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6 16:22: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

篇(1)

关键词: 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实践研究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life cycle management;practic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63-03

0 引言

科研是高校最主要的一项社会职责。严谨而有效的科研项目管理是提高科研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自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以来,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比如,以计划管理和成果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降低了科研项目管理质量;经费管理不科学、不合理;重申报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转化;人才匮乏,动力不足等等。

本文在对国内外项目管理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根据高校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提出了运用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的理念,建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有效技术手段,来解决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研究现状

高校是科研项目实施的主要场所之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科学与否、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高校的科研水平,换句话说,科研管理工作对科研项目的最终结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高校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了高校科研的发展。

1.1 重申报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转化

长期以来,在科研项目管理上都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现行的科研管理体系常常以科研事业单位承担项目的多少为其科研能力的指标,导致项目申请与立项工作成了科研事业单位的工作重心,但申请到之后往往疏忽管理,使得一些科研项目不能按期完成或完成的项目质量不高。另外,项目数量与经费多少常常与项目申请人待遇挂钩,这种现象在高校中尤其普遍,往往导致项目申请人科研能力与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又同时拥有多个项目,不免顾此失彼、马虎潦草,最终影响项目研究的质量。

1.2 经费管理不科学、不合理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如下:①分配环节上科研项目经费缺乏总体安排,导致一些科技项目的重复申报、同一项目在不同部门重复立项的现象,而有的项目因多种原因得不到资金支持。②使用环节上存在管理不规范、损失浪费问题。课题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账报销费用,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预算的严肃性。③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导致经费使用不当。

1.3 人才少、队伍断层、缺氛围、动力不足

传统的科研管理只注重科研项目本身的流程完成情况,很少将视角放在培养科研人才的角度上来,缺乏科研团队培养意识,从而很容易导致科研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科研后劲不足、科研人员队伍断层等问题。

1.4 传统管理模式滞后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对科研的投入逐渐加大,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科研迅速发展的要求,计划管理和成果管理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仍然条块分割严重,存在中间环节管理脱节,职责不清现象,缺乏项目全过程管理意识,从而导致很多项目申报不成功或者申报下来后不能正常结题、人才培养脱节等一系列问题。

2 高校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2.1 概念

一个咨询项目从概念到完成所经过的各个阶段。项目的性质在每个阶段都会发生变化。由于项目的本质是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特定的、不可重复的客观目标,因此,所有项目都有开始与结束。不过在看到这个关于项目“出生、成熟、死亡”的生物学比喻以后,不要受到误导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项目在本质上是单一方向发展的。”许多项目,由于意料之外的环境变化,即使在接近原先规划的最后阶段时,也可能重新开始。

2.2 特征

项目是一次性的任务,因而它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任何项目都会经历起动、开发、实施、结束这样一个过程,人们常把这一过程称为“生命周期”。项目的生命周期特性还表现为在项目的全过程中起动阶段比较缓慢,开发实施阶段比较快速,而结束阶段又比较缓慢的规律。尽管各类项目的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调研阶段(Research)、开发阶段(Develop)、实施阶段(Execute)以及收尾阶段(Finish)(简称为R.D.E.F阶段)。

3 高校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3.1 调研阶段

3.1.1 科研项目申报管理

①前期调研。前期研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开展科技文献查新;阅读科技文献资料;掌握国外、国内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如果是应用研究课题,例如试制新产品,前期应该考虑市场要求、经济性(主要是成本等)、实用性(其中包括性能等)、技术可行性(必要时可先做一些简单试验,以检验所提出的设想是否可行,然后确定课题)。这一步要求科研管理者多方面考察科研人员关于此项目的前期研究状况。

②组织申报。科学引导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工作重点之一,项目申请书是专家评议、管理部门审批的主要依据,其填写非常重要,管理人员需对申请人进行正确指导,并给出修改意见。

3.1.2 科研项目立项管理(图2)

3.2 规划阶段

3.2.1 科学的预算编制

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必须与项目依托单位共同完成全额预算编辑工作,通常可采用支出预算、来源预算的方法。支出预算包括支出的所有项目费用,可包括设备费、管理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烧动力费、材料费、专家咨询费、差旅费、会议费等等。来源预算是指项目资金来源预算,主要来自于依托单位、企业合作、学校配套经费、自筹经费和政府拨付的专项研究经费等等。支出与来源预算相结合的编制方法,可全面了解项目经费的来龙去脉,并且细化预算编制使得预算的评估和审查具有可行性、科学性。

3.2.2 严格的预算审核

严格科研项目预算的审核,首先必须在组织上提供保证。应当由科研项目拨款或投资方组成预算委员会,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核,并最终确定项目预算,为拨款或投资方对项目预算决策提供咨询。

3.2.3 加强预算监控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结果,实际执行情况难免与财务预算发生偏离。为了纠正偏差,保证项目按预算预定目标运行,对财务预算执行进行日常监督和控制,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最大的效益,从而提高科研管理水平,这符合国家财政管理的整体需求。

3.3 实时阶段

3.3.1 计划编制

①基础研究计划要简洁灵活。基础性研究的不可预见性大,这就要求计划书填写内容、进展标准判断与质量控制上具有灵活可变性,当研究中发现更科学合理的研究途径和手段时,或者研究结果产生重要学术意义的分歧时,应当请允许研究人员修改原来计划。只要在学术方向、研究目标没有大的变动时,可经过项目组讨论后,自主决定并及时调整工作;对原计划有较大变动的,科研人员应该先提供报告,管理部门尽量简化批准程序,以免影响项目进行;如果研究方向有变,应另行立项。

②应用型研究计划要详尽细致。应用型研究具有实用性强、不可预见性小、研究对象明确、研究目的直观等特性,因而研究计划应该尽可能具体详实,严格要求。应用型研究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技术路线、试验步骤、研究方法、实验设备、项目组人员分工、经费使用、工作进度、实用指标和项目目标等等。

③试验发展项目计划要以生产实用为核心。项目计划必须以生产实用为核心。科研项目计划内容与应用型研究计划相似,但是计划的制度要更加严谨,执行要更加严格,必须对计划的每个环节都进行反复推敲。整个项目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以生产实用为宗旨,如果局部出现意外,应该从全局出发,服从最终实用目标。

3.3.2 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是紧接着项目计划书编制后,对项目跟踪管理的过程。通常可以要求定期提供项目进度报告、总结报告,可以掌握项目实施实际进展和既定目标的差距,以便及时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必要是可根据项目外部环境(经济、技术、政治环境)的变化调整原计划。实际工作中,提倡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科学管理与先进科学技术,深入一线,详细了解每一项目的实时进展,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3.3.3 检查督促

科研项目检查督促管理按项目合同关系,科研管理部门或任务委托方,由上而下逐级抽查。检查可采取书面形式(定期报表、报告书)、开会口头汇报、现场(实验地、实验室)检查。检查次数与形式根据项目研究类型而定:应用基础研究类实行年度检查制;应用技术研究类实行年中检查监督,年末检查考评制。

3.3.4 进度管理

科研项目进度管理有阶段总结、现场检查、会议汇报咨询三种方式。

①阶段总结。根据中期管理的节点控制原则,采取阶段总结,可准确评估、评价项目实施现状,从而对项目进度和目标实施有效管理。阶段总结主要是由项目负责人编制有关总结、汇报文件,提交有关管理部门或依托单位对项目进度进行评价或评估。此方式适合于基础研究类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常采用阶段总结的中期管理方式。

②现场检查。按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重要节点,由生产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此方式适合于工程技术类科研项目,现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依靠这种方式进行进度管理。

③会议汇报咨询。主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听取项目负责人的口头汇报,最后作出评价并交流意见,此方法要求专家具有丰富的经验、高专业素质与水平。

以上三种方式是目前高校科研进度管理的基本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可以几种方式相结合。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中期管理的监督、检查作用,是实施质量控制的必要措施,这一阶段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科研经费效益能否充分发挥、能否质量完成任务、能否取得高水平的成果。

3.4 收尾阶段

科研项目验收管理(如图3所示)。

4 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在广东高校的实践研究

广东某高校以往的科研项目管理仍沿用以计划管理和成果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管理进度和工作质量都与市场经济的管理要求有不小差距。本校在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发展中,通过引入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方法,优化调整了传统管理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

如图4显示,“十一・五”期间,科研项目总数达到672项,项目数基本稳定,真正有能力,或者说有兴趣做科研的队伍是比较稳定的,2007年变动大是由于校级项目立项所致。另外,虽然项目数变化不大,但是从2008年经费合同额和到账经费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这一方面说明立项经费在增长,另一方面,也说明项目的含金量也在提高,特别是横向委托项目研究实力在增强,这样的趋势大大鼓舞了老师的积极性,营造了校园学术氛围,促进了老师们的科研意识。其中,2009年,Z校的合作研究项目开始走向国际化:本校J博士获得美国国家AFSP基金自主研究项目1项,实现了国际合作研究的零突破;G学院与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达成了四个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并进入深层次合作研究阶段。到了“十一・五”最后一年,2010年,本校科研快速增长的势头令人惊喜:一年间,Z校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项和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联合共建项目5项,创建校以来历史新高。

5 结论

项目管理是在长期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研发项目既有传统项目的一般特征,又有其特殊性。本文在分析了项目管理与研发项目的概念、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研发项目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在高校研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的观点,论证了项目管理在研发项目管理中的可行性。随着高校科研项目“质”和“量”的提升,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必须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以提高自身对新问题、新形势的适应能力,促进整个项目管理行业有序而稳定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篇(2)

科研项目管理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研项目成果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增强知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国力的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科研项目管理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制约高校科技水平的提高。

(二)推动高校科研发展进度

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是各种知识交融的场所。自由的学术氛围决定了高校是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源地,也是各类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重视学校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是推动高校科研事业发展的起动机。因此,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部分,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已成为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

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是管制型的官僚制,管理多、服务少,权利大、责任小。项目管理者与项目负责人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者缺乏沟通,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存在“一事无人管,一事多人管”的现象,使得项目负责人无所适从。在日常管理中,管理人员往往只是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其工作局限于对项目、经费、成果鉴定等被动管理。而对项目负责人需求方面的工作缺乏探究和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识不强,使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大大降低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不够重视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比较重视前期立项工作,而对立项后的管理工作跟踪管理力度不够。对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归档情况、中期检查等掌控不到位,导致大部分项目不能按时结题,从而影响了整个科研项目进度。

(三)项目管理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教师组成的信息交流体。但是,因为某些方面不成熟的因素,往往导致管理人员和项目负责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或者是科研项目负责人本身没有做到及时地和管理人员进行沟通,或者管理人员没有准确地采集到项目组成员的整个研究动态,所以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加重了项目过程管理的难度[1]。

(四)项目负责人和科研团队存在信心不足

科学研究是一项比较枯燥乏味的学习研究过程,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也是如此。有时候研究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成果,有可能研究到一半又要重新实验,从而导致研究人员没有成就感。因此,在早期申请立项研究时,信心十足的项目负责人及科研团队可能最后因为无法结题而延误了结题时间,更有一些项目负责人申请立项后,不严格按照立项研究的进度进行,混淆了研究程序,导致研究不能按时完成,这种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

三、完善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必须有完善的、独立的、健全的管理办法及制度。传统的理想化组织管理模式环节多,不利于信息的有效快速传递。现代高等教育提倡扁平化管理,尽可能地减少中间环节,科学化的科研管理体制应当是限集权,适当放权,增强适应性和灵活性。[2]制定完善的科研管理办法,必须按照具体的要求严格实施,否则办法形同虚设。高校科研(技)处是学校最高科研管理机构,上对各级主管部门和国家各部委科研管理部门,下对学校各二级单位主管科研的领导、秘书和从事研究的教师。因此,高校科研管理机构要及时准确地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信息传达给每位科研教师。对各类科研项目立项、中期检查、项目结题等每个阶段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提高项目管理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二)建立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

1.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了解各种政策和法规,熟识学校科研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积极性,使得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2.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新时代的科研项目管理人员也需要有创造性思维方式,具备创新能力的科研管理人员很有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倡导者。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对于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极为重要,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是本单位科研教师与上级主管部门相互联系的“桥梁”,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有较强的对外交流能力和语言沟通技巧。3.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专业知识。高校应为项目管理人员做专业项目管理培训,改变管理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岗位职责。4.实行绩效机制,激励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三)创造优质的科研团队

科研项目研究中,科研人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调动项目负责人积极性,重视科研人员的优质团队培养。1.学校应建立灵活有效奖励制度,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新性。如学校设立立项奖励金,激励项目负责人组建优质的团队,积极申报高级别高水平的科研项目。2.学校应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项目应给予不同的校内经费补贴。3.完善科研教师的培养机制,学校投入经费培育有创造性、积极性的青年教师。在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下,组建精干的科研团队。4.组织教师学习校内外的各类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熟悉各类项目从申报到结题的整个流程。

篇(3)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251-01

目前我国的科研体系中,高校占有重要地位。在科研项目的立项方面,高校所占比例居高不下,而且呈现上升趋势。高校在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国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

科研项目管理的管理过程有:课题申请、立项、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入档等过程。区别于其他单位,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具体有以下几点。

1.1 项目来源范围广

目前,我国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和校设科研项目。其中,纵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家、部(委)、省、市、县等相关管理部门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以及高校与国外政府、学术机构间科技合作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是指各类企业、社会其他单位及个人委托研究、开发的项目;校设科研项目是指由学校设立的各类科研专项项目。可以说,高校科研项目的来源涵盖了各个层次,上至国家层面的项目,下至企业委托开展的研究,高校都有涉及。

1.2 精力分散

高校科研人员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要承担科研任务;另一方面还承担着教学工作。高校科研人员在职称晋升过程中,承担科研项目和教学工作都是考量的标准。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承担科研项目过程中很难集中精力。

2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过程管理缺乏

高校科研人员存在“重申报,轻执行;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一般来说,科研人员在看到项目申报通知后,会积极组织课题组人员,认真研究通知精神,严把项目申报书的质量关。但当项目获批后,科研人员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新项目的申报上,在已获批项目的执行和组织实施方面积极性不高,难将研究落到实处。同时,由于课题负责人往往同时负责多个项目,难将精力集中。

2.2 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在项目申报时,为了提高获批几率,高校科研人员往往会提出取得某某研究成果的预期目标。但在科研人员完成科研项目,取得科研成果时,往往对成果转化重视不够。这和高校不直接和生产对接,研究成果难以和生产需要紧密结合有很大关系。但也存在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取得了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企业也确实需要相关成果和技术,但缺乏一个平台,相互无法及时掌握信息的情况。

3 有关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3.1 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规范化管理

高校承担大量的科研项目,如何实施有效管理,已成为各高校关心的热门话题。尤其随着国家科技经费投入的持续增加,科研项目的不断增多,要求高校要及时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应针对高校科研项目实际,探索一套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规范从科研项目立项、执行到结题、验收的全过程。

3.2 加强监督,确保项目执行质量

加强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机制,是确保项目顺利开展,保证研究质量的有效办法。要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的管理职能,尤其要调动学院作为科研人员直接管理单位的积极性。在科研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学校科技处和学院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应进行中期检查、评估、预验收等。此外,还应调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如财务处、审计处等在科技经费的监管和审计中的作用,确保科技经费专款专用。

3.3 重视知识产权,促进成果转化

高校应针对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转化,逐步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导体系。高校科研处、科研人员应充分重视知识产权,并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项目执行始终。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应及时申报专利,并对专利进行分类管理。高校应成立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专门管理部门,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形成的成果及时和相关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迅速转化。

参考文献

篇(4)

理好各种作用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高校科研处的管理作用。

[关键词]高校科研处 科研管理 科研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01-02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科研处的作用也在时刻发生着变化,它掌控着学校的方方面面,并且起到主导方向的作用,但是科研处所在的位置起到怎样的作用,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规划、引导作用

高校既需要发展还需要拥有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其中包括学科特色、教学特色、校园文化特色,这些都需要相关的规划和导向,其中科研处起到是掌舵人的作用,对高校的文化起到规划和建设导向的作用,在科研处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多个短期科研规划依附一个长远的规划,短期以年为单位,长期的五年或者十年为一个单位,进行计划的制定。科研处需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的学科教学的特点,高校的经济性情况,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和热点,以发挥高校的优点为目的,发挥科研人员的热情和兴趣,鼓励其申报多种的课题。更为重要的是科研处需要根据学校人才的实际情况来鼓励其申请相应的项目和基金。对基础科研能力较强的科研人员,需要鼓励其积极申报国家以及省的自然科学基金,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对某些科研人员对应用研究比较感兴趣这种想象,鼓励其申请省级以上的科技项目,为实践生产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也可以担任某企业的项目的主持者,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科研处需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认清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总趋势,在掌握相关的社会基础信息的同时,坚持科研处自身的管理原则,择优选取具有重要的意义的课题。科研处在对课题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展现地方的特色,还要将学科间进行交叉研究,将科研的内容丰富化,将学科间相互融合,提升科研水平。科研处对科研项目从开始申报、立项,到项目的过程管理、结题鉴定、申报奖励、科研成果档案归档、科研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的管理,指导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一)科研项目申请

高校科研人员申报课题时,会考虑很多因素,至于如何选择一个较好的研究课题,这期间需要科研处的指导作用,科研处此时的主要功能是将相关的政策进行宣传,这是科研处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正确地指导他们进行课题申报,帮助他们进行申报表的填写,提升申报的效率和正确性,能否将课题申请书高质量的完成,直接关系到课题能否成功申报,这种过程对科研处管理人员来说是一种考验。因此,科研处要履行起自己的义务,对申报课题的每个过程进行严格把守,抱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何纂写,课题的研究计划,课题研究的人员,以及经费上的预算等。

(二)科研奖励申报

当科研项目已经达到计划并且取得某些成果时,科研处要对科研成果进行积极的科研结题鉴定,然后要快速地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转化成其真正的经济效益,来实现科研成果的实际化,充分发挥其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在对科研成果进行申奖的过程,科研处对申报人进行指导,尤其是申报书中对科研成果内容的介绍,主要的发明和创新点以及经济效益的计算等,对相关内容进行科学地安排,提升申报的成功率。

(三)科研经费使用

科研经费支撑着科研活动,在科研活动中,科研处对科研基金起到指导的作用,对科研经费进行合理化地支配,是科研处的重要内容。

二、组织、协调作用

高校科研处所承担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组织作用,它是管理层次的核心内容,科研当中从最开始的各种项目的申报、中标,到项目取得科研成果之后的成果鉴定、成果推广以及报奖的整个过程,科研处的组织作用始终作用其中。科研处另一项作用就是,为高校申请项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处管理人员要持之以恒的宣传,并且鼓励科研人员进行课题的申请,安排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人对相应的科研课题进行分担,其次就是向各级主管部门进行申报项目的宣传,就其优点,可行性、实用性、相关的优势学科,科研人员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能力、研究经历,以及该项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争取获得他们的认可,并且愿意为该项目进行经济的资助。一旦项目成功申请之后,科研处要对项目主要科研人员进行组织学习相关的科研项目的规章制度,之后要对科研项目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对项目的落实情况和进度进行监管,这期间不仅要对科研项目的主要成员、经费分配、计划要了如指掌,还要不定期地对科研项目进行核查和监管,以确保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地进行。科研项目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多个部门相互配合以及整个课题组的所有人员的不懈努力的结果,其间的部门与部门,研究人员与研究人员的衔接过程都需要科研处的支撑,协调课题各方面按计划进行发展,科研处的作用正是减少了整个科研过程所有复杂的部门,使项目进行更加清楚,排除障碍,减少浪费时间的过程,促进课题项目的正常运转。

三、监督、鼓励作用

众所周知科研处的作用在于管理科研,其中,监督科研管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它是组织作用的衍生体。科研处在组织某个科研项目的同时,需要对该项目进行监督管理,根据课题的计划书,对其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更为重要的是对科研经费的应用要严格监督把关,同时也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科研经费,使其真正的为科研项目进行服务,保证经费的最大化利用,避免经费滥用的现象发生,科研处在对科研项目掌控的同时,还要定期对项目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科研项目正常运转。科研项目是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产物,科研人员需要牺牲时间和精力,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智慧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所以,科研处应该采取奖励的措施,对成功完成项目的科研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激发其他科研人员更加有激情投入到科研事业当中,高校也可以设置相应的科研基金来奖励年轻的科研人员投入科研事业,保证他们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为他们申请项目做好前期的准备,同时也为已经成功申报科研项目人员,但是项目资金没有到位的,解决了燃眉之急,暂缓经济的不足,保证项目能够顺利进行。高校科研处也可以设立相关的科研奖励政策,对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奖励,对能够在国际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作者进行奖励,对能够申报国家专利的作者进行奖励,同时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激发大家的科研热情,调动在校其他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大家为科研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科研处在整个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所用作用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只有科研处能够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高效、优质地为广大的科研人员提供服务,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发挥科研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建梁.项目管理理论在高职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01):46-49.

篇(5)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方面有一项重点内容是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管理工作者对这方面相当重视,如共享科研信息,将分散、杂乱的高校科研人员信息整理归档,能快捷获取信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走入了千家万户。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也不例外。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这给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使科技管理方面可以做到信息化和现代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科研,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几乎适用于所有行业,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撑着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资源,学校有效建立起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完善起来。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我国迅速做出了互联网普及化的要求和建设,将全球普及信息化模式加入战略研究方面,推动了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面对互联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形式,传统科研管理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面临着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现在的管理制度中,加入科研工作模式中,将信息化产业渗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个层面,使科研项目管理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做到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对科研项目管理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信息理念,信息化管理能将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信息的传递和提取能做到十分迅速,实现高效率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1.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科研项目逐日增多,每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都比较长,研究中的某些信息具有不稳定性,科研项目管理在人工管理条件下使信息储存缺少秩序性,这些因素影响了科研人员对项目的查询和跟踪。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上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项目信息存储形式标准化,调取信息方面实现动态化,能够及时、快速获取和提取需要的信息,随时了解最新的数据,掌握最新动态。2.信息化管理技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如果能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将能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信息化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计算机运行要求数据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如果数据不规范可能导致在计算机中无法识别,影响科研项目管理的正常工作。将数据规范化能保证数据质量,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另外,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涉及的方面很广,其中包括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这些方面通过互联网可以得到实现,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三、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1.利用信息化技术,使科研项目信息数字化,将高校所有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存档、备份,保证文件不能被随意更改,必须是只读模式,文件的格式能够兼容所有系统,方便跨平台、跨系统读取文件,承载信息的载体必须要稳定、耐用,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顺利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管理。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具有规范性、共享性等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对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科研项目管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供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可以直接在网上查阅,使文件不再需要纸制进行传递,避免文件直接性损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共享和多方查阅的功能。3.开发项目管理软件。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如果能为科研项目管理开发一套属于自己的软件,就能使管理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软件开放方面的技术也日益发达,如果能选择恰当的工具开发出一套管理系统,这无疑对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数据库的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依赖于大量的信息,在开发出了管理软件之后,必须要建立好数据库,才能将大量的科研成果存储起来,在科研人员查询时才能够精确地搜索出来.随着科研成果的日益增加,数据库的优化要实时跟进,保证软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层面,在生活和工作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科研项目管理,不但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使科研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同时还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迎霞,沈富可.信息化成就高校科研项目无边界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

[2]刘沐,谢素萍,皮新玲,等.从科研项目管理现状谈高校项目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篇(6)

关键词: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方面有一项重点内容是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管理工作者对这方面相当重视,如共享科研信息,将分散、杂乱的高校科研人员信息整理归档,能快捷获取信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走入了千家万户。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也不例外。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这给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使科技管理方面可以做到信息化和现代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科研,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几乎适用于所有行业,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撑着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资源,学校有效建立起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完善起来。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我国迅速做出了互联网普及化的要求和建设,将全球普及信息化模式加入战略研究方面,推动了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面对互联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形式,传统科研管理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面临着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现在的管理制度中,加入科研工作模式中,将信息化产业渗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个层面,使科研项目管理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做到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对科研项目管理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信息理念,信息化管理能将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信息的传递和提取能做到十分迅速,实现高效率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1.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科研项目逐日增多,每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都比较长,研究中的某些信息具有不稳定性,科研项目管理在人工管理条件下使信息储存缺少秩序性,这些因素影响了科研人员对项目的查询和跟踪。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上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项目信息存储形式标准化,调取信息方面实现动态化,能够及时、快速获取和提取需要的信息,随时了解最新的数据,掌握最新动态。2.信息化管理技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如果能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将能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信息化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计算机运行要求数据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如果数据不规范可能导致在计算机中无法识别,影响科研项目管理的正常工作。将数据规范化能保证数据质量,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另外,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涉及的方面很广,其中包括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这些方面通过互联网可以得到实现,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三、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1.利用信息化技术,使科研项目信息数字化,将高校所有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存档、备份,保证文件不能被随意更改,必须是只读模式,文件的格式能够兼容所有系统,方便跨平台、跨系统读取文件,承载信息的载体必须要稳定、耐用,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顺利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管理。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具有规范性、共享性等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对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科研项目管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供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可以直接在网上查阅,使文件不再需要纸制进行传递,避免文件直接性损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共享和多方查阅的功能。3.开发项目管理软件。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如果能为科研项目管理开发一套属于自己的软件,就能使管理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软件开放方面的技术也日益发达,如果能选择恰当的工具开发出一套管理系统,这无疑对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数据库的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依赖于大量的信息,在开发出了管理软件之后,必须要建立好数据库,才能将大量的科研成果存储起来,在科研人员查询时才能够精确地搜索出来.随着科研成果的日益增加,数据库的优化要实时跟进,保证软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层面,在生活和工作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科研项目管理,不但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使科研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同时还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迎霞,沈富可.信息化成就高校科研项目无边界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

[2]刘沐,谢素萍,皮新玲,等.从科研项目管理现状谈高校项目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篇(7)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ing is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With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ing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environment has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but there are more chao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loss, that implicate various research corruptions. PI system is a new management model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China,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management mode of PI system (group leader responsibility system)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reading through the foreign literature, reference to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model. Then analyzes and discusses it,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behavio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Key words: PI system,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manage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一、前言

美国著名学者R?J?格雷厄姆认为,“项目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调集到一起的资源组合,它与常规任务之间的区别是,项目通常只做一次;项目是一项独特的工作,即按某种规范及应用标准导入或生产某种新产品或某项服务。这些工作应当在限定的时间、成本费用、人力资源及资财等项目参数内完成。”[1]科研经费是支撑科研项目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创新,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科研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我国每年投入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经费达1万亿元左右,而科研资金实际利用率为40%左右[2],科研经费呈现流失的态势,隐含各种科研腐败问题。2014年国内科研领域就爆出了多起严重的科研腐败案件:最年轻的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以虚假发票和事项将科研经费套取至自己控制的公司,贪污公款2000余万元;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利用关联公司贪污945万余元;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茂强冒名领用劳务费达68万元;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彭涛夫妇虚假采购耗材达264万元;山东大学刘兆平虚开发票骗取公款341.8万元。

根据全国政协的一份统计材料显示,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在不到40年间,增长近100倍,获得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却与投入不成正比,科研经费使用的混乱无序就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一大原因。科技部在部署反腐工作时,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加大对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力度,在2014年底出台《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2015年9月又出台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曾专门开展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的自查自纠工作,对省属高校近几年的科研项目经费进行了审查,审查后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折射出高校教职员工在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对政策文件不了解,部分科研行为不规范的现象,审查部门最终将责任归咎于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监管不到位。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结合高校科研管理实际,本研究提出在高校科研管理中推行PI制,切实规范科研行为,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提升科学研究效果。

二、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科研管理仍是我国高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存在监督职能不明确,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制度不系统,监督执行难操作等问题,具体表现在高校采用的管理体制,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科研成果评价与激励等方面。

首先,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科研管理体制,束缚了学术自由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是学校一级行政机构,有特定的行政级别。其基本属性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行政管理机构,其工作范围主要局限于对传统科研项目的策划、立项、组织申报、成果鉴定登记、成果报奖、统筹科研经费等常规管理工作。由于科学研究工作所需要的服务工作和一般的行政事务所能提供的服务之间很难形成耦合,产生最大效益。在“行政本位”、“官本位”的影响下,学术自由这一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念离学者的治学渐行渐远,作为保障学术自由的重要治理基础的教授治学,也渐渐成为行政本位下的附属。这种行政化科研管理体制和所提供的服务严重阻碍了大学“自由探索真知”使命的完成。

其次,高校科研活动组织方式行政化,影响学术资源的公平配置。首先,我国高校的一大特点是内部领导多数是研究做得比较好的学者。这一方面容易使人产生只有当官的学者才是大学者、学术水平与行政级别挂钩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也使一大批不具备管理能力和不熟悉业务的学者被安排在行政岗位上。这既耽误了学者个人的发展,也影响了职能机构职能的行使。

第三,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行政化,学术共同体的功能发挥不足。目前我国科研评价中体现的是行政逻辑而不是学术逻辑,权力和官本位深深侵蚀着学术界。首先是评价主体错位,科研成果虽实行专家评审,但行政力量指定评审专家,学术共同体的功能发挥不足。其次是行政逻辑主导科研评价标准和原则,造成了学术界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等问题。

三、高校科研管理中推行PI制必要性分析

(一)PI制的含义

PI制是科研项目的一种管理模式,即以PI为核心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以项目经费和成本核算为核心进行财力资源配置,以实现科研资源共享的一种科研管理机制[3]。

PI是英文“principal investigator”的缩写,最早出现在欧美科研项目申请中,用于研究领域。目前普遍的定义是采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PI的定义:“由受让人指定、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意的负责科学技术方向项目的个体”;另外,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定义PI为“由申请机构认定的有一定权力和责任指导基金所支持的项目或计划的个体”,可以简单f 理解PI是对所负责的项目有主导权和指导权的个体。无论是美国国家自然基金委还是美国国立研究院,在对PI的定义中,并未提及申请人的职称是否为教授、副教授还是助理教授,即只要申请人获得了项目资助,就可以认定为该项目的PI[3]。

PI制对于国内科研环境而言是一种新兴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国内科学界对PI制翻译为“课题组长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制”、“首席科学家制”、“学术带头人制”等。这种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给予课题组长或项目负责人较大的空间和权限,对科研计划的实施和项目经费的管理更加公开透明。有研究表明,PI制度可以高效率地保障科研顺利进展,减少很多中间环节和不必要的损耗,有效合理利用科研经费[4]。(二)推行PI制有利于与现行管理制度高度融合

2014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2015年年初江苏省政府也出台《关于深化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改革意见》,文件提出的总体目标指出,中央财政的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更加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教职员工需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分配到科学研究的人力资源有限。只有将有限的科研人力资源聚集到学院发展的主体建设内容上,才能取得更为有效集中的科研成果。因此可以推行PI制,以学术团队为单位承担建设项目,在课题组长领导下,研究人员自由组合,自选研究课题。这样在资源配置上也更为集中,避免将人力、资金分散到小项目中。

根据文件提出的“提高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水平,改革创新,加强管理创新和统筹协调”的基本原则,推行PI制是对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各环节进行系统化的改革。在推行过程中,要加强PI的科研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明确职责,优化管理流程。如PI定义所述,只要申请人获得了项目资助,就可以认定为该项目的PI,与项目有关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配置均以PI为核心进行,政策都将倾向于PI,尤其是非高级职称的年轻教师可以获得更为宽松公正的科研环境,培养其科研诚信和信用。

改善流程和资金的管理。近几年,各级科研项目立项后均注重过程管理、重视阶段审查和结项工作,目的是改善重立项轻结项的现象。改革方案对与项目研究直接相关的支出范围作了调整,调整了劳务费支出范围。项目任务完成,并通过验收,尚有结余资金,在一定期限内可以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是对项目完成的一种监督和鼓励条款。实际上,过程管理和资金管理一直依赖于项目负责人和课题团队,推行PI制,势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岗位责任制,在计划、人事、财务、奖惩等多方面有较多的自主权,科研考核与提职晋升挂钩,体现责、权、利的结合,从机制上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5]。在改善流程管理、重视过程管理的同时,赋予PI一定的权限,结合PI的实际贡献,发挥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

2013年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了科研项目管理的职责与权限,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系部是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单位,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承担监管责任;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因此推行PI制,由PI按相关规定,负责人可以根据项目研究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此外,科研资金管理办法还要求学校建立项目考核评价机制,而考核评价直接的责任对象也就是各项目的PI。

(三)推行PI制能有效解决科研经费使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篇(8)

关键词: 科研项目;财务;设备;协同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item;financial affairs;device;synerg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199-02

0 引言

当今,科研项目已是高校科研状态和学术氛围的一种体现,科研项目及经费的多少成为高校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科研项目的实施既是项目本身时间、经费、质量相互作用的过程[1],又是项目直接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的过程。这种配合在高校表现为科技、财务、设备等管理部门间的协同作用。然而,这种协同作用在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尚不紧密,部门间存在着管理漏洞与弊端,影响了项目的实施效率。因此,加强高校内部各有关部门的协同关系,完善项目的过程管理成为当前推进项目开展、实施,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保障项目高质量完成的必要条件。

1 当前高校各有关部门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现状

1.1 各有关部门的主要职责

1.1.1 科技主管部门的职责 科技主管部门主管高校的全部科研项目,从指南建议、申报、立项、执行到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甚至到成果推广,科研项目无一能离开科技主管部门的引导、参与和监管,同时,科技主管部门也是唯一一个对科研项目全程跟踪的部门。在研究型大学里,科技主管部门既担当着“推项目、拿项目”的巨大挑战,也承担着“跟项目、验收项目”的重大责任。除此之外,档案管理、科技合作、成果报奖等由科研项目延伸出去的工作也在科技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之内。

1.1.2 财务主管部门的职责 财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科研经费立项、进帐、报帐、核算、决算等工作。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与项目研究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在项目验收中,财务验收往往独立于技术验收,成为项目验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依经费预算开支是对经费使用的有效制约,财务主管部门对经费的监管显得犹为重要。

1.1.3 设备主管部门的职责 设备主管部门负责全校资产与物资管理、物资采购供应、设备维护等工作。在科研项目执行中,设备主管部门对科研设备的采购成为了该部门的一个重大职责,这项工作为创造良好科研条件的提供了重要保障。除此之外,该部门还负责采购后的建账工作,登记纳入固定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1.2 各部门间的有限联系 科研、财务、设备这三个主管部门各尽其职,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然而这种联系仅存在于一种必须的联系,程序上可行,实际上还有所欠缺。三部门本应形成“三足鼎立”,共同支撑科研项目有效开展,然而,目前却停留在形式匹配,缺乏积极沟通及有效联系。

2 科研项目管理中出现的弊病

2.1 工作程序不能恰当衔接 科研项目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从立项、进帐到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相承性、相关性和制约性贯穿始终。由于存在“科研主管部门是主要负责单位”的偏见,在程序化工作的衔接上,财务、设备主管部门略显被动。

经费的使用,应该依据经费预算和经费管理办法。但实际工作中,账务部门往往未全权掌握预算,造成合同预算由科技部门掌握,经费使用由账务部门控制的情况。这种依据与行使权力的脱节为经费滥用、监管不利埋下祸根。比如,人员、材料等科目经费使用严重超支,支出不在预算科目范围,经费擅自外拨等,都严重违背了经费管理办法。结题验收时,财务部门还须配合调整经费,大大增加了财务部门的工作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仪器设备的采购以及固定资产登记是设备管理部门的职责。目前,大多数科技计划项目对设备的预算细化到设备名、规格、出厂及价格,原则上未列入预算范围的大型仪器设备(一般指超过5万元)不予购买。然而,设备的预算也由科研主管部门掌握,设备管理部门在这方面没能做到有效的监管。设备主管部门有严格的固定资产账簿登记制度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制度,确保固定资产账帐、账实、账卡相符[2],但是,有些设备为企业委托代购或者设备放置实验单位使用,这类资产如何界定是否也要账实相符,设备主管部门应有明确的规定,一味地推给其它部门审核是不妥当的。

由此可见,科研、财务、设备三个主管部门的功能是紧密联系且职能范围有所交叉,每个部门扩大一点各自职责范围,积极主动填补管理衔接的空白区是极有必要的。

2.2 工作效率达不到高效化 由于管理上存在三不管地带,各部门间缺少相互的服务引导和必要沟通,项目课题组往返于各部门间时常感觉程序复杂,“办事难”。事实上,如果各部门给出相应的引导,为老师们另开一扇窗提出必要的提醒,办事效率将大大提高。

效率不高还体现在科研与财务主管部门中。每年财政下拨经费常常先于正式立项批文,但是财政拨款通知仅下达至高校财务部门,财务和科研部门若没有及时的沟通,便形成钱到了无人领的闲置状态,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却在为无钱用而发愁,甚至延误了项目工期及进程。特别地,若是国库集中支付,额度下拨时间晚,使用时间短,在仅有的时间更应该及早申请额度尽快使用经费。因此,有效沟通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

2.3 服务、责任观念有待提高 科研、财务、设备主管部门是高校行政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学校服务。它们的工作是严肃而具体的,但面对个体时,服务意识和态度还有待提高和改善。科研主管部门主管科研项目,理应对整个项目负责跟踪。但是,在财务的专业知识以及设备的专业管理方面科研主管部门的专业水平明显不足。因此,责任权力不能集中在科研主管部门,各部门都应树立起责任心,各自把好关非常必要的。

3 改变过于独立状态 逐步走向协同合作

3.1 扩充各部门的职责 科研、财务、设备主管部门的工作存在交叉,因此,为了填补管理空白需要三部门共同努力,将职责范围扩大、交融起来。

科研主管部门是第一个与科研项目对接的部门,因此,给予申请、立项、经费使用、验收的全程宏观指导是科技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其次,科研主管部门应首先主动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业务与其它部门业务联系起来,引导项目与其它部门的顺利对接。最后,科技主管部门应改变“重争取,轻管理”的状态,加强过程监督管理的职能,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中期调查、年度审核等工作。

对财务部门来说,首先在申报阶段应普及预算知识,将预算做到合情合理符合实际需要,改变老师们以往一味追求不被“砍经费”的预算方法。其次,财务部门通常仅对报帐流程作了指导,而对报帐细节没有明确规定,票据不合格、支付形式不正确、明细未列清单、特殊问题未说明等情况屡屡发生,使报帐效率大打折扣。接着,财务部门可从审计的角度给老师们一些适当的建议。审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提醒老师,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时间上,督促老师的用款进度避免集中使用。最后,重要的相关管理文件出台要及时通告,比如今年九月出台的《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将课题经费明确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建立了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突出了绩效支出,这是对科研人员工作的极大激励。

设备采购对一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驾轻就熟的工作,设备主管部门应首当其冲为其提供指导。采购方式的规划,时间的计算,免税的规划等进度控制方面的经验[3]都将为老师们的宝贵财富,应该积极宣传。对于委托代购的设备和放置实验外单位使用的仪器设备,设备管理部门应当率领科研、财务等部门共同商定如何界定该类资产的方法。

3.2 建立协同合作管理平台 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既然各有关部门间的联系如此紧密,那么打破资源(人、财、物、信息、流程等)之间的壁垒和边界,建立无障碍沟通,实现各部门间信息畅通、协调便捷就显得极其迫切。目前,部分企业运用协同合作管理平台[4],该软件将各种分散、不规则的信息整合成“信息网”,再将其进行关联,实现各业务部门业务的平滑链接。同样,对于高校的科研管理该平台也适用,平台可以对科研项目的各业务环节进行统筹,财务、科研等部门也不必在各自软件之间切换以保证同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项目由科研部门立项,设定经费总金额及各科目预算,仪器设备采购相关信息,接下来各部门可依据管理平台信息对项目经费使用以及设备采购进行监管。同时任一部门对平台信息的更新可使其它相关部门对项目的进程有一总体了解。

3.3 树立主人翁意识,主动承担责任 科研、财务、设备三个主管部门不分轻重主次,共同协作推进科研项目开展。各部门首先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将老师的科研项目当成自己的事,做好份内的工作;其次,管理衔接上可能出现的疏漏,各部门要多留一颗心,多给一个叮嘱,提前预防减少周折。最后,有了问题不推脱,主动承担协同解决,为项目扫清一切障碍。

4 结束语

高校各管理部门就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上的各个部件,作用不同但紧密相连,任何一个部件出了问题就会对整台机器运转造成影响。如果科研、财务、设备等主管部门紧密合作有效作用,科研项目在校内的程序便可以走得更顺畅,项目负责人便能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努力攀登学术高峰,这不仅是科研项目的理想目标,也是学校发展的理想目标。由此可见,加强各部门协同合作是形势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悦,孙树栋.科研项目管理的成功标准和风险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6,(3):27-29,37.

篇(9)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方法

本文从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特点以及科研激励原则这个角度,提出科研创新激励的方法。

(一)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法就是用适当的奋斗目标去激励人的积极性,使人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能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充分把自己的创意设想融入到工作方案中,以确保达到目标。管理者只有设置适当的目标,才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具体来说:首先,目标要有方向性指导性,为人们提供完成具体活动的线索,指导人的注意力和活动的方向。其次,目标要设置得合理、能发挥激励作用、调动员工积极性。第三,目标要有价值,即目标要能充分满足个人的需要。第四,目标要具有挑战性。最后,目标要有实现的可能性。否则,过高的目标非但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中,要用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学术水平、创新活动、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综合指标来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激励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二)政策激励

政策是管理者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制订的一系列相关的文件规定。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实行了津贴制,基本上都有科研奖励方法(对学术论文、学术专著、课题项目、获奖成果、技术专利等实施了奖励),对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量化管理,目的是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外部环境,肯定人才和智力劳动成果的价值,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所以政策激励是一种积极的激励方式。

(三)能力激励

某种需要有无激励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如果他认为自己具备足够的能力,他就会产生承担更大的责任、提升到更高的职位、取得更大的成绩、得到更丰厚的报酬等需要。这时,如果组织的系统和机制也能够强化他对自己的能力与这些需要之间的关系,可以预期他不仅会产生强烈的需要,而且会为此付出必要的努力。所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地通过提高和更新科研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另外,管理者要不断地创造竞争性的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需要,刺激其实现自己的能力。

(四)知识激励

科研人员对获取知识具有强烈的渴望,高校可以使科研人员在一流导师指导下,从事一流的研究工作,使他们能够在业务与能力上不断进步。同时,注重科研人员的培训、进修等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接触最先进的技术知识。当科研人员发现他们获得的知识不仅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且能够和所在单位一同成长,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们就会更加努力的工作,全身心地为高校发展贡献力量。

(五)公平激励

根据“公平理论”,报酬多少固然对个体积极性有影响,但报酬的分配是否合理,对个体积极性的影响更大,公平会产生激励作用,不公平会使人丧失积极性。实际上,保持系统的公平性,尤其是使处于相近位置、承担相近责任、具有相近能力、付出了相近的努力、取得了相近成绩的员工能够得到公平的回报,可以激发员工新的需要并增强员工通过努力满足需要的信心,所以同样具有激励的作用。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科研人员报酬、积分等激励分配方案时需要把握住相对“公平”这个度。

(六)前景激励

“期望理论”认为一种激励具有的作用大小,是由于个人对某种激励因素实现的期望值和目标对本人的效价之大小这两个方面的预期因素决定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可以看出激励力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激励目标价值的认识,二是实现激励目标的可能性大小。在工作中如果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目标满足的概率越高,激发出的动机就越强,产生内部激励力量就越大,激发出的积极性就越高。所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在相应的政策和条例中明确员工各种行为的结果和发展前景,从而激发员工对前景的憧憬而产生强烈的需要,并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

(七)强化激励

“强化理论”认为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这里所指的强化就是通过对某种行为的奖励或惩罚,从而使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的过程。本文探讨的强化主要指正强化,这种强化可以是职务的晋升、工资的增长、奖金的发放、奖品的授予,也可以是语言的鼓励和精神的嘉奖。科研管理者及时的强化不仅会激发员工产生新的需要,而且可以对其他员工产生示范激励的作用。高校科研激励应采用正强化手段为主,负强化手段为辅,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保持在最佳水平上。

(八)变化激励

“双因素理论”指出,在影响人的需要和动机的大量因素中,可以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保健因素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当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不会产生满意,但得不到满足时会引起不满并产生不满情绪;激励因素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激励因素能产生积极的激励效果。双因素理论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因人、因时、因地、因环境而异,任何的激励因素都有可能随着需要的满足而失去激励作用而转化成保健因素,如提升的机会在特定条件下或对特定的人而言可能仅为保健因素而不是激励因素。高校科研的组织和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变化激励,有时只要赋予激励一点点不同的含义就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激发出员工新的需要。

二、A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激励机制实例

随着A高校科研的纵深发展,单一激励机制已无法胜任科研团队大合作的需求,这要求A高校重新检视自身科研管理及激励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灵活运用上述提出的八种激励措施方法,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公平公正、行之有效的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

(一)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构建要点

A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在激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未能做到公平激励,评价标准的缺失或公认度不高而备受质疑;二是激励体系缺乏层次性、前瞻性与可持续性,忽视了前景激励;三是政策激励制定不当,导致评价指标体系主次不分,创新性激励指标所占权重过小,对科技创新人员起不到激励作用;四是激励行为中功利较为突出,这种仅仅依赖于物质来进行的强化激励方法很快便会由激励因素转变成保健因素,失去原有的激励效果,此时需要更高层次变化激励方法,譬如引入能力激励和知识激励等方法;五是执行强化激励时手段较为单一、缺少负激励;六是激励目标和方法间缺少有机联系,激励措施运作时,部门间缺乏有效联动。因此,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构建要注意几个要点。

1.确定明确的、共同的奋斗目标体系,善用目标激励与前景激励。A高校在“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学校发展的奋斗一级目标。根据一级目标的要求及同比高校状况,将目标分解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二级目标,如将“挺进全国高校科研排名前50强”作为科研分目标等。然后把分目标分解为更具体的下一级目标,直至分解到具有可行性的第N级目标为止。这第N级目标的高度或难度应该是高校教师努力攻坚以后可以到达或克服的高度,这样才能起到目标激励的效果。调研并公布学校科研各项指标的“最值”和“平均值”,对比其他高校同类指标情况,并对目标按重要性与实现难度系数进行激励强度排序与激励方式选择。通过合理设定目标、分解目标,一方面有利于科研人员清楚各类指标相对学校与个人科研的距离,明确任务,增强责任感,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从宏观层面上调控阶段目标、部门目标、层次目标等,提高各类目标与方法间的关联度,防止部门间各自为政,避免多目标激励时相互冲突干扰。

2.建立科学的、公正的科研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公平激励与政策激励的作用。激励理论中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会对比自身投入和产出结果与别人进行比较。如果结果相当,才会认为公平。由此可见,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公平理论关注的源头性问题即核心问题就是教职工的科研业绩与成果的评价问题。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价标准是激励公正性的基础与保障。

(二)A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构建框架与特点的思考

根据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在科研项目管理的激励策略上,管理人员应先满足科研人员最基本的需求,即在满足保健因素的前提下再运用激励因素。A高校科研激励机制按照双因素激励理论,综合运用了变化激励、公平激励、前景激励、能力激励等方法,采取了相关政策与行动。1.保健因素方面:科研合作分配通则是对以单位合作、教师间合作、师生间合作的项目与成果按参与人数及排序确定个人工作量的分配原则;重大科研成果或项目合作人员贡献认定规定主要内容是:超过某一界定级别标准的成果或项目的参与人员(非第一作者或完成人),可以认定为下一级别的主持人,此项认定仅作为个人的科研业绩在校内评聘职称、竞聘各种岗位、考察科研工作等情况下使用,不对外使用,也不用于个人计算科研分数与科研工作量酬金。此外学校还建有各类科研项目管理与服务网络与平台,成立了专门的学术委员会、学术仲裁委员会,对学校涉及全局性、战略性、争议性等问题接受咨询并提出处理意见。2.科技提升重点行动包括:Ⅰ科技冲顶行动:指的是学校组织科技攻关小组,冲击提升科研急需突破的顶级指标而实施的行动。学校在实施办法中为每一类顶级指标分别设立了难度系数略低的二级和更低的三级阶段性目标(三级目标比目前“学校之最”的目标级别略高)作为冲击顶级目标的台阶。学校以滚动的方式按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拨款。冲顶成员须与学校签署协议书和承诺书,每年在学校网站上公布进展情况。Ⅱ科技攻坚行动:指的是组织攻坚队伍,争取重大的横向科研项目和实现重大的科技成果开发。Ⅲ科技增重行动:是指力争学校各类科研标志性指标在原有级别上得到较快较大的提升。学校为此设有专门的培植或启动经费。

(三)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运作及其初步成效

1.激励运作综合化探讨。首先,部门间激励政策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要形成协同。鉴于学校可用于激励各部门的人、财、物资源的有限性,为此各部门目标及其激励措施应相互协调与促进。科研评价只有与学校的人事评价、教学评价等评价标准建立平等对接,学校才能均衡全面快速发展。其次,激励措施的定性与定量方式要有开放性、公平性。一方面,有关指标数量方面与激励强度方面的要求均尽可能以百分比、倍数、人均值等相对值形式而不是绝对值的方式呈现。另一方面,指标在分层分级时,也要讲求开放性,表现为评价标准中全部指标的分层分级均为二次评价,不对指标的具体内容作评价,只对指标在专家与社会评价后的性质提出分级分类的原则。因此,激励的内涵可以随时随处地实现与专家评价及社会评价的全方位对接,并与评价的新标准新要求实现及时的对接,从而保证激励措施的开放性与公平性。另外,在采用强化激励手段方面要实现综合化,如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单项激励与累计激励结合;个人激励与群体激励结合;对研究人员的激励与对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激励结合;新需求与传统需求结合,内部树立榜样式激励与外部引进鲶鱼效应式激励结合。媒体、网络等平台的舆论激励方式因其开放性、时效性强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型激励方式,这种方式有双刃性。既可用于正激励,也可用于负激励,同时也有利于信息的公开化、运作的透明化、参与的大众化。

2.A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初步成效。A高校自2010年出台科研评价标准并构建科研激励机制以来,部分科研指标质与量的提升都非常明显,这说明根据上述介绍的多种激励方法所制定的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运作的良好、效益显著,取得了预期效果。2010年的科研指标值较之前都有明显的跃升;由于专利授权在时间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数总体变化不明显,但2010年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2012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值明显。另外,2010年以来,A高校获省部级一等奖合计三项,为此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累计获得的一等奖总和:部厅级科研基地从2010年开始平均每年递增一个,新增量也超过历年同类指标的累计量。可见,A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标志性的指标在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构建后均得到一定的提升。在科研全国高校排名方面,以传统学科为主A高校科研排名依然能保持稳中有升,这在当今国家科研投入不断地向以应用研究为主的高校倾斜的大环境下实属难得。A高校2010-2012三年中向科研项目配套、高级别科研奖励、科研基地机构建设等方面共计投入1 300万元,从而带动了人力、物力与政策等向科研的倾斜。科研激励机制在加大对科研专项投入的同时,也大大推进了科研平台与环境的建设。为了保障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运行,学校结合“211工程”的建设目标,在科研硬条件及公共服务体系(科研项目管理服务网络平台,图书资料电子平台等)建设方面取得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学校的几个国家重点学科的硬件建设已进入同类学科的前列。整个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营造了一种浓厚的科研文化并形成一种和谐有效的价值导向及目标导向。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作为政策平台,对整个科研软环境建设与学术生态具有无形但巨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可见高校科研水平要上台阶,需要配套科学的科研管理手段,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自身科研管理的特点和目标综合灵活地运用上述介绍的多种科研激励手段,并据此构建出合理有效、适合自身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Z

篇(10)

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性是由于横向科研项目的独特性、制约性等特性所造成的。因为一个横向科研项目的独特性就意味横向科研项目是市场新技术、新工艺或者技术更新等地方是以前尚未碰到过的事情,所以就会有没有认识清楚的规律,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横向科研项目中就包括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数,从而使得横向科研项目具有风险性的特点。由于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性使得科研项目管理与日常运营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同时这也造成了在横向科研科研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变得十分重要,并且成了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成败关键。

在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中引进风险管理的技术,就是要对所制定要实现的目标进行主动控制,预防在横向科研项目开展当中所遇到风险和干预因素,保证所定目标的实现。虽然对横向科研项目进行风险管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进行风险的计划编制、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监控以及风险的处置等工作,都要占用有限的资源和人力,但是非常必要。

一、横向科研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属性,这些属性是由各种数据和信息加以描述的,横向科研项目也一样。科研工作人员通过现在掌握的科学及时水平和对横向科研项目的要求信息,预见未来要达到的结果。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事物及其特性的能力有限,所以在认识深度与广度两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对世界上许多事物属性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处理事情的方法上有各自的习惯和经验。横向科研项目也不例外。对于横向科研项目认识上的这种局限性,从根本上说是人们获取数据和信息的能力有限性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无限性这一对矛盾造成的,这使得人们无法获得项目的完备信息,从而不能准确的预见项目的未来发展变化,造成项目的风险。

造成项目风险的原因除了人们自身的主观认识能力和信息的滞后性等原因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项目和项目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展变化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因为横向科研项目的开发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影响内外部条件的因素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市场需求信息的变化,在研发当中所需技术的变化以及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发生。横向科研项目的资金到位情况、科研中作者的可延长新能力、采购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对项目的最后结果产生影响。而在项目的外部,项目投资人的利益、项目的时间计划、科研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对项目结果的认可程度等都会对项目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项目的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以后,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横向科研项目的原有计划,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其内外环境的各种发展与变化所带来的项目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横向科研项目计划和进程,而这种项目的不确定性也是项目出风险的一个重要因。

信息的滞后是造成风险的因素之一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看,造成事物信息不完备的客观原因是信息本身的滞后性。理论上所有事物的属性都可以由数据加以描述的,但是这些数据只有在事物发生以后才能获得,然后再由人们加工处理后才能产生对于决策有支持作用。因此一个事物的信息总是在事物发生之后生成数据并经过再加工以后才能产生的,所以任何事件的信息总会比它本身有一个滞后,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信息本身的滞后性。横向科研项目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该事件在以前是没有的,它的本身是一种新生事物,他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它本身的实际数据尚未发生,所以在决策中所使用的信息都是根据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做出的推断,推断的依据只是理论的依据,这就导致了信息的不完备,造成了很多的风险隐患。只有随着横向科研项目开发过程中,科研工作者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入,取得完整的数据,信息的完备性程度也会不断提高,直到项目完成时人们才能获得完备的项目信息。这种信息的滞后性也是项目风险的根本原因。

横向科研项目属于科技创新,科研工作者希望能成功的进行科研创新,取得科研成果并发表学术论文,取得事业的成就并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横向科研项目创新系统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

因素,在这些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其创新活动最终可能出现三种结果:一是创新活动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或者接近预期目标;二是创新活动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并且损失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创新活动的大量投资也无法收回;三是科研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还有横向科研项目在合同签订时没有明确该成果的责权的约定,做成日后成该成果的产权纠纷,陷入长时间的口水战,甚至动用法律途径解决产权纠纷,做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科研开发周期的估算是否准确,有的在竞标当中,为了击败竞争对手,取得横向科研项目采用压低预算成本,或者因为考虑不周,把有些内容没有考虑到,遗漏了这部风内容等情况,造成所需费用的预算偏低,影响了横向科研项目的进度。

二、横向科研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者识别风险来源、确定风险发生条件、描述风险特征、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风险识别需要确定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风险来源、风险事件、风险征兆。

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来源一般来自技术风险,对所需的技术或者现有的技术对在研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他们设计的是新技术、新领域、新工艺的要求,这个要求在以前还没有出现,解决这些问题是建立在科学的推理或推断的情况下做出的科学化的理论推断。而解决这些问题是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或者理论基础下对新生事物的研究开发,现有技术的支持力度也决定了风险的存在和发生;质量风险:技术需求方与开发方队新产品、新工艺质量的约定,技术开发放在实现产品或工艺时,影响质量体系的因素很多,其质量最终检验达到双方约定,则为成功的案例,负责将会浪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做成很大的风险;过程风险是指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包括在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作用;管理风险是指在技术开发当中参与管理方法、管理形式、对资源的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内部成员的沟通能力、成员之间的技术协作、团队成员学术互补性、计费的到位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其次还有组织机构风险以及市场需求变化引起需求方对产品技术要求的变更等方面的风险。

风险识别后要把结果整理出来,为风险分析的其余步骤和风险管理做好准备。

三、横向科研项目风险估计

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估计是对风险存在及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损失的范围和程度进行衡量和估计。横向科研项目是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创新,属于新生事物,对于他来讲,可以借鉴的经验比较少,在技术和工艺等方面,研究人员对它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技术分析和相关人员收集的一些数据,这些都对该项目的研发还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人事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这有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就要对它存在风险作出理性的分析和估计。风险事件分为确定型事件和不确定型事件。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判断是根据历史资料确定风险事件概率的分布,根据以前相似的实验数据和收集的资料数据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利用理论概率分布情况作出判断。要估计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并且要估计出可能对横向科研项目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作出估计。通过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做成的损失程度,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预测风险发生的次数以及其发生的后果,作为决策的依据。

四、横向科研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上一篇: 农村民意调查 下一篇: 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