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1: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1)

对于农村小学而言,音乐学科也列为“小三门”,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状:专职音乐教师配备数量与学校现状不符,配额远远不足;由于对音乐学科的不重视,音乐教师素质停滞不前;音乐教师因学校的教师队伍比较薄弱的原因,不得不变得一师兼多职,音乐老师兼职语数外的现象此起彼伏……音乐教师正逐渐丧失着以音乐育人的使命,学生成为“虚假”的主题。

“艺术素养监测”这一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项目的到来,让“小三门”之一的音乐学科教师如沐春风,焕发生机。她们开始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1.审视自身,重新准确定位

音乐教师在独立的音乐课堂中,扮演的是体验音乐的引领者,而绝非书面知识的灌输者。随着农村小学对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音乐教学所需的教学设施日渐完善,作为农村孩子的音乐引领者,我们教育孩子的不仅仅是歌声,也不仅仅是分析音乐,最重要的是找回音乐课堂最初的也是最核心的定位:以音乐育人。

2.明确音乐素养测试内容,充实课堂教学

在农村小学的音乐学科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了避免出现音乐课被其他科目挤占,教学任务完不成的尴尬局面,众多的农村小学音乐课题出现这样一个失衡的现象:音乐教师更加侧重于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而经常性疏忽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农村孩子即使上了音乐课,却还是不会识谱,还是五音不全,音乐科目的学习不是全班性的学习,而是个别学生的爱好课……而事实上,音乐素养测试的内容,要求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两个方面双向提升,作为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我们在执行艺术素养测试的同时,实际上重视了音乐感知能力教学的教学空间,使得音乐课堂教学更加充实和全面。

3.及时自我充电,更好地帮助学生

学生音乐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其音乐课堂上的引领者的影响。作为农村小学的教师,我们更应该明白自身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力。曾获得全国首届新课程小学优秀课例评选一等奖的温州市教坛新秀陈怡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她执教的《赛马》中,从给学生介绍二胡的演奏技法、到揭题、再到模仿演奏体会作曲家思想等多处留白,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艺术知识体验。再如瓯海区燎原小学林佳佳老师执教的《小星星的变奏》一课,学生在仅有的40分钟课堂中,既扎实掌握了两个声部旋律、节奏和配合,还欣赏到了音乐引领者林老师娴熟的钢琴技艺……作为学生而言,他们的收获往往比其他农村小学的学生多得多。全身心教育学生自己所拥有的已经远远不够,要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我们农村音乐老师更应该及时充电,时刻保持学习状态,这样才能慢慢缩小与城市间学生的音乐素养差距。

二、学生层面

随着素质教育方针的实施,艺术素养测试结果将分别作为小学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艺术评价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作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篇(2)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已经不同于过去,而学校也不应该拘泥于传统模式的教学,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大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力度,开发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接轨,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加重。中学生大多都专注于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要学科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凸显,部分中学生专业技能不多,其他综合素质含量不高,音乐作为一门娱乐性、专业性强的学科,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下往往被忽视,音方逃要从基础做起,但由于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导致课程安排一周一节,或者两周一节,甚至有些主科老师为了增加本课程的学习时间,常借故占用音乐课程,导致学生上音乐课的时间屈指可数,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不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提高。

二、加强中学生音乐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必要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逐步提高,音乐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音乐素养也逐步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诸多竞赛和诸多评比都被纳入其中,加强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可以有效地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2.平衡中学生学习的不良情绪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利用人声和乐器的发声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音乐演奏中往往有激昂、悲伤、舒缓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盛行的心理情绪治疗方法中,音乐疗法十分火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将音乐融入医学和心理研究进行治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修养在正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音乐的体验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陶冶情操。在中学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课程的合理安排可以有效地舒缓学生的压力,从宏观上说,它通过干预学生心理,通过聆听音乐,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课余时间播放音乐,学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放松情绪,通过激昂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1.将音乐教学融入人文底蕴

要提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必须正视音乐教学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将音乐教学融入人文底蕴,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必须要付诸实际,做出一定的行为。要合理设置学校的音乐教学课程,加大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力度,并且设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任何教师都不得随意增减或者占用音乐课程,保证学生每周得到一定的音乐教育。学校要鼓励学生多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加强自身的人文底蕴,通过自主举办音乐竞赛,鼓励学生多参加音乐活动,在音乐竞赛的过程中不断与他人和自身进行比较,在竞争中提升自己。另外还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纳入学生的中考成绩中,适当加入综合素质评分,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

2.正确把握音乐学科的课程特点

初中生的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的教学,音乐是一门系统化、专业性强的学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成功的,音乐教学包括许多方面,从最基础的看谱识曲到合唱训练,都需要具备音乐素养的综合能力,由于中学课程时间的局限性,针对中学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中学音乐的教学往往都集中在音乐赏析和歌唱训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两点,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而盲目追求对音乐教学的深化,在音乐基础没有打好的情况下给学生灌输高深的乐理知识,这样会适得其反,无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不难看出,在学生素养的培养中要正确把握中学音乐学科的课程特点,加强基础性教学,逐步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由于音乐学科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学校缺乏音乐教师资源,往往利用其他老师的课余时间兼职给学生进行音乐教学,但是兼职老师的音乐素养不够高,理论知识不够充分,无法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音乐知识,在大多数音乐课堂教学中都是照搬书上的内容,学生不能及时理解,使学生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无法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影响了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是促进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篇(3)

“国培计划”的全称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此项目是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提出并实施,意在通过短期集中模式培训形成跨省域的学习共同体,以此培养区域专业学科带头人,有效发挥“种子”作用,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中,针对小学音乐学科的培训共包含“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训”和“中西部置换脱产研修”三个项目,其整体培训目标都是为帮助不同地区地域的小学音乐骨干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研能力而制定。然而,不同项目的参训群体具有城乡差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知识储备和教学需求等方面,在培训的具体内容上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因此,本文主要以“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参训教师自身情况和需求出发,探讨培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以及课程设置的措施方法。

一、全面解析“国培计划”课程标准内容

培训课程是整个培训项目的核心内容,是确保培训成效的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更是建立承办培训单位良好口碑的有力保障。正是基于其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2012年特别制定了《“国培计划”课程标准》,以此进一步规范“国培计划”的项目管理,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培训质量。《课程标准》以学科发展为前提,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三方面对培训单位提出指导性实施意见和要求。此外,《课程标准》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其内容,进一步确定课程设置的指导方向、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1.课程目标定位

“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的参训群体基本来自国内相对较发达地区的地市级以上单位,通过教育部层面从当地学校选取具有一定业务水平和突出业绩的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针对这部分教师开展的培训活动需要注重小学音乐学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前沿性和科学性,以此区别于其他两个培训项目。同时,该培训项目还将形成跨省域的学习共同体,让来自不同省市的优秀骨干教师能够相互交流和学习。因此,若要为了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和学习氛围,培训目标一定要定位准确、具体和客观,这既是在充分考虑培训需求基础上所要达到的前期成果,又是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案、制定培训课程的有力依据。

首先,树立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教师道德观。《标准》里明确提出“提高音乐学科教学中践行师德的能力”,并以此为依据设定了“模范教师师德报告”、“师德规范与践行策略”、“教师职业倦怠调节策略”等专题。培训过程中需要加强学员对教师职业的深入理解,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落实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理念。培训过程中可开设“国学与教育”等相关专题讲座,对于整个培训将起到引领作用。

其次,完善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小学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专业前沿知识与教学科研知识四方面。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需要加强音乐常识的理解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可开设“中西音史知识”、“当代音乐感知”等相关专题讲座;在专业技能知识方面,可针对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专业技能进行专题培训,如合唱、课堂器乐等;在专业前沿知识方面,应该灌输科学、新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让学员了解学科最新动向与发展趋势,这将对教学带来莫大启示;在教学科研知识方面,强调“教研相长”、“科研兴教”的理念,引导学员将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进行理论提升。

第三,培养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教学反思习惯。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教学反思就建立在“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反复实践中重组知识结构,才能得出对教学有帮助的心得经验和方式方法。设立此目标可从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开始,以论坛交流的形式针对某个典型的教学问题进行专题性讨论,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教学亮点及失误进行讲解,让学员形成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等习惯,以此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最后,帮助小学音乐学科教师找准专业发展方向。201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音乐课标》)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注重个性发展”五个基本理念。在此背景下,从职业意识观念、自身业务水平、教育教学反思三方面寻求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通过此目标的设立,帮助教师找到专业成长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使小学音乐学科建设逐渐走向强势领域。

“国培计划”并非单纯在于培训教师,而是参训者经历培训之后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开拓自己的专业视野,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科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课程目标定位需要紧扣《标准》,这对培训成效和教师培训后的辐射作用具有很大影响。

2.课程模块与维度分析

课程设置必须在课程模块与维度的框架下安排教学内容,其中,实践性课程占整个培训的60%以上,此外,还可参照《标准》自主设置教学专题。整个培训课程体系主要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展开,在明确课程目标之后,需要对课程模块与维度做出进一步研究与分析,为课程设置提供指导性意见,并使培训课程具备涵盖面广、结构性优、针对性强的特点。

(1)优化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及教育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并表达出来,其宗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标准》中“师德修养”、“专业理念”与“学生发展知识”教学模块正是为优化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教育思想所设定,参训教师均具有一线工作经验,根据他们从事教学工作时间的长短,已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及教育理念。三类模块意在对参训教师现有教育思想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使得小学音乐专业与学科得到长足发展。

(2)强化教学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包含基本教学技能、整体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情趣三方面。具体说来,基本教学技能应该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即声乐、钢琴、合唱排练、指挥等,舞台表演能力――即歌唱表演、乐器演奏表演等,教学创造能力――即歌曲创作、器乐编配等,现代化设备应用能力――即电脑音乐制作、网络搜索等;整体音乐素养需要通过紧跟前沿教育理念、丰富教学语言、均衡专业发展等方面得以提升,这与基本教学技能掌握的扎实程度有一定关系;音乐审美情趣分别指音乐审美情操和音乐审美趣味,教师的音乐审美经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取向。

(3)提升研修水平

自“国培计划”实施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均衡发展、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多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又针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模式、推进综合改革等具体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成效。《标准》中的“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三大课程模块便是基于这方面考虑而设定,主要是针对教学活动之后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和引导。

通过以上解析,能够清晰认识到课程模块是为课程目标设定,二者是整个培训计划的关键要素,其设定既要考虑社会对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又要关注教师自身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培养,以保证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针对小学音乐教师需求的课程构思

“国培计划”作为引领性、示范性的国家级大规模培训项目,特别重视培训课程的建设与完善,为了构架高效率、高质量、高规格的培训课程,使参训教师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在培训前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需求调查。从各地市选的学员大部分是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具有课堂教学经验,并在演唱、演奏、创作等专业技能方面具备一定基础。自2011年版《音乐课标准》实施以来,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遭遇到教学方法陈旧、综合教学能力较弱等因素导致的教学瓶颈,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养、提升科研水平以及掌握实际培训能力。总之,无论哪种培训模式都需要注重培训主题鲜明、课程结构合理、理论联系实践。

1.围绕主题、突出重点

“国培计划”小学音乐学科的各项培训项目都有时间限制,属于集中培训、短期培训,因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训活动并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是设置课程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培训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培训主题,突出培训重点,做到高效培训。全面考察小学音乐教师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针对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与重点加以突破,按照学员需求制定多元化的培训方式,设置丰富的教学内容,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的培训时间通常在十天左右,培训内容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需要明确重点解决问题,用以点带面的形式扩展教学内容。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存在钢琴即兴伴奏能力较弱的情况,这将制约教师有效展开教学活动,可拟定以“提升钢琴即兴演奏能力”为主题的培训,以此帮助学员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此外,也可同时关照多个重点解决问题,如“‘创、演、研’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题的培训,主要强调创作、表演与研究多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总而言之,培训主题与重点教学内容需要建立在学员的需求之上,做到“有的放矢”。

2.结构合理、按需施教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中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课程结构是指培训课程模块的构成及其内部配比关系;中观课程结构是指课程模块之下的课程专题及其内部配比关系;微观课程结构则是指每门课程专题内部的配比关系。培训课程需要对这三个层面进行合理设计,微观层面属于开设课程专家对自己课程把握程度的范畴,因此要重点考虑宏观课程结构与中观课程结构。宏观层面,三大课程维度分别所指“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根据培训单位的侧重点不同,每个维度的比例应该有所不同,如单一主题培训可在某一个维度上增加课程比重,综合能力培训则需要合理均分每个维度的课程数量;中观层面,三大维度下共包含13个课程模块,培训单位根据学员需求可能选择单一主题培训或综合能力培训,无论哪种培训模式都要加强课程专题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培训前做好培训内容的分配与协调工作,避免出现课程内容相互脱节、重复以及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等情况。

3.理论引领、强化实践

教育理论是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反思,从中抽象概括出构成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要素及其规律,以指导和规范学科教育和发展的系统性的陈述。“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以理论引领的方式让学员开拓专业视野,为学员指明专业发展方向,将科学、前沿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使之成为一项学员与专家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以上是设置培训课程中需要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做到理念与专业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学员需求出发,帮助小学音乐学科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培训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培训的成果,因此,探索出科学、合理、规范的“国培计划”课程模块c内容,能够有效解决学员在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构建一套适合小学音乐学科发展的培训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员在“自主、探究、创新”的培训过程中,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此保障小学音乐学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淮安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1.师资情况:淮安市政管辖四县四区(青浦区、清河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金湖县、洪泽县、盱眙县),全市各类农村中小学共659所,其中农村小学455所,在校学生约30.6万人,专职音乐教师24人,各类普通中学204所,在校学生约32.1万人,专职音乐教师58人。笔者通过多次走访,调研,咨询和调查问卷中了解,在这些所有的农村中小学中,专职音乐教师约80人,兼职音乐教师约260人左右,其中这些兼职音乐教师大部分集中在相对偏远和一些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中,全市教研室有专职音乐教研员2名,兼职1名。

2.教学设备:所有的农村各类中小学只有十几所学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但是很少能在音乐教学中应用,而且教室的音乐设备简陋。多数为风琴、电子琴,音响质量较差,个别有钢琴的学校,由于校领导对音乐学科的不重视,缺少调律费用,钢琴已经变得“五音不全”。90%的学校没有其他乐器,少数拥有少量乐器并想利用到教学和学生生活的学校,都因长时间不当存放不使用,年久失修而严重损坏。个别拥有一定数量乐器并配制相对齐全的学校,也只是在屈指可数的节日使用,其它时间均存放库房。

3.教学模式:现有的少数年轻教师为音乐专业毕业,具有较好的业务能力、教学责任、职业修养和责任心。这些教师教学有特色,容易与学生沟通交流,深受学生欢迎。部分老教师通过在音乐学院的转岗培训,考试考查合格后重新上岗,业务能力不断增长,再加上多年的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也努力在音乐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和学校重视程度的限制,大部分教师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长期以来也被这种滞后的音乐教学环境同化了。音乐教学其实基本上是在课改口号下继续着传统应试教育模式。

4.新课改情况:2001年建国以来的规模和力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阶段新课程在本地实施以来,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展现了21世纪课程的美好前景,不可否认,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和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推动了市区各类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但是农村绝大数学校的音乐教育的条件与设备并无大的更新与改进。音乐课业只是象征性地保证小学阶段班级每周两节课,而中学阶段均为每周一节课时。学校临近考试时可以根据所谓的“重点课程”的需要随时调整和取消音乐课,初三年级则因中考原因,音乐课基本停上。高三年级则在高二下学期就基本把音乐课时间分配给其它学科。因此,在农村,学生并无明显感觉到实施新课改后音乐学科给他们带来的变化。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条件落后,学校重视不够,评估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没有明显的质的变化,无法将新课程理念完全落实到教学中,以至于使课改仅仅是教材变化后的表面现象。

5.教育主管部门重智育、重升学率、轻美育

个别学校虽然有简单的音乐兴趣小组,但由于现状的制约和影响,并没有长期系统活动过程,看到的只是一些节日和主题活动中,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文件要求下的临时的排演;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上级教学检查和评估时只流于舞台上的几个节目,而很少涉及音乐课堂质量和学生的艺术要求以及对艺术教学的常跟踪与评估。

在绝大多数没有音乐教室的学校,教师上课都是手提录音机或者是怀抱电子琴去各班级上课,此起彼伏的歌声和琴声严重影响到隔壁教室其它学科的正常教学,并因此常常激化教学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大多数的教师勤奋好学,并渴望外出培训,以开阔眼界,提高业务水平和更新理念,但由于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专项培训资金,从而无法为农村教师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更因,教师外出不但各种支出费用高,而且培训内容与基层的农村教学现状差距较大,所以教师和学校的参与热情都不太高。大多数学校在教师外出培训上不但侧重文理科,而且肆意把音乐课给其它学科占用。相同工作量下,音乐教师工资奖金少于其他学科;相同学历、相同工作年限下,其文理科教师评定职称优先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

6.学生本身因素

学生对音乐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是为了松弛一下被众多作业压迫的紧张神经,有些是想利用音乐课发泄一下情绪。因此,音乐教师常为课堂纪律发愁,课堂气氛太活,有些学生趁机捣乱,而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若教师过分严肃,音乐课又被搞得死气沉沉。学生不配合,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7.社会家庭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人口居住在农村。但是在农村,人们的艺术素养普遍较低,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也不高。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是为了考高中、考大学,他们关心的是统考的分数,音乐课教的歌曲会不会唱无所谓。正是这些认为音乐课无关紧要的认识偏差,给课堂教学带来相当大的负面效应。

长期以来,普通学校教育在观念上是“升学第一”,这种观念在整体上限制了教育教学活动,也对音乐教育造成深重的影响,极大的束缚了音乐课的健康发展。在调查中我们有的学校课程表上的音乐课名存实亡。一直以来,各乡镇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方面的投入甚少。很多学校在资金投入优先考虑的是课桌椅的更换、实验室建设、运动设备的购置,很少考虑音乐设施的建设,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需要教师参与,教师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本地区的很多音乐教师是通过匆忙的转岗培训,经过简单的考试考查结业后来担任音乐教学工作的。音乐素质相对较弱,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不容乐观。在听课过程中就能反映出专业技能不够全面的事实。另外音乐教师的职业品质和文化素养也需加强和提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需要,“教”与“学”脱节,音乐课堂缺乏活力、缺乏感染力学生的音乐感受了,表现的欲望也未被挖掘出来。这样的音乐教学是与教育目的相违背的。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应对措施及对策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的确,音乐对一个人的熏陶与感染,对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其他艺术不可代替的作用。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孩子开发智力,培养孩子的时间感、节奏感、平衡感、对比感和统一感,能增强孩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一些合奏、合唱的训练,让孩子更懂得协调的重要性,更明白自己在合作中的作用,知道怎样约束自己、发挥自己,更知道和谐的美及自己在这和谐中的位置。这些对孩子们造就完美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农村学生的音乐素养,大力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对淮安市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1.各级领导思想观念要更新,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多关心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制定音乐教师考核目标,建立综合评定体系。按照音乐教学大纲要求开设音乐课,积极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增加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保证音乐教师能享有和其他学科老师一样的外出交流学习机会,真正做到对农村音乐教育的关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

解决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资不足问题,首先要动员广大的音乐院校毕业生毕业后不要贪图留在条件优越的城市或县城,让他们能转变思想深入广大的农村地区,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我们农村学校也可以在社会上招聘一些音乐专长人才,经过教师上岗培训,充实到中小学兼职任教。也可以让一些专职音乐教师以“走教”形式开展工作,一般专职音乐老师工作量不足,这样可以让他们到附近学校兼带音乐。既解决了音乐学科教学问题,又解决了教师的工作量不足问题。对一些有音乐爱好,能基本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其它科目教师进行转岗培训,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采取多种渠道培养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

3.音乐设施的投入亟待完善

音乐教学实施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保证。各类政府、相关部门、各类学校要加大对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保证音乐教育正常进行。一台手风琴仅几百元,一台电子琴价格更低,一个五线谱教板也很便宜。所以要建一间音乐教室并不难,只需备有这些简单的音乐设备,处理好教室的隔音效果。而舞蹈房的建设更容易,稍大点的房子,加上环绕墙壁四周的镜子和一些练功用的栏杆。有了这些,加上学校原有的录音机、电视机、磁带、音乐,舞蹈课就可以正常进行了。

4.因地制宜实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要切实结合“农村”这个大的环境。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固然不能忘记长久流传的乡土艺术,利用音乐教育这个大课堂,对农村的特色文化进行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认真保护,通过授课来发扬光大。

5.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转变音乐教学模式,与艺术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音乐新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现有学科基础上构建的最具新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它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把音乐美的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将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作为重要价值观。所以,新课程在对传统音乐教育实现了重要的转变,有待我们将其落到实处。首先,教学目标上,由偏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其次,在教学内容上,由专注传授单一音乐技能转向向学生提供基础的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和信息,拓宽艺术视野,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第三,在教学形式上,转向不同艺术学科的融合以及音乐与其它学科的沟通,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第四,在评价方式上由强调甄别优劣、比赛选拔、确定等级转向促进每个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程度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第五,在师生关系上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平等对话。第六,由单纯的音乐课堂教育转向学生们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和自然文化上来,延伸音乐课堂。

6.学生是核心,以学生为本,联系家庭,充分挖掘学生最大潜力:

对学生不了解、不关心、不贴近、不懂得和学生沟通交流,只会教书,不会育人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音乐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课堂纪律和活跃课堂气氛应有度。把握好这个度和做到以学生为核心是经常困惑音乐教师的一大难题。

与学生交流。农村中小学,自然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生活的环境自然纯朴,简单却不单调。还有一些较为偏远学校,大部分为留守儿童,这些学生心理发育有偏差。这就需要老师的交流和沟通,明白他们怎样想的,才能真正给予他们想要的。

篇(5)

(一) 等同于音乐知识考查

音乐纸笔测试最大的误区出现在内容上。单纯的音乐知识题由于命题方便而备受人们青睐,很多学校和教研部门甚至将它奉为纸笔测试的唯一内容,错误地把音乐纸笔测试等同于音乐知识考查。如下例:

①圈出下面的切分节奏。(× × × × ×; × × × × × × ×,)

②马头琴是( )民族的传统乐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

③圆舞曲是( )拍子的乐曲。(2/4;3/4;4/4)

题①考查切分节奏的谱面形式,题②考查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题③考查圆舞曲的拍子特点;题①属乐理知识,题②题③属于音乐常识,但它们都是对音乐知识的记忆层面的考查。但仅仅局限于音乐知识一隅,甚至止步于非音乐的记忆层面,则大有问题。

测试评价作为音乐课程的环节之一,它必须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音乐纸笔测试无疑要力求将音乐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诸领域全部涵盖其中(除非确实不能操作),而不能偏于音乐知识一隅。

另外,音乐知识题中大部分为单纯的记忆题,考查的只是非音乐的记忆层面,还有一部分如音符时值排列、根据拍子画小节线等音乐知识的理解运用题,虽有逻辑理解上的深入,但严格地说并没有比前者离音乐更近。音乐知识毕竟只是音乐的媒介,而非音乐本体。脱离音乐本体仅仅对音乐知识这一介质进行考查,一则意义不大,与音乐核心价值无涉;二则可能导致音乐教学更多地沦为音乐知识传授课。

(二) 照搬其他学科测试方式

第二个误区也是最严重的误区在测试方式上。就纸笔测试而言,其他文化学科发展更成熟,值得音乐学科借鉴学习,但是这种借鉴如果变成了对测试方式的全盘照搬,则是对其音乐学科特性的无视。

例如某区小学毕业考试,语、数之外还要进行一场综合卷的全区统考,包括英语、科学、音、体、美、品德等语、数之外的所有学科(故称综合卷),其中音乐占10%左右的分值。近三年的内容有:音符关系、乐曲作者、切分节奏辨别、中外民歌辨别、乐器类别判断,等等。分析一下里面有乐理知识、音乐常识,还有知识的运用。这些看似简洁的判断题和选择题藏着巨大隐患——仅仅从纸面到纸面,没有音乐甚至也没有乐谱,存在绕过音乐实践对付测试的空间。取得高分,师生积极准备,复习提纲、模拟试卷,考了背,背了再考。然而这个过程似乎与音乐毫不相干,不需唱奏,也不闻乐声。有记忆,也有理解,唯独没有音乐!

综合卷旨在全面评价和诊断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质量,其初衷当然是好的,客观上却导致了师生共同绕过音乐实践和音乐体验过程去对付测试,结果不仅无谓加重了负担,音乐原本可亲的面容更是一下子荡然无存,这岂不是音乐教育的异化?

(三) 代替音乐学科质量评价

第三个误区表现在对纸笔测试功能的误读上。前文中某区每年的学校毕业班综合成绩排名,把音乐纸笔测试当成音乐学科质量评价,也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纸笔测试只能反映音乐学科质量的微小部分,充其量也不过是音乐知识记忆能力的评价而已。

音乐学科质量必须关注学生音乐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素养是多方面的,且不说纸笔测试作为阶段性评价主要为教学诊断提供依据,即使是标准的水平测试,也只能对纸笔形式所能涵盖的教学领域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价。而在音乐学科中具有至关重要地位的音乐表现能力(主要是演唱和演奏能力),却是纸笔测试无法替代的。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只能通过表现性测试即学生的演唱、演奏来进行检测,纸笔测试无法替代。而缺了音乐表现能力这一部分来进行音乐素养的评价毫无疑问是不完整的。长此以往,极有可能导致学校音乐教学的畸形发展。

二、 走出音乐纸笔测试误区的策略

音乐纸笔测试已经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上述误区。当前,迫在眉睫的是运用有效策略尽快走出误区,引导音乐教学在正确的轨道上良性发展。

(一) 拓展测试内容

1. 测试要涵盖课程内容诸领域。音乐课程的四个领域中除了演唱、演奏无法进行纸笔测试外,其他都应纳入测试范围。因此,纸笔测试内容可以拓展为:音乐欣赏(包括练耳)、乐理知识、音乐常识、音乐创造四部分。

2. 各块内容要有机整合。音乐欣赏主要考查学生对音乐要素(包括音高、节奏、音程、和声、音色、旋律等)、音乐主题、音乐情绪、音乐体裁形式、音乐结构、音乐风格等判断理解能力;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考查音乐知识的记忆理解及运用;音乐创造,考查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由于中小学音乐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儿童,音乐教育更多的是作为培养欣赏者的教育,所以纸笔测试也应以音乐欣赏内容为主体,把乐理知识、音乐常识和音乐创造三块内容有机结合到音乐欣赏中进行考查。

3. 谨慎对待音乐创造。音乐创造的纸笔测试可以进行旋律创作、节奏歌词创作以及创造性的音乐判断和评价等。鉴于音乐创造难以量化的特点,实际操作中要格外慎重。首先,要慎用旋律创作。由于纸笔测试在卷面进行,对学生来说,旋律创作很可能完全脱离音乐变成符号的排列组合游戏,因此可考虑给音乐取名、写音乐感受或评论等形式。其次,要尊重多元理解。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尤其要避免为评价而评价,宁可牺牲一点可评价性,也要尊重多元理解。

(二) 音响全面介入纸笔测试

纸笔测试应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音乐实践,发展学生音乐能力,形成音乐审美,因此应该让音响全面介入纸笔测试,真正让音乐参与到测试过程中来。与音响结合、有听觉参与的纸笔测试才会有生命力。

音响全面介入,即测试时提供音响材料,学生听音乐完成答卷。音响介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现场演奏,一般适用于音乐要素、音乐主题相关的测试题;另一种是播放剪辑合成的音响材料,对于器乐或音乐结构、风格等相关的测试题,其音响不适合现场演奏,就需要事先剪辑合成。测试题如下例:

①听琴声,选择正确答案打“√”(钢琴演奏B乐句2-3遍)

A. 2/4 6 6 5 | 3 - | 6 6 5 | 3 - | 1 · 2 | 3 5 | 3 2 1 | 2 - ||

B. 2/4 6 6 5 | 3 - | 6 6 5 | 3 - | 1 · 2 | 3 5 | 3 2 1 | 2 - ||

②听音乐完成选择或填空(播放《天堂》腾格尔词曲前奏2遍)

这首歌曲的曲名是《 》,前奏主要由笛子和(马头琴、二胡、大提琴)演奏,具有浓郁的(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音乐风格。

③听音乐完成选择和填空 (播放《绿袖子幻想曲》[英]沃恩·威廉姆斯曲2遍)

音乐开始部分演奏的两件乐器是(小提琴、长笛、钢琴、竖琴),此部分音乐为(3/4、4/4)拍;全曲的结构是(AB、ABA、ABACA);请结合你听音乐的感受给这段音乐取个合适的名字——《 》

题①考查学生对切分节奏的听觉反应和判断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切分这一乐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音乐欣赏、乐理知识综合题。题②考查学生对马头琴乐器音色的认知和对音乐主题的听觉记忆,另外考查音乐风格的判断能力,是音乐欣赏和音乐常识综合题。题③考查音乐要素中音色(乐器)的听觉认知,三拍子特点的理解和运用,音乐曲式结构的把握能力,其中为音乐取名(属音乐创造范畴)考查学生对音响的理解力和音乐想象力。

以上试题的形式为听音乐完成卷面,内容是以音乐欣赏为主体,结合音乐知识和音乐创造的综合题。抓住了音乐本体,而且灵活、富有广度和深度。这样的测试才是真正属于音乐学科的测试,它对师生的教与学都将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 与表现性测试相结合

纸笔测试作为评价方式之一,应与表现性测试相结合。只有两者合作互补,才有可能实现对学生音乐能力和素养全面、客观地评价。表现性测试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集体的。个体演唱、演奏测试只能抽样进行,它受制于样本数量和典型性,时间成本过高。对于音乐学科质量管理和教学诊断来说,班级集体演唱演奏是最佳选择。班级集体演唱演奏,指班级为单位集体演唱、演奏规定或自选曲目,教师参与伴奏。相对于个体演唱、演奏测试,班级集体测试不仅效率提升,同时也检测了班级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另外,教师参与伴奏的师生合作还能真实反映班级音乐学习的自然生态,这对音乐学科的教学诊断非常有益。

篇(6)

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在音乐审美的良好情境中,学生和教师一起,通过自主的音乐学习,在音乐课上获得了音乐的审美愉悦,丰富了情感体验,陶冶了高尚情操。

二、依托信息技术资源提高了学生音乐学习能力

依托信息技术资源,加强多角度训练,即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某个音乐知识通过多途径来寻求答案。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上的音乐资源,使音乐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而学生通过查找相关音乐文化资料,能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和选择音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音乐学习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源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的观点,在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及艺术之外的学科的联系。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在音乐审美的情境中,学生和教师一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

多媒体计算机音乐教学是指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图、文、声、像等内容综合起来,一般是做成音乐教学课件,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自己制作的音乐课件,以便辅助音乐教学。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如果音乐教师对其作用的认识不正确或使用不适当,也会给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部分音乐教师过多地依赖课件进行教学,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制作课件,在课上则完全是照“本”宣科。(2)音乐教师将目光投向学生的机会少了。音乐学科教与学认为,在音乐课上,师生眼神的交流很重要,而一些音乐教师却把太多的目光给了那些计算机和幕布。(3)音乐教师的即兴发挥很少,部分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只是严格地遵照课件的设计。多媒体计算机的不适当使用会影响那些高水平教师音乐教学能力的发挥和学生音乐学习的实际效果。这其中主要有:①有的音乐教师更像电脑操作员;②人机共灌的“新填鸭式”教学;③音乐课堂缺少音乐学习氛围。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将多数时间用于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讲授音乐方面,自己不唱歌、不弹琴;而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只是听教师的讲解和观看大屏幕,学生也是不唱歌、不学习乐器、不学习识谱知识,音乐课中多了语言,多了现代信息技术,唯独少了音乐,少了情感。

篇(7)

1.1努力提高学科专业素养。重视教育素养并不是不要音乐专业素养,而是双重,不忽视。音乐专业包括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与结构,音乐学科发展的历史与趋势;了解音乐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及音乐对生活的积极影响,这一点的重要性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尤其突出。

1.2加强学习与研究,提高改变自我的研究能力。《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纲要》要认真读,《学生工作指导纲要》也要读,通过学习对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要能反思,能有所发现,特别是对日常工作保持敏感与探索的习惯,对自己的日常工作有理性认识。在学习与研究中增强自我提升的信心与勇气。

2.努力在音乐教学中践行“儿童立场”

由于“儿童立场”的缺失,我的课堂教学僵化,学生反应消极,更谈不上课堂的生动和精彩。践行“儿童立场”,首先是改变教学目标的制定,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出发,关注学生的起点与提升点,感受乐曲情绪,通过听辨感受各个主题的变化,并根据每个主题不同的音乐特征设计活动,让学生能通过聆听、哼唱、画图谱、肢体律动等方式感受和表现主题的不同特性,对其中一些旋律简单的主题有一定记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生成资源的利用,挖掘其育人价值,而我只关注了学科知识的灌输,没有对课堂教学中呈现的资源进行提升和引导,转化为学习动力,只是在走过场,忽视了学生的存在。

3.注意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

小学生具有天真活泼、爱动的特点,有时在音乐课上常常出现交头接耳,不认真听讲,随意扰乱课堂秩序,甚至出现随意走动打闹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首先,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它能让学生在演唱、演奏或音乐游戏的过程中产生高度兴奋,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就会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其次,学生缺乏音乐兴趣,体验不到音乐课的成就,产生厌学情绪,课堂纪律自然不好。再次,小学生认识、情感等发育不成熟,不懂得自律,也会出现扰乱课堂纪律的现象。最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集中,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常常出现破坏课堂纪律的现象。

4.利用多媒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加教学容量,完成教学任务。用多媒体音乐教学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在课前或课后制作好谱列,上课时用投影大屏幕既清晰又新奇地分步或同步地展示和分析谱例和音响,有的课程还可采用多媒体手段(音视频)结合演示授课,并通过音响感受择选出最佳效果。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有利于音乐审美情境的创设,为师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有利于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音乐学习目标提供了便利工具,为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打开了大门,帮助学生组织、建构和完成了多项音乐学习任务,有效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其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多途径发展,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获取音乐知识,而且借助多媒体课件或信息、网络在计算机室或家中等场所进行个别化学习。

5.让学生静心地听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心灵语言只能用心感受,用心沟通。在相对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聆听音乐,全面体验音乐。例如二胡齐奏曲《小青蛙》,在欣赏之前我对小朋友说:“小朋友,老师发现你们今天坐得特别端正,老师相信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肯定也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能听出这首《小青蛙》中的青蛙们在干什么,耳朵特别灵敏的小朋友一定能告诉老师,除了小青蛙,还有哪个小动物的叫声。”在欣赏过程中,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静心聆听。之后,小朋友根据乐曲的情感,争相告诉老师:“小青蛙在唱歌。”“小青蛙在游泳。”“它们在说悄悄话。”“小青蛙在跳舞。”更有几个想象力丰富的小朋友说:“我听到了公鸡的叫声。”“老师,我好像听到了下雨的声音。”听了孩子们的报告,我深深地为他们的细心、灵活、聪明所折服。只要孩子们能静下心来,用心体会,看似不能理解的东西,就会变得简单、容易。

6.关于歌唱教学

篇(8)

一、教学目标以实现音乐课程价值为依据,重视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1.音乐综合教学要定准目标。要求教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目标,试图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现课程的价值。认知目标追求的是科学性,方法和情感两个目标追求的是艺术性。教师务必要在课前,深入研究课程目标、课程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托,有效运用整合目标。

2.教学过程要落实音乐综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是传道,师生共同知识体系,良好人格共同塑造和升华的过程。因而课堂教学不应是老师讲给学生内容,学生被动接受,而应该站在学生能学会的高度,设计情境、层次、程序,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和感知有学科价值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进入深入探索思索,进而内化为新知的过程。教师在课上就要适当创设和把握这种情境,并借机抓住“综合”的核心,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加以引导,激活课堂。

二、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以音乐教学为主线,体现综合教学的理念

1.优化音乐内部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中把音乐学习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其中的每个领域自己特定的内容,从形式上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综合起来进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

例如:“感受与鉴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音乐感受力、和展示创造力的过程。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和体现。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作、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讲解;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来加深体验,加深理解;可以结合唱歌与演奏来进行创作教学,并通过唱歌和演奏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2.结合非艺术学科,彰显学科综合理念价值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在文化领域中音乐与其具有密切的关联,这样产生了音乐与其他非艺术学科的有机融合。如简地说艺术与数学的关系,大概不会有人否认,比如雕塑、建筑、绘画(主要是西洋画法和大型绘画),都涉及到数学方面的知识,都需要计算。但如果说到音乐与数学的关系,或许有人感觉纳闷儿:数学还会与音乐有关系吗?当然有。只从最简单的音乐“速度”就能够说明音乐与数学的关系。音乐的速度快慢,明显体现着不同的情感,冯小刚的电影《大腕》里就有把《哀乐》“提速”,变成了轻松愉快的乐曲。而速度,说到底,是一种数学和计算的关系,通过音乐家们的实践,似乎形成单位时间演奏一定节拍次数,以表达特定情感的专业演奏规范。

再如讲解音乐的音值、节奏就可以与数学中的数量结合起来;音乐中节拍、速度与体育课中球类、体操相关联,也代替了单一的口哨或口令;音乐作为情感艺术,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学习与感受的过程中体会到思想品德的教育。音乐与地方文化所融入的本土人情等的结合都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学科知识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在教学中汲取各学科中某一点音乐学习相结合,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拓展了实施课堂教学的思维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牛的创造力和观察力,使得唤起学生更多的兴趣和爱好,多方面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三、恰当运用有效评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把音乐能力评价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小学音乐教学往往由发声练习、音乐知识、学唱歌曲、音乐游戏、唱游表演、乐曲欣赏等若干环节优化组合而成。不管什么样的组合,都应在每个环节之间对学生加以正面评价。因为“人性最深层地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小学生更是如此。学生从教师的及时评价中能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使学生对知识、课程与自我价值予以估定。要注意的是评价的语言要具体、亲切。评价的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小学里的孩子们极好表现自己,希望能受到老师的关注。不断重复“很好”、“对了”、“正确”等简单的评价,聪明的孩子们会认为这是一种敷衍。而从“你的附点音符唱得很准确!”“你的吐字比以前清晰多了。”“这个切分节奏你拍得很准!”“你的指法真熟练! ”……等具体的评价中,能使他们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因而倍感自豪,情绪高涨,学习更加努力。

2.利用综合教学的评价,更好理解音乐是深入音乐综合教学研究的依据

只有真实、客观的评价才能真正找出问题所在,才能加以深思,继而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教学研究。评价必须以日常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为依据,排除任何事先排练、带有表演展览性质的教学活动。因为“教学表演”总是以“唯一的正确答案”为前提编制出多种问题,很可能向学生传递“教育就是背诵标准答案”这种隐蔽信号,使评价成为形式主义,从而无法真实全面地评价教学情况。

使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协调一致,使评价主体之间互相促进,使评价主体与评价本身和谐一致。由于学科的特殊性,音乐学科教学评价不同于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评价,在进行评价时,一是要注意营造愉快和谐的评价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

二是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重视学生的自评,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情趣和音乐情感的表现;三是要根据各学段不同的目标及学生不同的音乐水平恰当选用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在众多考核的项目中,让学生自选有兴趣、有特长的项目进行考核,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扬长避短,满足表现欲,发展特长。

四、结论

总之,在音乐教育中必须具备广阔的教育视野,对音乐的各种影响给予准确的评估。综合是一种复杂、灵活的组合,是一种多向的行为。提倡学科综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领域和掌握知识的渠道,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综合素质得以培养。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提倡学科综合需要以音乐为主线,以音乐化有效方法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本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以本人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入手,希望能为当前小学音乐综合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篇(9)

合作性学习是小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实践教学证明,合作性学习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反应速度,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小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为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一定要把握合作性学习的度,以不断提高合作性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一、现阶段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概述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学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突出了国家对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视。为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立足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依据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提高小学音乐教育质量。我国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主要受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思想的影响,音乐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以讲授基本的音乐理论为教学主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主要学习任务便是死记硬背各种音乐理论知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被动的知识积累,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为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改进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帮助小学生体验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通过音乐缓解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促进小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确保不断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转变音乐教学理念,营造合作性教学氛围

音乐教师必须转变小学音乐教育理念,坚持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合作性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现阶段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努力贯彻个性化、人性化的音乐教学理念,重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帮助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扮演小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加强与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积极引导小学生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及时加以纠正和调整,以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三、改变音乐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音乐教师可以改变小学音乐教学方式,通过合作性教学,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并且逐渐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合作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顺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其一,为了吸引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性学习中,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和生活经验,充实和完善课堂教育内容,为音乐教学塑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增加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诱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音乐教学中。其二,音乐教师在将小学生按照4~5人一组的方式进行分组,让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强理论教学,帮助小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促进了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

四、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音乐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素材,鼓励学生分组进行音乐创作,开阔学生思维,在合作学习中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将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理念贯彻在合作性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小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比如,教师在进行与小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教材教学之前,可以给每个小组都布置课外作业,并要求他们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寻求各种途径搜集与所学音乐主题有关的素材,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学生进行交流。小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会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在课堂上的提出,而且会在增加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这样通过合作性教学,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加深了他们对音乐教学内容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合作性学习方式,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们可以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对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开展合作性学习,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小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91-04

保山地处滇西边疆。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紧跟音乐教育的时代步伐,秉承学校“立足保山,服务滇西,建设边疆”的理念,积极探索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5年,音乐学专业获得云南省教育厅转型高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立项,依靠多年来音乐学专业改革的前期成果,探索转型背景下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和新定位,在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管理与运行等方面,阐述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对实践能力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发展概况

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5年的“电视师专”音乐教育脱产班,在省教育厅的批准下,1999年招收全日制专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2010年招收全日制本科音乐学专业学生。目前,音乐学专业有毕业生94人,在校学生196人,办学经验丰富,注重与地方企事业文化单位的合作和实践教学,培养的毕业生已成为滇西片区教育行业、文艺团体和企事业文化单位的领导和主要文艺技术骨干,为滇西边疆音乐教育行业和文化艺术行业培养了合格的音乐人才。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音乐专业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突出,如“专业导师制模式”、“地方社会项目引入课堂的培养模式”、“修为与习艺综合协调发展模式”、“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模式”、“植根于地方民族民间艺术土壤服务地方社会模式”等。2007年以来,音乐专业拥有“声乐”省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等7项省级质量工程,在云南省内同类院校同等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二、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定位与规划

1.理论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著名音乐教育理论家、作曲家戴维・埃里奥特博士建立了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实践音乐教育观”,是对传统音乐教育观的超越,引起全世界音乐教育界的反思与重视,其核心思想是:“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本质取决于音乐的本质。”■倡导的是实践性音乐教育,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000年以来,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我国的音乐教育也面临多重发展机遇与挑战,在音乐新课标的要求下,“音乐学学科的重新定位与人才培养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大众音乐素质提升与普及任务――音乐的社会化教育”等问题,被各高校及音乐教育界广泛关注。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及地方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需求,高校应密切关注音乐人才培养的新发展动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必须寻求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在转型发展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

2.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规划。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保山学院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紧密结合学校区位优势,积极做好国门大学建设以及学校转型发展,创建省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的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围绕学校总体的要求,音乐学专业结合前期成果与新时期转型发展的要求,提出了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具体定位为:一是整合学校艺术、人文学科的资源,加强声乐、键盘乐器、民族器乐、舞蹈、合唱、理论作曲等主科方向的协作,体现音乐专业五大能力的综合性,并在音乐教育教学、舞台操作与表演、社区文艺三大职业模块给予指导,使培养的音乐人才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需要。二是加强艺术实践在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比重,使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设置、实施等环节中获得关注和体现。例如,从第四学期至第七学期,每学期有1周的专业见习实践,学生可根据自选的职业方向模块申请到学院艺术实训基地去见习,深入当地文化馆及乡村文化站见习社区文艺活动组织与指导,深入地方文化传媒机构以及演艺团体见习舞台表演实践与舞台操作实践,深入中小学、艺术培训机构做音乐教育教学见习,深入村寨进行音乐采风汲取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营养,通过艺术实践,学生反思自身的不足,在回校后的学习中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以满足市场对音乐人才的要求,成为合格“产品”。三是探索“双导师”■制度,具体为校内专业课导师和校外行业导师(聘请校外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舞台表演行业专家与舞台操作专家、社区文艺工作者)共同成为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导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知识技能习艺修为,另一方面走进社会到中小学校、文艺团体、文化传媒公司、文化馆等单位,了解社会和中小学校对音乐师资、文艺团体、文化公司、文化馆等单位对音乐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定位和努力方向。四是“双实践”■制度。即职业岗位实践(学生结合音乐专业三大职业模块方向中自选一,进行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实践、舞台表演与操作实践或社区文艺组织与排演实践)和专业舞台实践。为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音乐表演实践大舞台,如独唱(奏)音乐会、合唱音乐会、师生教学音乐会、新生入学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毕业音乐会、送艺下乡演出以及与校外天籁演艺公司、金马中运易东文化传媒合作演出等各种艺术活动实践,以此促进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通过双实践,旨在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多方面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基层文艺工作中,基础音乐教育和群众文艺的实践需要以及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实际需求是音乐学人才培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核与动力。因此,在双导师、双实践环节促学生能力培养之外,每学期还举办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专家讲座或演出、与省内知名艺术院校的音乐会交流,“邀请一线优秀教师来校介绍经验、观看优质课教学录像,通过观摩与交流等途径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敢于表现的兴趣和热情”。■

三、音乐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1.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分配。21世纪滇西边疆地区的音乐艺术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音乐文献阅读、听赏、检索与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广博的人文基础和进行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是能够胜任音乐教育工作、音乐创作、群众文艺辅导与表演、舞台操作的应用型音乐人才。也就是说,既具有基层音乐工作者扎实的专业音乐知识和较好的音乐表演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如音乐教师要有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实际能力,舞台操作者要有舞台调度、灯光音响使用等舞台操作的实际能力,基层文艺工作者要有社区文艺活动组织与排演的实际能力)和较好的职业素养。

因此,我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音乐技术应用能力、课外音乐活动与社区音乐活动组织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我们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规划等进行了修订,成为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方案已于2014年9月开始实施,按照学校教务处应用本科转型教学方案的模块,结合音乐学专业的实际,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须修满150学分,包括:通识教育课程5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必须修满42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必须修满10学分;专业教育平台78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必须修满36学分,专业主干课程必须修满22学分,专业方向课程必须修满5学分,专业拓展课程必须修满12学分,职前强化课程必须修满3学分;独立实践环节必须修满20学分;德、智、体综合考评合格,计算机、普通话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通过论文考核,方能毕业;达到学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要求的,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应具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音乐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音乐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声乐、钢琴、自弹自唱等专业小班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并结合音乐学人才培养的特点编制一套较为完善、稳定的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总体上分为通识教育平台(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前强化课程)、独立实践平台三大部分八个模块。

通识课程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即包括必需的政治、人文素质课及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等。通识必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识选修包括“文学作品导读”、“中国传统文化”、“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是学生提升综合文化和知识修养而必修的课程。

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中,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国民族音乐、中外音乐简史、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基础和声、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电脑音乐基础等,是音乐学专业的必备基础,特别指出,视唱练耳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基础课,应连续开设两年。

上一篇: 基础建设的重要性 下一篇: 工程与管理科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