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意调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6 16:22: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民意调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民意调查

篇(1)

1、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随着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多年的普法教育,全县农民法律知识贫乏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农民的法律、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知道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总体来看全县农民的法律意识依然相对淡薄,传统意识较浓,农村法制宣传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法律素养低,害怕打官司,对法律缺乏信任,薄情优先于法。从走访的人员和媒体披露的大量案件来看,在一部分农民的脑子里的法律意识仍是空白,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或者想寻求法律保护,确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也有一些像经济往来的行为,如借款不写借条,总以为大家是熟人、朋友,不会出问题,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无法求得法律的保护;更有甚者,一些村干部的法律意识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决本村发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决,使得触法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2、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到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浅薄。大多数的农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更多的人认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为的发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选举中我们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选票,候选人用金钱买选票的事情屡屡发生。他们不知道这样滥用自己权利的后果是导致选举结果并不能达到真正实现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损坏自己的利益告终,而这种权利、义务意识的浅薄最终不能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3、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存在误区。觉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维权的手段,特别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征用赔偿等问题上更是望而却步。由此造成许多本可以通过法律诉讼、司法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演变成了问题。法律意识维权上的这一误区直接造成对政府的信赖往往胜过对法律的信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的工作量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二、产生的原因

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文化知识面窄,谈不上什么系统的有条理的学习法律法规,广大农民获得的法律方面的信息量非常少。所以,法律在广大农民头脑中所占的位置自然是十分淡薄,甚至是触犯刑律的行凶、抢劫、盗窃等严重侵害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生命财产的犯罪,行为人也并非无知到杀人是否偿命、犯罪是否坐牢的愚昧地步,但是他们仍然铤而走险,这纯粹就是法律意识的问题了。

三、针对以上的现象,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篇(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也是农村医疗保障的重要方面。

为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家乡的推行情况,借十一长假之机,我回到老家横河村,作了一次有关农村医疗保障的调查,通过走访、同村民交谈、填写问卷等调查形式, 我对全村的医疗保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每到一户,村民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对我的提问是有问必答。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此次的调查人数较少,共计 47人。但以点盖面也充分表明了横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现状。以下是调查的基本情况:

1、村里共有1100多人,其中95%以上的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从被调查的47户农户看,已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45户,占调查户的95.74%。

2、大部分参加农户觉得缴纳的费用可以承受得起。在被调查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45户农户中有44户觉得缴纳的费用可以承受得起;只有一户觉得勉强承受;没有一户觉得缴纳的费用不能承受。

3、81%的参加农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很合理,8.1%的参加农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程序过于复杂,10.8%的参加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不了解。在被调查的47户农户中有38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很合理,占被调查户的81%;有4 户认为设置程序过于复杂,占被调查户的8.5%;有5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置不了解,占被调查户的10.5%。

4、86.5%的参加农户知道身边确实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明显受益的典型事例,只有13.5%的参加农户表示不知道。

二、2004年至今新农合在本地的推行与发展

除了走访村民之外,我还向村委咨询了下有关情况,并特地查阅了本市及横河村隶属的飞云镇的有关具体政策和医疗设施,以及从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的点滴变化。

本村从2004年开始推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至今已推行4年。 2006年之前,统筹资金标准为每人每年缴纳25元,各级财政补贴25元;从2006后,统筹资金调整为每人每年60元,其中个人缴纳30元。参合者,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核销下有起报点、上有封顶线,采用当年累计、分段计算、累加支付的方法。对于5种特种病,补偿比例为20%,全年每人报销最高总额为 2000元。并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报销比例从20%50%不等。门诊医疗费的小额补偿采取即乡镇卫生院对本乡镇的参合农民凭证看病给予门诊所有费用 10%的优惠。此外,参合者每两年还可到当地卫生院免费常规体检一次,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

据了解,2008年,本地的的合作医疗报销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瑞安市为有效提高受益面及补偿水平,根据以收定支,保障有力,略有节余的补偿原则,对住院补偿方案进行完善:

①市外医院住院可报费用按70%标准计入市人民医院补偿基数

②中医中药住院可报费用同段别补偿增加20%。

三、新农合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民们对这一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呼声很高,但在调查过程中我还是听到了一些消极的声音。下面,我把被调查的农户中反映最强烈的极大问题列举出来进行探讨:

1.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上,很多农民基于过去的经验,对政府的信任度不高。在横河村的第一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筹资这一环节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尽管村中干部将宣传做到每家每户,仍存在很多盲区无法将资金统筹到位。目前大部分农民比较现实,今天用了30元参加了合作医疗,就想着能不能得到实际的利益,许多农民认为交了钱没有生病就吃亏了,也有的觉得这个制度交了钱连资助谁都不知道等于白交。

2.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知半解。从调查和座谈中我了解到,只有52.5%的农户知道报销医药费是有条件限制的,有11.5%的农户明确表示不知道。农民对报销住院医疗费用的限制条件,如何计算报销的医疗费用,医药费报销的手续等知之不详,导致农民普遍觉得报销手续十分繁琐,有的农民原本自认为能够报销的医疗费用得不到补偿。

4.定点乡镇医院少,农民就医不方便,并且费用高,服务水平差。调查显示,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村卫生所,因为他们觉得村卫生所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农民普遍反映:在定点的乡镇医院就医,因医药费偏高,即使能得到补助,自己也要支付相当多的部分,得不偿 失。 5、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卫技人员缺乏、素质普遍不高,医疗设施陈旧,农民群众不能从乡镇卫生院得到正常医疗保障。这也是农民群众反映最为迫切的问题。而且根据农村合作医保的政策规定,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民群众第一级医疗保障机构,定点的乡镇医院报销幅度最大。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农民群众不但没有地方看好病,而且也不能享受医保政策带来的优惠,减轻医药负担。

四、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1、深入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参合积极性。可以从以下三点做到:一抓住典型并以多种方式宣传农民受益事例。二要通过补偿公示来宣传,特别在村一级要定期向农民公布补偿兑现情况。三要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医保政策(如:参保办法、参保人的权利义务、审核结算流程等)。通过宣传能够使医保各项规定家喻户晓,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打消各种顾虑,提高参加新农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贫困农民的覆盖面。二是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赔付上线标准。多方面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赔付上线标准,才能真正有效解决农民因患大病出现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3、简化报销途径。及时、足额地领取到医疗补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同感和参与程度。尤其是在制度开始初期,取得农民信任显得尤为重要.及时报销小额费用,可以通过把补偿过程转入管理部门的内部循环系统完成.如由财政统一拨款建立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在各个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对参保农民建立家庭名册、健康状况、结算补偿金额等基础性数据,农民可随时查看。当农民住院看病时,直接按规定实行电脑结算.补偿部分由医疗机构定期汇总统计上报,简化农民的报销手续.

4、加强对农医的培训,提高其服务及技术水平。鼓励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提高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村民能在村就诊医治,既降低了医疗成本,又能保证村民及时就医,努力做到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从而减少农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篇(3)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for Rural Residents

Pan Yu-jia, Jing Lin, Lai Qian, Yu Wei, Hu Jun-qin, Li Jia-wei(Management School,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1137)

Abstract: Using a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2159 sampling households (6700 people),the research explore the current prevalence rate and treatment ways for rural residents. The result show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two weeks is 17.49%, prevalence rate ofchronic disease 24.36%. 51.71% of elder people suffer from chronic disease; 55.21% of people pay most attention to convenience when choosing medical institutions. Lastly, the paper gives 3 suggestions to improve health level for rural residents.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 prevalence of two weeks; chronic disease; treatment ways

居民健康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提高居民健康状况能够有效提高社会生产力[1]。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于“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居民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长期存在城乡和地域差异,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缺乏相对更严重,农村居民获取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难度更大[2-3],本文通过调查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和治疗选择情况,获取了农村居民患病就医的第一手材料,笔者希望,这些材料能够为卫生政策的制定与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2013年5月~6月,课题组调查人员对四川省郫县农村地区居民开展调查,共抽样2159户家庭(6700人),对不能正常回答者由熟知情况的亲属代答。调查对象中,男性3294人(49.16%),女性3406人(50.84%);年龄最大者103岁,最小则不满1岁,平均年龄36.9岁;已婚者4872人(72.72%);学历以初中和小学及以下者最多,其中初中学历2564人(38.22%),小学及以下3129人(46.70%);在业者3726人(55.61%),无业或失业1679人(25.06%);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见表1。

二、调查结果

(一)农村居民两周患病情况

两周患病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要测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它的根据是调查对象自我报告身体健康状况及自我感受。调查的6700人中,有1172人两周患病,两周患病率17.49%;男性518人(患病率15.73%);女性654人(患病率19.20%)。从表1可知,年龄越大两周患病率越高,65岁及以上老人两周患病率最高;在学历方面,文化程度越低患病率越高,小学文化及以下群体的患病率最高;在就业状况方面,离退和无业(失业)人员的患病率较高;在婚姻状况方面,丧偶群体患病率高于离婚人群和已婚人群,而未婚群体最低。不同人口特征下,居民患病率的差异可能与年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意识有关,这需要进一步探索分析原因。

(二)农村居民两周患病不适症状及疾病构成情况

两周内出现不适症状的1172人中,前三位症状依次为咳嗽(489人,41.72%)、头痛(240人,20.48%)、腰腿痛(110人,9.39%),其余依次为发烧(7.42%)、腹痛(6.57%)、心慌/心悸(4.27%)、腹泻(3.67%)、胸痛(1.71%)。所患疾病前三位依次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39人,45.99%)、高血压(176人,15.02%)、糖尿病(60人,5.12%),其余依次为支气管炎(4.61%)、急慢性胃肠炎(4.44%)、类风湿性关节炎(1.02%)、胆结石(0.94%)、腰椎病(0.60%)。

(三)农村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

慢性病患病率是另一个反映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要的重要指标,通常有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调查的患病人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另一种是调查居民患病的病例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因为部分居民患有多种慢性病)。本次调查慢性病患者1364人,患病率为20.36%(按人数计算);总病例数1849例,慢性病患病率27.60%(按病例数计算)。

绝大多数(97.36%)慢性病患者集中在成年人(18岁及以上)群体,为准确了解慢性病患者疾病分布特征,调查组对成年人(5451人)进行了专门分析。

从表2可知,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4.36%,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三位是高血压(612人,11.23%)、慢性胃炎(258人,4.73%)、糖尿病(145人,2.66%),其余依次是慢性阻塞性肺病(2.40%)、慢性咽炎(1.47%)、心脏病(1.17%)、风湿病(0.94%)、胆结石(0.94%)、脑卒中(0.72%)、鼻炎(0.57%)。调查显示,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学历越低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越高,小学及以下群体患病率最高(36.64%);丧偶群体(59.39%)高于其他婚姻状况群体;离退休人员患病率(54.71%)和无业人员患病率(37.66%)高于在业者和学生群体。

调查发现,65岁及以上老人有497人,其中有257位老人至少有一种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51.71%(按人数计算);部分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病例数共388例,平均患病1.51种,按病例数计算则患病率则高达78.07%。

(四)农村居民两周患病治疗方式调查

1.农村居民患病治疗方式选择

两周患病治疗情况包括去医疗机构看病、自我治疗处理和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本次调查有1172人患病,治疗方式如下:(1)739人(63.05%)去医疗机构就诊;(2)321人(27.39%)自我治疗处理(但未去医疗机构),他们采取了自服药物(包括药店购药)或其他理疗等方式;(3)112人(9.56%)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2.居民选择医疗机构类型及其选择原因

去医疗机构看病的739人中,选择村卫生室的265人(占35.86%),排在首位;选择其他机构情况如下:私人诊所204人(27.60%),县级医院107人(14.48%),镇卫生院83人(11.23%),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36人(4.87%),职工医院/保健院36人(4.87%),其他机构8人(1.08%)。

选择原因:有408人(55.21%)是因为距离近,排在首位;133人(18.00%)是有信赖医生;96人(13.00%)是因为技术好;38人(5.14%)由于价格低;30人(4.06%)是态度好;19人(2.57%)因为有熟人;有15人(2.03%)是因为定点医疗机构。

3.居民未就诊分析

未就诊人群指两周内有不适症状但未去医疗机构找医生看病者,此次调查共有433人,未就诊率36.95%。它包括了两类人群,一类是采取自我治疗处理,但未去医疗机构就诊,有321人属于此类;另一类是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者,有112人。未就诊原因排在首位的是认为“自感病轻”(84.76%,367人);其他依次为:有7.39%(32人)的是因为“没有时间”;5.31%(23人)的是因为“经济困难”;2.54%(11人)的认为“无有效治疗措施”。

(五)农村居民住院治疗情况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6700人中,641人在过去一年内住过院,住院率9.57%,其中男性231人,住院率7.01%;女性住院379人,住院率11.13%。住院原因排在首位是“疾病”(481人,75.04%);其他依次是:77人(12.01%)因为“损伤或中毒”,71人(11.08%)因为“分娩”,8人(1.25%)因为“计划生育”,4人(0.62%)因为“疾病康复”。居民住院疾病前十位依次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4人(占住院居民的11.54%)、分娩53人(8.27%)、胃肠炎49人(7.64%)、妇科病47人(7.33%)、呼吸道炎症45人(7.02%)、骨折34人(5.30%)、胆结石30人(4.68%)、高血压22人(3.43%)、肛肠疾病22人(3.43%)、糖尿病10人(1.56%)。

居民选择住院机构方面,近一半(49.45%,317人)居民选择“县医院或二级医院”,其他依次为:选择“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有145人(22.62%)、乡镇卫生院103人(16.07%)、职工医院/保健院40人(6.24%)、其他36人(5.62%)。住院患者中,一年内住院次数最少为1次,最多的有8次,平均1.29次;住院天数最少为1天,最多三个月,平均9.25天。住院费用最少200元,最多20万元,平均6886.86元;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为41.7%。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农村地区居民患病率和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维持较高水平。居民两周患病率17.49%;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4.36%;过半(51.71%)老年人慢病缠身,平均患病1.51种,按病例数计算患病率高达78.07%。居民两周患病不适症状前三位为咳嗽、头痛、腰腿痛,疾病前三位依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成人慢性病患病前三位是高血压、慢性胃炎、糖尿病。(2)农村居民两周患病就医机构选择最注重就医的便利性。63.46%的农村居民首选村卫生室和私人诊所,超过一半(55.21%)的居民选择机构首要考虑“距离近”;两周患病未就诊率36.95%,未就诊原因前三位依次是认为“自感病轻”、“没有时间”和“经济困难”,经济因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3)选择县级医疗机构住院者最多。近一半(49.45%)农村居民住院选择“县医院或二级医院”,其次是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22.62%)、乡镇卫生院(16.07%)。住院原因前三位依次为疾病、损伤或中毒、分娩。

根据调查结果,调查组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地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低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居民就医可及性。(2)强化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居民采取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让居民少生病、晚生病甚至不生病。(3)加强农村地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建设,将慢性病防治纳入政府民生工作目标,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慢性病防治机制,切实降低居民慢性病发病率和患病率。

参考文献:

篇(4)

孙桥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孟海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处,全村368户,1326人,耕地面积1896亩,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全村有劳动力686余人,有粮食购销储运有限公司1家,发展蔬菜种植等农民合作社5家,各类个体工商户12家,以反季节蔬菜为主导产业,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36个,外出务工人员约占全村劳动力的60%,全村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许楼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孟海镇南部,沿万福河两岸,辖6个自然村,总人口3303人,耕地面积5189亩,全村903户,有劳动力1173人,外出务工730人,约占劳动力的50%,全村发展民营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107家,全村发展冬暖大棚319个,蔬菜成了主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镇属中游。

彭庄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一公里处,辖两个自然村,总人口1170人,耕地面积1800亩,全村408户,有劳动力411人,外出务工人员约占劳动力的70%,30岁以下的全部外出。主导产业不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镇属较差水平。

从总体上看,哪个村主导产业明显,工商服务业发达,哪个村劳动力外流的就少,经济发展就快。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0%左右,外出的越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就越大。

(一)劳动力外出较多且结构失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参与城市建设、融入城市生活已是大势所趋。且年龄结构不合理,18岁-35岁的青壮劳动力外出比例大,达到95%以上,4050人员外出比例较小。文化水平高的外出务工的多,熟练技工收入高。

(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已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目前可耕地面积测算,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农村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应占到劳动力的50%,转移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农业技术人员缺口在30%左右。部分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太多,在家务农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只能延续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先进的农业技术、机械设备、管理方式无法推广应用,特别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更是难上加难。修路,打井,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公益事业,也缺乏必要的劳动力。

(三)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从事农业生产与外出务工收入相当。孟海镇重点培植了蔬菜、林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并形成了蔬菜加工、棉花加工、畜产品加工板块经济体系,带动经商、服务、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农民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增加的平均收入与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收入相当。

二、农村人才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人才大量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层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亦有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等原因。

(一)的制约。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经营率先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其初,由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极大激发,适应了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土地承包政策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变,又不能自由流转,使土地的使用零星化,难以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收益不集中。再加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其生存的依赖,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对自己承包的土地不愿意流转,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很难向大户集中,先进的机器设备、基础设施难以推广应用。致使乡村人才不得不外出另寻他途。

(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由于分散的经营方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使农民的土地收入微薄,收入增长缓慢。但外出务工可收到十分明显的增收效果,并且明显高于在家务农收入。事实也已证明,务工收入已撑起农民收入的半边天。

(三)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乡村人才从“低处”流向“高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再加上农村发展的短腿,自然而然形成了城乡差别。城市在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环境、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明显优越于农村,对乡村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三、解决农村人才外流、农民增收问题的对策建议。

农村大量人才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人口多,就业压力大,而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又产生了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有效途径,即有利于发展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减轻城市在交通、公共卫生、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条龙, 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可以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模式确定主导产业,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实现规模生产,拉长产业链条,大力支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让千家万户群众都能融入到产业链条中去,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引进并广泛使用滴管、喷灌技术,普遍推广机械化作业一方面实现部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业效益。由掌握现代科技的劳动者从事农业,采用先进的经营理念改进农业,实行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生产使农民不用外出也能有较高收入。这样能较好的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及农业发展中存在矛盾与问题。

篇(5)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11

国家发展农村经济所追求的目标是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且以农牧业为主,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因此,有效转移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使其充分就业是发展新疆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笔者基于新疆昌吉和阿勒泰地区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数据对比的方法,分析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现状及特点。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北疆地区即新疆境内天山以北的区域,笔者选取昌吉州、阿勒泰地区作为调研区,这两个地区分别是回族和哈萨克族自治区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昌吉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距乌鲁木齐市35 km。312国道、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和乌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横穿北疆各地的交通要道。昌吉州下辖5县2市,主要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民族,总人口约140.2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35.27万人,占总人口的24.69%。

阿勒泰地区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距乌鲁木齐市670 km。阿勒泰地区下辖 6县1市,生活着汉族、哈族、回族、维族、蒙古族等民族,总人口约66.3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38.38万人,占总人口的57.85%。

1.2 数据来源

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边远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区位选择―基于新疆农户行为的研究”为依托,以项目组2012年在北疆调研区发放的调查问卷为基础,主要选取了与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相关的内容。经筛选,有效问卷共352份。

2 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2.1 转移的结构特征

2.1.1 性别 由于性别差异,劳动者个体在受教育程度、社会角色承担等方面均不相同,故在转移过程中也存在明显差别,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实现较大范围的流动。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转移劳动力以男性为主,占总样本的65.62%,比女性(34.38%)高出31个百分点(表1)。

2.1.2 年龄 样本数据显示,在北疆农村地区实现转移的少数民族劳动力中,16~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占81.82%,比41~60岁的中年劳动力比例(18.18%)高出近64个百分点(表1)。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大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充沛的体力,故青壮年劳动力更容易实现转移。

2.1.3 婚姻状况 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中已婚人群是转移的主体,调查样本中已婚人群占76.70%,比未婚人群比例(23.30%)高出53个百分点(表1),其中有孩子的人数占95.35%。已婚的劳动者或有年幼的子女,或有需要照顾的老人,家庭责任较重,经济压力迫使他们选择转移。

2.1.4 教育程度 北疆地区转移出的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42%,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最大,为50.85%;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4.83%(表1)。

另外,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小于男性,女性受教育程度在小学以下的比例为12.40%,比男性高出近10个百分点。

2.1.5 技能 北疆地区大部分的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拥有一定的技能,占到78.41%(见表1),但在转移中并没有足够的优势。据调查了解,部分地区政府会在农闲时节在农村地区进行包括驾驶、烹饪、美发等在内的技能培训,但大部分人表示所学技术不精,难以凭此找到合适的工作。

另外,虽然有些少数民族劳动者擅长厨艺、驾驶、裁缝等,但是由于信息闭塞,难以把握就业机会,无法发挥自身的特长,只能选择做零工谋生。

2.2 转移的产业特征

由于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在劳务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调查资料显示,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行业转移主要选择在第三产业,占样本的54.54%,其次是第一产业,占31.82%(表2)。转移到第二、三产业里的少数民族劳动力,主要选择在职业技术含量不高且工资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很难进入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2.3 转移的方式特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一般分为有组织转移和自主转移两种。有组织转移主要是政府和中介机构组织的转移,自主转移一般包括自己求职和亲友介绍。

调查显示,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以自主转移为主,比例高达93.47%;政府或中介组织转移的比例仅占6.53%,可见政府组织转移力量非常薄弱(表3)。

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依靠自身从业经验、亲友介绍及舆论导向等非正式劳动供求信息。在调查中了解到,“三缘”(血缘、地缘、人缘)关系是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的重要纽带。少数民族聚集村落里早期转移能手发家致富之后,会带动全村的大规模转移。这种模式对于信息的及时传递、流动成本及风险的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

2.4 转移的区域特征

按行政区域可以将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区位的分布划分为乡内村外、县内乡外、区内县外、疆内区外、国内疆外和国外6种转移类型。

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以县内转移为主,总比例达84.66%,县城是转移的首选地。跨县转移比例仅占15.34%,主要是转移到邻近的县市,而转移到内地省份的比例仅有0.28%;跨国转移占1.71%,大多数选择距离较近的哈萨克斯坦(表4)。

北疆农村地区由于地处偏远,道路设施建设落后,交通诸多不便,转移的成本较高,因此,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大部分会选择就近转移,以县内转移为主。

3 结论及建议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中拥有一定文化或技能者、已婚者、青壮年、男性更倾向于转移,以自主转移、县内转移为主,集中转向第一、三产业。

为了促使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健康、有序进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强化交通设施的建设,降低转移成本,促进其转移就业;(2)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女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减少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比例;(3)加强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整体技能水平;(4)建立组织就业平台,扩展就业信息宣传渠道,提高就业成功率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 袁红莎.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休闲农业转移问题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0.

[2] 陈浩,周洋洋.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个体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射阳县两个村为例[J].消费导刊,2008(8):19-21.

[3] 罗美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析―以云霄县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4] 高更和.中国中部农区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6个村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07.

篇(6)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新农村建设成了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建设新农村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投资。[i]但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农村的基本面貌有了相当大改观之后,新农村并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由于农村收入相对较低,留在农村没有出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建设中的新农村呈现出空心村的状态。新农村是为农民建的,但建设中的新农村却没有农民,这就出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相悖,也应该引起我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一、空心村概念的界定

学界对于“空心村”概念的界定存在两种主流观点:一是地理意义“空心村”。如李卫华认为:所谓“空心村”,是指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一些农民新建住宅时,为追求住宅宽敞,在村子外围新辟宅基地建房,造成了村中老宅基地空闲和地闲置,形成外实内空的“空心”村落。[ii]而张昭则认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iii]二是人文意义上的空心村。如张志胜就认为“空心村”是指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农村中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iv]陈旭堂、王舒则更为简单地将在“空心村”概括为“缺乏青壮劳动力的农村社区”论文格式范文。[v]

当前情况下,对于空心村的理解我们应该从两个维度出发:既要显示出其在地理上的状态,又要体现出其人文上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空心村主要是指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和农村资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农村内部宅基地闲置或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大量农村人口的外流,不仅导致了新农村的“空心化”,更严重的后果便是与之而来的农村的衰落与贫穷。老人和小孩注定承担不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年青人的缺失,给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新农村建设的空心村现状

为了客观地了解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2010年12月18日至2011年6月27日,我们先后多次对延庆县井庄镇老银庄村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汇总访谈记录6篇;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96%;男女比例56:49,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对新农村建设成效的评价

对新农村前景的看法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非常明显

4.80%

会让农村有一个彻底的改观

18.10%

比较明显

31.50%

会对农村有些好处,但作用不会太大

42.90%

一般

26.70%

只是一场政治运动,不会有什么改观

25.70%

不太明显

26.70%

不清楚

13.30%

非常不明显

篇(7)

一是明确适用对象和坚持的原则。我镇制定出台的《考核办法》适用于村(居)“两委”班子、村(居)常务干部年度考核。村(居)常务干部指村(居)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文书。考核工作由镇党委负责整个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镇党建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考核坚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量化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二是明确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包括实绩考核、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实绩考核是指对村(居)“两委”班子及常务干部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民主测评、民意调查是指对村(居)“两委”班子及常务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综合调查、评价。村常务干部兼职的,按所任最高职务结合兼职职务进行考核。村(居)“两委”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包括: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发展集体经济,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情况;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情况;移风易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改善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情况;完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等情况。同时,突出考核村班子驾驭全局、处理利益关系、处置突发事件、务实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村(居)“两委”常务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包括:(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实绩考核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方面,注重考核其政治理论水平,执行县、镇党委、政府决定决议,并积极开展工作情况;领导能力方面,注重考核其驾驭全局工作情况,重大决策取得明显成效或导致严重失误情况,开拓创新情况;工作作风方面,注重考核工作落实程度;工作实绩方面,注重考核农民增收、集体经济、计划生育、社会稳定和治安状况、基层组织建设等;廉洁从政方面,注重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班子成员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对违纪行为是否敢抓敢管等情况。(二)村党支部副书记,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和文书实绩考核主要包括:履行分工职责情况,服从大局和团结协作情况,求真务实情况。注重考核其分管工作及发挥“双带”作用情况、中心工作及突击性工作的开展和完成情况。实绩考核内容由镇根据县、镇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及每年签订的工作责任状制定,实行一年一定,每年3月底前完成。村(居)“两委”班子的民主测评主要从思想政治建设、领导能力、工作实绩、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村(居)常务干部的民主测评主要从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进行。村“两委”班子的民意调查指标为依法办事和党务、政务、财务公开情况;服务群众和办事效率情况;公众形象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树文明新风情况;扶贫帮困情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群众处理情况。村(居)常务干部的民意调查指标为依法办事情况;服务群众和办事效率情况;公众形象和廉洁自律情况;在班子中发挥作用情况。

篇(8)

中图分类号: X32文献标识码: A

一、政策解读

党的十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而所谓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强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要再发展的同时忘了自然界的规律,必须顺其自然,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的面貌与功能。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二、现状情况

(一)区位介绍

永丰村位于依兰县台桥镇政府所在地西南10公里处,距县城37公里,气候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永丰村由永丰、合兴两个自然屯组成,全村384户,1527人。行政管辖面积22169亩,其中耕地面积16232亩,以旱田为主,2012年人均收入13200元。

(二)建筑现状

永丰村永丰屯有砖瓦房135座,土坯房120座,仓房84座,基本为一层建筑,大多建成于八十、九十年代。一般都是起脊的硬山式,造型厚重大方,既结实又御寒。砖房建筑外观以红砖墙面为主,一些新建砖房质量较好,多数质量一般,土坯房大多房屋破旧,质量较差;整体建筑景观零乱,式样单一,仓房大多依住房而建。房前后由栅栏或矮砖墙围合成庭院,有几家连通,中间以树篱相隔,均拥有自家菜园等,保持北方农家庭院特色。

(三)建筑特征

1. 住宅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

2. 多为坐北朝南,北部较封闭以防寒风,而朝南的一面开放采纳阳光和温暖的南风;

3. 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

4. 多为砖瓦房和土坯房,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

5. 硬山式屋面出于山墙之外,山墙大都采用砖石承重。

三、永丰村规划民意调查

永丰村规划民意调查共发放问卷255份,约占总户数的66.4%,实际回收235份,回收率达到92.2%,有效问卷比例达到100%(有效问卷指答题率超过90%的问卷)。

(一)问卷调查目的

村庄规划的核心是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和村庄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其着力点在于按照村民自身对村庄建设的要求与愿景建设属于村民的美丽宜居村庄。问卷以家庭为单位设计了针对提高村庄居住环境质量的问题,包括房屋修建年代、住房面积、住房质量、期望居住面积、期望居住形式、房屋改造风格等方面;村民上楼意愿调查包括上楼费用、上楼原因、不上楼原因、旧房处置方式等方面。通过全面的了解村民的意愿与对居住环境的诉求,针对具体问题规划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基本情况

1. 村民的文化程度中等,52.1%为初中水平,只有6.1%为高中水平以上。

2. 关于家庭人口构成:68.1%的家庭是三口或四口之家,17.4%的家庭是老少三代之家。反映出“家庭核心化”的社会构成的演变趋势。

3. 关于家庭收入:家庭年收入集中在10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占7.2%,10000-15000元的占87.0%,15000元以上的占5.8%,家庭年收入水平与报表中人均收入水平13200元相符合。

4. 关于收入来源:64.5%的收入以务农为主,19.6%的收入以个体经营为主,外出打工收入占15.9%。说明永丰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屯。

(三)居住方式意愿情况

根据调查在居住环境方面主要反映了以下情况:

58.1%的房屋修建于80年代;55.1%的现状住房面积集中在80-100平方米;91.3%人认为住房条件可以,房屋质量较好,居住空间较合理,能够基本满足村民的需要,但是由于建设时间较长,内部构造和外部墙体均较旧。在对未来居住水平情况调查中,71.1%的人希望住房面积达到80-100平方米,15.8%的人希望住房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希望建设3-6层住宅形式的村民达75.4%,希望建设独门独院住宅形式的村民只有13.0%,反映村民经济实力一般,对居住环境要求不高。

1. 有62.6%的村民同意上楼,但有92.5%的村民均不同意缴纳1000元/平方米的上楼费用。

2. 村民希望住楼房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楼房的卫生干净、上下水方便、有室内卫生间、不用烧炉子。表明村民很希望改善现有的生活居住环境。

3. 一部分不希望住楼房的村民认为农具存放不方便、家里老人住楼房行动不方便、习惯住平房,同时认为住楼房对家庭支出费用会有所增加。

4. 如果把平房的环境改善了,同时完善上下水事实上,增加室内卫生间和暖气设施等,有61.8%的村民仍坚持搬到楼房居住,有34.4%的村民选择居住在改善条件的平房,可见村民希望住楼房的意愿比较强烈。

5. 对于搬迁到新房后,旧房的处理方式有94.9%的村民均希望政府可以征收购买旧房屋,减轻村民的负担。

(四)建筑设计形式

92%的村民认为影响居民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是活动空间少和配套设施不足。

① 在房屋改造中永丰村来看,81.2%人选择现代简洁建筑风格,14.5%的人选择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格。

② 对外墙颜色以白色、暖色和红砖色的选择居多,占95.7%,体现村民对喜庆颜色的喜爱。

四、永丰村居住环境整治规划

(一)功能定位

规划未来永丰村的村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为以向东发展为主,适当向北发展。提升新村建设质量标准、安排好村民的生产生活、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通过对永丰村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村容整洁、生活富裕、设施到位、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包括村庄整治区和美丽宜居村庄住宅示范区两个部分,区域内以居住用地性质为主,配套相应的办公、文化娱乐、商业金融、休闲活动、公园绿地等设施,打造舒适、方便、安全、优美的居住环境。

(二)规划构思

居住用地集中布置,为提高居住环境质量,规划在村东侧新建宜居村庄示范住宅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包括广场、卫生院、综合市场、幼儿园、老年公寓、活动中心等。从根本上改变居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和配套设施,为村民营造一个舒适、方便、安全、优美的居住环境。同时用绿地将各个居住片区分隔,形成田园包围片区的态势。同时积极引导村屯居民向永丰村迁移,寻求村屯建设的集约化发展之路。

(三)用地布局

规划延续、完善永丰村原有的道路形式和较规整的住宅沿路布局现状,形成结构清晰,自然与人工环境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居住用地集中布置,村庄周围设置防护绿带;规划改善现有牲畜的饲养环境,做好清洁工作。垃圾、粪便集中处理,从而减少环境污染,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系统地设置给排水、电力电信和环卫等设施,并从节约用地的角度出发,在规划实施措施上考虑提高适居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经调研以及永丰村的发展情况分析,永丰村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很大,足以满足规划期限内的发展需求,规划不新增居住用地。本次规划居住建筑用地总面积14.92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8.86%。

住宅用地的规划要因地制宜,对现有住房按拆除、保留(改造)、新建三种方式分类处理,遵循住户意愿在规划指导下逐步进行更新。以质量较好的砖瓦房规划保留,对不满足通风、采光、消防等规范要求的用房进行合理重组,集中在村庄东部新建宜居住宅示范小区,改善永丰村村民居住环境。公共绿地结合新建居住小区设置,规划面积1.25公顷。

(四)重点整治要素设计

1.居住规划设计

按照体现文化内涵、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利于开发改造的原则,努力做到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既力图体现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与时俱进,体现新时代的特征。

居住建筑是村内主要处理的景观界面。整体上要突出地方特色,使居住片区之间形成对比。居住片区的建筑界面要连续,公共建筑应形式多样,色彩宜丰富,每侧建筑高度最高控制在道路红线宽度的一半左右;居住建筑的形式风格要统一,住宅外墙以白色或暖色加适当点缀为主,形成统一连续而又变化的景观界面。

村庄东部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示范住宅小区,在住宅区内建设生态水系步行景观轴,其间点缀多处景观节点。示范住宅小区结合水系景观建设纵向居住休闲景观带,景观带以步行交通为主,贯穿东部整个示范住宅小区。景观带将新建示范住宅小区与文化大院、文化公园、文化广场以及带状公园串联起来,结合水系的穿插布置景观,使小区的景观更具自然性和多样性。

2.建筑要素规划设计

在住宅格局和功能设计上,要具有节能省地和抗震功能,体现了庭院布局紧凑、功能区分合理、空间利用充分、造型新颖别致、造价经济适用等特点。适应农民生活水平和住宅建设的要求,符合北方农村生活习惯。

(1)建筑风格

对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习惯充分考虑,在住房改造中分村体现民族和地域特色。村民意愿反映建设以现代风格和中国传统风格相融合为主的建筑。

(2)新建建筑体量划分的控制

示范住宅小区住宅以4层联排住宅建筑为主,有少量的2层住宅建筑。新建公共文化建筑为2层建筑,建筑体量较大,形式以现代简洁风格为主。

(3)建筑色彩的控制

建筑材料可考虑时代特征,控制材料的色彩和质感。建筑色彩以白色或暖色为主,新建一层住宅沿袭现有建筑风格形式,配以白色或暖色墙面;新建2-4层低层住宅以现代住宅建筑风格为主要形式,墙面为暖色调配以适当的点缀。

(4)屋顶形式的控制

永丰村沿袭现有住宅硬山特征,新建2-4层低层住宅采用坡屋顶形式。

3.其它要素设计

(1)围墙、大门

①住宅院落大门采用现代风格与传统风格相结合的手法来设计。

②对围墙的选择比较统一,92.1%的村民均选择栅栏围墙,说明永丰村村民开放度较高,邻里关系良好。规划充分考虑村民意愿调查的喜好,统一规划,以尺度适宜、良好的通透好为主。对围墙的改造在统一风格的基础上,采用铁艺和砖墙相结合的栅栏围墙形式。

(2)环境整治

①拆除影响景观的构筑物,统一街道宽度,保证防火间距和消防通道的畅通。

②整治规范宅前围墙:要求高度统一、尺度适宜、通透好、个性强、文化内涵丰富。对现有住宅的庭院进行整治规划,同时对平房厕所入户进行改造。

③修缮建筑单体立面:重点是拆除现有土坯房屋的,改为砖房,将清水墙面改为水泥墙面,刷白色涂料。

④设置小卖、电话亭、座椅、果皮箱、绿化等隔30米左右设一侧布置,尽量提供足够多的坐椅,为人们提供休息、逗留和交往场所。

⑤建设的雕塑、小品、水景应有当地的文化特色内涵,提高环境吸引力。

⑥沿街铺设步道板,地面铺装要考虑冬季防滑。

(五)规划建设时序

永丰村建设规划时序分为三期:

一期(2013―2014):规划整治两条主要道路,长1096米,规划道路 两侧边沟2190米,规划栅栏长2050米,泥草 房改造15所,种植行道树;规划一期动迁13户,建设11栋四层住宅共90户。

二期(2015―2017):规划改造村庄中部的泥草房住宅,整治中部村庄居住建筑的围墙大门,整治8条道路,清理道路排水边沟,种植行道树;同时扩建西部的永丰牧业,共动迁56户。

三期(2018―2020):规划在村庄南部建设宜居村庄示范住宅小区,新建2-4层住宅共21栋140户。启动西部特色产业区的建设,共动迁79户。

五、结语

针对村民希望住楼房的强烈愿望,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小区,创造多样的居住环境,满足不同需求人群的住房要求。针对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习惯充分考虑,在住房改造中需体现民族和地域特色,按照居住片区实行不同的道路绿化形式。对围墙的改造在统一风格的基础上,进行配置形式多样的开放式栅栏围墙。按照村民意愿,住宅院落大门采用现代风格与传统风格相结合的手法来设计。

通过本次村民参与后编制的规划,得到多数村民的认可,切实满足村民的需求,村民也加深了对规划的理解,对村庄整治工作也更加支持,加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目前更多规划的编制从城市角度考虑问题,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不够,尤其缺乏直接体现村民意愿的规划。永丰村居住环境整治作为一个研究性、探索性的规划,试图从村民本身对居住环境向往的视角,来谋划未来发展建设的路径,是对当前村民居住环境改善的一个探索。笔者希望未来村庄居住环境的整治规划中,规划师们多深入、多倾听、多满足村民的需求意愿,真正做到规划于民、服务于民。

参考文献

篇(9)

2012年2月24日 晴 大风 星期五

自我们工作组进驻元氏小孔村以来,心里始终很焦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昨晚又没睡好,天还没亮就爬起来,站在村委会院里迎着寒风点燃一支烟,想着今天能干点什么。

根据省、市委要求,我想应该从小孔村的脱贫致富抓起,然后是村容村貌的改善。就脱贫而言,归根结底应当依靠村的土地资源。小孔村有350户、1721人,村民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通过前两天收集反馈的民情调查表梳理出的村民意见,反映出村里缺少致富带头人的问题,绝大部分村民思想意识落后、僵化,不懂得利用资源,通过前两天收集所以今天走访的重点应该是村里的“能人”,今后村里的工作要干好还得要了解他们、相信他们、依靠他们,也许从他们身上能得到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想到这些,心情开朗了许多,突然感到天也亮了,看到自己吐出的烟圈也带有几分喜气。尽管昨晚三个人讨论村里工作不知不觉又到了凌晨1点,可是工作不等人哪。唉,还是当回“恶人”喊醒他们吧。趁韩书君和侯振龙起床的工夫,我把刚才理出的思路讲了出来。

篇(10)

中图分类号:F034 文献标识码: A

一、村庄概况及特点

龙泉关村位于河北省阜平县西部,太行山东麓,距山西省五台山23公里,是河北通往山西省的西部门户之一,龙泉关村共533户,1388人,其中贫困户300户,1030人。村域面积983公顷,耕地面积只有47公顷。总体来说村庄具有以下特点:

贫困村

龙泉关村共533户,1388人,其中贫困户300户,1030人。村域面积983公顷,耕地面积只有47公顷,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劳务输出及少部分从事第三产业,年人均收入约1240元左右。

山区村庄

龙泉关村位于河北省阜平县西部,太行山东麓,距山西省五台山23公里,地处山区,平均海拔高度800米左右,西、北、南三面环山,区域地形的特点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

历史悠久

龙泉关村其西与山西省接壤,距山西省五台山23公里,是河北通往山西省的西部门户之一,龙泉关始建于明朝,因康熙帝封龙泉井,又为长城上一个重要关隘而得名。明代曾派重兵把守,素来是战略要地。

龙泉关村内现存历史建筑有城隍庙、五道庙、观音堂、万佛寺、财神庙五处庙宇。另外有戏台一处、碾盘五个。村内的三棵古树已有七百多年树龄。

镇区驻地村

龙泉关村是龙泉关镇最大村庄,省道382穿村而过,是龙泉关镇政府驻地村。保阜高速公路从村域北部穿过并设有出入口,龙泉关村距离出入口约6公里,对外交通较为便捷。

二、规划过程

《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村村庄规划》项目组于2013年5月份正式开展工作,项目组先后与三次赴村庄进行现状调研踏勘和民意调查走访,并两次与县主管部门、镇政府、村委会、驻村工作组、村民代表等进行沟通,2013年8月30日向住建部进行了中期汇报,会后进行了修改与完善,并且与当地相关部门与人员进行了正式汇报,于2013年10月形成了村庄规划的成果,上报至国家住建部。

三、规划理念

在规划过程中,始终秉持”深入调查、尊重民意、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加强引导、和谐发展”的规划理念。

深入调查---在现状调研中,项目组采取实地踏勘、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村民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为村庄所有建筑及各项设施建立了信息档案。这些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高标准完成村庄规划,指导村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尊重民意---项目组访问村民数百人次,问卷调查数百份,全面了解村民真实需求,力求优先解决村民反映的突出问题,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优先配套和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

问题导向---通过调研及问卷、访谈等形式找出村庄建设的主要问题,即村民普遍贫困、建设速度较快亟需控制和历史风貌需要加强等问题,规划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切实制定发展措施建议来指导村庄建设。

注重实效---本次村庄规划因地制宜,不过多套用理论、不摆花架子,不照搬大城市建设模式,强调技术可行,可操作性强,务求实效。

加强引导---第一点加强产业引导,由于地处山区,耕地稀缺,粮食产量低,第二产业基本为空白,旅游业同样方兴未艾,同时村民的意识较为保守,这些是导致村民贫困的主要原因。需要在产业上加强引导;

第二点由于龙泉关村所处镇区及公路沿线,建设速度相对较快,建筑随意占地,新建民居风格多样,呈现一种无序发展状态,亟需控制与引导。

第三点在民居建设、村庄风貌、远期发展空间控制等方面加强引导。

和谐发展---按照上位规划要求落实空间管制内容,控制产业布局、建设用地布局,强调建设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严格保护村庄周边的山体、河流、林地、耕田,保护村庄肌理和历史建筑,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建筑与山村整体风貌的和谐。

我们相信:通过对龙泉关村产业调整、历史资源保护、民居整治、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生态及绿化环境培育等措施,龙泉关一定 会建设成为以关隘文化为特色,村容整洁、基础完善、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

四、规划难点

1、如何把握镇区总体规划与村庄规划的关系

由于村庄为镇驻地村,村庄总体规划必须与镇总体规划相协调,但是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时间较早,某些方面不能适应现状的建设发展需要,本次规划提出对镇总体规划部分调整措施,并建议尽早编制新版的龙泉关镇总体规划。

衔接:本次规划延续上位规划所提出的发展定位及方向,并注重历史风貌的传承及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对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加以完善,增设幸福院,扩建水厂,并新建污水处理厂及35KV变电站。

调整:(1)村庄中间的主干道调整位置,由于总规制定的线路拆迁量过大,无法实施,本次规划尊重原有路线,适当拓宽,能满足远期的发展需求。

(2)东西向的道路结合地形高差适当调整线型。

(3)提出远期发展用地的控制指标体系,协调村庄建设的近远期的发展关系,同时为将来镇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依据。

2、改造资金短缺

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投入启动资金难以着落。共用设施,既可节约土地,又可减少成本,应当说是一件好事。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层政府财力薄弱等原因,导致改造资金无法着落的难题。

五、规划实施

1、目前已筹资150万元的给排水工程的施工款项,正在准备按照规划实施给排水工程。

2、旅游服务设施正在修建,初具规模,具有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3、主要道路的综合整治工程正在筹备,项目组与当地多次讨论沟通来确定道路形式、铺装材料、施工做法等。

4、根据相关上位规划和相关扶贫政策、措施与当地综合确定产业布局,同时协调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村民意愿等关系。

5、规划项目组与当地联合形成产业发展小组、环境整治小组,并联合制定村民公约,引导村庄健康发展。

六、思考与体会

上一篇: 跨境电商的生态体系 下一篇: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