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6 16:22: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

篇(1)

1.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火星四溅,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碘遇淀粉会变蓝,等等.这些现象无不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通过实验导学,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奇妙、体验快乐.

2.记忆基础知识.

传统记忆显得枯燥,学生也容易忘记.在实验导学中,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的过程能给大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思维加工能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让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牢记知识.

3.理解化学原理.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而灌输式教学中,以知识的单向传输为主,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单一,因而效果较差.教师要通过实验导学,让学生从感性到理解,由现象到本质,然后借助于思维加工上升至理性认识.

4.培养多种能力.

实验导学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中能借助于现象把握本质,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中的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5.增强应用意识.

化学无处不在,早上洗脸水温度的选择、化妆品的应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无不与化学知识有关.以实验导学,可以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运用化学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二、初中化学实验导学的有效策略

1.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安排实验.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堂实验等内容,教师应根据操作的难易、安全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将一些简单、易于操作的实验由学生动手完成,而操作复杂、条件苛刻、细节多的实验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还有一些实验适合学生合作来完成.例如,在讲“氧气”时,教师展示一瓶无色气体,让学生来验证它是不是氧气.学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口,发现木条燃烧起来.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表达、分析中获得知识,尝试探究带来的乐趣.

2.抓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能触类旁通.

初中化学实验主要包括制取实验、性质实验、生活实验、概念定律阐明实验、定量计算实验,教师要抓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以达到做一个实验会多个实验的目的.

3.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做“水的净化”实验时,教师让学生向一个盛有河水的烧杯中加入明矾,并和另一个烧杯进行对比,观察现象,和同伴交流加明矾的作用.教师让小组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过滤装置,分工合作完成过滤操作,分析实验中滤液出现浑浊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对初中化学实验导学的思考

1.更新传统观念.

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与社会热点相联系的化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做一个知识渊博、勤于钻研的好老师.

2.合理设计内容.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基础水平、生活阅历,因材施教,合理设计内容,精心准备化学实验,预设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寻求最佳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2)

在学校教育中,开放性教学模式凭借先进独特的优势功能脱颖而出,日益赢得广大师生的认可、青睐和推崇,并已成为一种流行性时尚和不可逆转的发展之势。所谓“开放性”,针对传统“封闭型”而提出来,就是指在教师主导作用调控下,以最广泛化内容、最多样化形式、最自由化空间,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和发展自我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质性内涵应理解为“解除”教师对学生的“封锁、禁令、限制”,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自由度自然回归到学生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见多识广、多导多学”中赢得最大化教学效应。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化学开放性教学活动呢?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1、在情趣化教学中有效实施开放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未曾谋识的新颖学科,要想让两者相互亲近甚至拥抱起来,教师要善于把化学的神奇面展示出来,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充分发挥寓教于乐、引人入胜的效果。比如,卫生球是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若把它投放到含有醋酸和小苏打的水溶液杯子里,刚开始沉睡在杯底,可过一会儿它上下跳动,好象癫狂症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经过化学反应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许多小气泡粘附在杯底、杯壁和卫生球全身。由于二氧化碳比水轻所以要往水面上升,当卫生球所粘气泡达到了一定程度,就象溺水者拉到了救生圈一样直往上升;而当卫生球升到水面时所受的压力减小,所附小气泡破裂后,卫生球恢复了原来比重,也就失去了“救生圈”又沉回杯底。如此循环往复,也就形成了“不安定的卫生球”现象。诸如此类的情趣化学现象,能为初学者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元素。

2、在生活化教学中有效实施开放策略。如上文所述,化学知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两者之间就如同科技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既来源于后者,又服务于后者。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活化课程活动,既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又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强化他们的课程学习意志。如生活中的“明矾净水”现象:明矾又称白矾,化学名称叫硫酸钾铝,它的净水功能主要是依靠“铝离子水解”来实施的。再如“不用电的灯泡发光”现象:这种特制灯泡里装有镁条和浓硫酸,由于后者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尤其遇到一些金属更能显现出强大的氧化本领,而金属镁的氧化点又很低,所以两者相遇就会在灯泡里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温度急剧上升,因镁条烧得火旺而亮堂起来。还有“白糖变黑雪”“小木炭跳舞”“石灰煮鸡蛋”等生活现象,无一不是与化学反应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善于链接生活开展教学,则能帮助学生解决许多“欲求通、而未果”的悬念。

3、在实验性教学中有效实施开放策略。化学是一门坚持以各类实验为良好支撑的应用性学科。尤其对于初中化学来说,无论理论知识的学习讨论还是课内外的课程性质实践,都注重强调借助动手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既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对新课程素质教学活动作出一种正确的导向与引领。课改教材中多以“动手做实验”“探究与讨论”等栏目来取代以往的许多演示实验,就足以能够说明这样的道理。其实只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动手多做一些操作实验并非难事。比如“CO2溶于水”实验。打开一瓶汽水,可以发现有大量的CO2溢出来。那么如何让学生亲手做着这种实验呢?可引导学生用一次性注射器先抽取一定量的水,接着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然后通过注射器活塞运动来开展CO2溶于水的实验。结果发现:当压强增大时,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就会增加;反之当压强减小时,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则减少。此外,还有丰富多元的课外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等,都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手脑联动能力。

4、在科技型教学中有效实施开放策略。由于受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化学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毒性较大、缺少安全保障、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之类的化学实验,只能依靠教师的口头语言来艰难描述,即使有结构类模型使用起来又很不方便。自从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园登堂入室以来,以其图文并茂、音像和谐、储藏海量、动静自如、快慢有致和操作便捷等优势,为各类课程活动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良好支撑。尤其对于一些技术难度较高、难以实际操作、安全隐患较大且不易控制之类的化学实验,多媒体技术对此都可引刃而解。比如,上文所说的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实验,可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来生动形象地直观演示出来,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再如,对于一些教学重难点内容和容易出错的化学实验,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快放、定格、缓放”功能自由选择,或者模拟错误实验的结构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错误操作的危险性,并将正确性操作予以演示,从而帮助学生在认真观察和正误对比之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总之,开放性教学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的发展性课题。其最根本目的不在于知识传授方面的如何先进,而是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我们应竭尽智慧与力量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之。

篇(3)

1. 试剂: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杂质吸附而沉降。

2.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对水中悬浮杂质进行吸附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3.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悬浮物,也可吸附溶于水的有异味或有颜色的物质。

例1 2007年3月22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应对水短缺”。下列除去污水中臭味最有效的方法是( )。

A. 搅拌 B. 吸附 C. 静置 D. 过滤

解析:本题以第十五个“世界水日”为背景,考查了污水的净化方法。除去污水中臭味最有效的方法是吸附。

答案:B。

二、过滤

1. 适用范围:过滤是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净化方法,也可以除去混合物中的不溶性杂质。

2. 实验仪器:漏斗、烧杯、玻璃棒、带铁圈的铁架台和滤纸。

3. 过滤操作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里的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中部;玻璃棒轻靠(靠近)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尖嘴紧靠烧杯内壁。

例2 如图为过滤装置,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摇?摇 ?摇?摇,b?摇?摇 ?摇?摇;

(2)实验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摇 ?摇?摇?摇;

(3)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答出一点即可)?摇 ?摇?摇?摇。

解析:过滤是初中化学中的基本实验技能,本题考查了仪器的识别、仪器的作用、实验失误分析等内容。a是铁架台,b是漏斗,在实验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而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滤纸破损、过滤器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盛装滤液的烧杯不洁净等。

答案:(1)铁架台,漏斗;(2)引流;(3)滤纸破损(合理皆可)。

三、蒸馏(煮沸)

知识要点:蒸馏(煮沸)是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

例3 有人用下列方法除去硬水中某些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以降低水的硬度,你认为可行的方法是( )。

A. 煮沸 B. 静置 C. 过滤 D. 加盐酸

解析:要除去硬水中某些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以降低水的硬度,静置、过滤、加盐酸等方法并不能使可溶性钙、镁化合物除去,正确的硬水软化的方法是蒸馏(或煮沸)。

答案:A。

四、杀菌

知识要点:自然界中的水一般会含有细菌、病菌,可加入适量的化学药物进行杀菌,如漂白粉、氯气、二氧化氯等。

例4 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②加明矾吸附沉降;③蒸馏;④消毒杀菌。要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应选用的方法和顺序为( )。

篇(4)

我校开展医学进校园活动一年了,为了提高学生热爱生命,增强安全意识,学习一些医学简单知识,各门学科都与医学相结合,我们化学也积极进行了探索。化学是医学的基础,医学的发展也促进化学的发展,二者关系密切。A.kornberg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把生命理解成化学”。精辟论述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耙桓龆际俏奘个生化反应的体现。通过教学活动的贯穿,我认识到:

一、学生学好化学基础知识,提高热爱生命、促进健康意识太重要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谁都希望健康,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人离不开物质,物质的用途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与医学有关。在第一单元教学时,我不仅讲中国古代化学成就,结合医学家葛洪、孙思邈等炼丹术士研究药物,治病救人。医学的望闻问切四诊要与初中化学实验相结合,望即学会观察,闻即掌握操作要领,问即解开不明之处,切即培养动手能力。部分学生的理想是当医生,更应该学好化学,打下基础。人离不开氧气和水,为什么呢?他们有什么性质呢?如何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的重要性,缺铁会得贫血,缺钙骨质疏松或得佝偻病,缺碘会得甲状腺肿大,缺硒易患癌症,氟元素过多易患氟斑牙氟骨病,铝元素进入人体过多易患老年痴呆症。了解营养素的重要作用,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缺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缺维生素C患败血症等等。

二、化学教学中结合物质的医疗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讲到胆矾时,补充它可以与石灰配制波尔多液农药,也可以用在游泳池消毒。活性炭不仅有强烈的吸附性,而且可以解毒,常加在洗胃液中。中和胃酸过多,可以用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也可以用小苏打,但是胃将穿孔的不能用,因为小苏打与胃酸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是钙片的主要成分,如果同学们晚上睡觉中抽筋,很可能就是成长过程中缺钙,可以吃几片,一天一片,吃一周就行了,钙片不能吃的太多,过多有危害,可能会使软骨硬化。氧化钙常作干燥剂,但是食品干燥剂最好不用它,因为它有强烈的腐蚀性,小孩易发生事故。医疗常用75%酒精乙醇消毒,还有“灰锰氧”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碘酒等。不溶于水不溶于酸的硫酸钡可作钡餐,帮助治疗胃肠病,不能用碳酸钡,因为碳酸钡与胃酸即盐酸反应生成有毒的钡离子。输液常用5%的葡萄糖溶液和0.09%的氯化钠溶液及生理盐水等等。

三、利用化学知识正确处理生活常见事故,意义重大

一氧化碳中毒即煤气中毒,轻者放于通风处,重者输氧治疗。喝酒太多,酒精中毒可以喝葡萄糖溶液,吃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促进乙醇氧化为乙酸。亚硝酸中毒用亚甲蓝解毒,催眠药、中毒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误喝强酸等腐蚀性强的毒物立即用牛奶、蛋清来中和,有机磷杀虫药、苯、汞中毒可用2%的小苏打溶液。中暑可喝葡萄糖食盐水。石灰进眼中,大量水洗。狗咬伤用肥皂水洗。蜜蜂、黑蜘蛛、蝎子、蜈蚣等刺后可用肥皂水或5%小苏打溶液或3%氨水洗。黄蜂则要用醋酸洗。疥疮皮肤病用硫磺软膏,效果非常好。吸烟有害健康,缩短寿命,易得肺癌,建议同W们今后尽量不吸烟。家庭炒菜时一定记住最后放盐,每个人一天吃食盐不要超过6克。排骨汤放点醋,可使骨头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溶解出来;清洗猪内脏可用醋、明矾、食盐、纯碱等;醋泡花生吃,对高血压有利;醋蛋液对软化血管,避免脑溢血等有利;预防龋齿可用茶水、盐水漱口;咽喉肿痛可用食醋漱口,炒盐治疗;淡盐水洗眼可治沙眼;流鼻血时可用药棉蘸醋塞入鼻孔,即可止血等等。

篇(5)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节课内容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有很多概念、理论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他们只会“看热闹”不懂得“看门道”,学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系统的接触过化学,可能只是在某些方面曾经产生过化学的火花,因此在本节课让学生产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化学对我们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

达尔文在自传中写到:“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主动而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化学是九年级的一门新课程,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树立信心,确定目标是开学第一课的重要任务。担任九年级化学十几年的教学,每每新的一届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我都很注重上好化学课的第一节课,往往第一节课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如下是我对上好第一节课的思考。

一、“魔术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课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呢?“魔术表演” 其实魔术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的艺术,与自然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的结晶,涉及到化学知识,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动手动脑,魔术成为了他们课余时间津津乐道的话题。所以第一节课中我首先为学生表演的是魔术:

(1)“魔棒点灯”,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不用火柴、打火机,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为什么呢?学生十分好奇,急于知道原因,但这时先不要对学生解释,先卖个关子。

(2)指导学生表演“清水变牛奶”,取3个装有水的杯子,把中间杯子里的水倒入左边的杯子中,这杯水立刻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接着,把右边杯中的水也倒入左边杯子中,转眼间,一杯牛奶又变成了一杯清清的水!原理:中间杯子中装的是石灰水,而左边杯中装的是明矾水,石灰水与明矾水起反应,生成一种白色乳状沉淀,看上去好像是一杯牛奶。而右边杯子里是盐酸,白色乳状沉淀物遇酸溶解,所以“牛奶”又变成了“清水”。原来这些“魔术”学生也能表演,而不是教师有“魔法”。

通过教师的“魔术表演”、指导学生完成的“魔术表演”。这时候教师解释这些“魔术”的原理实际是化学反应而不是什么“魔法”掌握了原理和方法大家都可以表演,可以在接下来的文艺晚会中表演。在以后的化学知识学习中可可以不断接触有关的“化学魔术”及其原理,只要认真学习你也可以成为一个魔术家,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二、化学与生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激发起大脑中对原有或已学过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并创造性地应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好奇、记忆和情感,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通过看一些趣的化学视频、与生活相关的化学视频让了解到原来生活中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化学、化学离不开化学,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如我在九年级化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节课中,让学生观看视频《走进化学世界》,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例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包括刷牙、上学等)讲起,说明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的社会价值:

化学的科学价值:

三、化学学习小组的成立

根据生本教育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分好学习小组,定好小组组长,小组4人为一组,学生每组分配时男女均衡、动静结合、优生中等生、差生搭配均匀。学习小组可以系统地利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多边互动作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它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节化学课中,利用班干部、化学科代表分好学习小组,在以后的化学实验操作中都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让学习小组的成员共同学习、共同进退。在化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而且经常利用一些活动,如指导组长帮助组员巩固新知识,互相检查作业;合作做一个实验报告,实施各小组之间的比赛等等。通过这样相互之间的协作活动,使每个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帮助和提高,如化学竞赛中,如认识从初中化学常用仪器,抽取若干仪器让学生蒙住双眼,用手来摸,能说的最快、最全、最准的为优胜者。小组合作氛围很浓厚,一些沉默寡言、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受到组内其他成员学的影响也积极回答和参与活动,从而也加深了学生常用实验仪器的认识。

四、精心设计课后作业,提高学的学习兴趣

作业的布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的延续,精心地设计的作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作业中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化学第一节课的作业设计不能太复杂和单调,作业要结合生活和提到高W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这节课中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你所学、所知道的化学知识写一个有关化学的小故事。下节课每小组派一位同学进行讲故事比赛,并进行小组评比,这节课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都很热情参与。

篇(6)

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今中外的教育专家都有非常深刻的论述。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歌德说得更是直截了当:“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要想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激发学生兴趣是永远可以运用的一招。激发兴趣的方法不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规律的生活化情境就是其中一法,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动画、视频图像、声音、图片、语言等把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迁移到化学课堂中来。由于是生活化情境,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兴趣提高了,态度认真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体现。例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们让三个学生上台表演:同时点燃一根火柴后,在竖放、平放和倒放的情况下比哪个同学能够让一根火柴燃烧的时间最长。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生活现象,但由于很少有学生做过这样的比较和探究,也就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为什么点燃一根火柴后,竖放很容易熄灭?而倒放很容易燃尽?这就引发了不少学生的兴趣,也由此引入到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还有一种实验性情境,学生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实验。如,学习《水的净化》时,课文有如下一段文字:“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而在某些乡村,则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什么是明矾?明矾溶于水后怎样吸附杂质?对农村学生来说,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几乎没有碰上过,更别提“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是何样了。所以,我们对水的净化——明矾的“吸附沉降”这一知识点并未从生活经验出发,而是创设真实的实验情境,让学生亲历这样一个过程:使明矾溶解于水,产生的白色胶状物对水中杂质产生吸附,过后沉降下一层厚厚的物质,进而使学生了解吸附沉淀这一净化水的操作。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学生从头到尾才能都处于兴趣的“撩拨”之下,学习劲头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支撑。

二、鼓励探究学习是改变学法的关键所在

学习方式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两种,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了发现和探究。新课标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教学中,笔者大力提倡并鼓励探究式学习,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关键所在。比如,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实验。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笔者鼓励学生观察思考,用讨论探究的方式去获得新知。看起来这似乎只是教学方法的差异,其实,教法的变化改变了学生的学法,主体性的突出也是教师新理念落实的具体表现。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28-02

又投入了新一轮高中化学的教学,也正赶上新课改第一轮。新课改需要我们用新理念认真地去学习、理解、接受并实施。高一化学是初高中衔接的关键时期,本文从新旧课程的不同点、对新课改的困惑、反思、新课改的实施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交流。

一、新旧课程的不同点

高中化学新教材在编排上作了大幅度地调整,高中化学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深度和难度也加大了许多。在内容上也作了不少增减,很多一章才能完成的内容,现在变成一节的内容。如,高一化学,将所有初中化学实验与有关高中化学实验的提升放在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节来完成,将原来物质的量一章的内容放在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来完成。选三内容增加了能层、能级、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等;另外,教材的形式变了,新教材是图文并茂,如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溶解”、“过滤”、“分液”、“萃取”等基本操作都有装置图;再就是学生活动多了,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等。

二、对新课改的困惑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自己面前时,我感到惘然、困惑,不知如何面对、如何实施。而开始时我所担任的班级一个实验班两个平行班,平行班相当部分及实验班一部分学生化学基础及抽象思维能力不好。第一章的教学后,感到新教材看似简单,实则知识容量超大,需要补充的内容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要查阅很多参考资料,上课时要充实一些很必要的知识,总觉得时间不够,进度跟不上,只是不系统,学习也是走马观花不扎实,而且检测效果不理想,学生该掌握的内容还有很多欠缺,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仪器的使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还没有过关。这就要求我们上课时要重视学生学习节奏由慢向快节过渡,把握住整体学习的进度。比如物质的量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比较抽象,就要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达到掌握应用的水平。还有,一节课若设计成探究讨论交流的形式总感觉时间不够等。

三、对新课改的反思

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改育理念,我认识到:(1)教学必须理解新课改,多研究新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2)正确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即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合作者、检查者,是导演者。不要低估学生的潜能,不要对学生不放心,只要我们引导的好,只要我们课设计的好,学生就不会使我们失望。比如:我曾在钠的化合物的教学设计时,尝试了事先通知学生很好预习,并由学生自愿来承担设计并组织本节课的实施,我只是参与设计和辅助课堂管理等,这节课效果很好,参与率100%,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四、新课改的实施――上好绪言课

不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上好绪言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最重要的一课。我是这样做的,把趣味实验的演示和学生体验相结合,如:魔棒点灯、吹起生火等;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如:糖尿病的检测、碘盐的真伪辨别等。之后,我发了对化学学习的有关调查问卷(发183分,收回183分),180人都对化学有很浓很浓的兴趣。只有3人说“基础不好,尽力学好吧”,也认为化学有用。

五、创新新课改的教学方法

篇(8)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学生进入化学世界学习化学知识起到启蒙的作用。而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有比较强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渲染气氛,利用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直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更容易更快速地接受知识。如,初中化学教科书的第二单元《空气》的教学中,在开始新课之前为了使学生对空气有直观的感受,可以先播放一些优美的图片或图像,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环境是离不开清新的空气的,既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重要,又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再如《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为了渲染气氛,可以在上课之前播放燧木取火的图片,一些利用燃烧的图片以及火灾现场的视频,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利用不当可能会引起火灾,再次认识到从辩证的角度看待事物。在第二单元课题4《水的净化》一课中播放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我国西北贫困农村明矾净水的录像,激发了学生探究净水方法的热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新颖性、趣味性,调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一直处于最佳状态,调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2.帮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人们认识事物必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一般到普遍,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理性要求比较高,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讲解清楚。如“物质构成的奥秘”这部分内容,涉及的主要是微观世界的知识,学生比较难想象,教师也很难讲清楚,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的图片或图像,播放电解水以及氧化汞分解的模拟动画视频,不仅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又可以使微观变宏观,使虚的变实在,使复杂的变简单,使抽象的变具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突破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可以帮助完成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最根本的手段,许多化学知识、概念、规律的阐述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时间、实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实验难以完成或者现象不明显,如果能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视频、音频以及动画等模拟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果,就可以弥补普通实验的不足,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初中化学教学中的“CO性质”的教学,CO气体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在大多数学校缺乏实验的条件,所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观察实验现象,又可以利用动画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先通CO后加热的原因,并且可通过错误操作认识到操作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

4.可以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初中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限,课内的学习无法满足知识需求时就可以在课后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来完成。如,“查阅资料了解最近一个阶段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将你对有关水的问题的思考、想法写成短文,登录人教网中学化学论坛进行交流”“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形式”“煤的加工产品有哪些用途”等。这些拓展性课题都必须由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才能完成,其中通过网络查询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学习的阶段,都会需要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如果利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很难把大量的知识点重现,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大信息量来辅助复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化学实验的复习,教师很难把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仪器装置一一画出,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次。若利用电脑模拟或录像,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比较,加深理解记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学校中以多媒体PPT课件为最常见,它的特点是容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恰当地处理好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反而收效不好。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有可能被花哨的课件吸引,另一方面,快速浏览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不深。所以在利用多媒体时,要知道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是传递化学教学信息的方式,不是决定因素。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教学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化学实验(除了有较大危险性、严重污染性或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实验)是任何多媒体教学手段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教学手段,也是化学学科跟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

2.把握好知识容量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的知识,但也容易产生副作用。过多的信息和知识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处于被灌输知识的状态,这样就适得其反了,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期如此,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学生的身心和各方面的能力都将被摧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手段,在课堂上还是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观察、思考、讨论、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助学生学习化学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直观形象、自主探索、人机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有利于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探究能力的形成,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反思

1.教学内容指向现实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学科的整合,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信息技术为实现新的课程目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具,它与课程的整合将成为课程内容革新的一个有力的推进器,能有效地克服传统化学教学内容缺乏鲜活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很容易获得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这也迫使教师拓展知识面,以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结合教学实践,因势利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源。这样,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纳米技术、神州7号、全息图片、光手术刀等新科技随时可能进入学生的视野,大量与教科书、生活、科学前沿相关的知识内容就尽收眼前。在这一全新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内容呈现开放性,不惟“纲”、不惟“本”,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能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个体独特的知识体系。

2.学习方式转向自主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观念和模式。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是更多地利用光盘、网络检索,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并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协作交流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网络协作,以达到建构化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的“讲”更多地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资源构成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这种环境中,学生变整齐划一的“不得不学”为主动多样的“要求去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过程走向探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探究性课题的研究中,进而意识到他们自己所学知识与科学发展、社会生活的关联。在探索过程中,他们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自主搜寻、检索、分析、组合与探究课题有关的资讯,从而达到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技术工具和环境氛围。

工具软件是课题研究的重要辅助工具。如“仿真化学实验室”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究问题的模拟实验环境,学生面对问题时,可以使用它们去做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化学规律。网络虚拟实验环境还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可以为学生就一些需要进行实验而缺少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探究学习内容提供帮助。

信息技术是课题研究的研发工具。网上资源为化学课题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不但可以看到、听到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进入学习内容中去,去处理信息和生成新的信息。课程教学中,可以不定期地公布一些由课本中问题转化来的“探索研究”的课题,以激励学生试着去设计实验、解决特定的问题。如“竹子里气体成分与空气有什么不同”“用生活用具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如何区别真黄金和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黄金”等,使课堂探究性学习得到延伸。学生围绕选题,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BBS等,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释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

4.课程资源倾向多媒化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着传统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单是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文本印刷品,学习者可以直接从信息环境和数字化资源中获取知识;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也不单是教师,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学习化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专家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网络资源的突出优势在于知识更新速度快、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课堂教学知识容量。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一种有效的策略是依据学科教学任务,组织人力收集与之相关的知识信息,尤其是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科技成果方面的信息,形成本校知识资源库。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方便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如:演示型或交互型教学软件、知识素材、学法指导、疑难解答、生活化学等。若教学资源库不能满足要求,则可通过导航链接进入Internet,以寻找更多的资源或信息。

参考文献

篇(9)

(一)高中化学螺旋式特征

螺旋式是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体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高中化学教材编写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坚持“学科结构”的原则,化学必修1与必修2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主要由必修化学课程来体现。而选修模块是在必修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让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体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选择性。高中化学必修与化学选修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学科结构体系,而这个学科体系是在初中、必修两个学科结构体系基础上螺旋式发展形成的,体现了课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

(二)高中化学教学的困境

螺旋式课程的一个弊端是课程内容过于宽泛又缺乏深度,一英里宽,一英寸深[1]。螺旋式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但一英寸深,一英里宽的知识,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螺旋式课程强调了学的需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但前后知识之间时间跨度大,对教学效果考虑不足。以往的化学课程更多的是具有直线型课程的特征,而高中化学新课程更多地具有螺旋式课程的特征。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些教师不能准确领悟化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上对知识的难度、深度控制失当,必修教学中试图一步到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接近高考要求,造成学生学习上的被动与困难,在选修教学时又常常是炒冷饭,更加剧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中出现“高一的课像高三,高三的课像高一”的怪现象。不恰当的教学定位也造成课时不足,科学探究无法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空谈。部分教师忽视了高中化学各章节之间的联系,缺少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衔接,造成学生学习化学缺乏条理性、系统性,学生认为化学知识杂乱无章,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做好高中化学模块教学的定位及各模块衔接教学可以有效破解这一困境。

二、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的内涵

(一)衔接教学的实质

“衔接”本意指事物首尾相连。“衔接教学”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即化学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相互连接。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是指对高中化学各模块的知识内容、能力要求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全面整合,规划出适宜学生发展的各阶段内容和能力水平,适宜教师教学的各阶段的操作方法和模式,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提供有效的学习机制。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不仅是指模块内和模块间知识上的衔接,还有学生学习能力上的衔接,更是学习机制上的衔接。

(二)衔接教学的原则

衔接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是指遵循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既指学科的逻辑系统,又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还指范围上的从窄到宽、深度上的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而实施的教学活动。螺旋式课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符合知识间内在联系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但要把课程编排意图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有差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在教学中应遵循层次性原则。螺旋式课程的方向是螺旋式上升,逐步深化思维的深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建构学科模型、实现应用情境的类化和拓展,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衔接教学的类型

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从目标上分,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衔接;从形式上分,包括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高中化学各模块内的衔接、高中化学各模块间的衔接;从要求上分,包含初中化学已经掌握的水平、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高考化学要求的衔接;从主体上分,包含学生心理、教师心理的衔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衔接等等。

三、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科学地定位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的是全体高中学生,它是有兴趣学习化学、有志于从事化学研究的学生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必修模块的教学需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它还为高中阶段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化学必修的教学定位应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的三维目标要求有显着的差异。如“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要求,必修阶段大多为“知道”或“了解”层次,“理解”与“应用”层次的较少。选修阶段要求上除一定量的“知道”、“了解”层次之外,“理解”与“应用”层次的数目增加,多于必修阶段[2]。在“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等方面同样要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提高”。高中化学必修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高考考查目标有所不同,在实施必修教学中应合理把握教材深度和广度。例如,必修2原电池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是为了建立“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转化为电能这一观念而设置的,以原电池模型为例帮助学生建立能量转化的观点,它的重点不在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更不是进行定量计算。虽然高考化学考查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电极反应、定量计算等,但是高考考的是《化学反应原理》要求的知识水平。在必修阶段如果讲到这个层次,显然违反了课程设置的初衷,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必修模块内的衔接教学应注重知识的生长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有关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是终结性要求,描述的是终结水平,即学习某一必修模块后,应该达到的水平。而教材的编写中,出于分散难点、突出重点等考虑,有时把某一内容分散到不同模块中(如苏教版中有关原子结构的内容),或分散在某一模块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知识的呈现次数、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难易程度,将其处理成不同阶段对应不同要求水平。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点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 则,立足课堂,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衔接教学。例如,苏教版必修1中氧化还原反应呈现多次。第一次出现时要求判别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第二次出现时要求判别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第三次出现时要求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每一次的教学都要紧扣教学目标,循遵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一蹴而就。第二次教学时,第一次的要求就可成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通过学生回忆,适当的检测,为本段的教学奠定基础。教师通过模块内衔接教学的研究,加深对化学课程标准的认识,增强对化学学科体系、教材编写原则、教材编写用意等的认识,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品质。

(三)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应注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主要由化学必修1与必修2体现,必修1与必修2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内容的广度已经覆盖了整个高中化学。但基础性不等于内容的广度,选修化学在模块功能定位、教育价值、内容深度等方面与必修化学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也要看到,从必修、选修到高考这三个层次在处理内容时的能力水平的发展性。

必修课程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部分必修内容知识目标要求较低。例如,溶液显碱性、明矾作净水剂必修中只要求“知道”,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盐类水解部分的要求是“理解”和“应用”。在选修教学中,将必修原有知识设计为教学情境,在原有知识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组织和结构下,同化或顺应新的化学知识,实现知识的生长。也可在新知识点学习后,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必修化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3-01

化学是一门源于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并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选择身边的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地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处理简单的身边问题,让化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现行初中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中[化学・技术・社会]、[资料卡片]、[课外实验]、[调查与研究]等许多栏目,都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并学会促进个性发展。现就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创建生活化课堂提出几点建议。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和情境,生活化导入资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熟知的文学和历史素材等等。

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食醋中含有醋酸,山楂、柠檬、苹果、柠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柠檬酸等物质让学生体会酸,从肥皂和洗衣粉的使用中让学生体会碱,从而引起学生学习识别它们的欲望。在学习金属材料时,通过日常生活用品,如锅、壶、刀、锄、水龙头等,它们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中各种化学问题的意识。

二、课堂探索生活化,探究理解新知

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但单单的传授化学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往往会令学生感到乏味,把化学故事、生活化学带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自己的亲密关系,体会到化学有用性,让学生从心理想学化学,进一步了解并尝试解释身边化学的动机,能促使他积极的、有目的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即是生活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在不断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油条面团中常常加入纯碱、明矾,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原理。Al(OH)3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能中和胃酸过多,保护胃粘膜,患胃病的人常吃油条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铝元素摄入过多对人体健康也有害。

这样,教师模拟了一个真真切切的生活画面,并设计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识,巧妙地将学生融入到这生活化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补调动起来,议论纷纷,积极计论,课堂展现了生命的活力。毫无疑问,生活中的学以致用,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功能。

三、课堂训练生活化,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课堂上,适时、适量选择必要的训练题供学生做是必要的。设计一个生活化的试题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会到化学的真实。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是人口、能源、环境,其中环境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中我们要重点突破,可以就生活中的环保问题的某些内容设计案例,重点探究展开分析。

在学习钢铁锈蚀及其防护时,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钢铁锈蚀的事实,并根据自已的经验猜想钢铁锈蚀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猜想,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更全面的了解钢铁锈蚀的原因,并从中认识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钢铁生锈。通过这样的设计,较好地利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达到理解和建构新知识的目的。

这样以把对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倍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四、课堂延伸生活化,提升创造能力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作为教师还应该注重创设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诱导学生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发生联想。实践证明,一旦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学生求知的欲望会更大,这对于延伸课堂、激活知识、提升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水的净化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参观本市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对水的污染及净化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学习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后,组织学生开展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并测定雨水PH的家庭小实验,开展酸雨形成的主要来源和危害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调查;学习了常见的盐后,提出:请你通过尽可能多的方法区分厨房中用的食盐和碳酸钠;学习了化学肥料后,让学生回家了解为什么碳铵等化肥要在早晚施用?铵盐为什么不能与草木灰、熟石灰等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后,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天的营养食谱等。这样,从实际生活应用引导学生进课外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随着科学的进步,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大大改善了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卫生健康等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当今社会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巨增,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必须依靠化学知识来解决。试想,如果我们化学知识普及宣传到位,国民素质不就大大提高?脱离生活的化学是空洞的,化学教学一定要竭力提高公民素养,回归现实生活。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消除传统化学教学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弊端,它可以激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将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树雄.让化学教学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

上一篇: 小学数学优秀课例 下一篇: 安全作业风险分析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