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1: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教学管理培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次培训中专家们的讲座,我明白了阅读的真正好处,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生活。所以,阅读不应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就应具体地体此刻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就应有一桶水。那么这桶水从哪里来,从书中来,历史、哲学的、自然的、科学的……我们都应有所涉猎。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时时处于更新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不是为应付读书而读书。
二、教材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将努力向新教师学习,改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讲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中,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必须首先重视教师的培训,把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如何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及进行科学的考核与评价,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近几年年来我院成人教育部系主办了多期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班,结合培训工作,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思考。
一、高校教师培训特点与建构主义理论
1.高校教师特点
1.1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等条件差别较大,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师范性院校或理工科专业毕业的教师,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好;非师范院校教师或文科专业毕业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差,甚至很少使用计算机。
1.2基本的课程安排较满,工作负担重,压力大,难以花大量时间集中培训。在培训中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工学矛盾,不能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和管理。另外,每期培训的时间宜短不宜长,这样既便于教师安排,又可以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
2.传统的培训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师培训形式一般是以集中授课为主。“一人讲、众人听”的纯集中讲座模式为专题讲座,由专家做一些理论上的介绍,然后再观摩几堂公开课,以此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作为“局外人”成为被灌输的对象。这种“专家讲,教师听”的培训方式多流于形式,往往难以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教师可能已经了解到新的信息,但是这些新的理念很难渗透到教师的内心,更谈不上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回到自己的学校和课堂依旧难以使之付诸实践。经过培训的教师的知识技能虽然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更新,但这些教师在回到学校后的教学行为却往往并没有持久的、明显的改进。
3.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是任务驱动,任务驱动培训模式的设定之主要目的不是单向地向教师讲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技能,让教师通过培训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软件开发的技能,提高多媒体网络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广泛开展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习过程,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培训内容的优化选择
1.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信息技术硬件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使得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知识会陈旧,会被更新,但能力一旦形成,将时时处处有用。授人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培训中,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中的许多内容看作是“教学模型”,模型本身可以不实用,也无须死记硬背其中的细枝末节,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模型”发展培训者的智力和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其信息素质。据此,可将一些过时的、淘汰的或将要淘汰的知识及时舍弃,适当增加实用的知识、实用软件、实用工具等知识比重,以形成崭新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如视窗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系统、Access数据库、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及教学应用、Internet的基本原理与教学应用、智能拼音输入法及常用杀毒软件等。
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现代信息技术是-17应用性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如果按常规培训教材的结构体系,一开始就学理论,对于刚入门的初学学员,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据我们的多期培训经验,若坚持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先学习一些具体的操作,使学员建立一些感性认识的后,再上升到学习理论,效果就要好得多。因此,我们近期的培训,无论是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还是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安排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即操作技能在前,理论在后,少数内容也是理论与操作技能同步,也就说先让学员接触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内容,有了直观的操作技能,然后再让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归纳总结出基础理论,这样可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帮助学员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不仅深受广大培训学员的欢迎,也能使培训成效事半功倍。
三、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
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模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即多模式教学,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经过多期培训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归纳采用了如下四种结构稳定、操作程序清晰的授课模式,颇具实效。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可以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用于巩同旧知识,比如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等理论内容,通过这种模式边讲边借助直观教具(我们通常是采用视频展示台)或实物演示就事半功倍。 2.以CA[为主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信息技术内容的CA[课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动画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其培训的显著教学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感官优化组合能提高培训效率;二是优化教学策略实施自主、创造和多层次的学习目标采用该授课模式关键要有优良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课件,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一是合理地选用或剪辑现成的信息技术内容的多媒体软件,比如三晨影库、翰林汇、科利华及众多的计算机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均有许多相关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课件;二是从教育网上下载,比如K12、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各大学的网站,也有很多非常实用的信息技术CA[课件;三是自己动手设计与制作多媒体CA[课件。
3.以操作为主的机训模式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际上机的操作,不上机操作学不会,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同时,在培训中,上机操作也是检验学员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以及教学效果的具体手段,是培训的最终目标。
为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采用这种模式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教学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并培养学员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二是做好上机课前预习,提出上机的基本要求,明确上机目的和操作规程,给出上机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对上机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英文提示、执行过程及出现异常结果的常用处理方法给出提示,这样才能保证上机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
4.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驱动模式
的能力。具体施教过程是:在培训告一段落时,联系学员从事的教学或管理工作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比如计算机、Internet网络或多媒体设备等)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学员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比如让学员带着“教学论文的撰写与编辑”或“教案修改”等任务去学Word或WPS;带着“专题报告演示”或“教学幻灯片制作”等任务去学PowerPoint;带着“多媒体CAI课件制作”任务去学几何画板、方正奥思或JBMT等课件工具、软件及扫描仪、数码相机、配套光盘等设备的使用;带着“教学动画设计”任务去学Flash、Photoshop或3DMAX等动画软件;带着“学校的主页设计任务”去学Dreamweaver或FrontPage等网页制作软件;带着“搜集最新最前沿的教学科研信息”去学Internet的使用;带着“电子邮件”去学E—1Ilail的发送与接收;带着“故障计算机”去学计算机的维护与检修等硬件知识与技能。培训实践证明,这种任务驱动培训模式不仅发挥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且符合在职教师的认知规律,是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四、考核与评价方法的优化组合
考核评价是保证培训效果的激励机制。参加培训的学员对学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有一定的自觉性,但还是要有一定的压力,要通过规范的考核来进一步促进学员的主动积极性为了使考核评价规范化,我们根据不同层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目标和设置的课程内容,对学员进行以下三种方式的考核评价。
1.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员参加培训的态度、集中培训的到课率、完成规定的理论、参加各种信息技术专题培训时的发言情况等项目进行逐项考核评价。
2.切实保证作业设计的质量
每个学员的“作业设计”要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必须独立完成;“作业设计”要充分体现个性特点。作业不及格的不能参加最后的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232-02
自2000年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以来,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开始涌现。湖南省近十年新申办和升格的民办高校数量不断增多,已成为民办高校大省。在这众多的民办高校中,长沙医学院和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是两所本科学校,由于他们办学特色明显,教学质量较好,其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较高声誉,已成为了湖南省标志性民办院校。但是,湖南省还有更多的民办院校因为办学特色不鲜明,管理不规范,盲目追求规模忽视教学质量等原因,使他们目前处于高速发展之后的一个瓶颈时期,再加上生源数量的下降,就业前景不明朗,其办学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树立特色,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能在生存的基础上发展下去,已成为省内民办高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湖南省民办高校发展困境
(一)省内部分民办高校生源不足
目前,民办高校生源不足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很多省内民办院校甚至出现了生存危机。很多民办高校每年计划招收多是两千人以上,而最后报到的却只有一千多人甚至是几百人。这样的生源数量很显然是无法保证民办高校的正常运行的,还会带来一些诸如裁减教师、谋求转让等一系列问题,给学校的稳定带来很大隐患。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民办院校倒闭的现象,但如果这种现状不改观的话,这种危机迟早会来的。
(二)民办普通高校毕业生遭遇就业不公平待遇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认识还不够,总认为民办高校就是不正规的学校。在民办高校的学生毕业找工作之际,他们都会或多或少遇到就业歧视。比如很多企业标明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的学生不能应聘,或这些学生工资待遇比公办高校毕业生低,或所给的岗位不尽如人意,等等。目前,民办院校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一边是国家明确规定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享有同等待遇,一边却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歧视。这种现象的出现,对我省民办院校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绊脚石。
(三)部分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不规范
民办高校出现的危机,除了目前所面临的大环境以外,其本身存在的教学管理不规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很多民办高校都是从培训或自学考试学历教育起步的,由于其起点低,教学和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加上近十年的非常规发展,必然会出现教学管理不规范的现象。比如几年前部分高校规模较大,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少,很多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还有很多都是教学与管理双肩挑,这些都会造成教学管理上出现漏洞,给学校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
(四)省内民办普通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
湖南省民办普通高校虽然这些年发展迅速,但由于大部分都与省内公办院校存在着差距,缺少较好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以及对教师的激励措施,造成民办高校的优秀教师留不住,教师流动率较公办院校偏高,而这些优秀人才大多数又都流向了公办高校。很多青年骨干教师在民办院校工作几年,有了教学经验或是提高了职称,都会想着去公办院校工作,一所民办高校一年有数十人离职都不算稀奇。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给民办院校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是很多民办院校举办者很头疼的问题。
二、解决湖南省民办高校发展困境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规范招生行为
民办高校作为特殊的教育实体,它除了具有和公办院校同样的教育功能外,获得适当的经济效益是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前省内很多民办高校生源数量减少,与他们宣传力度不够或不规范招生造成的。因为办学成本的原因,部分民办高校在宣传上没有适当投入,学校品牌没有打出去,当然很难和公办院校竞争生源。也有民办高校过度宣传,甚至是夸大和不实宣传,当学生报到后,又申请退学,给学校的声誉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民办高校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适当和如实宣传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杜绝一些招生人员夸大学校实力,给生源学校或班主任回扣的现象,不要为了招到学生而不顾考生的切身利益。让考生在心甘情愿的前提下报读,可以避免一些因不规范招生而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维护学校的声誉大有好处。这就要求民办学校能够有很高的自律能力,按照省市招办的要求,进行规范招生的宣传与管理工作。
(二)提升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加大与企业合作办学力度
民办高校一定要向公办高校学习,向同类优秀院校学习,学习教学,学习管理。在这一方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长沙医学院和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等高校做得很好。他们经常组织教学与管理人员到公办高校和同类院校中学习交流,从中找出差距,发扬自身优势,树立学院特色。当学院有了自身特色,内涵建设自然会得到提升,生源也就不成问题。
另外,民办高校一定要走到社会中去,加大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力度。目前,有部分高校在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已经走到了前头,很多专业,学生入学就等于实现就业。比如三一工业职业学院依托母体企业三一集团,长沙南方职业学院依托海航集团,这让民办院校有了强大的产业背景,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的道路,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好。省内其他院校也应向他们学习,找到适合自身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道路,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保障。
(三)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加强教学与管理培训
目前,省内很多民办院校把招生摆在第一位,往往忽视了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工作,认为只要有了生源保证就有发展前景,没有把学校管理工作当做重点来抓。
弥补湖南省民办高校起点低,教学和管理人才相对缺乏,教学管理不规范现象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加强教学与管理培训。民办院校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实体,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加上学校特有的管理机制,将为民办院校提供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民办院校应该多进行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多学习兄弟院校好的管理经验,将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提上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办院校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学院发展提供牢固的基石。
(四)探索新型激励机制,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飞快。但是,由于高校数量众多,高校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给行政管理带来更多的挑战。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行政管理存在机构重叠、分工过细、职责不明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制约高校行政管理效率评价低下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行政管理低下似乎成了高校日常管理的共性问题,分析其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校行政管理权力过于扩张,机构重叠
在我国,很多高校存在行政权力泛化,权力过于夸张,干预性强,导致高校学术权力大大缩减,从而是的高校行政管理偏离维教务服务的目标。具体表现为,高校行政机构重叠,管理人员冗余过多,职责分工不明确,而且行政管理决策缺乏民主性,大部分行政决策倾向于行政化,相关学术研究委员会的合理意见和建议不能得到有效的反馈,限制了高校管理基层部门的自主权力,不仅导致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低下,还制约了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2.高校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无序
高校的行政管理时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高校管理的很多方面,比如说行政资金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等等,所以说高校行政管理必须有一套完善有序的制度做支撑,规范行政管理流程。然而,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都不健全,管理无序,行政资金调拨不当,教学管理目标不明确、学生管理片面化、人事管理权力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行政管理的效率。而且,我国高校很多的行政管理制度都没有针对性,只是片面的引进相关的管理理念,很多管理制度都落后于管理进程的发展,所以说,高校的相关行政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3.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管理意识和相关的管理技能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的效率,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都达不到行政管理的需求。一方面,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对于相关的教学、学生、人事等方面的管理,大多都是疲于应付,敷衍了事,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到行政管理中去,而且很多行政管理人员为了一己私利,甚至相互串通,造成管理阶层的腐化,严重降低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都是又学校的一些老师或者是辅导员兼理,甚至为了节省管理开支,招聘一些实习生来高校行政管理,他们因为缺乏基本的行政管理技能,管理经验不足,最终大大制约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二、提高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策略
1.整合高校行政管理机构,明确行政管理的职责权限
整合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需要详细的分析高校行政管理的职责、权限以及管理的具体内容,裁撤不必要的行政管理人员,科学的编制行政管理人员。同时要避免行政管理权力的扩散,对于那些过于细分的管理工作,需要进行综合整理,统一分配,明确行政管理人员各自的职责权限。而且要科学的规划行政管理的层次,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做到上行下效,加强各行政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及时的反馈相关的管理问题,采纳有关部门的行政管理建议,促进高校行政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健全高校行政管理制度体系,为行政管理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完善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体系时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基本保障,所以各高校应该结合高校行政管理现状以及基本的管理条件,科学合理的设置行政管理制度,建立相关的考核和监管机制,规范行政管理工作程序,同时要根据行政管理工作发展的进程及时的完善和修改相关的管理制度,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必要的时候,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借鉴成功的行政管理经验,通过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结合各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建设具有高校特色的,顺应高校行政管理进程的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保证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3.加强行政管理培训和教育,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234
在当前信息时代下,信息化发展已经是各行各业的基本方向,同时覆盖面积也有显著提升,在国际上各个国家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发展均是发展热点,所以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发展现状及综合实力评估中的重要标准之一。各个国家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实现教育信息化管理及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发展重点。在高职院校及其以上教学中通常采用的都是学校集中管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不但能够促进管理教学的现代化发展,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质量,能够对教育改革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11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政府和企业管理及制定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比如说卫星通信技术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引导管理及工程项目技术得到实时信息,有效实现信息通信,同时也是进行信息传递及传播的简便方法。另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会受到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例如在学校管理中,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为教师及学生提供服务,甚至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也能更能够有效结合兄弟院校及上、下级部门等之间的联系,不但有助于迅速准确下载,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最后在高校招生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技术也能够应用在学生选修及一系列烦琐工作中,提供工作质量。
12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在现代管理发展中规范化已经成为重要标志,同样在教育管理中各个学校也要求实现规范化管理,以能够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及质量。凡是在教务处办公室统一指挥及协调下的教学单位,各项工作必须要严格依照相关规章制度办理,以能够显著提升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在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中,计算机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广泛,同样也为教学管理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国在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则需要实现制度化教育程序,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必然趋势,其中包括制度调查结果显示以及各项选拔制度等,在学校的教育评价及考试制度中也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校的有效管理,更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速度及准确性。
13有助于缓解扩招后的教学管理工作压力
在近些年以来,各大高校均推出扩招计划,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在这种环境下也进一步加大了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导致目前的教学资源越来越紧张。所以在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中,有一项重要任务也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教师资源,以能够对教学及其管理工作中的教学资源匮乏问题进行缓解。但是教师资源的培养不能够一朝一夕完成,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对以上情况有效缓解,能够缓解教师资源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匮乏问题,同时也能够有效缓解教学资源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下,从而将传统教育抓紧实现计算机网络教学,从而构建开放式教育模式。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上,不管是计算机网络教学还是多媒体技术教学,均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对教学资源压力具有显著缓解作用。
2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21经费投入不足,信息化发展速度缓慢
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必须有物理设备的基础条件支持。但是在我国目前各高校发展进程中,教育融资相对比较短缺,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资金更是比较少,所以也就导致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发展进展较慢。
22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
在我国目前教学管理人员中,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比较少。在大部分高校中计算机的管理工作基本都是由新的教学人员来完成,但是这些人员的现代化计算机管理软件应用能力相对较低,从而对高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具有一定限制作用。
23高效率教学管理软件不足
教学管理软件目前在我国管理教育中的使用有效率明显偏低。并且关于教学管理软件的应用也存在各种问题,如安全性问题、资源不适当问题等,均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作用。
3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31强化信息化发展宣传,改善教学管理理念
在学校管理中,领导一直以来都具有引导作用,那么相关管理及教育部门领导则可以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认识,并加大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必要性宣传,让广大教学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重要性,并加大信息化人才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优势,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显著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想要在学校管理中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及学习环境,同时加大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人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那么均必须要有效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32加大适用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课堂管理软件质量对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对于各级教育部门来讲,则需要在高校及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加大资金投入,以能够对高校中的教育教学软硬件实施有效改善,提高教育教学软硬件的现代化水平,从而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条件。也可以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结合具体情况,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高校管理组织结合共同开发公共管理软件,以能够缓解高校教学管理信息技术标准水平不统一及低层次发展问题。关于软件开发人员则必须要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规范,并结合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资源共享需求,从而构建完善的高校信息系统。
33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培训中,必须要显著提升培训人员专业技术,以此进一步促进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也需要显著提升对信息化观念培训工作的重视,确保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每个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想要显著提升培训工作质量,首先需要对学习任务有明确认识,在保障不会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加强信息技术人员专业培训,以能够提高学习质量及学习效率,对于本身两个学期的课程可以进行压缩,可以压缩到一个学期,从而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在学习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老师。对于学校来讲,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必须立即想办法解决。实现信息技术和学校实际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挖掘高校教育管理培训潜力,同时也可以结合学习兴趣培养一些和教学相结合的爱好,从而为广大信息技术人员提供发展空间,为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保障。
34加大资金投入,解决信息设备落后问题
在高校信息技术资金投入中,则可以有效结合国家、地方以及学校三个方面,以能够实现筹资系统的有效组合。国家也必须要显著提升对高校信息技术资金投入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帮助高校更换电脑设备,为计算机网络连接到远程教育及其他管理提供良好的设备支持,实现全国科研计算机网络教学,更有助于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想要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存在较大困难,但是只要不畏艰难,及时处理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那么实现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管理也近在眼前。
参考文献:
[1]皋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47-50
一、教学档案的常?管理与建设
高等学校是一个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创新、就业发展等于一体的多学科、多环节的科学文化机构,高校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复杂性和特殊性。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将各项重要的教学材料分类整合,是保障教学资料完整的基本前提。
教学管理档案通常分为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师资建设及其他项目等几个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均设有档案室,档案室有专兼职人员负责管理,各部门机构的档案由各自的档案员管理,定期按照归档时间和范围进行收集、整理、立卷,这样的传统归档分类方式可以系统、有效地整合各类教学档案,可以避免遗漏重要文件,保障教学资料有据可依。
二、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
1.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周期性的统筹各项教学活动的工作体系,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高校为评估着力引进大批人才,导致人才输入的整体水平不平衡,有些被分配到行政管理岗位的人,未经过正式培训,对岗位工作认识不充分,加上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较低,很难短期内适应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很多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是兼职人员,有些是由教学秘书负责的,教学秘书本身负责教务、行政等多项工作,身兼数职的他们对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也未经正规档案管理培训,档案意识薄弱,加之岗位流动性较大,交接工作也会影响档案管理的持续性,容易造成重要文件遗漏或丢失。许多高校教师的档案意识也很薄弱,他们一边机械性的完成各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上交给相关部门后,往往忽略了存档的重要性,以致今后使用时无法保证材料齐全。大多数高校教师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不全面,在科研成果归档工作上,通常不愿提交自己的科研成果给档案管理人员,错误的认为上交材料归档会弄丢自己的科研成果,提档程序麻烦,影响今后再利用,往往选择自己保留科研材料,对档案管理工作显得并不认可与支持。
2.档案管理制度需完善和规范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高校制定了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但就档案工作现状来说,归档制度并不健全,拿我们学校来说,只是针对归档范围和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规范,归档范围只是有针对性地对少数需要归档的文件资料进行了划分,没有明确日常管理的文件处理问题,对于档案提取、借阅等程序未作明确要求,很容易造成未及时归还档案,档案流失等这些问题。
另外,大多数的高校是为了迎评,临时成立档案室,造成档案室基础设施单一,管理条件较差,档案室没有设专人进行管理,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均为教学管理人员,对档案意识可有可无,未重视档案管理工作,造成档案资料收集困难,档案利用率低下。
三、教学管理档案的网络化建设与发展对策
1.高校教学管理档案网络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教学管理档案系统庞大,资料琐碎、复杂,人工管理难度增大。随着网络化时代到来,教学模式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教学管理的档案也可尝试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会是一条新的道路。传统的教学管理档案一般是由各部门的档案人员对材料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再统一到档案是进行归档,这对档案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求很高,电子档案的形成会适当减轻档案员的工作难度,在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系统对归档范围进行有序分类,由各高校网络人员专门负责定期维护,各部门会分配到一个账号,各部门专职档案人员需保证线上与线下同步更新,教学管理材料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方案等均可上传到电子系统,无法录入的重要材料可以拍照上传,各档案员需经过电子档案系统的工作培训,档案系统的管理实行问责制,一旦出现问题,由档案员负全部责任,这样也对档案材料有效地进行了备份,有效避免重要材料丢失。
档案的网络化建设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方式管理不当,造成档案资料遗失,电子档案既是传统档案的延续,也是后备力量,网络化档案管理保证了档案的时效性和持续性,为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2.教学管理档案的发展对策
现在高校对档案管理越来越重视,教学管理档案关乎到一个高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体现,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档案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档案管理的责任感
高校教学管理档案的全面性是由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和能力决定的,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保证了档案的质量。做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提供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需要不断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学习,同时也要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信息化技术的培训,保证专业知识水平和网络技能的提高。同时,高校要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对于兼职管理人员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奖励待遇,鼓励档案管理人员申报档案专业职称,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和提高相关待遇,稳定档案管理人员的队伍,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和责任感。
2.2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而培训又是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直接形式。高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基地,在培训市场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高层次培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育高校培训品牌成为维护高校在培训市场中的地位、提高培训层次的当务之急。
1 培育培训品牌的前期准备
1.1 高校资源的优劣分析
高校培训品牌是在长时间培训质量保障和良好信誉度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充分认知高校自身的优劣势,开发精品培训,确保培训质量。高校资源涵盖了高校地域优势、行业优势、政策优势、师资优势、重点学科、课程质量、学员管理等教育资源。只有充分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利用好高校优势及认清劣势,才能明确培训的思路,把握培训的努力方向,为培训品牌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培训市场的明确定位
在培训品牌的培育过程中,要根据高校自身优势,明确定位培训市场。在巩固自身传统领域的培训市场之外,还需要考虑培训领域拓展问题。同时,引进和嫁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使培训项目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汲取了国际前沿的营养,开拓学员视野,从而提升高校培训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1.3 培训思路的清晰确立
培训思路的明确是培育培训品牌的决定因素,对培训品牌的宣传、推广及维护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培训工作思路应坚持积极主动、全心全意为企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服务宗旨;坚持以培训学员为本,人性化服务的服务理念;坚持严抓培训管理,确保培训质量的服务承诺。
1.4 培训品牌的确切理解
培育高校培训品牌,就必须深刻理解品牌的确切含义。通过深入研究培训品牌的内涵,全面分析培训品牌的特色,建立品牌培训的师资库和培训方案,力求逐步完善培训品牌的前期规划设计,实施后期市场跟踪机制,启动一整套科学完备的培训品牌的组织实施工作。培训品牌是一种能为高校和企业创造长期价值的无形资产。
2 培育培训品牌过程中关注的问题
2.1 培育培训品牌的针对性
品牌培育要避免大而全,针对高校自身优势,培训市场占有率及培训对象来有针对性地培育品牌。在具体教学中注入学术论坛、案例教学、经验分享、实地考察等高端的培训模块,注重提高学员的知识、能力、思维、观念、心理、团队的整体结构,形成培训教学的个性化体系。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建造一支依靠学校原有教学队伍、充分利用同一领域企业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教学师资,建立学术资源储备信息库。
2.2 培育培训品牌的层次性
提到培训层次人们可能会陷入这样的误区:认为操作员工培训是低层次的培训,只有技术层面和管理层的培训是高层次培训。其实无论是技能培训还是技术、管理培训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只不过在培训品牌的培育过程中注重层次的区分,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每个层次的培训都可以做成品牌培训,都可以培育出培训品牌。在培育培训品牌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层次问题,根据高校自身优势及市场定位,确定合适的培训层次。
2.3 培育培训品牌的前瞻性
无论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培训都涉及到新技术、新方法、新趋势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又是培训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要通过多元的教学模式,在结合经典课程外,就热点问题、新技术、新方法、新趋势及前沿理论进行合理安排,以满足高层培训者个性化的需求。在培训品牌的培育过程中,前瞻性的问题解决好,对培训品牌的推广、培训市场的拓展、培训项目的生命力以及培训品牌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下转第12页)(上接第5页)作用。
2.4 培育培训品牌的长期性
建立健全培训品牌培育的长效机制,增强培训品牌培育工作的内在动力。搞好培训品牌培育,是高校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战略任务。一是要树立全员参与,共育品牌的理念。每个人都要成为培育品牌的主体,都要关心品牌培育,支持品牌培育,参与品牌培育。二是要树立校企合作,和谐双赢,共同发展的理念。联合企业针对培训品牌,制定培育目标和办法,明确职责分工,共同落实执行。
3 维护培训品牌的措施
3.1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高校培训办学从功利角度来讲,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效益: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取决于高校培训自身学费经营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程度;社会效益主要指高校培训的办学质量。社会效益的高低、社会信誉的好坏,归根到底是由高校培训的办学质量决定的。高校培训办学要严把教学质量关,要成立专门培训质量管理机构。高校培训的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前提和条件,而社会效益是高校培训存在的现实基础。
3.2 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并重
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一直是培训市场中的热点人物,是决定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利用自身的专家优势开展培训,具有核心的竞争优势。高校培训部门与培训公司的合作更是双赢举措,前者利用后者的市场优势、后者利用前者的资源优势。同时广泛与科研院所、企业高管建立密切联系,可按照行业、专业、地域等优势来建立培训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更好地维护高校培训品牌。
3.3 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并重
培训教学形式多样化,既不要抛弃传统教学模式,也不要拒绝网络教学方式,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面对面交流的优势以及名人效应,挖掘实时讲授潜力;同时注重网络教学的便捷、灵活,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特点,满足不便于集中培训的人员知识的更新。对于成系列或成体系的培训项目更应该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保障获得较为理想的培训质量,实现1+1>2的效果。
3.4 教学管理与日常服务并重
随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学秘书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环节中的基层岗位,担负着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秩序、落实教学管理措施等重任。教学秘书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因此,在新时期下,如何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能力,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规范管理教学秘书队伍,是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一、教学秘书能力结构分析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指出:“系(院)可设教学秘书和教务员,在教学系主任(院长)领导下,处理日常教学行政工作并从事教学状态、质量信息的经常性调查了解工作”。它明确界定了教学秘书的行政关系和岗位职责范围,高校教学秘书不是决策者,而是决策者的参谋、助手和执行者[1]。教学秘书作为一个信息传达者,需要将学校政策、领导意图、教学信息等准确而及时的传达到各环节。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将管理政策层层落实到各环节,并督促执行。作为一个协调者,需要在学校与学院之间、学院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作好各类具体事务的协调沟通工作。管理角色的多面性,决定了教学秘书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一)公文处理能力。教学秘书作为一个信息传达者。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秘书需要传达和协助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传递教学信息等。这就要求教学秘书熟悉公文写作知识、能熟练使用教学软件、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保证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层层落实管理政策。
(二)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秘书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协助主管领导制定教学计划、管理规定;定期安排教学检查、进行教学总结;落实授课计划;组织期末考试安排;协助主管领导处理各类突发教学实践。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应当熟知当前时期高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知识,弥补专业不足的劣势,更好地掌握教育管理的运行规律。
(三)协调沟通能力。教学秘书作为一个协调者,需要加强和学校多个部门的沟通联系,在必要的时候给主管领导提供合适的建议,快速、准确、有效的协调解决教师教学中、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起到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作用。比如:教学秘书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解课程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情况,教师课程教学的习惯等,在主管领导审核分配资源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建议。在排课时,做到最大化满足教师需求。在学生每次选课期间,会出现各种特殊的问题,欠费、模块学分修读不足、教学班人数上限不足、课程性质学分变动等。面对这些情况,就需要教学秘书熟悉每个版本教学指导书的变化,熟悉学校的相关制度,向教务处相关部门反馈问题、协调解决办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调动教学秘书工作积极性
教学秘书在基层教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位置,其工作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秩序运行是否通畅。因此如何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学校教学管理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充分给予教学秘书支持和信任。教学秘书工作繁杂琐碎,不易产生明显的成果,长久从事重复性的事务劳动,容易滋生消极怠工情绪。这就需要各级领导给予教学秘书充分的关心和信任,在必要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
(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学秘书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候,通常要花费大量精力,无法专心于教学管理理论研究,甚至难于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要激发教学秘书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学秘书改变事务型的工作观念,应当适时开展业务再教育的研讨交流活动,启发思维、取长补短。同时,应当在职称评定给予教学秘书支持和肯定;在工资待遇上,应当等同于其他同等学历、资力的教职员工;关心广大教学秘书的切身利益,消除后顾之忧。转贴于
三、规范教学秘书队伍管理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招生人数成倍数的扩张,二级院系的规模急剧膨胀,教务工作量成倍增长。因此,建议一支规范的教学秘书队伍,是保障教学管理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
(一)规范教学秘书任用选拔制度。长期以来,教学秘书在任用选拔上存在随意性。大部分教学秘书,专业不对口,上岗前没有专门的教育管理培训;大部分从业人员处于兼职状态,在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兼职教学秘书事务。在教学秘书的选拔任用上,学校和学院领导应充分重视教学秘书的重要性和工作的复杂性,严格把好教学秘书“入口”关,选择专业相关、能力、素质、学历层次等较高的人员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2]。
(二)合理设置教学秘书岗位。针对目前高校招生人数急剧扩张,新专业增加的情况,高校应当就院系规模变化的情况相应地增减教学秘书岗位的人员配备。根据面向学生的学历层次高低、师生人数多少、专业多寡,配置1-3名教学秘书处理教学事务。其次,应当配置专职教学秘书。许多学校由于行政岗位编制的限制,教学秘书往往采取兼职的方式设置。教学秘书往往还兼职科研秘书、行政秘书等多种职务。诸多繁杂混合的工作,不利于教学秘书专注于教学管理工作,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的今天,教学秘书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时期下,不断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能力,充分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规范管理教学秘书队伍,建立快速、高效、专业的管理体系,才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高等教育改革中起到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07-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方向的转变,高校在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上都在不断地重构和完善,以期在未来的竞争占据有利的位置。教学是高校工作的核心,高校所有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都需要通过教学来体现。所以,创建科学、高效、合理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也被各大高校所关注。尤其是在许多实施战略性发展的高校,教学质量是高校战略性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的未来发展水平。因此,在高校普遍实施战略管理模式下,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战略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战略”一词最早是指“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战略思想开始运用到商业领域。现在战略管理普遍应用到企业当中,是指确定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确定企业目标,保证目标能够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战略管理开始应用到高校管理最早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时期正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战略管理也是在这一时期从美国院校变革中被移用到高等教育管理中来[1]”。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学管理者于1986年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立了“欧洲大学战略管理中心[2]”。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一些高校也开始采取战略管理模式。华中理工学院在1983年第一个将战略管理应用到学校管理当中,之后战略管理被各大高校所普遍采用。所谓的高校战略管理主要是指高校在未来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根据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自身因素来确定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并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主要是由“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与控制三个环节构成[3]”。一般而言高校战略管理都是从宏观和整体上来对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竞争对手等方面来规划学校的发展。因此,高校战略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1.高校战略管理的系统性。高校战略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战略设计、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其中战略设计是高校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这需要分析高校所要处的外界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分析高校内部的优势与弱势,并据此建立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形成可供选择的几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方针,对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来选择一个能够实施的战略设计。在选择好战略设计之后进入战略实施阶段,这要求学校每学年、每学期都会制定一个计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激励教师和有效地调配学校资源,如教师的教学任务、科研计划、预算等方面,以保障战略的实施。战略评估是战略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根据战略目标和战略设计等方面来评估战略规划,并据此来调整中、短期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战略评估贯穿整个战略实施的全过程。战略管理的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可以保证高校能够取得整体效益和最佳效果。
2.高校战略管理的稳定性。战略在时间本身就是超前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战略目标的实施和实现都需要一个稳定性,不能够朝令夕改。没有相对稳定的战略目标,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会相互不协调,不能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甚至会对管理和教学带来混乱,这会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甚至学校的生存都会受到威胁。另外,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投入相当多的资金与人力,而这些资金与人力的投入是根据内外部的环境变化和目标做好的预算,这一部分的投入同样也需要相对的稳定性。换言之,在制定好战略发展目标后,要严格按照战略设计来进行管理和教学,不能对设计好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随意更改,因为这些目标和实施步骤具有相对稳定性。
3.高校战略管理的科学性。每一个高校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在制定战略设计的时候怎么样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效果是每个高校管理者都要遇到的难题,这就要从科学准确的角度来提出高校在生源、教师资源、社会就业需要等方面进行考虑,以及确定长期发展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毫无疑问,成功的战略决策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战略评估角度来看,怎么样客观、科学地评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与优势,这对高校的今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评估的科学和准确对高校战略实施的影响重大,如何设计有效的战略目标同样也是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实现战略目标。
二、战略管理模式下教学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教学毫无疑问是高校战略管理和学校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没有良好的教学管理,学校的战略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在高校普遍实施战略管理的今天,学校的教学质量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缺乏统一。学校在制定战略发展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教师、院系和学校教务部门之间目标的统一。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教师、院系和校教务部门对学校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解读。校教务部门认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为各院系提供信息和服务即可,具体的教学目标由各个院系来根据学校的战略目标来自行设置。院系教务部门则认为,只要完成学校的教学考核目标即可。这主要是因为教学目标关系到学院的绩效工资,而至于教学目标应该由学校、院系和教师来共同设置。而一线的教师则普遍认为,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拥有更多的自和责任,如将教学任务量化。教师还认为教学应该对职称的晋级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评职称不能仅看发文量。校教务部门、院系和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的不统一,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计划。
2.教学计划缺乏沟通。教学计划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在战略管理模式下,教学计划对学校的后续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每一个高校最根本的目标。这就要求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培养所需要的“有用”的人。各教研室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其他同类院校的情况,来制定整体的教学计划,并上报学校审批。无论学校的战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其最基本的要求。缺乏与用人单位的沟通的教学计划是很难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
3.教学评价缺乏多样性。教学评价对改进教师的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很好地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两大核心工作。从对教师的评价来看,普遍是一种形式上的评价,只要不出现教学事故,一般都不会差,而实际走入教学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则很少。“教师职称的评定主要依据科研成绩,而非教学工作情况[4]”,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从整体上看,形式多于实际评价。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中分数仍是第一重要的评价手段。而像过程性评价、个体差异性评价等评价手段几乎不被采用。所以,每到快考试的时候学生基本上都是临时突击背书,甚至会出现作弊的情况。这样既达不到反馈的效果,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4.教学管理缺乏专业人员。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教学管理仍存在着照搬基础教育的管理,并未能找到适合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和社会需求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指令性的管理、教条主义的管理和经验主义的管理依然是最主要的管理手段,这难以应对现代的高校教学管理的现实需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偏于保守,缺乏专业的理论教材和科研,不能对教学管理的规律进行探索与发现,而且许多高校并没有把教学管理工作当成一项专门的业务来进行科学研究,这就导致了实际管理的不到位,缺乏对教学管理的实践深入探究。此外,从管理人员的配置上来说,许多高校缺乏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多数都是由任课教师来担任,甚至会出现由教师家属来管理的现象。这对教学管理的组织、研究和创新等问题并不能进行变革和创新发展。
三、战略管理模式下教学管理体制的构建
1.制定统一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统一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是由教学管理系统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系统,所以在学校战略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生源质量、培养目标、战略实施计划等制定出分层的阶段目标和部门目标。要将战略目标划分成可实现的各部门和教师的中、短期阶段性的目标,以期实现统一的战略目标。学校战略目标是靠各阶段的分目标积累来实现的,在制定分目标的时候要以可操作性为最大准则,而且这种分目标应根据战略目标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划定。在制定分目标上应避免出现教学管理的混乱现象,如交叉管理、多重管理或管理视角等部门间的权、责、利等的纠纷。这就要求在制定战略目标和分目标的时候上下级之间应当充分沟通和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达成共识,来完成各分阶段目标,并最终实现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
2.制定全方位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学计划作为保障。然而,许多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仅从本学科或者依据经验来制定教学计划,很少考虑到学生、用人单位等的需求。所以,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进行专门的研讨,各院系应认真听取教育部门的专家、用人单位的意见、学生的实际需求等来制定全方位的教学计划。其中最应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大的导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这样可以制定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种教学计划应当是由下而上的进行沟通与反馈,而不是由学校直接从上而下地以行政性的指令来实施。只有这样通过全方位的了解各方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实现高校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战略发展目标。
3.健全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可以及时地将教学的情况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以便调整教学计划、选择正确的教学手段等来提高教学的质量。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手段单一,考试分数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手段,这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这需要健全教学评价机制。首先,健全外部的评价机制。外部评价主要是由教育专家、部门领导、用人单位、家长等组成,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发展方向、目标定位等要求来科学地制定评价内容和标准。特别是对用人单位的评价要进行及时地沟通与反馈,定时为毕业生就业和培养提供信息。其次,健全内部的评价机制。内部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的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检评。学校和院系的主要负责人应走入课堂,认真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的问题来做出有针对性和有效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完善教学督导制度,要有机会有步骤地实施学校和院系两级的教学督导制度。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日常教学检查、随机抽查等教学检查制度,检查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教师的上课情况。此外,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及时有关的教学信息,并建立网上教学质量测评反馈系统,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的情况,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等。
4.培养专业管理队伍。教学管理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而不是由任课教师来兼任,这需要培养专业的管理队伍。首先,更新管理观念,对从事教学管理的专职人员加强管理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将制定好的各项教学计划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其次,完善教育管理培训机制。充分利用日常或者假期的实际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素质培训,强化其专业化的水平,以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管理任务和解决好出现的教学管理问题。第三,采用奖惩机制。对于在教学管理中完成教学任务,有突出表现的管理人员要给予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对教学管理中出现问题的人员要找出问题所在,严重的要给予惩罚。以此来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成就感、危机感等,能够促使管理人员自觉地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杨柱.高校战略管理:美国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6):214.
[2]别敦荣.欧美国家的大学战略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1993,(1):89.
[3]柯文进.大学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4):14-17.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因此要求高职院校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开展工作,构建一支以教务员为基础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教务员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基层人员,维系着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校的正常运转。教务员是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学院与系部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教务员的素质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而教学管理工作对保证教学秩序,顺利实施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当今高职院校规模日益壮大,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务员队伍的建设问题也获得了广泛关心。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教务员的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提升教务员能力和素质的途径,对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容小觑的深远意义。
一、教务管理人员现状
历史数据表明:我国16所重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总数的52.5%,大专以上学历占72%,学过现代管理知识的仅占11.6%。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从2008年开始设置了专职教务员岗位,目前我院有10个系,全日制在校生8308人,一共设置了16个专职教务员岗位,从属于学院教务管理部门及各二级系部,现从政治面貌,专业,年龄,学历及职称等方面对我院的教务员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院的教务员队伍中教育背景和专业多样化,职称层次也偏低,学历本科及以上,政治面貌党员较多,年龄较年轻,专业对口很少。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管理与教育理论知识,又没有受过专业的管理培训。
二、教务管理人员定位
在一些教师,尤其是学校领导心目中,教务员只是被动的操作者和执行者,从事的是简单的文案工作,是一个辅岗位,是稍加培训就能从事的岗位,这些认识上的偏见导致教务员们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这也就严重挫伤了教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教务员队伍的稳定。因此,要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必须正确地为教务管理人员定位,并对其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科学的研究,加强对教务员素质的培养。
1.管理者。教务员作为学院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是完成教学管理任务的具体操作者。主要是:教学秩序常规管理,学籍管理,教学档案管理。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学生学籍管理是教务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籍管理是依据有关的政策法规对学生的学习和各方面进行阶段和全过程质量考核、记载、评价和处理的一种管理活动。教学档案管理是一种信息管理,直接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2.服务者。教务员的总体任务就是为学院的师生员工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首先,要服务于师生。教务员每天辗转于师生之间,直面学生提出的诸如注册、重修、学籍变动、选课以及考试等各种琐碎问题,但是对于每名学生而言,教务员的答复和解释都与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密切相关;同时还要与教师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并竭力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从而使教学方针政策更容易得到贯彻落实;其次,服务于教学。教务员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并掌握相关信息,了解教学动态,从而稳定教学秩序。
3.教育者。高校的教务员要扮演好教育者角色,用“育人”的工作理念来指导自身的工作。教务员利用自身与学生接触机会较多的便利,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心理趋势和对知识的需求方向等,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研究者。教务员是学院的最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所在系部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系部各个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基础。其次,随着教学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对教务员队伍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教务员在工作中应转换角色,树立学习型研究者角色,善于发现分析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的建议;加强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善于总结,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三、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具备顾全大局、无私奉献、遵纪守法及良好的工作作风,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围绕确保上级教育方针、教学思想和工作指令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为中心,努力构建团结、和谐的工作局面,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又高效地开展;要求教务管理人员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献身教务管理工作,始终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工作;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强化服务意识,以良好的工作作风,热情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好务,以确保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2.健康的心理素质。因为教务工作的琐碎复杂,教务员易在工作中产生厌倦烦躁的情绪,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得罪人;此外,教务工作不容易量化,工作的成绩都体现在他人的劳动成果中,因而易导致教务员在心理上产生不公平感。这就要求教务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一个宽松平和的心境和乐观豁达的心胸,坦然面对得失和荣誉。这样有才利于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有利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务工作纷繁复杂,但这平凡的工作却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方能胜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中任何一点疏忽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排课不缜密,会引起教学秩序混乱;传达不到位,可能出现严重教学事故;档案未管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使得教务员常常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每天得计算今天上班需要做什么;每天下班前得回头思考,还有什么事情被遗漏了没有,心理压力相当大,这都要求教务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工作中努力做到热心、细心、耐心。
4.精湛的业务素质。教务管理人员要有独立思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能力。目前高校教务员日常工作很大程度上处于维持性管理,工作方式一成不变,缺少创新思维和魄力。在新时期,教务员大胆工作,开拓创新。另外,教务员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可能遇到各种各样预想不到的困难,要想及时解决困难以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就要求教务员必须思维敏捷,创造性地作出正确的处理。要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教务员是联接学校、院系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起着承上启下、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的作用,经过一定的沟通协调工作,使整体运行和谐,认识得到统一,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教务员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四、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路径
教务员工作在教学管理的第一线,是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个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教务员素质的培养,从而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1.努力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
要主动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和职业道德,正确认识本职工作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自身工作同社会的需要、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要自觉加强自身学习,教务员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学习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特别是管理方面的知识,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管理水平。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现代高校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具有创新能力,要学会借鉴和整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锻炼坚强的意志,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有效激励自我,努力发展自身潜能,不断超越自我。
2.重视教务管理队伍
高职院校大多是重教学、轻管理,因而教务管理工作的素质建设始终是落后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务管理工作往往是“辛苦而无名,劳碌而无利”,也是最看不出成果的。从待遇上看,与一线教师相比.教务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性质和管理岗位设定的要求,其待遇与一线专职教师有较大的差距。各级领导和师生对教务员工作应予以合理定位,对其工作予以恰当评价和认可。在制定晋级、晋职等有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务员的切身利益,让每一位教务员都感到自己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和方向,从而促使其焕发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奉献、大胆创新。
3.加强思想教育,强化服务意识
要使教务员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意识,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管理,使其明白教学管理是一项科学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通过思想教育,提高教务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乐于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去。
4.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培养
为了使教学管理工作上台阶,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管理岗位培训,通过培训为教务员创造一个继续教育和学习的机会,从而系统地学习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启发思维,取长补短,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教务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很少,思维得不到开拓,认识得不到提高。学校应采取集中培训、兄弟院校互访、进修或攻读高层次学位等方式给教务管理人员充电,提高其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5.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
教务员工作缺乏激励机制:完善的上升渠道才能激励人的工作热情,但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务员都属于被忽视的群体,这也导致了教务员不能专心的工作。随着学校的进步,教务员的素质也再不断的提升。遗憾的是,在工作岗位设定、评优评先方面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也使教务员在工作中缺乏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的上进心,久而久之,会对工作产生应付心理,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展开。完善教学管理激励制度与业绩考核方法,不仅激励教务员调动工作热情,而且鼓励教务员提高自身学历及个人素质。完善的激励制度,能稳定教务员队伍,从而使教务员们以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取得较高工作效益,最终转化为教学成果的丰收。
五、结语
综合目前多所普通高职院校的情况分析可见,加强教务管理队伍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建立起教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设一支政治素养高、教育理念先进、素质优良、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相对稳定的教务管理队伍,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及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高校领导要切实重视教务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分认识到教务管理队伍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大批的个人素质够高,专业技能够硬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增敏.高职院校教务员队伍建设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2]张岩.对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0,13.
[3]范辉君.浅谈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4]李琼.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教育科学,2010(4).
[5]余晓捷.关于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2).
[6]雍志强.论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管理研究,20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