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发展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6 16:22: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思想发展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思想发展史

篇(1)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2-0047-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取向主要包括:

1.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结构的调整方向,也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有三驾马车紧密配合,共同协调拉动,一国一地的经济增长才能获得又快又好的发展。但近年来的情况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不是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而是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拉动力远远不足。据统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持续下降。从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5年的55%;其中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1992年的55.1%下降到2005年的40.3%。由于高投资、高出口拉动的高增长,在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只能进一步加剧结构矛盾,加剧能源、资源紧张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剧对外出口中的贸易纠纷。在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提高消费率的扩大内需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必须坚持把扩大消费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我国今后主要依靠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因为,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工业化进程加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投资需求;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内需空间。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从近几年情况看,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2000年的63.8%降到2006年的38.9%。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2000年到2004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增长7%,远远高于美国的3%,世界平均水平的2.4%。但是问题在于我国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本形成;从消费领域自身看,消费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与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弱。这一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之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同时,合理调控投资过快增长,引导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投资,逐步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统筹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逐步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型增长机制,促进对外贸易与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2.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这是三次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主要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次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来。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处在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次产业中工业比重过大,结构偏重,服务业比重偏低;传统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竞争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低,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低端地位,这是造成单位GDP能耗高、环境压力大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就我国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位,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多个百分点,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一路攀升,由44.8%提高到5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02年达到峰值以来一路走低,由41.5%减低到2006年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7%降到38.6%。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所以,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第一,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优势产业,着力在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在提高产业附加值上下功夫。第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动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生物产业成长壮大。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燕尾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提升高技术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第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以加工业优先发展逐步转向服务业率先发展。发展服务业,首先要围绕现有的产业来延伸,增强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其次是突出发展生产业。重点是大力发展软件、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部门。第四,提升制造业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通过生产渗透到制造环节,从而大幅度提高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在投资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低效粗放、投入成本过高向高效集约、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转变

总体看来,我国现阶段经济本质上是资本推动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投入,重视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为基础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含扩大再生产。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中,由技术进步所带动的只有30%,这个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平均水平。这种靠资本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低效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虽然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上提高了,但由于消耗过大,成本过高,从而使其生产的产品缺乏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和环境也难以承受。所以,改变低效粗放增长为高效集约增长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要推进这个重要转变,其一,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要素投入的质量。目前我国投入要素低,是影响经济增长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实现经济高效集约增长角度来考虑,关键是提高投入要素的质量。所以,必须十分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十分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投资及其在生产中采用新技术的投资;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土壤肥力和多种自然资源品位的投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要素质量,提资源要素的产出率。其二,是要优化资源配置结构。这是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又一条重要途径。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遏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应把我国紧缺的资源配置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去,配置到服务行业中去,努力形成高效合理、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其三,是按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大力发展规模经济,扩大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规模。要发展规模经济,除了集团化途径外,还应当适应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要求,组建企业团队,以企业团队进入市场,可以大大降低各种交易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流通成本。

4.在要素投入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经济增长与发展是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主要依靠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实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通常称为粗放型;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通常称为集约型。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并且资源消耗过多,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过大;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要使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着力构建科学与经济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体制与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和举措,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等等,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与此同时,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而使经济增长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着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方向转变,实现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尤其是要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扩大和工程实践机会增加的战略机遇,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紧迫需求,调整战略资源战略布局,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群,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同时,还要大力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环境、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水平,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

5.在城乡结构上,促进城乡关系由城乡互动不畅、发展差距过大的格局,转变为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

城乡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是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农村发展滞后的格局尚未改变,因此,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十分艰苦。

我国农村发展滞后,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突出表现。要使我国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因此,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针对我国目前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间引发和潜伏着社会问题,它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当务之急要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努力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让城乡经济活而有序列地高效发展。

(2)努力推进城乡生态一体化。应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到一个大系统中,全面治理,彻底改变城乡生态现状,从而形成生态环境高度触后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新格局,从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努力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应打开城门,取消对农民的多种歧视性、限制性改革,让城乡居民在同等条件下,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竞争就业。

(4)努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实行制度创新,完善机制,真正改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的现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6.在区域结构上,促进区域发展由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发展差距过大,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转变为特色优势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均衡、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新格局

区域结构是国家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状态。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区,东部地区属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属经济不发达地区,中部地区是处于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三大地区经济发燕尾服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同时,地区差距有所扩大,这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形成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必须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其中,尤其应当注重实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落实这一总体战略,应着重抓好以下环节:

(1)以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支撑,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和国家扶持机制。

(2)鼓励区域之间开展优势互补的合作。引导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技术、资本和产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应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燕尾服,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3)增强国家区域政策的整合功能,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并且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策扶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7.在收入分配结构上,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物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已达到小康。但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明显,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然较多,因此,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之路,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在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方面,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个人收入分配中,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资分配中心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与此同时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从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

8.在发展的形式上,由以GDP为中心,重数量型、速度型的传统经济增长格局,转向以人为本为核心,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新格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破除一切唯GDP的思想观念,从以往盲目扩大数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转变到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格局上来。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上述转变,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发展转型重于增长速度,为经济转型而适当减速,为追求发展质量和效益而付出时间与财力同样是值得的。其次,要适时地利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手段,对信贷、投资、物价、外贸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有效的调控。充分利用当前国民经济环境较宽松的大好时机,遵循科学发燕尾服观的要求,深化各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卓元.十七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大意义[J].北京: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12).

[2]马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J].北京:党建研究,2007(11).

[3]方建中,周建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向与路径视角的考察[J].南京:江海学刊,2008(1).

篇(2)

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序推进

在“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号角声中,思南应该如何定位?如何才能实现凤凰涅?

要解决矛盾、要破解难题,唯一的路径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怎么转?转型发展不是推倒重来,是对原有发展的扬弃,是一个整合提升、深化、创新的过程,是发展的发展。这是思南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着力点。

基于此,该县决策者科学定位:加快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整合重组,循环发展,招商引资,内外力两箭齐发,驱动经济增长,转型跨越。

打破依赖,多元发展。立足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优势、延伸优势,思南决定走能源工业发展的新路子。开工建设七里塘电站;加快五盛肥业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异地技术改造进度,力争2011年底完工达产,实现年产值2亿元以上。完成文家槽煤矿、青杠园煤矿掘进系统建设,完成珠池坝煤矿移民搬迁和其他附属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思南4×2.5万KVA密闭石炉项目。

让每一个有能力的企业尽最大程度地延长产业链条,使一家又一家企业实现了从 “土”到 “洋”的飞跃。以亿农绿色产业有限公司、金氏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中天油业、乌江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加大品牌创建和产业升级力度,开工建设10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及产销一体化建设项目和年加工5万吨优质米生产及基地建设项目,使大批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主流消费市场。以全县10万亩有机茶园建设为资源依托,建设年产能5000吨的茶叶加工项目。

走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小、技术含量高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兴建新型产业,强力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年产120万吨广宇水泥厂点火试产,南塑包装厂正式投产,混凝土搅拌站等工业项目进展顺利。打造以船舶和装备制造为主产业的城北船舶航运基地。抓住国家实施船舶工业振兴规划机遇,启动思南港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年制造船舶15万载重吨项目,完成关中坝船舶工业集中区场平和部分路网建设。

兴建工业园区,板块经济彰显集聚魅力。加快推进以双塘、孙家坝、关中坝片区为核心的县城工业园区和塘头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工业项目入驻园区。重点引进并建设年产3000万枚皮蛋加工厂项目、成衣加工厂项目、秸秆生化颗粒饲料加工项目、乌江物流中心项目、民用管道燃气项目、广宇水泥余热发电项目、茅台集团乌江酒业制造基地项目。

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走进思南县城镇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到处是场面恢弘、人影匆忙,挖土机高歌作业,工程车来回穿梭,机声隆隆,项目建设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城镇经济发展涛声一阵盖过一阵……

战鼓声声催征人。目前,杭瑞、酉剑过境思南高速完成投资8.7亿元,乌江二桥、三桥、岩头河大桥完成投资1.1亿元;电力投资完成8783万元,东方红电站技改工程3台发电机组投入运行;……一个又一个的大建设背后,凸显出思南加大城镇建设的大气魄、大手笔。

一个讲求建筑布局规则、城市品位,注重彰显乌江文化内涵和山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浓郁的铜仁地区西部和乌江中下游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正呼之欲出。

一座城市的崛起,需要决策者的睿智、勇气和决心。由于历史原因,思南城建“欠账”太多。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加大城建投入,2010年该县全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投入8亿元,其中房地产投入5亿。白鹭洲酒店、城北农贸市场、客运站场、“白改黑”工程和稳步推进及污水处理厂正式投运。污水处理厂正式投运,卫生垃圾填埋处理工程建设加快。

积极响应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重大决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迫切需要和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的“撤县建市”迎来最佳机遇期。

科学的规划是整个城市建设的“蓝图”,抓住规划这个龙头,也就抓住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加速发展引力的作用下,思南正在悄然“蝶变”,展翅飞向新的高度。该县将在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撤县建市”、建设乌江中下游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目标,实施城镇定位。即:以县城为中心,以思唐镇―印江、思唐镇―塘头为轴线,大力实施思南、印江、塘头“同城化”发展战略,形成“三城一体”城镇发展群,将思南打造成优秀山水旅游城市。“十二五”期末,全县城镇总人口达到28万人以上,县城人口达到或超过15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6.8平方公里左右,县城规划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镇用水普及率达95%以上,城区常住人口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形成10公里核心区、20公里辐射区。

产业结构调整之路

“趟出”新优势

一组数字,引人关注。站在全省看思南,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横看主要经济指标,2009年,财政总收入在全省排名第54位,人均财政收入排第87位,农民人均纯收入78位。

一种现象,更引人关注。纵观该县产业结构,一产,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力较弱,不优、不特、不亮、不精、不强。二产,粗放型工艺产能比重过大,资源能源消耗过大,新兴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严重缺乏。三产,发展普遍滞后,没有形成气候。

问题所在,正是发展方向所在。由此,思南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探索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之路。

思南,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建材、石材、水电和煤炭能源等资源丰富,尤其是水能资源蕴藏量丰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支柱产业的空间很大,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基础。

面对传统工业经济结构失衡、产业单一等现实,该县痛下决心,定下二产提速,三产提质,一产提效的转型跨越发展思路和目标,同时也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路径”。

在“十一五”期间,思南采取产权转让、租赁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不断加快工业发展。经过多年培育和打造,规划面积360公顷的河东孙家坝工业集中区目前已初具雏形,预计3到5年时间,将建成建材、石材、机械装备、重化工等产业体系,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每年上缴税收1亿元以上。河西双塘工业集中区主要发展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中药材加工、轻化工业、旅游商品加工、轻纺工业以及产业布局相关的仓储、冷藏库、保鲜库、物流业等。

篇(3)

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通过平台的形式将来自个人或组织的冗余资源匹配给相应的需求者,为双方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打车软件Uber和民宿平台Airbnb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平台,自诞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成为估值数百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他们在颠覆行业传统消费方式的同时也一直试图突破地域、文化和制度的限制以占据新的制高点。共享经济在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从协作消费、协作生产到协作金融、协作学习,共享的理念以互联网为基础已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侧面。日本作为亚洲经济强国,其共享文化也由来已久。而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国民的消费模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不在追求快速增长和拥有大量私人物品,转而追求简约的生活,通过共享获取无法满足的愿望。

一、第四消费社会时代是日本共享经济发展的土壤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4消费时代:共享经济,让人变幸福的发趋势》中将近代社会分为四个消费时代:第一消费社会:二战前,小量中产阶级兴起,消费西方引入的以及国内出现的知名品牌产品;第二消费社会:二战后至石油危机,随着工业化发展,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风气扩展至全国;第三消费社会:石油危机至2004年低成长期,经济因盛转衰,消费单位由家人转向个人,更加注重产品差异和个人特色,单身和啃老族增加;第四消费社会,2005年至2034年,经济持续不景气,人口开始下降,非正式雇员数量增加,越来越多人追求简朴的生活,满足感来自人际关系紧密带来的充实,而非来自物质。在第四消费社会,国民消费模式出现了价值观的转变,从注重国家到注重家庭,从注重个人到注重社会。这些价值现象和欧美社会盛行的共享经济潮流相呼应,为共享经济在日本发展写下前言。目前,分享经济在日本迅速发展,已覆盖民宿、拼车、医疗、家政、物流、停车等领域,并逐渐向时尚、动漫领域渗透。根据普华永道的调查数据,2014年日本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是150亿美元,到2025年可达3350亿美元。矢野经济研究所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日本国内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34.7%,得益于宽松的政策,2015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持续增长129%。在日本共享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依然是新兴经济体系与地域文化和制度之间的发展博弈过程。

二、民宿共享是无奈之举还是顺势而为?

虽然民宿共享是日本酒店业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但由于近年来海外游客在日本的爆发式增长使得酒店住宿供不应求,为刺激经济增长,日本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民宿共享的限制。因此,Airbnb一进入日本市场,就大受追捧。根据日本国家旅游局的数据,在日元疲软的诱惑下,从2010年开始,日本的海外游客就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局面,2015年有1970万外国游客到日本旅游,预计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到访日本的海外游客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海外游客对日本经济的贡献不言而喻,但日本酒店业的发展现状却令政府堪忧。从2010年起,日本的酒店数量基本维持在80000家不变,到2013年和2014年,甚至呈现下降的趋势。为此,日本政府开始为旅客的住宿问题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2016年,东京的大田区成为日本第一个让居民在特定情况下将房屋出租给海外游客的地区,并在此之后获得了日本酒店法的豁免。但法律同时规定,房主必须在当地机构注册并且同意检查,游客在日本必须至少停留一个星期。这一规定出台之后饱受诟病,政府对民宿共享的限制也继续放宽。截止2016年1月,来自Airbnb的数据显示,整个日本有27000个家庭在Airbnb共享民宿,其中东京有11500间。当然,这一数字在美国是337000间,在法国巴黎是66000间。但是日本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过去一年当中,Airbnb上的日本房屋供给量涨幅已经超过四倍,在Airbnb租赁房屋的海外游客增长了六倍多,日本是Airbnb市场增长率最快的国家。

三、车辆共享,是需求不足还是力量博弈?

如果说Airbnb在日本的发展得益于日本酒店业供不应求的市场契机,那么Uber和Lyft进入日本市场则没那么幸运。首先,日本的《道路运输法》规定,以有偿方式提供载人或载物服务的都是法律所管制的对象,法律禁止没有出租车牌照的汽车和司机通过叫车软件为乘客提供用车服务。Uber和Lyft均是提供私家车搭乘服务的移动应用平台,日本先天的法律限制导致两家平台在日本的发展受到非常大的制约。虽然政府为鼓励共享经济的发展,特许在日本有部分地区的私家车可以营运,2014年Uber在东京推出了出租车和轿车呼叫服务,但却面临着来自传统出租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其次,私家车共享一定程度上在日本已形成规模。在日本,长期闲置的私家车可以出租给出租车公司。TimesCarPlus是日本最大的停车场运营商Park24的汽车共享服务站,主要经营停车、租车等业务。车主可将闲置的私家车出租获取租赁收入。日本的通信巨头Line也在2015年启动了打车服务LineTaxi。但是在日本本土的打车软件,对乘客没有补贴,通过LineTaxi叫车,除了要支付乘车费用,还要支付手续费,这一点与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形成对比。此外,日本的出租车市场相对成熟,车辆安全舒适、供给充足。日本公共交通非常发达,京东的地铁密度是纽约的1.5倍,是香港的7倍,电车地铁是首选的出行工具,使用叫车软件的日本人也相对较少。在不同的国家面临不同的市场环境,日本并非第一个对乘车呼叫服务有分歧态度的国家。即便在叫车软件已经非常普及的中国,来自传统出租车行业的质疑、对抗甚至冲突也层出不穷。虽然诸如Uber与Airbnb这样的共享平台在城市发展和创造就业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安全、公平和经济机会的对等依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监管是共享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颠覆传统行业的共享平台,一方面需要说服立法者放宽政策,给予他们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来自传统竞争对手的抗争和反弹。

篇(4)

新经济是一个崭新的经济形态。它必将在新世纪中发挥着独特的重大作用。新经济是一种召唤,它呼唤每个民族扩大视野。锐意进取。

在新经济时代,每个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创新发展呢?关键在于对新经济时代营销的发展趋势的认识,以下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趋势一:创新是新经济时代营销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企业常盛不衰的源泉,是新经济的核心。全球性信息网络的形成,使得技术扩散的速度加快,因而造成产品和工艺在技术上的趋同化。企业间竞争实力,就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惟有大力创新,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方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与此同时,技术贸易壁垒也必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日趋强化。在这种形势下,开发自己的技术,提高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成了新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

(1)产品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和成长的基础

在新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企业的最高目标。产品创新与企业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产品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产品创新在促进企业自我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大作用。多数企业都重视开发新产品,力图向市场投入更多的新产品,扩大本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某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特别是新开发的产品,一般技术含量高,多为高附加值产品。这种新产品投入市场,必然使企业获得高收入,这对企业的成长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产品创新可以维护企业的竞争地位。

一般说来,产品竞争双方都力图通过新产品开发去取得某一特定市场的主导或支配地位。例如,当加拿大的米勒公司推出了LITE啤酒获得成功后,几乎所有的啤酒公司都相继投入了自己的类似产品,参加市场竞争在几个月之内类似LITE的新产品有40多个,但由于米勒公司不断创新产品,结果其他公司都无法取代米勒公司在这一市场上的领导地位。

(3)产品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基本手段

当企业发现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或者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预示着企业的现有产品正出现衰退的可能,则必须采取产品创新的方法开发出新产品为企业寻找新的机会。以北美为例,当企业发现城市居居民对酒类的偏好发生改变。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喜欢饮烈性酒时,便争先开发出品类繁多的低度饮料新产品。另外,近些年,在工业市场上由于能源的短缺和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愈加重视,现在很多厂家都把新产品的开发方向放到了高效、低耗、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的开发上。由于产品创新适应了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因此,也使企业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趋势二:新经济的营销是体验营销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更重视顾客的体验、感觉。企业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将感官、情感、思考、联想、行动五个点作为一种设计思考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地区特性及终端销售环境,展现不同的体验需求。广告做到哪里就说哪里的话,把消费者见物所思、见景生情完全控制在手中,但品牌的整体理念、定位、系统都必须讲究一致性,这样品牌资产才不至于丢失殆尽和受损。如西式的速食龙头麦当劳,为充分掌握时代趋势,近日在国内大玩“体验营销”,特别是近日在广州地铁上推出的新广告,充分将感官的体验呈现而出,以至让人耳目一新。麦当劳在跨入21世纪,就力推“欢乐欢笑每一刻”的品牌形象,一改过去的“欢乐美味,在麦当劳”,“百分之百顾客满意”,以及后来使用的“麦当劳都是为你”等口号,并以“完全用餐经验”重新定位,期望征服顾客的心,在不同的时段,针对不同的顾客群,提供“对口”服务,从而创造一种互动的欢乐气氛,让顾客觉得好玩、有情趣,用体验来达到顾客满意,进而增加顾客重复购买,这也是造成国内外许多小朋友对它情有独钟、忠诚度极高的原因所致。

这次麦当劳推出的广告,在体验营销上玩得更是精彩纷呈,可以说将体验式营销发挥到了极致。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麦当劳近日推出的这一系列的平面广告:

第一则:在地铁的车门旁,一左一右有两幅广告一模一样,都是一个大的汉堡包,1:3语化的广告语很特别——“张口闭口都是麦当劳”,整张广告简洁明朗,一目了然,卖点很是突出,让人不由不去联想。伴随着地铁门的一开一合,就会让人想到嘴巴一张一合的用餐情景。

第二则:在地铁车里的进口处位置,也有一则广告,广告语也很特别——“想吃只需多走几步”,似乎人人在车内走都是想吃麦当劳。试想,车门一开,谁不往里走呢?

第三则:在地铁车内的对门位置,一包薯条放在广告的一侧,仍是配以醒目的广告语——“站台人多不要紧,薯条越多越开心!,,没错,就连我们在车上挤来挤去,这种滋味,它都知道!,.

第四则:还有一幅贴在车窗上的广告——“越看它越像麦辣鸡翅?一定是你饿了!”,画面上有一块麦辣鸡翅烤得黄亮亮的,很是诱人。看看,这则体验广告替我们把体验都说出来了,绝!

第五则:在地铁座位的上方,原先有一块各站点的指示牌,也被取代成麦当劳的指示牌了,广告语——“站站都想吃”,每一个“站台”都是麦当劳在中国推出的产品.逐个相继标出,并用连线串起,“巨无霸、薯条、麦辣鸡翅、麦乐鸡、麦香猪柳、板烧鸡腿、圆筒冰淇淋、新地、麦辣鸡腿汉堡、汉堡包、开心乐园餐”。

麦当劳一改以往的传播手法,这些在地铁里的广告,放到哪里,就说哪的话,让消费者感受、留下印象,以至产生强烈共鸣。

体验营销是21世纪营销最有力的秘密战斗武器,它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最有力,谁能牢牢地把握,淮就会讨得消费者的欢心。这种体验式营销的实施,可以让品牌更有竞争力!

趋势三:高科技产品大行其道

高科技是新经济时代营销的基础,新技术革命直接催生了新经济,使新经济成级数增长。在新经济社会中,随着高科技产业化速度的加快,它对新经济的量增效应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呈放射网络状的态势全面展开。新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是未来主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朝阳经济”。随着高科技因素在经济形态中的含量不断提高,经济形态必然会飞跃到以知识技术、智力为主要资源的新经济形态。

电脑、互联网、激光、生物工程、卫星通信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不仅改变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还改变了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和原则。全球知名企业咨询专家科克·泰森在他所著的《世纪企业制胜法则》中指出:在20世纪时,科技不断发展,改变更是屡见不鲜,21世纪的改革步调,将呈现前所未有的速度,20世纪末的后20年,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进步,远胜于过去200年的发展。21世纪末的发展,又相当于今日的10倍。可见,未来高科技营销管理将是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重点。在产品策略的组合方面,高科技所占比重会越来越高。高科技产品在市场总体份额中逐渐超过传统产品的市场比重,出现供应引发需求而不是需求决定供给的现状,源于新产品的问世皆是基于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在这一点上完全不同于传统营销强调的由调查研究市场需求之后而确定供给的模式。

产品日益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速了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同时,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速度快以及科技发明层出不穷等原因,加之消费者对高科技产品认识不足和缺乏消费经验,促成高科技市场营销环境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营销人员无法按照常规预测、把握该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特性和相关数据。这就是为什么近年高科技行业利润高、风险也高的原由。

显而易见,高科技营销除了注重持续创新,建立专业分工协作体系抵御其风险性经营之外,围绕高科技产品创建相应的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服务体系不止是解决客户对高科技产品缺乏了解和购买的后顾之忧,更为必要的是,21世纪的高科技产品竞争最终归结为服务的较量。

总之,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高附加值的产品能够以高价销售,能够在满足顾客的同时,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趋势四:网络世界,连接未来

21世纪人类迅速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商业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网络化将市场营销中的分销移植到了互联网,实现真正的虚拟营销。电子商务改变了工业时代传统的、物化的分销体制,企业必须为适应BtOB或BtOC的业务开展在网上建立全新的分销模式。

2003年6、7月间,浙江举办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网上交易会“浙江省工业品网上交易会”,首次尝试将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品交易会相融合。结果,网交会能量惊人,短短一个月吸引参展企业5千多家,参展产品涉及30多个行业2万多种,页面访问量累计达2千多万次,其中国外访问量占14.6%。参展企业共协议成交14.2亿元,当月实际成交量就达到4.57亿元。

随着竞争的激化和复杂、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很多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改变组织结构,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靠单干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战略联盟的道路,营销的重点从交易转至关系,采用关系营销战略,进而又不断地转移到管理独立组织问的战略联盟,企业从交易型营销向网络组织型营销模式转变,企业及其市场环境间的传统外部界线变得日益模糊不清,企业不断开发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的战略营销伙伴等网络组织形式,通过网络的开发,网络成员都提供了一种其他成员缺乏的核心能力,网络成员通过高度复杂的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价值增值系统,为企业带来优势。

篇(5)

乡镇社会经济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主体,是县域经济、宏观经济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和突破口。近年来,信阳市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乡镇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从总体上看,全市乡镇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从深层次来看,全市乡镇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速度不快、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乡镇企业较为薄弱。上个世纪末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曾经为安排农村剩余劳力、加快信阳城镇建设起到很大作用。后来,历经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和产权改制三个阶段,企业性质、职工身份、管理机制发生改变,乡镇企业逐渐萎缩,举步维艰。尽管目前各地在招商引资,但真正落户乡镇的企业项目不多,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较为薄弱。

(二)第三产业较为封闭。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一级的第三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镇区临街住户利用房子改办服装店、杂货摊、小餐馆。但是,本地中青年人大多外出,外来的流动人口有限,消费能力薄弱,多数店铺每年除一、二个月的旺季生意外平常都是淡季,全年经营性收入水平较低。

(三)务工经济蓬勃发展。目前乡镇经济的最大亮点、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剩余劳力外出务工经商。2013年,信阳市外出务工总人数达240多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外出180多万人。全市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务工总收入320余亿元,其中农村外出务工收入近200亿元,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成为支撑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乡镇自身条件的限制。信阳市部分乡镇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基础设施薄弱、市场功能不全、城镇品位不高,再加上人才奇缺、资源匮乏、交通闭塞,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乡镇功能的正常发挥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一些地方市场信息反馈滞后、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和规范的合作组织,种植模式、产品结构、营销手段较为单一,多数农户都是自产自销、自负盈亏,少数地方靠天吃饭。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地方政府想改善投资环境、发展乡镇经济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人口结构及文化素质的制约。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人口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劳动力,20-30岁的年轻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知识匮乏,长期在外打工农业生产经验不足。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对发展现代农业缺少冲劲和闯劲,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对先进生产技术掌握不够,只能按照传统模式进行生产,生产效率低下。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制约。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为乡镇经济发展服务的资金信贷、信息咨询、政策服务、法律服务、中介服务、科技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滞后。目前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这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乡镇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工业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撑,发展乡镇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在资金的来源上,招商引资是有力的依托。招商引资要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拓宽渠道。首先要围绕资源优势抓招商,发挥农村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其次是围绕特色产业抓招商,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在膨胀规模的同时,提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水平。再次是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坚持围绕大项目抓招商,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发展配套经济,使乡镇经济在分工协作中发展壮大。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改善农业科研的创新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地理优势,发展特色板块农业。一是要发展一壮大一批优质稻、林果、蔬菜等农业板块基地;二是要以产业化带动高效增收,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三是要创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

(三)大力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机制。加快乡镇经济发展,必须搞活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向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流转程序,加快流转速度,因地制宜地探索“散户出租、企业承包”、“集体转包、大户经营”、“带地入社”、“以地入股”、“以承包地换保障”等路子。建立利益保障机制,解决好流转利益分配的问题,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做好信息、典型宣传等工作,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城镇化建设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各类乡镇要分类指导,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乡镇的城镇建设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城镇工业园区的经济实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抓好现有市场设施配套完善与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兴建一批贯通城乡、辐射周边的中心集镇专业批发市场。同时,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发展状大流通企业,有效调节乡镇经济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管子》在具体经济政策中,创造性提出了以人为本、本末并举、解放生产、盐铁官营、市场干预、财政政策、奢靡消费等重要举措,这些举措的成功实施充分依托了自利主义的个人行为和宏观调控的国家行为。“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程,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强调“趋利避害”乃为人之常情,明确了相当于现代经济学中提到的“理性人”的前提假设,具有明显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色彩。

他还谈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并在具体实践中充分贯穿了这一观点,强调即使是实施国家宏观调控,也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发挥好经济个体的自主行为,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因势利导,进而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因此,可以说自利主义正是《管子》经济思想和理论一个重要的逻辑基础。

二、以人为本的富民强国思想

《管子》特别强调百姓休养生息之于富民强国的重要意义,从正反方面提出了以农为本、开垦荒地、爱惜民力、轻徭简赋、勤俭节约、安土重迁、藏富于民等重要的民本思想。譬如“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地不辟,则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处在一个农业文明社会,他极为明智地提出了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推广普及科学的农耕技术,注重农田的开辟,从而扩大农业生产的政策主张。“舟车饰,台榭广,则赋敛厚矣;轻用众、使民劳,则民力竭”、“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提出要爱惜劳动力,并反对对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无端浪费。“民毋余积者,其禁不能止……则危亡随其后矣”,以及“无事则归之于民”,提出要让百姓有余粮,主张国家无事的时候就藏富于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提出要适时向农民提供贷款或必需之农具,避免“大贾蓄家”趁机对他们进行巧取豪夺。

生产力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从《管子》一系列的举措可以看出,他在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上,采取了具有鲜明的注重巩固根本、注重发展生产特征的供给主义主张。在当今的时代,我们繁荣和发展市场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同样需要对市场主体采取这样“保育式”的扶持政策,比如,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减少行业垄断,扩大中小企业主体数量,树立更多的行业品牌,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竞争,降低土地和资金成本,等等。

三、轻重治理的均衡思想

《管子》强调实施国家宏观调控、开展动态管理的重要作用,提出要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市场买卖、国家举债等方式,有效调剂市场余缺、平衡物价、稳定币值,畅通经济发展活力。“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分之”、“时货不遂,金玉虽多谓之贫国也”,这些观点要求把各种闲置和囤积起来的资源充分流通起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夫民有余则轻之,故君子敛之以轻;民不足的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等,主张要利用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推动实现供需平衡,并且“衡无数也,横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阐明了宏观管理的时效性、连续性,以及经济运行的动态平衡。

轻重管理的均衡思想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他提到的“物贱伤农,钱贱伤贾”,管子深刻地认识到了物价和币值之间对应关系。他建议,当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时,就增加财政购买和货币发行,以市场价格收储一部分粮食,同时,伴随着政府购买的增加、市场供应的减少以及货币发行的增多,粮价因之得到提高。当粮价过高时,为防止出现大商人通过垄断来哄抬价格、小商人因物价过高而销量减退的问题,国家就应该增加粮食的供应,并回笼一部分货币,这样便实现了一种供需平衡方面的调和。同时,在低买高卖的过程中,政府也能够获得一定的财政收入。

四、奢靡消费的需求刺激思想

奢靡消费的需求刺激思想,是管子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创举,管子在一次与齐桓公的对话中提到,在帝尧的时候“山不童而用赡,泽不弊而养足,耕以自养,以其余应良天子,故平”,意思是说那时地广人稀,耕地也足够自足自给,并有余粮可以上缴国家,因此无需官府,百姓也能安居乐业。而到了周朝“地重人载,毁弊而养不足,事末作而民兴之”。即:人口增多,土地相对稀缺而昂贵,百姓生活贫困而食养不足,但若能大力发展工商业,则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市场化,进而刺激农产品生产,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这段对话揭示了从单纯强调扩大生产转向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两者并重的现实根据。

刺激需求是有条件的,他讲“天子臧珠玉,诸侯臧金石,大夫畜狗马,百姓臧布帛”,不然的话,强者智者占有和操纵珠玉,使贵重的物品降价、轻贱的物品涨价,很多人就会因之不得生计,这从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关系说明了通货膨胀的问题。当奢侈品占用了大量社会资金时,用于购买必需品的货币数量就会相应减少,导致粮食等必需品价格下降,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伤害。所以,《管子》的奢靡消费思想提出之初就先做了消费阶层的划分,只要求在显贵大富阶层提倡奢靡消费,因为显贵大富阶层多余的货币本来就不该追逐粮食等必需品,而用于奢靡消费,可以避免对必需品市场的冲击。同时,提倡奢靡消费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比如“巨棺椁,所以起木工;多衣衾,所以起女工”,实现从富有人家到贫困百姓的财富转移。贫困百姓拿着这笔收入,增加的是对必需品的消费,属于必需品市场需求的合理增长,有利于刺激生产,且不会造成必需品价格的过分波动。

《管子》的奢靡消费思想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财富的转移支付。当前,区域发展不均衡,群众收入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可以运用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实现对各种不均衡问题的有效调节。

五、结构治理的双向互补思想

《管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展的辨证思维,比如,有的政策出台貌似是矛盾的、对抗性的,有的甚至是方向相反的,但是他能够在结构治理过程中找到一种结合点,使冲突的两个政策,成为重要的互补关系。比如,“知侈俭则百用矣,故俭则伤事,侈则伤货”,即:过于节俭,就会抑制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创造,反之,过于奢侈又会危及国家经济基础,惟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和良性循环。

篇(7)

解放思想是党的优良作风和宝贵传统,是事业不断前进发展的永恒动力。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对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讲,关键是要以解放思想为重要突破口,着力破除制约和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等障碍,把思想解放的成果落实到思路谋划上、方法创新上、作风转变上,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推动思想解放,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发展的速度。我们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求各级干部努力做到“四破四立”:一是在观念上,要破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得过且过的懒惰思想,树立“奋力赶超、争创一流”的拼搏意识。二是在工作上,要破除四平八稳、按部就班、求稳怕乱的保守思想,树立“敢想敢为、敢闯敢干”的进取意识。三是在作风上,要破除眼高手低、抓而不实、抓而不死的飘浮思想,树立“不干则已,干就干出成绩;不抓则已,抓就抓出效果”的实干意识。四是在环境上,要破除患得患失、部门利益至上的本位思想,树立“人人都是环境、事事关系环境”的招商意识。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县域经济的强力支撑。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产业的竞争力决定着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对宣化县来讲,就是要“发挥三大优势,主攻四大产业”,立足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坚持矿业抓整合,提高效益;煤化工抓开发,加快进度;机加工抓规模,增加总量;农产品加工抓升级,提升水平,推动支柱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为提高矿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全县矿业税收实现翻两番、突破2亿元,成为全县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项目集聚区建设,打造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树立集约化经营理念是现代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是优化经济要素配置和降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成本的必然要求。园区是聚集功能优势和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集约化经营的重要平台。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大力推进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四、推进城镇化建设,破解县域经济的发展瓶颈。推进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宣化县有县无城,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强化经营城镇的理念,通过开放的办法、市场的手段,以产业聚项目,以项目促开发,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为经济跨越发展注入新活力。

篇(8)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7-3891-03

Thoughts 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 of Conver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SUO Sheng-an

(Henan Polytechnic, Zhengzhou 450046,China)

Abstract: The conversion of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had raised higher requirement as well as rare ch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necessity of converting development way of rural tourism was demonstrated. Meanwhile, the key problems in current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And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promotion, betwee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between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between standardized service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 should be correctly handled from the view of conver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Key words: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rural tourism; counter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产品类型日趋丰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持续提升。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工作重心,这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1]。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1.1 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宽广的发展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发展乡村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则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旅游方式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2]。因此,惟有转变发展方式,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才能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2 是适应新时期旅游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乡村旅游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拉动了广大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带动了旅游市场的繁荣,极大地增强了旅游业的发展后劲。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整体而言依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要适应我国旅游业以数量型和速度型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质量型和效益型为主的内涵式发展的趋势,就必须既要大力发展大众化的农家乐旅游,又要积极开发乡村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既要追求数量规模扩张,也要注重提高素质效率。

1.3 是顺应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趋势的需要

篇(9)

2008年对于志愿精神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这一年中,中国接连发生了两件大事,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都有为数众多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广大的志愿者的实际行动和感人事迹,博得了国人乃至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引发了社会对志愿精神极大的关注。但现代志愿精神产生于西方社会,要使其在中国获得更好的发展,有必要对志愿精神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差异进行梳理,以便在借鉴和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本土化的突破。

1 中西方志愿精神的思想渊源

志愿精神成型于近代社会,是现代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但作为志愿精神直接思想渊源的慈善思想却是古已有之,这也成为现代志愿精神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

西方社会中的慈善思想和基督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督教教义中的“博爱”思想认为,所有信徒都是上帝的儿女,因此信徒之间都应当以兄弟姐妹的关系相处,要求信徒能够抛弃对物质的追逐,崇尚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不分男女,不分贵贱都是兄弟”的“爱”,即能够抛开身份地位的高低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以乐善好施的态度对待他人,最终将其外化成为一种行为准则,自觉地对他人施以帮助和关爱。基督教之所以要求如此的“博爱”,源自于其教义中的“原罪说”,即“人生而有罪”,人一出生便是上帝的罪人,为了能够洗刷罪恶,涤荡灵魂,就需要信奉上帝,而上帝要求“我赐予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因此,基督教信徒需要自觉地以崇高、无私的爱心去帮助他人,以此来避免在末日审判时被投入地狱,实现自我救赎。由此可以看出,基督教所提倡的“博爱”更多是出于宗教的诉求而非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以,可以将西方社会中的志愿精神视为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慈善志愿”,带有比较强烈的宗教色彩。

在我国古代社会,慈善思想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众多思想流派对于慈善思想的阐述各有不同,但是都蕴含着造福民众以及救世救人的思想观念。“仁”是儒家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它要求人在增强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实现“仁者爱人”,并将“仁爱”从内在的情感升华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的伦理道德标准。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人之天性,促使人们产生互爱互助的慈善行动。道家文化也对慈善思想有重要的论述。老子提出“天道无常,常与善人”,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人的善与恶也包含其中,善行可以得福,恶行就要遭祸。道家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庄子提出“得道升天”的观点,要求人们多行善事,进而积累德行以得善终。除了儒家和道家,墨家的“兼爱非攻”和佛教的“因缘业报说”等也包含着丰富的慈善思想,均对我国古代的慈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志愿精神在中西方发展的差异

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国家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出,在中西方社会中都存在与志愿精神相关的文化根源,但是这种文化根源在不同的地区却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态势。中国社会中为何没有形成成型的现代志愿精神呢?在当前我国需要大力弘扬和发展志愿精神的背景下,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志愿精神之所以在西方国家中的发展要比在中国的发展更完善,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1)宗教因素在志愿精神发展中的作用;(2)中西方对社会管理的差别。

首先,虽然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中都存在慈善思想这一志愿精神的文化根源,甚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关于慈善思想阐述和探讨比西方更加深入和丰富,但是“仁者爱人”、“得道升天”、“兼爱非攻”等慈善思想多是将“善”作为一种社会伦理道德标准,要求人们通过对自身的约束来实现的,而即使个体没有做到,也不会因此而遭受过多的现实损失,可以说并不具有普遍强制性。反观西方社会,由于国家统治者的积极推崇,基督教等宗教因素已经深深植入个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影响力巨大,而行善助人虽然也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也体现人性向善的一面,但更成为宗教信徒的一项基本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的儒家文化所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同,西方宗教对于人性的认识是人性本恶,宗教的“原罪说”、“赎罪说”将人们从一降生就定性为“恶”和“罪”,信徒只有时刻怀着博爱之心,关爱帮助他人才能弥补已有的罪恶,死后灵魂才能进入天堂而不是投入地狱,这种对于来世受苦的畏惧感也促使基督教信徒主动地、积极地行善,这也就使得慈善思想以及慈善服务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为现代志愿精神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导致志愿精神在中西方发展差异的另一个因素是对社会管理的差别。纵观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奴隶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而且在这一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社会一直处于高度集权的社会管理体制之中,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都对社会实施严格的管制。即使到了以后,虽然了统治阶级,实现了人民民主,但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权力仍是高度集中,从社会公共服务到社会公共事业,仍然基本是由政府部门包揽,公众参与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的意识和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抑制,能够直接体现和弘扬志愿精神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因此难以实现有效的发展。而在西方国家中,经历的封建社会时间相对较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时间较早,而且在社会中一直存在着民主精神,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民意愿的影响,再加上宗教组织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因而起步较早,发展也较为完善,这也就使得现代志愿精神成型于西方社会,而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47―01

镇域经济是一个建制镇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单元,但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建制镇是农村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日照市镇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新常态下,镇域经济发展中也面临新的困难。

1镇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1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市镇域经济结构虽然有所优化,但总体而言,仍不尽合理,与第二产业发展相比,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方面,近年来三级产业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高,镇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仍然偏低,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不足。镇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县域和市域经济,是日照市经济的薄弱环节。

1.2城镇发展用地与可利用土地资源矛盾突出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碰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一方面表现为建设用地不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需求越来越大,建设用地与农田保护区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镇域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镇域在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且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就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镇域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

1.3产业发展与特色乡镇建设仍存差距

城镇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尚不紧密,但在与农村经济的联系上比城市要密切得多。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产业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建设特色乡镇的步伐有所加快,但对比周边发达镇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一是发展产业思路不清晰。新兴的支柱产业总量仍较小,传统产业仍占相当比例。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大部分镇域经济发展缺乏主导产业。相当一部分镇工业经济基础薄弱,由于缺乏合理的产业布局,产品缺乏关联性,龙头企业少,产业聚合、盘整资源很有限,产业支撑能力很弱。多数镇企业规模小,工业支柱产业优势不够突出,“专业镇”、骨干企业、名牌和拳头产品少,产品缺乏特色。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新兴的第三产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

1.4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弱化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

镇域经济发展在区域分布上极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均。在镇域经济中,各村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在镇域发展的初期阶段,资金和人才等往往会被吸引到区域条件较好的村,因为在那些村的发展潜力大,资金投入的回报率高。而这些村往往就成为镇域经济的增长极,它的发展速度会比周边村快,使强村更强。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极(强村)周边地区的发展就会受到增长极(强村)的抑制,从而导致了村级经济之间的不平衡发展,而村级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就弱化了镇域整体经济能力。且乡镇缺乏资金来源,乡镇资金缺口大,基层财政困难,无力扶持弱村发展,使弱村更弱,形成恶性循环。

2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础和支撑,是扩大内需的总抓手,是启动消费的推进器,是统筹城乡的关节点,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加快发展和壮大镇域经济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日照市镇域经济要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强化镇域吸引、争夺、拥有、控制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做强做优镇域经济。

2.1抓好镇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农村城镇化

镇村社区建设是镇域经济发展的载体,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镇村环境才可能增强磁性效应。抓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既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镇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2.1.1以规划为先导。小城镇建设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一是定位上,立足实际,在搞好发展规划上求突破,要把镇域经济发展目标与本地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目标、产业规模、城镇功能进行规划,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注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2.1.2要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为前提: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基地建设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确立自己的产业重点,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采取积极可行的策略,提升人气、聚集财气,加快镇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3积极探索城镇经营的路子。要将城镇规划作为经营城镇的第一资源,积极运用经济的手段,不断提升城镇的发展档次,以城镇建设助推新农村建设。做活小城镇发展文章,坚持“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扩大城镇建设资金来源,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强化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强化小城镇载体和经济辐射功能,增强发展驱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小城镇的居住、休闲和娱乐等人居功能,经济探索和试行农民的宅基地换住房、土地承包权换保障、合村并居等办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集中。

2.2发挥聚集效应,引导二、三产业向建制镇集中

引导二、三产业向建制镇集中,要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镇域特色经济主力军的作用。要发展民营经济,壮大私营经济、培育个体经济,使其成为镇域经济的主力军。抓环境,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培育有利于民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抓引进,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个体资本到乡镇投资创业抓培植,大力兴办加工业项目,鼓励支持农村能人、大学毕业生投资创业抓提高,筛选一批重点新兴产业,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加快提升镇域经济发展水平。

深化招商引资工作,更加关注招商引资效果和园区企业质量,突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指标考核,从土地投入密度、基本建设周期、投产达效时间、上缴税收数额、就业人数和环保等方面,完善项目招引机制,让好项目优先进入。

一是调整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提高三产业比重。稳农兴工活商,深度开发多种经营,开拓性发展工业,全方位发展三产业。二是优化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培植经济发展后劲。种植业向优质化、集约化发展,养殖业向规模化、精品化、工厂化发展,生态林业向观光型、效益型发展。三是合理布局区域经济。以产业项目带动城镇化,初步实现工厂进园区,农民进城镇,即“生产在园区,生活在城镇”,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

2.3实施农业产业转型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按照日照市镇域经济目前的发展现状,应巩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经济素质,是发展镇域经济的永恒主题,继续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主攻方向,把对接市场、发展特色、建立基地和做强龙头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实施农业转型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

上一篇: 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下一篇: 高中生的德育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