少分,更在于学生在走出教室和考场后是否仍然对文字有好奇心,仍然有兴趣关注和思考与文字有关的问题。简言之,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在于让学生“学会”、“会学”、“爱学”。以笔者近十年高校语言文字类课程的教学经验而言,我们的教学目标无论在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践层面,强调最多、落实最好的,还是知识层面的目标。而兴趣和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入“高大上”的大学之后,似乎就不好意思再提及,好像那是小学和中学老师才应该做的事。事实上,对语言文字这样本身就比较枯燥的课程来说,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任由他们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就笔者查阅的文字学课程改革的论文来看,也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大家虽然也谈能力的培养转化,但因为专业性质的原因,对文科生在语言文字上的实践能力实际上往往谈得比较含糊;至于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则几乎无人提及。实际上,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及考试情况,就不难发现:即使到了大学,学生普遍有待提高的还是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中学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被动接受现成“标准答案”。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又使学生每天置身信息的大海,更缺少深入阅读和思考的环境,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综上,笔者认为,兴趣和能力培养、学习方法的养成,不仅不可偏废,而且应当在每一门课程乃至每一节课上引起重视。只有如此,我们才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对世界保持好奇,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
二、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
以上述教学目标为导向,我院的文字学课程实际上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就内容来说,涉及比较文字学、现代汉字学、和传统汉字学(古文字学)三大块。这是与其它高校文字学课程另一个较大的区别所在:它们要么是单纯的现代汉字学,要么是单纯的古文字学。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文字学要对涉及的三大板块的内容进行精选、优化。这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难易适中,符合学生接受水平,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上,以现代汉字学为主体,计约20课时;比较文字学和古文字学为补充和辅助,各约8课时和4课时。现按授课的时间顺序具体说明如下:
(一)比较文字学
重点介绍:(1)人类文字的起源和发展(2)人类文字的传播(3)人类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形意文字、意音文字、拼音文字)(4)人类文字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等内容。教材方面,因国内比较文字学著作有限,主要参照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及王元鹿《比较文字学》等几本书。
(二)现代汉字学
现代汉字方面的教材目前也比较有限,且内容大同小异。笔者以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杨润陆《现代汉字学》等教材为基础,删减其中过于繁琐、理论性过强、超出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脱离一般学生日后实际运用的内容,保留:(1)汉字的性质和特点(2)现代汉字在形、音、义、序及字量字频等方面的属性(3)现代汉字在人机和人际界面的应用(4)汉字前途和评价等几部分内容。
(三)传统文字学(古文字学)
这部分旨在对常用汉字进行溯源分析,让学生把握汉字的形义关系,了解汉字构字理据。因为时间有限,加上古代汉语有所涉及,所以仅以专题形式做举例性的介绍,比如,与“人”、“手”、“足”、“食”等有关的汉字的溯源分析。综上,为优化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让学生对包括汉字在内的文字尤其是现代汉字有明确系统的认识,我们对各部分做了相应精简、优化:先安排比较文字学的内容,但只要求对人类文字起源发展做全景式了解,不过多涉及细枝末节。这个铺垫对现代汉字的学习必不可少。举例来说,关于繁简之争,如果就汉字论汉字,恐怕再争一百年,还是各执一词难下定论。而如果有了比较文字学的眼光,把汉字放到人类文字的大家庭去考查,联系人类文字纵向和横向发展演变的规律和事实——作为书写工具,人类文字一直在朝着简化的道路前进,世界上目前占绝对优势的拼音文字也是人类文字发展演变的结果——我们对汉字的繁简问题也就豁然开朗,而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地始终纠缠不清了。同样,有了对人类文字发展演变规律及世界文字现状的基本认识,关于“汉字会不会像楔形文字和圣书字一样变成拼音文字”的前途预测问题,也就找到了思维的起点,不难做出判断了。现代汉字是我们正在运用的汉字,学生最需要相关的知识储备。由于“现代汉字学”普及程度不高,其它课程也较少涉及相关内容,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其实比较欠缺。因此,我们把“现代汉字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希望学生在了解人类文字一般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现代汉字相关的宏观和微观问题有基本的认识,并提高运用汉字的能力。“汉语难学,汉字尤难学,几乎已成举世公认之论。”(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汉字对一般外国学生来说是最头疼的事情。我们的任课老师如果能在必要的时候结合汉字的古形体——甲骨文、金文或篆书进行教学,势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形义关系,改善因结构复杂而造成的难认难记难写的局面,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和效率。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必要的传统文字学的知识和对汉字溯源分析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承接现代汉字学字形部分关于外部和内部形体结构分析(即构形法和构字法)的内容,笔者在本课程的最后,安排了两周共4课时属于传统文字学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上述教学目标,完成以上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也做了一些尝试:
(一)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比如,比较文字学部分在介绍人类文字传播的路线时,播放《五分钟看懂人类文明史》视频,让学生明白文字的起源和传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活动版图的扩大而进行;再比如介绍书写汉语的特殊文字“女书”时,利用电影有关女书的情节,帮助学生了解女书产生的历史背景,直观感知女书的具体形象;以及通过相关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等等。
(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样实践,增进研究型学习
现代汉字部分关于现代汉字属性和规范化的内容比较琐碎枯燥,如果由老师一言堂,大包大揽,学生难免兴味索然。所以,笔者在必要讲解的基础上,通过布置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乃至需要合作完成的作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字频部分,让学生分组考查《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汉字节目,选取有代表性的二至三期,记录比较两节目考查用字的字频情况,并将考查情况和结论形成文字在课堂上分组汇报。另外,笔者还结合之前的国学热,让学生从字频或常用字的角度,考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是否适合作为今天学前儿童的启蒙读物。再比如,关于多音字的规范,给出诸如“晕”、“薄”、“结”等字,让学生先查字典,根据各自表义情况,判断这些多音有没有简化的必要和可能,并陈述理由。再比如,关于繁体字和简化字这个比较宏观的问题,在学期开始,组织学生交流看法,在学习过人类文字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及现代汉字构字法和汉字理据的内容后,再让学生介绍对此问题的认识有无变化,有何变化,为何变化。或组织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辩论。总之,通过这些针对性强又密切联系实际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结论转为自主寻求答案,从机械识记知识转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复杂抽象问题。
(三)提供资源,示范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学期最后,老师以小专题的形式结合汉字形体演变对汉字进行溯源分析。比如与“人”有关的一组字:比()、北()、尸()、天()、亦()、夹()、美()…与“手”有关的汉字:又()、友()、寸()、尺()、及()、承()、弄()…这样从简单到复杂,把传统字形有内在关联的常用汉字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掌握例字形体演变和形义关系的同时,也能够举一反三,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看待汉字,激起对其它汉字溯源分析的兴趣。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种分析只能是举例性的而没有办法穷尽,所以,在通过教师示范初步掌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老师给学生提供可利用借鉴的专著:《说文解字注》、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流沙河《文字侦探》、林西莉《汉字王国》等,以及“汉典”、“ChineseEtymonology”等网络词典和汉字字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需要自行查阅、检索,在体验自主学习乐趣的同时逐步习得自学的方法和习惯。
(四)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创新或展示研究成果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文字学方面的钻研成果和心得用微信或微博的形式与其他人分享交流,鼓励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设计适合外国人或中国中小学生学习汉字的APP。以上是我们对近几年文字学课程教学所做的一些梳理和总结,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比较认可这样的教学安排,认为通过本课程能系统获得文字学基础知识,培养对文字学的兴趣,并掌握一定自主学习和研究文字的方法。当然,本课程在趣味性、教学时间分配上还有继续提高和改进的空间,这是我们今后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努力的新方向。
作者:张慧芳 龚灵 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立足课程理念精神,教师应把学生意志品格、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融为一体,结合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优化小学生写字策略,建构优质的写字教学模式,提高写字教学实效,培养小学生书写技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
一、认识演变历程,激发书写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紧扣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写字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写字活动。首先,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汉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学生接触汉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历史,了解它是如何从甲骨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草书、行书、楷书这一系列演变历程,使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宝贵遗产,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第二,结合汉字演变历程,给学生讲述古代和现代一些书法家如何勤练汉字书法的故事,促使学生情感获得升华,有利于学生日后乐于参与书法活动。第三,结合汉字演变历程,采用直观立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结构是如何演变的,如“休”字是一个人靠在一棵树旁;很多汉字都是由象形字发展而来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屏幕加以演示,让那些新颖有趣、活生生的生活事物演变成象形字,再演变到今天的汉字,学生自然而然被这些形象、具体的汉字演变吸引住,进而对汉字书写产生极浓厚的兴趣。第四,教师可以采取生动的游戏方式,把汉字演变与游戏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汉字的神奇,为进一步参与写字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第五,讲述汉字演变历程,教师创造性地设计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回答,从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通过了解和掌握汉字的演变历程,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就会浓厚,对汉字的结构变化有初步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欲望。
二、强调示范作用,侧重引导写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84-01
汉语言文字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长期生产生活的需要,所创造出来的符号,每个汉字的构形都具有固定而特殊的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注意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借助汉字各部件构成的形义进行教学,通过汉字的溯源图及古代汉字的演变规律进行字理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和想象思维,使学生从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得到初步的感知和熏陶,解决日常教学识字难、记字难的问题。
一、激发识字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汉字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形表义,其中蕴涵着古人丰富的造字内涵。识字教学渗透着字理文化,教师在字理解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生字词,还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识字要领,拓宽视野,提高识字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比如教学“休”字时,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古人在劳作中汗流浃背,背靠大树休息的情景;教学“采”字时,引导学生想象人们用手在树上采摘果实的情景。字理识字教学还能培养学生从理性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看到一个字时不仅识记它的音、形、义,还会联想到古人是怎样造出这个字的,现在我们这样书写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识字成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要求,乐于探究汉字的奥秘,形成了自我学习的习惯。在此^程中,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提高。
二、理解汉字意义,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中国的汉字被称为“方块字”,以抽象的笔画组合而成。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特征,在他们眼中汉字的各个部件都是相似复杂的,识字成为了入学儿童的一大难点,他们只能死记硬背,结果记不牢、丢得快,以致于有些儿童产生厌学的心理。教师要想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就要解决好这一大难点。在字理析字过程中,教师通过象形字引导儿童观察、分析汉字演变的过程和意义,及时给汉字归类,使儿童的感知由表及里,促进儿童对生字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如教学“走”字时,屏幕出示这个字的溯源图,是一个人弯腰迈腿的图画,然后逐渐演变成现代汉字“走”。学生看到汉字的这一演变过程时,立刻调动形象思维,马上说出答案来。又如在教学“霜、雪、雷、雾、雹”等雨字头的生字时,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雨字头的字的演变过程,把汉字演化成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这种直观的教学,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使他们对汉字的理解更加深刻,大大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三、促进语文阅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47-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汉字中形声字居多,在形声字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在汉字演变中寻根
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形旁一般由象形字或会意字充当,我们通常通过形旁表意的功能帮助学生记忆。如在教学“裙子、裤子、衬衫”这一词串时,笔者出示了衣字旁演变的图表:
首先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从图表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从中领会衣字旁的演变过程,知道了衣字旁的字大多都和服饰有关。一个偏旁一幅画,能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些形声字,作声旁的字字形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从声旁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声旁。比如形声字“碑”,要理解、记忆右边的“卑”是个难点。首先看《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卑,金文■(古代扇子)■(又,手持),造字本义:手持扇子服侍主人。篆文■略有变形。隶书■将篆文的■(又)简化成■(十)。
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出示了这一段介绍,让学生理解“卑”这个部件就是一个手持扇子服侍主人的奴婢形象。学生在记忆“碑”这个字时,首先想起这个字读bēi,字音随右边的“卑”,石碑与石头有关,所以用石字旁,这样的记忆令学生终生难忘。
二、在造字规律中得法
在教学形声字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汉字的造字规律引领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掌握方法。如教学“清水、蜻蜓、眼睛、请坐、晴天”这一词串时,笔者先让学生比较“青―清―睛―请―晴”的读音,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发现它们要么读音完全相同,要么声母不同韵母相同,要么声韵母相同声调不同。学生抓住表音部件的特点找到规律,要记忆汉字的读音就简单多了。笔者接着让学生说说如何区别这几个汉字,学生紧紧抓住三点水、虫字旁、目字旁、言字旁和日字旁表意的特点,说出了五个汉字表达的不同意思。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掌握了形声字造字规律的基础上,笔者引领学生课外阅读遇到“废墟”这个生词时,不认识“墟”字的学生大多都能想到这个字和泥土有关,还能说出读音是“xū”。由此可见,掌握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对辅助学生课外阅读、降低识字的难度大有好处。
三、在汉字游戏中提高
多媒体技术可将死板的方块字形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变成了有趣的形象。例如讲授《口耳目》一课,就是让学生认识12个象形字。在授课前,教师精心准备了课件,利用课件的动画将象形字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学生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字。如教学象形字“分”时,我用FLASH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一个简笔画“一把刀把西瓜分成两半”然后逐渐变成象形的“分”,最后出现简体字“分”,在这种情境体验中,学生对“分”的造字过程一目了然,不仅把“分”的字型牢记于心,同时对祖国的汉字文化也有了初步的感悟。另外利用动画情境,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活跃,记忆也就深刻。
2、采用对比识字
由于汉字具有“拼形”和“表意”的特征,因此,在教学当中采取对比教学尤为重要。很多汉字字形是可以拆开,加以拼组的。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和部首之后,经过对比,就可以较快掌握其它形状相近的汉字。如“青”而至“清”“睛”“晴”,由“巴”衍生“把”“爬”,由“鸟”至“鸡”“鸭”“鹅”等。通过字义的讲解,学生很容易把旧知识与新内容联系起来,“读、写、义”也就很容易掌握了。大多数汉字是形声字,其形符表意,声符表音。从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上进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马”为例,在学生掌握了“马”字后,再教“妈、吗、码、骂”等字就容易多了。字形中有“马”这个部首,都读ma,再进一步解释字意。如讲“妈”字,因为妈妈是女人,所以有个“女”字旁,“吗”是说话时带出的尾音,所以要加个“口”等。再通过引导学生多组词,以强化记忆。
3、游戏巩固识字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学习了合体字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摘苹果,找朋友”。把所学字的偏旁与部首分别写在半个苹果上,打乱贴于一棵苹果树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把偏旁和部首组成字,并读准了,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
4、指导学生阅读识字
所谓“阅读识字”的方法,就是通过听故事、说故事的途径理解熟悉课文内容和语言,然后根据记忆(或跟随老师或录音),尝试阅读课文,在阅读活动中和生字见面。通过一个阶段多篇课文的阅读,对一个个生字从陌生到熟悉,最后达到识字的目的。“阅读识字”主要是在刚入学儿童不识字或识字量很少的情况下,在“听故事―讲故事―读故事―认汉字”等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汉字教学的方法。其识字教学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听后阅读,利用无意记忆熟悉汉字。第二阶段是利用有意记忆,分批强化识字。第三阶段是先识后写,逐步达到“三会”,那就是“会读、会写、会用”,同时开设扩展阅览课。阅读识字法遵循儿童的记忆规律,在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时候“允许遗忘”,待遗忘率最高期过后再要求,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进行识字,充分开发了儿童的识字潜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汉字教学的对象不仅仅只包括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也包括以汉语为自己学习的第二语言的外国人,所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针对汉语是母语的中国学生
我们都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汉字,我们生来就会读汉字,写汉字,但是在现在的教育中,我们也提倡交汉字。不同年级阶段的中国学生,我们应该采取分门别类的教学方法。
(一) 小学生
针对小学生,我们应该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认读汉字以及学会偏旁以及能够使用部首进行简单的检索,掌握基本的汉字写法。这里的汉字应该是简化后的汉字。认读汉字是最基础的一步,因为如果我们连汉字都不认识,就根本无从谈及汉字的教学了。我认为认读汉字除了现在常采用的拼音教学法(通常是整体认读音节教学法)以外,还应该采用偏旁教学法与之结合。当前的小学教育中,认读一个汉字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拼音教学法,让学生记住这个字的读音,从而认识这个字;认识这个字后再教偏旁。我建议采用读音教学法和偏旁教学法相结合,建议二者结合教学的原因是因为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大量的偏旁是表音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声旁,常用的有一千多个。而声旁中又有将近90%是独体字,如“偏”、“固”等字中的“扁”、“古”。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是较好的,因为小学生是处于基本的认字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认字从而能够读懂以及看懂汉字和用汉字写成的简单文章。
(二) 中学生
进入初高中阶段,我认为我们应采取部首教学法。在这一阶段,汉字既可以是简化后的汉字,也可以是古代的繁体字。在教授繁体字时,要向学生解释我们所谓的通假字,还有另外的说法,一个是古今字,另外一个是初文和后起文。这三个说法都是表达的相同的概念,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我们还应该掌握每个繁体字对应的繁体字。
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字,能够读懂一些汉字了,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局限于认读,而是着重于对汉字结构的进一步认知。我们在小学的教育阶段了解到了汉字的基本笔顺以及其基本写法,但是还无法根据部首来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可以尝试着让学生用部首类推的方式来认读及归纳汉字,认识属于同一部首的汉字的意思,因为一般地说,部首是表义的偏旁。汉字的常用字的数目是固定的,但是总体数目确实不少的,如果学生能够使用部首类推法来认读汉字,那么可以扩充他们的汉字知识。
(三) 大学生
这里的大学生指的是专业与汉语教学或者研究有关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以后的工作是与汉语打交道,所以汉字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应掌握基本的一些关于汉字的常识,如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和研究汉字的一些专家及其成就。
二、针对汉语为非母语的外国留学生
对于外国留学生,我们应采取不同于中国人的教学方法,因为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的都是拼音文字,而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很多国家的留学生都觉得汉字很难,因此汉字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比如“鲜”字,我们对中国学生(我觉得至少应该是大学接受过关于语言方面的知识的人)可以解释说,读一声时,它的意思是生鱼片的滋味;读三声时是假借字,其意义是少与其本义毫无关系。但是如果向留学生解释,不仅会增加教学难度,还会造成困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向学生解释那么多,只需要说是不同的意义即可,没有必要解释这么细致。汉语为非母语的外国留学生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受汉语影响的东亚文化圈的留学生,另一类是为受汉语影响的文化圈。针对不同类的留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针对受汉语影响的东亚文化圈的留学生
母语深受汉语影响的留学上(以日本留学生)为例,我们需要采取与中国学生以及与未受汉语文化圈影响的留学生不同的教学方法。汉字对日语的影响十分深刻,日语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使用。假名有两种字体: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个。自汉字输入日本后,至8世纪中叶,日本人始用平假名假借汉字的草书造成,用于日常书写和印刷,以及用来注汉字音,及标注日本语音之用;片假名假借汉字楷书的偏旁冠盖造成,用于标记外来词、象声词以及特殊的词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针对日本留学生,我们应该既比较中日同形字,也要比较汉日异形字。因为汉语里是繁体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重点教授简体字,因为我们现在通用的是简体字而不是繁体字。当学生用日文里的繁体字来代替了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时,我们应把它作为错字对待,并告诉学生这些字是中文汉字的异体字,现在一般不用了。这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应该经常采用比较教学法进行汉字教学以及要掌握常用的繁体字以及其相对应的简体字的写法,以及过硬的汉字演变的知识,尤其是楷书到草书的演变过程以及在演变的过程中哪些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用比较教学法时应注意重点比较那些形体相近但是在汉日语言里存在不易察觉的细微差别的汉字
(二)针对未受汉语影响的欧美文化圈以及其他文化圈的留学生
未受汉语影响的文化圈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其语言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发现汉字很难,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这些文化圈的学生会有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和东亚文化圈的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拼音教学法和偏旁部首教学法联合使用。部首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识字部首(识字部首是表义偏旁、构字部件,另一种是检字部首(检字部首是某一类字字形上的共同标志)。识字部首有“旁”、“头”、“底”、“框”、“心”五种类型,每一类型都有具体名称,如“言字旁(讠)”、“雨字头”(雨)等,而检字部首统称为“某部”,如“丶部”、“亻部”等。这两个部首各有各自的好处,识字部首有利于字形字义的识记,检字部首有利于字的检索。但是由于只有合体字才有识字部首,但合体字的部件、独体字的笔画、合体字的笔画,都能作为检字部首。例如“和”字,本义是“以声音相呼应”,“口”是形旁,“禾”是声旁,检字部首既归入“口部”,又归入“禾部”;又如独体字“果”和“中”,检字部首都是“丨部。虽然检字部首很方便,但是由于汉字大多是合体字且识字部首构字能力强、利用率高且识字部首一般都有名称,便于教学中称说,并且每一个识字部首一般都有其明显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字义、记忆字形。除了上述优点外,利用识字部首纠正错别字也很有效,例如,我的一对一留学生学生常把“爬”字的左边写成“瓜”,当我向她解释了“爬”要用“爪”后,她把“爬”字的左边写成“瓜”的频率就明显降低了,到现在已经没有这种现象的出现了。所以综合上述理由,我建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采用识字部首教学法。
参考资料:
[1] 《新华字典》
[2]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