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师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4 07:50: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技教师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技教师论文

篇(1)

2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现状

2.1农业技术与信息获取渠道

调查显示,农户种子、种苗的购买渠道以农贸门市、农技站为主,分别占样本总量的57%、31%;在传统自留种基础上,通过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示范获得品种也成为农户种子种苗购买的重要渠道,占样本总量的17%。在种植、养殖技术方面,农技部门建议、农业科研单位人员指导和农资商指导等外部渠道已成为获取种植、养殖技术的重要来源,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0%、26%、24%。

2.2种植业品种使用情况

对种植业品种使用情况的统计显示,样本农户水稻种植品种以连粳系列、武运梗系列、淮稻系列、南粳系列、两优系列为主,小麦种植品种以扬麦系列、淮麦系列、宁麦系列、郑麦系列、烟农系列为主,玉米种植品种以苏玉系列为主。这些品种都是近年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过程创造、中试熟化的优良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等综合性能。

2.3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情况

调查显示,60%的农户在近2年中经常更新种植或养殖品种,49%的农户经常尝试新颖和高效的生产技术,15%的农户经常更新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12%的农户经常使用新的种植和养殖装备、设备,有10%的农户较少采用新科技。

2.4农业机械化采用情况

调查显示,所有被调查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均采用了农业机械服务。其中,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的耕地、收割、播种、植保、秸秆处理等环节农户采用机械化服务的比例较高,分别占总样本数的82%、68%、37%、19%、11%。

3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情况

3.1对农业技术的需求程度

调查显示,79%的农户表示非常需要现代农业新技术,21%的农户表示比较需要现代农业新技术。由此可见,农户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

3.2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农业技术问题

调查发现,样本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问题主要集中在病虫害较重、作物连作障碍、缺乏新品种、品种抗逆性较差、用工量过大等5方面,分别占样本总量的52%、36%、35%、24%、22%。

3.3农户的科技需求结构

总体来看,样本农户对现代农业技术需求的优先顺序依次是新品种、新型种养技术、新型农机具、新型无公害农业投入品、新型设施装备、加工保鲜与储运技术,有这些需求的农户别占样本量的80%、77%、52%、35%、30%、21%。

3.4农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心理顾虑

农户对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心理顾虑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新品种、新技术不成熟”“不适应当地生产条件”“投资风险过大”“掌握难度高”,选择相关选项的农户占样本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0%、48%、47%、36%。3.5农业科技推广方式调查发现,样本农户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广方式的选择情况从高到低依次是“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专家讲座”“实地参观”“示范户传授”,分别占样本总数的72%、42%、39%、37%、26%。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从样本农户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经营特征可以看出,农村空心化、农户兼业化、劳动力老龄化已成为农村农业生产的新常态。从农户的技术采用现状来看,农户的技术与信息获取渠道较为正规,对农业科技具有较高的心理认同,乐于接受农业科研单位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在品种和技术的采用上比较理性,倾向于选择高产、稳产、省工省时的品种和技术。同时,为减少农业技术使用的创新型风险,仍有部分农户选择依靠传统经验而非现代科技从事农业生产。从农业技术的需求意愿来看,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强度普遍较高。在需求内容上,农户科技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体上与其从事的生产经营领域和遇到的农业技术问题相对应。其中,农户对品种、技术的性状需求主要集中在高产、抗病、缩短生长周期上,对种养设备、农药、兽药的性状需求主要集中在价格便宜、实用性强、见效快上,这说明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多样但不多元,主要停留在解决实际问题、减少投资成本、快速获得收益上,也体现了农户技术需求的短期性、时效性。在需求结构上,农户科技需求呈现出层次化的特征,主要集中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产前、产中环节,而对加工、保鲜、储运等产后技术的需求相对较弱。此外,随着农业环境管控的加强和社会环保意识的提升,农户对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无公害处理等公益性较强的技术表现出一定诉求,体现出科技和政策环境的协同效应。在需求风险规避上,农户主要规避不成熟、不适应、投资大、难度高的品种和技术,这与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知识背景相吻合。在需求对接方式上,农户更倾向于免费、低成本、直观、简单易学的科技推广方式。

篇(2)

本文作者:陈冬梅工作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互惠互利,吸引行业企业融入

激励高职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产研合作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系统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创新源。除少数大企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外,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都较弱。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中小企业弥补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真正成为“中小企业加油站”。在此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了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更好地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1.优势互补,成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指依托行业、领域具有综合优势的单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试验的专业科技队伍,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并能提供多种综合性技术服务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一般设立在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或科研机构,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部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依托国家级重点专业,整合相关专业群,配备高学历、高水平的科研骨干,发挥产学研优势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整合相关资源,组建广东省普通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研发人员主要来自该校,而技术指导委员会成员由重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及知名塑料企•业的教授专家组成。该中心紧密结合广东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需要,充分依托高分子材料加工以及相关行业、产业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推广,服务企业、服务区域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由此可见,在高等职业院校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动了企业及行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结合,提升了高职教育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2.筑巢引凤,引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职业院校可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场地大的优势,采用场地换资源、服务求支持的方式,筑巢引凤,引入企业科研服务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在高等职业院校“安营扎寨”,获得了场地资源、技术资源(老师)和人力资源(学生),尤其是可利用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为企业解决在生产、管理中的技术性难题。而学校可根据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到企业科研机构实训,在提供技术服务中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互惠双赢,校企共同发展。3.互动双赢,共建技术服务机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技术研发优势,“走出去”,到企业或中小企业集中的区域共建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教师主动到企业去,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就技术性问题进行研究,一起攻克生产技术难关,为企业改进技术设备和流程,为企业节约成本,赢得利润。通过技术服务,教师熟悉行业发展动态,提升了教师的职教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制度创新,推行学校激励高职

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内部改革近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包括岗位管理、绩效工资、公开招聘、量化考核、拔尖人才工程等在内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高等学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指挥棒作用,加强制度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营造激励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优良环境,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8年以来,学校承担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省市各级各类工业攻关、农业攻关、社会发展领域的项目20项,其中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6项;面向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技术培训等450项,实现科技服务到款为1670万元,名列广东同类高校前列;技术成果在企业应用并通过省级鉴定3项;共申请专利276项(其中PCT国际专利1项),授权发明、实用新型、软件版权登记专利39项。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与学校锐意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致力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密不可分。下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1.体现高职特色的“岗位设置方案”国家推行的岗位设置改革突出以岗定薪。各高等职业院校可充分发挥岗位设置的激励作用,将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用条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体现了高职特色,岗位条件中既有名师、教学团队、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课题、论文等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又涵盖了技术能手、发明专利、横向科研合作项目、校企合作项目、技能竞赛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方案体现业绩与资历相结合的特点,高级岗位重业绩,业绩要求比较高,资历门槛相对低。明确教师在聘期内的科研技术服务任务,加强聘期考核。对在聘中考核时无科研技术服务工作的教师,由学校主管领导进行戒勉谈话。对在聘期满考核中没有完成科研技术服务任务的教师,将降低其聘用等级。2.蕴含全工作量的“校内分配方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校内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以分配促管理。校内分配实施方案多维度全面量化教师工作,改革由单一教师教学工作量为主的校内分配制度,引入非教学工作量考核指标,以全工作量来核定教职工的劳动报酬。非教学工作量包括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量、教学建设工作量、校企合作工作量和素质教育工作量。要求教师完成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量在内的非教学工作量占教师总工作量不低于20%。教师可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的总体规划,阶段性选择完成教学工作量或•科研技术服务工作量,甚至在科研技术服务工作重的阶段,作为专职科研人员领取劳动报酬。3.强调企业工作经历的“公开招聘准入制度”为适应高职教育教师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上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具备教书育人的技能,而且熟悉行业企业一线工作情况、具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实践技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强调企业工作经历的公开招聘制度,改变从应届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录用新教师的传统做法,新补充的专业教师从企业行业中的能工巧匠中选拔聘用。为全面提升原有教师的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学校落实教师“‘3+2’校企交替工作制度”。教师五年内有两年时间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顶岗、驻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及技术改造、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或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有效激励、目标管理、过程控制、校企考核等措施,保证教师能“领着任务去,带着成果回”。4.突出绩效的量化考核标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突出激励、注重绩效,加大考核力度,实施教职工360°绩效量化考核制度。教师的量化考核标准包括教学、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社会服务等内容。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社会服务工作在绩效量化考核中的比重达30%。获年度绩效量化考核优秀等次的教师,必须在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社会服务中取得良好的业绩。同时,按绩效工资改革的要求设立绩效考核津贴项目,教师的量化考核结果是教师获得绩效工资多少的重要依据。5.激励创新的拔尖人才建设工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拔尖人才建设工程,以在教学、科研、学科发展的实际业绩成果和创新潜能为主要依据,选拔一批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创新型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校级拔尖人才。对那些在科技攻关、技术服务、拓展校企合作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的领军人物和灵魂人物提供科研创新支持,促进他们出好成果,取得突出业绩。同时组建跨专业的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结构优良、合作精神好、科研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科研团队,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过程,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促进科研拔尖人才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只有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加快机制、体制、制度建设,才能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高职教育教师队伍。

篇(3)

在进行科技传播时,大多都会使用很多专业术语,导致传播效果很不理想。对于被传播者来说,主要问题来自于农村和少数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民族文化,而科学信息很少有被翻译成少数语言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再者,民族文化往往都有很强的排他性,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典型的外来文化,根本不被接受,这也让科技传播大大受阻。

(二)媒介传播方面的阻碍科学工作者

在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时并不能得到及时的和社会的承认,传播效率并不好。网络上的科学技术往往会跳过专业机构的鉴定这一环节,可信度非常低,也增加了受众甄别科技信息真假的难度。在几乎与世隔绝的边远山村地区,人们主要是靠电视和校园里的学习来获取科学信息,一些先进的传播媒介以及有关于科学信息的杂志和图书并不能覆盖这些地区。在市场主义经济下,媒体大多热衷于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商业广告,并不喜欢、甚至不屑于普及和推广科学技术知识。

(三)传播者方面的阻碍

在传播者这个群体中,大多是文科出身,对科学技术知识了解得比较少,缺乏一定的科学素养,导致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中的亮点很难被他们理解和捕捉,那这些东西就不能被准确的描述出来从而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这也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能否得到有效地传播也有赖于科技传播者的选择,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促使下,他们大多会第一考虑那些能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的科研成果,而成果本身所存在的学术价值往往不在他们所考虑的范围内,这也导致很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只能存在于社会大众所看不到的角落里。

二改进科技传播的对策

(一)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和多样的传播方式

在传统的认识里,科学和枯燥、无聊往往是划等号的,其实科学技术不但要讲清事实说明道道理,还要用美好的语言和文字来进行传播,因此,科技传播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科学技术,把科学拉下神坛,让普通国民理解和接受它,同时要不断地探索出普通国民所喜欢的新的科技传播方式,改善科技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平衡的状况。积极号召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村里建设图书馆,并给予补贴、支持和技术帮助,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学到科学技术知识。在少数民族地区增加科教节目,将优秀的科教节目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或者把科学技术知识也翻译成他们的语言,让科学技术以他们的语言的方式融入他们的民族文化,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改善他们的生活。

(二)健全科技传播法律法规,完善科技传播激励机制

依法治国的时代,国家要制定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科技传播市场,明确规定科学家个体、传播媒介和政府部门在科技传播中的权利和义务。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如果制定了网络在科技传播中的相关运作规则,规范了网络传播市场,那科学技术的大大传播就不是事了。增加科技传播奖励专业奖项,目前,我国的这种奖项真的是太少了,对科技传播者来说也是一种打击。科技传播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完善科技传播激励机制,不仅能提高科技传播者的社会地位,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科技传播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

(三)提高传播者的传播效率

在高校开设科技传播专业,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科技传播的能力。同时,继续教育在职的科技传播人员,缩小他们与科学界的鸿沟,提高他们的科技传播素质与技能。聘请科学共同体成员担任最终的文案编辑或者与科学家建立长期的关系,让他们了解科技传播,也让他们把关科技传播,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传播。

篇(4)

一、引言

近年来,气候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需要世界各国及时了解和共享最新的气象信息,携手应对气象灾害。然而在科技翻译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从功能理论、目的论等角度展开研究,很少运用关联理论探讨气象科技论文翻译。赵彦春曾指出:“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奠定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赵彦春,1999:276)。

二、让中国气象科技“走出去”

在引进西方先进的气象科技时,我们也要让中国的气象科技“走出去”。气象科技论文作为学术研究与信息传播的载体,在科技合作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气象论文英译的需求日益突出。

气象科技论文是科技文献的一种,用以“陈述地球大气圈、气象科技领域所发生或出现的事情,描述其特点、规律、过程等,能有效记录大气科学和气象科技界的动态”(寿邵文,姚永红,2008:178),具有专业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等特点。本文的研究案例――《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是典型的气象科技论文,具有代表性。

在汉语中,由动词构成的动核结构是句子在语义平面上的结构。一个动核结构体现着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因为气象科技汉语描述的主体是从事研究、分析和观测的研究者或设备,而客体往往是客观的事物、自然现象、观测的过程或实验结果,所以在客观描述气象研究内容时,气象科技汉语注重功能和意义,多用主动句,大量使用含动核结构的简单句或分句描述逻辑事理。

三、关联理论与翻译

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1995)中,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了有关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在中西认知语用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Sperber and Wilson,2001:50)。1999年,Ernst-August 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中。Gutt在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提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Gutt,2004:107)。为了实现原语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交际,译者在处理作者要传递的信息意图时,要作出最佳语境假设,以寻求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关联度进行推理,取得最大语境效果,使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达到最佳关联。气象科技论文属于信息文本,以传播气象科技信息为主。本质上讲,气象科技翻译可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译者不仅要将原语作者的信息意图推理出来,还要将此信息意图展现给译语读者。

四、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气象英译

气象科技论文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而准确地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在关联理论指导下,为了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译者要准确分析原语逻辑关系,合理调整语序和划分意群,灵活采用顺译法、倒译法、合译法及转译法等翻译策略。下面从关联理论角度,列举几个典型案例来研究气象科技论文中句子的英译。

(一)顺译法

气象科技汉语中的句子较为简单,句子间逻辑关系比较独立。作者与读者的认知语境虽有差别,但也存在共性。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再现原语语境,可以采用顺译法,即按照汉语原句的语序进行翻译。句与句之间的简单对应必然不会对读者的推理过程产生阻碍。但有一点不同,为了准确描述客观规律,英语句子偏长,结构复杂,常常采用各种从句。

案例1:原文: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是MRF方案的改进版本,次网格尺度扰动通量(w′c′)与平均量(C:u,v,θ,q)的关系为

(二)倒译法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不能单纯地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是要准确推测原文的深层次语义,把握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意图及最佳关联。在描述一些气象定义或实验过程时,气象科技汉语通常先叙述方法后呈现结果,而英语则先结果后方法。所以,为了准确传递作者的信息意图,给读者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常采用倒译法,根据译文读者的语境表达习惯,将内容忠实、规范地表达出来。

案例2:原文:本文采用①高分辨率中尺度WRF模式,通过改变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多组试验②,评估③该模式对美国北部森林地区边界层结构的模拟能力,同时比较④五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出的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

译文:To assess③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at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s at the forest areas in the northern Unites States and compare④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structures of boundary layers simulated by the five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s, a high resolution mesoscale WRF model was employed① in this paper to carry out② multipl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configurations.

分析:原文描述的是一个气象实验过程,采用动核结构,分句较多,如果顺着翻译,译文将生硬难懂。根据关联理论,可以采用倒译法。将“结果”译成“目的”并置前,将中文动核结构译成非谓语动词结构,即“to assess...and compare”、“to carry out”,把主动汉语分句整合为含有一个主谓结构的被动英语长句,描述“方法”。这样句子结构严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准确清晰地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传递给读者。

(三)合译法及转译法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不仅要把握原语语义,还要考虑译入语的逻辑表达习惯,实现话语语境的最佳关联。比如,气象科技文献在解释研究原理时,往往采用表示逻辑连词“因为……所以”、“于是”等。但英语中,有些动词(如cause)或动词短语(如result in,lead to)本身已含因果关系。此外,汉语习惯采用不同词语(多为形容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若逐一翻译,则显得重复嗦。在描述气象现象时,论文大量使用动核结构,含有多个主谓结构,这跟英语的形合句型完全相反。这时,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原文逻辑,实现更大的交际效果,通常采用合译法和转移法,将重复的表达简单化,并灵活转换词性,多使用名词化结构。

案例3:原文:这主要是因为③太阳辐射不断增强①,地表热量也不断增加②,于是③由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不断增加④,边界层内强的湍流混合能发展到更高的高度⑤。

译文: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 increased solar① radiation and surface heat flux result in② the continual increase③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generated by buoyancy and strong turbulent mixing energy in the boundary layer.

分析:原文中①、②、③、④和⑤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依据关联理论,采用合译法和转译法,将①”和②合并“the increased”,动词转换为形容词,使信息明确。③中的连词翻译为动词词组“result in”,准确地体现了逻辑关系。同时④和⑤合译为“the continual increase of”的名词结构。这两种译法的巧妙结合实现了最佳关联,为读者提供了最大语境效果。

四、结语

和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观突破语义层面,更侧重翻译活动的认知与交际属性,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联系起来,以实现最佳关联为目的。这对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气象科技论文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准确传递气象科技论文的信息意图,译者应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翻译准则,使译语读者在推理过程中付出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文妍,范新勇,等人.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J].北京:地球物理学报,2014(5):1400-1414.

[2] Gutt,E.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07-199.

篇(5)

选择2008年1月-2013年12月普外科18名专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4~46岁,从事普外工作3~12年,其中本科8名,专科10名。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名,两组护理人员在性别、年龄、学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9名护理人员均接受岗位培训1年,内容包括《普外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操作技术规范》、《急救护理》以及《医疗器械的使用与保养》等培训;观察组9名护士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继续教育培训。

1.2.1职业道德培训

坚守职业道德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先决条件,普外科护士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1.2.2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普外科护士对患者提供护理的同时,还要教会患者自我防护知识和技术,改变他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和态度,让他们能够达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1.2.3人际沟通能力培训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能促进护士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解除患者的防御心里,创造一个相互尊重、互相理解、彼此平等宽松和谐的就医环境。

1.2.4心理护理能力培训

心理护理是开展护理工作的关键,护士要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影响、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消除各种疾病心理因素,起到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1.2.5护士心理素质培训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患者信赖的基础,它直接影响患者的思想情绪和治疗效果。普外科护士要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特别是在危重患者的抢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更应沉着冷静、敏锐的观察,运用丰富的护理知识、熟练的护理技能及时有效的判断处理。

1.2.6计算机能力培训

掌握现代化信息网络知识是护士必备的能力,是开展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大量的护理工作都需要计算机来完成。比如电子归档、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记录等,都需要通过计算机的统计数据有效跟踪监测,及时掌握病情动态信息,保证护理工作有序的开展

1.2.7临床护理研究

开展临床护理研究是护理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手段。护士要不断总结护理经验,要在外科护理的理论、内容、方法、技术、管理以及人才培训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护理水平,促进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1.2.8相关知识培训

如护理管理与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培训等。

1.3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由护理培训中心5名资深教师对两组护士在护理职业道德、专业护理技能(理论占70%,操作30%)、健康教育知识、人际沟通能力、护理研究等5项统一以笔试形式进行考评,总分为100分。采用护士长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普外科相关知识评分,主要包括危重患者的护理,常用急救知识,患者疾病评估内容与方法,康复性训练,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等,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专科护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越高。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该问卷设满意、不满意、基本满意三项对患者进行调查。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篇(6)

2慕课时代下反思传统教育

毫无疑问,依托于时代背景与数字化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慕课模式,对传统的学校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促使我们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反思。

2.1课程的目标

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强调了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因此教学的目标大多是预设的,即根据社会与经济的需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而在“确定性”世界观的影响下,万物均是确定的和可测量的,因此教育就衍变成为衡量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然后组织教学以逐步缩减该差距的过程。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个体可以摆脱传统的强调分工与专业化的工业经济模式,仅仅通过现代的社交网络就可以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与他人分享,从而形成各取所需的经济新模式。因此,学习开始变得多元化和个性化,同时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服务取向,学习也就开始具有个体和社会的双重性。今天,在技术的推动下,信息的生产与传播速度更快,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当人们面对海量信息时,如何在浩瀚的赛博空间中有效定位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根据特定的情境进行组合与利用,成为这个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人们发现自己无需也无法再将获得的所有信息全部转换为知识的时候,对于信息的搜索、重组能力就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而这种变化也将最终影响到我们的学校教育。

2.2教学的模式

面授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人们如果想获得某种新知,除了当面聆听导师及其门徒的讲学之外,几乎别无他途。印刷术的发明解放了知识传播的桎梏,但是,由于成本与保存的问题,在印刷术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书籍大多只是作为一种奢侈品而仅供权贵收藏,因此,过去千百年来人们选择面授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源与技术的限制。进入工业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书籍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品,分工与专业化的出现也强化了学校教育的职能与地位;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兴起使得学校教育一改过去以传播思想为主的模式,而演变为思辨与实证教育并重的新局面。实证科学所依赖的教学经验与实验环境需要在学校获得,因此面授在工业时代仍然是教学舞台的主角。今天,当我们进入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克服了过去的种种限制。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组织教学资源并模拟教学环境,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即使没有传统的课堂,人们也可以借助慕课的教学形态达到学习目标。然而,简单地将讲授由课堂转移到网络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慕课的核心理念,因为在慕课创始人的眼中,知识是在互动的过程中习得的,而非简单的讲授,无论这种讲授是在传统的真实课堂,还是在虚拟的数字世界。慕课的出现不仅提供了摆脱传统课堂的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它指出了这种行为的必要性。

2.3评价的方式

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考核学习成果。之所以采取这种评价体系,一方面是考虑到教学管理的可操作性,通过一些客观的、可量化的标准,可以使评价过程相对简单易行;另一方面也与“确定性”的世界观不无关联,在这种世界观的主导下,只要提供了初始状态和影响因子,那么结果就是可预见的。于是标准化考试大行其道,许多学生开始围绕考试展开有策略的学习,他们的应试技能是提高了,但思想、行为等是否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我们对此却心存疑虑。此外,新技术(如互联网等)的出现也给传统的教学评价带来新的挑战,如目前日益突出的学术舞弊行为,一方面,信息获得的成本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学习者也正在变得“浅薄”。因此,当学习者不愿或者无法深入思考的时候,不加标注的引用他人数据成为许多学生面对作业时的优先选择,而这也给教学评价带来新的问题。今天,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反思性教学替代传统的操作性教学、经验性教学的时候,慕课这种基于交互理念的学习模型在教学评价中就显示出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交往—发展”的教学评价模型所指出的,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个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通过交互的方式如交流、理解、启发、学习、协同等,实现共同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3重构计算机基础教育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早期,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感性认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成为教学目标的核心。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历经了计算机文化教育、计算机应用教育等阶段。当我们使用“信息”一词标识这个时代时,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石,对计算机教育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非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显然在其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1课程目标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如果把学习界定为“发生于生命有机体中的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换言之,我们该如何重构计算机基础教育,才能使学生在思想、行为或者情感等方面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变化?当今时代对于知识的定义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现在,确切地知晓某个主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事物的组织方式及其意义,并且知道从何处获取相关的信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建立一个数据的索引比了然事物的全貌更加重要。因此,某种程度上,“知道什么”不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知道在哪里”,即探寻知识的能力比目前知道什么更重要,而这正是我们重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时所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有些人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掌握探寻知识的能力并不重要也不困难,尤其是在“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的搜索思想已深入到数字原生代生活的今天。然而,由于互联网采取的是开放的无保护双向数据流动模型,很多时候它表现出的是一种群智能。对比编撰《大英百科全书》的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4000多位各行业专家,维基百科则凝聚了超过几百万人的经验与智慧。虽然我们都知道前者更可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出于效率等因素的考虑,人们更多地选择后者。于是,如何有效地将噪声从庞杂的信源中剔除并从中遴选出我们所需要并且确切的信息,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而这也是我们重构过程中所必须跨越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未来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区分为需要掌握的与知道如何获知的两个部分。对于前者,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使之具备应对信息时代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基本能力,并且为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培养与自我实现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储备。对于后者,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重组和利用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从不同的情境中筛选出相互关联的信号并生成具有实际意义信息的能力,以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纷繁变化的未来。在教学实践中,这二者是相互交融的,因此教学的目标也相应地从过去单纯的知识获得,转变为拥有知识与调集外部资源能力并重的新要求。

3.2教学模式

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是知识准备先于学习需要而发生,所有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在授课之前就已准备好,这对于那些相对变化较小的“硬知识”而言是适合的,如历史、数学等,但对于计算机这类更新变化非常快的新兴学科而言,固化的课程很难保持时代性与先进性,当学习成为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时,学习者更期待用按需学习替代原有的课程学习模式,而慕课基于网络与交互的特点与这种需求不谋而合。因此,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首先将教师主导的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驱动的新模式。在新的模式下,学习内容不再完全由教师预设,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参与权与选择权,教学也就具备了更多的动态与发展特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摆脱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填充式教学,将交互引入未来的教学中,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与平台如Moodle学习平台、QQ群等,构造出一个“学习网络”,而教师与学生作为该网络中的节点相互交流、分享与协作。这样的教学不再只是传递性的,信息的流通也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甚至是多向交互,教师与学生都能从中获益。在这个学习网络中的教师节点与学生节点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异,他们的角色与职能只会因为教学情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知识准备阶段,教师起主导作用,保证客观知识的正确表达;在教学讨论阶段,活动的主体变为学生,教师起引导与协助的作用,保证讨论围绕教学的主线展开;在项目实施阶段,学生完全占据中心位置,此时教师主要担当督促与组织评价的角色。因此,在“学习网络”中教师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引导、指导与督导的支持者,教学的模式也就从“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教学生学”,如此一来,教学就成为了促进与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控制与管理,而学习者所获得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有持续发展所需的经验与技能。今天,“全球化”的影响在不断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层面,因此构造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网络不仅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要,还是个体应对时展的需要——在未来,每个个体都需要搭建自己的“网络”,从而能更好地获取信息、分享交流以及协同创造。

3.3评价方式

如果我们将教学的目标重新定义为需要掌握的与知道如何获知的两个部分,那么教师就会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教学中包含了自主与探索学习之后,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中很可能会包含超出教师知识结构之外的内容,尤其是对计算机基础这样的课程而言,允许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作和创新,这本身就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方式,从而将传统的标准化考核方式与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基于交互的评价方式更适合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首先,由于借助了群体的经验与智慧,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而且对于教师个人的能力与选择的偏好,群体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更强的客观性与适应性;其次,当评价结果更多的来自于对个体之间的比较而非固定与绝对的标准时,该评价方式更能反映出学习群体的当前状态,因此评价结果就更具实时与动态的特征,教与学也就有了更强的针对性;第三,对于参与评价的学习者而言,评价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当他们从别人的学习成果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或者获得了突发的灵感时,他们就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进而达到促进与提高的目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术舞弊行为的发生;最后,交互评价所依托的信息平台能产生大量的学习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是即时反馈的、结构化的和可定制的,从而为教师与学生更好地把握当前学习状况并制订更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了数据支撑。相比过去,教师的权威被削弱,这一方面源于自组织学习理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并实践发生在学校教育之外的“非正式学习”;另一方面也与知识的日趋多元化理解与应用密切相关。学校与教师不再是教学评价中的唯一主体,如何引入新的评价主体与方式,不仅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同时也是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篇(7)

2.设计专业的研究趋势

设计的对象、环境和要求的变化对设计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设计对象或任务的复杂性提高了对设计师系统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求。反映在设计教育上,新的时代对有着半个世纪设计教育积累的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有更高的要求,突破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手段,以学科的交叉、整合来提高学生整合资源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的能力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设计学已经成为一级学科,证明社会已经认可了这门学科的地位和价值,而要充分地发展其社会作用,就需要建立设计学科包括定义、范畴、和方法论等内容的相关专业理论体系,而交叉课程体系下的实践型创新教学活动是创造新知识,推进专业发展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

3.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由于当前工业设计专业规模的扩张、教学科研的强调以及电脑专业技能的过分介入,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当前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严重弊端。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实际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由注重学科系统性向注重大设计、综合性的转变,大力加强专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以表达与实现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成果的展示与评价为主线来构建工业设计交叉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当前工业设计教育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当前高校教育的症结。通过与企业、公司等机构中的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型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设计的同时能够紧跟市场的需要,创造出实用、商品化的产品。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持续学习和研究能力,以更好地面向产业的综合设计服务和商业转化等多元创新的需要,培养时展和社会市场迫切需要的、更具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当前高校教育仍部分保留着灌输式教学,教师只管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足够的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社会需求。通过交叉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设计型、应用型、综合型和创新实践型的实验项目,以适合当今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的确定,跨学科师资的配置和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

4.交叉课程与实践型教学的主要特点

学科的交叉,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切实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提高型(包括设计型、应用型、综合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公共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时间安排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丰富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将原先分散在各门课程的少学时实验,按照课程优化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交叉学科综合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成绩,完善了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校企联动,有助于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探索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模式,结合专业特色,依托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产品设计艺术实验教学中心,让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即接受多种形式及正规的设计训练和实践活动。例如:海尔的冰箱设计项目与食品学院合作,科沃斯的智能机器人与物联网合作,以及设计管理的项目与商学院合作等平台的建设及实验,以推动以学生以中心的自主研学,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设计应用能力协调发展。交叉实践型课程体系,有助于定向人才的培养与职业定位。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型创新教学促使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沟通,使学生走出课堂,在设计的思维方式上起到创新和推广的作用,同时也满足企业需求逐步实现企业向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增加学生就业率。交叉课程体系以培养定性、专项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以交叉实践课程为特征的设计理念及团队建设和实务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业设计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

5.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型交叉课程教学模式

5.1工业设计交叉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组织与体系建设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相应的“1+2+1”教学平台和课程体系。在保持设计学科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基础上重构课程结构,实行1年设计基础课程、2年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1年专题研究课程。目标是培养面向产业的具有综合设计服务思维和商业转化意识的多元创新人才。师资队伍培养与人才建设以传统工业设计教学团队、跨学科教师团队以及业界知名设计总监等优质教师资源引领教学,推进教师教学、研究与设计创新项目相结合,整合并共享课程内外教师研究项目和社会科研的各种教学资源和经验。目标是通过优秀典型资源统合研究型教学,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创新课程内容改变以往以具体产品类别为研究和设计范畴的定式,突出课题研究与社会问题前沿趋势相联系,突出在跨界与合作中的创新产品研发为企业的下一阶段转型发展提供有创新价值的预研成果。目前在老龄化社会产品开发、智能物联网家居产品、个人健康医疗与服务体系、儿童成长与教育、低碳交通出行工具、文化产品创新发展等领域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课题研究。从2011年至今,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研究团队在交叉设计与实践相关的课程建设中,针对部分课程做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如“产品开发设计”课程、“专题研究与实践”课程以及“工作室”课程的指导上强调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与合作,强调设计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强调设计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5.2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型交叉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探讨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教学平台支持科研项目,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活动。由以教师主导的、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教授型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具有互动特征的师生开放探讨的研究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设计注重设计思维的启发式训练,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让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参与教学环节,将设计的思维方式进行推广,影响企业,让更多的企业人员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与环节之中,满足企业需求的定向人才培养,将课程成果与产业转化对接,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对应,教学环节相比原有的教学方式要更加跨学科、跨领域、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成果更具有原创性,更具社会价值与意义。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交叉型设计学科、江苏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等优势教学资源、雄厚科研平台和完整的实践体系,确立“实践创新,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本科教学理念。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来,在学习的中了解社会的需求。通过与相关具有前沿创新领域探索的企业合作,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增加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手段,整合不同专业领域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合作教学平台。已经建成的平台和基地有:江南大学海尔创新中心、江南大学科沃斯机器人研发中心、江南大学新日电动车研发中心、江南大学飞鱼设计产学研基地、江南大学上海汽车集团产学研基地等。企业需求定向人才依托典型企业的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为定向企业后备干部储备高素质人才。目标是在保证教学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培养具有高适合度的定向人才。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逐步形成相对稳定并具有长期研究价值的课题内容,已经开展的并产生一定成果的课题包括:海尔健康厨房产品系统整合设计研发、海尔健康饮食科学解决方案、海尔智能空气管家设计研发、海尔冰箱食品保鲜研究课题、科沃斯家庭安保机器人产品设计研发、科沃斯儿童娱乐机器人产品设计研发、科沃斯儿童教育机器人产品构架及内容研发、上汽荣威产品品牌延伸设计开发、新日老年人助力车产品研发、新日学生车产品研发、中粮集团磨粉机系列产品研发等。

篇(8)

question of design related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effective teaching

li shaobing

【abstract】the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is always an arid work, the student, the guardian does not take seriously, the teacher teaches very much laboriously, the student studies very much painfully. in order to break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sad phenomenon, the optimization classroom instruction, improves the student quality, transfers the student to study the enthusiasm,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n the effective teaching to the political lesson the question design. specially in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oday, when new round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rrival, appears is urgent and is essential.

【key words】political lesson; effective teaching; question design

1 有效教学的概念及提出

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只有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中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教学也是科学,不仅应该具有科学的理念,也应该具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主张通过科学的观察和测量来考查教学的效果、效益、效率。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注重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对于政治课的教学是否有效,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 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握住“双主体”的关系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现实,在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双边活动,存在着“双主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而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主体是指认识者,客体是指同主体对立的客体世界,是主体的认识和活动对象,媒体是主体和客体的桥梁。三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只有认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在政治课教学中,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教”的过程中,主体(教师)媒体(知识)服务于客体(学生):在一堂好的政治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一言堂”应该彻底摈弃,而代之以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教师(主体)可以通过提示性的知识提纲(媒体),帮助学生(客体)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教师再通过一些有趣的课堂设计,比如学生探讨式,辩论式,甚至小品式,来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例如:在上九年级第三课“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节时,我先给学生20分钟看书,并附有相应的问题提纲,让学生边看书边解答。这些问题有:我国现在国际地位怎样?我国是发达国家吗?我国是否还存在主要矛盾?我国的国情到底是什么?它的特征有那些?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段时间有多长等。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要掌握的知识点,而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主动学习。然后,在剩余的时间里,教师再作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并留时间让学生进行互动探讨,这样,一节课的容量远远超出了常规的40分钟。

这样的学习,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劳动,最大的益处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达到了政治课的有效教学。

(2)在“学”的过程中,媒体(教师),客体(知识)服务于主体(学生):当学生(主体)在教师(媒体)的引导下进入学习状态后,他就会发现自己所需要了解的东西是那么的多,他就会想办法去弄清楚。他会通过经常向老师探讨,或者与同学沟通,甚至于自己查阅资料等等方式去主动学习,这时,媒体(教师),客体(知识)服务于学生。例如:还是上面的例子,很多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

 (1)清晰授课:我的认识是,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顺序逐步理解。

(2)多样化教学:我的认识是: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3)任务导向:我的认识是: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因为“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我的认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5)确保学生成功率:我的认识是: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发展。在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 教学过程中教学问题的设计 

(1)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

1)指导思想。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开展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强调教学的探索性,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的互动性,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应用,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自主地发展。

2)模式的基本结构。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改进和完善,笔者在实践中建立了初中思想政治课实施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程序—问题呈现—问题阐释—问题讨论—问题深化—问题解决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组织讨论引导方向—反馈调节监控过程—问题变式巩固理解—评价引导提炼结果

学生活动—进入情景产生疑问—明确目标尝试探究—自主探究体验过程—交流合作深化认知—梳理概括建构结构

(2)问题教学的实践:当然,在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观上想不想学好,是最关键的因素。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为此,教师应掌握有效教学的四条基本原理,即:

1)情意原理: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序进原理: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3)活动原理: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化关系,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4)反馈原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和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总之,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为国家多输送合格人才。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到有效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 鲍里其.《有效教学方法》.

篇(9)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青年教师已经逐步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执据教育部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07.6万人,其中,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8.3%,40岁以下教师占64.3%。因此,培养青年教师成为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培训面向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情绪波动大,教学质量不稳定

在教学中,青年教师初为人师,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思想活跃,观点新颖,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受工作负担繁重,生活压力较大,发展愿望迫切等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2.课堂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青年教师经过系统的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贮备量大,但由于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无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与学脱节。具体表现为课堂随意性大,教学方法单一,甚至照本宣科,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学缘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创新能力缺乏

高校教师多由“垂直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即本科、硕士、博士的各个学历阶段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连着就读。学科视野不够宽阔,研究方向和研究空间也较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4.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影响教学能力发展

由于社会和高校各种现行政策的导向,再加上现实利益的诱使,导致价值取向失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工作精力向科研一边倒。整天疲于跑项目、写论文,而课堂教学则处于应付状态,无暇钻研教材和教学技能。这种倾向必定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逐步认识到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关注青年教师群体成长的同时,也构建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二:其一,培训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显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多以讲授型为主,授课方式单一,且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方式简单,相当一部分的培训无检验措施;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培训表现、出勤情况考核都没有,仅在培训结束后每人颁发一个证书,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变成“走过场”,减低了青年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更有甚者误把培训理解为舒缓教学压力或个人职务晋升的手段,导致青年教师产生厌学和浮躁心理,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其二,培训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培训对象笼统。部分学校仍存在“一刀切”或敷衍了事的现象,没有依照教育规律办事,没有重视青年教师身体、心理及能力发展上的优劣势,缺乏对培训活动实施对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的认知。同时,高校包括各个院系提供的一些培训,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本专业的,更多的是注重让教师接触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了解国际前沿的最新资讯,而针对于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较久因为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且见效慢,不易于考核,所以很多高校选择在很小范围内,如一个教研室定期开展一下活动,各自汇报一下近段时间的教学情况。

三、培训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师资队伍结构制约着良好梯队的形成,据预测,高校教师退休人数在逐步达到峰值,为了使高校师资避免青黄不接的局面,必须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墙养,使其快速、健康地成长起来,挑起教学的重任。因此,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培训体系的构建分为以下步骤:

1培训体系设计的原则

应以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为基础,以使青年教师获得或改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为目的。结合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分别制定出长、短期培训计划,同时培训的内容也应按需施教、全体参与、系统完善的原则来安排。其重点应围绕青年教师通过对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设置出合理的培训课程,制定出有效的考核办法,确保通过培训实现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和高校的发展目标。同时,为了检验培训效果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找出培训过程中的差距,发现新的培训需求,加以改进和完善,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2.培训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培训体系合理构建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高校组织需求层面、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三个方面。

(1)高校组织需求层面的培祖”分析。高校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有二:其一是发展方向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和高级人才竞争,高校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为了保持高校的持续发展,青年教师培训必须在立足于现在的同时,着眼于高校的未来发展。根据近期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对高校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开发和使用。其二是高校现存问题分析,通过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此进行深人分析,从而对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全面培训。

(2)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内容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明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职责和要求。二是通过对教学评估体系实施结果的分析,了解青年教师行为、态度及教学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偏差,在教学薄弱环节或有待提高的领域进行培训分析。

(3)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随着高校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不断进步,即使青年教师目前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要求的更新也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也需要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培训以满足青年教师自身的需求。

3.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培训的一般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等,但培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高校在选择培训时应注意把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多方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学校青年教师培训的模式。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将培训内容和形式分三种:首先是职前教氰职前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在教师岗位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且是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开始,更是帮助新青年教师建立与同事和教学团队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期望和积极态度的契机。其次是在职培训。即建立在提前作出计划与目标的基础上,由系或教研室领导和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再次是脱产培训。对每一位青年教师来说,当面临新教材和新一届的学生时,都需要经历相应的短期脱产培训,以便更决地了解当下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沿情况、教改情况,从而满足所教授的新教材或者新学生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开发,即指青年教师自己主动地通过一些方式提高自身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内在的整体素质的培训活动。自我开发也是一种有助于青年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不断成长完善的培训方式。

4.培训的组织结构、计划及实施

(1)培训组织结构。与高校其他部门的管理一样,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的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一个完善的培训组织结构可以使培训活动从一开始就系统进行,保证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课程选择、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过程切实有效地进行,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培训工作围绕着培训目标执行,保持培训的新颖性和内容的实用性。

(2)高校培训计划的制定。无论是年度培训、学期培训,还是月度培训,甚至是钊一对某一特定的培训需求而制定的专项培训,培训计划在整个培训体系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培训计划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例如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阶段,可将培训分为从事课堂教学工作0一3年、3一5年、5一8年、8一10年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科学规划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计划的架构及内容,以SW1H中的六要素作为构成和组织培训的主要依据。

(3)培训的实施。根据培训实施的流程,对培训内容进行具体实施,以及处理培训过程中的一切具体问题,完成培训实施总结。同时,不仅包括与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反馈,与相关培训主讲人沟通培训内容改进建议,而且还包括对培训效果进行具体评估。实际上,培训的实施是培训体系中所有工作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执行过程。

5.培训管理

篇(10)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是有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之上。教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讲解语言形式,而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交际素质不高,文化知识和交际文化不足,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效率,影响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以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作为最终目的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科学地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和交际素质。而如何正确理解交际能力,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处理交际技能训练,是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语用学中,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给当时的语言研究,尤其是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极大地拓展了语言研究的视野,对后来的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和发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发展及其教学指导意义

能力(competence)这个概念最初是由Chomsky提出。它指的是理想的语言使用者所具有的语法知识,与具体环境中语言的实际使用没有任何关系。语言能力这个概念因为太狭隘而受到大家的批评,为了扩展能力这个概念,D.H.Hymes在1972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个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潜在能力(capacity)包括语言知识(knowledge)和使用语言的能力(abilityforuseoflanguage)。他认为交际能力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形式是否可能(possibility)——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能力;(2)实际是否可行(feasibnity)——产生能被人脑解码的句子的能力l(3)运用是否得体(appropriateness)——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应用正确语言形式的能力;(4)语言的可接受性(performance)——话语被完成的事实。在Hymes看来,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不仅应包括语法知识和语言能力,而且还应包括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使用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判断能力。学习者不仅要知道句子在语法上是合格的,而且还要知道句子是得体的。也就是说,在交际时,交际者应考虑针对此时此地对谁讲,该讲什么,怎么讲,其基点或出发点是交际者,拥有交际能力就是同时拥有语言知识和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Hymes认为,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实施一系列语言行为从而具备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的能力。换句话说,学习一种语言实际就是学会表达某些特定的功能。在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加纳莱(Canale)和斯韦恩(Swain)在1980年提出了一个交际能力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以及策略能力。因此,交际能力理论在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具备了可行性,对英语课程教学也有了实际的指导意义。LittleWood在(交际语言教学论)一书的前言中就指出:“交际教学途径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语言视角。尤其是它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教学内容不仅是语言结构(语法和词汇),而且应包括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交际教学途径还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语言学习视角。它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只教会学习者怎样运用外语的结构还远远不够。我们务必培养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中使用语的策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学习者成功的社会交际能力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应用语言学家在此方面的探索,对于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等方面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将交际能力训练贯穿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1.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障碍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传统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老师的个人陈述和讲解形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或者也仅仅局限于少数能力较强,胆子较大的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大部分的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时,都会感到紧张。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也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并非主观上不重视英语学习,或者不想提高英语表达水平,而是对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如何表现,如何参与到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顾虑。由此看来,目前,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存在的主要障碍有:如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思想,探索出具有真正意义的实践方法,如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名副其实地充当课堂的“主人公”。老师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如何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思想,同时帮助学生也实现思想的转变,换言之,就是帮助他们反客为主”。这个过程的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目前开展起来也有诸多障碍。首先,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严重缺乏导致课堂活动开展受阻。再加上课堂练习的内容均由老师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完全没有参与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所以,教师面对的状况是许多课堂活动安排下去后很难得以良好的实施。很多学生因为无法用英语表达而缺乏信心和勇气,或者可能对教师的安排活动不理解,不感兴趣,表现出非常紧张、焦虑和不安的负面情绪。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害怕犯错、出丑,宁愿埋头记笔记也不愿意站出来展示自己。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其次,课堂模式单调、刻板。学生课堂上的交际能力训练通常是单纯的一问一答、复述和模仿,难度较低,并且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老师布置某个话题,要求学生讨论和表达,而这一要求对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又比较大,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最后,课堂可供学生练习的时问少很多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因而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即使老师设计好了场景,让学生临场表演或回答,结果很多学生站起来抓耳挠腮,沉默半天也想不出如何表达自己。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上论述了目前在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障碍。如此诸多障碍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展交际能力训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既能做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能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2.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的变换

对外语学习者而言,语言知识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同时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以情景为依托,以整体为指向,一切活动围绕交际,尽量重现交际过程,并允许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根据这些特点,在运用此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要求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新的角色。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应创造条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角色扮演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反复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下面就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例,探讨如何调整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对于教师而言,开展课堂活动的环节主要包括:恰当地设计好小组合作的内容和任务、监督小组的合作学习、掌握好适合学生能力和技巧的任务分量、及时进行评估和小结等等。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课堂的主人,他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学生开展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每个环节的角色都十分关键,并且教师的组织活动策略和方法也将给整个课堂的交际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开展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个环节,恰当地设计小组合作任务。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教师布置给每个学习小组的任务应该是适合多个学生合作的任务,而不是个别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任氛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要考虑并策划好合作学习的原则,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由学生自行、自发地分成自然小组,也可以有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表现力和性格等因素来进行分组,同时要安排选出小组长,面可以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另一方面还能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第二个环节,掌握好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任务量。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该注意其任务的份量和难易程度是否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的,如果任务过于复杂就会打击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挫伤成就感,但是如果过于简单,则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实际的交际能力。另外,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时效性和实用性,布置的任务尽量要涉及学生熟悉的话题,以大学英语精读课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给出不同的讨论题目,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和总结等一系列步骤展开讨论,共享和互补信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与同组成员或者其他组的成员分享观点或证实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克服学生因有顾虑不愿在课堂上发言的心理,营造活跃、竞争的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学生对原有的知识会产生新的、更深层的理解,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上一篇: 乡村振兴汇报 下一篇: 生成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