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专升本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2: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前教育的专升本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前教育的专升本

篇(1)

根据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的文件规定。“专转本”是指专科二年级或三年级的优秀学生通过参加省级统考和招生的本科高校专业考试后,达到规定的录取分数线转入本科阶段继续学习深造。“专转本”工作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视。“专转本”教育成为大批专科生、高职生接受再教育的重要途径,能激发广大专科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需要。但是,由于“专转本”学生在学习年限、生活环境,以及群体数量等方面的特殊性,导致其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与普通本科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高校的辅导员,经历了多位“专转本”学生入学后所产生的烦恼和困惑。本文结合笔者担任“专转本”学生辅导员的一些工作体会,就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专转本”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进行一些探讨。

1 “专转本”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1.1自卑心理。

“专转本”学生大多是专科阶段品学兼优,在班上或学生会担任职务,深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喜爱,但转入本科阶段后,学校、老师、班级和同学等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佼佼者聚集在一起,学习压力更大,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已荡然无存。另外,由于进入本科阶段后课程难度加大,课程负担加重,而且有的学生专科和本科所学的专业类别和方向不同,就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加之两年后又得面临就业压力。无形中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一种失落感,自卑心理油然而生。

1.2自负心理。

由于外在的一些压力,很多“专转本”学生取长补短,在找到差距的同时,更加刻苦努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各方面仍然能做得很好。但是部分学生却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改变已经内化在心里的优越感,加入本科生群体后,原有的心理优势存在的外部环境荡然无存,但已形成的心理优势却无法立即消失,面对学生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他们心理上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差距,表现出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

1.3逃避心理。

许多“专转本”学生是盲从大流,缺乏对人生的理性规划,回避就业矛盾,忽视专业学习的连续性,以及个人兴趣。在转本后才发现自己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困难,以致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正确地评价和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地把握机会,认为前途渺茫,产生了浮躁心理。

1.4环境变化使学生产生心理落差。

大部分“专转本”学生是从一个大学校园走进另一个大学校园,进人大学校园后不会像大一新生那样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在人际关系方面也不会有很大的困惑,但他们更愿意将自己所在的学校与专科所在学校、同学所讲述的大学及理想中的大学进行比较,内心深处对新的环境有着更高的期望和需求。另外,“专转本”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后,会将本科阶段的教师与专科时的教师作比较,特别是对教师的评价更加敏感,要求也更高。换句话说,“专转本”学生更容易用挑剔的眼光评价所在的大学,通过比较,学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

1.5经济压力使学生心理失衡。

一万多元的高额学费、求学期间的住宿费、书费等经济支出,对有些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有形的、巨大的经济压力。于是他们就想方设法一边学习,一边打工挣钱,这样难免会影响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由于贫困的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就业前景也不看好,这些压力都容易使贫困学生心理失衡,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做好“专转本”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2.1做好入学教育。

“专转本”学生的人学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专转本”学生经历的特殊性,使他们更容易用挑剔的眼光去评价本科学校,也会把专科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带到本科生活中。所以一定要做好入学教育,其中包括专业教育、校纪校规与安全教育等方面,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本科教学、学习、管理和生活。

2.2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建立个人档案。

针对“专转本”学生的心理特点,一是可制作有针对性的问卷,对“专转本”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并关注经济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二是可以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预防和矫正各类心理障碍,使他们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定位自己,增强抗挫折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处理好人际交往、交友恋爱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培养健康的人格心理,使个性得到良好发展。

2.3加强感情交流,做学生的朋友。

“专转本”学生的心理较复杂,更需要我们带着感情去工作,与学生经常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现实,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沟通指导。我们可以采取小范围座谈,辅以个别学生谈心的教育方式,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家庭状况,以及他们对学习、就业等方面的观点,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如“是考研还是就业”、“以后会做什么样的工作”等。我们要明确求学目标,并加以心理调整,使学生回归到现实中,以减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心理落差。

2.4强化欣赏教育,增强学生信心。

针对“专转本”学生入学后由于种种原因产生的自卑心理,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加强欣赏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科技、文化、体育等各类活动充分发掘学生身上的优势,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促使他们在与其他学生交流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不断克服自己内心的不良心理。

2.5关注贫困学生,减轻心理负担。

经济压力使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心理失衡,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学习。我们要特别关注贫困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另外,我们还要积极帮助贫困学生争取更多勤工助学的岗位,申请争取各种奖学金,不断提高贫困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解除贫困学生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心理负担和困惑。

篇(2)

    一、要有润泽每一个生命的使命感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全人类任何一个民族,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所有的生命个体都是要经过“教育”这个环节达到生命的成长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应立足以人为本,润泽生命,开启智慧。我们的教师从始至终都要有一种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为民族和人类生命的健全发展尽义务。只有有了这种承担,教师的责任心、爱心、奉献精神及才会油然而生,教师才会以健康良好的心态去呵护和培育每一个小学生,维护孩子们“成长的权利”,帮孩子们打好学习的底子,精神的底子,身体的底子,让孩子们享受“成长之美”,保证每一位学生终生身心健全发展。

    二、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离开学科就谈不到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甚至于谈不到教育教学本身。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名校,热点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越高;越是大城市,孩子们接触到的知识越是专业,精化、细化。再者,从一个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角度来看,凡名家名师都是立足本学科千淘万漉,千锤百炼,扎扎实实干出来、钻出来的。所以,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专业学得更扎实,也应是本科师范生有别于专科师范生的显着特点。本科师范生应有更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情境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关于儿童成长的、社会的、生理的、情感的和认知的知识、教育教学和辅导的实践的知识等。

    三、要有宽厚的综合素养

    小学教师首要的和最突出的角色特点是“启蒙者”,他要帮助尚处于“混沌”状态的儿童全面打好基础,成为学习的启蒙者、促进者;情感的熏陶者、塑造者;健康的维护者、辅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引导者。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所以,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要具备宽厚的人文素养、知识素养、教学素养。

    四、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深厚的学科素养,这只是成为一位合格教师的基本前提。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还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方法。由知识素养到执教能力,中间还必须经由实践的桥梁。就像游泳和驾车无法从书本学到一样,教书育人的基本技能只能从扎实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所谓“学者未必是良师”说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可以确定初等教育学院本科师范生培养的方向及策略。

    (一)夯实基础,专业过硬——精。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旨在夯实师范生学科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实现专业课程与教育学科课程的对接与整合,使师范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对专业课程建议实行分流、分类、分级教学,实现精细化分科,使师范生对本专业的掌握达到精深精湛。如中文方向要有演说与口才、识字与阅读、名着与经典、中文语法研究、写作技能等。

    要大力改变改变传统的以学科逻辑展开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形成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课程学习和案例分析、教材研习、专题探讨与实践交流的内在联系和双向互动。提倡“做中学”的教学模式,采用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演练、相互实践的互动式学习方式,主动地、自主地感知教育教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亲身体验之中理解和感受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从而形成职业能力。

    另外,应增设教育学、心理学的实践运用课程以及加强班主任教育课程。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渗透在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的剖析当中。

    (二)一专多能,素质全面——博。

    作为一名教师,他需要的知识并非拘囿于某一个方面,而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几乎无所不包的。一位教师完美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三个同心圆:最里边的小圆是自己所教学科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通透的基本原理;第二个稍大的圆是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常识;最外边的大圆是以哲学为主兼及美学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关于人类文化视野的背景性常识和修养。这样,他便可以在让孩子走上学习之路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感悟“生命的润泽”,建立“精神的家园”。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师范生的知识面,拓展多学科综合视野,了解学术进展和学科前沿,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另外,要充实和加强教育实践与技能类课程和学科教育类课程。

    (三)养成习惯,学无止境——新。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学习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教师要求学生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别忘了自己首先要学会学习、学会变化、学会适应,成为与时俱进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即将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在校应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的学习习惯,有了这个习惯,才能不断地加强专业学习,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建议学院研究选定本科师范生必读的书目,在课程中增设阅读课,开辟阅读交流课,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校园文化和书香校园的大环境及课程设置帮助每一个师范生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改造和完善自我。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致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加快自身的发展,才能跟上人类进程的步伐,时代的步伐,课程改革的步伐,才能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

    (四)学会管理,调控课堂——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霍布斯的《明天的教师》的报告和卡内基教育促进会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的报告,都把“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即课堂调控能力作为教师培养中的必备素质。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它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它的丰富性、多变性、不确定性使得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遇见课堂上出现的新信息、新情境。对于教师,面对复杂的课堂情境,是否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能管理好课堂,在课堂这个核心区域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展开有效的对话、交流,较好地驾奴任教课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爱学并学有所成。

    另外,教师心理调节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要能自我调控并善于调控学生心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信任、尊重。

篇(3)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不但能保证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可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人格魅力。然而,近几年来,受生源质量、学生原有音乐素养及高校课程设置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普遍不强。因此,必须深入分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确立以音乐教育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并努力探索相关的培养路径,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教育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以适应未来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需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确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首先要从了解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入手,并充分考虑音乐学科及其教育本身的特点,进而全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特点,以确保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具有四方面意义:(1)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美。(2)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3)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简单的音乐知识及技能,如认识音符,掌握一些简单的演唱、演奏技巧等。(4)引导幼儿运用音乐表达情感,体验快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1〕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以往偏重于音乐技艺训练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模式遭到了摒弃,现在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已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因此,成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意味着幼儿可以通过音乐活动获取表达、创造和交流的机会和经验,并发现音乐的内在美和形式美。而幼儿园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才能真正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挖掘音乐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是为适应幼儿园音乐教育需要所开展的教育,〔2〕它具有以下特点。

1.非专业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育,它具有非专业性特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存在因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而导致的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其音乐课程设置大多套用专业音乐学院(系)的课程模式,过于强调钢琴演奏、演唱等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实际需要脱节,导致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实践能力不强、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缺乏了解等后果。我们知道,要顺利组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师需要具有对作品进行分析、编排并根据作品特点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不能简单搬用专业音乐学院(系)的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入职幼儿园后开展的是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而不是向幼儿传授高难度的演奏、演唱技巧以及深奥的音乐理论知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学习难度应适当降低。

2.综合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不求“精”,但求“通”,但对音乐教育的学习可精益求精。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虽然原有的音乐基础普遍较薄弱,但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学习能力都较强,所以,是可以在音乐学习的“通”上下功夫的。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可以通过开展适度的综合性音乐教育,使本科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及良好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具备一定的音乐律动、音乐游戏创编能力等。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基于以上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及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应该直接指向培养具备良好音乐素养的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这里所说的良好音乐素养主要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即较好掌握了演唱、演奏、弹唱、音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调、调式、调性、节奏、节拍、旋律、和声、织体、曲式)等知识与技能,并能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转化为音乐实践能力、音乐作品分析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等。二是具备良好的音乐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从教育技术学和教学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音乐表达能力、音乐思维能力、音乐组织能力、音乐编创能力、音乐表演能力和音乐教具制作与操作能力等。幼儿园教师的音乐教育技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专业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应重点关注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全面性,可以传授演唱和弹奏技能基础,系统讲授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最终使学生习得幼儿园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

篇(4)

在现代社会,学前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对幼教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教育能力和舞蹈的编创能力,还有艺术教学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方式不同于艺术院校专业的训练方式,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要掌握的是基础的舞蹈理论和舞蹈技能,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为幼儿进行教学而制定教学方案。在这方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基本教学能力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艺术学习能力和舞蹈编创能力。

一、艺术教学能力的培养

舞蹈教学需要在教学时一边进行动作示范一边进行动作讲解,需要结合理论和行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对舞蹈艺术教学能力的培养可分为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对动作示范能力的培养。

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以幼儿思维习惯为基准,在语言上尽量达到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多用口语的要求,这一点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实践。

首先,语言表达要准确,事实上,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传递的知识还是舞蹈动作都需要准确,以免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且有助于加速教学的进程。其次,语言表达要生动,能够引起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教师的语言运用对幼儿的影响极大,形象生动美好的语言描述能够让幼儿更加乐于进行舞蹈训练。最后,教师在进行语言表达时语言语气要亲切自然,由于舞蹈本身就是强制性的教程,过于生硬的措辞和语气会让幼儿产生反感情绪,进而对舞蹈课程产生厌恶,因此,即便是批评也需要用亲切语言和语气。

在动作示范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教师自己进行动作示范,然后由学生进行模仿。教师做出的动作应该规范美好,让幼儿能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方便幼儿对舞蹈动作加以全面了解,并为教师在学生心中树立美好的形象。

二、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需要学生将多方面的专业素质进行综合利用。首先需要学生仔细研究并熟悉幼儿的心理特征,还需要拥有舞蹈专业修养和广博的课外知识。

在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方面,教师需要对幼儿的个性发展给予理解和尊重,需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心理想法,必须对幼儿的教育树立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幼儿富有爱心和责任感。在幼儿心中舞蹈是一种美的体现,舞蹈本身也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提升幼儿的精神境界。幼儿的学习能力很强,正处于吸收知识的年龄,思想变化很快,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想法,对舞蹈的看法也会有所改变,教师应随时注意幼儿的心理特征,创编适合他们的舞蹈能够正确激发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拥有广博的课外知识方面,教师必须经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拥有宽泛的课外知识和专业的舞蹈知识,这些对幼教的创编能力来说非常重要,能在学习舞蹈过程中对我国的舞蹈历史进行了解,并初步建立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舞蹈的发展和结构的印象,对舞蹈的艺术性质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并让学生能够掌握舞蹈创编中存在的规律特点和一定的编舞技巧。同时广博的课外知识能够给幼儿舞蹈的创编带来一些灵感,使创编出的舞蹈动作附带一定的内涵。

总而言之,合理选择教材是培养学前幼儿学习舞蹈能力的前提条件与基本需求,通过正确选取教学内容,可以使学前幼儿舞蹈潜能得以激发,便于他们充分表现才能。另外,还需将艺术实践与舞蹈课堂教学相结合,确保幼儿舞蹈教学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与科学化。课堂教育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同时要做到因材施教,教育过程中注重了解幼儿个性,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并将这种个性融入舞蹈中,有利于展现舞蹈的独特魅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分别从提高艺术教学能力和舞蹈创编能力提高舞蹈基本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规范优美的动作示范能力以及广博的课外知识,并能够对幼儿的心理特征进行了解。

参考文献:

篇(5)

1、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育教学能力,是中学体育教师的首要能力,它包括编写教案、语言表达、动作示范、选择教法、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能力。

(1)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

(2)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使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进行深人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快的理解动作结构和形成动作技能。

(3)动作示范能力的培养。动作示范是教师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正确的示范,不仅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形象,还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

(4)选择教法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是掌握教学艺术的先决条件。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其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5)纠正错误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影响学生正确掌握和提高技术技能,甚至会产生伤害事故。

(6)教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坚强的意志,使之成为有理想、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2、业余训练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业余训练对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特别在普及和推动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体育是发展体育人口的基础、只有通过业余训练,才能养成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学有所长,为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体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对本科学生进行体育科研知识的教育和体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本科二年级(即第三学期)就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必选课。在没开设这门课程之前,我们曾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过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不懂得什么是体育科研方法?更不明白体育科研方法的作用是什么?等等通过将体育科研究法纳八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实现对体育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有效工具,它所提供的思考步骤和操作步骤,能够引导研究者沿着正确途径前进,并按照它提供的一定程序,有效的达到科学认识的目的;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科研方法的作用在于:它是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通道,为体育科研定向开路,是运用科学的桥梁,使科学认识的程序规范化、最优化。转贴于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科研能力,我们采取的做法:一是请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与专家做体育科研知识系列讲座,激发学生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人门;二是教学生学习掌握各种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初步学会撰写小文章,要求文章写得要有一定的理论归纳能力,体会深刻;三是教学生学习掌握实验性、调查性论文和综合性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要求学生对指定的科研论文精读,领会其写作特点;四是教学生掌握实验与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途径及过程;五是教学生提高科研论文撰写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向一个目标奋斗,按照一定的计划,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各种比赛中,我们常常安排学生去做,教师只做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如在术科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组织作准备活动;又如学院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冬季举行的越野赛、踢蹬、跳绳、拔河比赛、夏季举行的游泳比赛,以及普通大学生每年举行的各项球类比赛等,均安排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所有这些活动,都以旧生带新生的形式,一届一届地往下传,形成自然规律,对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帮助非常大。

5、体育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体育社会活动能力,主要是指组织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竞赛裁判、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活动能力,系领导和教师主动去附近县、市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进行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这些单位的各种运动比赛的裁判工作。对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非常见效。而且这种举措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良好的评价。

6、小结

篇(6)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保证办学的高等教育水准,坚持并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应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应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探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反思传统的对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并实施符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第一,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

篇(7)

关键词 山东省 体育教育 基本功

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于2005年开始举办,现已成功地举办了六届。举办基本功大赛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展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精神风貌,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检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成果,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5]。本文对山东省高校五届基本功大赛的存在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对更加合理有效地举办基本功大赛,使之推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达成办赛的目的与初衷。

一、东道主优势明显的现象不断延续

在每一届基本功大赛中,举办单位――东道主都会以绝对的优势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然而在第四届大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鲁东大学在第五届大赛中仅取得了团体总分第十名;而在第四届大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十名的聊城大学在第五届大赛中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这种现象,一方面是东道主在场地、器材,尤其是在比赛项目设置上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可能与参赛学生的选拔有关,但比赛成绩主要是由各高校参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决定的。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如果东道主优势过于明显,有可能会打击各参赛学校的积极性,使基本功大赛成为“功利性”大赛,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大赛。

二、各参赛高校备战时间过长,导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

参赛高校在赛前都会进行了不同时间、不同力度、不同程度的备战。通过对参赛师生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大部分高校在赛前两个月对学生进行了集训,在集训期间平均配备5-8名理论课教师和8-10名技术课教师给予指导。根据各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经济实力,各校集训和参赛或多或少得到学校的拨款,拨款金额在8-20万元不等。这样,各校为了参加基本功大赛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三、比赛项目内容设置相对稳定和传统,更新不明

从山东省高校共五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比赛内容设置来看,一直停留在基本理论知识类和运动技术技能类这两个部分,缺少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的考量,还不能体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研究、改进和完善。

四、评价体系不科学,比赛方法欠缺

从近两届基本功比赛内容所占分值比例来看,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两大类所占的分值相差较大。这种导向作用容易使教师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产生重“技”轻“文”的倾向,而学生也易简单地将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理解为“技能的传授”,体育教育的内涵无形之中就遭到了篡改,教育的内容也就大大地缩减。这样,基本功大赛应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向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相去甚远。技术技能类的比赛上只比运动成绩,没有技术评定,未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说,基本功大赛也就如同翻版的山东省高校大学生运动会。

五、参赛学生所占比例小,不能从整体上反映学生培养现状

历届基本功大赛竞赛规程规定,每个参赛高校限定20名参赛队员(其中男生13人,女生7人)。以往年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最少的济宁学院为例,2007级和2008级共80名学生,参赛学生20人的比例仅为25%,这一比例不足以反映一所高校两个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也不可能全面地体现学生的培养状况。

六、参赛学校间成绩差别明显

五届大赛比赛团体总分名列前位的基本上被山师大、山体院、曲师大学占据,且总分与后位名次的得分相差颇多,甚至达到翻番,导致各参赛学校间的成绩差别较大。如果长期以往,则难以体现基本功大赛的宗旨与指导思想。基本功大赛是一场高校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教学比赛,而非竞技比赛,成绩优异高校应该正确对待此类比赛,尽可能帮助成绩较差的兄弟院校摆脱办学过程中的困境,形成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七、没有对参赛学生限定参赛项目数量

综合五届大赛来看,除了理论知识和广播操需要全体队员参赛,其他运动项目都要少于20人参赛。竞赛规程未限定参赛队员的参赛项目数量,但参赛队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基础有差异,因此有的学生可能只擅长一项比赛而有的学生则可能擅长所有比赛项目,从而出现了比赛项目报名的明显不均衡现象,例如有的学生只参加2-3项比赛,而有的学生却要参加7-8项比赛,既不能合理地体现参赛队员的平均水平,而且对各校教学质量的评定容易产生一种假象。

参考文献:

[1] 钱铭佳,杨静珍,李伟民,等.对培养未来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体育师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70-72.

[2] 徐国忠.对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功能价值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108-110.

篇(8)

二、音体美特殊专业英语教学与生本教育

音体美特殊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有其历史和自身的特殊性,大多数音体美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学习英语的态度和方法不够正确。而音体美专业的实践性强,不仅平时要学习专业文化课,课外还要花大量时间投入专业技能训练和各种比赛,比如音乐生需要演出排练,美术生需要实践写生,等等,他们能够用来学习英语的时间很少。如今,大部分高校对英语进行了分级教学改革,其中音体美艺学生群分成C1与C2级,针对C2级的学生个性特点,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给老师们带来了一些难题与挑战。对于一直从事音体美特殊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其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激情飞扬,但只有少数几个真正学习的学生积极参与配合,内心热爱英语的学生越来越少,不少学生慢慢地开始放弃英语。不管我们的教学怎样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和“要我学”的心理是我们教学中不能回避但又长期被忽视的问题。这就是绝大多数高校英语教育实行的教学方式,即“师本教育”――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生本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主张教育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从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课堂”的基本形式,也是“生本教育”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我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的教学实践,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对音体美特殊专业英语教学的作用。

三、小组合作在教学中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音体美特殊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很多学生满足于60分万岁,混个及格就行。部分学生经常旷课,即使到教室上课,不是不带书,就是看其他的课外书,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做作业。生本理论下的英语课堂,强调的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堂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回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有共同的合作动机和学习责任,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在讲授“homeschool”导入这部分,我把学生分成homeschool与school education两大组,每组又分成两小组,分别阐述这两种教育的利与弊,并且要求学生在聆听别组报告的时候做记录并作出评价,比如学生在思考家庭教育时,很快想到其优势“it gives the child more educational freedom,the kids can study and learn what they want”,其弊端“no social interaction and a lot of pressure for parents”。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小组的合作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当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思考的时候,我看到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不同于音乐与体育专业学生的活泼,美术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被动的,大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又怕在公众场合发言,而小组活动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同伴之间有一种安全感。小组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说不同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这种民主的气氛让学生暂时忘记了原有的羞涩、胆怯和畏畏缩缩,有利于学生轻松上课,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四、小组合作的具体实施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科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为保证各小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是首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分配各组成员的时候,应该以“好差搭配”为前提,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与同学的关系等,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小组选定后,明确分工,如组长、评分员、汇报员等。小组成员各司其职,主动投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角色互换,让每个学生尝试体验不同角色的魅力与不同的成功体验,增强参与意识。同时,每个小组可以为所在组取个组名,这样在小组建立之初就已经颇具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的团体意识及积极性真正地被调动起来。

2.精心策划讨论话题。

在小组讨论中,讨论话题或主题的选择需要教师去把握,如果话题太大或太生涩,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因此,讨论的话题一定要精心策划。教师在做课堂导入时,不仅给出的话题要与课文相关,还要列举出某些与其相关的、浅显易懂的启发性问题或相关信息以供提示。需要教师课前做足与做好功课,包括自己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查阅大量的资料,要有自己的思想,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关注这堂课能让学生获得什么。

篇(9)

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笔者开始在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创新型人才,使学生就业后更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而中职生的个性意识较从前明显增强了,学生开始不满足于传统计算机教学所重视的技能培养,而更渴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一种更出色的教育理念引导教师进行计算机教学。此时,一种新的理念——生本教育,开始走进中职计算机课堂,它要求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能有较多讨论和思考的机会。因此,生本教育对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剂“良方”。 

一、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强调“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潜能得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生本教育应用于计算机课堂中的优势 

1.采用生本教育,符合计算机学科的特点。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又要关注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的创新意识。例如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学生常按照教师的规定或书本的内容进行编程,不能体现编程的原创性,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生本教育所提倡的“先做后学”等方法,为学生在编程前提供知识准备,也为学生在编程时提供可创新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课前已学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操作,加深对编程知识的印象,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采用“生本”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特点。中职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屡屡受挫,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笔者发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喜欢接触电脑,许多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自学能力,能够完成老师交代的各种课前操作任务,并喜欢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操作成果进行展示。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生本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更能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3.运用生本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过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而生本教育所提出的“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等方法尤其适用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应该如何在生本教育指导下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谈一些笔者在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 

(1)课前任务为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的空间。在教学中,笔者常布置课前任务。例如在flash课程中,学习“制作逐帧动画”这一内容时,提出的任务是如何使用关键帧制作动画,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学习和操作,这一过程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实现。从学生的学习成果来看,各有特色,说明这种课前任务确实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觉自己的个性受到老师的尊重,从而更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再如学习《电脑组装与维修》课程时,告诉学生电脑更新换代是很快的,在维修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次,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分小组研究如何组装一台电脑,学生经过课前的组内学习,课堂上很容易就能把电脑组装好了。课前通过在小组内的学习探索,比教师在课堂上的详细指导更能启发学生的维修能力,更体现了生本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生本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审美感的建立能促使他们充分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增强自信心。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积极地思考与审视,才能把他们的潜能挖掘出来。例如在flash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制作圣诞节电子贺卡,告诉学生要注意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感越好,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更好,就越能体现个人特色。学生在刚开始学习flash时,常感到素材不够丰富,影响作品的美感,笔者就鼓励学生在课前上网寻找各种图片、音频等素材,再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创作。 

(3)提倡在合作中体现创新精神。合作学习是生本教育的基础,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还可以在合作中互相交换意见,从而开拓了思路,也利于自己的创新发展。例如在网页设计课程中,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小任务,组长要协调好组员的分工问题,还要求学生注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重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要进行组内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能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4)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笔者常鼓励学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例如在图形处理课上,让学生用ps图片处理软件把班级学生的一些相片进行再次加工,结果学生创作的作品生动活泼,有些学生把这些相片结合flash知识制作成一个有动感的相册集,这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评价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评价学生是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进步,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计算机课堂除了重视学生的技能,还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根据生本教育的理念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例如笔者在电脑里建立学生评价表,对学生在小组内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况,如是否主动讨论与提问题、团队合作情况、思维能力等,还在课堂上采取电脑投票的方式,以此来审视不同学生制作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在审视和评价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学习探讨能力,从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当然,生本教育作为一种出色的教育理念,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它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成就感,在课后更乐于学习。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本教育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坚持这条路,多些思考,相信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更全面的培养。 

 

篇(10)

国家对高校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视,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许多幼儿园在招聘、录用幼儿教师时,普遍喜欢那些既有技能又懂理论的教师。而高校往往注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传授,但在学生实践训练方面做得不够。所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让学生扎实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成了当务之急。我结合工作中的思考,就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措施谈一些看法。

一、加强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

高师学生没有艺术教育的背景,进大学前也没有参加艺术专业考试,所以其艺术技能是很弱的,而目前大学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走向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幼儿园工作没有较强的艺术技能工作将难以展开。高等师范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音乐、舞蹈、美术方面的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今后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能够具有扎实的音乐、舞蹈、美术基本技能,并能够综合运用于教育活动中,达到优化教育活动的效果,所以加强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

对于艺术技能的培养,首先,在课时安排上,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对于舞蹈、声乐、键盘、美术等专业技能课应贯穿于一年级到四年级共四学年八个学期之中,在一至三年级教师侧重结合幼儿艺术教育的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基本功的训练,完成一定的量的练习,大四的两个学期则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定艺术训练的方向,或声乐、或舞蹈、或美术,同时指定教师进行指导。其次,在师资培养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类教师基本上都是聘请艺术类学院的教师担任,大都缺乏幼儿艺术教育方面的知识。要让他们明确他们所培养的技能是适应幼儿艺术教育需要,而不是训练艺术专长。为此,要组织他们多深入幼儿园参观、考察,与幼儿教师展开座谈,及时了解幼儿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还应让他们参与学前教育系的教研活动,使他们了解幼儿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艺术教育。同时也可以考虑学前教育系有自己的艺术类教师,这可以使这些教师能够从幼儿教育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再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各技能课的特点、幼儿园的实际教学需要进行安排。例如对键盘课的教学内容可做出如下安排:第一学年先是让学生练就扎实的指法基本功;第二学年是练习弹奏曲子;第三学年是即兴伴奏,把那些教材中经典的儿歌、目前幼儿园较为流行的童谣等引入学生课堂,目的是让他们到幼儿园很快适应岗位需要。第四学年利用学生在校的短暂时间专门进行幼儿园音乐教材的使用训练,以便让学生熟悉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为学生即将进入幼儿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以上各年级的艺术技能训练均要达到一定的量的要求,以确保学生艺术技能的质与量。第四,应实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考核制度,即学生在毕业前,要通过有关音乐、舞蹈、美术等考核内容,将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内容。最后,重视学生艺术实践训练。每门艺术类课程结束时相应地组织汇报演出、作品展等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并且把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一方面。

二、加强“五大领域”课程的教学能力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幼儿教育的内容分为五个领域,即语言教育、科学教育(含数学教育)、艺术教育(含美术、音乐教育)、社会教育、健康教育,与之对应,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牢固掌握幼儿园“五领域”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环节。这对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起奠基作用。在进行这些课程的教学时,一定要改变高校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要多让学生去实践、从做中学习。具体来说进行各领域的教学时,对于理论部分的内容教师可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牢固掌握。而对于实践部分,教师可充分利用微格教室、幼儿园模拟教室等场地,运用邱作华先生的尝试教学理论,让学生主动探索在前,教师指导在后。教师可先给定学生模拟教学训练的目标,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目标自主进行各种教学法操作层面的学习,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确定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安排好教学程序,完成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随时给予指导。学生完成设计后,教师组织其进行模拟教学,实施教学方案,然后让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再给予评价,最后学生根据教师、同学给出的改进意见,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的能力。同时,若条件允许,可让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在学校及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真实的幼儿园班级中实施他们的教学设计方案,这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最后的考核应既有理论知识的考核,又有学生教学设计、模拟教学等实践方面的评价。

三、加强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践能力的锻炼

学前教育工作者要求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到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是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应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首先,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可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重要的见习、实习及就业场所,学校应与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能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其次,在时间与空间上要拓展教育实践环节。时间上,可从一年级开始,安排学生每周半天到幼儿园见习,一直持续到毕业。这可帮助学生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另外,可从学生开始学习幼儿园各领域的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游戏等课程时,让学生随堂进行短期实习锻炼,围绕所学各领域的指导方法,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相应的组织教学活动或在幼儿园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及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今后工作的适应性。最后在大四再集中实习较长一段时间,锻炼学生综合教育的能力。空间上,改变只是到固定的几个实践基地进行集中见习与实习的做法,增加教育实践基地,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多项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此外还要鼓励学生有效利用学校实训室、琴房、微格教室等场所锻炼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第二课堂的作用,重视寒暑假社会实践,等等。

最后,对学生的幼儿园教育见习、实习及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做必要的情况记录,要求学生完成一定质量的见习、实习报告,学校指导教师根据情况给予成绩评定,该成绩记入学生总成绩之中。

总之,由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较大,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幼儿教师既要能够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又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作为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主阵地的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幼儿园实践能力的学生,为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涓.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舞蹈技能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8).

上一篇: 普通护理 下一篇: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