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析的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1: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信息分析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信息分析的概念

篇(1)

靠性与相关性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基本特征。许多国家诸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都将相关性列于可靠性之前,但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仍将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的首要特征。FASB新的SFAC No.8,将可靠性质量特征修改为“如实表述”,同时放弃审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这两个可靠性质量特征的指导性标准,意图增加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与相关性。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使相关性至上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遭到质疑。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日益趋同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对可靠性在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去留及其与相关性的权衡问题进行更透彻的分析

一、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内涵

按照FASB的SFAC No.2,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反映的对象,这种表述应具有可验证性,同时要做到不偏不倚,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FASB认为可靠性的构成要素包括:如实反映、可验证性、中立性。相关性是指要使信息对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进行类似决策的人士相关,会计信息要成为相关的必须能够帮助用户去预测过去、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证实或纠正预期的情况,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这三个要素构成了相关性的基本内容。

二、代表性意见选取

(一)研究观点。利特尔顿(1953) 认为收益比资产、资本更接近会计的重心,在什么是真实收益问题上,利特尔顿成为历史成本的忠实捍卫者,他的历史成本原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可靠性至上的主张。SEC委员沃尔曼在《关于未来的会计信息披露》中提出彩色报告模式,将财务报告分为五个不同层次,五个层次上都含有相关性,可靠性可以缺省,可以说是表达了一种相关性至上的观点。

(二)概念框架观点。1980年的SFAC NO.2把相关性与可靠性列为基本质量特征,并在顺序上将相关性置于可靠性之前。这一做法也被其他CF效法,CICA(1988)、IASC(1989)、ASB(1999)的CF对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定位与FASB 基本类似,强调相关性优先但又不将可靠性视为缺省条件,没有走向沃尔曼彩色报告的极端。

(三)我国基本准则观点。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两个优先考虑的质量特征。但是与FASB等概念框架不同的是,在顺序上可靠性优先于相关性,强调可靠性但又不忽视相关性。

三、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辩证关系

(一)对立性。可靠性和相关性有时会发生矛盾: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如公允价值;有的信息可靠性较好,但相关性较差,如历史成本。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是适用的。两者的矛盾主要体现在:

1.历史与未来的矛盾。可靠性是面向历史的,要求如实反映过去发生的经济事项;相关性更多的是面向未来,带有较多的估计和判断,强调预测价值、反馈价值,注重及时性。历史与未来、主观与客观这些对立的因素决定了可靠性与相关性无法完全兼容,决定了在某些情况下对两者的重要程度必须做出选择。

2.及时与精确的矛盾。作为相关性的附属特征,及时性在保证财务信息有用性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信息提供不及时,相关的信息也会变得无关。然而要提高及时性,财会人员必须减少耗时的认证、核算工作,代之以大量的主观估计、判断,迅速产生一些近似的财务指标来满足需要,这一做法从本质上又损害了可靠性。

(二)同一性。主要体现在:

1.二者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作为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如果信息相关性失去了可靠性的支持,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相关性,从而对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如果信息虽然真实可靠,但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去甚远,也会因不具备相关性而失去可靠性的意义。

2.相关性与可靠性都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相关性回答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而可靠性则是指信息使用者能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要使会计信息对使用者有用,其最起码的条件是这种会计信息要值得使用者信赖。因此,抛开计量属性的不同,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定义来看,可靠性其实是相关性的前提条件,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相关性与可靠性都要受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的制约。过分精确的信息不但会导致交易费用激增,而且也有产生错误的可能。

四、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

(一)两者关系分类。为了分析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问题,董盈厚曾把两者的关系分为四类,如图1-图4所示。

1.相关性对可靠性的完全替代(图1):沃尔曼彩色报告中,相关性在每个层次上都是必备质量,可靠性可以缺省,相关性可以完全替代可靠性。

2.相关性对可靠性的有限替代(图2):FASB 概念框架中,相关性位列可靠性之前,强调相关性但不缺省可靠性,相关性不能完全替代可靠性,只能在有限范围内相对性地替代可靠性。

3.可靠性对相关性的完全替代(图3):以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具有可验证性,利特尔顿固守历史成本原则,而对其他能够增加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完全排斥,可靠性可以完全替代相关性。

4.可靠性对相关性的有限替代(图4):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历史成本同其他计量属性并存,可靠性优先,可靠性没有完全替代相关性,可靠性在有限范围内相对性地替代相关性。

从沃尔曼彩色报告到FASB 概念框架、从利特尔顿历史成本原则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相关性与可靠性经历了相关性对可靠性的完全替代到有限替代、可靠性对相关性的完全替代到有限替代的均衡变迁路径。

不同均衡对相关性与可靠性作出不同价值评价,每类均衡本质上表现为基于价值评价的一种选择。相关性对可靠性的均衡变迁路径,同时也是一个从强调相关性价值到强调可靠性价值的变迁轨迹,均衡变迁也即价值变迁。

(二)不同目标观下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选择。目前国内外有两种会计目标观,即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实际上是一种产权责任,作为产权责任必须如实加以反映,不偏不倚,而且可以验证,以维护产权主体的权益,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中更强调可靠性。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根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与资源流动的信息,所以决策有用观更突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

(三)效率与效能。可靠性是要披露正确的非误导性的信息,是一个效能指标;相关性是要披露尽可能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一个效率指标。根据公式“效果=效能×效率”,如果信息越可靠,越相关的信息会产生越好的效果;但如果信息是虚假的(效能为负数),那么会产生负面效果,信息越相关,产生的负面效果越大。同样,如果信息对决策越相关有用(假设可靠性不变),效果越大(不一定越好,要考虑效能符号),但如果信息是完全无关的(效率为0,但考虑信息成本后效率为负数),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在制定相关会计准则时要权衡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能量,不可过分偏向于任何一方,不然会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四)成本效益约束。相关性与可靠性同时受到成本与效益的约束。从成本效益考虑,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先选择相关的信息与先考虑是否为真实可靠的数据,再去判别其是否相关相比,前者的成本更低、效益更高。

(五)相关性与可靠性实现时间顺序。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并不是严格的此消彼长的反向关系,在一定条件和情况下两者的关系是一致的。相关性、可靠性的关系以交易的确认时间为参照,相关性相对于可靠性而言只是时间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不能很好的融合时,不确定性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会计本身的缺陷导致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不相吻合,在足够的时间长度和空间范围内,事项或交易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差异应趋向于减弱。

五、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现实选择

(一)国际的选择。2010年IASB和FASB的联合概念框架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确定以“决策有用性”为主导的目标观,避免使用“受托责任”术语,将“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作为基本质量特征,用“如实反映”取代了“可靠性”,突出强调相关性的质量特征。与原可靠性质量特征相比,“如实表述”的“表述”范围将会更广,取消审慎性、实质重于形式内涵也暗示FASB意图放松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条件,扩大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范围,从而增加透明度。但是从强调客观性、真实性这个层面上看,“如实表述”依然没有偏离可靠性的核心内涵。可以看到,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从强调可靠性到突出相关性,是国际会计发展的趋势。

(二)我国的选择。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国家作为委托方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证券市场的不完善决定了其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号”服务来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相当一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人素质尚不足以理解复杂的会计信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这些都要求增强会计信息可靠性。但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国的资本市场正日益完善,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会大大增强,且经济全球化中,各种国际业务迟早会进入我国,会计信息与国际趋同已成为现实,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需求也将显得越来越迫切。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在目标的定位上仍然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并逐渐向“决策有用观”发展。

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状况与会计目标决定了我国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选择应遵循“可靠性为主不忽视相关性”的原则,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相关的信息。可以将相关性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总体质量标准,将可靠性作为首要的质量标准,以相关性统领可靠性,以可靠性作为相关性的保障,实现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和谐统一,打破两者矛盾对立的局面。即在信息可靠性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提高相关性是我国目前在二者之间权衡中做出的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董盈厚,侯铁建.基于IASB 概念框架的可靠性质量特征之认识理性――一个经济学视角的分析与讨论[J].会计研究,2011,(1).

篇(2)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重要性概念的涵义:多角度分析

篇(3)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78-01

网络词汇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日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却存在多种不同看法。下面我将就网络新词的概念和生成展开讨论。

一、相关概念

(一)词的概念

根据现代语言学之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第一原理,站在世界各种语言大融合的高度,我们可以得出:词,作为语言符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任意的,而语言研究,似乎也确切应该建立在任意性的原则之上。因而,词只是具有某种发音的表意符号。词的概念,至今没有准确的定义,而只是通过其作用或者功能来描述和说明。

下面,让我来给出我的详细解释。

首先,一般我们认为词存在的基础也就是音位和义位。而语言的传承使得我们今天的语言,就汉语而言,与古代语言有着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联系。在这传承过程中,音位相对于义位保持相对稳定的变化。而义位,扩大一点,就是词的意义,却通过词义的扩大、缩小、降格、升华、转移以及委婉用法等,发生着比较显著的变化。而不管是音位还是义位的变化,都无疑不会不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从时间纵轴上来看,环境对词的发展,特别是义位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因而,对于一个不断有着变化的事物,我们无力定性定量地给出其准确定义。但是我们同时又无时不刻不在借用其信息、表情、祈使、美感、酬应抑或其它功能,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生活。

(二)新词的概念

基于以上词语概念的讨论,我们现在似乎可以得出所谓新词,也就是在音位或者义位上有变化的词。而基于来源、符号类型、形成方式、语义等不同标准,前辈学者们已经给出了多种不同的新词分类方式。例如在21世纪华语新词典中,就有谐音、音译外来词、字母词、半字母词、英语词、方言词、地区词、简称、缩写、逆序词等数十种分类,诸如DV、T台、download、马大嫂、一口价、酱紫、斑竹等。

(三)网络新词的概念

网络新词,大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而争议的关键在于诸如O(∩_∩)O、逡约氨砬橥嫉仁欠褚彩粲谕络新词。

以上词的概念的讨论,是以所有语种为基础。就但以某一种语言而言,除了音位和义位以外,词形也是必须纳入词的概念考虑范围内的。例如,现代汉语和甲骨文,如果不加词形考虑,试问他们是属于统一语言吗?否则,我们为什么不说楔形文字和汉语也是同一种语言?否则,哪里还有所谓的汉语、英语、拉丁语等等不同语言。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大一点,类似的语言符号,同样是汉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不承认它一定会是整体语言中的经典,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整体语言中躯体语言的存在。就像我们对待粤语、闽南语、藏语等汉语中的小语种一样,这些小语种是汉语在音位上的不同变体姐妹,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网络语言这个在形态抑或说外貌上变体的同胞?

二、网络新词的生成成因

(一)网络自身的特点

网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网络的源头源自计算机,而信息量的冲击是计算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爱尼阿克。它诞生于1946年2月14日。 但是它为什么叫爱尼阿克?为什么是在1946年那个时侯?他的英文ENIAC也就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的简写,中文也就是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算器。而1946年,正是二战时期,ENIAC的诞生,本身也就是为了计算炮弹弹道。计算炮弹弹道是可以用人脑手工操作的,但是机械运算上到底是人亲历而为比较快还是ENIAC比较快?ENIAC每秒可从事5000次的加法运算而已。在这里,我更想强调的是,冯・诺依曼先生为鼻祖的精英们现在已经将计算机的功能和水平推进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如果说我们追求的没有速度或者效率类似的字眼的话,这是实在让我难以置信的。

其次,由于计算机网络本身不具备人的主观思维能力,不能表达人的感情和思想,广大网络用户难道就不表达自身感情了么?这一点,我下面的第三点马上将要讲到。

(二)词语的特点

从历时的角度看,无论哪种语言都是前一时代的继承物,但是在某一共时层面上,当前执政者势必要行使其各种职能来使当前语言形成一定的实体和系统。因而,某一时代的语言,必定带有当前社会的属性。

而当前社会,例如中国,的社会具有哪些属性哪些特点?信息爆炸、后现代化、全球化大同化、不断创新、高节奏高速度等。网络新词不正是应运而生的社会产物吗?而语言符号化、文字图案化、冗长简单化等等,不正是网络新词的特点吗?如果说同性恋亚文化正在渐入主流,那么是不是也应该有极其相似的原因来接纳网络新词?

而与此同时,词语的价值就在于其职能,也就是说通过词语与词语的相关性,我们能组成一定的有意义的单位,从而使词汇获得其存在价值。因此,词汇的价值是关键。网络新词,只要能够表达一定的意义,那么它就有存在的空间。

(三)网络用户的特点

在网络自身的特点中,我已经提到,网络用户希望在无生命无思想的机器的帮助下传达人类的主观情感。而这真是促使当前网络用户的主体,广大中青年,追求个性解放的一种途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都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同样希望在网络世界的万万人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而语言词汇的如发起想和灵活应用无疑不是一种可行途径。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力量,正是很多学者已经谈到的网络语言特点的内驱力。这些语言特点一般可以概括为简洁、灵活、新奇等。

其次,客观条件的偶然诱使也是一个原因。(~.~),这是所有键盘都可以敲出来的简单符号,组合到一起也就是有意义的微笑表情。相对于“微笑”这两个汉字,在不太正式的场合,追求个性和自由的人们是可以有不同主流的选择的。而这些客观条件诸如键盘设置、偶然错误、输入法等。

结语

词汇的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词汇的多样性作为后现代化的一部分,同样能为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增光添彩。以更广阔的胸怀接纳多样的语言文字,以更敏锐的目光去审视语言发展的后现代化心理,我们必将使后现代生活更主流更现代。进而更有效地解决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建构网络语言的发展模因模式,促进语言文字在历史长河中的可持续发展。

おげ慰嘉南祝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屠友祥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

篇(4)

1.1 人教A版

1.内容呈现生动活泼,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选取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例如章前图是四种不同的花瓣,花瓣数分别为:3,5,8,13.

2.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这种力量,主要体现在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思维方法的典范,其普适性的科学语言、通用的科学工具以及对完美形式与结构的追求精神,人教A版教材努力体现数学文化的特征,例如:课本第二章第一节“数列的概念与表示方法”下面有两组图,分别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让同学们了解数学的历史与切身体验数学家的思考的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

3.强调知识综合,促进课程优化整合

这套教材加强了各部分知识间相互联系与知识的综合应用,用广泛联系的观点编写教材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例如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时把数列看作特殊的函数.

4.加强了数形结合,便于学生的理解

课本中呈现大量的图形,有利于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的提高,同时给学生的感觉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数列这一部分的理解.例如图2.1—1,图2.2—2,图2.1—3,图2.1—4,图2.1—5等。1.2 人教B版

1.拓展知识宽度,适当降低知识难度

这套教科书在保证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习得、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精心选取了作为数学学科中最基础和必备的知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更新,必修课删去了数列的递推公式.加强了综合化和整体性,使学生尽早体会数学的全貌[2].

2.增加现代信息技术,凸显时代性

这套教科书增加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突出数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对于信息技术的处理,例如在正文内容中渗透信息技术的应用,采用作旁注的方法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提示.

3.教材注重双基和因材施教

例题与习题的题目较多,强化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设置了选学内容,对有能力的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避免了好学生“吃不饱”,例如将数列的递推公式设为选学内容。

1.3 北师大版

1.注重应用性,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应用的巨大发展是数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北师大版高中教科书通过大量的、取材广泛的实际问题引入新知识,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以及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得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例如“数列概念”引入结合了天文、工程、经济、人口等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2.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

教与学的关键在于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和认知特点,表现出学习方式与学习水平的巨大差异.为了让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学生都能找到数学学习的切入点,北师大高中教科书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在新知识引入部分通过提出问题或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最后通过“抽象概括”进一步用数学的原理与语言来阐述数学的抽象概念,比如这里的数列的通项公式.

强调了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指导在于点拨和引导学生的思维[3].

3.突出强调数学学习的方法

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这在北师大版教科书中都有所体现.本教材在具体内容阐述上基本沿用了“实例分析—抽象概括—思考交流—练习”的编写体系,倡导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学习方法[4].此类方法的特点:一是突出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活动能力和创 新能力.二是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学习时空[5]。

1.4 苏教版

1.入口浅、寓意深

“入口浅、寓意深”是一种指导思想,目的是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的、与他们经验紧密联系的背景中建立数学理论,获得数学理论后又能反馈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4]“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这一节至少6个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或生活体验,使学生尝试归纳出数列的定义.

2.重视活动操作与信息技术,让学生充分感知现代数学

利用excel作出数列的图像,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列图像是一些离散的点,更好的理解数列,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知识很抽象,体现了杜威的“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计算器计算数列的项,培养学生使用现代数学工具的意识,与现代数学接轨.

3.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苏教版大量增加了阅读题、写作题、操作题,颇有新意.数学阅读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写作题有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操作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能力与动手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2 四种不同教材“数列概念”教材结构的比较

2.1 教材结构的涵义

叶立群认为“教材的结构指的是教材由哪几部分,哪几种形式组成的”,教材“需要采取和运用多种形式,通常采用的是文字的阐述(课文)、图画、图表、表解、实验、作业(练习)等”[6].

廖哲勋认为“教材的基本结构是教材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各科教材的要素主要包括知识要素、技能要素、能力要素以及必要的思想教育要素.其次还应含有某些审美要素和心理要素.”“各科教材的成分是指教材目标、教材内容和各科学习活动的方式.这三种成分是由各科教材各要素分化、组合而成的.”确定了教材的基本结构并未完成教材设计任务,“还须按照这科教材的结构精心设计这科教材的程序”[7].

对教材结构的论述,既有表层的论述,又有深层结构的阐述.本文中“教材结构”专指教材的表层结构,即教材的表现形式.对教材深层结构的比较将在后面分教材内容和例题习题两部分进行详细比较。

2.2 四个版本教材“数列概念”本节课的栏目设置的比较分析

教材栏目的设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特色,决定着教材的结构和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人教A版、人教B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教材栏目的设置都比传统教材更为丰富,而且各有特色,具体比较情况如下表1.(不含例题、练习、习题等)

表1:四个版本高中数学教材栏目设置比较注:基本栏目指帮助叙述知识的栏目,拓展栏目则主要用于课后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开拓学生视野等.

基本栏目拓展栏目人教A版章前图,观察,思考,探究,注释,

问号型问题,例题练习,阅读,习题,信息技术应用(结合算法)人教B版章前图,观察,注释(结合配套课件),思考与讨论,问号型问题,例题练习北师大版章前故事,案例分析,抽象概括,例题练习苏教版名言警句,章前图,观察,思考,excel,计算器,注释,例题练习,感受·理解,思考·运用

栏目设置最丰富的是人教A版,且体现“问题性”,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最终掌握知识.通过不同的小栏目,设置恰到好处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以“观察”、“思考”、“探究”、“问号型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或层层深入,或拓展思维,给学生展示知识的不同角度和用途,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知识点的处理上,人教B版讲得最为系统全面,较完整地阐述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利于课后复习,尤其利于课堂上没能听懂的部分学生课后查缺补漏.

例题和习题的题型与题量最丰富的是人教B版,以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数列深入思考,开拓思路,举一反三,发挥例题与习题的最大的教育作用.

栏目精干实用是北师大版,栏目虽少,但是功能强大,而且栏目之间清楚,令人一目了然,便于教师与学生整体把握.

现代气息最浓厚的是苏教版,在课本的正文部分用很大的篇幅教给学生用2种现代的数学工具来加深对数列的概念的理解.而且,章前图还带有名言警句,给人以浓厚的数学人文气息.给学生的感觉是,苏教版带给学生的是不同于以往的数学。

2.3 四个版本教材图表的比较分析

表2:教材“数列概念”本节课的图表分类统计表注:我们把事物原型的照片、图象称为背景图,这类图形象直观、背景亲切,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把抽象表达事物原型的图称为示意图,这类图的特点是比较抽象、削枝强干,省略了细节,突出表达最主要的关系,比如程序框图、圆柱示意图等.

背景图函数图象示意图表格人教A版8213人教B版2202北师大版2103苏教版5301

从数量上看,人教A版的图表数量明显多于其它三个版本,而且人教A版的背景图分别为大自然的花瓣、三角形数、正方形数、希尔宾斯基三角形,蕴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与体会数学.北师大版、苏教版的背景图直观、生动且与生活紧密相连,这一点人教A版略显沉闷与单调.

示意图和函数图象主要用来帮助理解题意,起到数形结合的作用.北师大版同其它版本相比,少了不少.这一方面说明北师大版涉及函数图象的题目相对较少;另一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在做题时,要会自己画函数图象和示意图,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作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而能够锻炼作图的能力.

表格方面,四个版本的教材都用了,主要用在数列与函数的关系上,非常直观,几乎相当于简化了的函数图象,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列是特殊的函数。3 四种教材“数列概念”部分教材内容的比较

人教A版通过大自然中的花瓣数、三角形数、正方形数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列特点,组织同学讨论,并启发学生发现知识,因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合作 、探究的能力都非常有帮助.然后给出数列、项、有穷数列、无穷数列概念,并对数列进行了分类,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类不严谨,例如“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增数列.”应该修改为“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增数列.”否则与常数列的概念有冲突.之后又类比研究数列与函数,得到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和通项公式、递推公式.

人教B版则是通过7组数引出了数列的概念,简洁明了,直奔主题,接着叙述通项的概念和通项公式,从多个角度出发研究数列:数列与映射、函数的关系,之后又介绍了数列的分类,而递推公式为选学内容,对全体学生不作要求.

北师大版通过6个实际生活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数列的概念,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接着又介绍了数列的项、数列的分类,但是这里北师大版忽略数列分类中最重要的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不增不减数列,值得注意.通过思考探究抽象概括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苏教版通过生活中的6个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数列的概念,之后又给出项的定义、数列的分类,同样的苏教版忽略数列分类中最重要的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不增不减数列,值得注意.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数列的多种表示方法。4 四种教材例题习题素材的比较

例题、习题教学是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巩固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对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智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个版本教材例题习题数量的比较

表3:四种教材“数列概念”例题习题数量统计表

例题数量练习题数量习题A、B组总数人教A版366;419人教B版303;39北师大版2406苏教版36615

表4:四种教材“数列概念”例题、练习、习题分布表数列的概念数列分类通项公式递推公式人教A版11143人教B版0180北师大版0060苏教版10140

表5:分题型统计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总数目人教A版031619人教B版0189北师大版2046苏教版001515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人教A版的题目最多,很多重复性的题目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疲倦感甚至是厌烦情绪.而北师大版这节课的题目题量太少,给学生的感觉是意犹未尽,不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同样的道理,人教B版的题目稍少些,苏教版的题目稍多些,笔者认为合理的设计应该是位于两者之间.

2.四种版本的教材都非常注重数列的通项公式,北师大版更是将100%的题目用于通项公式.通项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高考的历年题目往往有所涉及.但是,作为新学内容我们也应该同时关注这节课的其它部分的内容,这一点人教A版做的最好,它对本节课所学的所有重要知识点都做了相应的练习,体现了新课改中对双基的重视.

3.从题型上看,苏教版这一部分题型不够丰富,全部是解答题,没有选择题和填空题.这在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方面是有所欠缺的。5 结论与建议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稿)的精神,贯彻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要求,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教材应当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数列是刻画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数列作为一类特殊的函数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经济问题可归结为数列模型,是最基本的模型.同时,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它的定义域一般是指正整数,有时也可以为自然数或者自然数的子集.自然数是离散的,数列通常为离散函数,在数学中有着自己重要的地位.

结合上面两个方面,在现行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列是重点学习内容之一,也是难点内容之一.通过四种教材的比较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新课改中的有些教材的编写打乱了传统的科学体系,结构松散、跳跃,不但给中学的教和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一)在教学中,我们一定将数学知识编写到位,因为数学知识环环相扣,是个统一的整体.在这里,笔者认为苏教版的数列的分类有所欠缺,没有揭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这些都是数列中最基本的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概念.

(二)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数学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这个基础打不好,上面的高楼无从谈起.华裔数学家项武义认为,要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无疑是对的,但是不能用加减法.某些东西拿掉后,很可能你拿掉的东西的重要性会使得整个知识结构杂乱无章.毋庸置疑,初等数学突出的是基础性.所以,笔者认为北师大版本节课一共只有6个题目,数量上偏少,起不到对基础知识的良好巩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新课改的教材应注重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注意从生活的例子中找到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这一点北师大版做的比较好);以数学应用为载体,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环境及所接触的现实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与数学有关的课题(苏教版这一点做的比较好).注重数学历史、数学家历史的教学,以数学史为材料,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以数学家为例,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人教A版这一点做的比较好).笔者建议在每节课或每章前后设置一些数学阅读故事,比如人教B版“阅读与欣赏”,让同学们通过这些小故事、小文章知道数学的发展过程,了解数学家是如何研究数学问题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增加高中数学的人文气息.

(四)在进行数学知识、数学技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它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四种教材在“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这一部分都向学生展示了类比的思想,这是非常好的!能不能在“数列的概念”这一部分再渗透别的数学思想方法呢?值得编写人员、教师的深思.

(五)数学教学还要注重情感活动、审美活动的教育,不仅仅注重知识方面和思维训练的价值 ,更要注重知识结构得以形成的探索精神,求真意识.这一点四种教材都值得继续提高.

(六)渗透现代数学.在这里苏教版展示并利用了两种现代数学工具——计算器和excel,让学生有意识地接触现代数学,与时俱进地更新学生知识观点与学习工具.其它教材在这一领域需要作出相应改进。

参考文献

[1] 韩际清,田明泉.山东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远程研修丛书:高中数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2] 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 杨光伟,裴娣娜.数学课程标准研修与教材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31-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量新生事物涌现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与之相对应的新词(neologisms)。英语中不断出现的新词引起很多学者和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对英语中的新词从构词法角度进行了详尽的搜集和整理,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新词产生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本文将在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上对近年来英语中出现的有关“人”的新词进行分析,所选语料来源于wordspy网站,通过这一研究试图揭示新词产生的心理认知机制。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是探索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Fauconnier & Turner,2002)。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是概念整合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各空间之间通过跨空间映射进行对应连接。在概念整合中,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形成类属结构。合成空间除了包含类属空间中的类属结构外,还包含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的特定结构以及合成空间本身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elaboration)而建立起的新现结构(emergent structure)。新现结构不存在于原有的输入空间中,体现了概念整合的创造性。概念整合中的任一空间都能随时得到调整,不但输入空间可以影响合成空间,反过来合成空间形成之后也可以影响并调整输入空间。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三、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中关于“人”的新词的认知分析

1.本研究的新词汇来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也高速发展。与此相关的各类新词汇也应运而生,而人作为各类社会活动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身份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新的词汇来描述其新的特征,英语中因此涌现出了大量的关于“人”的新词汇。本文所指的“新”是指1996―2012年这段时间,研究所用的语汇来源于英语新词网站http://,该网站已开办近20年,积累了大量英语新词。网站收录从1996―2012年间的新词共计5475个,词汇包括经济、文化、语言、科技、社会学等,其中在社会学类词汇中关于“人”的新词共有433个,在所有类别新词中占有比例是最大的,占全部新词的7.9%。通过对这433个新词进行构词法分析后笔者发现复合词和拼缀词分别占45.7%和29.3%,是此类新词中占有比例最大的两类词,对这两类新词进行认知分析显然对于理解新词的认知机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本文将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这两种类型表示“人”的新词进行认知分析。

2.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表示“人”的英语复合词。复合法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创造英语新词的构词法,但复合词的构建机制又是十分复杂的,并不是简单的两个单词的意义相加。当然有一部分复合词的意义可以看作是两个独立单词的意义拼合,比如新词“career coach”就是职业指导或职业咨询师的意思。但英语中很多复合新词的意义往往是更加复杂的,比如“pancake people”就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做煎饼的人”,而是指在信息时代涉猎各个领域而不是专注某个领域的一类人。理解复合概念的过程也是创造新概念的过程。下面以新词“barking head”为例来探讨用复合法创造新词的认知过程。

“Barking head”指的是“狂吠政论家”或“大声且粗鲁发表评论的评论员或专家”。该词的意义构建过程需要首先建构起两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1建构了大声叫嚷、吼叫的人头的心理空间;输入空间2建构了狂吠的狗的心理空间。两个空间的相似特征“野蛮、粗鲁、偏见”投射到类属空间,而在合成空间形成的新结构就成为“持有偏见粗暴发表评论”,这样新的意义就产生了:大声且粗鲁发表评论的评论员或专家,如下图所示:

这一意义建构过程也遵循了概念整合的转喻压缩原则,即输入空间的某些成分往往通过转喻等压缩手段进入合成空间。这里的“人头”经过转喻映射,代指这样一类人,其理据是人头在人体器官中的重要性,故而经常成为人的代称。比如英语中的谚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人智慧胜一人)就是用“head”一词代指人。采用类似认知机制创造的新词还有“shouting head”,“robo-signer”等。

3.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表示“人”的英语拼缀词。拼缀法(blending)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构词法,是把两个词同时进行裁剪,或截头去尾,或只裁剪两个词中的一个,保留另外一个,然后把两部分拼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词。如“many”(male + nanny男保姆),“celesbian”(celebrity + lesbian本身为同性恋者的女名流),“frenemy”(friend + enemy伪装成朋友的敌人或互相竞争的同伴)。拼缀词结构紧凑,把复杂的概念压缩在一个语言单位里,研究拼缀词形成的认知机制对于我们认识词汇语义心理构建过程具有普遍的意义(周启强、白解红,2006)。下面以新词“screenager”(屏幕少年)为例探讨用拼缀法创造新词的认知过程。

“Screenager”是由“screen”和“teenager”两个词拼凑而成,汉语可直译为“屏幕少年”。新词“screenager”的语义建构可以用概念整合理论中的简单型整合方式来阐释。在简单型整合网络中,一个输入空间包含特定框架及其角色,另一输入空间包含无框架组织的元素,跨空间映射将角色与元素进行匹配。该词的创造过程首先需要建构两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screen”这个概念,该空间包括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等角色;输入空间2输入“teenager”这个概念,该空间内容为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一元素,跨空间映射在角色与相应的值之间进行匹配后,合成空间中便形成了“屏幕少年”这个新词的意义:经常坐在电视和电脑前、对各类技术信息领悟能力较强的年轻人。通过类似的概念整合还可以创造例如“nico-teen”(nicotine + teenager会抽烟的十几岁青少年)等新词。

四、结语

人类社会活动的多样性造就了社会主体“人”的复杂性,各类关于“人”的词汇的创造过程也是相当复杂的。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部分英语新词的意义构建过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主要对复合词和拼缀词进行了认知分析。但本研究涉及到的新词数量十分有限,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的新词类别也不够广,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这一理论在新词分析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2]周启强,白解红.英语拼缀构词的认知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

篇(6)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条件,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创新企业产品工艺和产品理念。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我国的企业要想完成现代化的转变就需要解决两个必要的问题,一个是企业需要不断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另一个就是企业需要从封闭式的发展模式向开放式的发展模式以及从国内经营形式向全球化共同经营的形式转变。要想将问题完全解决,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有企业发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是创新,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创新发展这一要求。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

信息化为企业经济的市场化提供了生产力基础,过去“以产定销”的计划经济时代已经结束。目前市场竞争已经由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企业形象、是企业的“综合经营力”两个方面决定。为此,构建不断适应市场的应变系统,强化企业的策划力与创新力成为了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2.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

信息被称为“世界经济的生命线”,目前正在逐渐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并已成企业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知识经济就是信息经济,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产品结构和创新走向,传统的发展模式正被不断注入的信息和知识要素所改变。因此,企业应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了的形势,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适时作出管理变革和创新。

3.企业现状和深化企业改革的要求

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其经济增长方式就应当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上来。目前人员素质差,技术水平低,成本耗费大等问题困扰了很多企业,很难在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条件下提高煤炭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规模经济,利用现有生产能力进行挖潜、革新、改造,走集约经营路子;通过节约和优化组合提高生产要素来提高产品质量;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来提高生产要素质量。所有这些都需要企业进一步的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来能激活管理创新。

三、做出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假设

目前我国社会的转型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以前的传统农业社会相现代化的工艺社会转变,在这个开放型的社会,其管理也必须要开放,不同管理理论与思想之间的互动和融合使得管理也开始深层变革,同时也引起了社会转型和管理转型之间关系的讨论。

Chandler在编写《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管理革命》时,其中表达的理论就表明了企业管理创新的一部分就是企业组织的创新和发展。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也提高了企业的复杂性。这就形成了经理阶层的职业化和科层式管理方式。

1.假设一:企业管理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

社会文化社会是会影响到企业管理,而企业管理也是会影响到社会文化。当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相一致时,能够促进企业高效正常运转,并可完成目标。在社会文化中是可以体现企业管理,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了企业管理文化、理念等。为了促进企业管理成功,可以很好的利用社会文化。

2.假设二:推动企业管理者的创新

在假设企业创新人时,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是会进行自主创新,并会取得显著的创新效果。企业管理者的创新人假设可以有效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创新中,企业管理的实际效果更好的推动了企业管理,也可以更好反映出企业管理创新和创新人的关系。

3.假设三:企业管理转型假设

企业管理转型是有效变动企业管理中的组织管理模式、人们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及企业管理价值等方面的关键条件。在社会转型背景中,社会中任何形态的转变都会涉及到企业管理转型。在社会形态转型过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企业的转型。

四、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模型

Pierre-Jean Benghozi区别了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当代潮流下,比如多元化、不稳定、竞争激烈及技术变革的加速等,企业不仅要创新技术(绩效、可靠性)和经济(营销策略),也要进行管理创新,如内部协作流程、发展费用的控制、个人管理等,这时就在市场和技术范围中将管理创新剥离出来。

1.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要对社会经验进行有效归纳总结,以此建立概念性质模型

它将传统理性作为主要原则,人们借助传统知识和经验对世界背景的道理进行理解和总结。和企业管理相关的传统理性有着很多,比如一系列的人性论,像人性本善理论、理性人假设等方面,这些都是传统企业管理经验的升华以及企业逻辑的延续,也是归纳和总结的社会经济。

2.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由经验方法得到的,在传统理性发展而来,但要有效结合企业传统理性和实用理性,才能让人们认同企业管理创新模型所具备的使用性和可靠性

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要对管理时空的连续性进行肯定,并要按照管理工作的普遍性和特色性对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进行确定。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理性本身具备的属性也有着不合理的理性。因此,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在基于传统理性时,也要获得实用理性的支撑。因此,在判断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时,要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分析,使实践活动得到准确验证。在得出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式时,要贴合经验模型偕实用,并有效共用传统理性与实用理性。

3.有效研究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全面分析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

篇(7)

摘 要:科学与公众的关系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信任问题的凸显,为了深入认识它,我们需要对其中最基本的概念进行理解和说明,为此本文首先对“信任”概念的来源、内涵与实质进行了解释,然后对“公众”一词在西方世界中的界定和当代社会新角色的变化展开了论述,最后指出了对科学语境中信任与公众这两个概念分析的意义。

关键词 :信任;公众;科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54-02

科学与公众的关系经历了从最初的科学普及,到公众理解科学,再到今天的科学传播阶段,这无形之中反映了两者之间发生了复杂的、深刻的和微妙的变化,科学不再是想当然的获得公众支持和信任的对象,公众也不再是被动的、无知的庸庸大众,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不同就是公众的主体性意识的苏醒和增强,公众对科学的信任问题浮出水面并日趋尖锐化。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信任问题是科学与公众关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为了全面地厘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信任和公众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这是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

一、什么是“信任”

1 从词源上认识“信任”

在《说文解字》中,“信”是这样得到解释的:“信,诚也,从人言。” 在《辞源》和《辞海》中,“信”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诚实、信任、信用、相信、的确、任意、契约、凭据、使者、消息等。可见,在古代汉语中,一个“信”包含了若干个意思,人们可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是哪一种“信”。比如,诚实和信用是对被观察者特质的说明,信用是一种特定的诚实,它强调的是守约重诺,而诚实则包括了信用,而且比信用的范围要宽。“任”字有以下意思:任用、官职、保举、承担、堪、信任、听凭等。在《辞源》中没有“信任”一词,说明在先秦时代没有这一词汇。“信”与“任”最早系结在一起可以追朔到《论语》。《论语·阳货》中说:“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庄子也讲到:“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 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到 “信”是“任”的前提,“任”是“信”的目的和归宿,“信任”就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辩证统一。对于英文中的“信任”一词“trust”,社会学家史蒂文·夏平认为,“信任”(trust)和“真理”(truth)与德语词汇“树”(tree)有一种启发性的语源学联系——像树一样巍然屹立。因而就一颗像树一样,信任/真理就是某种可以依靠的、持久耐用的东西。没有它作为依靠,你就不能做任何事。1

从中西方不同语系对“信任”一词相近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信任”表达出一种对于“我”之外的人或事物的理智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接纳,并愿意将一些事情托付与我所信任的他者的状态。由此,信任的结构中必然的包含着主客体的关系,即实施信任者称为“信任主体”,将被信任对象称为“信任客体”。

2 “信任”概念的内涵与实质

《现代汉语词典》把“信任”解释为“相信而敢于托付”,这是“信任”在现代社会中最为基本的含义。信任发生的根据是客体相对于主体而言所具有的某种可靠性,如果“可靠性”被归属于一个人或一种事物,那么,当我们表示相信该人或该事物时,就是相信他将像他一直行动地那样继续行动,或者像那些非常像他的那一类事物曾经行动地那样行动,人的可靠性主要表现为能力和信用;而事物的可靠性则常表现稳定性、有序性等。信任包含明确的预期,它建立在对他人未来表现所进行的推测的基础上。给予对方信任,我们就好像确切地知道了未来,因此,社会学家卢曼深刻地指出:“显示信任就是参与未来,就是表现得好像未来是确定的。”2所以,信任的实质就是一种期望,这种期望分为两种:第一,对信任对象履行其信用责任的期望;第二,对信任对象履行其角色的技术能力的期望。实施信任的主体对特定对象处于不了解及不能确定其变化态势的状态,这是信任概念的核心。假如我们能够被赐予无限的计算和分析能力,能够发现或者预见到事态发展的所有可能性,甚至能够确切地知道到底哪一种可能性能够成为现实,那么,信任也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而在不知道或不能确定他人行动的条件下,我们将不得不在信任、不信任及将信将疑三者中做出“抉择”时,信任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信任还是一个阈值。其取值范围从完全不信任(0)到完全信任(1),中点(0.50)代表典型的不确定状态。相应地,盲目信任或不信任就其字面来说代表着一种倾向,即不顾证据,无条件地采纳概率的极值。3

二、什么是“公众”

1 西方“公众”一词的由来与界定

英文词汇“public”翻译成中文就是公众,这是在反对特权和贵族中,由拥有主体性、责任性和斗争性的群体组成的。二十世纪后期,公众这一名词在科学语境中有了更加广泛的潜在意义。英国皇家学会在1985年《公众理解科学》4的报告中把“公众”界定为从事非科学研究的人,并划分为五类:追求个人的满足与财富的独立个体;作为民主社会成员履行公民职责的个体公民;从事技术性及半技术性职业的群体,其中绝大多数人具备一定的科学背景;从事管理工作、专职性工作及商业活动的人员;在社会中负责制定政策做出决策的人,特别是在产业部门和政府担当要职的人。“公众理解科学”中“公众”的概念是在“缺失模型”的理论之下定义的,它假定公众缺少科学知识,需要对他们进行传播,随着公众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的增强,公众的科学素养就会提高,因而也就会更加支持科学,对于社会的发展就更有益处。在这个理论中,公众被视为毫无差异的个体,被构想为对科学无知的、被动的受体,是科学忠实的仰慕者和追随者。而事实上,一些案例研究表明,正如对坎布里亚羊事件、公众对生物技术的态度及欧洲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议等案例进行的调查研究所显示的那样,在现实中,存在着公众对于科学的一种对抗和不信任。

2 当代科学语境中公众的新角色

科学作为一项独立工程的合法性在今天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地质疑,公众在科学中的作用也必须重新给与考虑。作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问题,公众不再继续被抽象为一个假想的知识消费群体,也不再被简单地视为一个无条件地渴望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庸庸大众,他们渴望平等的对话、交流和参与。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和经济、政治、教育以及其他领域都有交界,公众和科学也因此有很多不同的“界面”,在不同的界面中,公众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角色,比如,科学的见证者、消费者、支持者等。

公众作为见证者的角色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便以各种形式出现了。比如,为了证实实验结果并确保作者的可信性和权威性,公众曾经作为目击者的身份存在过。在今天,当科学体制的传统程序遭到破坏时,公众仍继续作为重要的见证者的身份而出现。在特定的紧要关头,有些科学家在他们的研究正式出版或呈送给他们同行之前,可能会倾向于利用报纸或其他大众媒体来宣布他们的科学发现。

当今世界商业化、娱乐化的趋势使科学也不能脱俗,轰动的科学集会、展览、电影等都已成为旨在吸引注意力的大众科学传播媒介。如此,科学大众化使它成为了公众消费的一件商品。作为消费者,公众直接地或间接地面对科技成果,并以不同的方式做出反映,比如,随着转基因食品在市场的上架,消费者需要自己做出决定:是选择“天然自然”的绿色食品还是相信专家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建议而购买它。这正是公众作为“消费者”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公众通过这种方式潜在地影响到了科学的发展。

当科学作为一件普通的商品出售,并把它的实用功能突出出来使公众认可了它的重要性,公众便会成为帮助特定科学领域争取更多资金的同盟,甚至会直接施加压力为其投资,反之,公众对科学的反对也可能是致命的。比如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由于公众的反对,基础研究资金被大规模削减,各种国家科学基金会遭到点名攻击。而在同时期的英国,公众甚至把科学家视为公民社会中的讨厌分子,很多公众似乎相信“科学家以医学探索的名义进行了很多虐待性的无意义的动物实验。”

三、结语

不可否认,科学的发展对公众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它改变了公众的信仰、行动和生活方式。但是作为纳税人,公众有权利更多地了解科学,不仅要了解科学的知识和理论,而且也对它们是如何得出的过程和实践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公众以不同的形式在科学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明白,尽管公众角色可以清楚地辨别,然而,每个人的角色都不是单一的。公众的争论或者观点有可能转变为消费者的行为或者其他,但公众责任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内部冲突也很有可能发生。并不一定必然存在整齐均一的同质的公众,公众是多样的、异质的,他们活动在各种社会语境中,并随着各种问题的出现和消失表现出不同的注意力和水平。但无论如何变化,社会的民主化使公众在与科学的关系中变得越来越主动,公众对待科学及其应用的态度,极大地影响着科学所能产生的结果和效应,也正因为如此,公众对科学的信任状况及相关的一些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正如国外许多学者研究指出的那样:“理解或接受科学与技术问题的核心在于对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价值与效用的信任。而这个问题现在与对科学机制以及政治机制的信任问题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了。如果公众觉察到的风险被公众视为科学或政治决策的结果,那么,公众的信任就会成为重要的然而并不稳定的社会资源。之所以说不稳定,是因为专家本身就造成了不确定性,是因为科学几乎对社会所希望的目标的目的性问题都没有给出答案。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对专家治国论语境下公众在科学与技术传播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了重要疑问。”5通过对信任与公众这两个最基本概念的阐述,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科学语境中公众的信任问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英]史蒂文·夏平:真理的社会史——17世纪英国的文明与科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第19页.

[2] [美]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中华书局,2005,第33页.

[3] 郑也夫编: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第271页.

篇(8)

一、引言

心觉,“与其它诉诸外在形体感官的视、听、嗅、味、触五觉并列”,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人们思维或意识的一种心理活动;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是对“心灵觉悟”这种意识形态和心理现象的语汇表达形式。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而心觉概念表达包括悟、觉、明白、清楚、理解、聪明、觉悟、糊涂、愚钝、光、灯、昏、暗、醍醐灌顶、把握、领悟、清醒、知晓、知道、dawn、wake up、enlighten、see、know、clear、brilliant、smart、illustrate、master、drive home、catch on to等等语词。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心觉词是人们心智活动的反应。心觉词在心智过程中的反应可以分为语前思维阶段和语言思维阶段。从语前思维阶段过渡到语言思维阶段的发展过程的理论基础是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是依据图示表征进行范畴化,即,体验、互动意象图示范畴化、概念化语义。经由概念,人类的心智活动从语前思维阶段过渡到语言思维阶段。在这一理论中,意象图示是分析心觉词汇生成的核心要素。因此,该论文将分析意象图示是如何引导人类的心觉语言从语前思维到意象思维最终到语言思维的。

二、意象图示基本理论

Lackoff和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首次将“意象”和“图示”两个概念结合而成“意象图示”。意象作为心理学术语,指一种心理表征,指人在某物不在场时,在心智中还能想象得出该物的形象。这是在没有外界具体实物刺激输入的情况下,人在心智中依旧能够获得其印象的一种认知能力。意象图示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抽象的认知结构,它脱离了具体的、丰富的形象,是一种只包含少数构成成分和简单关系的结构。意象图示在人类的活动中是不断出现的。它产生于人类的具体经验,但由于人类可以把它映射到抽象概念中去,因此它可以被用来组织人类的抽象概念。

根据心智哲学的属性二元论,意象由心理属性和物理属性构成。“意”是其“心理属性”,“象”是其“物理属性”。意象的心理属性是指“感知对象在感知主体的心理中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属性”;意象的物理属性来自于表象,是认知主体通过身心对外界物象感知后的心理图景。一个意象的生成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意象图示身心互动的结果;意象的意义通过意向性指向语言现实。

意象涉及心象、语象和物象,分别对应于心理世界、语言世界和外部世界三个世界。意象生成的关键在于心与物之间的互动模式。Gibbs认为“意象图示一般可以定义为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①Gibbs提出,意象图示是人的自组织系统中的捕获器,像平衡、源―路径―目标、抵抗、垂直等图示都反应了一个系统中出现的稳态点。在经历了感觉和知觉认知后,主体凭借想象的认知能力,对感觉和知觉进行心智抽象,思维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身体活动,进入意象思维阶段,不需要通过身体的实际发生来激发思维。

三、心觉概念词汇的意象图示分析

心觉是抽象的大脑智能活动,其语义势必通过隐喻认知手段依托其他具象事物得以传达。抽象思维以语言为媒介,寻求事物的一般特性,使人们对事物的描述控制到最少却又大体有效地程度。以下将从意象图示理论分析心觉概念词汇的意义形成过程。

1、意象图示分类

意象图示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抽象的认知结构。它脱离了具体的、丰富的形象,只包含少数构成成分和简单关系的结构。常用的意象图式是有限的。Johnson 在他的的《心中之身》 (1987) 中提及了 20多个基本的意象图式(按照惯例意象图示使用大写字母):CONTAINER(容器),BALANCE(平衡),COMPULSION(能力),BLOKAGE(阻塞),COUNTERFORCE(抵抗力),RESTRAINT(限制),REMOVAL(移动), ENABLEMENT(启动),ATTRACTION(吸引), MASS-COUNT(集聚-计数), PATH(路径),LINK(连接),CENTER-PERIPHERY(中心-边缘),CYCLE(循环), NEAR-FAR(近-远),SCALE,PART-WHOLE(部分-整体),MERGING(合并), SPLITING(分离),FULL-EMPTY(满-空),MATCHING(匹配),SUPERIMPOSTION(叠加),ITERATION(重复), CONTACT(联系),PROCESS(过程), SURFACE(表面),OBJECT(物体), COLLECTION(集合)。

每一个意象图示都有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比如意象图示CONTAINER这种空间关系包含基本要素:里、外、边界。是因为这种空间图示始于人的身体是一个三维容器,由于人体的特点和地球的引力,人与外部世界的这种关系首先形成一种空间关系。如:in, out等词汇,人们从空间结构获得了这种图示,又将它用于对世界其他经验的建构,即将其他非容器的事物、状态等也看做是容器,并以此来认知和描述。

2、心觉概念基本意象图示

心觉概念的词汇族群中这些词汇代码的“原始指称对象是动物生理本能行为,或是天地自然常规表象,但它们都根植于人类对光的体觉,从而被赋予“光”的共性内涵,共享“光”的语义根基,构建了悟是光概念结构。”②意象图示在经验中并不是单独出现,而是组合起来整体出现。基于“悟是光”这一心觉概念,心觉概念意象图示由PATH 和SUPERIMPOSITION的组合而成。

PATH 的基本意象图示如图1所示:

在自然世界中,发光或者反射光都是从一个物体出发,经由一定的路径,到达一个终点。因此,图1中的PATH意象图示可以表示光线这一物象。在抽象心觉意象中,表示的是想法、意见、理念、主意和道理等人的心智世界的“悟”这一概念。

SUPERIMPOSITION的基本意象图示如图2所示:

图2表示两种物体的叠加,在物象世界中即表示“光”作用于“某个物体”之上。由此延伸到抽象的心象世界中,表示某个想法、知识、领悟、观点或者判断作用于人的心智之上。

3、心觉语义分析

3.1 心觉概念中的形容词表义

形容词通常用于表示事物的特征、属性、性质和程度。心觉概念中的英语词汇主要有:clear,brilliant和smart。一下将通过意象图示理论分析此类形容词是如何从物象到意象再到语象的。

下图是此类意象图示的基本图形是,它是由多个箭头,也即多个PATH(图1)图形组成:

图3

图示表达的是brilliant的基本意义,是指“闪耀光辉的”,比如:

例1:At night these streets are brilliant with a pearly radiance of electricity.

夜里,珍珠般的电灯把这些街道照得一片辉煌。

当人们积累了足够多的关于物象关系的体验时,就会将这些具体的体验应用到其他一些相关的抽象的体验中去,应用具体的经验去诠释其他的抽象的经验。当用PATH的意象图示投射于抽象经验的认知体验活动时,PATH的意义也就投射进去了,从而在抽象的心觉体验中产生出隐喻的意义。智慧意识的领悟和明白如同光芒闪耀,所以出现以下的句子:

例2:She had a brilliant mind.

她头脑聪明。

3.2 心觉概念中的动词表义

心觉概念中的动词很多,比如see,know都是基于光的作用于人眼,进而延伸到人的心觉活动中去。在此选取一个较为复杂的英文单词dawn进行分析。比如,以下的例子:

例3:It was dawning as we left.

我们离开时天开始亮了。

“dawn”是“拂晓、天亮”的意思。具体的、具象的、物理的意象是,从黑夜转向白天的时刻,太阳光照耀大地,从黑暗转变为明亮,至此,光亮照射在世界万物之上的意象图示形成了;当人们的抽象思维中产生了,“由不明白转向清楚”,则会联系到具体的意象图示“光亮照射在世界万物之上”,指代“了解”、“悟出”,表示意识由“黑暗”转向“光明”和“明亮”。明白、理解的抽象概念可以由具体的词汇表达出来,在于意象的相似性,因为明白、理解的意象也是心智这一主体抓住了某个具体的知识、理念、想法和道理,在意象上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对某个事物(具体或抽象)的把握。

不同于“发光”的概念,此处主要体现为“照亮”,它的意象图示可归结为:

图4

3.3 心觉概念中的介词/副词表义

心觉概念中的动词表达有很多是V+Preposition/Adverb的动词词组形式。接在动词后面的介词或者副词通常表示的是空间方位概念。空间方位意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意象,前、后、左、右、上、下、中心和边缘等基本空间概念存在于很多抽象和具象的世界中。方位意象的来源是物理世界的空间方位。认知研究者认为,因为人类生存在这一物理世界的多维空间中,高强度的直接体验性使得方位意象延伸到很多概念之中。比如英文中的“up”,基本意思是:向上的、 在上面、在高处、起来、向上、由低到高。比如:

例4:They were climbing up a narrow mountain road.

他们正沿一条狭窄的山路向上爬。

相同的,在心觉概念中也有这样的一些词组。比如词组Wake up(醒来):表示stop sleep and get up。意指,唤起某人注意、回忆;使认识到,对意识的唤起。

例5:Do not wake the baby up.

别把孩子吵醒了。

四、结论

我们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体经验(如感知环境、移动身体、发出动力、感受力量等)形成了基本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再通过隐喻,转喻机制的扩展和转换,就可形成更多的范畴和概念,特别是抽象的范畴和概念,形成了心觉概念词汇意义的隐喻性扩展。

意象图示赋予抽象心觉概念词语以意义,词语和结构的各种语义都可以借助意象图示进行分析。意象图式可以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能够组织起大量具有相同抽象结构的不同领域的人类经验。 词汇在抽象域的延伸是由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意象图示为隐喻映射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意象图示把体验行为与语言行为联系起来。意象图示是大量经验的抽象概括。我们的经验可以无数,但是意象图示的数量极少,我们可以用有限的意象图示来组织和理解无限的经验。

参考文献:

[1]Lakoff,G.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5.

[2]Taylor.Metaphor of Education[M].Heinemann Education.1984.

注释:

①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p189

篇(9)

数学是由概念与命题等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因此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从平常数学概念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其一是有的学生认为基本概念单调乏味,不去重视它,不求甚解,导致概念认识和理解模糊;其二是有的学生对基本概念虽然重视但只是死记硬背,而不去真正透彻理解,只有机械的、零碎的认识,久而久之,严重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我们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论证和空间想象。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即概念产生的基础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概念引入时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如,在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传统的方法是给出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概念,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就叫作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索: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间的距离是最短的?如果存在,应当有什么特征?于是经过共同探索,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地给出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还尝到了数学发现的滋味。

二、概念的教学中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如何设计数学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概念教学中各个阶段上培养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的一点粗浅体会。

首先,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正方体为例观察异面直线)。揭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出现的背景,将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暴露给学生,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

其次,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何刻划两异面直线的相对位置呢?角和距离?揭示课题)。

第三,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用相交直线的夹角刻划异面直线的夹角)。

第四,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这个过程中要渗透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这一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五,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巩固深化阶段:在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之后,应立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引入概念”时提出的问题(或其他问题),在运用中巩固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的基础,又是进行再认识的工具。如此往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达到培养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最后,分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深化阶段:除在运用概念时用典型的例子从正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之外,还应针对某些概念的定义中有些关键性的字眼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容易被忽视,某些概念的条件比较多,学生常顾此失彼、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与它的邻近概念相似、不易区别,举反例,从反面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篇(10)

近十年来,在我国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不少[5-6],发现很多因素均可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家庭的抚养方式、教育方式,学校的课业负担、学业成绩、学校及家庭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体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事件,都可能会经过个体的认知整合而形成个体的自我概念并通过自我概念而弥散性地影响到个体心理与行为的一般状况。因此,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是否与其自我概念有关?不同类型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是否与自我概念的特定内容有关?回答这些问题就是本研究的目的。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保定一中、三中(均为普通高中)的高一和高二年级各抽取一个班,共161人,其中高一学生61人,高二学生100人;男生76人,女生85人。从保定一中分校、三中分校的初一、初二年级各抽取一个班,共243人,其中初一学生116人,初二学生127人;男生118人,女生125人。被试的年龄范围在12~18岁之间。由于初三和高三都是临毕业年级,一则取样存在困难,二则过分的升学压力增加了一些与本研究无关的变量,故本研究忽略了毕业年级的样本。

1.2 测评方法

1.2.1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7] 该量表包括9个症状因子,共90个题目,每题采用5点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

1.2.2 自我概念测量 采用Song和Hattie编制(1984),周国韬、贺岭峰修订(1996)的自我概念量表,该量表包括能力、成就、班级、家庭、同伴、身体、自信七个子量表。前三个子量表构成学业自我概念分量表,后四个子量表构成非学业自我概念分量表。整个量表共35个题目,每题采用6点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评价越高。由于该量表在国内使用还较少,因此在本研究中使用施测数据对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内部结构效度作了重新检测,结果表明该量表达到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要求。

1.2.3 施测方法 采用集体施测方式进行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测量,发放问卷404份,收回有效问卷3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5%。

2 结

2.1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在自我概念上的差异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与自我概念总分、自我概念各个体维度的关系进行检验。根据心理健康因子的总均分和标准差(134.75±34.94),将所有被试分为三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组(总分<110)、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组(110≤总分≤170)、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组(总分>170)。结果显示三组学生在学业自我、非学业自我和自我概念总分上差异显著(P<0.001)。在除能力、同伴、成就外的其余自我概念维度上差异也有显著性。

2.2 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的相关性

对中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得分与其在SCL-90中各因子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负相关,自我概念得分越低,症状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总分和非学业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学业自我概念除了与敌对、偏执两因子没有显著相关外,与其余的心理健康症状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概念总分相关最高的四个心理健康因子是:抑郁(F4)人、人际关系敏感(F3)、精神病性(F9)、强迫症状(F2);与心理健康因子总分相关最高的三个自我概念维度是:家庭自我、班级自我和身体自我。从总体上看,中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问题呈负相关,相关性大小因年级各异。高一、高二和初二三个年级的自我概念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相关有显著性,r值分别为-0.32、-0.43和-0.37,在初一相关无显著性(r=0.05)。

3 讨

上一篇: 文化特点 下一篇: 治安管理处罚法经典案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