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1: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内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理论上讲,产业集群是指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或特定地点上的集中现象,是聚集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相关产业的联动,含前向和后向关联,纵向和横向关联,这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内容;二是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往往通过自然优势聚集力,规模经济聚集力和人文聚集力来实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以集群的力量与大公司、大企业论短长。比如,因为有了硅谷和128公路这样的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美国才能引领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因为有了医用手术器械产业集群,巴基斯坦才能占领世界医疗手术器械市场的20%。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在我国,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省份,依靠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浙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据统计,至20__年底,该省已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519个,总产值5993亿元。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珠三角404个建制镇中,有四分之一的镇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这些集群企业的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一般在20%-30%,高者占50%以上。江苏省提出,将用五年时间,在全省着力培育100个产业集群。为此,江苏省政府将对现有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20个产业集群给予重点培育,力争到20__年,这20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
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大企业的内部分工外部化,将某一特定产品的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高的中小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集群整体对外相当于一个具有市场垄断能力的大企业,而集群内企业则是平等互助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外部的垄断性与内部的有效竞争并存,使产业集群产生了1+1>2的竞争优势。其竞争优势体现在:
(一)有利于节约成本。由于企业相对集中,可充分利用水、电、路、通讯服务、“三废”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使平摊到单个企业的环境成本大大节约;大量同一产业的企业共聚一处,且长期的合作使企业之间关系密切,有关市场、技术等信息在群内传播更加迅速,大大节省了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同一产业的大量聚集往往造成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的聚集,原材料的大批量购买使单位支出更低,并使原料和设备备件的库存降至最低;集群也往往造成大批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的聚集,大大降低了企业在招聘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时的搜寻费用;产业集群的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与合作中形成了一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节约了签订合同和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
(二)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在同一区域内存在大量的竞争对手,充分的竞争压力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集群内大量的同类企业集中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容易激发创新的灵感,有利于形成创新的网络组织和服务体系。由于一个企业只负责某一个零部件甚至是一道工序的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有限的投资,迅速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同时,企业聚集一地,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某一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了新产品、引进了先进设备、提高了管理技巧,在集群内很容易扩散,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有利于开拓市场。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品牌又分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企业的聚集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扩大在采购商和消费者中的品牌效应;大量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同聚一地和群内企业产品的差异性及产品功能的多样性,使整个集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性,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吸引客户,特别对那些采购小批量、多品种的客户吸引力更强。同时,群内企业的模仿效应,使一个企业取得的市场开拓经验,群内所有企业受益。
(四)有利于规模扩张。集群所产生的大量的、集中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在集群中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既可不断吸引新的投资和其他生产要素进入,也使企业裂变的频率高,产业链的延长更加迅速。
二、西峡县产业现状及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意义
(一)产业现状
1、形成了明晰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西峡县根据宏观经济走势和县域经济阶段性变化,充分发挥资源、交通、区位三大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明晰的特色产业。一是农业“菌果药”三大主导产业稳步推进;二是四大工业基地初具规模,竞争优势日渐凸现;三是以“山、水、龙、园”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如火如荼。20__年,全县GDP完成了23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9.6亿元、15.4亿元和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61万元,增长22.2%;综合经济实力由1997年的全省79位前移到42位。
2、产业集群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是经济总量偏小。近年来,经过历届县领导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虽然成绩斐然,纵向比成绩不小,但横向比差距仍很大。20__年GDP在13个县市区中占11位,比相邻的内乡、淅川分别低7亿元和5.7亿元。20__年,西峡人均GDP为7477元,仅比全市平均值6818元高659元,比全国年均值8700元低1223元, 与人均3000美元的小康目标相差1.7万元。从GDP的增速看,这几年西峡县平均增速为11.5%左右,而沿海发达地区GDP增速都在15—25%之间;从地方财政收入看,西峡县20__年人均202元,但巩义是660元。二是经济结构不优。三次产业呈“二、一、三”结构,与发达社会“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相差很远。20__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7亿元、15.4亿元和9.6亿元,分别增长8.3%、15.1%和
10.1%,统计显示,一产比重偏大,三产比重过小,二产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开放程度不够。对外开放步伐不快,招商引资项目和利用外资产业几乎为空白,外资依存度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仍无国家投资或外地投资的生产性项目落户西峡。经济总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外资依存度偏低等诸多因素,致使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不高,核心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二)应坚持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一股产业集群热正在逐渐升温蔓延。立足西峡县情,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来培育和发展具有西峡县特色的产业集群,才能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发展产业集群是竞争的需要。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竞争的压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西峡县现有的产业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关键取决于能否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扎木成排,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共同抵御市场风浪。比如西峡县的汽车配件产业,曾一度出现相互压级压价争夺市场的恶性竞争,近期看伤害的是企业,长远看,最终伤害的是整个产业。因此,一个产业要想永保青春,唯有走联合竞争之路,在竞争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西峡县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内同类企业的激烈竞争,使每个企业都面临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差异化的压力,使相当一批企业由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向上下游配套或分工更细的合作伙伴关系。飞龙铸造和西泵特铸的协作关系就是很好的明证。二是推动新的中小企业的诞生。比如,围绕宛药、西排、西泵、西保、龙成等核心企业派生出一大批配套服务型的中小企业。
3、发展产业集群是促进西峡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中小企业诞生的便利性,其持续进行的知识、管理、技术创新导致农民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大大增加,农民更容易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而政府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的建设本身就能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西峡县发展产业集群的构想
争创产业的新优势是西峡县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从西峡的实际情况看,要切实将现有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应高度关注意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及其梯次结构连接。笔者认为,发展以宛西电厂为主的能源产业集群、以汽车铸件为主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宛药为主的中药制药业产业集群、以龙成炼轧钢厂为主的炼钢产业集群和以双龙香菇市场为主的农产品专业市场产业集群是切实可行之策。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来谋划西峡产业的发展。
(一)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及资源优势精心培育“五大产业集群”
1、能源产业集群。西峡县位于华东电网和西北电网末梢,但境内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526条,理论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3.4万千瓦,可开发潜能巨大。县内现有小水电79座,总装机122台,装机容量1.98亿千瓦/时,创造的入网价值是1600多万元。如果把淇河、鹳河开发统筹考虑,可开发达6000—7000万元产值,宛西电厂4×60KW项目初步可行性报告已通过省计委审批报国家计委立项,它的建成,将形成以宛西电厂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西峡成为鄂、豫、陕毗邻地区的能源基地”的战略目标。
2、钢铁产业集群。西峡县现有炼钢保护材料企业24家,产值15亿元左右,矿产资源开发企业318家,总产值7.16亿元,如果围绕龙成钢厂这个核心企业,加大采矿、运输、加工的关联度,可新增产值8—10亿元,形成钢铁产业集群。
3、汽车配件制造业产业集群。立足汽车配件铸造产品的开发,西峡县现有生产厂家24家,产品50个种类1050个品种,产值5亿元,如果抓住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机遇,把目光放在大众、东风、一汽等汽车工业集团的固定供应基地建设上,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品种规模,在以西排、飞龙铸造为核心的基础上,扩大类似西泵、天马制泵等一大批以提供零部件或半成品为主的中小企业,共同分享市场、技术、劳动力以及各种信息,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那么我们的汽车配件制造业产业集群就能够达到8—10亿元的产值。
4、中药制药产业集群。以宛药为核心的中药制药产业,如果在培育20万亩GAP山茱萸基地的基础上,企业控制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品牌包装,把诸如中药银片等粗加工环节转嫁给药农,可使从事简单的药材种植的20万药农转变为与宛药同呼吸共命运的产业工人,这样不仅拉长了产业链条,而且还可使核心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加快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的开拓,最终形成年销售收入20亿元的中药制药产业集群。
5、基于专业市场的产业集群。市场是这类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这类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彼此间联系松散,技术含量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都很低。被誉为“世界纽扣之都”的浙江温州永嘉桥头纽扣产业集群就属这类产业集群。我们西峡有全国最大的双龙香菇市场,有猕猴桃专业市场,现有以香菇、猕猴桃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5家,保鲜储藏冷库100多座,香菇分检粗加工作坊1000多家,农民购销员8000余人,年创效益在15亿元以上。如果各企业之间进一步加强协作,统一品牌,一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完全可以形成。
(二)围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政府及企业应努力的方向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曾指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产业集群优势”。在激烈的县域经济竞争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1、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思想。要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西峡县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制定和全县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应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小城镇建设,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重点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要以园区建设为重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富有西峡特色、功能定位独特的民营生态工业园区,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2、要大力培育和激发民众强烈的创业激情。这是产业集群发展内在的无 可替代的动力源泉。政府要大力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心理和创业理念,倡导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追求财富的奋斗精神,要加快实施西峡县企业家创业家园工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创业致富光荣”、“当老板光荣”的社会氛围,坚定民众的创业信心,激发民众的创业激情。
一、成效及特点
1.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主攻发展10个中高山无烟无矿基地镇,带动全县发展魔芋总面积5.8万亩,建成规范化林下育种基地5500亩,涌现出了桐木、、双河、棕溪等一批魔芋千亩重点镇,涌现出了桐木涌泉、茶园、仁河口水泉坪王莽山、茨坪等一批规范化栽培百亩示范点,基地初具规模,每年可开挖2万亩,产鲜魔芋2万吨左右。
2.龙头引领作用显现
县内健兴魔芋公司经技改扩建,具备芋角、精粉、微粉等初加工及魔芋系列食品生产能力,目前年可生产精粉、微粉能力3000吨,年可消化1万吨鲜魔芋,产品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内外地区,供不应求。企业采取“订单生产”模式,在小河、仙河等重点镇建立了收烘(购)站(点),农民产品不愁卖,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带动作用。
3.产业投入持续增加
县政府协调农业、扶贫、信合等部门捆绑项目支持魔芋产业,每年安排必要的经费和奖励资金。魔芋公司积极争取省财政、计划等行业专项资金,加快企业技改,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许多大户、老板、能人看好魔芋前景,积极把三产及其它收入反哺魔芋产业,形成联动效应。
4.合作机制初步成型
“企业+政府+农业部门+基地+农民”的分工合作机制已实施多年、初步成型,政府考核推动、部门技术服务、企业盘活生产、市场效益驱动、农民自主参与,产业化生产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效整合,形成了企业、政府、农民三方共赢机制。
二、问题及成因
1.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病害重;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
2.成因分析
2.1地块选择不当。主要表现在选择在600米以下低海拔区域大田种植,选择在光照太强的阳坡直观坡面种植,盛夏35℃持续高温造成绝收;有些虽选择在阴湿地块,但渍水造成涝害;有些选择在1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种植,冬季冻土层过厚造成冻害;有些选择在粘重的黄泥巴土壤种植,造成水肥通透不畅等。
2.2种源管理不当。近几年我县相继从云南、湖北及商洛等地调种,大多数外调种子的农户病害发生较重。主要是外省市老牌基地病原菌逐年积累、种子本身带菌传播,在运输途中包装不科学、机械碰撞损伤,加之运回后晾晒、消毒不到位,在下种之前已埋下病害传播隐患。
2.3栽培方法不当。应采用充分腐烂的农家肥、林下枯枝烂叶表土层、烧火粪,增施钾肥。魔芋根系分布在球茎上部,应推行“肥做床”、“肥盖面”、种芋坐中央的施肥方式。间套模式只能在中高山阴坡地区推行,且玉米、魔芋密度不宜过大。
2.4田问管理不当。魔芋80%含水,干物质仅占20%,茎叶稍微碰撞即会造成“伤口流水”,引发病菌侵入。
三、形势及前景
1.市场前景广阔
魔芋主要成份为葡萄甘露聚糖,含有十七种人体所需氨基酸,防癌抗癌,应用领域广泛。由于适生区较窄、病害难防难治、基地面积、较小,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逐年上扬。魔芋产业大有作为。
2.适生区域广泛
魔芋性喜温暖、湿润、背风向阳的林下小气候,我县地处秦巴山地,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无霜期、降雨量等气候特征适宜,县内可供魔芋生长的中高山适生林地面积大,巴山地区、旬河流域、蜀河流域适生区域十分广泛,产业基地具备做大做强做优的气候地域条件。
3.多方推动有力
县委、县政府已将魔芋产业列入农村后续产业,作为“农业30亿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予以推进。
4.综合效益显著
若建成基地10万亩、每年开挖5万亩,产量可达5万吨,可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实现加工增值2亿元。种植、加工及带动的二、三产业,可解决就业1万人以上。生产环节以农家肥为主、无污染,加工企业环节以机械研磨为主、无工业污染物排放,属绿色产品,符合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战略。
四、思考及建议
1.科学化规划
魔芋属阴性植物,不同于其它农作物,对种植地块要求十分严格,规划是否科学关乎魔芋产业的成败,考虑轮作倒茬,必须把魔芋布置在实生地块。应选择规划在海拔600米以上、阴坡、背风、沙壤土、肥沃、潮湿的林荫地,避免夏季温度过高、太阳直射时间过长影响生长发育,规避“两病”发生。
2.模式化发展
模式化是对过去实践的总结和提炼。近几年县内很多大户在川道浅丘地区采取魔芋间套玉米模式、但还是不能安全度夏,有些外调种源、碰撞染病绝收。必须汲取教训,顺应魔芋生物学特性,重点推广林下栽培和房前屋后堆栽两种模式,“还芋于林”、“自繁自育”,创造冷凉湿润、肥沃疏松、生态自然的生长环境。
3.科技化支撑
推行全生育期防病栽培措施,每个技术环节都要以防病为核心,重点要把好八个技术关口,即:科学选地关、芋种自繁自育关、大小分类栽种关、使用农家肥料关、还芋于林栽培关、科学田管关、安全越冬关,依靠科技,防病避灾,促进魔芋产业增产增效。
4.产业化引领
理论上讲,产业集群是指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或特定地点上的集中现象,是聚集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相关产业的联动,含前向和后向关联,纵向和横向关联,这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内容;二是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往往通过自然优势聚集力,规模经济聚集力和人文聚集力来实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以集群的力量与大公司、大企业论短长。比如,因为有了硅谷和128公路这样的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美国才能引领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因为有了医用手术器械产业集群,巴基斯坦才能占领世界医疗手术器械市场的20%。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在我国,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省份,依靠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浙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据统计,至2002年底,该省已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519个,总产值5993亿元。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珠三角404个建制镇中,有四分之一的镇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这些集群企业的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一般在20%-30%,高者占50%以上。江苏省提出,将用五年时间,在全省着力培育100个产业集群。为此,江苏省政府将对现有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20个产业集群给予重点培育,力争到2007年,这20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
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大企业的内部分工外部化,将某一特定产品的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高的中小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集群整体对外相当于一个具有市场垄断能力的大企业,而集群内企业则是平等互助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外部的垄断性与内部的有效竞争并存,使产业集群产生了1+1>2的竞争优势。其竞争优势体现在:
(一)有利于节约成本。由于企业相对集中,可充分利用水、电、路、通讯服务、“三废”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使平摊到单个企业的环境成本大大节约;大量同一产业的企业共聚一处,且长期的合作使企业之间关系密切,有关市场、技术等信息在群内传播更加迅速,大大节省了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同一产业的大量聚集往往造成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的聚集,原材料的大批量购买使单位支出更低,并使原料和设备备件的库存降至最低;集群也往往造成大批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的聚集,大大降低了企业在招聘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时的搜寻费用;产业集群的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与合作中形成了一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节约了签订合同和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
(二)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在同一区域内存在大量的竞争对手,充分的竞争压力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集群内大量的同类企业集中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容易激发创新的灵感,有利于形成创新的网络组织和服务体系。由于一个企业只负责某一个零部件甚至是一道工序的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有限的投资,迅速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同时,企业聚集一地,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某一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了新产品、引进了先进设备、提高了管理技巧,在集群内很容易扩散,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有利于开拓市场。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品牌又分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企业的聚集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扩大在采购商和消费者中的品牌效应;大量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同聚一地和群内企业产品的差异性及产品功能的多样性,使整个集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性,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吸引客户,特别对那些采购小批量、多品种的客户吸引力更强。同时,群内企业的模仿效应,使一个企业取得的市场开拓经验,群内所有企业受益。
(四)有利于规模扩张。集群所产生的大量的、集中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在集群中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既可不断吸引新的投资和其他生产要素进入,也使企业裂变的频率高,产业链的延长更加迅速。
二、西峡县产业现状及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意义
(一)产业现状
1、形成了明晰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西峡县根据宏观经济走势和县域经济阶段性变化,充分发挥资源、交通、区位三大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明晰的特色产业。一是农业“菌果药”三大主导产业稳步推进;二是四大工业基地初具规模,竞争优势日渐凸现;三是以“山、水、龙、园”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如火如荼。2003年,全县GDP完成了23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9.6亿元、15.4亿元和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61万元,增长22.2%;综合经济实力由1997年的全省79位前移到42位。
2、产业集群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是经济总量偏小。近年来,经过历届县领导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虽然成绩斐然,纵向比成绩不小,但横向比差距仍很大。2002年GDP在13个县市区中占11位,比相邻的内乡、淅川分别低7亿元和5.7亿元。2003年,西峡人均GDP为7477元,仅比全市平均值6818元高659元,比全国年均值8700元低1223元,与人均3000美元的小康目标相差1.7万元。从GDP的增速看,这几年西峡县平均增速为11.5%左右,而沿海发达地区GDP增速都在15—25%之间;从地方财政收入看,西峡县2003年人均202元,但巩义是660元。二是经济结构不优。三次产业呈“二、一、三”结构,与发达社会“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相差很远。200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7亿元、15.4亿元和9.6亿元,分别增长8.3%、15.1%和
10.1%,统计显示,一产比重偏大,三产比重过小,二产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开放程度不够。对外开放步伐不快,招商引资项目和利用外资产业几乎为空白,外资依存度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仍无国家投资或外地投资的生产性项目落户西峡。经济总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外资依存度偏低等诸多因素,致使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不高,核心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二)应坚持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一股产业集群热正在逐渐升温蔓延。立足西峡县情,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来培育和发展具有西峡县特色的产业集群,才能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发展产业集群是竞争的需要。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竞争的压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西峡县现有的产业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关键取决于能否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扎木成排,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共同抵御市场风浪。比如西峡县的汽车配件产业,曾一度出现相互压级压价争夺市场的恶性竞争,近期看伤害的是企业,长远看,最终伤害的是整个产业。因此,一个产业要想永保青春,唯有走联合竞争之路,在竞争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西峡县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内同类企业的激烈竞争,使每个企业都面临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差异化的压力,使相当一批企业由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向上下游配套或分工更细的合作伙伴关系。飞龙铸造和西泵特铸的协作关系就是很好的明证。二是推动新的中小企业的诞生。比如,围绕宛药、西排、西泵、西保、龙成等核心企业派生出一大批配套服务型的中小企业。
3、发展产业集群是促进西峡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中小企业诞生的便利性,其持续进行的知识、管理、技术创新导致农民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大大增加,农民更容易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而政府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的建设本身就能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西峡县发展产业集群的构想
争创产业的新优势是西峡县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从西峡的实际情况看,要切实将现有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应高度关注意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及其梯次结构连接。笔者认为,发展以宛西电厂为主的能源产业集群、以汽车铸件为主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宛药为主的中药制药业产业集群、以龙成炼轧钢厂为主的炼钢产业集群和以双龙香菇市场为主的农产品专业市场产业集群是切实可行之策。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来谋划西峡产业的发展。
(一)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及资源优势精心培育“五大产业集群”
1、能源产业集群。西峡县位于华东电网和西北电网末梢,但境内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526条,理论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3.4万千瓦,可开发潜能巨大。县内现有小水电79座,总装机122台,装机容量1.98亿千瓦/时,创造的入网价值是1600多万元。如果把淇河、鹳河开发统筹考虑,可开发达6000—7000万元产值,宛西电厂4×60KW项目初步可行性报告已通过省计委审批报国家计委立项,它的建成,将形成以宛西电厂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西峡成为鄂、豫、陕毗邻地区的能源基地”的战略目标。
2、钢铁产业集群。西峡县现有炼钢保护材料企业24家,产值15亿元左右,矿产资源开发企业318家,总产值7.16亿元,如果围绕龙成钢厂这个核心企业,加大采矿、运输、加工的关联度,可新增产值8—10亿元,形成钢铁产业集群。
3、汽车配件制造业产业集群。立足汽车配件铸造产品的开发,西峡县现有生产厂家24家,产品50个种类1050个品种,产值5亿元,如果抓住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机遇,把目光放在大众、东风、一汽等汽车工业集团的固定供应基地建设上,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品种规模,在以西排、飞龙铸造为核心的基础上,扩大类似西泵、天马制泵等一大批以提供零部件或半成品为主的中小企业,共同分享市场、技术、劳动力以及各种信息,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那么我们的汽车配件制造业产业集群就能够达到8—10亿元的产值。
4、中药制药产业集群。以宛药为核心的中药制药产业,如果在培育20万亩GAP山茱萸基地的基础上,企业控制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品牌包装,把诸如中药银片等粗加工环节转嫁给药农,可使从事简单的药材种植的20万药农转变为与宛药同呼吸共命运的产业工人,这样不仅拉长了产业链条,而且还可使核心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加快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的开拓,最终形成年销售收入20亿元的中药制药产业集群。
5、基于专业市场的产业集群。市场是这类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这类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彼此间联系松散,技术含量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都很低。被誉为“世界纽扣之都”的浙江温州永嘉桥头纽扣产业集群就属这类产业集群。我们西峡有全国最大的双龙香菇市场,有猕猴桃专业市场,现有以香菇、猕猴桃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5家,保鲜储藏冷库100多座,香菇分检粗加工作坊
1000多家,农民购销员8000余人,年创效益在15亿元以上。如果各企业之间进一步加强协作,统一品牌,一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完全可以形成。
(二)围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政府及企业应努力的方向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曾指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产业集群优势”。在激烈的县域经济竞争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1、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思想。要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西峡县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制定和全县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应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小城镇建设,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重点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要以园区建设为重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富有西峡特色、功能定位独特的民营生态工业园区,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2、要大力培育和激发民众强烈的创业激情。这是产业集群发展内在的无可替代的动力源泉。政府要大力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心理和创业理念,倡导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追求财富的奋斗精神,要加快实施西峡县企业家创业家园工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创业致富光荣”、“当老板光荣”的社会氛围,坚定民众的创业信心,激发民众的创业激情。
一、风机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
广水市是随州所辖的县级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偏东,以平靖关、武胜关与河南连界,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素有“鄂北门户”之称,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1.4%。全市共辖3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4个乡,共17个乡镇办事处,中华山、大贵寺、花山3个国营林场及三潭风景区和广水经济开发区。广水风机产业制造起步于1958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特别是近几年的分化、裂变、竞争,产业开始聚集,已初步形成以十里工业基地风机产业园区为主导,以广水经济开发区、杨寨冶金工业园、马坪铸造工业园为重点的产业集聚区。
2012年1月19日,广水市风机产业顺利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风机分会组织专家组的验收,获“中国风机名城”称号。整个产业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整体规模不断壮大。截止2012年6月,广水市风机产业相关联企业达到85家,总资产达到31.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湖北省风机厂、双剑风机、中意风机、天桥风机、微特风机等风机制造企业为龙头,以华鑫特钢、金汇实业、西门电机、加华铸造、登峰铸造等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条。2011年,产业集群规模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0.6亿元,同比净增18.8亿元,增长36.3%,占该市规模工业销售总额的31.7%;上缴税金1.2亿元,同比增长28.8%;从业人员9113人,同比净增2476人。
2.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促进风机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近年来,所有风机骨干企业均成立了研发中心,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家企业被授予博士后产业基地;8家公司获批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风机制造企业4家,1家企业获批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企业申请国家专利62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获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15个,省中小企业创新奖2个,技术发明奖1个,科技进步奖7个;2010年风机产业集群被省科技厅评为湖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3.对外影响稳步扩大。2011年,,该市风机产业集群在全国风机制造行业综合实力排名第6位。在2010年中国通用机械实力评价活动中,评出了中国品牌风机供应商50强,其中省风、双剑、中意综合实力分列全行业第23、24、38位,广水是全国风机行业中唯一拥有3家50强企业的县级市。省风、双剑被列为湖北省通用设备制造业“排头兵”企业。省风、双剑、中意为全国风机行业协会会员单位,其中省风为理事单位。双剑被列入湖北省重点辅导扶持类上市企业,省风被列入湖北省储备培育类上市企业。
4.市场竞争实力增强。集群企业中,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3个。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加机电产品博览会和展销会,广泛宣传、推介广水风机产品。全市1000多种型号的风机产品畅销全国30个省市区,山西、山东、四川等地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部分风机产品在全国市场占绝对优势,造气风机、化铁炉风机分别占全国市场的80%、90%以上。
二、风机产业集群发展的潜在问题
1.产业弱小问题。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和公共服务机构组成的群体。因其公共资源共享、配套比较完善,市场份额较大、比较优势明显,故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比一些已经定型成熟的产业集群,广水市风机产业集群弱小问题无可厚非。一是产业规模还不够大。据业内人士介绍,全国风机产品市场规模在500亿元以上,我市风机产品市场份额仅为4%左右;单就通风机、鼓风机而言,市场占有率也只有10%。
2.产业链条衔接不紧。风机产业链条延伸拉长不够,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企业网络尚未形成,上游产品生产能力不足,风机企业每年外购铸铁、铸钢、铸铝等金属铸件,钢板、碳圆钢、槽钢、角钢、不锈钢等型材,轴承、电机、电控柜、增速器、稀油站、液力耦合器等配件共达10余亿元;下游产业链条基本断档,风机企业每年销售风机达20多亿元,配套企业每年销售规模达10亿多元,因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统一的物流市场,都是各自采购和销售,降低了价格谈判的话语权,增加了采购成本,减少了销售收入。
3.产业园区尚未成型。由于历史原因,集群企业散落于工业基地、开发区、杨寨、马坪等全市9个乡镇办,难以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对后续跟进企业项目的吸引力不大。
4.资金融通问题。风机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要使风机产业有所作为,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作支撑。而广水市风机集群企业普遍感觉融资难,寻求担保难,财政支持带动机制缺位等诸多障碍。2012年底我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51.4亿元,贷款余额只有39.9亿元,存贷比仅为26.4%,与安徽宁国市的耐磨铸件产业集群进行比较,其金融部门的存贷比达到120%。存贷比之间的巨大差距,客观上反映了广水市金融生态失衡、经济发展失血较为严重。
其潜在原因是企业自身经营管理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夫妻店”、“父子兵”的经营方式上,连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都不够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更是奢谈,如此状况自然难以达到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门槛。广水市近200家规模工业企业能得到银行授信和实际信贷投放的企业仅为10%左右,便是这一问题的突出反映。
其次银行金融机构也缺少创新。在服务地方经济乃至主动帮助企业规范经营管理、培植优质客户、实现双赢发展方面探索尝试不够,加上“零风险”意识的束缚,致使多年来银行金融机构对工业企业的放贷一直裹足不前,难以有大的突破。大多银行金融机构几乎都盯住10来家优质企业,授信相互重叠,营销争夺异常激烈,而绝大多数企业却求贷无门,难以正常运营,更别谈成长壮大。
第三政府引导不够。一是激励引导措施成效不大。近几年,市政府为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制订了奖励政策,且每年拿出数十万元的资金兑现奖励,但收效甚微。如何使文件发挥应有作用,尚需加强针对性研究。二是信贷中介评估费用过高。对此,市政府虽专门作出了按收费下限20%标准执行的硬性要求,但在实际执行中并未得到落实,致使企业信贷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三是中介担保不力。全市中介担保机构数量少、实力弱,发挥作用不大。2012年正式营业的泰成担保公司是该市唯一的担保公司,目前仅为企业担保6400万元,政府900万元的出资额至今没有到位。四是支持企业上市力度不够。上市公司通过融资和再融资,带来资金的乘数效应,可以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一个地方上市企业的多少,与政府的支持力度大小成正比,宁国市177家规模企业中,上市公司达5家。
三、支持风机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1.充分认识到产业集群承载信贷投放的优势,增强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信心。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作为信贷主体具备很多比较优势。一是成本优势。由于集群内企业具有地理的接近性和行业的趋同性等特点,商业银行较容易掌握企业的信息和发展动态,特别是企业类型和发展模式的相似性又减少了大量重复的信息收集成本。二是信用优势。产业集群内企业由于地域依附性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较高,与集群外企业相比具有独特的信用优势,集群内的各企业往往离不开集群这个产业环境和赖以生存的社会网络,从而减少了机会主义倾向,增强了企业守信度。三是风险可预测和信息对称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相对比较明确,一批生产经营及配套服务的上下游企业,主要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产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同时,由于地理接近,集群内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比较对称。
2.紧密结合企业集聚和分工协作特征,探索建立适应产业集群信贷需求的融资模式,疏通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信贷机制。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生产协作和融资借贷关系,在资金运营领域也自发形成了丰富的合作资源,这些都为创新产业集群信贷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利用企业分工协作关系,大力发展产业链融资模式,推动集群内部核心企业和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同步发展。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转变思路,切实改变银行和企业点对点的服务模式,站在整个产业链全局的高度,设计产品和服务方案,要对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形成的产业链进行动态跟踪和监测,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将行业发展特点和企业自身特点相结合,进行综合测评和融资方案的设计,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真正做到激活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从而带动一批为优势企业配套的微小企业同步发展。
二是利用企业集聚优势,发挥集群企业的“捆绑效应”,增强信贷可获性。可由行业协会或集群内核心企业出面组建担保公司或其它形式的联保网络,将集群内企业结合起来作为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规避银企规模不对称问题,增强产业集群的谈判地位,也增强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三是及时改革现行信贷运行管理机制,提高信贷运行效率。针对现行的信贷授信和审批程序,进行合理的精简和改革,努力确保集群企业及时获得合理的信贷需求支持;改革现行统一的客户信用评级制度,实行有差别的信用评级制度,合理确定集群内部企业信贷准入标准;积极满足集群内部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探索发展商标权质押、专利质押贷款,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培育力度。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仅是响应省委、省政府对新兴产业的倍增计划,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经过几年的发展,***区已经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四大新兴产业的基本框架。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
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性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尤其是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美国将政策重点放在新能源环保产业上,仅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上就投入140亿美元的财政支持;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至全球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日本围绕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医药等领域,制订了“技术创新25”。我国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用“市场换经济”形成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有限的资源高强度的消耗,再加上我国土地、劳动力、原料等主要成本都在不断上涨,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更加突出,在这种经济方式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要求时,我国也充分认识到了发展新兴产业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鼓励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已经纳入“十二五”规划。从各国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的支持,可以看出以新兴产业的发展来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制高点已经形成共识。
二、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
1.地理优势:立体式的交通网和得天独厚的江海综合资源,为***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随着苏通大桥的通车,我区与上海产生了同城效应,和苏南实现对接融合,再加上我区已经加快融入到南通主城区,在吸引高端国际资金本和跨国公司投资方面优势更加明显。
2.政策优势:在区政府的牵头下,***积极实施江海联动、跨江合作,一个全新的“一园三区”大舞台正在形成,这将成为打造特色产业,延伸新兴产业链提供强大支撑。
3.基础优势:近年来,***积极培育大企业、龙头企业、上市企业和特色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基础。在江苏省确定的19条新兴产业链培育企业中,***就有15家企业入选,比如综艺集团、东源集团、江海电容、通达动力、中航虹波、桑夏太阳能等,许多企业都涉及到新兴产业领域,这就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4. 人才优势:发展经济,人才先行。目前,***区人才总量为13.49万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或研究生以上学历的8000人。在全省县(市)区中率先建成江苏省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目前已吸纳17家留学人员企业入驻;建有中联科技、***建总等6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列南通各县(市)区之首;建有力普电子、创斯达机电等4家企业院士工作站和3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十一五”期间,我区连续两次荣获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这样我区发展新兴产业就有了一定的技术优势。
三、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区新兴产业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5家,1-6月份累计(下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37.3%,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31.7%。实现利润总额14亿元,同比增长45.6%,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32.2%。
1.新材料产业:全区新材料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家,主要包括钢丝绳、冶金、光学玻璃、人造纤维等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79.9%,占全区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10%。骨干企业有华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帅宙特钢,其中华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亿元,利润实现0.6亿元,两项同比增长都超过100%,在全区起到了率先作用。***区新材料产业中比较有特色的是钢丝绳行业,企业数占整个新材料产业的大部分,发展空间比较广阔,钢丝绳作为基础材料蕴含了一定的科技含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是全区已经形成的特色产业之一。
2.新能源产业:全区新能源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风电设备等领域,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28.1%,占全区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48.7%。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战略举措。全区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已初步打造形成集光伏、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利用和设备制造产业链。比如,“综艺集团”的光伏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又如“桑夏”太阳能,其生产规模在全国同行业内名列前五强,成为国家免检产品和中国弛名商标,并高票中标国家家电下乡产品,每年可节约数十亿度电,减少污染排放数百万吨,为我国的节能环保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与光伏、太阳能相比,***区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基础也比较扎实,比如“虹波风电”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壮大已一跃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优秀供应商。在此基础上“综艺集团”又在总投资5亿美元的基础上再以9980万美元扩建二期工程,“东源集团”投资3.5亿元新上了风电一期工程,这些项目促使***区的新能源产业呈现出了扩张快,投入大,后劲强,发展前景好的新局面。
3.节能环保产业:全区节能环保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家,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79.6%,占全区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9.3%。虽然企业数量在全区新兴产业中比例最少,但基础稳定,发展迅速,对全区的经济贡献也很可观,形成了“华新环保”、“华通锅炉”、“海华管桩”等一批骨干企业。其中,“华新环保”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亿元,在节能环保产业中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
4.电子信息与物联网产业:全区电子信息与物联网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家,主要集中在电子元件及组件的研发和制造,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5亿元,同比增长33.1%,占全区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32.0%。主要骨干企业有“江海电容”,“中联科技”。其中,“江海电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3亿元,同比增长27.4%;“中联科技”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36亿元,同比增长21.7%,对新兴产业及全区的工业经济快速运行做出了贡献。据福布斯杂志预测,到2020年全球信息技术市场年产值将增长到20万亿美元,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产业市场。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将得到全面而迅速的发展,形成以“江海电容”、“中联科技”、“综艺电子”、“桑夏软件园”等为龙头,打造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相关电子材料和以软件、IC智能卡等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
“十二五”期间***区将陆续制定新的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大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促使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产业。到2015年,争取建成3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1个超千亿元的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应税销售80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8.0%。其中,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下同)300亿元,新材料产业12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100亿元,电子信息与物联网产业280亿元。
四、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尚不健全。当前的制度环境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并不十分相适合。市场、法律、科技、税务等联动不够,政府调节经验不足,要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工作思想,不能各自为阵,应形成和谐、轻松的大环境,为新兴产业的认证、审批、帮扶打开通道。
2.缺乏创新能力。一方面是研发资金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创新机制不完备,比如政府对新兴产业的税收奖励不够,科技部门对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的引导和帮助不够等,还有一方面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不明确,比如许多新兴产业的产品都是销往国外市场的,加上大部分原料还需从国外进口,造成两头在外,中间制造环节留在国内,污染较多,效益较低,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难以保证,导致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有利条件。
3.部分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有的特色产业分散在各个镇区,没有形成规模的特色区域,布局比较分散,不利于抓大放小,统筹规划,容易造成产能过剩,这样就会直接导致整个新兴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低下,成套能力薄弱,服务水平落后,规模难以提升。
4.融资体系不够完善。资金问题现在仍是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新建企业,资金不够,信誉不够,难以得到融资支持,造成融资一步不到位,生产、研发步步受牵制的不良循环。
五、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新兴产业聚集度。以“园”、“区”为平台,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在开发区和锡通科技园的基础上继续打造***新兴产业的特色产业区,发挥新兴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约束功能,找准切入点,明确产业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外招商的力度,积极引进配套企业,大力延伸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推进新兴产业向园区聚集,项目向园区集中,凸显区域特色竞争优势。
2.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结合***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鼓励企业用合股、抱团的形式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进军,加大科技、税收、金融、进出口等部门的联动,为新兴产业的审批、认证、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帮助搭建融资大平台,引导、扶持、奖励新兴产业的生产和研发,同时加大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政策约束,宣传指导企业走品牌发展道路,争创知名、著名、驰名商标,培育拥有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品牌,放大示范效应。
有人说:滇东北无旅游。虽很笼统,但从全省来看,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的支柱性产业。横向比较,昭通市的旅游业发展,与滇西黄金旅游地“第一军团”相比,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还属于“藏在深闺无人知”。目前,__县位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靠后位置,处于“创业”阶段。
__的旅游开发思路提出较早,但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规模。1986年,国家将旅游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曾有人提出开发__旅游,受认识和经济基础不足的制约,未能引起重视。1989年,__化厂曾计划在__山建职工疗养地,但因故未搭成协议,这算是__发展旅游的起步。1994年、1995年各乡镇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项目,县文体部门对__森林资源、__九老洞溶洞、铜厂__瀑布等旅游资源进行了考察和论证,旅游发展成为当时__的热点话题。到1997年县内个体户首次对__山、二十四岗进行旅游投资,开设餐旅、休闲、娱乐项目,__旅游业开发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2003年,县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湖滨生态旅游县、文明幸福小康县”的奋斗目标,首次将旅游发展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年12月,成立__县旅游局。2004年,启动__县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众所周知,受交通不便、移民工作等因素影响,__县旅游业发展进程缓慢。
去年县委__届七次全会提出了“1245”发展思路;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又将今年确定为“旅游突破年”。围绕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从去年开始,全县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速,进入了快车道,如县城绿化亮化、公路沿线房屋量化、面山绿化等项目快速推进,围绕旅游要素培植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将立足“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筹办“两赛一节”(龙舟、垂钓两大赛事和美食节)活动,大力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和乡村旅游。在今年全市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____湖旅游线建设,把__、__、__、__4个县作为串珠状连接起来,重点打造好____坪和__新城、__岛、__寺。积极申报____湖皮划艇、龙舟赛等“水上运动”项目,力争打造成中国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一是旅游业的发展要素极不完善。集中表现为“游、购、娱、食、住、行”旅游六大要素处于培植阶段、十分薄弱、配套滞后、结构失衡。如交通不便,旅游酒店凤毛磷角,景点还未形成线路,等等。
二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__旅游发展规划曾提出了__十大旅游项目,即:享水上娱乐、探原始森林、赏金江奇石、走石龙老街、望长江东转、登观斗佛山、游马湖遗址、品茶马文化、观__含笑、揽峡谷风光。尽管当前提出了“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但总体上看,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为主,结构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和多元。
三是旅游景区、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目前__的旅游景点,既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又非我有人无的独具创意的特色旅游项目,走的大众旅游路线,同质化严重,难以提升知名度,很难激发中远程游客专程前来旅游观光的兴趣。
除去政府政策性支持,政府强势主导等因素,但就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我们面临着较多的机遇:
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旅游成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潜在的旅游市场巨大。虽然,国内的旅游业蛋糕越做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强,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如同走马观花,停留在感官体验上,无法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精神享受,很多游客返程后都感到身心俱惫,该有的身心愉悦、心旷神怡的感觉荡然无存。在看似繁荣、竞争激励的旅游业发展背后,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此,国家提出旅游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步伐,__省提出了旅游“二次创业”,这是全国全省旅游业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的摸索期、调整期,也是给我县旅游发展留下的较为难得的取得突破、追赶跨越的一段黄金期。
休闲旅游,简而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
不仅是游山玩水,简单地“放松放松”,与传统旅游相比,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更多的是建立在旅游基础上的行为情趣,以达到丰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满足实现人类普遍存在的求知、求乐、求健、求美心理。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版。__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湖滨新城及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潜力和条件。加之,县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湖滨生态园林城,抓住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当前生态游方心未艾,若能扬长避短、避开竞争激烈的观光旅游市场,将目标定位于休闲旅游,将__打造成为休闲旅游的终点站、目的地,而不是观光旅游的“中转站”,完全可以在休闲旅游上大做文章,并将大有可为。
旅游业发展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也是艰难的创业过程。__旅游资源不具有先天优势、也具有垄断性,更不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因此,必须要走一条新路,经过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开发,精心的包装以及有效的推广,使其成为标志性产品进入市场并形成品牌。从内生资源来看,有峡谷风光、万里平湖、魅力新城,有原始森林、良好生态;有历史遗址、人文景观等;从地理条件上看,处于__大旅游格局的规划区、两个电站的中心区、__竹海等热点旅游的辐射区。从外地发展经验来看,依靠培植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地的经验值得借鉴,如__竹海。从发展要素上看,科技的元素投入使用,及文化与科级的对接等模式,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兴旅游地发展项目的选择之一。
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旅游业规划是旅游发作宏伟远大的共同理想,继往开来的行动纲领,情景交融的美好蓝图,可以使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必须做好相关旅游规划。
一是要做好旅游市场规划。旅游市场规模总量大,结构多元,随着旅游消费成为日常性消费,个性化愈显突出,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走向拥有无数种可能,加之固有的营销手段被推成出新,这就需要静下心来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精准定位。
二是要做好旅游目的地规划。围绕旅游产业要素、旅游公共服务要素覆盖行政区域、资源区域、市场区域的“全域旅游”型目的地进行规划,力求实现相关功能要素的高度统筹提升和各种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整体效应。
三是要做好旅游项目规划。一位知名旅游策划人说过:“相对于规划而言,策划之于旅游业的重要意义也毫不逊色。”先期的旅游业竞争还停留在比山川秀美、比水人,比服务管理水平的优劣,到今天旅游业比的是项目规划—看谁能为旅游赋予新的色彩、新的活力。
旅游业是一项高投入产业。尽管大投入不一定都会有大产出,但大产出却多是以大投入为前提和基础。就__现状,必须把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一是合理配置旅游要素。要立足实际,突出对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扶持力度。一方面,要针对性地制订优惠政策,抛出橄榄枝,引导调控、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各种人才进行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规范”与“发展”并重的思路,扶持壮大一批实力强、管理好的旅游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填补行业真空地带的旅游企业,推动旅游六要素之间以及同要素的不同结构的合理配置,实现整体结构的优化。
二、原因
经过调查,我们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可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养殖户贷款难,无流动资金开展养殖,造成鸡舍空置,利用率低,从而造成全市养殖量一直无法做大,据统计,全市20万平方米的肉鸡舍,有10%的新建鸡舍尚未开始养鸡,有10%鸡舍已转为他用,有60%的鸡舍开工率不足。二是全市规模以上的综合服务机构只有一家,即丹江口市福星禽业合作社,因人员少,资金紧,无力承担全市全部100多个养殖户的生产服务工作,也影响了养殖量的扩张。三是技术服务能力还不强,对养殖户的技术支持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丹江口市肉鸡养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仅有16人,平均每个乡镇不到1人,加上社会上专门从事肉鸡服务的人员也总共也只有20多人,这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年出栏肉鸡100万只以上的需要。四是养殖户的养殖水平仍需提高。经过两年多的养殖,许多养殖户已具备了一定的肉鸡养殖管理经验,但部分养殖户技术仍显欠缺,养殖过程中疾病多发,原料浪费,效益不高。五是部分乡镇参与肉鸡养殖的积极性不高。按照20*年初下达的肉鸡出栏任务指标,仅丹赵路和石鼓完成任务,其他乡镇距离目标均较远。六是向上争取项目支持较为困难。目前我市比较正规的肉鸡养殖服务机构仅丹江口市福星禽业合作社一家,但合作社是一个民办非企业组织,无贷款资格和项目资金申报资格,不能从国家相关部门争取项目扶持,无法做大做强,无法进一步提高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服务的能力。
三、对策
面对存在的问题,多次组织召开研讨会,从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全市肉鸡产业发展的实际和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深入讨论研究,我认为关键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成立相应机构,整合技术力量,提升技术支持能力,二是要解决了养殖户流动资金困难的问题,提高全市肉鸡生产量,三是继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和养殖户的管理水平,四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力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五是继续对乡镇实施鼓励政策,调动各乡镇参与肉鸡养殖的积极性,六要积极破解项目资金难题。为此,拟定了以下解决方案。
1、改革服务体制,整合技术力量,壮大服务平台,打造更加完善的肉鸡养殖服务体系。
一是由畜牧局牵头,成立惠农畜禽养殖服务有限公司,将市肉鸡养殖服务中心与公司合并,形成一个新的肉鸡养殖服务机构,所有员工全部从畜牧系统内部财政供养人员中抽调,以减少经营成本,让利于养殖户,与合作社一样实行“四提供一回收”服务,为养殖户提供全程服务。二是将丹江口市福星禽业合作社和与福润公司禽业事业部合并,充实其技术力量,壮大其服务能力。从而,全市形成两个独立的服务机构,分别为养殖户提供全程配套服务,两机构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共同服务全市肉鸡养殖产业。通过以上体制创新,可打造更加强大的肉鸡养殖服务平台,此方案将能解决以上存在的各项问题,推进肉鸡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一,提供更加合理的服务平台。惠农公司的成立,可以弥补全市仅一家服务机构的不足,两家服务公司分别实行了资源整合,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完全一样,操作规程完全一样。这样,一方面缓解了由一家企业独自承担全市服务的压力,另一方面,为养殖户选择不同的服务主体提供了可能,同时,两家企业成在技术服务、资源调配等方面的相互协作,从而形成竞争协作的局面。第二,技术服务能力可明显提高。惠农公司与服务中心合并,合作社与福润发展服务部合并,两家公司的技术服务能力都将大大提高。一方面服务队伍将壮大一倍,另一方面技术资源(设施设备)及资金投入都将成倍增加,可以为养殖户提供更加周全的服务。第三,争取项目资金成为可能。今年起,国家已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生产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明确要求项目申请单位主体必须是企业,惠农公司是一家由畜牧兽医局牵头成立的独资民营企业,具有民营企业法人资格,可以向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这将极大的增加我市争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的概率。目前,公司已完成丹江口市6000万只肉鸡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建设的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的撰写工作,正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入库和立项。
2,打破资金瓶颈,解决养殖户流动资金匮乏难题。
惠农公司是一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民营企业,企业已自筹到一定资金作为贷款基金,现正与金融部门积极协商,以公司名誉担保,为养殖户贷款给予支持,以解决养殖户的流动资金难题。
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一是划区分片对养殖户培训,二是分期分批对全市所有肉鸡养殖技术员进行培训,三是编印适合我市养殖户的技术资料,四是新聘技术人员10名以上,进行系统技术培训,充实全市技术服务队伍。
4、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得到长足的发展。它不但有效改善了投资环境和人民的居住条件,还为国家财政提供了巨大积累,为城市建设开辟了重要的资金渠道,并且带动了建筑业、金融业、建材业等众多产业的发展;在房地产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商品房价格偏高及涨幅过大,一般老百姓买不起房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因素。
一、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所处的现状
从经济发展的宏观阶段来看,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是作为重要支柱产业而存在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房地产业作为基础产业是久性的,是绝对的,而作为支柱产业是相对的,只是存在于一定的时期内,我们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只存在于经济起飞到经济发展成熟阶段,即房地产业的发展呈现倒U形曲线(如下图)。所谓的房地产业发展倒U形线是指一个国家经济起飞时,推动房地产业增长较快的因素有: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工业用房及其他公用房的需求、居民收入的增加要求改善居住水平、城市化加快吸纳农业人口进城,此时房地产业以高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增长;但是,在经济起飞到发展成熟阶段,然而,国民经济经过一个时期的快速增长以后,基础建设投资下降,新建商品房减少,此时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会削弱,房地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或消失,只能继续发挥基础产业的作用,此时房地产业发展速度逐渐放慢,甚至低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其发展轨迹呈倒U形曲线。一般来说,在倒U形曲线起止两端(A、B)之间的时期,房地产业除了具有常规功能特征基础产业特性外,还具有支柱产业的功能特征,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AC阶段,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是处于后B阶段。
从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状况来看,全国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已成为人们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6月深圳的房价比去年均价上涨了70%,全国其他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同比、环比均继续上涨。房地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产业,房价增长过快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使得“居者有其所”难以实现,更对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二、影响房地产价格运动的因素分析
在市场经济时代,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商品的属性,房地产价格运动受到价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和商品供求规律的支配和影响。
1.价值规律对房地产价格运动的影响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房地产的价值由生产房地产的成本决定,主要包括建材费用、设备购买及安装、人工工资、土地价格、房地产开发商利润等多项组成。
现在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出让多实行拍卖制度,房地产商为了拿到土地,竞高报价,土地出让费不断攀高,地价在房地产成本中比重急剧上升,城市土地出让费是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重要来源,调查数据显示,不少地方土地出让费和房地产税金占财政预算的四成以上。少数地方政府为了维护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价格管制不严,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抑制价格的上涨,或者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物价和人工工资的上涨、土地费用的增加及房地产商不断增加的超额利润,是造成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的重要原因。
2.货币流通规律对房地产价格运动的影响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与价值成正比,与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成反比。由于纸币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一般也不具备储藏手段的职能,所以一旦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了客观需要量,它不会自动退出流通,比如贬值,造成商品价格上涨,即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经济GDP增长很快,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的贬值也是造成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
3.商品供求规律对房地产价格运动的影响
商品价格除了由商品价值和货币本身决定以外,同时还受到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有支付能力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如果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发生变动,需求就会向价格变动的反方向变动:价格下降,需求增加;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商品的需求也会影响价格,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应会上涨到价值之上;当供过于求时,价格又会下跌到价值之下。我国城市化率比较低,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造成商品房的实际需求增加,在土地和商品房供应有限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自然上涨。更有学者根据我国的人口结构预测,10年内我国商品房价格都是一直上涨的。
三、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几点建议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城市进程中的重要产业,优先加快发展是必要的,但是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房价与大多数人的收入相比甚高,房地产业呈不理性化发展的趋势令人堪优。如何规范房地产业的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政府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1.逐步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
预售制度让开发商获得消费者的预付款,节约开发资金周期,把部分金融风险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取消商品房预售制,一是降低老百姓的购买风险,购买现房可以货比三家,让承诺在现实中得到检验;二是夯实了开发商的实力条件,在市场退出机制不明的情况下提高了开发商的门槛;三是开发商承担了更多的开发资金贷款及其利息带来的风险,为了获利,开发商会尽早出售现房,减少囤房不卖现象,有利于房价的稳定。
发达国家多不预售期房,从理论及现实需求来看,我国取消预售是可取的,但一步到位会增加开发成本,使得新建商品房急剧减少,造成供给不足而房价上涨,效果适得其反。取消预售制度只能是逐步进行,必须有个过度期,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1)规范建筑承包责任制,违规操作的垫资不予保护;
(2)公布实施取消预售制度时限,例如以1年为期限,让各开发商做到心里有数;
(3)展开详细调查,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实施取消预售的实质步骤;
(4)规范土地出让制度、尤其是土地规划条件,必须事先论证并公证公开;
(5)规范建筑承包制度,对开发商自由资金结合项目进行审查。
2.加强对集资合作建房的监管
为应房价持续上涨和政府调控失效的情势,民间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呼声愈来愈高,温州去年年底第一个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成功应运而生,立即引起全国高度关注。集资合作建房实质是一种民间力量和民众智慧参与房市调控,有利于为政府分担压力之举,政府对集资合作建房应当是监管而不是监制:首先、对于集资合作建房这一新生事物,政府应从既有法律规范入手,监管其操作流程,通过有意识和主动的干预,对集资合作建房加以引导,预先防范机制的确立,有效防止出轨现象行为;其次、政府应在土地、资金及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把集资合作建房建设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一起作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措施。
现在政府对集资合作建房处于管制状态是有必要进行调整的。集资合作建房顺应了普通民意诉求,央视调查数据显示,有95%的人支持集资合作建房,有43%的人认为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一种全新房地产开发模式;集资合作建房降低了房价,以温州集资合作建房为例,房屋建成后每平方米成本5300元/平方米,远远低于周边楼盘价的10000元左右每平方米,终结了发展商牟取的部分暴利。在国外这种集资合作建房模式十分普遍,已经成为欧美国家解决收入工薪阶层住房的有效途径之一,得到了政府在土地、税率等个方面的有力扶持,这点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3.强化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作用
地方政府应尽快对基于市场体制的房价规律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及时调整楼市调控思路,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调整土地供应结构,适当提高居住用地在土地供应中的比重,要增加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房的建设用地的供应;二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增加廉租房的供应,完善经济适用房的制度,加强对集资合作建房的管理,解决好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三综合运用税收、金融贷款等经济手段,努力保持市场房地产价格的稳定,同时采取措施防止炒房。只要地方政府从以人为本的实宗旨出发,而不是仅仅维护开发商的盈利、政府的税收等既得利益,在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还是大有可作为的。
参考文献:
庄浪县地处黄土高原,属全国苹果栽培的适宜区域,境内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危害轻、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大部分地域具有发展绿色和有机果品的优势和自然条件。苹果产业已逐步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苹果产业现状
近年来,庄浪县依靠优越的自然气候资源条件,全县上下齐心合力,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栽植、整乡推进、整流域发展的思路,统一规划布局,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大力发展苹果产业。
1.栽培规模迅速扩大,生产基地逐步建成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全县苹果面积1.23 hm,苹果园占总耕地面积的28.9%,全县人均占有苹果园0.04hm,初步形成了以水洛河、葫芦河、庄浪河流域河谷川等地为主的优质苹果生产带,培育出了14个苹果生产专业乡镇和56个评估生产专业村,其中万泉、阳川、朱店、大庄、卧龙、南湖、赵墩等乡镇基本实现了苹果栽植集中连的规模,全县苹果适宜区苹果栽培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2.产量单产稳步提高,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目前,全县苹果挂果园0.50万hm,产量11.50万t,平 均产量达2295kg/hm;果品总产值3亿元,全县农民人均苹果收入71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果园收入最高的超过4万元,果农果品年收入最高可达20万元以上。全县果园收入客观,苹果生产重点推广矮砧宽行密植、果园覆 沙、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杀虫灯、性诱剂、粘虫黄板、防雹防霜网应用等先进实用技术,苹果生产的科技含量得到了大提升。截至2011年底,全县果品商品率达到95%以上,优质果率超过70%;95%的苹果园实现了无公害生产,0.69万hm果园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77.47hm果园获得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苹果生产基地认定。
3.创建上百公顷以上的国家级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省级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4个,其中万泉镇用矮砧宽行密植、沙田覆盖创建的国家苹果标准园得到农业部领导、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专家及各地同行们的一致好评,认为该果园的模式具全国一流水平。
4.服务体系逐步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县14个苹果主产乡镇组建成立了果树服务站, 抽调专业技术干部常年驻村入园指导生产,培训果农。同时,在苹果生产重点乡镇培育成立果业专业协会、合作社等专业组织,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并积极培养扩大果品经纪人队伍。在生产发展的同时,苹果良种苗木繁育、果品贮藏、包装、加工、销售等相关行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培育的"紫荆红"牌苹果已成为著名商标,苹果产业初步形成了产、贮、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庄浪县苹果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1.认识不够,苹果产业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部分干部、果农对苹果产业的发展潜力认识不够到位,苹果产业发展的宣传和政策措施得彻底全面落实,技术推广、果农培训不能完全领先果业展。另外,果业部门仅限于果业技术的推广和果业生产服务,对果品产业发展的其他方面参与管的甚少,苹果苗木质量、土地流转、果品质量安全、果品交易等方面产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决,严重影响到全县苹果产业的发展。
2.管理欠缺,苹果产业的整体效益没能充分发挥现有的苹果园缺乏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部分果园还处于粗放或半粗放管理状态,特别是个别新建园和幼龄园还有毁苗现象出现,苗木定植后成活率低,补栽不及时,影响到全县苹果整体推进伐。成龄果园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果园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导致单产低,
总产量少,优质果率和果园整体效益不够高。
3.体系不全,果品产后各环节还没形成有体。全县大部分果园处于果农自主经营,分散管理的状况,果农的组织化程度低。果品交易市场设不全,品牌的知名度不够高,大部分果品销往本地和省内,外销相对不畅,个别区域还存在"搭车"销售现象,致使果品价格不够高。果品产后贮藏加工营销等环节建设不全,产贮、加销等产业发展有机体还没真正形成,产业链条短,产后附加值低,优越的资源优势没能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果品产业发展的目标与建议
1、科学谋划发展,合理调整布局。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利用一系列低产田改造项目,加快建设生态化果园建设,进一步扩大果园面积,保障我县规模化集中连片示范园的建成。
2、完善制保护政策,鼓励苹果产业发展。一是划定产业保护区域,杜绝破坏和污染产地环境的现象发生;二是设立科技推广和攻 关专项基金,鼓励支持产业创新;三是制定配套政策,争取项目建设,四是加大投资力度,壮大设施农业和蔬菜产业。
3、重视标准化建设。要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思想认识,做好巩固提高工作,按照区域规划抓好果品产地建设,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专市专批,专柜专营目标,提升苹果标准化生产水平。
4、推动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推广。要大力推进大型规模化集中连片种植技术示范区域,积极支持大户承包推广,加快品种更新,调整产业结构,使整体效益提升不断加快,使我县苹果产业科技含量和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5、促进协会工作,支持加工企业发展。要鼓励果农协会和苹果企业发展壮大,对新建扩建加工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吸引县内外能人富户投资办厂,经营市场,全面提升市场集散功能和果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建立协会联基地,市场加果农的利益共同体,加快苹果产业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田利. 庄浪县苹果产业发展经验.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广西教育出版社
[2] 刘汉成 中国苹果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5期
具体工作目标是:2012年农业总产值增10%以上,农业增加值增9%以上,基础设施投资达到6000万元,新增入园项目5个,新开工产业类项目2个、竣工1个,引进省级或市级2家以上龙头企业,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到2015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家庭承包面积的60%以上。
2 基本工作方法
2.1 坚持政府主导推动策略,争取中央和省市县予以更大的政策和资金项目支持力度,形成聚焦园区建设的优势力量。
2.2 坚持建园即建成理念,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高质量进行招商引资,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农旅结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旅游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园区向现代化城市复合功能区转变。
2.3 坚持优势资源整合利用,以政府为主导富集区域内最优越的农业集约化生产要素,形成园区建设良好的宏微观环境和强劲的内外部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园区实体化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收益,增强发展后劲。
2.4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出租、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方式有序流转。让土地向大户集中、向企业集中、向园区集中,发展规模农业。提升土地节约化、集约化利用水平。推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
3 具体工作措施
围绕目标任务,立足园区开发建设需要,全力开展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突破四大难题,破除瓶颈制约
3.1.1 争取各级更大支持,破解建设资金困难。力争上级按照“国字号”标准给予资金项目及政策支持,力求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对重大建设项目立项扶持;整合农口资金项目聚焦园区建设,推动园区产业发展;此外,协调促进政银合作、政企合作,推动金融业银行的贷款融资,以及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金进行园区开发建设
3.1.2 因地制宜创新机制体制,破解项目审批难题。编制园区建设用地控制性规划,协调县发改局、国土局、石林风景区管理局等部门将园区控规纳入乃古石林景区规划进行报批。入园的38个企业按类别由行业主管部门逐级向市、省、国家申报项目,实行重点项目申报,争取列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项目,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建立园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立园区快捷的审批流程。
3.1.3 多争取园区建设用地指标,破解用地难题。积极与省、市、县国土部门协调争取建设用地指标,为泛亚农产品交易中心、苗木交易市场建设提供条件。抓住桥头堡建设战略中建特色优势农业生产加工中心的机遇,利用石林在滇中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争取列为省级重点项目,尽快建成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和劳动力就业。
3.1.4 加大政府主导推动力,破解招商引资选择难题。继续扶持各乡镇分园区和功能分区建设,拓展空间引进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高效、强势产业,纵向拉长产业链,横向提升聚焦规模效益。政府制定项目审批、土地利用、融资贷款、扶持企业等一系列详实可行的优惠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投资兴业软环境,吸引世界和国家500强企业、龙头企业入驻。联合石林风景区包装招商引资项目,共同打造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
3.2 全力培育产业,增强园区经济实力
3.2.1 引进壮大龙头企业。引进省级或市级龙头企业2家以上,争取新开工产业类项目2个、竣工1个。培育壮大万家欢生态园、云烟印象科技园等大项目,扶持扩大爱生行微藻、新天特色风味食品、圣宴鲜味饮料等高新特色项目生产规模,加快杏林国际养生度假村、春喜科技孵化中心、王府酒店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园区、泛亚农产品交易市场、苗木交易市场等支撑项目尽早建成,形成一批产业基地。
3.2.2 培育发展主导产业。紧扣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和休闲旅游养生度假两大主题,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配送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主导产业,以集约化、规模化、一体化为手段,扶持发展以万家欢生态园和杏林国际养生度假村休闲度假、云烟影响科技园区科普体验为主的生态农业旅游,以锦苑、新和、棕榈等为主的特色种养殖业,以生物技术为主导产业,纵向拉长产业链条,横向壮大产业规模,构建强势、高效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3.2.3 着力提升经济效益。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创新为动力、生态为特色,发挥园区现代农业产业聚集优势,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以园区产业、劳动力、乡土品牌、营销、生产空间的支撑作用。加快农产品信息交易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宽仓储物流渠道,拓展原材料市场和销售市场,促进投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和品牌竞争力。
3.3 整合优势资源,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
以科学合理的园区规划为先导,以基础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政策指导、布局引导、特导和刚性约束的建设模式,进一步完善水、电、路、通信、绿化等生产性设施;同时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逐步开展园区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3.4 推进重点,统筹全面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发展的总体要求。
以招商引资为最现实的举措。进行重点招商、行业招商、以商招商,拓展招商思路、转变招商策略,提升招商层次,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扩大项目建设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