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6:06: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资产的相关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未来经济利益也就具有了不确定性。当资产被定义为未来经济利益时,资产的价值就存在了变化的前提,减值的发生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一、资产减值会计是会计目标的要求
关于会计目标是什么的问题,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使用者(股东)如实反映资源的受托者(企业管理当局)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它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对资产的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这种信息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这种观点在计量上要求使用有别于历史成本的多重计量属性。
二、资产减值会计与相关会计原则的关系
1.资产减值会计是稳健性原则的运用。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亨得里克森将谨慎性定义为:“会计师对于资产和收入具有几种可能价值的话,应按其最低的价值来陈报,而对于负债和费用具有几种可能的价值的话,则应按其最高的价值来陈报。”资产减值会计是谨慎性原则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对资产计价的具体运用。资产减值会计以谨慎的态度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并将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排除在资产价值之外。虽然资产减值会计源于谨慎性原则,但仅用谨慎性原则来规范和指导资产减值实务又是不足够、不充分的。因为在非专业人员的眼中,谨慎性是“任意低估”的代名词:即使是专业人员,从谨慎性原则的角度来考虑资产减值,往往也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些主观色彩,极端的谨慎就会导致“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的出现,从而也不能准确地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损害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2.资产减值会计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突破。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对资产按照初始取得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入账,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具有以实际交易为基础、为交易双方所认可、成本数据容易获得且可靠性较大等特点,所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长期以来在会计计量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资产面临着很多价值损耗的风险,如通货膨胀的存在,科技的飞速发展等,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受到了严峻挑战,而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又为其他计量属性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能性。因此,资产减值会计是对历史成本原则进行的一种改良,它不否定历史成本原则,而是在它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即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资产的价值时不高于其现时价值(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公允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来反映)。
3.资产减值会计是确保可靠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可靠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如实表达所要反映的对象,它包括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三个要素。如实反映要求会计信息应能恰当地反映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资产价值出现下跌后,继续使用历史成本就不能“如实的反映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当资产价值发生减损时,资产减值会计就要比历史成本会计更能如实反映资产价值的实际情况。可验证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重复验证的特征。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由不同的人依据相同的信息输入、遵循相同的会计准则,可以得出相同或基本相似的结论。资产减值会计是对历史成本的突破,在资产计量属性选择上也应尽量符合可验证性。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石,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提出的必备条件来看,各类各型高校除了必须达到一定资产总量要求外,每年新增资产还应达到10%增量,同时,根据不同的科别,还有不同的生均值要求。由此可见,高校国有资产既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物质基础。
1当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高校每年会定期组织固定资产清查与盘点,然而,每次清产核资,总会暴露出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一大堆老生常谈的问题,也令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机构一般为国有资产管理处(以下简称“国资处”)大伤脑筋。究其原因,有人认为,这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造成的。一般高校,国资处主管实物形态资产,财务处主管货币形态资产,管钱与管物的脱节导致了国有资产的价值分离,最终体现在资产账与财务账的“账账不符”上。也有人认为,这是高校资产管理者管理意识淡薄造成的。目前,高校资产靠政府投入,权属国家所有,学校具体使用人只管用,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责权划分不明确,当人员更换调离时,也不办理转移交接手续,其名下的资产也就随时间延续而不知去向,最后导致“账实不符”。然而,笔者认为,以上这些原因都不是导致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本所在,真正的原因是人们对国有资产管理中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互之间关系的认识偏差及不足。
2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关系
在认知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来明确实物管理、价值管理的定义。实物管理,是采购部门付款购得实物,经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办理入库、建账、建卡(标签)手续后,使用部门(人)正式获得资产的使用权,在使用过程中,同时对资产进行保管、保养等管理。价值管理,是指财务部门,对应所购入的资产,在财务账上录入准确的价值信息并进行账面金额的管理。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物管理一般由国资处负责,财务处则负责价值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基于这两种管理概念简单相加的一种管理模式。事实上,实物资产的获得,也仅是具备了被管理的对象——实物,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及使用人对资产管理的目标和要求也仅局限在保证资产的存在和完整,在这种管理意识的支配下,管理方法简单、粗放,严重忽略了获得这些资产的初衷和动机。同样,负责价值管理的财务部门也只注重于自身的账务管理,管理目标停留在“账务”和“价值”的数据表面。
3传统意义上实物管理、价值管理的特征和弊端
在这种片面又模糊的认知中,管理者把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构建在一种“并连关系”之中。同时,购置经费的报销记账,实物资产的登记入库,都是分别围绕两个职能部门进行的,“职能部门”成为了这种管理体系中的主体,而实操中本应是作为主体的“管理”,实质上却成了部门履行自己职能的辅助手段。
3.1两个主体各行其事,少有沟通
国资部门、财务部门是两个不同的管理主体,国资部门管实物,财务部门管账簿,貌似主体清晰、职责分明,两个管理主体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行其事,少有交流和联系,实则都是“各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3.2两个管理主体间没有建立关键时点的截面数据留存
2014年1月以前,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财务部门只管报销记账,多年之后,实物资产已满足报废条件,而财务账薄金额仍保持着购置时的原值。同样,国资部门只负责资产的登记建卡,几年使用耗损,资产功能、性能必然降低,直至报废处置,残值收益远远低于购置原值。两个主体都只注重各自的结果数据,忽略了过程数据,更没有在关键时点建立截面数据的对比,最终导致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结果数据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3.3颠倒了主次关系
部门的存在都是因为管理工作的需要。但对于资产管理出现这种问题的高校,无论是国资部门还是财务部门,无不例外都只关注自己部门的职能本身,所进行的一切工作均只围绕本部门职能而进行,忽略了管理的内涵和本意。3.4割裂了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内在联系这种“分工又分家”的管理模式,把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置于一种“并连”关系之中,两者之间互不干扰、没有交融,表面看仅是阻断了两个主体间的交流,实质上严重割裂了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内在联系,最终导致的管理结果不佳,体现在资产残值与账簿原值严重不相符。
4新形势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新要求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财政部对现代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像管理资金一样管理资产的”全新要求。资产是有“生命”的,从产生到消亡,同人类一样,有着自己的“生命”旅程。采购时花费的资金体现在价值,购置完成后获得的物资体现在实物,报废处置后的收益——残值,又重新回到价值,资产完整的“生命”过程,呈现了这么一个规律,价值——实物——价值,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串连关系”。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资产是资金的物化,资金是资产的量化,财资不能分家,传统意义上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并连”关系,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高校发展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的要求。只有在这种“串连关系”下,才能真正做到以“管理”为中心,确立“管理”的主导地位。因此,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要准确把握形势,牢固树立“全口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理念,构筑新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框架,并重新解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当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本所在。
5构建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新型关系的举措
5.1革新认知、改变观念,加强内涵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打破传统理念的束缚,重新定义新形势下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概念,重新审视实物管理、价值管理的处延和内涵,重新评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相互关系。
5.2协同参与,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体制
建立绩效管理体制,加强对国有资产利用效率的考核,从而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打破陈旧观念、拓展外延、丰富内涵,将资产管理的触角延伸至购置前的立项审核。将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和国资部门的采购论证、实施纳入学校层面内部控制系统。账务与国资部门共同参与到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核中去,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以达到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有效统一。根据所立项目的具体内容,国资会同财务对项目进行认真审核,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预期效益。对大型申购项目的审核,可组织专家论证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审。项目完工后,及时组织验收和总结,财务部门按规定编报项目预算的使用情况报告,国资部门对项目中的固定资产部分进行建账立卡,为后续的实物管理做好准备。
5.3以财务管理制度为切入口,指导国有资产管理
按照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和财政部要求,重新定义全口径台账内容,构建全口径台账框架,树立新的管理意识,修订新的管理制度。与财务制度对接的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再也不是简单地清点和报废,加强“三全”管理意识,主动适应新时代国资管理的新要求。日常管理中计提折旧,以“月”为单位,设定台账采集周期,建立关键时点的截面留存数据,对关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实物和账簿的变化情况。
5.4以资产管理政策解读为引导,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363-01
0 引言
知识产权交易过程中,专利资产评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技术性、理论性、政策性以及时间性相对较强,其学术研究范围涵盖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其应用领域涵盖了工农业与服务业等众多产业。因此,通过对知识产权交易时专利资产评估研究的现状进行把握,并根据实践过程中的组织与计划、协调、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评估方法的选择和鉴别、评估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评估制度的激励与控制等等评估功能间的相互组合、实现,如此可完成专利资产的交易、完善专利资产的评估理论、加强专利资产配置效率等。
1 专利资产评估方法
1.1 收益现值法
专利资产评估过程中,收益现值法的本质其实是折现,就是计算专利资产带给组织的全部预期收益的现值,并据此对专利资产的价值进行初步确定,用过如下评估公式进行:P=∑[Ri/(1+r)i](n=1,…,i)。其中,P代表专利权的重置成本,Ri代表每年新增的净收益,r 代表折现率,n代表专利权的有效年限,i 代表年度序号。
1.2 市场价值法
部分资产评估专家认为,在知识产权评估方面可以采用2种以市场为依据的措施,包括:可比使用费率法以及可比市场价值法。对于市场价值法来说,若想运用,所交易资产的市场一定要较为活跃,具备一定的可比较的对象。部分专家认为,市场法在专利资产评估中的应用,首先要保证资产交易市场充分活跃、公平,可以收集到参照物的所有资料,但是由于专利自身具备的特性,还有专利管理制度所形成的约束,仅就目前形势来看,专利资产交易市场还不属于充分竞争的市场。因此,需要结合市场价值法以及其他方法。但随专利资产交易日趋活跃,还有交易的手段、交易方式等等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可比较问题。
1.3 成本法
基于替代经济原则,形成了成本法。即对于成本法的处理方式包括两种:重置成本以及历史成本。重置成本指在现实条件下,对某项专利进行重新购置或者是申请相同的专利所耗费的成本;历史成本法的核心之处是找出开发某项专利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选择历史成本法相对比较简单,只需查阅专利创造时的财务数据及其相关资料便可达成目的;但是选择重置成本法,便要对购置、创造两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考虑。(1)对完全购置情形进行考虑,P=C+a∑Ri/(1+r)i(1+r)i](n=1,…,i)。其中,P 代表专利权重置成本,C 代表专利的外购成本,a 代表专利资产的贡献率,Ri为代表每年新增加净收益,r 代表折现率,n代表专利权的有效年限,i 代表年度序号;(2)对完全创造情形进行考虑,P=(C+B1)(1-B3)/(1-B2)+ a∑Ri/(1+r)i。其中,P 代表专利权重置成本,C代表研发专利所耗费的物化劳动,a代表研发专利耗费的活劳动,B1代表研究专利人员创造性劳动的倍加系数,B2代表研发专利的平均风险系数,B3代表专利权价值损失率,Ri代表专利权每年的新增净收益,n 代表专利权的有效年限,i代表年度序号。由于发明专利具有明显的“唯一性”,自行创造的难度较大,可购置的参照对象也无法找到。所以,在专利资产的重置成本分析过程中,完全购置以及完全创造在一定程度上还属于理论假设,需要有机结合完全购置与完全创造的评估思路。
1.4 比例法
比例法是将有形资产作为参照,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估算的一种方式。大部分专利权交易时,并不仅仅是专利权的交易,还有其他方面比如专利权的载体以及相关配套设备、配套设施等交易。所以,交易双方可以在明确总资产的价值时,依据当中专利资产的比例对专利资产的价值进行确定。若不明确总资产价值时,需预先评估有形资产,再进行专利资产价值的推算。
2 专利资产评估方法的未来研究趋势
依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不难看出,知识产权交易过程中关于专利资产价值评估研究方面,包括了不同传统专利资产评估方法的适用性研究、新专利资产评估方法的开发性研究、专利资产交易特点与内在机理等的研究等不同方面,研究深度与研究广度均有较大提高,但是需要改进的问题还有很多,主要涵盖如下几方面:
2.1 专利资产交易评估方法的内在机理研究
首先,目前的研究多数是以静态角度,从成本与收益的观点出发,静止评估专利资产,并没有涉及到动态指标,也没有给出明确的选择标准以及选择方法,从而降低已开发评估方法对于实践的动态指导意义;其次,与知识产权交易特点相关,评估方法内在机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专利资产存在差异、专利资产交易信息不对称、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以及专利产品市场有差异时,依据目前来看,很少有研究提到上述的情形,也很难看到上述条件下研究专利资产评估方法的内在机理相关文章,因为缺少对内在原理的讨论,所以,评估者只能知道是怎么回事,究其原因,可能连自己也不知道,如此是无法有效选择专利资产评估的方法。
2.2 传统专利资产评估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嫁接技术”。就是直接将成熟的有形资产评估方法嫁接至专利资产评估实践当中,没有对专利资产本身的特殊性进行充分考虑;与此同时,嫁接过程中,没有深入研究各个有形资产评估方法在专利资产评估中的应用条件与范围、设置关键变量等内容;还有,因为没有深入研究适用性等问题,尤其是对“嫁接“过程中的利弊分析等的比较分析较为浅薄,因此,评估者在优化选择多数专利资产评估方法过程中,没有统一的选择标准。
2.3 新专利资产评估方法的开发性研究
因为没有深入研究专利资产和有形资产间的区别,从而导致多数的研究均采用了“嫁接技术”,在专利资产评估的理论以及实践过程中直接使用有形资产评估方法,而基于专利资产特征进行的科学性以及实用性的评估方法研究迟迟没有结果,几乎停滞。例如:基于专利资产生命周期内的价值评估方法的创新研究,专利资产的交易主体与交易环境的评估理论及评估技术的研究等方面。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资产评估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加强经济核算,达到资产保值及增值,确保资产所有者、使用者以及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等。在资产评估过程中,资产产权的当事人、评估依据、评估主体、评估目的、评估程序、评估原则、评估方式以及评估目标等关键的因素都要考虑到,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相关评估方法过程中,要保持较为务实、弹性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范晓波: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J].理论探索,2006(5)
[2] 林圣哲,薛求知. Black-Scholes模型应用于知识产权评价的研究[J].科技导报,2005,(11):43-47.
[3] 贺武,刘平.基于实物期权的专利权估值方法[J].财会月刊,2005,(20):14-15.
[4] 周英男,李昕杨,王雪冬.专利初始静态价值的实物期权评估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技管理,2007,(6):9-12.
一、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务概述
在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相对于原准则的相关规定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实,其变动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减值测试频率的改变
新准则规定,企业在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的迹象时,应当进行资产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未来可收回金额。但是,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无法进行摊销的无形资产和由于企业合并而产生的商誉,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至少应于每年年度终了时进行减值测试。
(二)适应范围的扩充
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概念,这一做法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有关现金单元的定义,只是加入了中国特色:企业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进行估计,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或者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而总部资产计提方法的明确则更完善了这一规定,总部资产是指企业集团或事业部办公楼、数据处理系统等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而单独产生现金流入的资产,对于这部分特殊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分担,新准则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另外,新准则还特别明确了商誉的减值准备计提方法。商誉应当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相结合进行减值测试。这些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应当是能够从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
(三)资产可收回金额估计方法的明确
新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按照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在新准则的制定中,考虑到不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销售价格较难获得,因此,将销售价格更改为了公允价值,使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相对容易得出。
(四)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禁止
按照原准则,前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在以后会计期间恢复的,企业可以按照恢复的金额,在不超过已确认减值损失金额的范围内,予以转回,计入当前损益。这个规定从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利润操纵提供了发挥的空间。新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转回作了禁止性规定:前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此法借鉴的是美国会计准则(GAAP.US)。
二、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表现形式
由于与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会计准则界定模糊,并具较大灵活性,所以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等在某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挑起了制造利润的大梁,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法宝。具体表现如下:
(一)少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企业利润
按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全面检查各项资产,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本意是促使上市公司遵循谨慎性原则,纠正过去或有损失计提不足导致的“利润泡沫”,夯实期末资产的真实价值和盈利能力,降低财务风险。但该项规定对“微利”特别是“避亏”类上市公司,则生死攸关。该类公司濒临亏损的边缘,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期间费用大幅增加,若再据实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其结果肯定会造成当期的全面亏损。只有该提的减值准备不提或少提,才能避免当期的净亏损而逃过“生死大劫”。
(二)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企业利润
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大洗澡”,即集中在某一年度巨额计提利润,造成当年巨亏,来年可轻装上阵,不提或少提减值准备,为来年扭亏做准备,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三)当期计提减值准备后,以后期间少确认成本费用以增加利润
当期利润稳健了,以后期间利润却并不稳健。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成本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比如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账面价值减少,在折旧率、折旧方法、残值率不变的条件下,以后各期因折旧额减少而使得利润额增加。这种盈余管理无需通过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三、防止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措施和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监管
在上市公司内部从上到下分别建立监事会、审计部,它们分别向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负责,企业资产减值准备提取业务内部审计监督应该是这样的:由各部门互相牵制而确定的资产减值准备先由审计部进行审计,报董事会批准;根据重要性原则的要求,计提的减值准备对财务报告有重要影响的减值准备由监事会审计、监督。同时报股东大会批准,保证在整个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过程中得到监事会充分的监督;同时计提的减值准备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的披露。从而确保计提减值准备金额的客观性和正确性。
(二)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资产减值会计的运用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它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也需要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和经营目标进行全面深入了解。
(三)加强中介机构的审计作用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可以说是防止企业会计造假的最后一道防线。但由于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会涉及很多主观判断,以一种主观上的判断去判断另一种主观上的判断是否合法公允,因其标准难以客观固定。必然增加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
(四)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加强明晰性和可操作性
在我国目前强调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情况下,不允许转回资产减值是现实的选择,有利于防止公司滥用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调节利润,但是允许转回资产减值可能有利于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同时也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渠道。另一方面,新准则中大量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工作者更多的要依靠职业判断,但是在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不完善以及会计信息市场不完备的情况下,应谨慎地确定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范围、谨慎地赋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我国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迹象的提示过于笼统。没有对市场利率或市场其他投资回报率的提高对资产产生的影响作出相应的规定。再者,对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国际会计准则按照单项资产和现金产出单位分别规范,并解决了资产减值测试的操作性问题;而我国会计制度不要求按现金产出单位进行减值测试,只规定按单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同时也没有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由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特别是计提存货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其确认和计量有一定难度,因此,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标准或者独立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参看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一、背景分析
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基于各种利益动机会对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政策提供的选择空间成为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准则的变化很可能影响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变化。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原来的资产价值准备做了较大的改革。新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计提的范围,特别是规定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等非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以后年度不得转回。这种制度安排的变革会给企业管理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有什么新特点?新的资产减值政策是否对盈余管理有制约作用?这种分析,对于考察准则的预期实施效果及理解我国特定制度背景下,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实证分析
我们选择在沪、深两市上市,且上市时间为2005年以前的浙江省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公司共3g家。我们以2006年为分界点,对准则变革前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行为方式进行细致考察,揭示出资产减值准则变革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具体影响,具体包括准则变革前后上市公司减值计提行为及减值转回行为的变化及特征。
(一)准则改革后,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明显减少
我们对2005-2008年各年发生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公司数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表1显示。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对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公司明显少于2005年的公司数。以各年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数为倒,2005年有20家公司,而2006年突然下降到7家公司,而后2007年、2008年的公司数与2006年基本相当。而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公司数量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却比2005年有所增加,这说明,由于新准则规定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能转回,运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功能受到抑制。因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市公司改变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渠道,开始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
(二)准则改革后,上市公司对存货进行计提减值准备的幅度大幅上升,存货等短期资产的减值政策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依托
对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进行考察以后,我们对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准备的幅度进行细致考察。分析结果见表2,该表统计了准则改革前后上市公司不同资产减值准备占全部减值的比例及其变化趋势。
表2反映了2005、2006、2007年和2008年上市公司各项计提减值准备金额占全部减值准备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2005年计提金额排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分别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它们分别占整体的30.30%、28.49%和27.92%;2006年计提金额排在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和2005年相同,也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别占整体的52.28%、19.80%和17.60%,2007年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分别占整体的52.45%、35.53%和4.64%,2008分别占52.32%、35.60%和4.95%。2007年和2008年计提金额排在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和前两年相同,同样也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值得注意的是,表中2005-2007年计提的坏账准备占整体的比例逐年提高,由2005年的38.30%到2006年的52.28%,再到2007年的52.45%,分别提高了13.98和14.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准则变革后,管理层强化了对坏账准备的计提利用,该手段在盈余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而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所占的比例由2005年的27.92%下降到2006年的17.60%,再到2007年的4.64%,两年时间一共下降了23.28个百分点。相较来说,2008年的数据和2007年相比没什么多大的变化,这是因为2008年是准则变化后的第二年,各上市公司对于计提坏账准备的政策不会有多大的改变。笔者认为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新资产减值准则出台后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将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无法转回,只会减少当期的利润。所以,企业对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能少提就少计提。这一政策的改变,还导致了上市公司转而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
(三)新准则实施前一年,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转回达到高峰
根据需要对减值转回时间进行安排也是资产减值政策给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机会。由于2006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是否会对上市公司安排资产减值金额的时间分布发生变化。我们对样本公司在准则变化前后各项资产转回的金额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3,从表3的资产减值辖回金额的平均值可以看出,不管是流动资产还是长期资产,其减值准备的转回数额在2006年都远远高于2005年、2007年和2008年。而且2006年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额的平均值又明显低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额的平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限制转回后,上市公司充分利用短暂机会,进行盈余管理。
我们进一步分析各项资产减值转回比例的年度变化(结果见表4)。
表4反映了2005、2006、2007年和2008年转回各项减值准备金额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2005年转回金额排在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分别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别占整体的58.63%、19.18%和9.04%;2006年转回金额排在前三位的减值准备分别是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分别占整体的44.54%、38%和11.08%,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占整体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由2005年的9.04%上升到2006年的38%,增长了28.96%之多,转回金额仅次于坏账准备,排在第二位。转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占整体的比例也有所提高,从2005年的3.73%到2006年的4.33%,上升了0.6个百分点。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颁布的新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意味着上市公司从准则实施日起,其以往会计年度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将不能冲回,这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2006年被视为资产减值准备
冲回的最后期限,如果上市公司以往年度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没有及时转回,那就会彻底沦为沉没成本,表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金额所占比例的大幅度提高验证了这一点。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2007年和2008年上述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为0。同时,2006年与2005年相比,存货跌价准备转回金额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由2005年的19 18%下降到2006年的11.08%,下降了81个百分点,坏账准备2006年与2005年相比。转回金额所占的比例由58.63%下降到44.54%,降幅有14.09%之多。这主要是因为存货跌价准备和坏账准备不适用于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准备不许转回的规定,即企业在2007年以后仍可以按照准则关于资产减值迹象的要求计提和转回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在2007年,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金额又分别上升至46.18%和53.82%。而且2008年和2007年的差别不大。可见。在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被限制后,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这也就说明了尽管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关闭了利用固定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来操纵企业盈余的大门,但其仍然有其他的途径来进行盈余操控。
总之。以上分析表明在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被限制后。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统计数据表明那些在此前年度通过计提减值准备私藏利润,或需要通过转回来满足某些经济指标要求的公司,存在赶“末班车”的行为,即在此期间寻找各种理由将资产减值准备集中冲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某些细节之处的可操作性仍然不强,而且企业仍然有其他的选择进行利润操纵。因此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程度有限。
三、对策建议
资产减值准则变革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但其影响程度还是有限。结合上述实证研究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旨在缩小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完善会计准则,缩小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新的会计准则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隐患。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在资产减值准备方面规定更加具体,操作性也更强,对于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利用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但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短期资产减值准备仍然可以继续沿用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因此,准则制定机构可以按照商品、行业的特点,分行业分区域地制定相应的计提方法和比例,并定期修正。而且对于其转回也应该规定合理的限制性条款,以制约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还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根据最新得到的可靠数据进行会计估计,如果不允许对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实质上就是否认了市场环境因素的变化,使资产的真正价值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由此可见,允许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更符合理论逻辑,以降低相关性为代价的不允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只能是短期内的权益之计。
(二)加强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监督
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存在内容特殊、金额较大、性质敏感、情况复杂等特点,这往往容易造成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发生错报或漏报的风险很大。因此,在对该账户实施审计时,应由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职业经验较为丰富的注册会计师制定合理的审计策略、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从而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减值准备提取的正确性和公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孙铮,王跃堂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4)
[3]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会计研究[J]2000(9)
[4]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6(3)
[5]张晓锋,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2、有些单位对资产只设总账。而没有按规定建立明细账,更谈不上建立固定资产登记卡,甚至一些单位连资产总账也没有。购置时只记费用支出,不计资产账,对资产也长期不做盘点,一旦进行盘点,多数单位存在账实不符现象,且账实不符的原因也无据可查,极易造成资产的流失。有些资产如手机、摩托、风扇等可流动性资产随着使用人员的变更、调离而不知去向,也无人问津。
3、有的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概念模糊,不报经国有资产管理或财政部门批准就任意处置固定资产。由于脱离了财政部门的监管,导致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家底不清或流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的财政收入也迅速增长。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量伴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及公共服务投入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同时,事业单位资产与预算面临着财政管理改革的各种挑战,如何增强财政当家理财的能力,是当前摆在事业单位眼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笔者认为,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对接是大势所趋,事业单位应当通过建立健全对接制度,建立资产动态管理的信息系统,规范资产预算编制的程序,完善监督制度等对策,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以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建成节约型的政府。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但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仍然是两套较为独立的系统在运行。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两张皮”的管理格局依然存在,重预算轻管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资产配置管理各自为政、资产随意配置、盲目配置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了资产闲置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甚至个别单位出现缺乏足够空间存放购置来的仪器设备;另一些事业单位资产严重不足,却无预算安排的渠道,苦乐不均,有失公平。
从实际工作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对接仍存在不少的障碍,对事业单位深化财政预算管理的改革以及资产管理的改革都造成了影响。具体的受制约原因包括:一是资产配置标准仍不健全,新增资产预算的审核依据仍缺失。二是在当前管理模式下,资产配置缺乏顶层设计,资产配置渠道过多,统筹协调难度大,导致出现资产配置失衡的现象。三是资产预算内容不够细化,约束力不强。四是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低,无法取得支撑资产预算编审所需的基础数据。
对于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结合的运行机制,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应当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且理论与实践均证明在财政管理的构成当中,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关键性内容,资产管理是财政管理实物形态的表现,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价值形态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的资金来源是财政预算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配置的质量直接受制于财政预算的公平与客观性;反过来,财政预算支出资金结构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又依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质量与水平。因此,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不但是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要求,还是财政预算管理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的对策
(一)健全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1、健全资产配置管理制度
国家资产配置有相关规定,主要是从资产配置的工作原则与工作总体要求的角度做了要求,内容仍不够具体细致,且操作性不强。各事业单位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以其作为参考标准,并结合资产配置的历史数据和现实需要,制定出符合实际、具体详细、适用于本单位的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切实将事业单位发展所需的资产类型与数量加以明确,做到资产配置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构建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在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标准体系中主要的标准有:通用办公资产标准、房屋标准、用车标准等。事业单位应进一步完善配置和细化标准,分别针对办公用房、办公专车、办公基础设备等资产建立配置标准。例如,在办公用房上,规定不同级别单位职员的用房面积大小;公车的配置管理,应实行编制管理,严格控制公车的用车标准。
3、规范资产预算编制流程
建立健全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可以为管理工作奠定制度基础。事业单位应对资产配置的预算编制程序进行梳理,将其对接到部门预算的编制程序中,促进其规范化发展,使其流程变得更为流畅与紧凑。第一,事业单位应明确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内部资产管理与预算审核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与工作的流程。在编报资产配置的预算编制之前,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应先收集并分析资产管理部门的相关意见与建议,资产管理部门也应主动与财务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并需积极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形成合理、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以促进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事业单位应突出配置重点,逐步推进预算编制工作。事业单位中的资产种类与数量较多,且预算审核的范围也在不断增加新的资产配置内容,所以应突出配置重点,例如土地、房屋等重点资产的配置。资产配置预算属于新业务,在实际工作中需先进行试点工作,再总结经验,进行研究,逐步将其推进。
(二)建立动态监控系统,促进资产管理规范化
财政部2007年以资产清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笔者认为该系统虽然比之前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有了很大改进,但仍有应用开发的空间。在当今信息爆炸和信息飞速传递的时代,仅仅对账面上资产进行增减变动的管理已经不能满足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资产基础数据为预算服务的要求。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仍然是单位资产存量的静态反映,未能很好的对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资产的使用性能、资产的使用率等数据进行反映,故而不能很好地依据其提出预算需求。
借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的历史契机,财政部应组织事业单位构建资产信息网络化动态监控系统,形成由实际使用人对资产状况实时更新的资产管理基础数据库(网上办公和云计算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需求),实现对资产的形成、使用与处置状况的全程动态反映。实际使用人要对资产负责,在资产管理动态监控系统中,实际使用人应负责及时反馈资产信息变动情况并提出资产更新或资产升级需求。资产管理的技术部门应对资产的实际运营情况做出鉴定并对实际使用人提出的购置申请进行审核,财务部门结合预算要求,对资产需求进行排序,按照资金控制数提出单位的资产需求计划并申报预算。
建立资产信息动态监控系统,首先使单位的资产状况得到了更好地反映;其次对于资产的购置、处置等授权审批制度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再次可以获取准确、科学的关于预算与财务管理的资产信息,有利于提高经济分析的准确度,增强经济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大大提高管理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
(三)完善监督机制,健全独立审计机制
事业单位应健全独立的审计机制与完善监督机制,应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内部审计、财务检查等功能,尤其要加强检查监督新增的资产配置预算范围。应严格按照资产配置管理制度中的规定审核新增的资产配置预算,经上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通过的方可进行购置,若未经批准则不能购置资产;在执行预算时,若有特殊要求,属于临时购置或是追加预算的,也必须遵守程序按规定进行报批,取得批准后才能购置资产;未经申报预算的新增资产购置,应不给予经费。出现违法购置资产行为的现象,应及时纠正,并需严肃处理,以防止超编、超标资产配置问题的出现。
三、结束语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当前事业单位增强财政管理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当前经济政治改革不断深入的发展需要。两者相结合的机制,必须健全资产配置的体系,加强资产的管理;同时还需建立资产信息动态监控系统,促进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此外,还应完善监督体系,健全独立的审计机制,以防止发生超编、超标购置资产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曹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必由之路[J].财会研究,2009(09):8-10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明显波动,人们对于公允值价值会计的思考也开始逐步增多,经济学家认为,公允值的周期性,在经济学中的体现存在必然性,这也是全球发生经济危机的主要诱因之一。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可全面探究促使公允值具有周期性的进本原因,并且根据这种原因提出相关的经济操作理念和经济操作建议,促使公允值问题能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良好的解决。
二、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的重要性
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可以有效的探究公允值会计周期性和负债表数据波动之间是否具有直接作用,同时还能通过公允价值探究经济的波动状况。同时公允机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分析,是稳定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因此,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三、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
1.建立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分析模型
由于在发生了全球性经融危机之后,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公允值会计的顺周期性是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关键性原因,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出现了不稳定和下滑趋势。因此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分析,建立经济模型,应当选出银行为基本研究模型。
2.进行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条件假设
在银行基本研究模型后,进行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条件假设,可以进行三种经济环境下的模拟,从而思考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对于资产负债表的波动的影响,在经济学上可已将经济环境分为以下的三种:股票经济环境的发展与衰退期;房地产经济环境的发展与衰退期以及;利率经济的发展与衰退期。假设这三种经济环境相对独立,互不干涉。开展着三种经济环境下的资产负债状况与公允价值波动的关系探究。
3.分析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数据
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数据分析,主要分为以下的3个阶段:
(1)探究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会计对于经济所有权持有人的权益影响。
(2)开展在正常的商业周期下,混合属性模式与公允值会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探究。
(3)开展在特殊的商业周期下,混合属性模式与公允值会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探究。
4.分析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结论
(1)经济所有权持有人的权益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自身的浮动因素,收到会计价值顺周期的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弱。
(2)会计价值顺周期效应的产生,不会直接影响银行财务报表上的数据的波动状况。会计价值顺周期效应的产生与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浮动期限相关,但是银行负债表上的数据的波动状况主要取决于经济指标以及经济所有权持有人的权益的浮动状态。
因此,分析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根据所得出的结论可知资产负债表的波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因此认为公允值会计的顺周期性是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关键性原因,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出现了不稳定和下滑趋势,这一观念是不可取的。公允值会计的周期性效应不能够增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因此促使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根本思路也不是控制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在开展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发展思路应当为加强企业的自身的经济预测能力以及经济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可以有效的实现全球经济水平的全面发展和有效提升。
四、结束语
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首先应当明确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的重要性,进而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一、实施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证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养殖大国。目前,水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有的水产养殖场用药不规范,药物残留已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为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水产养殖用药,需要明确水产苗种场配备执业兽医师,并规定水生生物病害防治人员应当取得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从而规范水产养殖业使用行为,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证考试内容及特点
2012年5月14日,农业部《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第8号),对2012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类别、报名条件、考试科目、资格授予等有关事项做了具体的说明。《公告》还对考试科目做了具体的说明,其中水生动物类考试分为基础、预防、临床和综合应用四张试卷,总题量300道,总分值300分。试卷一:基础科目,包括兽医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水生动物解剖组织及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和水生动物生理学;试卷二:预防科目,包括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动物病原生物学、水生动物公共卫生学;试卷三:临床科目,包括水产药物学、水生动物病理学、水生动物疾病学。试卷四:综合应用科目,包括水产养殖生态学、饲料与营养学。
通过上述公告的具体说明,可以看出水产执业兽医资格证考试涵盖了水产养殖专业的多门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题量大等特点,通过该考试有一定难度。2011年起,首次将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分为兽医全科类和水生动物类两类。2011年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合格分数线为174分,2011年水生动物类执业助理兽医师合格分数线为156分。从2011年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中,可以看出试题内容覆盖范围非常广泛,知识点非常细,常常是些比较不易注意的知识点,因此,要求考生应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鱼类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如果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足和实践技能欠缺的情况下,成绩并不理想,考试通过率较低。
三、水产养殖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对水产养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授课教师都是一次挑战,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授课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
1.教学内容的调整
作为水产养殖专业教师,应该结合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对课程授课内容进行相关的调整,合理分配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课的比例,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授,同时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我国水产养殖量大,水生动物疫病复杂,但水生动物疫病教学和研究都不够。兽医院校专门开设水生动物疫病课程较少,并且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水产专业院校开设了水生动物病害防治课程,但也只是水产养殖专业的辅助课程,都不适应水生动物疫病防治需要。所以各类兽医院校应高度重视兽医教育这块短板,逐步把水生动物疫病纳入教学内容,水产院校应更加重视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内容的讲授,尤其是鱼类、虾类、蟹类、贝类以及藻类等主要经济动植物病害防治内容的讲授。总之,要求教师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更加侧重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和养殖生产临床病例的讲解。
2.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水产类执业兽医考试可以看出考试更加注重对水产类从业人员实践技能的考核,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重视理论知识与水产生产实践的结合,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改革,更多的运用案例式教学方式来授课,这样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接近生产实践。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实验实训投入力度,完善校内实验教学条件,满足学生校内实验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同时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为备考执业兽医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同时还应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应用科目中的考纲考点(包括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要求)融入到学生实践教学指导方案和考核项目中,让学生明确生产实习目标、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提升对水产行业的认知和职业道德水平。
四、加强水产养殖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和学科建设
水产养殖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所以专业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在保证提高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应积极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基层生产企业中去,指导并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生产活动,充分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临床经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起步较晚,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新问题,作为水产院校的教师应加强执业兽医资格证实施的重要性的意识,为规范水产类执业兽医执业行为,加快执业兽医(水生动物类)制度建设工作步伐,规范渔医从业行为,提高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魏跃明.国外执业兽医师是如何炼成的[J].北方牧业,2012,22.
[2]2010年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网上报名人数超10万[J].中国动物保健,2010,(8):77.
中图分类号 R719.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5-0017-03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observe the expression situation of healing related indexes of uterine scar sites at different periods after cesarean section.Method:86 women with cesarean section from January 200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86 women with natural labour at the same tim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n the healing related index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normal muscle layer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uterine scar muscle layer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and the healing related indexes expression situa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uterine scar sites at different postpartum years were compared too.Result:The healing related indexes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uterine scar muscle lay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muscle layer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postpartum
【Key words】 Cesarean section; Different periods; Uterine scar sites; Healing related indexes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Longhua New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Shenzhen 51811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5.008
剖宫产产后子宫创面愈合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影响创面愈合的指标较多,对这些指标的变化监测有助于早期的有效干预,为子宫创伤愈合干预措施的制定奠定基础。临床中与肌肉纤维增生相关的指标较多,其中胶原蛋白及细胞基质中的指标均与之密切相关[1-2],但是对于其在剖宫产产后不同时期的表达研究却极为不足。故本文中笔者就剖宫产术后不同时期子宫瘢痕部位愈合相关指标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3年1月-2015年3月的86例剖宫产妇女为观察组,并取同时期的86例顺产妇女为对照组。纳入标准:年龄满20岁的育龄妇女;足月妊娠者;能积极配合研究检查者。排除标准:早产者;并发妊娠期基础疾病者;不能有效配合检查研究者。对照组86例顺产者中,年龄20~32岁,平均(27.4±3.6)岁,孕周37.0~41.8周,平均(40.4±1.1)周,其中产后10年者16例。观察组的86例剖宫产者中,年龄20~33岁,平均(27.6±3.5)岁,孕周37.0~42.0周,平均(40.5±1.0)周,其中产后10年者16例。两组妇女年龄、孕周及产后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取对照组正常肌层和观察组瘢痕肌层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为MMP(MMP-1、MMP-2及MMP-9)、TIMP(TIMP-1及TIMP-2)、bcl-2、PDGF、TGF-β1及胶原(Col Ⅰ及Col Ⅲ),首先将组织标本以甲醛进行固定,并以石蜡进行包埋处理,然后对其进行切片,检测方法为免疫组化法,由资深人员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统计上述各项指标的阳性率。然后将对照组正常肌层和观察组瘢痕肌层愈合相关指标进行分别统计分析及比较,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产后年份者的愈合相关指标表达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AS 6.0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对照组正常肌层和观察组瘢痕肌层MMP及TIMP指标表达比较
观察组中瘢痕肌层MMP及TIMP相关指标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肌层的表达情况,而观察组中产后
2.2 对照组正常肌层和观察组瘢痕肌层bcl-2、PDGF、TGF-β1及胶原表达比较
观察组瘢痕肌层bcl-2、PDGF、TGF-β1及胶原相关指标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肌层的表达,而观察组中产后
3 讨论
剖宫产在临床应用率较高,对于剖宫产患者各方面的研究也较多,其中短期及长期影响研究均不少见,其中产后的影响研究不仅仅涉及心理及功能转变等方面,对于子宫恢复程度及后期的创口愈合、瘢痕形成也有相关的研究[3-4],但是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仍极为不足,而瘢痕愈合关系到子宫的恢复效果及程度,对其后的再次妊娠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此方面的进一步细致探讨仍极为必要。临床中与创口愈合及瘢痕形成有关的指标较多,其中MMP及TIMP即是与创口瘢痕形成密切相关的指标,其对于创口愈合过程中的成纤维细胞外基质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而这是创口愈合过程中细胞增殖的重要基础[5-6]。另外,bcl-2也是与创口愈合及瘢痕形成密切相关的指标,其对于创口瘢痕部位细胞的凋亡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于瘢痕部位增殖及成纤维细胞均有代谢调节作用,因此对其在创口愈合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监测价值。PDGF则是对细胞的炎性反应及修复作用均有积极影响的一类指标,在创口修复的过程中调节作用突出,对于细胞分裂作用明显,对于细胞修复作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对于炎症反应的消退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故认为对其在剖宫产产妇产后不同时期的变化研究极为必要[7-9]。TGF-β1也是临床中与创面修复密切相关的一类指标,其对于炎症及组织修复的影响均十分积极,主要为通过间充质起源的细胞对其产生刺激作用,从而促进细胞增殖来达到修复创面的作用。再者,胶原是细胞外基质的构成骨架,对于细胞的迁移和发育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于创面修复中的基础物质提供有较好的作用[10-12]。鉴于上述指标对于创面修复及瘢痕形成的监测价值,对剖宫产产妇上述指标的变化研究则极为必要。
本文中就剖宫产术后不同时期子宫瘢痕部位愈合相关指标的表达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剖宫产瘢痕肌层愈合相关指标的表达明显异于顺产产妇的正常肌层,主要表现为MMP、TIMP、bcl-2、PDGF、TGF-β1及胶原指标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肌层,产后10年以上者的阳性表达率也均高于顺产产妇,说明剖宫产产妇产后的瘢痕修复过程持续存在,应长期注意对创伤的修复及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另外,剖宫产产妇产后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剖宫产术后不同时期子宫瘢痕部位愈合相关指标的表达呈现一定的变化,应早期加强对创面愈合方面的监测及干预。
参考文献
[1]吴秋芬,胡燕.经腹联合经会阴超声对子宫下段瘢痕愈合情况的检测及对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的指导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8):1192-1194.
[2]何泽亮,唐勇,姚宗江,等.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中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7):1042-1046.
[3]张忠新,黄海鸣,郑艳莉,等.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高频超声影像学特征及意义[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34(7):797-800.
[4]冯晓玲,李慕军,茹美艳.再次妊娠剖宫产应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临床价值评价[J].吉林医学,2014,35(23):5091-5093.
[5]张楠,洪雷,张喜,等.转化生长因子-β在病理性瘢痕形成方面的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4,9(5):64-67.
[6]郑和语.剖宫产子宫瘢痕部位妊娠50例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3):138-139.
[7] Jing Li,Renhua Fan,Susu Zhao,et al.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eleased from Hypoxic Hepatocytes Regulates MMP-2 Expression in Hepatic Stellate Cells[J].Int J Mol Sci,2011,12(4):2434-2447.
[8] Traci A Wilgus,Ahalia M Ferreira,Tatiana M Oberyszyn,et al.Regulation of scar formation by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J].Published in Final Edited Form as:Lab Invest,2008,88(6):579-590.
[9]张鹏,纪亮,张翠香,等.基质金属蛋白酶促进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迁移及其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3):11-14.
[10]申颖,李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在滤过性手术中抗瘢痕作用的实验研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32(1):13-17.
[11]张莉,周秀梅.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治疗[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0):54-55.
[12] Kang Rui,Tang Daolin,Yu Yan,et al.WAVE1 regulates Bcl-2 localization and phosphorylation in leukemia cells[J].Published in Final Edited form AsLeukemia,2010,24(1):177-186.
[13]张占召,王喜梅.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13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的表达[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3(3):56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