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6 16:22: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提问的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堂提问的策略

篇(1)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检查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的重要标准。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渠道,能增强交流,融洽感情,引发思考,反馈信息。

一、英语教学的目的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孩子是从来没有错的。所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不停地举手,发展他们的好奇心,这样他们才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注意的稳定性与年龄是成正比的,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而中学生的注意时间可以超过35分钟。教师要把握好提问时机,有针对性地提问腼腆的学生和精力不集中的学生,可将其唤回课堂活动之中。适当的课堂提问,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能不断得到启迪,同时也能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水平。

二、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若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课文内容的一个亮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逐一解决问题:what(什么故事),who(哪些人),when(什么时间),why(为什么发生),where(发生地点),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难易适度,人人平等。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每位学生,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回答,这样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但对成绩好的同学,可增大问题难度,促进其迅速发展。有时可以不点名提问,而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按座位回答,采用one by one,row and row,pair and pair等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样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所需信息,收到“学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的良好效果。

(三)方式多样,灵活运用。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通常提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个回答。由某个学生单独回答,这是最常用的方式。

2.小组讨论。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再由小组成员推选出代表来回答。

3.全班讨论: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如True or False时可以由全班同学一起回答。另外也可以提出同一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得出统一答案。

(四)创设情境,适时提问。

英语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能听懂,会运用,说得出。教师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弄懂,可以运用一些实物、图片,或者自己的表情、肢体语言,或者联系人物、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场景等辅助教学。其实这就是在提问中创设情境,使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五)问题明确,适时诱导。

教师提问时要看着全体学生,这一方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观察,如果看到大部分学生紧锁眉头、面露难色,教师就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难了,并把这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问题,逐一让学生回答后,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的提问多是口头的,因此问题要明确简洁。如果学生未能听懂问题,教师就应该换一种他们能够懂的形式重新措词。若学生误解了问题,则教师不应批评。有时候,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充分,表达含糊或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他们澄清思路,让他们得出一个全面的答案。

(六)适当等待,独立思考。

教师必须掌握好时间,一个问题提出后,留有适当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可以采用“volunteers?”这样鼓励性的问题,问学生有没有自愿站起来回答问题的,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要求其他同学保持安静,注意听答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普遍存在“打电话”的现象,也就是站起来的同学不会回答时,周围的同学小声地告诉其答案。这种现象会让学生思想上产生惰性,有依赖性。教师要理解学生怕丢面子的心理,不要过分指责,做好疏导工作。

(七)恰当评价,鼓励为主。

为了使提问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答完后一定要及时给予反馈。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是要改进,甚至纠正,所以教师切忌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在学生给出正确答案时,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可以用“Good job!You are smart!/Excellent!”等来表扬。即使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也应该让他说完再给予评价,更应该寻求一些积极因素适当地给予肯定,可以说:“Don’t be sad.You will do well next time.I believe you.”特别是对一些面子薄,或基础弱的学生更要特别表扬,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唤回他们的自信。

经常有些学生回答不了问题或紧张得不知所措时,教师就应当适当地鼓励,提供一些暗示,而不能严厉指责:“怎么一句话不说?”有些脾气急躁的教师会说:“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样的话是万万说不得的。教师提问时,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故意让学生出丑,以免让学生感到尴尬。有些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损害,就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自暴自弃。学生看到老师鼓励的目光、诚恳的态度,才能消除紧张的情绪,积极思考答案。教师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采用正确的提问策略,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效控制课堂节奏,及时调节课堂教学方向,活跃学习氛围,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们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篇(2)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要掌握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要求明确,让学生有言可答

教师提问的语言必须要求明确,发问时只说一遍,以免学生养成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提问的对象要明确,是要求学生齐答还是个别回答;所提问题的答案要明确,使学生正确对答;所提问题的含义要明确,让学生有言可答。相反,如果教师的提问言语罗嗦,题目本身含义不清,模棱两可,学生将会感到无所适从或答所非问。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为了巩固“熔化”等概念,进而引入“汽化”这一课题。某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白天,将一小块冰放入一个较大的盆内,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盆内还有什么存在?”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纠缠在“白天”、“一小块”、“较大的”、“相当长的”等一系列的词语上,思维比较混乱,难以确定盆内到底还存在着什么,是水,是冰,还是什么也没有,学生当然无言可答,于是教师不得不作解释:“题中所说‘白天’是指‘温度较高’的意思;‘将一小块冰放入较大的盆内’,就是指‘熔化可以快一点’的意思。”教师的这一解释引起了学生议论纷纷:“不见得,在十分寒冷的冬天,白天的温度可在零下几度,冰照样不能熔化;只要温度较高,较大的冰块放入较小的盆内,照常可以很快地熔化。”如此纠缠不清,“汽化”这一课题当然引不起来。可见,教师提问的要求若不明确,就难以启迪学生正确思维,当然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有备而问,让学生问有所得

事无巨细,不能一概提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教师应事先精心设计好,提哪些问题,由哪些学生解答,备课时应当通盘考虑,从而避免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真正做到有备而问,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教师要备课时,应该考虑下列因素:(1)刺激因素:包括提问的时机、频率和方式,是全班提问还是个别提问,是综合提问还是简单提问等;(2)反应因素:即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回答;(3)其他因素:包括表扬、批评等。对不同学生的回答,要采用不同的态度来评价,或抑和扬,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要使学生过后感到:“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我的那种看法不正确。”“老师反驳了我一个又一个念头,就好像他知道我要说什么似的。”或者“老师表达了我心灵深处的想法。”这样教师的提问和学生思维就有效地接轨了,真正使所有学生问有所得,应该是教师对课堂提问不断追求的境界。

三、审时度势,让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提问要在启发上下功夫,就要求教师善于审时度

势,抓住契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用巧妙的提问,给学生指示思维的方法和寻找答案的蹊径。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和疑开始。”教师的“问”要创设那种使学生感到“惊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审问之,慎重之”,“问”正是为了“思”,如果教师的问不能引起学生的“思”,那就等于白问或者不如不问,因此教师的问不应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学的某一个具体的知识,而应是着眼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提问,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初中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还较低,就更需要这样的逐步启发。教师在实施提问时,要善于用语言、手势、表情、演示、实验等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力求灵活多样。可采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宽问与窄问相结合,单问和重问相结合的方法,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作答,从而达到提问的目的。

四、出其不意,让学生从中受益

有些问题本来难度不大,可学生平时没有接触过或没有思考过,一旦突然出现,人们会感到措手不及。然而,一旦搞懂后,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学生刚学了“重力”这一概念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能够吸引人,人是否也能吸引地球呢?”由于学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实际体验,头脑里也从来没有思考过“人是否也吸引地球”这个问题,一下子给搞懵了,他们有的说“人也吸引地球”,但态度不够坚决;有的说“人不吸引地球”,因为谁也没有感觉到自己对地球施加吸引力;有的欲言又止。后来,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这样的理解在学生的脑海中会长期保持,得益非浅。

五、迫使上当,让学生增长才智

篇(3)

一、灵活趣问,增加亮度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先播放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只见小白兔骑得轻快又平稳,一路领先;而另外三只小动物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赶不上,还差点把屁股给颠破了。画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动物的憨态,夸张幽默的伴奏音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跟我的猜测不一样呢?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而惟独小白兔的车子却跑得又快又稳?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师生互动,激发活度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多问多答,小步子、简单化越来越让学生反感。教师一上课就提问,很多小问题其实学生都知道,就是不想回答,课堂因此缺少活力。学生喜欢有时间思考、讨论,也喜欢提出一些问题问同学、老师。

例如,学习“平均数”,设置问题:“学生去离学校5千米的公园春游,行走了20分钟,休息20分钟,继续行走了20分钟到达目的地。同学们行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问:“老师,‘休息20分钟’要不要计算呢?”教师不置可否,把绣球抛给了大家:“你们说呢?”同学们争论不休,许久没有结论。就在学生愤悱状态,教师引导:“请对照我们讨论的数量关系‘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思考一下”。经过互动交流,终于解决了问题,学生露出满意的微笑。

三、深题浅问,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具有吸引力,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

四、发散巧问 ,增强跨度

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应提出一些有开放性、探索性、跨度大、一题多解的问题,但并不一定要难题。

这里的开放性就体现在“哪些”一词上。图画中,有基本信息,也有综合性信息;有过程性信息,也有结果性信息。从不同角度,能得到不同的信息。这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从提问面开放性上来看,由于问题的弹性比较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好说,这样可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来,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问题思维空间开放性上来说,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不同的信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精心设问,巧选角度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做多角度的设计,力求提问方法的多样化,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

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展示学生们用小棒摆作品的主题图,去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验产生也想摆一摆的愿望。然后提出一些问题:

(1)你们会摆这么多作品吗?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此处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你所摆出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算式表示。

(3)如果继续摆下去,摆100个图案,所列的加法算式会怎么样?

篇(4)

提问是英语教学的基本手段和内容之一,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步骤。通过提问教学,可以增加师生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和状态水平,更利于学生对自我的学习效果展开述评,以此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促进英语学习。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层次发展,教育倾向是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提问的质量和效率就越发重要。

一、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作用

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

众所周知,课堂气氛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与师生间关系的特点和性质有关。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受“注入式”教学法的影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无一人发言,课堂秩序“良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巧妙地运用提问艺术,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问题提得好,甚至能“投石冲开水底天”。

2.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是由英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向活动。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教师的课堂提问就没有学生的思考、答疑;没有教师的启发、诱导就没有学生的积极研究,所谓的“教是为了不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促使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判断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智力活动的方式和反应速度。教师根据课堂提问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找原因,调整教学进程。必要时,教师要采取一定措施,对个别学生的疑难进行个别辅导,对多数学生的共同疑难采取集体辅导。

二、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技巧

1.方式多样化

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多是“封闭性问题”,阻碍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想开发学生主动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长期、持续地搭配一定量的开放性问题。它同学生的实际经历、生活体验、兴趣见解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产生回答问题、参与活动的欲望,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另外,课堂提问不应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种形式,还可采用学生向老师提问、学生搭档之间互相提问、一个小组代表向另一个小组代表提问等多种形式。为了培养学生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合理安排答疑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参与到解惑的过程中来,最后再做总结和归纳。

2.真实情境化

教师设计的提问不要为了提问而问,而应同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相对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在真实的语用目的下设问。比如:教师问学生给妈妈写封英文信会说什么,这就是个假情境,因为中国学生没有必要给妈妈写英文信,但是换成给学生的英国笔友写信,这个情境就变成真实的了。

3.用语简洁清楚

课堂提问要避免复杂的句子结构,以免让学生在理解问题上浪费时间。根据问题的难度,要把握好给学生思考或者讨论的时间。有的问题可以点名让学生回答,有的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回答。教师应从学生已具备的认知基础,已学会的内容,掌握该内容的人数、程度等方面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设计出有梯度、层次丰富的问题。

4.设置的问题应该有层次性

在初中英语的课堂上,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的学生。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层次性,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这些问题过于简单。然而,对于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而言,这些问题显然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能够顾全大局,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有层次性。教师可以把那些难度较小,从书本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留给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逐渐找回对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较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找那些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回答,并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能够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防止两极分化。

5.讲究技巧

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还应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水平,随机应变,对问题进行调整。对于一些内向、不愿开口或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点名的方式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在他们回答问题出现困y时,教师不应在课堂上被动等待,使学生在尴尬的沉寂中使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双重打击,而应改变提问方式或适当给予提示。如学生回答Wh-类问题有困难,不知如何描述时,教师可改用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或判断题形式提问,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然后再逐步补充提问。而对于一些话多的积极分子,教师在不打击他们积极性的前提下应对他们进行适当限制,如限定他们回答问题的时间,或者请他们在课后把自己没有说完的想法写下来交给教师再一起讨论等。教师永远要记住自己是面对全班学生的,要引导全班学生和教师一起关注回答问题的过程。

事实证明,加强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提问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它是每节课堂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它是教学方法中的一门艺术,也是师生双方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初中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基础合理设计问题,讲究提问艺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206-01

课程改革后的化学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这里所说的问题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完整的体系,让学生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进行探究。设计的思路必须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即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和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光要让学生学习结论性的知识,更要重视掌握解决问题中的过程性和方法论等程序性的知识。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一、化学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

化学优化课堂提问内容至少应当兼顾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动手实验的机会,并能在提问和操作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2.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课本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乐趣。

3.提问内容要有预见性。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

4.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

二、优化化学课堂提问的结构

每一节化学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优化提问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1.注重整体性。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2.要体现量力性。一方面,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另一方面,要适量。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一堂课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

3.要增强灵活性。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也可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三、优化化学课堂提问的语言

无论是问话还是解答,从高标准、严要求角度看,课堂教师提问的语言都应力求实现“六要”。一要语调愉悦;二要语汇丰富;三要语言风趣;四要语言精炼;五要语言质朴恳;六要语言机敏。

四、优化化学课堂提问的过程

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教师要创设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有所准备;2.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3.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4.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最后总结。

五、优化化学课堂提问的形式

由于化学以探究式为主,因此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1.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2.曲问:为突出某一原理或者为向某一原理逼近,可以从问题另一侧面发问;3.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4.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5.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6.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

六、优化化学课堂提问中的导学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化学课堂提问中教与学矛盾的两个方面关系表面化,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最为直接。

篇(6)

英语课堂提问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使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知识,这里所说的提问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也可以是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其本质在于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式的语言交流。一般来说,课堂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其最终目的是有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为学生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平台,并最终实现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如何组织课堂提问提出了种种建议,如语言学家Wilen明确指出:要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问题的措辞必须清晰、明确;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有逻辑性、连续性;设计的问题要有水平区分度;问题要联系学生的反馈;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问;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剖析学生观点的提问中,利用这些问题强调重点难点。

一、把问题设置在新课导入时

中学生好奇心较强,在导入新课前巧妙设疑,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思考与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可借助实物和图片来提问,或进行Free talk,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出这节课的新授内容。通过复习导入新课,把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例如BookⅢ Unit 5,本课的重点是:She is going to the shop.She is going to buy a card.She is at home now. She is writing on the card.对上述重点我设计了以下问题:Where is Mary going?Why?What card? Where is Mary?What is Mary doing now?而这些问题的回答正是本课的重点。从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应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加以补充与纠正,并让学生反复操练,循环往复,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英语课堂提问要准确把握时机

教师提问时节奏不宜过快,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有时问题提得很好,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可当学生正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时,教师却急于让学生回答,打断了学生的思路,抢了本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时,教师很快就给出答案,这样就降低了提问的效果,使学生由主动学习变为被动学习,导致“欲速则不达”。老师要精心捕捉提问的最佳时机,注意时效性。即使被提问的学生答不出,让另外的学生回答时也必须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要进一步深化提问,必须等几秒钟,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不同目的的提问在教学中的安排应有所不同。如:评价性也就是检测性提问一般安排在学习结束之后,提性提问多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至于每种类型的提问需要相隔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时间有多长?这就要根据问题的难易而定,有时由于时序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三、把问题设置在重、难点突破上

设计课堂提问抓住了重点,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一般地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重点。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对多项教学内容平均使用力量,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的现象。备课时,有经验的教师会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然后以此为主线,串起其他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加以补充与纠正,并让学生反复操练,循环往复,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课堂提问的设计要难易度适宜,符合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一般提问难度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问时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难度小的问题,如学习牛津教材Virtual Reality的Scanning环节的What does“virtual’ mean?“What is VR?”留给学困生,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而难度大的问题,如在Post-reading环节的“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conclusion:‘VR is here to stay.Get ready to step into another world.”则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回答,激励他们积极应对挑战,突破难点。

四、英语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发散性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学生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富有启发性、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教育性,以便很好地落实“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性”这一大纲要求。如:SBⅡ A Unit7 Living with Disease Warming up & Speaking一课,可有意识地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How should we act towards people who have HIV and AIDS?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m?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讨论,渐渐得出结论:“爱己者,仁之端也,可以推以爱人也”、“爱人者,人恒爱之”、“Love is all there is,it makes the world goround.”and“ Love is the beauty of soul.”等这些人类永远歌颂的主题。通过问题的讨论回答,学生既锻炼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又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篇(7)

正所谓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好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增进师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桥梁,是师生间能否互动的关键。我们的老师要成为一个会提问题的老师,如何提问呢?我认为提问应注意它的方向明确、内容有趣、把握有度。

(一) 提问语言精练,指向明确

要使课堂提问有效,首先要做到问题的指向明确、提问针对性强,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解答的过程可以视为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学生能不能对教师的提问作出有效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案例1:三年级《周长》

出示课件:秋天的景色,一群蚂蚁忙着搬运树叶。

师:劳动之余,两只蚂蚁在进行跑步比赛。(课件出示两片树叶),大家看看跑道在哪呢?

生1:蚂蚁沿着叶脉跑。

生2:沿叶边跑。

生3:沿边线跑一周。

(老师解释了叶脉)

师:沿边线跑一周,谁先跑完,谁赢。

生:右边,因为边越小,跑的时间越短。

师:如果一只跑得象刘翔,一只跑得象蜗牛,一样吗?

生:应速度相同。

师:在速度相同情况下,边线一周不同,结果不同。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树叶一周有关的知识。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在日积月累中教育教学的经验不断丰富,形成一套足以指导教育教学行为的具有自明性的教学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已经被规定好了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忘了学生是有自己的思维,学生没有马上说树叶的边线,而说出了中间的叶脉,当然可以这么跑。

其次教师没有考虑到对语言的精确表白。一只快似刘翔,一只慢似蜗牛,怎么比的,还有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他们了解“速度”吗,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如果将这句话改成“在跑得一样快的情况下”,学生的大脑就能作出正确的反应了。

教师提问时尽量少用复杂的语句。提问是给学生创设思考的平台来探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鼓励他们对所讲的知识进行思考,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而不是让学生花过多的时间来分析教师的提问究竟是什么意思,或者与本堂课不相关的其它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时问题设计的非常好,但学生却配合不上。这时也显现出我们的教学理念的误差。我们经常说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所提问题要能让学生有思考的价值。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的学习效率的高低,总是与他自身精神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事物有着浓厚兴趣时,他的神经系统就会处于兴奋状态,这时学习的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如果教师的提问总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必定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课堂提问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学生就会感到有趣而愉快。

案例2:《圆的认识》

师: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到圆的事物很多,比如汽车的车轮,现在请看画面。(出现很多车辆,其中一画面中的自行车没了一个车轮)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给它设计一个车轮,好吗?

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做车轮(画圆)

师:要做车轮(画圆).首先要选择一下(是什么?)

生:车轮要做成圆的。应选择1

学生小组开始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 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

(显示圆规及圆的画法)

⑴定半径

⑵定圆心

⑶旋转一周

2.安车轴(认识圆心)

师:车轮都有一车轴。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 (学生装车轴)

生: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一点的地方。

师: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

生:多次几折,找交点。

生:也可用尺子量出圆中最长的那条线段

师小结:对了,车轴安的圆中心的这一点我们把它叫做圆心。(屏幕显示:圆心O)

3、装钢丝辐条(认识半经、直经) 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

师:你们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辐条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

生:从车轴即圆心位置向圆上画线段,这些线段都是一样长的。

师:在圆中这些线段就叫做半径。(屏幕显示:半经r)。 学生判断

师:刚才我们折的折痕和找的圆中最长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直径。

这个案例中,老师通过给车“做车轮”,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自然感觉到圆的知识,原来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学生在与学生、教师在“做”中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互动中没有忘记提出问题,适时地把知识点抛给学生,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猜测,去验证,去讨论,去合作,全体学生跟随老师的问题,在活动中去动口,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辐条"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为主动地"做数学"。学生兴致盎然,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同时让学生思考探究大量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培养了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69-03

有效教学是当前教育界提得较多的一个名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构成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提高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为了体现师生互动,在课堂提问中,不注意提问设计而存在一些误区:(1)提问过于简单,思考价值低。(2)问题空泛、难度大。(3)为了完成任务,提问急于求成。(4)提问没有新意。(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基于此,笔者在不断地反思中,对课堂教学的提问策略及提问设计有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一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中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专业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变为“已知区”。

2.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显而易见,“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烦琐或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3.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仓促回答而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有效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是低效的。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即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我认为,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一对一”式的回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这是中国大班额教学的必然,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4.恰当搭配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一般地,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而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设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有关调查表明,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例则为6∶4。

5.恰当利用鉴别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

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这也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抓手”之一。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例。其中,沉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而出现长时间的“无语状态”。这不同于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回答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比例,或前文所说的“提问的问题难度”。例如,在一节50分钟的专业课上,某老师提问60次,而学生沉默了48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80%,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为45秒,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或回应人数寥寥,或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一般地,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20%,这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风格。课堂中有些问题的提出只是引发学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回答,就不宜判为沉默;沉思型(内向型)的课堂教学风格相比活泼型(外向型),其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更高一些。其实,沉默率只是一种模糊的刻画方法(而不是数学上的精确度量)。

为此,在设计提问之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从另一个方向来发问;或者转换问题的种类、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改变问题的层次(如将综合性的问题改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甚至事实性的问题);或者用更清晰、简练、明确的语言重新表达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提问的效度。

当前,适当减少课堂的沉默率,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做法,这也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 有效提问的设计

Wilen为教师的有效提问提供了九点建议作为参考。具体如下:(1)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2)问题的措辞必须清晰、明确。(3)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4)要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5)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6)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7)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问题。(8)鼓励学生提问。(9)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剖析学生观点的提问中,利用这些回答来强调重点。综合以上的观点,有效提问的设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问题的设计

核心问题主要关注和指导课堂对话的内容和认知操作,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堂互动中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设计有效提问时,需要注意提问的两大功能:一是要集中观点;二是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思考的进程。同时要探讨那些能集中、引导和调节学生初始的思考成果的问题。因而,笔者认为表达清晰的核心问题应该注意几点:(1)包含学习者容易理解的措辞。(2)陈述简单,问题中没有混杂额外的问题或说明。(3)让学生关注课堂内容。(4)确定学生回答问题时将会用到的单个思维操作。

因此,在设计这些问题时,教师必须精心挑选包含认知操作的行为动词。“在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中,要运用精确的认知操作语言来提示学生必须执行某种特定的思考方式。”例如,在细胞形态教学中,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能分辨两组不同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特征,那么,核心问题的模式或支架可以是这样:(1)观察类:你在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的图中发现了什么?(2)回忆类:你想到哪些关于这两种细胞的重要特征?(3)比较类:它们有哪些特征是相似的?(4)对照类:二者之间有哪些差异?

为了让学生学会区分两种细胞的异同,我们在这个例子中按照观察、回忆、比较和对照的顺序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进程。从观察开始,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收集关键信息,帮助他们确认两种细胞的重要特征。接着,让学生回忆已经知道的关于“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的知识,只有当他们立足于自己的观察时,这些知识才能为他们所用。另外,让学生比较不同类细胞(白细胞和红细胞)的特征,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类细胞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最后,因为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区分“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形态的特征差异,所以,又让他们确定两种不同类细胞(白细胞和红细胞)的不同处。

2.提问顺序的设计

课堂教学借助有效提问把学生的这些回答转化成有意义的理解,但在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方面,提问的顺序比问题的类型更加有效。提问顺序是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对话,激发思维和加深学生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在提问顺序中,对学生的回答穷追不舍的问题――加工性问题,就能体现其内涵。加工性问题主要用于激励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并构建一个更完善的认知操作框架。例如:“你怎么知道哪个的?”“你为什么那么说?”“请用另一种方式解释。”“你怎么想到这一点的?”等为课堂实践者提供了很多关于学生思考了什么和如何思考的信息。正是学生的回答,而不是教师的提问,能挖掘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样,学生的回答,掀开了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掌控自身思维操作的神秘面纱。

3.设计处理问题的主线

任何的问题,都会引来学生的两种回答:切中要领的回答和答非所问。例如在观察课中,切中要领的回答是通过个体的感官获得的,它们清楚地鉴别出某个物体、某一事件或某种情境的关键属性,并且这些物理属性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或触觉得到反复验证。而答非所问的回答并不是直接通过我们的感觉经验获得的,它们虽然以感官为基础,却被学生转换成了另一种思维操作。因此,教师在设计观察问题时,一定要设计好这两种回答的处理主线。

如在让学生观察显微镜涂片下的尿液管型时,

问:运用感官,你观察到什么?

可能出现的学生回答是:

A.它很漂亮 B.它似虫子 C.它似管状 D.它似蜡样状的管状体 E.它似结晶的透明体

其中,切中要领的回答是:C.它似管状;D.它似蜡样状的管状体;E.它似结晶的透明体。

答非所问的回答是:A.它很漂亮;B.它似虫子。

处理问题的主线:重新聚集答非所问的焦点。也就是把那些“答非所问”的回答聚集起来,使他们的思维回到初始的问题中去,调整了学生的关注点。如A.你看到了什么让你觉得管型很漂亮?B.请你再仔细观察,镜下的管型确实像虫子吗?

4.杜绝问题的无效性

当我们开始努力改变无效的提问行为,学习能让学生参与语言生产、改进思想表达的方式时,提问教学就变成了一场喜剧。

第一,必须抛弃无效提问,即封闭式提问。封闭式问题的格式一般是由“是不是”、“会不会”、“能不能”这样的句子构成。这种问题会被解释成“教师不能确定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也是让学生不必经过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同时,封闭式问题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也失去教师考查学生是如何进行思考的最佳机会,阻碍了教师了解学生生成答案的过程。再者,当学生回答“会”或“能”时,教师必须提示学生要用更多的词汇来表述教师提问的主题。这样,问题就出现了――既然一个表述清楚的问题就能解答一切,为什么还要问两个问题?

第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有效教学的对话依赖于所提问题的精确度,措辞合理的问题将获得学生的优秀回答,也将生成教师预设的回答。同样,问题用词合理、简洁与含糊、繁复相比,能激发更多的有效教学对话。有效问题的主干通常以“什么”、“以什么方式”、“怎样”或“为什么”等作开头。如“运用感官,你观察到什么?”“观察滴虫的形态,说说它是以什么方式来适应环境的?”等。

三 有效提问的常用方法

提问的方法有很多,其选择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1.次序连环法

这是教学程序或教学内容、方法的需要。按照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依次递进,这几个问题解决后,所涉及的理论内容就解决了。如“依据此病例你可做出的诊断是什么?其主要症状是什么?如何治疗?主要的检查有哪些?护理措施有哪些?”

2.铺垫引路法

在讲一个新程序或转入新课题前,提出一些准备知识的问题,以便引出新知识,减少新知识的讲解难度,指点方向,解决思维定向,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精心点睛法

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主要是解决主要矛盾和关键点,问题的答案是讲授内容或课题的关键点、中心句。从一问一答中再次提出关键点、中心句,必要时加以补充说明,从而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4.引导迁移法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操作、作业练习等,温故知新,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从已知迁移到未知的学习。如问题“比较鼻饲法和洗胃法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已学过的鼻饲法知识迁移到洗胃法的知识。

5.想象发散法

不局限于所讲内容,而是根据教学中能力技能的培养,诱导学生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求得多向理解和多个答案。

6.破题综合法

根据题目、重点词设问,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法。题目是内容的眼睛,重点词是理解教材的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窗口。教师抓住题目的题眼,抓住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词语、概念定义,进行适当归纳,综合设计提问,必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理论内容。

7.诱发逆问法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产生求因思维心理,这时教师可以从果求因,倒过来逆问学生,以现象求实质,以结果推出原因,以个别寻求一般等。如让学生观看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思考其成像的原因,并进行讨论发言,最后教师再进行推导讲解。

四 结束语

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的提问是有效的提问。这种提问策略是“一系列以过程为中心的课堂设计,它结合有效提问共同促成教学对话的实现,最终达到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对话时,发展和完善学生认知能力的目的”。如果说,教学过程是理解性教学的核心,那么,有效提问就是整个教学的生命线。为理解而教学不能只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口号,它必须在我们的课堂中变成现实。只要精心地设计提问,就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77-03

一、引言

在我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教育部在2013年3月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12年)》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了明确的现实指向和政策支持。从2007年开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收到了大力追捧,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也在我国传播开来。这几年,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发了很多专家学者地讨论,并对此进行研究。如何让翻转课堂模式在我国能取得更有好的效果?提问是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效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提问能刺激思考,引发学生思维的深化,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翻转课堂的内涵、模式及重要性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利用视频把知识传授放在教室外,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课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何克抗 201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是任课教师基于授课内容,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和部分新知识融合,创建相关教学视频;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预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新的课程,实现其知识传递的过程;随后,学生应根据教学视频自主完成在线测试,进而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之后再带着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去课堂上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共享与讨论,实现其对新知识的完全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完成学习的过程(崔艳辉,王轶 2014)。也就是说,在翻转课堂模式之下,学习模式发生了彻底的颠覆:从“先教后学”变成了“先学后教”。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性。在课前的学习中,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看视频的时间,自行调节看视频的进度和速度。学习完视频教学内容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学生可以与同学讨论或者在教师的点拨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鉴于此,可以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精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提问方式,势必要体现这一精神。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提问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提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胡青球,尼可森2004):①问题类型。教师的提问虽然在数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占提问量68%。②问题分配。教师所提问的学生绝大多数集中于前面和中间的位置。另外,教师自问自答的比例比较高,占提问量38.9%。③提问技巧。教师对于重复、简化、重述等提问技巧使用得较好,对于追问和链接这两种技巧用得不太熟练。另外,(舒白梅,黎敏玲2008)教师的提问还具有课堂提问数目过多、候答时间短、不同课堂之间提问比例差别小、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等特点。

以上调查说明了传统课堂模式下的提问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该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翻转课堂模式下提问策略的转变

针对传统课堂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提问策略在课堂中所起到的作用,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课堂更加高效,笔者从“提问主体,提问内容,提问方式”这三个方面的转变提出建议。

1.提问主体的转变。传统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提问的模式基本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做出反馈。在这种提问模式之中,教师是提问的主体,是问题的发出者,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没有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的很多提问甚至会变成自问自答,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积极参与性。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濮阳四中大胆采用“三段式开放性”改革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问题来源主有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在课前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及学情的分析,自己预设问题。二是学生在自学、活动交流中发现的问题。三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及检测中生成的问题(张仁贤 2014)。该教学模式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很相似的一面:二者都是围绕“教学内容问题化”,即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指定小组组长。在上课之前,教师通过自己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建构知识网络,提出4个左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代表性问题。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理解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借助QQ、微信等现代电子通讯设备和社交网络提出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对于一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由小组组长或者组员轮流整理好问题,制成PPT格式。在课堂上课环节,针对每一个小组的问题,全班同学再面对面分组进行讨论,自主回答问题。在讨论的环节,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互动,也会生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主要的作用是课堂的监控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该教学模式之下,尽管教师也提出问题来促进学生深化所学知识,但提问的主体主要是学生,从而实现了提问主体的转变,变成:学生提问―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回答,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向教师求助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反馈。

2.提问内容的转变。(1)根据学生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来决定问题的类型。Long和Sato(1983;转引自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炜2004))把课堂提问分为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和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两大类。展示性问题只能引发学生结构简单、语句简短的语言输出,使学生进行诸如回忆、再现等较低层次的思维活动。参考性问题可能促使学生产出结构更复杂、语句更长的语言及更能引发推理、分析、综合等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设置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④形式运算阶段,各个心理发展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通过电脑、手机等通讯设备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知识的储存已经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当成知识的传输者,而应该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翻转课堂模式之下,当问题的提出者是学生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充分运用链接和追问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使学生的回答更有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认知思维发展。当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合理设置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比例。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较多采用展示性问题进行引导。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要逐渐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比例,加强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2)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多设置交际性教学情景。英语是一门交际语言,交际是语言学习的目的。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培养审美的意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堂自学的内容,提出一些更具有真实交际目的的问题。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3.改变提问方式,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深化,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英语教师在提问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设置,使提问更加有效。(1)创设有助于学生提问的轻松的课堂氛围。翻转课堂强调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英语课堂也需要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输出,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就没有信心发言和表达,那么这种模式就会失去它的意义,学生所学的英语也会变成哑巴英语,不符合全球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PJ.开普希・托德威.特克尔,2015)教师在开学初,或者每一节课开始的时候,都可以通过一些有技巧的提问,营造一个轻松的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发言的课堂环境。(2)巧设信息差,激发学生兴趣。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上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学生提出的。屈社明(2006)指出:学生的提问以低层次为主,如字词释义、句式结构分析、语法概念、句义理解等。在把低层次问题转化为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各小组组长把问题整理好,以PPT的形式发给教师本人。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问题之间所存在的关联进行分类,巧妙的对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进行整理,进而形成一个有信息差和深度的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地图学习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现高效课堂。(3)巧设支架,引导学生形成逻辑、系统的答案。在翻转课堂模式下,问题主要是由学生提出和回答。学生能够自主回答的,教师一般不会主动去解答,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模式下的提问方式,缺乏大胆回答问题的勇气。此外,学生的回答普遍缺乏系统性、逻辑性,甚至不着边际。根据维果斯基的支架理论,笔者建议要适时、适当的给学生一些“支架”,以引导学生得出更加系统的答案。当问题存在较大难度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出一些关键词。或者,在聆听几个学生的回答之后,如果发现学生的回答缺乏系统性,教师可以利用PPT网络技术显示出提示和关键词,利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提示,启发学生,得出结论。(4)等候时间要适当。根据一些学者的调查(孔文,李清华 2007),在提问之后,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最好超过3~4秒,这样才能避免教师的自问自答,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组织自己的思维,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大部分问题都具有一定难度。笔者建议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总结。(5)给每一个学生均等的机会。当前,我国的教育强调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是“教育平等”内涵的深化和扩展,翻转课堂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也体现了这个理念。教育均等这一理念在提问策略中,表现为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均等的提问的机会,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给予每一个学生均等的回答机会。但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炜(2004)的研究却发现,教师往往喜欢点坐在前面和中间的学生回答问题。有的学者还发现,教师往往倾向于提问尖子生。这事实上就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当面向性格比较内向,害羞的学生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对学生进行鼓励,恰当的将自主回答和提问回答相结合,以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五、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教学模式,很多领域有待教师去探索、发现。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需要教师花更多的心思去研究。不管是提问主体、提问内容还是提问方式上的转变,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提问策略也是如此,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的指导下,发掘出更多的提问策略,以使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成功。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2]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16-121.

[3]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炜.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4,(6)22-27

[4]舒白梅,黎敏玲.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认知思维导向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8,(2):61-65

[5]张仁贤.翻转课堂模式与教学转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122-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语文教育者面对的一大课题。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认识与策略。

一、目前语文课堂提问的低效、无效现象

现象之一:提问缺乏合理的顺序。教师安排课堂提问的时间和顺序不够合理,提问的问题间没有任何的梯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所设计的问题本身是否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的关键处,并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教学意图,而忽视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顺序关系,有时致使课堂上的知识呈现零乱的局面。有时候,教师甚至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完全没有考虑问题出现的顺序。这往往导致学生抓不到课程的重点或者由于问题排列顺序不当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现象之二:提问过于简单,缺少思考的价值。有些教师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但过于简单,缺少思考的价值,收效甚微,这样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索然无味。

现象之三:提问角度过宽,要求不明确。课堂问题应精心设计,语言要科学、准确、具体,切忌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对学生活动的指令不清,个别学生无事可做,造成课堂时间浪费。

现象之四:提问过于单一,不能适应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过于单一,没有照顾到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只有几个理解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发出应和,其他学生则是“噤若寒蝉”,这是常有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根本没有领会老师的问题,给后进生造成一种排斥,将提问变成对他们的惩罚,使他们成为课堂中的“边缘人”,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参与课堂提问,甚至脱离课堂教学。

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课堂提问要有顺序性。孔子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些是对语文课堂教学力求顺序性、梯度性的要求。他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指出必须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选择最佳的发问时机,在最有价值处提问。课堂设问时要“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扩大或延伸,与学生的思维和谐地统一起来,让学生不停地思考,使思维逐步展开。例如,笔者在教授《亡人逸事》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文中的亡人是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写亡人?”“怎样写亡人的?”“文章读来为什么能够感人?”四个问题涵盖了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的重点,使得教学重点突出。学生通过围绕这四个问题的活动,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了情感,高效实现了语文课堂的“三维目标”。

2.课堂提问要有思维性。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刺激,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他们“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所提问题要能够将学生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即问题有一定深度才有价值。如在教学《祝福》时,不妨设计以下问题来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①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②文中是怎么刻画祥林嫂这一形象的?③是谁害死了祥林嫂?这样就一步一步地解决了评价人物、把握主旨的难点。如此课堂设问,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步步思考,层层突破。

上一篇: 科研课题的分类及其特点 下一篇: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及公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