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经验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6 16:22: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学探究经验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学探究经验

篇(1)

一、基于“进行探究和学习探究”的关键经验,构建主题网络

主题属于半结构性的课程,需要事先筛选资源编织主题网络、设计活动方案。我们在《忙碌的建筑工地》主题探究价值分析基础上,以“进行探究和学习探究”关键经验为出发点,分别预设了“建筑工地上的车――建筑工地上的职业――建筑工地上的物――我当小小建筑师”四个活动点。(见下图:主题网络框架图)

预设的“建筑工地上的车――建筑工地上的职业――建筑工地上的工具”三方面活动间具有层次逐一递进的关系。基于幼儿运用感官关键经验,我们将最直观显眼的“车”作为主题活动的开篇,以一系列问题作为关键经验,将幼儿的探索点逐步由“车”转向“人”,再深入到工地内部,探究他们使用的“工具”。以建构游戏“我是小小建筑师”作为幼儿进行探究和体验的载体,贯穿整个主题活动全过程。试图用“问题”引出“主题”,以幼儿的“疑惑”作为主题建构的主要脉络,利用幼儿的“发现”推进活动向纵深发展。(见下图)

当然,这只是教师预设的初步网络框架,活动时还需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和兴趣点(即关键经验),不断补充修正计划,调整删减相关内容,以帮助幼儿提升关键经验。

二、基于“学习探究”关键经验,以体验为基点,在操作中实现主动学习

探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它既是幼儿科学关键经验,也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方法;而操作体验则是探究的基点。我们充分利用园内外资源与多样化的建构游戏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探究学习、记录,实现主动学习。主要策略有:

1.基于“运用感官”关键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观察记录探究过程

造房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打地基、做地下工程、一层一层造楼房,要观察到如此多的信息,需要长期地跟踪观察;同时,各类工程车的外形特征可以在模拟中去探索,但它们的工作状态和忙碌景象(包括声音、灯光、动作等),除了视频、书本和成人讲解外,对于工程人员以外的人是无法清楚地了解的。但是这些不可能获得的直接经验在我园的阳台上都能直接获得,这也构成了我们开展《建筑工地》主题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首先我们将面对龙禧小区建筑工地的围棋专用教室改为建构教室,尊重孩子的意愿命名为“喵呜小镇建筑工地”。其次,将大班的廊道布置成孩子探究活动中搜集到的资料分享园地,创设出一面能与孩子产生互动、引发共鸣的主题墙饰与孩子进行无声对话。

我们期望利用建筑工地的真实场景为孩子创造出零距离观察的机会和实践操作的平台创设等手段,通过这些方法达到支持幼儿实现亲历探究的过程目标。同时,这个过程又为教师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和探究记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2.基于“操作探究”关键经验,让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实现主动学习

整个主题性建构游戏从“喵呜小镇建筑工地的创设”到最后合作搭建“喵呜小镇”,共分四个阶段,以问题为导向,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幼儿在收集信息、操作体验、建构游戏中主动获得相关的主题关键经验,实现了主动学习。

第一阶段:下放环境布置权,帮助幼儿主动获取关于“建筑工地”的关键经验

“喵呜小镇马上就要开始施工了,我们该做哪些准备工作?”让幼儿通过现场观察、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工地需要防护网、安全标识、安全帽、建筑材料等。这一过程也是激发幼儿运用感官主动探究周围环境的学习过程。当教师根据幼儿的意见让游戏场地以模拟的建筑工地形式出现在幼儿眼前的时候,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兴奋异常“哇!这是我们自己的工地哦!”“哈哈,我也可以造房子了。我要给喵呜造一幢很大很大的别墅”……由此,幼儿的心中初步积累下了关于建筑工地的关键经验。

第二阶段:设计小镇图纸,积累关于“社区”的关键经验

“喵呜小镇马上就要开工了,什么地方造高楼、商铺、别墅?除了房子小镇里还要有什么?如果需要游乐场、公园,你想造在什么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事先设计好。”引导幼儿分小组讨论、画出设计图;小组汇报交流后进行集体投票,选定一个作品作为施工蓝本,经过集体修正后,形成正式的小镇图纸。最后,让幼儿用多色海绵地垫对照图纸对“工地”进行铺设,体现区块。

第三阶段:收集信息自主搭建,积累关于“建筑造型”的关键经验

幼儿若想搭建出多元建筑,必定要先有关于建筑多样化造型的关键经验的铺垫。于是“我的家园、我看到过的国内外建筑”搜集活动由此展开,并在廊道主题墙饰中进行呈现,幼儿相互交流讲述。同时开展“我设计的建筑”展,鼓励幼儿用绘画、积木搭建、彩泥拼贴等进行多材料多形式建构,开阔幼儿眼界,丰富幼儿经验,为合作搭建作铺垫。

第四阶段:有目的的合作搭建,以观察解读幼儿行为促进幼儿关键经验的突破

当幼儿累积了丰富的建筑造型关键经验后,喵呜小镇主题搭建正式展开。根据幼儿事先设计的图纸,在相应的场地按“高楼――别墅――公园――桥梁――游乐园”几大区域,逐步展开主题式搭建游戏。每次进入工地搭建前,小组人员先商量画出要搭建的建筑设计图纸,组员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有目的地合作建构。教师则根据《幼儿作品取样系统之儿童发展指引(积木类)》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解读,有意识地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经验和能力发展的关键“需要”。教师从中找寻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并从中提炼出“科学关键经验”,努力将有潜在教育价值的生成活动转换为幼儿的主动建构学习。

3.适时修正填补主题内容,促进幼儿关键经验的提升

幼儿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许多“科学关键经验”,教师唯有通过观察解读幼儿行为,才能及时捕捉到信息并有意识地进行筛选、归纳总结。教师不断修正主题计划、填补或生成活动内容,并借助生成活动、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幼儿的科学关键经验,推进主题活动向纵深处发展。

比如在探究“建筑工地上的车”时,幼儿总会将工程车与日常的车进行对比探究,并认识了很多车。但对车的各种用途、轮胎的秘密等关键经验却相对比较模糊。因此,我们又适时生成了《汽车大解密》主题活动,围绕“我眼中的车――车子真好玩――轮子真神奇”三个内容展开探究,帮助幼儿获得更多关于车的关键经验。

我眼中的车――身边科学大发现。 从日常生活中挖掘资源进行随机性科学学习。如:平时上下学时,引发幼儿对各种交通工具的结构造型、司机操作动作等现象的关注;外出实践活动时对真实环境中的车队观察;节日跟随父母外出时对火车、地铁等平时触摸不到的车进行有意观察和发现,用孩子的经验教孩子,引发进一步发现观察的兴趣和激情。

车子真好玩――游戏体验“玩”科学。利用幼儿园沙水池和大量的工程车(玩具模型),开展沙水建构游戏。利用园内各种自行车、卸货车、平板车等运输建构材料;美工区画车、做车模、装饰车、制作汽车模型,玩马路上的车等游戏。科学区研究车的造型、寻找各种车轮胎的秘密、车牌大揭秘、车标志大搜集等。让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体验中发现车的各种秘密,积累更多车的关键经验,既深化教材又提升动手操作和探究学习能力。

轮子真神奇――精密仪器“做”科学。 利用科学发现室里的精密仪器、实验材料配合主题展开关于轮子和机械的专题实验,如:滑轮等;让幼儿有机会像科学家一样学习做研究,围绕《车》主题中关于“轮子”这一关键经验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逐渐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概念。

篇(2)

记得大学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名好的物理教师应该是懂得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更多思维时间和反馈机会,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发展学生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设置问题容易,但想取得相应的效果却很难.”这就说明课堂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总之,教师应该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问题情景.

例如,《超重与失重》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实验入手,让学生观察站在磅秤上不动时磅秤的示数和站在磅秤上突然下蹲或突然起立时磅秤示数的变化,让学生寻找几次实验磅秤读数不同的原因.经过实验,学生很快提出“在突然下蹲时,磅秤读数跟在太空中称体重有点象”,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在平常在生活或故事中所说的“失重”的概念,把课堂教学带入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学生也因此能很清楚的知道本课的重点在于分析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在于物体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要分清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关键在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利用牛顿定律来解决此类问题.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是为了知识构建的需要而设计问题,而不能仅仅为了问学生而提出问题,更不能单纯地为了“制造”课堂气氛而问学生问题,应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2 科学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必须考虑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需求,问题应生动直观,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学生只有对这些问题情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对实际问题进行一番体验后,才能有所发现,并积极地投入到后续的探究活动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2.1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新颖、生动

例如,在研究“物体的沉浮”时,关于物体上浮还是下沉,好多同学往往只考虑浮沉物体的密度,很容易忽视液体密度对浮沉物体的影响.为了引起学生对不同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同的注意,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首先将一个鸡蛋放入清水中,发现鸡蛋沉到底部;然后慢慢向水中加盐,并伴有轻微的搅拌,发现鸡蛋竟然奇迹般地浮了起来;随着盐量的增加,最后鸡蛋竟能浮出盐水表面.当学生都感觉很奇妙时,教师可以再次向盐水中加水,随着水量的增加,鸡蛋又开始下沉,当鸡蛋刚好悬浮在盐水中时,停止加水.在此情境下,学生会主动发问:为什么向水中加盐导致了鸡蛋上浮、下沉和悬浮呢?

这样的问题情境所含有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学生自然会产生好奇的心理,必然产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究,探究教学自然而然的展开,并在师生互动交流中生成.

2.2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难度要适中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所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或过易,让学生能地“跳一跳,摘桃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比如,给初中学生讲解大气压强时,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周围大气压强的存在,可以采用覆杯实验,取一玻璃杯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硬纸片立即下落.若在杯内盛满水后再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纸片不下落,水也不流出,这表明大气有压强.这种问题情境处在初中阶段学生最佳教学区,可以达到很好的探究效果.然而,如果同样的问题情境放在高中生面前则显然是不合适的,高中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这样的概念,对此问题不会有认知冲突,也就不会产生学习动机.

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处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内.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困境但又有解决疑难的可能性,从而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新知识与大多数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能巧妙地产生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掌握未知的需要.例如,在学习杠杆之前,学生对力的知识、力的平衡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可以利用阿基米德公元前200多年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几乎目瞪口呆.对于学生已有知识显然不能准确地解释这种说法,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对杠杆进行学习.此时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的欲望,对杠杆的了解已经迫不及待.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不仅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而且具有一定思维空间和思维难度,是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努力学习才能解决的问题.

篇(3)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在研究中发现其他同学与自己的研究结果比较相符合,也可以临时调整小组的结构,让学生中研究结果比较接近的同学重新组成小组,更利于他们的思维同步发展。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法,不管运用哪种组织形式,就整节课而言,都是既要有学生的独立研究过程,又要有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把学生的研究成果作为信息展示出来,从而把个体研究成果变成资源进行集体共享的过程。

二、学习方法的选择

比如,在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可以自己根据需要选择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等方法,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或线索进行选择。又如,在研究《圆柱体积》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萝卜、圆柱体积演示器、小刀等材料。教师问学生怎样求出圆柱的体积,小组先交流求体积的方法进行汇报,汇报时学生根据已有提出问题,我们身边没有水和量杯怎么求呢?这样学生就开始根据身边准备好的材料来研究圆柱体积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这也要求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想学生所想,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服务。在学生自己的研究中,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研究的天空。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提炼要研究的素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积极参与,动手实践

探究性学习离不开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养成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能从中获得一定的体验。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新知识。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只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动手实践,在探究过程中展示聪明才智,展示个性的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学生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

四、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对它如何评价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领域。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能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策略。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评价指标分配上,应侧重于学习的过程

在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教师必须注意评价权重的正确分配。一项科学的研究,是存在失败的可能的。那么,在平时的研究学习中,又怎能一定要学生能研究成功呢?所以,评价的注意力绝对不能放在研究的结果上,而应该关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与体现出的思维上。例如,在《长方体的特征》一课中,我让学生完全独立地把长方体的特征通过自己的研究说明清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学生不管能研究出长方体的哪一方面特征,对学生个体来说都是有相当高的价值的,尤其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量、数、摸等方法,都应作为对学生进行肯定评价的方面。

2.在评价方式上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辅以他人评价

评价活动是由主体和客体两方面构成的,长期以来,学生一直处于评价客体的地位上,受制于教师和管理者。实践证明,任何评价没有被评价者的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应当强调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以同伴、家长、教师评价为学生评价服务的评价方式。例如,当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简单评价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态度、表现等方面。同时,教师也可让学生对同伴做出客观的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客观地检查和评价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吸收他人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做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研究性学习行为。

3.教师应把握好对集体、个体评价的方式

篇(4)

一、改变教学理念

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促进人人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把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教研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

二、以组为单位

组织学科型教研组。明确组长、组长职责、组员组成及其职责任务,做到分工明

确、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三、明确教研活动任务

以本校的情况为基点,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能力。

四、具体教研活动时间

星期五下午4:00~5:30

单周:年级历史教研组学习研究

双周:校级历史教研大组学习研究

在学习研究过程中,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做好笔录,积累材料,以便查漏补缺,积累经验。

五、研究学习形式

我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教学案例、案例分析、解决问题、调查研究、实践探究、多方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研究学习要求

1.教研组组长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按计划组织好教研活动;

2.做好活动记录,写好活动总结;

3.按照教研活动时间把历史校本教研活动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

4.教研活动情况及时汇总反馈;

5.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务实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6.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人员的支持和指导,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篇(5)

1.简述人居环境科学的背景及发展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聚居学”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它所考虑的是小到三家村,大到城市带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人类聚居环境泛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后来我国建筑大师吴良镛院士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的学术思想,汲取道氏学术精华,构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以以下方面为最基本前提:

 

1、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的。

 

2、大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

 

3、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并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支撑网络。

 

5、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建筑学的发展前提和脉络与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前提有相同或相似出发点,那么我们在研究建筑学的发展时可以找寻他们相关的学科焦点,来更好地研究建筑学。吴良镛院士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筑学已不再局限于个体建筑设计的范围,与建筑学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及相关影响因素都在不断扩展,形成一个相互联系而错综复杂的大系统。建筑学的概念也必须随之扩大,对其做较深入的研究,就不可避免的涉及众多相互联系的学科群,对他们的了解和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可以开阔和完善建筑学的思路。

 

2.简述人居环境科学系统观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人居环境时我们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可划分为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以上每个大系统内又可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特别需要提出得是在上述五大系统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为人类创造与建设的人工系统。五个系统都有如何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研究实际问题中,以善于分析,寻找各相关系统间的联系和结合。在任何一个人居环境中,五个系统都综合存在着,五大系统也各有基础科学的内涵。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建筑师、规划师和一切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工作者都要自觉地选择若干系统进行交叉组合。当然,这种组合不是概念游戏,而是对历史的总结,对现实问题的敏锐观察、深入的调查研究、深邃的理解以及对未来大趋势的掌握和超前的预测。吴先生认为,五种系统的划分只是为了研究和讨论问题方便,应当看到他们相互联系的方面。

 

在借鉴道萨迪亚斯理论的基础上,吴先生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初步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等五大层次。就这样,五大系统与五大层次相互交织,相互联系,构成了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这一学科的重要方法。在人居环境科学系统观构架下的理论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与发展,对于建筑学的发展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人居环境科学系统观对于建筑学的指导意义

 

广义建筑学提出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通过城市设计整合起来,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三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共同研究如何科学地进行土地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场地规划;共同从事环境艺术的创造以及共同从事历史与自然地区的保护和重建,等等。

 

3.1从宜居城市城市角度出发简述人居环境科学的指导意义

 

建筑学要融合环境、技术理念的发展,从单幢建筑物的设计走向建筑群落的规划和设计。我们将视野扩展到宜居城市的建设上来,这种城市形态的建设不是单纯一种城市规划思想所能够解决的,它需要综合不同城市规划思想的优点,摒弃其不足。宜居城市的概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宜居城市的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应用,需要汲取历史长河点点滴滴的经验加以整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的符合现实背景和当地民情的宜居城市建设之路。

 

西安打造宜居城市的重点应主要解决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相关社会民生问题。只有系统化有层次的分清楚问题,才能多空间、多维度的清晰我们所面对的棘手问题。

 

3.1从建筑学习角度出发简述人居环境科学的指导意义

 

建筑历史的发展史正如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

 

脉络。我们对于建筑的不断认知也应建立在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之上,就能够更好地学习建筑的发展史,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不断总结做出有利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建筑。分系统、分层次的疏离知识理论可以让思路更加清晰,同时找到各个知识理论的交叉点,细致的总结研究,形成个人的理论系统。

 

4对于人居环境科学系统观的展望

 

篇(6)

一、探究性物理实验的实施现状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一体的教学目标。探究性物理实验可以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培养他们探究未知事物的能力。但是现在中学物理课堂上的探究性物理实验,老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学生也不能积极地参与实验,探究性实验就成为了老师讲解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少提出问题,认为实验就是为了收集数据,只是重视实验的最后结果,而不是整个实验的过程以及探究实验的思想。为了得到正确的结果,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些老师为了求高分,只能放弃课本中的实验部分,或者让学生通过机械的记忆来学习实验,物理实验作为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已经形同虚设。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无法理解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对本课程充满排斥,影响了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学生会慢慢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更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学习物理就会成为一种负担。

二、探究性物理实验实施的一些对策

在物理课堂上,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概念。

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电学知识一直是难点,学习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这节内容时,老师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个知识难点,应该把这节课以探究式实验的方式来教授,这样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真正理解电学的知识。在设计本节课之前,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电学的知识,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在这些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老师可以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物理实验了。首先让同学回答上节课学习的有关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然后让学生思考本节课将要研究的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性物理实验,先研究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老师设计有关的问题,测量哪些有关数据,使用哪些仪器,怎样设计电路,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电路。通过讨论确定实施的方案,按照方案进行实验,记录有关数据。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从记录的数据中找出规律,发现电压增大、电流增大。发现还有进一步的关系,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同理可做下一个实验,指导学生得出结论。通过本节课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即控制变量法,锻炼了学生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课堂上为了充分的进行探究性实验,可以将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做一做”、“小实验”等设计为探究性实验。也可以将一些经典的物理实验拿出来,让学生尝试新奇的设计,因为一些比较经典的实验,有时由于实际实验环境的限制,不能满足实验所需的条件,不能得到理想的实验数据,所以经典实验的数据和结论难以让学生信服。如果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和创新这些实验,则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性物理实验的原则

在进行探究性物理实验时我们注意几个原则性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因为在做实验之前学生并不了解实验的结果,不知道应该怎样具体的进行实验,所以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要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性实验并不是老师完全不管,而是进行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探究式实验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不能过分的参与,必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果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很有趣,他们就会很耐心的去学习,而且自始至终保持很高的兴趣。这样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自愿的积极地完成整个探究活动,并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实验,老师应该注意实验方便操作,现象容易看出,测量比较准确,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此次的实验。

四、开展探究性物理实验的意义

1.对学生的意义

探究性物理实验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自己走进实验室,亲自用眼睛看看,自己动手做做,这要比硬背一些物理定律更有意义。探究性物理实验就是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机会。通过这种实验,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取物理知识,学生的各项能力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探究性物理实验通常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展开,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学习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一、探究英语学情,感悟研究性学习特征

在高中英语教学环节实施研究性学习,它所承担的不单纯是一重教学重要环节的角色,同时教师在进行英语语言的传授的时候,能够探究学生学情。在进行英语授课的时候,能够根据学生身边具体可感的场景策划出相应的授课内容,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以及小组协作、师生互动中有效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症结,进而使得探究内容不断的拓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

1.问题性

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学科,需要课堂主体在接受教师授课的时候,识记大量词汇、词语发音等,进而能够达到听力、表达能力、诵读能力以及书写能力的提升。诚然,进行这一研究性学习的环节中,学生必然会遭遇很多学习上的“拦路虎”,这就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究。并且,在进行的这个探究过程中,其探究的中心都与课堂主体的生活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便于学生依据自身的感受去有效的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2.综合性

英语学科在进行授课的环节,我们可以感知到自身就包容着词汇、词语发音等的多种知识内涵,整个英语学科在内容上也是囊括着众多综合性的知识,对于相应学科都会有一个映射。因此,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不但是一种对语言的探究过程,更是一种对多种综合性知识进行汇总、掌握的过程。

3.开放性

在社会性的学科中英语也是其中的之一,关涉到的包含着社会、自然、历史、天文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对课堂主体在进行学科学习的时候可以依据着脑子中所存储的知识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所接触的内容进行质疑。所以,英语教学领域进行的研究性的学习包含着众多知识,属于一种开放性的学科知识。

4.过程性

在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时候,师生之间侧重的是获取知识的“量”变。而英语课堂之中推行的研究性学习,不但注重将相关的英语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加侧重对学生思想框架的构建以及情感认知水平的提升;不但注重英语教学中的学习成效,亦应当注重整个探究环节和课堂主体的情感认知。

二、探究研究性学习,汇总设施策略

遵循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内涵,在进行英语授课环节中,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小组协作以及师生互动中构建起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有效策略的指引下,提升课堂主体综合性的语言的运作水平,重视提升学生运用英语感知信息、探究信息以及对问题有效解决的能力,尤其注重提升学生运用英语,实施思索的能力。

1.通过有效引导,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学科引导,在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能够让学生感知学习的方略,将课前预习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承载着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自主探究中运用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自我探究,促进学和叫教之间出现一种有效的互动,走出传统授课模式的桎梏,是教师的教授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渴望,在进行英语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手、脑以及口的互动,致力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英语阅读方案。在进行英语课前预习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英语授课需要,布置给学生一些具有思维启发意义的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进而引发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其带着问题进行有效的预习。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课前预习之中感受到小组协作的重要性,推进和谐课堂氛围的构建。

2.推进主体课堂互动,激活英语授课氛围

关注英语课堂之中的有效互动,要重视学生对授课环节的积极参与,达到构架融洽、活跃以及平等的授课目的,用学生自主参与英语课堂的形式代替常规模式下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这样就需要英语教师巧设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激发其兴趣。探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时期参与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所以,英语教师在设置问题环节应当立足于文本实际,注重对知识点的落实,进而设计出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其探究的欲望源源不断的被激发出来。在自觉性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就会感受到探究的成果,生发在一种自豪感。

将SEFC Book 1B Unit 15 The Necklace 作为教学案例,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环节:Why did the author use a necklace as a clue to the text?继而就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教师再因势利导设置这样的问题:Is the heroine’s fate only connected with the necklace ?通过课文情节的描述,提出 How did the heroine borrow a necklace?How did she lose the necklace ? How did she look for the necklace?How did she pay for the necklace?How did she find the necklace fate?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吸引过来,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生发出积极参与的兴趣,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

3.营造课堂氛围,呼唤学生参与

在进行英语授课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相应的语言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离不开课堂主体在实际中对于语言的运用训练。英语知识的传授中,教师需要将相应的学科知识、学习技能传授给学生,引发学生自主的参与意识,进而感受到自主参与的乐趣,营造出一种有效的课堂气氛,在这样“开放性”的授课氛围中,给予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这样的互动参与,需要实施小组之间的讨论,将高中英语文本中相关语篇的知识,在一种有效的问题情境中,传输给学生,提升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技巧水平。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高度注重探究性学习的效用,将问题设置在相应的情境之中,引发学生的思索意识,自始至终将学生作为课堂授课的载体,营造出协作的和谐氛围,引导学生在互动、协作以及探究的环节进行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领学生在一种创新性的氛围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篇(8)

<环境化学)是师专教学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开设的一门特设课。开设此门课程.不仅是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重要手段。我系自1995年开始,先后在九五、九六、九七、九八届学生中开设(环境化学)。经过几年的建设,编写出版了<环境化学)教材和<环境化学实验指导);构建了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和实验、实践体系;创建了创新教学模式,取得了成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

1环境化学内窖体系的构建

课程内容由课程教学目标所决定。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环境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及对人类、生态体系可能带来影响的化学物质在自然环境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从面向21世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视角出发,我们按照基础性原则、社会性原则、生态学原则、师范性原则从讲授内容、实验内容、实践内容三个层次上统一协调构建环境化学课程内容体系。

基础性原则指教学内容包括环境化学的主要基础知识,具体为化学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在自然界中的迁移、转化、归宿的化学原理;化学污染物的控制、治理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化学污染物的分析和鉴定等。坚持基础内容扎实,变革基础知识的呈现方式,以活动的方式呈现认识、情感、行为等多种发展目标的基础知识,不以现成结论方式呈现死的知识。

社会性原则指教学内容与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相结合.教学内容要反映环境化学新动态、新机遇、新挑战等,使环境化学与当代环境保护的脉搏同跳动以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来扩充多样的前沿信息。生态学原则指环境化学把生态学的知识作为教学的最基本内容.用生态学的知识来认识、处理各种环境化学问题。师范性原则指教学内容与中学环境教育相结台,使学生具有到中学从事环境教育教学的本领。根据上述四项原则,我们在讲授内容上以自然环境中的四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环境生态学知识为基础,以大气、水体、土壤、能源与环境、其它污染为章进行扩展。

在实验内容上,我们以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三个层次构建内容体系。在基础实验中,我们开设了水质检测、大气污染检测、化学需氧量测定、水中溶解氧测定等实验。综台实验中我们开设了各种废水处理实验、各种净水剂制备及性能比较实验等。在设计实验内容上,我们先后拟定了废塑料综合利用实验等实验题目。在实践内容上,我们以南阳市环保监测站为实践基地,开展了环保监测实践活动。

2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

创新教学模式是指在创新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创新教学思想就是指在对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的本质、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中.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整体。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各个教学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各个阶段的教学方法相联系,构成了一种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基本框架图如下:

在基础知识教学中,采取问题讨论法和自学指导法。问题讨论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内容,通过讨论求得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过程中,使学生在加深理解和应用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重视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发挥指导作用。该方法实施的基本程序是:明确问题一学生讨论一教师小结一应用结论例如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一节的教学就是采用此方法,同时配合实践活动,开展了南阳市大气状况调查。自学一指导模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讨论释疑、练习,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又称学导式。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自学为先导,辅以教师指导。其实施的基本程序是:学前指导一学生自学一讨论一精讲一练习一小结

篇(9)

研究性学习作为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学习模式已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展开。就音乐学科而言,网络将学生带入了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使课堂冲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二、解读网络环境下的音乐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正被国际教育界普遍推崇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可见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2.研究性学习更易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

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有

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

能,提高教学效率;更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学生的

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

能力。

三、实践和探索

下面是笔者一节实验课的教学课例:在欣赏《大海与辛巴德的船》这首交响组曲时,学生对这首组曲的背景、与之相关的故事、电影及对组曲《天方夜谭》等非常感兴趣。假如单凭几次的欣赏,学生很难对乐曲感兴趣、理解乐曲,也难以讲述乐曲所描述的故事情节,这时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主动学习。

1.研究目的

了解交响组曲及《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的相关知识。

2.研究方法

文献法、网络查询。

3.成果展示

到班级论坛上或其他地方,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4.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

(1)课前准备

研究方案确定以后,我和学生分别开始了课前的准备活动。

作为教师我先设置了一个页面,这个页面不仅有教师预先设计“资料库”,其中存入与本课欣赏相关的、大量的各种资料,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独立地操作相关环节。更重要的是我把这个页面与授狐、新浪、百度等上课用到的网站链接起来,再通过教师机和学生机的联网,使教师可以轻松控制学生机,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还可以查资料,但不是什么网站都能去。然后我又在网易上申请了一个聊天室,并把这个聊天室和学校网站上这个班的论坛与前面设置的页面连接起来,等成果展示时交流资料用。对于学生,我要求他们自己去收集资料,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分类,供课堂上交流。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后,立即展开了行动,简单查阅了书籍、报刊,还从网上收集了资料。

(2)授课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一个领路人的作用,具体的操作由学生完成。和平常上课不同的是,我这次的授课地点在微机室。我们首先讨论了交响组曲的知识。接着又讨论了音乐要素是怎样塑造音乐形象的,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对乐曲的背景了解,及电影动画片《辛巴达七海传奇》的图片欣赏,再仔细聆听乐曲。探讨这个问题时学生回答得非常到位。其中有一环节,教师问:“你是怎样体会到音乐是描写波涛汹涌的大海和平静的大海的?”这时,学生借助网上有关此曲的各方面信息,开始解决教师的提问。有的同学从图片资料中观察大海,从画中,同学们看到了不同时候的大海;有的同学是从音响库中听声音力度的变化,学生点击“乐曲赏析”这一窗口,通过仔细赏听,了解到不同时候大海的描写用不同的乐器及声音力度p(弱)―f(强)来体现的;同学们在课堂表现非常积极,但他们并不是单一地去了解作品,关键是要把自己的看法、观点上网公布,并通过交互、监看、广播、发送等功能进行多机交互、合作探讨、取长补短。像这样的协作学习,使学生之间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每位参与者的思维与智慧相互比拼,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而不只限于音乐的表现要素。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以“主人”的地位进行学习、分析、创造,而不局限于效仿他人,从而达到了全面、正确、独特的观点。

四、反思

1.网络环境下的音乐研究性学习能切实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网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一是积极地旁观,即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2.网络环境下的音乐研究性学习也能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

行为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被动的状态;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音乐了,而是从生活、从网络中去学习,树立了“身边处处有音乐”的新理念;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不仅局限于

课堂

篇(10)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一直在寻求一种符合化学课程特点,符合高中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国家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法。根据化学课的特点及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化学实验课上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改变了以往教师以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方式,采用的是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问题和学习资料,辅以学习方法的必要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想好讨论、交流、辩论,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一堂优秀的化学实验课应具备的几个条件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聪明才智,采用各种手段积极激发学生实验兴趣,让每位学生都动手参与,进而更好的掌握。

2、化学试验内容的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无处不化学,让学生从中体会化学的作用及学习化学的实用性、重要性,

3、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应涉及环保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化学给人类的衣食住行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

4、强化学生化学试验的安全意识,利于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及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

三、探究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上一篇: 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下一篇: 培训职业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