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2: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音乐教学心得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改革音乐课堂教学,重视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课堂上,要加大改革力度,避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存在的弊端,使得音乐教学手段灵活多样,音乐教学过程丰富多彩,音乐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重视,从而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与改进,从而获取一些教学心得,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绩,现简述如下与同行共斟酌。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兴致盎然地积极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比如,音乐学习中的歌曲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还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歌曲的学习,只是停留在“师唱生随”上,不仅教师教得枯燥,学生也学得无味,不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鉴于此,教师在歌曲的教授过程中,可以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与“赏”,即先让学生反复听,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认真领会歌曲中所表现的意境与内涵,并感受到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再带领学生学唱。实践表明,当学生初步理解歌曲中所包含的思想与意境,那么当学生在跟随教现学唱时,就不再是“干巴巴”地学唱了,而是饱含感情跟唱,而当学生投入感情学唱时,还会在反复的演唱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音乐之美,领略到歌曲中所包含的艺术之美,从而在跟随音乐教师学习到歌唱技能与技巧的同时领略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无穷魅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彩云追月》这一首民歌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为学生播放带有《彩云追月》的视频让学生静心欣赏,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音像中,并被优美动听的旋律所感染,而产生积极参与的浓厚兴趣,情不自禁地随着视频中的音像模仿与哼唱时,不失时机地讲授这首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这首歌曲的特点与风格等,从而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过程当中,通过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准确而生动地演绎这首歌曲,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投入“情”与“感”,以真挚的情感领略音乐中所蕴含的深远思想与音乐情趣,从而有效提高参与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促进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拥军秧歌》这一首近代民歌时,如果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会先向学生介绍该首歌曲的背景与特点,然后,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随教师学唱,势必影响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使得音乐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并一定程度地影响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这与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要求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必“正襟危坐”,即鼓励学生适当地利用肢体语言诠释出内心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还可以大胆发言,让学生说一说在听与赏的过程中,所领略到的歌曲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内涵等。实践证明,应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倾听与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还表述出在《拥军秧歌》这首歌曲中所感受到的热烈而欢快的激情,使得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热烈。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手段,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得教学活动过程充满了情趣,从而明显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这一学期,我阅读了由金亚文主编的《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这本书主要是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以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为参照,全面系统地论述、介绍了初中音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材编写、教学领域、教学评价、音乐教师素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诸多方面的内容。因为此前,我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了解甚少,特别是对实践这一方面,缺乏教学经验,在读完本书以后,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和国家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有了较系统的了解,自己也有一些体会心得。这本书较全面地覆盖了当代中学音乐施教的多方面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很少重复以往的教学论方面的成果,无论是在理念的表述上,还是在方法的介绍上,都体现出新观念。它不仅是一本有创意的新教材,同时也是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作为一本音乐教学论领域的教材,其教育观的确立是核心问题,因为它决定着全书的方向、目标和内容。在这方面,《新课程教学法》把凝聚着最新音乐教育研究成果的《音乐课程标准》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全书的始终。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转型期价值观,通过音乐教育的特有形式体现了出来。从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和完美人格出发,全面的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这些来自《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经过作者的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以新教材为中介,延伸到教学领域展开了教学方法论的研讨。当然,作为一本教学法方面的教材,仅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还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在纳入方法论的领域后,进行教学操作性的思考与安排。在这方面《新课程教学法》也是独具匠心的。作者把视野聚焦于初中阶段的新课程教材,然后再根据这一定位进行目标、内容和各个教学领域有关方法运用上的论述,在各个领域理论阐述清楚,方法交代明白之后,还列举了课例来帮助读者理解和实践。以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一、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就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最好能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属于音乐教育专业自己的东西,创建合适自己专业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高师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的能力。在高师教育中,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应该包含了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在读书期间尽全力吸收各种知识,能很快适应在中小学的教学。因为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看重教师的琴技或歌唱技巧,而是侧重教师上课的课堂氛围以及对学生兴趣的影响和带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因为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每种社会职能也无不交叉涉及多种领域的业务,势必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化。我们要求学生按前面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
三、突出师范性——多能一专、全面发展
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决定于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其他教育教学的理念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单位,我们培养出可以迅速胜任教师职业的音乐师范生,既满足了国家对教师的急需,也确立了自身在社会上的专业形象——师范性的形象。师范性应该是师范教育最具本质、最具特性的东西,它既遵循艺术师范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律,又与师范的培养目标紧紧相扣,从学科建立到课程设置,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学管理,从授课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材使用、到实践环节等,都应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的施教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教学法则是贯穿教与学的主线,明明白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教”。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切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才是最大的师范性。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必然只能是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所谓“多能”是在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力求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扎实、全面及求得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以利于增强人才的灵活性、适应性;在“多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课程作为提高与发展的专长方向,以满足音乐教学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利于发挥人才自身的特长。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路子是正确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前进。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我以为,改革和与时俱进地发展,是我们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永恒的课题,有志者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潘懋元.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
[3]韦千里.将教学法贯穿于高师声乐课教学中.艺术探索,1998,(1).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蓬勃兴起,学校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摆脱了附庸地位而受到了各方有识之士的重视。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更是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熟悉并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需要,是人类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对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有表现的心理需要,有好奇的心理需要,有得到认同和赞美的情感性心理需要,还有渴望取得成功和体验成功后的愉悦的成就性心理需要……而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需要可以成为人们积极行动的巨大动力,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以前音乐教师也认真备课,甚至精心备课,备歌,备琴,备过程,备问题……非常“精”。但终因囿于程式化的教学,摆脱不了长期形成的“教学定势”。音乐教学始终缺乏新意。此非“精”成“死”也。
新课标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内容,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进行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如果说学生是“就餐者”“点菜者”,那么教师不应再是那个或瞪眼或无奈得说“吃!不吃也得吃!”的厨娘了。用你的心来为学生设计“菜单 ”,设计精美而有新意的菜单。因而音乐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对新时代的音乐教学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情”。
1. 抓住学生的表现性心理需要进行教学
好表现和好奇的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作为学生就更为强烈。我们教师就掌应切实地利用音乐的学科特点,抓住学生的表现性心理需要,多提供一些让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并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友爱、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中,从而充分满足各个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好表现的心理需要。
课堂上可以随时让他们自愿展示自己的才能,学校文娱演出也给他们提供条件,就算是每次的音乐考试,我也总以音乐课上的文艺汇演为平台,以班内的文艺特长生为助手,以自己的精心指导为辅助,让同学们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节目。这样既给大家提供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性心理需要,又锻炼了学生胆量。我们还可以把课内所要传授的枯燥的音乐知识变成一系列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让他们去探究解决,在学生满足好奇心的同时获得知识,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2.抓住学生的情感心理需要进行教学
我们教师对待学生就应像父母对待孩子,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同时还应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和今后还需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的情感心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更加地去努力学习。例如,一个平时表现不怎么样的学生在一次课堂演唱中,比以前任何一次都唱得认真、唱得好,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哪怕只是态度认真也应该表扬。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认真演唱已经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以后会更认真地去上课,更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演唱。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视而不见,就会大大的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认为反正认真与不认真都一个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有的教师每次上课只表扬优生而对差生不闻不问,每次课堂上演唱的也就那么几个学生,也会让学生产生“教师看不起我”、“学好学坏无所谓”的想法,从而形成心理障碍。可见,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被爱和被承认的心理需要,学生对于同学和老师的认同与赞美是看得如此地重要,我们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和赞美,从细微的动作和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语入手,以此来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
所以,教师不但要创设机会和环境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更要对学生取得的成功与取得成功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所闪现的情感、智慧的火花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美,满足他们的情感性心理需要,并加深学生对这种美好心理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增强学习自信心。
3.抓住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需要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我不用别人帮忙也能唱好、也能做好”、“我会比别人唱得更好”等独立性、创造性都很强的心理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创造而教”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
对于老师教的每一首歌曲,提的每一个问题,学生们总是希望自己做得最好,他们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在每次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点“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练、去想象,使他们有发挥、表现、创造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决定了每个结果都是五彩缤纷的。《音乐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切合学生生活的音乐实践活动,并适时把握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和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音乐性、艺术性,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活动,并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这就真正体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4.注重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也付诸于实践。音乐课与其它课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音乐课的音乐性。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在动听的音乐中完成的,充满丰富的音乐语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性”是指课堂内为了学习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掌握音乐作品而进行的二度创作为主线而展开的。怎样才能把握住课堂内的音乐性,而不至于偏离主题是每位音乐教师都在进行探索研究之中。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从而才能引导学生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5.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
“音乐视听觉的艺术”。这句化流行了很久,但依旧显示着它真理的魅力。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唱歌、演奏乐器、识谱等等均离不开听觉的主导,音准、节奏感、声音表现力等诸因素也都需要听觉来鉴定和调整。因此,音乐教育必须立足于听,作为进而学习音乐其它方面技能的基础。就是说:首先是研究教会学生听音乐的方法与过程,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有须依赖于听觉。研究训练与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的方法与过程,不仅对于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音乐是听觉艺术。虽然音乐学科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向学生传授,但音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只能靠想象力去再创造。
我对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是从“听”入手的。精心安排“听”的内容,要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听;有成就感的听;听的懂的听。例如,在上《剪羊毛》一课时,我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资源,从网上下载了一首合唱曲《剪羊毛》,这首合唱曲声部和谐均衡;音色优美;充满了浪漫的幻想色彩。而课本中的范唱歌曲却速度稍快、充满激情,完全是一位活泼自豪的小男孩手持羊毛剪兴奋工作的素描。同一首歌曲,不同的艺术处理,得来是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享受。而这一切又源于音色、速度、力度、和声、配器等不同音乐表现手法的运用。为了让学生在“听”中明确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运用语言激情,创设“听”的氛围。播放教材范唱带——欣赏网络版合唱《剪羊毛》,从两首不同艺术处理的歌曲中找到你认为不同的方面集体总结不同点。
6.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注重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参与、自主练习、自我教育完善。如歌曲《小鸭子》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唱歌,在学生歌词不熟练时即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通过唱、动(动作创编)这一安排实际上是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练习、自我教育完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为学生学习音乐的活动,不仅受到原有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的制约还受到学习动机、兴趣和价值观念的推动和支配。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和接受能力,力求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方法;音乐教学活动必须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出发点,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积极探索音乐领域的奥秘和规律的方法与过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的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评价等。
掌握、激发,特别是抓住并满足学生相应的心理需要,对我们全面、顺利地进行音乐教学确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当然,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常常是隐性的,需要教师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和巧妙引导,这样才能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而进行教学。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音乐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更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时进行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挖掘学生的潜智、潜能,发展学生的潜质,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等多维化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35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54-02
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文化课教学。因为音乐教学需要打动学生的审美情趣,需要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模仿美、创造美的感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介入,这些能力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过程中习得知识、提高技能的物质支撑。
首先从音乐欣赏的过程看,音乐以歌词的词义和曲调的韵律来表现,它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引起人的情感反映。所以,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经受着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的品质因人而异,因为欣赏者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不仅仅在被动的听取,还在根据自己的感觉对音乐所表达出的内涵进行个体体验。尽管体验的的内容有着个体差异,但是,音乐欣赏绝对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欣赏体会,及至“听而有感、感而有知、知有所悟、悟有所得”。
既然音乐是通过人的欣赏活动走进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那么,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就离不开对欣赏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但中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文化知识及人生阅历的积淀都不足,自我欣赏的准确程度还不够,甚至于热爱音乐,急于想了解音乐和走进音乐,但方法并不一定适宜,音乐的感知能力会有差距。从自己的教学经验看,如果教师只是就课程知识来授课,注意不到采用欣赏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听觉和艺术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不足,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只能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和教师讲解到的,而发自内心的理解包括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理解会是不足的。
欣赏式教学方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其实并不是一个创新式教学方法,而是一个在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差距,需要加以认识、梳理和调适。从差距上看,集中表现为四点:
其一,对本民族的和外民族的音乐内容结合式欣赏不足。我国中学音乐欣赏教学在选取内容上,偏重于对世界名曲的欣赏,如从整体以及单元的欣赏课程内容安排就是这样,其主体安排的都是以欧洲音乐为基础的西方音乐,而我们的民族音乐从量的安排上失衡,过于少。外国的名作固然需要学习,洋为中用是发展我国文学艺术一贯坚持的方针,但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应该是音乐可学习内容的根本。
其二,对课堂内和课堂外的音乐内容结合式欣赏不足。中学音乐教学中欣赏式教学方法的采用,无疑是以课堂为媒介,在教师的有意而为之下进行的,但这样的欣赏式教学活动毕竟有限,限于教师的引导,限于学生所能够听到的和看到的,很少能够将这样的教学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用。如果能够将欣赏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可获得极大的解放,在更宽泛的层面来接受音乐的感染和熏陶力量,一定会比单纯的课堂内欣赏式教学方法的单调式使用效果强得多。事实上,学生能够从社会中获得音乐知识欣赏的机会和途径很多,只是需要学校和教师为之牵线搭桥。
其三,教师的导向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和谐。教师是音乐欣赏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者,教师的教法是为满足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采用的,教师处于学习活动中的引导位置。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经验仍然在左右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如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凭教师的喜好而选定。音乐教师大都是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的,他们较注重钢琴演奏、音乐历史知识或声乐的表演等,所以,教师的设计常与学生的需要相脱离。毋庸置疑,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对所讲授音乐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相应的发展。那么,教师安排的欣赏内容与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一定应是学生需要的和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感知力的。
其四,音乐欣赏教材与音乐发展现状间的不和谐。我国中学音乐教材内容的编定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时间内,音乐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翻天覆地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音乐欣赏教材基本内容的框架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两大板块的格局没有什么变化,而且仍以几千年、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经典音乐知识作为学生欣赏的素材。越是传统的经典的越需要传承,但时尚的现代的音乐知识不应缺失,且应该作为主体内容,因为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音乐理当如此。鉴于此,中学音乐教学中欣赏式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通过欣赏乐曲要素感受音乐
音乐要素包含于每一首乐曲之中,如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区、织体、和声、调试、调性、曲式结构等音乐的表现手法都可从所听取的歌曲中感受到。那么,教师在教授这些内容时,不能只是就理论讲理论,可选择适当的歌曲,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视听,让学生感受这些音乐元素在乐曲中的表现和作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还可将歌曲欣赏纳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带着学习任务欣赏音乐,从认识音乐的组成元素举一反三的感受歌曲,把学生带入音乐欣赏的美妙殿堂。如引导学生认识旋律线,每首歌曲的旋律都是不一样的,但又都是有旋律的,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一边讲解,一边听和分析,音乐的基本要素变活了,学生不单听到了教师讲解的理论,还听到了乐曲中的具体表现,将理论学活了,将记忆变扎实了。
二、通过情感共鸣感受音乐
音乐中充盈着丰富的情感,因为音乐中的情感因素作用于倾听者的情感,才使得倾听者获得情感体验,进而了解和认识所听取音乐的内涵,所以,情感共鸣来源于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结果是架起学习者与音乐知识间相近相知的桥梁。与所听取的乐曲达到情感共鸣的程度需要音乐知识和思想基础、文化基础的相互作用,并非是每个人的情感共鸣与所听取的音乐的独特内涵都是一致的,这里所体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天分和造诣,这里需要教师的导向和点拨,这里需要欣赏式教学方法的介入和作用,尽量的将学生带入音乐所要表达的基本意境中,能够准确细致地体验所欣赏的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受到其熏陶,从中认识和把握所应该习得的音乐知识。首先,要实现感情上的直接体验。学生在欣赏之初即可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音乐中表现的感情。教师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倾听不同表现力的一些歌曲,听后结合歌曲中音乐元素的表现来发表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听后体会,之后,教师进行点评。例如欣赏《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乐段,这一乐段旋律线此起彼伏、造成雄壮豪迈之势,将活跃青纱帐和万山丛林里的抗日英雄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课堂上教师将乐曲放听给学生,让学生感受乐曲的节奏,旋律的变幻、意境的刻画。学生会发表不同的看法,使用不同的词汇,但是,其中所表达出的震撼人心的爱国精神、英雄壮志,学生是都会感受到的,所不同的是,其中的音乐知识不见得所有同学都会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将其中应该把握的音乐知识明朗起来,强化于记忆。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一、创新教学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标的理念表明: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强调音乐兴趣的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需要有创新的教学意识,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轻松,让学生学有所乐,更富有个性。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
二、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因而,我尝试建立一种突出学生发展,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首先发散思维,焕发活力。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一般都是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 其次创新教法,大胆实践。因为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也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解释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体现自我个性。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各观需求。甚至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都成了一种伤害。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以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索:
一、教学视角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Flash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的特别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1. 从课内到课外。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 从本学科到跨学科。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三、教学重心的转变
1.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如,开学的第一堂课,我把备课时设计的自我介绍形式介绍给了学生,活动是这样开展的:主题――听着我的歌,让你了解我。示范――我用庞龙的《两只蝴蝶》的音乐旋律篡改歌词,加上相应的舞蹈动作,把我介绍给了大家(其中包括我的姓名、爱好、以及对同学们的期望)。构思――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介绍方案。掌握了哪些学生有圆润的歌喉,哪些学生有优美的舞姿――学生也从中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欢愉,最重要的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 强调创造探索精神。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更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3. 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因而,我尝试建立一种突出学生发展,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的转变
随着国家《初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新课程的逐步深入的实施,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已迈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采用音乐教学的多种模式,更有利于发展和开发初中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其智力得以提高。现代教育需要改革,重视音乐教育,必须从教师做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任重而道远。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对初中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手段要新
1.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教师要善于调节调整节奏与步骤,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和表现的时间空间,有探索的机会,并善于设计一些有挑战性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音乐课里可以有很多的即兴成分,教师进行很充分的引导,如对歌曲编配前奏或结尾、对歌曲进行演唱上的艺术处理、听音乐编故事并当堂表演、创作诗歌、用简单的画图来表现音乐的进行、编配简单的舞蹈动作表演及乐器的演奏等等, 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来解决。
2.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过程,直接感知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促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的发展。我们要让学生从屏幕上直接感知戏曲,包括剧情、音乐、演员、表演、脸谱、服装、道具,从感官上刺激学生,以加深学生对戏曲音乐的理解。多媒体的直观画面教学也直接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实现自我角色的转换,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成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3.娱乐教学法
当前,许多电视娱乐、联欢活动(如《星光大道》、《开心辞典》……)收视率高,火爆无比。娱乐节目颇受大众喜爱的原因在于它的逗笑性和竞争性,然而竞争性又在其中占着主导的地位。那么,把逗笑的竞争性和音乐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便是“娱乐教学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实验证明:娱乐教学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了知识,使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要深
1.在音乐的美感前提下进行技术训练,获得知识,开创一条音乐教育教学的新路
我在分析研究教材时,抓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爱,引导学生把审美的目光从表面的五彩斑斓引入更奇妙更高雅的音乐殿堂。例如在戏曲教学中,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入手,有些流行歌曲的旋律其创作源泉来自于戏曲音乐,例如歌手屠洪刚的《中国功夫》,它的音乐就是来自于京剧的一个曲牌,音乐电视《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它们的曲调则完全借鉴于京剧中的“西皮快板”,并且将其中的一段京腔说唱和学生喜爱的周杰伦、王力宏的现代说唱进行对比,使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里一直被教师所创造的音乐激情氛围所包围,他们在喜欢的流行音乐中发现了戏曲音乐的存在,感受到了戏曲音乐的无穷魅力。
2.强调音乐的情感性和情节性,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
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地听赏美的音乐,更有职责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美的真正内涵,从而促进其情感的升华。例如《化蝶》的凄凉之美、《保卫黄河》的雄壮之美、《金蛇狂舞》的积极向上美;而现在风靡日本乃至使世界乐坛震撼的中国民乐组合“女子十二乐坊”的合奏曲《奇迹》、《辉煌》使古民乐和流行乐结合,不但体现了中国民乐的特色美,更体现了一种现代的时尚美。歌声乃人之情也,不难想象,一个毫无感情的人是无法发出悦耳之声的,因此,音乐教师在学生声音训练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气氛要活泼
1.强调人人参与
每一节课至少要达到90%以上的学生参与学习,教师不必过于注重学生的表现难度及优美程度,让每一位学生拥有自己的感觉。“音乐不属于书本,它没有具体的形象,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感受它,人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教师的主要活动是激情导趣,使每一个学生全身心投入,营造浓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心理、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
2.充分利用流行音乐活跃课堂
流行音乐是鱼龙混杂,教师必须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一定的分析深度,要引导学生加强对作品的整体欣赏、歌词分析和对音乐风格等背景的了解。也不妨让学生自己分析透彻,自己学会鉴别和养成自己欣赏音乐的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35-0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求知欲,能够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提升审美能力,能够共同探究音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特点,可以使抽象的乐曲变得形象生动,使课堂动静结合,形神兼备,为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创设了有利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觉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身临其境的理解音乐深层次的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习不应是教师简单的传递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合作者,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在课堂中积极建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新时代教师的神圣使命。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使得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师生间互动平台的构筑提供便利的条件。
在初中音乐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投入到网络中,细心的选择着自己喜欢的内容,充分发挥了微机课上学过的POWERPOINT、FLESH等软件应用技术的优势,制作了生动的音乐课件,并配以简洁的解说,介绍着自己所认识的印象派绘画。在学生的展示中,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被巧妙的展现于课堂。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对印象派音乐的微妙和难于捉摸、以及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相、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音乐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间的相通相融,互为补充。几位学生的精彩展示和解说激发了其他人的探究兴趣,他们在课余时间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举一反三地对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联系进行了生动的说明。
看着学生们的作品,我欣喜地感受到主动参与的意识给课堂带来的勃勃生机,生生互动的触动给课堂带来的探究氛围。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驰骋在时间、空间的广阔领域,教师只是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协助,在全程中欣赏学生的表现。学生课堂上的创造和展示充分表明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的经验和成果远比单纯的知识传递效果要好的多,而正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音乐课堂的探索成为了可能,为学生的自主实践提供了可操作性平台。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而多媒体教学在网络支持下,具备超强的信息量和宽广的资源,教师可以充分拓展课堂教学空间,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整合,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知识。
在课上,我充分发挥了网络高速公路信息容量大、信息切换迅速的特点,以音乐为载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学习,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增强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此时此刻的课堂真正成为了师生间体验生命的审美空间。
音乐教学是人类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有体会。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一、教育理念要创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急需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来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音乐也不例外,因此必须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生活密切相关,进而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设计具体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的音乐出发,让音乐和生活紧密结合,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二、课堂教学要创新
以前的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不敢突发奇想,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如今的教学,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积极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展示学生的创新
在音乐教学中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可以为促进学生积极的创新而创造良好的机会。努力创造这种机会,对于激励和鞭策学生不间断的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参与式、互动式、探究式等学习手段,以创新成果展示会,学做主持人、最优秀的音乐游戏评选活动等形式,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以充分展示自我风采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情趣。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不断给学生提供感受、表现音乐的机会,为国家培养人才,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是学校中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其对于学生感受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学音乐课中,其主要的内容有音乐理论知识、唱歌以及音乐技能的培训,同时还包括对音乐的鉴赏和感受,其中最后一部分是较为重要的,它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美好的情感。
一、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技巧
第一,让学生自己通过音乐鉴赏工具书的查阅,来选择有用的材料,这样可以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加强对乐曲的基本内容以及主题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其主要的思想思路,并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
第二,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践探索。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由于中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且很容易转移注意力,因此在欣赏教学中需要全身心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其通过实践,也就是利用演奏、唱歌以及表演、动作等方式来融入音乐中,例如,可以让学生演唱某首曲子中的一个片段,尽量融入自己的感情和表情。也可以让学生采用乐器或者跟着音乐的步伐采用随兴的方式,拍掌附和等。在一些歌曲教学中,还能让学生扮演男女主角,并采用各种活泼清新的动作,让学生跟着歌曲情节以及具体的节拍,来参与到表演中去,这时候可以活跃整个教室的气氛,形成一种具有开放性的音乐教学情景,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在进行音乐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在接受音乐熏陶时,加入舞蹈等动作,展示出优美的肢体语言,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抽象的音乐转换成具象的舞蹈的整个变化过程,对这种转化的内在联系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学生很自然就会思考动作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就有能力并且很愿意去思考如何将动作和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完美融合起来,从而培养其一种深层的音乐欣赏理念。
第三,在欣赏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情感。音乐是情感的良好载体,从其艺术的形式上来看,音乐的表现力是非常强的,跟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较。音乐具有抒发感情、撞击情感的特点,也有利于促进情感的交流、宣泄以及审美,从特定的意义上进行分析,音乐是一门艺术,其中灌注了丰富的情感,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学生心中的火花很容易被点燃,从而能够进入到音乐意境当中,尽情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好。
第四,应该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兴趣,在音乐教育中,其没有升学的压力,因此,需要学生自觉培养起对其的一种兴趣,才能确保音乐学习的动力。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学会音乐转变为会学音乐,到最终的乐于学习音乐的思想的转变。兴趣是打开学生音乐欣赏殿堂的钥匙,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评论或者聆听各种优秀的音乐作品,并提供学生音乐演出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增长期表演的欲望和意识,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创新教学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倾听。感受音乐需要学生静静聆听,因此,教学中应以倾听作为先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优秀的音乐作品,尽量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有利于培养学生音乐美感的作品,同时,音乐演唱以及演奏应该是较为优秀的,且能展示清晰优美的画面,提供良好的音质。这样能满足学生在精神上的需求,且能尽情享受音乐。例如,在教学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四季》的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倾听音乐,并从多个方面来体会乐曲精髓。
第五,在欣赏教学中,应该根据听觉艺术所具有的感知规律,强调音乐的听觉体验。聆听贯穿在音乐欣赏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音乐欣赏的基础。在唱歌一直到创作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紧扣听的这一个环节来进行。所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到听觉的体验中来,可以培养学生音乐韵律,同时,还能深深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第六,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如何欣赏音乐,其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性,在音乐欣赏中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对特定的歌曲中所含有的审美因素进行赏析,从而根据自身的理解,来评价音乐作品。由于音乐鉴赏中包含了审美教育最具体和直接的价值,它的审美对象是特定音乐,而审美的主体是人,这样子就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审美意境。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并鉴赏音乐所具有的美。
第七,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结合音乐作品以及自身生活经验,在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例如,在百鸟朝风这一曲唢呐的独奏曲欣赏过程中,可以采用描绘性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仿佛听到自然界当中各种鸟鸣的声音,进一步联想到我国农村,在喜庆日子中各种热闹欢腾的场景,从而体验到节日所带来的快乐。
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强化欣赏教学的意义
第一,欣赏音乐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不仅理解了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而且还获得了有关表现内容的音乐手段的知识,并了解这些表现手段与作品的关系,从而受到作品艺术形象的感染,使思想受到教育。如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就会丰富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会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二,欣赏音乐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知识。首先会学到音乐知识,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眼界,认识大量的音乐作品,丰富他们的知识范围,并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及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记忆力。此外通过音乐欣赏,还能使学生对历史、文学、戏剧、社会生活、各地人民的风俗等等有所了解。因为欣赏的作品必然会联系到这些方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