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2: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学习的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教师进行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抛开小学生心理特点来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只能是空谈。
一、巧妙的导入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
导入教学的必要性常常被小学数学老师所忽视。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因素在上课的前阶段往往会注意力不够集中,这个时候的激趣导入就能够起到很好地把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的作用并且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精心设计导入语并用几分钟时间导入就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有了成功的一半。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不管怎样的导入教学都要注意导入与教学内容的相符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言如果能够适当设置悬念,在课堂教学临结束时再解开效果应该更好一些。在教学“时g=路程÷速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就用了“龟兔赛跑”的故事来作为教学导入。关于跑得快的兔子为什么会比赛失败的悬念一直到课堂教学临近的时候才解开,到这时同学们也终于明白了决定比赛胜利(时间)的要素有两个的道理。在这堂课上,同学们至始至终都保持高度的兴趣,注意力特别集中,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有了保证。
二、多种方式的竞赛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求胜欲望是很强烈的。这一点可以为我们老师好好利用的。如果我们数学老师能够巧用竞赛来调动学生不服输的劲头的话就可以做到活跃课堂气氛并最终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临近课堂教学结束前的十分钟左右,我通常会安排一个当堂训练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我会根据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几道题来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待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后,我会安排同桌同学间的互改并且打出分数,然后再来评比哪位同学答得又快又好。通过这样的竞赛,我发现的学习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有时候,我也会根据同学的学习水平的不同进行合理分组,然后根据竞赛结果对小组进行综合的评价排名,通过这样的小组综合评定,小组内的传帮带就被较好地组织起来了。
三、巧妙的创设情境有利于诱发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单纯的“为教而教”是很枯燥无味的。如果一味地强制灌输到头来只能是造成学生大面积的厌学,这样的话,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了。要达成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就要学会善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如果能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转换成生动的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这样的话,富有趣味问题情境就地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学“数的分成”的时候,我举了一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故事中宋国的那只猴子早上给四个桃子傍晚给三个桃子不高兴,反过来早上给三个桃子傍晚给四个桃子就高兴使原本沉闷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通过这个故事,小朋友们就在嘲笑猴子愚蠢的同时也牢牢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更是一种艺术,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学会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它不仅指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学习中能克服困难并能持之以恒坚持;更强调学习者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将思考与创新精神贯穿于具体的学习活动及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一、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孩子语文成绩比较好,但是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不了解小学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成绩滑坡。小学生仅仅想学好数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前提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多个方面。
1.制定计划。从而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这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专心上课。“学然后知不足”,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盘抄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这是掌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必要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这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经常把容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从老师、同学处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这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8.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二、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不少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什么小学要学六年而不是六天!许多优秀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生能通过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的反思,主动去探究、建构新知。预习中应要求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确定自己的预习收获和要解决的疑惑。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会更有信心、更有主动性。
二、探究新知中学会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在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对自己学习的反思,缺少了学生自我反思,就难以促进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例如:在《长方形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边和角可能有哪些特征?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验证长方形的特征。接着组内交流探究的方法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反思总结:(1)我们是怎么学习长方形特征的?(猜想―验证猜想―交流反思)(2)我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猜想的?还有更巧妙的方法吗?(3)我从同学那里学到了什么?(4)在下面的学习中我要注意什么?这样,在反思总结探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后,再去探究正方形的特征,学生是得心应手,效果喜人。
三、在解题过程中学会反思
常听到有些老师和家长评价某些学生:一讲就“懂”,一做就错。的确,有些学生在学习时不求甚解、粗心大意,结果常常出错。教师应把较普遍的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剖析错点和错因,引导学生在采取措施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养成主动反思、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如在教学:63÷7 要使商是三位数,最小填( )
我发现答案有如下几种错误:
①1~9 ②8、9 ③1~6 ④1~7
⑤1 ⑥9 ⑦6 ⑧8
事后我没有直接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找出每个错误答案的错点,分析错因,订正之后再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从此题中得到的启发和教训。
生1:看题目要细致。第①②③④个答案的错因是没有抓住关键词“最小”。
生2:第⑤个答案的错因是只抓住“最小”,却忽略了“商是三位数”的要求。
生3:第⑦题只抓住了“小”,却没有看懂其他要求。其实,拿不准时可以列个竖式除一下呀。
生4:我想提醒第⑧个答案的主人,你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考虑问题要全面呀。
……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创新人才。围绕着教育教学,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专家学者也总结了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管理法,笔者针对小学中的数学科目,也提炼出了自己原创性数学教育教学管理法。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真正领会到用这种方法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开展小学生的数学教育教学法,笔者着重从四方面切入。
一、教师指引教学
大海航行靠舵手,数学教育靠教师,正所谓教师是学生的一盏明灯,在迷茫的道路上指引学生前行,没有好的教师,学生如迷途的羔羊,根本找不到肥沃的草原。好教师从何而来,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教师要经历三大难关的考验。
第一关:素质培养用心
教师要让学生亲其师,继而信其师。语言上,教师要尽可能和学生接近,让他们相信你,接受你,崇拜你;关爱上,知寒问暖方显育人本色。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知其心理,方可动其情,让学生愿上课。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对学生来说,就是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课,有了这两方面,现在才开始了数学漫漫中的第一步:学生已跨入了数学的门槛。
第二关:数学理念更新
数学主要是一门数字学,如果只是简单的做和算,再聪明的学生也会觉得单调;一般的学生更会觉得烦闷,差的学生还会开小差。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理念的更新,大诗人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务必从网上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根据现实情况设计教学题,如算鸡兔同笼的数学题,已知鸡有5只,笼子里有脚40只。那么兔有多少呢?引导学生兔子是4只脚,设一个未知量就出来了,教学理念更新的另外一个方法是教师走出去,听外面专家讲课。给合自身的教学,取长补短,才会更胜一筹。
教师还要适应教学理念更新的时代呼唤,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爆炸性时代,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多,灵活性更强。广大教师务必运用高效有趣的教法,如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更适合孩子好动、爱思的习惯。多媒体既省略了大量板书时间,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当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制作一个优质课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吃透教材,对动画制作熟练掌握。在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下载网上优质课件,如学课网、备课大师等网站。那样,更能节省时间,吸取他人之精华,为我所用。
第三关:经验升华
数学基础性的题目,大部分同学都会做。稍微难一点的,只要细心,做出来也不大费力。然而,那些有难度的,或典型性的题目,有时,今天问别人,总算懂了,明天题目稍微改一下,又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及时总结经验,让学生从这方面入手,才不会思不对路。如作图形,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设辅助线;有的题目,会忘记分母不等于零的条件……总之,教师有了经验总结,教给学生,才可谈得上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过“三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摸索。换句话说,教到老,学到老,总结到老,才会在教坛上竖起高高的旗帜。
二、动态星级教学
人生下来,每个人的智商就是不一样。如果教数学时,全部是一、二、三…往前冲,那不知会有多少人掉队,最终到达彼岸的只是凤毛麟角,这样的教学归根结底是失败的。在教学中,笔者遵循的原则是星级教学。把学生分为五类,针对不同类,侧重有所不同。笔者采用的方法是五字法:点、易、中、转、难。差生讲解知识点,稍差的多讲解容易的题目,依次类推,做作业也是这五字法,好的同学多做难题。有的教师会说,你这不是对学生有歧视?不,我这五字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们会一步步的往前移。从易逐渐到难,最终殊途同归。都能掌握章节的内容,犹如跑步,会跑的人让他跑得更好,不会跑的人,先练走再练慢跑,最终快跑,都到那个层次上去,这就达到了星级教学法的终极目的。否则,强行让不跑步的人跑,只会半途而废。
三、历练趣味教学
有人说,数学重在理解,不需要过多的记忆。记忆是文科的事。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实际上,对数学学习而言,记忆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趣味性教学的前提。如果你连起码的公式都记不清,怎谈得上做作业,怎谈得上学习下一章节。所以,每当数学课,笔者都会空出5到10分钟让学生背诵公式、定理。有时典型例题也要烂熟于心,对一些经验性总结,更要根深蒂固于脑海中。只要你有了这些数学细胞,你才会愿意思考数学中的难题。这也有利于趣味性教学的开展。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全班每六人一组,分好、中、一般三类学生,采取讨论式教学。因为老师之前已讲过书本上的内容,剩下的题目笔者不会一一讲,让学生自己动脑学,采取班内走动的方式,问同学,有亲近感,会做的同学有成就感。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也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并且可以给予每个同学充分表现的机会,学生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举一个例子,一个同学性格很内向,他的思维不是很活跃,通过讨论,人活多了,性格开朗了,思维非常活跃,做题目更是得心应手,是讨论改变了他。至于大多数同学不会做的题目,怎样讨论下去呢?笔者的做法是让数学科代表和几个尖子生上讲台给同学讲,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然,讨论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教师能掌控住局面。
趣味型教学的另一方面“变魔术”,数学和现实中的生活结合非常紧密。农村教师要针对同学所处的农村环境,结合农村实际,变换题目。比如:在做增加或减少的数学问题时,可以联系施肥加尿素多少的问题,也可以联系谷子的重量问题,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趣味性教学的第三方面是老师的语言,比如幽默诙谐的语言。数学表面上看,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科学。但老师如能运用幽默的语言,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发现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教师可说一句:我发现有的同学还没有到电视镜头前,直播都上不了电视台。这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个同学也不好意思。当然,幽默并不是时时有,好像炒菜,在适当的时候来点味精。一方面调节气氛,一方面加强上课效果。激励性的语言,做数学题,有时会苦思闷想,需要长时间的思索,作为教师,要鼓励同学采取不同的方法,尝试不同的思路下手、对于同学的点滴成绩,要给予肯定。这时同学们会觉得“润物细无声”,对学好数学会产生巨大的原动力。
会分析问题,会解决问题,继而培养成现实生活中有用的人才。那么,对学生来讲,还要做到会总结,笔者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
1.纠错笔记本
学生人人都要准备好一本纠错笔记本,做错的题目,用蓝红两种笔做在纠错笔记本上,蓝色的是本身做的,红的是纠错内容。以后,学生拿出笔记来复习,才更会记得牢,分得清。这也有利于今后避免犯同样的过错。
2.典型题集锦
数学习题多如牛毛,大多是一些简单易做的题,做完不必深钻细研。对于那些难题,特中之特题,就要专用一本笔记本记住它,还要用红笔勾勒出它的智力转弯处,下次遇到同样的题目才不会出错。
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二、集合的思想方法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三、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分别将小兔和砖头、小猪和木头、小白兔和萝卜、苹果和梨一一对应后,进行多少的比较学习,向学生渗透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的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 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 ÷ 3 = 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 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七、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
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使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动手实践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们对这一传统的学习方式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可站在另一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在当前课堂中的动手实践,许多时候效果是不太理想的。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个内容时,教学中最常见的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提示或要求下,用量角器先量出三角形的每个内角,然后相加,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的结论。整节课,看上去学生是动手了,可反思整个过程,我们不禁要问:学生除了获得这个结论外,还获得了什么?如果让学生认识其他诸如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只能用动手量这一种方法吗?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不作任何要求或提示,只提供材料(大小不等、种类不同的三角形),由学生主动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但会用量角的方法,可能也会用剪拼的方法去求得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所要的结论,也掌握了一种数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否则,学生只是机械地执行了教师的一个指令,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活动,糊里糊涂地做了一回的操作工,这样的动手操作缺少了应有的探究味,降低了应有的思维含量,充其量是为了得出某个数学结论而加的摆设,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而在另一节“圆柱的认识”的课上,教师为每小组学生准备了一份材料(材料分为三种:一种是三个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一种是三个圆、两个平行四边形;一种是三个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请学生四人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同时出示两个问题:①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②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接下来的动手操作有声有色,学生汇报时,更是有话可说。这儿教师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材料,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在选择合适材料的基础上,合作制圆柱,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自主探究”时给学生“自由”过了火
许多事实证明: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主动探究。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思考让我们清醒,在反思中我们看到了“自主”背后透露出来的“放任、自由”。
这是在学完“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教者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下其规律,可能受先前学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许多学生便开始猜测: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接着他们便根据自己的猜测随意报一些数进行验证。很快,学生先前的猜测被自己了,内心产生不平衡,于是有大多学生开始怀疑这样的数是不是没有特征,课堂上乱七八糟,开小差的有,闲聊的有,没有人持之以恒的继续去深入探究,这时,教师也显得有些无法招架,情急之下只得大声呵斥学生停止,然后生硬地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灌输给学生,学生学得十分被动、消极,落得这样的后果怪只怪教师给学生自由过了火。
其实在学生出现矛盾而无心继续深入探究时,教师可让学生随意报数,然后由教师判断能否被3整除,我想大部分学生都能从老师的表现中看出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重新点燃学生的探究之火。但如此盲目地让学生探讨下去已无意义,教师此时可适当引导。笔者曾见一位教师在此时出示一组问题,让学生接着去探索:①用3、4、5三个数字组成一些三位数,看看它们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这些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③从中你能发现一些规律吗?就这样,在上课教师三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又饶有兴趣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在举例、观察、分析、比较中找到了共同点,得出了规律。
上面的例子给我们许多启发:自由探究不等于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教师只做事后评论员,不及时参与学生自主的全过程,会导致学习活动出现东扯西拉的混乱局面,反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其实,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进行的,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给予必要的指引,充分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变得真正生动起来。
三、“合作交流”不都是说
合作交流,就是学会合作,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它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期望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可在许多课堂上,热热闹闹地合作交流中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些无奈。
这样的场景常在笔者脑海中闪现:那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与众不同》,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出示一列数,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与众不同的数。这时,笔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小组:他们大都抢着各说各的发现,同学之间交流讨论的很少;也有的是一个优等生在发言,其余学生当听众;还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毫不得要领……
教育家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享用一辈子。”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偏重对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将要面对的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充满激烈竞争的21世纪。要在未来的世纪中生存、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仅仅掌握现有的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这等于让掌握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学能力就会迅速提高。那么,在数学课中要学生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呢?下面浅谈几点,以求抛砖引玉。
一、专心致志法
由于年龄的特点,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教育实践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其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而注意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学生认真听课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养成专心听讲意志力。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以吸引住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专心听课的良好环境。例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可利用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画面引出课题:有一天,天气非常炎热,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个西瓜回来。孙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4吧。”八戒一听瞪大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的,应该多分一点给我,我要吃这个西瓜的3/4,最少也要5/6.”悟空听了直笑,马上切了3/4给八戒。大家高高兴兴地吃了西瓜。可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打着自己的脑袋说:“傻瓜,究竟是3/4大,还是5/6大呢?”这时,我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八戒这个忙,比较和3/4和5/6的大小呢?”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把教学推向。通过这样的教学,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兴趣。此外,应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让学生人人参与,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寻疑求悟法
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学习要遵循这样的规律,这也是听课的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个性、创新意识、完善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要达到此目的,在教学中就要注意保护学生智慧的火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的习惯。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讲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并逐步形成习惯。这就要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里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点魅力,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多思善想。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让学生自己找出它们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激疑,不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知道它们的区别。同时加深了对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意义的理解。在上课时教师要善于激疑,只有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检查修改法
检查修改是作业中必不可少的。在检查修改中提高,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对作业的检查能诊断自己学过的知识是否融会贯通,能逐步提高作业的正确率。通过不同方法进行验算,能发展智慧,开阔思路,提高创造能力;能提高作业的正确率。通过检验,能发现自己作业中的错误。对于做错的作业不能听之任之,应该抓住不放查处错误所在,弄清错误原因,从中吸取教训,求得正确解答。我们不仅要独立完成作业,还要养成认真检查作业。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古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通过作业的检查和修改,能使自己养成仔细、认真、严谨的好习惯。这样就能在学习上取得良好成绩,对将来事业的成功也必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独立作业法
数学考量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学好数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教育中,数学学习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由于年纪较小,一些学生没有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主动性,影响了学习效果。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性是数学教学的生命,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是数学研究的永恒课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论更新不及时。
新课改在不断地深入,教师没有及时地对教学理论进行更新,导致新的课程改革没有落到实处,接受的知识还是旧知识。教师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地进行理论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只注重讲解教材,单纯追求教学进度,而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导致课堂质量不高,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对课堂讲解的内容无法理解,就会加重学生课后学习的负担,长此以往,教师累学生也累,教学目标却无法实现。
二、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有效性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素质,转变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引导者,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果教师的观念存在问题,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的颁布,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更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真正理解新课改,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掌握更多的知识,便于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二)改善课堂环境,活跃学习氛围。
新课改的提出,要求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挥。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如果学生提出独特古怪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尊重,适当地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要团结相处,教师应该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表现加以肯定与支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要对课堂的环境进行改革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创新的方法有:
1.采用情景再现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比较常见的。如“某某买《趣味数学》与《故事大王》,各买了5本,花了20元钱。如果每本《趣味数学》2.6元,求《故事大王》的价钱?”这样的例题,教师就可以将情景再现,让学生参与其中,解决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货币的学习是一个难点,大部分学生分不清各种各样的货币,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买东西,掌握各种货币的价值。
2.采用小组讨论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的数学知识体系比较简单,教师要保证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使学生掌握知识。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圆形的认识与面积计算”时,就可以让学生事先预习,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内的学生制作模型,一起讨论圆形面积的计算方式。这样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与讲解,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培养学生主动性与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教师提出问题,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教师要与学生融洽相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在小学数学中,存在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比如“考试结束之后,某某知道语
文与外语的成绩,二者的平均分是93,求数学要考多少分能保证三科的平均分是95?”这一类型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要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不再依赖别人,而是主动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四)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教学内容。目标的制定有一定的要求:
一、课题的提出
1.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现状
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教师教学理论得不到更新,新课改无法落到实处,学生接受的还是老方法旧知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为更好地贴近小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教育部对小学教材进行了大量改编,然而仍有部分教师抱着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得高分的观念,手拿新教材,讲的却是老故事。
(2)课堂教学停留在老师讲、学生记的层面。教师过分追求和教学进度,必然忽略了课堂效率的落实和反馈。教师累、学生苦,低效课堂无法满足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课后学生作业负担加重,教师忙于学生作业的批改,日复一日,师生都深陷于“为了作业而作业,为了考试而考试”的恶性循环中。
2.数学教学亟需改革
人类社会无数先进的科学理论都是数学研究的成果,数学是人类探究未知世界最有利的工具,然而在目前的教育活动中,数学不仅未能发挥其工具性为我们所用,反而成了解题考试的“傀儡”,数学学习也成了无数莘莘学子的“噩梦”。
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小学生心理特征,新课改从构思设计到颁布实施可谓是教育系统的大喜事。然而,改革从决策到执行始终有一段距离,单纯制度体制上的变革无法真正带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变化,教师专业理论和教学观念的陈旧落后严重阻碍了新标准的贯彻落实。新课标呼吁数学教学改革。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小学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起步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数学作为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是理科最基本的内容,小学数学学习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1.提升素质,转变观念
教师作为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在教学中占着主导地位,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紧密挂钩,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是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
新课标颁布以后,部分教师依旧保持原状态教育教学,还有部分教师处于想改变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教学理论跟不上更新,教材却已经发生了改编,导致某些课堂“四不像”。教师应自觉提高业务素养,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交流学习心得和宝贵经验,同发展共进步。通过自学和培训,真正领会理解新课标,转变陈旧教学观念,丰富教师理论知识储备,从而拓宽教育教学面。教师主体发生了变化,课堂也会随之生动起来。
2.大胆创新,探索前进
通过自学和培训,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提升,教学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但要将崭新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理念贯彻融入教学课堂并非易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能,是新形势下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步发展,更要注重教学活动目标管理和反馈评价,更要具有服务意识。在新型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创新,探索前进。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种方法着手:
(1)情景再现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取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年龄段群体,教师应灵活多变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在发达国家,情景再现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多运用于应用题和故事类数学教学问题中,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来授课,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也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所学内容。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对所学知识往往能够印象深刻。
(2)小组讨论法
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学习系统最基本的内容,知识体系简单易学。学生是否能完全掌握知识,关键在于单位时间内课堂教学的效率高低。小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开发智力,提升学生动手使用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帮助学生培养团队意识。
比如,在教《梯形认识与面积计算》时,教师先给出时间让学生预习,然后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用橡皮泥等数学工具制作梯形模型,并在制作过程中思考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任务布置好后,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动手制作,课堂气氛活跃,小组共同讨论出一个计算面积的方案,有的小组认为梯形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梯形面积;有的小组则对认为梯形是奇怪的多边形,不知道如何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引导,学生学得开心,充分动手发挥想象力,获得的知识印象格外深刻。
(3)日记法
日记,即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时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每天或经常把发生的事、处理的事务或观察的东西写下来的记录,尤指个人活动、思考或感受的每日记录。数学学习中的日记法,是对当天课堂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还包括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思考。数学学习日记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记事日记,它更强调对学习内容本身的思考,对新旧知识相互之间联系的概括联想。勤写数学学习日记,有助于增强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和复习提供参考。
如,小学数学中教师布置了背乘法口诀表和完成口算题卡的课后作业,学生先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熟读背诵,效果欠佳,后来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就把自己的发现写进数学日记,很快就掌握了学习内容,做口算题卡也又快又准。
四、未来教学课堂的展望
1.学习方式的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学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记,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听讲―做笔记―练习题―考试”,如此反复,非常被动。未来的教学课堂,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授课之前自觉预习,课堂上积极提问,课后温故知新。
2.课堂主体的转变
与以往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不同,未来的教学课堂主体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语定江山”的知识传播者,而是组织、引导、点拨、激励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关系,在充满生机的新型课堂上,教师是师长,更是朋友。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讨论、发现、进步。
3.教学模式的转变
未来的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不再一味停留于固有的黑板板书,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成为必然趋势。通过计算机图形色彩直观变化及音响效果,图像的定格、闪烁,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刺激的感官感受。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于可以利用图形颜色和图像闪烁给学生以更生动形象的提醒,还可以通过动画示范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习动态的、“活”的数学。
参考文献:
[1]赵东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对教师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4).
[2]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总目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3).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T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