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6 16:22: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

篇(1)

Summary: are widely used in Germany, USA, Finland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as well as Japan and Singapore this system, PC system with high efficiency, hig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precision, short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many other advantages. This structural system in the Middle East has goo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but this house because of the high cost of shipping, so consider building factor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is the essential way to promote this house, this paper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and economic point of view .

Keywords: PC housing;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financial net present value;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中图分类号:F272.5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 PC住宅产业化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成熟期。目前诸如万科、远大住工等,从设计、制造、开发、施工、运营服务的建筑全寿命周期,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用工业化方式制造建筑,实现资源节约和低碳排放,提升建筑品质和效率,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1 PC体系主要技术参数

1.1 体系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

全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基于装配式剪力墙体系的多层技术体系是建立在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基础之上,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可以满足建筑师对建筑的多样性、复杂性、个性化的要求。

1.2不同地区之间的适用性

集成房屋并不是我国特有的建筑,在国外已经出现了相当一段历史,不论是地处地震多发带的日本,还是在零下40度的北欧,或是在热带地区的新加坡,集成房屋均比国内成熟,这表明它是具备普遍适用性的。

2PC体系在中东地区推广的技术可行性

2.1可提供的结构体系

目前主要可以提供两种结构体系:

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特点:承重结构现浇、其余部分工厂预制生产。

多层/单层-----全装配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特点:包括承重结构全部采用工厂预制生产。

由于中东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加上当地居民的居住习惯,大部分多层住宅在5层以下,因此非常适合采用全装配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这也符合我们推广预制房屋的集约化、工厂化及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湿作业的宗旨。

2.2 设计的可行性

国家标淮的《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规程》已进入审批阶段,虽然没有具体的颁布时间表,但应该很快颁布实施。现阶段,此类房屋可以参照我们国家传统房屋现行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等相应规范来设计。

设计院资源方面有两种选择方案,一是继续和国内传统的工民建设计院合作,来进行房屋的设计工作,然后构件的深化设计交给远大设计部门来进行;二是把房屋的建筑、结构、水电和深化设计全部交给PC生产企业。

2.3 当地建厂的可行性

我们目前所说的建厂仅是为本项目提供PC产品的工厂,不涉及对外经营,因此能否建厂可能更大程度取决于项目业主。建厂涉及问题解决如下:

2.3.1 土地

土地问题解决共两种方案:一是在项目现场周边租用土地,由于当地土地多数属于私有,需要业主协调解决,这是解决建厂用地的首选方案;二是利用建筑厂区土地,初步估算如果建设带有2-4条PC线规模的工厂,需要占地90-130亩(60,000m2-87,000m2),这种方案会对项目工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需要把最后一期的PC构件全部生产完成后,拆除工厂,然后进行项目最后一期的建设。

2.3.2生产线的设计

国内大型的PC生产厂可以提供2-4条PC生产线的包括总图、土建、工艺的全部设计方案。

2.3.3生产线的设备

由PC生产厂提供包括PC生产线、钢筋加工、混凝土制备和构件养护窑等全部设备,并提供安装、调试或者安装指导。

2.3.4厂房及相应附属设施

常规建设,其中厂房的钢结构国内加工,现场安装。

2.4生产运营的可行性

2.4.1生产技术工人

国内招募或者国内招募+使用当地工人两种方式解决,由PC生产厂提供培训,或者把整个工厂的运营交给国内的PC生产厂。

2.4.2生产用材料

生产所需材料包括钢筋、水泥、砂子、碎石、外加剂、保温板等均为常规材料,优先考虑当地解决。

2.4.3生产用燃料及动力

生产用电可以配备相应功率的柴油发电机组,其余诸如柴油、重油、油等当地解决。

2.4预制 PC构件安装和施工的可行性

安装PC构件比传统施工需要更少的技术工人,所需大型机械设备会增加,但所需设备较为单一,一般每个施工班组配备一条25t-70t的汽车吊,PC构件安装由远大提供安装指导。

2.5售后维修服务

可由PC生产厂可提供包括售后维修服务的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

3经济可行性分析(针对沙特房屋项目)

3.1针对沙特项目以租代售经济可行性分析

沙特劳工宿舍项目总建筑规模约为20000套,建筑面积总计40万m2。综合考虑建筑规模、工厂寿命周期和项目建设工期,我们考虑建设一条含有2条PC线+1条钢筋线的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6000套,约合12万建筑面积的房屋。根据测算,不包括流动资金,生产线建设的总投资金额为13136万元,宿舍建设EP+C的单方造价为2399元/m2。

根据我们所做的市场调查,未来房屋项目建成后,如果以出租的方式提供给业主,那么每年的租金收益为900元/m2。根据上述数据,本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分析如下:

1)固定资产投资

本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流动资金=13136万元

固定资产余值(PC工厂):13136×10%=1313.6万元

每年每期房屋租金收入(每期6000套):900×6000×20=10800万元

每期房屋折价销售金额(按30%):6000×20×720=8640万元

流动资金估算:9000万元

经营成本:6000×20×2399=28788万元

维持运营投资(按设备的5%):5934×5%=300万元

建设投资现金流量表如下:

建设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万元人民币)

静态投资回收期:Pt=7-1+(4046.4/19440)=6.21年

即房屋建成4.21年后收回全部投资。

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折现系数取6%,则

项目财务净现值FNPV=8485.48万元≥0,项目可行。

2、针对沙特项目可行性分析结论

1) 拟建规模为2条PC线+1条钢筋线的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12万m2房屋,工厂建设期12个月。

2)工厂生产周期3年,到期后只按回收10%残值考虑。每年生产6000套房屋,房屋从第3年初投入使用,并开始回收租金。每期房屋租期为3年,到期后按房屋原价的30%处理给业主。

3)投资回收期6.21年。

4)项目财务净现值8485.48万元。

5)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i1+(i2-i1)NPV1/(NPV1+NPV2)

=10.8%。+(11%-10.8%)×54.95/(54.95+238.26)=10.85%

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0.85%

(其中:i1=10.8%时,NPV1=54.95万元

i2=11%时,NPV2=-238.26万元)

4 结语

篇(2)

关键字:

现代建筑,节能环保, 重要性,可行性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modern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quirement unceasingly thorough,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from the durability and safety to show its has irreplaceable function and trend; Through the material and technology shows its feasible development;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this kind of problem solving has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

Modern buildings,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绪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面临这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面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等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因此人们在发展各个领域的同时,也在积极改善并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都在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同样在针对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方向上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对现代建筑的节能环保处理一直是关注热点,此举不但能够有效的避免和环境之间的冲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于资源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意义。基于此,本文着重对现代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讨论和研究,以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节能环保技术概述

1.1发展现状

对于节能环保技术在建筑方面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指绿色技术的应用和绿色建材的应用两个方面,其中世界各国都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在这一方面,美国作为先进国家的代表,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最为成熟,不但开发出多种低有机粘合剂,同时提出了环境标志和环保标准,这对于环保建筑的研发有着重要意义。1996年,美国在屋面防水片材工业中,对于单组分丁基胶液体胶粘剂的使用率降低了8%。加拿大也在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其所提出的Ecologo计划对于刨花板的TVOC作了建议性最大值限制。德国提出“蓝天使”环境保护标志计划;瑞典提出地面材料试验计划;丹麦则提出认证标志计划等。这一系列举措都有利的对建筑行业绿色发展做出了贡献。日本对绿色建筑的开发非常重视,由于其地理限制和资源匮乏的原因,所以在建筑节能方面,至今已经开发出环保产品超过了2500件。日本东陶公司已经研制成能够有效抑菌和防止霉变的保健型瓷砖;铃木公司也开发出能够净化空气的预制板等。

我国在90年代开展比较广泛的研究和宣传,经过多年努力,节能环保意识已经深入民心,这对于推动我国的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要性分析

2.1耐久性标准

建筑的耐久性要求是节能环保型建筑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保证其能够实现,即保证建筑具有一定的工作寿命,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尤为关键。同时,耐久性要求对于建筑的节能环保性提出了挑战,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对建筑材料进行认证和检查,保证质量。而在建筑技术上,不能够童工减料,吸取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同时,为防止建筑的耐久性不足,在建筑过程中还要适时进行检查和维修。

2.2 安全性标准

对于节能环保的安全性来说,是指建筑在建成过程中,以及建成后,其结构等方面抵抗外界破坏的能力。这要求我们在结构设计规范的过程中,要遵循材料的客观性能,并借其独有的性能进行结构设计、功能设计等。其中要总结两大因素,即结构能够承受的载荷量和其受到瞬间抗力的大小。同时,在开发整体牢靠性和美观性等方面,也要求建筑的节能环保特性,例如建筑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是否能够保持初始的美观等。

三.可行性分析

3.1材料应用

对于节能环保性材料来说,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节约向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利用低能耗、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材料,同时还应该具有无辐射、无放射、无污染,对人体无伤害的建筑材料,并不断开发。由于这样的材料使用,能够改善建筑的性能;室内、室外的生活环境,以及人体的健康。例如,澳大利亚学者成功研制的一种真空玻璃,有效地避免了在冬季热量的散失,不但改善了冬季的室内环境,同时也减小了对资源的消耗。我国有关学者也成功研制出了一种低辐射的节能玻璃,并投入使用。这对于有效吸收太阳的有害射线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还起到了一定的节能功效。

3.2技术应用

除了采取新材料以外,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建筑新技术。在这一基础上,必须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在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必须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当前利益的考虑,更是保证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利国利民的工程。对于节能环保型建筑使用新技术来说,要贯穿于建筑从设计到论证,再到施工并投入使用的全过程,采用先进的设计观念、先进的施工技术以及先进的维护和保养技术等,综合考虑到在使用过程中对于风力、水力、温度和阳光等因素。例如我国有关专家和学者提出的一种玻化微珠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新技术,能够合理改善室内的温度,对于环境破坏几乎为零,同时又不需要化石资源的消耗。

在节能环保型建筑的研发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措施保证。对于国家来说,需要有政策和财力的保证;对于学者来说,需要进行深入的开发和研究;对于施工者来说,要保证建筑的质量与设计相符,不能偷工减料;对于管理者来说,要加强管理,并以管理制度执行。

结束语

鉴于节能环保性建筑的日趋重要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其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对于此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蔡丽朋. 国际绿色建材的发展概况及其认证[J].新型建筑材料.2006(1)

[2] 姚雷.贾开武.李晓芝. 节约型社会与绿色建筑材料[J].山西建筑. VOL.34.No.9. 2008

[3] 陈卫华. 吴美琴. 论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J].江西科学. VOL.25.No.2. 2007

[4] 程微. 图书馆建筑节能环保建设刍议[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

篇(3)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也随之增多。因此,在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设计界也已开始思考如何将设计做到最好,以从“生产――购买――使用――丢弃”这个怪圈中慢慢走出来。

一、废旧物品再设计的现状及意义

可持续设计指的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问题,设计引导和满足消费需求,维持需求的持续满足。可持续的概念不仅包括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也包括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其目标是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和浪费,创造健康而富有生产力的环境。

如今,“可持续设计”已是人们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话题,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也应该崇尚好的设计就应像大自然一样,没有浪费。因此,带着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再设计,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侧重推广行之有效的旧物改造方法,用创意设计去对其合理地再设计及再使用。

“废旧物品再设计”首先是文化态度,其次是行为方式,最后才是科技创新和规模物质资源的注入。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旧物的材料,没有办法阻止时尚的流通,但是可以依靠双手和对低碳的倡导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消费理念。因此,为了更好地倡导“可持续设计”,作为设计者更应该为高耗的生活必需品降低成本,为资源回收利用寻找良策,这也是在课程中导入其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废旧物品再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对废物品再设计可行性研究过程中,除了应该关注废旧物品本身的材质、形态及再设计的合理性,还应从其工艺技术角度、经济角度、社会与环境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以便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艺术美感、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为“绿色设计,低碳生活”提供更有效的科学依据。

(一)工艺技术审美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大众的生活行为、活动等均是具有目的性的,无论是纯粹艺术创作或是产品的设计,都具有各自诠释的目的,达到欣赏者和消费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愉悦之美或是满足使用功能的最佳效应。废旧物品再设计是基于“废旧”这一说,废旧的物品,可以说是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或是已经搁置很久的物品。在废旧物品再设计的过程中,也是根据不同物品的类型进行再一次规划、设计,让其以另一种形式美呈现在对大众的面前,由此引导大众对废旧物品的关注、改造,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例如,被世界艺术界公认的继承毕加索构成主义精髓的女艺术家内凡尔森,她创立的废料艺术,所利用的物品多是积累多年弃置的木质物品,如板条、包装箱、家具碎片以及被抛弃的建筑装饰品,装配成美丽的、有张力的建筑构成品。

(二)废旧物品再设计的经济可行性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高科技电子产品、大宗建筑物的废旧物品、被遗弃的白色草稿纸等,都是设计应该涉及和关注的对象。如日本设计大师隈研吾的蛇皮纹手帕纸设计,该设计是从消费者的感受出发的,消费者在使用时看到如此精美的手帕纸,自然不会像一般的手帕纸一样使用。

三、废旧物品再设计的可持续性

(一)合理设计的可持续性

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为需要而设计的理念,从这个合理设计的理念出发,出现了绿色设计的开端。绿色设计的发展速度惊人,越是优秀的设计就越人性化、合理化,外观的设计更加服从商品的内在本质。

国际照明大师日本东京美术学院教授面出熏的一盒小小的火柴设计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他的设计在形式上和视觉上,都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盛宴。他的火柴棒是用大自然的废旧物品枯树枝制成的,在一头裹上红色的洋火,然后,让它们静静地躺在精致的小盒子中。这不仅是一件称得上优秀的设计作品,也是一件绝妙的艺术品。面出熏指出,火柴是把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做成的,在人们把这些小树枝还给地球母亲之前,让它们为人类再做点事情。

(二)技术的可行性,让再设计有更高的可持续性

从对废旧物品再设计的可行性研究中,来源于生活的废旧物品,应该由来自生活的手段赋予它们新的使命,从生活中的瓶瓶罐罐开始。例如,笔者在课题研究中指导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酸奶瓶(图1)、啤酒瓶这类可塑性的废旧物品进行再设计实践(图2),通过对它们进行技术切割、镂空、打孔、上漆等工艺,对其外形、外观重新塑造,达到想要的造型和艺术表现效果。

(三)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提高人们对资源的利用率

对废旧物品的再设计以及改造,是充满生活情趣的,可以缓解工作、学习带来的压力,应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积极提倡在低碳生活的背景下,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丰富生活,一举两得。对于环保事业来说,废旧物品的回收再利用,既响应了低碳生活的号召,又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从真正意义上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更多的社会大众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加入到低碳生活的行业。而对于公益事业来说,从节约的角度出发,减少社会劳动力和资源的浪费,以实现其最大的利用价值。现代化、健康化、科技化、低碳化已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主流。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有品质、更加环保、更加时尚,最终使“我低碳,我时尚”的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性理念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如图3是在课程中笔者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废旧物品进行的一项作品――酸奶瓶的再改造设计。

总之,针对我们国家对资源的二次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下,仅学习发达国家的处理方式已远远不够,加大资金的投入处理废旧物品也不是长久之计,应该形成一个制度,甚至可以形成一个跨界的新型行业。利用设计手段对废旧物品进行改造、更新和再利用,其社会意义深远,任重而道远。

(注: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2〕401号-424)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人类追求经济发展,人类日益增长的住宅建造需求与地球各种资源的逐渐枯竭形成鲜明对比。在我国,住宅能源消耗比重增加,因此,怎么做到有效科学规划资源,实现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这一基本国策,是中央政府及国民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建筑能耗现状与建筑节能可行性分析

1、建筑能耗在我国的现状

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我国2015年的建筑能耗占到了总能源消耗的33.6%,[1]不过随着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提出,节约能源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大量污染和矿物能源消耗方面,对新的节能措施不了解,对建筑节能的意识淡薄,同时建筑节能需要全能的技术人才。

2、建筑节能的可行性分析

从经济上来讲,例如上海市建设的某生态办公示范楼,由于采用了太阳能发电、再生能源等生态技术,该节能建筑初期成本增加了256.2万元,但是在投入使用后,建筑节能达到了68.7%,该建筑项同全寿命周期投资增额净现值为90.19万元。[2]这个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建筑节能的巨大收益。

从科技上来讲,例如一栋有太阳能技术的大楼能节约一般建筑取暖能源消耗的30%以上。[3]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节能科技,如Low-E玻璃等。

从生态上来讲,标准的节能建筑的节约能效是50%,如果是公共建筑每年每平方米可以节约30公斤标准煤,如果使用由建渣回收利用的绿色混凝土,那么水泥的用量可以减少60%。[4]

二、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分析

据有关机构统计:城市中30%的用地被用于住宅建设,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为住宅耗能,我国政府将建筑节能纳入规划,提出“2020年建筑节能远景规划目标”和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5]

1、建筑节能当下的应用

常规建筑能源暖通空调的能耗占建筑能耗30%~50%左右,随着人均建筑面积的不断增大,暖通空调系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这势必会使能源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在节能方面,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应用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土壤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及水源热泵等新型技术。[6]

2、建筑节能未来的发展趋势

建筑节能在我国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率潜力十分巨大,节能之路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直接、最廉价且有效的一条途径,它可以改善人类生活工作条件、减轻环境污染,是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程序。[7]

在建筑物地址的选择上,优先考虑向阳性、避风性较好的地区。同时,对于容积率的大小,应该坚持适宜的原则,保证建筑内绿化面积符合相关的标准。[8]另外,建筑物内绿化充分,可有效地调节建筑物内的气候。

建筑物材料的使用应当坚持节能、环保的原则,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在未来,随着我国在生物分子学及化学分子学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将会成为一大发展趋势。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我国的节能部署相对西方国家推行较晚,从1986年,颁布实施了第一部旨在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行业法规到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到现在不过也才短短十几年,因此,我国的整个建筑节能法制体系和实施部署及实施细则,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

1、绿色建筑节能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建设的能源利用效率仍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建设成本高,建筑节能需要实质性的经济激励资金支持,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思想的组织管理方面,建设参与各方的节能意识淡薄,国民未能意识到建筑技能给我们带来的经济益处,建筑从业人员在建造过程中也未培养该意识。

中国目前的费用结构,无法实际贴切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并在同一时间导致严重浪费能源取暖的用户没有节能减费的主动意识。我国现阶段的施工在节能技术方面所做的研发和推广仍然不是很乐观,这些阻碍多数来自于施工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同时,我国对再生能源、环保型材料的使用并不普遍,而建筑施工过程中,污染物的处理措施也并不完善。

2、绿色建筑节能发展面临问题的解决方式

(1)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根据我国国情及建筑节能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我国关于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应的经济鼓励政策。还需要国家在起步阶段给予资助,提高开发商的积极性;建立处罚机制,使一部份高污染高耗能的建筑不能通过。

(2)培养国民的节能意识,鼓励节能技术创新。通过节能建筑设计逐步实现系统化建设,提高员工意识,高校的合作规范体系化,并鼓励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及创新,予以相应的鼓励奖励政策。同时需要开发商与政府大力宣传,要让老百姓切实体验过它的好处才能对其有正确的认识。

(3)可再生能源及绿色建材推广。绿色水泥、绿色砖等造价的,可回收的建材已经悄无声息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更广泛的利用这些资源,并加入新型能源来有效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水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也尤为重要,雨水、废水要更有效力的回收,从而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4)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新建筑要节能化,集中供暖解决的人们取暖问题,但是能源消耗却高于一般建筑,目前城镇集中供暖的建筑约有40亿平方米,每年取暖用煤达到5200万吨,一旦改造完成将节约大量资源并且能减少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6]这是我国建筑节能改造的重^戏。

四、结语

建筑节能涉及建筑各门相关学科的许多方面,是一项集管理、技术、材料等于一体的项目,同时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息息相关。为了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在涉及到他们在工作的各个方面时,需要让双方之间的合作能够全面、有效地参与在涉及到他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要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建筑节能案例的经验及节能技术,进行相应的创新,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节能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晓旭.建筑节能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探索[J].理念,2010(11)70-71.

[2] 张泽平,王鹏举,孙继红.浅谈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140-141.

[3] 龙惟定.试论建筑节能的科学发展观[J].建筑科学,2007(2)15-21.

[4] 李妍.谈建筑节能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J].建筑论坛,2006.128.1-2.

[5] 王D,李臻舒.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9)81-82.

[6] 宋虎存.浅谈生态节能与可持续发展建筑[A].山西建筑,2007(6)247-248.

[7] 和海波.探讨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02-205.

篇(5)

按时间阶段的不同,项目策划分为构思策划及实施策划。本文着眼于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项目构思策划问题,是项目启动的基本依据。其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定义、项目定位、项目的系统构成等内容。

(1)项目定义:描述项目性质、用途和基本任务。

(2)项目定位:描述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水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项目定位依据,必要的可行性分析。

(3)项目的系统构成:系统的总体功能,系统内部各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的构成、作用和相互联系,内外系统的协调、协作、配套的策划思路、方案的可能性分析和依据。

1.2工程项目策划的方法

(1)工程项目目标规模的构想方法项目策划第一步的任务是确定目标,构想或印证目标的规模大小。工程项目的目标规模构想研究通常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前者是确定项目目标空间大小、高低尺寸、面积容积等物理参数,后者则是确定项目的规模大小和运行方式。在项目规模确定的同时,要对项目的性质进行论证。项目的性质是决定项目策划后继各个环节的关键,其确定多是由投资者与规划师共同制定的,项目策划人员只是对既定项目的性质进行论证和修改。

(2)工程项目内、外部条件的把握方法

同时,还要把握项目策划的外部及内部条件。项目策划的内部条件,是指项目自身的条件,包括项目的功能要求、使用者的条件、使用方式、建设者的设计要求、管理条件、设备条件,以及地质、水电、气、热、排污、交通、绿化等条件,其中以项目的功能条件、使用者的要求条件以及使用者的使用方式等三项为最重要的因素。对项目内部条件的把握,是考虑项目具体设计和方法的关键。项目策划的外部条件则包括为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其中直接条件是属于客观资料型的条件,如地理条件、地域条件、总体规划条件和有关设计规范资料集,项目策划可直接引用;而间接条件则是属于调查研究型的条件,如经济条件、市场情况、文化构成、社会条件、配套设施、技术条件等,由于没有直接或明确的资料来源,需要项目策划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把握。对项目外部条件的把握是为了使项目遵循总统规划思想,指定和修正项目的规模和性质,把握项目建设的宏观方向。通过对项目内外部条件的调查、分析,进而把握项目功能组合、使用方式、结构选型、风格造型、设备系统、建设周期、建设费用,这是项目策划得以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1.3城区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前期策划

对城区客观存在的大量旧工业建筑,前期策划的工作主要是解决项目是否值得再利用、再利用的方向等问题。

(1)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判定思路

旧工业建筑广泛存在于城市之中。但并非所有的旧工业建筑均可以作为再利的对象,例如那些结构破损严重的旧工业建筑、在现有技术水准无法妥善保护并改造的旧工业建筑等,显然都不适合进行再利用。根据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已有实践来看,在确定旧工业建筑能否划入再利用范围时,应综合考虑是否具有技术可能性、现实操作性、情感价值、情感价值、情感价值等因素。必须客观地意识到,不是所有的旧工业建筑都可以再利用或是必须再利用;要坚决杜绝因盲目追捧而导致的非理性的、牵强的再利用构想及实施。

(2)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判定的技术依据

对于旧工业建筑能否再利用,尚需建立其适宜的评判依据。

1)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对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是所有后续工作的开展前提。此项工作,正是基本建设程序中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事实上,作为建设活动中、随时展而出现的新子类,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仍然适用普遍的项目管理原理,只不过是要充分考虑其既有的约束条件。由旧工业建筑这一物质载体的特征出发,再利用应从其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及文化价值等方面来加以判定;各方面可继续细分并设置指针,以达到操作层面的要求。

2)再利用的程度评价通过再利用可行性分析的旧工业建筑,尚需把握其再利用的程度强弱,以明确后续各项技术方案的背景条件。其再利用程度评价与再利用可行性分析紧密关联,实际上是前一阶段可行性分析的延伸和扩展。这里要考虑的是安全性分析、设计方案和经济要素等;更细的二级指标也随其而设置。

2城区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促成机制

失去原有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如何能够在新的建设需求中,发现并适时把握其再利用的可能,是此类项目策划的核心工作。旧工业建筑的客观存在与发展的城市建设之间,除了其自发的、偶然性的适宜匹配之外,从社会系统角度来看,可以通过、也需要施加某种外部作用力来促成其二者的结合。相关建设制度的补充及完善、沟通渠道的建设等工作,对于此类项目的促成有着重要意义。

2.1再利用项目策划的制度策略

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活动,涉及到社会多方的不同利益。欲开展并顺利实施此项活动,首先要有执行制度的支持,以避免无法执行或执行不力的情况。现行建设程序及有关制度的设置,是针对新建项目的,并未考虑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项目的实施。因此,应当明确已有制度对再利用策划的适应性,以此为基础,补充并完善现有制度。在现有相关建设制度中,与再利用项目前期策划直接密切相关的,主要有建设用地制度、建设规划制度等。

(1)建设用地制度分析及其建议

旧工业建筑所依存的土地在其建设之初,不论其获取土地的方式是划拨或是出让,其建设用地属性均为工业用地;当纳入再利用范畴时,其建设用地性质多将发生变更。按我国目前有关要求,不论政府投资或企业投资,其获取建设用地之前,其项目投资方向均须通过审批、核准或是备案。在国家现有土地政策的框架下,理顺旧工业建筑建设用地的关系是解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第一步关键工作。由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进程看,目前大量进入再利用考虑范围的,多是在改革开放前的工业企业及其厂房,其用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基本上属于行政划拨用地;这种状况,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城市土地使用权管制政策并不相融,因而成了制约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重要障碍。根据现行法规,划拨土地使用权进行流转前,必须先经过政府批准,并要向国家上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者土地收益;由此导致了与之连带的房屋所有权转让、使用权的流转等也受到限制。这种规定从根本上制约了再利用项目的主动构想和酝酿,使得旧工业建筑的原业主将采取或将其部分房屋租赁而获利、或听之任之闲置等与可持续初衷相背离的短期行为。由此导致了本来潜在的再利用活动,连萌芽的机会都被扼杀,更无需提及深入策划了!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对于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这一综合活动,土地性质转换问题的解决,必选要政府由上至下理顺关系、确立相关制度。要从法规上承认划拨土地使用权是一种使用者可以支配的财产权,以达到促进划拨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盘活存量土地资产、调整建设用地结构的目标;如是,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才有了根植的肥沃土壤,才可能进入良性的主动发展,策划也才有了依据。

(2)建设规划制度的分析及建议

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我国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的法规体系中,土地属性决定了其附着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即在工业用地上的建筑物其使用功能必须是为工业生产服务的,而不能擅自改变用途。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中,在解决了工业用地的土地属性变更后,土地上附着的原工业建筑也应转换并具备的新的建筑功能或用途。通常旧工业建筑所在的城市区域,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已规划为商务区、居住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性质。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该地块的使用权尚在业主手中,其工业用地属性并未能及时变更。可见,在完成旧工业用地变更和新项目按新规划条件建设前,用地属性与城市总体规划间存在实际的矛盾。土地的用途与其附着建筑功能应当是保持一致的。与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旧工业建筑改变功能以达到再利用目标的状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关联的规划管理制度,则应以理顺、疏通为指导方向,而不是限制、堵塞。城市规划部门从大的方面进行方向性控制,而不是细化到具体方案,应按宏观调控的思路来加以把握。

2.2再利用策划的渠道策略

为了促成旧工业建筑与城市建设需求的结合,应当创造条件,以增强社会系统中这两项事物的交集区域。参照发达国家在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领域的经验,为创建必要的联系渠道,需要开展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建筑登录制度

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首先要求应使其免遭被拆除的厄运,因此应建立必要的法规使旧工业建筑的存在合法化。国外的建筑登录制度值得我们加以借鉴,即将有一定价值的旧建筑物广泛地做成目录,通过对目录的公证促进对其保护及再利用的制度。建筑登录制度将旧建筑与现代生活连结了起来,对于防止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保护城市特色和个性的延续建设有着特别的意义。应该说,这属于形成联系渠道的建设制度创新,是对我国目前建设领域此项空白的弥补。针对目前我国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广阔前景,应当建立旧工业建筑的登录制度。通过登录制度,一则可以把握旧工业建筑的有无、多少信息,二则为确定可能的再利用意向提供了最迅速、最全面的候选基础,使得二者的匹配选择有了良好的联结。

(2)灵活多变的鼓励措施

为了保存旧建筑的价值,减少再利用初期的建造成本,各国都相应出台了一些基金鼓励和减免税收的制度。如英国对所有建筑的保存和修复,其所上缴的附加税只是新建房屋索要上缴税金的15%;而对于登录旧建筑的改变用途或是重建,更是无需上缴附加税。除了税金上的减免之外,政府每年还掌握着大量专用基金,用于修复和保护旧建筑。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也有类似的税收鼓励机制。与欧洲一样,美国联邦政府也实行了减免税收和资金奖励的政策;还成功地利用公共资金吸引私人投资,较好实现了对旧建筑的再利用。以上种种做法,均对我国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需要政府制定并出台有关政策及文件,来刺激并鼓励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深入开展。

(3)多层次的实施体制

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是一项浩大复杂的建设工程,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都很难独立完成,因此必须建立广泛的多层次合作实施体系。进入再利用范围的利益相关方,主要有政府、原使用权所有者、再利用执行者、区域居民等等,必须给予妥善的利益协调机制,保证其实现多方共赢。

(4)多专业合作与公众参与

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涉及到多门学科的内容,要建立一支多专业合作的队伍共同完成。除了这些专业技术活动外,同时还注意充分尊重公众的意见,即让众多的市民能够参加到那些与他们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改造措施的制定和决策过程中去。对我国目前现阶段而言,公众参与还显不足。这有待于进一步的建设和培育,以期积极发挥民众在再利用活动中的积极、能动影响作用,并有助于顺利实现建筑新功能的二次认可。

3基于棕色地块治理视角的城区旧工业建筑再利用

棕地是相对于“绿地”的规划术语,是指曾经用于开发建造、但是又被遗弃的荒地,无论受污染与否;城市中的旧工业区,正是棕地中的重要一类。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项目的促成与实施,需要资金的投入及制度的支持。由棕地治理成功案例中获取的有关资金、制度等方面的经验,可为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因此,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与棕地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此类项目本身恰是城市棕地的治理途径之一。

3.1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与棕色地块治理

随着城市扩张,土地这一有限资源越来越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曾经用于工业和商业活动、只有清理后才可重新利用的土地,谓之棕色地块。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城中村、棚户区、旧工业区等各种形式的棕色地块问题。若可以得到妥善解决,则不仅去除了城市建设中的恶疾,更为新城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在审视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这一活动时,它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系统中,与其密切相关的正是日渐受到社会关注的城市棕色地块的治理问题。旧工业建筑这一对象,是与土地密不可分的,所谓房地不分家。因而,论及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实已隐含了其所附着土地的再利用。这对城市建设尤为重要:有限的建筑与土地资源同时获得新生,正是一种最佳状态!可见,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事实上是城市棕色地块治理的一个子类。它在侧重建筑功能置换的同时,也完成了棕色地块的治理,堪称事半功倍的绿色工程!

3.2棕色地块治理的启示

美国的棕色地块存在历史已超过半个多世纪,其治理工作也随之跟进,至今已取得一定成绩,目前已形成了由参与者、法律保障、资金保障等作为主体的管理体系。借鉴其成功经验及取得的显著成果,为更好地促成我国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项目,应认识到:

(1)意识层面的重视决定了实施的主动性意识形态是无形的,但其对事物的推动作用却是巨大的。在逐渐主动、自愿地认可并接受了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时,相关工作的开展就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当从上至下形成共识、主动探求旧工业建筑的各种再利用机会时,这项活动将会取得卓越的成就。目前我国建设行业内,对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已进入一个让人欣慰的阶段,各地不断涌现成功案例。

(2)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参照美国棕色地块治理的经验,从联邦政府到地方环保局,从政府部门到非政府组织,参与者广泛,且各参与者能很好地协作成为一个整体,充分地利用了社会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我国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是在要解决地块治理之外还附加了建筑功能置换的要求,更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等多方的积极投入和参加。

(3)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需要资金保障缺少资金是棕色地块治理的最大障碍,美国棕色地块的治理资金来源途径多样。借鉴其经验,在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问题上除了政府的投入之外,应大力开发社会经济团体的投资。广义上看,再利用当属一项社会性事业,所以调集并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金不仅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同时,更是对政府部门此类资金短缺的一个有力补充。

(4)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体系作后盾责任明确是美国棕色地块治理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有各方参与和资金保障的前提下,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必须要有明确的制度框架来划定各方责任和义务,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我国目前此项活动的正是缺乏这方面的相关制度,或是制度不适用,成了再利用的重要障碍。

篇(6)

1 可持续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可持续工程项目管理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广至工程项目管理。为一个建设项目进行从概念到完成的全方位的计划、控制、协调与实施,以满足委托人的要求,使项目在所要求的质量标准、生态环境指标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和批准的费用预算内完成的即是可持续工程项目管理[1]。

当前的管理模式中,项目各阶段相互独立,造成全寿命周期内各相关方信息支离破碎,形成许多信息孤岛,决策阶段形成的很多有利于节约时间和成本的信息往往不能在后期准确应用,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不利于可持续目标的实现。为了消除这种技术与交流的障碍,USGBC建立了LEED标准,LEED标准关注五个关键领域的实施情况,包括场地选择、水的节约、能量效率、材料选择、室内环境质量。LEED要求聘用专业人员来进行项目管理,称之为“LEED APS”,他们具有绿色建筑建设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指导项目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来完成[2]。一个可持续项目必须从全寿命周期考虑,在项目决策阶段进行合理规划。在项目开始前让各参与方代表一起进行专家研讨会是另一个信息交流的解决措施。美国的NCI将这样的专家研讨会定义为“一个可以将所有的才能和力量集合起来实现建造计划的协作过程。”[3]

2 可持续项目管理方法与普通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

项目过程 传统建设 可持续建设

1.可行性分析阶段

目标控制 基于市场条件、客观需求或其他狭隘角度来定义目标,多以经济效益为主 包括功能目标、技术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等

项目经理的选择 尚未进行 聘用一名有经验的绿色建筑咨询师或项目经理,他必须熟悉项目类型和市场条件,服务于建设的全寿命期

经济评价 以传统经验估算,多用单价模式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来完成经济生态目标,考虑场地特征,权衡建筑需求和生态问题,把预算与工程的独特目标联系起来,使资源合理利用,形成明确的清单和文档

设计研讨会 可能不会执行 要求项目各阶段的利益相关者参加,包括项目周围的业主和社区代表,收集来自设计、承包商、环境工程师、房地产咨询师的意见,形成最后的指导文件

最终场地选择 按惯例选择场地,没有利益相关者参与 在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基础上选择场地,整个建设团队都有权发表意见

2.设计阶段

初步预算与进度表 预算有预算师基于一定公式完成,一般偏离实际成本多达15%,不考虑运营和维护阶段的成本 预算强调全寿命期成本,目标由短期投资回报转变到长期效益

场地审批 这一阶段惯例部门第一次看到初步设计,有时需要返工修改,因为设计方案可能不符合当地土地使用要求 审批可以顺利进行,因为项目不会受到其他社会上的阻力

设计团队选择 根据招标选择设计方,所有咨询方提供意见给设计方 通常此阶段核心技术团队已经选好,只需在特殊需要时聘用相关专家即可

建设文件 虽然此时设计已经完成,但考虑绿色方案时可能需要修改 由于集成团队参与到决策和设计阶段,建设文件可以更加有效的完成,不需要反复修改

政府许可 可能不符合政府的相关要求 政府早起介入,确保项目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要求

招投标 低价中标,分包合同有总承包提供 考虑全寿命期成本作为招标控制价,考虑项目技术方案的可施工性和可建筑性对施工成本的影响

3.实施阶段

建设 由建造者进行每周现场检查,现场施工人员没有交叉交流 项目施工由动员会开始,包括现场全体工作人员的可持续建设教育,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参加每月例会,并定期进行绿色建筑培训,在工作开始之前就把可持续要求传达到每一个分包商

监管 业主、设计方、施工方的关系分裂导致合同破坏,这就要求引进政府监管,那样增加了建设成本,造成项目低效 政府作为项目团队的一个参与方,不站在对立面,减少了返工和调整

4.运营维护阶段

交付 在建筑交付运营之前,进行最低标准的检查 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有权威部门给出评定

运营 不负责 跟踪监测

3 可持续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过程

3.1 工程项目可持续性目标的建立

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业主和项目管理者必须在设计和建造实施之前确立可持续的目标。在可行性分析阶段建立项目可持续方案,可以减少设计和施工变更等带来的损失。项目目标可以根据项目的状况和环境与可利用的技术水平来确定,首先确定业主关于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接下来从高到低分别是“最佳目标”、“通用目标”和“被动目标” [4]。

3.2 整合项目团队

一旦业主确定了项目目标,就要开始组建项目团队。在传统项目中,每一阶段彼此割裂,分别签订单一合同,由于工作相互独立,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采用的是一种“OVER WALL”方法[5],延误了关键团队成员的作用。绿色项目比传统项目更加复杂,要求增加跨专业的交流和各学科间的合作。

该团队由业主方、项目管理方、设计方、施工承包商、建筑健康咨询单位、运营维护管理方等组成联合交叉动态组织,进行全寿命期管理。从项目决策阶段到项目运营拆除报废阶段的各参与方通过该组织模式被紧密结合,在动态中加强联系和沟通,避免传统管理模式不同专业、不同阶段间协调性不够的弊端。

3.3 可持续项目的信息管理

为保证可持续项目管理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适合项目自身特点的信息系统,以辅助对项目进行全寿命期管理。

网上建设项目管理是近几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探索应用的一种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它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通过为特定的建设项目建立专门的项目网站,对项目进行中的图纸、设计说明书、报表、往来函件等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存储、检索和输出,从而使项目参与各方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各自所需的信息,实现协同工作。项目网站可以自行委托他人开发,也可以通过购买某些提供项目主机服务的公司的特定产品并加以适当定制来建立。自行委托他人开发不仅费时、费钱,而且运行维护费用很高,一般很少采用。而目前国外提供项目主机服务的公司有很多家,如美国的E―builder Inc.、欧洲的BuildOnline等,它们的产品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购买这类产品并加以适当定制,则比较经济适用,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方式[6]。

参考文献

[1]胡桂祥,张建坤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及其实施动力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第24卷第2期2010年04月 178-181

[2] Lauren Bradley Robichaud and Vittal S. Anantatmula Greening Project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January 2011 48-57

[3] June3,2007

篇(7)

1区域社区内部空间现状及设计改造的必要性

城市区域社区作为社会共同体的区域集中性代表,其外部占地规模、室外周边环境,内部空间功能组织完善与提升,对开展社会互动活动,解决区域地块社区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部分社区内部空间尺度局促,设备、家具陈旧老化,办公功能单一等问题,从而不能快速适应于现代化区域社区内部空间使用的整体性、高效性要求。

2区域社区室内设计改造可行性分析依据

针对不同区域社区的自身特点,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其可行性分析依据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1)现场实践勘测调研;(2)项目委托书;(3)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原始图纸文件;(4)各专业工程的设计规范标准;(5)项目投资估算等。

3区域社区室内设计改造可行性设计方案

3.1总体性设计原则

区域社区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的过程应符合相关专业的规范要求,功能合理、形式美观、空间明快、经济适用并具有一定前瞻性及扩展性,“以人为本,物尽其用”,设计理念应具有实际的操作性,便于日后施工及维护保养,在预定的投资造价范围内,通过设计手法的巧妙运用,空间多元组合达到良好的实用、高效的综合效果。

3.2室内功能的需求分析

从内部使用功能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社区的区域分布特点,并结合自身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内部功能的有效扩增与简化,其室内功能基本涵盖如下几个部分:(1)智能化服务中心(开放式公共办公区);(2)接待室;(3)各类办公室;(4)青少年科技家园;(5)多功能区;(6)教室(培训空间);(7)老年人活动室;(8)残疾人活动中心;(9)工会之家;(10)母婴关爱区;(11)档案室;(12)简餐厨房;(13)公共卫生间;(14)预留扩展房间等功能模块区域。

3.3室内空间组合

平面规划需结合各空间特性要求,对室内原有布局结合自身使用要求进行重新规划,优化改善不合理的空间部位。天花作为照明、空调、消防、弱电等设备密集集中的区域,并根据现场实际的陈旧破损情况采用局部翻新与区域翻新相结合的方式,天花内部各系统应根据现有空间布局按标准规范做相应调整,终端的风口、排烟口、疏散标识、喷洒头、烟感头、灯具的点位等均应结合天花的整体设计改造方案优化其原有布局,保证天花造型、灯位、设备及消防终端的整齐、美观。

3.4装饰建材选用及工艺要求

在满足使用者的具体功能需求、主体结构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对建筑内部空间各个界面材料进行合理选配,墙面、地面及棚面原有材料在投资预算范围内局部或整体性进行面层翻新,其构造要求需达到国家现行规范标准的强度及刚度要求等,材料间、材料与主体间的连接应安全可靠,材料选用应经济、环保、防火、耐用,并达到室内改造设计的预期效果,局部特殊空间还应满足隔音、吸音、防滑、防撞等功能要求,同时结合各城市地域性的历史文脉及文化特色,融合建筑自身风格特点,内外风格协调一致,结合材料自身质感运用设计手法营造出现代、开放、高效、极具亲和力的便民交流、办事服务空间。

3.5视觉导视系统

视觉导视系统分为静态导视系统和动态导视系统,其类型选择、空间位置、使用数量及材质运用都会对日常办公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改造设计力求达到导视布点合理、信息完整、指示明确的系统要求。

3.6灯光设计

根据建筑自身的采光情况及地理朝向,结合自身的办公特性,综合考虑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对天花照明及局部墙体照明进行系统性设计,不论在灯具种类的选择、布点数量、照度、位置分布、灯路控制方式的考察上,均应达到公共开放式区域、封闭式区域的照度及防眩要求。

3.7声学、色彩系统

(1)声学: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的界面区域如:建筑外窗的更换,空间与空间的垂直隔墙、入户门的选用,天棚、墙面声音反射集中区域的材料选择、通风管道的外层包裹材料,应综合考虑采用隔音性能好、隔热、保温、吸声效果佳的专业声学材料,即美观又降噪。

(2)色彩:空间特性的不同其色彩的使用存在截然的区分,其空间色彩分布主要集中在室内装饰建材材质的颜色与纹理上、家具材质的颜色、陈设绿植三个组成部分,空间色彩的营造需结合实际使用者的需求、办公特性、地域性特点等综合因素并结合色彩心理学突出视线线索和空间感受。

3.8家具、陈设及绿化

(1)室内家具可基本概括为固定式家具和移动式家具两大类,不同类型的家具应环保、美观,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并且强调使用上的安全性结合使用群体的特性,家具的结构构造、尺寸、材质应满足人体工学原理、舒适美观、方便耐用的要求,家具细部的阳角处需进行导圆化处理,防碰防撞,其配套的五金件的选用也应牢固耐用,避免由于身体的不经意接触而产生划伤的发生。(2)陈设与绿化:社区内部空间的陈设如:墙面展板、海报应充分体现办公系统的特质,高效、简洁,并营造出便民、亲民的整体氛围,传递社会的正能量,在公共区域局部视线范围内布置适宜的绿化生态的植物小景,改善室内空间区域小气候、吸附有害气体,焕发出室内勃勃生机,并且也起到柔化室内人工环境,调节内部空间人群的心理功能。

3.9无障碍设计

公共卫生间内需设置残疾人独立厕位及相关配套的扶手、五金配件、残疾人进出无障碍坡道等,并且在残疾人活动的空间也应配套相应的保护措施便于残疾人日常使用,在楼梯及有高差的部位也需考虑设有起止步盲人指示,在设计细节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3.10智能化系统设计

强弱电综合布线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内外网设计:应采用物理隔离的方式,结合室内改造设计,将计算机网络分为:内网、外网、设备网三套独立系统,保障办公网络及信息安全。插座端口预留应能满足实际使用要求:在原设计基础上根据现场点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设计改造议案和使用者的需求,酌情增减点位,已经确定的点位也应结合室内家具的实际布局调整到与工位对应的位置,所有线路应能保证为隐蔽埋设。

3.11环保节能

内部空间的改造各界面应选用对人体无害的装修材料,在保证人们生命健康的前提下,融入绿色向上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内部环境、室内空间与人的良性互动,从而达到绿色健康的空间评定标准。要考虑节约人力资源,降低室内改造后期可能发生的维护成本,降低能源损耗。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绿色能源的政策、指令、规定及有关标准措施,合理利用能源,降低能耗,最大限度的降低空间内部改造的投入成本,同时改造设计中应注明所采用的主要建筑装饰材料,应满足《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要求,其中的大类建材应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规定选择并达到国家标准,如:细木工板、墙面装饰板、油漆、乳胶漆、塑胶地材、矿棉板、砖、理石等,以满足空气环保质量要求。

3.12相关各专业的协调配合

在室内空间改造的设计过程中如遇与其它相关专业协同配合时,应综合考虑现场实际的工序安排及各设计专业的技术协调,统筹多层次的推进整体项目进度。

4结语

区域社区室内空间改造需根据城市各区域地块的特性和实际现状、预算成本等多因素条件深入浅出的多角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多维度、多层次、综合开放性的空间设计体系,为此,本文虽仅从室内空间改造的设计角度去浅谈其设计改造的可行性,但通过在此节点上多方面、多角度的系统梳理、分析及不断的落实,发现并带动整个区域社区全方位综合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郑曙阳.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J].建筑创作,2002(11).

[3]朱会平.家具与室内设计[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李远成.室内装饰设计的理论及时间[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3).

[5]韩冬青.建筑形态建构方式的比较和探索[J].新建筑,1994(3).

[6]刘芳,苗阳.建筑空间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7]孙佳成.室内环境设计与手绘表现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美〕弗郎西斯•D.K.钦著,邹德侬,方千里译.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0]张世礼.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研究散记[J].中国室内,2001(3).

篇(8)

0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用能迅速增加。建筑能耗被认为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能源消耗之一[1],发达国家建筑能耗一般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0%左右,中国的比例也在30%左右。太阳能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型能源[2],在太阳能应用方式中,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研究热点,发展和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对于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BIPV的特点及发展进程,并从广西百色市的太阳能资源条件、建筑现状以及能源形势等入手,初步探讨了在广西百色地区实施BIPV的可行性。

1 光伏建筑一体化特点及发展历程

1.1 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特点

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是利用太阳能发电组件替代建筑的某一部分,把建筑、发电和美学融为一体,相互间有机结合,在建筑物的护结构表面布设光伏阵列产生电力的一种绿色建筑形式[3]。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分为独立光伏系统和并网光伏系统。带有蓄电池的可以独立运行的PV系统是独立光伏系统。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是与电网相连,并向电网馈送电力的光伏发电系统。从长远的角度看,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更有优越性。因此,建筑物光伏市场正在从独立发电系统转向并网发电系统[3]。

1.2 BIPV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4]

美国政府积极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的实施,有“百万屋顶计划”、“光伏建筑两集计划”等。国会也通过了“节约能源房屋建筑法规”等鼓励新能源利用的法律文件;在经济上也采取有效措施。因此,美国太阳能光伏建筑的发展极为迅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在国内形成了完整的太阳能建筑产业化体系。

德国是世界上应用太阳能、实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强国。有“光伏黑洞”之称的德国,鼓励居民住宅与公共建筑覆盖光伏发电设备,其国内2005年一年安装的太阳能电池组就占了2006年世界安装总量的一半。1990年首先开始实施“一千屋顶计划”,在私人住宅屋顶上推广容量为1~5kW的互用联网光伏系统。

日本很重视光伏和建筑相结合的技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庞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屋顶”计划,预计在10~15年内,在日本民用住宅的屋顶上安装户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将达200MW。为此,一方面日本政府拨出80亿日元巨资用于大规模生产太阳能光伏电池成本;另一方面政府资助一些大学、研究所和公司进行开发研究。如三洋电气等公司还推出了多种非晶硅电池与建筑材料相结合的产品。

中国的太阳能光伏建筑起步较晚,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对落后,但中国政府一直都在鼓励应用诸如太阳能等的可再生能源。中国政府于2009年宣布对BIPV系统进行补贴,额度为20元/Wp,相当于补贴了BIPV工程建设费用的50%。据统计,截止1997年底,我国已完成并正常使用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为10~15MW,2010年,京沪高铁上海虹桥站太阳能电站正式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为6688kW,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项目。

我国政府拉动光伏产业和自主创新的政策日臻完善,各方利益逐步协调,将使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同时,还会推动我国太阳能科技快速跨入国际前列。

2 百色市实施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可行性初探

2.1 太阳能资源条件

百色市地处广西西部,位于东经106°07′~106°56′,北纬23°33′~24°18′之间。根据中国太阳能资源带[5]分布图(见图1),将全国划分为四类地区,百色市属于三类地区,为太阳能可利用区。相关资料表明,百色市的太阳能年平均日照为1906.6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约4578.68MJ/m2,相当于156.43kg标煤热量。

百色市各月的太阳总辐射量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百色市的太阳能利用具备较好的资源条件,其太阳辐射量有明显的月变化,一年中以2月份最少,从3月份开始逐渐增多,6月开始明显增多,尤以8月份最多,9月以后逐月下降,5~10月为太阳辐射丰富的月份。

2.2 建筑条件

百色市市区面积约370200万m2,城区建设面积约3252万m2。全市398万人。纵观广西建筑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被动式发展阶段(1949-1983年)、改革与适应性发展阶段(1984-1992年)、快速扩张与自我调整阶段(1993-2000年)、稳定发展阶段(2001年以来)。进入二十一世纪,广西建筑业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目前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成为广西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支柱产业。近年来,百色市建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能不断吸收新的产品和新的设计理念,有利于较好较快地推广和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进程。

2.3 城市品位和定位

篇(9)

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手段和思维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但是在建筑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建筑设计自然而然的收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建筑设计师开始使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设计工具,多为CAD的二维工程辅助设计,随着建筑功能的增多,综合性要求越来越大,当前的建筑设计对于设计师有了更深层次的标准,由于2D CAAD应用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于现在的建筑设计,所以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3D CAAD应用系统,其普及也从侧面反映了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潮流,而其中“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简称BIM)是目前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中较为成熟的技术。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BIM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才经历了几十个年头,由于近两年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突破,才逐渐的受到建筑设计行业的青睐,国内目前虽然出去起步阶段,相关的技术也有待提升。当前在建筑设计方面,BIM技术代替常规的2D工程辅助设计将会是未来的发展的主流方向,应用BIM技术进行建筑管理的相关工作也逐渐受到各国的关注。1984年,匈牙利就曾经退出一款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echiCAD,该软件最大的意义在于提出了BIM建筑设计的核心,200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城里了中国第一个BLM实验室,随后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了相关的研究,标志着我国对BIM技术发展的重视。

二、BIM的技术原理和特点

BIM(建筑信息模型)这个概念是由著名的建筑和计算机专业的教授查克・伊斯曼首先提出来的,建筑信息模型包括了几乎所有的几何模型,功能和结构的性能数据库和运算方法,能够把一个建筑包含的所有的信息融合到一个建筑模型中,过去曾经有过尝试,比如虚拟建筑,单个建筑模型等,但是都因为不够全面而没有被广泛的采纳,BIM技术原理是一种面向对象为设计思想的工程辅助设计技术,利用计算机语言来描述整个建筑,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CAD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由于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制约,一直并没有被普及开来,在BIM应用中,建筑不在是点、线、面的组合,而是被抽象成一个个的类和对象,一个对象包含了该类型对象的信息,对象和对象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关联,BIM特征相对于2D CAAD来说非常的明显,可以快速的提高建筑设计的工作效率,由于全部的信息融合在了一个建筑模型中,所以能够减少建筑设计的信息错乱残缺等。建筑信息模型由于能够表现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所以是一种可视化的过程,主要的设计思路和特点是:基本的描述对象是建筑单元,建筑信息的调整相对简单,不易出错,支持不同学科间数据的同平台工作,具备强大的可视化功能,对于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

三、BIM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BIM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

建筑设计是一个建筑项目的关键,在过去的20多年,CAD虽然已经让建筑设计师拜托了手工绘图,但是在根本的思路上并没有改变手工绘图的思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建筑信息的处理也越来越高级,建筑模型比“图形”更加能传达丰富的信息而被发展起来,相比于传统的辅助设计工具,BIM的设计思想是对于建筑信息的提炼,除了包含了基本视觉设计元素,还携带了大量的非集合信息,对于信息的管理能力大大加强,全部的信息都能囊括在一个大型的数据模型中,由于信息的高度集中和融合,建筑设计者能在不同的阶段了解到项目的进展,能够有效的把控建筑整体的质量。

2、基于建筑节能的迫切需要

近几年来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节能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展绿色建筑成为世界上多个国家共同的追求,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建筑开始实行强制的节能要求 ,我国虽然在绿色节能建筑方面还没有欧美发达国家那么严格,但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需求下,对于建筑的节能性也开始有所重视,而BIM对于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就显得非常的便利了,由于BIM技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建筑信息,从几何信息到材料和构件的性质等,所以相比于传统的能耗分析软件,BIM对于能耗分析的效率将会大大的提升,甚至建筑设计师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也就变得得心应手。

3、基于建筑信息模型协同设计的不断需求

随着建筑工程难度的不断提高,对于跨学科的协同设计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扩大,基础BIM的协同设计使用的三维集成的设计思想,从模型中直接获取多个不同专业的设计标准和信息,让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能同时进行修改和调整,更加的突出建筑设计中的信息应用的思想,这种信息高度的共享和交流是建筑信息模型协同设计的主要特点,也是目前对于协同设计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结语: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工程辅助软件有着非常大的优势,本文对其技术原理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探索了BIM在建筑设计中的可行性,讨论了其在复杂的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优势,以及对建筑设计中对于协同设计的便利之处,证实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曾旭东,谭洁.基于参数化智能技术的建筑信息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6):107-110

篇(10)

能源危机、资源缺乏和环境的恶化使得人类认识到保护环境和有效利用资源,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材料工作者来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减少材料对环境的负担性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绿色材料的出现是自然界对人类行为反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材料科学的一种进步。

1.绿色建筑材料的含义

“绿色建材”是在1988年国际材料科学研讨会上首次提出,随后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并于1994年设立了“可持续产品开发”工作组。各国纷纷制定了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归纳而言,绿色建材是指在原材料的利用、生产过程、施工过程、使用过程、废弃物处理等过程中,对环境基本不产生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无害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应具备以下特点:

(1)节约能源与资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的材料。

(2)生产过程中不形成新的污染源。

(3)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和优异的材料性能,从而能降低建筑材料的消耗。

2.发展绿色建材的必要性

建筑材料是重要的基础材料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也是天然资源和能源消耗最高、 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污染大气最多的行业之一。这些因素已成为建筑材料工业发展的几大障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走开发使用绿色建材、有效的利用资源,亲和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使人类拥有健康、舒适的环境,也是使人类合理地解决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实现“与自然协调,与环境共生”的必由之路。

3.自制建筑垃圾制作自保温混凝土多孔砖

3.1研究的主要内容:

建筑垃圾制作自保温混凝土多孔砖是在原来的墙体材料生产基础上,研制开发的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在国家鼓励和扶持的新型环保节能建材产品政策引导下,借助原有主导产品在业内的影响力发展新的节能环保产品,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3.1.1原料供应及政策

原料来源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废弃的无机固体建筑垃圾,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建筑企业加以约束和引导,对建筑垃圾进行规范管理,并统筹进行回收利用,达到确保回收再利用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

3.1.2技术指标

①研制的自保温承重多孔砖的粗细骨料均取之于建筑垃圾中的无机固体废弃物,且无需对它们进行严格分拣,制成的多孔砖不需要烧制,无碳排放,绿色环保。既解决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困扰问题,同时也做到了资源重复利用、节约了大量的土地和土地征用费、保护了生态环境,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

②通过在建筑垃圾中添加一定量的珍珠岩玻化微珠无机保温材料,在保证砖的强度的前提下提高了其保温性能,减轻了砖的自重。

③在不增加胶凝材料(水泥)用量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多孔砖的孔洞结构形式、铺浆面采用盲孔等方式来提高砖的抗压强度和保温性,从而达到既能承重,又能保温的双重功效。

3.1.3优势及可行性

①价格低廉:用保温多孔砖砌筑的墙体,同目前其他外墙外保温技术相比成本只占它的66%

②技术工艺可行:每个过程、每个指标都实行严格的测试检验,保证了产品强度和保温性质量可靠。

③耐久性很好、维修费用低:保温多孔砖墙体只要按多孔砖技术规程的要求施工,不会因墙体问题而发生表面裂缝及空鼓等质量缺陷,它的使用寿命同混凝土的使用寿命一样,强度虽使用寿命增长而增长,砌筑成的墙体在使用中基本无维修费用。

④施工周期短、施工限制少:保温多孔砖砌筑完毕,墙体的保温系统也就完成。同目前其他的外墙外保温技术相比,大大缩短了建筑物的施工期。

⑤节能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对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全国所有城市城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随之取代“秦砖汉瓦”的免烧砖、多孔砖、空心砌块等新型墙材异军突起,加速了我国墙体材料更新换代。 而我们利用的建筑垃圾,更利于回收,新墙材可享受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

3.2研究内容分析与介绍:

3.2.1将建筑垃圾中的废砖、废混凝土、废砂浆等惰性物质粉碎成≤10mm的颗粒,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掺入一定的水泥、膨胀珍珠岩玻化微珠、水等,拌合均匀后放入模具中振动挤压成型,在温度≥10℃、相对湿度≥95%RH的环境中(或高温蒸气中)养护一定时间,达到一定强度后,即可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的自保温混凝土多孔砖。

3.2.2研究利用建筑垃圾制作不同强度等级的自保温混凝土多孔砖的最佳配合比、表观密度、抗压、抗折强度、耐久性及保温等性能。

3.2.3比较普通多孔砖的表观密度、抗压、抗折强度、耐久性及保温等性能。

3.3项目设计的技术原理介绍:

3.3.1本研究以砖混结构为例[砖混结构中,烧结砖占30%~50%、砂浆占25% ~35%、混凝土占20 %~30%、其它(陶瓷、玻璃)占5% ~10%],并结合多孔砖的成型、抗压强度、保温性的综合要求,最终采用建筑垃圾骨料颗粒最大粒径为≤10mm,砖:砂浆(含玻璃、陶瓷):混凝土=43:31:26(质量比)为研究对象。

3.3.2收集建筑垃圾,将建筑垃圾中的废钢材、塑料、木材、纸屑等金属和有机材料进行分拣后,再将余下的碎砖、砂浆、混凝土等无机非金属固体废弃物用粉碎机粉碎成公称粒径≤10mm的颗粒。

3.3.3对粉碎的骨料进行颗粒级配分析与压碎指标值测定;并对水泥、消石灰粉的性能进行检测。

3.3.4制作建筑垃圾骨料中不同玻化微珠掺量的强度试验试件,养护至28d后,测定其强度,并分析不同玻化微珠掺量对其强度的影响情况,从而确定最佳掺量。

3.3.5设计不同水泥用量,同时掺入5%的消石灰粉和试验确定的最佳玻化微珠掺量建筑垃圾干硬性混凝土配合比,并进行击实试验,以确定不同水泥用量下,建筑垃圾干硬性混凝土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率。

3.3.6借鉴国内对多孔砖的已有研究结果和成型方法,确定合理的孔洞结构形式。

3.3.7设计加工多孔砖成型模具及导热系数测定试件用模具。

3.3.8按击实试验确定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采用振动挤压成型的方式,制作最终确定的孔洞结构形式、不同水泥用量的建筑垃圾自保温多孔砖,养护至14d、28d后,分别测定其孔洞率、体积密度、吸水率、相对含水率、抗压强度、软化系数、线性干燥收缩率等性能参数。

3.3.9制作掺有玻化微珠的建筑垃圾干硬性混凝土保温系数测定试件,养护至28d后,送至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然后依据检测结果和多孔砖的尺寸、孔洞结构与尺寸,计算出建筑垃圾多孔砖的保温系数或热阻系数。

3.3.10综合分析试验结果,确定符合要求的强度等级、耐久性和保温性的合理配合比。

上一篇: 关于通讯的知识 下一篇: 薪资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