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综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1: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精准医学综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精准医学综述

篇(1)

环境污染物与消化道肿瘤

美国启动精准医疗计划

大数据癌症风险预测系统

欧洲移动健康发展状况及对策

介绍一种改良T形切口开颅术

浅谈国际康复医学发展及启示

美国医院医生是如何治疗病人的

光化学转染对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于健康医学模式的思考与解读

全民智慧健康研究与实践的新成果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两个里程碑

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新材料与新技术

我国数字医学新学科的创立与发展

面向POCT应用的微流控芯片技术综述

现代社会肠道复合微生态改变与疾病

膝关节对于足底支撑的生物力学响应

植物凝集素结构多样性与药物设计

两种全血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政治理论课教学生动化的做法

小儿胸腔积液150例病因及诊断分析

肺癌患者12项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分析

新生儿肺出血32例的早期观察和护理

妊娠糖尿病30例孕期护理体会

爱婴医院消毒效果监测分析与评价

强化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主动意识

术中荧光引导技术在泌尿外科应用的现状

中药治疗单纯性肥胖有效性的Meta分析

纯中药唐肌康治疗糖尿病足2例效果观察

移动医疗与神经外科医学生教学方式的变革

超声诊断和治疗肌肉骨骼伤病的研究进展

MicroRNA对体细胞重编程的调控研究进展

多学科复合促进发展低剂量医学成像技术

脑梗死患者的早期个体化综合康复治疗选择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

河南省密县金银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口腔颌面部复合组织异体移植研究进展

右肾结石、积水并自发性肾破裂1例

洋葱提取物对高血脂小鼠的降血脂作用

不同材料导尿管引起导管相关感染的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PET代谢融合影像导航下胶质瘤外科治疗现状

住院病人92674例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交互式经颅磁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述评

基于碳纳米管的高性能核磁共振造影剂研究进展

篇(2)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1.064

严重烧伤后创面大量渗出引起循环血容量减少或血液浓缩, 体液分布异常而导致患者受到侵袭性感染, 严重感染是造成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感染的最突出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紊乱, 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能改善器官的功能损伤, picco是一种全新的能进行血流动力学准确监测的微创检测技术, 为判断肺水肿程度和心脏负荷状态提供实时资料, 尽早进行picco监测, 进行液体复苏治疗能有效改善危重烧伤患者预后[1, 2]。本次研究选取本院危重烧伤患者84例, 分别采用picco和常规方法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危重烧伤患者8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2例。观察组中男30例, 女12例, 年龄15~67岁, 平均年龄(41.08±

10.69)岁;对照组中男31例, 女11例, 年龄16~65岁, 平均年龄(40.69±11.12)岁。两组患者的烧伤面积均达到60%~95%,

深度为Ⅱ~Ⅲ度, 均为火焰烧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核, 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监测指导液体管理, 实时监控患者心电指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picco心肺容量监护仪器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行锁骨下或颈内深静脉置管, 置入双腔静脉导管, 连接CVP导联线, 监测患者CVP变化, 测量开始向导管匀速注入无菌生理盐水。

1. 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液体复苏前后APACHEⅡ评分和HR、MAP、CVP变化, APACHEⅡ分值为0~71分, 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②比较观察组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数变化。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液体复苏前后APACHEⅡ评分和HR、MAP、CVP变化比较 观察组液体复苏前APACHEⅡ评分和HR、MAP、CVP分别为(25.55±5.36)分、(143.64±37.28)次/min、

(60.18±12.54)mm Hg、(4.24±1.68)mm Hg, 复苏后分别为(18.48±5.59)分、(98.64±20.69)次/min、(91.65±17.68)mm Hg、(10.49±2.64)mm Hg;对照组液体复苏前分别为(26.15±5.16)分、(142.65±35.68)次/min、(61.65±11.11)mm Hg、(4.31±1.63)mm Hg, 复苏后分别为(22.48±5.38)分、(120.59±26.16)次/min、(83.97±17.61)mm Hg、(8.04±2.05)mm Hg。复苏后观察组APACHE Ⅱ评分和HR显著低于对照组(P

2. 2 观察组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数变化比较 观察组复苏后EVLWI(5.24±0.94)ml/kg、ITBVI(738.64±125.68)ml/m2、GEDVI(734.61±125.29)ml/m2显著高于复苏前(4.31±1.34)ml/kg、(532.08±65.05)ml/m2、(417.94±92.64)ml/m2(P

3 讨论

危重烧伤患者常常合并严重合并症, 直接威胁到自身生命安全, 液体复苏管理是危重烧伤患者治疗的关键, picco监测能够准确反映患者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 为临床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3]。picco监测能为血管活性药物调节提供准确的指标, 患者能在早期进行液体复苏治疗, 恢复各脏器的血液循环功能。有研究表明, 及时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可令危重烧伤患者死亡率降低26%[4]。

鲁海燕[5]认为治疗严重感染的传统液体复苏方法是大量的液体输注, 而不合理的输注量会对后续治疗带来不良影响, picco监测在复苏过程中能准确的显示相关参数异常, 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精准的参考依据。本次研究结果表明picco监测结果有利于早期准确把握输液速度和补液量, 有效改善机体内血气和炎症状况, 急性肺水肿发生率显著下降, 患者的各项指标逐渐趋于稳定状态, 生命体征更稳定, 病情得到有效缓解, picco的监测对危重烧伤患者的心肺管理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患者早期的循环稳定对组织灌注和器官功能的保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 picco监测利于危重烧伤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 指标精准, 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伍义, 马月丹, 吴寿坤, 等. PICCO容量性指标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1):16-17.

[2] 崔广清, 冒秀宏, 孙卫和, 等. PiCCO 指导重症患者液体管理及临床预后的评价. 东南国防医药, 2015, 18(2):122-126.

[3] 韦妍飞(综述), 曹莉(审校). PiCCO容量指标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医学综述, 2015, 15(7):1223-1225.

篇(3)

近年来,我国各项研究工作进展迅速并累累硕果,文献在不同行业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日显突出,尤其对医院而言,怎样快速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为医院管理工作提供可行性指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医院管理人员除熟练掌握管理文献检索的常用方法外,还应及时了解出现的新方法,并结合医院实际加以合理利用,为提高文献检索方法管理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文献检索工具

医院管理中文献检索方法包括较多内容,其中检索方式、检索工具是影响检索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从分析了在医院管理中,最适用于医院医务人员的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与检索方法。

1.1 检索方式

文献检索方式可分为计算机文献检索、手工检索两种方式,其中手工检索并不需要特殊设备,由管理人员人工查找,方法相对简单,但工作量较大,检索效率较低。计算机文献检索基于计算机快速的运算能力及查找功能,直接从信息量庞大的管理文献中检索出所需文献。计算机文献检索不仅检索效率高,大大减少劳动量,而且查找精准度较高,检索方法灵活,是当前医院管理文献检索应用的主要方法。

文献数据库有时并非是对全部的临床试验文献进行了收录,即便被收录,也可能由于在数据库中使用的术语不易被识别出是临床试验而不能被检索出来。因此,手工文献检索可以作为计算机文献检索的一个补充。

1.2 检索工具

不同的管理文献检索方式采用的检索工具有所区别,其中手工检索方式中荷兰的《医学文摘》、美国的《医学索引》以及《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等是主要的检索数据库。计算机检索方式中比较常用的中文检索数据库有《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路》、《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中国知识资源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学术搜索》等。常用的外文检索数据库有《Medline》、《Embase》、《OVID》、《Pubmed》、《Clinical Trinals》、《Cochrane Library》等。

在文献检索时无论采用何种检索工具,与文献原文存在一定的时差,例如,手工检索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待刊物出版后才能检索到最新文章,而计算机检索需要事先对文献原文进行扫描处理存储到特定的数据库才能被检索到。

1.3 免费医学信息资源

网络免费医学信息资源是指可以在线免费获得的,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信息资源,能极大的方便用户对学术信息的获取,降低成本。在医院管理中,是用户首要的文献检索方法。

(1)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自动从互联网搜集信息,可以满足用户检索所需内容的网页索引,是用户获得免费医学信息资源最快捷的工具。网络上免费学术搜索引擎主要有“谷歌学术”、“微软学术”、“百度”等。更为专业一点的医学类搜索引擎有“Medical World Search”、“Medical Matrix”、“MedSite”、“Healthlinks”,专业类搜索引擎收录了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服务、商业、科研、教育、临床试验、视听等信息的查询,便更能帮助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快速准确地在互联网上查找医学信息。

(2)开放存取学术资源。开放存取学术文献具有数字化、网络存档、免费获取的特点。网络上综合类开放存取资源有“DOAJ”、“Socolar”、“High Wire Press”、“国家科学图书馆机构知识库”、“MIT Open Course Ware”、“OADT”等。作为医院医务人员,更常用的是医学类开放存取资源,如“PUBMED”、“生物医学中心”、“公共医学中心”、“Free Medical Journals”、“Medscape”、“BMJ”、“科学公共图书馆”、“HINARI”等,这类专业类信息资源,内容涵盖面广,是专门为临床医学工作者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

2 文献检索方法应用原则

医学文献资源丰富、数量庞大,因此检索时应遵守一定的原则,缩短文献检索时间,提高检索效率。经大量实践表明,进行医学文献检索时注重遵守以下原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文献检索效率。

2.1 目的明确

医学文献检索应遵守目的明确原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检索效果。众所周知,医学文献是诸多专家智慧的集中,内容涵盖范围广,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从浩瀚的文献中检索到所需资源并非易事,因此,明确所要检索文献的目的,在涵盖范围广的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可显著提高检索效率。

2.2 思路清晰

调查发现,部分人员进行文献检索时,没有明确的思路指引,结果虽然检索到所需文献,但花费较长时间。为防止这一不良情况的发生,检索医学文献时应遵守思路清晰原则,即,检索之前应明确检索方式、采用何种检索工具、以及怎样设置检索条件等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到要检索的内容。

另外,医学文献检索时还应注重临近文献的检索。检索过程中可能出现与待检索题目或条件未安全匹配的情况,这就需要检索人员注重临近时间文献的检索。

3 文献检索方法应用

文献检索方法实际应用时可采取以下策略,以提高文献检索效率与质量。

3.1 明确信息资源分类

医学信息资源按其使用性质分为RCT(CCT)信息源、系统综述信息源、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信息源三类。不同类别的信息资源检索工具略有不同。原始研究是指根据随机对照试验(RCT)与临床对照试验(CCT)得出研究结果的文献,这类信息源主要分布在各种科技期刊、会议文献、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及其他内部刊物。 系统综述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方法,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的临床问题,系统全面的搜索已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量或定性合并,得出可靠的综合结论。系统综述信息源主要分布在一些综合类数据库如Medline, Pubmed,及Cochrane系统综述数据库等。循证医学则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并结合个人经验制定出病人治疗措施。其研究方法包括证据摘要、综合证据、系统证据,信息源主要分布在UP TO DATE, BMJ-Clinical Evidence数据库等。

3.2 把握文献检索细节

检索医学文献时应根据不同的检索目的,充分把握文献检索细节。一般情况下,每年均会出现一些新的医学内容的文献,为使检索到的文献与当今医院发展实际适应,检索时应将重点放在最近1~2年的文献上。同时,保证了文献时间外,还应选择权威性较高的文献,这样以来检索出的文献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不过如检索文献的目的是科研选题,针对性会大大提高,对文献检索的要求较高,此时检索文献应注重两点:其一,检索文献的内容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文献研究内容深入;其二,扩大检索文献范围。另外,如为研究某个实际问题而撰写论文,分两种检索情况:如果撰写的论文为综述,应根据综述研究的范围,详细列出检索提纲,而后逐一针对性的检索相关文献;如果撰写的是一般论文,可结合论文研究实际,直接检索相关的文献,以支撑某个观点。

3.3 注意检索途径与检索词

文献检索一般会涉及检索词,所谓检索词主要指文献关键词、主题词以及内容分类号等,为人们检索提供便利。目前计算机文献检索方法应用率较高,其中检索词包括提名、关键词、刊名、作者、机构、文摘等内容,达到提高文献检索效率。另外,在选择文献检索途径时应注重考虑以下内容:首先,选择合适的检索词。合适的检索词能够帮助人们迅速找到所需文献,减少系统检索文献工作量及时间。例如,当需要检索有关“肾上腺素”类的文献时,将关键词设置为“肾上腺素”便能迅速找到有关肾上腺素的文献。其次,规范检索语言。通常情况下,文献检索数据库都有相关的检索说明,为保证检索结果的准确性,应严格依据检索说明进行操作;最后,灵活设置检索时间范围。文献检索数据中会记录文献发表时间,因此,进行文献检索操作时应结合检索内容特点,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检索文献时间范围,以达到最快找到所需文献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文献检索中,有时因为数据库中一些新入库的记录有的无主题词,有的岁进行了计算机标引,但不规范,这就需要将主题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结合起来制定检索策略。另外,有些研究者为了获取与文献中的研究结果相反的文章,也会对原始研究文献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

3.4 灵活采用检索方法

医学文献检索方法包括分段法、倒查法以及顺查法,其中顺查法的检索时间起点为课题起始时间,由远到近对文献进行检索。此种文献检索方法具有检索全面的优点,但因检索时会将时间段内所有文献检索出来,检索工作量较大,投入的时间成本较高。倒查法与顺查法刚好相反,其优点在于能及时检索出近期文献,尤其对于研究新课题时可采用此种检索方法。分段法检索可以是时间的分段,也可以是内容的分段,其中时间的分段通过设置检索时间段实现,内容的分段一般先利用顺查法检索出部分文献,而后对其参考文献进行检索,最终达到找到所需文献的目的。

4 总结

医院管理中工作的实施及相关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常需要检索相关文献,以找到相关参考做法,以及现阶段医院科研方面获得的成果。当今医学文献数量庞大,怎样快速及时找到所需文献是人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人们明确检索目的,熟练掌握先进的文献检索方法。另一方面,不断总结文献检索技巧,结合自身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储晓红. 安徽省医院管理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其对医院管理创新研究的启示[D].安徽医科大学,2003.

[2]吕冰. 我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东北大学,2010.

篇(4)

现代医学发展出现了二律背反的态势:一方面,医学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医学研究已经不满足于普通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而是继续探索分子病理机制,力求从基因水平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寿命的延续,健康成为人们当下的第一医学需求,而老龄化社会中人类健康状况持续恶化,现代医学“诊断明确、治疗单一”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维系健康的需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教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转化医学是在当前医学教育体系“偏理论轻实践”的情形下应运而生的,其概念源自美国Science杂志1992年提出的“BenchtoBedside(B-to-B)”,即是寻求将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应用到临床实践的科学,目的就是消除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间的屏障。

作为一名医生成长的起点,医学教育应逐渐融入转化医学模式,即一方面需要适应医学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更要体现医学发展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教育被严格划分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基础医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的具体强化,在理论授课时不重视与临床知识的呼应,容易导致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相互脱节的情况。而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重实用性轻理论的教学模式及对于临床与理论相结合的必要性的认识不足,常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获得的往往是一些粗浅的治疗思路,而难以探寻疾病表象下隐藏的分子病理学机制,从临床工作中寻找突破点来进行未知科学理论的研究探索更无从谈起。在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中,应重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医学教学的效率、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医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培养科研能力的方法

篇(5)

中图分类号:R445.3;R68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6)05-0146-05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高能量创伤致髋臼骨折发病率明显上升,髋臼骨折占全身骨折的3%~8%。髋臼骨折常伴颅脑损伤、腹部损伤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致残率及病死率高。髋臼骨折治疗是创伤骨科领域的一个难题,其难度在于髋臼骨折有较多的近、远期并发症。髋臼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复位要求达到解剖复位,内固定力学性能要求高。内固定作为治疗髋臼骨折的主要手段,其质量直接关系治疗疗效和预后。传统方案是术前进行X线照片及CT扫描,提供二维图像供手术医生了解病情并构建手术计划参考。手术计划只能凭医师的经验和想象能力,无法将手术全貌与成员组交流。近20多年来,“数字医学”概念的提出及在医疗领域的初步应用,信息科学目前在现代医学方面崭露头角。在外科领域,“数字医学”对外科手术产生了重要变革。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解剖的人体结构模型、用于评估治疗效果的模型、用于术式评估的人路模型、用于手术练习的现场模型等。在数字化技术的指导下,数字化医学成像系统及计算机系统完成手术前的数字化规划,使得手术更加精准及个体化。如何将数字化设计的术前规划方案精准再现是一个难题,而3D打印技术在数字医学辅助下可以在髋臼骨折手术术前规划、精准实施手术之间搭起桥梁。然而,现有的数字化技术和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就3D打印数字化技术在髋臼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 3D打印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手术的比较

1.1术前优化设计

髋臼骨折的传统手术方法是依据X线及CT横断面影像判断髋臼骨折的移位情况,并进行骨折类型分类,选定合适内固定器械及相对应的手术入路,然后完成手术。而数字化技术及3D打印技术的出现,对髋臼骨折的治疗起到划时代的作用。3D打印技术又称“快速成型技术”,是一种与传统“减材制造”技术相反、在三维数字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逐层制造方式将材料堆积起来的新型“增材制造”技术。1986年,Chuck Hull发明了光固化立体印刷技术(SLA),并产生第一台3D打印机,1989年Deckard发明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SLS),1992年Crump发明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DM),1993年Sachs发明了3D喷印技术(3DP)等,3D打印在医学中最先应用于牙科及颌面外科,近年来在骨科中的应用也日益得到重视。Wu等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2例髋臼、1例跟骨和1例股骨内髁(Hoffa骨折)复杂骨折的骨骼模型,在模型上模拟手术,术前将钢板预弯,并明确螺钉的轨道和尺寸,使手术时间缩短,且增加了手术操作的精确度,术后X线片及CT检查显示骨折复位良好。Dai等采用3D打印技术为10例严重骨盆损伤需行半骨盆切除置换术的患者制备了骨盆模型,数字化设计手术方案,确定切除范围,设计并植入个体化假体,术中操作顺利,假体匹配良好,术后X线片示假置良好。Chen等利用该技术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Hurson等将3D技术应用于20例髋臼骨折患者,认为该技术可使医生对骨折类型更加清晰,有利于培训年轻医生。曾参军等将3D打印髋臼骨折仿真模型,体外模拟手术可使手术更加精准、安全、完美。

传统的手术设计对于复杂类型的髋臼骨折,CT提供的有限信息在手术设计方面作用有限,不能做出准确的方案。影像科提供的图像局限于几个截面的三维图像,骨科医生不能按照自己需要任意角度、方向观察骨折情况,这影响了骨科医生对骨折情况的全面了解和制定详细的术前计划。数字化设计则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诊断明确、通用性高,可重复和共享手术设计过程。术前运用Mimics软件利用髋臼骨折CT数据三维重建骨盆、股骨近端三维模型,运用三维编辑分离单一骨折块并去掉股骨头,能更加清晰地显示关节内的骨折块以及其方向和移位情况。在Mimics 3D界面,还能对三维模型进行任意方向和角度观察,从而能让临床医生更加细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骨折情况,为确定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在内固定术前模拟演练手术操作步骤方面,数字化技术更有优势。通过虚拟复位对每个单一骨折块进行移位以恢复其解剖结构,运用复位骨折模型可以对钢板植入位置和植入螺钉方向和长度进行最优化的设计,为体外模拟内固定植入提供参考。陈宣煌等提出利用多平面三维测量设计髋臼骨折内固定植入物,能够精准定好重建钢板植入位置。宋军等应用三维重建技术虚拟模拟手术确定重建钢板位置并测量螺钉方向,对手术有一定帮助。

1.2 3D打印数字化技术可简化手术操作

3D打印骨折模型不仅能帮助医生了解骨折复位前、后情况,而且利用模型术前精确预弯钢板。在传统手术中,折弯钢板往往需要根据术中探查情况,决定钢板的安放位置,再借助铝板贴合骨面折弯出预弯雏形,然后依照铝板折弯钢板。这不仅在手术中消耗了大量时间,而且铝板折弯精确度低,位置也存在不确定性。而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g能在术前折弯好钢板,提前折弯的钢板位置唯一、精确度高,术中操作简化,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软组织的剥离。

利用数字化设计确定螺钉方向和长度并在3D实物模型上进行模拟手术,省去了在术中测量螺钉长度的时间。避免术中多次透视的烦琐步骤,降低医生和患者的射线照射量,同时也减少了手术时间。张国栋等提出的基于多平面三维测量应用于髋臼骨折数字化设计的方法,通过三维切割的方式实现虚拟骨折快速复位,并预设重建钢板的植入位置,通过3D打印可以选择重建钢板进行预弯以适应复杂骨面。曾参军等提出3D打印与腹腔镜辅助的髋臼骨折手术可以显著减少透视时间和透视量。

1.3建立手术导向模板

骨盆和髋臼骨折的影像导航手术已被很多骨科医生所采用,但是导航系统耗材昂贵,且需要一定的技术,临床推广有一定难度。近年来,有学者将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逆向工程技术和快速成形技术结合起来研究并设计出简便的导航模板,辅助拉力螺钉置入,降低了手术风险,缩短了手术时间,为现代化骨科提供了新的辅助手段和治疗理念。CT三维重建模型可以对手术区的结构进行数字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逆向工程技术针对螺钉进钉通道设计出导航模板模型,并利用快速成形技术将导航模板模型生成实体。术中应用导航模板进行导航,为准确进钉提供了确实的位置和方向,不仅提高了准确性,而且使内固定操作变得更加快捷、简便。陈鸿奋等将现代影像学、计算机三维重建、逆向工程技术及快速成形技术相结合,设计制作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进钉导航模板,实验结果表明,根据该导航模板可以准确地辅助拉力螺钉的置人。徐勇强等进行了髋臼后柱骨折顺行拉力螺钉置钉导向器的研究,通过CT数字化技术对髋臼后柱骨折顺行拉力螺钉进钉点和进钉方向的测量,为导向器的设计提供了解剖学基础,有助于提高髋臼后柱骨折顺行拉力螺钉置钉的成功率和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和减轻手术损伤。佟矿等设计的骶髂关节骨折固定手术导向模板为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顺利置入提供了良好的帮助。

篇(6)

关键词: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口腔医学;临床教学;术前设计;术中导航

作者:孟凡皓1,朱智慧1,张小辉2,张韬1(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100032;2深圳罗湖区人民医院)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这两项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改变,也逐渐被应用于医学领域。VR是多种技术的高度结合,包括了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备等方面;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可以让使用者完全沉浸到该环境中,并且通过有触感反馈功能的控制器与虚拟环境进行互动。而AR可以实时计算摄影机影像位置、角度,配合图像图形技术,在屏幕上把虚拟图像叠加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目前,已有报道在微创肝脏手术[1]中运用AR技术将肝脏内部的血管和肿瘤的位置显示在术区,也有学者尝试将AR和MR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2]和泌尿外科[3]等学科。早在1997年Wagner等[4]介绍了AR的概念,并首次在AR设备的辅助下完成正颌手术;2001年Thomas等[5]开发的Impulse2000训练系统,可以模拟患者口腔内患龋情况,用于医学生临床技能练习。近5年来,VR与AR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临床教学、术前设计和术中导航3个方面。现就VR和AR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临床教学

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在狭小的范围内可能同时存在腺体、肌肉、神经和血管等重要组织;在教学过程中仅依靠课本或视频资料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而尸体标本数量有限、价格高昂,这都为教学增加了困难。将VR技术应用到头颈解剖教学中,可生动、立体地展现复杂的解剖结构。2012年,李阳等[6]利用Dextroscope系统进行上颌动脉下颌段的三维解剖研究,并与实际标本进行对照,为减少上颌动脉下颌段的术中损伤提供解剖依据。结果表明虚拟解剖组所测得的相关数据与尸体组测得的实体数据一致,提示该技术具有可靠性与一定的优越性。

操作技能的练习所用耗材成本较高,借助VR和AR系统,可为医学生提供逼真的操作练习环境。目前已有用于正颌外科手术培训的VR手术模拟系统[7,8],该系统可以为使用者反馈操作的力度和器械运转的速度,并能提示操作者截骨角度和距离与术前设计方案之间是否存在偏差。Miki等[9]介绍了一种模拟内窥镜辅助下完成颌下腺切除术的VR培训系统,并通过试验证实,初学者经过7次练习后均更加熟练,手术所需时间较一开始明显缩短。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是颌面外科中一项基础操作,但如果操作不慎可能会引起麻醉效果不佳或麻药入血等问题,甚至造成更严重后果。Correa等[10]介绍了一种用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训练的VR系统,可以评估注射位置和深度是否正确,并且提供近乎真实的进针感觉反馈。也有学者将传统教材与AR技术相结合[11],开发了一本贵金属高嵌体预备教材,通过识别课本上每一章节的特殊“标识物”,AR设备就会将相应的操作过程以三维图像的方式呈现在眼前,仿佛老师在眼前演示一样。2013年,Kikuchi等[12]介绍了一种用于练习预备金属烤瓷冠的VR系统。Llena等[13]对AR技术在培训医学生窝洞预备中的效果和使用满意度进行研究,发现仅在一类洞的深度和二类洞颊、舌向预备范围上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差异。彭春等[14]对VR技术在口腔正畸进修医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主要是进行虚拟正畸托槽粘贴和排牙培训,通过培训后进行问卷调查和理论成绩对比发现,VR技术可显著提高临床进修医师的学习主动性,利于对口腔正畸教学要点的理解,提高口腔正畸临床操作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口腔正畸临床进修医师教学。

近几年,伴随着VR模拟系统在口腔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应用,比如大阪大学的HAP-DENT、伊利诺伊州的Periosim、荷兰穆格Simodont和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iDental等系统,有诸多学者对VR和AR技术在口腔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2015年Wang等[15]对iDental系统的精确度进行评估,并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上评价该系统在模拟牙体预备这项操作时的应用效果,发现还需在该系统中加入颊黏膜和支点才能更真实地还原口腔内操作环境。Ioannou等[16]对VR手术模拟器和动物模型的培训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VR手术模拟器可以减少培训的成本,并且培训的效果也要优于传统的动物模型试验。2016年,英国的Mirghani等[17]对Simodont牙科VR模拟器在口腔教学应用中的效果进行评估,发现Simodont评分结果可以反映出大一与大五学生的水平差异。

2术前设计

颌面外科手术因其特殊的手术部位,手术的难度与风险较大,而且患者对美观有较高的要求;术前对病变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可以更好地确定切除范围,降低手术风险。VR和AR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CT或MRI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完整呈现病变的位置以及与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可以帮助医生在术前更好地进行手术规划与方案设计;并且,VR技术凭借其出色的沉浸感和触觉反馈设备,甚至可让医生在术前模拟手术,使手术更加安全、高效。Olsson等[18]运用VR技术模拟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手术,可以通过VR系统在术前模拟肿瘤切除、腓骨重建方案设计及受区血管选择,可以减小术中风险,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此外,有学者将VR技术应用于正畸和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等方面。2016年Medellin-Castillo等[19]介绍了一种具有触觉反馈功能的VR系统,可以将二维图像上的标志点准确还原到三维重建模型上,帮助医生准确确定头影测量标志点,减少误差和设计时间;并且,对需要正颌的患者,该系统还可以设计手术方案。李阳等[20]运用DextroscopeVR系统,借助CT数据进行重建与融合,获得上呼吸道的三维图像,在三维模型上对上气道狭窄的区域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为患者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结果发现术后上气道的狭窄部位均明显扩大,各区段体积至少增大2倍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VR技术可以将二维CT、MRI数据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医生的眼前,让医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病变信息。

3术中导航

传统术中导航只能显示二维图像,并且术者需要反复观察屏幕与术区,这无疑增添了很多不便。AR技术凭借其与身边环境实时交互的特点,可以将术前设计方案或是重要的解剖结构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投射在术区,使术者实现裸眼观察。2013年,Suenaga等[21]使用3DAR技术在实物模型上模拟截骨手术,以评估该系统的精准度和可行性。结果发现术者裸眼所看到的图像位置不会随观察的角度而改变,而且图像与实物重合的精确度可以达到1mm以下。2013年Lin等[22]介绍了一种基于AR技术的口腔种植系统,并通过术后CT数据来评估术前虚拟设计方案与实际预备位点之间的误差。结果发现,总共完成的40例种植体的位置均在安全范围内,深度和角度上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2015年,Liu等[23]利用AR技术在锥形束CT血管造影引导下行机器人舌癌切除手术,并与X线透视引导技术相对比,发现切除范围更理想,并能更好地保护舌动脉等重要组织。虽然,现在大多数关于AR技术在术中应用还停留在实验阶段,但已有学者尝试佩戴AR设备完成正颌手术,术中指导上颌骨的截骨和就位。2016年Zhu等[24]运用AR技术在颌面外科手术中将下牙槽神经管的位置投射到术区,避免了术中损伤重要神经。临床中已经有20例应用经验,包括偏突颌畸形、半侧颜面短小和下颌角肥大等患者的整形手术,所有病例术后通过CT验证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除1例术后出现血肿外,其余均未发生并发症。这也为AR技术在术中的导航应用带来了启发。

2016年Profeta等[25]将AR技术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相结合用于检测头颈部肿瘤患者淋巴结转移与分布的情况,并借助AR技术来辅助完成淋巴结活检手术。该实验结合了γ探头(类似于传统放射引导手术)和追踪系统(类似于导航设备),为患者注射γ放射性同位素后,立即检测头颈部放射活性的分布情况,并以此来推断有无可疑转移淋巴结,最终借助AR技术以图像的形式将可疑淋巴结直接叠加显示在术区,让医生裸眼就可以准确看到淋巴结的位置。

4小结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尝试将AR和VR应用于口腔医学的各领域当中,相较于传统技术具有如下优势。①临床教学:VR凭借完全沉浸式的特点和触控设备实现交互反馈,可以为医学生提供逼真的练习环境,节省教学成本。②术前设计:AR和VR都可以完全真实的还原患者的病灶位置、与重要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等重要信息,不仅可用于设计手术方案,还可以用于与患者术前沟通,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了解手术风险或预后情况。③术中导航:AR凭借其可以与真实环境进行交互的优势,并且可以裸眼观察,让术者更好地了解病情。所以,AR与VR在医学领域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VR和AR技术在医学中也将实现广泛应用。目前已有学者完成AR技术与手术机器人结合完成下颌角切除术的可行性试验,同一个标本的两侧下颌角分别通过机器人和医生完成,对比发现并没有明显差异。VR和AR技术的应用必将为医生提供更多的帮助,让手术变得更加精准、客观和高效,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使患者和医生都能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HaouchineN,CotinS,PeterlikI,etal.Impactofsofttissueheterogeneityonaugmentedrealityforliversurgery[J].IEEETransVisComputGraph,2015,21(5):584-597.

[2]Kersten-OertelM,GerardI,DrouinS,etal.Augmentedrealityinneurovascularsurgery:feasibilityandfirstusesintheoperatingroom[J].IntJComputAssistRadiolSurg,2015,10(11):1823-362.

[3]DickeyRM,SrikishenN,LipshultzLI,etal.Augmentedrealityassistedsurgery:aurologictrainingtool[J].AsianJAndrol,2016,18(5):732-734.

篇(7)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2.031

人瘤病毒(HPV)仅能作为宫颈的一个提示, 并不能作为其诊断的依据[1]。随着研究的不断加深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肾上腺髓质素参与癌细胞的代谢以及肿瘤细胞生长的条件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方向, 因此, 肾上腺髓质素与微血管密度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意义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 本实验也基于此进行设计并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5例, 宫颈癌患者41例, 年龄21~76岁, 平均年龄39岁;NCE而切除子宫患者20例, 年龄22~76岁, 平均年龄40岁。

1.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的研究方法, 具体操作如下:用二甲苯将石蜡切片脱蜡, 经酒精水化, 蒸馏水浸泡、磷酸盐缓冲液(PBS)冲洗, 滴0.3%双氧水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室温下孵育酶的活性15~20 min, 再次用PBS冲洗, 滴加非免疫动物血清, 室温下再次孵育30 min, 然后进行抗原热修复, 然后严格按照一抗、二抗的滴加流程进行滴加与孵育, 然后控制显色、复染、脱水、封闭。

1. 3 对照 以PBS液置换一抗作为隐形对照, 阳性对照以试剂公司提供的阳性对照片为主。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P

2 结果

ADM 阳性率及MVD 的表达在NCECIN-ⅢICC 病变组织中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且ADM 表达强度与MVD 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

3 讨论

通过研究, 作者发现血浆中的肾上腺髓质素主要来源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肿瘤细胞以及心脏平滑肌细胞等也可以合成、分泌肾上腺髓质素。肾上腺髓质素主要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途径参与调解机体状态, 在糖尿病、高血压、休克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与其强大的血管扩张作用以及排钠利尿、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保护心肌等作用密切相关[2, 3]。

本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 微血管的密度与肾上腺髓质素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清楚的认识到这种相关性可以更加准确并且及早的对宫颈癌的患者进行诊断并及早的对宫颈癌患者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以维护的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 这也是作者做此研究的最终目的, 并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对子宫癌的诊断与治疗中。

综上所述, 通过对肾上腺髓质素与微血管密度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意义的研究, 不仅可以对宫颈癌患者做到及早的诊断、治疗, 还可以为手术患者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做到一个提示, 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宫颈癌治疗的新靶点, 在宫颈癌的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与提示意义。本实验研究虽然证实了肾上腺髓质素与微血管密度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意义, 但是, 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 研究所得到的数据也许有失精准, 在后续的研究中会加大样本量,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静, 沈海滨, 曾春英.微血管密度和中期因子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中国妇幼保健, 2014(6):833-835.

篇(8)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各类型中诊断明确、临床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颈部的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伴神经根受压产生的根性症状,如受压神经支配范围的肩背上肢的麻木、电掣样放射痛以及感觉过敏等症状[1]。刮痧疗法是借助特制器具,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相应的手法在体表进行刮拭,以出现皮肤潮红,或红色粟粒状,或紫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斑、血泡等出痧变化,从而活血化瘀、祛邪排毒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法[2]。目前,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临床上有诸多方式,主要包括刮痧结合手法治疗、刮痧结合中药治疗、刮痧结合针灸治疗以及综合康复疗法等,本文综述了刮痧综合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效果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更为精准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1 刮痧结合手法治疗1.1 刮痧合整脊治疗

整脊疗法又称“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是一套治疗手法,是以分筋弹拨、按压疏理等整复手法作用于脊椎背膂,以促进督脉气血通畅,使病椎恢复正常,从而治疗脊椎损伤及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现已有七十多种疾病与脊柱力学平衡失稳有关,采取以手法治疗为主要方法恢复脊柱力学平衡而达到治疗目的,已取得十分满意的疗效[3]。向氏[4]巧妙地将刮痧与整脊结合为干预手段进行研究,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刮痧合整脊组、刮痧组、整脊组各20例,同时设正常组对照组20例。结果显示:刮痧组无效4例,有效16例;整脊组无效2例,有效18例;刮痧合整脊组有效2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由此可见,刮痧合整脊推拿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并优于单纯的刮痧疗法和单纯的整脊疗法。

1.2 刮痧结合火罐治疗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郭氏[5]研究将火罐与刮痧相结合,选取106例临床颈椎病患者,其中男60例,女46例。治疗方法分为两种,第一种方式单纯刮痧疗法,每周2次,两周为1个疗程;第二种方式结合火罐疗法,患者取端坐位,暴露出颈背部及上肢部,选用合适的玻璃罐,进行闪火火罐并留罐10 min。隔日一次,两周为1个疗程。将火罐与刮痧相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总有效率达到了99.06%,说明中医传统自然疗法结合中医护理,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明显,副作用小,操作方法简单,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3 井穴放血配合刮痧

井穴刺络放血是中医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之一, 它是以三棱针等针具刺破手十二井穴, 放出少量血液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古典医籍多有记载[6]。吴氏[7]研究观察62例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颈椎牵引治疗、井穴放血合并刮痧,颈椎牵引采用数字程序控制颈椎牵引机,取舒适坐位,颌枕带间断牵引,角度为颈前屈20°,牵引重量自 5 kg开始,近似于患者体重10%,每次半小时,每日1次,10 次为一疗程。刮痧颈椎牵引后行刮痧治疗,选择合适的刮痧板,井穴放血在刮痧后进行,采用点刺法;对照组刮痧合并颈椎牵引治疗,方法同治疗组。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占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占93.55%。可见治疗组在牵引和刮痧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井穴放血,这三种方法相结合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方面可发挥协同的作用,达到缓解和解除神经根性疼痛,从而提高疗效的目的。

1.4 平衡刮痧疗法联合牵引治疗

牵引疗法是应用外力对身体某一部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其发生一定的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韦氏[8]研究巧妙地将二者结合,选取59名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颈椎牵引)24例,治疗组(平衡刮痧疗法联合牵引)35例。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18例,临床控制9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4.3%。对照组显效9例,临床控制3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87.5%。由此可见,平衡刮痧联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更为显著,联合应用优于单一颈椎牵引。

2 刮痧结合中药治疗2.1 刮痧配合中药内服

刘氏[9]选取150名门诊患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13例,颈型颈椎病37例。治疗方法包括充分暴露患者颈部及肩部,将正红花油或刮痧油涂于颈肩部, 医者手持刮痧板(水牛角制)与皮肤成45°角进行刮拭,重点刮拭风池、颈夹脊、大椎、肩井及督脉之颈段,每次刮拭半小时,颈部由上向下、肩部由内向外,均匀用力,直至皮肤出现紫红色或紫黑色痧点或痧斑。隔2日1次,4次为一疗程;中药内服治疗自拟通痹活络汤处方日1剂,10日为一疗程。结果显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15%。由此可见,刮痧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见效十分迅速、操作简便,疗效较好,尤其值得在基层卫生机构推广使用。

2.2 苗药马桑狗帮油刮痧治疗

马桑狗帮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在苗族民间配合刮痧法治疗风湿病、肩背痛、腰腿痛等疗效显著。夏氏[10]研究选取18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刮痧治疗结合茶油组)和治疗组(刮痧治疗结合马桑狗帮油剂组),各9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苗药马伤狗帮油剂刮痧治疗、茶油刮痧治疗。刮痧部位为头部(督脉及其旁开2、4寸循行线上)、颈背部(督脉及膀胱经循行线上)、肩背部(天宗至秉风连线直至肩胛下角),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由内向外进行刮痧。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占92.05%,治疗组总有效率占100%。说明马桑狗帮油剂刮痧治疗对风寒阻络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明显疗效,且可靠安全,与常规茶油刮试相比,马桑狗帮油剂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方面效果更为显著,尤其在改善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上疗效明显。

2.3 舒筋活络膏配合刮痧治疗

李氏[11]研究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40名,在刮痧治疗前,取一定量舒筋活络膏涂抹于颈肩背部,擦至皮肤发热,使其充分地吸收,再行刮痧治疗。用水牛角刮疹板与皮肤表面呈45°角从颈部由上向下进行刮拭。结果显示,本组40例患者,治愈9例,好转26例,治愈率达22.50%,总有效率87.50%。由此可见,舒筋活络膏配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简便的方法,具有标本兼顾、 疗效肯定等特点,值得向临床推广应用。

3 刮痧结合针灸治疗3.1 针刺配合刮痧治疗

针刺手法是针灸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属于针灸技术的高精尖部分,也是提高针灸治疗临床疗效的关键[12]。张氏[13]研究选取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经外取穴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选取手三阳经、督脉、膀胱经腧穴。结果显示,痊愈12例,显效22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8%。说明针刺配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更为显著。

3.2 针灸联合刮痧治疗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左氏[14]有机地将二者结合进行研究,选取40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观察组使用刮痧联合针灸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对患者痛侧肩贞与天宗、大椎、天井穴、曲池、颈百劳、双侧风池进行针灸治疗,进针后留针半小时可将针取出,后于患者颈肩部位涂抹一层刮痧油。同时使用刮痧板于患者颈部到肩部单方向刮痧;对照组使用推拿联合TDP治疗,使用治疗仪器于患者上肢与颈肩照射半小时,通过治疗仪治疗后,再于患者上肢与颈肩软组织行推拿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00%。可见,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灸和刮痧联合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病症,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向临床推广应用。

3.3 针推刮治疗

冯氏[15]研究选取86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针刺法主穴取双风池和病变椎体附近相对应的夹脊穴3~4对;病人先俯卧位,推拿法取针后,医者用滚法沿颈项正中,颈项两侧到肩背部来回进行10 min,充分放松局部肌肉;刮痧法患者取坐位,滴上刮痧油,再用牛角刮痧板,分成3条线(中线从风府到至阳, 颈夹脊到肩井,两边线从风池)刮,刮到皮肤出现红点为止。结果显示,本组治疗中,治愈61例,有效 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70%。由此可见,将针推刮三者有机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值得向临床推广应用。

4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刘氏[16]研究将1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8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加牵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循经刮痧、颈椎操、葛根汤加减口服综合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96.90%,对照组为89.80%。说明采用颈椎操、循经刮痧、葛根汤加减的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值得向临床推广应用。

目前刮痧合整脊治疗、苗药马桑狗帮油刮痧治疗效果最佳,总有效率达100%,这两种方式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值得向临床推广应用,但缺乏大量的研究对这两种方式的确切性进行验证。

临床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有诸多方式,然而公认的治疗方式在临床仍需进一步普及。

参考文献

[1] 朱毅,徐曼文,黄艳,等.温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2):1413-1418.

[2] 丁欢,陈宇婧,李玮彤,等.刮痧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4):537-540.

[3] 孔力,邵明宇,徐炯.浅谈整脊疗法[J].吉林中医药,2005,12:37.

[4] 向开维,范宏元,谭维选.刮痧合整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6):226-229.

[5] 郭美霞.刮痧结合火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中医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6):205,207.

[6] 李秀军.近10年井穴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20):2689-2690,2692.

[7] 吴加勇,陈鸿钦,陈开珍,等.井穴放血配合刮痧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镇痛观察[J].福建中医药,2010,41(4):15-16.

[8] 韦运浦,杨柳.平衡刮痧疗法联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9例临床疗效观察[J].大众科技,2016,18(9):59-61.

[9]刘树声,崔建宝.刮痧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颈椎病150例[J].河南中医,2006,2:61-62.

[10]夏景富,崔瑾,吕岑,等.苗药马桑狗帮油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多中心、平行对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808-2811.

[11]李小军,柏玉荣,陈剑峰.舒筋活络膏配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5,24(5):36.

[12]谈太鹏,贠晓艳,张静,等.浅谈温针灸结合针刺手法的临床应用及适应症[J].黑龙江中医药,2018,47(6):221-223.

[13]张丽华,苏同生,万兆新.针刺配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5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3):284-285.

篇(9)

[中图分类号] R5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a)-0103-02

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有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三个参数[1],上述三项红细胞平均值可帮助临床对贫血进行诊断。笔者对200例研究对象联合检测MCV、MCH、MCHC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院就诊者,分为缺铁性贫血组、正常组各100例,均行MCV、MCH、MCHC联合检测;缺铁性贫血组年龄(31±17)岁,男性62例,女性38例;正常组年龄(32±18)岁,男性63例,女性37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3 讨论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转运障碍、大量丢失、铁利用功能下降等,导致红细胞内铁含量下降而形成缺铁性贫血[2]。IDA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较常见,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且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地区、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发病率明显增高。IDA对于婴幼儿的智能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可引起婴幼儿智能发育缓慢、行为出现异常[3],长期IDA对儿童脑部发育产生不可逆损伤而形成终身性影响,故对IDA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目前,检测红细胞平均指数等化验室血液检查是临床诊断IDA的主要手段。

MCV、MCH、MCHC三个参数统称为红细胞平均指数,于1979年时,Bassmaan就早已提出了贫血的MCV、RDW分类法[4],而近年来随着化验医疗设备的不断进步,MCV、MCH、MCHC检测结果日益精准,该检查项目在较多疾病的诊断工作中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检测红细胞平均指数诊断IDA也备受临床医师和检验师的青睐和关注,目前已被作为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参考指标[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缺铁性贫血组的100例研究对象的MCV、MCH、MCHC值显著较对照组低,且P < 0.01;10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中显示MCV、MCH、MCHC均下降者共96例,约占到96%,仅有4例显示正常,原因可能为患者处于早期缺铁,轻度缺铁但可满足幼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使得患者的血红蛋白量水平和细胞形态均无显著变化;由此可见,MCV、MCH、MCHC的检测对于临床诊断缺铁性贫血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MCV、MCH、MCHC中,MCV可体现出红细胞体积的总体改变,MCH、MCHC可将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水平准确地反映出来;MCV是国内外用于鉴别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6],但其只能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及不均一性,却不可体现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故需要联合MCH、MCHC进行检测,方可提高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准确性[7-9]。

总之,临床诊断缺铁性贫血的实验检测指标虽然众多,但由于骨髓涂片铁染色及血清铁蛋白的检测工作繁琐、缓慢,而仅把MCV做为诊断依据,又不能了解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含量水平状态;而MCV、MCH、MCHC三项参数联合检测不仅可获得极高的阳性率和准确率,且操作简便快捷,故可作为临床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指标。

[参考文献]

[1] 姜晓萍,陈波,解晶,等. 红细胞参数及铁代谢指、标在鉴别缺铁性贫血与慢性病贫血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伤残医学,2009,17(3):21-22.

[2] 常玉荣,葛庆峰,何晓娟,等. 289例贫血患者红细胞参数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4):82-83.

[3] 沈健,陆燕,盛红斌,等.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现状及影响因素[J]. 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71-72.

[4] 江燕,赵琳. 缺铁性贫血的诊治进展[J]. 医学综述,2011,17(10):71-73.

[5] 冼中任,陈秋霞,朱伯珍,等. 红细胞参数对轻型β-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鉴别诊断的价值[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42-43.

[6] 黄品. 血红细胞四项参数诊断缺铁性贫血的临床价值[J]. 中外健康文摘,2011,8(44):49-50.

[7] 周建中. 红细胞参数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评价[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7):87-88.

篇(10)

[中图分类号] R81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1-0094-03

目前,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普查中[1]。该技术具有操作过程简单、精准性高、检查费用低的临床特点,是临床常用排查乳腺疾病的主要方式。有关报道指出,钼靶X线对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0.7%,低于核磁共振成像[2]。钼靶X线拍摄出来的图像质量与临床医生的诊断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与操作技术的熟练度、责任心、日常机器数据的校正有关系。研究发现[3,4],在乳腺钼靶摄片的过程中应用质量控制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摄片的甲级片率,保证图像的质量。本文根据目前临床乳腺钼靶的摄片现状,研究在进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过程中应用质量控制对拍摄图像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钼靶X线检查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年龄23~51岁,平均(27.9±1.1)岁;体重46.5~71.4 kg,平均(59.6±1.5)kg。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钼靶X线检查的20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且此期间均进行图像的质量控制。试验组患者年龄24~53岁,平均(28.1±3.1)岁;体重47.9~73.1 kg,平均(58.8±12.4)kg。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5,6]

选取的400例乳腺钼靶拍摄者均知情。且患者均>18岁。研究方法均按照我院伦理会制定的相关标准。

1.3排除标准[7,8]

①妊娠期患者;②哺乳期产妇;③有精神病家族史者;④有呼吸系统病变者;⑤患者不同意。

1.4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实施质量控制,仅行常规乳腺钼靶X线检查。试验组则在乳腺钼靶X线检查过程中应用质量控制,具体方法如下。

1.4.1技术培训 我院乳腺钼靶X线检查是由放射科技术主管负责,对从事钼靶X线机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主要包括:①仪器的使用;②投照;③图像采集等。并且规范辅助人员的日间操作,确保实习生、短期进修生等其他编外人员熟知技能操作,提高图像质量的甲级片率。

1.4.2规范摄片程序 整个乳腺钼靶X线检查的摄片程序必须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进行,保证乳腺钼靶摄片的质量。其中,常见的乳腺摄影包括轴位、侧斜位。如果临床医师没有特殊的医嘱,则轴位和侧斜位可以满足临床医生的诊断,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有力的基础。(1)首先,要认真核实患者的申请单,根据医生的医嘱和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检查。并向患者讲解乳腺摄片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保证患者能较好地配合。告知患者因压迫板挤压乳腺,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所以要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让患者积极配合。在进行检查前,让患者脱去上身的衣物,确保充分暴露出,便于钼靶的操作和摄片的准确性。(2)然后在技师工作站登记患者的信息,确保拍摄和患者信息准确无误。通过图像的采集系统进行摄片的选择和视图,确定曝光条件,做好摄片的准备工作。(3)用手拖住患者的,进行压迫板的加压。充分确保患者的伸展开,减少摺叠等情况出现。并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保证患者整个摄片过程的舒适度。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情况,防止下压等状况。(4)摆好患者的后,嘱患者保持w位不动,紧闭操作门后进行曝光。曝光后进入计算机图像采集系统。

1.4.3监督投照过程 在主管技师的监督下,责任技师进行以上相关操作,确保各个环节均严格按照乳腺钼靶X线摄影的规范操作。一旦发现责任技师在拍摄过程中出现不当或者不正确的行为,应立即停止操作,并纠正操作人员不当的行为,保证图像的质量。

1.4.4定期维护保养 每周四上岗的技师要进行操作机器的卫生打扫,并进行钼靶X线的重启和校准工作。校准前应清洁探测器及丙烯酸模体,对图像采集系统进行质量控制测试,查看图像是否存在外来物或准直器干扰。

1.5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钼靶图像指标,包括①轴位CC;②侧斜位MLO;③内外侧位ML;④局部加压;⑤放大摄影。并记录图像质量的达标率。

1.6评价标准[8]

(1)甲级片:按照要求所拍摄的部位无丢失,且投照条件适宜,对比度和清晰度较好,黑白分明。同时不存在伪影或者显影过度情况。检查部位准确无误,左右标记清晰。(2)乙级片:拍摄部位没有包全,投照条件较差,对比度和清晰度较差。黑白存在一定的混乱,存在伪影。(3)不合格率:不能用于临床诊断。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标准钼靶片

双乳CC位标准影像见封三图4a,双乳对称成球形,呈切线位,无皮肤皱褶,腺体组织与脂肪组织充分分离。双乳MLO位标准影像见封三图4b,双乳对称成菱形,呈切线位,无皮肤皱褶,乳腺下褶皱充分展开,胸大肌显示充分,腺体组织与脂肪组织充分分离。

2.2摄片质量影响因素

影响摄片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乳腺外表改变、置入假体、乳腺炎、乳腺肿胀等。试验组实施质量控制后上述影响因素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图像达标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经过质量管理控制后的图像甲级率、乙级率、不达标率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清晰度钼靶X线乳腺摄影是目前乳腺癌疾病诊断应用最广泛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9]。该技术具有操作过程简单、精准性高、检查费用低的临床特点,是临床常用排查乳腺疾病的主要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钼靶X线设备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于钼靶摄片的质量愈加重视起来。目前,临床上针对钼靶乳腺X线摄影应用质量控制管理进行干预有着较好的作用。同时,实施质量控制也是为了让受检者的辐射风险保持在最低限度[10,11],且有效地提高乳腺钼靶摄片质量的甲级片率。质量控制的优势主要包括(1)定期维护保养。在患者进行乳腺钼靶检查前,要对压迫板和探测器设备进行清理,并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板面的消毒处理。在患者检查结束后,清理患者的分泌物以及脱落的皮屑组织等。(2)质量控制。定期进行设备数据的矫正,并让专门的管理人员检查设备管理、校准。校准前清洁探测器及丙烯酸模体,对图像采集系统进行质量控制测试[12]。并且让每天的上岗人员进行乳腺钼靶X线机器的检测,并记录当天的温度和湿度。同时配合物理工程师对设备进行检测,做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13]。(3)全面的质量控制管理可以提高乳腺摄片的图像质量,保证临床医师的进一步诊断,为临床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做好合理维护和日常保养可以保证设备性能稳定并延长使用寿命[14]。与此同时,设备的性能和适应环境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医院在保证摄片质量的标准下,不断提高影像质量标准,开发适当的管理程序,确保管理工作的正常发展。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规范化操作,做好质量控制,使每张乳腺钼靶片都能符合影像诊断要求[15-18]。同时,高质量的乳腺钼靶图像还为放射科诊断医生阅片和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科学、有力的理论基础。通过实施质量管理后可以使得操作技师养成一个良好的摄片习惯,减少由于图像质量而出现重复摄片而带来的辐射风险,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出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有利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经过质量管理控制后的图像甲级率、乙级率、不达标率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钼靶乳腺X线摄影应用质量控制管理进行干预有着较好的作用,明显提高摄片图像的甲级片率,保证图像的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精准、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邹万姣,曹满瑞,朱志军. 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检查实施质量控制后对图像质量的影响[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1):54-56.

[2] 王青宏,朱健,王晓强,等. 数字乳腺钼靶X线摄影规范化操作与质量控制[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3):186-187.

[3] 宋伟兴.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J].放射学实践,2013,28(10):1010-1012.

[4] 洪凤鸣. 乳腺癌应用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诊断的研究进展[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2(15):318-319.

[5] 孙莉薇. 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与彩超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2):40-42.

[6] 梁红. 乳腺病变X线检查技术研究进展评价[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2):128-130.

[7] 陈佳儿,林建浜,江红,等. 数字化乳腺钼靶摄影技术探讨[J]. 医疗装备,2014,2(4):11-12.

[8] 杨皓,黄惠茹,沈岚,等. 提高全数字化乳腺X检查质量及疾病检出率[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4,20(5):420-422.

[9] 张秉宜,张郁林,韩玲,等. 高频彩超及X线钼靶检查对乳腺原位癌早期诊断价值的对照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1):14-17.

[10] 李蔓,韩历丽,高倩. 临床体检、超声与钼靶X线检查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J].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4, 25(3):202-206.

[11] 杜北珏,郑穗生,赵红,等. 数字化钼靶X线与MRI检查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对比[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2):214-217.

[12] 徐瑾,蒋震,沈钧康. 非钙化型乳腺癌的乳腺钼靶X线的诊断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5,30(13):2106-2108.

[13] 李晶,赵武,回影,等. 乳腺癌钼靶X线检查的漏诊及误诊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5):2899-2901.

[14] 蜗虹,雷振,张祥,等. 乳腺癌钼靶X线假阴性诊断的影像学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4(23):2744-2746.

[15] 张建友. 多发钙化的钼靶X线特征及其与乳腺良恶性疾病的关系[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7):159-160.

[16] 刘金全,庄伟雄,童志明,等. 乳腺钼靶摄影技术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41-42.

上一篇: 结算审计重点 下一篇: 课题研究流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