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1: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开设焊接专业英语的意义
作为焊接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事现场的一线作业,而焊接专业技术也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的更新,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来讲,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因此,开设焊接专业英语已是大势所趋。
二、焊接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焊接专业英语是本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重点是让学生对专业术语能看懂能翻译等。该课程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传统的焊接英语教学存在很多弊端:(1)重视不够,在进行教学计划编制的时候使其成为了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2)教学模式欠佳。焊接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传统的教授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体现本门课程的实用性。(3)实践环节跟不上。焊接专业英语由于其课程本身的特点很难实现工学结合,做学合一。在实践环节上节本处于脱节状态。(4)考核方式单一。焊接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开卷考试或者考察方式,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更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主要应构建:以工作过程所需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以情景教学为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式,已真实职业情景为代表的教学环节三部分。按照这个内容,焊接专业英语就需要以焊接专业知识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以最新的专业技能知识为依据,进行英语基础语言的应用性练习和专业英语的实践性应用进行融合,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此课程具有以下特点:教学内容的新颖化。教学目标的设置主要是要是以“能力为本、够用为度”,强调专业知识与职业需求能力的匹配,焊接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就重在与其职业能力相对应的培养,突出岗位实用性。
四、实现途径
1、引起重视。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高度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重要性,分配一定量的课时数,保证学生在现有的学时下初步掌握焊接英语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在授课时也应将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其职业生涯联系起来并实施。
2、改变教学模式,加入相适应的实践环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块,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以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把真实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项目,在具体教学中穿插口语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教学环节可采用授课教师将英文任务书提前准备并印发给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书中的项目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能完成项目首先必须能阅读并翻译教师提供的任务书,进而完成教师所分配的焊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和检测了学生本阶段的理论学习成果外还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现了相对应的焊接技能的训练。
3、考核方式多样化。为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在编制情境学习要求时就明确具体考核的标准。课程考核主要以学习过程考核为主,贯穿情境教学的全过程。在每一个工作任务完成后对学生的英语版任务书的翻译、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最后总结的专业英文知识点进行点评并反馈,将本学期所有的任务的累积成绩进行加权作为该学生焊接专业英语课程学习的最后成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结束语
与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教学模式相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焊接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有许多的创新点。首先,它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工作过程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核心教学内容,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其次,一学生为主体,避免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依托实际工作任务进行专业知识以及基础英语语法的训练,突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实践环节的实施;最后,使用过程考核的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考核更加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编号XJK016CZY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以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为例,论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开发方法、实施思路以及成效。
一、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行业背景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集团企业办学,所属三一集团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该专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学院所属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按照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来进行人才培养。
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经过七年高职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在专业建设和改革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该专业在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德国、加拿大等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创新专业建设思路,坚持服务就业的宗旨,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1.企业调研确定专业方向和就业岗位
学院寒暑假组织骨干教师形成调研团队,通过走访、座谈、问卷以及研讨会议等方式,对专业服务面向的部门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做好专业技术定位,熟悉企业一线人才需求,做好培养规格定位,最后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表1是通过调研得到的专业技术定位和毕业生就业面向的岗位。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热爱企业文化,掌握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使用各种装配工具,运用工程机械通用装配技术及产品调试工艺方法,从事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下线检测及设备维修、生产组织与管理,且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在专业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思想,结合加拿大DACUM课程开发形式,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形成“1235”的专业课程体系。即围绕1个目的:培养企业招聘不到的;执行2个标准:专业技能鉴定标准和企业作业标准;完成3个转换:职业领域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面向5大岗位:装配钳工、维修钳工、下线检测、调试以及班组管理。
4.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
装配与调试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按照岗位群工作典型工作课程设置情境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采用三种方法,完成三个转换。
第一个转换:从实际工作到典型工作的转换。按照生产流程,将实际工作中各关联任务所需要的技能进行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完成这些典型工作即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要求。课程开发要对职业岗位群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分析,按照工作生产流程的顺序,将关联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合并重组,开发出典型工作作为课程开发的原始素材。所选典型工作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综合性、复杂性,源于工作现场却又高于实际工作,它是实际工作向一体化课程转换的桥梁,从而解决了一体化课程的来源问题。
依靠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要素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形成岗位群工作分析表,详见表2。重点明确专业面向的核心工作岗位和所需要的核心职业技能。
第二个转换:典型工作到课程的转换。按照从低端简单典型工作到高端复杂典型工作的顺序,完成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与排序,体现单一到综合的能力形成规律。归纳总结每个典型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素养,是完成典型工作向课程转换的基础。教学内容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以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的知识点为依据,将各知识点串联后形成以完成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知识系统,其内部遵循工程机械产品装配与调试工位流转的流程,课程结构采用项目式教学。课程中的实践部分根据工作的需要设计,既有真实的职业特征,又有系统性的、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知识重构;课程与课程间能力的培养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递进性,同时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形成一整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详见表3。
第三个转换:从课程到学习情境转换。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学习情境中的基本单元是以完成某一任务设计的,将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需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就构成了课程中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来实施。学习目标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主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情境为导向。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施
1.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均采用创设学习情境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学习情境肩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使命。学习情境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目标,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
2.课程教学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迁移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结合企业与学院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开发,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形成以完成专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独立获取资讯,分组制订计划,进行决策,并予以实施;教师参与学生互动,对学生整个过程进行引导,实施后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系统。
3.教学保障
(1)硬件条件。校内上课地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外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的资源优势,实施车间生产线式教学。
(2)软件条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并且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在行动导向教学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本专业以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依托集团公司平台,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
(3)教材编写。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均采用自编方式,体现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4)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通过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主讲讲师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加强教学沟通和反馈。
四、课程质量评价与反馈
1.教学评价
课程质量评价是通过收集教学系统各个方面的信息,并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及其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过程。本专业课程质量评价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别是学生评教、学习收获评价、行为变化评价和产生的效果。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为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2.分析反馈
根据企业对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反馈,总结课程体系的缺点与不足,动态跟踪企I人才需求情况,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实时优化调整,使该专业建设始终与企业发展同步,以达到学生、家长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最大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军利.浅析高职模具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2]章慧云,黄晓伟,章建群等.试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发[J].教育学术月刊,2011(4).
[作者简介]李刚(1963-),男,河北献县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汽车运用工程系汽车贸易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贸易和工商企业管理。(湖北 武汉 430205)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项目化、模块化课程改革研究”子课题“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结构”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B32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30-03
学习领域来源于典型工作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某个职业可能包括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相应的学习领域。所以,某个职业对应的学习领域有若干个,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综合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学习领域模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统一。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打破按学科边界设置课程的传统技术路径,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课程,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重视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关注学生通过实践或行动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表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行动的自主性学习为主;学生全面参与信息收集、计划制订、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结果等教学全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的特点。下面通过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设计的分析,浅析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的方法和过程。
一、课程设计的步骤
(一)企业调研
为了更好地完成企业调研,邀请了十多位汽车企业的专家,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按照专家座谈会一典型工作任务一学习情境的工作程序,邀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参与,广泛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其对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专业技能要求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征求专家意见,结合专家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
(二)职业描述
在专家座谈会中首先介绍背景、目的、方法和基本指导思想;明确基本概念后,请专家描述职业发展阶段,典型工作任务等;举出从初学者到专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最多5个),每个阶段请专家举出3~4个有代表性的任务;确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汇总成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汽车销售顾问职业是汽车技术服务领域的一个技术类职业,其职业活动特征体现在以下核心区域:汽车销售顾问在汽车技术服务行业如整车销售企业、汽车配件销售企业从事汽车产品销售工作。除为客户提品技术咨询外,汽车产品的销售成为其专业工作重点。在分析和认同自己职业的基础上,汽车销售顾问在其工作领域作出符合专业要求以及可信的决策,向上级和顾客阐述工作计划选择和方法选择,这都属于汽车销售顾问的任务要点。同时,汽车销售顾问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保的不同要求以及由此引起的对职业行动的要求,在对工作任务进行整体性观察并在完整的工作过程背景下对其进行组织。汽车销售顾问将广泛的汽车销售技术专业知识和经验性知识与具体的工作过程相联系,并对工作的计划和实施进行反思应用,以完成职业任务。这些必须根据顾客的愿望、重要的企业经济标准以及有关规定实现最优化,同时考虑对自身职业行动不同专业的、社会的和生态的要求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主要包括确定工作及工作领域,确定若干学习领域、教学项目或学习情景等环节。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及过程的设计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合上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能反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行业职业特征的教学模块。如“汽车及配件营销”课程设计,见表1。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首先,依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的实际工作流程,结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安排教学内容,将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按照教学需要分解成若干模块;其次,对每一教学模块本着突出学生对技术应用能力掌握的原则,以实践教学为主,将课程的基本理论按照模块教学的需要进行重构,不追求理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理论知识讲授的系统性;最后,对模块中反映职业特征的要素进行分析提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重组。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项目来源于汽车销售的实际工作任务,教学过程包括项目导人、项目剖析、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验收、项目评价六个步骤。与行动导向的六步教学法相对应,使学生在做中学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项目导入。是指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以够用为度,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能够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专业课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合理设计实验、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首先明确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任务”的各项知识。然后确定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任务”知识内容。
2.项目剖析。是指学生依据任务要求,对具体工作情景进行分析,了解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操作要领。先根据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情景,引出问题。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或操作)。如情景:一对年轻夫妇带了一个3岁小孩来4S店看车。活动过程:模拟汽车销售面谈全过程,包括顾客接洽、需求分析、车辆介绍与推荐和顾客异议处理等。活动要求:风采展示,亲和力,商务礼仪,语言表达,需求分析,产品推介异议处理。
3.项目策划。是指学生根据给定的工作任务,独立制订完成“任务”的工作计划和方案。确定工作步骤,填写设备、资料、工具、材料、资金预算计划单(工作页);填写检查计划表(工作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独立计划、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4.项目实施。是指学生实施完成“任务”的工作计划和方案。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或理实一体化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
过观看实物、观摩工作过程,完成实训操作。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5.项目验收。是指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学生将实施结果以论文、报告、演讲、现场演示等形式汇报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首先由小组自己评价,检查工作过程是否满足要求,归纳质量控制点和技术要领,学生填写自评表(工作页)。然后教师对各组学生(或个人)的工作过程(或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下次工作过程要修正的内容,对同类型但在本次工作过程中还没有涉及的知识及技能进行拓展练习。
6.项目评价。指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精讲内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1.实证性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以讲故事、看录像等形式,生动、具体、简要地介绍某一方面的实例,说明某一观点、原理和方法。主要形式有两种:演绎法,首先讲清基本原理,然后以实例加以说明;归纳法,先举出实例,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总结出基本原理。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2.分析性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向学生提供能运用某部分知识进行深入剖析的案例,让他们根据案例的提问和角色的扮演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层分析,通过讨论、争论,阐明各自的观点及理由。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构进行总结,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评述,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研究企业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模拟性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工作内容的要求,学生充当各种角色,根据所提供的背景资料,利用模拟教学软件和情景再现,进行模拟性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运用模拟实践教学法,由教师事先设计好模拟项目的背景资料,交给各小组分别进行准备,并参加模拟实践活动,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判小组进行评定。模拟实践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实验室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目的是通过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小组集体活动中锻炼领导能力、协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各方面专业知识进行决策分析,巩固所学理论,激发学习兴趣。
4.调研性案例教学法。为配合某部分理论知识的运用,要求学生通过有目的的实地调查,取得所需要的资料,并整理成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找出实践中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根据讨论所得出的结论,写出调查报告,供有关部门参考。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及观察、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5.作业、考试改革。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强调师生的互动,采用理论与课内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考核方法采用学生考核量表,分阶段、按模块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考核,给出综合能力评定成绩。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在每个环节都能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合格率。如“汽车及配件营销”课程分为五个模块考核,各模块内容及权数,见表2。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现代技术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模拟教学软件仿真教学,对现实4S店营销环境进行全面仿真,创建与现实市场类似的环境,将学生置于一个竞争的环境之中进行营销运作,解决了情景化和交互性学习问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挑战意识、协作意识和成就意识。
课程设计的创新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N911-4
通信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如今即将步入4G时代,在网络通信为人们带来方便快捷、人性化服务的同时,社会对通信技术领域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市场饱和度的增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通信产业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尤其在无线通信、光通信、移动终端等业务领域尤为明显。中兴、华为等国内知名通信公司,纷纷在西安高新区布点,区内现已聚集的几百家通信企业。急需大批专业的通信产品应用部门的设备管理与维护、通信业务部门的营销、服务、管理及设备维护、通信网络和终端的维护与管理、通信产品测试、销售与售后服务与维修、通信工程公司的工程设计、施工及现场调试等方面的人才。
如今,我国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已形成了由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此外,还有相关通信专业培训机构的加入也更加丰富了培养机制。各个层次的院校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其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均有所不同,当前按照市场需求;应用型及实践型人才是目前社会最急需的。如何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出大量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通信技术人才,相关培养院校应当在其课程体系上依据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通信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1.1 通信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置原则
对于工作过程化的课程设置,首先应依据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确定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通过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把工作过程中复杂的工作内容结构化,以学生为主体,以从业者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素质为主要目标和要求,开发实践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进行教学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要求的“职业能力”本质上是知识、技能、方法、价值观的综合发展,体现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项要素。其课程标准应对相关“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具体描述,同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体现工学结合特征,强调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通过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并能拓展更加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1]。
1.2 通信技术专业岗位群分析
对于通信技术专业,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了解到,在通信行业的企业中,有很多岗位非常需要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岗位群分析如表1所示:
主要就业行业(企业) 主要就业岗位(群)
通信运营企业 电信营业员、用户通信终端维修员等
通信设备/产品制造企业 测试工程师、维护工程师等
通信工程及代维企业 安装调试工程师、维护工程师等
通信产品流通企业 市场营销工程师、售后工程师等
表1 通信技术专业岗位群分析
1.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信技术课程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1.3.1 通信终端生产与维修
主要有专用工具如手机综测仪等的使用;通信终端(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设备故障诊断;通信终端(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设备检测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使用测试仪器等专用仪器与工具的能力、诊断通信终端设备故障的能力、检测通信终端设备的能力以及维修通信终端设备的能力。
1.3.2 通信设备及产品的营销
主要有通信产品咨询;通信产品演示;各部门协调;客户销售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掌握通信产品的特点与用途的能力、熟练操作通信产品各项功能的能力、进行良好的计划、沟通的能力以及进行通信产品销售的能力[2]。
1.3.3 程控交换运行维护
主要有本局配置;开局出局配置;设备安装;设备维护;业务管理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配置程控交换机的能力、能安装维护程控交换设备的能力、管理程控交换业务的能力和撰写维护报告的能力。
1.3.4 传输设备维护
主要有传输设备工程安装;传输设备工程调试;传输网日常管理;业务配置与网络保护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安装调试传输设备的能力、进行传输网日常管理的能力、进行传输业务配置的能力和撰写维护报告的能力。
1.3.5 通信工程监理
主要有通信系统规划;通信设备安装指导;通信线缆铺设指导;监理报告撰写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熟悉电信工程实施规范的能力、指导通信设备的安装的能力、撰写工程报告的能力以及进行初步的工程概预算的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置
鉴于以上对于通信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的分析,主要对课程进行两个体系的设置:
2.1 通信技术专业通识课程体系
通过课程体系开发归纳、总结学生应具备的通用能力,形成了全面提升学生中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全面锻炼学生身心的通识课程体系。通识课程包括基础应用英语等18门课,通识课程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如图1所示)
图1 通识课程体系设置
2.2 通信技术专业
通信技术专业方向按照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形成了有利于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且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6门专业核心课程和12门专业支撑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3 通信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化课程的实现与评价
课程实施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环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以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课程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重视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上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涵盖专业能力要点,更应关注学生对工作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等职业素养要点,以及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点等诸多方面。
图3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4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设置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了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与知识体系,重视校企合作,很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良好对接,能够真正实现为社会培养专业通信技术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青泉.通信类高职新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8(02)
[2]徐献灵,李靖,李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24-0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应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以培养广告设计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按职业岗位中不同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整合,搭建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过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不是对原有学科体系开发的否定,而是依据就业需求、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来重新梳理我们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思路。本文探讨的广告设计专业仅指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所设置的广告设计专业。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专业发展至今,主要面向武汉地区,培养能在媒体、广告公司、图文设计公司、影楼、电商平台以及企事业单位等行业企业一线,从事创意、设计、制作等多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分析
为了适应市场和行业的岗位需求,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专业每年都进行专业的市场调研,对武汉及周边地区的视觉传达、广告、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各类设计企业及本专业的毕业生从业情况进行集中调研,明确广告设计专业的就业岗位、职业能力、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及时有效的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应对市场需求。考虑到近几年武汉异常火爆的婚庆市场,以及在全国范围迅速崛起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影楼和电商两个行业领域纳入调研范围,不难发现,这两个行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如:摄影、图片后期处理、网店装修美化等与广告设计专业结合紧密,人才需求量相当可观。
鉴于此,通过调研将本专业的就业岗位确立为:广告设计与制作(操作员、网络美工、设计师)、策划与推广(客服、策划、企业形象推广)、影像处理(摄影师、照片后期)等。围绕工作岗位,梳理典型工作任务有:图形图像处理、单页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页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策划等,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沟通表达能力,设计软件应用能力,编排印刷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策划、创意、文案撰写能力,艺术审美修养,协同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来看,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设计制作能力逐渐向设计创意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迁移。
通过对以上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梳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情况,从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武汉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面向企事业单位、广告公司、图文设计制作、电子商务平台、媒体、影楼等,适应于广告设计与制作、创意策划与推广、影像处理等领域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适用社会岗位的动手技能(能力),能进行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精设计、能制作,会策划、勇创新”的多层次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强调“高、职”特色,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实用性、技能性、实践性,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基于以上对于武汉地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调研分析,专业课程内容必须跟随市场的需求更新,课程体系的建构也应从市场、行业的实际岗位需要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出发。按照“精设计、能制作,会策划、勇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梳理,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整合,搭建“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三大学习环节,将工作过程导向这一主线贯穿于每个学习环节中的每个课程内容中,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予以组织实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基本符合企业工作的过程。
在“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中,本着与“市”俱进,“纳新去陈”的原则对本专业原有课程进行整体梳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情况,理论课程以“够用”为度进行精简,以培养职业素养为主,强调基础加运用;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将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实践课程中,优化整合原有实训课程,通过项目实训、设计比赛、毕业设计、工作室教学等形式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的积极性。
在本课程体系的“基础”环节中,打破传统单一课程设置方式,尝试整合重组。如:将构成类、绘画类、史论类课程进行精简整合,确立“造型基础”、“构成设计”课程,在“构成设计”课程中弱化三维立体构成,适当引入包装设计知识;将图形创意与图案课程整合为“图形语言与设计应用”课程,强调应用设计;同时在“基础”环节,纳入“字体设计”课程,整合“字体设计”和“POP广告”,强调字体的创新设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素养。
“技能”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设置课程有:PHOTOSHOP、CORELDRAW、广告设备实训(含排版输出软件、雕刻机使用)、摄影。这些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在学习中将真实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课程内容中,强调应用能力。如:针对影楼和电商岗位需求,PHOTOSHOP结合摄影课程,侧重图片的艺术化处理、图像后期美化,与淘宝美工、照片后期岗位零对接。
“学习领域”环节打破传统分科课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和任务的工作过程对传统课程进行梳理、归纳、整合、重构,创新性整合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图形图像处理、单页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页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策划等,并将这些工作任务转化为多个学习领域:单页设计与制作、招贴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站整体设计与制作、品牌形象策划与推广、毕业设计与展示推广、顶岗实习。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可以支撑一项或多项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循环往复的学习领域训练,在不同层面或不同领域教学中,贯穿“应用”这一主旨,融和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最终形成一个整体,体现职业能力系统化培养的特点。
三、依托企业,健全工作室制度,借助线上线下产学研创平台推进课程实施
在现有“广告设计实训中心”、“逗号工作室”、“雕刻打印制作中心”等实体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工作室制度。充分利用工作室与实训中心的资源,与雅士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武汉创智广告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亿彩科技有限公司等成立校企联盟,将全面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活动,提供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支持,依托公司项目,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在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等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创立“艺彩・原创”产品研发中心,并成立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线上线下的产学研创平台,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提供支撑。通过对“艺彩・原创”产品研发中心品牌形象的设计推广、研发中心系列产品的策划推广、摄影、照片后期、包装、网店装修设计、销售等一系列实际项目的训练,将“设计――制作――拍摄――宣传――展示――售卖”一系列的工作流程贯穿于整个学习领域,促进了课堂教学与市场的全面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激情。
通过毕业展览、以赛促学等形式推进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极大提升。在第七届教育部高职委艺术设计年会“优秀毕业设计奖”评选中学生毕业作品获银奖,在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上,学生作品以省一等奖选送全国参展,获教育部优秀美术作品二等奖,在中国权威设计网站――视觉中国举办的“2013 年艺术院校毕业展”活动中,学生毕业作品高居人气作品榜首。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门的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ADOBE中国认证设计师资格认证等,在训考结合、训赛结合过程中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标准。
从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的迹象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该课程体系从市场、行业的实际岗位需要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出发,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整合,搭建“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三大学习环节,将工作过程导向这一主线贯穿于每个学习环节中的每个课程内容中,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予以组织实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基本符合企业工作的过程,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Z].2006.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文[Z].2008.
【中图分类号】G712;TU-4
一、 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良好、职业道德高尚、酒店管理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较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学过程中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出发点,以前厅、餐饮、客房的优质服务能力和一线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为核心,成为酒店与餐饮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型酒店管理职业人才。
二、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校企共育”为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线,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重点,搭建基础教育、职业发展、道德养成三个平台。基础教育平台目的是打牢在校生理论知识基础。职业发展平台以校企合作为运行原则,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夯实学生的职业发展根基。道德养成平台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总体提升,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牢思想道德基础。
三、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设置以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能力来定,课程内容由行业专家来定,授课团队由教师与技师共同组成。培养形式注重工学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能够从事酒店接待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适应酒店国际化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四、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餐饮企业,星级饭店及涉外酒店等。主要从事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服务与管理方面工作。面临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服务员、领班、收银员、点菜师、企业营销人员、业务主管、职业经理人。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语言表达、应用文写作和人际交往的沟通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知识;具备外语应用知识;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管理与服务和调酒及茶艺、食品营养卫生等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酒店管理基础知识、酒店礼仪知识,具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有能力控制和解决酒店服务质量问题。
五、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并对核心课程进行了描述,具体课程情况见下表:
参考文献:
吴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
[1]陈健.高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05)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1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立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研究——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1JGA1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代洪丽,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财税金融系经济师、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农村金融、区域金融)、会计学,广西 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 G4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5-0112-0003
我国教育部 [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建设包含很多具体的内容,而教材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教材的改革始终贯穿于发展之中,这期间涌现了很多优秀教材,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粗编乱造的教材。据笔者调研发现,我国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已有教材存在的问题
1. 从来源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仿照会计本科专业教材,缺点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偏重理论轻实践;有的由原来中专会计专业的教材处理形成,对内容进行深化;还有的是由奋战在一线的专任教师依据教学经验编写而成;还有的是由出版社组织几个学校的教师在一起经过几次会议和讨论联合编写而成的。这些教材不能反映一线岗位对相应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学生毕业后往往感觉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比较少,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岗位需要,职业性不明显,不能满足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不利于培养职业型人才。
2. 同一门课程教材版本多,质量良莠不齐,不成体系。有些教材或者案例的编写都有严重错误或者纰漏。此外,高职院校在教材订购环节也存在问题。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会计系为例,订购教材的时候,各专任教师只以本门课为出发点,找适合自己教和适合学生学的教材,不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这就导致教材的选购很难保证课程体系设置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3. 教材内容与从业资格考试用书、ERP证书考试、全国高职组会计技能大赛比赛内容缺乏有效的衔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要想毕业以后从事会计工作,就必须通过考试的方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此外,为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要考取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比如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有《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而高职教材中几乎没有与这三门课程相配套的。学生既要学习教学大纲当中设置的课程又要自学或者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两者之间有很多重复的内容,致使“职证人才培养模式”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特别是2010年广西无纸化考试实行以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考证通过率再一次受到考验,同时也失去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特色。
(二)编写教材人员目的不纯、水平有限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以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会计电算化专业在该院是个热门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报考会计电算化专业。从2004年起的270人到2011年的400人,2012年预计招生人数也不会低于此。需求的不断扩大,再加上利益的驱使,许多出版社纷纷投入高职教材建设,市场上高职会计类教材层出不穷。而且最主要的是编写者编教材的目的也不够单纯。据笔者调查,绝大部分作者都不是从教学需要角度出发,而是为了晋升职称的需要而编写,而且作为出版社或者学校来讲,并未真正重视教材的编写,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到位,这导致编教材是个人晋升职称行为,在这种趋利因素影响下,教材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学校缺乏对教师参加教材编写的统筹、规划、组织和管理。在个别学校个别老师身上,甚至出现了教材编好以后都没有在课堂使用就无人问津了。从高职教材建设角度来讲,也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教学质量很难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目标决定了教材内容一定是具有可操作性的,适应实际需要的,但是真正在一线懂得实务的专家又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来编写教材。参编教材虽然是教师晋升职称的一个指标,但是不是主要考评指标,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都是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天天上课,而实地调研学习提高的机会很少,所以很多老师对参编教材不积极。具有丰富经验的实务专家和具有较强理论功底的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以上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亟须进行进一步改革,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适合会计电算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需要。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始终围绕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来编写教材
新的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并非不要知识而是按工作过程对知识进行重新排序。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
我认为体系的构建核心工作是把传统体系的多讲少练改为精讲多练为核心的体系。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开始了对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课程内容由原有的章节课程体系改为项目任务式的内容,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每个项目任务中。
1 专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1.1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增长空间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年工程产值总量由2005年的1.15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1万亿元,总体增长82.6%,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左右,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增长水平近3个百分点;总的来讲,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资源永续、业态常青的行业。而且在未来20年中,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其特点主要是:有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高强度的社会投入,高增长率以及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盈利水平。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1.2人才需求分析
按全国行业从业人数1200计算,受过系统教育的约占10%,主要集中在设计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层面,按照行业发展的需要,现在主要需求是有文化创意设计创作能力的设计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 专业建设基础
2.1专业现况
我校多年来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对建筑装饰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积极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途径,在国家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逐步形成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专业办学特色。
2.1_1教学改革
坚持走依托行业合作办学的改革创新之路,与牡丹江地区装饰集团长期合作,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创新上,取得较为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果,创新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即4学期在校学习,1学期进行单项基础技能实训,1学期到企业岗位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实训。构建了以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室内设计》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课程获得院级精品课程,创新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承担国家级教研课题3项,省级课题2项。主编教材5本,参编教材8本,50余篇。
2.1.2实训条件
打下了稳定的产学研、开放办学的基础和规模。校内实训基地初具规模,现有设施齐全CAD实验室、家具与装材料展室、室内设计实训室、装饰结构与构造样板间等实验室、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实训场,现有设备总值160万。与市内多家装饰工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4个。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创造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专业技能实训环境,基本保证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的教学的新职教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满足了学生技能实训需要。
2.1.3专兼职教学团队
师资力量不断壮大,骨干专业教师多数参加技术服务,都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有的在牡丹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担任专家理事,为专业建设和利用行业教学资源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聘请6名企业家和资深的室内建筑师与专业骨干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建筑师1名,助理讲师3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以上,院级名师1人,硕士1人。根据第5、6学期的实训课程安排,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1_4毕业生就业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显著了成效。
2.2办学特色
构建了以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对有设计天分的学生着重培养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对没有设计天分的学生着重培养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因材施教,瞄准岗位,互有兼顾。
3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
3.1总体目标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与牡丹江地区及省内知名的装饰集团合作,探讨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理事会及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对接,按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完善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
3.2具体目标
校企融合,共同参与,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室内装饰装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按照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式,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融入二级建造师、室内建筑师职业资格标准,导入黑龙江省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工艺标准和相关企业的标准,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开发完成8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或讲义;通过3年建设,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5门。
4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4.1推进校企对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跟踪装饰行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轨迹,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依托,通过企业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按照职业工作过程营造真实(仿真)的工作环境,加大工学结合的深度。在顶岗实训中注重过程管理,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其次加强组织纪律管理,要使学生牢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价;最后由学校和企业按教学和生产的双重标准对顶岗实训学生进行考核。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4.1.1专业带头人培养
聘请主持过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建筑装饰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在省内外装饰行业中有较高声誉的企业专家1人作为专业带头人;对现有专业带头人采用外派出国学习、培训和企业锻炼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
4.1.2骨干教师培养
确定4名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诚信育人,为人师表,具有5年以上高职高专教学经历,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引进2名骨干教师,根据骨干教师的岗位任职标准进行修改化培养。
4.1.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积极创造条件使青年老师下企业顶岗实践,丰富其企业工作经历,其中4位教师下企业半年,其他专任教师每年要有一个月下企业工作经历,直接主持或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不少于1项:专任老师积极考取注册室内设计师、注册建造师,使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老师总数的比例达到90%以上。
4.2转变培养方式,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
组建一支由职业教育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以室内装饰装修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分析为出发占,打破学科界限,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重新构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1.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为基础,打造一个立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将机械自动化专业课程按“一体化”课程组织模式为横向X坐标轴,以“任务式”学习情境为纵向Y坐标轴,安排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情境;以“开放式”的实训基地为Z向增长轴,通过课程与企业、行业结合,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社会服务。
(1)立体化教学观念包括: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与方法和教学关系立体化;
(2)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系统化、教学环境数字化和教学对象层次化。
(3)立体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自主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1)为落实教学目标全面化,设立培养目标,培养多能型的创新人才。
2)强化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立体化,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资源。
3)构建增强型的教学互动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4)设置课程内容要层次化,便于合理的组合教学内容。
5)教学方法多样化,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为主要目标,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
2.搭建立体化教学平台
(1)开发“一体化”课程模式:先确定机械自动化专业具体岗位的“工作过程”,然后确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整合成若干“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
(2)设计“任务式”学习情境:打破原有的教学内容,根据机械自动化专业的主要工作过程重构课程教学任务和内容,依据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按照基于系统化的工作要求,学习难度逐步递增,教师讲授逐步递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增强的原则对学习情境进行设计,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3)建立“开放式”实训基地:将机械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融入课程,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机械实训基地直接承担企业产品的加工项目,学生和教师共同参加生产,既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又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社交能力,多渠道的信息获取和开发实训项目,为教学、教育和教研开发提供实训场地。
3.为学生就业获得职业技能的通行证
依靠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加强职业能力考核评价工作。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监督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质量管理,课程的建设与实践问题银行,建设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课程体系。
4.建设师资队伍以保障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实施
树立立体化教学理念,对教师使用模式改革及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学教师使用机制整合,保证实训教学第一线有一批高职称、高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实训教学教师,使教师队伍整体能力提升。通过“双师在实现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为学生获得在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上双证取得了保证并获得了与之相适应的的能力。
5.建立立体化教学评价和反馈模式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经历了整个教学过程,最有权力评价教学质量。立体化教学评价和反馈模式提倡动态的多级评价模型,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教师、管理员和学生参与互动活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在本项目的研究初期要收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主要利用知名大学的图书馆资源和网络信息平台。
2.调研法
通过社会企业调研、抽样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分析机械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的企业及岗位,确定机械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机械自动化专业相应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水平及结构的要求。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个别访谈、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对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与改进。
3.行动研究法
根据职业能力需求,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参与对实训基地建设和实际行动建设立体化教学体系,对建设的立体化教学体系进行实践和实施。
管理不规范是目前中国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环境塑造的短板
设计环境是决定工业设计能力的很重要的基础,具体要素包括领导层的支持度、创新意识、组织的健全程度,管理的规范程度等,这些细分要素决定了工业设计是否具备良好的生存土壤,决定了一个企业、一个产业能否持续创新。从对中国笔记本电脑厂商的工业设计环境的调查来看,整体状况较为良好,大多数企业都表现出对工业设计的支持。但从调研结果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出的问题是管理制度的不规范,尤其是在对开发人员的激励制度建设方面,得分较低,为7.50分。很多企业反映出目前虽然有激励制度,但激励制度对设计人员的激励作用表现不明显,或者没有激励作用,这无疑会挫伤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不善利用外部力量级需求,采集手段比较单一,限制了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
资源整合能力是反映工业设计过程中需求采集以及整合内外部资源的综合能力,是工业设计创意的基础,以及利用外部资源,借力发力的快速创新的关键。从调研数据来看,中国笔记本电脑厂商在工业设计中需求采集来源都比较广泛,也比较成熟,一般会有专人负责并且具有固定的需求信息采集渠道。在外部资源利用方面,如外部设计机构的合作方面,大部分也都具有稳定和长期的合作机构,能够将部分设计工作有效地外包出去,从而提高设计效率,但有很多厂商没有利用外部合作资源或者没有固定的合作,借力不够,总体得分在资源整合方面最低,只有6.5分。其次,笔记本电脑厂商表现出来的主要的短板是需求采集手段比较单一,定期的客户沟通和内部销售部门提供等比较普遍,而依赖互联网手段采集较少,也有一些企业采集方式不固定,信息来源比较散,尚未形成模式。
人员、培养机制及资金的缺乏是中国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要素投入方面的突出问题
投入是产出的前提,在环境和资源都就绪的前提下,充分的要素投入是取得良好产出的关键。此次中国笔记本电脑竞争力状况评价,主要从投入工业设计人员的数量、设计人员薪水、培训费用的支出、设计必须的软硬件装备、工作场所、生产资源投入(如测试环境和材料等)、资金投入等方面考察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对要素的投入情况。
从采集数据的得分情况看,目前中国笔记本电脑产业工业设计的要素投入存在较多的问题,设计人力资源数量、培训、资金等方面问题最为突出,得分分别为:4.61分、4.93分、5.14分。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虽然得到领导的相对重视,但实际的投入与重视程度还不成比例。这也反映出很多企业急功近利,过分关注工业制造技术,而忽视了长期发展的根本――设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