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2: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际金融动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JEL分类号:G18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7-0022-05
中央对手方清算是指在衍生产品交易完成后,引入一个中央交易对手,与交易双方分别订立两份新合约取代初始合约,成为衍生产品交易“买方的卖方”与“卖方的买方”,以承担交易对手风险,并通過提供多边净额结算以降低交易各方的风险暴露,从而有效克服了OTC交易在信息披露与交易对手风险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一个运转良好、抵押充足的中央交易对手覆盖的交易越多,引发多米诺式违约传染的可能性就越小,就能更好地分散风险(Norman,2011)。因此。次贷危机以来,各国监管当局在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方面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引入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要求衍生产品交易通過中央交易对手来进行清算,改善市场结构,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更有效地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理。
一、中央对手方清算面临的主要挑战
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中央对手方清算有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对交易对手风险的管理,但这种清算机制的引入同样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一)对交易商与交易主体的激励问题
中央对手方清算可以有效地管理交易对手风险。降低风险暴露,从而降低保证金和风险资本准备要求,但可能会给交易商与交易主体带来额外成本:
首先。有些交易商可能只有部分合约可以转到中央交易对手进行清算,这就可能大幅增加其抵押要求,使现有双边交易清算下的净额结算收益消失,尽管从长期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央对手方清算的衍生产品交易的增加,这一问题会逐渐得到缓解,但在短期内会普遍存在。与此同时,在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下,初始保证金并不是以双边交易为基础的,还需要交纳违约保证基金份额,这就会大大增加交易商的抵押资金成本。IMF的报告显示各类衍生产品交易转向中央对手方清算会导致初始保证金和违约保证基金增加1500亿美元(见表1),JP摩根的报告显示会给衍生产品交易中最活跃的16家银行带来2210亿美元的额外成本(JP Morgan,2010)。这些成本对于一些交易商而言可能会相当大,削弱甚至完全消除了他们参与中央对手方清算的激励。
假设有2/3的CDS和1/3的外汇、商品、股票及其他衍生产品将转向中央对手方清算。
其次,对于某些交易主体,如对冲基金、保险公司、非金融类企业等而言,中央交易对手可能很难买下他们的头寸,因为许多套期保值交易并没有抵押或保证金,或者提供的不是现金或高流动性证券,或者只是在某些信用事件发生后才需要抵押,这可能是因为交易量小,没有必要增加抵押的操作成本,而且由于对冲的现金流可能要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能实现,因而也没有必要保持充足的流动性来管理每日抵押资产的变动,这样如果要这些交易提供充足抵押,就会大大增加对冲商业风险的成本。
(二)道德风险与风险管理的激励问题
中央对手方清算并没有消除OTC衍生产品交易中的交易对手风险,而是由中央交易对手承担了这些风险,这就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道德风险问题:
首先,从交易商与交易主体来看,一方面,由于交易对手风险由中央交易对手承担,因而可能会促使他们扩大交易规模,忽视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管理,从而增强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交易可能会使其承担更高的保证金要求,或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因而可能会与交易对手串谋,隐藏某些交易的信息,不通過中央交易对手进行清算,不履行OTC交易的报告义务,从而带来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其次,从中央交易对手来看,目前大都采用盈利型的组织模式,有限责任为基础的股东所有权结构促使其承担更大的风险,通過降低保证金与抵押资产要求、风险管理标准来吸引清算会员和客户以获取更大的利润,这无疑会大大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衍生产品交易与清算的核心,中央交易对手集中了衍生产品市场的交易对手风险,一旦无法承担违约损失,就会带来连锁反应,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崩溃。在金融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决定了中央交易对手很可能会出现“大而不倒”的问题(Koeppl和Monnet,2010),从而引发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衍生产品合约的标准化问题
进行中央对手方清算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清算产品应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合约,既包括法律条款,如适用法律、争议解决机制等,也包括经济条款,如CDS交易的期限与费率等。不過中央对手方清算要求的标准化程度要低于交易所,以标准化程度最高、流动性最强的OTC衍生产品——利率互换合约为例。对于交易所而言,今天交易的一份5年期的利率互换合约到明天就成为了一份不同的合约,但对于中央对手方清算而言,还是一份标准化的合约。OTC市场的利率互换与外汇衍生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都比较高,可以直接进行中央对手方清算,但对于信用违约互换(CDS)等信用衍生产品而言,标准化程度较低,如对于信用事件下结算等义务的定义,不同国家或地区与复杂结构CDS合约的标准化等,对于这些条款的标准化都比较困难或产生很高的成本,而且这些产品的标准化很可能会提高对冲信用风险的成本与费用。
(四)多个中央交易对手共存引发的协调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一类衍生产品如CDS只有一个中央交易对手是最优的。可以使交易对手风险与交易担保都最小化,而中央交易对手越多,净额结算的效率会不断下降,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暴露与交易担保要求会不断增加(Duffie和Zhu,2010),但实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中央对手方清算组织,多个中央交易对手的存在,一方面降低了净额结算的效率,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另一方面还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首先,不同中央交易对手之间必然会存在着竞争,就可能会通過降低保证金以争取更多的交易量来获取利润,这对清算会员与中央交易对手本身的风险管理是非常不利的,也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
其次,不同中央交易对手之间如何进行协调,是简单的共享数据和信息,还是相互成为清算会员并履行会员的权利与义务,或通過互操作来处理跨市场的交易清算问题?在莱曼兄弟的破产事件中,CME、Eurex和LCH通過互操作有效地降低了莱曼违约的影响。但不同中央交易对手之间的联系与互操作必然会引发新的系统性风险,在一个中央交易对手遭受大量违约损失时,必然会影响到有联系、进行互操作的其他中央交易对手。
再次,监管的国际协调问题,在跨市场交易中,各国都要求涉及本国的衍生产品交易应通過本国中央交易对手来进行清算,并向交易登记机构报告,这样必然会带来交易商与客户的双重清算与报告义务,各国监管机构如何进行协调还需要进一步的磋商和探讨。
中央对手清算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892年纽约股票交易所清算中心的建立,到20世纪后期各国的证券交易所都开始纷纷建立自己的中央交易对手,但直到1999年伦敦清算所建立互换清算系统开始进行利率互换合约清算,中央对手方清算才被引入到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不過在次贷危机之前一直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次贷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各国监管当局对中央对手方清算的普遍关注,2009年9月二十国集团匹兹堡峰会提出在2012年底之前实现标准化衍生产品都通過交易所或电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并通過中央交易对手来进行清算。随后欧美各国相继推出了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引入中央对手方清算的法律规定,大大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中央对手方清算的发展。
首先,从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来看,次贷危机引发了市场参与主体与金融监管当局对交易对手风险的关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交易规模因而迅速缩小。特别是CDS等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如表2所示)。随着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的引入与不断成熟和完善,纳入清算的衍生产品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根据BIS在2011年6月的报告,当前未结清、名义本金为400万亿美元的利率互换交易中,有近50%是通過中央交易对手进行清算的,2.5万亿美元的商品衍生产品中有20-30%通過中央交易对手进行清算,不過30万亿美元的信用违约互换(CDS)产品中通過中央交易对手进行清算的还不到10%,可见中央对手方清算在标准程度较高的利率类衍生产品交易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CDS等标准化程度较低的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的应用还比较有限。中央对手方清算的发展与完善也大大推动了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由表2可见,到2011年上半年,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规模超過了次贷危机前,特别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利率类衍生产品发展更为迅速。
数据来源:BIS李报。
其次,各国中央对手方清算组织蓬勃发展,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已经成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表3给出了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的中央对手方清算组织。与此同时,各个中央交易对手的风险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建立了严格的市场准入与会员资格标准,限制可接受的抵押资产种类,综合运用保证金与违约保证基金的方式来冲抵可能出现的违约损失,同时注意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以满足随时可能出现的现金支付义务。
其他包括商品、能源、货物、宏观经济指数(如通货膨胀率)等。
再次,中央对手方清算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欧盟与美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央对手方清算的监管法规。欧洲议会于2010年9月了《欧洲市场基础作业监理改革提案》(European Market Infrastruc,ture Regulation,简称EMIR),提出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集中清算、交易登记与监管的整体框架,并于2011年7月经欧洲议会审议通過;美国众议院在2009年7月通過了《衍生产品交易问责制和披露法案》(Defivmive Trading Accountability and DisclosureAct)以加强监管,控制交易风险,同年12月通過了《场外衍生产品市场法案》以强化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监管并纳入了《华尔街与消费者保护法》,2010年5月美国参议院通過了《重塑金融稳定法案》,并在同年6月与众议院的法案合并为《多德一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 0f 2010),从2010年7月开始生效。这些法律法规的与不断完善,明确了对标准化衍生产品交易的强制性清算要求,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集中清算、交易登记与报告制度以及对中央对手方清算组织的监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市场中央对手方清算的发展趋势
(一)清算要求的适用范围
中央对手方清算已经普遍适用于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但欧美各国都规定了一些交易的豁免义务,如外汇即期交易以及一些实物交割的商品交易等,美国还授权给财政部可豁免一些外汇互换和远期交易的清算义务。此外,对于一些非金融类的工业企业,如西门子、汉莎航空等进行的套期保值交易,由于通過中央对手方清算的成本過高,因此一般也都豁免了他们的清算义务,以保证他们能获得对商品价格波动进行套期保值的收益。
(二)中央交易对手的组织模式
目前大部分中央交易对手都是盈利型的,如英国的LCH Clearnet是清算集团的成员,美国的EME和德国的Eurex Clearing AG则是交易所建立的清算组织,包括在交易所集团之内,也存在着一些非盈利型的中央交易对手,如加拿大的FINet。由于这种盈利型模式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因而英格兰银行在2010年12月的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非盈利型的会员制中央交易对手组织将提供更强的风险管理激励,提出中央交易对手组织应采用会员,制的形式,并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实行更严格的风险管理标准,以更有效地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中央交易对手的风险管理
由于衍生产品市场的交易对手风险集中于中央交易对手,因而中央交易对手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央交易对手都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1、在抵押资产方面,如果只接受最安全、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但会增加清算会员的成本,而给予清算会员更大的灵活性则会增加中央交易对手的风险暴露,因此,高评级的国债与国库券往往是首选的抵押资产,一般不接受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证作为抵押。股票一般也不能作为抵押资产或者会受到严格限制,如规定只能选用主要股票指数的成分股、规定较高的市值折价(如Eurex最低为30%)以及股票占保证金的比例等。
2、在市场准入与会员资格方面,過于严格的要求可以有效降低交易对手风险,但会增强清算会员的垄断性,有可能促使其利用信息优势来进行抢先交易(Front Running),因而一般都要求清算会员具有充足的财务资源、足够的运营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CME和LCH等还要求会员必须是金融机构并要求其母公司提供担保,Eurex则接受不同类型的清算会员。
3、在违约损失的分担上,由违约会员支付为主的模式可以降低其道德风险,但会增加保证金和抵押资产的成本,由未违约会员支付为主的模式则可能会促使清算会员承担更高的风险,但可以增强其监督激励,对中央交易对手的风险管理进行更有效的监督。为了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激励,越来越多的中央交易对手都设置了主顺位资本(First Lien Equity)或风险准备,在违约会员的保证金与违约保证基金份额无法满足违约损失的清偿时,首先以主顺位资本进行清偿,然后再以未违约会员的违约保证基金份额清偿。
对于保证金,一般要求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一些中央交易对手,如Eurex和LCH还区分了清算产品的种类作了不同的规定;对于违约保证基金份额,CME等中央交易对手还规定了双重责任,即在出现违约时,要求未违约会员缴纳额外的违约保证基金份额,最高可达初始份额的275%。双重责任使得中央交易对手在出现大量违约损失时可以得到额外的保护,并能增强清算会员的监督激励,不過也增加了清算会员的成本;对于未违约会员的违约损失分担,一般规定按清算会员在违约保证基金中的份额进行分配,CME还要求区分不同类的产品并进行分配,同一类产品的损失由该类产品的违约保证基金来分担,使得违约损失分担与清算会员的实际交易活动更为匹配。
此外,由于中央交易对手必须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来满足会员违约时的现金支付义务以将违约损失完全转移、对冲或终结。因而各国的中央交易对手都从不同方面对短期流动性水平作出了规定。一般要求可以从多家金融机构获得流动性,有些中央交易对手,如LCH为满足不同币种产品的清算要求,还规定要持有多种货币的流动性资产。
(四)不同中央交易对手的协调与合作
为提高跨市场的清算与结算效率,以降低流通在外的衍生产品头寸和抵押成本,各国的中央对手方清算组织越来越强调建立与其他机构的互联与互操作体系,这种联系不仅包括同一清算集团内的其他中央交易对手,还包括了其他机构,如LCH和CME等,主要通過跨市场保证金协议(Cross-margining Agreement)来实现。CME和期权清算公司之间的协议规定双方以违约保函的形式共同持有一定的主顺位资本来冲抵跨市场清算时可能出现的损失,CME和固定收益清算公司之间的协议规定双方分别持有保证金,但规定了统一的损失清偿计划。
(五)中央交易对手的监管问题
由于中央交易对手在金融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各国监管当局非常重视对中央交易对手的监管,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要求中央交易对手在获得清算授权后,必须满足一定的资本金要求,如欧盟要求中央交易对手应持有至少5亿欧元的永久性、随时可获得的资本,美国则没有提出具体的资本金要求,但规定其财务资源应至少能满足在可能极端的市场条件下,当清算会员违约而带来极大金融风险暴露时的支付义务,并应能满足支付一年运营成本的要求。
2、要求中央交易对手具有补充流动性的途径,欧盟要求中央交易对手的保证金应能覆盖头寸变动风险的99%,并通過开发模型和压力测试在每日的基础上根据损失可能性确定应收取的保证金。美国暂时还没有提出明确的计算方法,但规定保证金应足以冲抵正常市场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意外损失。
3、对于中央交易对手的所有权模式,各国监管当局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一些欧盟成员国如德国和法国都要求中央交易对手应具有银行牌照或为银行所有,英国则规定必须得到监管当局的授权,这些差异会给跨国界的交易清算带来一系列问题。
4、美国监管当局还提出了系统中央性中央交易对手(Systemically Important CCPs)的概念,并授权美联储和CFTC进行监管,对其清算会员和客户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资本金、保证金和抵押资产要求,欧盟则没有区分系统重要性中央交易对手,可能是因为欧盟认为所有的中央交易对手是同样重要的。这样以来,如果美国监管当局认为一些欧盟的中央交易对手是系统重要性的,当这些机构清算在美国交易的产品,或并不是在美国交易,但与美国企业有关的产品时就必须按美国法律执行更为严格的资本金、保证金和抵押资产要求。
国家外汇管理局1月5日《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表示,放宽个人年购汇额度,将有利于更好满足境内个人的用汇需求,藏汇于民。与此同时,对境内个人和境外个人结汇也将实行年度总额管理,个人年度结汇总额为5万美元。
(二)外资银行改制,原外汇业务资格直接承继
2007年3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的《关于外资银行改制所涉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改制后的外商独资银行可以承继原外国银行分行已经获准经营的即期结售汇、远期结售汇、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以及其他人民币对外币衍生业务、外汇市场会员等资格。
(三)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三年后实施
2007年3月13日,银监会下发《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意见》规定,银监会自2010年初开始接受新资本协议银行申请,新资本协议银行从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根据《意见》,短期内中国银行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条件,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应坚持按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分类实施、允许各家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时间先后有别,以及资本计量方法分步达标的原则。
(四)银监会出台系列措施深化中国农村金融改革
2007年1月29日,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贷款公司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行政许可实施细则文件,规范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与退出、组织机构、公司治理及经营行为,规范其组建审批的工作程序,切实贯彻《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
(五)银监会发通知严禁信贷资金流入股市
股市行情的一路上扬,使投资者获利同时,也引发了监管机构对于潜在风险的进一步担忧。银监会目前已基本明确,将对违规资金进入股市展开清查,并着手研究防范资本市场风险向银行转移的问题。据悉,金融机构已接到《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一季度,部分商业银行已根据该份文件,开始部署贷款违规挪用的自查工作。多种迹象表明,目前股市中的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这些资金通过委托贷款、不明目的消费贷款等等方式流入了股市。而股市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一旦进入股市的信贷资金出现亏损,将给投资者和银行带来严重损失。
(六)千亿企业年金获准投资债市
2月28日,央行与劳动保障部联合了《关于企业年金基金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的为企业年金基金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安全、有序地进行债券投资、交易奠定了制度基础。此次的《通知》,主要从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制度安排以及债券托管账户开立的条件、程序和交易管理等方面,对企业年金基金提出了明确要求。
《通知》的意味着企业年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渠道将被完全打开,非金融类企业的企业年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将获放行。同时,企业年金基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利于拓宽其投资渠道、促进资产保值增值;企业年金基金的进入增加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类型,将促进市场需求的差异化、多样化,有利于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
(七)国家外汇管理局调整2007年度金融机构短期外债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外债管理,严格控制短期外债规模,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借用短期外债的行为,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2007年度金融机构短期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自4月1日起实施。
通知决定,从如下三方面对2007 年金融机构的短期对外借款管理政策进行调整:一是调整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核定范围;二是调减2007年度金融机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明确指标调减的要求及步骤,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国内货币市场拆借、掉期等方式增加外汇资金来源;三是规范对外资银行分行转制为法人机构后其短期外债指标的核定和管理、外汇业务批发分行短期外债指标的使用与管理,以及外资银行因合并、分立等原因需要对短期外债指标进行跨地区调整等问题。
二、市场动态与经营现状
(一)银行业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降”
据银监会最新统计,截至2006年12月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降”。截至2006年12月末,主要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为11701.8亿元,比去年初减少494亿多元;不良贷款率降至7.51%,比去年初下降1.38个百分点。全国12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90.17亿元,不良率2.96%,分别较年初下降310.58 亿元和1.80个百分点,实现整体“双降”。资产规模500亿元以上的11家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59.07亿元,比年初下降50.09亿元,不良率约6%,比年初下降约1.7个百分点,也实现了整体“双降”。
(二)保费收入继续增长
关键词:向量自回归模型 协整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
问题提出
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后续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的情况下,通过研究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股票市场价格的相互关系,探讨外汇市场和中国股票市场的相关性,分析不同金融市场的交互影响,对于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深化汇率制度改革和健全金融市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国内学者关注到了两市之间的关联性,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都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和证明。但也发现,用相同的方法得到的实证分析结果却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因果关系是单向的还是具有反馈作用,这种关系是正相关的还是负相关的都没有定论。陈然方(1999)指出我国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系是松散的、不明显的,看不出从股票价格到汇率或汇率到股票价格有任何的格兰杰因果的关系。陈雁云,何维达(2006)通过对2001-2005年人民币各种汇率与股价的逐日数据所作的ARCH效应检验,得出相应的GARCH和EGARCH模型,并证明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与股价为显著的正向关系,即人民币币值与股价呈反向关系;同时显示人民币兑日元名义汇率与股价两者为微弱的正向关系,即币值与股价为微弱的反向关系,并指出ARCH系列模型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杨清玲(2007)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得出股价与汇率存在双向的负相关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汇率对股价的影响大于股价对汇率的影响。
国外学者对汇率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理论方面,西方形成了两种理论模型即Dornbusch 和Fisher(1980)的“ 汇率决定的流量导向模型”与Branson和Henderson(1985)的“投资组合模型”,前者认为存在由汇率(直接标价法)到股价的反向关系,如Dornbusch and Fisher(1980)指出,汇率的波动通过影响一国经常账户国际收支平衡、居民的财富和支出对公司的现金流和股价产生影响。后者认为资本项目的流动是汇率决定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汇率的价格主要是由对本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一方面,汇率的升值预期会导致国际资本流入国内,进而引起股价上升。另一方面,国内资产收益率的提升会吸引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形成对本币的过量需求,导致本国货币汇率升值。这样两方面互为推动,形成汇率与股价之间的正向关联。
本文研究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和上证综合指数收盘价的关联性,通过加入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进一步考察这种关联性是否会受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分析汇率和股票价格的波动对彼此产生影响的传导途径,为国家规避金融风险、制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理论基础和方法
(一)协整检验
协整理论是由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如果向量时间序列{xt}的每个分量都是I(1)过程,且这些分量的某种线性组合a`xt是平稳的,那么向量序列{xt}的分量序列称为协整的,α称为协整向量。这一理论的建立为在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间寻找均衡关系,以及用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奠定了基础。并且Engle和Granger (1987)给出了检验协整关系的EG两步法。即通过对第一步回归方程的残差做单位根检验来确定变量间的协整关系。
(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根据协整检验的结果,可以通过两组模型来判断汇率和股指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协整关系不存在,只需建立VAR模型(模型略),如果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在检验Granger原因时要求加入误差修正项,建立VEC模型。
实证研究
(一)数据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高频数据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中间价来源于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上证和深证综合指数日收盘价分别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道琼斯工业指数日收盘价来源于雅虎网站。样本区间跨越了2007 年3月2日-2009 年12月31日。进行数据处理应用的软件是Eviews(3.0)。
(二)样本区间划分
基于Quandt-Andrews 断点检验方法,综合考虑重大金融事件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对样本区间进行划分。将674个日数据(每周五天且去掉节假日)分为三个子区间,记为:
Period1(3/2/2007-1/15/2008)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初期;
Period2(1/16/2008-11/5/2008)“全球股灾” 爆发之后;
Period3(11/6/2008-12/31/2009)金融危机延续过程中。
对汇率和股票数据取自然对数,记为:LNFUSA=LOG(FUSA),LNSH =LOG(SH),LNSZ=LOG(SZ),LNDJI=LOG(DJI)。其中FUSA为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中间价。SH表示上证综合指数(简称上证综指)。SZ表示深证综合指数,DJI表示道琼斯工业指数。
(三)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首先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IPS,2003)来确定汇率和股票指数的平稳性。由表1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可知,Period1 中的LNFUSA、LNSH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即Period1 中的LNFUSA、LNSH、LNSZ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同阶单整),所以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同理可得,Period2和Period3中的LNFUSA、LNSH序列也为一阶单整序列(同阶单整)。
其次对汇率(LNFUSA)和上证综指(LNSH)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Period2和Period3这两个子区间在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了没有协整方程(r0)的原假设,并同时接受了至少存在(r≤1)一个协整方程的假设。同理,对汇率(LNFUSA)和深证综指(LNSZ)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只在Period3 这个子区间上在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了没有协整方程(r0)的原假设,并同时接受了至少存在(r≤1)一个协整方程的假设。
表2为协整关系式。对序列VECM1、VECM2 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它们已经是平稳序列,并且取值在0附近上下波动,验证了协整关系是正确的。表2中的三个协整关系式反映了不同时期汇率和上证综指的某种长期均衡关系。从式(1)和(2)可以看出,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2),汇率和上证综指呈正向关系,即汇率升高伴随着股指的升高,而全球股灾爆发10个月后(Period3),汇率和上证综指、深证综指分别呈微弱的反向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知Period1中,汇率到上证综指的作用机制是主导。而且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LNFUSA是LNSZ的单向格兰杰成因。Period 2中,上证综指到汇率的作用机制是主导。Period3中,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上证综指是汇率的单向格兰杰成因。
(五)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
1.金融危机爆发初期(Period 1)。因为汇市和股市是相互联系的,而这一时期汇率和上证综指、深证综指没有协整关系,所以可以考虑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来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考察LNFUSA对LNSH的影响,经过多次试验,LNFUSA和LNSH建立的VAR方程的AIC值和SC值在最大滞后期取1时达到最小,以下为得到的方程:
LNFUSA=1.005407 LNFUSA(-1)-0.000249 LNSH(-1)-0.034071 8
R2= 0.995959 (4)
LNSH= -0.034223 LNFUSA(-1)+0.982994LNSH(-1)+0.372769
R2=0.989408(5)
LNFUSA=1.005046 LNFUSA(-1)-0.000314 LNSZ(-1)-0.031543(6)
LNSZ= -0.114178LNFUSA(-1)+0.975019LNSZ(-1)+ 0.937715(7)
其中,R-squared=0.995962,AIC=-10.75235,SC=-10.70437
从方程(4)-(7)可以看出,汇率的变动对上证、深证综合指数变动的影响是显著的,LNSH、LNSZ都和滞后一期汇率的波动呈负相关性。而上证和深证综合指数对汇率的变动几乎没有影响。这与表2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相一致。也就是说外汇市场的风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股票市场,而股票市场的风险却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没有显著影响。
在上面所建的模型中,外生变量只有常数项,现在将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作为外生变量考察它对汇率和上证指数的影响。发现标准普尔500指数对上证和深证指数影响也是显著的,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048和0.013,而汇率对上证和深证指数的影响系数为-0.090423和-0.128760。标准普尔500指数对上证和深证的影响是汇率对上证和深证影响的55.6%和10.8%。
可见美国股价的变动对中国股票市场有影响,且对上证综指的影响较大,但在这一时期,汇率的变动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更大。
2.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 2)和金融危机延续过程中(Period 3)。Period2中汇率和深证综指不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建立VAR模型,经过多次检验,得到如下模型:
LNFUSA=0.981429 LNFUSA(-1)+0.000327 LNSZ(-1)+ 0.118986
LNSZ=0.206870 LNFUSA(-1)+ 0.987023 LNSZ(-1)-1.271894
其中,R-squared=0.995792,AIC=-10.63778,SC=-10.58632
从上面的两个式子可以看出汇率对深证综指影响显著,其系数为 0.206870,比第一个时期汇率对深证的影响提高了14%。而深证综指对汇率的影响很小,其系数为0.000327。这与前面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相吻合。
在上面所建立的模型中键入外生变量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结果如下:
LNFUSA=0.976133 LNFUSA(-1)+0.000930 LNSZ(-1)-0.001244 LNBP+0.158443
LNSZ=0.611103 LNFUSA(-1)+0.941066 LNSZ(-1)+0.094957 LNBP -4.283606
其中,R-squared=0.995813,AIC= -10.63225,SC= -10.56365
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对深证的影响提高了,其系数提高到0.094957。标普500指数对深证的影响是汇率对深证影响的16.7%。
Period2中汇率和上证综指存在协整关系,Period 3中汇率和上证、深证综指均存在协整关系,因此考虑建立VEC模型来验证两市的因果关系。通过对这两个时期的VEC模型加入标普500指数作为外生变量,得到汇率和股指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方程略),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2)D(LNSH)的VEC模型中,D(LNFUSA(-1)),D(LNFUSA(-2)),D(LNFUSA(-3))的系数分别为2.388405,0.269892,1.586942。且t统计量均显著不为零。D(LNFUSA)的VEC模型中,股票收益率D(LNSH)各滞后阶的系数都比较小,说明汇率变动对上证综指有影响,而上证综指对汇率的影响较小。加入道指作为外生变量,使得上证综指的拟合优度R2从0.020 提高0.033,提高了60%,说明美国股指的变动对中国股票收益率有影响。下面再来看金融危机延续过程中(Period3)。在此阶段,汇率的变动对股指影响仍然很大,且深证综指的拟合优度通过加入标普500指数作为外生变量得到很大的提高,R2从0.017提高到0.020,说明在此阶段,美国股市对深证综指的影响增大。而这与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2)的模型分析结果类似。与(Period2)不同的是,在(Period3)的股票收益率D(LNSH)的VEC模型中,LNBP(标普500指数的对数)的系数为-0.003025,而在Period2中其系数为0.02856。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全球股灾爆发后,中国股票收益率和美国股指呈正向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第三个阶段(金融危机延续过程中),中国股票收益率和美国股指呈微弱的反向关系。第二,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 2)美国股指对中国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力度是金融危机延续过程中(Period 3)的8倍。
(六)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计算出每个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同时根据贡献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化确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作用时滞。
对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2)汇率(LNFUSA)和股指(LNSH、LNSZ)的日数据做方差分解,发现加入标普500指数(LNBP)作为外生变量后,在汇率(LNFUSA)的方差分解中,来自以上证综指(LNSH)为因变量的方程的新息的影响由1.12%上升到1.35%(见表3),这进一步肯定了金融危机对两市关联性的影响。美国股市是产生这一影响的重要传导途径。同理,对全球股灾爆发10个月后(Period3)汇率(LNFUSA)和股指(LNSH)的日数据也做了方差分解,发现加入标普500指数作为外生变量后,在汇率(LNFUSA)的方差分解中,来自以上证综指(LNSH)为因变量的方程的新息的影响没有显著变化,由3.50%上升到3.58%(见表3),这说明中国股市在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
结论
本文构建的VAR 模型和VEC较好的系统性度量了沪、深股市和汇率的波动的冲击及动态(时变)条件相关性。各个指标和模型的整体拟和效果都是较为理想的。
首先,金融危机爆发初期(Period 1), 汇率到股价的作用机制是主导,汇率波动对股价波动的影响比较显著,而股价变动对汇率变动基本没有影响。从理论上分析,这符合汇率决定的流量导向模型。汇率波动将对上市公司进出口价格产生影响,进而改变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与预期,对股市产生影响。汇率浮动后,海外游资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或流出以进行汇率投机,从而加大股市的波动性。同时,汇率波动也使得整个宏观经济更易受到外部冲击,并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造成影响。从现实中探究,这也符合此阶段汇率和股票市场制度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国际金融形势。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性有限,尽管QFII的额度日益放大,但和迅速扩容的股市相比,还远远不成比例。股市风险还不足以通过国际资本流动的途径对汇市形成溢出效应,股价变动对汇率变动的传导性较差。“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 2),股价到汇率的作用机制是主导,两者为正向关系。根据脉冲函数分析可知,在短期内,上证综指对汇率影响显著,股价下跌导致人民币升值,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股价对汇率还不具有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汇市对股市也不具有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直到Period 3,在1%显著水平下,股价对汇率才具有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汇市确实受到了股市的冲击。而汇率对于股指暴跌的反应具有滞后性,这可能与我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关,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导致两者引导关系发生扭转的重要事件。
其次,通过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加入道指,得到下面的结论:
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 2),中国股票收益率和美国股指呈正向关系。即美国股票指数的下跌导致上证综指的下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全球股灾爆发10个月后(Period 3),中国股票收益率和美国股指呈微弱的反向关系。这说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在逐渐减小。
全球股灾爆发后(Period 2),美国股指对中国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力度是全球股灾爆发10个月后(Period 3)的9倍。这充分说明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上证综指的巨大影响。当然,这也说明了国内股市正在迅速走出低谷,全球股灾爆发10个月后正是中国政府宣布4万亿振兴计划之时,自此之后,上证指数大幅反弹,并展开了独立于其他发达国家股市的上涨行情。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发现美国股指变动是两市关联性变强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陈然方.论汇率和股价的相互作用与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2)
2.陈雁云.汇率与股价的关联效应[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衔接金融专业本科教学目标,根据“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结合《国际金融》课程实际特点,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突出国际金融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及灵活应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基于经济全球大背景,深入认识宏观经济的运行及变化,因此,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前提条件,需对其进行整合和优化。首先,适当增加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国际金融形势的瞬息万变决定着需要用鲜活和热点资讯来充实国际金融前沿理论及实践知识体系。例如,近期的全球金融动荡、人民币持续贬值、美国加息计划等,通过对热点话题中国际金融知识的讨论、分析和研究,不仅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当然,作为专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工作者要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的国际金融知识视野,以最大的敏感度捕捉该学科最前沿动态和资讯,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紧跟我国金融潮流形势,从而更新和完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其次,适当增加学生容易混淆国际金融知识点。例如,买人汇率与卖出汇率,本币升值与贬值,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等,在区分这些知识点的同时,掌握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再次,适当删减一部分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及交叉学科重复内容。基于国际金融知识的实际应用考虑,可适当删减部分太过艰深的理论知识和一些衍生金融产品的计算,例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融资理论、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同时应舍去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国际投资等其它学科重复的内容。在上述《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具体措施中,要特别注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和使用最新的国际金融动态数据,重点纳入国际金融领域新成果、新思路、新问题及新趋势。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国际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改进和完善,通过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一)案例教学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利器。传统灌输式教学适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老师讲、学生听,学到的都是死知识,无法学以致用,在应用实践教学中效果比较欠缺,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而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实际案例解决的演示和研究,学生需要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消化,这无形中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捕捉理论知识后,还有一个思考和创造的过程,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并提高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在案例教学的应用,学生可总结和表述自己的方案和见解,通过实际问题解决经验的交流和沟通,既可取长补短,还能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可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
在《国际金融》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案例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择取方法类似,以最新、热点和典型国际金融案例为主,并与对应的课程内容相联系。另外,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思考、讨论、研究这些案例,还要参与其中,共同研讨,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热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也可从中总结相关知识及教学经验。
(二)实践教学的完善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突出的是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是必不可缺的,可通过的实验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完善来实现这一目标。
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基本在校内完成,主要通过模拟实验室的建立来实现。结合目前国际金融应用层面所涉及知识内容,可建立由外汇交易、国际结算和国际金融实战演练中心构成的国际金融综合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外汇交易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可实时接收与全球同步的外汇行情,通过模拟外汇实盘交易和外汇虚盘交易,计算盈亏情况并查询结果,加强学生对外汇知识及外汇交易流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国际金融形势分析能力及操盘能力。而通过国际结算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学生可顺利掌握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等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流程,并熟练处理各类业务面函和账务凭证,通过国际结算理论知识的模拟应用,提高自身的国际结算业务处理能力。国际金融实战演练中心能模拟操作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还能模拟研发涉外信托理财产品和国际投资产品,并模拟实现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风险分析,是对国际金融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强化提升。
2.实训教学
关键词:
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策略探讨
在当今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下,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促进本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培养精通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的高质量专业人才是关键。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了国际金融学课程,并将其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然而国际金融市场并不是静止不变的,相反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不断出现新的状况和新的问题,例如:国际上一些大规模的资金流动、汇率波动、经济危机等事件。这些新问题、新现象不仅会严重破坏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还会通过汇率、利率等金融变量进一步传递给其他国家,从而给国际金融市场也带来较大的影响。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下,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两者之间的经济活动界限开始模糊,逐渐融为一体,这就使得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的研究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发展的背景
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往来频繁,对于国际金融专业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就对高校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经济全球化发展,需求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正逐渐融为一体,在此背景下,对我国金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既要熟悉本国金融市场情况,也要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与普通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确立,这就要求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从多个层次来实施创新,以满足时展的新需求。
2、国际金融学发展迅速,教学内容亟需更新
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学正逐渐呈现出数量化、交叉化的发展趋势,理论知识部分偏向于微观金融经济活动的相关问题,如成本、风险、收益等金融数据的定量分析。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令国际金融学学科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成为一种可能,高校需紧密贴合国际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快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拥有竞争能力的优质国际金融人才。
二、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的发展路径探索
1、明确专业发展路径
高校需综合国际金融学的学科体系发展趋势、社会实际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条件等多面因素明确国际金融学专业的发展路径。从趋势上来看,国际金融学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微观化、数量化的趋势;而从社会需求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处于由豪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时期,加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金融机构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限,但随着市场化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对于国际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上涨。因此,高校要立足于本校实际办学水平,遵循国际金融学的客观情况,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出面向全球金融市场、熟悉各项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的“专通结合型”高素质国际金融专业人才。
2、优化整合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是高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建设国际金融学课程体系:第一,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核心要义在于要时刻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保持接轨,所以高校在教学内容中要着重突出对国际金融问题的相关研究。例如,在安排选修课时,增设一些面向国际金融市场的课程;尽量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一些前沿理论。第二,结合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丰富学科教学内容。高校除了要培养学生“宽基础”之外,还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和条件,深入挖掘学科特色,设置一些创新型课程,满足社会发展对“专通结合型”人才的需求。第三,弹性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学科课程体系。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所以高校在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科课程体系时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以便当市场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地修订教学大纲,调整课时、优化学科体系,充分保证国际金融学教学内容的超前性,令学生具备更强的专业竞争优势。
3、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提高国际金融学综合实力
高校要想提高国际金融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拥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优质人才,首先需要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国际金融学教师对于一些前沿理论以及国际金融实务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就脱离社会生产实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应加强本校国际金融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采用继续教育、国内外培训等方式来巩固并完善教师们的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在选拔教师人才时,则应注重引入一些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性人才,尤其是一些边缘性学科,如法学、管理学、工程学等,打造出一支拥有一流学科与学术带头人的特色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国际金融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4、改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要想实现国际金融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必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主题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分辨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组织表述能力。此外,高校还应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创立教学实践基地,既强化巩固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有效提升了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金融市场也正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需求,高校应不断完善学生的国际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框架,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际金融实务操作技能,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实践应用型专业人才。
作者:王兰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与巨额国际资金流动使国际金融从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逐渐成为既有成熟理论体系又有独特实际技能,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操作的独立学科。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国际金融活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国际金融理论的研究以及国际金融技术使用与创新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国际金融方面的人才需求强烈。鉴于此,我院于1996年开始开设国际金融课程,尽管目前没有金融本科专业,但7个本科专业中,除会计专业外,其他专业均开设了国际金融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在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将10多年建设,国际金融教学各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中,国际金融的内容涉及也非常广泛。对于我院7个本科专业而言,国际金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都必须掌握,但由于学时有限和专业不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其他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取舍和改革,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合适内容充实到教学当中。对于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重点突出国际金融宏观部分的内容,主要围绕经济开放下的外部均衡问题展开,研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理论、汇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储备理论等,从而揭示一国经济开放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的规律。对于其他5个专业,由于属于管理学科,应侧重讲授国际金融微观内容,如外汇管制、外汇风险管理、外汇市场交易、国际结算业务、衍生工具交易等相关内容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必要调整和删减,可以突出各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另外,应鼓励任课教师重视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最新的国际金融前沿理论和当前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心环节。应彻底改革传统上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填鸭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将基础理论寓于讨论之中,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选择适当的讨论选题成为课堂讨论的关键。首先,讨论的选题需要充分运用国际金融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因为讨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理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并运用基本理论观察和分析现实金融问题。其次,讨论的选题要紧扣现实,因为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日新月异,将金融领域的新问题、新趋势有机引入课堂,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很方便,并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把书本学活。最后,选题要能分割为多个部分,以便于学生划分相应的专门学习小组,集中针对所分配的选题进行准备。这样既可以避免面面俱到、使讨论难以深入,又能最终达到全面参与讨论的良好效果。
案例教学是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一方面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不少案例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唯一确定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所选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案例千千万万,并非都有价值,所以精心筛选很有必要。另外,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生动活泼的事例启发和教育学生,变教条为鲜活,因此,案例教学应保持其生动性。
模拟教学可以通过参加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来实现。学生参加金融业务的实践,可以有效地解决书本上的疑惑,激发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可组织学生到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了解金融机构的组织构成、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建立直观的印象,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也可以通过建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引进金融教学软件,在专业实验人员和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金融业务的模拟。或利用某些证券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炒股、炒汇交易等免费资源,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要掌握国际金融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变化状况,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有必要实行双语教学。从我院的实际出发,也应逐步开展国际金融的双语教学实验。从国内双语教学来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采用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第二是中英文双语混合授课,平时作业和考试使用中文;第三是全外语授课,平时作业和考试全部或至少部分使用外文;第四是全外语教学,授课、做作业、考试全部使用外语。由于我院没有金融专业,金融相关课程比较少,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我院的师资条件、听课对象的外语程度、课程要求等实际情况,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双语教学可以选用较简单的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等条件成熟后,逐步过渡到全外语教学。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是推动教学方法改进的有效途径,应用先进的国际金融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国际金融教学的市场适应性。当前,我院基本上实现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只是还未有效发挥其作用。应鼓励教师更好地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充分发挥其教学容量大、方式灵活、信息快捷、模拟生动的优点。另外,将教案、习题、案例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陆学习,并利用网站论坛、博客等,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真正实现教学互动。
参考文献:
近年来,独立学院的发展较快,与公办高等院校相比较,独立学院从事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要求其更加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遵循“重基础、重能力、重实践、重发展”的教学要求,致力于培养既能适应我国经济、文化、科技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该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现象
国际金融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学科,该课程与货币银行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课程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现象:
(一)与其他经济类的课程比较,学生本身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兴趣较为浓厚。
由于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内的一些媒体、财经类杂志都会报道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信息。国际金融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事件都是同学们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人民币汇率问题以及当前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等。他们很想通过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二)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层出不穷。
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要对教材里面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也要不断地吸收和了解国际金融里面的一些新的发展动态,并在课程上把这些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学生渴望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中增添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
教授国际金融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如果教师就有关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仅仅给学生介绍实务的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那么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只能形成一个抽象的认识。究竟在具体实务中如何进行操作,需要重点注意什么,只能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找到答案。
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在独立学院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明确。国际金融学是经管类各专业的核心学科基础课,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基本上套用其它类型院校的做法,采用同一教材、同一教学计划和同一教学大纲,各专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完全一致,没有考虑到独立学院经管类各专业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很难满足培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
2、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都能听懂、看懂,但学生普遍反映的困惑在于如何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的滞后,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过多的理论学习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爱好。
3、教师缺乏以及教学方法不当。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师普遍比较年轻,许多才踏上工作岗位,缺乏工作经验,同时受各种限制,教师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必要的实验教学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4、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选用不当,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有些教材理论性太强,内容过于抽象,不适应独立学院的实用性要求;有些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教材内容也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让学生感到理论与实践不符合。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国际金融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加紧改革和完善具有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和大纲。
要深入了解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教学大纲、学时和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把握与本专业最密切的国际金融知识。
(二)实行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
国际金融教学长期以来仅仅局限于课堂,不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加以改革。在金融实务部分的讲解中,引用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编写适合独立学院的特色教材。
我们要对国际金融教学内容进行调查、走访学生,编写适合独立学院的特色教材和相应的辅导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超前性和通识性,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状况的内容。同时积极吸纳最新的教研成果,及时纳入课程教学。
(四)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5-0072-02
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国际国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外的跨国银行及其他跨国金融机构纷纷落户我国,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在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国际标准为目标,培养熟悉金融领域国际惯例、规则、专业知识,适应国际竞争的专业人才。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在国际金融领域中,英语成为越来越普遍使用的工作语言。国际金融主干课程作为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 实施双语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在国际金融领域同时使用母语和非母语(一般是英语),能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自由切换,成为既懂国际金融知识又懂外语的复合性人才。目前国内许多院校已陆续在一些专业开展了中英双语教学。笔者作为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就国际金融主干课双语教学中面临的困难以及相应对策进行一些探讨。
一、国际金融主干课实行双语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学生学习国际金融领域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采用双语教学,直接将英美国家最新的教材引进我们的课堂,可使学生直接接触、学习和掌握国际上国际金融学科基本的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把握国际金融学科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新动向。原版教材内容更新速度快,时代感强,知识传递更快、更直接。过去不少国外教材通过各种方式被引进国内,但由于一般都是通过合作出版的方式,教材经过漫长的引进翻译过程,出版周期较长,难以将国外最前沿的学科动态及时传递给学生。使用原版教材有利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变化、最新的统计数据、系统的国外文献资料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教学者。
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原版教材语言纯正、表述规范,引进英文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营造了一个英语语言的实际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英语水平。在双语教学环境中,通过反复持久的英语解说,使学生不断熟悉国际金融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和运用方式,再加上对专业知识本身的理解,学生就可以逐渐以双语形式掌握该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原版教材在使用上非常具有人性化, 很注重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许多原版教材在内容体系的编排上除了使用主教材外,还有完整的教学辅助材料,如与之配套的习题集、学生手册,这些辅助材料的使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
3. 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信息失真和概念混淆。一些对原版教材的翻译质量较差, 不能将原教材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作为国际金融主干课之一的国际结算课程中有许多国际惯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niform Customs and Practice for Documentary Credits);托收统一规则(Uniform Rules for Collection);跟单信用证项下银行间偿付统一规则(Uniform Rules for Bank-to-Bank Reimbursements under Documentary Credits);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International Factoring Customs)等。使用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通行的国际惯例。
二、 国际金融主干课双语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双语教学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双语教学对教与学双方的外语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必须在具有一定外语基础的学生中开展,尤其在选择教师时更要慎重,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相对于母语教材,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教师和学生都面临一些困难。
1.学生的困难。学生必须具备本专业前期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外语水平。教学实践表明即使是达到英语四级水平的本科生,阅读经济学原版教材的效率也远未达到其中文阅读的水平,表现为阅读速度慢,理解不到位等。学生群体英文水平参差不齐,若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在学习中将注意力放在了每个英文单词的意思上,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教学重点,双语教学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传授专业知识的目的。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学生不仅存在语言上的障碍,还存在专业术语理解的困难。课堂双语教学要考虑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安排要以教学效果为最终评价标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量力而行。盲目开展双语教学,学生接受不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其结果是专业和外语都没有学好。 因此专业课双语教学的面不能铺得过大,开设的时间也不宜过早。国际金融主干课程双语课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为宜。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两年的普通英语,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学习了两年专业基础课,这对于理解原版教材中的专业知识点大有裨益,从而使学生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为日后考研、求职或出国深造做好准备。
2. 教师的困难。 国际金融主干课程实施中英文双语教学,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国际金融专业知识及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必须是双合格教师。作为专业教师合格,专业要精深,必须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国际金融业务。因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非母语只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国际金融专业课本身才是教学的核心所在。当然作为双语教学的教师,语言也必须合格,必须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尤其是专业外语水平,要能用外语表达专业知识,充分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能熟练地与学生进行外语口语和书面交流。在双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师资不足问题,外语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往往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外语功底不深,尤其是口语水平不高。真正合格的双语教师十分匮乏,这也正是目前推广双语教学的“瓶颈”所在。
3. 教材问题。所选教材的质量是影响双语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高校要进行双语教学,外文版的教材严重缺乏,原版教材选择面小,而且联系中国实际的针对性不强。加之原版教材价格昂贵,大多数学生难以承受。
三、对国际金融主干课双语教学的建议
1.课堂教学方式。要处理好母语与外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保证学生对国际金融主干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双语教学中比较容易出现的是“英译汉”的授课形式,或异化为金融专业英语课的形式。 国际金融主干课双语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重在理解,而不能重在翻译。课堂教学必须保证讲授专业知识为主,提高英语水平为辅的教学目标。如果大部分学生对英文专业内容不理解,一定要正确表述中文译文并用中文解释。为了解决语言层次落差问题, 教师可以将课件的大部分内容制成英汉对照的形式。 授课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教师, 教师如何授课与学生达到互动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要达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可采用案例和参与式教学法。国际金融主干课双语教学的参与式教学法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题,如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外汇储备、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要求学生利用所学国际金融专业知识,结合我国的现实,利用网络资源,小组成员集体研讨,制作成英文的PPT,派一位代表上台演讲。在演讲的过程中,老师穿插提问,小组成员回答问题。并且引入竞争机制,演讲结束当场打分,决出高低。这种活动在国外的课堂教学中被广泛采用,称作Presentation。这种小组研讨并派代表上台发言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用英文讨论国际金融专业问题的能力,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国际金融主干课程的积极性。
2. 教材。国外原版教材并非十全十美,也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在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时要注意教材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教材的难度要适中,要适应于学生的外语水平,易于学生接受,内容也要合适,与授课学时要匹配。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选择在国外高校比较有影响的教材,选择不断更新的版本, 使学生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 既要注重本课程所需基础,又要对比分析教材内容、逻辑结构;既要考虑跟踪学科前沿,又要分析其叙述方法和特点。避免教材选用出现偏差,甚至出现专业英语可替代教材,影响教学效果。在使用原版教材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补充有关中国的发展状况、学术界的动态。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可以组织专业教师为英文专业名词编写中文注解,以帮助学生对原版教材的理解,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此外,鉴于原版教材费用较高,在校内要建立原版教材的二手市场,建立原版教材的回收、交流渠道,减轻学生负担。
3. 教师。鉴于目前合格的双语教学教师缺乏,必须加强师资培养。学校可选择一批英语基础好、上进心和责任心较强的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培训,作为双语教师储备。输送部分中青年骨干专业教师到国外进行不定期进修,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同时,要组织学有专长的、有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帮带其他教师。通过同行互相学习、集体备课等方法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4. 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布置预习时,可以给出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之后能做出回答。这样可以节约课堂内的时间,减少学生在课堂内用外语学习的难度。还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对学生进行答疑,增加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
《国际金融》作为研究货币资本在国际间流通与运动规律的一门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内容丰富而深刻,既要沿袭传统的理论,又要根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充实。然而,目前人们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仍放在金融专业方面,对非金融专业的探讨关注不够,这不适应当前所倡导的学科交叉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本文通过比较我校国际金融课程在两类专业所处地位的不同,指出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应讲授的教学内容的重点。
一、国际金融课程在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所处地位的比较
金融专业与非金融专业由于在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二者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为此,通过对我校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实际教学状况,对国际金融课程在这两类专业所处地位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课程所处的专业地位不同
在我校,《国际金融》在金融专业中属于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时设置54学时。在非金融专业中,《国际金融》一般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学时多为32学时。显然,国际金融课程在非金融专业中所处的地位相对靠后,学时设置相对较少,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必然将有所不同。
(二)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不同
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来看,金融专业的特色相对偏重于理论方面,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而且要对专业课程内在联系有较好的把握,专业性较强,就业导向更趋向于金融领域,而非金融专业相对偏重基础知识和实务应用,就业面较宽,就业导向更趋向于广大企业。因此,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各自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必须有所侧重,不能照搬照套。
(三)前开课程和后续课程不同
在金融专业中,国际金融的前开课程一般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概论、计量经济学等,后续课程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财务报表分析、商业银行经营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金融课程体系完整,学时充足。而在非金融专业中,金融相关课程设置较少,主要有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而且课时有限,不具备金融专业完整的金融课程体系。
通过上述比较来看,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不能简单照搬金融专业的模式,应能体现非金融专业特点。
二、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从知识结构上看,《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例如国民收入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账户及其编制;国际收支口径及探求改善国际收支的各种理论等。二是汇率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汇率相关概念、理论、管制及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内容。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四是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问题。五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从一门课程的研究体系和内容来看,对任何专业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但授课内容应有所侧重。对于非金融专业来讲,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
(一)国际金融基础知识
对非金融专业来说,由于开设的金融相关课程较少,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理解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学课时的1/3多应放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中。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汇汇率、外汇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这是整个国际金融课程的基础,在这部分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特别是对于国际收支的定义与汇率的基本概念要讲解清楚,对于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下买入与卖出汇率的表示要通过例题来分析,学会正确判断和运用。
(二)国际金融理论
国际金融理论包括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开放经济的均衡和调控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货币合作理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理论。由于课时的有限性,国际金融理论的重点放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的学习上,并结合我国国际收支和汇率问题来理解。对于其他国际金融理论学习,通过现实中发生事件如欧盟货币领域的合作、英镑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把握。
(三)国际金融制度与政策
包括外汇管制和货币自由兑换、汇率制度的选择、外汇市场干预、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国际货币体系、区域国际货币一体化、国际金融组织等内容。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内容的学习,对于其他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金融制度和政策,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以利于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二是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国际金融市场
包括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等。由于本部分中的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已经学习,所以重点放在欧洲货币市场的学习上。再者如今金融市场的交易量伴随金融衍生产品的迅猛发展而急剧扩大,同时也加大了交易的风险,从而导致了金融资产的极大损失。因此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也是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品的“双刃”作用。
(五)国际金融实务
包括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由于非金融专业与金融专业在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非金融专业更偏重于实务应用,因此,国际金融实务是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重点。学习内容应突出各种外汇交易方式和各种外汇风险管理手段的应用,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将使学生真正感受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和收益,并形成风险控制理念。
在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体系应与时俱进。国际金融课程教师应将国际金融的教学置身于与世界金融体系接轨的国际化教学之中,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充实最新资讯,力争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其次,加强国际金融课程的实用性,这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一、我国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金融学科建设发展非常迅速,主要表现为全国经济类院校和非经济类院校都开始扩张金融学生源。但在“数量”迅速扩张的同时,“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照西方国家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水平以及21世纪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要求来看,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金融学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划分过细,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简单的细化与分割容易使学生形成单纯的专业意识和狭窄的知识结构,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模式,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问题不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问题,也不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域的问题,专业设置过细、过专、过窄,既不符合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课程体系尽管日趋完善,但至今仍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在欧美,资产定价、公司金融以及新近兴起的市场微观结构是金融学研究的主体,而国内多数高校仍以“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 为基调,这两个领域在国外均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这一差异使得我国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还是以宏观金融为主,微观金融领域的前导课程和基础课程还相对薄弱,这无法适应当前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业所出现的日益衍生化和日益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尽管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已开始引进美国的原版金融学教材,力图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更新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但要真正有一个根本性、全面性、本土化的变革,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国际金融学科面临的新变化
近十多年来,国际金融学科在国内外发展很快,国际金融教科书也出版了很多,其中许多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从掌握的资料来看,以下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金融学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1、金融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
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就其从单一国家的角度来讲,就是其国内的金融日趋自由化和市场化。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问题的核心就主要是资本账户的开放。如何开放资本账户?如何在资本账户开放中趋利避害?由于其涉及到汇率制度安排、货币兑换、国际收支调节、资本流动的管制与放松和国际储备管理等这样一些国际金融学最基本和最本质的问题,因而也成为国际金融学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
2、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
内部均衡目标有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等基本目标和产业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等衍生目标,外部均衡除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基本目标之外,还有贸易收支平衡、资本流动平稳、对外金融稳定、贸易条件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贸易部门经济效益提高、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的地区、行业、部门分布合理等派生要求。而在内外均衡目标的追求中,不仅本身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外因素的牵制和影响。所以,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成为各国在开放经济下在宏观经济与金融调控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3、与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相伴生的区域化金融、货币合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凸现,各种战略规划和构想、各种组织形式和实践活动不断涌现,从而使其成为国际金融研究的又一重点和热点。
4、以跨国公司、跨国银行为主体的国际融资、国际投资、国际资本运营和风险管理活动,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影响,都越来越大,从而使跨国微观国际金融日趋成为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内容。
三、国际金融学的新变化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面对国际金融学的这些新发展,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如下几点:
1、加强对基本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在理论的逐步展开中深刻理解国际金融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只对西方国际金融理论作简单的介绍和批判、将国际金融理论与基本知识和实务合一的做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需要。我们应当加强对反映了市场经济普遍规律的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加强对数学等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的运用,并将这一学科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地体现在教学中,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关注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一般途径,对于国际金融来说,这一原则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国际金融活动极为活跃,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使外部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内外均衡的冲突越来越引起注意,而这一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在我国总的来说还处于萌芽阶段,急需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新的改革。
3、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组织活动中,要避免学生由于缺乏对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该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我国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思路
1、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目标改革
通过个人的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学者的交流,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对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1)横向目标。本文将横向目标确定为专门培养以下三类金融人才: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目的在于培养以深厚的金融理论基础、扎实的科研方法、较为突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经济学科学研究的先进人才,此类人才有益于我国金融学科的理论发展能够跟上国际的发展步伐,并能在国际金融的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成果;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则主要就是与金融实务相结合,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又可继续分为综合管理型人才、职能管理型人才、外向型人才等各种实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包含了“经济学+管理学”复合型人才,和“经济学+其他学科”复合型人才。
(2)纵向目标。横向目标确定以后,还必须对纵向的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做好一个系统的分类:对于专科生而言,专门塑造具有必备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国际金融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本科生,则必须塑造理论扎实、综合素质高、熟悉国际金融实务,并具有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够具有创业能力的高等经济管理人才。对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必然将他们塑造成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力并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级经济学管理人才。一般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型研究人才,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一部分则是管理型人才,突出的优势则是熟悉国际上的各种金融实务,能够在国际贸易之中独立承担交流能力,具有很强的经营管理创新能力。 转贴于
2、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根据国际金融学科的新发展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当把上述的内容尽可能纳入教学内容之中。要改革好国际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必须选择好教材,目前在国内一些高校内所选用的教材的内容较为陈旧,权威性明显不足,还可能存在一些错误;有的教材内容缺乏更新,与现今发展迅速的国际金融实务衔接不上,误使学生的认识有点滞后,不利于我国国际金融行业水平的提高。有的教材只是一味的学习西方的金融理论,缺乏与我国国情的密切结合,让学生学习之后无法运用到实际的操作当中去。因此,本着以上的问题,在选择国际金融系列教材上,应当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熟和规范的教材体系,另外,由于国际金融形势不断变化,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也是层出不穷,决定了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快,而国际金融教材从计划、编写到出版发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是最新的教材,出现一两年后也会滞后于实践的情况。因此,国际金融课程教师应将国际金融的教学置身于与世界金融体系接轨的国际化教学之中,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充实最新资讯,力争最大限度地保持教材、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3、教学方式与时俱进
国际金融课程作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涉及当今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基本操作,内容跨度很大,这一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必须多样化。
首先,理论联合实际,推陈出新,新旧结合。国际金融课程具有抽象性、专有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征,要求教师对于教学方式要启发诱导、推陈出新,针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理论性和实务性为一体的特征,应从当前的国际金融领域的具体实例入手,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以鲜明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教学方法上,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转变。
其次,研究性教学必不可少。研究性教学是相对于应用性教学而言的教学形式,旨在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国际金融课程由于其自身的专业知识特征,很显然比许多其他学科,包括经济学的一些基础性课程更具有广阔性和适用性。
最后,借助现代多媒体实现双语教学,加强与国际接轨。作为信息革命的产物,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现代直观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声形并兼的方式来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况,可以更及时、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动态,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直观性,加大了授课的信息量。双语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近距离和直观地了解国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考核方式多元化
为培养合格的适合未来金融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从多角度考查学生能力。除了从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外,改革和丰富考核方式也是实现新形势下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在总体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当前的新形势,就国际金融教学确立多样化的合理考核模式,包括围绕课程内容中所涉及的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实际,有计划地安排课后查阅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再撰写相关的探讨性论文;将考试方式分成实务考试和理论考试,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模拟实务操作,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各类课外学习和学术科研活动,这些安排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爱俭.关于优化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1)
[2]王晓军.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理论探讨,2008
[3]王群琳.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9
[4]张建友.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与国际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调整[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