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2: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旅游经济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社会活动,对促进旅游地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基。然而,在旅游规划、建设与消费过程中,因缺乏科学指导盲目开发、管理不当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破坏了旅游资源的永续性,影响到旅游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长江上游的大九寨环线拥有重要的旅游资源,拥有闻名世界的九寨沟、黄龙等自然风景区,每年要接待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旅游者,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由于活动人员众多,也带来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本文试图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旅游业中,探讨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长江上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一、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1.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循环利用来实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由于四川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发展任务非常繁重,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因此众多的专家提出了四川发展循环经济应根据自身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特点,按照循环经济所遵循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从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着手,抓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料、节地,推行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并提出了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把旅游业作为循环经济研究内容的还不多见。
2.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特点。旅游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是循环经济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从旅游产业这个角度来看,旅游业循环经济主要是指根据执行服务来创造价值的第三产业的特点从旅游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到整个旅游过程,都要考虑消除或使之尽可能地减少旅游企业、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直接与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循环经济严格遵循着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3R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一切旅游经济活动,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以达到“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最低污染”的目的,把旅游业清洁生产、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产品的生态设计和旅游者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从而使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旅游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来。
二、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的旅游环境
四川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建设企业循环经济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四川也是一个旅游大省,特别是长江上游的大九寨环线,是以成都-都江堰-汶川-松潘-九寨沟为西线和成都-绵阳-江油-平武-九寨沟为东线的环形旅游线组成的地带,大九寨环线上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具有色彩多样、层次分明的森林景观;同时,大九寨环线上人文古迹众多,有唐朝诗仙李白的故里,三国时期蜀汉遗迹富乐堂、西蜀子云亭和大司马蒋琬墓地,深山宫殿报恩寺等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为发展观光旅游业,培育第三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吸引了众多的国际与国内游客。但是,由于大九寨环线上人口密度大,经济活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地区生态仍十分脆弱,大气和水质等环境污染问题在整体得到改善的同时,部分地区生态问题也显得日益严重。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对九环线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加剧,而且也对三峡库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和影响。其次,大九寨环线上生态建设也面临着提升生态建设效益等深层次的问题,面临着解决生态建设与增加生物多样性、发展地方经济及生态系统的维护等结构性矛盾。为了保持该地区生态建设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行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体验经济与旅游
体验经济思想根源于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1970 年所著的《未来的冲击》,他提出体验经济将是农业经济、制造经济、服务经济等浪潮过后又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商家要想赢得新一轮的竞争,需要依靠提供体验服务。随后,B?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首次提出体验经济的概念,书中称体验经济是以服务为基础,借助于商品这一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并最终实现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形态。体验的本质就是要创造出某些条件促使一个人在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能够在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关于体验经济的类型,派恩和吉尔摩按照消费者参与程度和环境上的关联性,可将体验经济分为四种类型:娱乐的、教育的、逃避现实的和审美的。而伯恩德•H•施密特则从消费者认知心理过程这一角度,将体验分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称为战略体验模块。
旅游产业与体验经济密切相关,一方面旅游是体验经济理论与实践应用和发展的大舞台,另一方面体验经济也为旅游产品设计的创新提供可靠的依据。旅游是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到异地寻求精神满足以及体验的过程。对旅游者而言其最关注的是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否得到最大的精神满足,旅游地或旅游产品能否让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以及能否获得值得回味的体验。因此,能否给旅游者更多的体验是衡量旅游地以及旅游产品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旅游产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二、体验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
体验旅游产品要素一般包括主题、活动和形象,这三大要素是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外部表达的主要载体,能够最为直接地引导旅游者产生体验的要素组合。(一)主题。主题是体验旅游产品的灵魂,没有主题的旅游产品如同一盘散沙,不仅旅游活动项目随意拼凑,既无法给旅游消费者带来深刻的印象以及心灵启发或者震撼,也不能集中发挥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主题要是高度提炼每一个体验旅游产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并能通过通俗的题材展现旅游产品的灵魂。与一般旅游产品主题不同,体验旅游产品主题不仅要建立在对旅游资源基础与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之上,也要充分考虑所要开展的活动与推出的形象能否提供给旅游消费者最广阔的体验空间。(二)活动。活动是体验型旅游产品的血肉,它直接提供旅游者体验的载体,是旅游消费者购买的主要产品要素。体验旅游产品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以及趣味性,游客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获得娱乐、教育、启迪等多种体验,从而满足精神需求。(三)形象。形象是体验旅游产品的外衣,是旅游者最早接触旅游产品的途径,因而它从一开始就影响着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体验旅游产品的形象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体现在旅游产品的方方面面,如旅游目的地的标志、口号、图形、色彩、道具、设施、服务等。从深层次看,体验旅游产品形象是对旅游产品主题的具体阐释,塑造旅游主题和活动的整体氛围。因此,在设计和推广形象时,需要外观上色彩协调一致、道具精细逼真、造型夺人耳目等。
三、四川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川省是旅游资源大省,近几年四川省加快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化的进程,加快了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的步伐,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但与此同时,制约四川旅游业发展的客观因素并没有根本改变,与旅游业发达省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市场主体不成熟,服务意识不强
四川省全省景点共有300多处,但是内部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跟不上,内部企业结构明显失衡使得行业内部合作性以及联动效应得不到良好体现。另外一方面,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有的导游人员途中甩团、因费用不到位而导致的扣团、甚至出现导游人员携款潜逃的现象。导游人员劳动报酬问题及其自身的低素质化是四川省降低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和擅自增减旅游项目问题突出的主要根源。另外也存在旅行社服务不到位、相互之间推诿的现象,浪费游客时间,甚至导致游客无法旅游。
(二)旅游营销力度不够,市场开发能力不强
从总体上看四川省旅游产业的营销,基本是产用单纯的营销模式,缺乏宣传平台,尽管四川拥有九寨沟、黄龙、乐山大佛、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级的世界景区景点,但是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特别是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声誉与其他众多国家级景区景点相比仍然有差距。这主要是由于针对于四川主要景区景点所做的推广与促销没有很好地突出四川本身的特色,缺乏差异性、煽动性,市场开拓能力有待于提高。
(三)旅游地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整体规划
尽管经过多年的建设,四川省旅游配套设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部分设施简单,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使得游客期望与实际体验的感受差距悬殊,并且景区景点卫生条件跟不上,景点沿途缺乏卫生标准的厕所,另外,旅游景点的交通道路状况不良,公共信息标志落后。
四川省有众多景区景点,但是缺乏统一规划,各个景点景区没有形成各自核心旅游特色,没有形成互补关系,反而存在相互模仿,重复建设,形成恶性竞争关系,这难以发挥旅游资源最大效益。
(四)“5.12”大地震给四川旅游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川省在2008年经历了一场浩劫,给四川旅游产业带来一次危机,不仅部分的旅游景点遭到破坏,更使得游客对四川旅游安全出现了信心危机,在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四川省旅游优化与转型迫在眉睫。
四、四川省发展体验式旅游的思路
(一)统一旅游目的地地对外的宣传形象
统一标识以及统一宣传口号可以提高宣传效果,有利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可以加深游客的印象。因此,四川省在旅游营销时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上下联动,部门协作,政府和企业联手共同营造发展旅游产业的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并且丰富促销手段,建立统一有效的宣传促销体制,塑造四川旅游整体形象,打造旅游品牌。另外可利用现代媒介推广与四川自然和人文精神相辉映的旅游标识以及简单又朗朗上口的宣传口号,以吸引游客。在宣传资金上可设立旅游宣传促销基金,为宣传工作提供资金保证。
深挖四川旅游的特色主题
(二)旅游特色主题是游客体验的基础
一个好的主题可以加深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使他们对旅游产品有一个连贯和清晰认识。旅游特色主题内容丰富,大可到景观布景、文化气氛,小可到服务细节和纪念品,这样就可以用一条主题线把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贯穿起来,使他们产生难忘的经历。因此,四川省需要深挖自身旅游特色主题,把原本静态的旅游路线通过各种主题赋予其生命,使得游客身临其境。如杭州市通过模仿《清明河上图》,把宋代时期的社会情境再现,使得游客回到一千多年前,体验当时人们的生活。
(三)推出四川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对体验旅游的延伸,旅游者在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旅游经历之后,随着时间的推逝,这种难忘的记忆会慢慢变淡,但是旅游纪念品却能使得这种记忆加以强化,主要在于纪念品是旅游者经过一番努力(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而得来的,这样可以起到延伸记忆的效果。在设计旅游目的地的纪念品时要结合主题,同时加入自身的文化特色,使得旅游者看到纪念品直觉的反映就是该地区的旅游印象,因此,四川省应尽量设计与推广有四川文化特色的主题旅游纪念品,事实上,四川省有众多少数民族集居,如羌族、彝族、藏族等,文化特色明显,是其他地区无法模仿和复制的,关键是要通过什么创新形式让游客接受并留下深刻印象。凤凰古城对推出自身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方式方法简单但却容易让游客印象深刻,如凤凰古城的蜡染工艺允许旅游者亲身参与纪念品制作,这样的纪念品对于旅游者来说当然是十分具有纪念意义的。
(四)突出四川旅游的差异化特性
主题和纪念品这两种方式能够留给旅游者一个难忘的经历,但是过度的模仿使主题公园、纪念品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意味着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或买到相同的东西,造成了旅游者的审美疲劳。因此,四川省在设计体验旅游产品的时候,要加入与其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等与众不同的元素,如四川拥有楚文化,具有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精神内涵,把它加入体验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会给旅游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感受,体验与其自身拥有文化的不同之处,这也有利于提升旅游产生的品牌价值,赋予旅游产品生命,即使其他地方要进模仿复制,也难以相比拟,难以夺走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五)重视到川旅游者的感官刺激
体验旅游的本质是“让人难忘”甚至是“流连忘返”,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通过对旅游者进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上的刺激,从而使其拥有一个美好的感觉,进而“回味无穷”。因此,四川省在优化现有旅游产业以及设计体验旅游产品时,可以从景观设计、环境氛围、风味小吃等方面着手,充分挖掘独特元素,多方位调动旅游者的感官感受,尽量设计和推广一些可以让游客亲身参与的娱乐文化活动,满足游客感官上的需求。
(六)积极开展四川体验式旅游的营销
品牌是现代营销理念的核心和灵魂,是作为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引导形成自身稳定文化消费者的重要途径。而体验经济时展必然要求突出品牌营销的优势。因此,在营销体验旅游产品时,应结合体验旅游产品的特点,并从旅游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这五个方面体会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向消费者传递本身所代表的独特形象,塑造能征服旅游消费者内心品位的品牌形象,以增加吸引力。特别在旅游产品日趋丰富且同质化的趋势下,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情形下,单纯利益驱动是不足以打动旅游消费者,只有通过设计出满足其高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更能引起游客的共鸣,进而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如2000年南岳区提出“旅游品牌强区”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大胆的品牌创新,重新定位南岳衡山“中华寿岳,天下独寿”的品牌形象,从而形成以品牌树立形象,以形象扩大影响,以影响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得这一营销取得了显著成果。
此外,由于在体验经济时代下,现今旅游需求的个性化趋势愈演愈烈,为达到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的效果,可采用与旅游消费者进行“点对点”互动对话,持续地了解游客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消费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为消费者量身定制体验式旅游产品,从而与游客建立逐一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
总之,在体验经济背景下,四川旅游的优化创新需要深挖自身特色,设计统一的宣传形象,借助于各种主题来体现自身旅游特设和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旅游消费者的感官体验。
参考文献:
[1]余美珠.基于体验经济理论的旅游产品要素设计.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41-45.
[2]刘静.体验导向的旅游开发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17):163-164.
[3]刘青.体验经济背景下的体育旅游优化创新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09(4):164.
【关键词】低碳经济内涵 问题与意义 措施途径
一、低碳经济旅游实质内涵
2016年9月中国正式加入《巴黎气候协定》,这意味着新时期绿色低碳发展又进入新的阶段,气候问题也将进一步得到关注与解决。低碳经济这一观念提出是人类解决气候问题的一次重要突破,这将会造就新阶段治理格局与理念的革新,作为一种发展形态,也作为一种新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两者之间依存的平衡点,探寻一条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中国正处于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进行过渡,旅游服务业也正在蓬勃发展,大有成为新时期服务业主导支柱性产业之势,发展新型低碳经济旅游业也是顺应时势的举措。
旅游业在给我们带来经济收益与利益之时,同样也是影响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联合国现有的气候变化框架下,低碳旅游被赋予了新的重要使命――应对新时期气候变化的新型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低碳旅游已经提上到战略角度上进行探讨,具有了更深层次、更长远的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旅游包括从宏观、微观角度出发,发展一种低能源使用消耗、低污染排放水平的新型旅游新模式。在前期充分规划能源、资源利用模式、消费引导机制以及划定生态文明政策底线。过程中充分并合理使用低碳处理设备,通过有效控制管理,完成旅游过程中新型能源处理模式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环境景观,促成人与自然友好型旅游产业结构。后期完善低碳旅游水平评估,确保低碳旅游政策的具体落实,及时处理改正过程中的问题,正确处理资源效益与环境保护,切实转变低碳旅游理念,绿水青山同样可以成为经济中的金山银山。
二、实施低碳旅游的必要性与意义
当前我国低碳经济研究与应用模式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并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首先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缺乏,改革开发以来,主抓经济建设,经济水平的的确确带来了大幅度的跃升,而在这种粗犷的发展模式中,盲目开发利用资源,不注重环保理念,缺少合理规划与总体把握下,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旅游产业形势同样严峻,自然景区过渡开发,人为商业化严重破坏了景区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次,缺乏相关理论研究的指导,未形成合理的资源环境运用策略、低碳经营治理模式。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一,各地的人文环境同样差异并存。在旅游产业崛起的过程中,各地盲目借鉴优势先行标榜,未做充分的理论研究,不顾特色差异,旅游特色景观一体化趋势明显存在。在这种低层次理论依据依托下发展,旅游产业正在逐渐丧失其魅力与吸引力。
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所在,旅游业以其独到的自然优势,更能够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它同样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保证,针对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治理形势也愈发严峻,党和国家同样对低碳旅游产业颇为重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来确保低碳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
三、基于低碳经济旅游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一)划定旅游生态红线,加大处理力度,落实政策法规
政府作为低碳经济旅游业宏观调控的管理者与倡导者,必须严格并科学的制定低碳环保的政策与制度,划定新时期旅游产业的生态红线,高度重视低碳旅游政策法规的决策意义,依据当时当地生态环境的区域承载能力,考虑经济发展要求,进行合理规划与评定,并充分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在必要的条件下制定生态文明法律规章,加强宏观管理能力,惩治违规现象,并积极引导企业、政府协调运转,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率效益,保证低碳旅游持续健康发展,调整旅游经济发展的结构,促进低碳经济旅游合理转型,为低碳经济带来不竭动力,确保生态问题不加剧,环境治理有保障,判定处罚有依据。
(二)构建合理有序的旅游产业分布层次
针对粗犷的发展模式中盲目开发利用资源、丧失其魅力与吸引力等问题,新时期旅游产业有必要再一次进行结构布局调整,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自然资源、环境优势、人文景观、历史风俗等等方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在保护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将传统文化、地域风情融入当地的自然景观,从战略高度把握低碳旅游业进程,培育新型旅游产业,尤其是要构建科学的低碳旅游分布格局,实现各方面、全方位的经营模式,注意旅游的层次结构,确保低端、中端、高端服务旅游业有序前行,使沿海、内陆、山川特色充分展现,加强国内外景观区域联系,将新时期低碳旅游产业转变为一体化但却各有特色的新型产业。以新型低碳旅游业为中心,协调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从单个的旅游运营转变成为经济联动型产业体系,使其他济产业同旅游经济协同发展。
(三)宣传低碳旅游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水平
低碳理念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精神引领,在新条件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社会应当推崇低碳旅游理念,倡导全民低碳绿色旅游消费。运用现代传播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民众,讲解当前绿色低碳旅游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加强环保意识,努力使社会养成低碳旅游消费的新风气,这是从无形中促进低碳经济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全民生态文明的素质水平最终还是会落实到具体个人行动当中,政府社会给予的外在引导力或者约束力都会逊色于个人内在的控制力,所以说在低碳旅游业实施当中,个人才是推动理念行动转变的中坚力量,务必要拥有自省力与自控力,全民活动,凝结个人的行动意识,养成低碳旅游的正确价值观。
四、总结
低碳经济下的旅游业的必要迫切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同样不能急于求成,新模式机制的实现需要时间、经验、条件等多方面的积累,并且新模式机制并非从一而终,要依据时间、空间的变化及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旅游产业与低碳经济结合,培育新型旅游事业,完成低碳蓝图。
参考文献: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及经济社会良好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发展中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尤其是随着居民收入的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旅游消费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旅游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模式应运而生了。所谓经济文化一体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相互渗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一种新的文化经济现象其表现形式为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经济复合化。
作为中国舞蹈史上第一个自己营销、包装推广的民生态民族歌舞集,《云南映像》从高原村寨走向世界,为中国舞台艺术走向市场探索一个运作模式,成为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成功典型。
一、经济文化一体化为旅游业注入新活力
作为新兴的,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相互渗透的现代化经济产业,旅游业这一新发展既是旅游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新要求,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对旅游消费及经济文化一体化方面内容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理论意义上看,丰富和发展了旅游消费、经济文化的内涵,为旅游业产业结构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导。从现实意义来说, 首先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开发模式使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新亮点,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其次,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游客,加快旅游业繁荣;再次增加了本地人民文化自豪感,并让本地民族文化更广泛的为人所知,有助于新时代的民族文化的重构。
二、《云南映像》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分析
《云南映像》是一个多民族文化成果的集成,它用民主舞蹈独特的生命力呈现了视觉盛宴,并用产品包装手法将其推向市场,一位评论家说它“震撼了中国世俗的舞台”。
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是一台既有传统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它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再创云南浓郁民族风情。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首次出任大型歌舞集总编导及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作品特色鲜明:原汁原味民族歌舞元素、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生活原型、六十二面鼓的鼓风鼓韵、一百六十个具有云南特色的面具、百分之七十演员系云南的少数民族。全场分为“序?混沌初开(Born of the Ean)”、“太阳(Sun)”、“土地(Earth)月光(Mooning)”、“家园(Homeland)”、“火祭(Fire)”、“朝圣(Pilgrima)”、“尾声?雀之灵(Spirit of Peacck)”几个篇章。
这是一部包容万象的生态歌舞作品,全剧的天地自然人文情怀及对生命起源的追述,生命过程的礼赞和生命永恒的期盼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映像源于云南。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多民族省份,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彝、藏、佤、哈尼等十多个民族原始、粗犷、充满绚丽色的生活由《云南映像》生动的展示在舞台上;《云南映像》就是云南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些点滴和片段。
映像长于特色。《云南映像》除了杨丽萍与孔雀舞两大看点之外更以其鲜明独特性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其一,75%来自山寨的演员:启用大部分来自村寨的民族演员,他们血液里流淌着原始的舞蹈基因和充满生命勃发的表演是专业演员所不具备的。其二,红土高原原汁原味的表演:七场歌舞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肢体语言中揉合了苗、彝、藏、傣、白、哈尼等民族舞蹈,着装全部为少数民族生命原型。第三,远古现代时空跳跃的舞美特色:
“打歌” 、“跳锅庄”中大量使用了可移动、升降装置;一百多副具有云南特色的面具;牛头、玛尼石、转经筒在亦真亦幻的舞台灯光中穿梭于缘故和现实,在时空错位视觉错位中构建出一种生态美。
映像走向世界。《云南映像》捧走了中国专业舞蹈最高奖项并扉声中外,走向国际舞台。
映像传承文化。《云南映像》成功秘诀在于旅游内容日益模式化、枯燥化情况下,取材于精深的民族文化在提升旅游产业层次满足新一轮消费需求的同时继承、整合,发扬了特色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是对历史和民族文化的一种继承和保护。它真正的文化内涵在于救助一些珍贵而不被重视的被称为人类共享经验的东西,通过不粉饰不媚俗的原生态的舞蹈语言呈现出来,使文化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意义。
《云南映像》作为经济文化一体化形态下的旅游商品包装后推向市场,产生了火爆演出市场的强烈效应。在昆明《云南映像》的票房收入超过千万,并在其他地区场场爆满,在上海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最高奖项等等。国内市场掌声不断的同时,《云南映像》以《寻找香格里拉》进军国际文化市场也取得了骄人成绩。它更成为一张中国名片,非凡的魅力和艺术穿透力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起到了很好的交流作用。
三、旅游消费与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关系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文化经济结合日益密切影响下,提出旅游消费文化性要求,即新的旅游消费需求开始产生。新的旅游消费需求的产生,反作用与经济文化生活中,加速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紧密结合。
从《云南映像》的案例研究中我们看到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新旅游消费需求的催生,《云南映像》的产生也并不是突发的横空出世了。正是日益旺盛的旅游需求刺激下,有了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第一台原生态歌舞演出的空前成功;而《云南映像》演出的成功也证实了经济文化一体化将文化包装成为商品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促进了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紧密结合。
可见,《云南映像》既是旅游消费的新需要、新亮点又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推动下和促进下产生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 、结语
在新消费需求推动下,经济文化有机结合创造新的旅游商品推向市场是大势所趋。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发展的新要求。而今单纯旅游游览的模式已日趋落后,旅游开发需要经济文化一体化注入新的活力。
经济与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年轮,经济奠定了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地供着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价值导向,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文化已越出纯粹的精神王国,通过产业化和市场化成为当代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独立文化,经济也进入了依靠智力和文化资本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罗明义.《旅游经济研究与探索》[M].昆明:云南大出版社,2004.
[2] 宋晓莲.《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 田晖.《消费经济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一、基本概念
1.旅游业。目前概括起来,旅游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概念认为:旅游业是为了国内外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联的行业。但这种太粗略的描述,让人很难把握究竟哪个行业属于旅游业的范畴。狭义的概念则认为:旅游业是在旅游者和交通、住宿及其他有关单位之间联络、代购代销,通过为旅游者导游、交涉、代办手续,并通过利用本企业的交通工具、住宿设备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从而取得报酬的行业。
旅游业概念之所以难以确定,主要是因为旅游业涉及的行业广泛。但基本上可以分成吃、住、行、游、购、娱等几个部分。因此,旅游业应主要包括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通讯业、旅行社业、旅游购物经营业、旅游观赏娱乐业等几大部分。其中,旅行社、旅游交通及旅游酒店被看作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另外,虽然各级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组织不直接盈利,但由于它们在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应纳入旅游业的构成之中。
综上所述,旅游业的定义可以做如下的描述: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
2.经济效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的经济效应逐渐显现出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旅游业经济效应是指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目的地)经济的影响。它涉及到旅游收入、旅游就业、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增长、关联企业收入、关联行业就业、目的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各个方面。换而言之,是旅游者的消费对旅游目的地经济各种影响的总和。
二、旅游业经济效应分类
1.按照产生时间。旅游业经济效应按照其产生的时间,可分为即时经济效应和滞后经济效应。
即时经济效应随旅游收入流入旅游业内相关行业,能够在第一时间监测到。比如景区的门票收入。
滞后经济效应是指目前看不到、摸不着的,潜而没发的经济效应,它在时间上有一个滞后性,经历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2.按照经济价值。旅游业经济效应按照其经济价值,可以分为积极经济效应和消极经济效应。
积极经济效应是指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有利)影响。比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会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居民就业。
消极经济效应是指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不利)影响。比如,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旅游地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它的涨幅超过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涨幅,就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生活上的负担。
另外,按照发展的观点看待积极经济效应和消极经济效应,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所以必须用动态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
3.按照表现形式。旅游业经济效应按照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经济效应和隐性经济效应。
显性经济效应又称为直接经济效应,是指旅游业的的发展引起的经济收入增加,就业岗位增加等外在的、能直接表现出来的经济效应。这些从当年旅游年鉴统计数字就能知道。
隐性经济效应是指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应,但在形态上检测不到,主要包括诱导效应和间接经济效应。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一系列消费活动,都会带来区域内经济收入的增加,把旅游地居民消费再次促进旅游地经济水平增长的经济效应称之为诱导效应。
三、影响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因素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影响经济效应的因素很多。根据布伦•阿彻尔(Archer)教授等人观点,影响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金额。旅游者在旅游地消费的金额决定着对经济效应影响的大小。旅游者在旅游地消费的金额越多,对当地的经济效应越明显;反之,则对当地的经济效应越小。所以,旅游消费是影响经济效应的根本因素,也是关键因素。它是旅游地经济效应的外生变量。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当旅游消费金额达不到一定数量时,其经济效应变现得不够明显。
2.消费结构。旅游者在旅游地的消费结构对经济效应中的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影响特别大。旅游者在旅游地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对当地的餐饮业、宾馆业、交通业、景区、商业和公共服务业带来可观的收入效应,同时还促进了就业。在消费结构中,如果用于吃、住、行在六要素中所占的比重过大,那么用于游、购、娱的花费较小,那么目的地的旅游直接经济收入就会减少,这对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也会减小,进而对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如果要促进旅游地GDP又好又快增长的话,必须调整好消费结构。
3.经济规模。旅游者吃、住、行的规模,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应。旅游目的地餐饮业、宾馆业、交通业的规模,吸引不同的旅行团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规模经济效应的古典解释,这种规模效应也体现在旅游业的方方面面。例如,随着乘客人数的增加,交通成本肯定会相应减少。餐饮业和宾馆业同样受经济规模的影响很大。
另外,经济规模大的地区比中等经济规模的地区更吸引旅游者,带来更广泛的经济效应。但不是所有经济规模大的地区都比其经济规模小的地区吸引旅游者,例如神秘的香格里拉、神农架特别吸引人。
4.关联程度。旅游业各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联程度,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经济效应。例如,推广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时,少不了文化部门和宣传部门的鼎力支持。因此,旅游地对其各部门投入额越大,他们相互之间关联程度越紧密,支持力度也就越大,提供的服务和配套政策越完善,因此,带来的经济效应越明显。
参考文献:
[1]段强.旅游在转型经济中的作用.旅游学刊,1999,(6):65.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7)04-0033-10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4.009
2015年7月,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采用旅游卫星账户法,以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正式公布的各年度统计公报、相关年度旅游抽样调查、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测算了我国旅游产业对GDP直接和综合贡献,测算结果显示:2013年、2014年两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均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都超过10%;旅游产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 000亿元,对GDP增长拉动点数在1%左右,对GDP增长率贡献超过10%[1]。这一测算结果无疑是振奋人心的,但随后便有学者对这一结果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该结果不实。“旅游业具有推动经济发展作用”的言论众所周知,但旅游业发展究竟带来了多少经济增量,旅游业的经济影响涉及了哪些行业,如何测度旅游业的经济影响等问题在学界尚无定论。关于旅游业经济贡献方面的较多成果中,研究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相似之处如研究内容与研究视角均与经济挂钩,研究对象上学者们一般选取具体的国家、地区或省市。存在差异的是研究手段,具体表现在研究指标选取和研究方法选择这两个方面。在指标选取上,旅游收入、旅游消费、支柱产业的贡献标准等五花八门。而在研究方法选择中,不同学者运用的方法各有千秋,具体有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旅游卫星账户(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TSA)、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等。文章对CNKI中1989―2014年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筛选,就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从研究指标的选取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评述。
1 研究视角选择多元化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及旅游统计方面的研究,旅游产业效应的研究着重于经济效应评价。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学者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评估研究增多。这些研究围绕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其中,尤以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居多。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经历了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过渡,历时相对较长,研究成果颇多。在研究中,定性研究所起的是引导作用,占主导地位的是定量研究。定性方面的研究主要依据碎片式数据,对旅游业的影响进行描述、概括,在旅游业经济影响的方向性、系统性方面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理论,并为后续的学者开阔了研究思路。郑景胜、孙尚清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郑景胜[2]通过企业数量、就业人数、行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行业职工人数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行业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这5个指标与烟草、石油加工等行业进行了横向对比,在结合旅游业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旅游业具有突出的经济性,经济效益处在较高水平上,创汇能力强,发展具有持久性。孙尚清[3]则从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创汇能力、关联带动作用等方面探讨了旅游业的积极作用,高度认可旅游业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并认为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前景。孙尚清引导学者们关注到了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和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研究。这几项研究均未使用任何模型和定量评估方法,但其几乎成为旅游业对经济贡献研究的范式,后来学者在研究之中无论是测算旅游业的就业乘数、评价旅游业的创汇能力、与其他相关行业进行经济贡献对比或是评估旅游业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等,基本都以这些研究为蓝本。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一般基于旅游供给、旅游需求两个维度着手。从旅游供给视角着手的经济贡献研究一般由从事旅游供给的企业或旅游产业创造的社会财富增加值体现,即将旅游收入的贡献转化为旅游企业数量的增加、吸纳就业人数增多、赢利增长等方面的变化;而从旅游需求视角着手的经济贡献研究则采用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表达。
1.1 基于旅游供给视角的旅游业经济增长贡献研究
基于旅游供给视角的旅游业经济增长贡献研究方面,学者们选取旅游收入作为主要研究指标,通过分析其与对应指标的比重大小得出结论。如在具体操作中进行旅游收入与第三产业产值、旅游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旅游业创汇收入及入境旅游人数这3组指标的相关分析[4]等。与旅游收入指标相对应的,是旅游总收入指标。学界对于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的区分界限模糊,很多学者在研究时甚至混淆了这两者。对比选择旅游收入衡量旅游业经济贡献,旅游总收入的选择频率相对更高[5-8],这并不能说明旅游总收入的衡量就比旅游收入可靠,而与学者们的选择偏好有很大的关联性。
当然,也有学者质疑选用旅游收入这一指标衡量旅游业经济贡献的客观性,如吴忠才、粟娟、孙希瑞等学者认为国际旅游收入被细分为长途交通、游览、住宿、餐饮等9个具体项目,比起没有细分的国内旅游收入更准确可靠,故而选取了GDP作为基本指标,而选取国际旅游收入即旅游外汇收入为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衡量指标[9-11]。相较于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旅游增加值这一指标无疑更为契合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研究。叶小青[12]、张文瑞[13]选取了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来测算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曾国军和蔡建东对此做出了解释:旅游总收入和GDP分属不同的统计口径,旅游统计中常见的旅游收入属于总产值的概念范畴,相较之下旅游增加值更为准确[14]。
1.2 基于旅游需求视角的旅游业经济增长贡献研究
基于旅游需求视角的旅游业经济增长贡献研究,学者们x取旅游消费作为主要研究指标。探讨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确旅游消费的涵盖范围是基本前提。在旅游消费的概念界定及范围划分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薄弱,旅游消费是包含游客在旅行和游览过程中的各项支出[15],还是旅游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这3个阶段的所有消费,不论是旅游活动之前收集讯息、准备行装,还是旅游活动结束之后冲洗照片、整理资信,都囊括在内[16],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当然这与我国统计制度的缺位有密不可分的关联。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消费调查、消费统计这两大难题,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消费的统计仅将旅游活动中的消费视为旅游消费,具体是长途交通、市内交通、邮电通讯、住宿、餐饮、门票、娱乐和购物8个方面,而忽略了旅游活动前和活动后两个阶段的旅游消费。此外,旅游活动中发生的诸如乘飞机、打电话、购物、用餐、娱乐等活动的经济价值,被统计在对应的独立存在的交通、通讯、商业、餐饮和其他社会服务业的增加值中。这些部门并不清楚其顾客是不是旅游者,不可能也不会按顾客类别,将提供给顾客消费的各种产品的增加值划分为本部门增加值和旅游增加值[17]。
评估旅游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选用哪一个或哪几个指标作为研究变量,这其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边缘到核心的动态变化过程。从将人均旅游花费、交通花费、门票花费、旅游购物、娱乐花费纳入研究中[18],到选取GDP增长率、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支出收入增长率等指标建立探究城乡居民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19];从选取人均国内旅游消费、人均GDP验证我国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20],到通过居民休闲消费的变化对我国第三产业GDP和GDP总值的影响考察我国休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1];再到引入旅游消费倾向率、旅游消费结构指数和弹性3个指标,分析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22],都凝结了学者们的心血,反映了研究指标的选取越来越成熟。旅游消费的经济贡献还体现在对社会消费的拉动作用上。例如孙根年和侯芳芳采用消费弹性、旅游消费倾向率和结构指数研究浙江省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社会消费的贡献[23],2012年他们增加了旅游消费地位指数来测量福建省旅游消费结构变化及旅游业对拉动国民消费的贡献[24]。两个研究的结论一致:旅游消费呈现增长趋势,且其弹性增长率高于国民消费,是拉动国民消费的重要力量。而“旅游消费地位指数”这一新指标的引入,使得旅游业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更具体、直观。
1.3 基于其他视角的旅游业经济增长贡献研究
基于其他视角的旅游业经济增长贡献研究,主要是研究者除了从旅游供给、旅游需求两方面选择研究指标外,还使用支柱产业的经济贡献标准――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需求收入弹性、就业容量和行业关联度4个因子构建指标体系评估旅游业的经济贡献[25-27]。如将拉动系数、生产率的上升率纳入范围,根据经济贡献率、增长弹性、拉动系数、产业结构、旅游就业5个指标以及旅游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生产率的上升率、旅游需求收入弹性、旅游就业弹性、旅游产业关联度5个方面分析旅游产业对经济的贡献[28];或者是选取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率、增长弹性系数、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系数、旅游联动系数等指标[29]。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指标的数量并不能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则在指标选取的时候简化操作,如邱志扬就选取区域生产总值增加值、旅游业总收入增长率、旅游业总收入依存度3个指标构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贡献率的评价指标体系[30]。不论是选择扩充或是简化,学者们呈现的共同之处就是学术的继承,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
学者们在进行指标选择时较少阐述选择理由或进行论证,即使有阐述理由和论证的,也仅限于一句或进行几句简单的文字表述,尚未发现论证某一个或某几个指标比其他指标更适合进行旅游业的经济贡献评估的理由在研究中出现。如此一来,学者们选择研究指标的科学性便有待商榷,其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值得怀疑。此外,尽管既有的旅游统计制度理论上包含居民或游客旅游活动前和活动后的旅游消费,实际研究却甚少将这两部分统计数据重视起来,往往仅限于使用旅游活动中的旅游消费评估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客观上低估了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若将旅游统计中旅游活动前和活动后的统计数据落实到研究之中,数据筛选和剥离等相关工作需要后续研究者探索。
2 研究方法选择聚焦化
旅游业的经济带动功能很大程度上是旅游业备受青睐的原因,但是,旅游业的经济影响有多大、影响了哪些行业、受旅游业影响到底是利还是弊等一系列测度旅游业经济影响的问题是学界尚无定论的热点。为探其究竟,一些学者、科研部门、组织机构等均投入旅游产业地位分析、旅游经济效益评估、旅游统计工具研究等热潮中。在这20余年的旅游业经济影响研究中,研究的方法、模型数量众多,研究均以实证分析形式进行。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包括投入产出分析、旅游卫星账户(TSA)、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GE)、计量经济模型和统计模型(econometric and statistical models,ESM)等。这些方法之间多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其功能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2.1 基于3种主流方法的旅游业经济贡献研究
2.1.1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旅游业产业关联影响研究
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研究经济体系中各个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相互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最早是在1936年由美国经济学家Wassily Leontief提出。该方法基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全部均衡论和产业关联理论,通过同质性和比例性这两种假定将一般均衡方程组进行简化,构造出一个多部门的经济体系,独自编制或利用已有的投入产出表,再根据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计算乘数,建立投入产出模型,进而评估经济影响中的间接影响和诱导效应[31]。投入产出分析是在我国研究与应用最早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经过50多年发展已比较成熟。学者们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的过程中一般与产业关联理论相结合,主要用其测度旅游业的关联带动能力、乘数效应和波及效应。如李江帆等学者依据投入产出理论对旅游业的关联带动能力和波及效应进行了探讨[32];左冰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测度了我国旅游产出乘数以及就业乘数[33]。研究者在这一方法的使用上的继承趋势明显。
不同学者在应用投入产出分析评估旅游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及贡献时,涉及旅游消费、旅游投资等多个不同的方面。测算旅游消费经济贡献方面的研究较多,如乔玮[34]在测算上海旅游消费引起产出增长的乘数效应时发现,乘数效应由高到低排列的具体情况是:企业服务业、化学工业、商业、饮食业、旅客运输业;周文丽[35]测度了1997―2007年10间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对国民经济及各部门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变化,研究发现,旅游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在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对各产业产出增长贡献呈现从大到小的递减趋势。测算旅游投资贡献的研究尚不多见,目前的研究中发现王如东和诸大建[36]测算旅游投Y对苏州经济的综合贡献时,投资系数位居前6位的旅游特定产业分别是航空旅客运输业、旅行社业、铁路旅客运输业、水上运输业、住宿业、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在旅游业的产业关联研究中,张华初和李永杰[37]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住宿业和餐饮业的直接拉动作用最大。上述研究的测算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旅游消费、旅游投资、旅游业3个不同主体的研究存在差异属于正常现象,而在旅游消费的测算结果上,乔玮[34]与周文丽[35]都是采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旅游消费的经济影响,由于变量选取、测算工具等导致的结果差异可以排除,但乔玮[34]选择上海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仅使用2002年的数据进行了静态分析,而周文丽[35]对比的是中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从1997―2007年10年间的动态影响,其中,研究对象、数据选取、分析过程等都有可能是造成结果存在差异的 原因。
投入产出分析无疑可以被称作为综合性最强、因素最全面的乘数分析工具,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测评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影响,是建立在其细分、评价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消费具体构成的基础之上,其分析优势尤其体现在测算旅游消费的继发效应之上。投入产出分析的使用频率相对高,研究的相关成果相对较多,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尽管学者们也不断地设法对其进行改进和弥补,其缺陷仍旧存在。如张吉林[38]早在1999年就明确指出:传统的投入产出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使其难以准确衡量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在使用过程中,部分学者对投入产出表的理解不透彻,将其中的旅行社业等同于旅游业进行评估,导致旅游业的贡献被低估,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可信甚至错误。考虑到该方法对资料要求过高,而且资料经过4~5年的老化后才能形成投入产出表等缺陷,学者们进而探索运用旅游卫星账户(TSA)进行研究。
2.1.2 基于TSA的旅游业直接贡献研究
旅游卫星账户(TSA)是通过建立旅游业的10个经济账户反映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经济贡献的一种测量方式或者说手段。早在20世纪80年代,法国统计学家就率先提出了“卫星账户”的概念。Lapierre和Hayes在加拿大政府的充分重视和大力支持、推动下,最终于1994年创建了世界首例实用性的旅游卫星账户,这将传统行业中旅游产品的零散部分整合成了一个综合的旅游产业。
国内学者一方面在旅游统计研究这一主题上做积极探索,另一方面则开始借鉴、参考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此举措的直接体现是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了TSA这一研究内容。任佳燕和刘赵平[39]对TSA的基础知识做了介绍;李志青[40]引入TSA对上海市旅游业的产出贡献和乘数效应进行了实证性分析;李明耀等[41]对TSA的理论意义和特点进行了归纳;李红艳[42]等学者则在初步探索TSA的创建上贡献了不可小觑的力量。刘迎辉和郝索[43]对比了TSA和投入产出分析两种研究方法的评价机理、理论视角、假设基础等多方面内容,尝试将两种方法进行融合,进而同时运用于实践中,试图做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当然,TSA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也离不开一些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厦门、广西、江苏、浙江等地的旅游相关部门在早期对其进行了探索性实践,旨在利用TSA核算旅游产业的产出贡献,这为我国的旅游卫星账户构建起到了辅助作用。
TSA目前已有30余年历程,自加拿大建立世界首例实用性TSA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西班牙等多个发达国家均先后对该方法进行了实践探索,这也是一种推动旅游经济影响研究的极大助力。尽管TSA的出现及发展为旅游业经济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推力,但其本身的缺陷仍不可忽视:TSA对旅游消费类型的划分及种类数量的要求极高,建立TSA成本高昂,收集旅游供求的详细数据任务艰巨等。在建立TSA过程中,向来只单纯考虑旅游者消费的产出变化和就业增加,而对于由旅游需求所引起的间接效应、诱导效应则未考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卫星账户的分析和使用范围。再有,TSA是在事后对旅游业引起的经济影响进行评估的方法,时间上存在滞后,不能使用TSA进行预测。
为了方便研究、节约在研究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追求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对旅游发展引起的经济效应进行预测,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的研究手段。
2.1.3 基于CGE模型的旅游业要素与现象平衡关系研究
CGE模型脱胎于Walras的一般均衡理论。1960年Johansen构建的挪威多部门增长模型(multi-sectoral, growth, MSG)被认为是第一个实用的CGE模型。CGE模型不仅关注产业部门及部门间的关联,还可包括生产者、居民、政府等主体,模型结果更微观[31]。CGE模型广泛应用于经济研究之中,但其应用于旅游研究的时间短,目前在旅游研究的运用中出现的频率极低,运用CGE模型的旅游研究成果稀少。
仅有的研究中除郑玉歆和樊明太[44]指出CGE具有模型理论基础严格、模型框架灵活、能够对现实经济进行综合描述的优点外,其他学者的研究多聚焦于旅游经济要素与现象之间的平衡关系。如黎洁和韩飞[45]构建了静态CGE模型来分析入境旅游需求变化对江苏省地区经济产生的影响;左冰和保继刚[46]利用现有CGE模型技术分析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袁宇杰[47]在分析国内外投入产出分析、CGE模型的建设和研究基础上,对我国旅游研究中CGE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评价,指出了我国旅游研究中CGE模型运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旅游CGE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廉月娟和饶品样[48]构建了金融危机下的旅游CGE模型,通过CGE模型分析金融危机对入境旅游产生的影响,进而研究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CGE模型拥有扎实的微观经济基础,这一点上远远地超过了诸如投入产出分析和TSA等其他的模型和测算方式,此外,CGE模型还能够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但其对数据的需求量极大,这一方面也远远超出其他的方式,而对数据的这一需求给使用者增加了难度,极大地限制了研究者的使用频率。我国研究者对CGE模型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对CGE模型的很多应用方面不能够妥善把握。再加上还有在把握动态变化方面,CGE模型同样还存在一些缺陷,CGE模型的动态分析理论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2.2 基于其他方法的旅游业经济贡献研究
其他研究方法方面,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最具代表性。学者们在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时一般结合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一系列方法来探讨旅游消费、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多是选取某一地区作为案例,进而探索旅游收入、旅游发展或旅游消费与当地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实证分析[20, 49-54]。赵磊和全华[20]将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结合,构建了VAR计量模型,并结合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分析,得到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武春友和谢风媛[49]利用门限面板模型剖析我国经济增长与入境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门限效应,即当入境旅游收入占GDP比重高于2.36%时,入境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反之则不显著。赵磊[50]在测算了省际经济效率的基础上运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实证分析了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效率基本上处于低效率水平,但表现出逐渐改善的态势。而当期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呈现显著负影响时,滞后一期的旅游发展则表现出对经济增长效率的显著正向影响。刘佳等[51]运用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沿海城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2002―2010年我国沿海53个城市的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的研究结论。刘春济和冯学钢[5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实证分析后发现:国内研究先前得出的“经济增长推动入境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结论值得怀疑。赵磊[53]采用多种计量经济方法,结合1999―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平衡数据,得到中国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效应的结论。赵磊和王佳[54]基于中国30个省份1999―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多变量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发现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并且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显著积极影响。
计量经济模型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主要依托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经验数据的模型。计量经济模型在模型设定、估计方法等方面要求严格,测算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一定保障;但其变量设置、数据处理、模型运算等方面的复杂程度也会相应增加。
3 研究评述
探索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已历经20多年的发展,郑景胜[2]、孙尚清[3]的开创性研究为后续学者奠定了研究指标选取、研究方式等方面的基础,在他们之后,学者们从研究指标选取、研究方法探寻等方面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探索,并借鉴了国外的先进方法和经验,推进了我国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的研究。
研究指标选取主要集中在旅游收入、旅游消费、支柱产业的贡献标准等方面,但是研究指标选取的原因解释仅用几句话简单说明,未能采用科学、严谨的方式进行论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及准确性有待商榷。无论是投入产出分析、旅游卫星账户还是CGE模型,都是基于内在假设的前提下进行模型构建,即便假设再完美,相对于复杂的现实而言总是存在局限的,而在假设前提下构建的模型,也是对现实问题的简化,故而研究中出现与现实偏差的结果在所难免。这也是每一个理论都必然存在的局限[55]。在具体操作过程中,3种测算方法对数据的要求极高,而数据统计难度大、统计制度无法满足要求,存在数据缺漏的现象时有发生亦属正常。此外,我国编制社会核算矩阵所需要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获取的周期L,并不是每年都有投入产出表或延长表更新,时间上的滞后以及现实产业结构、经济状况、社会发展的变化等都会导致投入产出表和社会核算矩阵的误差。当然,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数据处理软件的限制也是造成结果偏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方法主要聚焦于投入产出分析、旅游卫星账户和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功能是统筹安排部门生产比例;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分析投资效果、劳动就业、人口增长、对外贸易、价格形成等各方面情况;改进地区和企业经济管理和工作机会等,其优点表现为综合性强、分析全面、反映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复杂的连锁反应关系。而其缺陷也同样明显:使用投入产出法的一些基本假设不能兼顾考虑现实经济条件的变化,反映的产业关联特征有时滞性;未能反映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收入与支出关系,如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情况;线性假设强烈,不够符合社会经济实际情况。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功能是掌握旅游部门的情况,为政策制定者呈现旅游业发展的“鸟瞰图”,以便与其他经济部门比较;分析旅游对GDP、就业、资本投资、税收等的贡献,以及旅游业在国家收支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旅游卫星账户核算旅游业的直接影响,形成了独立的框架体系;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结果更易被政府部门采纳。但其建设成本高昂,对旅游消费类型的划分及种类数量以及对旅游供求的详细数据等方面的极高要求限制了其建设和运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在分析政策变化对国内经济生产、出口、福利、产业结构、劳动市场、收入分配等的影响方面展现了其强大的功能。其微观经济理论基础扎实,宏微观有机结合,适用性好;能模拟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更贴近实际的复杂经济体系状况,清晰模拟不同市场间的联系等优点也是其备受国外学者推崇的优势。但其数据需求量大、动态分析理论等缺陷有待完善。
当然,要在短时间内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后续研究过程中,这几大问题仍需引起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一是在旅游基础理论、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方面始终需要保持充足的投入。缺乏理论支撑或基本概念界定不清晰等问题始终是困扰学者们的一大难题。二是数据统计方面的完善必不可少。当前,国家旅游局已认识到这方面问题的严峻,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要“两条腿走路”,会同国家统计局做好常规旅游统计工作,开展旅游业增加值核算,全面反映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会同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开展“中国旅游业综合调查测算与运行监测评价”,建立旅游经济运行动态监测机制。新公布的《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1预示着旅游统计从理论到现实的跨越,有望从数据统计的源头开启实质性的变革,对未来的研究将是一种革命性改变。三是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对指标选择的论证需要引起重视。这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构的严谨性及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详细阐述指标选择的过程和可操作性,如在建模过程中对比选择不同指标的操作结果等。四是建模方式需要不断改进。建模以更契合现实为目标,而非注重研究结果的理想化。五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选择上也需慎重。在未来的旅游业经济贡献研究中,研究指标、研究方法的选择将会更多,新颖的方法和工具其效果并不一定就更好,遵循适合的匹配原则才是最佳选择。投入产出分析因其历时长的优势,发展相对成熟,是较为稳妥的分析工具;而旅游卫星账户的建设正在持续进行中,其发展前景也值得期待;我国在CGE模型静态分析的研究运用中尚处于薄弱地位,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而动态CGE模型的研究将进一步带动我国研究的进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Comprehensive contribu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more than 10% of GDP[EB/OL]. http:///xxfb/wxzl/201507/t20150707_720396.shtml, 2015-07-07. [我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超过10%[EB/OL]. http:///xxfb/wxzl/201507/t20150707_720396.shtml, 2015-07-07.]
[2] Zheng Jingsheng. Status and role of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J]. Management World, 1989, (6): 71-74. [郑景胜.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管理世界, 1989, (6): 71-74.]
[3] Sun Shangqing. Status and role of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social economy[J].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1991, (3): 51-55. [孙尚清. 旅游业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财贸经济, 1991, (3): 51-55.]
[4] Zhou Jie, Zhang Junyi, Zhang Fengtai. The development suggests to Guizhou Province in 2001 to 2011[J]. Commercial Times, 2013, (24): 120-122. [周杰, 张军以, 张凤太. 2001-2011年贵州旅游业经济贡献及发展对策建议[J]. 商业时代, 2013, (24): 120-122.]
[5] Wang Haizhuang, Wu Zhuohua.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of Dalian[J].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6, 29(3): 363-365. [王海眩 吴卓华. 大连市旅游业的经济影响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29(3): 363-365.]
[6] Liu Limei, Li Yansong, Lü Jun. Analysis on economic results in society of Inner Mongolia’s tourism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 21(10): 113-117. [刘丽梅, 李岩松, 吕君.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21(10): 113-117.]
[7] Huang Yumei, Yu Fenglong. A study on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to Nantong City [J]. Vicissitudes, 2013, (6): 168-170. [黄玉梅, 余凤龙. 南通旅游业对城市经济贡献的研究[J]. 沧桑, 2013, (6): 168-170.]
[8] Wang Ning. A study on the stimulating effects of Shaanxi tourism industry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 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 2012, 27(9): 91-94. [王宁. 陕西省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2, 27(9): 91-94.]
[9] Su Jua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to Zhangjiajie City[J]. 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2009, 28(8): 89-93. [粟娟. 旅游业对张家界经济贡献的实证分析[J]. 怀化学院学报, 2009, 28(8): 89-93.]
[10] Sun Xirui.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bound tourism of provinc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2014, (1): 24-27.[孙希瑞. 我国省际入境旅游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4, (1): 24-27.]
[11] Wu Zhongcai. The contribution of inbound tourism to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ourism Edition, 2007, (9): 30-33. [吴忠才. 中国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定量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旅游版, 2007, (9): 30-33.]
[12] Ye Xiaoqing. A study on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based on adding value calculation: Taking an example of Zhejiang Suichang[J]. Enterprise Economy, 2011, (6): 163-165. [~小青. 基于增加值核算的旅游产业对经济贡献测度研究――以浙江遂昌为例[J]. 企业经济, 2011, (6): 163-165.]
[13] Zhang Wenrui.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to national economy[J]. 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 2013, (11): 18-19. [张文瑞. 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1): 18-19.]
[14] Zeng Guojun, Cai Jiandong.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to national economy[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5): 23-31. [曾国军, 蔡建东. 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 旅游学刊, 2012, 27(5): 23-31.]
[15] Li Xinjian, Zhang Hui, Li Xinquan. Economics of Tourism[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6: 68. [厉新建, 张辉, 历新权. 旅游经济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68.]
[16] Shi Meiyu. A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ourism shopping[J]. Tourism Tribune, 2004, 19(1): 32-36. [石美玉. 关于旅游购物研究的理论思考[J]. 旅游学刊, 2004, 19(1): 32-36.]
[17] Li Jiangfan, Li Meiyun. On the calcul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ourist adding value[J]. Tourism Tribune, 1999, 14(5): 16-22. [李江帆, 李美云. 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J]. 旅游学刊, 1999, 14(5): 16-22.]
[29] Zhang Yu, Song Hui.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ourism development: Drive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in North of Anhui Province[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3, 11(6): 33-39. [张毓, 宋徽. 皖北旅游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实证研究[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3, 11(6): 33-39.]
[30] Qiu Zhiyang. A study on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area tourism to Anhui Province[A] // Rise of Central China and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he Second Forum on Central Commercial Economy[C]. Beijing: Chinese Commercial Economy Society, 2008: 1-7. [邱志扬. 区域旅游业对安徽省的经济贡献研究[A] // 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 北京: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2008: 1-7.]
[31] Liu Xiangming.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China-ASEAN Expo to Guangxi[D]. Nanning: Guangxi University, 2015. [刘响明. 中国-东盟博览会对广西的经济影响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 2015.]
[32] Li Jiangfan, Li Guanlin, Jiang Bo. An analysis of enterprise relationship and enterprise spread in the tourist industry: Taking Guangdong as an example[J]. Tourism Tribune, 2001, 16(3): 19-25. [李江帆, 李冠霖, 江波. 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分析: 以广东为例[J]. 旅游学刊, 2001, 16(3): 19-25.]
[33] Zuo Bing. An initial calculation of China’s tourism output and employment multipliers[J]. 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and Trade Institute, 2002, (6): 30-34. [左冰. 中国旅游产出乘数及就业乘数的初步测算[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2, (6): 30-34.]
[34] Qiao Wei. Tourism economic impact on Shanghai by using input-output model[J].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26(S): 63-66. [乔玮. 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旅游对上海经济的影响[J]. 经济地理, 2006, 26(S): 63-66.]
[35] Zhou Wenli. The dynamic impact of tourism consumption on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model[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1, 30(3): 79-83. [周文丽.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3): 79-83.]
[36] Wang Rudong, Zhu Dajian.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investment to urban economy based on I-O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Suzhou[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11): 20-24. [王如东, 诸大建.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旅游投Y对城市经济贡献的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 旅游学刊, 2009, 24(11): 20-24.]
[37] Zhang Huachu, Li Yongjie.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lated to China’s tourism industry[J]. Tourism Tribune, 2007, 22(4): 15-19. [张华初, 李永杰. 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的定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7, 22(4): 15-19.]
[38] Zhang Jilin. Tourism, an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J].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1999, (2): 61-64. [张吉林. 旅游业,一个产业化组织过程[J]. 财贸经济, 1999, (2): 61-64.]
[39] Ren Jiayan, Liu Zhaoping. 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by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J]. China Statistics, 1999, (10): 24-25. [任佳燕, 刘赵平. 用旅游卫星帐户测度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J]. 中国统计, 1999, (10): 24-25.]
[40] Li Zhiqing. An analysis of tourism economic contribution in output: The output contribution and the multiplier effec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Shanghai[J]. Shanghai Economic Review, 2001, (12): 66-69. [李志青. 旅游业产出贡献的经济分析――上海市旅游业的产出贡献和乘数效应[J]. 上海经济研究, 2001, (12): 66-69.]
[41] Li Mingyao, Li Jie, Chen Jinsong. On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regional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s in China[J]. Tourism Tribune, 2004, 19(2): 11-15. [李明耀, 黎洁, 陈劲松. 我国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研究[J]. 旅游学刊, 2004, 19(2): 11-15.]
[42] Li Hongyan. Building national and regional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J]. Co-operative Economy & Science, 2005, (11): 28-29. [李红艳. 构建国家及区域性旅游卫星账户[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 (11): 28-29.]
[43] Liu Yinghui, Hao Suo.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SA and I/O methods in evaluating tourism economic effect[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10): 18-22. [刘迎辉, 郝索. TSA与I/O法评价旅游经济效应的比较研究[J]. 旅游学刊, 2010, 25(10): 18-22.]
[44] Zheng Yuxin, Fan Mingtai. China CGE Model and Policy Analysis[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1999: 2. [郑玉歆, 樊明太. 中国CGE模型及政策分析[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2.]
[45] Li Jie, Han Fei.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demand changes of Jiangsu inbound tourism on regional economy based on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12): 23-30. [黎洁, 韩飞. 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的江苏入境旅游需求变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 24(12): 23-30.]
[46] Zuo Bing, Bao Jigang. Assessing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national debts invested in tourism infrastructures: A study based on the CGE model[J].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2010, (4): 123-128. [左冰, 保继刚. 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效应: 基于CGE模型的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 (4): 123-128.]
[47] Yuan Yujie. Tourism CGE System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10. [袁宇杰. 旅游CGE系统开发及应用[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8] Lian Yuejuan, Rao Pinyang. A stud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mpacts on tourism based on CGE model[J]. Productivity Research, 2012, (10): 56-59. [廉月娟, 品样. 基于CGE模型的金融危机对旅游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2, (10): 56-59.]
[49] Wu Chunyou, Xie Fengyuan.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 threshold panel data appro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2010, (2): 76-83. [武春友, 谢风媛. 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基于门限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 (2): 76-83.]
[50] Zhao Lei.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cy in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malmquist index and GMM estimation[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11): 44-55. [赵磊. 旅游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基于Malmquist指数和系统GMM的实证分析[J]. 旅游学刊, 2012, 27(11): 44-55.]
[51] Liu Jia, Zhao Jinjiin, Du Yanan.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oastal cities: Based on the spatial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3, (7): 172-180. [⒓眩 赵金金, 杜亚楠. 沿海城市旅游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J]. 经济问题探索, 2013, (7): 172-180.]
[52] Liu Chunji, Feng Xuegang. The relationship of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J]. Econom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2): 125-135. [刘春济, 冯学钢. 入境旅游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J]. 经济管理, 2014, (2): 125-135.]
[53] Zhao Lei.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4): 33-49. [赵磊. 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 旅游学刊, 2015, 30(4): 33-49.]
[54] Zhao Lei, Wang Jia.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J]. Tourism Science, 2015, 29(1): 40-57. [赵磊, 王佳. 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 旅游科学, 2015, 29(1): 40-57.]
[55] Li Jie.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 and Tourism Activities on the Regional Economy[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0: 229. [黎洁. 旅游卫星账户与旅游活动对地区经济影响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229.]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ole of tourism and its economic impact, this paper selects and investigates CNKI publications from 1989 to 2014, and undertakes a study and a review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to economic growth regarding two aspects, i.e., the selection of research indicator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urism income, tourism consump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standard of pillar industries are generally accepted in the selection of research indicators, and are frequently used; and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most of the quantitative studies adopt those of input-output analysis or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 and meanwhile, in recent years, the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has also emerged.
Undoubtedly, China has made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explor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to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but many issues still remain. For example, in the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few scholars explain or demonstrate the reason underlying their selection. It has not been found in the research that the choice of any indicator (s) is more appropriate than that of any other in assessing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Consequently,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research indicators selected by scholars is questionable, and thus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ir research results are unconvincing to some extent. In addition, although the existing tourism statistical system theoretically includes the tourism consumption of residents or tourists before and after touristic activities, the actual research rarely values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these two parts. It often only uses tourism consumption in tourism activities to assess it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which objectively underestimates the role of tourism consumption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Furthermore, input-output analysis,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 or the CGE model all build models under the premise of internal assumptions, which simplify real problems and display limitations. In the specific operation process, these three methods of measurement have extremely high data requirements, but the existing statistical system still cannot meet these requirements.
关键词:
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困境;创新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已不再是问题,人们开始追求享受消费,旅游业成为了热门产业之一,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茶业资源,如果将茶文化融入到旅游业中势必会开拓新的旅游资源,极大的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因此,笔者在本文希望能够从贵州现在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困境中寻找到一些思路,为贵州茶文化旅游提供切实有效的发展方向。
1贵州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概述
所谓的茶文化是指茶叶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与茶叶有关的物质成果与文化成果的综合。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心态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到茶,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中国,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最早的茶文化同样也是起源于中国。迄今为止,有历史记载以来,茶在中国已经存在了4000多年。一方面,人们将其作为一种饮品,供人们引用,另一方面,一些人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将其作为一味中药,用于治病救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茶叶开始传入到其他国家,成为了中国的象征。贵州下设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计有88个县,其中有过半的县市种植茶叶。目前,贵州有10大著名的茶叶,包括清香味浓的都匀毛尖、逆旅清爽的梵净山翠峰茶、醇厚浓郁的石阡苔茶等。这些茶叶每年销往全国各地以及国外,极大的带动了贵州经济的发展。
1.2茶文化旅游的必要性
就贵州而言,旅游行业也是重要的产业之一。贵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茶资源,如果能够将其融入到旅游行业当中去,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从现实情况来说,贵州是著名的产茶大省,其种植茶叶的历史要追寻到汉代,88个县市中半数以上以茶作为主要的经济支柱,茶叶对种植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种植茶叶的地方环境都比较优美,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通过旅游行业可以将游客带到当地亲身体验到种植、采摘、制作以及品尝的乐趣,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样的旅游方式对于游客来说是十分特别的,不仅是欣赏,还可以参与到其中。其次,通过茶文化旅游可以弘扬我国的茶文化。提到茶,大多数人并不陌生,但是茶文化却并不为人所知,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和惋惜,自古以来,茶便是产自于中国,但是现如今却被日本发扬的很好,在日本人们对于茶文化很注重。我国决不能丢弃这一文化,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决不能任其在我们手里消失。
2贵州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困境
2.1缺少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
对于茶文化而言,如果仍然不能加以重视,那么今后这种文化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不能任其这样发展下去,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措施将其发展壮大。茶文化旅游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茶文化旅游虽然之前就有相关学者提到过,在一些产茶大省也都有过相关的探索,关于茶文化旅游,不管是哪个省份,现如今都属于独自摸索的阶段,贵州在茶文化旅游的道路上还在进行着摸索,在摸索中总结经验进行茶文化旅游开发。在之前的常识中,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果,在一些地区的旅游当中融入了茶文化,但是这种旅游模式中,茶文化并不够浓厚,人们难以从中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因此而言,贵州的茶文化旅游并没有达到目的。
2.2茶文化旅游不受重视
旅游行业作为第三产业当中的重要产业之一,人们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处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很少有人会在意其中所蕴含着的深刻含义。贵州地处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而言比较落后,但是当地自然风光十分优美,人们将旅游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其中所包含着的文化价值却很少有人真正重视过。贵州种植茶叶的历史十分悠久,十大名茶在全国的销售量十分可观,但是人们总是将两者分开来看,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两者结合所能带来的巨大的商机。茶既然可以作为贵州省的名片,那么在旅游行业当中,将茶叶融合进去,不仅可以开辟新的旅游路线,同时也可以带动茶叶行业的发展。若要发展茶文化旅游,需要政府、旅游行业从业者、茶叶种植者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现如今政府的参与力度并不够,很大程度上并不重视发展茶文化旅游,光靠社会自发性的发展,能力有限且发展空间不大。这也成为了限制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
2.3文化传承力度不够
发展茶文化旅游并不是第一次提出,在之前的实践当中也作出了各种设想,试图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目前,贵州的都匀、湄潭、梵净山等地都进行了茶文化旅游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但是其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茶文化的传播力度上。人们通过体验式的旅游,感受到了茶叶自身的魅力,但是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并没有将这种美感上升到对茶文化的了解上,只是单纯的欣赏景色。茶叶的存在要追溯到4000年以前,其中所承载着的是前人的智慧结晶以及劳动人民的精神成果。茶叶从种植、采摘到加工、品尝,其中涉及到很多工序,还有很多的茶俗茶艺,这都是文化的表现。此外,茶与音乐、诗词、歌舞以及宗教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人们将重点放在了发展经济上,而且缺乏相关的人才,所以在旅游过程中茶文化的传承收效甚微。发展茶文化旅游一方面是为了发展旅游业,但是文化的传播同样重要。
3贵州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创新措施
3.1发展“体验式”旅游
茶叶从种植到最终走向市场,其中需要经过很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劳动者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智慧,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游客们虽然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风光,但是却无法深入的了解到茶文化。通过发展体验式的旅游,人们可以亲身参与到茶叶种植、采摘、制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采摘茶叶的要求非常高,每天清晨十分,茶叶还带着露珠的时候,采摘的茶叶味道最好。此外,采摘茶叶要选取茶树最顶端的小嫩芽,这样的茶叶喝起来会比较清香,回味无穷。大都市中的人们每天忙碌于各种事务,身心十分疲惫,投入到大自然中做一些简单的劳动是十分放松和惬意的一件事。人们可以将身心投入到当中,剥离各种烦恼,获得最简单的快乐。
3.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进行茶文化的深入开发
若要在贵州发展茶文化旅游,光靠旅游行业和茶业的努力是无法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之处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政府的支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高贵州茶业的知名度,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当地举办一些大型的会展,充分向游客和全国人民展示贵州茶业的特色,打响知名度。同时也要走出去,中国有茶业博览会等大型的茶业交流会,要将贵州茶业带到这些地方,提高号召力,让茶业成为贵州的名片,展现品牌的效应。另外,在景区的开发商政府也应当加大财政支持,最大限度的进行深入的开发,从吃、住、游、娱等多个方面进行扩展,增加景区的乐趣和观赏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3.3发展旅游业和传播茶文化并重
现如今的茶文化旅游将重点主要放在了发展旅游业上面,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这就导致茶文化旅游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为了美的享受,感受贵州当地的自然风采和民俗特色,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应当传达出茶文化的精髓,让人们充分的认识茶文化的魅力,从而使得拥有4000年历史的茶文化不至于消亡。例如贵州当地有很多的茶俗茶艺,如果能够在游客进行旅游观赏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宣传和讲解,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茶文化。其次,贵州是少数民族比较多的一个省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在劳动的过程中创作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歌曲,这些歌曲同样也是茶文化的载体,此外还有戏曲、诗词歌舞等,在当地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游客更加近距离的认识茶文化。
4结束语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茶文化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茶文化与旅游业的完美结合,既为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带动作用,同时也可以使茶文化得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者:潘怡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时琴;廖凤林.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2011(17):18—19
[2]喻丹.从茶叶到茶业[J].当代贵州,2009(10):34-36
[3]罗庆芳.浅谈贵州茶文化旅游[J].旅游考古,2007(02):65-66
[4]黄进.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困境、构想和价值[J].农业考古,2013(05):43-45
[5]宁晓菊等:江西茶文化旅游开发论析[J]农业考古.2005(04):10-18
[6]罗时琴;廖凤林;江波.贵州湄潭茶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4):15-16
二、“韩流”对韩国旅游产业的影响
韩国旅游观光公社的“韩流部”在促进“韩流”对旅游的影响方面,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韩流”文化的巨大魅力及其对韩国旅游业的贡献。下面是中国的“新京报”和新浪网合作的一项调查数据(“韩剧启示录”联合调查):
性别:男8.59%,女91.41%;是否看过韩剧:是98.99%,否1.01%;是否会因为喜欢韩剧明星,而购买他的周边:会82.32%,不会17.68%;是否会因为热爱韩剧,前往韩国旅游:会76.77%,不会17.68%。
数据显示,76.77%的中国人会因为对韩剧的喜欢而去韩国旅游,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份额,因为在中国,喜欢看韩剧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比例,有46.97%的中国观众观看过10到50部韩剧。中国人越来越多的选择了韩剧,也使“韩流”得到发展。这样,在“韩流”的影响下,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韩国旅游,“韩流”文化为韩国旅游业带来了机遇,也为韩中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韩流”产业的广泛性对旅游业的影响
“韩流”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从最初韩国的歌曲、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剧、足球,进一步扩展到韩国的游戏、服装、化妆品、餐饮、电子产品和汽车等各个领域。这些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本身就具有广告作用,以其自身对韩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好了铺垫和宣传。同时,在这些行业中又涌现出一批大腕歌星、影星、球星、音乐人、舞蹈家、模特等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的目光。这些明星的宣传作用和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韩流”所包含的方方面面,已极大地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决定着人们的旅游选择。电视剧《大长今》在中国的播放更使“韩流”的传播面越来越广,借助于现代媒体,“韩流”风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直吹到一些内地城镇和乡村。“韩流”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从“韩流”中了解韩国的文化,发现了韩国的产品,产生了好感,很多人选择了韩国作为旅游目的地。
2、客流量
到韩国旅游的入境游客中,中国人所占的比例日益升高。几年来持续增长的旅游人数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中国,年轻人一般比较喜欢韩剧,现今到韩国旅游的游客中以年轻人居多,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因为受到“韩流”文化的吸引而喜欢韩国,希望利用假期时间去韩国亲身体会自己在银幕上看到的感觉。因而在去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中,年轻人高达70%以上。在对韩国的总体印象中,大多数人的反应都较好,其中年轻人所占的比例最高。从韩国观光公社在2001年的外来游客调查中,对501个中国人分年龄段进行的调查分析,大部分中国人对韩国的印象很好,其中又以年轻人的比例居多。也就是说,受“韩流”文化影响的人数较多。“韩流”让中国人认识了韩国,也让中国人选择到韩国旅游。
韩国文化观光部公布的“2004年来韩旅游出入境动向”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在“韩流”的带动作用下,来韩国旅行的外国旅游者达到582万人,创历史新高。2004年外国游客人数比2003年增加22.4%,比预期目标(559万人)多4.1%。从国家和地区情况看,中国台湾地区的旅游者比上年增加56.7%,增长率最高。日本游客占来韩游客的40%以上,比上年增加35.5%。亚洲地区是受“韩流”影响最多的地方,不难看出,“韩流”所蕴藏的巨大的旅游商机。
“韩流”带动了旅游热。显然,这种持续增长的客流量,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于“韩流”文化来实现的。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旅游业一直不景气,连续5年旅游服务收入下降,借助韩流文化,2004年才止跌回升。据韩国观光公社委托韩国学者做的一份“韩流旅游营销效果分析及发展方向调查”,2004年,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的游客中,有27.1%(约71万人次)是直接或间接受到韩国影视剧的影响来韩旅游的。这些“韩流游客”共为韩国带来了7.8亿美元的外汇收入。美国的《纽约时报》将裴勇俊称为“创汇23亿美元的男人”。韩国经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则认为,“勇样经济效果”本身就超过29亿美元,其中为韩国旅游业创造10亿美元收入,相关产品出口到日本则赚取约19亿美元。拍摄裴勇俊出演的电视剧《冬季恋歌》外景地,一个私人拥有的小岛每天接待的游客量要以千计,光门票收入都使小岛的产权所有者赚得盆满钵满。随着《大长今》的热播,韩国的“大长今主题公园”游客怕得日以数千计了。
三、两国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共同改进的方面
1、韩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饮食。中国人喜欢吃炒菜、多油的食物,而韩餐以非常清淡的小咸菜、泡菜、汤为主。中国饮食讲究用油,而韩国料理讲究去油。现在中国团队在韩国用餐的餐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只接中国团的餐厅,一类是既接中国团又接待韩国本地人的餐厅。从实际情况看,同时接待中国人、外国人的餐厅客人意见不大,而专门接待中国团的餐厅由于旅行社的报价低导致餐费也很低,提供的饭菜质量较为低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游客的旅游心情。
(2)饮水。韩国人饮水以凉水为主,大部分的宾馆饭店都不供应热开水,所以中国游客在韩国很难喝上热开水。
(3)导游。现在90%以上的中文导游都是旅居韩国的华侨或是近几年由中国去韩国的留学生或打工者,他们的韩文中文都很流利,但是普遍缺乏对韩国历史及文化的深层次了解,致使对中国游客的导游介绍上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同时缺乏导游的专业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不高。
(4)路线安排。由于价格原因,一些真正反映韩国自然文化精华的旅游景点往往不被安排到旅游行程中,使中国公民在韩国旅游后有时会觉得“不值得”。
2、中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中国经营韩国旅游市场的旅行社大部分掌握在承包和挂靠的个体经营者手中,其经营成本低,价格灵活,不受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经营范围混乱,搅乱了正常旅游市场,给韩中双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虽然中国这些年接待了大量的韩国旅游者,但旅行社的经济收入普遍很少,拖欠款的问题十分普遍。同时,由于一些旅游团队接待质量低,引起了韩国旅游者强烈反感。
(2)一些韩国旅行社的代表或私人,以挂靠、就职或承包等不同形式,进入中国旅行社从事旅华市场的销售。这些人不仅向韩国旅行社通报经营成本,还存在中国旅行社与各景点、购物点之间的协议,以至韩国旅行社要求报价时把各种回扣、“人头税”计入利润,将原本已经很低的报价再向下压,形成市场削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3)推出的旅游线路过于大众化,热点集中,缺少有针对性的深层开发,现有的市场面狭窄。现在向韩国旅华市场推出的是近几年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率较高的大众线路。但实际上,由于文化、历史原因,韩国旅游者有着和其他传统客源市场不同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传统线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求和特殊偏好。
(4)缺少优秀的韩语导游。科班出身或经过正规培训的韩语导游不多,韩国旅游者来中国各城市,韩语导游大多数是来自延边的朝鲜族,其中相当部分未经培训、无证上岗,这些人也多是挂靠某家旅行社交纳“人头税”,过着半自由职业者的生涯,其导游业务素质、敬业精神令人担忧。
3、两国共同改进的方面
首先,韩中两国政府要共同加强对旅游的宏观调控。针对目前韩中旅游存在的弊端,两国政府要结合实际,出台相关管理政策,进一步规范韩中旅游市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韩中旅游市场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旅行社及导游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心情,给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势必会给韩中旅游带来负面影响。所以,韩中政府都应根据各自的市场特征,对目前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控制和调整。同时,通过出台政策加强管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二、数据构成及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①,鉴于旅游业本身特点,遂采用1989―2010年的较完整数据,保证了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指导性。旅游外汇收入以万美元为单位,GDP以亿元为单位,为了消除异方差性,本文采用对数的形式,lnt表示吉林旅游外汇收入的对数,lngdp代表吉林GDP的对数。
本文首先通过对旅游外汇收入与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检验,然后再构建起两变量向量的自回归模型,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因果检验。
三、实证分析过程
(一)序列的描述性分析
根据数据绘制时序图、一阶差分序列图和二阶差分序列图,有助于判断变量的平稳性(单整性),见图1、2、3。从图1中可以观察到lnt和lngdp在1989―2010年呈现上升趋势,在水平序列上表现出不平稳性,而在图2、图3中其一阶和二阶差分序列却显示出了一定的平稳性,说明变量可能是同阶单整平稳序列,因此对其单位根检验进一步验证。
(二)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Granger因果检验时出现虚假回归现象,采用迪基和富勒提出的增广迪基―富勒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简称ADF检验,分别检验lnt和lngdp及它们的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在根检验时都选取含常数项,滞后阶数均以AIC和SC信息准则最小确定。
单位根检验显示,两个水平序列都是非稳定序列,两个一阶差分序列也是非稳定的,而两个二阶差分序列ddlnt和ddlngdp在1%显著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见表1)。所以lnt和lngdp是二阶单整Ⅰ(2)序列,据单位根检验,可以进一步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由于lnt和lngdp属于二阶单整Ⅰ(2),满足协整检验前提,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的最大特征值检验(λ―maxtest),即在变量自回归系统(VAR)中构造两个残差的矩阵,并计算矩阵的特征值,然后根据特征值构造统计量以判断协整关系的个数(见表2)。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上lnt和lngdp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也就是说,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方程各检验项均通过,存在一个协整方程,极大似然值为39.90358,弹性系数为0.875346,lnt的标准差为0.04287,根据协整方程估计建立协整回归方程:表明吉林省旅游外汇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约0.875个百分点,充分说明边区旅游外汇收入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拉动效应。
(四)Granger因果检验
为了清晰地了解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分别选取最大滞后期为1、2、3和4,得表3。经过Granger检验得知,对于lnt不是lngdp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滞后阶段在1―4之间,拒绝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较大,因此接受原假设;而对于lngdp不是lnt的Granger原因原假设,滞后阶段在1―4之间的相伴概率非常小,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lngdp是lnt的Granger原因。
四、结论
通过协整分析表明,吉林省旅游外汇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促使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约0.875个百分点,由此说明吉林省入境旅游所产生的旅游外汇收入对吉林省经济增长有非常明显的拉动效应。由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长期以来吉林省旅游外汇收入与GDP有着单向的促进作用,即吉林省GDP增长能够促进吸收旅游外汇收入。
参考文献:
①吉林省统计局.1989―2010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