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6:06: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经济的主要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观点之一:新经济 绝对的机遇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的旗帜下,聚集了一批真诚的拥戴者。他们大声为新经济的到来鼓与呼,对新经济具有极高的评价和期盼。他们当中有人认为,新经济是经济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质的变化,以为新经济是"直接经济";也有人说新经济是一种典型的"注意力"经济;甚至有人提出新经济就是一种"虚拟经济",等等。
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说,网络对中国绝对是机遇,今天忽略了网络经济,与世界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发展新经济是中国赶超欧美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据了解,印度的工业基础不如中国,可是它正在创造奇迹: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增长,企业的经营情况良好;以技术人员为主的工资上浮带动了消费,扩大了内需,出口也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印度2000年度(2000年4月~2001年3月)的国内总产值将增长7%~8%,10年来首次超过中国。新经济的另一个例证是韩国,它是亚洲地区首先从金融风暴中复苏过来的国家,这部分的成绩应归功于其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
与将新经济指责为"泡沫"的学者相反,以厉以宁为代表的学者们大力赞美:新经济的实质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网络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增大信息量、各种资源可有效利用,降低了风险。
此外,如下的论点我们也耳熟能详:
新经济将以锐不可当的势头蓬勃发展,世界将因此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时代正在步入最后的发展历程,网络社会已显现雏形;新经济不是稍纵即逝的时髦,而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市场运作模式,是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主流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正迅速演变成全球经济活动统一的新平台和神经系统,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了"主流"社会日益融入网络空间、"主流"经济越来越多地网络化的趋势。国内外都有专家指出,也许用不了多久,在国际上,"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就会成为现实。面对新经济代表的某些经济运行的方式,发展中国家别无选择。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不改革就很难持续发展的阶段。但是,在改革已经改到国有部门的情况下,中国的改革面临一个具体的问题:改革似乎失去了动源,而网络经济的冲击,恰恰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下一段改革的新的、最好的动力。
这些新经济的鼓吹者预言:新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
他们呼吁,中国战略将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中国经济的发展须"以信息为主导"。
他们认为,中国乃至亚洲虽然在传统产业方面与欧美相比还很落后,但这并不是中国或亚洲就可以不发展新经济的理由。新浪网首席运营官(COO)茅道林以新浪网的发展历程为例,指出在中国完全有条件发展新经济。他说:"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传统产业落后于欧美,这是事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状况也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企业能很快地调头转型,没有像西方那样庞大的工业巨人所背负的沉重包袱,它们走向互联网反而更容易一些。在中国发展新经济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网络企业和传统企业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竞争关系,最近联想收购赢时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联想的技术优势和赢时通的客户资源结合在一起,对两者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观点之二: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在国人对网络经济充满了期待,跃跃欲试的时候,背后响起了警告:各国国情不一,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敬莲认为,新经济固然在美国迅速创造了奇迹。但是,发展中国家根本不具备像发达国家那样的条件,"攀比"的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以高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在中国'八'字还没一撇呢。
许多学者与吴敬莲共鸣。他们认为,爆炒新经济和网络股使它的泡沫膨胀,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利小弊大。
中国欠发达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意味着近期内新经济不会在中国成为现实。因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水平不仅仅是一个投资问题,而和人均国民收入密切相关。在中国投资的重点应该是传统的技术产业,如电信业和计算机软硬件,而不是那些网络公司。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改善传统经济部门的效率。
在我国,要不要发展新经济、发展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呢?当然要。我国的一些地区存在高技术人才密集的特点。这是一种可以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潜在优势。我们应当努力使这种优势能够发挥出来。我们必须懂得,高技术产业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在诸种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使高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全力以赴,为人力资本创造性的发挥建立起必要的组织制度、社会文化条件、法律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退而结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发展。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说,以"比较优势"的观点对待新经济,主张在战略设计上要按我们自身的条件作出选择,不要对发达国家流行的新经济"盲目跟风"。
违背一国的比较优势去进行产业和技术上的赶超,结果总是欲速不达。一国最有竞争力的技术、产业结构决定于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意指生产力优势要素的配置),要真正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结构,必须先在这方面赶上发达国家。根据一国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产业,使该国的产品的成本最低、最有竞争力;能占领国内、国外最大的市场份额,取得最大的利润,创造最多的经济剩余,使该国的资本积累最快,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最快,从而技术、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可以最快、最可持续。
关系国家命运的经济发展上,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有为。我国经济发展层次较低,容易使人产生急躁情绪。但是,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拔苗助长要不得。在新经济的发展上,也应该重视比较优势。
这批学者们忧心忡忡地表示:要警惕不强调真抓实干,而是爆炒"高科技"、"新经济"的行为。
■观点之三:新、旧经济 共享蓝天
对新经济发展的以上两种观点,经济学家又提出折中观点:新经济和旧经济可以是同时并存,新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旧经济的衰落,新经济与旧经济各有优势。从长远来看,它们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但是,在我国,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要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尚为时过早。
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樊纲用新芽和枝干的比喻来说明新旧经济的关系。他指出,新经济需在旧经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展。
一般意义上的新经济,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世界领先、全球配置资源、处处称雄那么一种经济状态,当然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可能还是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扎扎实实地做许多打基础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高增长、低通胀,但我们的经济结构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是发展中国家的类型,我们还不会在高科技发展方面属于领先的地位,我们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我们还不能在世界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上左右局势。
要认清以下的一些问题:第一,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的"旧经济",对我们来说可能还是"新经济";第二,传统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是我们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源泉;第三,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最优的产业结构,不一定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优产业结构;第四,我们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还面临许多局限;第五,在发展新经济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利用"后发优势",以减少投资的风险成本。
依据这种观点,在"新经济"还未长成时,就大谈砍枝干让新芽,或者说削新芽留旧枝,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在樊纲们看来,就中国来讲,旧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现在传统经济对中国的边际生产力要比新经济大。目前在中国,传统产业比新兴产业更有作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现在的确是新兴产业在带动经济的增长,比如美国,每年带动经济增长近3个百分点。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能只满足于2%~3%的增长,那么,更多的增长量从哪里来?显然还得靠传统产业的增长。
他们呼吁,在市场需求已经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决不能采取一种放弃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需求的发展战略,把这块肥大的市场让给别人。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和历史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基于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新的市场表现形式。新经济时代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主要标志,创新性是其主要特点。面向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市场营销也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做到与时俱进,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不断优化企业市场营销的模式,改进和创新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提升企业发展的动力,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新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和广泛的应用,企业要想在全新的经济模式下取得优势和发展,就要不断改进和优化自身的营销模式,创新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1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市场营销带来的影响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环境,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产品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速度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社会发展形势。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新产品的好奇心和体验意识逐步提升,这就给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要想实现发展,必须不断改进自身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方式,才能更好的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新经济时代以网络和信息化为主要标志和特征,更加注重知识和产品的创新性,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不受时空的限制,这就给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带来了机遇,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网络,使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下能够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另外,基于新经济时代下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市场环境,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来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从而制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营销策略,不断创新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更好的适应新经济时代下竞争激烈的社会发展形势。
2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2.1充分结合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营销
新经济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网络高度发达,并且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国家化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和利用现代电子商务的特性,优化市场营销策略和模式,积极开展网络营销。这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减少营销的环节,方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消费者的了解,从而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另外,这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网络营销模式,更容易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和信息手段更加便捷的了解企业产品的详细信息,还可以直接获取企业服务人员的答疑解惑,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省去了产品销售的很多中间环节,更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更好的适应新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2.2重视绿色、低碳营销
在新经济时代,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绿色环保的理念,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也要遵循绿色、环保、低碳的营销理念,建立绿色营销模式,致力于开发绿色、环保、节能的产品,使企业的产品能够满足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大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在新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要改革经营管理理念,树立绿色节约的观念,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技术、管理方式等,从而建立一套满足社会发展形势和消费者的需求的营销策略,使企业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2.3加大力度创新营销
在新经济时代下现代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仅仅是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的创新,因此,面对新经济时代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加大力度进行创新营销。第一,进行营销观念的创新,树立现代化的企业营销理念,摆脱落后陈旧的企业营销管理模式,强化知识创新。第二,进行营销技术创新,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经济时代的一个主要组成内容,现代企业要想实现发展,必须重视营销技术创新,善于利用网络和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和知识,以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第三,进行营销产品创新,这就要求企业营销工作人员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获取更加具体的消费者需求,挖掘市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从而制定出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要的市场营销策略,达到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营销策略的制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现代企业要想谋求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新经济时代的特点,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新型的企业营销策略,加大力度进行创新,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晓东.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15,11:71-72.
[2]李萍.谈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思想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13,28:39-40.
[3]李青.谈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J].商业经济研究,2015,02:61-62.
[4]马杰.试论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04:28-29.
[5]魏巍.面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
[6]裴文斌.面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5,15:263.
[7]王锡兵.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分析[J].商,2013,01:76-77.
[8]王积红,马玉昆.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新策略[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07:20-22.
进入21世纪以后,一种崭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开始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以网络、信息、知识和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所谓“新经济”。新经济给传统经济理论带来很大的冲击,比如,描述失业率和通胀率反向关系的“菲利浦斯曲线” 已不再适用,资源要素已不再局限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效益递减的供求也受到质疑。在新经济条件下,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暴露出陈旧、低效和不适应的缺陷,作为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结果的财务报表更是集中反映了这一问题。本 文拟从对新经济理论的着手,试图找到新经济条件下财务报表改进的突破口。
一、传统财务报表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在于提供一个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现金流动等信息,以帮助各类使用者评估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进行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的主要手段是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通常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也是国际流行的会计惯例。然而,长期以来,财务报表一直受到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指责和批评。尽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在不断地改进财务报表,但始终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认为,人们在改进财务报表时,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财务会计自身的理论及 上,而未从经济学理论方面进行,是制约财务报表改进的主要原因。
那么,传统财务报表与经济学理论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一,传统经济学理论把资源定义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类要素,并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基本前提。资源的稀缺性要求通过制度安排(市场机制或经济计划),使每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地方,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传统的财务报表正是以这一理论为根本出发点,以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不变为假设,披露资本在各间的流动和配置。在资本的流动中, 财务报表正是担当了信息载体的角色,它通过向外部提供财务信息,使资本所有者通过阅读和分析报表,了解资本的投入产出率,然后作出趋利避害的决策,即把资本投放到有盈利或前景的企业,或是将资本从财务状况恶化的企业里撤出,最终实现社会资本的有效流动和最佳配置。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资本是资源的核心要素,土地和劳动力只能借助于资本发挥作用,这就决定了资本所有者是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主体,从而财务报表的目标也定位于向资本所有者提供有关“资本流转”的信息。
其二,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理论依据。不对称信息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之一。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化信息,存在着信息的供给和需求。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使社会资源达到合理、有效配置,而信息的不对称又会导致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在传统经济,信息产业不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落后,资本所有者获取相关财务信息的来源渠道较少,这就必然要求使用资本的企业(经营者)定期地向资本所有者提供财务报表 ,这也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手段。
其三,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效益递减的供求法则决定了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物质资源是属于企业独占的、排他的。如企业的一项固定资产是属于企业独自使用和控制的,在同一时间内,别的企业就不能与其共享,而且此项资源是逐渐消耗的。也就是说,如果一项资源正在被别人使用,那么你就无法得到使用它的收益,即资源的边际收益递减。这一法则为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提供了一种基本前提,即企业的资源状况是属于企业独有的,不能与别的企业共享。边际成本递增的供给规律还是企业产品定价、确定销售收入乃至确定利润及利润分配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传统财务报表无论从其组成内容上,还是从其目标、编制时间和信息含量上看,都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密切相关。由于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资源稀缺性定理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那么毫无疑问,财务报表正是这一理论推演的结果。
二、新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理论的区别
新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高增长、高收入、低通胀和低失业率的目标。虽然尚无法给新经济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大多数人认为,新经济的实质是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形态,其运行规律和发展模式都与传统经济迥异。
新经济对传统经济学构成了现实挑战。
其一,资源的构成要素具有了新的内容。新经济所用的资源与传统经济不同,传统经济强调的是物质资源,并把资本作为推动企业成长与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在依靠知识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而发展的新经济中,知识无疑成了传统三要素以外的第四要素。在新经济条件下,所使用的资源主要是信息,物质资源仅是辅助部分。资本尽管仍然还是重要资源,但其重要性趋于降低。资源的差异导致企业生产对象的不同,新经济下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信息价值含量高的产品,这就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其二,资源的稀缺性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传统生产函数的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都有数量的硬约束,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新经济中,知识和信息取代了传统的劳动力与资本而成为经济发展的要素,这一生产要素的最大特点便是其充裕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因为 知识与信息的使用具有外溢性、可重复性,而且在使用中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因使用时间的持续而累计相加。 资源的这一新特性,使得新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扩大到了全球范围,配置效率也更趋于有效和合理。
其三,新对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供求均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新古典经济学认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供求曲线相交,形成市场均衡。由此还推出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效益递减的法则。但人们在新经济条件下发现,经济将某些产业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推向极致后,最终似乎否定了供求规律。比如,一旦为开发软件、设计芯片、铺设光缆投下了高固定成本,此后多一个消费者还是少一个消费者,几乎不会产生成本上的变化,因为信息产品的复制成本很低,甚至为零。也就是说,生产第一个信息产品的成本非常高,但此后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可以接近于零,这种成本结构从根本上否定了建立在边际成本定价基础上的供应曲线。从需求曲线上看,也是如此。比如,在一定限度内,软件产品的使用人数越多,消费者对其口碑越好,就越是愿出高价来购买,即 需求越多,需求者出价越高,这就使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失效。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网络的外在性”。
其四,在新经济条件下,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假设也受到了冲击。新经济创造了大量的与信息有关的产业和从业机会,从而形成了专门从事信息开发、交易和咨询的新型市场。信息和知识已不再具有专有性和独占性,信息被作为商品进行开发、采集、筛选和处理,并借助于网络技术,实时、快捷而又全面地传达给使用者。人们获取信息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大大减少。总之,强大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产业,弱化了信息经济学的原有假定。
三、新经济理论对财务报表改进的启示
其一,财务报表不应再局限于为传统的资源配置服务。在新经济条件下,由于占有的资源由过去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转变为现在的知识和信息,因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再是企业拥有的实物资源(如固定资产、存货等),而是那些掌握知识与技术的“知本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财务报表仍然只是重点反映有形资产信息,而轻视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披露,排斥新兴业务进入报表系统,只反映资本的投入产出率等,就不能为知识与信息在企业间的高效流动提供清晰、准确的信号,无法适应新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要求。另外,知识与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而传统的财务报表却以资源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为前提。因此,财务报表如何既能正确反映企业真实的资源状况,又能显示企业独特的竞争力,也是我们要认真和探讨的。
其二,财务报表的目标应转向为知识的所有者提供信息。财务报表的目标主要是解决谁需要财务报表、他们需要哪些信息等问题。在新经济条件下,信息和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要素,知识所有者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来控制企业,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而且知识所有者和企业是同位一体的关系。因此,财务报表的目标应由过去向股东、债权人提供信息,转为计量企业主体资源和权益的变动情况、收益的形成过程以及有效控制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企业主体型财务报表目标模式。报告的信息类型也应由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转变为企业知识资本拥有量及 其增进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在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积极的创新新的管理模式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通过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创新性管理模式和方法,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本文对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1.新经济的内涵。新经济的内涵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经济主要是指建立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技术改革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相应的市场经济可持续性增长与市场通货膨胀率和人民群众低失业率共存的现象,此现象的主要特点为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点有明显的淡化趋势。而广义的新经济则主要是在在科学迅猛发展以及信息化网络时代的新形势下,新经济就相当于网络信息经济、新时代的数字化经济以及市场风险经济等。2.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征。在信息网络化的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只能是向企业员工提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产品,就企业经营发展的某种意义而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属于营销工作的一种,因此企业需要站在企业员工需求工作的角度上,对顾客提供能够令其满意的人力资源产品,从而吸纳接收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其次,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是知识型的员工,在新经济时代下各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关键点在于吸纳知识型员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时刻关注知识型员工的性格特点,着重对知识型员工采取因人而异的开发与管理策略。最后,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对人力资源价值链的管理,人力资源价值链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内部人才进行激励和创新的过程,企业通过创建合理的价值分配体系满足企业员工的相应需求,从而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其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床创新是其深化改革道路中的必然趋势是型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之一。企业对内部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创新,能够通过相关有效措施,对适合企业经营发展的人才进行有效的运用,通过对适合企业发展并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能够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机制,从而有效实现企业扩大规模化生产,进而实现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营发展与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够创建优质的企业管理队伍。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够创建优质的企业队伍。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经营效益,而企业管理队伍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管理队伍成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也由此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在为企业内部管理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的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管理队伍成员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由此可见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鞥能够创建优质的企业管理队伍,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另一重要性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信息网络化时代的新形势下,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内部相关人才的创新。推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激发企业内部人才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在企业各部门中的工作效率,只有企业人才在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才鞥能够不断为企业创造出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经营发展的投资成本。由此可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不仅能够帮助企业人才掌握大量的先进技术,同时也能够使人才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从而帮助企业开发出更多新型的产品,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性创新
1.新经济时代下管理学理论的创新。管理学理论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相关管理理论,是科学化管理和和管理化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结果。在新经济时代下,管理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断创新,新经济时代下管理学理论的创新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学研究内涵的深入化。新经济时代下管理学理论在研究内容方面由以往的重视企业物质资源管理转为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由以往重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管理转为重视企业市场和顾客管理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不断出现,而多种组织形式的出现使企业在运行中较为复杂,由此产生多样化的管理学研究方法。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就某种理论意义而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出现需要一定的准备,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和构建都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出现提供一定的保障,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应用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出现了相应的问题,一方面是此看法未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适用性,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身具有相应缺陷性,但在企业实际运用中并未考虑其缺陷。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性得到一定的创新,针对人力资源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调研,以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运用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研究出相应的创新性措施,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3.以技能为前提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性创新中,逐步建立了以技能为前提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以技能为前提的人力资源管理评价。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新形势下不断被创新,由以往注重企业物质资源管理逐渐转向为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尤其是注重企业人力的相关技能水平创新,通过对企业相关人员战略上和结构上的技能创新,明确技能是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技能创新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创新发展。
四、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措施
1.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主要措施。“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主要是企业管理人员在遵循企业相关经营管理制度前提下,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创新性管理的方法。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能够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根据人才特点的不同将企业人才放置到相应的核心位置中,在全面调动企业人才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帮助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也要坚持对该理念的有效实施,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提高其相应的专业技能,使企业员工成为其专职岗位上的专业人才,有效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2.强化企业员工的业绩管理。强化企业内部的绩效管理是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员工进行科学合理的业绩管理,能够有效将企业员工的潜力和能力发挥到最大值,从而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强化企业员工的业绩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使企业员工能够真正有效的参与到实际的企业管理过程中来,对企业员工工作的业绩进行认真审核,制定相对完善的业绩管理规划和相应的制度工作,同时要将业绩管理考核制度通过评价系统使之较为客观化和科学化;另外要制定较为完善的奖励机制,对于工作优秀并且具有一定成绩的企业员工实施奖励机制,奖励机制可以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形式,使奖励机制贯穿于企业经营业绩管理的全过程,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3.实施科学的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实施科学化的知识管理是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根本措施。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知识管理作为管理手段是能够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实施科学的知识化管理的主要任务便是为企业知识的创新发展提供便利和依据,通过建立企业员工参与企业活动和共享机制,将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智慧调动起来,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在新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各部门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是其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对企业内部科学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管理,从而让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技能,进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五、结语
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第一资源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财富和资本,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兴旺发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本文主要对新经济的内涵和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特征进行阐述,对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进行概括,同时从新经济时代下管理学理论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技能为前提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对新经济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性创新进行分析,并从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化企业员工的业绩管理以及实施科学知识管理等方面对创新措施进行研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作者:宋萍 单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赵成德.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1(06):76.
[2]王群,朱小英.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考[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03):255-259.
[3]卜海林.新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3(11):165.
[4]潘宝利,肖俐.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5(08):237-238.
[5]王铁梅,吴宝杰.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0,04(31):159.
[6]刘玉娇,孟飞.当今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问题[J].企业研究,2013,03(16):104-106.
二、关于经济批量模式的运用。经济批量的基本模型建立在两部分相关成本基础上: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经济采购批量)或储存成本和调整准备成本(经济生产批量)。由于这两部分成本具有此增彼减的相互关系,通过微积分求极值或通过逐次测试后知:所谓经济批量就是两部分相关成本相等时的批量。然而,在JIT环境下,如此求经济批量的方法已没有意义。首先,JIT的运作基础之一就是缩短调整准备时间,而柔性制造系统的运用,又为调整准备时间的进一步缩短创造了技术条件,传统上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调整准备时间,现在缩短为几分钟,因此,调整准备成本在新经济环境中已经变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JIT系统的运作,还建立在长期、稳定而良好的供应合约基础上。可以说,没有良好的供应基础,就没有JIT。因此,所谓订货成本也不再是与批次相关的成本,相关的成本数额也大大减少。如此,经济批量中的主要相关成本只有储存成本。储存成本与储存量相关,储存数量越多,储存成本越大。所以,最经济的做法就是减少储存量,降低储存成本。这也就是所谓“零库存”的要求。现代的“经济批量”实际上应该是:仅在需要时才提供的必要数量的必要物品。
三、关于相关成本决策法的运用。相关成本决策法是管理会计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决策方法,它将与某项决策相关的成本和收入进行配比来作出决策,其主要特点是只考虑随决策而变动的成本,略去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相对于某项决策而言,前者称作变动成本,后者称为固定成本。在成本核算上,它假设决策引起成本的发生和变动,故应核算决策相关成本,从决策过程来看,它假设:1.决策只对成本在短时间内发生影响;2.多项决策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显然,相关成本决策法只考虑决策的短期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假设决策互为独立是不符合现实的,尤其是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运用,企业总是面临许多决策:一些决策同时进行,
其相互影响体现在机会成本上;另一些决策则相继发生,其相互影响既表现在机会成本上,又表现为未来的潜在成本。相关成本决策法缺乏考虑这种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使用它的结果是一定时期内从各项决策取得的收益不具可加性,即整体效果小于各单项决策效果之和。为此我们应该结合作业成本会计,修正相关成本决策法。为衡量短期决策的长期影响和一项决策对其他决策(尤其是后续决策)的影响,管理人员不仅需要预计未来的机会,而且需要掌握成本的长期习性,包括那些不随单项决策而变动但随多项决策而变动的成本的习性。通过借助作业动因分析,通过揭示各种决策方案对作业资源的需求,使管理人员了解各决策方案的短期和长期后果,并帮助管理人员防止采用那些有着短期或长期不利影响的方案。
1较为开放的经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每年贸易逆差和流入外资均在2000―3000亿美元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和贸易逆差国。美国经济规模庞大,严重依赖国外的原料和市场。因此,美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经济规模的不断膨胀,美国经济模式自由开放的特点也更加明显。
2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在美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从近20年的发展趋势看,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缩小,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国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本世纪初,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从4%下降到3%,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27%下降到21%,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69%增加到76%。
3较低的政府干预。美国主张尽量减少国家干预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干预程度相对较低。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主要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各种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等,以及为社会提供一系列公共产品和服务来实现的。
4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美国在市场经济方面有一套比较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实施,使得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及市场主体自由进入或退出得到了保证,保护了平等竞争规则的贯彻实施及政府调控措施的执行,并鼓励了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秩序框架。
二、美国经济模式与经济增长
1美国经济模式中以股权融资为基础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进行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促进经济的增长。首先,股权融资可以增加企业的自有资金,从而为企业进行创新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而这在银行融资的情况下显然是做不到的;其次,股权融资可以通过所有权激励鼓励企业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与知识创新;第三,股权融资为企业与风险投资者开展股权合作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增加了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所需的资金来源。
2美国经济模式中的金融投资机制为风险投资者提供完善的退出机制,促进了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与金融衍生市场上交易的金融产品不同,风险投资所面临的风险都不是十进位制,而是二进位制的,因而是无法通过风险定价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买卖的。因此,需要一种特殊的退出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者的获利。美国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就是一个具有这种特殊功能的、能够为风险资本带来投资收益的退出机制。
3美国经济模式中的自由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美国的自由主义政府干预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放松政府管制,鼓励企业创新和金融创新,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发展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的供给,以及生产新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公共产品如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安全等。正是因为美国的经济模式具有以上的优势,才造就了美国长达十多年经济高速的增长。
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1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的干预,发挥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历史角度看,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不对市场进行干预,只是干预的程度、范围、方式不同而已。例如美国政府在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实施“行政保护措施”,动辄对所谓以倾销价格出售商品或利用政府补贴进行销售的外国出口商征收惩罚性关税,筑起壁垒,保护本国的企业,并对高科技产品出口实行“最为严格”的控制。事实表明,市场经济从产生到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相反,市场经济呼唤敢于干预、善于干预的政府,呼唤能根据国情和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干预的政府。
21世纪是一个新经济时代,它催生新的企业、新的企业家和新的企业管理。2o0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重要主题,就是新企业、新领导。中国要在新的世纪向新经济时代迈进,必须全面和充分认识新经济时代的新式企业经营管理,并依据其内容、特点及要求培育和塑造新型企业家。
1.快速适应、创造和过渡式的经营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科技、产品和市场变化非常快,企业在变化无常的条件下生存,这要求企业快速适应。虽然发达的信息系统和互联网,使企业的快速适应具有技术基础,但是这对企业家仍然是一个挑战。因为信息量很大,而且许多信息还可能充满矛盾,会使企业无所适从。这就要求企业家对信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有透彻的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但是,在高度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企业要保持与众不同的经营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经营方式,都会通过信息网络迅速地传递出去,迅速被模仿和被利用。这就要求企业家把适应与创造统一起来,而且要使这种统一成为持续不断的过程。同时要求企业家敢于冒险投资和积极创业,又善于适当地控制和化解风险。德国贝本豪森科学和政治基金会国际政治和安全研究所主任克里斯托夫·贝尔特拉姆说,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过渡时代,一个不能维系长久的时代。我们今天拥有的不是、也不会成为一个具有清晰的坐标和等级的“体系”,没有清楚的迹象表明之后将出现什么。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也一样,很少会有一个清晰的坐标和等级的体系,也不清楚以后会出现什么,会演变成为什么。这就需要实行过渡式的管理。所谓过渡式的管理,就是不把现成的作为确定的来管理,不维持现状,主动改变现实存在,不断开拓和创造未来。但是,企业管理必须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组织和秩序,而秩序又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和确定的。这就给企业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把变动与秩序统一起来,使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建立和维持秩序,在建立和维持秩序中进行变革和创造。
2.战略伙伴关系、舍伙经营和集体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企业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关系,一方面是大大地拉近了,似乎是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可以直接对话和沟通;另一方面又大大地复杂化了,是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混合关系。这种既直接又复杂的关系,要求企业既不以自己为创世主,也不以消费者或用户为上帝,而是平等相待;既充分尊重、理解和服务用户.又充分掌握主动权,发现和创造需求,以发展全新的事业。企业家以能够增进社会福利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企业发展为根本使命。这其实就是要求企业家在用户、供应商各方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战略意义的伙伴关系。发达的互联网联系,不仅给供应商和用户提供了选择的巨大空间和余地,而且企业自己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和余地。但是,伙伴关系需要维系,要有稳定性。而稳定与选择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企业家必须解决这个矛盾。
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伙关系,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往往是由买卖的合作关系转变和发展成经营的合伙关系,实行合伙经营。与用户之间的合伙关系也往往包括合伙经营的内容,对于用户来说,企业的先销售后生产就是参与生产经营。不仅资本所有者之间是合伙经营关系,而且资本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问也是合伙经营关系,甚至连经营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也可以说是一种合伙经营关系,员工也参与经营。这对企业家来说是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即既要实行基于权力不对称的控制和监督,又要实行权力平等的合伙经营。
企业的这种复杂、不确定但又必须相对稳定的合伙经营关系,需要实行与之相适应的“集体管理”:这里所说的集体管理不同于我国现实存在的那种名义上是集体决策和个人负责而实际上往往是个人决策和大家不负责的所谓集体管理。新经济时代所要求的集体管理,其实质是战略伙伴的集体管理,它的主要特点是超越于一般的分工协作关系,实行基于和超越专业的全局管理和协同管理。美国学者马西娅·维克斯说,21世纪的首席财务官应该是战略家、交际家、商人和金融家,还应该是信息技术和风险管理的专家:该杂志同期发表安迪·莱因哈特题为“从机房主管到显赫角色”的文章。文章说首席网络官不仅负责管理信息系统,制定长期的信息战略,而且还要创建并管理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电子商业关系网。只有这样的首席财务官和首席网络官,才真正是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才能真正有效地实行集体管理。
3.水平式、移动性和模糊化的经营管理
在旧经济时代里,企业生活在垂直的世界里;而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生活在平行的世界里。这对企业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既要按照平行的组织和方式运作,又要有效地控制庞大的公司。虽然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此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但是企业家自己还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并要求企业家塑造相应的企业文化。同时,与水平式的企业组织相适应,企业家必须实行移动式的管理。努斯鲍姆说,未来公司的总部可能设在飞机上。即使现在,首席执行官在飞机上办公的时阃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会议越来越多在机场举行,头等舱和公务舱被当做办公室。从无形的角度看,则是交流式管理。实行交流式的管理,对企业家来说是一种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家在与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中实现管理。这要有更高的境界、技巧和艺术。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杰西卡·马修斯发表文章指出,信息革命的实质是改变各种关系,并模糊、重新设定或消除时间和空间的内部界限。例如,“此处”与“彼处”的界限,“国内”与“国外”的界限.“我们”与“他们”的界限,强大力量与软弱力量之间的界限,都已经或将开始消除,或不再明显。这需要企业进行模糊化经营管理。它对企业家来说,是一项新的任务。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要有区分和界限,没有“我们”与“他们”、“此处”与“彼此”、“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就无法进行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又要超越这种种界限。
4.包容性大市场经营和生态化环境经营
在新经济时代,进入市场的商品,不限于有形商品,也不限于技术、专利、商标和品牌等无形资产,进入市场交易的还有信息、知识、创意、理念等要素,因而是前所未有的大市场,是我们以往难以理解的大市场。不仅如此,这样的大市场还包含着看似矛盾和冲突的内容。这就需要企业家有广阔的视野,要善于从看似矛盾和冲突的东西背后发现其统一的基础,善于发现统一的方式,要有实现这种统一的操作能力。总之,要有驾御包容性大市场经营的能力。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要求企业把经营与环境联系起来。目前,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环境工作已经与财务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市场活动能力并列,成为企业的竞争力之一。尽管经济、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环境经营创造和奠定了基础,但是企业的环境经营仍然面临很多问题,这对企业家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企业家具有远见卓识,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环境风险,对企业的环境影响提出预测;其次,要求企业家根据新的经济标准,建立和实行环境会计;再次,要善于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解决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如此,在新经济时代,还要求企业内部组织环境的生态化,以及与供应商和用户关系的生态化,要求企业家实行生态化的组织和经营管理。
5.知识经济的经营管理
新经济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以高科技知识为主导,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时代。21世纪的企业将通过创造知识赚钱。这就要求企业实行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不同于物质,物质是有形的和确定的,看得见和摸j导着,而知识是无形的和不确定的,没有明确的边界,看不见和摸不着;知识具有传播性、共享性和公益性,其使用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排斥私人占有。如果说物质经济是看得见的、明确的和私人性的经济,那么知识经济就可以说是看不见的、模糊的和公共性的经济。尼尔·格罗斯指出,知识运动正在彻底打乱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组织机构。知识经营管理根本不同于物质经营管理,既有比物质经营管理广阔和深远得多的存在空间和发展余地,又要比物质经营管理困难得多,要把各种不同的知识统一起来配置和经营,要使知识得到充分的经济利用;要管理活的、千姿百态和变化万千的知识,对企业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求企业家具备更高的知识和能力。
6.人本化、个性化和人格化经营管理
如果说旧经济时代是以物为本的经济时代,那么新经济时代就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相对于物质经济而言的,是人本经济。在新的经济时代,企业通过创造知识赚钱,创造性的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必须实行人本化经营管理。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根本不同于以物为本的经营管理,人有欲望和本能,人有意愿和意志,人有思想和意识,人有情感和情绪,人要求独立和自由,人也要求相互帮助和支持,等等。以物为本的经营管理,可以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人的这些内涵、特性和要求,但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就必须充分考虑、合理解决和有效满足这些要求。
人是有个性的,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密切相关,社会化越发展个性化就越充分。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和条件,因而在使人的社会化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就使个性化充分发展。新经济时代可以说是个性化的时代,除了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及其个性化的定制生产供给外,主要是员工的个性化。尼尔·格罗斯说,伟大的思想都来自独特的个人,这些人不倾向于协同工作。最有雄心壮志的人员——不妨把他们比作鹰——往往不愿意共同分享知识专长。但企业是一个团队,必须进行合作,要让鹰按队形飞行。这就需要企业学会个性化经营管理,这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实行人本化和个性化的经营管理,其实质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经营管理。以物为本的管理,是把劳动者作为单纯的生产手段,或者说是把人作为物来经营和管理。人力资本管理虽然使劳动者拥有自己劳动能力资本的所有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但是仍然受以物为本的束缚和限制。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实行人格化经营管理。人格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同时,人格化经营管理还会使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既具体化,又简单化。
“人”的概念是既高度抽象,又非常复杂。而人格是具体的,欲求、动机、思想、情感、灵魂、知识、能力、道德和品行等都包含在人格中,但又有明确和统一的结构,因此是简单的。所以,人格化经营管理可以使复杂的人本化和个性化经营管理简单化,这符合经营管理的便利和有效原则。这方面,虽然中西方实业界已经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大多数人还不适应和不合格,经常“颠三倒四”和“忘情负义”,更缺乏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还是处于白发性和经验性的阶段。
确切地说,策划业的本质是咨询,它不是以实物的生产为体现形式,有时甚至只是以一种感觉系统的维系为突破点来进行运作,它的体现形式是文化方面的建设和市场行为的甄选集成,主要功能是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在社会上以更加优秀的姿态呈现与拓展。
市场要素与品牌生成
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是以资本为驱动力的要素组合竞争,一种组合方式实现高度整合的发展,通常会助力运用它的企业实现他人难以超越的发展。这种模式可以叫做“要素极限组合”。那么,实现了一种“要素极限组合”之后,企业产出的一种产品(可能是一种服务)就会具有文化的特征,或者可以对之进行文化的建设,让它更加形象和生动地呈现在消费人群面前,这时“实质的品牌”就产生了,如果对它加以维护与运营,真正的品牌就会出现的市场中,并且具有它自己的生命力。世界500强百事公司,在跨国事务方面的表现,是“要素极限组合”的集中体现,在进行品牌战略拓展上,通过高端实体并购维持所在市场的领先地位,通过组合市场上的高端文化要素进行品牌战略的延伸。
体系化创新的安全性与前沿性
新经济的出现,主要以体系化市场创新为体现形式,它不受上述“要素极限组合”的发展模式束缚。但是,真正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在操作中必须实现“安全性”,在提供的产品上必须要具有“前沿性”。这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创新,并且与社会发展趋势融合在一起。“安全性”主要针对与社会体系的对接上面,也就是说,一种市场行为必须符合它所在市场的制度环境,而“前沿性”则保证“内容的可采纳性”,以及与发展的接轨和趋势的引领。美国苹果公司在品牌战略方面的操作,在新经济的范畴中,即可体现出“安全性”与“前沿性”的并举,对Iphone4“天线门”的处理主要遵循“安全性”原则,而Ipad的全新推出与升级则是“前沿性”原则的优秀体现。
中国策划业的未来
在中国,策划行业的下一步发展也要进行战略转型,主要是从过去注重细节营销,向注重系统战略规划方面发展,使品牌的生命力更多的体现在“系统架构”的维系,而在细节方面则跟随“战略方向”。这里的“系统架构”不是指经济实体的组织架构,而是品牌系统的要素架构,而且因此产生的战略,也不是过去那种具体目标的战略概括,而是一种品牌自身的市场生命力,以及品牌在市场中体现与互动的方式。
可能性:一同兴起的全球与中国经济格局大变化
以货币博弈与平衡为主要特点的全球经济时代,正在进行着金融危机后的全局根本性变动。在这个变局之中,将会在不久的未来涌现新的不同以往的经济发展形式,以及众多具备新兴战略发展模式的企业,这不仅对全世界是一个机遇,对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更加具有深远意义。当新兴的市场价值体系重新得以建立、完善之后,真正的世界级企业将会以不同的面貌大量出现,新兴企业将会带领世界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美国新的经济增长机制,从1991年3月到2001年3月持续整整十年的增长,将美国经济带入了战后最长的繁荣期,许多人用“新经济”来反映美国经济在这一时期的出色表现。而2001年3月份以后开始的经济衰退,又引发了人们对美国“新经济”的重新审视,虽然怀疑和反对的声音均不绝于耳,但美国产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却是少有争议的。
不论是在经济扩张期还是在经济衰退和调整期,本轮经济波动反映了美国微观运行机制、中观产业结构和宏观管理方式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化,而产业结构的变化更为直接地反映了行业运行、就业结构以及消费模式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深层原因。制造业是美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在美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之下,美国制造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奠定了美国新经济成长的重要基础,而且也使新经济的衰退和调整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一、美国新经济波动的主要特点
这一轮美国经济波动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波动的幅度减弱而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增强。从经济繁荣期来看,与战后其他较长的经济扩张期相比,在90年代这次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中,GDP年度增长率的波动幅度明显减小;而在2001年的经济衰退中,GDP增长率下降的幅度和累计持续的时间也低于以前(陈继勇,2003)。
具体来看,90年代经济繁荣期的特点集中于“一稳三低”,即经济稳定增长伴以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和低财政赤字;而21世纪初期的经济衰退程度虽然减弱但复苏过程缓慢,生产率的持续高增长与高失业率并存,企业投资不振与个人消费的强劲共存,出口波动幅度加大与贸易赤字增长同步。
总之,无论是经济繁荣期还是衰退和调整期,美国经济的运行和波动都逐渐显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美国经济结构的实质性变化正是这一新趋势的深层基础,而制造业作为美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其持续的结构性调整是新经济波动呈现不同特点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制造业的贡献与经济波动
制造业在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产业。半个世纪以来,制造业占美国经济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然而,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却与产出的高速增长相伴,并以90年代的表现最为突出。用于衡量制造业实际产出的制造业生产指数(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production),在1990到2000年年均增长4.6%,比同期实际GDP的增长高出1个百分点以上,而相比之下,1950到2000年间该指数年均3.8%的增长仅比实际GDP年均3.4%的增长高出0.1个百分点(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ent,2004)。相应地,1990到2000年间由制造业创造的GDP以年均4.52%的增长超过了服务生产部门3.65%的平均速度,这使得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下降趋于减缓,十年间仅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但在2000-2003年期间的经济衰退和调整中,制造业创造的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0.37%,而在2000-2005年期间,其平均增长率仅为0.58%,这使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在5年内就下降了2.5个百分点。虽然目前制造业占美国经济总量的比例仅为12.0%,但其近两年来的健康发展仍然是推动美国经济再次快速扩张的重要动力之一。2004和2005年制造业所创造的实际GDP分别以4.80%和3.96%增长,而同期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高达4.22%和3.52%,均高于90年代的平均水平(见表1)。即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波动中,美国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步伐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而在经济衰退之后的缓慢恢复,也正是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制造业内部构成来看,90年代以来的增长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70年代以来,耐用品制造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一直下降的,从60年代平均的15.6%一路下滑到90年代平均的9.07%,而同期非耐用品制造业下降的幅度则要缓和得多,60年代平均10.08%,而90年代平均为6.57%。然而从90年代开始,耐用品的生产出现较快增长,其占GDP的比重基本维持在9.0%左右。尤其是在走出90年代初期的经济衰退之后,耐用品制造业平均对GDP的贡献远远高于非耐用品制造业,其中在1993到2000年间,耐用品制造业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平均为0.76个百分点,接近整个制造业同期0.84%的贡献度,而1998年耐用品制造业更是拉动美国GDP增长了1.10%,创造了90年代制造业高速增长的新水平。
耐用品制造业的兴起对美国经济的繁荣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耐用品制造业的衰落促成了美国新世纪初期的衰退,其根源在于耐用品的价格弹性随收入水平和供给能力的提高而趋于下降。耐用品的使用是有一定周期的,尽管这种周期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所缩短,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和大幅提高使得耐用品的生产周期快速缩短,因此必然将面临商品供过于求的局面,而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通过创造需求的方式部分地解决这一问题。虽然信息技术正使得创新的周期缩短、新产品层出不穷,但过快的产品更新也正使原有产品过快地面对供过于求的处境。这是耐用品价格弹性趋于降低的根本原因,也是技术先进国对耐用品制造业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根本原因。然而,2000年的美国开始面临创新停滞所带来的问题,即互联网在技术上的局限性以及半导体芯片行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固有的“4年循环规律”的制约,使美国出现了信息技术创新的停滞(陈漓高,2004),而一系列的经济调整也随期而至。
国内需求的有限性,加上创新成本的不断提高和新技术扩散时间的缩短,使得企业必须借助于不断扩大的市场来快速收回成本和获取利润,这就决定了制造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将日益加深(庄宗明、孔瑞,2006)。这不仅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市场之于美国制造业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反映了美国与那些贸易往来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冲突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
三、制造业对价格指数的贡献与价格波动
在90年代,制造业对美国经济的突出影响还表现在价格方面,制造业价格指数的持续下降为经济运行创造了良好的低通胀环境。从1990年开始,制造业的生产价格指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并在1996年以后一直是负增长,于2000年达到-2.26%的谷底。随着制造业生产价格指数的不断下降,商品生产部门的价格指数也一直处在低位运行,从而有力地拉动GDP价格指数在1%到3%之间徘徊。虽然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物价水平的持续走低与大量的相对低廉的日用消费品和资源性商品的进口有关,但进口对限制美国国内物价上涨的作用是有限的,美国产业本身对于保持价格的低位运行的作用则要重要得多(庄宗明、孔瑞,2006)。
制造业的这一贡献主要来自于耐用品制造业,并且更直接地来自于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自1991年开始,耐用品制造业的GDP价格指数即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自1995年之后就一直是负数,2000年谷底时其GDP价格指数下降了5.47%,近年来虽有所回升,但在2005年仍为负值。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GDP价格指数就持续下降。自1995至今,该指数每年下降的幅度都超过12%,下降幅度最大的1998年达到26.03%,即使近几年降幅有所缓和,但2004年比2003年仍下降了12.80%,为持续低通货膨胀做出了持续而突出的贡献。
计算机行业价格的降低与其日益降低的成本和高速增长的产量有关。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产值的增长速度位居制造业榜首,如果以工业生产指数来衡量,1997年的产量是1990年的4倍,而2000年的产量则扩大到了1997年的两倍多。继2003年的反弹之后,2005年的生产指数已经从2002年的222.2增长到346.5,表明在经济恢复中其生产更加平稳也更有活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行业中的高精尖技术产品产值持久而强劲的增长更为引人注目。1990年高精尖技术产品仅为1997年产值的14.5%,经过9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之后,2000年的产值已经达到1997年的2.8倍。在2001和2002年的经济不景气时期,高精尖产品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并于2003年又开始大幅增长,2004和2005年该指数分别达到408.1和495.7,是1997年产值的4倍和5倍。
计算机行业价格指数的下降一方面为其他行业的投入提供了日趋降低的成本,从而间接地支持了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但另一方面,也正是价格指数的持续大幅下降,埋下了经济强制性调整的隐患。价格的持续下降说明技术的普及和扩散速度在加快,而原创新所带来的垄断利润也正在消失,随着重大的技术创新趋于枯竭,剩下的只是有限的增量创新,新经济正在快速地步入到成熟技术的成本竞争阶段(华民,2002)。在全球化条件下,IT产业技术的扩散也是全球性的,因此美国IT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面临着世界供给能力快速提高与生产成本快速下降的双重威胁。但美国并不具备成本优势,生产率的提高和工资水平的稳定越来越满足不了降低成本的要求,而一旦新产品开发的速度放慢,IT产业唯一的出路就是保留高端产品环节而把成熟产品的生产放在国外甚至完全放弃生产而转向外包,而这无疑将对国内的生产和就业产生重大影响。从2000年左右的调整中我们看到了这些影响,而经过调整之后的计算机产业也显示出明显的效果,其价格指数从2002年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回升,基本接近1994年的水平,并带动制造业价格指数显著回升。
四、制造业对就业的贡献与就业波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制造业占美国非农产业就业的比例就一直在下降,从1960年的28.4%下降到2004年的11%,44年中下降了17个百分点。
而在绝对就业人数方面,80年代以前制造业的雇员总数波动幅度比较大,但总体上是不断增长的,80年代的就业总量已经趋于平稳,其中1984-1990年雇员平均达到1778万人。在90年代初期的经济衰退中,制造业就业再次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1993年雇员人数比1990年减少了92.1万人,但从1994年开始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稳步上升趋势,到1998年达到90年代最高的1756万人,虽然低于80年代中期后的平均水平,但已经比1993年净增了78.6万人。而自2000年以后,制造业的就业出现了战后以来最大幅度的下降,并集中于2001至2003年,这三年制造业就业人数比2000年总计减少了275.3万人,使制造业占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在短短的3年间就下降了1.9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0年减少了298.4万人而仅仅有1428万人,比战后最低的1946年1470万人更少(《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1995年数据,P324)。
90年代制造业就业超常的稳定性与同期美国失业率的稳步下降,和2001年以来制造业的大规模裁员与同期美国失业率的节节攀升,都绝非历史的巧合,而是美国新经济波动中制造业与就业的深刻联系的必然反映。
交通工具与设备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最大的行业,80年代末该行业创造的GDP占经济总量的2.4%,而90年代以来该行业显示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2003年创造的实际GDP比1990年增长了18%;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是90年代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从1990年到2000年该产业创造的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40%,其中1995-2000年间的增长速度平均高达37.35%。2000年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创造了1856亿美元的GDP ,占制造业总量的13%,占美国经济总量的1.9%,均位居制造业之首。由此,选取这两个行业进行制造业内部的分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够从总体上反映9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交通工具与设备制造业在90年代的表现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产业内部分工的加强,最突出地反映是,2000年从事机动车零部件生产的职员比1990年增长了28.6%,占全行业就业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30.6%上升到2000年的40.9%,虽然在之后的4年里就业下降了18.0%,但其占全行业的比例仍达到39.1%;二是军用工业加速民用化进程,其表现是,2000年航空航天产品及零部件的就业比1990年减少了38.5%,之后的4年又继续下降14.1%,其占全行业就业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39.4%下降到2000年的25.1%和2005年的25.2%(见表2)。
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内部就业的变动,则主要反映了该产业内部优势部门的集中化以及技术成熟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1990-2000期间就业增长最快的是半导体与电子元件,增长了17.8%,并吸收了计算机行业三成以上的就业,同时通信设备制造部门也略微增长了7%,而计算机与设备和电子仪器部门的就业分别下降了23.6%和17.8%;在2000-2004年期间就业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通信设备和半导体与电子元件部门,下降幅度分别达到39.2%和33.0%,其次是计算机与设备,又进一步下降了29.7%,但从结构上看半导体与电子元件部门的就业仍然占了34.2%,而计算机及外设部门的地位则大不如以前(见表2)。
综合这两个行业的分析不难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影响下,美国经济所体现的社会分工的性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国制造业部门不再局限于保持最终产品上的优势,而是更多将分工深入到产品的内部,将竞争的核心集中在对技术和资本要求较高的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上,而将附加值低的产品及生产环节进行压缩,进而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无论是交通设备制造业中从事机动车零部件生产人员的快速增长,还是电子产业中半导体与电子元件的扩张和计算机与设备制造部门的委缩,无不说明当代美国制造业正在进行的产业链战略环节的转移,进而从根本上反映了9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生命力所在。而在这一过程中,军用工业的民用化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时,这种分工形式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制造业行业本身,实际上正是通过制造业企业内与企业外分工的重新安排以及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新经济才对美国的经济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信息技术革命中,生产分工的发展促使美国制造业中的非生产性工作不断独立出来,制造企业逐渐将诸如法律顾问、财务审计之类的工作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一方面取得精简瘦身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能得到信誉优良、业务训练的服务商的业务指导。因此,我们一方面看到制造业绝对就业人数的下降,另一方面生产业的就业却在大幅度的增长。例如专业与商业服务业是90年代以来美国就业增长最为强劲的产业之一,其所包含的三个部门的就业增长都非常明显:1990-2000年间,“临时帮助服务”部门的就业人数增加了约1500万,而该部门中有相当多的劳动者服务于制造业的生产活动;“专业与技术服务”和“管理与支持服务”部门在十年内就业分别增长了2100和3400万人左右,其功能基本上都承接了制造企业原有的生产,亦即源于制造业的健康增长,这些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也得以迅速发展。由于处于信息技术革命的中心,美国是经济全球化最为踊跃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因此美国受此次社会分工深化的影响最深,反映在微观改革方面,如产业链战略环节的转移、服务外包的增长和企业流程再造方面,美国制造业均走在世界的前列,同时在劳动生产率、就业等宏观经济运行指标上美国也有相应的突出表现。
五、美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以上分析表明,在90年代以来的美国新经济波动中,制造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方面、价格系统的稳定方面还是从就业结构的转换方面,制造业结构的调整都对经济整体走势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不仅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制造业在服务型经济中的地位,而且对于正在步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的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制造业分工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新经济的成长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是一致的,这是美国制造业发生变化的最大背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联结成为全球性的网络,开放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各国的国民经济不仅是国内的还是全球的,各国的国内市场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企业活动的范围也大大扩展,这为世界经济的运行注入了新的活力,而竞争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在全球化风起云涌的今天,即使是经济总量如美国这样巨大的国家,即使是经济发展如美国的制造业这样成熟的部门,也难免受其影响而发生深刻变化。可以说全球化是美国新经济形成的强大市场基础,是90年代美国制造业再度繁荣的重要原因,但也正是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技术扩散速度的空前提高,促成了新经济的衰退和调整的必然性。美国经济对于全球市场的依赖程度远不如中国之深,2004年美国的进出口依存度为25.15%,其中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分别为15.17%和9.98%,而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则高达69.98%,其中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分别为34.02%和35.97%;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中国之重,200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美国GDP的比重为12.7%,2004年工业增加值占中国GDP的比重则高达46.01%。虽然入世之后中国在许多方面已经陆续开放了部分国内市场,但限于开放度的不同,全球化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却比中国更为全面而深入。但随着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逐渐地全方位地溶入,中国必须重视世界市场变幻对中国经济波动所产生的影响,必须重视制造业在承接全球分工过程中对国民经济总体所产生的影响。
9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变革不仅体现了世界技术创新的发展,还体现了国际分工性质的变化。在信息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得以产生和持续的根本源泉,技术创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创新的停滞同样会导致波及范围强大的经济衰退。当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远不能与美国相比,美国在充当世界经济火车头的同时也担当着技术创新领头羊的角色,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旧面临艰巨的经济追赶任务,在工业技术发展方面主要是吸收、模仿和增量创新,但正是这种追赶型地位使得中国经济更加依赖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而自主创新对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地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造成了中国的产业技术整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得多,技术创新的不足反映在产出上则是产量的快速增长与增加值率的持续偏低并存,科技支撑能力低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严重障碍。因此,要保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技术自主创新的力度,改变制造业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经济长期增长的活力。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经济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重新分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速了制造业的全球化步伐,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和信息网络的联结,国际分工逐渐从产业间的全球分工发展到产业内、企业内进而产品内的全球分工。制造业企业内分工的深入以及企业间分工的细化不仅扩展到一国经济中从而促使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途径传导到世界各地从而促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方式发生变化。在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可以根据价值链和产业链建立起面向全球开发和配置资源的高效生产体制,从而构成新的全球生产与分工体系。在这一体系之下,一种产品的生产环节由于具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度而被分配到不同的国家进行开发和生产,而该产品所隶属的产业也不再在一国范围内具有完整的产业面貌,由此国民经济内只存在产业链条的一部分,从而使各国经济通过产业全球化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公司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抢占了产业链条的高端,将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留在母国,而根据成本变化的情况将愈来愈大比例的制造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中国正是凭借生产成本上的巨大优势而承接了发达国家制造能力的转移,并且随着技术扩散速度的加快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中国也正在承接越来越多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加工任务。实际上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发挥了其“世界加工厂”的作用而实现的。很明显,中国在这种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生产环节的低端性和重大产业体系的非完整性,使得中国必须依赖大量的进口和高额的能源消耗来支撑其庞大的生产系统。而更重要的是,劳动成本优势的发挥和“世界加工厂”地位的强化,不仅会助长“发挥比较优势为先”的思想从而忽视贸易条件趋于不断恶化以及比较竞争能力趋于不断下降的事实,而且加深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并强化了其在新的国际分工链条中的不利地位。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90年代以来美国产业结构变动及其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项目批准号:03JB790003)的成果之一。作者:庄宗明,厦门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校长助理;孔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陈继勇:90年代美国增长的特点与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1)。
陈继勇、彭斯达:新经济条件下美国经济周期的演变趋势[J],《国际经济评论》,2003(11-12)。
陈漓高、齐俊妍:技术进步与经济波动:以美国为例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4(4)。
华民、王劲松:对美国经济的再认识[J],《国际经济评论》,2002(11-12)。
培养创新人才课程目标体系
新市场经济要求建立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多元化一直都是新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这就要求既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要具备创新素质结构,还要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人格。据此,我们课程目标体系要体现以下几点:
1.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和全面性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基础学科和学科中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2.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从单纯的以“知识为中心”向提高职业所需的交流能力、协作等综合能力、素质全面发展转移。
3.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个人发展能力的前提,必须引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