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1: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音乐课程资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充分地深挖音乐教材,实现“例子”的教学价值,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如何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立足课堂教学,不断地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不断地充实课堂容量,做到创造性地使用音乐教材。
例如,《进行中的歌》这一课,旨在通过让学生聆听不同风格和类型的进行曲,使学生深入地了解“进行曲”这一音乐体裁。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深层次的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听辨能力。在教学中,我从大家都熟知的《义勇军进行曲》入手,让学生在队列中进行踏步、摆手,结合音乐感受进行曲的强烈节奏。继而播放《运动员进行曲》《婚礼进行曲》等不同风格的进行曲,让学生比较它们在音色、节奏、力度、韵律等方面的区别,感受不同进行曲不同的表现方式,培养细微的听辨能力。
二、建设校园音乐文化,营造音乐学习氛围
创建浓厚的校园音乐文化,有利于让学生处于耳濡目染的音乐情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收到音乐的熏陶,形成自己的音乐情感和音乐感受。因此,学校可以着手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音乐文化,使其成为资深独特的音乐课程资源。首先,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中要装备数量丰富、种类齐全的音乐书籍、音频资料等供教师备课和学生的学习、娱乐使用。其次,应将学校的宣传渠道充分利用起来,如可以在课间十分钟、午餐休息时间等通过校园广播播放优秀的音乐曲目,通过悠扬、动听的音乐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也可以利用起学校的宣传橱窗、校园报纸等,将优秀的音乐推荐给学生。最后,学校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音乐活动,如组织校园合唱队、舞蹈队,成立学生音乐社团,经常举办校园音乐比赛,使学生音乐才艺得以充分展现,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融入流行元素,注入时代活力
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流行音乐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笔者对200名在校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将近85%的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程度超出了其他类型的音乐,95%以上的小学生都能够演唱两首以上流行歌曲。由此可见,小学生对流行音乐是十分喜爱的。流行音乐元素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与学习价值,因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心理,将合适的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教学。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唱《我的中国心》《红旗飘飘》《龙的传人》等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教唱《外婆的澎湖湾》《同手同脚》《朋友》等歌曲,让学生通过歌词内容,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可以教唱《飞得更高》《挥着翅膀的女孩》《相信明天》等歌曲,增强学生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气……流行音乐元素为课堂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能够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当然,流行音乐与小学音乐的结合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不少主题都不适合青少年儿童,因而教师必须重视对歌曲主题的甄别和选择。
四、立足本土,传承乡土音乐资源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其中有的已经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西方文化以及流行文化等已经逐渐地为学生所推崇,而一些民族的内容却被大家所遗忘。在音乐方面,有的乡土音乐已经濒临消亡,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传统的民间音乐遗产进行抢救性整理、挖掘、开发和利用,将本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乡土音乐与音乐教材进行融合,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地区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引导学生有效的学、快乐的学,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按部就班的教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享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1.联系背景材料。一首首旋律优美的乐曲,都有着其创作背景:或与词曲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或与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关,或与作者的表达目的有关……我们在教学中若能合理联系这些背景资料,一定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如,苏少版音乐教材四下第六单元教学内容是白居易的《忆江南》等歌曲,我们知道白居易曾在杭州、苏州为官数年,青年时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与感情,而这首诗是他在六十七岁回忆江南时写的,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教学中教师如果将白居易创作《忆江南》的这些历史背景加以适当介绍,必将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而我们又恰恰地处江南,更能在歌曲的吟唱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兴趣爱好延伸。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当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歌词的添加,引导学生想象,“我当老师”除了教猫咪、小狗、小鸟等之外,“我”还可以做哪些小动物的老师,“我”又会教他们做什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在课堂上编成歌词,并用原曲调唱出来。这样的设计,学生的兴趣必将会受到极大的激发,其语言和审美能力也将得到有效提升,音乐素养的培养可见一斑。
二、合理拓展教学资源
音乐课程属活动类课程,因此具有强烈的实践性,《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科活动有机融合。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课程实践与活动性强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通过演唱、演奏、欣赏,开展音乐游戏、主题活动、唱游乐园等活动,让音乐真正“乐”起来、“动”起来、有声有色起来。
如,春天来了,教师可以根据二年级教材的编排,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找春天”,在柳树下、花丛中一起吟唱《春晓》,在校园里、田野里,唱着《寻找春天》一起去寻找春天,并且把自己的创造和同学一起分享。这样的音乐活动设计与教学,将音乐、人与自然合一,实现了学科的综合,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更深化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
2.社会生活资源科学整合。“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根据课程标准这一要求,我们应该关注到音乐课程的主旋律,实现音乐与育人的完美统一。
如在二年级下册《学做》的教学中,学生学唱结束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你做你要保卫哪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播放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或歌曲、舞蹈等,让学生感受到战士给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从而树立保卫祖国的远大理想。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进行一些唱游或创编活动,让社会生活资源走进教室、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让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成长起来。
3.动态生成资源巧妙利用。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此时,教师要能做到因势利导,特别是结合这些突发事件中的音乐元素,进行有效的迁移引导,发挥突发事件的正能量。
关键词:
常州;乡土音乐;小学音乐
由于溧阳戴埠镇太平军锣鼓、金坛谈庄秧歌灯等乡土音乐被被评为“国家级”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市顿时掀起了弘扬乡土文化、倡导传统民俗的热潮。过年过节时大街小巷、文化广场,大型文艺表演的演出舞台,经常能够看到常州市传统文艺、音乐的表演,常州市的乡土音乐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重视。
一、常州市小学音乐乡土课程资源的现状分析
对常州市溧阳、金坛、天宁、泓口等地20多所小学的走访调查发现,常州地区的多数重点小学已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乡土音乐教程。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小学音乐教程只是局限于国家材,乡土音乐的实施大多都是以学校为中心各自开展,没有统一的规划与方案,实施的进程也各自不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乡土音乐在小学范围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常州市小学音乐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文献研究
根据《常州传统音乐的传播、传承与发展策略》《论本土传统音乐课程资源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机整合———以江苏常州为例》《江苏常州天宁寺梵呗音乐保护现状调查》《论常州吟诵的保护与传承》等文献的记载,常州市的几个重点乡土音乐项目在历史的流传和发展中曾遇到了很多的坎坷和阻碍。如今,国家和省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又为常州市的乡土音乐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乡土音乐又一次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了。
三、常州市小学音乐乡土课程资源的选择
本文选择国家级非遗项目天宁寺梵呗唱诵、常州唱春、道春以及省级非遗项目茅山乾元观的道教音乐、泓口丝弦、溧阳戴埠镇太平军锣鼓、溧阳社渚“跳幡神”和金坛谈庄秧歌灯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在常州市乃至全省、全国的弘扬与发展。
四、常州市小学音乐乡土课程资源实施策略
(一),全市小学联合编写“太平军锣鼓”教材
“太平军锣鼓”是常州市乡土音乐中较为容易掌握,也较易传承的一项民俗音乐。全市的各个小学可以联合力量,组织学校精英音乐教师及聘请“太平军锣鼓”方面的专业艺人,共同商讨、研究开发“太平军锣鼓”教材。在教材编写时要注重把“太平军锣鼓”的历史、演变、乐器、技巧方法、动作要领等详细地编入教材,从而充分激发学生演奏“太平军锣鼓”的演奏兴趣。
(二)创编小学“金坛谈庄秧歌灯舞蹈”
常州各个地区的小学可以共同协作,合力创编“金坛谈庄秧歌灯舞蹈”。利用教师周末、课下的时间共同开会研讨,商定“金坛谈庄秧歌灯舞蹈”的创编方案。每个学校的教师再根据“金坛谈庄秧歌灯”的特色舞蹈动作及表达情怀,写出本学校的创编动作。通过多轮商榷、推敲、否定、重编,最终确定适合小学生学习并大范围普及的“金坛谈庄秧歌灯舞蹈”。
(三)组织校园“唱春、道春”合唱团
每个学校可以组织自己的“唱春、道春”合唱团。教师组织对“唱春、道春”有兴趣并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进行排演、训练。通过“唱春、道春”的经典曲目练习增加学生对“唱春、道春”曲艺的了解和掌握。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唱春、道春”艺术专家,定期到学校合唱团进行指导、传教,把教师的唱功和学生的掌握要领提升上去。
(四),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
学校还可以定期聘请市内优秀乡土音乐表演专家到学校进行表演,让乡土音乐的民间艺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学生与传统艺术零距离地接触,更加真实地体验常州乡土音乐的表演与传承。学校还可以聘请个别艺术家到课堂内手把手地教学生的动作要领和情感展现,让学生也可以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表达出热烈的内心情感。
(五)组织学生参观天宁梵呗唱诵、茅山乾元观等道教音乐
及溧阳社渚“跳幡神”等民俗音乐对于天宁梵呗唱诵、茅山乾元观的道教音乐、溧阳社渚“跳幡神”这种与宗教有关的民俗音乐,学校可以利用周末、春游的机会,组织学生去这些寺庙、道观参观乡土音乐的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和文化精华。
总之,将常州市的乡土音乐融入到小学音乐教程,需要各方面协调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只有常州市的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及乡土音乐传承人都致力其中,常州市的乡土音乐才能有更好的推广和发展。
作者:苏畅 单位: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当前,湘西民族地区本土音乐文化遗产面临着存续环境变化、传承人断代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为了促进湘西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要将湘西本土音乐文化和中小学音乐课程有机结合,在当地中小学校开发利用本土化音乐课程资源。怎样合理开发与利用当地音乐课程资源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调查。此次调查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民族中学及保靖县岳阳小学为研究对象,在深入了解该县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的途径。
一、湘西民族地区本土化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湖南省保靖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也日渐受到重视。笔者对保靖民族中学和保靖县岳阳小学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星”APP线上调查和线下访谈调查两种形式,对保靖民族中学及保靖县岳阳小学分别发放了150份、100份调查问卷,其中,对保靖民族中学8名专职音乐教师及岳阳小学3名专职音乐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问卷星专业调查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调查结果。
(一)教材使用情况
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38年,时称“国立第八中学”,1957年易名为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学。保靖民族中学形成了“开放办学,突出外语,体艺见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配备了大量优秀教师与教学资源。根据调查,保靖民族中学选用湘教版音乐教材,同时,该校教师自己编写音乐校本教材,该教材共分为十二课,主要为土家族、苗族音乐,内容涉及民歌、舞蹈、器乐等,形式较为丰富。保靖县岳阳小学前身为梅花小学,岳阳市一直以来对口扶持保靖县教育、卫生事业,岳阳小学在岳阳市的援建下应运而生。岳阳小学配有专门的音乐教室,电钢琴教室,虽硬件设施齐全,但缺少师资力量。岳阳小学选用人教版音乐教材,但由于缺少专业教师等情况,没有自己学校的音乐校本教材。对于教材的选用,85%的音乐教师表示满意,仅有15%的音乐教师对于教材的选用表示不满意。在学生当中,78.12%的学生对所选教材表示满意,21.8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二)音乐教师情况
保靖民族中学现有教职工291人,其中有8名专职音乐教师。在这8人中,声乐专业教师4名,舞蹈专业教师2名,器乐教师2名。保靖民族中学教师资源充足,专业涵盖面广。保靖县岳阳小学现有教职工140名,音乐教师仅3名,其中器乐教师2名,舞蹈教师1名。随着大班额的取消,各年级班级不断增多,自2016年以来,岳阳小学3名音乐教师主任语、数、外课程,兼任音乐课程,从专职音乐教师变为兼职音乐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两所学校的音乐教师工作年限均在5—10年之间,两所学校教师均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且都为土家族、苗族,但是仅有21.05%的教师掌握本民族语言。100%的教师表示对本土音乐感兴趣,并且认为在音乐教材、音乐课堂中有必要加入本土音乐。其中有68.42%的音乐教师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中融入了本土音乐,但仅有一半的音乐教师会唱湘西民歌,且只有26.32%的音乐教师会演奏本土器乐。
(三)学生情况
保靖民族中学现有66个教学班,学生3737人,学生大部分来源于保靖县城区,少部分来自各乡镇。保靖县岳阳小学现有41个教学班,学生2124人,80%为农村留守儿童。笔者对保靖民族中学八年级及高一年级、岳阳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对于音乐课,65%的学生表示“很喜欢”,仅有7.6%的学生表示“不喜欢”音乐课,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很感兴趣。对于问卷中的部分乐理题目,如“你是否会打下列节奏?”“你是否会唱下列歌曲?”保靖民族中学选择“是”的学生约为52%,选择否的学生约占48%,保靖县岳阳小学选择“是”的学生约为13%,选择否的学生约占87%,由此可见,两校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水平都不高,且两校学生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问卷中本土音乐相关知识,如:“下列哪首歌曲是土家族民歌?”“摆手舞是下列哪个民族的舞蹈?”正确率仅为12%左右。对于“你会唱本民族的歌曲吗?”“你会演奏本民族的器乐吗?”这样的问题,88.12%的学生表示“不会”。综上所述,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笔者发现以下问题:一、音乐教师对于本土化音乐资源有兴趣,但自身了解度不高,不能充分向学生教授;教师对本土音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了解本土音乐对于地方文化传播的意义。二、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水平不高,对于本土音乐的认识尚浅。由此可见,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还需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才能进一步提高。
二、湘西民族地区本土化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的差距
以湘西州保靖县为例,保靖县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一是像保靖民族中学这样的重点中学:不仅文化课教育质量比较高,而且音乐教育质量也相对较高,学生多来自城区,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大多数学生参加过课外音乐培训班,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二是像岳阳小学这样的普通学校及乡镇学校,学生大多来自乡镇,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学生音乐素质不高。而且这些普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水平本身就相对低下,音乐教育更是不受重视。有些学校由于缺少文化课老师,音乐教师兼带文化课,导致音乐课课时不足,各校之间音乐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教师对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利用的方式单一,开发主体的课程资源意识薄弱
首先,缺少对于音乐教材的充分挖掘。现行的音乐教材大多是音乐课程专家和学者编订的,音乐教师在拿到音乐教材后,只把它当成教学的工具,开展教学活动的参考范本而未创造性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其次,目前我国的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大多以中央为主导,这种模式忽略了地域文化差异性,忽视了本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最后,部分音乐教师缺乏本土音乐课程开发意识,他们认为自己并非教材的创编者,自己的责任就是按部就班上课,因此,他们不愿意尝试对当地音乐资源进行开发。
(三)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缺乏认识途径和手段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基本遵循着本民族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学生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学习意愿很高并表示很感兴趣,但在部分学校,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教授音乐课本上的内容,未给学生提供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途径,极少有教师带领他们进行开发与利用家乡音乐课程资源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家长平常也未能给学生提供认识本土音乐文化的资料和帮助。部分学校开展了一些本土音乐文化校园活动,如保靖民族中学大课间跳摆手舞,但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并未深入了解这一音乐文化。
三、湘西民族地区本土化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一)努力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加大课程资源培训力度
在课程资源开发中,音乐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充分开发音乐课程资源,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是关键。当前情况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部门可选择音乐师资雄厚、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活动开展得较好的学校进行试点,联合州内其他学校音乐骨干教师组成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专家组,并且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课程理论以及课程开发技能培训。同时,加大对音乐教师本土音乐非物质文化的学习培训,聘请相关非遗传承人对音乐教师进行线上或线下长期培训,指导音乐教师开设非遗类音乐特色课程。
(二)提升本土化教学意识,整合课程资源
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各学校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自主研发的艺术课程。但是湘西地区一些学校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或缺少音乐骨干教师,难以开发本土音乐教材,所以当地的音乐资源很难整合。目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多数乡镇仍然存在缺少音乐教师的情况。在城镇音乐教师中,只有少数专职音乐教师意识到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开始在教学中融入自己所了解的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对音乐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但是没有专家的指导,整合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可把各校音乐教师集中起来,成立专门的音乐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组,利用集体的力量,提高大多数教师的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整合可利用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现实情况的音乐特色课程。
(三)调动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学习热情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需激发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的动机。音乐教师可选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的兴趣,依据指定教材,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本土音乐,让学生们欣赏丰富多彩的家乡本土音乐。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本土音乐文化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课下利用网络收集本土音乐有关知识等。通过学生们在课下的收集整理,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自主发现一些知识,比被动接受一些知识更能使学生受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优秀的本土音乐,供学生们欣赏,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本土音乐的热情。或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召开讲座,为学生现场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本土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湘西这片土地上沉淀着多彩的音乐文化,也蕴藏着丰富的本土音乐课程资源,但是当前这些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却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这也使湘西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现不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作为音乐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肩负起传承与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使命。因此,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湘西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发挥其教育价值,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侯杰.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桂西北地区主要包括广西河池市的宜州市、金城江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兰县、凤山县、天峨县、南丹县及都安、大化以及巴马三个瑶族自治县,有着十分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但由于这里教育观念仍比较落后,音乐师资比较缺乏,音乐课程内容比较单一,严重制约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作为桂西北地区的音乐教师,应高度重视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认真分析当前影响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问题,探索创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为桂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一、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资源概述
桂西北地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生活在这里的壮、瑶、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器乐等。
(一)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歌曲
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主要有壮族民间歌曲、瑶族民间歌曲、仫佬族民间歌曲、毛南族民间歌曲等。壮族民间歌曲按体裁划分主要有山歌、小调、风俗歌、叙事长歌,其中流行最广的是山歌,主要集中在宜州、都安、大化、东兰、凤山、巴马等县,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瑶族民间歌曲按题材分类有历史歌、劳动歌、情歌等,如广西大化的飞撒,巴马、大化、都安瑶族的撒簧,巴马土瑶、番瑶的浪希结歌,南丹瑶族的筵席歌等。仫佬族民间歌曲题材广泛,品种繁多,主要分为“古条”“随口答”“口风”三种。毛南族民间歌曲主要分为“比”“欢”“耍”“排见”“师公调”五大类。近年来,地处桂西北地区的河池学院在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改编的瑶族民歌《天下有瑶就有爱》、仫佬族民歌《葡萄歌》、毛南族民歌《花竹帽》都曾获全国首届民歌合唱比赛金奖。
(二)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
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有壮族民间舞蹈、瑶族民间舞蹈、仫佬族民间舞蹈和毛南族民间舞蹈等。壮族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其特点是主题鲜明,舞步雄健,感情细腻而逼真。时而激昂慷慨、悲壮激烈;时而缠绵悱恻,诙谐活泼,充分体现出壮族劳动人民所具有的勤劳勇敢、乐观豪迈、刚毅倔强的民族性格特征,主要有师公舞、扁担舞、铜鼓舞、采茶舞等。由于瑶族各支系的族源、语言、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的差异,形成了具有本支系特点的鼓舞形式,主要有铜鼓舞、猴鼓舞等。仫佬族和毛南族民间舞蹈多为祭祀性舞蹈,一般多在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分龙节等节日中表演。近年来,河池学院在桂西北少数民族舞蹈的开发创作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如2005年至今,先后创作的壮族舞蹈《唱山歌》《甜蜜蜜》、瑶族舞蹈《白白的裤子黑黑的哥》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三)桂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戏剧
桂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戏剧主要有壮戏和调子戏。壮戏多是反映人民的生产生活、歌颂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英雄和爱情,在艺术上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有师公戏、北路壮戏、南路壮戏三种。调子戏又称彩调、采茶,主要流传于桂西北地区的宜州市和金城江区,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情,所用曲调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调。
(四)桂西北少数民族民间器乐
桂西北少数民族民间器乐主要有壮族民间器乐、瑶族民间器乐、毛南族民间器乐等。壮族民间器乐分为吹奏器乐、拉奏器乐、弹奏器乐和击奏器乐四类。瑶族民间器乐的产生、发展、使用与流传,以及器乐形制的形成,都与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紧密相关,最有特色的瑶族器乐是唢呐、扎绒和黄泥鼓。毛南族民间器乐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击奏乐,全由打击器乐演奏,又分单件击奏与多件击奏两类。前者有木鱼、小钹等单件独自击奏,分别用以伴奏念经腔、吟诵腔,后者有锣、鼓、钹等多件共同击奏,用于伴奏佛歌及其穿插的舞蹈或与佛歌轮番更奏;二是吹奏乐,常见为海螺独奏,穿插于佛事当中,用以通神;三是鼓吹乐,由唢呐、长号、海螺和锣、鼓、钹等合奏,主要用于开坛前、佛事间歇和出丧等场合渲染气氛。
二、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桂西北地区虽然有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但通过笔者多次深入环江、罗城、都安、大化等县调查,当前如果不做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将面临消亡的危险。而要保护和传承好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们开发成特色音乐课程引入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之中。然而,这样的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在较落后的桂西北地区面临诸多问题。
(一)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观意识不强
2011年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弘扬民族音乐。作为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应加大力度对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适应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特色音乐课程体系,弘扬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事实上,这一指导思想并未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地方学校在开发民族特色课程时较少得到政府部门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再加上当地一些学校的领导及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开发的主观意识不强,总认为音乐是一门副科,对学生升学考试没有压力,没有必要太认真对待。长久下去,学校缺少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最终造成对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不了解、途径不清晰、目标任务不明确等现象的发生。
(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专业能力偏低
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特色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必须依靠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师来完成,但根据河池市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县市的专职音乐教师很少,虽然城区的每一所学校均配有专职音乐教师,但是很多时候都是被主科教师用去教授其他课程。许多农村小学基本没有音乐教师,大部分本来是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分配到农村学校工作后都被安排教授语文和数学等课程。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逐渐降低,加上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部分音乐教师只能教学生一些普通的音乐歌曲或者是自己熟悉的歌曲,不能胜任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谈不上如何开发地方特色音乐课程资源。
(三)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民族特色缺乏
近年来,由于国家、自治区及河池市先后出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文件精神,桂西北地区部分中小学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开发民族音乐资源的重要性。如宜州市第一小学和宜州市第二小学,积极开展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工作,让桂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山歌、彩调走进音乐课堂,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传承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但开发出来的音乐课程缺乏应有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为开发内容过于单一,音乐课堂上仅局限于唱歌、跳舞,缺乏音乐课程与桂西北地区的民族性、民俗性、地域性和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
三、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保障措施
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受到上述问题的影响,开发工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从而影响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一)发挥政府部门开发音乐课程资源的保障作用
为传承和保护音乐资源,开发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资源应是当前地方学校积极参与的一项活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保证该地区的音乐课程开发能顺利进行。首先,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为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撑。其次,要成立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中心,专门负责搜集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资料,规划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方案,有计划地完成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整理与保护工作。最后,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音乐教师开发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为各地音乐教师搭建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
(二)发挥学校领导开发音乐课程资源的指导作用
桂西北地区各县市中小学校的领导应针对本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发挥领导在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指导作用。首先,要认真指导校内音乐教师制定相应的音乐课程开发计划,积极开展音乐教学教研活动,对桂西北少数民族特色音乐课程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开发。其次,要做好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指导工作,坚持音乐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将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资源运用到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最后,要组织各级各类学校的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各种重大的节庆活动,如每年举行的河池市铜鼓山歌艺术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分龙节、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依饭节、广西南丹・丹文化旅游节,东兰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凤山神奇洞穴国际探游节、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都安密洛陀文化旅游节、大化奇石文化旅游节、天峨红水河文化旅游节等。让广大师生通过各种节庆活动更直观地感受桂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民间舞蹈和民间器乐的魅力,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从而达到成功开发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音乐教师开发音乐课程资源的主导作用
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主要由一线教师完成,因此,桂西北地区音乐教师理应承担起开发音乐课程资源的重任,发挥自身在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各地音乐教师要积极申请外出参加音乐国培计划、音乐区培计划等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参加培训活动了解国内外或区内外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丰富桂西北地区音乐教师的音乐基础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各地音乐教师要积极参与探讨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途径、课程体系、教材创编、教学模式等问题,制定特色音乐课程的具体实施目标。再次,各地音乐教师要虚心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主动邀请民间艺人为音乐教师传授桂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曲、民族器乐、民族舞蹈等知识及技能,从而提高教师音乐教学的能力。最后,各地音乐教师应在民间艺人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努力将桂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资源按照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器乐等归类搜集整理成册,形成具有少数民族特色音乐教科书,供当地中小学校使用。这样,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才能得到很好地保护和传承。
总之,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丰富多彩,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各地学校领导及音乐教师的作用,鼓励音乐教师积极参与开发和利用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资源,将现有的课程资源与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注:本文为广西“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科研课题“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C081)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和云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1、网络辅助教学在音乐课程中的作用
1.1有利于音乐知识的整合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唱歌、欣赏等等教学内容均有着强烈儿童特点,因此通过网络辅助展开音乐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在通过网络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校园网络提供的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据具体的章节选择性额在网上下载素材,进而选取最优教学素材为音乐课程服务。还可以对网络食材进行整合,增长学生见识。例如在讲授《春天来了》这一章节时,可以提前选取春天美术图案对比,让学生养成对比、重复的思维。而后依据歌曲意境选择小学语文课本中相关图画,配上《春天来了》,可以使得学生想象自身处于春景之中,进而通过音乐来表现春天。教师还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与春天相关的动画、美术作品、作为,小学生在浏览的同时,会将知识进行整合,将各种关于春天的知识相联系,可以让学生准确、快速的掌握春天的艺术形象,进而达到自我教学的目标。
1.2有着较强的感染力
音乐课程乐曲旋律的生成,既是音符的组合,还是乐曲作者思想的体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其对色彩、声音有着较强的敏感性,小学生可以在动听的音乐氛围中,较为全面的把握艺术形象。通过网络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将声音、画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乐曲创设的意境。在音乐课程进行的过程中通过网络辅助设置相关情境,帮助其在身临其境中体会音乐旋律之美,小学生再通过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对乐曲进行加工,使得其受到启发、感染,最后达到激发小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热情。
2、小学音乐课程网络辅助教学设计
2.1音乐氛围设计
小学音乐课程有着一定特殊性与针对性。小学生因为年龄的特点,其理解能力、自制力都相对较差,在小学音乐网络教学中需要对具体乐曲的意境、情感、内如进行引导、铺垫。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小学生更好的感受并领悟音乐魅力,还可以激发其学习音乐课程的热情。在音乐课程进行时,最为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音乐环节选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将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灵活的方式加以呈现,为小学音乐网络教学创设优良的氛围,尽可能的将学生兴趣转移到音乐学习之中,进而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提升音乐课程网络教学的教学质量。
2.2教学流程设计
优质的学习氛围是提升音乐课程网络教学的基础,而优化音乐教学流程是确保音乐课程质量的核心。在音乐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环节是“听”,因此教师在课程讲授时应当给学生一定空间,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理解、消化音乐内容,便与其感受音乐旋律魅力以及乐曲思想。音乐课程中第二大核心环节是“模仿”。如果出现学生理解、掌握音乐不到位的情况,这时就需要通过原创直观感受展开模仿学习,由技巧与情感这两方面加深小学生对音乐鉴赏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在音乐课程网络教学的设计阶段,教师应当对此部分有着特别的指导与准备。在音乐课程讲授过程中,音乐技能学习也是极为重要的,小学生在娴熟的掌握音乐技巧之后,可以更加准确的通过音乐来表达自身感情,使得音乐课程更加真实。因此在小学音乐课程网络教学设计阶段,应当注重音乐技巧训练,通过练习和表演总结经验,进而提升音乐技巧。
3、小学音乐课程网络教学的实现
3.1鉴赏能力的实现
在小学音乐讲授过程中,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非常重要,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是长期积累、训练的过程。在以往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有着时间、空间差异,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应当在学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范围内,展开灵活多样的鉴赏能力培养。比如在音乐课程网络教学插入与音乐相关的信息、资料,为音乐欣赏提供背景资料,创设优质的授课氛围。于此同时,小学生的音乐兴趣与注意力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照顾、关注,进而确保音乐教学质量。在鉴赏音乐之前,可以提问音乐作品蕴含的内涵与学生感受,使得学生鉴赏能力有计划、有目的的提升,进而保证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注意力的专注度与集中度。还可以在不同音乐背景和水平的情况下,吧同一鉴赏课划分为不同部分,依据个性和特点安排鉴赏的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升小学生的鉴赏能力。
3.2音乐技巧的实现
小学音乐教育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之一,良好基础是音乐学习的核心 。在小学音乐课程讲授的过程中,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是教学计划实现的关键,音乐技巧也是音乐课堂需要练习、巩固的部分。因此,在小学音乐课程讲授时,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对音乐技巧有着重要的影响。欢快的课堂氛围与高效的教学方式对音乐技巧、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影响。在音乐课程网络教学时,不可以像面对面教学提问的方式整合、运用教学内容,这就给教师提出了通过引人注目的方式为学生示范的要求,使得学生在音乐课程网络教学保持较高注意力。与此同时,使得学生在音乐课堂之余主动的去尝试和提高自身音乐水平与技巧,达到高质量音乐教学的目的。在音乐课程网络教学中,需要激励学生主动练习,增加锻炼自身的机会。
结束语
小学音乐课程教育高效的利用网络辅助展开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网络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音乐课程的讲授有着积极意义。利用网络辅助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小学音乐课程飞速的发展,进而普及网络课程教学,最后提升小学生音乐水平、音乐素养,为社会发展提供综合性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一、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小学音乐师资情况的影响
在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占据着主体的地位,所以,在音乐校本开发过程中,音乐教师的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受到影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教师的数量。在大多数学校,音乐教师的资源都保持在劣势状态,特别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在学校中没有一定的音乐教师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一项难题。(2)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在我国许多小学,存在音乐教师的音乐水准低、学历不高、教学水平差等现象,这种现象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对课本及课程内容缺乏认识,从而使音乐校本课程受到
影响。
2.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了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我国大多数小学,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这种片面的看法使音乐课程遭到了忽略,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部分学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让一些所谓的“主科”占据了音乐课程的时间,不仅降低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在工作方面的创新性也有所下降,影响了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二、促进现阶段小学音乐校本开况的对策
1.加强小学音乐师资队伍
在我国众多小学中,只有不断地扩大音乐教师的队伍,引进一批专业水准高、创新能力强、能力素养精的教师队伍,才能在进行校本创新时,提出比较专业的教学标准,创设出比较贴切的教学理念,编排出比较科学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得到更加长久的发展。
2.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在开发音乐校本课程资源时,应当大量地关注民间的文化资源,并且加以创新,运用自己独特的思路将其融入音乐校本课程中去,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热爱的情怀。
3.利用社会音乐资源改进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音乐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中整理并且搜集大量的音乐资源或让学生去观赏一些社会中的演出,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还让学生对音乐的实践能力有所
提高。
在我国,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在音乐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就我国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音乐校本课程的发展,受到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学校重视程度的影响。所以,在现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地对小学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创新,同时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地方的音乐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才能使小学音乐课程真正地走向音乐校本课程的道路,从而使校本课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更好的
作用。
八孔竖笛具有固定音高,又容易入门,是一件教学两便的乐器,但也有不少教师认为八孔竖笛不如六孔竖笛更简单易学,这种错误的看法影响了八孔竖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和推广,有必要予以纠正。六孔竖笛是模仿八孔竖笛研制的,指法简单,上手容易。但作为八孔竖笛的过渡产品,又具有气息控制难度大、音域窄、转调难、吹变化音困难等“硬伤”,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八孔竖笛指法科学,气息简单,音域较宽,演奏变化音容易。作为十二平均律乐器,它可以吹奏任何曲调的半音音阶、任意转调,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固定音高概念和在音准上的优势,使八孔竖笛对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和长远发展有更大的帮助。八孔竖笛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巴洛克时期就被广泛使用。八孔竖笛音色纯正清丽,柔和轻盈,全名叫孔Recorder,意为“像鸟歌唱的笛子”,它由簧片振动发音,簧片永久性地固定在发音窗内,以自然呼吸的力度即可吹响。巴赫、莫扎特、维瓦尔第等大音乐家都曾为其写下大量流芳百世的名作。八孔竖笛是系列乐器,适合独奏、合奏,目前已经有九种之多,常见的有五种,分别是超高音笛、高音笛、中音笛、次中音笛和低音笛。八孔竖笛在许多国家的专业音乐院团特别是中小学被普遍使用,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因此可以说,八孔竖笛应是小学课堂乐器之首选。我在八孔竖笛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一些具体做法提出供参考。
一、激发兴趣,上好八孔竖笛教学序言课
诺贝尔物理学得奖者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八孔竖笛的兴趣,使得八孔竖笛教学的第一节课非常重要。我首先给学生介绍八孔竖笛吹奏的好处,特别鼓励那些平时不爱唱歌或嗓音条件不好的学生,通过八孔竖笛吹奏同样可以学到音乐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并教育学生:人各有长短,要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学生会马上受到鼓舞。接着给学生吹奏两首风格不同的竖笛曲,通常是一首世界名曲(如“欢乐颂”),一首流行歌曲(如“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学生立即就被八孔竖笛柔美的音色所吸引,对吹奏竖笛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介绍八孔竖笛各部件名称,介绍八孔竖笛的演奏姿势、吹奏口形,并在以后的每一节课严格要求。我发现,自从上好了第一节序言课后,八孔竖笛教学深受那些“视唱歌如猛虎”的学生喜爱。我执教的是处在变声期的学生,每次上唱歌课都愁眉苦脸,自从八孔竖笛序言课后的每次音乐课他们都心情舒畅,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二、“视”“听” 结合,学习八孔竖笛演奏技能
听力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学习乐器的关键。教学中,我首先强调听力,目的是让学生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培养学生品味音乐、笛声带来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八孔竖笛产生浓厚兴趣。具体教学时,我将“视”与“听”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思想专注,精神集中,学会听老师讲、听别人吹、听自己吹,看别人的嘴形、手形,从而发现吹奏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如,吹奏时出现口风不正,堵孔不严,呼吸不正确,没有“丹田气”的支持等现象,导致吹出来的声音尖、直、刺耳。通过反复的视、听,让学生明白口风应该做到灵活,力度适当,既轻松又充分,吹中、低音时做到“缓气轻吹八”,嘴巴放松,气息是管状的,否则会吹成高八度的尖叫声,而在吹高音时,绝不能使足劲吹,而应将嘴巴拉紧,使气息均匀,成线状。这样,学生将听到的转换成自己的情感、乐感,通过表情表现出来,变成浑厚、悦耳动听,有气息的笛声。教学中处处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只作引导,为在竖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打下基础。
三、建立完善的音乐课程资源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音乐课程资源的利用规范,从制度上更好地实施小学八孔竖笛课程资源开发。对已开发的音乐课程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共享,方便对音乐课程资源的管理, 避免部分已开发的音乐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成立课程资源库,对不同类型的音乐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课程资源库的建立,最好可以教学资源存储在学校的内网或云备课平台, 这样可以让教师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都能随时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缩短备课时间,避免精力的浪费。还要建立符合自己学校特点和学科组特点的评价制度,及时总结在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中取得的成绩,发现哪些八孔竖笛课程资源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审美需求,对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非常具有保留价值; 哪些教学效果不太好,需要修改或替换,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通过对已开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价,能够提升开发内容的质量,还能对教师的开发行为起到激励作用,科学有效地评价制度能够保障小学八孔竖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顺利进行。
四、从激发学生创造性出发,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八孔竖笛教学相结合
近些年,本人在研究小学八孔竖笛教学过程中发现,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竖笛教学相结合,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课堂中效果显著。教师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模式与八孔竖笛教学相结合,通过在课堂上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运用竖笛这个小小的乐器,演奏出不同风格的小乐曲,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而且能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卡尔・奥尔夫(Car Orff )的儿童音乐教育方法是一种重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方法。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孩子产生音乐设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音乐中创造自己的音乐。而这一切要求教师与孩子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这种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学到音乐中的各种技能、技巧与知识。所以,我将它有效地与竖笛教学相结合。通过这种教学法,让学生在竖笛教学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竖笛的演奏形式及方法。通过竖笛演奏的学习,注重学生在演奏实践中的体验,从小培养他们的音乐素质和创造思维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
综上所述,小学八孔竖笛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打好基础吹奏的同时,还要运用奥尔夫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丰富音乐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器乐进课堂的教学目的。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尤其是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很大的误区。音乐被视为学习的一种调味品,而忽视了音乐教育自身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人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不被重视的原因
1.音乐不是考试学科
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决定了考试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一门学科的发展。小学是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想通过小学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学习考试奠定基础,这就决定了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文化课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2.在学校的教学理念中没有突出小学音乐的地位
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音乐在教师和家长心中的地位无疑是比较低的。尽管存在一些家长为孩子报音乐特长班的现象,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旦他们认为音乐的学习影响到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就会毫不犹豫地停止学生的音乐学习。这种现象在学校教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当考试来临的时候,或者是要占用课堂学习时间进行某一项活动的时候,体育、音乐和美术的课堂往往成为被占用的对象。
3.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还存着课程资源不合理和教学方法落后的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作为基础。尽管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其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课程的选择和方法的使用是一个长期摸索和探索的过程,绝不会因为一两个文件的出台就能一蹴而就。
二、小学音乐课改当中应采取的措施
1.把握音乐课改的理论依据
我们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两个文件是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法律支撑,也是小学音乐课程深入进行的依据。通过这两个文件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基石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充分关注人的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教育要体现满足需要、普遍适应情意统一、综合渗透和协调发展的原则。
2.改变传统的理念
在教学中,学校和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小学音乐教学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学校和教师还要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要完善学校音乐教学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是更好地实施音乐教学的关键,也是更好地进行小学音乐课改的保障。
3.在教学中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新教学方法的使用
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有能力制定小学音乐教材,也为了更好地统一小学音乐教育,教育部制定了统一的音乐教材。教育部制定的音乐教材具有普适性,但是对于某些地区来说,这些教材可能或多或少地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实施教育部制定的课程任务的同时,还要主动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教学资源,拓宽自己的课程资源。
教无定法,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我们一定要采用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大多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强、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小学生的好奇心,我们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为其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施小学音乐课改势在必行,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才能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音乐教学法是根据音乐教育学的理论,使师范生获得各种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其音乐教学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的课程。它包括学前音乐教学法、小学音乐教学法、中学音乐教学法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当代的音乐教育按其性质来划分,一般可分为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两个系统。就教育规律、对象和性质而言,各系统的音乐教育都有着自身的体系和特点,不可相互代替。而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长期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追随与沿用专业音乐教育模式,一直忽视对自身体系的研究和建设。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只面向一些具有音乐天赋或音乐特长的学生,在一些省、市、地区和学校成了准职业教育、准专业教育的现象。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它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性的音乐教育。因此,“面向一切学生,适应所有学生”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
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标,2001年7月,由教育部制定的适应素质教育目标、促进音乐教育健康发展而又切实可行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终于通过审查正式公布出版。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高等师范音乐院校要想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就必须从高师自己的课堂教学抓起,尤其应从研究音乐教学方法的“小学音乐教学法”“中学音乐教学法”课堂抓起,因为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
二、问题的解决
(一)渗透新课程理念。
音教法课程一般在最后一年开设,有的院校开一学年,有的院校开一学期。建议在新学期第一节音教法课上就引入与新课标有关的内容。
首先是确定教学内容,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作为音教法课的第一个教学内容。其次是改变教学理念。教师抛弃用熟用惯的“讲授法”,而将“新课标”的内容转变成大纲式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还可以改变学习理念。对于学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提出问题并给出答案。答案不唯书本,不唯教师,是生成性的,是开放式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由的,既可以看书自学,又可以参加小组讨论,可以向教师请教、讨论,还可以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最后是改变评价方式。新课标要求转变评价方式,在总结课堂教学时就可以采用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气氛。
以上种种做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的行为告诉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从现在起就树立科学的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即将开始的教师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习者是课程的中心。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密围绕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来进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自主的、探究的、合作式的学习。使学生对音乐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为终身学习和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记录的是笔者教学中的一个案例。
《新课标》歌唱部分规定:学习并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呼吸是歌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歌唱时的呼吸与自然的呼吸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想教会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准确的呼吸方法真不容易,如果选错了教学方法,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结果。下面是一个学生设计的得到大家认可的方法: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封闭的不透明的小塑料袋,要求全班一起放在鼻子前打开。这个设计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习兴趣。当学生们打开,发现里面装的是芳香扑鼻的鲜花时,不仅发出了惊喜的欢呼,并深深地嗅了起来。这时,教师才带领同学们边嗅边体会呼吸的动作,在呼气时同时发声,然后要求学生拿开鲜花,用相同的感觉进行发声练习。
这个设计在实习中应用,果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小学生们表现出了高涨的学习热情。
通过这件事,同学们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着眼于“教什么”和“怎么教”,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情感需求。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教学,要求实现师生角色的根本改变,以及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
(三)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
《新课标》的第四部分特别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了建议,认为《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科书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它们和其他的具有地方、民族、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建设对于实现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程目标,特别是对于提高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此深有感触。
为了培养高师学生利用与开发音乐教育资源的意识,在音教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根据学生专业特长的不同成立学习合作小组。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每四到五人自由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尽量各包括一个具有声乐、钢琴、舞蹈、音乐理论、其他乐器特长的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增强专业自信。
2.不仅充分利用校内音乐教学设施,如专用音乐教室和各种教学设备,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以及礼堂、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都是音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还要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交流活动。
3.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系统交流课程资源,为音乐教学服务。计算机音乐教学软件、课件和网络上的音乐资源正在迅速得到开发和应用,并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广阔前景,大大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内容和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四)在见习、实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理解新课标。
教育教学实践是音乐课程结构最重要的一个板块,是从学生“变成”老师必需的过渡环节,是从“纸上谈兵”到“真刀真枪”的蜕变。只有参与见、实习活动,学生才能将几年中学到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运用新课标的的理念进行教学。由于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就对新课标有所了解,所以到中小学实习时就感觉心中有数,听课、备课、上课、辅导课外活动等环节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
课程改革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引发了师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的理念必将走进每个师生的心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的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有待于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吸取无限的知识和技能,使我们的教师尽可能有效地传递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