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6:06: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科学探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教学,但是,当前初中科学教学仍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科学教学措施进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一、加强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我们居住的地球”,这一章节主要注重人类与地球关系的讲解,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家园建立的艰辛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以科学探究的方式,结合生活实际,如将地球比喻成篮球,通过探究篮球的形状特点,从而加深对地球科学现象的理解。由于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科学基础,这就给教师减轻了负担,更有利于科学教学的开展。但是,七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科学学习方法不到位的现象,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课堂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做好课堂材料的收集,如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准备好科学课程课件后,然后开展教学。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怎么证明地球形状是圆的?”然后引入关于地球的图片或资料,教师可以引用航天员所拍摄的地球照片,使学生充分了解地球的形状。新课程提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新课程注重学生科学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而开展科学课程。在小组合作教学中,首先学生需要收集相关资料,然后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从科学教育理论方面分析,科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即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教学,这就要求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科学知识,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优势,例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二章内容“空气”,空气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这一章节教师可以从空气的成分和用途进行空气知识的讲解,然后安排一些实验教学,从而对空气中的成分进行验证。在实验教学中,首先教师应提出问题,如“空气中有哪些物质?”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空气中有水、氧气等,而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有水、氧气、二氧化碳、灰尘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空气中的成分进行验证,并收集证据,最后对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践操作,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不仅要求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并以实验课堂为主,例如探究物体的密度,教师可以对小石头的密度进行验证,密度公式一般为ρ=m/V,从公式中可以得知,物体密度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来决定。密度实验中,需要弹簧秤、量筒等器材,因此,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如果实验中没有量筒,而只有弹簧秤器材,怎么才能测出物体的密度?”通过思考和探究,学生可以先用弹簧秤测出小石头的质量,然后称出水和烧杯的总量,从而计算溢出水的质量,根据水的密度,就可以计算出石块的体积,最后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传统的实验课堂,教师把学生所需要的实验器材都提前准备好,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发展,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实验中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下,要求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并以实验教学为主,使学生在科学教学中不断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瑶珍.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2]赵峰.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所谓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用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规律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的要旨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重在探索的过程,而非结果;重在收集证据,而非繁杂的计算;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迷信结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处理好师生的位置关系,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是过程的实施者;而教师则可以是组织者、参与者、学习者、指导者或评价者。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科的教学必须更多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教学中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从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科学知识基础。如今我们的有效课堂教学对“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疼爱有加”,而忽视了一些传统的学习方式。现就此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要让学生学会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阅读对于理解掌握知识来说作用是明显的。可如今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常见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书始终没有打开。我不认为这种做法是合理的,我更认为科学课必要的翻书不仅不能淘汰,在某些时候还应该强化。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它是科学课程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学科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尤其是概念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配合合理的自学目标,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可是目前我们广大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上课就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地深入浅出地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作业本练习。这正是因为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这样有助于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要让学生学会写
可能大部分老师都认为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事,与科学这门学科无关,可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让学生写写“科学日记”、“科学小论文”将大有益处。首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现如今在中考中科学探究题的比例在逐年加大,观察能力、叙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小论文”可以促使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或对自己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科学小论文”可以促使学生勤于观察,学习做实验,做调查,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习“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学会“动手实验,自主探索”,逐步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的良好习惯。
三、要让学生学会做
如在《体内物质运输》的教学法中,可以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做一做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种细胞的模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会从颜色、大小、有无细胞核等不同点去制作这三种细胞的模型,而后让学生把制作的模型展示给大家看。做出的模型可能和真正的细胞有差异,但我觉得学生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在做,在做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三种细胞的结构。至于“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这一教学难点,就可以用有磁性的围棋代替氧气分子,结合上面的模型让学生演示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做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对知识理解感悟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升华的过程。
四、要让学生学会辩
一般说来,“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辩一辩”。除了听老师讲、看老师做以外,要自己多做习题,而且要把自己的体会主动、大胆地讲给大家听,遇到问题要和同学、老师“辩一辩”,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例如在概念学习时,可以将模糊不清的概念一一列出,然后分成甲、乙两方进行辩论,直到弄清楚为止。而且进行辩论也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种好形式、好方法。
五、要让学生学会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99-01
1."温故而知新"――做好预习工作
对于科学课来说,虽然难度系数较大,但是也有自身的学习规律,只要学生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再进行有效的总结,势必会大大促进科学课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所谓"温故而知新"。如果学生熟知学习的新课内容就会感觉轻松,容易理解,由此可见,预习在初中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在具体的预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新知识,学生要结合以往的知识进行有效的链接,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在预习后,要结合一定的例题,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另外,还要学会总结,总结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做题方法的联系。教师对预习工作也要加以重视,进行一定的检查和验收工作以及奖惩制度,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和欲望。
2.强调探究过程,努力发展探究能力
探究教学中应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求证上,不要忙于得出结论。要让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就必须把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进行推测与验证。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节时,让学生提出像与物的关系的猜想,可列举出"像小于物,像大于物,像等于物;像距小于物距,像距大于物距,像距等于物距"等等的假设,学生各持己见,相互争议,表明他们对此是模糊不清的。通过本节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值,比较分析后,得出自己总结的正确结论,学生既有成就感,又在探究中获得了各种能力。探究过程的教学应循序渐进,可采用"先牵着鼻子走,后放手走"的教学步骤,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既要思考别人的意见,又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既要独立完成探究方案,又要认识到在科学探究中必须要有合作精神。查缺补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探究或都采取完整的探究环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运用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结合实际多加练习
练习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一定要把课堂练习与反馈看做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确立课堂练习与反馈的意识。反馈训练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和要素,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练习即时反馈,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当堂可以认识到并可以有意识地去解决,起到强化、督促、纠正学生学习的作用。这种即时反馈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于还存在某些问题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对于过易或过难的题目适当地进行修正,根据收集到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反馈纠正功能的系统,成为一个流程通畅的回路。如图所示,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中的像。这样当堂检验自己,及时查漏补缺,必然会促进自身的学习。
4.总结规律,掌握记忆诀窍
当学习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文和辅导资料中绘制的框架去帮助记忆和理解。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综合;可以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系统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做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只有理解了知识点,才能真正掌握其内涵,才能记忆深刻。其次,为了提高知识的记忆效果,可以采取适合自己的趣味记忆方法:如顺口溜记忆、谐音记忆、分组记忆和相同点记忆等。对于个别应用不多、暂时不好理解的知识,可以采取机械记忆。如用"顺口溜记忆法"记忆"电与磁"相关知识:"磁体周围有磁场,北出南回磁感向,场外北极也一样;闭导切割磁感线,感应电流就出现。改变动向流向变,机械能向电能转。电磁感应来发电,法拉第贡献不一般。判断螺线用安培,右手紧握螺线管。电流方向四指指,N极指向拇指端。"又如,用"谐音记忆法"记忆公式"W=UIT",记作"大不了,又挨踢"。
总之,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活动策略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很大影响,寻找适用性更强,教学效果更显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都是当前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对于初中物理课的学习,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振高凤君 初中物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J]. 学周刊,2013,36:91.
[2] 李雪丽. 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有效措施[J]. 教育教学论坛,2013,49:84-86.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97-03
初中科学是一门初步认识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中心,以物质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为基本内容,并注意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渗透,密切联系实际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这决定了自然科学的教学特点是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对各种现象的探究活动,再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最终解决问题。教师运用探究策略,给学生提供实践探究的机会。学生对探究过程的思维品质及方法有时可能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有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一、探究活动中的思维教学一般模式
根据科学的特点以及为了更好地配合《科学》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教研组自去年下半年就开始“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同时配合学校反思性教学和思维教学在各学科中的实施,我们在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分别开设了各类能充分反映思维教学的公开课研究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集体备课、评课、补充、学习。我们总结和归纳出了自然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的思维教学一般模式。现概括如下:
探究活动中的思维教学一般模式:
该思维教学模式宗旨是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或活动这一载体,把思维教学贯穿于整个学生思维发展过程。力求在整个形成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器官、思维品质,最终形成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我们教研组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展思维教学的探索
思维具有许多品质,我们这里重点讨论与探究活动密切相关的(流畅性、变通性、批判性、独特性、实践性)。下面以思维品质的这五个方面来阐述探究活动过程中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激活。
(一)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独特性最主要的标志是:凡事自己开动脑筋,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独特新颖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并能对自己得出的答案或结论进行分析和检验,使之符合实际。
在科学探活动中,学生通常能对某个情景或场景通过自己的分析,与原有知识或经验发生认知冲突上,从而激发学生自己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其实已经激活了思维的独特性。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自然科学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可归纳为:
①实验中善于提出独特、新颖的实验方案。
②通过观察,能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发表个人意见。
③具一定的联想、想象能力。
④能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有摆脱思维定势的能力,能够解决过去的经验和习惯不能解决问题。
如:在上到第六章人类与环境的内容时,学生们均能积极撰写调查报告,提出一些如何防治水、大气、土壤污染的新办法,新措施。学生个个富于联想,善于提出新问题。有学生撰写的《太平桥水污染及治理措施》一文在富阳日报上发表,市政府也已开始治污行动。又如徐国军老师在上《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一课时,分组布置了实验任务,一组研究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二组研究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每一组又分成四人组成合作小组。在巡视学生的活动时发现二组中有一小组同学并没有采用点燃的蜡烛作为观察物体,而是直接用一块三角板在镜子面前量着。其中一位同学说:“只要一组证明了像与物等大,那么三角板在镜子里所成的像和三角板应该一样大,三角板所成的像中的刻度大小跟物的刻度也一样,将三角板有刻度的一边和镜面垂直后就可以直接观察出物距和像距相等。”(如图所示)听了学生的解释后,不禁佩服这组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生汇报方案阶段,教师特意安排了这组学生介绍这种与众不同的方案,与全班同学共同探讨。其他同学也感到很有收获。可见,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非常有利于思维独特性的培养和激活。
(二)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主要表现为思维起点灵活,思维过程灵活,概括迁移能力强,善于组合分析,有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等方面。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会灵活使用等效、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去概括理解所要探究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①能对实验任务提出不同的方案。
②能通过对一种代表性动物或植物的分析,归纳出一类动物、植物的特征。
③能探究动物或人体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④在概括理解过程中,能通过对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概括出各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过程中,我们的老师设计了如下探究过程。(部分)
探究过程:
1.分成四种情况分别进行实验:第1种: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第2种: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第3种:得到一个正立的像(这个像光屏上是不可能找到的);第四种:得到一个倒立的像。
2.各小组按要求开始实验。得到一个符合要求的像后,将此时的物距、像距及像的性质记录在下表中。
3.各小组汇报数据及实验现象。
4.有学生对实验数据及现象进行分析。
得出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的设计,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在严谨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三)思维的变通性
指出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任务的需要,积极周密地思考,采用多种方法或途径正确地判断并迅速得出结论。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或方法的贯通,善于调用已学过的知识与学习经验,采取各种角度或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主要表现为:
①从一种测量方法的运用转向考虑另一种方法的运用。
②善于灵活运用数学公式,测量工具,调用已学过的知识与经验,来分析处理新情景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能灵活运用各种实验器材和有关知识,设计实验,能初步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下面以我们组老师上的“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课为例来说明如何灵活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激活思维的变通性。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课堂实录节选)。
因素1:搅拌
生:两杯水,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看哪杯溶解得快?
师:实验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搅拌的那一杯溶解所需的时间短,就可证明搅拌能够加快冰糖溶解的速度。如果时间一样,则证明搅拌对溶解快慢没有影响,你们觉得这种理解对吗?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在研究“搅拌”这个因素时,对于水,对于糖有没有什么要求?
生: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研究“搅拌”这个因素时,两杯水应该一样多,冰糖的质量也应该一样,水温也应该相同。
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这些因素不一样的话,那搅拌的那杯冰糖溶解快,不一定就是搅拌的关系,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师:根据大家刚才的猜测,我们把几个影响因素列出来看看。
我们发现,当我们研究“搅拌……”时,如果不限制其它条件,比如说,两杯水,(1)杯水多,(2)杯水少;(1)杯热水,(2)杯冷水;(1)搅拌,(2)不搅拌。如果我们发现的确是(1)号杯溶解时间短,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搅拌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
生:不可以。因为……
师:所以说,我们在研究一个因素时,必须保证其他几个因素控制在相同条件下。这是一种经常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这样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这种方法,请同学来说一下检验水的温度可能会影响冰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设计方案。
生:相同质量的糖同样在不搅拌的情况下,在相同体积的冷水中溶解需要的时间长,还是在热水中溶解的时间长?
师:那么颗粒的大小是否影响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相信同学们也能够说出设计方案了。
生:相同质量的糖,一份颗粒大,一份颗粒小,同样在不搅拌的情况下,在相同体积的热水中,看哪一个烧杯里的糖溶解需要的时间长?
……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开动脑筋,根据探究的目的和条件,选择取得证据的途径和方法,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使学生能确定需要测定的量,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变量,从而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体,思维的变通性得到充分体现。
(四)思维的批判性
表现为冷静地思考问题,对他人的经验和书本知识能认真思考,不迷信,不盲从。对探究过程中的不同方案敢于提出有理有据的合理见解。人就是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即表现在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及时地调节和修改思维过程,也就是主体主动地进行自我反馈的过程。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及时发现实验设计或实验过程中的错误等,即通常所说的反思。
具体表现在:
①能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工具、仪器等。
②能及时发现实验的错误,导致误差产生的原因等。
③实验设计或进行实验时,注意实验顺序的合理性。
④通过探究结果,能够判断原假设的成立与否,对方法或设计的优劣进行评判,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如在探究CO2是否具有酸性的实验设计过程中:老师要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碳酸(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具有酸性,而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有一位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法:取一只洁净的干燥的试管,向里面放入一张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现象;然后再往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再观察现象。整个设计思路如下图:
然后要求学生展开讨论:仅由此实验能得出满意的结论吗?若能,请你说明理由。若不能,请你简述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学生不难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该同学的实验设计,虽然排除了水使紫色石蕊变红色的可能性,但没有排除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色的可能性,从而会设计出更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通过设计这样的探究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品质是思维过程中自我意识作用的结果。而这种自我意识是以主体自身为意识的对象,形成思维结构监控系统,可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的控制。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所进行的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品质,在探究活动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在探究活动中开展思维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具体如下:
1.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尊重学生各种不同的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哪怕是错误的,以保护其思维的积极性。
2.熟悉掌握学生思维过程。思维过程是人们运用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3.积极激活并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探究活动中尤其是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批判性和实践性。
4.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思考产生于知困。没有问题,思考也就停止了。法国心理学家瓦龙说:“思维就是克服矛盾的过程。”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5.应创设宽松,发展的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安全、愉悦的集体气氛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教师应把自然书本中可以探究的知识点和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自主探索,使学生全程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四、结束语
课堂学习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材上的各种知识,都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思维的结果。如果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教师能想方设法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探究活动这一载体,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个个都是善于思维、懂得思维的人。
参考文献:
[1]《教学策略》,李晓文、王莹,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初中学习过程中,科学知识占据学生课程的一大部分,不论是物理、还是生物,不论是化学、还是实验,都是科学的一部分。所以要想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这些课程,就必须提高学生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效率。
一、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现状
初中科学课堂的开展是响应国家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造力与动手能力最直接的手段与方法。为了在人才培养上更加科学、有效,所以必须从学生的学习时代开始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但是在目前的国内教育中,处于初中的学生在初中科学素养的培养还远远不够,主要是在初中科学课堂探究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发达地区的初中学校不论在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上都可圈可点,但是在欠发达以及国内的二、三级城市中,初中学校却存在许多不合理的问题。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弱,科学课堂依旧采用教师“全堂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提高科学学习效率,而且还会拉大本地学生与其他地区学生的差距,不利于初中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效率
(一)为学生提供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必须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教师需要与学生平等,让学生愿意参与课堂学习。所以,在开展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在心灵舒畅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和汲取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具创造性。例如,在初中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关于植物分类的学习,应为这一部分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分散、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比较多,所以教师不能强制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探究这两种植物属性不同的原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积极查阅教材,甚至是将一些比较常见的植物进行解剖和分析。最后得出不同的植物内部构造是不同的,被子植物的胚珠外有子房包裹,发育后有果皮包裹,而裸子植物是不具备这种特性的。在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就将常见的几种植物进行比较和记忆,更能增强对植物的理解和把握。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在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的效率,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知识,获得成长。
(二)构架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氛围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也是不可以小觑的,所以在学校中会有不同级别的班级。所以要想帮助学生提高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效率,那么就需要让整个教学环境处于非常良好的氛围之中。教师在班级中要加强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信任教师,愿意听从教师的指挥,积极在班级建设中贡献和发挥出自己的力量。只有将整个班级都建立成一个热爱学习、愿意学习、互帮互助、积极进取的班级,那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都会发挥出比、学、赶、帮、超的优秀习惯。让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更加浓郁,与教师配合更加默契,也会对学生在探究课堂的效率有较大帮助。
(三)培养学生互动性,增加学生沟通技巧
在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需要培养学生的互动性,加强学生的沟通技巧。初中教师一般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设置课堂提问的环节,但是不同的教师对待不同的回答所表现的行为足以影响学生尚在酝酿的想法。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当有一位学生给出了一个不恰当的答案,教师如果直接忽略学生的答案,找另一个学生回答,那么就不能清楚了解第一个学生真正的想法,所以对于学生的继续探究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扼杀。所以教师需要把握住互动的原则,对待学生的回答需要充满期望,不要打断学生的发言,更不能用自己的想法衡量学生的真实意图,让学生可以更加积极自信地思考和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互动的乐趣,更加愿意积极探索和研究问题,提高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沟通技巧,让学生更加愿意表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四)尊重学生,倾听学生
在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活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学会倾听,要善于利用学生成长阶段的心理以及情绪,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探究的效率。初中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学生的心理以及情绪还存在许多变化,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那么就会出现厌学,甚至是敌对教师。所以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倾听学生的想法,不论是怎样的学生,教师都需要让学生在一种被理解和充满爱的环境下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增加探究乐趣,提高探究效率。
结束语:
要想提高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就需要提高学生在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的热情与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学得更轻松。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84
实验探究教学是科学教学的主旋律。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科学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在探究学习的载体下,既倡导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学习,又倡导学生学习间的合作,自主学习更多地指向于学习的主动性,改变知识的被动接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照搬教材、照抄教参并不适合学生实际。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实验探究教学功能,落实教学目标,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和教参,优化实验探究,并提出了如下行之有效的三种途径:
一、充分利用教材,优化实验设计
实施探究实验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努力挖掘可供探究的实验素材,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对现行的实验内容“动动手术”,做些调整。新教材已经使用了大量探索实验,教师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作学生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
物质的特性中“密度”一节,教材提供了演示实验,我们可将“密度的测定”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学:上课时,教师首先给学生设置情景问题:“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比较,哪一杯质量大?”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形成科学合理的方案后再让学生把两种待测液体取等体积同时放入已调节好的天平上,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结果天平向盛水的一边倾斜,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提出各种猜想。比如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接下来,把学生分成4个大组,若干小组,第一组测若干杯体积不同的水的质量与体积,第二、三、四组分别测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要求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设计表格,然后选取实验材料做实验,收集证据,整理后填在表格中,分别计算出水、铁、铜、铝四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讨论并归纳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相等的,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是相近的或相等的。最后师生总结指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顺势提出“密度”的概念。这样,整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去摸索、寻求,让事实说话,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密度概念本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思维方法。
二、巧用变式,激发实验探究兴趣
改变教材中实验设计的某些环节,使之呈现为一种“变式”,以便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激活学生的思路,以完善学生的实验能力。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开展探究性教学,教师平时用得比较多的是通过实验设置悬念,引入新课。还可以利用在实验中,创设问题情景,巧用变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教学“液体的压强”这一节内容时,在利用底部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研究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后,对于液体内部的压强,教师往往是按照课本,介绍液体压强计后,用压强计去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这样做固然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不难接受。但这种教法往往会给学生产生错觉,以为液体内部压强只能用液体压强计来测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对液体压强计的引出及使用原理的简单介绍也很不自然。其实在这里,教师忽视了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良好的时机。假如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创造这样的问题情景:“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是否也有压强呢?如果有的话,怎样来观察呢?”这样一问,学生很容易想到“把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去试验”。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去测试液体内部的压强后,发现橡皮膜有变化但不明显,此时,教师趁机激发学生去思考,寻找更好的器材。这时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便水到渠成。这样设计更重要的是从“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到“液体压强计”是学生经过探究后的一个自主发现。
三、设计综合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自然界是综合开放的,对于同一现象或同一探究主题,只限有某一门学科知识往往难以解决。自然界问题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决定了科学教学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美国著名科学家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 “科学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但在日常教学中,常常有学生出于相信老师、书本甚至从众的心理,而轻信所谓的“标准答案”,暴露出实证意识的严重缺乏。笔者听过这样一节研讨课:在做“检验物质的导电能力”实验时,全班七个小组都有“金属丝”,其中三个小组的“金属丝”是不导电的。实验结束,却有六个小组汇报说“金属丝”能导电,只有一个小组说实验不成功。很遗憾,教师没有对有问题的两个小组进行探究,学生也就认为理所当然。
科学的本质是实证的,科学探究必须用事实说话。实证,就是确实的证据,确凿的验证,包括证实和证伪。那么,在初中科学探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呢?
一、创设冲突,激发兴趣
认知冲突,就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无法包容的矛盾。我们在科学探究教学中要想方设法,积极引导学生体验与原有认知发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验证的欲望与兴趣。
例1,在一节八年级“物质的浮沉条件(新授)”研讨课上,教师给全班七个小组各一个乒乓球,半杯水。实验开始,所有的乒乓球都是漂浮在水面的,这符合学生的日常认知。此时,教师拿出课前用注射器注满食盐水的乒乓球,放在其中一组烧杯的水中,并演示给全班同学看,结果乒乓球不是漂浮而是下沉,与学生自己先前的实验完全相反。全班一片哗然,教师就此引导各组讨论。各组议论纷纷,慢慢得出一个基本结果,教师用的乒乓球有问题,发现教师用的乒乓球里住满了“水”。于是,教师又给各组一个注射器,让各组自行往乒乓球里注满水,观察现象。结果,乒乓球接近悬浮,还是不能下沉。教师没有马上解释,给出答案,而是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很快,学生讨论出教师用的“水”有问题。最后得出,教师用的是盐水。本案例中,教师先从学生的日常认知入手,不断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的认知不断发生冲突,激发学生探究验证的兴趣。
例2,在八年级“表示物质的符号”课上,学生知道了化合物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而且学会了运用计算。最后,教师出示了一道试题“请同学们算算Fe3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学生很快算出,铁元素的化合价约为“+2.67价”,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作为课外探究作业,第二天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第二天,所有小组的同学都带来了结果,大部分都认为Fe3O4是由Fe2O3和FeO组成,且有固定比例的化合物;铁的化合价既有正二价也有正三价。本案例中,学生的结果虽然大都是从网上搜索而来,但教师利用了学生学习的知识冲突,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失衡”,从而激发学生想进一步搞清楚事情本原的欲望。
二、注意细节,锻炼能力
实验现象和是实验数据科学探究中最基本的实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科学认识的有力武器,我们在科学探究教学时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现象和数据中的细微之处,认真求证细节背后的科学本质。
例3,在一节八年级“物质的浮沉条件(新授)”研讨课上,教师为了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把教材上用的食盐改成了白糖。在三个杯子都装了半杯的水,把大小一致的鸡蛋分别放在三个杯子里,然后往第二个和第三个杯子里加入不同质量的白糖,并故意往第三个杯子多加很多白糖,实验中出现了鸡蛋沉底、悬浮、上浮三种现象。课堂上,教师问:“是什么溶液使鸡蛋浮起来?”全班学生异口同声说是“食盐溶液”。“证据呢?”教师马上追问。学生七嘴八舌,一学生立即站起来自豪地说:“书上有。”一部分学生马上在书上找,一部分学生相互讨论着似乎不太可能。教师没有马上解释,而是耐心等待。不久,以仔细著称的科代表站起来说:“不一定是食盐溶液,也可以是其他溶液。”全班都安静了下来,认真听他解释:“老师,您往第三杯的半杯水中加了那么多的白色固体,我在家里调过食盐水,好像食盐没有这么厉害的,所以我猜您加的不一定是食盐,蔗糖也有可能。”学生也快速地验证了使用的就是蔗糖。这个实验从猜想到验证都很简单,但这样一变,不仅顺利地引出了下一节内容,而且用“证伪”的方式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与异常现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不唯书的实证意识。
例4,笔者碰到一学生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家里的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刚好是一秒,来回摆动的时间和什么有关系?”笔者决定引导全班同学一起来讨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猜测和摆重有关系。为此,笔者把学生分为六组,探究“摆锤的重量与来回摆动时间是否有关”。活动将摆绳长度设置相同,然后各组分别挂一个、两个、三个钩码进行探究,要求测出一分钟内来回摆动的次数。结果是有五组测出来的次数基本相同,得出的结论是和摆锤的重量无关;只有一组得出的结论是和摆锤的重量有关,数据是这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办?笔者引导各小组思考、讨论。其中一学生建议:让其他小组的学生用这组的器材做一遍,结果和其他五组的次数基本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又陷入了深思当中……我知道了,一个平时不太言语的同学兴奋地举手说:“我们是把三个钩码并排挂在摆绳上的,而他们是第二个钩码挂在第一个钩码下面,第三个钩码又挂在第二个钩码下面,所以他们的结果和我们不一样。”这组的同学惊讶地按她说的又做了一遍实验,结果真是这样。同学们对这位学生的发言报以热烈的掌声,笔者相信他们都懂了。
三、探究拓展,提升素养
实证思想,就是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和思想。我们在科学探究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对科学探究进行拓展升华,如进行辩论赛、社会实践活动等,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还有利于学生实证思维的培养与形成,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证素养。
例5,笔者在学生完成七年级“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后,组织了“摩擦力的利大还是弊大”的小组辩论赛。辩论赛按照正反双方陈述;正反双方发问、辩论;正反双方总结陈词;评论员向正反双方提问;班级其他同学投票确认获胜辩方;最后老师点评的程序进行。辩论赛先不公布正反和反方,要求全班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收集资料。在辩论赛前半天再公布哪一个小组代表正方哪一个小组代表反方,由两小组各自去组织全班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好后再进行辩论。比如正方认为摩擦力利大于弊,列举的理由有:如果没有摩擦力,那么每天都会发生交通事故,不能吃饭,不能穿衣,不能写字等,达12条之多。反方也列举了很多理由和事例,双方引经据典、互不相让,气氛十分热烈。
例6,笔者在完成八年级 “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教学后,布置了一个实践探究的课外作业。把学生按村分组,各组共同完成一份《关于“五水共治,共治吾水”的调查报告》,要求各组学生围绕本村水污染的现状(要有证据)、引起污染的原因分析、治理污染的意见建议三大块来写调查报告。整理好后,全班共同完成一份倡议书,一起寄到各村和乡镇相关部门。以此培养学生以事实说话的实证思想,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家乡情怀。
实证思维,其实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在初中科学探究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学生的冲突体验,在实证意识和实证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就一定能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优化学生的科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问卷概述
调查问卷包括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170份,收回154份,有效问卷为91%,调查对象为温州市部分学校初中科学教师。学生问卷680份,收回680份,有效问卷为100%。问卷题目分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教师卷设计了18道问题(一道开放式题目),主要是了解初中科学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方面及学校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学生卷共有20道问题(一道开放式题目),主要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参与方式及学习效果。
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教师调查对象共154人,全部是在职初中科学教师,分别来自28所不同层次的学校,毕业于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不同专业,分别任教于七、八、九年级,学历、职称等背景也具有一定差异。学生调查对象是本校六、七、八、九年级15个班级的680名学生。这样的对象选择使我们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使调查数据更具说服力。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调查发现:科学探究的理念在科学教师心中已深深扎下了根,从统计图1中可见,教师充分认可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能很好地关注探究式教学的运用重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深深的探究意识有没有得以真正的实施,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的调查能看出一些问题:
如图2、3、4所示:近80%的教师对实施探究教学的课堂秩序没有充分的把握;近50%的八、九年级教师认为对中考而言科学探究教学很浪费时间;超过50%的教师认为自己现在任教的学生探究能力很弱;近60%的学生调查表明科学教师只是偶尔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具有很强的探究教学意识,然而实践如此之少,收效也如此不理想。可见在科学探究教学上需要投入更多。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喜欢科学课,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渴望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参与探究活动。因此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科学探究课例并加以实施,将会对初中科学探究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喜欢程度,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喜欢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而且都是随着年级段的增长兴趣在减退。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就会减退,还是因为科学教师在实施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的不当处理导致?采取怎样的方式和方法能让学生持续地热爱探究,甚至痴迷于探究?对科学探究教学课例进行研究,选择典型的课题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借此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失为一个值得探讨的有效途径。
问卷的开放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为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最大困难主要来自于科学课时紧,课内时间不够;班级学生数多,秩序难控制;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缺乏理论上的深度认识与实践的经验,不能设计出很好的教学问题。学生对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建议主要有:课堂科学探究太仓促,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做一些课外的实验,不仅是书本上的,而且要选择让人感兴趣的问题。两者所体现的共同问题:科学探究活动开展太少,太浅。种种问题表明,我们需要开展更多、更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以满足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需要。
从调查结果不难发现,虽然科学探究的理念已在科学教师的心中扎下了根,探究式教学也已广泛运用于科学教学,而且在科学课上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明显比以前多了,但是初中科学探究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由于课时不足,实验设施缺乏等硬件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缺乏目标意识,教学设计没有系统性、层次性……种种原因导致初中科学探究教学形式化、表面化,缺乏有效性,致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导致“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未能有效达成。
可见,在这样一个新课改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寻求既符合本校学生的需求,能对科学课程的科学探究教学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也能对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起到积极有效作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科学探究课例并加以实施,将会对初中科学探究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宝山,李亦菲.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理论: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教育科学研究,2002(12).
一、复习课的现状及主要的形式
我们教师经常感叹“复习课太难上”,但复习课又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复习,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复习课的模式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练习课模式
把让每一个学生会解答每一道复习题作为复习课的主要目标,通过练习反馈再练习再反馈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实现课的复习。当然还有的教师,先安排半节课独立练习,再安排半节课时间进行讲解。
(二)知识罗列模式
把一章的涉及到的知识点通过黑板、多媒体或者讲义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对着知识点进行一点一点进行复习。复习完一个知识点,设置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复习。也有的教师事先将涉及到的知识编成填空题,发于学生,让学生通过做题的形式完成对知识的复习。
二、复习课今后的变化趋势
纵观这几年的中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中考命题的方向已经悄然发生改变。(1)从考察理想模型解决走向实际问题的解决(2)从重视知识的积累走重视走向科学探究(3)从单一学科知识运用转向跨学科知识运用。记得自己读初中的时候科学试卷中的试题都是类似于平时的练习,都是理想模型的解决,通常题目做的多的人就能得高分,“题海战术”百试百灵。十年后的今天再看中考试题,基本上题目都是源于生活,需要一定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通过探究模式进行开展复习课的教学顺应了这一趋势。
三、探究模式的复习课的理论根据
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为此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构建知识体系,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一个过程。
四、探究型复习模式过程
(一)挖掘学生身边的例子,设置探究情境
教师备课时要选择的生活化,社会化事实,与生活越贴近,平时遇到的C会越多的问题学生越感兴趣。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如果我们选择的案例只有少数的学生经历过或了解过那么就无法达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标。
在浮力的复习课中选择了这样一个故事进行引入“一位老太太闲着没事在家里看电视,看着看着,突然听到门铃响了,开了门一看原来是个小伙子。小伙子身上背着大包小包,上前主动向老太太问好,说是在家里的祖宅地下挖出了一些元宝金佛等金器,最近缺钱花,但是金器很难马上出手,所以想低价卖给老太太。老太太一想一来可以帮人家一个忙,二来还可以赚一把,于是就花了几千元买了些金佛”。事后老太感到上当受骗,想办法验证金佛的真假,我们通过我们所学的知识帮老太太来验证金佛的真假。
(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解决问题
学生遇到问题后要求学生先独立对问题进行思考而不是急于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避免个别学生没有充分思考在后面的合作交流中充当“看客”。但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限制,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从本质上去思考,去假设,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把学生提出一系列通过筛选排除,选择最合理最科学的方案进行探究。
由于每位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不同,所以探究方法以及得到的收获不可能完全相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最大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讨论,发问及总结等能力。
(三)评价及知识的迁移应用
学生的反思和评价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及时评价有助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复习的内容,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全面了解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在复习课中可以设置与之相类似的情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汇报完成评价和知识的迁移应用。
探究型复习课能帮助学生,使各种知识能有机的联系起来,建立知识体系,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清晰、更灵活,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变得更多,更灵活。在知识应用过程中获得了切身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科学课程的本质。
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探究型复习,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型式复习,科学复习应该注重灵活性,合理运用各种复习方式,尽可能使复习的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的课堂活动主要表现为各种的科学小实验及其他课堂活动,学生在做实验中获得知识与经验。教师对这些实验的设置只有不断更新,不断增强其多样化,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科学的发展步伐。
一、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活动呈现单调化
每年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国青少年的理论成绩总是不错的,可是与不错的成绩表现相反的是,他们的自主动手动脑能力却十分有限。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中小学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不能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初中科学实验课上就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些教材上要求的实验,教师自己上手操作,只给学生进行演示,或者直接通过课件用多媒体播放等。虽然这样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却限制了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的机会,使得初中科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极大地扼杀了青少年的活力,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另外,在实验的设置上,普通实验道具都比较精密,对于那些冰冷的实验道具,学生会产生一些不知所措的心理,再加上教师对这些仪器一定会宣布安全问题,学生在实验时只敢严格按照老师所讲授的实验步骤操作,最后得到实验结果。结果造成了学生并不能对实验形成更多的思考。
在初中科学实验中,由于教师的思维限制,导致了学生对科学课有了局限性,这样就是对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思维的活跃程度造成了影响。
二、实现课堂活动的多样化
1.丰富实验道具的种类
现在初中科学实验中的一些实验仪器都是较为精密的,这些精密的仪器就算是成年人使用都不一定完美无缺,会产生一些误差,而且因为价格较高,还需要谨慎对待。所以这些仪器在学生手中成为要小心翼翼对待的易碎品,反而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要丰富学生现在使用的仪器种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耍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能够等到最大的活跃,而现在很多玩具都是由科学原理制作而成的,把科学实验的用具改装成结实好玩的玩具,使学生玩耍探究,反而会达到不错的效果。这样既降低了实验的经费,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比如,可以把不倒翁带入课堂,演示重心的知识,把万花筒带入课堂,演示光的反射,把三棱镜带入课堂,演示光的折射……这些玩具都有着操作简单、色彩鲜艳、效果明显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2.改进科学实验
很多教师在进行实验课教学的时候只是严格按照教材上的说明进行,做完了一个实验,这堂课也就结束了,学生往往在经过了一堂不甚熟练的科学实验课之后仍然是一知半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继续对实验内容进行扩充讲解,强化记忆。此外,新课程标准更对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所以在进行科学实验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原理作出思考,并试着与学生一起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挖掘实验装置新的用途。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增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说,在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的试验中,可以在做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操作后提供其他的试剂,让学生再次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的记忆,另一方面还让他们熟悉了实验装置的用法,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及自主创新的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多媒体教学在各科教学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会呈现出一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多媒体教学对于科学教学没有用处。相反,如果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如果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之后的学习都有着极大的好处。除了用课件对实验过程进行演示,对科学知识进行教授之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符合他们兴趣的东西。把一些科学前沿的视频等文件,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让他们对科学产生更多的憧憬。比如说将一些前沿的科技如3D打印机、虚拟实境眼镜等具有科幻色彩的发明创造向学生介绍一下,他们对科技的崇拜便油然而生了,甚至还可以催生出一些学生对科学的远大理想。有了兴趣的基调,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更容易得到成果。
初中科学教学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既要兼顾科学知识的普及,又要坚持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初中教学课堂活动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更愉快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