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2: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研课题的分类及其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目前,国内外远程教育学者对于远程教育研究子领域的划分可分为三类:
1.从理论体系出发进行划分
从学科理论体系出发,构建较为稳定的学科理论体系是进行子领域划分的主要目的。据此划分,可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多学科视角的领域划分。多学科视角的领域划分以霍姆伯格(1986)、鲁姆勃尔(1988)、袁昱明(2004)、丁兴富(2005)和陈庚(2006)等为代表,五位学者划分的共同特点是将其他学科与远程教育相结合,形成子领域。如霍姆伯格提出远程教育经济学和远程教育历史两个子领域,鲁姆勃尔提出远程教育系统论,袁昱明划分出远程教育社会学、远程教育课程论和远程教育教学论,丁兴富划分出远程教育心理学,陈庚划分出远程教育哲学理论。第二种是学科自身发展视角的领域划分。学科自身发展视角的领域划分以Rekkedal(1994)、丁新(2006)和陈丽(2006)为代表,三位学者划分的共同特点是立足学科研究的进展,注重学科自身理论体系的形成,相应的远程教育的专业学科建设、管理规划、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学习过程、学习支持服务、媒体技术和质量保证成为较为普遍的实践内容和研究子领域。如Rekkedal从7个领域概括总结了远程教育的研究进展:远程教育的专业研究;学生群体特征、招生、辍学和毕业的调查和描述;媒体和技术;学生支持和咨询;远程教育中的教学和教学材料开发;系统、管理、组织和经济学;评估和质量发展。
2.从研究问题出发进行划分
从研究问题出发,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是进行子领域划分的又一主要目的。据此划分,可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基于理论研究问题的领域划分。这种划分以Sherry(1996)和张伟远(2002)为代表,两位学者的共同特点是对研究问题的划分更为具体,尤其关注远程教与学的问题,并将其划分为多个子领域。如Sherry将其划分为:提高交互性和主动学习的策略(主要关注学习模式);学习者特征(主要关注使用教学理论适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张伟远将其划分为:远程的教、远程的学、学习模式。第二种是基于发展障碍问题的领域划分。这种划分以Cegles(1998)和Muilenburg等(2005)为代表,两位学者的共同特点是对研究问题的划分更为具体,且尤其关注远程教育机构的宏观管理与规划问题,将其划分为多个子领域。如Cegles将其划分为:与商业、产业和教育(机构内部和不同地区)的合作问题;远程教育中的领导和管理问题;行政、政策和法律问题(如版权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成本、费用、资助资源、资金投入问题;终身教育问题;分布学习和教学的可获得性问题等。Muilenburg和Berge将其划分为:行政管理结构、组织变化、法律问题、教育公平和学习机会问题。
3.从两者综合出发进行划分
两者综合划分以Lee等(2004)、张秀梅(2005)和李爽(2009)为代表,其共同点有:一是以前人对远程教育领域的划分为基础;二是基于一定逻辑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并形成新的研究框架。如Lee等人基于Sherry等多个学者的不同分类系统,借鉴教育技术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5个环节,定义了6个远程教育的研究领域:设计相关主题(如需求评估、课程计划和设计等);开发相关主题(如系统和工具的开发等);管理相关主题(如学习资源管理、员工支持、学生支持、技术支持等);评价相关主题(如质量、评估、投资回报、成本分析和效益等);机构和运营相关主题(如行政管理、学术事务、认证、政策、预算等);理论和研究相关主题(如理论构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介绍、文化和性别问题、学习风格、远程教育历史等)。
李爽博士基于国内外13名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唐莹和瞿葆奎(1995)提出的教育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将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划分为实践探索、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三类,具体包括8个子领域:远程教学与学习、远程教育中的媒体和技术、远程教育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远程教育学生学习支持、远程教育系统及其管理、远程教育评价、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远程教育专业人员培养。通过比较三类划分标准可以看出:在第一类中,多学科视角划分由于容易忽视学科内部知识和学科相关知识的差异,容易导致形成多个子领域,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的学习;从学科自身出发更容易把握学科本质,能够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第二类关注研究问题,通常对于某一问题的划分较为深入,但划分标准不统一。相比之下,第三类根据一定的逻辑进行划分,结构性更强,能更好地把握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整体来看,一方面,三类划分主要是通过行业人员调研、文献调研、理论分析、逻辑推理形成,尚没有与典型的远程教育机构的实践相结合,尤其缺乏对教学管理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第三类划分虽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但是通过统计后发现,第三类划分丢弃了出现频次较少或尚不成熟的子领域,没有对其进行层次划分,基于此形成的内容框架难以对远程教育的研究起到实质性指导或借鉴作用。为此,下文将基于远程教育机构的实践领域,对已有的划分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初步的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
二、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梳理
1.梳理依据
远程教育研究是为了解决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要明确远程教育的研究领域,首先需要明确远程教育的实践领域及其具体内容。远程教育研究内容框架的梳理,应以远程教育的实践领域为依据,其优点有:一是能够立足实践,把握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源头,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联系;二是能够以统一的标准和结构,对已有的远程教育子领域进行分析和归类;三是在子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具体内容,形成领域研究的内容框架,有利于凝聚各远程教育研究者的智慧与成果。我国电大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也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机构,因此,电大系统的实践领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央电大1999-2006年持续开展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是对整个电大系统近10年远程教育实践成果的总结。该成果将电大系统的质量保障体系划分为系统运作、教学资源、学习过程控制、教学管理、学习支持服务5个方面,这5个方面系统概括了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可以视为远程教育机构实践的主要子领域。在本研究中,笔者对其中3个子领域进行了扩展,并结合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增加了2个子领域,共涉及7个子领域,分别是:理论研究、系统建设与运作、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教学资源、远程教与学、学习支持服务、媒体技术。
2.梳理原则
本文以上述7个实践子领域为类目,以前述15位专家对研究领域的划分为分析单元,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统计。在分析过程中,本文遵循以下两个主要原则:一是内容保留原则。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远程教育领域的划分,是在多年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对于这些子领域的名称,本文尽可能保留或体现。二是类目细化原则。在内容分析与归纳过程中,主要根据该子领域的内容涵盖面,对已有类目进行细化。对于内容涵盖面广的子领域,将其与实践子领域并列或合并,如将“远程教学”合并到“远程教与学”。对于内容涵盖面较窄的子领域,将其作为对应实践子领域的研究主题,如将“远程的教”作为“远程教与学”的研究主题;对于内容涵盖面非常具体的子领域,将其作为某研究主题的具体内容,如将“教学模式”作为“远程的教”的具体内容。
3.梳理结果
基于15位专家学者对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划分,以及遵循上述梳理原则,通过归纳统计,最终形成了学者视角的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见表1)
三、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的修订与细化
1.修订与细化结果
电大系统内部比较全面的科研组织活动主要是两年一度的科研课题申报活动。2010年电大系统内部的科研课题申报与评审共有中央电大和37所省级电大及其基层电大参与,申报的科研课题总数为312项,剔除35项纯学科研究课题,余下277项与远程教育有关的课题。这些课题深入到了远程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整个电大系统研究的关注点。笔者通过对这些课题内容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和分类,对上表1进行了检验、修订和细化。(见表2)
2.学者划分与课题研究的异同分析
从学者划分的子领域与典型远程教育机构课题统计结果的对比来看,两者在研究子领域关注度、研究主题划分及其关注度上存在差异。
首先,在研究子领域的关注度上,将各子领域对应的学者数、课题数分别与对应的频次总数相比,可以得出两者对各子领域的关注度。(见下图)整体来看,专家学者对远程教育领域的划分,更加图学者与电大系统对研究子领域的关注度对比关注前三个子领域,尤其是“理论研究”。远程教育机构更加关注后4个子领域,尤其是“远程教与学”。
其次,在研究主题的划分与关注度上,主要存在以下差异:研究主题划分差异。通过表1、表2中各研究主题的对比可以看出,科研课题对“远程教与学”和“学习支持服务”两个子领域的研究主题进行了拓展,更加贴近实践探索的需要。如“远程教与学”中的“学科教学”、“实践教学”和“学习评价”,更加关注教学本身;“学习支持服务”中的“环境支持服务”、“校园文化”和“服务保障”,更加关注网络技术应用对学习支持服务的促进,以及服务有效性的提高。研究关注度差异。通过表1、表2中各研究主题所对应的学者数和课题数来看,学者数达到10(占学者领域划分总数的5.6%)以上的研究主题依次是交互支持服务、媒体技术应用、系统运营、产业和经济学、以及评估和认证。课题数达到15(占实践领域划分总数的5.4%)以上的研究主题依次是学科教学、发展战略研究、媒体技术开发、实践教学和学习者。前者关注远程教育领域普遍的研究内容,后者关注机构自身实践发展的研究需要。
四、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构成及比较
通过上述分析探讨,笔者认为,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详细内容框架共由7大部分构成,如下:
1.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子领域主要包括3类(6个)研究主题。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的研究主题。包括哲学、历史、社会学、系统论等,鉴于文献综述中各学者对其重视程度,表2中将4者作为独立的研究主题。远程教育的理论和理念。包括远程教育的元研究、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远程教育的学科建设。包括远程教育的专业发展研究,远程教育的研究方法等。从数量对比来看,文献综述中有关理论研究的学者总数是36,占总数的20.3%;而科研课题中有关理论研究的课题总数是6,仅占总数的2.2%,两者相差近10倍。可见,学者对于理论研究十分关注,而远程教育机构更关注应用研究。
2.系统建设与运作
系统建设与运作子领域主要包括5个研究主题。系统建设。主要关注系统的现状、功能、定位,以及如何增强系统的可进入性、可获得性,促进教育公平。系统运营。关注机构运行方面的计划、组织和管理,涉及政策法律,行政管理,学术事务管理以及教材发行、招生管理等。产业与经济学。涉及对系统运营的评估和成本效益管理,如科研生产力与影响力评估及其改进,此外还涉及系统内外的竞争与合作管理等。发展战略研究。主要关注远程教育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及其办学的体制、机制等,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非学历培训以及对终身教育、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农村教育等的探索与实践。专业人才培养。关注远程教育行业人才的专业化发展,队伍建设与团队协作等。
系统建设与运作对应的学者数和科研课题数的比例分别是24.9%和23.1%,比例相当。从各研究主题对比来看,学者更加关注系统运营、产业与经济学。而远程教育机构更加关注发展战略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社区教育等的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这可能是由于国内远程教育机构大多是事业单位,在经费投入上往往有基础保障,因此对于系统运行效率、成本效益的关注较少。
3.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
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子领域主要包括4个研究主题。教学管理。关注过程的管理,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管理方法、手段探索,以及教学督导等教学管理模式、机制的探索等。评估与认证。关注结果的评价,主要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如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探索评估测量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估结果的有效性。质量保证。主要关注对各类质量标准的制定、教学过程质量保证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等。学分互认。主要关注学分的认证、转换与积累,实现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互通等。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对应的学者数和科研课题数的比例分别是13%和6.9%,学者的整体关注度较高。从各研究主题对比来看,学者更加关注评估与认证,而远程教育机构更加关注教学管理和学分互认。
4.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子领域主要包括3个研究主题。资源建设与管理。关注机构层面的资源建设、管理、应用与评价,包括资源共建共享现状、资源建设及其建设模式、资源建设标准与评价标准、资源的应用、管理与评价等。课程设计与开发。主要涉及课程层面,包括课程论,课程设计、评价与修改,课程开发的技术手段,以及网络课程、文字教材、辅助教学资源、虚拟实验资源等的设计与开发。其他资源建设。这包括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应用,移动学习资源、社区学习资源等的建设。教学资源对应的学者数和科研课题数的比例分别是7.9%和11.9%,远程教育机构的关注度较高。从各研究主题对比来看,学者和远程教育机构都关注课程设计与开发。
5.远程教与学
远程教与学子领域主要包括5个研究主题。远程的教。关注教学模式构建、教学交互策略、多媒体面授教学等,其中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某种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构建;关注新技术、新需求推动下的远程教学模式探索,如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E-Learning教学模式、M-Learning教育模式等。远程的学。关注学习模式构建,主要是基于某学习理论,探索提高交互性和主动学习的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移动学习和虚拟学习等。学科教学。主要涉及具体学科的远程教学内容、方法、过程、交互、模式及其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鉴于学科教学相关科研课题数达51项,表2根据研究内容进一步将其划分为学科教学和实践教学2个研究主题。学习评价。主要关注课程层次的学习效果评价,关注的内容通常有多元评价、形成性评价、网络评价及评价管理等。远程教与学对应的学者数和科研课题数的比例分别是10.2%和29.2%,远程教育机构的关注度更高。从各研究主题对比来看,学者关注远程的教、远程的学,而远程教育机构更关注学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092-03
1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界定
所谓科研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开发和共享科研信息资源,实现科学研究、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信息交流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从而最终提高科学研究、科研管理以及科研交流的效率与水平[1]。本文旨在通过对科研管理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与现状的研究分析,对区域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管理创新进行探索。
教育科研管理的信息化,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而是一种集多样性、科学性为一体的管理工具以及管理方法。过程中不论相应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如何,只要制定相同的业务流程标准,那么系统就如同一高水平作业人员进行管理一样,其相应的整体管理水平自然得到有效提高。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就是构建一套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的专业工具以及先进管理模式。课题管理系统正是从管理工作内部变化规律着手,而开发设计的一整套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的集成品,它外显为课题管理系统,内隐却是一整套管理模式。
2 我区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困境
要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步伐,通过管理信息化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科研管理效率,推动科研工作快速发展[2]。目前,北京市的各区县都将科研管理信息化,作为科研部门的创新工作和重点工作来抓。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是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再这样的背景下,我区于2013年年底开展了科研课题网站的需求分析,于2014年5月将通州区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网站投入试运行。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后,结合本区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开发使用过程,笔者发现了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大致归纳为如下:
2.1 科研管理信息化流于形式
认为科研管理信息化,只是将计算机系统用于简单的模仿原来的手工管理系统,充其量是减轻了科研人员的工作量而已,没有发挥出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真正优势,没有将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手段融入其中,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流程。
2.2 科研管理信息化中服务意识不足
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使用过程中,重管理而轻服务,刚性要求多,而柔性管理少。系统设计和开发,过多侧重于区级、校级对于课题的过程性管理,而对于研究者的指导、服务意识不足。
2.3 科研管理信息化注重技术培训,忽视了管理理念的引领
由于基层校科研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学校科研骨干的培训往往还停留在系统操作和技术层面,对于更高层面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讲解还涉及较少。
2.4 科研人员运用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积极性不足
对于新生的事物,大部分人刚接触时,都有一定的抵触和畏难情绪。一些学校和课题负责人把课题管理系统与日常的学校科研课题管理割裂开来,成为了两张皮。填报课题管理系统中的课题资料成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往往有应付差事的心理,对于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使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3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定位与调整
结合上述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特点,笔者认为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开发使用和功能定位也应该遵循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一般规律,即通过规划管理、过程管理、鉴定评价、奖励推广,4个阶段来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课题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独立的功能,但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了教育科研全过程的完整系统[3]。基于这样的管理理念,笔者对于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定位和管理理念有所调整和改进,现总结如下:
3.1 网络办公与集约管理
科研网必须成为科研部门的门户网站,成为科研部的网上的办公室。将研发系统的目标定位在实现科研事务常态化信息管理上。从计划总结、课题申报管理、成果申报展示、科研培训资料的共建共享、通知的下达反馈等,全部日常科研事务均可有效地通过网络传输系统完成。
将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与基层校科研人员的日常科研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使得科研课题管理系统成为研究者和管理者进行科研日常信息、沟通的平台,科研管理信息化不再流于表面,而真正成为提高科研管理效率,提升科研课题质量的必备利器。
3.2 专家指导与工具共享
对于系统中的所有课题,区级课题管理部门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教科所的科研人员即是所辖学校的联系人,也是学校的科研指导专家,在系统中实现对学校课题的过程性指导,起到专家引领的作用。
对于科研课题研究常用的测量工具、量表等予以共享,将在线调查问卷网站和数据分析方法在系统里呈现给研究者,对于研究者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资源和服务。
同时,可以将科研专家针对学校科研课题的研究所进行的专题培训的ppt讲义、视频资料等进行共享,使得优质培训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3.3 长效培训与团队成长
为了使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管理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大家充分利用系统功能来提升科研管理工作的品质,需要对学校教师进行常规的培训,基本每学年1-2次。培训内容不但有针对新加入科研工作教师的技术性操作培训,还有对于规范管理流程、管理理念的较深度讲解。在科研网的例会上,会对在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中表现优秀的个人和课题组予以表彰。
在系统中,每个课题负责人都能够为课题添加课题组成员,每个成员登陆系统后,都能从“我参与的课题”中找到相应课题,并在课题空间中上传资料、共建课题资源,完成课题负责人指派的任务,参加课题负责人发起的在线研讨活动。课题管理系统对于形成团队科研的局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题组成员,可以在同伴互助中实现团队的共同成长。
3.4 激励机制与课题展示
运用积分制,记录课题负责人和学校管理员登录系统的频率,在系统首页对于系统使用活跃度排名进行公示,定期表彰规范使用系统、活跃度高的教师和学校。
对于系统中所有课题,都有相应的课题展示空间,所有用户对全区各校的课题研究情况一目了然。课题空间中,有课题研究者信息、成员分工、过程性材料、研究成果等相关资料的展示。个人的研究被放在的区级视野中,能够开阔视野。
3.5 成果共享与宣传辐射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区级优秀研究成果展示在“成果推广”栏目中,不仅对优秀课题成果起到了宣传推广和表彰作用,也为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对于我区教育科研影响力的提升也能做出很大贡献。
4 基于互联网+科研管理思维,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4.1 互联网+课题管理的实践研究
1)科学分析策略
基于数据分析,科学进行立项规划。通过科研信息化管理中的所有课题管理数据,从学科、学段、申请人职称级别等纬度综合统计分析,通过科学分析数据结果,获得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职称级别的立项课题研究比例信息,了解哪些学校是科研力量比较强的,哪些学校比较弱,这些信息对于新的课题立项申报评审,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具有前瞻性指导作用。
2)有效积累策略
有效积累课题资源,促进区域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科研资源管理,采用纸质档案管理,以往的科研成果很难为更多的人服务,让更多的人受益。通过网络化管理整个区域的教育科研情况公开、透明了,课题从立项申报、中期交流到结题验收所有的课题研究全部过程性材料,通过规范管理,都会保存在课题管理系统中。不管学校的科研主任,怎么变换,学校的科研资源,始终存在于系统中,优秀的成果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传承。
4.2 互联网+协作创新的研究
1)互动研讨策略
科研管理系统待开发适时在线研讨功能,针对特定选题进行主题式讨论,可以使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集思广益、发挥群体智慧的力量,这样的形式,也能避免面对面交流时碍于面子,不好讲实话的弊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更有利于获得最真实的调查结果。
2)科研协作策略
网络科研管理,可以使得研究人员借助信息化科研软件和基础设施服务,建立起相互依赖和互信的协同研究关系,进而协同地开展数据的挖掘、模M、分析与整合,合作完成研究项目。
网络科研协作使得跨地区的科研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共享研究仪器和工具,分享数据仓库及配套的管理工具,共享高性能优势信息资源。研究人员借助协同创作平台,有效支持学校的协同教研,同时对研究者的研究过程进行全程记录。科研协作策略,有助于科研共同体的产生,促进科研人员的互动学习、交流共享。
4.3 互联网+科研培训的研究
1)长效培训策略
为使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管理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对学校教师进行常规的培训,基本每学年1-2次。不但有技术性培训,还有规范管理流程、管理理念的深度讲解。在科研网的例会上,会对在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中表现优秀的个人和课题组予以表彰。这样的长效培训机制,对于形成团队科研的局面,实现团队的共同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互动反馈策略
利用网络的优势和便利,在进行完科研培训后在互动平台上及时对培训效果进行反馈。同时将科研培训课程开发成幕课微课资源,让学习者在线学习完科研课程后,可以对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检测,回答对相关问题,可以继续学习,回答不对,则重新学习相关内容。顺利学习完课程,成绩合格后,就可以获得结业证书。这样的培训方法,能有效提高培训效率。
5 总结
科研管理信息化创新了具有关联性、系统性、针对性、即时性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科研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从繁杂细琐的事物处理中,真正解放出来。科研管理信息化使得课题质量和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
区域科研课题的网络化管理为区、校、个人三级课题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对于宣传我区教育科研的效果日益易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综合性最强、最能衡量学生综合水平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①因此,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问题,是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受到产学研脱节和高校扩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多,任务重和设备不足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②③这里,特别针对大学生科研能力低下的普遍现象,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组织安排和考核方式提出了改革方法和建议,依托教师的科研课题,试图找出有效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改革之路。
1 影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1.1 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近年,高校普遍扩招突出了大量生源与有限教资力量的鲜明对比,出现了一个教师同时指导十多项毕业设计的不正常现象。同时,由于开设班级较多,许多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之外,还承担了大量的课程教学工作。再者,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还要兼顾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这必然导致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致使其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精力投入不足,很难保证定期对学生的指导,也就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1.2 学生科研能力低下
本科生科研能力主要表现为:④(1)基础知识匮乏或掌握不到位。如电气专业本科生对特殊电机的应用范围等专业性知识更是所知甚少,只是通过指导教师的介绍,进行简单的了解,从未亲自对设备进行操作与分析。(2)科研文献检索阅读能力不足。毕业设计中需要大量地查阅资料和相关文献,了解有关发展动态,寻找研究的突破口,最后才能确定接下来的努力方向。仅就文献检索一点来讲,就存在学生过度依赖指导老师,放弃主动出击检索的权力。本着求实求证的态度认真阅读的学生更是少数。
1.3 学校实验设备不足
很多高校由于经费短缺无奈面对实验场所紧张,试验设备短缺等尴尬局面。相对于众多学生,能用于毕业实习的仪器设备较少,维修不及时的情况下,实验工作就不得不停下来。另外,有些设备过于简单,完成一般验证性教学实验尚可,但要提高科研水平,就需要有一定探索性的实验,很多院校根本不具有这样的试验设备。
1.4 毕业设计选题盲目
设计选题的优劣决定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是学生能否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的重要依据。
指导教师提前拟定并指导学生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不能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只能望文生义,不能保证所选课题就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教师拟定题目中,也存在诸如:选题陈旧,缺乏新意,又或者:太过超前,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围等问题,影响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
面对教师提出的预选研究题目,很少有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与教师在选题这个环节上缺乏充分的交流,这也是毕业设计后期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
以上几个原因影响了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水平和质量。
2 培养本科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几点建议
2.1 提前进入科研角色
毕业设计大多被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此时学生面临就业、补考准备离校等事项,时间匆忙而又仓促,想要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是很不现实的。
按照大学课程体系的一般设置,学生从大二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并接触专业方向教师。 可以在此时就开始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若学生找到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就可以与教师互相协商,确定论文题目和研究内容,提前着手文献检索,学习,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如此一直持续到毕业前期的时间安排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规划、设计和撰写论文。这样就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时间基础。
2.2 分组强化文献阅读
分组讨论学习是改进工作流程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学习形式除了容易发现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外,更能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软件技能或科研文献等资料的阅读学习。强化文献阅读的分组主要有两种:基础学习小组,主要解决课堂知识掌握不牢以及基础软件使用生疏等基础知识缺乏的问题;科研讨论小组,主要学习研究课题最新动态及其主要发展方向、研究方法等科研问题。
以教师参与分组讨论阅读文献的方式推动专业兴趣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学生能了解大量文献资料,既可弥补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不足,提高其科研学术水平,又训练其科研素养,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2.3 结合教师科研课题
建议一:科研课题中的基础和重复性工作由学生去做。教师可以把更多时间用于进行课题的深入研究;学生在其毕业设计中得到的新颖想法,也能给教师带来很多启发,帮助教师打开思路。这有益于教师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建议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设计扩展科研工作。在选定了设计题目之后,指导教师可以依照题目为学生设计科研论文的撰写。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也传授科研论文的方法,既可以保障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又可以将结果修改完善并发表为科研论文。
2.4 改进完善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 R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021-02
科技计划项目是政府为支持科技事业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计划。是根据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政府财政的科技经费支持或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等意见协调、引导,由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及相关的科技活动。其目的:是通过科研项目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大工程中的重要技术问题,推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科学选题在项目申报中的作用
科研选题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科研活动的基础和关键。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课题。是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起点;又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科研活动的基础和关键;是科研人员实施课题研究前瞻性计划的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课题质量的重要措施。因为提出新的问题,要从不同角度来论证它的可行性,从创新的角度去处理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需要新技术来实现,这本身就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申请科研课题,是广大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进行的重要工作。许多的科学研究项目,都是通过对各类研究课题进行申请,从而获得项目经费资助,进行深入研究。所以科学选题是争取项目立项、申请科研课题获得经费资助与否的重要环节,它的依据是每年国家和地方项目申请指南,找准支持方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制定研究方向,拟定研究题目。因为拟定题目是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指导设计科研工作的主线,题目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科研工作的成败,只有找准申请课题的切入点,科学选题才能获得经费支持,这就是科学选题的作用所在。
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计划研究领域,是重大项目实现;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方面的工作通过研究专项来实施,研究专项由若干重大项目组成。通常采用课题制管理方式,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允许跨部门、跨单位择优聘用课题组成人员,最好是以产学研结合形式来承担科研课题。在立项过程中,采取专家评审遴选项目和按项目任务审核经费相结合,在专家评审保证项目研究工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同时,加强了预算编报和审核。
自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即从2001年起,国家的科研经费采取项目招标的方式进行投入,以推动科研机构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取得活力和动力,从此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是项目,而项目的取得靠申请,科研机构必须通过申请,来获得政府支持和市场支持,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清楚国家科研项目管理体系以及申报程序,认真作好每个环节的申报工作。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科技计划有着不同的侧重。随着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近年来政府对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于科技计划的投入经费也在大幅增长。随着政府投入的不断加大,科技计划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三、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国家的科技计划主要包括: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政策引导类计划等。
1. 基础研究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主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如陕西省2007新一代铁路编组自动化项目;陕西省主导产业科技情报服务平台项目。
3.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致力于解决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统筹高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引领未来新兴产业发展。如:由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采煤机远程控制技术及监测系统”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相关部门的专家验收。
4.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项目。如陕西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项目,陕西省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项目。
5. 政策引导类计划通过积极营造政策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辐射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营造促进地方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
四、选题原则
1. 需要性原则: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根本任务,就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每年出台的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和各省项目指南,都是按照国家与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如:陕西省2010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重大专项其中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支持范围,(1)小麦、玉米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2)苹果、猕猴桃主要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3)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4)陕北红枣防裂增效技术研究与开发;(5)陕北山地经济林旱作丰产技术研究与示范,(6)陕北白绒山羊新品系选育及高效养殖技术示范等。均是陕西省农业生产重点支持范围,是农业技术发展需求。准确选题必须了解掌握“项目指南”等相关文件,力求符合《项目申报指南》所列的选题范围。
2. 创新性原则:申报课题时必须坚持内容和方法的创新。立项尽量以前人或他人未曾研究过,或有研究尚未解决,或出现新问题需要解决,或原有技术的不能满足新需求要进一步提高为前提,研究的结果也应该是前人所不曾获得过的成就,这样,才能体现出研究的创新性,研究出的成果也才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
3. 先进性原则:申请科研课题要求起点高、选题新、方法先进、技术现代化。在这四点的基础上,要瞄准世界先进或世界领先水平,力争在科学研究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的在于试图发现新的现象,探讨新的规律,通过科学研究能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新的理论,在技术领域是具有先进性的,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是国内空白,国际领先。
4. 科学性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不要主观臆想;要有独特见解,一般不能与科学规律相矛盾,具有实用性;具体反映申报者科研思路的清晰度和深刻性,所选课题要突出研究工作的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不能过于分散。另外题目不宜过大,内容不宜过多,在有限的资助强度和资助期限内要能达到预期研究目标。如: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申报《陕西省主导产业科技情报服务平台建设(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08ZDKG-33)》建设项目,申报很合理,已按时完成。
5. 可行性原则:每一类研究课题都有一定的研究周期,在选题时必须考虑到研究周期要符合要求,按期结题。有的课题研究周期太长,选题太大,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和先进性。因此选题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有多年积累研究工作经验和知识沉淀,有近年研究结果和经验。其次需结合本人在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所掌握的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进展程度,认真构思和选择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可行性的课题。
五、熟悉科研项目类型
1. 基础研究:是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以观察事实基本理论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的研究。特点:未知因素多,探索性强,研究周期长,对研究手段要求比较高。其成果以科学论文为主要形式,常成为普遍的原则、理论和定律。
2. 应用研究:是为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而采取新方法的研究,即把基础技术理论知识物化为生产技术的可能。特点:研究周期一般较基础研究短,成功率比较高。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
3. 开发研究:是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设计、流程和系统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方面的研究。特点:研究所需经费较多,并受生产或试用条件的制约。成果形式是专利、专有技术、原始样机等。
只有了解科研项目的类型,选题才有方向和目标,才能做到科学选题,课题申报命中率才能相对较高。
六、科研项目申报工作注意事项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历来重视科研项目的申请,项目获资助的情况常被上级管理部门视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科学研究水平和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在项目申报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项目选题、论证要体现“新"字
课题选题、论证是科研项目申报中的最为关键的一步。选题、论证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判明情况、研究本课题有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选题、论证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立项。因此,选题、论证时必须花费大力气,立争以新内容、新观念赢人。
2. 使用材料要新
每一位申请者都需要对项目研究方向上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深入研究,要准确地把握该研究方向的前沿动态。在选题、论证过程中保证所参考和引用的观点、资料必须是最新的,在国际国内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3. 选择题目要新
研究人员要在参考研究观点和材料的基础之上,构思一个好的题目。项目的题目是项目的点睛之笔,是项目的灵魂、核心、主题,是项目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个好的项目题目,应该是项目研究主要内容及价值意义的集中体现。因此,申请者在拟定题目时,要简明扼要、用词准确、易于理解。
4. 规范申报书填写
项目申报时必须填写项目申报书,项目申报书是作为项目申报者与评审专家之间沟通的依据,要准确、全面地反映申报者的申报信息以及申报者对该项目基本内容和大体框架的理解.
5. 项目申请经费预算合理、详细
目前,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代表的一系列项目资助计划在申报过程中,都要求项目申报者对项目申请经费中支出的各项条款有明确的用途说明,并且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项目申报书经费的支出比例花销。因此,在项目申报时,一是要注意项目主管部门能给予的经费支持强度,申请金额不可过高;二是准确计算项目进行所需的各项费用,注意比例的划分,保证支出时不超过预算的15%为宜。
6. 及时上报
现在科研项目是在线申报。如2010年陕西省科技计划申报工作采用“陕西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单位按照拟申报项目类别,在陕西省科技厅网站下载相应的申报说明、项目申请书、申报表和申报软件。实现在线申报。
结束语:一项科研课题的选题是建立在研究者对相关学科或领域研究历史和现状的深刻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要求研究者了解和掌握相关研究技术最新水平。[4]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一个特定研究领域,研究者对一个普遍期望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案的构建和预期科研成果的展现。要求科研行为达到设计的科学性、科研方法或技术的先进性、科研实施的可行性、科研结果和结论的可靠性,科研选题的准确性。应该说科学选题是一个具体科学研究的目标、方向、展望和灵魂体现。
参考文献:
[1] 赵醒村.科学选题是获得科研课题资助的重要环节[J].医学信息,2010(2):318-319.
[2] 焦向炜.浅谈科研选题在项目申报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9(3):161-163.
[3] 李幼玲,刘中国.浅谈医学科研选题及项目申报的方法[J].护理研究,2006(1):267-268.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175-02
引言
对于农业科研院所而言,科研经费是其申请的各种来源渠道的、用于科学研究的经费,主要包括财政性的纵向经费和企业合作的横向经费,这些经费是其从事科研活动的基础和保障。随着国家、社会和企业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无论是从来源渠道还是支持力度上来说,与以前呈现显著的不同,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是科研院所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科研院所提升科研能力、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确保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工作健康发展,从而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目前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科研经费预算缺乏科学性
农业科学研究一般具有研究周期长、季节性强等特点,科研经费预算通常很难覆盖农业科研的全过程,也很难合理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在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方面,项目负责人与财务人员相脱节并且沟通也不够。项目负责人在科研方面是行家里手,但由于其不具备财务知识,所以不能科学合理编制预算,只能够凭经验粗略估算,很容易导致实际支出与预算差距较大。另外,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能仅限于会计核算,未能参与经费预算编制,对相关的科研业务活动知之甚少,使得科研过程发生的实际开支与预算严重不符,失去了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严肃性。
(二)科研经费不按科研合同规范使用
科研经费支出管理是农业科研院所日常经费管理的核心,既要保障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又要严格按照科研合同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经费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研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严重,未能对资金实行“三专管理”(专账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擅自改变资金的用途,将科研经费变成基本支出经费。其次,科研经费使用进度普遍滞后,由于国家加强对科研经费管理,都要按照经费来源渠道规范使用,但是国家下达经费延迟,导致经费使用严重滞后。再次,科研配套经费很难到位,国家拨付农业科研经费时一般都要求地方或者单位有一定量的配套经费,但因农业科研院所本来资金紧张,自筹配套经费就很难落实,导致科研工作不能按预算执行。
(三)会计监督不力
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多争取科研经费,许多农业科研院所规定,科研经费由项目负责人进行管理,因此,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普遍比较宽松,科研经费应该怎样花、具体用在哪些方面一般都由项目负责人说了算,会计人员的职能仅仅是会计核算,缺乏对科研经费全过程的动态监督。会计人员确认和计量经济业务时,主要根据发票等原始凭证审核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规范性,如果缺少相关附件的印证,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即使发票和附件都齐全的情况下,会计人员的监督一般也是形式上的监督,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认还把握不准。因此,会计监督还不到位,监督往往还游离于形式。
(四)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首先,低水平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现象严重,并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不高。农业科研院所往往以科室甚至课题组为单元购置、管理固定资产,由于各个科室或课题组各自为政多、合作共赢少,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必然导致低水平重复购置固定资产,闲置现象严重,使用效率不高。其次,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混乱。部分农业科研院所承担了一些课题的子课题,有些资产由承担的单位进行采购,本研究所只负责使用,没有在本单位进行登记,从而形成了账外资产,等到课题结束以后,这些资产也随之消失。另外,还有些协作课题由本单位主要承担,本单位采购固定资产分配给协作单位使用,本单位报销发票登记资产,课题结束后,该固定资产归协作单位所有,从而形成有账务无实物的资产,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流失现象严重。
(五)科研经费管理考核不到位
许多农业科研院所内部没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或者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考核制度;或者存在多个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各个部门存在推诿扯皮现象,没有严格履行科研经费监管职责。例如,大多数农业科研院所科研课题管理由课题组、财务部门以及科研管理部门共同负责。然而,实际工作中,三个部门表面上各司其职、各行其是,实际上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课题组负责课题选题、申报以及具体的实施工作,只关注科研经费的争取而忽视经费使用效率;科研管理部门负责课题的立项、管理以及协调工作,通常只注重课题的命中率以及到账经费金额;财务部门只对经费的使用进行会计核算,缺乏事前的预算和事后的考核。因此,目前科研经费管理考核还不到位。
(六)信息技术支持不足
目前,农业科研院所一般都使用ERP软件的账务处理模块、报表处理模块、薪金处理模块以及固定资产处理模块等,这些模块功能已经能够满足农业科研院所日常业务处理需要。但是,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研院所单位负责人以及课题组人员需要实时掌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目前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特征以及相关者的需求。例如,目前不少农业科研院所为了更好管理科研经费,以便于单位领导及课题组人员及时了解经费使用情况,往往在月末手工汇总相关课题组的经费支出,经费管理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时间上比较滞后,一般月末汇总数据,不利于实时动态掌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二是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仍采用手工汇总,当课题数量不多时还勉强应付,当课题数量达到一定量以后,手工操作效率低下并且容易出错。因此,目前农业科研院所对经费管理信息技术运用不足。
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针对农业科研的特点,在编制课题经费预算时,课题组、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成立预算编制工作组,该工作组就是统筹协调课题编制工作,各个部门从不同的专业角度,针对科研内容工作量,结合具体情况在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尽量使得预算更加细化,确保科研的实际支出都能够体现在预算中,科学化、准确化及精细化的预算为预算顺利执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严格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
为了确保科研经费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必须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与控制。首先,设立经费银行专户,专门核算科研资金,避免将科研资金与其他资金混存混用,从账户源头避免挤占、挪用课题专项资金。同时,对照科研合同,严格审批经费支出,对于超出预算内容和金额的支出,一律不得列支。其次,国家要按照经费渠道及时拨付经费,为顺利开展科研提供经费保障;在农业科研院所内部,课题组及时开支科研经费,确保经费支出进度与科研任务进度相匹配。再次,通过多方筹集资金,确保配套资金到位,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农业科研院所可以通过招商引资、企业之间横向合作、转让技术专利、单位职工入股以及积极争取政府贷款等,来弥补科研经费不足。
(三)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为了规范使用科研经费,财务人员必须全过程参与项目,这样有利于对课题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有效控制。一改以往发票由课题主持人一支笔签为课题主持人加单位领导联签制度,并且财务人员根据课题合同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课题合同的支出一律不得报账。财务人员不仅对相关票据形式上进行监督,也要通过印证附件加强对业务真实性、合理性、准确性及相关性进行审核,必要时可以对相关经济业务延伸监督,确保科研经费规范使用,最大程度发挥好会计的监督职能。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首先,农业科研院所要建立固定资产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信息数据库,要整合单位现有的仪器设备,必须打破资产小部门所有制,建立常用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避免重复购置常用仪器设备,将有限的科研资金花在刀刃上,最大程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一些比较高端的仪器设备,农业科研院所课题组可以借助各省级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现共享,节约科研支出。其次,对于账无实有或者账有实无的固定资产,等到课题通过验收时后,及时将这部分资产进行登记、划转或者收回,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防止资产流失。
(五)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考评制度
农业科研院所可以由科研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纪委组成的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考评小组,建立一套常规评价定量指标,主要依据科研合同书中明确的各项技术、经济及社会效益指标,具体如人才培养、数量、专利情况、实现的利润、对社会创造的贡献等。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计算、比对、权衡,全面分析课题组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从中找到存在的异常,并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以便更好地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六)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针对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中,普遍存在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不足的问题,农业科研院所可以由办公室,会同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及ERP软件供应商,结合单位的具体特点,研发课题经费管理系统,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用于科研经费的全流程管理,包括到账金额、每笔业务查询、已经使用支出、可使用额等等。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从账务ERP系统取数,授权课题组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通过互联网,实现对科研课题的及时查询,实时掌握课题经费的相关情况。建立科研课题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简化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还便于课题组人员及其他人员实时掌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语
总之,管理好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是一项长期并且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有关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内部各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配合,预算好、执行好、监督好、管理好、服务好科研经费,促进农业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政权.当前基层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2):8-9.
[2] 杨景艳,韩海斌.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50-51.
关键词: 现象;过程思考;选题方法
Key words: phenomenon;process thinking;topic selec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61-03
0 引言
选题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起点,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选择课题是科研的战略起点。问题总是摆在科研活动的前方,等待人们去发现,找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这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1]在科研活动中,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内容的选择都取决于科研选题的确定。同时,科研选题还对研究方法和途径的选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科研领域,提出一个研究价值较高的科研选题比解决一个现实问题的难度要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就意味着在科研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找不到研究方向无从下手,不知如何选题,选题无疑是最大的难点。因此,探讨高职科研选题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 高职院校科研选题存在的某些现象
高职教师开展科研最主要的问题是难以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高职科研选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1 选题盲目缺乏详细的调研论证 高职院校教师要保证一项科研课题能够顺利、高质量地完成,“通常必须具备下列两个条件:第一,在客观上具有必要的研究资料、科技信息、研究技术、理论准备、研究经费等作支撑;第二,在主观上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学术理论、研究能力以及对课题的兴趣作支撑。”[2]但有些教师科研选题不从实际出发,对应用型的研究选题缺乏详细的调研论证和周密的考虑,明显是准备不足,出现了“赶班车”现象。这必然造成研究局限于表面文章、局限在理论的层次的论述,很难深入到实际的应用之中,无法与现实的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相结合,从而导致研究水平不高,意义不大,其成果效益低下。
1.2 所选题目问题宽泛 有的选题缺乏针对性,贪大、贪多,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研究对象范围太大,研究难以把握。如“中国高职教育研究”、“中国素质教育研究”等都超出教师研究条件和能力。主题太大,无从下手,取得的成果也难以被社会所采用。因此,在选题时要结合实际研究条件,把握好题目的范围,题目太大容易造成泛泛而论,应该尽量将研究的重心集中在某一清晰、具体且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问题上。“要兼顾‘大’课题与‘小’课题,研究‘大’课题的条件暂不具备时,先瞄准一些‘小’课题,积蓄力量,为将来研究‘大’题奠定基础。”[3]
1.3 所选题目问题狭窄 有的选题虽然是根据自己研究条件、研究能力范围所选择和确定的,但由于经验不足和视野限制,所选择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只是个别现象或在教学中想实现的某个简单期望。这类选题问题太小,研究意义不大,可以作经验感想之谈,而不适合作为科研课题。高职院校的老师在进行科研选题时,要善于抓住行业特点和当前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挖掘应用性强、富有特色的一些科研选题,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1.4 选题缺少学科间的交叉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往往更注重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独立研究,对交叉课题的研究较少,造成选题单一。例如:有的教师将研究领域集中在了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尽管其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但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知识的欠缺,使其很难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作为研究的课题。这种学科研究领域的“独角戏”现象,使得教师们缺乏研究相对复杂课题的能力,不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
1.5 选题缺乏创新 由于受到自身信息搜集能力或者是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高职院校的老师缺乏对某一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了解,容易造成选题重复、老套,以致出现了模仿,没有创新,所研究的成果也没有新的突破,存在“炒冷饭”现象,从而造成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2 高职科研选题的过程思考
2.1 确定科研选题的目的 高职科研选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能够反映高职教育实际需求和办学特色的某一问题领域进行研究,来促进高职教育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明晰目的的前提下进行选题,选题时要注意将选题的难度、意义与学校科研的实际条件结合起来,在促进学校科研水平提高的同时,带动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2.2 选题的前瞻性和新颖性 前瞻性指的是选题要充分反映某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趋势,“高屋建瓴”地对专业研究起到引领作用。同时,独创性和预见力也是优秀选题所必不可少的。它要能反映高职教育的新理念、新途径,并且能够对对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能够充分吸收和借鉴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新教育理念和手段,提出对高职教育筹划、改革的深度思考。新颖性也叫创新性,是指选题要有新意,研究视角要独特,能够让人耳目一新,涉及内容不仅要丰富充实,而且要有自己的独创之处,尽量提供别人尚未提及、没有研究过的新的观点和信息。科研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正如李政道所说“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才能创造新天地。”只有将研究的触角真正深入到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才有可能获得具有前瞻性和新颖性的选题,最终才有可能收获丰硕的研究成果。
2.3 选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实用性指的是科研选题及其研究成果可不可以为当前的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或者是否能形成一定的社会效果,为解决教育或实践中的难题提供方法和出路。高职院校科研选题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科技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产品为龙头,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为国民经济服务,为学院的快速发展服务。去关注那些在生产、生活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与此同时,在进行科研选题时还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利用本地优势,将科研工作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深入企事业单位和新农村建设之中,选择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将科研选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只有将科研选题工作与当前教育现实、社会现实以及生产实际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保证最终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可以被社会所接纳和吸收,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行性是指教师在科研课题的选定中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使课题研究可以顺利完成并具备取得预期成果的现实条件。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该课题的必备条件,从自身的主观条件出发,如依据自身知识结构、理论修养、研究能力、研究兴趣等来选题;与此同时,选题还要将一些客观限制因素考虑进来,如研究资料是否充分、研究设备能不能满足要求、研究经费能否可以支撑、研究同伴的配合情况、研究时间长短等。在选题的过程中还要权衡自己的条件来寻找结合点,充分利用已经具备的有利条件,并且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研究创造条件,从而保证课题研究中可以顺利进行。
2.4 选题的特色性和效益性 特色性是指选题要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目标指导下,突出其自身的行业教育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科研选题时,要从当前高职教育的问题入手,这些问题既有理论的、也有实践方面的,还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问题。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去研究、解决。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高职教师既是教师同时又是工程师,这就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及科技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产业结构特点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效益性是指选题要在满足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需要的同时,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科研选题要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是通过研究工作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实际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二是通过研究工作可以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在具体的课题选择中,尽量选取成本低、效率高、实用性强的问题来进行研究。
3 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方法
高职院校教师选题时除了要考虑以上几个因素外,还要结合科研选题的方法来进行选题。下面介绍几种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方法。
3.1 从现实生活中选题 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选题内容极为广泛,大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小至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有其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是,要想发掘出某一领域具有深度和长远意义课题,就必须经过广泛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以及详细的调差研究才会发现。同时不要忘了,选题从现实中来,最终也要回到现实中去,所以在确定研究课题时要从社会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问题入手。
3.2 从理论研究中选题 作为人对客观世界进行不断认识的产物,理论的真理性是相对的。随着实践的向前发展,以往的理论很可能与现实出现矛盾和冲突。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科研道路上要避免被以往理论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要时刻抱着怀疑精神去探索和发现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会渐渐发现一些理论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矛盾,即使是那些“盖棺定论”的观点,也可能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又有新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新的问题不断涌现,这些新的问题正是科研课题的好素材。这种选题策略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前人的研究方式、研究模式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得出更多更深层次的成果。也可以独辟蹊径,从另外的视角来研究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探索新的结论。
3.3 从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选题 高职学院教师科研选题应着眼于教育理论、教育视点、教育实践。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不仅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也要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论上的总结,这就是研究对教学的反哺。现有的职教理论、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学习理论,都是前人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我们科研选题的基础和出发点,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源。教学实践也需要教师将自身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选题, “这些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教学、学生考核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科或专业或课程建设等。”[4]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4 从学科交叉、渗透中选题 随着科学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学科交叉的领域往往容易被研究者所忽视,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一交叉“地带”,如比较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存在着大量可供选择、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课题。
3.5 从科研管理和规划中选题 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家到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研管理机构以及各种学术团体都会适时一些“课题指南”或参考题目。如国家、部省市的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年度课题等。这些课题都经过了权威专家的调查论证,是当前一段时间甚至是未来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为科研选题提供了指导和参考。研究者依据这些课题的指导,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课题加以具体化,以保证其可行性。如“校企的深度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
3.6 从教育信息和科研查询中选择课题 在选题时若不清楚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就必须要对课题进行论证、查新。“论证要进行自我研究,查阅资料,进行必要的调研、考察,充分掌握、了解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5]也可请同行专家论证,请教选题的研究价值、社会意义和现状与未来。最后再确定申报课题。也可通过《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等进行查新,了解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专家们的研究情况。同时,查新证明在专家评审过程中是强有力的佐证,有利于课题的批准立项。
科研选题的程序一般来说有以下三个程序:①文献调研、实地考察。②提出选题。③论证和确定课题。
总之,高职科研选题是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开始,一个好的开始对整个课题的研究实施和最终成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以上概括的各种方法仅是选题中可供参考的若干方向线索,并不能包罗所有研究方向和课题。对于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值得研究的课题层出不穷。科研选题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颇具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应该遵循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努力掌握科研选题的方法,做好充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课题,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取得预期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乔海霞.论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与基本路径[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2):62.
[2]毛建梁.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四个着眼点”[J].科技管理研究,2011,(22):100-102.
[3]闫玉喜.试论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原则及途径[J].辽宁高职学报,2011,(4):16-20.
关键词 科技图片档案;科研工作;信息档案;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0-0007-02
0 引言
科技图片档案是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社会相关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价值的,以具体影像为反映方式的一种对历史的记录。科技图片档案与其他类型的档案相比,具有明显的生动性、形象性以及直观性等特点,受到了用户的广泛欢迎。尤其是伴随着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多的数字图片进入到了科研工作、教学以及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因此,在认识到科技图片信息档案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如何对这些图片信息加以高效的应用成为了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1 建立科技图片信息档案必要性
1.1 便于对传统纸质档案的保管
由于纸质档案在保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传统照片的特殊性,导致其色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褪色、渗化、或者是消失的现象。同时,在一些环境条件下还会出现霉变或者是腐蚀的问题。而且随着科技图片的增加,其占用的空间也不容小视,且不同图片需要不同的存放位置,查找起来也不够方便、快捷。
1.2 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图片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条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行业。而在这个基础上所产生的数码摄影技术也导致了海量电子图片的产生,而且电子图片档案的形成不需要冲印手段,而只需要特定的设备将之直接传输给计算机,然后由计算机进行对应的处理就能够形成大量的电子图片。同时,利用计算机的刻录技术还可以将各种电子图片档案制作成为各种光盘,或者是其他计算机的硬盘上,然后通过网络技术形成和实现网上共享。这时,建立起一个针对电子图片的科技图片档案就显得尤为必要。
2 科技图片信息档案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1 科技图片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与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档案中的科技图片信息在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其和科研工作具有良好的同步性与协调性,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与协同发展的作用,在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体现。
2.1.1 科技图片在科研课题开题过程中的作用
一个科研课题的开展,首先应该对国内外就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等进行详细的调研。这样可以对需要研究的课题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予以明确,并制定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技术路线、所需的其他基本条件,诸如研究需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同时,还要对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确定,预设好对应的进度,对将来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预测。
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都需要对之进行实时的保存,而采用电子图片的保存方式越来越被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所接受。而且,一项科研课题的开展需要相关部门的论证和支持,这就需要准备对应的材料,这就需要将准备的科研信息备齐,有效的避免了科研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
2.1.2 科技图片在科研工作研究阶段中的作用
在进行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计算结果,同时还有大量的计算过程的记录等。而计算过程中整个科研工作的核心和最原始的数据,尤其是在试验的过程中,要通过试验来记录最直接的数据,而不是采用间接换算的方法来获得间接数据,这样有效的避免了换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同时还便于以后的结果校验。而科技图片是一种直接而快速的保存方式。
2.1.3 科技图片在科研工作收尾以及成果鉴定阶段的作用
当科研工作进入到最后的收尾阶段时,就需要将各项试验数据、相关资料和计算过程和结果都采用报告或者是论文的形式予以发表,最后将其归档管理。而在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时,需要准备对应的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结果验证报告以及备查报告等,在准备过程中要确保报告的完整性。而采用科技图片的保存方式可以很好的确保这些资料的完整性,尤其是在图片浏览设备的快速发展滞后,采用图片来保存科研工作成果的方式成为了人们的重要选择。
2.2 科技图片信息档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价值
2.2.1 给科研工作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料
科研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所完成的科技论文、研究报告以及各种数据、图片资料等都是其在大量的查阅资料之后,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学术创新,是针对某个阶段的科研工作所进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通常而言,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只有通过对科技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之后才能够对所研究的课题的分布情况以及发展趋势等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使得之后的科研工作者不会进行重复性的劳动,给后来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详细的研究基础。
2.2.2 给科研工作提供了翔实的科技信息
摘 要:阐述中医药科技查新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意义,结合查新工作实践,指出目前中医药科技查新检索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查新工作,保证查新质量,从审题、检索策略的制定及查新标准的规范入手,并考虑不同对象对科技查新的不同认识,对中医药科技查新的重要性、发展趋势及改进措施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从而加快服务于湖北省的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创新湖北建设。
关键词 :中医药;查新;检索;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07
科技查新是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以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先进性进行情报学审查,并出具结论性报告,以期为评价科研课题立项、成果鉴定及专利申请等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2年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并先后成立了多个分中心,承担着全国的中医药科研项目的查新咨询工作,标志着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的全面起步与日臻完善。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作为湖北省第一家综合性查新机构,在成立之时就开展了相关领域的科技查新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作为服务于创新湖北的排头兵,承担的中医药科研项目的查新检索业务也逐渐增多。
1 中医药科技查新的概念
中医药科技查新是依据科技部颁发的《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对中医药科研内容做出新颖性结论的中医药科技文献查证服务。重点是评审中医药项目的创新点所在及内容,再对其定性定量指标、技术层次、整体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判,从而为中医药科研工作的项目立项、成果鉴定、评估验收等新颖性提供客观文献依据。中医药科技查新对提高中医药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减少行业内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科研项目,降低科技成果评审失准率,增强科技投资效益均具有积极意义,是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医药科技查新的意义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中医药科研课题中重复开展国外已有成果研究率为56%,而国内自身的重复率也高达66%,造成了国家科研资金及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加强科技查新咨询服务势在必行。查新结论具有客观性和鉴证性,对维护科技评价的公正性、权威性、严肃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有效保证专项资金花在刀刃上,保障科研工作持续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
2.1 提供中医药科研的方法思路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应积极追踪情报态势,借鉴已有的成果讯息,取其精华,关注与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专题资料和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新动向。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药科研呈现出与多学科紧密融合、互相渗透的趋势,以方剂学研究为例,一张复方可涉及分子结构的测定、有效成分的纯化分离等,这就需要借助有机化学、植物化学的学科知识,同理,其煎煮过程中引起的方药质量及药材化学成分的变化,又需要生物制剂学、分析化学的介入。诸如此类的交通融汇,在中医药科研实施中极为普遍,因此,科研人员必须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其所涉领域进行跟踪查新,了解现状与动态趋势,以助于科研课题的顺利实施。
2.2 调节中医药科研的选题方向
中医药科研的长周期性以及“接力式”的研究特点,决定了科研人员在立题时就必须弄清自己拟研究课题的价值。然而,在传媒文献量激增的今天,出版内容交叉分散,且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研究人员根本无法全面掌握该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而单纯依靠自己所掌握的有限资料和工作经验来判断则有极大的盲目性。因此,进行科研选题前的情报查新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帮助科研人员了解该领域的空白区间、经验思路及前景水平,从而借鉴吸收,学习创新,开阔思路、调节动态定向,使科研资料不断精炼升华。
2.3 提高中医药科研鉴定的严谨性
科研人员虽具有相当水平的中医药专业水准,但其所掌握的相关技术指标、动态进展内容总有其客观局限性,因此解答该课题在国内外是否有同类或类似研究、是否具有“国际水平”、“国内先进”或“填补某项空白”就值得商榷。查新人员通过检索科技文献,进行严密而系统的分析对比后,方能对原成果进行正确而客观的评价。部分成果申请经检索发现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后会被否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
3 中医药科技查新中存在的问题
3.1 客户方面存在的问题
客户方面最容易出现的问题:①查新目的不明确,部分课题并未进行预试实验,未清晰表述其工艺设计、流程、技术等,委托内容未能突出查新的技术要点;②出于技术保密原则,对关键技术点的具体内容含糊或规避表达;③用户不够重视,委托人并未真正参与课题,对技术关键把握不准,无法与查新员进行有效沟通;④部分课题一味着意于“新”,在科研人员对国际医学研究的先进技术方法不甚理解参透的情况下,将其强行拼凑并占为己有,显得格格不入。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是中医药科研课题得以立项的前提,而“创新”又是其成立的基本依据和价值所在,客户查询委托内容不明确,以及高重复率、低创新力均会导致科研“撞车”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物质财富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3.2 查新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3.2.1 审题是否透彻
中医药科技查新广泛涉及医学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查新工作者首先要对该课题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并充分理解其主要涉及哪方面的研究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法:①借助查新技术报告;②咨询申请查新人;③请教该专业的资深专家以了解前沿动态;④查阅相关工具书。
3.2.2 检索策略的制定是否恰当
因同一主题、概念可有多种表达方式,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制定出恰当的检索策略,但在具体操作时,又会面临检出文献或太多、或太少的问题,因此还应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检索策略,范围或“扩”或“缩”。另外,在中医药文献检索过程中,还应注意中医药课题的特殊性:①某些中草药除正名外另有常用的别名,如厚朴又称川朴、肉桂又称官桂、延胡索又称元胡等,我们在实际检索时应将其组配使用,即:(厚朴OR川朴)、(肉桂0R官桂)、(延胡索0R元胡)等;②中医证候的不同表达方式,如某课题中提及”心肝火旺”,我们在实际检索过程中还应将其扩展为“心火上炎”、“心阳亢盛”、“心火扰神”、“心火亢盛”等,方能查全查准。
中医药科技查新人员除具备专业中医药学知识和一定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外,还应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此外,在国际范围内的查新检索中,会触及相关的外文信息,这就需要查新人员同时具有一定的中医药专业外语的阅读理解能力。
3.3 数据库的滞后性和不完整性
中医药科技查新一般需进行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报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医药保健品专利数据库、中成药产品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以及美国专利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我国的科技体制、制度及学术习惯等原因,导致相当部分尚未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书籍、部分正在研究或刚结题的课题,以及部分硕士论文均不在被检范围之内,因此所检出数据是相对滞后和不完整的。
3.4 中医药查新的标准欠规范
各中医药科技查新机构的报告格式、数据库检索范围、结论阐述等方面均不尽相同,尚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因此,如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查新工作质量,已成为查新机构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查新报告的格式而言,各检索中心就有采用科技部格式、采用教育部格式,以及自行设计的区别;再具体到查新委托书所涉及查新项目的技术要点、数据资源等表达要求均不统一,由此造成了查新报告质量的参差不齐。
4 中医药科技查新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随着中医药事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蓬勃发展和全球化竞争,以及临床疾病谱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流行性疾病的突发,对中医药查新咨询机构及查新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药科技查新咨询机构必须在运行机制、技术实力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4.1 加强与客户的交流,积极宣传
让客户充分认识正确填写《查新委托书》的重要性,应清晰表达出该委托课题的技术创新点,以积极配合查新工作。同时,在中医药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积极宣传医学查新咨询服务的作用,大力普及查新知识,使其理解国家开展查新工作的目的,提高利用信息咨询的意识,增强科研立项和成果申报中参与查新的自觉性。
4.2 提高查新人员的素质
查新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外语能力,积极参加情报学、情报学研究方法、索取信息方法、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内容及交叉学科的培训,及时储备更新知识,掌握必要的查新检索技能,归纳、提炼查新要点时要全面精炼,合理制定检索策略,适度扩大、缩小范围以筛选高符合度的文献,保证其与所委托课题的对比分析具有逻辑性、支撑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情报意识和情报学研究水平。
4.3 加强资源建设,改进检索手段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利用互联网加强各检索机构的信息交流,实现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建立中医药科学的数据共享系统和数字化查新咨询服务体系,以适应中医药科技查新咨询的快速发展。应特别注重对中医药相关学科及其产品开发的专利文献的检索分析,这对保护自主知识产权、避免专利侵权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4.4 建立中医药科技查新规范
根据中医药学的特色,加强中医药查新的标准化建设,明确查新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规范查新委托人及查新机构的权利义务、行为准则、法律责任,界定查新员、审核员和查新咨询专家应当具备的条件和职责,统一查新报告格式,提高查新质量。总之,要加快查新咨询服务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加强执行力度。在此基础上,面向社会,开拓市场,拓展查新咨询工作的功能,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5
结语
近年来,中医药科技项目申报数量的大幅度增长,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给查新工作的发展带来了高挑战和新机遇。中医药科技查新可以减少低水平重复科研,降低成果鉴定评价失真率,促进科研课题的评审办法的改进,使其从“经验型”逐步过渡到“科学文献型”,是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湖北省科技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湖北”建设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湖北省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审时度势的开展好此类科技查新咨询活动,与之同时,目前中心正在开展的竞争情报服务及相对应的知识产权评议服务活动,正力求实实在在的解决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宋一伦.中医药科技查新与中医药科技查新委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4)
2 肖沪卫.科技查新: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一门研究免疫学检测理论、技术及其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的重要学科,其发展经历了早期的完全依赖目测自然发生的免疫反应(如凝集反应)、目测加速的免疫反应(如免疫电泳)、借助仪器检测标记性免疫反应、半自动和全自动化检测几个阶段。随着相关学科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临床免疫科室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经典的免疫学检测理论和技术依然是现代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对基本知识、理论和技术的掌握依然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
2新时期大学生特点
当前我国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年轻一代已经步入大学殿堂,作为在社会急速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世纪大学生,其认知特点有较为明显的自身特点和时代烙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反应敏捷,思维大胆,但是由于身处一个信息获取十分便捷和内容极其丰富的社会,造成他们往往只能选择简单接受和快速处理,缺乏一种对具体问题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耐心;
(2)当代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相对以往更加强烈和突出,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就是不愿意只是简单地接受传统的说教为主的学习方法,在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时总爱问诸如“是这样的吗?”的类似问题,其可贵之处在于敢于向传统提出质疑和挑战;
(3)受当前就业压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目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从以兴趣为导向转向了以实用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其功利性明显增强。由此可见,根据现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是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
3实验课程改革规划和实践
实验课程的开设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已有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以往由于教学经费、实验场地及师资力量等因素,免疫学检验实验课主要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内容在编排上相互之间衔接松散,比较单一分散,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缺乏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课程,不能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校在保证必要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和强化综合性实验,有选择性地开展研究性实验的原则,按照进阶式教学规律,将3个层次的实验内容
(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分别按不同的模块类型,如免疫血清的制备和鉴定、不同疾病的免疫学检测和细胞免疫功能检测3种方式进行重新编排并实施。前者包含了可溶性抗原和颗粒性抗原的制备、免疫动物、沉淀反应、凝集反应和盐析法纯化抗体,全部实验完成以后大部分学生对临床免疫学检验方法的整体轮廓和基本流程有了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针对标记免疫技术部分,本校按照不同的疾病类型,开设了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肿瘤免疫检测、超敏反应的免疫检测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免疫检测模块,将不同检测指标和检测技术按照疾病类型进行分类和归纳,比如在做乙肝感染指标检测时,本校同时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胶体金法对同一份标本进行检测,由于灵敏度不同有可能同一份标本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进而归纳出各种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对于那些目前无法开设的内容,比如电化学发光技术,本校将临床上电化学发光仪的工作流程拍成教学录像供学生学习。在实验课程后期将教研室教师承担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和学生自己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研究性实验内容引入,让大家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课堂上以PPT的方式和大家分享,部分同学还可以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此同时,本校在实验课程的考核上进行了相应调整,建立和实施以创新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体系包括2个部分:(1)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平时实验操作和期终实验操作考试;(2)科学思维及综合运用所学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的能力考核,包括对给定的科研课题实验方案设计的评价,对参加的研究性实验和实验报告总结,不仅要考查学生是否真实地记录了实验结果,更要考查其是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04
“因煤而生,依煤而长”坚持以“大矿业”为办学特色,立足煤炭行业,为我国工业发展输送工程实践能力强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是黑龙江科技大学长期坚持的办学理念,黑龙江科技大学是黑龙江、吉林乃至内蒙古地区唯一一所以矿业为特色的高校,是我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特色应用型大学。针对大矿业特色的背景,我校对材料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从而提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1 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产学研这个概念起源于美国,它是通过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发与工程实践的统一。美国在产学研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是美国政府对该模式的积极引领和大力支持,对产学研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二是在美国大学与企业密切合作,两者共同提出科研课题,其科研成果直接在企业生产中得到应用;三是美国在产学研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强调产学研三者的合作研究。在日本政府的鼓励下,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英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日本类似,也是由政府推动的。20世纪90年代英国工业和贸易部发表的《英国的国家创新系统》报告,有利的推动了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的储存、转移和流动。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界正式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是,与国外相比,尤其是美国,我国的产学研联合模式还没有取得特别突出的成就。我国在产学研联合模式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产学研联合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使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有机结合成统一的整体;其次传统的“象牙塔”式的教育造成了重理论重学术轻实践轻技术的思想;再就是我国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对技术革新的兴趣和技术创新的动力。我校针对目前材料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材料类硕士研究生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坚持教育革新,坚持“大矿业”特色内涵,实施产学研培养模式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迎接新的科技挑战的要求,也是产业部门或企业、学研单位生存发展的需要。
2 材料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材料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术型培养、理论研究多
学术型研究生是普通硕士教育,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授予学位的类型是学术型硕士学位。目前材料类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培养为主,理论研究过多但达不到深精广,在指导生产实践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情况下不能直接运用于工程实践。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其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因此,调整材料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优化教育结构势在必行。
2.2 实验室研究过多,脱离生产实际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材料类硕士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的主要场所大部分局限于实验室当中,由于实验室条件与实际工业生产条件具有很大差距,渚多影响结果和理论的因素很难得到控制,或者说实验室中研究的适用范围很难与工程实践相匹配相适应。有些实验室能够实现的工艺或方法,在具体应用到生产时,往往难以批量生产或难以实现,甚至无法应用。
2.3 教师基金项目和自拟项目多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级基金项目等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国家根据科技发展的需要,下达科研任务,教师必须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科研任务,这样的行政科技体制使科研成果在面向市场时出现了严重的低效、无效的弊端。自拟项目多数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其中大部分与生产实际脱离,无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2.4 硕士研究生现场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普遍差
在当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下,材料类硕士研究生过多的实验室研究和脱离生产实际的理论研究,导致材料类硕士研究生到生产现场应用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差。因此,提高材料类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解决好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在教育培养革新中需要重点抓住的根基所在。
3 材料类硕士研究生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针对当前材料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存在的渚多问题,围绕黑龙江科技大学“大矿业”特色的背景和内涵,探讨了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材料类硕士研究生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3.1 建立校外产学研基地
学校作为学习与理论研究基地,产业部门或企业作为实践和工程技术应用的场所,建立能够培养材料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学校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研究,培养专业基本功;然后针对企业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选择具有应用价值或产业化开发前景的课题进行研究。
3.2 校企共同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1985年美国在NSF的规划和资助下,在高校建立了工程研究中心。1987年日本开始设立共同研究中心,高校和企业共同投资设置项目。在我国,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均具有与知名企业联合建立的工程研发机构。我校针对材料类研究生培养特点,提出了校企共建工程技术中心的培养项目。
3.3 校企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
硕士研究生导师通过与企业和研究机构联合申报国家科研课题,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校为增强国家级科研立项能力,培养专门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材料类硕士研究生有必要与相关企业合作,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
3.4 建立科技周区
建立科技园区培养材料类硕士研究生是一种既高效,又能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模式。政府作为高校与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在给予大力支持和有效投资的情况下,具备能力的相关产业部门或企业把从事高新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设在大学周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组建科技园区。
4 实际效果
黑龙江省是石墨资源大省,石墨矿石总储量占世界60%。根据黑龙江省矿业资源发展需求,我校对材料类硕士研究生采取了以下做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修订了材料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教学上增加了石墨深加工课程。二是与鹤岗萝北县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生产基地。三是与黑龙江省科技厅建立了石墨深加工研发中心,与黑龙江省教育厅建立了石墨综合价格和利用工程中心。四是与黑龙江鸡西市和鹤岗企业联合申报了石墨提纯、石墨锂离子负极材料、无硫膨胀石墨技术和石墨复合材料等国家支撑计划课题项目。这些都为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给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培养高层次创新能力强的材料类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国刚.突出大矿业特色实现办学大作为Ⅲ.中国高等教育,2009,(11):58-60.
【2】宋有,于成学.在彰显办学特色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I】.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54―57.
【3】赵巍,刘苹,赵聪.中美两国产学研模式比较研究【I】.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4):121-123.
【4】熊文杰.从国外产学研模式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形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7):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