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1: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家长更加关注儿童的学前教育,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属于儿童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对其日后的成长与学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儿童学前教育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儿童W前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亟须通过不同途径提高儿童学前教育整体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一、新时期儿童学前教育现状

1.国家层面

近年来,儿童学前教育已成为国际焦点,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儿童学前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其长远发展,学前教育资源缺乏,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其质量也不高。同时,国家在这方面的配套政策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使之能够顺应时展的客观要求,避免其存在滞后性特点。此外,地方教育各自为战现象普遍化,儿童学前教育模式不合理,各地区学前教育内容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相关设施设备不完善。

2.学校层面

在新形势下,我国儿童学前教育发展速度较慢,极易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学前管理不合理,处于混乱状态,收费较高。同时,学校没有以社会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运营情况,优化完善对应的学前教育机制,不注重基础设施的优化完善,导致学前教育质量低下。

3.家庭层面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对儿童的教育也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生活琐事、品格的塑造等。也就是说,家庭属于儿童接受教育的核心阵地,对其各方面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家长长期忙于工作,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祖辈和父母在教育儿童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前者过分宠爱儿童,主张宽松教育,后者主张严格教育。同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注重对其所思所想的了解,一味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按照大人的思维模式去教育他们,不注重他们智力与品格的培养,等等,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提高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途径

1.国家层面

(1)做好学前教育立法工作,加大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国家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促进儿童学前教育持续发展是其职责所在。在提高儿童学前教育质量方面,国家必须将儿童学前教育立法工作落到实处,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结合各方面具体情况,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优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政府出台配套政策,避免滞后性;要优化完善已构建的学前儿童制度以及义务教育体系,将学前教育巧妙融入义务教育体系中,促使新时期儿童的学前教育全面普及,为其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做好铺垫。同时,相关部门必须注重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幼儿园硬软件设施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统一化标准。

(2)深入探究儿童学前教育模式,加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力度。国家必须多角度深入探索新时期儿童学前教育模式,有效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使其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新时期义务教育客观要求,确保儿童学前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力度,结合各方面具体情况,科学调整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科学编制教材内容,统一儿童学前教育教材,确保一系列学前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注重儿童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关院校开设学前教育科目,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儿童教育专业人才,有效填补社会空缺,为当下我国学前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确保儿童学前教育有着丰富的资源,提高其利用率。国家必须加强对公办幼儿园以及私办幼儿园的管理,使其更加规范化,优化这方面的收费标准,降低收费,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确保儿童都能顺利走进幼儿园。此外,要加大学校附近的安全管理力度,确保儿童生命安全,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充分体现“公平、安全”的原则。

2.学校层面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学校必须通过不同途径优化和完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使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儿童学习以及生活安全。学校要结合国家在儿童学前教育方面的客观要求,儿童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科学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学校要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又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启智教材与资料,确保儿童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培养他们更多优秀的品质,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其健康成长。同时,学校要注重人才的引进以及管理,适当提高人才引进标准,对应聘人员进行全方位考核,合格者才能录用,录用后对其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而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定期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化的培训,对其进行再教育学习,使其学习最新学前教育知识等,提高其专业技能,提升其各方面素养,使其更好地开展学前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儿童智力的启发以及培养,要多融入儿童中,更好地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养成一些简单的良好生活习惯,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教师要多和班级中的每位儿童沟通、交流,了解其所思所想,成为他们学习与生活中的好朋友,多鼓励他们敢于表现自己,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家庭层面

在儿童学前教育方面,家长必须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庭内部成员要在探讨儿童教育问题基础上,采用统一的教育方法,对其进行合理化的教育以及管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和儿童沟通、交流,学会换位思考,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们身上,为其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父母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成为他们学习的好榜样,向其讲解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要结合儿童各方面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引导他们更好地接受各类知识,培养其多方面兴趣。此外,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尽可能多抽出一些时间来陪伴子女,多和孩子的班主任沟通、联系,随时了解孩子在校各方面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家长不要一味地批判、指责孩子,要多给予积极引导,多肯定、赞扬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基础上,使其更好地成长。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国家必须将儿童学前教育工作放在核心位置,做好学前教育立法工作,加大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入探究儿童学前教育模式等,学校与家庭也必须意识到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不同途径对儿童进行科学化的教育。以此,促使儿童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健康成长,从小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进入更高阶段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杨晓萍,李 敏.焦点与转向: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16(4):74-80,104.

篇(2)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以下方法: ( 1) 将体操运动纳入学前教育的范畴之中,从生命教育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体操活动新人的形成这一基本逻辑关系出发。对体操活动的基本性质应该是以运动的传承为平台,使新一代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 2) 基于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构建学前教育儿童体操运动内容。

3 学前教育设置体操运动内容的重要性

3. 1 幼儿体操对学前儿童体质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提出: 要锻炼幼儿的身体,促进其正常发育,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体质,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同时培养他们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体操动作具有丰富的娱乐元素,儿童天性好动,体操运动非常适合少年儿童参加锻炼,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青少年独享的体育运动。

3. 2 体操运动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

体操运动和许许多多运动项目一样,不但具有锻炼的功能,更具有教育的功能,这种教育作用的体现,无需过多的言语说教,一切都在动态中实现自我体念、自我感悟、自我要求、自我改变。同时体操运动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神经支配肌肉项目,对神经的刺激非常强烈,要求非常高,因此,对大脑的锻炼非常有益,有利于让参与锻炼的儿童变得更加聪明。另外,幼儿体操特别注重对儿童思想、感情和品德的培养和教育,通过集体操练习和表演,能培养学前儿童的毅力和信心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通过单个动作的多次重复练习,还可以培养吃苦的精神。

研究表明: 体操运动对幼儿感觉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范连友、李梅等通过实验证明: 基本体操对幼儿的心率、肺活量等方面增强显著。王佳丽等( 2010) 以134 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 年的幼儿体操实验研究,研究表明: 幼儿体操训练有利于提高儿童闭眼平衡能力,提高儿童的下肢力量、动作反应速度和柔韧性。同时可以改善和提高空间感知觉能力。褚跃德、韩旭等研究发现基本体操训练对幼儿的动作反应速度,平衡能力以及知觉、思维、注意等多项心理品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3. 3 体操运动促进学前儿童的美育教育

体操运动是身体之操练。体操运动是一项魅力无穷的运动,它是人类在生存发展中,由生产劳动发展而来的一种动态的时空艺术,其艺术性是通过运动员的肢体表演来实现,因而可以这样说:体操是一种肢体语言。体操运动项目多,内容丰富,是人体各部分肢体均等参与并协调配合的运动,因而她是一种最为全面的、均衡的、优质的基础体育运动。

体操运动的练习,对学前儿童的美育教育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基本体操动作丰富多彩,优美新颖,而且多数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不仅在体型、体态方面能培养良好的气质,还能培养学前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4 学前儿童体操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幼儿期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它不仅是个体社会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各方面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中发展变化最大、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体操运动对学前儿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显性价值及隐性价值两个维度。对儿童个体的显性价值方面包括发展认知、培养道德、陶冶情操、保育身体等范畴。儿童个体通过各种体操动作及体操活动,创设丰富的物质和人际环境,促进儿童想象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儿童个体的隐性价值方面表现在儿童个体的社会化、主体化、个性化。儿童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可见,儿童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绝非天然,学前教育在其转变过程中承担最重要的使命。儿童的主体化是指儿童在基本实现社会转变的同时,完成由学习与生活的被动客体到能动主体的转变。这一方面体现在催生儿童学习与生活主体的形成。能动、自主、独特与创造作为儿童学习与生活主体的基本构成是儿童个体的主体化得以确立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体现在发展儿童学习与生活主体的个性结构。儿童的主体化不仅凭借其学习与生活主体性的形成,而且还依赖于作为主体化内在心理机制的主体个性结构的建立。儿童的个性化指儿童在个性发展期形成较稳定而层次丰富的心理结构过程。一般说来,儿童在3 - 6 岁经历个性发展的关键期,个性对其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持久的影响。儿童个体的个性化,有物质环境的熏陶,也有潜在精神环境的影响; 有日常生活活动的养成,也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渗透; 有游戏活动的促进,还有家庭的引导。

综上所述,体操锻炼是培养儿童的一条可选择的路径。学前儿童参加体操锻炼可以实现自我教育,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减少各种不良诱惑的影响,减轻家长管理教育孩子的负担。

4 学前教育设置体操运动活动的构建

4. 1 确定学前儿童体操运动活动内容的依据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学前儿童体操运动内容的根本依据。只有充分认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切实制定好学前儿童体操运动的内容。

健康是学前儿童幸福快乐的源泉。17 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 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凡是身体和心智不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奢望了; 身体和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人的幸福或苦难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心智不明的人做事情找不到正确的途径,身衰体弱的人即使有了正确的途径也是无法取得进展。

因此学前儿童体操运动内容的选择第一要注意儿童的健康。具体就是科学认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使儿童多参与游戏,多在活动中锻炼身体,使稚嫩的心灵获得快乐的教育理念,即快乐体操。具体就是要求儿童体操教学内容要娱乐,方法手段要多样,教学过程要欢愉,教学结果要满意。

4. 2 学前教育体操运动体系的基本内容构成

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和身心特点,以及健康教育目的来选择适当的内容。在学前儿童中,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

( 1) 生存技能体操

生命的健康存在是保证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前提。个体要求的生存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化的发展,首先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学前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及组织还未发育完全,从而各个生理系统的功能还不成熟,生命健康存在的物质基础还远未形成,可塑性极大,

学前儿童体操教学自觉自为地促进儿童身体发展。蒙台梭利将体操及一般肌肉训练作为有助于生理运动( 如呼吸、走路、说话等) 的正常发展及保护儿童发育的一系列训练方式。如果孩子体现出发育迟缓或其他异常时,就鼓励他们做有助于完成最基本的生活动作( 如穿衣、脱衣、扣衣服、拿物品等) 的有关活动。因此,学前儿童体操教学通过合乎生活的教育环境的创设,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的制订来保障儿童身体的健康,力求最准确地把握学前期生长发育的规律,并实施前瞻性的教育。例如,根据学前儿童动作的正侧发展律进行适合学前儿童不同肌肉群发育的训练。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也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对于人类个体的发展而言,动作具有保障生存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价值。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动作图式是婴儿认知结构的基础,个体心理既不起源于先天遗传,也不起源于后天环境,而是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他从动作构建的角度对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明确了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个体心理的丰富来源和必备工作。体操的基本动作是人体最基本活动能力的体现。幼儿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自然成长和教育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日常学习和锻炼中,不断地纠正幼儿的错误动作,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姿态和动作技能,在学习动作的同时也发展了身体素质。两者相结合,就可以提高幼儿的基本活动能力。

( 2) 形体塑造体操

身体美是健康的自然美的具体体现。美都是以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来诱发人们的爱憎好恶的情感的,没有具体的形象就不会使人感到美。学前儿童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原本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知识等多种复杂的因素不停的干扰学前儿童生长,使得现实中学前儿童的身体不仅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还出现了多种身体组织或器官在形态与功能方面的畸形例如视力低下,身高不达标、体重或轻或重等,学前儿童的美也未自由地表现。学前儿童形体塑造体操正是一种将帮助儿童感受身体的美与促进儿童身体的美为首要任务的教育。它将根据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抑其过而救其所不及,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学前儿童体操在为儿童创造美的身体。在幼儿发育期中,通过幼儿基本体操的学习和锻炼,特别是保持体型和身体姿势动作的持久练习,不仅可以使他们举止大方,柔中有刚,刚健有力,而且可以使他们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能给人以形态健美,仪表端正,气质高雅的印象。

学前儿童体操有针对地引导儿童领会及体验人类生命运动的特有方式,加强儿童大胆的审美想象力,敏锐的审美感受力,丰富的审美情感以及透彻的审美理解力,从而为儿童创造美的外在、美的心理。

体格生长偏离是学前儿童生理的异常发育,主要包括低体重、消廋、肥胖和身材矮小。通过形体塑造体操能矫正身体发展上的畸形,如X形或O形腿,鸡胸,脊柱侧弯,肥胖等,这些体态都可以通过体操锻炼得到矫正和改善。

( 3) 心智开发体操

心智开发体操,又可以认为是游戏操。是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基本能力创编的具有游戏性的体操。通过练习在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锻炼幼儿身体的基础上,同时对培养幼儿的表现力、节奏感、增强纪律性及培养团队精神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及意义。

4. 3 学前教育体操运动内容体系构建

构建学前教育体操运动内容体系旨在探索学前教育儿童体操科学化,其主要内容:

一是学前教育阶段体操运动教育的目标体系。学前教育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根据学前教育指南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体操运动基本技能主要为: 滚翻、转体、舞蹈、体操游戏等基本方面,综合能力主要为基本活动能力、个性心理能力、基本的思维思考能力等,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儿童能达到指南的要求。

二是体操运动内容的运作体系。学前教育阶段设置体操运动主要是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进行。学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期,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体操教学方法及帮助与保护手法是否得当至关重要。幼儿园体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体操教学训练的特殊技能。

三是学前教育体操运动内容的评价体系。为了引导学前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体操运动练习,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及评定办法。通过考核、技能展示、竞赛活动等多种途径对学前儿童的体操能力进行评价,还可以使幼儿园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练习情况,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4. 4 构建学前教育体操体系的主要途径

篇(3)

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目前国内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

由于当前全省乃至全国学前教育人才紧缺,社会对具有高素质的学前教育教师需求旺盛,国家正大力发展教育行业,尤其是学前教育行业,国家在未来几年里对学前教育资金投入方面的比例会越来越大,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学前教育专业将是就业的热门专业之一,优势明显.据统计,目前每67 名幼儿才拥有一名幼儿教师,离国家规定的全日制幼儿园1:61:7 的师生比例相差甚远,学前教育方面人才短缺现象非常严重,而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学前教育发展差距更明显;素质教育实施不平衡,教育质量和教育观念有待提高.

2.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优势与作用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选取要一定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手工艺与现代手工艺制作合成的手工制作课程.从收集素材到工艺流程制作,德育的烙印始终渗透在发扬民族特色、传承中华文化、振兴祖国传统艺术为前提之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有较广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体现在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与传统的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差别,传统的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美术注重美术的基础教育,课程在设置时往往是以素描,色彩为主,到工作单位后,所学的知识结构与儿童自身能力接受和兴趣有很大的距离,而现在教育对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注重,这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中渗透的德育教学探讨

学前儿童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学前儿童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高职学前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学前儿童的良师益友幼儿教师.要使学前儿童自身得到全面发展,社会、家庭要有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之外,学前教育的老师们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重中之重.手工课是高职学前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手工课又是幼儿园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一部分的课程分量,是儿童喜爱的课程之一,笔者认为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教学在提高和完善人的品德形成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中渗透德育内容主要包括:

3.1 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宗旨及遵纪守法教育

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是全方位的,如爱国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在手工课教学中认真挖掘德育因素,是培养学生们积极向上、踏实勤劳的生活态度.通过手工技能教学,学生们潜移默化的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以昂扬的精神与热情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展现美好情感.

3.2 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敬业精神教育

德育教育要体现时代感,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热爱祖国、忠诚祖国、为祖国奉献,遵纪守法,做一个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有诚信、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职学前教育劳动者.确立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提高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有用之人.

3.3 团队精神和职业良知教育

团结就是力量,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如今改革开放,人们思想行为也得到解放,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发生了改变.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中小组制作、分组制作是手工课的常见形式之一,如以故事、历史文化为背景的题材内容,以泥塑、纸雕藤编类材料为主的手工作品,体现了个人力量在集体空间充分得到展示,集体智慧使个人的力量得到提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更是一项实现自我价值的终身事业.

3.4 感恩教育

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渗透德育中,感恩教育在当代尤为重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思想受经济市场的冲击而变得有些浮躁,而德育基础教育的基点感恩教育成为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古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知遇之恩、养育之恩、救命之恩等这些传承千年的道德文化,熏陶和感染人类数千年.感恩是人成长过程中最起码的良知、处世哲学及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4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的解决方法与具体途径

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是一个传授知识与基本技能、制作方法与创新理念的课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是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4.1 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从主题内容上渗透德育教学

有意义的课程内容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是手工课堂德育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剪纸、折纸、纸塑、树叶拼贴画、布贴、泥塑等课程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每一个手工艺术作品都蕴涵着一个做人的道理,学前教育学生在制作手工作品时不仅从主题内容是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对主题内容衍生的事物产生美好的情感而达到陶冶美丽的情操,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4.2 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从制作作品成型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前教育手工课是知识与技术、劳动与德育相结合的教育,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优秀传统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之一,学生通过手工课制作在劳动与技术结合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自信心,并实现自我转化.

4.3 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利用手工材料的特点和多学科知识结合渗透德育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与其他学科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是密不可分的.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自身的特点及手工课中形形的材料、特别是对废旧材料的利用等对手工材料的特点认识、造型艺术的审美、环保思想意识等理念拓展与延伸,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是手工课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5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实践中几点思考

反思教学效果,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以它潜移默化的方式、直观的艺术造型,其德育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职业道德功能.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适时的德育渗透教育是一项不容推辞的重要职责.

5.1 反思教学效果,开展德育实践,在全市遴选几家大型幼儿园研究成果应用场所

笔者就本课题研究以池州市内的市直机关幼儿园、贵池区幼儿园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的实践活动场所,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的推进中收到良好效果.

15 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1)班学生在池州市市直机关幼儿园见习期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带领大(1)班小朋友在寻找、收集手工材料的这一活动中,教育引导小朋友们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利用手工教学活动以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的教学素材,用彩纸、剪贴、涂画背景等塑造一幅迎春的浮雕图,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小朋友们的审美能力,而且还增强小朋友们的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的意识.

篇(4)

学前儿童的心理水平受到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不如成人理性,故而儿童的美术欣赏内容不仅仅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还包括自然景物、周围环境以及儿童自己的美术作品。他们的美术欣赏心理经历了形成、感受、效应这三个过程。儿童学会欣赏的前提是形成最初的审美态度。就是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欣赏对象的形式结构上面,这是审美态度的具体形式、关键环节。由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较弱,他们还不能完全自发地把注意集中在欣赏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面,这时教师就要适时的进行引导,把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欣赏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来,充分感知欣赏对象中的线条、形状、色彩、节奏、韵律、变化、平衡、统一、和谐、等艺术语言。纠正儿童只注意欣赏对象的内容,忽略其形式的一种“求实”的心理,培养儿童的审美注意的自觉性和稳定性。美术欣赏感受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这种心理过程经历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儿童借助自己的视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以及嗅觉、触觉等获得有关美术欣赏对象的事实性资料,然后再将这些资料结合他们个人的经验或根据老师的引导加以理解,通过想象赋予某种意义和情感,进而产生一种审美愉悦。想象使视觉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而且能帮助儿童深入的感受艺术作品,对教师的引导产生共鸣。美术欣赏心理经历形成、感受之后就进入效应阶段,结果是审美心理的变化引发儿童对艺术欣赏产生爱好。有指导的进行美术欣赏,间接的提高了学前儿童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逐渐理解了美,认知美。

篇(5)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39-01

1 陈鹤琴情况简介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为观察研究的对象,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

2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2.1陈鹤琴的课程理论

2.1.1“五指活动”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句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

2.1.2“整个教学法”

陈鹤琴认为,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 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 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

2.2“活教育”理论

教育的三大目标: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③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1)教育观:必须以“自动代替主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

(2)教育目标:实现或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应当是“做中教,做中学”。

(3)教育内容: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同时,活教育“做”的过程。

2.3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

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他说:“儿童的教育是整个的、是继续的”,只有两方的配合,才会有大的效果。他认为对于儿童,父母和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导他们,让孩子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和良好体魄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最可靠的途径就是要了解儿童,知道儿童的心理,明白儿童所想所要的。

3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陈鹤琴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在我国幼儿教育深入改革的今天,学习和研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他为幼儿教育事业奋斗惊声,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3.1“活教育”的实践

今天,人们提倡自主性游戏、综合课程、愉快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强调游戏的作用,重视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的“活教育”理论。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认为应该“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这也成为我们当今对孩子进行德育的目的之一。陈鹤琴强调“活教材”的作用,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把孩子引向生活,将生活引向孩子也是如今人们倡导的课程内容。

3.2课程理论的实践意义

现在的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游戏具有统整作用,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现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设置,也是基于陈鹤琴课程理论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3家庭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家园合作,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促进幼儿最优化的发展,这些很多都是源于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学会.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1987.11.

[2]吕静,周谷平.陈鹤琴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6)

德育是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幼儿德育的内容主要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文明的习惯和性格,由幼儿教师依据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的要求,指导幼儿掌握具体的浅显的道德要求,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未来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由于幼儿家庭氛围层次结构不一,个体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在实施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以同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的途径、原则应根据实际安排,这样才能让德育效果渗透到幼儿的内心,影响其一生。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永安市贡川中心幼儿园。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研究初期,为了得到更多的理论依据,我查阅了近年来关于幼儿学前教育德育方面的书籍及刊物,并且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总结。关注、研究前人对于幼儿德育方面的研究案例与成果,进行归纳分析,为本课题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1.2.2视频录像观察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网络与教材录像,观看一些名师在德育方面的上课录像与视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可以更细微地观察出幼儿的德育教学对幼儿发展的帮助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处理方法。通过观察法帮助自己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

1.2.3榜样教学法。

在日常的研究教学中,通过讲述伟人的典范、教师在平时的言行举止及突出同龄人中的优秀学生等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对自身日常行为、品德进行分析鉴别。施教者在教学时应注意防止消极影响。同时在选择榜样时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社会氛围和时代特点,在适当的时候激发学习榜样的动机,见之行动,使榜样教学能有效影响幼儿。

1.2.4测试法。

以永安市贡川幼儿园中班的30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初期、中期、后期分别对幼儿进行一些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小测试,及时记录幼儿在德育教学中的具体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德育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

2.1.1增强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情感。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必须从幼儿抓起,只有让孩子从小就把“祖国母亲”铭刻在心里,才能使他们成长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接班人。为此,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是幼儿园德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从爱父母、爱家庭逐步扩展开,爱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平时通过收集儿歌、故事、游戏,或是与孩子谈话的形式,教育孩子们爱护、关心同伴,热爱幼儿园和周围环境,初步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情感。

2.1.2塑造幼儿不说谎、敢承担、有错必改的品质。

教育幼儿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教育幼儿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事敢于承认和改正。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放弃,没经过别人同意,不私拿别人的东西,借了东西需要归还。这些环节应渗透到德育教学中,使幼儿在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对待困难、对待错误这些方面应用正确的处理方式。

2.1.3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礼貌、守纪律。

习惯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有益终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配合,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同时,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的习惯是需要同步进行的,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背景融入恰当的教育,对于教师的能力是一个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爱护幼儿、了解幼儿、观察幼儿,才能让幼儿在各个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

2.1.4提升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

人总是需要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幼儿交往对象有同龄的,不是同龄的,与不同年龄层的幼儿交往能体现出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和潜在的好处是难以想象的。幼儿最初是不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往往表现出排斥、害怕的行为,这时就需要家长与幼儿正确的指导,而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融入体育活动、团体协作的活动,让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能力,建立与他人分享的思维。在幼儿在交往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积极鼓励,不要随意干涉,应该鼓励并放开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与小朋友交往,让幼儿找到适合的社交方式。

3.结语

作为幼儿学前教育中德育的施教者,教师应科学、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德育教学,充实自身知识。在德育教学中,教育知识要广博,教学内容要多样化,教学内容涉及政治、自然、体育、社会、时事等众多方面,因此幼儿教育的德育工作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师重点研究如何关注、发现、保护和引导天性中固有的品质,建立幼儿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将德育要求转化为幼儿的活动需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放大教育资源,利用多种途径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成为未来优秀的社会成员,让正确的教育信念落实在幼儿德育教育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2]曹能秀.关于幼儿德育的若干理论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6(9):19-21.

篇(7)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232-01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辨别能力弱,认知的方式建立在具体形象性思维上,因此幼儿园的德育应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具体形象化。

一、在幼儿生活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日常生活中广泛多样的道德教育因素,为形成幼儿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养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教师多加关注,随时观察幼儿行为动态,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契机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教师给予的一个满意的目光,一句赞扬的话,一个微微的点头,都是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强化,美德的渗透胜于任何说教。

二、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到品德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获得生活经验、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体验快乐。虽然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有很多种,比如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音乐游戏等等。游戏没有固定模式,但游戏的组织形式只有两种:一是由教师发起并组织的游戏,二是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形式的自主游戏。

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不同游戏的类型特点,以及孩子们的现实需要,选择侧重点,在游戏中采取适宜的教育行为,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品德影响。

三、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有多种形式(集体、分组、个别),这里主要指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素材。比如故事教学,哪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强化,哪些应该给予弱化,是值得教师深思的。

品德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品德教育因素,使教育活动更有价值。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孩子的情绪情感,"以情感人,移情育人"从而实现教师期待的品德教育目标。

四、重视环境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影响

所谓环境,是指影响人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真正给人的身心发展以巨大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它由人生活于其中的各种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经过改造的自然等因素构成,决定着人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着人身心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实践证明,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幼儿园的环境有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物质环境,主要指幼儿在园的生活环境,其中设施设备安全,卫生是基本要求,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二是精神环境,布局科学合理、安全美观,充满温情的园所环境,和谐、融洽的家园关系、师幼关系和生生关系无一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影响。

幼儿园的环境不仅有美化、绿化、儿童化的要求,而且有教育性和艺术性要求。比如:在幼儿园户外的墙壁上,画一些小动物一起游戏的图案,在走廊墙壁上张贴"谢谢"、"你好"、"对不起"等文明用语,以及有关于"家乡"的图片等,发挥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使孩子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通过图片了解家乡,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

幼儿是善于模仿的,因此幼儿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为幼儿做表率,保持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行为习惯,亲切、和蔼、充满爱心的职业形象,有利于融洽师幼关系,使幼儿更有安全感。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因此建立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班级常规也很重要。当幼儿中出现好人好事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宣传,引导幼儿争做好孩子。幼儿在正面积极的、和谐的环境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发挥家庭、社会的影响力不容忽视。比如:节日里,久别重逢的亲人相聚,会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快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浓浓的亲情交流中得到传承。

综上所述,良好的品德修养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受他人尊重和欢迎的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品德的培养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学前儿童的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需要通过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协作,从小事入手、从常规入手,从细节管理抓起,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将"德育"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在良好人文环境的影响下,达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目标。

篇(8)

让保罗皮亚杰(Jean PaulPiaget,瑞士, 1896-1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认知发展心理学家, 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他深入地研究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关于儿童思维发展和道德发展的规律, 无论对于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 都起到一种启发作用

一、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幼儿认知发展相联系。前道德阶段( 0-2 岁) , 这一阶段属于感知运动阶段, 就道德发展而言, 则属于道德萌芽阶段, 初生婴儿仅有一些构成情绪的情感反射, 随着生长, 其情感相应地和自己的动作发生了联系。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阶段( 2-6、7、岁) , 属于前运算阶段。期刊投稿 所谓“他律”其意`既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 成人是儿童的一切道德和一切真理的源泉, 每个儿童都按照违反或遵从权威的规定去判断是非, 他们的第一道德感是服从。他们对道德评价、判断时, 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 而忽视行为者的主观动机。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 6、7-11、12 岁) ,这个时期属于具体运算阶段,所谓“自律”, 既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儿童在道德发展方面产生了相互尊敬的情感以及合作的或自律的道德, 儿童是非判断的主要根据是行为者违反社会规范的动机, 而不是行为的客观原因。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研究主要内容( 一) 儿童对规则的理解皮亚杰发现, 儿童的游戏规则也是变化发展的, 这种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感觉运动阶段, 有原始活动的游戏规则, 在前运算阶段, 有强制游戏规则, 在具体运算阶段, 有理性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 儿童在游戏中又表现出自我中心状态的特征。他们按自己的目的来运用这些规则, 并且各人玩各人的, 不管别的儿童怎样玩。第三, 理性的规则。他们认为, 游戏规则只要能得到全体成员的赞成, 是可以改变的。这样, 民主制定的规则就取代了强制的规则。( 二) 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通过以上对儿童过失行为的责任判断和说谎观念发展的研究, 皮亚杰得出结论:无论儿童在对过失行为, 还是对说谎行为的道德判断中, 都存在着两种明显的判断形式, 年幼儿童往往根据主人公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的后果, 即行为的客观责任去做出判断, 而年长儿童则往往根据主人公行为的主观动机, 即行为的主观责任去做出判断。而且这两种判断形式不是同时出现, 也不是同步发展, 这两种道德判断的过程是部分地重叠的, 皮亚杰把这两种判断过程部分地重叠时期称为道德法则的内化阶段。( 三) 关于儿童的公正观念皮亚杰指出, 儿童是在掌握了规则概念之后, 开始建构其公正观念的。公正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二到七岁。这个时期儿童的公正观念同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往往是相一致的。他们的公正判断是以服从为特征的., 虽然儿童有突, 儿童总是倾向服从。第二个时期是八到十一岁。这个时期的特征是自律逐渐发展, 平等逐渐高于权威。在分配公平的范围内, 平等是至高无上的。当权威与公平发生冲突时, 这个时期的儿童首先考虑平等。第三个时期是从十一、二岁开始。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儿童能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个人应该享有的平等权利。他们已能用公道不公道来对道德标准进行判断, 他们寻求的是有差别的平等, 而不是笼统的平等。

三、儿童德育的方法根据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提出了阶段性道德教育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儿童其心理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年幼儿童虽然在成人严厉的道德要。求下能够按照成人的旨意去做,但他们实际上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蒙台梭利曾说过:“年幼儿童没有是非感; 他还生活在观念之外。事实上, 我们并不认为他很坏或很邪恶, 而只是认为他挺调皮, 既他的行为很幼稚。”因而她声言, 她的著作对幼小儿童“没有使用‘善’、‘恶’、或‘道德’这些术语。”只有到了6 岁以后,“儿童开始具有是非正式误意识, 而且也是关于他人行为的是非正误意识。是非正误意识时时是该年龄阶段的特征。道德意识正在形成⋯⋯”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应避免成人化倾向,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基于儿童世界的视野和活动所能及的范围, 必须是儿童世界里的东西, 以成人的眼光把成人的东西强加给儿童是危险的。这如同儿童认知领域中的某个逻辑结构尚未建立时, 你非要求儿童用这种逻辑结构去解决问题一样, 其结果只能儿童无法完成任务; 无法完成就会感到痛苦; 这种痛苦与学习联系在一起, 会使儿童讨厌学习。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一个渐进有序的过程。因此,对各个阶段的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也不同。皮亚杰肯定,恰当的教育可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但教育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即它不能超越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进程,否则,儿童不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我们认为,与其要儿童形成高水准的道德观,倒不如选取水准相适应的内容进行教育,例如,爱小朋友、爱小动物、爱幼儿园等,这样的教育将会产生有实际意义的效果。幼儿园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自律的萌芽,此后,道德教育的主题也就转变为发展儿童的自律道德了, 自律道德的根源在于儿童对成人的单方向的尊重, 发展自律道德的途径是让儿童与同伴及成人相互交往, 儿童只有在交往中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做比较, 只有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儿童才能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 互相协作, 发展自己的评判能力。成人往往认为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高于幼儿,其实并不尽然, 成人应虚心地倾听儿童的道德思考, 以平等的态度与儿童进行交流。另外, 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 教师和家长应用具体形象的方法让幼儿理解德育的规则, 在日常生活和有戏中对幼儿进行德育, 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融合德育。中文核心期刊 儿童的道德不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和发展,它不仅需要儿童间的相互关注,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积极引导。杜威的原则是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篇(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46-02

一个人可以没有很高的学识,但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品德是社会评价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纵观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他们是“小皇帝”,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家长无论什么事情都依着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爷爷奶奶,明知是自己的孩子不对,不但不批评教育,反而转移目标去说别人的不是。比如孩子摔了一跤,家长一般不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对孩子说:“这个地板真坏,让我宝宝摔跤了,我踩你踩你!好了,宝宝不哭了,奶奶打它了。”类似现象举不胜举。这些行为往往是无意的,但无形中使孩子养成了自私霸道、无礼、任性的性格,表现为在幼儿园中争抢玩具,不懂分享,自己喜欢的玩具谁也不给玩,别人玩着的玩具去抢来自己玩;有时动手打架,做错事不承认、不道歉等。

国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道德水平是整个社会道德文明的基础,我们应该把德育观念的发展趋势,结合社会发展特点与儿童发展特点,不断地认识学前儿童德育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地探寻学前儿童德育的新方法。笔者认为家园共育是一种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好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儿童养成不良意识和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可以说,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家庭成员要和睦相处,不能隔三差五就争吵,家庭成员之间如有不同意见都要避开孩子进行商量,绝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家中如有老人,身为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孝敬老人,关爱老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在幼儿园里,常常遇到这样的家长,在孩子入园之前就对孩子说:“宝宝不要怕,要是在幼儿园里有哪个小朋友打你了,你就还手打他!”家长们之所以有这种思想,就是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斤斤计较的家长只会养出斤斤计较的孩子,所以,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法。在园里,教师要引导孩子分辨是非,友好相处。告诉孩子有玩具大家一起玩、有好看的书本大家一起看,有开心的事情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这样才会更开心。

二、家园互动,让孩子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下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当孩子入园后,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大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家园互动非常必要。首先,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家长版报等途径,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讲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如,我们每个月都在家长专栏里更新内容,开学时出版“如何正确对待新生入园时的焦虑心情”“家长如何配合老师做好幼儿入园的思想工作”等专题;三八节时会张贴“我的好老师”“红花送给好妈妈”等关于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的文章;五一劳动节会换上“劳动最光荣”“我是妈妈的好帮手”等内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组织家教专题讲座,每次家长参会率都高达90%以上。同时教师利用每天孩子入园和离园这段时间和家长进行交流,相互之间了解孩子的情况。总之,幼儿园的做法是尽量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使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协调同步,共同分享彼此之间教育孩子的经验,从而形成合力。

三、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

生活常规中渗透德育。入园、离园时的礼貌用语是渗透的首要内容,即幼儿来园会主动地和老师同伴打招呼相互问好,离园时主动和老师同伴说“再见”。孩子刚入园还没有养成这个良好的礼貌习惯时,家长要和幼儿园同步教育,正确引导孩子,不能以粗暴的方式,单纯地严厉训斥。常常看到有些家长大声呵斥孩子:“你怎么回事?为什么不向老师问好,真没用!明天不送你来幼儿园了!”遇到这种情况,家园的共识显得特别重要,这时教师有必要和家长好好地沟通,让家长明白,要想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不是靠骂出来的,需要榜样的力量以及家长和老师耐心的教育。其次,在生活细节中教育孩子相互礼让。比如盥洗时,先来先洗,后来的要学会等待;上下楼梯不能推挤,遵守规则右边上左边下,一个跟一个。在游戏时,教育孩子互相谦让,大哥哥大姐姐要关心爱护小班幼儿,这样可以促进幼儿新的社会的发展。对大班的孩子来说,能扩大交往的技能,形成责任心;对年幼的小弟弟小妹妹来说,能从大哥哥大姐姐那里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无形之中,两者均得到了德育发展的互补。

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面对孩子出现无理取闹、粗暴打人的现象时,教师应适时适度介入指导,及时调整幼儿的行为。而采用一些游戏活动、音乐活动、语言活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是最为恰当的方法,因为这些活动内容丰富,新颖活泼,寓教于乐,如“网小鱼”“老狼老狼几点了”“开火车”等游戏就很受孩子欢迎。在游戏中,幼儿间增进了情感。还有一些接力游戏,比如“拍球比赛”,需要同伴之间的合作来完成。在共同的游戏中,孩子感受到同伴之间要友好相处,明白不是什么事情都是由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除了玩游戏,还可结合寓言故事和音乐教学,渗透德育。如《三只蝴蝶》的故事,渗透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教育;《三只羊》使孩子懂得了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狼来了》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好朋友》明白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大馒头》告诉孩子们要爱惜粮食,尊敬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让孩子懂得了妈妈养育自己不容易。这些生动有趣及寓意深刻的故事及歌曲往往能打动幼儿的心,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篇(10)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69-02

当前在幼儿教育中,人们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使一些幼儿缺乏爱心,独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这些问题提醒我们要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为幼儿形成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从小班到大班,一直注重幼儿品德教育,下面就几年来幼儿园品德教育谈一些体会。

一、为什么要加强幼儿品德教育

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应该要在幼儿道德素质培养的研究中应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地处发达地区的独生子女,生在福中,长在蜜罐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和未来的希望。很多家长不遗余力地开发孩子的智力,不惜一掷千金,然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却不予重视,一种普遍的认识是“树大自然直”,认为孩子长大了,良好品德也就自然形成了。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但具体到行动上,往往还是重智轻德。

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道德行为、意识和态度上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比较稳定的特征或倾向。学前儿童德育是指对学前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文明习惯。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身体素质、知识结构、思想品德状况,对未来社会风貌、民族精神、国家实力等都会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及早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品德教育,为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幼儿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以榜样为引导,促进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之一,孩子通过模仿道德行为形成认知,教师本身的良好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比较熟悉的教师、家长、幼儿和童话人物,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利用他们认同的榜样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幼儿去学去做,真正把对幼儿品行引导落实我们到平时的言行之中。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巴黎答记者问时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教师应为人师表,规范言行,时时处处起到榜样作用,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集体的团结、协作、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间的好人好事,都应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

(二)在劳动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

组织幼儿劳动,让幼儿在劳动中接触生活、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接受锻炼并形成良好的品德。幼儿园的各种劳动中都包含了德育因素,比如,在每次劳动的过程中,幼儿的意志品质和对集体的责任感,能得到发展。在参加劳动过程中,幼儿都要有一定的自我克制,最简单的系纽扣、穿鞋袜等自我服务劳动也要克服一定的困难,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无论是个别委托、值日生劳动或集体性劳动都有助于幼儿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劳动还能使幼儿认识集体的力量,互相配合,协调工作,共同创造出劳动成果,这样就容易养成幼儿与别人合作的习惯,而且容易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巨大。

(三)密切家园配合,注意品德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在幼儿生活和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和幼儿之间具有密切的情感依恋,因此,幼儿德育教育必须幼儿园与家庭教育配合一致。我们通过与家长直接交谈、家教园地、家长开放日、家教讲座、定期走访等形式,及时把教育信息,各项活动安排,家教经验和家长任务等内容传达给家长, 使家长了解幼儿园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幼儿园品德教育产生实效。

(四)寓德育于激励 、 竞赛之中, 注重品德教育方法的情景化

幼儿品德发展具有情境性和他规性等特点,比较重视行为的后果以及成人的评价,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肯定,表扬良好的道德行为,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积极的诱因影响,激励幼儿进步。此外,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培养幼儿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使幼儿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严格要求,仔细捕捉幼儿细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树立榜样,同时我们还定期开展“大拇指奖”、“好孩子”、“我进步啦”等活动,激励幼儿上进。

总之,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正确的引导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重要手段。让我们的教育和引导,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一颗健康之种,收获良好的行为、习惯、性格,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使其终身受益,向着健康活泼、勇敢自信、好奇探究的方向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工业企业发展建议 下一篇: 社会调查的主要阶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