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8 11:26: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

篇(1)

1课程建设背景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简称武警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为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培养指挥管理和专业技术警官的现役本科院校,培养具有较高水平、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要求的边消警部队专门人才是其主要职责[1]。随着公安部“金盾”一期工程的顺利完成和二期工程的实施,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化迅速发展,对公安现役院校学员的计算机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有效解决公安现役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培养适应公安现役部队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边消警部队人才,笔者与课题组同事自2007年开始着手,历经近三年的时间,在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2]和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3]理论指导下,在对入学新学员计算机基础水平、高年级计算机基础学习情况和边消警基层部队计算机能力需求等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武警学院自身教学特点,于2009年顺利完成了“武警学院‘1+X’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研究”教改项目,提出了符合武警学院教学发展实际需求、具有公安现役院校特色的“1+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构想,并于2010年在武警学院本科教学计划中正式实施。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1+X”课程体系中的“1”,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与以往“三层次”课程体系中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相比较,大学计算机基础有了明显的变化:(1)教学内容向深度和广度扩展。教学内容上除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所有教学内容外,还增加了算法和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内容,理论知识的比重从原来的20%提升为50%;(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成分离,教学模式强调学员的自主性。实践教学不再和理论教学发生交叉,所有实践操作都不进行集中讲解。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员自学为主,教学内容通过上机实践完成、掌握,教员只起引导和辅助作用。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员计算机基础能力差别很大。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下,部分学员自主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存在很大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除了对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外,还需要一本适宜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以作为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辅助学员完成预习、练习、复习等学习过程。

2教材定位和主要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指导教材是在公安现役院校“1+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基础上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的再次改革,主要以公安现役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有效提高公安现役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效果。

该书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分为认识计算机、Windows基本操作、Word字处理软件操作、Excel电子表格操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Internet漫游和电子邮件几部分。全书除实验指导外,共包括14个基础实验、14个巩固实验、4个综合实验、5个课程设计和数套模拟题。

3教材特点

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不仅仅有“量”的需求,更要求有“质”的保证。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4-5]。公安现役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指导教材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配合公安现役院校“1+X”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改革需要,适应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基础操作的概念、知识和技术融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从而切实提高公安现役院校学员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

3.1注意内容广度和深度的协调,广泛性与精简性相统一

公安现役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指导教材教学对象面向公安现役部队院校全部本、专科学员,包括普通本科、战士本科和战士专科,学员计算机基础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差别很大,且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能力的需求也会有一些差异。因此,为了使教材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应采用“广度优先”的原则,从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和全面,以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然而,对于大部分公安现役院校学员来讲,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最终也只是他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工具而已,没必要要求他们在各方面有深入的掌握。从教学的角度讲,利用授课时间让学员掌握所有知识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中有一个公认的2/8定律:80%的人只使用计算机软件功能的20%。因此,在教材中要对经过提炼最基本、最有应用价值的这“20%”的教学内容从深度方面着手,进行深入阐述,使学员能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这样,教材不仅满足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要求的普遍性,又可以便于学员根据自己兴趣或专业需要,有选择的对高级操作技巧进行学习,满足学员个性发展的学习需求。

3.2教学知识点按难度分级,从教学要求上实现“因材施教”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涉及多个软件的操作,知识点繁多,部分学员存在学习困难。教材中将教学知识点按照难度分为三个级别,对于不同难度级别的知识点和不同基础的学员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员:难度级别为Ⅰ的知识点必须熟练掌握,难度级别为Ⅱ的知识点基本掌握,难度级别为Ⅲ的知识点有选择的掌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员:难度级别为Ⅰ和Ⅱ的知识点必须熟练掌握,难度级别为Ⅲ的知识点基本掌握。这样,学员可以根据不同基础和不同教学要求,有选择地、循序渐进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不同基础的学员都有了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平衡了学员基础和能力差异,有效解决了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吃不了,吃不饱”现象,使“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得以实现。

3.3运用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现有实践指导教材大都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逐步骤的讲解。虽然讲解步骤比较详尽,但是缺少了操作对象,看不到直观的效果,容易使学员觉得空洞、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公安现役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指导教材突破原有的教材组织形式,将案例教学法体现在教材的实验指导中。每个知识点的讲解都融入到丰富的案例之中,对案例处理中遇到的其他问题进行知识的扩展,并及时给出特殊操作的应用技巧(如少量文本的分栏、Word表格计算的简便方法等)。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符合学员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员的应用能力。

3.4精心选择案例,寓教于乐

案例的选择关系着教材设计的成败。首先,案例应该具有代表性,符合知识讲解的需要。其次,案例应该与学员的生活、学习或工作紧密相连,使学员能够有认同感,体现案例的趣味性。教员是智育兼德育的工作者,在对学员进行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兼有对学员进行德育的责任和义务。德育并不一定需要非常高调的喊口号,我们可以选择具有德育意义的文章作为案例进行操作的讲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员,寓教于乐。

3.5基础实验与巩固实验结合,循序渐进

结合案例的实验指导主要用于学员课下预习,而实践课程中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基础实验和巩固实验。不同于实验指导部分,基础实验不再针对具体的操作题目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而是只提示学员基本操作方式[6],为学员留下思考的余地。巩固实验操作题目的知识点与基础实验基本相同,但是不再给出任何提示,可用于学员对自己知识掌握情况的自测。从详细操作步骤到基本操作方式再到无任何操作方式,通过顺序完成实验指导、基础实验、巩固实验,学员在循序渐进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巩固。

3.6采用模块化教学,重视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

为便于实施分层教学,解决学员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教材按知识单元划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同专业不同基础水平学员可从实际需求出发,对各模块有所侧重[7]。采用模块化教学增强了教材使用的弹性,从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材的适用范围。

模块化教学使得原本就繁杂的知识点相对更为分散,彼此之间缺少直观联系,容易导致学员掌握知识不系统。为解决这一问题,分别在几个关联比较紧密的教学模块后添加了若干个综合实验,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理顺各知识点间的关系[8],以帮助学员理解和掌握。我们结合学员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在实践指导教材的不同位置设置了多个课程设计题目。课程设计题目为学员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

4结语

教材改革和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对于公安现役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指导教材的建设也仅仅是刚刚起步,还需要经过教学实践的反复检验和认真锤炼,才能使教材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志. 公安现役院校“1+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20):157-160.

[2]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吴功宜,奚春雁,郭小明. 关于计算机教材建设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11):5.

[5] 李灿辉.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改革策略[J]. 硅谷,2010(3):174.

[6] 张春英,赵艳君,谷建涛.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五位一体的教材建设[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5-117.

[7] 黄英铭.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材建设的若干问题[J]. 计算机教育,2006(7):59-60.

[8] 陈翠松. 高职期待“全新案例教学”计算机教材[J]. 出版参考,2006(31):12.

Research about Experimental Guidance Materials’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mputer Basis Course

in Public Security Service Institutions

LI Zhi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2-1156-02

Methodology to Improv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s for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s

WANG Zu-xi

(Hunan Chemical Industry Voc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 Zhuzhou 412004, China)

Abstract:Computer Application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basic skills for vocational students.This paper presented that we need to emphasize on computer cultural and quality throughout all the activities of educations for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s.Also,we need to focus on trainings to students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self-learning of basic computer knowledge,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course through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refore to enhance the students'capability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o the students can proficiently operate the computer and master the computer basic knowledge and operation skills.

Key words: education methodology;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education eethod; learning reinforcement by certification qualification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熟练使用计算机已成为现代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求而设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高职生的通识课程,它实践性很强,内容繁杂,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 xp、Word 、Excel以及网络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巧。如果学生学习该课程后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不够,知识迁移不理想,将不利于以后学习计算机的专业课程。如何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果?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探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1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转教学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首先,使教师从“教育者”角色转到“导者”角色上来,不再是简单地“卖”知识,而应该把学生带到知识殿堂的门口,引导学生入门。其次,从“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上来,把主要任务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再次,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做学习的主人上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搞“墨守成规,照本宣科”,而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对象,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比如在讲解Word时,学生会理解这是一种简单的文字编辑工具,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节贺卡、名片等,既打开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又挖掘了他们潜意识的艺术细胞,当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诞生后,他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转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 钻研教材备好课,整体把握教学方向

作为教师,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前题和关键所在。首先,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备好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并参考有关资料,科学处理教材,有重点地写好教案,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年龄等),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和适当地增删或改进。

其次,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好教案。教案是教师活动的提纲和指针,是教师对教材内容所进行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技术处理和加工,是对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之后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教学特色源于教案特色,有特色的教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深入地加工和提炼,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实例,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学重点和示例应有相应的突出和不同程度不同的侧重。

3 抓好课堂教学安排,充分发掘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是实旋教学过程的根本途径,是落实教学内容的主要渠道。因为无论你如何处理好教材、写好教案,终究处于纸上谈兵阶段,还有待于课堂教学这一实践活动的检验。《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更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检验。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以下两点: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应妥善处理好教材与教案的关系,对待教材要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又不能死抱教材不放。对待教材中已有的某些内容,例如:Word2002中字体格式的设置,可以讲授得“粗”一点,学生即使一时掌握不好,也可以依靠教材自行解决;对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或说明不详的知识,例如:Excel2002中常用函数的应用,则应尽量讲授得“细”一些,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与知识。 同时,这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也容易使学生增加对教师的信任度,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也可以高效率地理解、吸收和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极大程度地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大专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6201

1 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

与本科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同,大专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三年,而且更为注重操作技能方面。因此,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注重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授与电脑操作相统一,即与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授与电脑操作课程相分离的教学方法不同,大专院校将二者集中到机房,在机房里相继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授与计算机操作课程两方面。

1.2 导入注重绩效的模块化教学方法

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各大专院校在将理论知识与操作课程集中到机房后,还注重以绩效为中心,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模块化设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各大专院校注重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讲授、计算机操作演示与学生自主练习(每个学生都有配套练习习题)集中统一到某一个授课时段中,以提升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为提升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本校就将计算机的课程集中安排到大一某一学期一周的两个下午,以有利于紧凑教学以及相继开展一系列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各大专院校注重以绩效为中心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即围绕学生们必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使用、五笔汉字录入等内容,包括本校在内的各大专院校都进行了“模块化”教学,并依次开展。

1.3 进行严谨的教案设计与课程安排

由于大专院校的学时短,强度大,故而,各大专院校都制定了以各教学模块为主、依次递进、严谨安排的教学日程,设计了详细的授课进度计划表。这一计划表细分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所需的课时、所达到的教学要求、教授的方法、练习要求等各项内容。而且,所有的教案都是按照预定的教学要求经过严格审核的,以便规范教学。

2 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习的目标单一或者混乱

受到高中那种高强度学习惯性以及接受新事物的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会专注单一的计算机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例如,为荣获奖学金,学生们会专注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而轻实际操作。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因大学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而减弱学习目标的强度进而转向其他,例如,他们上网不是为了练打字、通过Internet浏览网页获取信息,而是通过电脑来娱乐(包括打游戏、聊QQ等);或者由于在大学以前接触少,他们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简单地定位于学好五笔打字或者浏览网页、开关机等技能。进而,由于课时紧,在教学任务或教学内容之外,任课教师往往不会安排单独的一节有关计算机应用价值的课程来疏导学生,因而致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观随意,缺乏系统认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意识。

2.2 理论知识广泛不易成体系

一方面,大专院校的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学习模块多,而且学习的模块与模块之间(主要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三大部分)的关联性并不强;而且,每一个模块自身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另一方面,刚进大学深造学生的学习任务异常繁重,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所有学习板块的所有内容,而且,应试教育的弊端又会致使某部分同学偏重理论知识或者偏重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模块。此外,由于学习模块的知识体系庞大、它们的关联性不强以及学生学习的能力有限,同时缺乏时间来进行重复往返的教学或学习,故而,学生们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完全,进行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或者易于忘记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

2.3 学习背景及其能力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初高中以来的开展,以及随着我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的逐步提升,各个入学学生的计算机背景是不同的。表现在:一是某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习得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简单的操作技能,对于五笔打字与网页浏览等知识熟知,他们对大专教学过程中重复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感到乏味。二是一部分同学可能只熟悉某方面的计算机在线操作,例如开关机、Word文档的处理,而对于其他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不熟悉,在缺乏教师动机引导下,他们会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为自己已经熟知了计算机所有的内容的问题。此外,由于家庭背景不同,有些同学自身拥有个人电脑,而有些同学则是刚接触电脑,不一而足。不同的家庭背景、个人的知识背景以及学习能力等因素共同造成了学生不同层次的计算机认知与操作水平。

2.4 教学考评指标单一

当前,我国还未达到完全进素质教育的完全转型,而且要评价教学成果,应试成绩往往是最客观可计量的评价内容,故而,各大专院校往往注重单一应试成绩的考评。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为在校大学生顺利毕业以及达到以成绩来展现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目标,各大专院校都将通过国家或省级计算机应用等级考试作为教学初衷。二是以课程考试为主。即对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使用、五笔汉字录入等学习模块进行分类考试,最后再将各模块的成绩加总得到学生的总的学习成绩。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背景与学习能力等因素,这种考评方法并不科学,并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3 完善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对策

3.1 教导学生们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

针对学习目标的单一或混乱情况,我们应该要促使学生们端正学习立场,促使其在心目中树立符合社会需求这一目标。首先,要进行课程的学前教育。针对大一新生脱离“高中”应试思想与情景后的现实情况,作为第一次见面课,任课老师应该帮助学生们厘清大学计算机教学或者学生学习的初衷,即要阐明大学计算机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们适应社会的一般技能以及确定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而且,要读好大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其中,要学好计算机这门课程更难,因为它是寻找好的工作与正确定位人生的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不学好此门课程,会让个人与科技发达的网络社会相脱节,变成与电脑技术日益进步相脱节的“文盲”。此外,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习更高层次的二级(C语言)、三级、四级计算机的“基奠”,计算机课程远远不止基础课程这么简单。

3.2 优化教学资源,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操作的模块之间关联性小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着手:一是要优化教学内容。即建立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使用、五笔汉字录入等各个学习模块的相关关系,尽量在教授或操作某一模块时涉及其他不同模块的理论知识与操作内容。例如,五笔打字的技能是其他各个模块的基础,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将五笔打字与Word、Excel、PowerPoint的操作相融合;此外,教师更加需要让同学们自主搜获网上资源,因为通过关键词可以搜索到任何搜索人想要得到的信息,例如,设计课程内容,建立Word、Excel、PowerPoint等内容与Internet使用之间的关系。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并鼓励同学们自主建立学习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性。

3.3 因材施教,鼓励同学们互助学习

针对不同的学习背景与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在学生们初学时就注意观察(最好是多加了解)每个同学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注意缩小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距,并在课时或者业余时间多关心与了解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进程。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同学们相互帮助,营造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并通过设置学习项目、分组讨论、设计学习小竞赛等方式来增加互助学习的氛围。

3.4 建立多种指标体系综合考核学生学习情况

针对当前注重应试方面的教学成果评价困境,教师应该着手引入综合评价体系,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首先,要引进学习过程考评体系。即除了注重考试结果这一评价指标外,更多地赋值与学生们学习的过程,适当提高教师所打平时分的比例――例如,可以将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对半分――根据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好学程度以及学习提升进度等综合要素来考评学生们的平时成绩。其次,在考试评级的评定过程中要注重评价学生们单独完成项目的能力。即在考试过程中要细分笔试与机试成绩,并通过构建笔试与机试的关联性的考试模块来提升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或者操作计算机过程中的水平;而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参与一项“作品”评价内容,即由教师给出一个题目由学生们自主设计某一模块或设计各个模块相结合的综合性作品,也可以在学生们的考试项目中添加更加新颖的考试内容。

参考文献

篇(4)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各类院校中往往被设置成公共必修课,教学重点往往放在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传授上,忽略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各有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学习计算机基本技能外,也需要根据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例如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应用计算机进行医学文献的检索,运用医学统计软件进行临床病案分析,等等;建筑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相关制图软件的使用;财会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学习财务软件的应用。总之,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应该结合自身专业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有所侧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计算机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具有极强的应用性,计算机技术总会跟着实践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因此计算机教师除了要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更应该与时俱进学习新的计算机理论和技能,把最新的理念和技术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不会过时,保证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时能够顺利适应新的角色。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很多新的应用技术不能够及时在计算机教材中有所体现,所以很多先进的软件学生在学校根本没学过,因而造成计算机毕业生学了计算机课程但是不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境况。刚刚毕业的职场新人一方面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尽快学习新技能以满足工作需要。如果在校期间他们就能够学到及时更新的计算机知识、技能,那对于提高工作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应该多关注计算机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方向,带领学生一起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势头还将继续,要想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非易事,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就将对其自身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完善才能够见成效。一方面,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工作,这些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的软硬件知识,以及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等等。基础知识是每一种课程学习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善于思考对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极其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在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先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教学任务,遇到的问题随后集中时间由老师解答,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又能够深化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思想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千百年来一直为历代教育工作者推崇。由于成长环境、知识储备、思维方式、领悟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应该接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够察觉这些差别而对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和认知方式肯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系统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有的只会上网聊天玩游戏,还有的学生可能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少。因此,用某一固定的方式教授所有的学生肯定是不恰当的,必须因材施教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整个班的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在备课时采用复式备课的方式,分层次设计教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一课时都必须制定出基础目标、中等目标、发展目标三种教学目的,体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要求[1]。

五、教学方法多样化

计算机教学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计算机教师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组织教学,从单纯传授知识向教授获取知识方法转变,从讲解为主向启发引导转变,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计算机知识。教学过程中对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用自学课的方式教学,给出自学提纲,交代自学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对自学成果进行检测及时总结评价。而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则可以启发式教学与分组式教学相结合[2]。计算机课程同所有应用性科目一样,都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例如办公系列软件的学习,如果只是由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单纯地被动接受,而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应用练习,教学效果则不会很好。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习小组,让学生多交流学习经验,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是每一位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积极探讨、摸索计算机基础教学规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尝试不同教学方法是必要的工作。广大教学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改进,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篇(5)

建立网络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凭课堂讲解远远不够,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必不可少。例如,教师将电子教案、各个阶段的模拟试题、上机实验项目及材料、计算机等级模拟考试等资源都放到网络上,方便学生下载和学习。同时,要摆脱只重视理论教学的传统方式,提出新的教学思路,大力发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中职学校不但要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也要注重教学思路的探索,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积极使用计算机软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增加课程信息量和直观性,让学生轻松了解知识,并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实行分层教育,改革考试方式。虽然中职新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但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可在入校后进行一次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授课。划分层次后,根据计算机水平展开授课,并将传统的考试变为笔试和上机考试组合的方式。

教学中,教师应多寻找习题资料放到网上,让学生进行自我测试和学习,将测试和学习结果作为平时考核的成绩。期末时,可根据学生的上机表现、笔试和上机考试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这样,不但可以测试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实际水平,还能够激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能力。

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计算机的实践性较强,上机操作训练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上机操作训练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学生上机操作训练的题目,使学生能按规定的要求全面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的整个过程。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389-02

Teaching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of College Compute

WANG Xiao-chao1, WANG Wei2

(1.Depart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2.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that the fundamental of college computer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of the non-computer specialties. Combined the practice of this course academics construction, analyzed teaching condition development circumstances such as teaching material, literature and network environment. It carried through the innovation to th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ode and examine mode of the course. It put forward some new ways of thinking which have professional special features.

Key words: the fundamental of college computer; the computer education; teaching innovation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基本上每个高校都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开展,在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普及和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计算机基础知识普及率的稳步提高和计算机应用领域日渐拓宽,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必须改革,要采用以网络知识、多媒体知识、信息安全知识为起点的教学内容[1],这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本课程教学和实践中,我们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在深入了解学生能力的前提下,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果。

1 教学条件的发展现状

结合我校多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对教学条件的发展现状总结如下:

1)教材使用与建设

针对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求,结合多年从事计算机方面教学和研究的经验,通过调研该领域的最新资料,我校教师经过多次研讨,编辑出版了《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作为本课程的教材。

2)为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资料

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包括:课程相关的杂志和书籍,计算机基础相关的网络资源,网站、BBS等。我校创办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网,该网站包含了教学规划,网上学习,作业与答疑,参考资源等大量信息。实践表明,学生乐于查阅这些资料,特别是一些优秀学生,能通过使用这些资源,自主探讨一些复杂的问题,例如制作精美的个人网站和使用 Visual C++ 编写复杂程序。

3)实践性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有非常优良的实践性教学环境,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要:我校已经建成充足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为实现本课程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我校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城市节点单位,校园网覆盖全校各个区域,拥有全光纤主干网络,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都用光纤连接到汇聚机房,网速达到100 M到桌面。这些硬件设备对本课程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2 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如下所示:

1)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效果直接受到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的影响[2]。学生们日常经常使用计算机,因此开始时对学习本课程很有兴趣,但是接触到大量概念和繁琐操作时,感到很难理解和接受,学习兴趣也丧失了。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包括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辩论、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专题讨论等形式。

2)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3],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的活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实施过程通常包括设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四个环节。具体说来是将班级进行分组,学生可以独立或者几个人为一组,同时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搭配,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在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相互学习,从而培养大家积极合作的精神,形成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局面,实现共同进步。作业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计算机发展和应用的资料,总结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对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数据进行表格制作及数据处理,制作有一定主题的网页等。另外老师在给学生所完成的任务作检查评分时,还可以适当地挑选出一些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其更好地学习。

3)课堂辩论与交互式教学。经常组织课堂辩论,讨论的议题包括下一代计算机的功能,校园网目前的故障隐患和对策,如何对P2P软件进行流量控制,面对ARP攻击应该如何主动防御,等热门话题。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教学中注意采取多种交互式策略,如课堂教师点名提问,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言后教师点评等。教师还通过互联网和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用E-mail、BBS、QQ、和飞信等多种方式传授知识。

4)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我们建成计算机基础教育网,包括教学规划、网上学习、作业和答疑、参考资源四大栏目。网上学习下设四个栏目: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视频,教学参考。作业与答疑下设八个栏目:课程习题,课程实验,知识问答,实验问答,网上答疑,在线测试,作业提交,学习交流。在这些网络课程中采取了向导学习方法,通过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然后对学生给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和指导,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鼓励优秀学生探讨有深度的内容。例如在实验设计中,注意要求有余力的学生选做部分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发挥个性优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也注意分析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具体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5)双语教学。采用中文教材授课的同时,注重用英文讲解课程里的关键词,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因特网协议 IP(Internet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ARP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等等。并且适当指定英文期刊和论文,使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获得更宽广的知识。

6)注重第二课堂。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每年都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依托,在全校开展计算机应用技能公开赛,内容涵盖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和C语言、VFP语言程序设计,采用机试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我们还指导和支持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比赛。于2009年的第十一届“挑战杯”中我校共获得一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的佳绩。这些成绩的取得都需要优秀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学生通过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3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

教学过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丰富表现形式,利用网络课程的交互性、情景化和虚拟实验等,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提高了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4]。由多媒体系统构建而成的教学环境具有很多优势,例如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我校所有的计算机基础课都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达到了以下效果:第一,在用电子教案进行讲解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图文并茂,通过动画和视频演示抽象的概念、算法和操作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直接使用各种软件实时操作,学生可以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大大加快了授课的速度。

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我校建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网,包括教学规划、网上学习、作业和答疑、参考资源四大栏目。在这些网络课程中采取了向导学习方法,通过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然后对学生给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和指导。

4 改革考核模式,努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为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必须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5]。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考试的方式,加大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将考试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作业设计和期末考试,其比例分别为20%,20%,60%。不以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而是注重对其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5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结合笔者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宗璞,许合利.大学计算机基础[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99-110.

[2] 冯翠丽,刘波涛.关于长江大学建设《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的一点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3):9441-9443.

篇(7)

1、充分认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

2、熟练掌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基本概念和设备的操作使用以及对站点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

3、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实践技能;

4、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对办公软件的使用;

5、掌握卫星IP广播数据接收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6、掌握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基本技能;

7、掌握远程教育设备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培训对象

主要培训现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103名协管员和第一批新建站点的100名管理员。

三、培训方式

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观摩、实际操作、交流讨论、结业测试的培训方式,培训结束时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考核具体包括考勤、作业、笔试、实践等四项内容,其中笔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60分以上为合格),考核时间为2学时,其它三部分成绩采用合格与不合格计分制,四项成绩中有一项不合格视为考核总成绩不合格。

四、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七个部分共40学时,其中教学38学时,考核2学时。

1、中央和省市有关远程教育的部署和要求(1学时)

2、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简介(1学时)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设备管理和维护、相关软件开发及资源共享知识和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3、计算机基础知识(10学时)

计算机的发展、用途,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

4、WindowsXP操作系统(10学时)

WindowsXP的功能及特点,WindowsXP的基本操作,WindowsXP的文件系统,WindowsXP的控制面板,WindowsXP的多媒体功能,防病毒软件和压缩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系统恢复和维护,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知识。

5、卫星数据(IP)广播接收系统原理和应用(12学时)

卫星通信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网(CBESAT)简介,卫星接收系统基本原理、安装调试、维护和防雷,IP接收原理简介,DVB数据接收卡(包括驱动程序、接收程序)的安装与调试、参数设置,IP接收软件的注册与使用,接收中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的排除方法。

6、资源接收和利用(1学时)

远程教育资源简介,对资源的接收、存储应用知识。

7、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2学时)

Office办公软件的安装,利用Word进行文档的基本操作、排版、制作表格等应用,利用PowerPoint设计制作电子教案等相关应用,利用Excel建立、编辑、格式化工作表等应用,媒体播放软件、刻录软件、抓图软件的初步应用知识。

8、终端接收站点卫星专用频道资源管理软件的安装与资源接收、资源管理等。(1学时)

五、培训时间

培训采取分期分班的方式进行,第一批被培训人员共分五个教学班,每期时间为5天,约40学时。在**年3月底以前培训结束。

篇(8)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益发达,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进国民经济各行各业,这也就意味着,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校,必须保证学生有过硬的计算机基础素质,而且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始终应当保持与社会水平的同步,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就对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经历了一个有专门教学到普及性教学的过程阶段。目前所有高校毕业生都具备了初级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一般性操作技能。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或者开始新的生活打下了比较坚实的计算机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全社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长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教学传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计算机教学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简言之,跟不上时代必然就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具体而言,传统中“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所谓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将全体学生视为一个整体,无论讲台下面坐着多少学生,教师都采取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案,一样的步调。总而言之,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按照学生差异化特点制定分层次有步骤的教学。而实际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其次,教学设计简单易操作,但是不符合实际情况。

二、完善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应当在教学中成为推进改革的重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是教学计划和设计的重要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教学中应当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使所有学生都能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使自身的计算机水平都得到提高。为此,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在教学中方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有的学生基础课程不扎实,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基础课程加大训练和学习力度,使这些学生能够在形成比较牢固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这样有步骤的开展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进展。另外在今后的教学中也是首先对基础课程加强锤炼,在基础课程得到保障以后再进行比较难的知识的学习,按照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开展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有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都比较扎实和牢固,那就需要拓宽他们的知识层面,使他们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让他们之间形成比较合理的搭配,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基础较雄厚的学生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带动作用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种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工具。因此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成为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在高校教学中,计算机是一门必修课,无论什么专业都要进行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但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是不一样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文科专业学生可能对文件处理软件的学习比较侧重,美术或平面设计专业对一些设计类软件或者图片处理类软件了解和学习的内容比较多。此外,还有一些特殊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需要更加深入,更加细致,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等等,都需要比较扎实和坚实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作为支撑。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是影响计算机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但是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学生专业知识提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正确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最大的程度的发挥在计算机知识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入情境教学法,将计算机应用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作为计算机课堂教学的一个引子,从而以趣味性和现实性引起学生的重视。例如学生在上网中经常看到的FLASH动画,可以作为三维设计或者编程等内容的教学的开始。再如,在Excel表格中,可以向学生演示自动求和、自动求差带来的便利性,激发学生们对于Excel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另外还有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将特殊案例引入教学,以缓解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枯燥性,重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引入课堂,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教学方法的革新,另外还有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鼓励和提倡学生之间开展自由辩论,对某一专项问题讨论的方式加深学习的印象,提升学习的效率。

三、结语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较强的学科。加强实践教学是任何时候开展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项必要措施,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是计算机教学的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首先,计算机教学改革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在计算机改革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学应当重点加强,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实际的计算机操作机会。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验证和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另外,还应当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和实践,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接触计算机应用知识,总结规律,积累经验。从而使学生直接获得计算机在生产中的应用知识。

参考文献

篇(9)

1.1学生起点不均衡。

高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参差不齐的。现在有条件的小学、初中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从理论上讲,高中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高中学生一般都是由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区县的学生组成,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这就导致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起点也是不同的。我在教学中对这一点的感受尤为深刻,一般来讲,城区学校毕业的学生基础明显的要高于乡镇学校的学生。

1.2学生学习条件不均衡。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学校硬件条件的好坏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城区学生所在的学校硬件条件好,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里已经有了计算机,他们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相对就比较多,所以他们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就要好一些;而一些来自农村乡镇中小学的学生,由于学校和家庭条件有限,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少,所以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自然就要差一些。我曾带过的一个班,这个班上的学生90%的学生都是农村子女,他们中有很多人在高中以前从未摸过计算机,更谈不上对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操作了。

1.3学生重视程度不均衡。

信息技术是一门没有参加高考的学科,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以高考成绩评价一个学生12年的努力的时代,使得学生和学校不得不围着高考科目团团转,所以很多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就会不重视信息技术课,认为它是一门“副课”,学好学坏无所谓。但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不能不重视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不但要想方设法把信息技术课上得更生动,更吸引学生,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要经常鼓励学习态度好的同学继续努力。除此之外,课余时间我们还要经常和那些不重视这门学科的学生交谈,告诉他们学习这门课对以后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让已经毕业的学生来个现身说法,让他们谈谈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他们继续在大学学习或在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生占大多数的学校,所以高中学生计算机的整体水平就要低于城区其他学校。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一本教案讲到底”,而是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教学内容既不能讲的太简单,那样就会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不能以基础好的学生为起点来讲,那样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觉得如同在听天书,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久而久之,不仅会打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他们失去学习这门课的信心。在我所教的班级中,直升班的学生和平行班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上明显的有所不同,所以我在教学中就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教案和教学方法,直升班可以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之后,给学生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而平行班就要将重点放在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掌握上,因为基础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继续学习。

2.1教学中多采用协作式教学。

协作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组织在起,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班上都有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上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两名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这部分基础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等他们掌握了以后,再由他们去辅导本小组的其他同学,像这样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辅导会使他们对知识学习掌握起来更容易。采用这中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2.2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堂练习。

篇(10)

就业导向的中职教育,应该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计算机应用基础》对中职学前教育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本文由收集整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工作过程导向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为: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平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集成化,使课堂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把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置于工作过程、工作岗位的环境中,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通过实际项目实现情境导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项目任务进入学习。在情境的作用下,生动直观地、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适应新知识、技能的学习。参考《计算机应用基础》(总主编 黄国兴 周南岳)这本教材,分模块进行教学,并且在不同模块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

把本书中的理论知识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和工作原理等。在这个模块中,采用互动式教学,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去讲,从而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可通过多种趣味方式来进行:讲故事、玩小游戏、知识竞答等。这样既可以让她们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她们的职业素养,因为在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讲故事、组织小游戏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中,可以分几个类型:(1)对计算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安全这部分可以通过故事串起来,先让学生查阅一些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叙述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她们网上查找相关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口才,对于发展她们的专业能力是非常有利的。(2)有关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输入输出设备等识记性知识可以通过知识竞答的形式来进行。(3)最后设置一些综合性任务,比如“如何在电脑市场上选购一台满足自己需要的计算机”,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为了鼓励学生做好知识储备,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必要实行一些鼓励措施:如操行评分加分,上机奖励上网时间等。

二、 操作系统模块

主要介绍windows xp操作系统,结合本章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可以添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比如,给桌面换主题、换图片、换鼠标方案等,这些内容学生都会比较认真地听讲,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这些操作,并且还会很好奇其他的菜单命令,有兴趣深入探究。

三、 办公软件模块

办公软件模块主要包括三个软件:word,excel,ppt。在这个模块的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它是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在课教学时经常列举一些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例子,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之产生求知欲望,并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将知识点一环扣一环地讲解。这样,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在案例中变得相互联系而易于掌握。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了解利用办公软件能够做到的作品效果,并且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比较喜欢唱歌跳舞,因此可以收集她们表演的照片利用word做海报、在word高级应用模块设计“学生社团小报的排版”、“利用邮件合并制作‘学生成绩通知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ppt做视频欣赏,引起学生的好奇,然后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软件使用。例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word模块当中,结合她们以后的工作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写教案、制作邀请函、课程表、座位表;在excel模块中,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处理成绩表;在ppt模块中,可以布置制作上课所需的课件,介绍幼儿园的演示文稿的任务。

四、计算机网络模块

上一篇: 医院创卫工作计划 下一篇: 高一数学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