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1: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血管病的防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目前关于某种疾病危险因素的定义为:存在于机体的一种生理生化或社会心理因素,由于其存在使机体发生某种疾病的危险增加,而减少或去除该因素后,机体发生某病的危险就减少或消失,这样的因素称为某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其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根据人群流行病调查,已知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300多种,但是最重要的有十几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①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指研究较早,并已有翔实可靠的研究结果的危险因素;②潜在的危险因素,是指较新的目前仍然存在争议的,或尚未被充分证实的危险因素;③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是指较早就了解并研究过,但因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困难,可靠的研究结果不多,需进一步研究的危险因素。
在各类危险因素中,又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例如在主要危险因素中,年龄、家族史和男性性别就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则属于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已有许多临床研究证明,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心血管病预防干预的重点应当放在这些主要的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上,其他危险因素则是依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进行干预。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及凝血因子升高的干预是否能够获益,尚无一致的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心血管病危险性分层和评估
在临床实践中,一个人可能有不同的危险因素,或一个人可能有多个危险因素。当不同危险因素在某一个人身上聚集时,其致病作用可相互协同,互为因果,从而大大加速心血管病的进程。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的指南都提出心血管病“总体危险”的概念,强调控制“总体危险”,并制定出一整套评估方法。
我国的高血压指南和欧洲的高血压指南都提出一种半定量的心血管病危险评估分类方法,即将血压水平分为5个等级,将高血压以外的主要危险因素存在多少,有无糖尿病、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等情况,分为5个等级,来评估患者是属于哪个危险等级:很高危、高危、中危、低危或很低危。
从这一危险分层方法可以看出:①高血压这一危险因素被单独列出,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②随着血压增高,心血管病的危险增大:③即使血压正常或在正常高值范围内,但如合并多个其他危险因素,或已有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其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也是明显升高的;④已有心血管病或已有肾脏病者,即使血压正常,也属于极高危人群。我国2007年公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在心血管病危险分层时,也将高血压作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相当于3个其他危险因素)。
总体发病(死亡)危险定量估算是仿照Framinham和欧洲的SCoRE心血管死亡危险评估。我国根据20世纪80~90年代全国各省市6万自然人群近20年的心血管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出我国35岁以上成年人缺血性心脏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及3种工具:①评分查表法,②网络直接计算法,③危险评估彩图法。
评分查表法第一步根据个体的7个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收缩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吸烟和糖尿病)情况查表评分,再根据评分总和得到1O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和相对危险。网络直接计算法适用于能使用电脑和互联网者,可登陆中国心血管防治信息网,根据个人的危险因素情况查到个人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与该年龄段平均危险和最低危险进行比较而得出该个体发病的相对危险。彩图法则根据性别、年龄、吸烟,胆固醇、收缩压和糖尿病等6个危险因素绘出方格彩图,应用时根据个人的上述危险因素情况查找在彩图中属于哪个方格,即可得出10年心血管病发病的相对危险。这些总体心血管病危险评估工具对临床工作及心血管病防治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由于这些工具只考虑了7种主要的危险因素,没有包括其他危险因素,而且分类方法过于简单化,因此它们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只是粗略的,并不十分精确。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5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40-02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心血管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无法维持原有的正常机能,对于外界可导致疾病的因素无法有效地抵御,同时再加上对身体内部各个系统正常状态的破坏,对于老龄人口而言是极大的生命健康威胁。当人类慢慢变老之后,身体内部所有器官的功能都开始衰退老化,同时不充足的睡眠以及不健康的饮食等等都会造成心血管承受越来越多的压力,最终导致心血管心痛疾病的发生。
1导致老年人发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都无法维持原有的健康水平,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因此容易发生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心血管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无法维持原有的正常机能,对于外界可导致疾病的因素无法有效地抵御,同时再加上对身体内部各个系统正常状态的破坏,对于老龄人口而言是极大的生命健康威胁。
当人类慢慢变老之后,身体内部所有器官的功能都开始衰退老化,同时不充足的睡眠以及不健康的饮食等等都会造成心血管承受越来越多的压力,心脏的功能衰退,最为突出的是在心脏的内部组织,表现为心脏内部肌肉细胞老化,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造成心脏局部出现硬化的情况,抑制了心脏原有的健康机能,导致供血不足,因此血压也会在此影响下逐渐的变高。
动脉的硬化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之一。当动脉硬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造成人体出现心血管系统疾病,一般包括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在动脉血管刚开始出现硬化的时候,往往有显著的特征,这个时期人体内就会有斑块慢慢的累积附着到血管壁上,时间久了便会导致这些斑块越积越多,是血管内的血液无法正常流通,影响血液循环,从而导致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
2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主要症状以及治疗措施
2.1主要症状心血管系统疾病是老龄人群中常发的疾病,通常包括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疾病类型。这里我们提到的高血脂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极易升高所造成的血液中脂类含量增多。而高血压一般表现为人体内的血液收缩压上升,这样一来舒张压便会受到影响,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如果一个人的脉压差很大,那么便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甚至出现各种并发症;冠心病一般情况下是因为冠状动脉出现硬化而发生的心脏疾病,通常情况下有两种类型,即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出现心绞痛是因为心肌供氧不足以及血液流通不畅。一旦老年人出现心血管系统疾病,通常会有显著的特征,相较于常人,这类患者表现为脾气暴躁,易娇易怒,偏激等性格特点,并且因为精神状态的不佳以及治疗过程的煎熬,最终导致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
2.2治疗措施在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根据老年人身体机能的特点,我们选取的最佳降压药为通道阻滞药物,这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一般是通过阻滞通道来达到降低血压的功效,这类药物尤其适合收缩压上升导致高血压的患者,使用这类药物可以有效的治疗及避免因为血压下降而导致的脑中风。市面上常见的此类药物有镁心力以及络活喜等等。其次,我们选择的降压药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能够有效的治疗及避免舒张压以及收缩压下降,尤其适合因高血压出现心力衰竭并发症的患者。这类药物能够缓解心功能下降的问题,提升心脏供血功能,使心脏所受到的阻力降低,从而达到提高心衰竭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的功效,市面上常见的此类药物有卡托普利以及依那普利等等。再者,我们选择的降压药物为利尿剂,这类药物在治疗高血压中属于基础类用药,表现为治疗效果良好,以及价格较低等,适应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服用。这类药物最主要的功效是可以缓解服用上述降压药物所导致的浮肿问题,同时可以在其他药物的药理基础上发挥出更强的疗效。不管选择哪一种降压药,有效地降低血压并维持在一个正常范围是最基础的治疗理念。
3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防治措施
老年人心血管病的预防指控制危险因素而从根本上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发生。对已患病者,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或减少心血管病的发展或急性复发。应采用综合措施,合理的膳食结构是预防高血压、脑卒中与冠心病及其它疾病的重要基础。控制膳食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仍过高者,要考虑用药治疗,但应严格掌握指征。控制吸烟、饮酒:吸烟和多饮酒都是损害健康的不良习惯,吸烟尤其是全世界心血管病和其它慢性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预防高血压的主要措施有控制肥胖、限制食盐量和不饮或少饮酒,体重的控制要靠节制饮食及足够的体力活动。这些预防措施也可有效地用于治疗高血压,对不少轻型高血压可免除用药,对中度以上的高血压可作为辅助疗法减少高血压药物的用量和副作用。对已病患者的措施包括对危险因素的纠正及针对性药物应用,如急性心肌梗塞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抗血小板药物。
4结语
近年来,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和防治措施的研究都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尚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不能很好地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必须改变策略,要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治疗学的研究,切实做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保健及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凌云.关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之高血压术中的麻醉处理[J].中外医疗,2011,(20):42-44.
[2]朱宁.导言:老年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策略[J].医学与哲学,2012,(02):7.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底,中国60岁老龄人口已达1.85亿,占人口总数13.7%以上。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在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中,心血管疾病是最重要最危险的疾病之一。今天我们向上海仁济医院的汪海娅主任请教预防和治疗老年性心血管疾病的有关问题。
《科学生活》:老年性心血管疾病是一类疾病的概述,能否请你谈谈它包括哪几种疾病,以及它们表现在老年人身上会有什么特点?
汪海娅:一般来说,老年人易患且往往伴随他们老年生活多年的慢性病有这么几大类:心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痴呆和骨质疏松。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癌症也是一种慢性病,因此可以归入这一类。
在这些慢性病中,可能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疾病,反过来也可以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老年人是主要人群。心血管疾病有很多种,在老年人中最常见的为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
《科学生活》:下面能否请你谈谈这几种病的特点,它们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偷袭者”高血压病
汪海娅:好的。先谈谈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血管疾病,因为多数高血压病患者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往往患者并不自知,所以有人戏称高血压病是老年人健康的“偷袭者”。早期可有头晕、头痛、心悸、乏力等症状;很多患者无任何症状,在体检时才发现血压升高。而有些患者在出现胸闷、气短、心绞痛、多尿等症状时才就诊,而此时往往已经出现高血压病对心脏、肾脏等的损害。
我国诊断高血压病的标准是:年龄在60岁以上、血压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过140/90mmHg,称为老年人高血压。根据血压值可将老年人高血压分为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
高血压病造成的严重后果是身体的某些靶器官受损,也就是它往往累及心、脑、肾等器官,导致其功能的变化。高血压病引起脑损害后,可造成脑供血不足,甚至脑卒中。对心脏则表现为心脏扩大,后期可发生心力衰竭,可有胸闷、气急、端坐呼吸等症状。肾脏功能受损时,可出现蛋白尿,严重时可发展至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因此,高血压病被认为是无声的杀手,危害是巨大的。
症状多样的冠心病
《科学生活》:高血压病确实危害不小,但好在现在许多老年人已有意识预防此病,恐怕农村的老年人还是会对此掉以轻心。
汪海娅:是的。下面我介绍一下老年人中常见的另一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所谓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该病的基本病变是供应心肌营养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
很多患者会以胸闷为主诉前来看病,但是,怎样的症状才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呢?冠心病的常见症状是心绞痛,一般表现为劳累或精神紧张后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能自行缓解。有些患者也可表现为头痛、牙痛等,或可出现心律失常,表现为脉搏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目前,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是否患冠心病的金标准,即最主要的标准。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较为严重的表现。心肌梗塞患者的胸痛一般比较剧烈,含用硝酸甘油后也不能缓解,疼痛的时间超过15~30分钟,疼痛位置在胸骨中上段。老年人心肌梗塞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往往并不典型,部分老人可能无疼痛表现;也可能疼痛局限于左臂、左肩、上腹部、下颌、颈部,或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痛等。老年性心肌梗塞也可直接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如果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喘等症状,也要考虑心肌梗塞的可能。出现以上情况,应该立即就医,因为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以显著改善疾病的预后。
冠心病患者预后各异。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轻时,患者可能仅有在活动或者精神紧张后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这时候,这些症状可能在休息或者口服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等药物后缓解。但如果此时不保护好血管,未能控制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冠脉狭窄进一步加重可能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即心前区出现压榨性疼痛,疼痛经药物、休息不能缓解,持续时间长等症状。急性心梗患者如不积极抢救,会出现心源性休克、猝死,而即使在心梗发作后及时进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并行支架植入术,之后急性期发生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室壁瘤等并发症,均可能危及生命。
我们曾经碰到一位老年患者,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送入院时曾出现心源性休克,在我们医生极力抢救下生命一度平稳,而在7天后,患者因大便时用力后再次出现胸闷不适,同时出现血压迅速下降,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进行了一系列抢救措施,还是没能挽救患者的生命。经床边心脏彩超确诊,该患者发生了心梗后室壁瘤,同时由于患者大便憋气,心脏负荷过重导致心脏破裂。
逐渐增多的高血脂症
《科学生活》:我们知道,我国每10万人中有20~30人患有冠心病,而老年人中无疑更高,它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那么老年人高血脂症情况如何呢?
汪海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高脂血症发生率也逐渐上升,据称达到15%以上。按照病因,高脂血症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脂血症。通常,继发性高脂血症可继发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病。
血脂异常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根据中国人的情况设定血脂的新标准如下:胆固醇水平
如上所述,血脂升高对心脑血管病、肝脏等影响较大;血脂的升高,会大大增加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发生急症的可能性。
老年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探讨
《科学生活》: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中固然发病率颇高,但毕竟还是有些人未遭受它们的袭扰,那么您能分析一下老年人中心血管病高发的原因吗?
汪海娅:一般来说,医学界认为心血管疾病与下面五大因素相关。
第一是遗传因素。就算你没有高血压病,但是你的父母有高血压病,就会有得高血压病的较大危险,所以如果家庭中有高血压病的,下一代一定要经常检查,早期发现,另外心脏病、糖尿病也是有遗传的。
第二是年龄因素。心血管病是和年龄有关系的,岁数大了,各种器官开始退化,退化以后会引起心血管病,比如说一个皮球弹性很好的时候给它加压,它就会涨大,涨大以后它里面的压力不变。皮球硬化的时候给它加压,它不会涨大,但压力会加大了,这就是高血压病。所以岁数大的人患高血压病比例高,血管硬化跟年龄增加,导致的血管弹性机能退化有很大的
关系。
第三是生活方式。比如说北方人吃盐多,得高血压病的就多,我们正常人要求每天食盐6克就够了,而北方人是18克。还有一个是吸烟,吸烟是引起血管动脉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心血管病是怎么来的呢?血管就像条河,血管壁就是河岸,血液就是河水,河水要流得畅通,河岸就要平滑,血管硬化之后呢,河岸就不光滑了,河水就流不畅通了,也容易在血管壁出现血栓,血栓掉到哪儿,哪儿就堵,掉在脑部就脑梗。
还有高糖、高脂肪饮食、多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引起心血管病的重要因素。现在肥胖症非常严重,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体形,控制肥胖。因为肥胖会引起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症。
第四是性格特征等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和遗传以及童年时代的体验有很大关系,童年时解决不了的事、受到的创伤会成为成年后的心理潜意识,甚至成为心理疾患。另外,社会发展导致现在的生活快节奏、高压力,中年人因为生活压力大而导致精神负担大,影响了正常的生活方式,这也导致心血管病的高发。
这里要重点提一下A型性格人群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A型性格的特征是时间紧迫感强、追求完美。他们通常是社会领导阶层、成功人士,工作非常努力,经常处于高度竞争状态,生活压力非常大。据统计,A型性格人群得心血管病的概率非常高。
另外,疾病康复调整也和人的性格特征有关。得了病就应该面对现实,不要太紧张、焦虑、恐惧,看你怎么对待,心态好,病情就会减轻一半。
最后还有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其他高危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形成有一个过程,最开始几年因为饮食不节制,迫使人体分泌非常高的胰岛素来促进细胞利用热量。几年后胰岛的分泌就会衰竭,人体胰岛素数量会下降,这一阶段是糖尿病的前期。糖尿病被称为疾病的加工厂,一旦得了糖尿病,人体的大小血管都会很快硬化。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得了糖尿病就相当于得了心血管疾病,故称冠心病的等危症。
二是血栓性疾病。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髋关节保健。髋关节骨折后就不能动了,就易得血栓,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髋关节的保护。
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
《科学生活》:老年人得了心血管病,就要成天与药打交道了,甚至每天要服用多种药物。这些药物的基本作用,汪主任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汪海娅:好的。我们刚才说了,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于这些患者,都应早期就进行积极治疗,把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安全水平。长期口服小剂量阿斯匹林,具有预防血管疾病的作用。
对于患高血压病者,应使用合适的降压药物,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是治疗的关键。理想的血压范围应该是: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该类快速降压药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而药物治疗下血压仍处于较高水平时,则需静脉使用降压药物。
若为高血脂症,首先应考虑非药物治疗,包括体育锻炼、戒烟及膳食治疗,食物中饱和脂肪含量应小于10%,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要均衡。非药物治疗后6个月血脂仍不降,应考虑药物治疗。
对高脂血症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仍是基础措施,而积极饮食及运动疗法无效且有冠心病、脑梗等疾病的患者,药物降脂是必要的。根据血脂异常的类型及治疗目的,选择合适的调脂药物。调脂药物具有一些副作用:如胃肠不适、血清转氨酶升高等,严重的可能导致肌溶解,须密切观察。服用调脂药物后需定期进行调脂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调脂药物目前主要分5类: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树脂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其中降胆固醇药物主要有:他汀类(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胆酸螯合剂(阴离子交换树脂类,如考来烯胺、考来替泊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主要降甘油三酯药物有:贝特类(菲诺贝特、吉非贝奇等),烟酸及其衍生物(烟酸、烟酸肌醇酯、阿西莫司等)。
在调脂药物选择时,首先要根据患者是以哪种血脂升高为主,如胆固醇升高为主,选用降胆固醇药物,而甘油三酯升高为主,则主要降甘油三酯。一般很少两种降脂药物同时使用,因为可能会增加患者副反应的发生。
降脂药物的使用对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福音。因血脂降低带给患者的利益往往高于其副反应的发生危害,而大多数降脂药物的副反应是可逆的。
心血管疾病的非药物治疗
《科学生活》:我们知道,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非药物治疗也非常重要,汪主任对此有什么建议吗?
汪海娅: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治疗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长期坚持良好习惯,是防治动脉硬化的有效方法。
非药物治疗,我们应当坚持实施以下几方面措施。
其一,合理饮食。饮食治疗对预防老年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老年人的饮食要清淡一些,也就是低盐、低脂饮食。特别要限制高脂肪食品,选择胆固醇含量低的食品,如蔬菜、豆制品、瘦肉等,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糖可在肝脏中转化为脂肪,所以应该限制甜食。
其二,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减轻体重有利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的防治。
1 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分析
1.1 由于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多,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导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加上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分泌抗氧化物酶(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力减低,导致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使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后沉积在血管壁,久之使毛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醇类物质容易和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血栓容易在血管的拐角处,或者瓶颈处堆积,钙化。同时血栓越来越多,使血管直径缩小。心脏为了保持足够的供血量,就增加血压,造成高血压疾病。如果血压过高,可能导致血管崩裂,于是产生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果由于堵塞供血不足,即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1.2 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众所周知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这样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他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应仔细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多元化的治疗才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
2 心血管病的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因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一是先天性心血管病(先心病)为心脏大血管在胎儿期中发育异常所致,病变可累及心脏各组织和大血管。二是后天性心血管病为出生后心脏受到外来或机体内在因素作用而致病,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周围动脉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血供障碍时,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脏病。其二,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急性期引起心内膜、心肌和心包炎证,称为风湿性心脏炎;慢性期主要形成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称为风湿性心瓣膜病。其三,原发性高血压:显著而持久的动脉血压增高可影响心脏,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其四,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为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导致的心脏病。其五,感染性心脏病:为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感染侵犯心脏而导致的心脏病。其六,内分泌病性心脏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等。其七,血液病性心脏病:如贫血性心脏病等。其八,营养代谢性心脏病:如维生素B1缺乏性心脏病等。其九,心脏神经症:为自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其十,其他:如药物或化学制剂中毒、结缔组织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放射线、高原环境或其他物理因素所引起的心脏病,心脏肿瘤和原因不明的心肌病等。此外,某些遗传性疾病除常伴有先天性心脏血管结构缺损外,也可在后天发生心血管病变,如marfan综合征伴发主动脉夹层等。
3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3.1 进补和饮食注意事项
过食油腻、脂肪、糖类,会促进动脉血管壁的胆固醇的沉积,加速动脉硬化,故不宜过食。饮食宜清淡,多食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
3.2 保持心态平衡
心态平衡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平时养成养花、养鱼等良好习惯以怡情养性,调节自己的情绪。
3.3 避免劳累
工作不宜过度劳累。心肌梗塞诊断明确后,应绝对卧床休息,平卧位。在两周内,病人的一切生活活动均由旁人帮助完成,绝对严禁自己翻身,因翻身会增加心脏负担,造成心肌梗塞部位破裂或心跳骤停。宜床上大小便,保持大小便通畅。如无严重并发症,一般卧床2~3周后,可半卧床上,每日3~4次。壹周后如无变化,则可下床坐在椅子上,每日3~4次,每次约半小时,再壹周后,可在卧室内散步。长期卧床对心脏恢复不利,酌情活动是必要的。三个月后可以进行轻便的体力劳动。
3.4 适当运动
心脑血管患者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并控制好运动量。运动应根据个人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选择,如打太极拳、乒乓球、健身操、练功十八法等,使全身气血流通,减轻心脏负担。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应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走路、上楼梯、骑车宜慢,否则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诱发心绞痛。饱餐后不宜运动。性生活使血液循环加快,全身需血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则相对不足,极易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塞,故宜严格节制。在心肌梗塞完全恢复后,宜控制在每月1~2次。
3.5 激光疗法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自从出现了经学激光治疗仪,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食疗的基础上借助物理疗法效果更好。
3.6 高压静电疗法
通过高压静电治疗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促进人体细胞复活,使人体功能充分改善,达到治疗目的。高电位能有效地改善脂蛋白,降低血液黏稠度,因而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流状态,使脑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对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和复发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3.7 戒烟少酒
吸烟是造成心肌梗塞、中风的重要因素,应绝对戒烟。少量饮啤酒、黄酒、葡萄酒等低度酒可促进血脉流通,气血调和。烈性酒在禁忌之列。不宜喝浓茶、咖啡。
4 结束语
心脑血管疾病比较常见,应该以预防为主,以上七点预防控制措施对于此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抗氧化,清垃圾: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与体内脂质过氧化有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中有害的脂质过氧化物浓度增高,就会使血液中部分有形物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由此引起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这就如同生锈的管道容易存积污垢从而影响管道畅通的道理一样。而硒是强抗氧化剂,可以清除这种脂质过氧化物,保护动脉血管壁上细胞膜的完整,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起到减少血栓形成,预防心肌梗塞的作用。
调血脂,防血栓:胆固醇是健康的大敌,当血液中胆固醇增高时,容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在动脉壁内堆积,使动脉管腔狭窄,阻塞血液流入相应部位,引起动能缺损,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而硒依靠其强大的抗氧化功能,可调节体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降低血液黏度,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保护、修复血管,抗老化:研究表明:血管壁的老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的因素。之所以中风和猝死的人士以中老年人居多,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人到中老年之后,因为血管壁的逐渐老化而导致弹性下降,血管壁变得非常脆弱,所以稍微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就特别容易崩溃、出血、脑溢血等。硒是强抗氧化剂,具有修复血管壁,延缓血管壁衰老和抗血管老化的作用,从而预防脑溢血、中风的发生和发展。
Research on Practice of Primary Health Appropriate Technology Platform in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LIU Jian-she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0):102-105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method of primary health appropriate technology platform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and significance of primary health appropriate technology platform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hod: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s,280 cas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search group according to the digital grouping method,each group had 14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education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primary health appropriate technology platform education,the changes of the index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related indicators of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rimary health appropriate technology platfor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pplication result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eping County,Heping 517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0.03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报道显示,推广应用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基层卫生服务健康、快速、持续性发展,在医疗费用和疾病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2-3]。本研究通过对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平台方法的总结,旨在分析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平台在心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和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心血管病防治中心收治的280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40例。对照组中男79例,女61例,年龄57~73岁,平均(67.4±2.6)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4.5±1.2)年;研究组中男65例,女75例,年龄55~82岁,平均(67.5±2.7)岁,病程5个
月~10年,平均(4.8±1.6)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心血管病防治教育 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血管病防治教育,具体如下:(1)常规教育,定期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不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的知识,嘱患者选择低盐、低脂等合理饮食。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心血管俱乐部,释放患者的压力;(2)药物指导,根据患者的疾病程度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对于用药不当的患者告知其服药的重要性,对于老年患者要告知其用药剂量,尽量使用长效药,及时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并详细记录,予以科学的调节,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3)体育锻炼,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增加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4)心理指导,由于患者的病程较长,在治疗中大部分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要及时和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后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及时缓解或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总体的治疗效果。
1.2.2 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平台教育 研究组给予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平台教育,具体包括:(1)建立卫生适宜技术信息库,对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信息建立信息库,并针对临床实际问题分为急救技术、康复护理、公共卫生、中医技术及其他多类技术项目,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2)建立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网站,为了方便患者对心血管病的了解,建立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网站,主要包括心血管病的交流、管理及技术等相关模块,可以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参考和借鉴;(3)信息的推广,该网站会定期更新新技术和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心血管病患者能随时掌握最新动态,加强患者对心血管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对心血管病相关知识、注意事项、预防措施的掌握情况及对不同方式的满意情况。
1.4 评价标准 采取评分制对两组心血管病相关知识、注意事项、预防措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判定标准为:总分60分,每项20分,分数越高效果越好[4]。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满意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总分为10分,10分表示非常满意,7~9分表示满意,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对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研究组在知识掌握、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满意情况比较 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5.655,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心血管病的发生率显著上升,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5-6]。心血管病防治适宜技术包括心血管病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例如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技术、治疗技术、预防技术以及护理技术等,随着心血管病相关医疗技术的成熟,要有效的实施预防行动[7]。目前,心血管病防治适宜技术推广平台已经成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血管病防治技术的重要工作平台。
相关研究报道显示,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性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可以降低危险因素,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提高了治疗效果[8-10]。临床大量的实践发现,随着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平台的应用,心血管病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治疗的依从性有了明显的提高[11-15]。除此之外,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使各基层单位对心血管病的诊断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有效的降低了误诊率,使医疗资源更加合理化。据有关研究显示,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平台的推广,解决了各基层医疗单位技术薄弱的问题,提高了患者的信任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16-19]。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平台为各基层单位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利于医院稳定持续的发展。金娅娜等[20]的研究显示,对心血管病进行综合性评估,加强对心血管病知识的宣传,可以降低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疗卫生的改革,社会更多的学者认识到了卫生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始逐渐推广各平台。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平台主要从建立卫生适宜技术信息库、建立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网站及信息的推广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病的防治教育,其中建立卫生适宜技术信息库,方便了患者对相关信息的查找,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整体的治疗效果。建立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网站可以方便心血管病患者对相关信息的咨询,所有的心血管病患者可以在该网站中进行交流和沟通,加强了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能有效的了解相关的注意事项和预防知识,管理模块主要是及时更新心血管病近期的变化,从而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内可以掌握心血管病的变化,技术管理模块主要是心血管病治疗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心血管病治疗的新技术,例如移植手术、介入手术等,通过建立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网站,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借鉴。信息推广主要是通过各个网站更新新技术和相关知识的讲解,加强患者对心血管病知识的了解,及时掌握最新的相关注意事项和预防心血管病发生的最新方法,从而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心血管病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帮助基层医疗单位解决了技术难题、薄弱问题,同时还提高了广大心血管病患者对基层单位医疗技术的信任度,给基层单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效果明显。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基层的医疗卫生单位在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要求方面也做了进一步的规范,有效地降低了疾病的误诊率,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目前,我国对慢性疾病的防控能力相对较差,尤其是心血管病方面,因此,在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中,要加强对心血管病的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疾病防治技术已渐渐成熟,有效的防治行动至关重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平台是一个大容量的技术资源库,可以方便基层人员进行技术学习,利于其及时掌握更新的技术,对患者了解心血管防治知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显示,与传统的心血管病防治技术比较,大部分患者对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平台的作用效果较为满意,认为可以广泛的推广应用。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各项相关指标评价均高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平台应用于心血管病防治中,增加了患者对心血管病知识的了解,掌握了相应的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炜,屠海霞,林仁支,等.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平台在心血管病防治中的实践研究[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5,10(1):1-3.
[2]李灼日,范莎莎,龙开超,等.湖南省农村医疗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模式探讨[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2):362-364.
[3]刘艳丽,蒋健敏,林森祥,等.卫生适宜技术的信息化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2):131-132.
[4]段文祥.老年糖尿病心血管病诊治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34):45-46.
[5]肖太平.老年糖尿病心血管病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4):182-183.
[6]姜俭,徐波,刘励军.适宜急救技术在基层的推广[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15(4):350-352.
[7]许秀香.基层卫生院医院感染面临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2,9(4):108-109.
[8]苏晓英,丁国娟,俞仕梅.急救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5):179-181.
[9]任建萍,郭清.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9(1):57-59.
[10]李艳芬.基层卫生院健康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2):119-121.
[11]郭雪,刘琴,于晓羽,等.中国适宜卫生技术评估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12):1407-1415.
[12]中国医药导刊编辑部.林曙光教授呼吁制定心血管病防治战略[J].中国医药导刊,2014,12(7):1164.
[13]刘建武.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信息资源建设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14]王文,刘文波,隋辉,等.中国心血管病的流行状况与防治对策[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2,17(5):321-323.
[15]程东英,蔡文云,李子岩.鄞州农村高血压患者干预效果分析[J].中华健康医学杂志,2010,4(5):318-319.
[16]王浩然,于春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6):828-833.
[17]张光银,张军平,丁彬彬.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中西医结合防治再狭窄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8):1180-1183.
[18]吕仕超,张军平.试论病毒性心肌炎伴志改变的治疗[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2):161-162.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最初仅作为解热镇痛药,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长久的临床实践证明,其药理作用除了解热镇痛抗风湿以外,还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且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今临床上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多年来临床试验已提供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应用阿司匹林可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1/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1/3,血管性死亡减少1/6[1,2]。本文就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现状做一综述。
1、 作用机制
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基础,可引起心肌梗死、脑卒中、心绞痛等。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核心步骤,而阿司匹林具有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因而能够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从而起到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血栓素A2(TXA2)是活化血小板,促使血小板聚集产生血栓的主要物质,而阿司匹林通过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致使TAX2合成减少,产生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影响血栓的形成,有效地预防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3,4]。由于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是不可逆的,且作用时间较长,因此只需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就可以预防血栓的发生。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为75mg~150mg/d。
2、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作用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是指对于从未发生过心脑血管栓塞事件的人群,采用各种措施防止首次血管事件的发生。对于是否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作用,存在一定分歧。有报道认为虽然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并且时对于哪些人群应该使用阿司匹林也有不同判断。
对于这些分歧,国际上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展开大量的研究。
内科医生健康研究(PHS)证实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健康男性首次心肌梗死危险。该试验结果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疗效:使首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同时也证实小剂量阿司匹林胃肠道不适与安慰剂组无差异,其颅内出血发生率也与安慰剂组无差异。女性健康研究(WHS)也表明,接受阿司匹林100mg/隔日治疗的健康女性,与安慰剂组相比,健康女性首次脑梗死危险显著降低24%。,并且首次心肌梗死降低34%。同时小剂量阿司匹林是安全的,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胃肠道不良事件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小剂量阿司匹林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较低,颅内出血发生率也较低(该试验使用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拜阿司匹灵)[5]。
对于哪些人群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一直存在争议。由于阿司匹林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并发症、胃肠道刺激症状等。在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疗效取决于血栓危险和出血危险二者之间的评估。2005年中国规范使用阿司匹林专家共识推荐对于10年缺血性心脏病风险≥10%的人群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小剂量(75-100mg/d)作为一级预防用药[6,7]。2006年AHA/ASA一级预防指南推荐:对于10年冠心病风险≥6%-10%的患者应长期使用阿司匹林(75-160mg/d)作为一级预防用药。由此可见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的地位和作用。
3、 阿司匹林的二级预防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对于已经发生血栓栓塞性事件的人群,采用相关措施预防事件再次发生。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临床研究的支持,其疗效是肯定的.。这种廉价的药物在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中,可以有效降低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25%,其中非致命心肌梗死下降1/3,非致命卒中下降1/4,所有血管事件下降1/6[1]。
需要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心病稳定期患者以及心血管疾病血栓高危患者等。
4、 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由于阿司匹林和高血压都有可能导致脑出血的危险性增加,因此,高血压曾被认为是阿司匹林应用的禁忌。但国内有研究报道,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地进行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而脑出血的发生率并未提高[7]。我国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也指出对于血压控制满意的高血压患者,可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d)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推荐使用剂量为75mg/d,若患者血压较高,需首先进行降压治疗,待其血压降至上述标准以下后(
糖尿病患者也属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较正常人群高2-4倍,而阿司匹林通过国外的多项研究表明,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8]。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S)表明,糖尿病亚组显示阿司匹林使首次致死性心梗发生率下降高达61%。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作为以下人群的一级预防措施:(1)心血管风险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年龄超过40岁或合并以下任何一项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2)心血管风险增加的1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年龄超过40岁或合并以下任何一项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心脑血管事件高危的糖尿病患者,应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62mg/d)作为一级预防用药,推荐剂量为75mg/d。
为了解决小剂量阿司匹林安全性差和疗效差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正在寻找比小剂量阿司匹林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近年来西洛他唑受到重视。日本一项西洛他唑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研究对1067例患者的意向分析显示相对危险度(RR)显著降低,且未见明显的临床不良药物反应[9]。
5、 阿司匹林抵抗
长期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后血小板未被抑制或未被充分抑制,仍再出现血管缺血事件,临床就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R)。AR的概念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仍然发生心血管事件,即临床AR;另一种是指实验室检查发现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包括不能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和血小板聚集,即生化AR。
目前对阿司匹林抵抗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也缺乏严谨的科学数据的调查,甚至出现有报道怀疑其是否真实存在[10],对于此学者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6、结语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中,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治疗平台。阿司匹林是效益风险比和效益费用比最高的药物之一,对于我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有效的预防方法显得更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华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281-284.
[2] 于海晴.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316-317.
[3] 王建民,张雪梅,付燕霞.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进展与药学监护[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12):1150-1152.
[4] Ruland S. Safety of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for stroke prevention,implications of the CHARISMA trial[J]. Drug Saf,2008,31( 6):449.
[5] 常寅龙.浅谈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中的作用[J].甘肃医药,2010,29(1):19-21.
[6]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81-82.
[7] 袁洪,肖洁,林玲.小剂量阿司匹林在2180例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的应用[J].2006,14(3):233-236.
1.1冠心病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相关实验数据表明,来自不同种类细菌的DNA存在于同一个体的肠道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故动脉粥样硬化细菌的潜在来源可能是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因此很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机制[4-5]。Jie等的相关实验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肠杆菌科细菌和链球菌(EnterobacteriaceaeandStrepto-coccusspp)的检出率高于健康对照组[6]。Stepankova等进行的小鼠动物实验证明肠道细菌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有保护作用[7]。Chan等通过给载脂蛋白E基因祛除的小鼠喂饲高脂饮食12周,添加鼠李糖乳杆菌(Lgg)或替米沙坦(Tlm)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2种补充剂都改变了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比例,并显著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8]。此外,5种细菌(真细菌、厌氧菌、玫瑰红菌、示波螺旋菌和脱盐菌)已被证明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是有效的。相反,Kasahara等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区系的缺乏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增加[9]。此外,有研究表明Porphyromonasgingivalis(牙龈卟啉菌)和Aggregatibacteractinomycetemcomitans(放线菌)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有关[10-12]。总而言之,某些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促进疾病进展的新因素,对保护动脉粥样硬化发挥一定的作用,而部分肠道菌群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损害。三甲胺氮氧化物(TMAO)主要来源于左旋肉碱、卵磷脂、胆碱,TMAO被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成分。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生成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后者经门脉循环进入肝脏,并被肝黄素单氧化酶(Fmo3)氧化为TMAO[13-14]。Gregory等[15]通过移植C57BL/6J、TMAO高产菌群(动脉粥样硬化易感肠道菌群)和NZW/LacJ、TMAO低产菌群(无动脉粥样硬化趋势肠道菌群)到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的小鼠中,并且用抗生素抑制微生物生长,二者实验结果相比,移植动脉粥样硬化易感肠道菌群的小鼠表现为膳食依赖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Li等的一项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TMAO水平是短期(30天和6个月)和长期(7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16]。其他研究也强调TMAO参与了不同患者队列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17-19]。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TMAO是肠道菌群影响冠心病的重要机制的一部分,但肠道菌群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所涉及的详细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1.2高血压
在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约2.7亿,控制率仅为13.8%,高血压是促进卒中、冠心病以及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20]。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Yang等[21]的研究表明,在高血压大鼠模型和一组高血压患者中,发现微生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均降低,这表明高血压与肠道失调有关,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可能是未来高血压治疗的目标。同样,肠道微生物群在高血压形成中的重要性也从一项研究中得到证实,该研究表明,在高血压患者的粪便物质转移到小鼠后,无菌小鼠的血压升高[22]。亦有研究表明,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存在较多的机会致病群,包括克雷伯菌属、链球菌属和副结核杆菌属,这些分类群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23]。这些数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高血压的发展中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与其他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相比,更多的研究表明短链脂肪酸(SCFAs)在血压调节中的生理功能。肠道内的细菌通过膳食纤维的厌氧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通过与G蛋白偶联受体41(Gpr41)、G蛋白偶联受体43(GPR43)、G蛋白偶联受体109A(GPR109A)和血管嗅觉受体78(Olfr78)的结合,研究了多种生物学效应对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CVD、炎症和肠道内环境稳定的影响[24-25]。Pluznick等实验结果提示,Olfr78可能通过SCFAs介导高血压效应[26]。Pluznick又指出Gpr41和Olfr78在丙酸(一种短链脂肪酸)反应后对血压的调节作用是相反的,即SCFA的降压和降压作用分别是通过与Olfr78和Gpr41的结合介导[27]。总之,血压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丰富性和均匀度密切相关,短链脂肪酸(SCFAs)在血压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可能成为治疗高血压的潜在方法。
1.3心衰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虽然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可以延缓HF的进展,但短期和长期死亡率仍然很高[28-30]。近年来,我们对HF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对其认识从血液动力学变化到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转变,而肠道微生物群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对肠道菌群和HF之间联系的关注[31-32]。Pasini等[33]比较了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患者和健康人粪便中的细菌和真菌,结果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粪便中的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念珠菌、弯曲菌和志贺氏菌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78.3%的CHF患者肠道通透性升高,中度和重度CHF患者肠道通透性高于轻度CHF患者,右心房压与肠道通透性呈正相关。在另一个动物实验中[34],心衰豚鼠在压力超负荷下,10种粪便菌群的丰度发生了变化,这些数据表明心力衰竭可以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于是研究人员提出了“肠假说”,即心输出量减少,导致低灌注和胃肠道充血,可导致心衰患者肠缺血或水肿,从而肠道菌群的组成、肠道功能、形态和肠道通透性都发生了改变,继发性肠道细菌移位和循环内毒素水平升高加速了全身炎症反应,而激活的炎性细胞因子促进了心衰的发生[35]。此外,TMAO还与HF的发展和预后不良有关。研究表明,在数百名参与者参与的两项队列研究中,升高的TMAO水平不仅可以预测CHF患者的长期死亡风险[36],还可以预测急性心衰患者的长期死亡风险[37]。Organ等[38]在小鼠实验中,使用主动脉缩窄手术诱发HF,并发现在饲喂TMAO或胆碱饲料的小鼠中,HF的症状和体征比对照饮食的小鼠更严重。服用TMAO和胆碱的小鼠血浆TMAO水平升高,这是因为肠道微生物将胆碱转化为TMA。TMAO可促进左室扩张、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发展。但是,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TMAO通路,是否能降低HF患者的TMAO水平或减轻HF的症状,是否能长期改善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2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与肠道菌群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濡养全身,与肠道微生物参与机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一致。此外,中医学“脾”生理病理功能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一可能是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等产生的作用,即肠道菌群代谢营养功能正常,则脾胃能正常行使其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肠道微生态紊乱或其代谢异常则脾失健运,容易产生湿热、痰浊等邪实。调节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防治多种疾病,如冠心病、心衰、高血压及肥胖等,《灵枢》云:“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脾为之卫”;《金匮要略》中记载“脾旺不受邪”;又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说法,中医学认为脾气充盛,可拒邪于外或驱邪外出,可从脾胃调理五脏六腑而防治多种疾病,其机制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免疫防御的生理功能相契合[39]。故“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的研究有许多契合点。
3基于“心脾相关”与肠道菌群的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1 HRV理论分析
HRV分析是通过测量连续正常心动周期间的变化,从而反映心率变化,有时也称为心率波动或心率振荡,实际上就是对窦性心律不齐程度的一种新描述,反映了自主神经系统对窦房结功能的综合作用。
1.1 HRV产生机制及研究意义
HRV是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精细调节的结果,反映神经体液因素与窦房结相互作用的平衡关系。研究表明,心率受体内诸多因素的影响,且最终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健康机体在神经体液诸多因素的共同调节下,心率即使在静息状态下也非恒定的,而是有起伏的,当患某些疾病时,体液和神经系统的这种内在平衡调节机制会被打破,导致HRV降低。HRV信号中蕴含了有关心血管控制系统及体液调节等的大量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提取分析可以定量评估心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和均衡性及其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意义。HRV事实上反映窦性心率应该是PP间期,由于PP间期难于准确检测,且在一般情况下与RR间期相等,目前对HRV的分析均采用RR间期。HRV信号中蕴含了有关心血管控制系统及体液调节等的大量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提取可以定量评估心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和均衡性及其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意义〔3〕。
1.2 HRV的作用
HRV中包含着有关心血管调节的大量信息,可用于定量分析评估心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张力及两者的均衡性。临床研究〔4〕也证实了HRV降低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死亡危险的预测指标;HRV降低还是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的早期警告〔5〕。另也有研究表明〔6〕,体育锻炼可明显提高HRV,HRV与最大吸氧量之间呈显著性相关,表明运动员心脏自主神经的调节能力与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密切相关,提示HRV可作为运动员科学选材、功能评定的有效参考指标。
1.3 HRV的测定方法
HRV分析大体上分为线性和非线性分析法。其中线性分析法又可分为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和时频分析法等,而非线性分析法又可分为散点图法、非线性参数估算法、非线性预测与建模法等〔7〕。
时域分析计算简单,指标意义直观,但灵敏度较低,不能直接反映交感神经活动和交感、迷走神经活动的均衡性。频域分析是将复杂的心理波动信号分解为不同能量的各种周期波动成分,有快速傅立叶变换和自回归模型两种谱估计法〔8〕。
也有许多学者应用非线性系统理论对心脏活动中的非线性现象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也是当前研究重点领域。HRV的散点图法,即Lorenz散点图或Poincare图是以相邻心拍中前一心拍的心率值为横坐标,以后一心拍的心率值为纵坐标绘制所得,其形状反映瞬间心率曲线的特征。非线性预测利用观测的数据通过空间重构的方法,反演观测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演化方程,或是利用观测数据建立非线性模型,然后利用演化方程或模型作预测〔9〕。因此,HRV可用于评估自主神经功能、辅助预测心源性猝死、评估与自主神经有关疾病的自主神经病变程度和发展趋势,对心肌梗死病人作危险分级,评价糖尿病的严重程度等做出合理的评价。也有研究显示,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防治过程中,HRV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有效地检测方法,为心血管病患者健身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 HRV与心血管疾病
2.1 HRV与运动猝死
另据文献资料报道〔10〕,绝大多数的运动猝死系心脏性猝死。而心脏性猝死中又以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炎最为常见。冠心病患者运动时,心肌需氧量增加,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较易导致血管痉挛,心肌缺血,从而引起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大量临床观察也表明,HRV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优于其他无创性检查,可作为恶性心脏病的独立预测因子。HRV的降低也是预测心脏病人猝死的独立危险因子〔11〕,且国内外很多研究证实HRV是预测心肌梗死后心源性猝死最有价值的独立因素。冯岱雅等〔12〕对人力离心机锻炼的心率变异谱分析结果显示人力离心机锻炼使受试者的心迷走神经活动增加、心血管交感神经活动减少。
也有研究发现,特发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前会有HRV降低和心率加快等变化〔13〕。近期研究还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缺血时,HRV会发生无法预计的改变,这种反应性的变化才能真正预测致死性心律失常,而基础条件下的心率变异值并无这种预测作用〔14〕。还有学者曾报道,压力反射性心迷走神经激活时心率变异谱的高频率功率反而降低的分离现象,他们用心副交感饱含使呼吸调制作用减轻来解释,故高频功率的大小与心迷走紧张度之间似无直接联系。
2.2 HRV与冠心病
依靠HRV指标的变化来判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预后恢复等具有重要价值。临床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发生后11 d内,HRV24 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为2 ms者1年以后的死亡率是正常RR间期标准差为100 ms患者的5.3倍〔15〕。一般认为,HRV降低,对溶栓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评估比近期预后更有现实意义。冠心病患者往往还伴有迷走神经功能减低,HRV降低,且HRV降低程度可能与冠状动脉的损伤程度有关。临床上通过对系列冠状动脉造影显示,HRV降低的程度可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快慢;既往动物试验研究也表明,快速心率也意味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速度加快。心率和HRV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影响机制可能是心率的改变会影响心肌冠状动脉血流分布,进而影响冠状动脉损害进程〔16〕。已有资料证实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机体的自主神经受到损害,以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为主要表现。往往由于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之间的平衡失调,表现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迷走神经功能受到抑制,故而24 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等值缩小,易促发室性早搏的发生〔17〕。HRV检测时域指标中的24 h正常心动周期RR间期标准差主要反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总的张力大小,全程相邻窦性心搏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相邻窦性心搏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百分数主要反映迷走神经张力,而每5 min窦性心搏间期平均值标准差主要评价交感神经张力。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导致HRV降低,而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使HRV增高。在急性心肌梗死时,HRV将明显降低,是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而造成交感神经兴奋的原因是由于心肌梗死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心肌交感神经脊髓反射增加。另外,由于心肌缺血、坏死直接损伤梗死区化学性和机械性感受器,释放化学因子,提高了交感神经反射效应〔18,19〕。国外有些学者研究〔20〕报道冠心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24 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极低频功率和低频功率降低。陈莉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RV的研究发现老年冠心病组中室性早搏Lown分级Ⅲ级及以上的患者24 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较低,这提示恶性心律失常与心脏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21〕。
2.3 HRV与心力衰竭
心率衰竭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将会受到损害,出现HRV降低。HRV变化可反映心功能受损的严重性〔22〕。HRV的时域指标,比如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随着左室功能的减退而下降,但对HRV下降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亡危险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各类研究结果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其本身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不是很高,致使研究结果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HRV指标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无相关性,而也有一些研究却显示HRV的降低是一个非常灵敏的预测指标。实验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进行性心力衰竭的死亡有预测价值,而对心力衰竭患者猝死的预测作用不是很明显〔23〕。
2.4 HRV与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其最终目的是降低病人的心血管危险,全面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4〕。自主神经失调在高血压早期已出现,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存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和迷走神经张力降低〔25,26〕。交感神经对血管的支配是血压神经调节的基础,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程度与血压的升高相平行,同时亦可造成靶器官的损害,24 h内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24 h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等代表心率总变异程度,全程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24 h内相邻2个正常心动周期差值>50 ms个数所占的百分比主要反映迷走神经活性。大量研究证明,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HRV降低,心脏自主神经调节中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而迷走神经张力减低〔27〕。白梅等应用心率变异法测定了119例高血压患者的HRV指标,并进行为期17个月的随访,其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的情况,包括病死、梗死和心力衰竭组HRV比非事件组显著降低,HRV减低的阳性率显著增高,最快心率与最慢心率的差值缩小,尤其以病死组最为明显〔28〕。
3 运动疗法对心血管疾病HRV变化的影响
运动疗法是一项理想的康复心脏神经功能的非药物疗法,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运动量,加强指导和监护。运动时可改善患者呼吸活动,提高气体交换和摄氧、供氧能力,改善血液黏度和微循环,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肌细胞的供氧,增强存活心肌的收缩力,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运动疗法是一项综合疗法的有氧运动,从心理效应上运动可消除迷走神经紧张;从对机体的物理作用来看,运动又可调节心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性,使心率变异性指标一定程度地增高〔29,30〕。
3.1 有氧运动疗法对心血管病患者HRV的影响
有氧运动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射血分数,使心脏每搏量增加,安静和亚极量运动时降低心率,从而降低心肌耗氧,提高机体氧利用率。小剂量运动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动,改善心脏有氧运动。郁水华〔31〕对老年卧床患者HRV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出治疗组给予有氧运动疗法治疗20 w后,患者HRV指标24 h内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全程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24 h内相邻两个正常心动周期差值、24 h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和高频功率等有明显改善。提示有氧运动疗法能提高老年卧床患者的HRV,尤其是提高患者迷走神经的功能活动,并可能改善其预后,其机制可能与它作用于神经的某些兴奋点或兴奋系统有关,定位、定量的兴奋或刺激在临床上很有现实意义。
3.2 太极拳疗法对心血管疾病HRV的影响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日益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在国内从16世纪以来即广泛流传于民间,用于养生、防病和健身。在上个世纪末孙绪生等〔32〕应用HRV分析,初步探讨了简化太极拳对自主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神经活性的影响。他们从卧位心率变异性指标值来看,在进行长时间的太极拳锻炼后24 h正常心动周期RR间期的标准差逐渐延长,这一结果说明运动后太极拳锻炼者自主神经系统中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提示起到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特别是增强迷走神经活动的作用〔33〕。同时为增强迷走神经活动,太极拳练习时间至少应当坚持10 min以上,而且在采用HRV评定太极拳对自主神经系统影响时,以全部窦性心搏期间的标准差指标的变化最为明显。
3.3 抗阻疗法对心血管疾病HRV的影响
适当的抗阻运动不仅能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心脏功能,还可能使心脏电活动较快地稳定,从而减少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王怀新等〔34〕的研究也显示抗阻训练后,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指标,即24 h连续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两个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百分数及高频功率明显增加,由此可以肯定运动锻炼后交感神经活动下降,而迷走神经的功能得以恢复。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过程中,HRV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有效的检测和防治方法,而且还有些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家族史的遗传性状,比如具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中年健康子代在出现冠心病之前已存HRV异常,应当注意观察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尤其是在早期发现的HRV异常患者应当应用一些提高HRV作用的药物,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事件发生机率。
参考文献
1 王煜,李轶炜,邓 洁.心率变异分析与心血管疾病〔J〕.医学研究杂志,2008;37(2):113.
2 乔玉成.健身运动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疾病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836.
3 柴继红,吴水才,白燕萍,等.心率变异性分析法的现状与展望〔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4;8(1):537.
4 黄建华,王 健.运动与心率变异研究进展〔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02):11822.
5 高炳宏,陈佩杰,李之俊.运动与心率变异性〔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2(5):4902.
6 赵敬国,冯玉娟,朱玉珍,等.优秀散打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4):1213.
7 朱家富,杨 浩.心率变异信号的相关维数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7):502.
8 钟运健,吴纪饶,郑松波.心率变异性在健康人群及其在体育运动中应用的研究概况〔J〕.四川体育科学,2004;2(1):479.
9 Sandercock GR,Bromley PD,Brodie DA.Effects of exercise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inferencesfrom meta analysi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5;(3) :4339.
10 陈志云,袁华萍,麻新梅,等.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病案,2004;5(6):467.
11 谢红.运动训练对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6;26(9):313.
12 冯岱雅,孙喜庆,王守岩,等.人力离心机锻炼的心率变异性谱分析〔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0;11(4):250.
13 Shusterman V,Aysin B,Weiss R,et al.Dynamics of lowfrequency RR interval oscillations preceding spontaneou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J〕. Am Heart J,2000;139: 12633.
14 Stiedl O,Meyer M,Jahn O,et al.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 receptor Ⅰ and central heart rate regulation in mice during expression of conditioned fear〔J〕.J Pharmacol Exp Ther,2005;312(3):90516.
15 钟运健.心率变异性(HRV)在运动性疲劳诊断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16 Tulppo MP,Shoemaker JK,Tutungi E,et al.Feedback effects of circulating norepinephrine on sympathetic outflow among healthy subjects〔J〕. Am J Physiol,2005;288: H7105.
17 盛伟.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4;15(2):868.
18 吴 伟.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临床意义〔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5;14(6):433.
19 闵金婵.男子青少年运动员心率拐点与心率变异阈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368.
20 Huang J,Guan H,Booze RM,et al.Estrogen regulates neprilysin activity in rat brain〔J〕.Neurosci Lett,2004;367(1):857.
21 陈 莉.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临床意义〔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5;14(4):2713.
22 Sandercock GR,Bromley PD,Brodie DA.Effects of exercise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inferencesfrom meta analysi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5;(3) :4339.
23 Perkiomaki JS,Makikallio TH,Huikuri HV.Fractal andcomplexity measure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J〕.Clin Exp Hypertens,2005;27:14958.
24 范金茂,郭晓林,陈茂玉,等.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与心率变异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0):12401.
25 Xu XH,Xie ZX,Chen LC,et al.A computerized system for analyzing chaotic characteristics of HPS〔J〕.Chin J Biomed Eng,1997;7:8.
26 Barbosa FJ,Barbosa PRB,Cordovil I.Autonomic modulation of the heart in systemic arterial hypertension〔J〕.Arq Bras Cardiol,2002;78:18195.
27 郭晓英,王月香.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研究〔J〕.实用全科医学,2005;3(5):427.
28 万凤福,刘传垠,王雪樵,等.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04) :51820.
29 徐鸿华.运动疗法对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9):5589.
30 胡江亭,张蕴琨.运动、C反应蛋白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19(3):3747.
31 郁水华,王 雁.有氧运动疗法对老年卧床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5):3612.
【摘 要】当前我国医疗事业已经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同时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中药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应用的成熟性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循证医学也开始应用在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其体现出了非常大的优势。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中药;心血管疾病;优势;评述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它成为了非传染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所以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成为了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1]。中医药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其体现出了更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医疗法当中更加重视的是整体,在治疗方法上更加的简便,所以其在治疗的过程中也显示出了非常显著的优势。
1 中医疗法治未病的特色优势
中医药工作者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中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很好的降低患者死亡的风险,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传统药方当中含有当归、桃仁、红花等,这种药方一般是治疗胸中瘀血和胸痛等症状,它可以起到很好的活血化瘀的作用,同时对通脉而言也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在当今的发展中,通常会将其应用于类风湿性心脏病或者是心绞痛的治疗当中,很多名老中医在药物当中加入了赤芍和川贝,制成了新的药物,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2 整体观念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一些优势
医学界的大量研究显示,中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着非常好的药理作用,它能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价值,相比之下,西药的药理作用就不是很高,所以如果从单一的药理作用而言,中医是比不上西医的,但是中药具有非常强的综合优势,比如丹参,它直接作用于心经和肝经,所以在祛瘀止痛方面能够发挥出非常大的优势,丹参中含有丹参酮和丹酚酸等多种物质,丹参酮是一种脂溶性非常好的药物成分,所以其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其可以很好的改善心肌缺血现象,同时对人体内的心肌细胞也能体现出非常好的作用,对脂质代谢有着非常好的改善作用,并且会降低心肌细胞的损坏程度,对血小板的增加和凝聚有着独到的作用,此外它还能改善人体的代谢机能。
在临床当中,使用西医的熏蒸疗法无法对患者预后的一些不适症状予以改善,虽然其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出非常大的优势,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患者的生活品质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完善。在使用西药治疗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可以达到正常的水平,但是药物在应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患者会出现头晕和心悸等症状,这样就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如果使用中药就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些不适的症状,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以体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3 辨证施治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优势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在近代心血管病学的相关学科中经过现代医学的融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其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充分的体现出了其应有的价值,在长期的临床当中,也有很多医生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以心肌梗死为例,一些医生比较擅长使用补气活血的药丸以养阴。而还有一些中医在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推崇扶阳疗法。无论哪种治疗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其重点都主要集中在了攻瘀,同时还要将通和补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各种症状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些研究结果和学术理论也为心血管疾病的辨证施治提供了更多治疗的手段和途径,促进了其自身的健康发展。
4 中医学疗法简便廉价的临床特色优势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中医药疗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在治疗的过程中非常的简单、便捷,价格也不是很高。在很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中医药疗法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预防和治疗方式。
5 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重症方面的特色优势
近年来,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等成为治疗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剂。与此同时,医疗专家组还研发出如参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多种治疗心血管疾病静脉制剂,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领域。据北京地区心肌梗死协作组调查显示,静脉滴注中药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的死亡率贡献突出,进而印证了1988 年在上海的心肌梗死临床的调查结果,中药注射液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近期调查分析显示,中药静脉制剂在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作用,患者医疗费用低于同期同一地区的西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死亡率低于美国达特茅斯医学院统计的18%。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在医疗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客观的成就,但是大多为相同水平,对重点、难点的攻坚无突破性进展,缺乏理论研究。
6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