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2: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音乐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产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的大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自身不断发展的产物。它来源于生活,再现于生活,创造于生活,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审美性的主观反映。目前,许多幼儿园大班在音乐教育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技能技巧、音乐集体活动等观念依然难以改变,音乐教育始终跳不出幼儿围着教师转的怪圈,关注幼儿的生活,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的教育观难以真正进入幼儿音乐教育领域。因此,音乐教育更应以生活为源泉,注重幼儿自身的实践与操作,重视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为幼儿创设适宜的音乐教育环境,让幼儿的一日生活浸润在美的音乐中,享受音乐生活。
一、奥尔夫音乐浸润式教育的特点
1.体验性——以幼儿作为教育主体的“体验性”幼儿音乐教育。奥尔夫音乐浸润式教育的核心是浸润,而“润”主要是以体验的方式存在的。将体验作为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打破仅在音乐欣赏中重视体验的误区,在歌唱、韵律、打击乐演奏以及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引导幼儿调动多种感知觉(音乐体验应以听觉为主,但多通道的参与体验能有效增强幼儿的音乐感受),为幼儿创造多种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体验音乐的美,让幼儿“润”在音乐中。使幼儿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等与音乐产生共鸣,让幼儿进入音乐的世界,理解和感悟音乐的美,从而自主地、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2.创造性——以创造为灵魂的“创造性”的幼儿音乐教育。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重视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是偏重传承的模仿性的音乐教育。它强调幼儿对现成音乐的模仿与再现,把音乐的重点放在表演能力和表演技巧上,把音乐教育等同于音乐“技艺教育”。教师常常为儿童学得像而高兴。但儿童仅仅是眼里有教师的示范,耳边又音乐,心里却没有音乐。儿童一旦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听着音乐就不知所措。而奥尔夫音乐浸润式教育是以“体验与创造”为特征的,不仅要求幼儿在生活中自由体验、大胆表达音乐和在现生活,还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地创造生活。
二、构建奥尔夫音乐浸润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溯源——为幼儿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素材。
在奥尔夫音乐浸润式教育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选择与幼儿游戏、生活、学习、劳动、游玩密切相关的音乐作品。同时,在选择这些音乐素材时应注意趣味性、再现性和多元性。发挥奥尔夫音乐教材的再现性特点。再现性要求音乐素材应具有生动性、意象性,也就是具有想象性。使幼儿能根据音乐在头脑中再现音乐所表现的场景等。如下面这首摇篮曲的歌词,那一个个意象使作品艺术味十足。对儿童器乐曲来说,想象性体现在作品中所刻画的音乐形象要很容易让幼儿‘看“到,音乐形式的“形态”要捕捉住音乐所刻画的动物、人物、事物所刻画的典型“形态”。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云儿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地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臂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策略二:在生活中引导幼儿感受奥尔夫音乐的美好体验
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自然地、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倾听周围生活的这些音响,让幼儿从小对周围声音又敏锐的感觉、细微的辨别能力,使这种经验成为幼儿理解音乐的基础。例如,我园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了一套《音色、音响材料集》,在这套CD中我们收集了各类乐器、各种小动物的叫声、生活操作活动的各类声音等幼儿日常生活中能听到、感受到的有趣的声音,并进行了归类。
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有赖于良好音乐环境的“沉浸”,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美好音乐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在其中快乐、健康地生活和成长。音乐浸润是铃木教学法的重要思想,阿部桂是接受铃木镇一才能教育的一个普通日本孩子,她出生不久,母亲就在她的卧室里播放莫扎特、海顿和其他音乐大师的作品,6个月时,每当她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就会发出咯咯格的笑声。有资料表明,在这种“浸润”式的环境下,许多10岁以下接受铃木教学法的儿童都获得惊人的音乐发展。因此,我们应努力为儿童提供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不断成长。幼儿园大班该如何为幼儿营造一个音乐的环境,让幼儿沉浸在音乐中,享受音乐的美和快乐,展开无限的遐想呢?我园进行了以下尝试;比如,开设专门的音乐活动区域,为幼儿创设与音乐自由“对话”、和同伴交流音乐感受的沉浸空间。我们在幼儿的活动区中设置了音乐角,放置一些有利于激发幼儿表演愿望的道具(头饰、沙巾、面具、各种服装等)、各种打击乐器(或探索自制打击乐器)等多种,让幼儿与音乐一起玩,享受音乐生活的快乐,自主地用自己独特的音乐方式进行表达、表现。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素材,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内在图式,创设生活化的音乐情境,让幼儿浸润在音乐中,学会用音乐语言去交流、表达、表现。把音乐当成生活的好朋友,享受音乐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文娟.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农村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运用[J].新一代(下半月),2013,(4):236.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多媒体技术能让学生获得视觉和听觉审美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全身心的去感受音乐,获得熏陶与感染,这就大大的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旧的音乐课堂教学,教师弹琴、范唱是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形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不能全身心地感悟音乐的魅力。久而久之,音乐课也就成了消遣课,学生获取音乐知识也是被动的。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使得音乐课别开生面生机盎然。下面我就谈一谈对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看法。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多媒体技术所呈现给学生的画面、旋律,视听效果是传统音乐教学无法比拟的,简直是一种享受。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候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音乐情境,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初中音乐教材的内容,(欣赏的内容一般采用多媒体的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会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的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很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游客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很容易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学生在完整的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候,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自然的产生美好的遐想。学生在不断地艺术熏陶下,也会提高对音乐的鉴赏力。
三、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课堂教学,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学生在获得丰富的视听美感的同时,大大增强了音乐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去。学生在欣赏过后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所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春江花月夜》尾声部分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对于音乐作品的体验,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应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每一位小学音乐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以情景体验教学的应用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所学的知识通过机械的灌输来实现,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非常强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更为敏感,而那些枯燥的事情则很难调动起其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上述教学方式是小学生难以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长期存在,不仅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音乐学习潜力的挖掘也是极其不利的。而情景体验式教学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情景体验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情景来开展学习活动,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充满生气,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有效激发出来,会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情景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情景教学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以情景的创设开展教学活动,以此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音乐的美不仅体现在音乐作品自身的美上,还体现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之美,因此,音乐学习不仅仅局限在音乐技能的学习上,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优美的音乐中体验作品的内在情感,只有这样的音乐教学活动才是全面的音乐教学,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教学中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也只有这样的音乐教学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双管齐下,既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学会体验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在讲《动物说话》这一课时,要尽量让学生进入音乐作品的角色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作品中不同小动物通过声音所表达出的丰富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可以先让学生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要根据不同的角色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前对不同角色的学生进行声音的单独训练,当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演唱表演,让学生在扮演不同小动物的演唱中感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轻松而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变得越来越浓,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三、强化沉浸体验,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会体验不同音乐作品所具有的内在含义,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容深入感知与体验,教师要学会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感受音乐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沉浸体验,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讲《保护小羊》这课时,就可以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对小山羊的可爱与无助的特征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进行渲染,小学生虽然没有那么多的阅历,但是对于弱者的同情、对于正义的追求还是存在的,通过教师生动的教学,学生对于小山羊也会充满爱心。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良好情感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对小山羊充满了怜爱之心,与此同时,对于音乐作品的体验与感悟也自然变得更加丰富了。
四、开展创编体验,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还不具备创编一个较为成熟的音乐作品的能力,但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音乐创编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作品创编体验中,学生也会充分感受到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这有利于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提升,也会对音乐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定期开展以“生活中的音乐”为主题的音乐创编活动,在活动开展前,向学生布置一些资料收集的任务,让学生学会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创编的声音,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高效实施。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艳丽的画面、逼真的形象和美妙的音响浑然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领悟力、鉴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 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的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能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很容易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合法情绪。学生在完整的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候,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自然的产生美好的遐想。 在教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时,我把整个黑板画成美丽的澎湖湾,把歌谱和歌词抄在水波荡漾之中,学生一进教室,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上课时自然格外用心。如:在上京剧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回家寻找关于京剧的音像资料、人物脸谱等知识和材料,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并根据学习内容,请学生相互协作进行表演。学生兴趣十足,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好极了。这样的活动即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2 多媒体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说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尾声部分音乐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的家当运用发挥了他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假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学生只是单一的听磁带录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凭单一的听觉、想象去感受音乐,远不及运动多媒体欣赏音乐的效果显著;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则调动了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极大的发挥了他的作用,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音乐学科中,视唱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培养学生较好的乐感,是学习音乐的必备前提。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到音乐学科中的学生来说,对此学科感到陌生又枯燥无味,不知在学习上从何下手。为此教师必须巧妙地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对此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视唱教学中,要分析曲目中的每个乐句、每个乐段、每个小节的节奏型;要掌握曲目中的重点难点,如果是靠老师的讲解、教唱,学生是很难清楚明白的,也很难掌握其中的难点、重点,更谈不上把一首视唱唱准,唱好。教师若借取电教媒体把要视唱的曲子及其结构、节奏型、速度、表情等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曲目中的难点、重点,还能提高视唱教学的效果。
3 渗透多元文化、丰富文化内涵
音乐是一种文化,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及风土人情的特点,要体会音乐的个性风格,必然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是开通了这条道路,它用各种先进技术融各类人文科学于一体,大容量展示教学所需的辅助内容,为全方位鉴赏音乐作品做好了文化铺垫。如在《今夜无人入睡》的歌剧音乐欣赏课中,将所有音乐资料制作成课件。首先出示介绍有关歌剧音乐的文字,让学生了解欧洲歌剧艺术的魅力及其发源与发展;然后介绍歌剧《图兰朵》的故事梗概,再结合歌剧《图兰朵》表演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其音乐背景有更好的理解;同时播放中国民歌《茉莉花》,了解欧洲歌剧音乐融入中国民歌《茉莉花》,使学生了解本土音乐与多元文化的联系。最后欣赏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的演唱,从歌声中感受歌曲中主人公卡拉夫所表达的热情和信心,相信自己定会赢得公主的爱情的情感。学生通过综合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了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可见多媒体创设的意境,能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使学生从中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对欣赏的音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运用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力度、速度、情绪。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认识并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播放每一种音乐midi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将各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二、 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结合音乐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很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
三、 发挥媒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春江花月夜》尾声部分音乐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的运用发挥了它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假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学生只是单一的听磁带录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凭单一的听觉、想象去感受音乐,远不及运用多媒体欣赏音乐的效果显著;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则调动了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极大的发挥了它的作用,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多元文化的渗透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拿中国民歌来说,各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目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所有的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也不仅是学会了一首歌,而是了解了这个民族。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音乐也真正是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例如,我在教《青春舞曲》这首歌时,把新疆维吾尔族的建筑、歌曲形式、风俗、服装做成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这一民族的文化,通过这些,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与怎样表现歌曲也就自然明白了。
1.表现形式的体验,即各种音乐要素、表现形式、风格特征面貌的聆听、感知与辨识。
2.情感、美感的体验,即各种音响条件带来的内心情绪、感觉的反应与捕捉。
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每个音乐老师都了解审美体验的重要性,但如何将真正的“审美体验”有效地落到实处,却还缺乏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因此,在我们音乐教学中经常出现“非审美体验”或者“伪审美体验”现象。本文通过几个不同教学片段的对比分析,阐述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落实“审美体验”的思考与实践。
一、从“感觉式的观察”中进入
“对于音乐作品中的有表现力的品性,从非概念的角度观察时,才是真正的审美体验。”这决定了审美体验不是先从概念化的认知开始,而是从审美主体以积极、投入的状态,凭着感性、带着感情,融入并沉浸到音响的表现力中开始。因为,音乐是体验感觉尺度的一种直接呈现。
例如:《沃尔塔瓦河》主题
拍、弱起小节、连续的“X X X X ”节奏使旋律宽广并具有很强的律动感,将深情、奔涌向前的沃尔塔瓦河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以“体验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为教学点,通过两种不同的设计对比来说明什么是从“感觉式的观察”中进入。
【教学设计一】
(一)初听感受
1.初步聆听并思考:这是一条怎样的河流?
2.学生交流后答:宽广、深情、奔涌向前。
(二)分析交流
1.师设问:为什么音乐带给我们这种感觉,是什么音乐要素在起作用?
2.复听主题音乐。
3.教师出示曲谱,示范演唱。学生跟着钢琴哼唱主题。
4.教师启发学生从谱例中观察音乐的节奏有什么特点?(弱起拍和一连串“X X X X ”节奏型)
5.再次聆听,用同样方法分析力度、旋律等其他音乐要素的作用。
【设计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目的很明确—理解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但是也很“功利”,很“概念化”。在学生初步聆听的基础上,教师就抛出了一个很理性的问题—“是什么音乐要素在起作用?”可见,所有的聆听只为分析音乐要素而服务,由此,学生很难通过聆听收获情感与美感。另外,在体验的过程中,除了演唱,教师采用的主要方式是问答式。所以,当教学一进入分析环节,便开始陷入僵局:教师的分析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学生的表现是那样的不尽如人意。尽管教师努力想用自己投入的歌唱、深情的语言、细致的分析去带动感染学生,但是学生依然是默默地坐着,静静地听着,被动地回答着老师的相关问题,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只是语言的告知而已。这种从“概念式观察”进入欣赏的方式并没有使音乐在学生心里引起多少审美的反应。
【教学设计二】
(一)初听感受(同上)
(二)体验表现
1.初步体验。
①师:想象自己的手就是这条河流,你会用什么动作来表现它?
②学生自由地表现。(有的上下起伏,有的前后起伏,有的快,有的慢)
③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动作到音乐中去寻找这种奔流涌动的感觉。(学生随音乐律动)
(音乐一播放,先前学生各种快慢不一的动作自然地与音乐的节拍韵律感相吻合并统一起来了)
2.对比体验。
①教师改变音乐的节奏演唱主题:
②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哼唱再次律动,发现了什么问题?
③学生交流:河流动不起来了。
3.探究分析。
出示曲谱,教师再次哼唱,第二遍时引导学生加入哼唱并律动,体会奔涌的原因来自哪里?
学生交流:每句都是从弱起开始,每个强拍上的音都是长音,带有很强推动感的节奏型“X X X X ”贯穿始终。
4.深入体验。
跟着音乐再次做河流奔涌向前的律动并细细品味节拍节奏的表现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6-0075-02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音乐教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感情、审美情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让美在音乐课堂上律动应该是所有音乐老师的必然追求。
一、让“美”吹动心灵
音乐课堂要让学生“感受美”“热爱美”“追求美”“体现美”。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除了美,我们还能热爱什么呢?不能空洞“说美”,而是要靠良好的教学艺术手段来组织。
《纳西篝火阿哩哩》是一首具有民族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的歌曲,描绘了纳西人载歌载舞、欢声笑语的生活场景。纳西族主要生活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他们曾经经历过漫长的游牧生活,现在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纳西人纯真质朴、热情好客,在节日里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及舞蹈活动。教唱时笔者首先请学生欣赏云南的美丽风光,欣赏纳西族的民间音乐,然后采用对话的方式与学生共同了解云南的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接着再请学生欣赏节日篝火的欢庆场面,立即将学生引入歌曲的艺术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受到歌曲热烈欢快的曲风,和着音乐哼唱起了歌曲中大量运用的衬词部分――“阿哩哩,阿哩哩”,时而清晰明亮,时而轻巧跳跃,仿佛置身于大美云南的篝火节日中,身临其境。
在教学《桑塔露琪亚》一课时,在导入新课环节中笔者做了精心的设计:利用旅游时在威尼斯人酒店拍摄到的视频画面来呈现――蓝天白云、荡漾的水面、歌唱的船夫和贡多拉。当充满浓郁威尼斯风情的画面犹如画卷般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看得入神,听得陶醉,体会着艺术带来的美好感受。
坡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歌绘画又被人称为凝固的音乐,教师应打通诗歌、音乐、绘画的联系,从音乐的意境出发为学生在三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这样他们就能通过各种感官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去感受音乐的美、发现音乐的美,甚至创造音乐的美,学生的心灵在美的春风吹拂中会一天天苏醒,一天天绽放。
二、让“美”激感
音乐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优秀作品。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旋律优美、感染力强的特点,带领学生深入音乐,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在音乐的熏陶中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及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深厚的感情。
“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中国音乐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当古老的编钟敲响时,每个学生心中都会涌起无比的自豪感;悠长马头琴一拉响,学生就会被带到辽阔的大草原;侗族大歌优美的和声就像高原上连绵起伏的山山水水,木卡姆的苍凉悲壮则宛如无边的戈壁和那古老胡杨……作为音乐老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音乐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熏染学生。
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时,笔者先请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片段,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情景和所听到音乐的特点,结合所看到的情景说出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变化。学生仿佛看到黄河上的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听到船夫们那整齐有力的号子。此时笔者说道:“自古以来,黄河被称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象征着一种伟大的精神,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黄河大合唱》就是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了解这部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著作。”在接下来的欣赏过程中,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激发了爱国热情。
音乐就是这样神奇,《义勇军进行曲》激励无数中华儿女走上了抗日的战场,《国际歌》让无数前辈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退缩,而一曲《二泉映月》让所有人听到阿炳心中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学生带进音乐中,音乐就能帮我们完成想要完成的教育任务。
三、让“美”传承文化
《高山流水》气定神闲,《阳关三叠》千回百转,《十面埋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热爱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涵养学生中华民族的血脉、性格有着不可替代的效力。
中国戏曲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最丰富的一种艺术形式,全国三百多个剧种,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曲牌、唱腔,可谓相当丰富。而目前学校音乐课堂的教学虽丰富多彩,但却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氛围创设不够浓厚。我们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美妙的民族精粹音乐发扬光大。
中国的戏曲知识丰富,形式多样,仅仅京剧的知识就多得像浩瀚的海洋,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因为课的容量大而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找准切入点展开教学。因此,本节课着重以“戏曲的表演形式”“传统戏曲中人物行当”“了解常见的戏曲种类”入手,在教材提供的京剧、豫剧和黄梅戏等基础上,还选择了一些经典的戏剧片断,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另外,对京剧常识作适当的补充,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戏曲的魅力,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增添学生的趣味,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热爱,让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上扎下一个比较深厚的根。
音乐是美的化身,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就是沉浸在无限美丽中。在音乐的包围下,学生的情感细腻了、丰富了,眼睛敏锐了、明亮了,对传统文化理解了、喜爱了,于是他们就越来越离不开音乐了。这样,学生就永远生活在美的世界里,永远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美的目光去打量世界,于是周围的世界就更美,他们的人生就更美。
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再去慢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最终达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小学传统音乐教学的弊端
1.教学方式过多地关注政治性和智育性
传统的音乐教学将目标过多地放在了音乐教育的政治性和智育性上,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小学音乐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审美教育,应将审美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而传统音乐教学却不是这样的,它把审美教育放在了次要位置。比如,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重视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对小学生进行灌输式的乐理知识教学,训练他们的发声和视听,忽略了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小学阶段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全方面地培养人才,让他们成为合格的人才,而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没能突出这点,让他们丧失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没有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小学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应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经验的,在音乐教学方面,教师指导地越多,学生则会学得越好。这样的教学理念使得小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老师讲课,学生听课成为一种必然和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听什么样的音乐,对作品该如何理解,这些都取决于教师,由此导致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交流的机会减少,失去了他们应有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出他们自己的特点。
3.教学评价不全面
长期以来,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评价都单方面地重视对小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评价,忽视了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品质、德育情感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等,教学评价方式也单一。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学评价就是考核,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评价的整个过程。比如说,运用的语言是否丰富,评价的切入点是否合理等。小学教育的改革并没有真正深入,力度也不够,这些都说明传统的教学评价很难与现代教育接轨。
二、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策略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就必须要让他们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创造性活动就是要与众不同,要民主,让小学生从心理上感觉到安全、民主,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是创新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只有在这样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才会让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生动活动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要注意把微笑留给学生,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和蔼,多与学生用歌声和舞蹈来交流,逐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比如,在学习歌曲《谁会叫》时,小学生会说“老师,我会学很多动物的叫声,我也能唱出来”。在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愿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才会不断创新。
2.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想学习的第一表现形式,也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小学生转变了传统的学习观念,树立“我要学,我想学”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掌握教学知识,才会有利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开展。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适时适当地插入一些符合小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挑选那些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耳熟能详的歌曲,像《春天在哪里》《小螺号》《童年》等歌曲。通过让小学生欣赏这些欢快的歌曲,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表达和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魅力的展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生受年龄、认知水平等的限制,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对乐理的把握以及上课的注意力集中情况都不如初高中生。因此,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如以《小螺号》这首歌为例,小学音乐教师在课上可以为学生播放CD、MP3等,让他们认真研究歌中的歌词,让让他们了解大海的美妙,然后再让小学生想象一下在海边吹螺号的情景。
3.拓展小学生的想象空间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想象的升华。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一切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为学生想象空间的拓展创造条件。比如,为学生讲“绿色的祖国”时,播放《天与地》,伴随着腾格尔的歌声,让学生对美丽的大草原展开联想,并站上讲台结合自己对大草原的理解,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大草原形象。有的同学会在黑板上画出自己认为美丽的草原,还有的同学会沉浸在自己的讲述当中,沉浸在自己认为的那种美丽草原中,这些都是能拓展学生想象力空间的好办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比如,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学习歌曲,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音乐,感悟歌词的内涵和其中包含的意义以及体会歌曲中的情感,这些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厚想象力的。比如,在欣赏《众人划桨开大船》时,学生会是什么样的情绪,以什么样的方式再现音乐,都是拓展他们想象力的重要方式,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4.将音乐课与其它非艺术课程结合起来
艺术课程涉及的门类较多,而音乐是其中最重要的,音乐与其它范围领域内的文化密切相连,所以与其它非艺术课程进行结合是非常有可能的。比如,音乐与语文的沟通结合,与诗歌、戏剧等的结合;音调、节奏等与数学课的数量知识进行结合;音乐与体育课的广播体操进行结合,与地理、历史等的结合。比如,《小雨沙沙》这堂课,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将音乐课扩展到表演和乐器,在课堂上,为小学生创造情景,由学生来表演和参与,在音乐的伴随下,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也可以让小学生在音乐当中欣赏自己画的画,从而扩展教师自身的教学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观察力,激活他们的爱好兴趣。
三、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创新,不断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也要鼓励他们勤于创新和勇于创新。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力和想象力的同时,要注意完成基本的教学技能,启发他们研究问题,发现知识,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86-01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开始系统性地接受人文课程的开端,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意义。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所在。故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本着熏陶学生人文情趣、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语文相关知识的理解等理念,给学生传授知识。语文课程新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务必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课文本身的魅力,更要领会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写作手法等。只有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实现语文教学课堂所应有的价值。
一、阅读体验过程中使用音乐渲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音乐是让人的情感得到升华的工具,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催发人的想象力。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音乐渲染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沉浸在学习的情境中,让他们的心灵与文章产生共鸣,将他们心底潜藏的情感激发出来。阅读与音乐相结合的一个重要优点,在于让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可以相互补充、强化与渗透。在带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时,我会针对每篇文章的不同风格,选择一些与文章相吻合的音乐或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营造出愉悦的课堂氛围,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教师不能盲目播放音乐,而是要恰到好处,找准时间。通过视听,为学生营造出与课文基调完全相符的环境和意境,为阅读做出恰当的情境渲染,就能达到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散文则是艺术中的精品。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优美的散文。例如,在教学散文《日月潭》时,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优美的日月潭风光,仅靠教师的授课是不够的,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播放一些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俗音乐。学生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中,深受感染,迅速被拉入情境,仿佛置身于日月潭。同样,在带领学生欣赏课外文章――余光中的《乡愁》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写这首诗的基调,我用哀伤婉转的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教学的背景音乐。学生通过乐曲,用心感受,加上教师的讲解,就不难从内心感受到作者深深的乡愁。因此,在阅读体验过程中使用音乐渲染,是让学生情感得到升华的一种手段,只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才会使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更加深刻。
二、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朗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文章思想
学生思想单纯,好奇心强,性格还处在塑造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学的美妙。更重要的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学生可以逐渐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还能让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众所周知,小学生在性格上最大的缺陷是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而通过对课文的朗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大力鼓励学生进行课文朗诵。例如,在教学《福尔摩斯的推断》时,我先是带领学生集体预习,而预习方式就是让学生一起朗读,因为这篇课文的逻辑性比较强,只有具备一定的推断能力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通过朗诵,学生会逐渐陷入到故事情节中,会逐渐理解课文。这时,教师再进行授课,学生学习的难度就会变小。此外,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朗诵的方式进行学习。如《望庐山瀑布》《赠汪伦》《过故人庄》等,这些诗词本身不具备太大难度,学生通过朗诵,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理解诗词的速度,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相融合,为进一步深入细致地探讨中心思想,打下了基础。
三、强化学生阅读体验后的练习,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拓展
众所周知,入选课文的文章,不论是作者的文笔,还是文章的主旨,以及可读性和鉴赏性,都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在语文教学中,与其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如说是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等素质综合发展的过程。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个真正会教学的教师,从不会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授课中,强调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心灵上的碰撞,当学生达到这个层次的时候,教师则应该让学生将感受到的情感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写作则是最好的表述方式。通过写作来论述,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大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拓展。例如,在课文《牛郎织女》中,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依然回味无穷,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于是,我留些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对文章进行开拓性的改写或续写。可以说,在授课中,很多学生其实对文章的一些情节提出了质疑,他们感觉反派人物太愚昧,正派人物太聪明,这不符合事实,等等。据此,我鼓励同学们进行大胆创作,鼓励他们顺着自己的思路展开想象,用手中的笔尽情表达、描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授课时,采取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以往小学教师在进行鉴赏课教学的时候,经常会让学生听一两遍,听完了象征性地提问几个学生,然后将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记下来,起不到提高学生音乐方面能力的作用,学生也不会真正地喜欢上音乐鉴赏课。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进行情景创设,培养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兴趣
很多小学生,对于音乐了解不多,在上音乐鉴赏课的时候缺乏兴趣,老师可以采取情景创设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鉴赏。鉴赏到某首音乐的时候,老师先进行一些相关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沉浸到某种意境中去,然后播放相关的音乐,这样学生听完之后,便很容易产生共鸣,有自己的想法,能够更好地和老师进行交流,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以往音乐鉴赏课上课的时候,老师总是让学生听,然后再详细讲相关的音乐知识,学生在鉴赏的时候都是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学生鉴赏音乐的热情很难提高,课堂氛围也不会真正的轻松愉快,学生也很少真正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按照老师的引导思考问题,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现在,根据实际需要,老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教学的主体,从而更加积极主动,老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加深学生对于鉴赏音乐的理解。
三、充分发挥好流行音乐的作用
小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流行音乐比较多,往往会对一些鉴赏的主流歌曲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流行音乐联系到需要鉴赏的音乐上来,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更好地进行音乐鉴赏,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更好地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必须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