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6:06: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职业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问题的提出
欧美等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起步很早,有的从小学就开始了。在美国,全国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了《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南(NCDC)》,这个指南阐述了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和成人四个层次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在中学这个层面上,强调了中学生应该达到的职业生涯目标以及他们要达到这些目标所要进行的转变,有关部门通过为中学生提供满足NCDC要求的职业生涯发展项目,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发现各自的职业倾向。在我国,由于就业体制的特殊性,使得职业生涯规划一直没有在学校中展开。直到1993年以后,国家开始实施“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各高校才开始了就业指导工作,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学仍然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过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家长和老师大多认为中小学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升入大学深造,讨论学生的职业生涯尚为时过早,使大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责任感。这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是令人担忧的。
中学阶段学生面临人生重大转折,在这一时期,机会与风险并存,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注重升学率这一具体目标,还要建立培养“社会人”的终极目标。因此,必须从初中阶段就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中学生理解教育目标与职业生涯目标的密切联系,并通过相关课程及校本活动尽量使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体验职业生涯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从中学阶段转到大学阶段的过程中,快速确定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以缩短与社会的磨合期。
二、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将人的一生分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个阶段。每个人生阶段,都与职业发展相配合,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
(一) 成长阶段(出生~14岁)。主要任务:经由家庭、学校中重要人物的认同,发展出自我概念。此阶段的一个重点便是身体与心理成长。学生开始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并经过对现实世界的不断尝试,修饰自己的角色。
(二) 探索阶段(15岁~24岁)。主要任务:自我概念与职业概念的形成、自我检视、角色尝试、学校中的职业探索、休闲活动与兼职工作。
探索阶段的三个次阶段如下:
1. 试探(15岁~17岁):考虑需求、兴趣、能力、价值与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做试探性的选择。
2. 过渡(18岁~21岁):会考虑现实的状况,并试图实施自我概念。
3. 初步尝试(22岁~24岁):已确定了一个似乎比较适当的领域,找到一份入门的工作,并尝试将它作为维持生活的工作。此阶段所选择的工作范围会缩小,只会选择可能提供重要机会的工作。
(三) 建立阶段(25岁~44岁)。主要任务:通过尝试错误,以确定职业选择是否正确。若自觉决定正确,就会努力经营,打算在此领域久留。
(四)维持阶段(45岁~65岁)。主要任务:守住这份工作,继续做好,并为退休做计划。
(五)衰退阶段(65岁至死亡)。主要任务:由于体力及心理能力日渐衰退,工作活动也将改变,所以必须发展出新的角色,先是变成选择性的参与者,然后成为完全的观察者。
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建议
(一)学校可开设职业素质课程。
学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职业素质教育,主要内容可以有自我认识的过程,有求职过程的模拟、礼仪训练,与人交流的训练,环境适应的训练、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通过这样的专业训练,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具备提升自我的能力,更全面地发展。
(二)学校可全程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初中生刚进入学校时,还处于“青春期”的不稳定时期,对于自身的认识依然会有一些变化,随着他们的不断成熟和对所学专业的了解,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可能出现一些调整。而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有的是可以预测的,有的则难以预测。在此状态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这需要学校在学生在校期间都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其职业生涯规划。比如可以帮助学生对每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确定哪些目标已按计划完成,哪些目标未完成。然后,对未完成目标进行分析,找出未完成原因及发展障碍,制定相应解决障碍的对策和方法。最后,依据评估结果对下年的计划进行修改与完善。如果有必要,也可考虑职业目标和路线进行修正。
(三)学校可增设体验式学习课程。
体验式学习是将学生团队带入预先设置的情景,借助一定的道具,通过团队及个人的努力完成项目任务。这种方式使学生不再作为被动的参与者,直接加入到一个项目中来,而是通过自身努力,更重要的是与同伴的协作,来完成一个任务。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的心理素质、协作能力、自信心等各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高。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确,学生除了在学校获得丰富的体验外,还应在社会中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初中生的职业感觉、独立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也让初中生通过游戏,体验成人的职业行为,进而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司法体制、各种职业特点以及按劳取酬的社会分配原则等。让孩子们体验到各种工作的快乐和辛苦,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他们长大以后将要面对的世界。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中职学校开始使用新的德育课教材,中职学生第一学期的德育课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好专业技能,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由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
作为一名职业生涯规划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没有能力进行科学规划,又怎么能去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呢?但现实是很多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仟课教师并没有经过相关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绝大多数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由德育课教师担任。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必须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制度。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任课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是这个道理。首先,应自学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辅导班,讲授教学方式、方法,各校派代表参加,再回校推广。这方面,广西做得比较好,委托广西师院培训任课教师,按体验式教学法的要求,结合当今中职生文化水平低的实际,编写整套教案,制作课件,设计游戏、音乐欣赏等学生参与环节,组织教师按实际授课的模式演练一遍,手把手教会教师怎样上好这门新课。再次,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参加职业鉴定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通过考试获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
2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诚信是做人的一条重要原则,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活动,将“学会做人”放在首位,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要成才‘,先成人。然而在社会大环境下,不少中职生染上了弄虚作假、撒谎等陋习,这需要学校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加以纠正,教会学生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敬业教育是进行技能教育的思想指一导,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本领,才能尽职尽责地把工作做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反映主要就是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科学的职业理想应该将个人条件与社会实际、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3教会学生设足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择业、就业、敬业、创业指导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在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设定最佳的职业目标和发展途径,明白实现目标应具备哪些素质,学生对学习就会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指出的是,要将学生的职业个性和职业的市场需求、学校的专业培养特色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确定职业目标,选择专业。在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结合起来。重点在于近期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也就是中职三年的学习目标和措施:学好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把自己培养成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或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展择业、就业、敬业、创业指导。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发挥中职生动手能力强的特长,先就业再择业。举办应聘知识讲座,开设创业课堂,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到校现身说法,讲授他们就业、创业的成功经验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4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uthor of the post of nursing students in the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courses focus on teaching strategies.
【Key words】Career Planning; in the level of nursing students
2009年下学期,笔者担任了护理专业两个班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任务,面对这门新的课程,笔者在如何使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确立职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在后续的其他德育课教学中进行跟踪研究,现将这一年以来的教学实践与效果研究总结如下。
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乃势在必行
㈠中职生迫切需要通过学习这门课,来指导他们理性规划未来。
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他们踏入学校,经过3年学习,毕业时年龄也就在18岁左右,由于年龄小、认知不足,在校期间“读书就是为了就业”观念不强,到该就业时不知所措,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全面分析护理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同时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认知,确立职业生涯目标,构建发展台阶,引导他们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定位,科学树立职业目标、毕业时能正确选择职业,从容走向社会。
㈡护士职业要求护生理性规划在校的学习时间,系统学习专业课程,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我国《护士条例》对护士职业的解释是,护士是“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照本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申请护士执业注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包括:“①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②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完成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助产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③通过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④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要进入这一职业,须具备上述四个条件,学校教育是要创造其中第二个条件,实际上是其核心条件,必须坚持三年以上的不懈努力才能达到。而中职招进来的大多学生属于普通教育选剩的“差生”,不少学生认为上中职学习护理是无奈之举,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大多数学生中存在的“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等现象,他们对自己及所学专业缺乏认识,对自己的前途和获取职业生涯成功缺乏必要的信心。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在学习上不成功,转向在同学中显威风,主要表现为打架斗殴、顶撞老师、吸烟、喝酒、逃课等。因此,新生入校伊始,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兴趣、特长等,了解客观环境对自身实现职业目标提供的机会,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生涯发展所需的各种素质和条件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强化和弥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出自己初步的、有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近期目标就是要促使学生珍惜眼前专业学习的宝贵时间,为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策略的探讨
㈠备课环节要注重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调整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具有针对性、时代性。
教师的备课过程就是根据学生的状况及未来的职业特点对教材的处理过程。我校使用的是蒋乃平主编的《职业生涯规划》,适用的对象是所有的中职学校。而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的职业主要是当护士,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我国政府的《护士条例》以及社会对护士工作的要求进行备课,补充大量的资料,以真正能够帮助学生对照护士职业的要求,来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可能发掘的潜能。不能照本宣科,隔靴搔痒。
此外,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职业生涯设计要受经济发展、国家政策以及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备课时要密切注意教材内容与变化着的社会现实的契合点。以护理专业为例,一方面要使护生了解当今社会对护士职业素质日益提高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它要求护生除了要有过硬的护理技术,还必须具备很好的人文素养,即对患者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同时还要有较全面的医学知识,能够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也要使护生了解护理专业不断扩大的就业门路。以往我们的学生找工作时,认为只有在医院,特别是大医院当护士一条出路,而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政府对人们的健康保健服务已经向社区推进,这些都要求护生职业生涯设计时加以考虑。
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从欧美国家引入中国后,我国就开展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对象仅限于在校大学生,对于大学前的小学、中学阶段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大多数人真正的职业意识恰恰是起源于中小学阶段的,而我国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没有为中小学生开设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因此很多学生错过了职业规划教育的黄金时期,影响了一生的职业发展。
一、中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
(一)社会层面
全社会普遍缺乏对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正确认识。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误区,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以学生成绩为首要目标,忽视了学生的能力、素质、特长等积极因素的作用,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其次,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统一管理和要求,更没有一套完整的法规来加以保障。
(二)学校层面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注意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逐步产生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他们已经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为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但是,目前我国各中小学学校没有相关的理论课程、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没有相关的咨询机构、没有提供接触职业的机会等,导致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
(三)家庭层面
学生与家长的亲密关系、对家人的信任度以及被家人认同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职业的认同感,进而影响其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身和职业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目前中国社会的家长们还没有意识到家庭在孩子的职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是缺乏主动意识,将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推给学校去解决。
(四)学生个人层面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个人的兴趣爱好在这一时期也趋于稳定。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一方面由于万事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得不良影响,忽视甚至漠视了对未来职业的规划。
二、解决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问题的对策
(一)社会层面
在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上,我国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大各方面投入力度。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大力提供各方面支持,鼓励并规范“校企合作”、“校社合作”、“校会合作”等办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在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配置等方面作出规范化管理,培养一批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再次,要发挥社区、企业的作用,给中小学生提供见习、实践和职业体验的机会,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以后的成功就业打下基础。
(二)学校层面
1、完善课程设置 中小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配备专职教师或者聘请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师,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二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潜移默化的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
2、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欠缺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瓶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中小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努力建设一批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同时还需要加强相关教师的技能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辅导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社会资源,比如邀请本地商界、政界、学界、文艺界的成功人士到学校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交流,也可以邀请本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给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3、建立职业咨询与指导机构 中小学校可以组建一个职业咨询与指导机构,它可以实现课堂外更有效的职业指导服务。指导教师通过谈话、心理测试、专业测评等多种方式解除学生疑惑,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高中阶段可以将高考志愿的填报指导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学生对各专业的理解,为学生选择大学和专业提供科学指导,避免填报志愿时候的盲目性。
4、开展职业体验活动 中小学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较强,学校要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当地企业参观、到劳动实习基地见习等,让学生感受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亲身体验工作场景,获得职业的初步感受,这些都能够让学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增加对于职业的理解。
(三)家庭层面
1、要提高沟通频率 家长应当尽可能的多花时间与子女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尤其是对于叛逆期的中学生,家长一定要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了解他们心中所想以及对于未来的追求,要尊重他们的理想和愿望,给他们创造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从而发现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兴趣所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给孩子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中小学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多的是要让孩子接触他人、接触社会,这样才能锻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给孩子灌输一些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去主动接触社会,独立从事一些社会性的活动。
3、全力配合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形式,在中小学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家长应该保持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另一方面学校应当积极探索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有效合作方式,比如召开家长座谈会、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聘请有能力的家长担任兼职职业指导师等。
一、引言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道路,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是对未来职业道路的总体勾画,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的特点。而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又经历了成长、探索、确立、维持以及退出五个阶段,不同阶段所处的环境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就要求在漫长的职业道路中要注意审时度势,依据情况变化对规划进行适当的反馈和修正。
伴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许多高校毕业生甚至迷失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就业是关系民生的一大热点问题,这一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国家高度重视这一社会问题,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更是为广大的待业人员提供了诸多选择。这样,如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职业就成为一个复杂又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研究显示,很多人并不是在非常适合于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这对于个人、组织、社会都是一种损失。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个人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鞭策个人努力工作;有助于个人抓住重点,引导个人发挥潜能,增加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职业生涯规划,那么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很有可能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一生都可能碌碌无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职业道路有一个规划,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实现职业理想。
现在,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都认识到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职业道路做出了规划。然而从我们连续三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人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晰,或者对职业定位不够准确,或者没有考虑配套的行动方案等等,由此导致大学生找工作难,企业对大学生信任度下降,跳槽频繁,给企业和社会造成极大负担。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有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数据收集、分析及问题
1.分析工具和方法
我们对这150份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将调查的内容分成了五个部分,利用霍兰德性格职业匹配法,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计分评价,设计出职业生涯规划评价分析表。
2.数据收集、整理与统计分析
本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选取了某高校连续三年即将毕业的本科生150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文科背景的学生66名,理科背景学生84名,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后,这些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设计了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共计150份。
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主要采用频数分析法,更直观地反映出各种现象的集中程度,并最终总结出被调查对象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中考虑的因素及出现的问题。在本文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专业背景与职业目标基本吻合,文理科存在差异。在调查中,我们特别对被调查对象的专业进行了整理,并将它与职业目标这一项进行了对比研究。就整体来看,目标基本明确的学生占到 了76%,情况比较乐观。但是,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职业目标的明确程度确有不同。在66个文科专业背景的被调查对象中,目标基本明确以上的占到68%,不明确的有12%;在84个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中,目标基本明确以上的占到了82%,而不明确的只有7%,这个数据表明: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比文科背景的学生要明确。曾经有调查数据显示,理工类学生会较多地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吻合的职业,他们对未来从事的职业表现出更明确的方向定位。
有调查显示,理科专业背景的人员更倾向于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他们在制定职业目标的时候多数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考虑,从而能够制定相对明确的目标。同时,社会现有的职业中,专业性强,技术性强的职业多偏向理工科,而且人才很匮乏,所以他们的目标也比较明确;文科专业背景的学生,他们的就业面相对比较宽泛,比如管理类专业背景的学生,他们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很多,可以从事企、事业单位设立的很多岗位,因而他们在确定职业目标时就显得比较盲目,没有那么明确的对应性。
(2)职业价值观不明确是普遍问题。职业价值观使人们的择业行为带有一定的指向性,对择业决策起着指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职业价值观也影响到人们在某个具体工作中的态度,影响着他们以什么样的姿态投入到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职业价值观不明确,必然会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因而陷入迷茫,生活工作都得不到幸福感。
在调查中,职业价值观非常明确、明确以及基本明确的学生占43%,而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没有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等教育中对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匮乏,没有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
(3)兴趣与职业目标匹配度低应该引起关注。我们一般都通过对自己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来认识自我。一般对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有比较感性的认识。有的人通过对自己的评定,以及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的评定来认识自己,这样的认识主观因素比较大,不科学;而有的人通过测评工具来测量自己的性格特点,这样的认识相对比较准确。
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目标选择。在调查中,69%的学生选择的职业目标与自身的兴趣爱好基本吻合或吻合。这一结果反映出:处在职业初期的80后,在选择职业时,更注重将自己的兴趣融入到工作中,他们更愿意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也更能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就业面狭窄,对环境普遍认识不足。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世界公民,就业已经全球化。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视野狭小,只关注很少几个城市,很少几个行业,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公务员。有着强烈的跟风倾向。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有12000多种职业,我国有7000多种职业。
毫无疑问,就业机会都是由社会组织提供的,这是客观现实,人们不能改变它,但是可以通过对社会环境、职业环境的分析,充分地了解它,适应它。多数学生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环境,对于想要选择的职业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准备不足,导致很多学生毕业之后融入社会,融入角色缓慢。
(5)职业发展措施空洞。目标指明了行动的方向,真正要实现目标,还必须要采取相应可行的行动方案。在调查中,有将近半数的学生都没有明确的行动措施,这是非常严峻的问题,仅有目标没有措施,目标也只是空想,有效的措施是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
表2 行动措施明确性统计
从上表可知:目标基本明确的114名学生中,半数以上的学生有基本明确的行动措施的,而这一指标在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中只占到28%。目标指导行动计划,目标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够实现,而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任何行为也只能像是没有方向的船只,徒劳无获。只有确定明确的职业目标,同时制定系统的职业发展措施,才有可能创造个人职业生涯的辉煌。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集中分析和探讨,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人未能客观地、全面地、清晰地认识自己;二是对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三是对就业环境缺乏理性的判断;四是职业目标比较模糊,没有相应的行动措施保障。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当事人一个人的事情,其制定与实施需要个人、学校以及企业共同努力。高校毕业生是即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处在职业发展初期,这是一个职业探索的阶段,特别需要有益的指引。针对当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未来的路怎么走,最终应该由自己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战略指南,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认真学习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首先要剖析自我,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借助各种测评工具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深入分析自身的优劣势;然后,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及就业形势做出准确的理性判断,接受挑战、挖掘机会,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目标。目标确定后,必须要有相应的行动方案来保证目标的实现,措施必须是可行的,并尽可能地系统化,这样,才能真正地服务于目标。“计划赶不上变化”,在人生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还要对职业目标和行动方案进行评估和适时的修正,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高校担负着教育和指导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职责。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组织职业生涯指导的专业队伍,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咨询、推荐等服务工作,普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就业形势有一个较清晰地认识,为以后走上社会、应对就业挑战,做好充足的准备。
3.企事业单位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场所,应该为这些新生力量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有益的指导。即将毕业的高校本科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适应阶段”,往往会对工作感到力不从心。他们就像是一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企业没有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对员工进行正确的指引,可能就发挥不了他们的作用。如果企业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等机会,使其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组织环境,这样能帮助员工在与企业的磨合中不断地成长。只有当个人的职业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才能发挥出员工的才能。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帮助员工制定和修正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这也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组织忠诚度。
4.政府和社会既要帮助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还要协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职业和职业发展道路。政府有责任出台相关政策,为高校职业生涯指导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平台。同时,应该组织社会力量,建立职业培训机构,组建专业的职业生涯辅导队伍,开展更广泛的公益性的职业咨询和指导活动,让更多即将走入职场的人受益。
参考文献:
[1] [美]reardon ienzsampsonpeterson《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美] reardon ienzsampsonpeterson《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学生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杨新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4]徐笑君.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5]耶胡迪巴鲁.职业生涯管理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
记者从有关权威人士处获悉,在启动1000万亿投资后,国家发改委下一步应对经济形势的重要部署是,加紧制定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九个重点行业振兴规划。该规划力争在2008年底或2009年初出台,并以高规格形式。这是自国务院总理2008年11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解决九大行业企业困难、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届时,多项组合政策出台以促九大重点行业振兴。
据悉,国家发改委和相关部门在制定九大行业振兴规划时,有五点基本原则。具体为:一、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先进生产能力的发展。二、严格控制总量,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加快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三、修订产业政策,进一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四、加快推动兼并重组,引导企业继续发展,力争在两到三年内培育和壮大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五、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开发重大产品和重大技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三个棉花品种增效 60亿元
山东省农科院棉花研究中心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系列三个抗虫棉品种通过推广转化,到目前共增加直接经济效益60多亿元。记者从省农科院获悉,该项目组在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开发专项等计划基金资助下,自1995年1月开始至2007年底通过鉴定,历时13年研究完成。选育出的鲁棉研18号属抗逆性突出的稳产型转基因常规抗虫棉新品种,高抗棉铃虫和枯萎病,抗黄萎病,抗旱、耐盐碱,成为病、虫、旱、碱等灾害性年份或棉区种植的首选品种;鲁棉研20号属早熟性突出的省工易管型转基因单亲抗虫杂交棉新品种,是黄河流域棉区间作套种的首选杂交棉品种;鲁棉研25号属双亲抗虫的高产型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增产潜力大,耐早衰,为高肥水棉田创高产的首选品种。(来源: 大众日报)
美国新棉纤维强度创历史最高水平
截至2008年12月11日,美国新棉加工和检验量接近218万吨,占预期美棉产量的70%以上。从检验结果看,今年的美棉平均纤维强度为29.8克/特克斯,较去年提高0.5克/特克斯,并创历史最高水平。最近十年,美棉纤维强度持续改善,年均提高0.18克/特克斯。(来源:中国棉花交易网)
研发
科学家开发出智能纤维
来自美国和中国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的智能纤维,朝着智能服装的目标迈进了一步。在2008年12月出版的《纳米快报》(Nano Letters)杂志上,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尼古拉斯・科托夫(Nicholas Kotov)和江南大学教授胥传来等人报告了制造智能纤维的新方法。与此前的智能纤维制造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更为简单、成本也更低。研究人员将普通的棉线放入碳纳米管溶液当中反复浸渍,再使其干燥。这一过程不需要任何附加的电子设备。如此几次之后,棉纤维就具有了导电性。 (来源:财经杂志)
雅戈尔研制出汉麻纤维开发利用技术
被欧美专家认为“人类至今以来发现的最完美纤维”,又称“人类第二层皮肤”――汉麻服饰在雅戈尔集团研制成功。目前,全世界只有3个国家掌握了汉麻纤维开发利用技术。雅戈尔集团已研制生产出袜子、衬衫、西服、裤子、内衣等试销产品。近期,雅格尔将开发160款衬衣的设计和制作,在2009年3月的2009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集中展示。另外,2009年还将在北京、上海、杭州和宁波开设4家大型“汉麻生活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正式向全世界。(来源:杭州日报)
大庆石化腈纶厂抗起球纤维获国家专利
近日,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厂长吴景哲在生产调度会上宣布:“昆仑牌”抗起球腈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据该腈纶厂技术副总工程师马廷连介绍:“目前国内下游纺织用户每年抗起球腈纶的需求量已达到两万吨,我们成功地在6万吨级的生产装置上放大生产了优质的抗起球产品,是国内第一家达到产业化生产的企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来源:中国纺织报)
福建研制成功再生竹纤维新型纺织材料 国内首创
近日,福建省科技厅主办、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的“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织材料的研发”项目300吨/年中试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标志着福建省成功研制出再生竹纤维新型纺织材料。专家认为,该项目为国内首创,自主设计的整套工艺路线和溶解、脱泡、过滤等关键设备均具创新性,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这对于解决我国天然纤维短缺问题,推进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来源:福建日报)
新一代新型纤维超细纤维Birla Modal成功面市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陵县宝鼎纺织有限公司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拓思路,加大对新型纤维、差别化纤维、绿色环保纤维、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力度,努力打造“差别化纺纱”的品牌。近日,陵县宝鼎纺织有限公司又成功开发了Birla Modal系列纱线。Birla Modal是环保的、可生物降解的纤维,由100%天然优质木浆制成,绿色环保,可持续利用。Birla Modal具有工业纤维的所有优点:均匀度高、品质统一、纯度高、线性密度与纤维长度达到最佳值。在此之前,超细纤维是一个梦想。(来源:中国纺织报)
行业
世界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受阻
记者近日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获悉,业内权威人士认为当前纺织行业的困难形势主要是因为,此次金融危机是上世纪经济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波及面广,对世界各国经济都产生巨大影响。因为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紧密,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对发展中国家必然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作为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加工大国,中国的纺织经济受到的冲击巨大。目前,行业中的三分之二企业亏损或处于亏损边缘,资金紧张、产品积压等问题较为严重。 (来源:中国纺织报)
天津打造纤维界面处理产业基地
为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品成果转化,围绕天津滨海新区百万吨大乙烯项目发展,天津工业大学所属的新技术公司计划在天津市大港区海洋石化园区投资1.2亿元,建成一个研究手段先进,集研发、成果推广、工程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纤维界面处理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技术水平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工程技术与研发中心,建设年生产能力3万吨的纤维油剂、助剂、催化剂生产线。天津市大港区具备承接现代化工业项目的基础和条件,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南港工业区、中华民营经济园等工业园区,今后都将成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引擎。(来源:科技资讯)
振亚纺织一面料被评为“中国流行面料”
2008年12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流行面料”吊牌评审会上传出喜讯,萧山区党山镇杭州振亚纺织公司开发生产的“吸湿快干”板丝呢面料被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评审为“中国流行面料”。该产品是运用高新科技研发的涤纶短纤维,具有较强的吸湿快干功能,是优良的裤料和套装面料。(来源:中国纺织报)
上海纺织行业协会挂牌成立
2008年12月17日,上海纺织协会正式挂牌成立。此前上海尚没有一个可以完全代表纺织行业的综合性中介组织。全国政协常委蒋以任出席成立仪式。(来源:中国纺织报)
罗马尼亚4万纺织工人面临失业
罗马尼亚媒体报道,罗马尼亚纺织服装制革企业联合会主席马丽亚 克拉皮妮女士告知媒体,受金融危机影响,纺织企业贷款困难,外国订单大量减少,出口下降。2007年来料加工产值占纺织业总产值的58%~60%,2008年来料加工产值同比下降10%~20%。今后4年金融危机将对纺织工业有严重影响,2009年将有4万多纺织工人(占整个纺织工业职工人数的15%~20%)面临失业。截至2007年底,罗纺织工业职工34.2万,到2008年7月底还有31.2万人。(来源:商务部)
国家纺织专利技术展示与交易中心落户盛泽
2008年12月11日,盛泽镇政府、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和中国绸都网携手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在盛泽正式成立了国家(上海・盛泽)纺织专利技术展示与交易中心。这不仅是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出沪合办的第一个纺织专利服务机构,也是我国首家跨区域的纺织专利技术展示与交易中心。据悉,该中心正式运行后,通过中国纺织专利交易网向企业专利信息;企业也可以直接向该中心提出新产品要求,委托该中心提供相应专利服务。(来源:新华日报)
纺织工业(浙江)纺织产品检测中心升为国家级
近日记者从中国纺织采购博览城获悉,杭州中纺城纺织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已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这标志着该公司市场化运作的纺织工业(浙江)纺织产品检测中心正式升格为纺织产品“国家级检测中心”。从此,该检测中心出具的纺织产品检测报告还可获得国际实验室认可组织和亚太地区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的多边互认。据了解,纺织工业(浙江)纺织产品检测中心有80多台(套)试验和检测设备,其中进口先进设备占80%。目前,该检测中心正在进行省级计量认证的有关工作。(来源:萧山日报)
宁夏羊绒纱线出口同比增长1183.2%
据银川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1月至11月份,宁夏17种重点大宗商品出口98861万美元,同比增长28.5%,占宁夏外贸出口总额的55.4%。其中,羊绒纱线出口74.4吨,出口额805万美元,同比大幅增长了1183.2%。(来源:中国经营报)
中国纺织创意产业服务工程在绍兴启动
1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简述
所谓职业规划,是根据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的社会就业需要,以帮助学生更好就业为目标而制定的就业指导方案书。根据社会的进步,现今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新加入了大学生的行为认知、兴趣爱好等具有较强个人主观的参考因素,各高校可以依据这些具体化的信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和工作岗位的推荐,帮助初入社会的学生实现就业和规划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功能上相互补充,将二者进行结合,能更好的体现出学校的人文关怀。
区别于其它教育方式的是,职业生涯教育有三个特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其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自我、掌握社会最新的求职动向、以及制定个人求职规划,而今社会的就业环境日趋严峻,教育过程中能明确职业生涯制定的目的,是帮助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必要前提。第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项连续性、动态化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区别于其他工作的是,它必须随着社会的更新而不断地进行自我内容的更新,原因在于它的热荼涠是通过社会职位需求和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相结合,处于连接学生与社会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一个中间环节。第三,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工作。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社会中任何岗位除了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拥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功能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导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表现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中予以指导,使职业规划的进行与制定更明确,更有效。
2.1具有预测的功能,能使大学生对就业的趋势有较为超前的了解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要对未来的职业、社会和自身的发展有准确的预测,思想政治教育的超前性在这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覆盖性,使其对各个行业发展趋势、走向也做出正确的预测和把握,及时了解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国际经济发展强势领域以及最新动态给我国就业会带来的前景。这些都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必要了解和考虑的问题。让学生在了解社会状况和国家的形势的情况下,明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找出明确的自己的人生坐标。
2.2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进行职业定位的前提
所谓“认识你自己”得由来,是刻在希腊神庙的柱子上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在工作、学习中最大力度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保证工作、学习等活动的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同时结合不同职业的特点及差异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树立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一个正确的定位的基础上,做出最符合自身实际状况以及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就业规划或选择。
2.3可以培养大学生具备和谐的人格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小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小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通过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和谐的人格,是有效提高大学生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的重要决定因素。人是道德的主体,任何行动必须在道德的底线之内,这就需要行为主体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高尚的爱国情操,大学生也不例外。人格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它深深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因此,人格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在这个阶段给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和谐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现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大学生属于初学者,很容易受外来因素和大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的现象尤为严重和普遍。暂不提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这类过于庞大的责任,就是工作的职业道德,对家庭的责任也被他们抛之于脑后,是典型的缺乏责任的一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先进典型的模范作用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建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结束语
随着时展的步伐,近年来应需而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初步形成,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迫切地需要更加深入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一致,功能上二者互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为具体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在台湾地区,高中职教育并非属于职业教育序列,而是属于自2014 年开始实施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中学后段学制序列。台湾中学生毕业后,通常升入普通型、技术型、综合型、单科型四类高级中等学校,成为“高中职学生”,该类学生年龄大致介于16~18岁[1]。从一定程度上说,台湾高中职教育是指台湾高级中等学校所开展的教育。台湾地区历来重视高中职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近两年,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对高中职教育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变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台湾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台湾高中职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带来诸多红利。但与此同时,随着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其高中职教育在服务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招生、升学、定位等方面的问题。[2]
台湾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潘文忠认为,当前台湾地区教育领域有两类问题值得特别关注。第一类问题是,目前台湾很多大专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普遍秉持这样一种观点:学无所用。这从侧面反映了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吻合现象。与此同时,第二类问题也广泛存在:很多高中职应届毕业生升学意愿较为强烈,毕业发展导向往往以升学为主,如2012学年至2014学年升学比例高达86.64%[3],而这类学生群体大部分并没有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继续升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盲从决定。为缓解此类问题,扭转当地教育生态背景下“升学至上”的传统子女教育路径,并鼓励高中职应届毕业生通过工作、志愿活动、壮游等形式,探索、思考、确立人生规划的正确方向,“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应运而生。
本文聚焦台湾于2016 年 10月提出、预计2017年8月开展的高中职教育新举措――“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通过文本分析法,在研读整体方案的基础上,凝炼其核心思想,以期获得对大陆相关教育理念发展的启示。
二、“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
规划的核心思想
(一)目的与内容
“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预计于2017年8月开始试行,第一周期为三年,总计划人数1.5万名左右,总投入经费为72亿新台币[4]。该规划目的较为明确,主要分为四点:其一,在提供给学生职业探索机遇的同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协助青年适才适性发展;其二,顺应台湾地区传统技艺和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较好的人力资源,同时缓解就业压力,提升高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其三,为青年提供学习和体验多元生活的C会,从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其四,进一步储备青年教育和发展经费并拓宽其来源,同时畅通技术人才回流就学的渠道。[5]
总体而言,整个“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方案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三个计划:两个阶段为高中职就学阶段、高中职毕业后阶段;三个计划为高中职生涯辅导计划、青年体验学习计划、青年就业领航计划[6]。两个阶段和三个计划相互交织,共同服务于规划目的。
(二)具体策略
整体而言,“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以经费账户“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为主轴,有效衔接两个阶段和三个计划。
1.高中职就学阶段:推行“高中职生涯辅导计划”
“高中职生涯辅导计划”贯穿于高中职学生求学阶段,重点作用于高中职学生的毕业阶段,旨在协助青年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并衔接下一阶段的“职场、生活及国际体验”,从而协助青年适才适性发展。这一计划体现出鲜明的长期性,注重在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中引导学生。
2.高中职毕业后阶段:推行“青年就业领航计划”和“青年体验学习计划”
在“高中职生涯辅导计划”协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后,学生毕业时会形成较为明确的短期发展意愿。在学生做出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后,就进入下一阶段,即推行“青年体验学习计划”和“青年就业领航计划”。
其一,高中职应届毕业生可通过“青年体验学习计划”进行生活和国际体验,此举措旨在鼓励和支持高中职应届毕业生通过壮游、参加志愿工作等形式进行体验学习,拓展和感受不同的生活面向,进而探索和确定未来升学规划或就业计划[7]。主要体验方式有两种。其一,壮游。壮游是一种胸怀壮志的游历,具有“长、高、深”三个特质,即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8]。壮游计划的实施主体是学生本人,具体由高中职应届毕业生自行提出壮游计划,台湾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其提出的壮游地点,协调该地点选派相关工作人员担任辅导员,协助高中职应届毕业生完成壮游体验。其二,参与志愿工作。在高中职应届毕业生自愿提出申请并经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将会与台湾地区非营利机构进行协调,由该机构协助对学生进行必要培训并选派机构内专人担任学生的辅导员,辅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相应志愿服务[9]。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经费账户“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不承担该过程的经费。
其二,高中职应届毕业生可通过“青年就业领航计划”进行职场体验,此举措旨在培养具有发展性、适合本地区产业发展需要的传统技艺人才,进而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具体策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有意愿就业的高中职应届毕业生自行提出申请,经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审查后确定参加此计划的名单,每年总名额为5000人左右;第二阶段,由台湾劳动管理部门盘点并汇总优质空缺职位(优质职位主要来自于符合台湾地区发展需要,且福利等方面优厚的传统技艺产业和创新产业等),并建立“青年就业领航计划”的衔接机制,即建立学生与工作岗位的衔接机制,促进两者有效接洽,以此为通过筛选的学生提供具体职位;第三阶段,由提供职位的单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重点传承技术和经验[10]。整个过程中需要的经费补助,从经费账户“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中支取。
(三)保障举措
其一,完善的流程保障体系。整个方案的具体开展,从申请阶段到审查阶段,再到实施阶段,均有着详细、规范的流程,并对每一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在“高中职应届毕业生提报申请”这一阶段,流程中明确说明了学生参加此计划期限为2~5年[11],对时间要求较为精准具体。
其二,充足的经费保障体系。“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的经费(总计72亿新台币)为“青年就业领航计划”提供资金保障。该类经费被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补助高中职应届毕业生的就学就业及创业准备金和青年稳定就业津贴,第二部分则用于补助企业雇主的培训费用[12]。每一部分都有详细、精确的数额限定,并明确说明了此账户经费的来源,即来源于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和台湾劳动管理部门。这种充足的经费保障体系,亦进一步储备了青年教育和发展经费并拓宽了其来源。
其三,周密的预防计划体系。主要体现在退出机制和诱因计划两方面:在计划开展过程中,若高中职应届毕业生想中途退出或变更既定计划,或者在这个变更过程中想提取“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中的经费,必须经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和台湾劳动管理部门审查通过方可进行;为激发高中职应届毕业生对此方案的兴趣,采取每月拨付一定资金及调整升学渠道与方式、入学时间,延长休学年限、抵免学分等方式。[13]
三、启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
近期,“核心素养”受到广泛关注。由林崇德教授领衔、北京师范大学牵头、汇聚5所高校96名学者的课题研究团队,历时三年,多方论证,并经教育部审定,最终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14]。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15]。其中,社会参与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强调学生处理好自我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养成符合现代公民要求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在促进其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其努力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16]。社会参与主要包括两个指标:责任担当指标,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3个基本要点;实践创新指标,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3个基本要点。[17]
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参与素养的诸多要点与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整体规划有很多相通之处。例如,社会责任和劳动意识两个要点都强调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整体规划中有关提升生活及国际体验的举措也较为重视对高中职应届毕业生志愿工作的引动;技术应用的含义,亦与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整体规划中对于“通过职场体验培养技术人才”的阐释相通。因此,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大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素养的培养提供借鉴。还应指出的是,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的核心思想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素养的精神是相通的。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致力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致力于通过职场、生活及国际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实、适切的认知,致力于用一种人文关怀的方式协助学生探索并确立正确的人生规划方向,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倡导的理念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具w启示可总结为三点。其一,防止盲目照搬是前提。对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要在积极借鉴的同时,防止盲目照搬,这是实现良好借鉴的前提条件。台湾地区的各方面情况与大陆存在较大差异,大陆应结合大陆教育的实际情况,寻求和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素养培育的策略或方案。方案的开展可先选取几所高校或几个地区进行试点工作,待有成效,方可由点及面,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二,借鉴理念是重点。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尚未施行,具体策略成效尚未体现。因此对该方案的借鉴,重点在于借鉴其思维和理念。当前,我们要想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需要研究大陆既有政策的不足,汲取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中有益的、适合大陆实情的成分,建立和完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机制,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声明和举措[18]。其三,本土创新是根本。借鉴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只是当前之计,实现适合大陆教育实际情况的本土创新才是根本。当前,大陆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职业教育领域亦需要进行相关变革,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从国家层面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其指引下,大陆需要紧密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尤其是着力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做好不同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积极进行本土化教育革新,以为经济发展输送优质的、适合“走出去”战略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姜得胜.当前台湾高中职道德认知教育危机之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5(4):17.
[2]曾春妹. 21世纪台湾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 职业教育研究, 2016(2):33-36.
[3][4][6][8][10][11][12][13]台湾教育管理部门.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专区[EB/OL].http://edu.tw/1013/Default.aspx,2016-11-22.
[5][7]台湾教育管理部门.“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情形”报告[EB/OL].http://ws.moe.edu.tw/001/Upload/25/relfile/0/3270/bfeff77d-0027-478b-a78f-ecc5596eebbb.pdf,2016-10-13.
[9]百度百科.壮游[EB/OL].http:///link?url=Ply5ui2V1wCR5Z-ywesnqJ2Db2esl9s XzKXFf1XXE2Aj-pkTOg9td2EEy4Ro63sppQGeG 8JWoYvodWFlZZTZlH9T5gr25fAMZGswMeDjh8u #6_1,2016-11-27.
[14]林崇德.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 2016(6):1-2.
积极构建完善的现代职教体系是这次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要实现服务需求的目标,为产业发展培养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建立完善的体系,按类型教育特点来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办好各个层次的职业院校,打通职业教育纵向的人才培养通道,同时,既要重视学历职业教育,也要加强短期技能培训,并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技能教育,培养树立广大学生的劳动和技能意识,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衔接的通道。
一是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要努力构建职业学校学生升学成才的立交桥,积极探索以专业对口为基础的技能型高考,实行中、高职相衔接的招生制度。目前我们多年实行的统一文化课招生考试制度,有利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选拔,但是不利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选拔和培养。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要求,建立从初级到高级,从中职到专科、本科、专业硕士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以专业对口为原则、课程体系衔接为基础的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打通职业教育学历提升通道,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省教育厅从去年开始进行中高职院校对接培养试点工作,第一批有21所高职院校和55所中职学校参与试点工作,今年又有一批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参与试点。2015年开始,我们要支持本科职业院校招收专业对口的专科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科职业院校招收专业对口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3年中职教育与4年本科教育、2年专科教育以及3年高职教育与2年本科教育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招生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招生比例。
二是积极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衔接。市、县政府要统筹考虑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和协调发展。在高中阶段,要始终坚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普通高中招生要严格实行“三限”政策,要更多地鼓励、引导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各级政府要切实改变对教育工作的评价主要与高考升学率挂钩的做法。不能只关注考取了几个北大、清华,一本、二本的学生,必须关注全体学生,为所有的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普通教育学生要加强劳动教育,进行基础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在普通中学开设技能课程,组织普通中学学生到当地的职业学校或公共实训中心进行一些基本技能训练,使他们在训练中找到劳动的乐趣,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品质。现在从小学到中学、大学,都存在以知识、分数代替能力、品德的现象,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高等学校要实现转型发展,今后我省相当部分高校都要办成技术型、应用型大学,少办研究型、综合型大学。而这当中,特别是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校时,都应该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
三是坚持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并举。建立完善的职教体系,要高度重视加强各类短期技能培训,建立终身学习制度。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良好资源,面向在职职工、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广泛开展职前培训、职后培训、转岗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培训。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实施“培训包”式的培训服务,提高培训效率和办学效益。在县一级,要重点加强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拓展县级中等职业学校的服务功能。县级政府要统筹各种政策性培训任务,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来统一承担这些培训任务,使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在完成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成为本地的实用技能培训中心、就业转移培训中心和普通中小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的训练基地。
二、着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
按照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省教育厅已启动达标中职学校建设工程,印发了《江西省达标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标准》,并审核确定了一批达标职业学校,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今后几年全省上下要加大工作力度,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
第一,必须坚持“一县一所”的布局要求。除了少数不举办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区,其他县、市、区必须办好一所达标中职学校。这既是《职业教育法》对县级政府的要求,也是县级职业学校承担的任务具有其他学校不可替代性所决定的。各县要根据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要改变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要强化教育督导的作用,加强对县级政府履行职业教育发展责任的督导,对没有办好一所达标中职学校的县(市、区),不能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县。
第二,市、县政府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规定,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要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并根据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制定以同级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分担办法。明确规定,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这为加大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提供了经费政策保障,各级政府必须落实到位。各市、县要根据本地的产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学校实际情况,加大对经费的统筹力度,认真做好达标学校建设规划,出台政策激励、推动本地达标学校建设。
第三,必须统筹推进达标学校建设与资源整合工作。据统计,全省现有534所中等职业学校,但多数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具备,实习实训设施缺乏,专业师资不足,办学规模很小,办学效益低下,办学水平不高。根据本次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和省政府《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各市、县(区)要加大统筹力度,对没有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学校,实行“关、停、并、转”,鼓励优质学校采取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整合办学资源,推进达标学校建设。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总体思路,加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通过努力,使全省保留300所左右的达标中职学校,使其办学条件和规模保持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
第四,要高度重视加强职业学校专业标准化建设。专业标准化建设是达标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各设区市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合理规划专业设置,避免专业设置重复。要科学制定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标准,明确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实训室装备标准、专业师资配备数量等,保证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省教育厅将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重点推动一批专业标准建设,大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大幅提升我省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服务水平。
三、着力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2008年以来,我省提出“坚持三个立足,建立四项机制,实行九个对接”的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并围绕这个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校企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我们要看到,目前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学校积极性高、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要在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真正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实现校企实现深度融合。当前有几项工作必须加快推进。
一是加紧研究制定推进校企合作的意见。要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来确定校企合作的内容、合作的方式,规定企业在技能性人才培养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以及承担培养任务后应享受的相应权利和优惠政策,使校企合作规范化和长效化。
二是要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双向挂职交流制度,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职业教育研究所、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建立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实行订单式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制度。
三是要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在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统筹下,在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定现代学徒制相关政策、制度、标准。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报酬制度,鼓励企业建立对学徒制学生给予一定劳动报酬等相关政策,对学徒制“师傅”“教师”给予一定报酬的制度,等等。
四、着力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缺乏是我省职业院校办学的一个瓶颈。很多职业学校办不好,不是没有设备,而是缺少一批“双师型”“师傅型”的专业教师。据统计,全省职业学校生师比是28∶1,而国家要求是12.5∶1,全省专业教师缺额很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扩大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规模,优化师资结构,提高专业素质,加快解决生师比过高、“双师型”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我省县级职业学校大部分是普通中学改办而成的,大多数是文化课教师,不能适应职业学校教学要求,必须对他们实施转岗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对完全不能适应职业学校教学要求的,要采取措施调离或安排其他岗位。各地要制订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计划,提升教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建设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要建立专业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定期到对口企业实践制度,强化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完善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机制。
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各地要落实扩大职业院校教师自主招聘权和办学自的各项政策,允许学校招聘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但在专业对口企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地方政府要统筹当地人才资源,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在职、离职或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专业教师。
三是要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造就一大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名师。专业教师的水平决定了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也取决于是否有一支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专业教师。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要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将专业经验、技能水平、教学实绩、技术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职业资格等作为专业教师职务评聘、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职务(职称)评聘、工资待遇要向一线专业教师倾斜,要为专业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五、着力加强职业院校管理
在努力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同时,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提升职业院校管理水平。
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管理要率先现代化,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职业教育管理方式,减少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政府主要通过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以及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扩大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
二要抓制度建设,完善学校管理基本制度和办学标准。要努力建立具有职教特点的现代学校制度,从改善治理结构入手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积极完善学校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包括教学制度、实习制度、学生制度、后勤制度、财务制度。要针对办学需要和我省省情,研究制定职业院校的各项办学标准,如学校设置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教育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标准、条件装备标准、信息化建设标准等等,通过完善标准体系来促进职业院校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15-01
前言:
职高新生的素质培养是现阶段的教育形式下的主要要求。职高新生刚刚进入新的环境,许多认知都尚不完善,如果学校没有切实做好其素质培养工作,将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只有做好了职高新生素质培养工作,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积极的一面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的职业规划主要确定未来几年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为了达成发展目标所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教师需要针对学生职业规划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与学生交流,帮助其改善职业规划中的不足,然后对学生的的发展起到监督作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职高新生的素质培养工作
职高新生刚刚脱离初中教育与家庭的约束,各方面的认知尚不完善,职高学校需要做好对新生的素质培养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端正其学习态度,明确其学习目标,尽快的完成初中到高中的转变。下面就具体谈谈职高新生素质培养的主要策略。
1.1充分了解中职学校校纪校规,树立学生责任意识。
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是实现学校良好发展的根本所在。职高新生刚刚步入职业高中的校门,学校需要对新生进行专门的校纪校规培训,使其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新生充分了解中职学校校纪校规的相关标准,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职高生。中职学校校纪校规不仅仅是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更多的还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实现学生良好责任观与纪律观的发展目标。
1.2安全意识培养。
学生的安全是所有学校都高度重视的问题。新生刚刚脱离家长的束缚,渴望在新的舞台展现自己的才华,中职学校也充分理解学生的想法。但是实际上由于学生各方面的认知尚不完善,在展现自己才华的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中职学校在军训期间,需要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对学生各方面的安全意识进行培养,逐步养成学生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提升学生应急反应能力。
1.3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通过结合职高新生入学的具体情况,发现许多新生的独立意识都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被褥都由家长铺好,清洁都由家长包办,衣服都由洗衣机处理。甚至有的学生连基本的晾晒衣物,叠衣叠被都不会。长期在家长羽翼的保护下,学生的基本独立意识较为淡薄。因此,针对学生独立意识淡薄的现状,中职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工作,实现学生全面独立自主发展的目标。
1.4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诚信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有效保障,需要得到中职学校的充分重视。诚信是一种道德标准的体现,是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在职高新生各方面认知尚不完善的时期,中职学校需要做好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这样会极大的促进学生在与人沟通方面能力的发展。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诚信意识,学生才能做到诚信考试、诚信交往,也逐步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1.5感恩意识的培养。
许多新生认为父母给予他们的关怀是理所当然的,社会给予他们的保护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新生自我认知中普遍存在的误区,针对这个误区,中职学校需要做好针对性的纠正。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至今,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感恩意识。一粥一粟,恒念物力之维艰。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应当的,学生需要学会感恩。感恩祖国的强大与安定带给自己稳定的学习环境,感恩社会带给自己的保护,感恩父母带给自己生命与长久以来的关怀。促使学生将感恩的情绪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1.6充分了解社会的迫切需求。
据相关统计表明,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水平和面试的第一印象占据了主要因素,其次是社会实践能力和英语水平,另外计算机水平还占一部分因素。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并且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追求,才会受到企业的青睐。职高新生要主动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最大限度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并培养一技之长,从而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2职高新生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作为新生入学以来对自己制定的发展要求,需要得到规范与落实。学生需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确定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中职学校相关教师也需要针对学生职业规划中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其完善自身职业规划,并对其发展过程进行监督与约束,促进学生健康良好的发展。
结束语:
职高新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工作,需要中职学校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才能逐步得到提升。职高新生的职业规划是学生未来几年的主要发展目标,需要得到中职学校教师的监督与约束才能充分实现。笔者提出以上几种试探性培养策略,希望能得到各中职学校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